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024-05-29

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精选10篇)

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1篇

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要】本文对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论述,旨在为学生的历史学习创造一个更加有利的课堂环境。本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几种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希望对营造良好的历史课堂教学环境能够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5.02.155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对学生十分重要。高中阶段的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进一步增强,因而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会有新的认识与心得体会,教师将有效的教学方法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历史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广大历史教师都希望从不同的角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有的历史课堂教学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有的历史课堂教学效果却相对一般,这就应该引起教师的反思,从历史课堂实际的教学环境出发,探索更加适合本班级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一、在高中阶段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开始进行历史学习,翻开高中历史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材上的知识学生在初中就已经有所接触,那么,为什么在高中阶段学生还要继续进行历史学科学习呢?为什么还要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就实际的教学经验展开论述。

(一)历史学科学习的要求

虽然学生在初中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一些高中阶段要学习的历史知识,但是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的历史学习与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存在明显的区别。学生在初中阶段进行的历史学习主要是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史实,通过初中阶段的考试形式我们就不难发现,很多题目都是在考察学生的识记能力的。而随着学生理解能力的不断加强,学生在高中阶段进行的历史学习需要学生从更深层次上去剖析历史事件背后更加深刻的含义。因此,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与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有着明显的区别,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二)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传统的一些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教学理念已经被排除在课堂教学之外,很多新的教学理念被提出,从而使得现代课堂教学较之于传统课堂教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现代课堂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瑕的,还存在一些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将能够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史作为一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更要及时的将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三)学生历史学习的诉求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对教学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机械的课堂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学生的要求,教师必须将新的、能够适应学生需要的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使现代课堂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需要。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并注重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还能够收获快乐。

二、有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

(一)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展开教学

不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哪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都需要教师能够做到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较之于其它学科而言,历史是一门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但是并不是每一节历史课都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对历史学习有浓厚的兴趣。鉴于此,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在真正把握好学生的历史学习状况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开展历史学习。

(二)有效运用合作学习法

不同的学科有与其相适应的学习方法,对于历史学科学习而言,合作学习法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俗话说得好:“理不辨不明”。基于历史学科的性质,学生在历史学科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需要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讨论才能解决,通过讨论学生不仅能够对问题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不同的学生对于同一个历史问题总是会存在不同的见解,学生之间只有进行有效的讨论才能实现观点的互换,在观点互换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自己观点的正确之处,也能够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教师通过将合作学习法运用于历史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能够使学生对历史问题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通过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讨论,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达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为了进一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中来。具有较强吸引力的课堂,往往教学效率比较高。为了使历史课堂教学变得更加有吸引力,教师应该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元素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例如: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讲解,要将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历史小故事或者一些既与历史教学相关又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题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这样整个课堂教学将变的更加有魅力,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四)将历史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学生进行历史学科学习的目的具有多样性,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将这种多样性落到实处。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使学生了解进行历史学习最直接的目的是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的多种能力得到提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历史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将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为了将历史教学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教师要高度关注社会热点与敏感性话题,并将这些话题与历史课堂教学融为一体,这样将会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中历史作为一门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不断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历史学习。本文介绍了几种能够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希望对广大历史教师的教学能够有一定的启发。

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2篇

一堂成功的历史课,应该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有效性。追求有效性一直是课堂教学永恒的主题。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学业上有收获,懂了、会了,产生兴趣了,问题就是这么简单明了。”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夯实双基,培养能力,愉悦情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应该注意的环节。

一、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运用,吃透课标

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是国家新课程基本理念的重要体现之一,体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了学生各种素质在学科课程培养中的有机联系,体现了时代对基础性学习能力、发展性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整体要求。所以备课要以课程的内容标准为依据,教学活动设计要全面落实“三维目标”,教师还须转变角色,在备课的过程中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材,以一个学生的眼光来阅读教材、分析教材、审视教材,使备课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备课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只有好的脚本,才能有更精彩的表演。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认同历史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的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在历史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不听课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听课了,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你,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也让我意识到应依据我校学生的特点首先得让学生听你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学生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所以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可以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例如在讲到必修一政治史《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先提到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让学生谈一下汉武帝的主要功绩然后进一步引入新课。再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

