双向转诊整改措施

2024-05-14

双向转诊整改措施(精选8篇)

双向转诊整改措施 第1篇

巴林左旗医院双向转诊改进措施

一.双向转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双向转诊在我国是一种新医疗服务模式,虽然全国各地结合本地情况展开了一些探索,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模式和机制,但从几年的实践来看,效果不堪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两个方面。

1.1 “转上”不“转下”,双向转诊变单向转诊,目前大多数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将急危重症,疑难病人向上级医疗机构转诊,而在大医院确诊后的慢性病和手术后的康复病人,可以转到基层卫生医疗机构进一步治疗的却非常少,由上转下非常困难。

1.2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指挥运作,重形式不重实质,几年来,各级医疗部门没有看参照执行的各项转诊标准,转诊程序和规章制度,卫生管理部门对转诊无法进行有效的指挥和监督。二.双向转诊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存在的几个瓶颈问题(1)社会基本医疗保险现行政策瓶颈: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将部分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纳入定点范围,一些符合社区卫生服务项目规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仍未纳入医疗保险的支付范围。(2.)完善的标准和程序瓶颈:由于基层医疗水平也不一,尚未制度一套完善的转诊标准和程序,造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之间的转诊障碍。(3)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瓶颈:合理的区域卫生规划和卫生机构设置规划是实现双向转诊的基本条件,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功能定位,分级分工,职能互补的一个基本前提。由于医疗卫生资源的分配在城乡之间差距极大,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资源,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仅享有20%的资源,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小,还未形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城市综合医院的两级医疗格局,也未形成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的机制。

2.2转诊医疗机构方面的问题(1)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利益的驱动是阻碍双向转诊的首要原因:当前,我国公立医院运行体制不合理,存在趋利倾向性。从一定意义上讲,实施双向转诊是转诊机构经济利益的分配活动。现实中这些医疗机构都是按市场化游戏规则进行运作的,其自身的发展壮大,医护人员的工资待遇等,都直接与医院经济效益挂钩。因此,无论是大医院还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很难避免经济利益的驱动。有统计资料表明,危急重症病人社区上转率为100%,而术后或恢复期下转社区的病人只占5%。(2)医疗机构间缺乏信息交流平台影响双向转诊的进行:由于社区医疗服务机构与上级医院之间没有信息交流平台,对病人的治疗结果和健康状况等资源不能共享,社区居民的疾病不能得到快速和正确的诊断,社区医师难以追踪到上转病人的就诊情况,未能及时将获得的医疗信息如病人诊断,治疗的简要情况记入健康档案,从而不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连续性服务。(3)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技术力量薄弱影响双向转诊的进行:双向转诊执行者的业务水平直接影响到转诊制度的运作和落实。目前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师整体业务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是由基层卫生人员转岗而来,缺乏社区卫生服务需要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不能适应“六位一体”的综合医疗保健服务工作需要。另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基本设备与其功能不相匹配,严重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

2.3社区居民方面的问题 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信任度不持怀疑态度,并认为在社区首诊会耽误病情,还担心转诊会影响治疗的连续性,大病小病均到大医院进行治疗。三.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双向转诊制度的对策与措施

3.1优化资料配置,加强规范管理要做好卫生规划工作,调整好区域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布局,对不同的医疗机构进行功能定位,组成适宜的卫生服务系统。要及时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完整统一的双向转诊体系,具体规定向上转诊和向下转诊的基本标准,程序,并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规范转诊中各项规章制度。3.2“双向转诊”与医疗保险制度相结合“双向转运转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与医疗保险部门的共同参与。政府应适当拉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综合医院就诊时可实行不同的医药费用自付比例,引导参保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一般常见病。3.3合理调整上下级医疗机构间的经济利益 有关调查表明,阻碍双向转诊正常运作的首要原因是医院的经济利益驱动,因而理顺医院之间在双向转诊中的经济关系非常关键。首先,要树立合理的转诊观念,加强有关政策的培训,使个医疗机构充分认识到双向转诊的重要性,科学性,消除医疗机构对病人的独占心理,促使病人在医疗机构间的合理分配和流动。其次,建立医疗机构合理的补偿机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要明确划分各级医院的职能,使其在规定的业务范围内从事医疗活动;要建立转诊医疗机构之间能够接受的转诊利益规范,签订转诊合同,转诊协议等,利用转诊制度调整转出和转进医疗机构的经济利益。3.4加强医疗市场管制,促进合理的医疗竞争和社会公平医疗 卫生服务市场的存在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政府目前既要管服务又要办服务,因此无法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与资源。3.5加强与病人的信息沟通,实现全过程服务认为必须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健康宣教,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多种方式,改善人们对双向转诊的认知。同时要在转诊的整个过程中做好服务工作,以便更好地开展双向转诊工作。

3.6实施社区首诊制,发挥医疗“守门人”在双向转诊中的桥梁作用社区首诊制是指规定居民在患病需要就诊时,须首先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接受全科医师诊疗的一种规定。社区首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对病人进行了合理分流,对于常见病和多发病的治疗在社区进行,而对于疑难重急症的治疗可以转诊到上级医疗机构,还可对双向转诊之后的病人在社区进行康复和恢复性的双向转诊的关键环节,在双向转诊制度中起基础性作用,是实现双向转诊的有效途径之一。

