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热量习题

2024-06-03

比热容热量习题(精选9篇)

比热容热量习题 第1篇

5.2 热量比热容

上海松江民乐中学张德福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课时学习热量、探究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热量是物理学中为了衡量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而引入的一个概念。探究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这实验是本课时的关键。

学习本课时内容的基础是温度、温标、热传递,控制变量法。

本课时围绕烧水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验证猜想与假设完善实验,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归纳等的科学探究环节,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

本课时的教学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通过客观现象探究其背后隐含的客观事实,认识形成物理概念的科学探究方法,体验合作探究和小组间的分享对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说出热量的定义、符号及单位。

理解:理解热量是衡量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多少的过程量。

知道:说出物体吸收(放出)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升高(降低)的温度及物质种类之间的关系。

理解:理解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2、过程与方法

感受:通过对一根火柴完全燃烧后放出热量值的介绍,感受焦耳是一个很小的度量单位。感受:通过对生活中烧开水实例的分析、感受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及升高温度的关系。认识:(1)通过对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种类关系的探究过程,认识观察现象、记录数据、归纳结论的科学方法。

(2)通过对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因素的探究过程,认识控制变量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感悟:通过对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因素的探究过程,体验合理猜想的必要性及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

难点: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

四、教学资源

1、器材:铝架台、两只小烧杯、水和煤油、两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钟表。

2、课件:自制PPT幻灯片。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热量、探究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围绕烧水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验证猜想与假设完善实验,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归纳等的科学探究环节,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探究影响物体吸收热量多少的因素。方法是:首先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或物理问题,通过观察和研究它们在自然界中表现出来的外显特性、现象或产生的效应等去认识事物的方法。其次在经历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中先猜想,再用生活中的实例论证,不断自我反思,完善解决问题的方案,同时感受探究物理规律的基本方法和手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方法是:实验过程是在已经知道影响物体吸收的热量的因素有质量和升高的温度的基础上,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以及数据表格,并进行实验,然后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归纳出结论。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流程图说明

情景1 图片(自然界中永不停息的热交换)。

自然界中永不停息的热交换,如何衡量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

情景2:图片生活中烧水情景.生活中烧水情景.,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情景3:在室内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所用的时间长.物体吸收的热量与质量有关.情景4:烧开一壶冷水比烧开一壶温水所用的时间长.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升高的温度有关.说明:教师在此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

活动1: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之间的关系。

学生交流如何操作,设计数据表格,实验。

活动2:交流实验结论

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并通过交流的方式实现共享。

3、教学主要环节本设计可分为二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以学生较熟悉的图片为情景,进而引出热量的概念。

第二环节,围绕烧水的情景激发学生对“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并在探究的过程中验证猜想与假设完善实验,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归纳等的科学探究环节,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方法。

七、教案示例

1、情景1:图片(自然界中永不停息的热交换)。

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热传递的知识,我们知道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的物体要放热,低温的物体要吸热,为了衡量在热传递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多少,我们在物理学中引入了热量的概念: 导出:(1)热量的概念: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2)热量的符号:Q。(3)热量的单位:焦耳。

2、情景2:图片生活中烧水情景.问题:在烧水的过程中,水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学生讨论并猜想):因素:质量,升高的温度,等

生活经验:

情景3:在室内烧开一壶水比烧开半壶水所用的时间长.说明:质量不同的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质量越大,水吸收的热量越多。

情景4:烧开一壶冷水比烧开一壶温水所用的时间长.说明:质量相同的水,水升高的温度越高,水吸收的热量越多。

总结:水的质量越大,升高的温度越高,水吸收的热量越多。

问题:那么,谁能告诉我,100g水和100g煤油温度都升高30℃,吸收的热量一样吗?(讨论交流)

活动1: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之间的关系。

(思考1):1.为了保证实验过程中,在相同时间内水和煤油吸收的热量相同,实验器材应该满足什么条件?

(思考4):实验中需要记录哪些物理量?

(阅读):活动卡

活动2:交流实验结论

说明: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学习活动卡 一.收集数据: 液体名称 质量

/g 初温

/℃ 末温

/℃

升高的温度

/℃ 加热时间 /s 煤油

二.分析与结论

1.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温度时,煤油比水需要的时间_____(长/短),升高相同温度时煤油比水吸收的热量____(多/少),这说明: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____(相同/不同)。由此可见,水和煤油的吸热本领不同。

2.通过学习,当物质的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比热容热量习题 第2篇

1.刚做好了鱼,满屋子都是鱼的香味,这是 现象.刚做好的鱼的香味比凉的更容易被我们闻到,这是因为分子无规则运动与 有关.

2.将一束鲜花插入花瓶,整个屋内都能闻到花香,这说明分子 ;水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选填“引”或“斥”)力.

3.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当温度降低,内能随着 .冰冷的冰块具有内能,当温度升高,内能随着 .将该冰块从一楼移动到四楼,它的内能将 .

4.生活中的“热”含义非常丰富,物理学中,“天气很热”中的“热”是指 高;“两手相互摩擦手会发热”的“热”是指 增加.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为0℃的物体没有内能;B、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多;C、物体的内能增加,它的温度一定升高;D、物体的温度升高,它的内能一定增加;E、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F、物体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G、温度高的物体,含有的热量一定多;H、0℃的冰溶化成的0℃水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6.用如图所示的三种方式使火柴温度升高达到着火点被点燃,其中 图用的做功方式改变火柴内能,图用热传递方式增加火柴内能的.