三、适当采用多媒体网络资源

历史教材跨越时空之宽,信息量之大是众所周知的,教材中绝大部分内容中学生来说并没有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而且教科书所选的历史资料非常有限,不可能全面生动地反映历史的原来面貌,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的求知欲望。网络走进课堂,学生可以在网络上能够直接阅读原始的文字、图片和音像资料。学生可根据本人的学习水平自主地选择学习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知识,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讲什么,全班学生都只能听什么,课本里有什么,学生只能看什么的被动学习局面。知识面得以拓宽,新信息及时获取。比如讲授“席卷全球的战火”内容时,我布置了“人类能否有效避免世界大战的爆发”“怎样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等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网上寻找答案,结果获取的知识是传统的历史教学无法比拟的。有些学生介绍的内容甚至连教师都前所未闻。通过网络教学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使历史课更富有吸引力,学生们也乐在其中。但并不是课程资源现代化了就是教学现代化了,也并不是有了新奇生动的课程资源,课堂教学的效果就能提高了。多媒体网络资源只能是课程资源中的一种,不能从根本上取代教师的地位。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网络资源,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为了追求课程资源的丰富、新奇而忽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果从头到尾演绎网络资源的话,很难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另外,媒体利用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师生互动,教师的精讲、点拨以及学生的讨论都会被多媒体的连续演示挤掉,教师没有时间搜集学生反馈的信息,学生也来不及对知识内容作出深入细致的思考,也就是说,教师引导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的机会被多媒体剥夺了。这样一来,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无法实现了。

四、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他们从不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是被动地接受,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思维受到扼制。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老师不再局限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休,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在教师转换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我的想法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历史课活起来”!如我们可以通过演讲等形式来点评历史。可以通过教师播放的影视图片来感受历史,通过学生编演的历史情景剧再现历史,加深认识。有条件的话,我们也可以通过参观名胜古迹等实地参观走进历史。通过学生自己查找资料,进行演讲、表演,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印象,教师也可在学生的活动中毫不吝啬的运用赞美之词来肯定学生,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有利于教师发现课堂中稍瞬即逝的创新闪光点;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能在表演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提高了学生对事件的认知深度、水平,思维得到全面释放提升,虽然缺少了教师滔滔不绝的精彩讲述,但教学效果却出乎意料之外。

五、要有较好的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是检验一堂课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它可以让教师及时的掌握学生的本堂课的学习情况。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当然课后测验也是重要的手段。在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两种形式的检测:一种是利用多媒体检测基础知识。针对学生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及幻灯片以选择或填空的形式列出,让学生练习。另一种是课后的测试,当然及时的批改也是一项重要的环节。以让学生形成反复记忆加强认知。

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反思将会使更多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它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足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有必要进行及时有效的反思。

浅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3篇

一、根据学生差异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行为的指南, 教学的每一步骤都要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和完成;课改下教学目标的定位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既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元化目标思考和定位;又要体现历史学科教学的规律, 还要体现为学生的发展。目前教师中普遍重教材和教法研究, 轻视对性情、学法思考的现象, 而学情恰恰制约着教学流程的顺利进行。课程改革也面临着学生在基础、能力、习惯、方法等方面的差异, 这是教师进行教学思考与设计以及目标定位的重要依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目标的设计与呈现方式以梯级分布最为适宜, 每节课的目标不要制定得太多, 要符合学情, 以能够实施和落实为好。例如《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目标定位如下:首先, 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过程和内容 (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和地方郡县制职能、地位和相互关系) , 其次, 分析归纳秦朝中央官制的特征和影响, 对比郡县制和分封制的异同 (培养学生分析和对比能力) 。分析和归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而深远影响, 体会中央集权制度对于形成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积极作用。知识目标由浅入深, 层层梯进, 为形成有序教学流程提供了可操作的依据和指导。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是为挖掘每个学生学习能力, 目标过低则不易引起学生思维和探究的兴趣。“让学生跳起来能摘上桃子”就是依据学生差异逐步抬高达标的尺度, 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感受。

二、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 形成问题模式的教学设计

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是教师创造性智慧的体现, 是教学理念的实践, 是教学规律在课堂的演绎。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就是要教师结合学情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的筛选和有效的整合, 能在教学过程中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教材的处理时教学设计是第一步,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讲述明朝后期“离经叛道”的李贽时感到这是一个难点, 李贽的思想主张是课标要求掌握的重点内容, 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设计问题先易后难, 层层深入:1.李贽有哪些“离经叛道”的思想? (学生阅读教材很快找到答案, 并做出标注, 条理清晰, 易于理解) 2.形成李贽思想的原因是什么?李贽有哪些性格特征?哪些生活经历造就了他这种性格?教师介绍生平。3.其思想主张与其性格特征、时代有什么关系?这样虽然打破了教材的先后顺序, 但使学生对问题的探讨由易到难, 克服学习中畏惧的心理, 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 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同时学生对历史问题探究的兴趣逐步提高。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 注重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1. 努力构建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 要“眼中有人”,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有自知之明, 关键是把自己在教学中的角度定准, 教师是“主导”, 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导”上, 即教师的“教”以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为依据, 其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思、导学上,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 成为教学反思的实践者。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发展性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过渡。