3.7建立“1+X”技术支撑帮扶关系,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培育社区居民的信任度“1+X”技术支撑帮扶是指个社区责任医师根据自身特点和需要分别与综合医院X位不同专用的专家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综合医院结对专家要确保结对社区责任医师在工作遇到困难,需要咨询和帮助时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如因手术等客观原因未能及时接电话或回复信息的必须在当天进行回复联系。建立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社区卫生服务技术指导组,与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责任医师建立“1+X”技术支撑帮扶关系,为社区责任医师提供医疗咨询和会诊指导。并安排社区医师到上级医院进行业务培训和进修,以加快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实现“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

3.8建设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信息平台综合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建设,对病人的治疗结果和健康状况等资源进行共享,社区居民的疾病能得到快速和正确的诊断,社区医师可以追踪到上转病人的就诊情况,及时将获得的医疗信息如病人诊断,治疗的简要情况记入健康档案,从而能为社区居民提供以家庭为单位的连续性服务。3.9建立综合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间专家远程病房移动查房系统 为提高医疗资源有效利用率,使不同地区之间的病人能得到高质量,快捷,便利的医疗服务,特别当遇到紧急情况时还可以利用此系统解决即时就诊的难题,以此确保双向转诊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总之,双向转诊就是让一般常见,多发的小病在社区治疗,大病及时转向社区。充分发挥大医院的人和手术后康复治疗则转回社区。充分发挥大医院的人才,技术和社区医院的服务,网点优势,促使基本医疗逐步放到社区,危重疑难病症得到快速,有效的救治,合理使用卫生资源,降低医疗费用,真正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双向转诊整改措施 第2篇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下发的“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上级医疗机构双向转诊的指导意见”相关文件精神,建立协作互补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有序医疗服务格局,特制定本方案。

一、组织实施

(一)成立组织。成立双向转诊管理小组,加强双向转诊管理,由主管领导亲自负责、由医务处具体负责双向转诊工作的组织实施、管理与协调。

双向转诊管理小组成员名单:

长:唐德云

副组长:王协华

成员:白银丽、孟凡军、高迎华、郭军、崔东升、马占东、袁庆雯

双向转诊管理办公室设在医务处,负责项目实施的日常工作。

(二)实施保障措

1、医务处制定双向转诊服务流程及有关双向转诊工作细则等管理措施,并定期评价和持续改进。

2、医务处确定专人负责接待双向转诊病人,并完成有关事务及有关资料登记、整理工作。

3、本院各临床科室指定名医务人员为双向转诊接待联络 员,负责本科病人的具体接待事务。

4、对双向转诊病员认真做好接待工作,明确流程,渠道畅通,减少环节。

5、对协助转诊工作的外院医护人员要主动热情,积极配合,提供方便。

二、明确转诊指征

上转指征:临床各科疑难杂症或限于技术、设备条件或超出当地医疗机构诊疗科目范围等原因需转诊进一步诊治的病人。

下转指征:各类疾病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康复治疗的病人;手术后需较长期康复的病人;为节约医疗资源,诊断明确,不需要特殊治疗的病人,但需要长期对症治疗的 慢性病人;各种恶性肿瘤晚期需临终关怀的病人;需长期护理和照顾的老年病人;自愿要求回乡镇后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严格把握上、下转诊指征,按照“患者自愿,分级合理,技术共享,连续服务”四个原则,为病人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

三、加强医疗技术指导、提高双向转诊病人诊疗质量对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技术支持,指派专家定期到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进行会诊、教、培训,并为下转病人的治疗和康复提供技术指导及必要的跟踪服务。同时为下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来我院学习进修提供方便。

四、工作要求

1、医务处负责协调和规范管理转诊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措施,畅通渠道,减少环节,明确流程,为转诊患者提供方便。

2、门诊和急诊(危重症和非正常工作时间如:中午、夜间、节日由急诊科室接诊)接诊后,根据病人具体情况,必要时通知相关科室双向转诊联络员,及时安排会诊、住院等事宜。要求相关科室优先接收转诊病人,尽量保证持有转诊单的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

3、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送病人到我院时,需填写“双向转诊单”(上转单),简要注明初步诊断、患者病史及诊疗情况、转诊原因等。

4、本院向下级医疗卫生机构转送病人时,由经管医生负责填写“双向转诊单”(下转单),并明确治疗评估、后续治疗建议方案等,存根联保留病区,定期上交医务处,副联交病人带回下级医疗卫生机构。

5、建立双向转诊登记本,所有双向转诊的病人由急诊科负责接待登记。

6、本院双向转诊管联系电话

双向转诊整改措施 第3篇

关键词:双向转诊,分级诊疗,基层首诊

综合医院占有约80%的卫生资源,而大部分社区卫生机构存在医疗设备落后、基本药物短缺、医务人员水平有限等问题,使得群众更倾向于到综合医院就诊,产生“看病难”问题[1]。2009年医改方案中提出实行“双向转诊”,国务院办公厅2015年印发的《关于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旨在破解大医院看病扎堆的现状。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2015年,所有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和综合医改试点省份都要开展分级诊疗试点”。作者先从双向转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1 双向转诊实施过程中的矛盾