7.夏季,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内,一些重型汽车停在有水的坑里,这是因为汽车在高速行驶过程中,通过 方式增加轮胎的内能,使轮胎的温度 ;轮胎停在水中,通过 方式减少内能,降低温度,以保行车安全.

8.如图是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图象可以判断:物体t2时的内能 t3时的内能(填“小于”、“等于”或“大于”),理由是。

9.在吹气球时,吹大了的气球没握住,它叫啸着飞跑了!你及时捡起气球会发现它的嘴部温度(选填“变高”、“变低”或“无变化”).当球内气体喷出来时,发生的能量转化情况是。

10.人们常用水给汽车发动机降温,这是因为水的 较大,在相同条件下水能带走较多的热量,这个过程是通过 的方式使水的温度升高.

11.用两个相同的“热得快”分别给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同时加热,两液体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比热容c的大小关系是cA

cB.(填“<”、“>”或“=”).如果要你从甲、乙两液体中选择汽车的冷却液,应选择 液体.

12.用图示的实验装置探究烧杯内的某种物质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烧杯内物质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根据实验数据描出加热过程中杯内物质的温度随时间变化图象如图,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内能 .已知0~t1与t5~t6的时间相等,由此可以做出这种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 液态时的比热容。

13.一瓶纯净水喝掉一半后,剩下的半瓶水与原来的一瓶水比较,质量,密度,比热容(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4.如图所示的四个实验中,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 B. C. D.

15.如图是某物质加热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对图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该物质一定是晶体 B.T2一定是物质的沸点 C.0~t1时间内物质的分子热运动加剧 D.t1~t2时间内物质的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16.如图所示,在大口厚玻璃瓶内装入少量的水,并滴入几滴酒精.塞进塞子后,用气筒往瓶内打气,当塞子跳出时,看到瓶口有白雾出现,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A.往瓶内打气时,外界对瓶内气体做功 B.往瓶内打气时,瓶内气体内能变小 C.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温度降低 D.瓶塞跳出时,瓶内气体对外做功 17.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B.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到处移动 C.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就停止热运动了,物体的内能就等于零 D.“摩擦生热”和“钻木取火”这两种方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本质是不同的 18.下列现象与物理知识相对应的是()

A.用打气筒给自行车胎打气,筒臂会发热--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B.用锤子敲打钢板,锤子和钢板会变热--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 C.汽车飞驰而过,尘土飞扬--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把螺丝钉拧入木板后不会松动--分子间存在引力

19.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温度越高的物体所含的热量一定越多 B.温度相同的两个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

C.0℃的冰变成0℃的水,温度不变,内能不变

D.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通过摩擦可增大冰块的内能

20.关于温度、热量、和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一定大 B.物体的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 C.内能少的物体也可能将能量传给内能多的物体

D.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只要温度不变,物体的内能就一定不变

21.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时,同学们用酒精灯同时开始均匀加热质量和初温都相等的沙子和水,装置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验中,沙子吸热升温较快,说明沙子吸热能力较强 B.在本实验中,物体吸热多少是由物质的种类决定的

C.实验中,将沙子和水加热到相同温度时,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D.实验中,加热相同的时间,末温低的物质吸热能力强 22.关于比热容、内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比热容跟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有关

B.物体的比热容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与温度、质量都没有关系 C.相同质量的铝和铜,吸收了相同的热量,铝和铜上升的温度相同 D.冰在熔化过程中,比热容、温度、内能都不变

23.夏天,海边的昼夜温差小,这是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下列现象中不能反映水的这一特性的是()

A.汽车发动机的冷却循环系统用水做工作物质

B.春天的夜晚,农民往稻田里灌水以防秧苗冻坏 C.炎热的夏天常常在教室的地面上洒水 D.城区建造人工湖以降低“热岛效应”造成的夏季高温

24.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因此()

A.白天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B.白天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C.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D.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25.小光同学学习做饭的过程中,经常加热油和水,他猜想①油的沸点比水高;②油的比热容比水小.(1)能够支持他的猜想①的事实是

。A.同样情况下,油升温比水快;B.油能把食物炸黄,而水不能;C.油能漂在水面上;D.油比水难蒸发

(2)为了验证猜想②,小光向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分别倒入

相同的水和油,并测量它们的初始温度,两温度计的示数相同,如图所示,它们的初始温度为

℃.

(3)在同样条件下加热相同时间后,水的温度达到25℃,油的温度达到30℃,由此可得油的比热容为

比热容与生活 第3篇

1.沙漠地带昼夜温差很大,而沿海地区则昼夜温差不大。内陆地区冬季比沿海地区寒冷,而夏季又比沿海地区炎热。这些现象你能用比热容来解释吗?

