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陶渊明其五的主旨

2024-06-30

饮酒陶渊明其五的主旨(精选12篇)

饮酒陶渊明其五的主旨 第1篇

命子 其五,命子 其五陶渊明,命子 其五的意思,命子 其五赏析 -诗词大全

命子 其五

作者:陶渊明朝代:晋 桓桓长沙,伊勋伊德。

天子畴我,专征南国。

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孰谓斯心,而近可得。

饮酒陶渊明其五的主旨 第2篇

拟古 其五

 

作者:陶渊明  朝代:晋 东方有一士,被服常不完;

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辛勤无此比,常有好容颜。

我欲观其人,晨去越河关。

青松夹路生,白云宿端。

知我故来意,取琴为我弹。

上弦惊别鹤,下弦操孤鸾。

饮酒陶渊明其五的主旨 第3篇

《诗经》以下,诗歌当中酒这一意象应用越来越频繁,承载的审美意味也更加复杂、厚重。到魏晋时期,从阮籍,嵇康到陶渊明,酒不仅是文学作品中借以抒发情感的重要载体,甚至已经融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到了唐代,酒与诗歌,酒与诗人的关系更为密切。杜甫曾作《饮中八仙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诗人与酒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李白与陶渊明相关诗歌的分析,从而揭示出两位诗人对酒及人生的态度呈现出的哪些异同之处。

一、孤独中躁动的灵魂

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传奇的人生经历和盛唐宏的气势使李白自信并且高傲。大唐王朝君临天下、万方来贺的太平盛世也激发了诗人的万丈雄心。因此,诗人一生积极追求建功立业。天宝二年,因朋友吴筠推荐,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在翰林院担任供奉。但受到权贵排挤,第二年就被赐金放还。《月下独酌(其一)》就是在这一时期所作: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统观全诗,让人感受到最强烈的情感就是弥漫在诗歌里的难言的孤独。因为知音难觅,所以借酒浇愁以驱逐内心的孤独;因为知音难觅,所以唯有月下独酌来慰藉灵魂的孤独。因此,诗人举杯邀月,酒入愁肠,而恨现心头。在醉与醒的迷离中,诗人最终选择了“相期邈云汉,永结无情游。”高蹈于红尘之外的看似超脱,却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由于现实社会中抱负不能实现,又不为人理解的旷世孤独。并且,也可以据此体会到诗人以酒入诗时,对酒的态度。

全诗以独饮开始,以独醉结束。诗人试图用醉酒来麻痹自己,暂时忘却烦恼。所以会有“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的念头。也会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的行动。但诗人从来就不曾丝毫释怀的孤独感在及时行乐,在凌乱舞步的交错中放大如一地花影,在月光流泻的寂寞夜晚,更加触目惊心。而酒之于李白,不过是失意时的消解物,用酒麻痹自己,消解内心深处的愁苦,烦躁和孤独。

醉酒状态下,诗人试图追寻内在精神的某种平衡,同时用酒发泄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可以说,酒不仅是借以浇愁的情绪疏导的媒介,酒之于李白,更是内心受到伤害的疗伤药剂,是用来暂时忘却烦恼的麻醉剂。

同时,我们还能感受到李白的人生态度。诗人从来就不甘寂寞,他渴求以一颗济世之心报效祖国,一展自己的才华,然后功成身退。但现实社会的局势一次次粉碎着他的理想,诗人只能徘徊在失意之中,自吟自伤。可是他的心是不安定的,甚至时常是躁动不已的。哪怕酒醉之后,也没有真正做到忘却现实。所谓“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只不过是诗人对现实失望之余的哀叹,也仅仅是哀叹而已。事实上,诗人根本没有放弃过自己的人生追求。

诗人在盛唐极盛而衰的历史巨变中,始终高举理想旗帜,奋斗不止。甚至直到诗人离世前一年,仍然想有一番作为。透过这首诗歌,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在严峻现实中躁动不安和孤傲不羁的灵魂。对仕途、对人生,诗人即使历经艰辛仍一路坚定前行。虽然诗歌最后,诗人呼喊出了“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高音,然而透过铿锵的声音,我们分明能感觉到诗人离群索居的愤怒。这也进一步证明,在现实生活中诗人不可能真正做到洒脱如斯。因此说,李白虽然高傲不羁,又总有遗世独立的情怀,但对人生,却始终没有做到像陶渊明那样的静心处世,坦然面对。