2. 恰当处理好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之间关系。

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就必须改革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师“教”体现在“有所为, 有所不为”。教学改革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完全否定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如教师生动的叙事, 严密的逻辑分析等, “有所为, 有所不为”就是要教师根据课程标准, 发挥主导作用, 采取恰当的教学行为达成教学目标。在学习方式转变上要充分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 要强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学”定“教”, 强调学习方式和学生活动的设计, 在活动设计中体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和方法的培养, 同时生成对历史的兴趣、爱好和学科思维方法。

3. 重视教学评价在教学中的激励作用。

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 也是教学方式转变的有机组成部分, 这往往也是很多教师忽略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表现给予合理公正的评价, 对每个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其作用不可小视, 或许教师对某一学生的一次不经意的表扬或肯定, 甚至一次赞赏的目光都会使学生非常在乎、兴奋、激动, 这有可能激发起学生很长一段时间对这门学科的热情。当然教师的表扬与批评不是随意的, 否则学生会认为那是非常廉价和庸俗的事, 不会激起感情的波澜, 也不会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摘要:教学必须有效, 实施有效教学, 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关注的热门话题。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要求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科学灵活地处理教材,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以求得在教学过程中顺利实施并取得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浅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4篇

关键词:历史 课堂 教学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从事历史教学已有七年,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探索,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贯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我认为其中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著名教育家余文森教授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教学有效性即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总结自身教学经验,我认为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对历史课程标准的解读与运用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尺。理解、掌握课程标准的理念和内容是进行教学的基础。通过对新课标的解读,对比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不断改变自身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日常授课中我发现如果学生学习动机明确,兴趣浓厚,自然产生求知欲,课堂效率就高。“每个年轻的心灵里,都有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关键在于老师怎样去点燃。每当课上讲到有意思的历史典故时,平常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也能够认真听课了,甚至还能够认真思索教师的问题并试着回答。这让我意识到要想提高课堂效率,首先得让学生听你的课,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到让学生学会,进而达到会学。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比如:可以创设好的情境导入新课,可以起到很快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作用。当然,在讲到枯燥无味历史知识时,也可以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入手,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

三、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落实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前,新課程改革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面对新课程,我们常常苦恼于资源的无处寻找,事实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时刻刻接触课程资源,但是没有从宏观上加以把握,没有明确地进行分类,使用时目的性不强,缺乏系统化……难以产生宏观效应”。我认为,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先从教材入手,反复推敲、体会,根据学习目的要求,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整合、裁剪,突出重点、难点;其次以教材为核心,以现实生活为切入点,在内容、形式上向外延伸,充分挖掘、利用现实中的教育资源,使教学不再局限于教材。那么我们身边的课程资源都有哪些呢?“教学资源分为有形资源,包括人力、物力、信息、组织等,和无形资源,包括社区文化、社区认同感及归属感等。”

1、挖掘物质资源,体现历史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与其它学科相比,历史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生动性和现实性的特点。教师在授课中可以利用图片、视频、实物、报刊、文学作品等不同类型的物质资源,充分体现历史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2、开发人力资源,展现历史的鲜活性。在课堂上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的教,一个是学生的学。首先,教师是资源的利用者,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亚夫说过“历史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取决于教师有怎样的学科教育观念,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水准。”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的教学艺术是让学生喜欢历史课的首要因素。如果我们的课堂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学生怎么能不跟着死气沉沉、昏昏欲睡呢?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要不断地加强学习,注意个人的积累和修养,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让学生爱上你的课,爱听你的课。

其次,学生是课程的主体,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生不是按照成人的意图和对成人生活方式的复制来成长的,他们与课程接触时,时时刻刻都在用儿童的眼光去理解、去体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怎样开发学生资源呢?还是那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积极地寻找有意义的东西,同时也实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在授课过程中实现角色的转变,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过去我们一直把学生放在客体的位置,强调接受学习。他们从不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而是被动地接受,使课堂缺乏生机与活力,学生思维受到扼制。其实,教师应把课堂还给学生,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促进者、引导者,即老师不再局限向学生问问题,而是引导学生提问题;从传统的“神坛上”走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休,与学生在同一平台上互动研究,从“舞台剧的主角转变为导演”。最终在教师转换下,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创造者。

五、要有针对性的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是检验一堂课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重要环节,不少历史课缺乏检测,即使检测,也是一背了事。事实上,好的课堂检测对课堂教学有补充、深化作用。课堂检测一定要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制定,通过检测,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