答:因为水的比热容较大,而砂石、泥土的比热容较小。沿海大量海水与内陆泥土和砂石,在同样受热(吸热)或冷却(放热)时,根据热量计算公式得出t-t0=Δt=Q/cm,在Q、m相同时,比热容c越大,则Δt越小,即温度变化越小,所以在同样受热(吸热)或冷却(放热)时,内陆地区冬季比沿海地区寒冷,而夏季又比沿海地区炎热。

2.某城市在治理一条流经城区的流量很小的河流后,利用溢流坝的作用,使城北到城南的河流段蓄满了清清的水,两岸种植各色各样的花草树木,使原来荒凉的两岸在夏季的夜晚有了很多纳凉的人们。居住在河岸两旁的人们都说,现在明显地感觉到比以前的夏天要凉爽得多。请你说明其中的道理。

答:在治理前,河流中的水很少,两岸的花草也很少,到处是裸露的沙土,由于沙土的比热容小,约为水的比热容的五分之一,所以,当阳光照射时,裸露的沙土吸热,温度很快升高,而且升高得很多,使得气温也偏高,于是人们觉得炎热。而傍晚没有阳光照射时,裸露的沙土放热,温度很快降低,而且降低得也多,使得气温偏低,造成一天当中有很大的温差,对人体健康不利。

在治理后,河流中蓄满了水,两岸又种满了花草树木,当阳光照射时,由于水的比热容较大,约是沙土的五倍,所以水吸收热量后,温度上升很慢,而且升高得不多,使得温度不至于升得很高,于是人们觉得凉爽。而傍晚没有阳光照射时,水放出热量后,温度降得慢,而且降低得不多,使得气温不至于降得很低,造成一天当中温差不大,对人体的健康有利。

另外,由于两岸种满了花草树木,当气温升高时,花草树木中的水蒸发加快,由于水分蒸发时要从周围的空气中吸热,使得气温降低,也是使人们觉得凉爽的一个原因。

3.霜前冷。

在夜晚,地面上的物体如草木、石块等的温度降得快些,这是因为它们的比热容比较小,温度变化比较快。如果温度降到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就凝结在地面的这些物体上形成霜,所以霜降前人们感到冷。

4.瑞雪兆丰年。

雪的结构很疏松,里面藏有大量的空气,而雪和空气都是热的不良导体,庄稼表面覆盖了一层雪后,就像给它们盖了一条厚厚的棉被,地里面的热量不易散发出来,庄稼的温度就不会因下降得很低而被冻死。同时,下雪和化雪时气温都很低,很容易把一些害虫冻死,从而使庄稼能在来年旺盛成长。

5.早穿棉袄午披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这是沙漠地区特有的气候现象。在沙漠地区,昼夜气温变化非常大,晚上和早晨气温很低,人们必须穿棉袄盖被子才能抵御寒冷。但随着太阳的升起,白天的气温会迅速地升高,高到连人们打赤膊都还觉得热。这真是一种奇特的自然现象。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这又是比热容“惹的祸”。沙漠中的砂石的比热容比水小,所以在同样吸(放)热的情况下,砂石的温度既升高得快,也降得快。而沿海地区气温一年之内变化并不大,也是这个原因。

6.不怕湿寒,就怕干冻。

比热容疑难解析 第4篇

例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杯煤油用去一半,比热容减小

B.吸收热量多的物质,比热容一定大

C.高温物体放出的热量一定多

D.质量相同的水和煤油,吸收了相同的热量,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

解析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同种物质,状态不变,比热不变.在质量和吸收的热量相同时,煤油的比热比水小,因此煤油的升温比水快.选D.

例2 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因此( ).

A.白天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B.白天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C.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陆地吹向海面

D.白天和夜晚的海风多是从海面吹向陆地

解析 本题考查比热容与内能的知识.在沿海地区,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吸收相等的热量后,白天陆地上比海上受热快,温度上升明显,高于海上,气压低于海上,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变轻,开始上升,海风便不断地吹向陆地.夜间,陆地比海上散热快,温度下降明显,低于海上,气压分布正好与白天相反,风就从陆地吹向海面,这种风被称为海陆风.选B.

二、比热容探究题

例3 为了比较水和食用油的吸热能力,小明用两个相同的装置做了如图1所示的实验.

(1)本实验中除了选用图中器材,还需要哪些器材?

(2)在两个相同的烧杯中加入初温相同、 相同的水和食用油;选用相同酒精灯的目的是:使水和煤油在单位时间内 .

(3)此实验中你打算采用何种实验方案?

(4)如果要使水和食用油的最后温度相同,就要给水加热更长的时间,说明水吸收的热量 (大于/小于/等于)食用油吸收的热量.;同时也说明水温升高较 (快/慢).

(5)实验表明, (水/食用油)吸热的能力更强.

分析 结合实验方案,从实验图中可以看到,缺少测量温度的温度计和使物质受热均匀的玻璃棒,称量质量的天平、测量加热时间的秒表和给酒精灯点火的火柴.

本实验无论采取哪种方案,都要控制水和食用油的质量和初温保持不变;而且都要选用相同的加热方式,目的让水和食用油在单位时间内吸收相同的热量.

一、给质量、初温相同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升高的多少.

二、让质量、初温相同的沙子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

从实际来看,选择第二种方案更容易理解,当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但同时也说明了,吸热能力强的,温度变化慢.