二、沉潜在自足中的生命

陶渊明,东晋名臣陶侃的曾孙。生在乱世的陶渊明,也曾有炽热的仕途理想,一生几次入仕又几次归隐。公元405年八月,任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最后辞官归隐,直到去世,再未出仕。《饮酒(其五)》,当作于辞去彭泽令归隐以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首诗题目虽为饮酒,但是诗歌正文分却并没有出现与饮酒直接相关的信息。通读全诗,却能品味到诗中隐溢出的淡淡的酒香。相对于李白《月下独酌(其一)》中以酒买醉的现场感,这首诗更像小酌之后诗人内心情态的真实再现。面对夕阳,南山,归鸟,手捏一朵菊花的怡然之情,身处“人境”而对车马喧嚣的淡泊心境清晰可感。

由此,同样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酒的态度。不像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一)》中那样,一开始就对月独饮,诗人在诗中不着边际地任由心灵与大自然契合,而“饮酒”却作了淡化的处理,以至于酒这一意象潜藏在诗歌当中了无踪迹。正是这一点,恰好表明了诗人对酒的态度。酒之于陶渊明,不再仅是生活之中的消遣之物,也不仅仅是生命流转中慰藉心灵的良药,相反,已经内化为诗人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就像诗人之于自然一样,诗人之于酒同样在某种意义上达到了契合,所以那份人与酒通融为一的意境在诗歌中渲染得淋漓尽致。

显然,酒对于陶渊明并非疗伤的药剂,陶渊明饮酒也不是为了从中寻求解脱。酒似乎成了诗人同外在世界契合的媒介,在饮酒的那一刻起,酒与他、与自然已是和谐为一。所以说酒是陶渊明生命的净化剂。

在这首诗中,同样也可以体会到陶渊明对待人生的态度。《月下独酌(其一)》中的李白是高蹈于万丈红尘,在孤傲不羁中痛苦孤独的舞者形象;而《饮酒(其五)》中的陶渊明则是一位虽身处俗世却能抽身世外的从容的隐者形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需要有非凡的气度与心性才能真正做到“心远地自偏”。统观全诗,诗人的全部灵魂早已融入在自然当中,诗人的心灵是自在的,目之所及,心之所往,正如山气一般大象无形地与天地契合如一;也正如飞鸟一般在天地间自由翱翔而不受任何羁绊。《五柳先生传》中,似乎可以得到诗人之所以如此淡然、从容的原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诗人正是有了一颗不慕荣利、忘怀得失的心,所以才可以置身世外,做到心无挂碍的闲静。

而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也可以这样概括:通过泯去后天的经过世俗熏染的“伪我”以求返归一个“真我”。这个真我是自然的,也是契合于诗人本心的。陶渊明面对世俗的黑暗,最终选择了自我疏离。他追求的正是一种纯朴、简单、明亮的人生方式。

李白和陶渊明分别是不同时代里两位伟大的诗人。他们都曾身怀济世之心,然而现实社会的复杂、黑暗并没有给他们“致君尧舜”的机会,因此直到生命的最后,谁都没有能够完成内心的夙愿。但是通过《月下独酌(其一)》和《饮酒(其五)》,可以看到他们应对人生截然不同的态度。然而这两种看似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在最终指向上却又有相同之处,那就是二人同时选择了孤独。无论是“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的傲世独立,还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从容淡定,选择了酒,就选择了孤独。不同的是,李白试图以酒疗伤,暂时忘却孤独;而陶渊明则是以酒自适,去追寻自然之中的本真和宁静,体味孤独。

同样的孤独,不同的心态,掩饰着相似的无奈。而品味《月下独酌(其一)》与《饮酒(其五)》,可以让人穿越时空隧道,与两位诗人在心灵交融的基础上,产生共鸣。

摘要:李白和陶渊明的诗歌里多有饮酒之作。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导致他们对酒的态度很不相同。本文试图通过对《月下独酌(其一)》与《饮酒(其五)》,探析李白与陶渊明在这两首诗中反映出来的对酒与人生的不同态度。

关键词:李白,陶渊明,酒,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晋]陶渊明著.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唐]李白著.王琦注.李白全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

[3]袁行霈.陶渊明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安旗、薛天纬、阎琦.李诗咀华·李白诗名篇赏析[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4.