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

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反思将会使更多的人获得成功。教学反思对于每一个教师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它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实践重新审视,对成败得失进行思考判断,它不是简单的回顾,而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寻找解决方法,并在随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使课堂教学趋于优化,从而达到最佳。

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5篇

福清市占阳侨中 何细妹

近几年许多教育者提出“有效教学”这一概念,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效教学”是指是指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在45分钟中最大限度最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育人目标。北师大的赵亚夫教授在他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提出:有效教学应该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用自己的头脑亲自对信息进行加工,通过积极的探索获得新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不应该是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者,而是主动、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和探索者。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必须破除“教师中心论”,确立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论”,意识共享;抛弃教师“一言堂”和“单向灌输”,精讲多练与精讲多议相结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笔者结合自己教学实践浅谈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提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能力,这种发展应是全面发展、和谐发展、自由发展。因而营造一种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形成和谐校园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和谐发展。应充分关注并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自由度与亲合度。所谓自由度指课堂宽松和谐自然。这里的“自由”,意在力求确保学生想象的空间,有利于学生保持、优化和张扬个性;所谓亲合度指师生平等合作交流。所谓“亲和”,则是以教师的人格魅力与应有素养,创造保证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和谐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过程是一个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对学生抱有爱心。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其次,尊重学生。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效果。再者,理解学生。教师应该更容易理解做学生的苦衷,因为我们也曾有过那段纯真而渴望的年代,让每一颗心灵快乐健康地成长,是我们对教育最大的理解。

二、活用教材,巧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笔者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广阔背景,在课堂教学导入中有意识增加故事情节,以本人在七年级第一学期教授第五章“秦末农民战争与楚汉战争”课文为例,先以朗诵刘邦的《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和项羽兵败被围时唱的哀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一开始就把课堂气氛引入到战火纷飞的古战场。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巧设问题情境。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认真分析教材第1课《历史告诉我们什么》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和结合当前形势的特点后认为:这一课首先要告诉学生如何做人的道理以及应做怎样的人。所以讲这一课时,我这样开头:“同学们,你们一定 听过或读过许多历史故事,看谁能讲出秦始皇、曹操、秦桧、刘胡兰分别是什么时期的人物?他们是怎样的人 ?”这一问题的提出,顿时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历史”原本是有生命的,是很生动的。在教学上,应当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真正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还原生动、深刻、鲜活的历史,才能使更多的学生爱学、乐学历史。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与历史有关的影音,重现历史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在讲授红军长征一节,可以用江西民歌《十送红军》来渲染红军被迫战略转移,百姓依依惜别的场景。如果再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介绍一二九运动时,脍炙人口的《毕业歌》,尤其是歌词中“满耳是大众的嗟伤,一年年国土的沦丧”反映出当时民族危机严重的历史背景,更能引起不同时代学生共鸣,激发其爱国情感。

又如使用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创设情景,播放历史纪录片、历史影片或图片感受历史的真实,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演绎历史人物,模拟历史场景等。学习知识的渠道应该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来自书本、课堂,也可以通过课外书、网络媒体、实践而获得。为了找寻人生的答案,让学生明白,应该“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当然,教师也要警惕上演“燃烧自己,却未照亮学生”的教学悲剧。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历史情境重现,激发学生反思、质疑,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发挥历史教学的教育价值功能。有一位教学专家认为:建构中学生的历史能力,主要不是靠给学生灌输多少历史知识,而是在学生生理、心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吸取前人的智慧和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四、重视教学过程的信息反馈的调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未来学家宣称:“未来的文盲是指不会学习的人”。历史教学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就是教会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主要方法,让他们逐步做到在离开教师这根“拐杖”后自己也能够独立“行走”。这也是评价“有效教学”的标准之一。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双方根据相互的信息反馈来判定自己的行为绩效,并对自己的行为活动作出调整和控制。教学信息反馈的调控功能就是这种反馈所具有的制约教学行为进一步发展的方向、水平与策略的属性。为了积极有效地发挥教学信息的反馈的功能,教师应以正面启发和肯定为主,对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要正确评价教学效绩,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学习状态,正确认识自己。通过学生的自我分析、自我调整,逐步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6篇

历史学科加入中考,但是课时并没有增加,六册书四十分比例严重失调,导致学生重视不足,但中考还要成绩,这就给我们九年级教师无形中增加了巨大的压力,如何在时间紧、任务重、学生重视不足的状况下打赢中考这场战争,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我个人认为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就得抓住课堂,提高课堂效率,向课堂要成绩。我们要追求课堂效果、课堂效率。