例4 为了探究水和煤油吸热能力的大小关系,小明用4个相同的烧杯分别盛水和煤油,用同样的加热器加热水和煤油,实验记录如下表:

根据实验记录数据,请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烧杯1和3,结论是: .

(2)比较烧杯1和2,结论是: .

(3)比较烧杯1和4,结论是: .

(4)综合上述三个结论是: ,进行概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分析 先分析每一列每一行所表示的物理量,对各个参与量进行比较,发现相同与不相同的量,相同的量是被控制量,不相同的量是变化的量.先找出相同的量,再找出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加以综合便得出结论.

比较烧杯1和3可知,相同的量是质量、升高的温度,不同的量是物质种类,导致的结果是吸收的热量不同,在此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种类建立对应关系,由此可得:当质量相同的煤油和水升高相同的温度,水的吸热能力较强.

比较烧杯1和2,物质种类相同,质量不同,升高的温度相同,加热时间不同,即吸收的热量不同,由此可得: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时,质量越大,吸热越多.

比较1和4,物质的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种类和升高的温度不同,可得:质量相同的煤油,加热相同时间,煤油升温快,吸热能力弱.

三、图像信息题

图像题要读懂横纵坐标的物理量含义.如下题,要比较两种物质的比热容大小,有两种方案:一是选择相同的加热时间,比较温度升高多少,温度升高的越高,比热容越小;二是如图2所示,让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比热容越大.

例5 用两个相同的电热器给质量相同的物质甲和水加热,它们的温度随加热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2所示,据此判断物质甲的比热容为 且 (小于/大于)水.

比热容 第5篇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    具

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实验

(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2)煤油、水对比实验

二、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

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三、比热表

四、水的应用

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

五、小节

六、作业

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

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演示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

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

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观察实验

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

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

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

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

“比热容”探究活动

比热容教案 第6篇

教学目标

a.知道什么是物质的比热

b.知道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及其读法 c.会查物质的比热表

d.能用学的比热知识解释一些常见日常现象,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分析二:比热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教法建议

建议一:比热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通过实验总结出来是一个好办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至关重要.实验前明确实验要研究的是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升高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在实验前要格外强调杯子内的水和煤油质量相同,两个热水器也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实验条件对学生正确得出比热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学生观察到煤油的温度上升得快时,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相等质量的不同物质在吸收相同热量时,升高的温度不同,并进一步引申到其它物质.最后引导学生怎样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从而得出比热的概念.建议二:在介绍比热表时,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比热表,通过比较,指出水的比热较大,为讲解水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做好铺垫.另外,根据水和冰的比热不同,说明不仅不同的物质比热不同,即使是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状态下的比热值也不同.建议三:为巩固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可以多联系实际,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并运用比热进行解释.“比热容”教学设计示例课 题 比热容 教学重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并理解比热的概念 教学方法 讲授、实验 教 具

温度计、煤油、水、电加热器、天平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实验

(1)常见有关比热现象(2)煤油、水对比实验

二、比热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叫做这一物质的比热容.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降低1℃所释放的热量也等于比热.比热的单位是焦/(千克·℃)

三、比热表

四、水的应用

由比热表可以看出水的比热较大

五、小节

六、作业

记忆并理解比热的概念,想一想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可以用比热来解释.列举日常生活中的常见有关比热现象 演示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升高的温度不同,而升高(或降低)相同的温度所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不同,那么用什么方法来描述物质的这一特性呢? 引导学生看比热表,加深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 解释海洋性气候形成原因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比热,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观察实验

思考实验所说明的问题

思考问题,提出描述不同物质的这一特性.看比热表,对比各种物质的比热

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暖气以及冷凝剂为什么常用水 回答问题,复习巩固知识 “比热容”探究活动

教学反思---比热容 第7篇

今天,我讲了《比热容》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讲得还可以,我感到大多数学生都能听懂,也都学会了——老师非常需要学生这样鼓励和赏识的表情。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优劣思考,说的不对的,希望行家里手多多指正。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设计此课时,我从学过的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那么,对于不同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的增加量(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体现转换法的物理研究问题的思想。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0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我对本部分估计不够,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

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

比热容教学设计 第8篇

1.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 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 观察比较比热容表, 发现、总结其特点。

4. 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生活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

1. 通过探究,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多少的不同, 从而引入物质的热学特性———比热容。

2. 通过实验的设计, 探究的过程, 进行物理方法的教学, 如发现法、比较法、控制变量法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了解“气候与热污染”“热岛效应”等现象, 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心社会、改造世界的情感。

2.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比热容现象的了解,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它反映了物质的吸 (放) 热的能力。

教学难点:比热容概念建立过程中, 物理思想、物理方法的培养。

教学器材:天平、温度计、烧杯、水、煤油、搅拌器、相同加热器、滴管等。

教学设计:

1.创设情景为提出问题做好准备, 从生活走向物理。

教师活动:投影画面: (1) 早穿皮袄午穿纱, 围着火炉吃西瓜。 (2) 小明暑假去海滩时发现中午有阳光时, 沙滩很烫而海水凉爽;傍晚沙滩凉爽而海水暖和。他非常困惑。 (3) 图甲:生活中暖气管中用热水来取暖。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教学功能: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2)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能力。

