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接龙第三单元

2024-07-06

古诗接龙第三单元(精选6篇)

古诗接龙第三单元 第1篇

中秋咏月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王建 水调歌头...........................................苏轼 我的思念是园的...............................艾青

一、《十五夜望月》 王建

⑴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郎中:官名。

⑵中庭:即庭中,庭院中。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栖:歇,休息。

⑶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⑷落:有些版本作“在”。此处以《全唐诗》为准。原文: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翻译: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由于夜深秋露静静地打湿了亭中的桂花。今夜明月高悬,普天之下的人都在望月怀人,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遍呢? 赏析:“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象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荫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的刺眼惊扰,先后进入了睡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你看他选取“无声”二字,那么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岂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白兔呢,那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带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低回赏月,神驰意远呢?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明点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二、二、《水调歌头》苏轼

作者: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重点字词:⑴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⑵达旦:至早晨;到清晨。⑶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⑷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⑸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⑹归去:回到天上去。

⑺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⑻不胜(shèng):经受不住。胜(旧读shēng):承担、承受。⑼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⑽何似:哪里比得上。⑾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人自己)。朱阁:朱红的华丽楼阁。绮户:雕饰华丽的门窗。绮户:彩绘雕花的门户。

⑿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月儿)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分离时圆呢?何事:为什么。⒀此事:指人的“欢”“合” 和月的“晴”“圆”。⒁但:只。

⒂千里共婵(chán)娟(juān):虽然相隔千里,也能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月光。共:一起欣赏。婵娟:指月亮。

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翻译: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问一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今天晚上是哪一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返回月宫的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本来甚为明显,苏轼因为政治处境的失意,以及和其弟苏辙的别离,中秋对月,不无抑郁惆怅之感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但是他没有陷在消极悲观的情绪中,旋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字词归纳:(1)古今异义

①今夜月明人尽望。(古义:全、都;今义:全部用出、尽力。).②何事长向别时圆。(古义:为什么;今义:什么事情)..③把酒问青天。(古义:端起;今义:常用作介词).(2)词类活用

①中庭地白树栖鸦(“树”,名词作状语,树上的意思).②低绮户(“低”,形容词用作动词,低低照进的意思).③照无眠(“眠”,动词用作名词,入眠的人的意思)...

三、三、《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1、作者

艾青,原名蒋海澄。生于1910年,逝于1996年。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一、写作背景

2、写作背景

本诗写于1989年,是诗人晚期作品。

诗人一生经历坎坷,人到晚年后,对亲情看得越来越重。此诗是诗人心境的真实写照。

3、课文赏析

①关于标题: “思念”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一种情感寄托,是无形的,而诗人将无形的思念比成有形的圆,很形象。圆象征圆满,亲人的团聚。标题本身就已表达出本诗的主旨。

②生动形象的语言: 诗人将思念比成是圆的,中秋的月亮也是圆的,让人联想到亲人的团聚。中秋的月饼是圆的,同时也是甜的,象征着团聚和欢乐。可是中秋月圆人不圆,月饼再甜食不甘味。诗人这种矛盾的心理,正体现了他渴望亲人团聚的深厚感情。

③深刻的内涵 :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亲人、朋友的思念之情。于国呢?诗中说道:“无论山多高,海多宽,天涯海角都能看见它。”古人曰:“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不正体现了诗人渴望祖国早日统一之情吗?(香港、澳门还未回归)四、四、重点背诵

1、《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水调歌头》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古诗接龙第三单元 第2篇

一、默写《石壕吏》

(一)、给下列的字注音。

1、妪()

2、衰()

3、泣()

4、咽()

5、逾()

6、戍()

7、裙()

(二)、文学常识

1、杜甫是_________朝伟大的_________主义诗人,后人称他为_________,称他的诗为_________。另外,由于他做过工部员外郎,所以人们又称他为_________。

2、本诗的写作背景是“______之乱”,这是指_________和_________两人发动的叛乱。以此为背景,杜甫创作了著名现实主义诗篇“三别”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三吏”。

3、《石壕吏》的姊妹篇是:、。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1、附书至()

2、新战死()

3、未去()

4、犹得备晨炊()

5、老翁逾墙走()()

6、死者长已矣()

7、泣幽咽()

8、老妪出门看()

9、听妇前致词()

10、天明登前途()

(四)、形似字注音并组词。

(1)戍()______ 戌()______ 戎()______(2)衰()______ 哀()_____ 衷()______

(五)、诗中老妪的话可分为三层,并概括出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六)、用原文回答问题。

(1)说明兵役之苛酷:________________(2)表现战争惨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3)说明战争破坏严重:________________(4)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_______________(5)能概括全诗内容的:________________

(七)、翻译句子。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八)、“老妪”被抓走了吗?何以为证?