如何在新课堂背景下进行有效的历史教学呢?我认为真实的才是有效的,有效的也才是真实的。影响真实而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我结合教学实践体验谈谈关于增强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认识。

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内容更加符合教学实际

在课程标准和教材之间,尚有很多可供拓展的空间。这要求教师从单纯的教材组织者、执行者转变为教材的研究者、开发者,尽情释放智慧,在教材与课程标准之间合理创造,在不违背教材的基本原理、基本内容、基本思想、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对某些“原版”适当舍弃,实现由“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转变。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知识、思维和生活经验实际而对教材进行开发与整合可以弥补一些缺憾,演绎出精彩的课堂教学情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要把课堂还给学生

增强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就是要在实践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一)、注重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还我们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由。

要还历史课堂教学一定的自由度。只有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的精神活力才可能得到释放和生成,原本由老师控制的课堂才会变得生机盎然。另外,还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平等交往的对话氛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中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情感,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凸现,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二)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开展探究性学习。

要相信学生,不要事事包办。根据问题的层次性特征,探究式学习一般划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探究,初步构建知识结构。第二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深化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感受历史研究的艰辛与快乐等。第三环节:根据问题自主或合作探究,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以巩固和检测学习目标的达成率。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和效果。

三、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而要做到这点,一是情境创设要别开生面,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情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二是问题要引人入胜,要启而有法。从貌似常规的历史现象中发掘深层含义,提炼出发人深省并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所及的知识范围和认知水平与学生实际相对应,充分关注发问的时机,精心策划问题的表达与呈现形式。对于问题的表达既要玄妙精微又要指向明确。及时捕捉学生在探究过重中碰到的问题与困惑,恰到好处地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鼓励学生多渠道、多视角、多层面的观察和认识历史。但绝不直接提供现成的结论或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历史教师的自身素养、人格魅力对其有重要的影响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的堆积。我们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举一动其实都对学生有影响。教师如果具有良好的人格魅力与教学机智,师生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实现课堂优质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魅力来自实力,腹有诗书才能气自华。作为历史教师,要提升自己的魅力,一是要博览群书,端正态度,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文字功底。而易中天教授讲座的成功让我们真正明白了“文史不分家”的道理。二是要重视积累,勤于思考.形成独立见解,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与胜任力。尤其要追踪史学动态与历史学科的学术研究成果。三是要锤炼自己的语言。“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叫。”这就是语言的力量。事实上,了解历史的最好办法仍是语言和文字。通过语言,让许多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以俘虏学生的心,拉近了他们与历史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何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能提高。

五、积极主动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把教师的成长归纳为经验加反思。一个人或许工作1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10次重复。如果人们能把反思提前几十年,那他有可能成为一名了不起的人。可见,反思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教学反思对于一个教师的成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反思应成为历史教师的职业习惯,只有反思自己,才能更好地研究学生,才能更好地研究教育教学规律,才能超越自己、不断进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第7篇

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王 刚

摘 要:历史教师如何既能完成教学目标,实现有效课堂教学,又能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内化成自身素质,就成了当前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以新课改为背景从教学方法、教师个人素质两方面来阐述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直观教学;新型师生关系;有效课堂教学

怎样才能建立既不流于形式,又能让学生融会贯通的“有效教学”形式呢?这就要讲究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

一、教学方法

历史课在人们心目中是副科、枯燥无味的。这种状况如长期不改变,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动力,不仅会影响学习成绩,还会影响教师形象。历史教师有责任去改变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让历史课充满吸引力。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但他们的兴奋点往往集中在直观或有趣的事件上,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使教学内容自然被赋予“情境”,自然也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当然,教学方法的`改进也需要教师素质的提高,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效课堂教学。

二、教师个人素质

要想真正实现课堂有效教学,教师还必须从以下几点来提高自身素质:

(一)抓好课堂教学

1.课前准备要“厚积薄发”

“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师只有通过备课时的全面考虑,才有课堂上的动态生成。

2.上课开始要讲好开头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要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导语”。

3.注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

重点问题要详细讲,难点问题要剥开讲,对一般的问题要精要讲。多给学生议、练的时间,避免“满堂灌”和“满堂问”。教学中要采取多样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把学生直观感受与书本间接知识衔接起来,变抽象说理为直观教学,创造出一种情趣盎然的教学环境。

4.课后要及时写教学笔记,积累经验

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由途径。正如著名教师朱永新所说的:“我可以让一个教师在十年之内成为名师,只要他在每天、每节课之后写下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

(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历史教师执教班级学生多,很难了解每一个学生并建立良好的关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细节化关怀和爱的教育