2.提出问题, 猜想、讨论、归纳, 问题开放,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

教师活动: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活动:学生猜想:可能与物体质量、升高的温度、体积、物质的种类等有关。学生根据烧开水生活经验讨论: (1) 烧开一壶水, 哪个需要的热量多? (2) 把一壶水烧开和把一壶水烧成温水, 哪个需要的热量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得出结论:对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及温度变化的多少有关。

教学功能:培养学生科学地对一些因素进行筛选、归类、总结的能力。

3.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

教师活动: (1) 实验探究:对于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你将采用什么物理方法进行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2) 对不同物质, 比如一瓶水和一杯沙质量相等, 温度变化也相同, 吸收热量是不是一样多呢?器材中为什么强调相同的加热器?滴管的作用是什么?通过什么因素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

学生活动:实验器材:天平、温度计、相同加热器、烧杯、水、煤油、滴管等。

探究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质量、升高的温度, 物质的种类的关系, 采用“控制变量法”。

(1) 取相同物质, 使它们升高相同的温度, 但质量不同。 (2) 取质量相等的同种物质, 使它们升高不同的温度。

(3) 用水和煤油两种不同的物质作为研究对象, 用两个相同的电加热器分别给盛在两个相同容器里的、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加热。

滴管的作用:可微调水和煤油的质量。电加热器每秒钟放出的热量是一致的。通电时间越长, 放出的热量越多。

观察:要使水和煤油的温度升高相同的度数, 哪个需要的时间更长些?

教学功能: (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各个环节的设计能力。 (2)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经历探究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态度, 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动脑能力。 (4) 认识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5) 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 经历制度计划和设计实验的过程。 (6) 让学生对控制变量的实验探究方法有初步的意识。 (7) 认识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在科学探究中的作用。 (8) 培养学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的比较, 并进行简单的因果推理。 (9) 培养学生用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类比, 而得出新知识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4. 讨论、分析、交流、总结知识的回顾与迁移。

大家总结得很好, 若换用其他物质重复上述实验, 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即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不仅与物体的质量、温度升高的多少有关, 还与物质的种类有关。这是物质的一种热学性质, 怎么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性质呢?物理学中就引入了一个重要物理量“比热容”。大家回忆一下“密度”概念的引入过程、定义、单位的组成及物理意义, 给“比热容”下个定义。

5. 课堂反馈练习理论联系实际, 从物理走向生活。

教师出示幻灯片:城市的气温通常比郊区的气温高一些, 这种现象叫城市的“热岛效应”。

改善“热岛效应”的方法:

(1) 扩大绿地面积。

(2) 增加城市人工水面。

人们用水给发动机冷却, 用热水取暖, 为什么这样做?

夏天, 在炎热的阳光下, 形成由海面吹向陆地的海陆风, 夜间却形成陆海风, 为什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从三维目标来看, 你有哪些收获?

(1) 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2) 不同的物质比热容一般不同, 同一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随质量、形状、温度而变化。如一杯水与一桶水、冷水与热水, 它们的比热容相同。

(3) 水和冰属于相同物质, 但比热容不同, 说明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比热容不同。

(4) 有个别不同的物质, 它们的比热容相同 (冰、煤油) 。

以此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在应用中体现知识的价值。根据比热容的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 使所学的知识学以至用。

6. 课堂小结:知识和技能方面:知道了比热容是物质的属性, 会利用比热容解释许多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知道了比热容概念的引入过程, 学会了实验探究的环节, 学会了物理学的方法“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 我们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四、设计理念

1. 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及协作精神为主线的设计观念。

课堂教学中尽量地探讨和采用讨论式教学、让学生动手、动嘴说出来。鼓励大胆猜想质疑的精神。在课堂语言中尽量采取多鼓励、表扬、肯定、少批评的做法。

2. 以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目标的三个方面为目的, 以探究

比热容教学反思 第9篇

比热容教学反思1

【设计理念】

1.本节课首先用“漫画”创设问题情景,营造积极思维、气氛宽松的质疑环境,寻找提出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识过程。

2.让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本节课我设置了环环相扣的多个问题,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科学的猜想是许多发明创造的开始。

3.实验过程由学生设计,通过合作进行实验,并从记录分析讨论中学到规律性知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愉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2.养成实事求是、新生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教学难点

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式教学法、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提出问题──猜想──讨论──反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教具和媒体

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中,石棉台,酒精灯,热得快,蒸发皿,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烧杯等

【教学过程实录】

一、新课引入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

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

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

(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二、进行新课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说明: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说明: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说明: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生(甲):吸收热量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生(乙):吸收热量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

说明: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生(乙):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说明: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说明: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应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设置问题:1.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或水和煤油)

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

师:请做完实验的同学将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学生进行实验,填表: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沙子(煤油)

升高的温度/℃

表2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煤油(沙子)

升高的温度/℃

说明:取得学生大量的数据,便于总结结论。)

师: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

(说明:此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师: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的差异呢?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板书:比热容概念)

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请同学们了解“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屏幕投影)。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4.2×103

0.88×103

酒精

2.4×103

干泥土

0.84×103

煤油

2.1×103

铁、钢

0.46×103

2.1×103

0.39×103

蓖麻油

1.8×103

水银

0.14×103

沙石

0.92×103

0.13×103

师生共同分析:从表中我们了解到,水的比热容最大,说明水的吸热能力最强。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5倍,因此,白天在同样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小得多。这是沿海气温温差较小的原因。夜晚,水和沙石同样放热,水温比沙石温度高,因此,晚上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说明:学生终于明白小胖子(乙)的想法是正确的,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知态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

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水的这一属性解释?