1.1“自愿”和 “强制首诊”之间的矛盾

双向转诊即“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是以患者的实际病情需要为基础而实行的综合医院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或综合医院与各专科医院之间的转院诊治过程[2],在社区首诊的基础上,对于超出治疗范围的病人转到大型综合医院就诊,病情稳定时根据实际情况再转回社区医院继续治疗。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坚持群众自愿、政府引导”,由患者自主选择,综合医院掌握更多的卫生资源,设备更加先进、医务人员专科诊疗水平更加高超,居民更愿意选择到大医院看诊。在美国即通过“强制性”实现了“除急诊外没有哪家医院会直接收治患者”的目标局面。但在国内短期还无法实现“强制首诊”,没有关键性配套措施的情况下,大比例“转下”会给基层带来压力。强制首诊短期内并不具备可行性。

1.2 专科思维和全科医学之间的矛盾

现代医学发展到今天,分科更加细化和详尽,将整体看成部分之和,分解开来研究,而全科医学则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整体性。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在对待疾病和看诊病人的思路上是有区别的。 全科医生和病人接触、交流、充分沟通,再做出诊断;综合医院专家更习惯于利用先进的医疗设备和高级的仪器做出检测,再进行诊断。英国、美国等国家促成全科医生到社区医疗机构工作,为居民提供医疗服务和预防服务,更重要的是政策上支持鼓励更多的医药院校优秀毕业生选择全科医学专业[3]。

1.3 拉大医疗保险报销差距和实际价格差额的可承受性之间的矛盾

多地试点都采用拉大医疗保险报销比例的方法,效果不太明显。例如,南京地区的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情况:一年内,在职人员自己支付医疗费用超过1200元的部分在社区医疗机构治疗的实际报销比例为70%,在指定三级医院就诊报销比为60%,每年门诊统筹补助限额为2000元;退休人员自己支付医疗费用超过1000元的部分在社区医疗机构治疗的报销比例为75%,在指定三级医院就诊报销比例为65%,每年门诊统筹补助限额为3000元[4]。报销比例差额在10%~15%,对有支付能力的患者来说这不起作用,加上城市交通便利、出行成本降低,患者宁愿自付多出一些也要满足就医需求。

1.4 医生强制调动和医务人员积极性之间的矛盾

基层体制内医生看病与酬劳不挂钩,社区医生的绩效工资只占收入40%(约300元左右),工资水平持平,“看多看少都一样”,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基层医务人员的服务热情,另外综合医院的医生到基层医疗机构首诊的酬劳并不理想。 为实现医疗资源下沉,在保证患者自主选择的基础上,不少地区采取了大型医院医生强制到基层坐诊的措施。坐诊酬劳如何匹配、考核如何实现这些激励机制的不完备都会导致整个基层医疗服务的积极性缺失,综合医院医生到基层坐诊大多流于表面、拘于形式,对解决“看病难问题”没有什么实质性作用。

2 双向转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综合医院角度

试点地区综合性医院绝大多数与同地区的社区医疗机构“牵手”联合,并制订了相应的实施规范,实行“双向转诊”工作,但“上转容易下转难”的“单向转诊”局面依然普遍存在。笔者对南京江宁区某综合性大医院的有关科室进行调查,从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转入的病人是转出病人的10倍以上。另外综合医院一直以来都存在床位紧张现象,无法跟进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转诊病人的床位需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素质、设备情况各有参差,“下转”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病人病情无法统一评估;信息设备不健全,阻碍了“下转”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的病人病情与治疗方案的可跟踪性;居民自主意愿上更倾向于留在综合性大医院接受进一步观察,拒绝转到社区医疗卫生机构。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综合性医疗和社区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双向转诊”工作的进行。

2.2 社区医院角度

目前, 部分社区医疗机构的硬件条件很好,然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站)一部分没有病床。例如北京丰台方庄社区就没有病床等, 这就使“下转”在床位上面临一个问题,也给整体实行 “ 双向转诊” 造成了难点。笔者在南京江宁区某综合医院随机调查数十名病人,他们治疗后病情稳定可转回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治疗,但几乎都不愿意转回,如果综合医院医生到基层坐诊就可以考虑。由此可见,“双向转诊”制度不能进一步落实,与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优质医疗资源缺乏有关。

社区医院还面临一些困惑。病人“上转”后如果遇到综合性医院无床位,会不会延误病情或者造成病人不满;目前社区医疗机构的分配管理体制下,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积极性不高;目前医患关系紧张的局面还没有缓解,社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工资体系与就诊病人数量无直接联系,但假如病人多了,易产生医疗纠纷,就得不偿失。

2.3 其他角度

2.3.1 转诊车辆不足。双向转诊制度能不能持续有效实行,联系大型综合医院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车辆显得尤为重要。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没有配备救护车,需要通过急救中心统一调度后才可以转送病人,急救车辆同时也承担突发性卫生、安全事件的处理工作,本身就存在一定程度的人员车辆不足等现象,急救车的任务本来就很重,还要完成“双向转诊”的转运任务十分困难,故而不能满足“双向转诊”病人的需求。急救车的调度优先安排急救任务出车,病人转诊任务放在其次,所有转诊病人长时间排队等候的情况长久存在。