尽可能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并及时表扬,对学生表现出来的不良情绪要设法疏通,及时了解其中的原因并解决问题。对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爱能使之增强信心;对得过且过的学生来说,教师的爱能融化他们心灵上久积而成的坚冰。

2.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冷静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

正面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促使其形成健康的人格。要细心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时机表扬,使学生提高自信心。学生难免会犯错误,教师如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就不难找到最佳的解决办法。

3.以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教师是学生理想中的道德形象。历史教师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以人格力量感召学生,使他们领悟做人的道理,也使学生乐于上你的课。

总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现关键还在于教师。教师除了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自己教学特点不断反思实践外,还需了解学生,激励其自信心,才能真正实现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09.

[2]安子凤。历史课教学,不妨也重视一下“情节”。中国教师,2010(10)。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第8篇

身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 就要习惯于规划课堂用语, 将理论表达清楚, 将乏味的课本知识活灵活现, 深入浅出, 化繁为简。所以, 在有效教学历史课时的表述有这几项需要留意:

1. 要精准。历史上的年月、地点、人物, 全是已经确定的, 日常教学时就要表达精准, 不要模棱两可。

2. 要易于理解。

教师要充分透彻地了解历史教材, 以简单的、容易理解的语言来表述, 特别是碰见书本上不常见很难理解的文句时更要表达清楚。

3. 语言生动有趣。

诙谐幽默是教师聪明才智的充分表现, 在上课过程中适时地使用诙谐的语言, 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二、有效提问

教师所提问题是否让学生有意愿继续了解, 将影响到上课的氛围与教学的成效。因此提出问题时, 一定要考虑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的意愿, 处理好这几点:

1. 要有希望达成。

提问时应符合学生的情况, 以教学的重要内容为中心设计提出的问题, 让提出来的问题和学生的回答能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方便让学生领会教学的目的;设计的提问应能够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让学生有意愿继续进行深入研究;设计的提问应该具有适当的难度, 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

2. 分门别类。

教师能够把提问划分成两个范围, 即一定要回答的问题与争抢回答的问题。一定要回答的问题由教师随机挑选回答者, 但争抢回答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是由一部分比较积极有勇气而且学习较好的学生来解答。

3. 给予肯定和认可。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认可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回答问题时, 教师应该用眼神或掌声鼓舞他们。即使是那些理解得不是很好的学生也要给予一定的鼓励和肯定。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学习者全部参与进来, 一起更好地学习。

三、有效处理教学内容

教师要尽力使学生于精彩丰富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快乐充实, 在轻松快乐的学习中收到明显的学习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这几项内容:

1. 联系实际。

教师要想法使学生感到历史与现实有关, 要更深入了解实际生活, 从学生知晓的周边事物、人物和事情开始讲, 由近及远, 由浅入深, 激起学生深入学习的欲望。比如在讲授南京大屠杀时, 可以使用相关历史图片, 再现当年的情景, 就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强调要点。

教师上课有主导的思路, 讲授的东西有鲜明的要点, 学习者才能够把握清楚课堂的整体逻辑, 而且印象深刻。学生下课后, 在实际理论上有新知, 将很有收获和成就感。

3. 应用多媒体课件。

在历史教学中, 运用显示图片、视频、材料的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给学生以生动、直观、形象的感性认识, 能够明确主题,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感染学生,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讲《长征》一节时, 先播放歌曲《十送红军》, 往往能扣人心弦, 一下子把学生的思想意识拉到长征途中, 深刻地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视频讲遵义会议使革命转危为安时, 课堂上一下子掌声雷动。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 也有利于开展有生命力的历史课堂教学。

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一定要确保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 可以根据现实环境在合适的时机问一些吸引学生的有关问题, 抑或指引学生探究的方向, 而不可以进行强制的教学。因为学生自己主动去探求的知识才可以成为他们自身的东西, 才能够学以致用。如在笔者讲述隋唐的“科举制度”时, 刚讲述了一些科举制度的基本知识, 学生便提出:“我们现在的中考、高考是不是也是科举考试呀?”这些问题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许多学生大胆设想, 畅所欲言, 将整节课推向了高潮。

结语

总之, 要通过生动有趣的课堂指引学生感受历史, 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 提升学生理解与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奠定学生人生发展的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9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 历史教学 有效性