说明: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体现物理是有用的。)

生(甲):冬天暖气用水做“热源”,因水储藏的热多。

生(乙):司机师傅用水做“冷却剂”冷却汽车发动机。

生(丙):夏天到海滨去避暑。因海滨比内陆凉爽。

说明:同学们的讨论热情非常高涨,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精彩举例加以鼓励。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巩固练习。(出示反馈练习)

1.为比较不同物质的_____能力,引入了比热。水的比热是_____。

2.判断:一桶水的比热比一杯水的大。

3.铝的比热是0.88×l03J?(kg?℃)-1,这说明1kg的铝_____。

师:请同学们思考,2kg铝温度从30℃加热到100℃,怎样计算铝块吸收的热量?(屏幕显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热量计算公式:Q=cmΔt

出示反馈练习二:

1.质量为2kg的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为5kg的热水,从100℃降到8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计算并作答。

说明:强化练习,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STS”,思考讨论:

1.为什么沿海气温不像内陆气温变化显著?

2.热污染的主要包括哪些?

3.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提出你对热污染问题的解决设想。

(说明: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三、小结

师:同学们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

生: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

师: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比热容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四、布置作业

1.请同学们回去后,写一篇关于“热污染”的调查报告。

2.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4个题。

【板书设计】

三、比热容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1

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4.应用:

(二)热量的计算

1.公式:Q=cmΔt

2.应用:

比热容教学反思2

在9年级物理课程中,关于物质比热容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其中比热容的单位、物理意义以及应用物质比热容的知识解释一些物理现象尤为困难。我在讲完了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因素--“物质的种类”的实验探究之后,我便水到渠成地引入描述物质特性之一的物理量--物质的比热容,讲完了定义我突然联想到以前讲速度、密度、功率、压强等物理量时也是先讲定义,后由定义推导出公式,如此我便让学生一一回答了、密度、功率、压强等物理量的定义和公式,重点是在由定义导出物理公式的演练。在此基础上我和学生一起便顺理成章地导出物质的比热容的计算公式C=Q/(mΔt),这种引入物理公式的方法在我们初中物理教学中随处可见,课,在讲完比热容公式之后我深感物理研究方法的教学意义深远,同时物理研究方法的传授和素材又是如此简单。

根据推导出的比热容计算公式C=Q/(mΔt)推出热量计算公式Q=CmΔt分析变化温度分两种情况:1、物体吸收热量时是末温减初温。

2、物体放出热量时是初温减末温。

总体上这一节课个人感觉还是成功的,大体上一直是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以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

比热容教学反思3

为响应和贯彻上级的“课内比教学”工作的号召,我校初三年级从上星期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教学比武。今天上午第三节课,我按计划讲了一节比武课——九年级物理第十六章第三节《比热容》。总体上来说,讲得不好,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正如评课时周校长所说,这节课不好的根源是我驾驭教材的能力有欠缺。虽然课讲得不好,但下课后,学生都说这节课讲得好,确实听懂了。看来,比武课应不同于优质课、示范课,只要是学生欢迎的课就是好课,这又让我高兴了起来——老师也需要鼓励和赏识。下面是我对这节课的优劣思考,说的不对的,希望行家里手多多指正。

(一)优点

1、导入设计有特点。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夏日中午赤脚在河滩上和河水中行走感觉不同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教学设计有创新。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不仅学生信服,而且博得了评委的一致认同。

3、学生情感激励效果好。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二)缺点

1、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引入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5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没有把教材吃透,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

比热容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目的就是通过复习上一课的结论,引出比热容,首先,帮助学生构建比热容的定义、单位、符号、意义。这个过程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来基本完成教学任务,通过练习来巩固比热容的物理意义。第二,通过举出物质的质量不同,温度不同,来判断物质的比热容,即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会不会改变,总结出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第三步,通过查阅比热容表中的数据,对比水和煤油的比热容的大小,帮助学生强化水的吸热能力是最强的,建立物质的吸热能力是利用比热容来表示的。第四步,教师讲授水不仅仅吸收热量,同样会放出热量,同一种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和放出热量的能力是相同的,让学生练习运用这样的定义来表述比热容的物理意义。这一步也要通过学生的练习来巩固教学任务。第五步,引导学生发现水的比热容是最大的,同等条件下吸收和放出的热量都是最多的,让学生学会利用比热容,尤其是水的比热容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有关比热容的物理现象。最后,通过练习判断不同质量和不同变化温度下的物质吸收或者放出热量的多少,总结出计算物质吸收热量或者放出热量的计算公式,练习运用公式来解答,通过板演来发现问题,进行纠正。