饮酒陶渊明其五的主旨 第4篇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诗共二十首,诗人在这首诗的原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则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可知,这组诗多酒后偶然题咏,非一时之作。其内容多寓感慨,多抒心志,与饮酒无关。本诗为陶诗《饮酒》诗中的第五首,诗中既写了拥抱自然,悠然自得的情,也写了幽美淡远,旷洁朴素的景,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含蓄着万物各得其所,人与自然相与为一的哲理。

诗的首句即展示了一个清幽画面,一个无车马喧闹的场所。诗人不像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但他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事。原因何在?诗人意味深长地说:“心远地自偏”。也就是说心静,境自静。自己无求名求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宛如隐居于山中。

诗歌后两句是千古流传的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采菊东篱,倾听着自然美妙的音响,观赏着自然幽淡的画面。那里汩汩的溪水,奏着清脆的天籁;孤傲的菊花,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此刻,诗人陶然欲醉,悠然之间,偶一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悠然”二字,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求之,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富寓一片天真意趣。此时的诗人心与天融为一体,不知有心,不知有天,天就是心,心就是天,也无心,也无天,只有无限的澄明和宁静。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价这两句诗时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意思是说:“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诗人于物我两忘之时,天已向晚,淡淡的暮霭笼罩着远山,绰约朦胧,自由的飞鸟映着日夕山色,结伴而归。正所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飞鸟”二字,既是眼前之实景,亦为画面增添一丝动感。同时,此处“飞鸟”意象又具象征意义,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返”。这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飞鸟和那悠然见山的人,不正是心神契合,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已的归宿?概而论之,此四句情景交融,浑然天成,妙合无垠。

诗中结句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意即心与自然的这种瞬间感悟,是不可落于言筌的,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大道不称,大言不辨”、“得意而忘言”之意。道家哲学讲求对大道的体悟,要求个体于自然中感悟道,与生活中体悟“大象”。陶渊明正是从自然和日常生活中得以正道,得以领悟自然真意。尽管作者最后说“欲辨已忘言”,但联系陶其他作品,他于本诗中通过一系列意象所隐约暗示的人生哲理、个体体悟还是可以探索的。那永恒的南山,朦胧的山气,自由的飞鸟,忘情的诗人所营造的浑然一体、澄明宁静的意境,不正是“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诗意阐释,不正体现了诗人以“自然”为核心,要求回归自然、拥抱自然的人生观和社会观。

纵观陶渊明一生,或仕或隐,最终回归田园,彻底洗刷掉社会之我,即伪我,从而达到道家所提倡的“逍遥游”即自由自在,无所拘泥的生命本真形态。从这一层面上看,我们可以说陶渊明一生中时刻在追求精神与灵魂的自由和超越,追求个体与自然物我两忘的生命的原生态。

在艺术上,陶渊明此诗既没有夺人的气势、雄辩的力量、轩昂的气象,也没有强烈的刺激、浓重的色彩、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的流露,一片神行,体现出“自然”的特征。这决定了此诗语言平淡冲和的特点,但妙就妙在诗人于平淡中含蓄着炽热的感情,于朴素中寓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所以其诗更醇更美,更耐人寻味。你看,他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平淡之语中,不正蕴含了对人生、自然、宇宙的认识。同时,陶氏语言不是写实性语言,而是启示性语言,他与谢灵运不同,谢灵运写风就是风,写月就是月,写山就要描尽山姿,写水就要写尽水态。而陶渊明诗中写松意不必在松,写菊意不必在菊,写归鸟意不必在归鸟。言在此而旨归于彼,于干枯中存多义,在清癯中有深意。试想,在此诗中,南山,归鸟和菊花甚至整个诗歌意境不都是一个象征吗?不都在阐释着诗人内心对自由和自然的热爱吗?