2.3.2“双向转诊”的考核考评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均不太愿付出更大的努力来劝说病人转诊,尤其是“下转”,更多的只是流于形式,上级有要求,就象征性地完成几个指标,阻碍了“双向转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3 双向转诊实施的改进措施和对策

3.1 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增强综合医院转诊意识

3.1.1 转诊制度落实和考评。“双向转诊”制度的试点推进已经收获了一些成效,但是和国家医疗改革的要求还相距甚远,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的力度有限。目前的分配体制下,社区医务人员看多、看少都一样,因而其不愿意多接诊的现象很多,通过改变激励机制等方法,从政策上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强化对综合医院的“双向转诊”实行情况的考评与考核,变消极为积极,重表彰,登记转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病人数,并与政府财政拨款挂钩,变被动为主动。要改变目前只“上转容易、下转难”的“一头热”局面,必须在政府大力主导的基础上,综合医院先从意识上端正,行动上积极实行“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尤其是“下诊”的劝说等。

3.1.2 加强综合医院公益性建设。改变目前综合医院依靠病人数量的增加来扩大收入的情况,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下沉;综合医院和社区医院无缝对接,预留转诊病人床位,经济损失由国家补贴;通过双向转诊信息平台,及时了解“下转”病人的病情,让市民放心转入社区医疗机构,也可对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进行指导;加强对住院病人,特别是慢性病人的宣传引导,使病人与家属解除转入社区医疗机构的顾虑[5]。

3.1.3 完善信息化建设。优化“双向转诊”的流程和信息服务,与综合性医院进行对接,并进行病人信息共享,可以考虑与外部信息机构合作;增加社区医疗机构的药品品种与治疗设备,改善就医环境,改善医患关系,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与服务能意识的同时,保护医护人员的安全;改善社区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待遇,调动积极性。

3.2 增强社区居民认同度推进社区医院全科医生培训

3.2.1 让公众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模式。政府、社会和媒体有必要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宣传,使社区医疗机构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制度的“六位一体”服务内容和模式深入人心[6],改变社区医疗机构只能开药、量血压的公众错误认知,一步一步引导居民到社区就诊,逐步建立起社区医疗机构的“首诊制”。3.2.2 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进行全科医生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进行全科医生培训,使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能够胜任病房管理工作和病人的病情观察与治疗工作。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疗专业医生和护理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但事实上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7]。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想实现“首诊”,必须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全科医生培训大纲》、《社区护理人员培训大纲》要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全科医生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理念、技术,提高诊疗水平和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留住病患的实力和吸引力[8]。

3.2.2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进行全科医生培训。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进行全科医生培训,使医疗机构的医护人员能够胜任病房管理工作和病人的病情观察与治疗工作。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经验丰富的全科医疗专业医生和护理人员是必不可少的,但事实上大多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技术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7]。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要想实现“首诊”,必须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全科医生培训大纲》、《社区护理人员培训大纲》要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的全科医生培训,不断更新他们的理念、技术,提高诊疗水平和卫生服务质量,提高留住病患的实力和吸引力[8]。

3.3 建立免费转诊机制完善区域卫生规划

3.3.1 优化配套设备。针对目前社区“上得来,下不去”的情况,必须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接诊能力。转诊时必须要用车辆和医护人员来完成, 因此, 免费转诊机制迫切需要建立,从专门车辆到医务人员都实现全程“零”收费。例如,一对多“转诊小单元”的构建,由一家综合性医院与若干家社区医疗机构组成,实现单元内免费; 增加专门转诊车辆,实现专车、专人、专向。

3.3.2 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一个完备的医疗服务体系才能给居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我国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过度集中,亟待进一步优化、整合。政府相关机构应继续完善区域卫生规划,合理布局,科学管控,建立和健全完备的双向转诊制度。实现基本医疗服务的逐步下沉,首先要实现我国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进一步促进形成科学的医疗服务机构分布网:在有条件的地区,以二、三级医院为核心,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围绕这些核心成网状分布[9]。合理的医疗服务分布能够促使医疗服务的覆盖面扩大[10],对于双向转诊进一步推进有着重要意义,对实现医疗资源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匡莉.基于全科医疗的“社区首诊和双向转诊责任制”政策框架及要素[J].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5,8(2):19-26.

[2]汉业旭,姚峥,徐立新,等.大型综合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机构的实践[J].中国医院,2014,18(12):37-38.

[3]付小玻.转诊参与方对双向转诊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看法的调查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3):168-169.

[4]李东霞,杜雪平,李放.医患双方对双向转诊管理及其影响因素看法的调查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6):3590-3593.

[5]秦永方.县级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与绩效管理新模式[J].中国医院,2015,19(11):32-34.

[6]何露洋,姚岚,洪阳,等.全科医生试点城市改革方案比较[J].医学与社会,2015,28(4):50-54.

[7]李冰.对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医疗模式的思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1):293.

[8]段其义,尹青,何晓娟,等.三甲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双向转诊制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3,35(1):31-33.