在上述的教学过程中,个人感觉第五步在实际教学中不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教师教学设计中不能充分的估计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所以在设计中害怕学生不能够分析出水的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用教师的活动代替了学生的思考过程,帮助学生分析了比热容在生活中的作用。由于估计不足,以及害怕学生活动停滞,所以仅接着教师又代替学生进行了下列的活动,即帮助学生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室取暖、机器冷却、稻田对稻苗保温,并且帮助学生解释了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充分的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活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一环节上是忠实的听众。

总体上这一节课个人感觉还是成功的,大体上一直是在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以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

比热容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设法让学生体会到新旧知识的联系。在设计此课时,我从学过的同一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那么,对于不同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的增加量(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不违背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实验中采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等等。这些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用“水浴法”对水和煤油加热,让它们在相同的时间内吸收到相同的热量体现转换法的物理研究问题的思想。

这一节课我一直注重引导所有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的,学生的活动也比较多,尤其是单个学生的提问,几乎达到学生总数的一半,学生活动面广,活动量大,并且最后的板演,很好的发现并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醒学生下面的练习中要注意这些问题,效果不错。虽然有些学困生耽误了我一些时间,但能在这么重大的讲课中露面,肯定对他们是一种最大的激励,值了。另外我还采用了生评、师评、师生互评的评价方式,让展示的学生获得了积极的心理体验,从而产生了不断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

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导致课堂结构不完整,没有讲完。关键在于探究实验时花费的时间过多,至少耽误了10分钟。这里主要是我我对本部分估计不够,即教材中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与其前面的“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不能衔接。现在反思,当时提出“对于不同物质,例如一种是水,一种是食用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也相同?”后,应直接说“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从而直接进行实验,实验做好后,分析质量相等的水和食用油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要吸收的热量多,从而得出水吸热能力强这一结论后,再写出这个探究课题“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就很好地解决了不能衔接的问题。课堂提问的目的不够明确。在引入新课时,由于语言没组织好,导致提问不明,学生无从回答。

总之,这一节教学让我收获颇多。它暴露了我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的同时,也使我的业务水平在短期内有了一个较大的、快速的提升。

比热容教学反思6

比热容一直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难点。要突破这个难点,从正面强攻——让学生在一个或数个课时做到真正理解比热容的意义是不现实也是没有必要的。尤其在课改的环境下,新课程标准也没有要求做到这一点。因此采用迂回的方式可能效果更好。那就是以实际需要为引导: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条件下,为什么有的物体温度升高(或降低)的多,为什么有的物体就少?引导学生分析物体间可能存在的各种差异,对比这些差异,就可以较快地发现导致温度变化程度不同的原因(或因素)。这些因素不外就是质量、物质。因此需要有个物理量来表示后者的差异。这样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入比热容。然后再将比热容放在其他实例中,运用它去分析这些实例,证明其合理有效。通过这种渐进式的、潜移默化式的作用,学生在课标要求的范围内就能达到“理解”的程度。这时,他可能不能用语言完整来表达对比热容的理解,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比热容教学反思7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用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通过演示、体验、探究。

让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既从现象

(1)温度计在水中和酒精中谁的变化较大来认识,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因素的影响。

(2)酒精灯同时加热小钢锯和粉笔擦,几秒钟让学生用手来体验,感知谁升温快?

第二课时通过比热容的数据:C水=4.2×103J/(kg°c)。进行讲解分析比热容的意义从而推导出热量的计算公式。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1)在演示用酒精灯同时加热小钢锯和粉笔擦没有注意控制变量。如:质量的大小、横截面积大小是否相同,缺乏严谨的科学性。改进器材:换用长短、粗细相同的木筷子和铁线。

(2)在探究水和酒精的吸热能力时,也没有注意质量是否相同,只强调看温度计的示数,也缺乏严谨的科学性。

(3)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也存在着缺点:如沙子和海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沙子升温较快,学生有些说成是吸热快。原因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强调是否吸热相同,还是吸收温度。

总而言之,物理是一门严谨的科学,教师在教学教程中不能只强调现象还要考虑到它的科学性,才能培养学生在探究实验时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比热容教学反思8

比热容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通过本节教学要让学生建构起比热容的概念,了解比热容较深的内涵、较广的外延,弄清比热容与热量、温度变化、质量三个概念间的关系,能结合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 ,而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

“比热容”是新教材中设置的最后一个完整探究案例,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探究的各个环节。针对这一点教材作了两方面的改进,一是将探究课题由“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改为“物质吸热多少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得出结论后再组织学生讨论,比较得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二是对实验器材作了改进,用热水或热得快作热源来供热。

为突破比热容这一难点教学,类比密度概念的建立,建构比热容的概念。在学生计算得出热量公式后,通过让其推导变形式c=Q/m ,从而将概念描述与公式表达结合起来,加深对比热容物理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计算让学生感受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在温度变化相同时,吸收(放出)热量的多少,来加深比热容在生活应用中的认识。

比热容教学反思9

“比热容”是人教版20xx年新修订九年级第13章第3节的内容。是本章重点内容。因为比热容的概念特别抽象,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和它相关的物理量又有3个,分别是质量、温度的变化量、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所以又是整个教材的难点。本节课的中心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温度相同的情况下吸收的热量一般不同”,为比热容概念的得出打好基础。将“探究物质的吸、放热能力”作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要求学生经历进而建构完整清晰的比热容知识。下面我将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我的教学思路和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和大家一起分享。