总的来讲,这首诗情景理浑然一体,它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自然之景中展示着诗人的诗意人生。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第5篇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第6篇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写诗人之所为与所见,诗人所见乃”菊“,风骨凌霜,傲然挺立的托寓之物,为诗人内心情致的物象;诗人所为乃是在自己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于一俯一仰间见其高洁的情致. ”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见“: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的一瞥,反射出诗人超脱冥邈,神逸方外的悠闲心情.还有一种版本将”见“字写作”望“字,苏东坡认为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因为”望“属于有意识地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而”悠然见南山“就好似在一种无意识之中,南山撞入了自己的眼帘.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写出了诗人”悠然“所见之景,体现了诗人宁静恬淡的主观心境.这四句不仅写出了诗人无意见山,心与物遇而进入物我两忘的情态;而且描摹出一幅自然图境,把主体的情感化为客观的景物.难怪明人谢榛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

饮酒陶渊明其五 第7篇

1.反复诵读,背诵全诗。

2.通过对“菊”“南山”“山气”“夕阳”“飞鸟”等意象的体味和对“喧”“远”“见”等词语的玩味欣赏,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并初步感受本诗平淡自然却韵味醇厚的语言。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悠然闲适的隐者心境和天人合一(艺术化)人生追求。

【教学重难点】

1.背诵全诗。

2.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辞官归隐,“带月荷锄归”,一轮明月陪伴。月下的诗人,肩扛一副锄头,穿行在齐腰深的草丛里,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月夜归耕图啊!

他不懂音律,却保存了一张无弦琴。每次喝酒,都要弹拨一遍寄托心意。造访的人不论贵贱,只要有酒,他就款待他们。他若先醉,就告诉客人:我醉欲眠卿可去。意思是,我喝醉了要睡觉,你可以走了。他的天真直率不难得见。

饮酒陶渊明其五的主旨 第8篇

答庞参军 其五

作者:陶渊明  朝代:晋 昔我云别,仓庚载鸣;

今也遇之,霰雪飘零。

大藩有命,作使上京;

岂忘宴安?王事靡宁。

饮酒其五陶渊明的注音及赏析 第9篇

结   庐  在  人    境   ,而  无   车   马   喧。

wèn jūn hé néng ěr? xīn yuǎn dì zì piān。

问   君   何    能    尔?心    远    地 自  偏。

cǎi jú dōng lí  xià,yōu rǎn jiàn nán shān。

采   菊    东  篱 下, 悠      然  见     南   山。

shān qì rì xī jiā,fēi niǎo xiāng yǔ huán。

山  气 日夕佳, 飞   鸟    相      与   还。

cǐ zhōng yǒu zhēn yì,yù biàn yǐ wàng yán。

此   中      有     真    意,欲   辨  已   忘     言。

注释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本诗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

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饮酒陶渊明主旨 第10篇

《饮酒二十首》是晋末宋初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一组五言诗。这二十首诗借酒为题,以饱含忧愤的笔触,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对现实、对生活的感想和看法,抒写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充分表现了作者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其二

积善云有报,夷叔在西山。

善恶苟不应,何事空立言。

九十行带索,饥寒况当年。

不赖固穷节,百世当谁传。

饮酒陶渊明主旨 第11篇

此诗通过结庐人境、心远地偏、采菊见山、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的叙写,反映了诗人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悠然自得的心境。“心远”为全篇之骨,“真意”乃全篇之髓,而这里的“真意”正是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所说的“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鸟倦飞而知还”之意。诗人在田园生活中领悟了人生的“真意”,集中体现了他安贫乐道、摈弃世俗功名、陶醉自然韵致、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心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

精妙独到的景物描写是此诗的突出特点,诗中虽写的是自然实景,但更多的是写诗人意中之景。笃自然实景,诗人写得简洁、淡然,显示了诗人不重描绘、不重形似,而重点染、重写意的特点。通过写景勾画出一幅和平宁静的田园生活图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但此诗中的景物又不是纯客观之景,而是处处融进了诗人的主观感受,饱含着诗人热爱、依恋田园生活的襟怀和意趣。诗人重在对生活、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之中,达到客观之景与主观之意的完全融合,在超凡脱俗的境界之中表达诗人达到“净化”的程序的思想。造语精到是此诗的又一特色。此诗用意深微,而语言清悠澹永,有自然之味,而又极为精当,如“悠然见南山”的“见”字,活画出了诗人在采菊之际,无意看山而偶然见山的悠然神情,看似信手写出,实则精当无比,于平淡朴拙之中见其语言工力。此诗语言质朴自然、平淡闲放,粗看通俗,明白如话,实则丰富浑厚,一字难易

饮酒陶渊明其五的主旨 第12篇

【作品介绍】

《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是传统诗歌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之一。

【原文】

上一篇:律师邀请函下一篇:组合数学第四章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