[9]黄培,易利华.博弈论视角下双向转诊路径选择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11):3-5.

“双向转诊”:好花何时结好果 第4篇

双向转诊制度 第5篇

一、为加强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及上级医院的医疗技术协作与业务交流,合理利用卫生资源,实现大病在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工作目标,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特制定本制度。

二、逐步建立服务规范、运转有效的双向转诊网络。医院患者下转以乡镇卫生院及周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转以省内外三级医院为依托,加强技术协作与交流,达到以患者为中心,提高医院医疗与服务质量,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三、双向转诊原则。

1、患者自愿的原则:从维护患者利益出发,充分尊重患者的选择权,切实当好患者的“参谋”。

2、分级诊治的原则:小病、常见病在基层、社区,危急重症在上级医院。

3、就近转诊的原则:根据患者病情和和医疗机构服务可及性,就近转诊患者,做到方便、快捷。

4、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根据患者的病情有选择地将患者转诊至专科、专病特色明显的医疗机构,提高患者诊治的有效性。

5、无缝式管理的原则:建立起有效、严密、实用、畅通的上下转诊渠道,为患者提供整体性、持续性的医疗服务。

四、双向转诊临床标准。

1、上转标准。

(1)本院临床各科急危重症,卫生服务机构难以实施有效救治的病例。

②不能确诊的疑难复杂病例。

③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置能力受限的病例。④疾病诊治超出本机构核准诊疗登记科目的病例。⑤需要到上一级医疗机构做进一步检查,明确诊断的病例。⑥其他因技术、设备条件限制不能处置的病例。(2)下转标准。

①急性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需要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例。②诊断明确,不需特殊治疗的病例。

③各种恶性肿瘤患者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④需要长期治疗的慢性病病例。⑤老年护理病例。

⑥自愿要求转回基层医疗机构者。⑦一般常见病、多发病病例。

5、双向转诊管理规范。

(l)双向转诊医院应签订双向转诊协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确保转诊的畅通,转诊协议时效自定,过期应再续签。

(2)双向转诊协调由医教部具体负责,急诊科、门诊部负责上转患者的登记与统计。

(3)医院应对协作单位进行业务技术指导,并免费为其培养卫生技术骨干。

(4)对于在协作单位抢救的患者,如需要医院支援,医院在接到邀请后应立即派出医务人员出诊,就地参与抢救。需要转院的患者可直接送医院治疗。协作医院对疑难杂症提出会诊要求者,医院委派相关专家前往会诊,无特殊原因不得推诿。

(5)医院对上转来的患者实行优先就诊、检查、交费、取药及优先安排住院。

(6)实行资源共享,对上转来的患者根据病情合理检查、合理诊断、合理治疗,不作不必要的重复检查。

(7)患者转诊期间,转诊医生和患者保持联系,以便开展连续性的照顾与服务。

(8)严格遵循双向转诊临床标准合理转诊患者。

(9)对于病情较重患者转诊必要时派医护人员护送,以确保患者途中安全。

(10)为转诊患者在就诊流程上提供一定的方便,患者持转诊单无需门诊挂号,由门诊医生初步诊断后,开具住院证办理住院手续。对转入的急诊患者,由急诊科出诊后,与住院部科室联系。

(11)本院对集团医院、对口支援单位转来的患者,治疗结束后下转时不提供住院治疗情况,没有下一步治疗、康复计划的,一经核实对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理。

6、双向转诊评价。

双向转诊制度 第6篇

一、工作原则

1、患者自愿原则。从维护病人利益出发,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的选择权,真正使患者享受到双向转诊的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医疗服务。

2、分级管理原则。除按国家法律法规对传染病、危重急诊等特殊疾病转诊救治有特别规定外,一般轻度常见病、多发病及各种康复期病人主要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治,基层接诊的危急重症、疑难杂症要及时上转至涡阳县中医院。

3、合理诊疗原则。推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推行检验检查结果互认,促进卫生资源共享和合理利用,切实减轻患者负担,为群众提供优质廉价的医疗服务。经实验室质控评价合格,医共体内互认临床检验报告。

4、连续服务原则。利用卫生专网充分发挥远程诊疗咨询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双向转诊信息系统的作用,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便捷畅通的上下级转诊治疗渠道,为病人提供整体性、连续性的医疗服务,尤其是经***医院治疗后病情稳定下转病人,基层医疗机构要做好后续治疗工作。

5、科学引导原则。要根据***医院医共体的发展方向和学科优势,在医共体内或医共体间科学合理引导患者转诊。

6、共享分担原则。双向转诊涉及到医共体内或医共体间同级或上下级医疗机构之间的业务连续或交叉,要本着互利互惠、利益共享、风险分担的原则,做好双向转诊过程中的各项工作

7、转诊备案原则。各成员单位积极落实转诊备案制度,加强参合人员县外就医事前、事中及时报备的政策宣导,认真核实未经转诊直接到县外就诊患者的信息,切实维护县外就医参合患者利益。