二、默写《又呈吴郎》

《又呈吴郎》中表明诗人不仅对西邻老妇的同情,更忧心在战乱中挣扎的广大百 姓的诗句是

三、默写《登岳阳楼》

《登岳阳楼》中描写洞庭湖壮阔的名句是“ ”

四、默写《放言五首(其三)》

,其实这两句是以、,说《放言五首(其三)》中借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明辨别人的真伪的两句诗是

明 的道理。《放言五首(其三)》中点明此诗是赠送好友的句子是“ ”。《放言五首(其三)》中的“ ”两句,借用了历史典故来说明辨别真伪的不易。其中正面事例是,反面事例是。

五、默写《卖炭翁》

《卖炭翁》中的“”两句,描写了卖炭翁的外貌,突出了他的辛劳。

《卖炭翁》中通过矛盾的心理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深切同情的两句诗是“ ”。“ ”和“ ”等诗句,形象地刻画了宫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夺的丑恶行径。

六、默写《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一句运用了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被贬时间之长,又说明了世态变迁的巨大,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惆怅的心情。“ ”两句,由于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新陈代谢规律的生动表述而具有哲理情趣,至今仍被我们引用。“ ”两句,既点明“酬答”的题意,又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

默写《踢破山寺后禅院》

描写破山寺院清幽环境的两句诗是“ ”。“ ”两句,写出了诗人宁静的、寻求与自然交融的心境。

七、默写《无题》

诗中表现两情相悦的人难分难舍的诗句是。诗中描写诗人想象离别后爱人相思之苦的两句诗诗。

诗中表现为爱情坚贞不渝、甘于献身的殉情精神的两句诗是。

《无题》一诗中“ ”两句诗运用了典故,运用的典故有:、。

八、默写《小儿垂钓》

九、默写《小松》

十、默写《杂诗(其二)》

十一、默写《春夜洛城闻笛》

十二、默写《月夜忆舍弟》

第三单元自测题 第3篇

一、基础练兵场(26分)

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6分)

(1) 我的孩子们! 我憧( )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

(2) 他是个优秀的演员,平素稳重,但像许多与他同类的人一样,休伯特·勒罗(这当然不是他的真名)很快就漂泊( )他乡,从我,从每个人的记忆中消失了。

(3) 农村里有这么个风俗,大tíng( )广众之下,夫妇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

(4) 在房间里,甚至在家门前,我们能亲切、自然地送别友人,脸上会流露出心中所感到的真诚的忧伤,话语也很得体,双方都没有拘谨,不觉得尴尬( ),我们中间的友情之线并未折断。

(5) 你要我抱你到车站里去,多多yì( )善地要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回到门口时你已经熟睡在我的肩上,手里的香蕉不知落在哪里去了。

(6) 头天晚上 , 我们为他jiàn ( ) 行。席间 , 欢宴的气氛里掺杂着惜别的凄怆……

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我们感谢他光临做客,惋惜他即将离去,两种情感都溢于言表(感情流露在言辞、神情上),这实在是一次完美的送别了。

B. 过了这么些年,在尤斯顿车站的月台上邂逅,他显得那样壮实,那样神采奕奕(形容精力旺盛,容光焕发),真不可思议!

C. 外婆普陀去烧香买回来给你的泥人 ,你何等鞠躬尽瘁(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地抱他,喂他。

D. 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形容卑微下贱,受人欺凌)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 我市被评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原因是全体市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B. 会不会用心观察,能不能重视积累,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基础。

C. 当我们为自己设下目标并执着向前迈进时,我们的生活也就掀开了新的一页。

D. 随着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不断提高。

4. 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短文的主要观点。 (不超过15字)(3分)