在设计此课时,我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了四个自主探究问题。探究新知一:主要设计了针对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质的质量和物质升高的温度有关的生活实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得出结论。 探究新知二:主要通过控制变量的思想,让同学们通过对第一个问题的认识,进而提出对于不同的物体,升高相同的温度,内能的增加量(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呢?以生活中烧水和食用油为例,分别使水和油加热相同时间,看谁升温快和升高相同的温度谁需要的时间短为主线,使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到正确的结论。

探究新知三:通过对课本的阅读知道什么是比热容,它的定义、单位、

对比热容表的认识,以及生活中对物质比热容的应用,尤其要求学生通过对比热容比例定义的阅读,能够得到比热容c=Q/(m??t) 探究新知四:能够通过例题得到吸放热的公式Q吸=cm(t-t0)和Q放=cm(t0-t)

学案中设计的四个探究新知,前两个和第四个学生完全可以自主学习,自主讲解,但对于第二个和第三个的衔接,中间会出现断层,学生知道不同种物质吸收热量的能力是不同的。但是若问“水和油谁的吸热能力强?”这样一个问题时,学生的回答就错误百出,可见学生对吸热能力的强弱是不理解的,不知道升温快的吸热能力强,还是吸得多能力强。其实比热容的概念就抽象在这里,也是很多老师心里明白无法给学生讲清楚的一个难点。下面我主要讲一下我对这个难点的突破。

当学生对此问题回答混乱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问题1:“有两个人进行吃辣子比赛,每人需吃一斤红辣椒,其中一人吃的面红耳赤,而另一个人却面不改色,问哪个人吃辣子的能力强?” 回答:学生肯定说面不改色的能力强,然后我再回到本节课的问题,问题2:“油和水加热时间相同,一个升温快,一个升温慢,谁耐热的能力强?”

回答:这时学生就不会回答错误,肯定答得是水,

问题3:“油和水在同样的烈火“考验”下,谁比较“淡定”,谁是“给点阳光就灿烂”的?”

回答:回答自然也不会出错,水“淡定”,油是“给点阳光就灿烂”

(给点热量,温度就“飙升”),从而学生也就理解了这种“淡定”的物质,吸热能力就强。

由于此处加了学生非常感兴趣的词汇,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同学甚至帮我总结出水的特点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海纳百川”“心胸宽广”等等;而油的特点是“一点就着”“给点洪水就泛滥”。 我又用“荣辱不惊”这个词,给学生解释水吸收热量温度升高的慢,放出热量时,温度降低的也慢,使学生对吸热能力的强弱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吸放热能力强的比热容就大,比热容就是来表示不同物质吸放热能力的。概念也就理解的更透彻。同时我还强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希望同学们也要做一个“比热容”大的人!

这一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用另类的语言描述了抽象的物理概念,不但语言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而且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非常深刻,在做习题时,准确率非常高。失败之处就是在设计学案时对语言的表述不是很到位,比如“质量”应该说成“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应该说成“物质升高的温度”。在日后的工作中还应该好好锤炼自己的语言。

比热容教学反思10

《物质的比热容》是初中物理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热传递、热量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提出了比热容的概念,它是本章的重点知识。本节教材是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常识出发提出问题,经过探究活动得出结论,并应用探究所得解决实际问题,新教材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验探究。本课时教学内容主要是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这是下节课进行热量计算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角度看,初中学生已基本掌握探究的模式程序,基本掌握了控制变量、转换、比值定义等方法的运用,本节的探究活动教材采用的是一种开放式的探究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热属性,以加深学生对比热容概念的理解。

我这节课做的好的地方在于,特别重视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我在设计此课时,从沿海渔民极为关心的天气预报入手,引入新课;紧接着让学生联系着他们极为熟悉的烧水现象,探究出影响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的两个因素;最后又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界的一些现象,这些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无处不蕴含着物理知识,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举例分析比热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教室取暖、机器冷却、稻田对稻苗保温等,并且让学生自己测量一天西安的气温变化并绘制成图,充分让学生体会了解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的原因,从而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我对教材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如问题的提出方式,探究方案的设计等等。这些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热容教学反思11

课讲完了,却留下更多思索。对照着课前备课及课堂效果再回味,总感觉着课堂中总是缺少些什么,重难点的突出,教学目标的达成或多或少都体现种种不足,于是再思考:

我在教学中注意到的问题:

1、本节课根据学生在生活中遇到烧水的事例提出问题,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通过讨论,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将认识到的物理现象、物理知识与科学研究的方法结合起来,产生学习愿望,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在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应用。

2、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学生若能明白这一点,将会为建立比热容这一概念打下基础。但是在教学中,考虑到这个探究实验的复杂性、要注意的方面较多,于是把这个学生探究实验改为教师演示实验,出现的问题是现象不够明显,只有部分被安排到讲台来观察的学生能观察清楚现象,多数学生由于未经历实验过程,不清楚实验发生的现象,因此对水和煤油的吸热能力谁强谁弱并不了解,很难过度到比热容这一概念。学生不理解比热容的意义,这使本节课教学的目的很难达到。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上一篇:《VB课程设计》实训计划下一篇:超市庆祝六一活动方案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