8、责任追究原则。加强对县外就诊患者费用核实工作,对通过各种行为骗取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基金违法违规行为的,坚持发现一例曝光一例,造成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基金损失的(包括未遂者),纳入重点管理人员名单进行管理,对于重点管理人员在3年内其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补偿比例按照标准比例的50%进行补偿。同时,重点管理人员不得享受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大病保险待遇。对于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移送公安机关。

二、转诊细则

(一)转诊对象

1、医共体内上转对象。

(1)临床各科急危重症,基层医疗机构难以实施救治的病例;

(2)受诊疗条件限制不能诊治的疑难复杂病历;(3)突发公共卫生和重大伤亡事件中,处理能力受限的病例;(4)疾病诊治超出本机构核准诊疗科目的病例;(5)***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同商定的其他转诊病人;

2、医共体内下转对象。

(1)危急重期治疗后病情稳定,适宜基层继续康复治疗的病人;

(2)诊断明确,需长期康复治疗的慢性病人;

(3)各种恶性肿瘤病人的晚期非手术治疗和临终关怀;(4)自愿要求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并适宜基层后续治疗或康复者;

(5)****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商定的其他转诊病人;(6)其他适宜基层后续治疗或康复的病人。

3、县外转诊对象

****医院确实无法诊治的疾病,参合群众到县外医疗机构就诊,经审核同意,办理转诊备案手续后到县外医疗机构就诊。却因急诊未按转诊流程办理转诊手续的,可先电话备案,在入院后7个工作日内凭急诊证明或急诊材料补办转诊手续(省农合公布的预警医院一律不予转诊,其医疗补偿待遇由医共体转出医疗机构负担)。

(二)工作流程

1、医共体内上转病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治医生将需上转病人的相关信息转涡阳县中医院进行进一步诊治;(1)病人由下级经治医生护送,填写双向转诊单转给***中医院双向转诊服务科,由双向转诊服务科根据病人病情需要,与专科病房医生做好交接。

(2)病人自行转院,双向转诊单由病人或家属携带,下级转诊单位与***中医院取得联系,减少病人就医环节,提倡无缝转诊。

2、医共体内下转病人

(1)专科医生在病人出院时,将病人的检查治疗情况、出院诊断、病情转归、后续治疗、康复指导等情况及时汇总报涡阳县中医院双向转诊服务科。

(2)***医院双向转诊服务科及时将双向转诊单相关信息分转给病人参合所在乡镇卫生院。

3、县外转诊病人经治医生根据参合患者病情填写《***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转诊单》,拟定转诊意见和转往医院,经病人和科室同意,报县中医院审核同意后向外转诊。

(三)补偿管理

1、参合患者在县域医共体内一次诊疗过程住院并实现体内双向转诊的,在结算时仅扣除一次最高级别医疗机构起付线,补偿比例分别按照规定的补偿比例进行补偿,患者应得补偿部分县域医共体足额补偿给患者。

双向转诊总结 第7篇

为贯彻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便捷、低成本的优质医疗服务,确保居民“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有效落实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工作,自开展双向转诊工作以来,积极加强与上级医院的合作,双向转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辖区广大居民提供了就医方便,从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现就这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中心双向转诊工作取得的成绩

中心自从与市立医院签定了双向转诊协议以来,建立了良好的双向转诊合作关系,成功建成了上下级医疗合作网络,有效实现了转诊功能,为确保双向转诊工作顺利运行,中心成立了双向转诊领导小组,制定双向转诊工作制度,明确双向转诊规范,制作双向转诊流程图,建立双向转诊沟通制度,定期与市立医院就双向转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沟通,并由专人负责双向转诊工作,统一管理中心的转诊工作,为患者双向转诊开通了绿色通道,2012年共上转20名患者并都得到了有效救治。

二.双向转诊工作还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工作中实际问题的应对措施

现在,双向转诊医疗模式在全省乃至全国得到了全面的推广,我们应该加强服务理念,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致力于打造中心的服务品牌,完善“以转出带动转入”为目的的双向转诊网络体系,使转诊患者享受到双向转诊的优越性,方便患者就医。1.进一步加强与市立医院的沟通协调,加大合作力度,各项工作不能只流于形式,必须从实际出发,从技术上、管理上提高中心的业务技术水平。2.尽最大能力改变中心设备不足、药品较少的现状,充分利用中心的现有医疗资源,通过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提高双向转诊患者满意度。

现在,双向转诊工作在运行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下转病人较少,这就需要政府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营造上下级医院的区域利益共同体,不仅要实现真正意义的“双向转诊”,而且要达到“双赢”乃至“三赢”的结果,实现我国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如何加强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如何结合双方实际,制订更完善的合作计划,进一步对合作医院进行技术、管理方面的交流;如何制定更细致、更流畅的转诊流程,使转诊病人真正享受到国家的实惠。

门诊病人双向转诊调查分析 第8篇

1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调查地区与对象

本研究以调查时段内前来公明人民医院、社康中心(站)就诊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共计585名患者。

1.2 调查内容

包括病人一般情况、既往就诊次数、就诊时间、疾病主要诊断或症状、病人以及医生转诊意识、转诊原因、转诊形式、转诊单位、转诊实施的程度、医生是否告诉患者转诊标准和在社区的优惠政策。