读书做学问,难免会遇到许多的疑难处。自古以来,人们就很赞赏提出疑问的精神,认为“会读书,当先要会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怕的不是有疑难,而是终日读书没有疑问。

读书做学问,不能只当翻译家,而应有自己的思考和见地,这就是善于思考,思考才能有所启发,有所得。“始当求其所以入,终当求其所以出”,是谓知其然,还应知其所以然。

古人读书尚疑贵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传统,值得我们继承。在这个浩瀚的世界中,一定有很多东西是我们还未能了解的,质疑与思考的脚步一刻都不能停滞。那种食而不化,只读书不求甚解的做法,潇洒是潇洒,只怕未必能于学问有所长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名著阅读。 (8分)

根据对鲁迅《朝花夕拾》中的文章内容的理解,完成下列各题。

(1) 长妈妈,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也许是以为我等得太苦了罢,轻轻地来告诉我一句话。这即刻使我愤怒而且悲哀,决心和猫们为敌。她说: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

上面的文字出自哪一篇散文? 文中隐鼠死亡的真实原因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在“我”动身去看五猖会之前发生了一件事,请简要叙述这件事的经过。五猖会本来是“我”所渴望的,但文中为什么说“都没有什么大意思”?(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某媒体对学生暑假补课情况展开系列问卷调查 , 请你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回答问题。(4分)

(1) 分析下面两幅图,用一段连贯的话说明其主要内容。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右边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精品屋(34分)

(一) 阅读课文《呼兰河传(节选)》选段,完成7~8题。 (5分)

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朵谎花,就开一朵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若都不愿意,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地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

7. 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做简要赏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八个加点的“就”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下文,完成9~12题。 (10分)

我以为不露痕迹

丛桦

1儿子的老师打电话告诉我说,他揍了我儿子。那是晚自习时,他巡视教室,发现儿子缩着脖子东张西望,鬼鬼祟祟,十分可疑。当他用目光警示他时,儿子竟迎战他的目光。他气得一步跨进教室,用课本敲了几下他的脑袋。

2我听说后,狠狠地说:“揍得好!揍得及时!我这几天就瞅着他不顺眼,着急揍还没来得及出手……”

3那天中午———严格地说,是每天中午,当我们夫妇把饭菜往餐桌上拾掇的时候,他———这15岁的少年,央视“满汉全席”栏目评委似的,大清御厨房总管似的,甩搭着两只手在厨房和餐厅之间踱来踱去,看到山珍海味,就眉开眼笑;看到粗茶淡饭,就满脸皱做一团。每次都要我说“拿筷子,拿勺子”,他才知道帮忙。那天中午,他照旧在看菜,他爸说:“你是不是能帮忙拿一下筷子?”我正在炒菜,听了就有些怒火,说:“每天中午都得人说你,你是个傻子?你以为在下馆子、吃饭店?”

4想到他正处青春期,不好惹,我没多说,愤愤坐下吃饭。

5他气得把白菜倒在米饭上,端起碗,三下并做两下把饭刨进嘴里,肉也不吃一口,放下碗筷,就去自己房间了,而且关上了门。

6我很生气,决定三天不理他。毛病一身一身的!

7天天笑脸相迎,好声好气同他说话,我忍他已经很久了!

8但是老师打了他,而且打的是他的头部,不知有没有打伤。我的注意力转移了,忘了生气这件事。

9晚上儿子下自习后回家,我假装不知道他挨打的事情,柔声说:“去喝奶吧,别忘了刷牙。”见我不生气了,并且同他说话,也没有提挨打的事,他便高兴起来,以为我不知道,痛痛快快地去喝奶、刷牙,和我说话,告诉我他的同桌在谈恋爱。看他情绪高涨,我想起白天看到的一个作文题目———( )带给我快乐。当时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便想,什么带给我快乐呢?去卡拉OK飙歌?穿新皮鞋?成名?中奖?这都是快乐的事情,但好像又不对。后来我终于想到一个我认为是正确的答案。于是我问他:“我今天看到一个作文题目,‘什么带给我快乐’,你会写什么?”