一、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的学习状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由于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而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地发展,不利于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自然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此,历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本,从教学方式的改革入手,实现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转变,以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既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又是能动性与受动性的统一,也走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统一。他主学习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自主学习则把学习建立在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一面上。遗憾的是,传统教学过分强调和突出他主学习这一方式,从而使学习异化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并最终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本次课程改革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在学习方式上特别强调和提倡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上。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监控,并养成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条件。陶行知先生说:“好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历史教师必须给学生注入新的学习理念,要积极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动机,特别对历史学习的直接兴趣,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体验历史、解读历史,并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

2.引导学生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探究学习更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达到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方法的目标。

二、教学对象考虑的有效性

新课改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在兼顾历史学科特点的同时,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前和教学中充分考虑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储备,让课堂教学不偏离航向。具体考虑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学生在课堂有效注意的时间。根据课堂教学经验,高中学生一节课的有效注意时间最多也就是30分钟左右。因此,教师在考虑课堂教学时,要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力求把教学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去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诸多感官,要避免一种形式到底,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发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关注参与课堂,实现学生的手、脑、耳、眼等器官的有机结合。

2.学生的兴趣程度如何。目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做到事半功倍、卓有成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他们学好这门课程来说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情。一般来说,学生对于历史课堂上的一些小故事比较感兴趣,但一转移到理论学习,往往会觉得很枯燥。新课程提出了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是最低层次的要求。新的课改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转变,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转变,要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改变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3.教学语言是否易于学生理解。历史教学方面的专业术语很多,讲解起来也显得很枯燥。教师应该在教学的时候尽量把一些、枯燥的专业术语转化成一些较为通俗的语言,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同时也保护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10篇

蔡照灵

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钟启泉:“有效教学”研究最终的衡量标准就是“学生成长”,而这种成长将不单单用成绩高低来作为衡量标准。余文森:教师在相对短的时间,让学生得到了更多、更深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更加丰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钟作慈: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

“有效教学”这一概念的提出,对历史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给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农村初中历史教师必须讲究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1)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否主动。(2)教学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可测量)。(3)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4)有深刻的实践体验。(5)有适合的学校方式。(6)学生能完成知识有意义的构建。(7)有一种清晰的反馈。(8)有迁移和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农村初中的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了解相对较少,基础知识相对较差,而历史长河源远流长,与现实距离太遥远,里面的内容又是五花八门的,众多的历史年代、历史人物和历史地名,都让他们看了眼花缭乱,上课时难以把握,有时甚至会产生厌恶的现象。因此,历史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精彩导入: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教授《伐无道诛暴秦》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入:“同学们,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秦始皇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他在位时,为巩固统治采取了各种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然而他苦心经营、期望能够延续万世的秦王朝,却在十几年后就迅速灭亡了,这是为什么呢?”“在秦朝,当时的市场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鞋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这又是为什么呢?”设置这样的悬念,使得学生对本课主要内容的学习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2、情景教学

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再现历史情景,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景,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提高大脑的活动效率,不良的情景会使人注意力难以集中,从而干扰认知过程,降低智力活动的水平。苏联教育家赞可夫就认为:“智力活动是在情绪高涨的气氛中进行的”,“这种气氛会给教学带来好处,同时有助于完成教育任务。”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积极良好的教学情景非常重要。现代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使教师告别了只靠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扩大了视觉和听觉,使他们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性,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当中。例如在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笔者先让学生观看了电影《甲午大海战》的经典片段,在加上笔者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19世纪末期的中国,看到了当时日本的侵略野心,中日海军的较量,清政府腐败无能等等。学生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和分析,很快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 的道理,教学

效果明显提高。

3、情感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地运用风趣、幽默、合乎逻辑的语言、表情和动作等,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当这种情感和情绪感染学生,引起师生共鸣时,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饱满的热情将历史中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优美动听的历史故事讲给学生们听,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和最佳的状态进入学习角色,从中感知历史。

4、引入竞争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参与竞争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措施。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之中参加竞争。在课堂教学时让学生以分组竞赛的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又能提高小组合作能力。如果你仔细观察,学生在竞争中是非常活跃的,连学困生都不甘示弱。我的具体实施办法是:

辩论:在上完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后,对秦始皇的功与过进行辩论。整个过程按照课前准备和课堂辩论方式进行,课前在班上自由组合成两大组:A组是正方队,B组是反方队。

正方论题: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有巨大贡献的杰出帝王,功大于过。反方观点:秦始皇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暴君,过大于功。