1.3 调查方法

一是观察法,通过培训调查员,在诊室易于观察医生与病人的位置,观察每一位就诊病人与医生的言行,并填写有关调查表;二是文献法,通过查找规定时间段相关机构的转诊单,记录相关转诊信息。

2研究结果

2.1 观察对象基本情况

2.1.1 年龄与性别。

本研究共观察病例585例,男性327例,占55.9%,女性258例,占44.1%,男性略高于女性,年龄与性别构成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2.1.2 疾病分布情况。

观察疾病种类繁多,分析时从中挑选出感冒、高血压、扁桃体炎、外伤、糖尿病这5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作为单病种分析,其余都以系统来进行划分,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转诊率较高的几类疾病分别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妇科疾病次之。在扁桃体炎、泌尿系统疾病中没有出现转诊病例;在肝胆疾病中有1例转诊,疾病诊断为丙肝;妇科疾病中主要是产检;呼吸系统疾病中有肺结核、肺炎、咽炎。由于不清楚是否是医生在患者的整个就诊过程中对其疾病没有做出明确诊断,其转诊率仅为4.26%。

2.1.3 就诊时间。

社康中心(站)、公明人民医院两级医疗机构的平均就诊时间为6.64分钟。其中社康中心(站)为6.85分钟,公明人民医院为6.48分钟,都远比行业规定的20分钟少[4]。

社区卫生服务以满足群众需求,保护或促进人民健康为出发点。根据10部委文件《关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社区卫生服务应具备“六位一体”的功能。“六位”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社区预防、社区保健、常见病和慢性病治疗、社区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一体”是指在社区卫服务中心(站)提供上述综合、连续的优质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除了疾病的诊断治疗外,更重要的就是要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等预防性的工作。社康中心(站)平均就诊时间仅为6.85分钟,在这段时间内,大部分医生只是对疾病做出诊断和治疗,而在健康教育等方面基本没有实行。导致这样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为:就诊的人数较多、就诊人次作为医院对医生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

公明人民医院主要是针对一些社区无法解决的疾病,这些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是较为复杂的。公明人民医院医生的平均诊断时间为6.48分钟,远少于国家规定的20分钟。导致诊断时间短的原因很多,主要原因为:(1)就诊的人数较多;(2)就诊人次作为医院对医生绩效考核的一个指标;(3)病人分流不合理,常见病、慢性病等患者直接选择公明人民医院就诊。

2.1.4 既往就诊情况。

在585例观察对象中,记录到580例患者的既往就诊情况, 395例是第1次就诊,占68.10%。其中:社康中心(站)169例,占67.33%,公明人民医院226例,占68.69%。可以看出,公明人民医院的患者第1次就诊率达到68.69%,而这些疾病又大多数是常见病、多发病等社区可以治疗的疾病。可见,病人流向不合理,社区没有充分发挥其分流病人的功能。

2.2 转诊情况

2.2.1 总体情况。

2.2.1.1 社康中心(站)上转病人情况。

社康中心(站)上转的病人有些直接转到公明医院,也有部分转到市/区医院、专科医院。本次调查一共在社康中心(站)观察258例患者的就诊情况,转诊23例,其中19例转到公明医院,4例转到区市医院或专科医院。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2.2.1.2 公明医院转诊病人情况。

公明医院既有下转到社康中心(站),也有部分转到区市医院或专科医院。本次调查一共在公明医院观察328例患者的就诊情况,转诊12例,其中8例转到社康中心(站),4例转到区市医院或专科医院。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本研究中的双向转诊指的是纵向的、狭义的双向转诊,即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向上级医院、上级医院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相互转诊。在本次调查中,通过对两者之间的转诊情况比较,显示上转比例是下转的3倍多,说明下转难。

2.2.1.3 转诊疾病情况。

在公明人民医院下转到社康中心(站)的8例患者中,高血压5例、产妇2例、糖尿病1例,病种少,且为慢性病、诊断清楚或是只需要康复治疗的疾病。

而社康中心(站)上转到公明人民医院或是其他区市医院的疾病种类繁多,上转的23例患者中孕检4例、肺炎2例、胃炎2例,其余感冒、咽炎、便秘、腹痛、风湿、取环、流产、产检、宫外孕、牙周炎、肺结核、偏头痛、胰鞘囊肿、殴打内伤、输卵管疾病各1例。

2.2.2 转诊病例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

2.2.2.1 不同年龄转诊患者的情况。

在观察到的19例有年龄记录的转诊患者中,最小年龄为20岁,最大为77岁。转诊较多的分布在60岁及以上和22~45岁两个年龄段。

2.2.2.2 不同性别转诊患者的情况。

在观察的327例男性患者中,转诊人数为14人,转诊率为4.28%;在观察的258例女性患者中,有21例转诊,转诊率为8.14%,女性转诊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2.2.2.3 病人询问转诊。