10他很快地说:“玩。”

11我说:“你猜我会写什么?给你三次机会猜。”

12“我。”

13我登时如被电击,惊叫道:“啊!你怎么知道的?为娘的答案正是你!”我的脸上全是笑。

14“肯定是我。一切快乐都抵不上我带给你的快乐。”

15“你就那么自信?你不过是个平常孩子,什么神通也没有。”

16“但是我对于你,无可替代。”

17“可我没表现出多么快乐呀!你还常惹我生气,每天一想到你我就上火。”

18“那都是短暂的。你的生气、上火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上的。”

19他还说:“我给你的快乐,是一种背景快乐。”

20我的心都酥了,为什么他说的都是情话呢?(选自《读者》2013年第17期)

9. 请从文中找出与题目“我以为不露痕迹”相照应的语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选文第3~7段属于插叙部分,它们在内容上有什么作用?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文中的“儿子”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我的心都酥了,为什么他说的都是情话呢? ”请具体描述作者此时的心理活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19分)

古董

耿春元

“古董”是子午镇常少山的外号。

“古董”一词除词典上的解释外,在子午镇还有不可理喻、个别、不一般、冥顽不化等意思。常少山能够沾上“古董”这诨名,缘于那年他母亲去世。子午镇的风俗,双亲中有一个先走了的,丧事要做三天,叫小丧;双亲中最后一位也去了,丧事要做五天,还要扎灵车、请鼓手,叫大丧,很隆重。常少山的父亲早亡,遵照当地风俗,他母亲的丧事应该大办的。谁也没有想到,常少山竟然当天就把母亲的遗体埋掉了,而且连滴眼泪都没掉,还跟儿子常宝说:“我死了,也这样!”

为这事,常家的族人气愤了,约合起来要揍他。常少山说:“我这是厚养薄葬。老人活着的时候你不孝,老人死了,弄些排场给人看,顶屁用!”

常少山他娘瘫痪在床八九年,常少山日夜守护在床前,一日三餐都是自己吃一口,给娘一口;自己吃饱了,娘也饱了……常少山是孝子啊!常少山把话说得理直气壮,(A)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不是常人的理,只好说声“跟个古董生什么气”,便散去。

常少山是古董,想不到他家里竟然冒出个真正的古董来。

常少山一生就交了一个朋友。这朋友叫吕尚。有一天吕尚来做客,突然被面前的茶壶惊呆了。正泡着茶呢,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然后干脆把茶叶倒掉,用清水把壶冲洗干净,翻来覆去看了一遍后,问道:“这壶,哪里来的?”

常少山说:“先前用的那把打了,才从旮旯里找到这把旧的来。”

吕尚说:“收起来,别再用了,这家伙是古董,比你还金贵。”常少山就笑说:“神经病了不是?搬家时差一点被我当垃圾扔了,怎么就成了古董了?是古董,用它泡的龙井怎么还是龙井味?应该是普洱味呀……”

吕尚说:“别闹了,你把它小心放着,赶明日我请位老师来长长眼色,也好验证验证我的鉴赏功夫。”

第二天,吕尚果然领来了一位先生。先生姓王,气质儒雅,行色匆匆,眼中别无他物,一到就说看壶。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

吕尚双手将壶捧起,王先生轻轻接过,凑到窗前光亮处,打眼一看,便说不假。沉吟片刻,又看,说声“错不了,就是它!”,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向常少山点点头,说道:“听吕尚说过您,我很赏识,都是朋友了。吕尚没有看错,这把壶是件宝贝!如果愿意,我出10万要了它!”

“你不早说。”

“早说怎么?”

“早说我就卖给你。不用说10万,2万就卖。”

“为什么?”

“缺钱用呀!”

“现在不缺了?”

“不缺了。一家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生活必需的都有了,卖它干啥?”