⑴.每队按要求分成若干小组搜集资料,然后再对资料进行筛选分析,做好课堂辩论前准备工作。

⑵.辩论过程分为6个阶段:分别是辩论正反方一辩陈词立论阶段;正反方二辩发言阶段;正反方三辩发言阶段;双方队员总结点评阶段;教师评析总结阶段、宣布结果阶段。

⑶.辩论的规则

①辩论的正反方队员须在规定时间里用简洁语言完成(每人约3分钟),超过时间将从团队总分中扣去1—5分。

②辩论双方讲究辩风,文明用语。③辩论双方按要求轮流发言。

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团体和个人分别记分,满分均为100分)⑷要求:①论点正确,审题与立论对本队所持观点要有理有据,多层次,多角度为本队论点服务,论据充分,能做到以理服人,分析到位。

②能迅速抓住对方失误,驳论有力。③辩手表达清晰,层次清楚。

④配合:看队员之间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相互支持和配合,能否做到统一。

⑤辩风:要求文明用语。

⑥优秀辩手分别由正方、反方中得分最高同学获得,每组各选出一名优秀辩手。

⑦违反评分标准和细则中要求的辩手将酌情扣分,扣完设定分值为准。

通过对秦始皇是非功过的辩论,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秦始皇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使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另外还进行小规模的知识竞赛、小游戏等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5、让学生学会阅读历史资料

学生现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主要是教科书等文字资料。如何让学生 快速有效地把握文字资料,是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为此,必须 把握好“读”这一关,提高学生读的能力和效率。教学中,注意让学 生做到:拿到教科书时,先阅读目录和说明部分,了解本册书的主要 内容,分清单元,宏观把握教材,建立粗略的知识框架。对于课文,则要求学生做到“三步走”:首先,全面浏览课文,搞清有几目内容,有哪些专栏,有哪些图片、史料和表格;其次,细读每段课文,概括 出主要内容,找出基本的历史知识要点,并向全班介绍;再次,精读 重要段落,结合小字、图片、史料、表格、注释,加深理解,解答疑 问。经过一学期的培养,学生能比较迅速地统揽教材,把握到知识要 点,从而为课堂节约了大量时间,使师生可以充分地进行其他的教学

活动。

6、让学生学会记忆历史知识

历史新课程的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有些教师认为现在根本就不需要学生去记忆历史知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新课程摒弃的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并不反对知识的记忆。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就是教会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技巧,坚决避免死记硬背。每一个知识点都有其不同的记忆方法,发现并掌握其规律,合理加工处理知识信息,探究便捷的记忆技巧,有利于提高学习和掌握知识的效率。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相关技巧,供学生借鉴,如我们熟知的谐音法、图表法、形象记忆法、理解记忆法、比较记忆法等。例如在教《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这一课后,利用顺口溜来记忆远古居民的特征:

人类来源不是神,森林古猿是祖根。我国最早古人类,史称云南元谋人。一百七十万年前,他们用石把食寻。石片今日称石器,还有两颗牙齿存。

北京西南周口店,有种古人被发现。距今二十万年前,六个头骨价无限。人称他们北京人,模样今日可还原。基本具备人特征,有些地方还像猿。

手脚已经有分工,两腿站立手劳动。上肢与人极相似,下肢微微有点躬。嘴巴前伸牙齿大,眉骨突出额低平。个子比人有点矮,骨骼粗壮力无穷。

北京人会造工具,石块打制成石器。旧石器名须记牢,砍削木棒也容易。工具用来猎动物,也可用来搞采集。最好学会使用火,烧烤猎物吃熟食。

发现他们山顶洞,山顶洞人因得名。距今一万八千年,猿类特征已无踪。使用石器经磨制,磨光还要钻上孔。人工取火也已会,还会缝衣抗寒冷。

山顶洞人会打扮,石块钻孔穿成串。再穿几个野兽牙,挂上脖子当项链。爱美原是人本性,一点灵光初闪现。人类从此与兽别,进化发展路漫漫。

这样能在短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使学生不再为记忆而苦恼。

7、让学生学会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

历史学科的每一部分内容都是相互联系的,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并不彼此孤立。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横”的线索,可寻找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不同方面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分析其相互作用和影响,并进一步归纳出这一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如学习唐朝,应注意把握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在小专题下再进一步细分,如手工业下的纺织、陶瓷、冶铸等;二是掌握“纵”的历史线索,可寻找同一大专题或小专题下的各时期中外历史相关内容进行联系综合,分析其相互关系,比较其异同点,分析其异同的原因、影响,并尝试将各部分知识迁移重组,形成“纵”的专题线索,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建立、巩固、发展、衰落、灭亡),一个国家的历史进程和演变,不同时期的经济状况等。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应注意“纵”“横”交错。如果学生能像教师那样把教材分析透彻,既做到宏观把握,又做到微观细研,那么教学效率必然会大大提高。

上一篇:大学生生活费支出调查表下一篇:淘宝店铺推广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