本次调查显示,在585例中仅有3例(0.51%)是病人询问转诊事宜,可见病人转诊意识弱。

2.2.2.4 医生建议转诊的形式。

在公明医院、社康中心(站)之间实施转诊的总例数为26例,其中上转18例,下转8例,医生建议转诊的形式主要为口头建议、填写转诊单。具体情况见表4。

在本次观察研究中,62.96%的医生只是口头建议转诊,可能造成患者在上级或下级医疗机构继续就诊时候缺乏有效凭据,造成不必要的麻烦以及无法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如免挂号费等);其他的转诊病例填写了转诊单,但大多数患者常将转诊单丢失,仍然会遇到同上的麻烦。针对这一问题,建议将转诊单设计在病历本上。这样不仅可以防止转诊单丢失,而且还可以连续记录病人就诊的连续过程,为医生进一步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2.2.2.5 转诊实施的程度。

通过观察医生在实施转诊时,指导病人在就医去向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见表5。

本次调查显示,医生指导病人就医去向的情况为:65.71%医生都只提到医院这个层面,使得患者在继续就诊时处处“碰壁”,需花很长时间才能找到所要到的什么科室、找谁看病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病人的转诊意愿。

2.2.2.6 转诊标准及政策。

在对医生的行为调查中,35例转诊病例中仅有3例(0.51%)是医生告知患者转诊标准,没有1例被告知在社区就医的优惠政策。医生在双向转诊宣传方面的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3讨论与建议

双向转诊促使病人合理分流,为社区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绿色通道,同时双向转诊机制也为社区卫生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但由于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尚处在发展的初期,在这一大环境下的双向转诊实施的情况不容乐观,普遍存在“转上容易,转下难”的局面。

3.1 双向转诊实施不力的主要原因

3.1.1 全科医生还未成为真正的“守门人”。从本调查双向转诊的转入情况可以看出社区患者就诊自由,公明人民医院患者第一次就诊率达到68.69%,而这些疾病又大多数是常见病、多发病等社区可以治疗的疾病。因此社区在不断提高全科医师素质的同时,政府应合理引导社区居民就诊,实现患者“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合理流向。

3.1.2 目前我国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尚无向上转诊和向下转诊的规范标准,转入或转出患者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转诊,这是非常现实且未得到解决的问题。

3.1.3 患者在上级医院已经治疗好出院,而不需要转诊,这是造成下转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3.1.4 转诊之后治疗缺乏连续性。如在调查中发现,病人转到公明人民医院以后,不知道怎么接受下一步诊疗过程,需要寻找科室、医生,在就诊时医生又将其当成新来的病人重新进行诊断与治疗。

3.1.5 转诊程序麻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医生填写转诊单麻烦;第二,病人在转诊实施中需要办多项手续。要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除了对医生采取一定激励措施外,还要设计合理的转诊流程,简化转诊过程。

3.1.6 居民转诊意识不强。本次调查显示,585例仅有3例(0.51%)是病人询问转诊事宜,病人转诊意识非常弱。

3.1.7 医务人员转诊意识不强。在观察中发现,医生在整个就诊过程中对患者的疾病没有做出明确诊断,而这部分病人的转诊率仅为4.26%。

3.2 完善双向转诊制度的建议

3.2.1 逐步试行全科医生首诊制。除急危重抢救病人外,一般病人经社区医生首诊后,由社区医生决定留诊、会诊、转诊,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提高现有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率,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成为社区居民的健康“守门人”。

3.2.2 明确转诊的程序、标准等。如统一双向转诊程序,包括转诊文书、手续、交接制度和社区医生转诊陪护制度等,规定向上转诊和向下转诊的标准,明确转诊医院各自的责任和分工,规范转诊中各项规章制度,并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3.2.3 将医疗保险制度与双向转诊结合起来。适当拉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大型医院就诊费用标准和自负比例差距,引导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引导病人合理分流。

3.2.4 转诊医院间要建立双向转诊绿色通道,设立专线电话,以便及时、准确地接收安置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送的病人,减少转诊环节,方便患者。

3.2.5 加大力度宣传双向转诊。加强对双向转诊制度的宣传,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居民对双向转诊的认知及转诊意识。

摘要:目的通过开展门诊病人双向转诊的实证研究,获取有关证据,为卫生管理和医院管理提供决策证据。方法分析深圳市公明人民医院及其社康中心(站)就诊的585例患者。结果公明医院及其下设社康中心(站)间的上转率为7.39%,下转率为2.44%;62.96%医生口头建议转诊,65.71%的医生只告知病人转诊医院层面,公明人民医院首诊比例为68.69%。结论下转难,社区首诊病例相对少,转诊规范落实不到位。建议落实病人社区首诊制,加强转诊规范建设和落实。

关键词:门诊,病人,双向转诊

参考文献

[1]吴秀云.中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及展望[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杂志,1999;13(5):5.

[2]刘小平,等.“以病人为中心”理念下的双向转诊管理探讨[J].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2;5(5):369.

[3]刘洋,等.双向转诊制度问题探讨.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04;24(12):72.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双向转诊整改措施】相关文章:

双向转诊09-03

医院-社区双向转诊05-13

双向转诊存在问题07-21

医院双向转诊制度05-31

双向转诊记录范文06-06

双向转诊操作范文06-06

双向转诊制度范文06-06

双向转诊平台范文06-06

医院双向转诊制度08-12

双向转诊工作制度07-31

上一篇:法院实习单位鉴定评语下一篇:父亲节文案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