其实,一见面,常少山就很看重王先生这人。听他说话,更觉诚恳。只是常少山这人言语行事离不了古董脾气,三言两语就把人家打发走了。

这事过去不久,常少山得了重病,不几日便一命呜呼了。常少山病故,吕尚慌忙赶来,便把茶壶的事告诉常宝。常宝说,老爷子病中根本就没有谈及家中有什么宝贝茶壶,就是有,他那脾气也不会拿它当回事……

于是两人便在常少山住的屋子里寻找。找来找去根本不见那玩意儿,却发现了一张字条,上写:“茶壶即茶壶,打碎是瓦片。人间多少事,都被自己骗。”

常宝看过,递给吕尚,说是不解。吕尚接过默念一遍,又默念一遍,然后长叹一声,道:“(B)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

(选自《读者》2013年第17期,有改动)

13. 选文围绕常少山记叙了两件事,请分别概括这两件事。 (4分)

事件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事件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画线句A“大家听来也在理,只是不是常人的理”中,“常人的理”是怎样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选文的人物描写生动细腻,有很强的表现力,请分析下列描写的表达效果。 (6分)

(1) 吕尚小心地端起来,左瞧瞧右看看,眼睛都绿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吕尚发现那壶就在茶几上,还是昨天放的地方,并没动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王先生)便轻轻放下,掏出手绢擦擦双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请说说画线句B“怎么是古董呢,分明真人也”的含义。 (3分)

17. 选文以“古董”为题的好处是什么? (说出两点即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18.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见令自己不满意的情况,这些时候 ,我们心中便往往产生一些不快甚至怨恨的情绪,有时还会说出埋怨的话语……但并非所有的抱怨都是合情合理的,不合情理的抱怨大多是误解的产物。请以“不应有的抱怨”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一、基础练兵场

1. (1) chōng (2) bó (3) 庭 (4) gà (5) 益 (6) 饯2. D 3. C 4. 读书要善于质疑和思考。5.(1)《猫·狗·鼠》;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 (2)答案要点:必须有父亲强迫“我”背《鉴略》的内容。因为“我”去看五猖会的兴奋心情被父亲破坏了,感到很痛苦。6.(1)大部分孩子都曾经在暑假参加过补习班,尽管他们大都不情愿。 (2)各种各样的补习班束缚了孩子们的身心发展,使他们失去了自由,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痛苦。

二、阅读精品屋

7. 示例一:排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园中的一切都是美好的,都是有生命的。示例二:拟人,把花和虫子人格化,形象地表现了花的鲜艳美好和虫子叫声动听的特点。示例三:夸张,“上了天”表现了鸟儿飞得高、自由自在的样子。8. 八个“就”字形象而有力地表现了一切都在自由生长,表达了“我”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向往。9. 可我没表现出多么快乐呀! 10. 这部分内容说明作者经常生儿子的气,为“我以为不露痕迹”做铺垫,也为后文表现儿子情感细腻、理解母亲做铺垫。11. 情感细腻,理解父母,但不愿做家务,贪图享受。12. 示例:儿子真细心啊,他竟然能够通过我生气的外表,体会到我对他的爱和因他而得到的快乐;他的话说到了我的心坎儿上,我太高兴、太激动了。13. 事件一:常少山“古董”外号的来历(或常少山对母亲厚养薄葬) 事件二:常少山拒绝借古董发财。14. 母亲的丧事要大操大办、风风光光。15.(1)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吕尚发现宝贝时兴奋和惊奇的心情。 (2)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细腻地表现了常少山淡然面对宝物的特点。 (3)动作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王先生看到真品后十分激动的心理。16. 常少山并不是一个不可理喻、冥顽不化的人,相反,他是一个对人生大彻大悟、有至高境界的人。17. 提示文章的线索:古董贯穿全文,全文围绕常少山的古董性格和他拒绝出售古董展开;概括文章的内容:题目“古董”有总揽全文内容的作用;表现文章的主题:小说以“古董”为题,实际上是在赞扬常少山身上秉承的古代仁人志士淡泊名利的品格。

三、文笔展示台

第三单元知识梳理 第4篇

瞻仰 巍峨 矗立 镏金 上溯 镶嵌 销毁 挑衅 践踏 逾越 天堑 颓然

重幔 巍巍 南麓 突兀 草莽 巉岩 嵯峨 淳朴 莽苍 轶事 螺蛳 远眺

竣工 深邃 门楣 穹窿 磅礴 摒弃 精湛 静谧 恬静 啾唧 络绎不绝

叱咤风云 断垣颓壁 栩栩如生 枝繁叶茂 丘岗坡陀 栩栩如生 怒形于色

二、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瞻仰:怀着崇高的敬意,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

挑衅:借端生事,企图引起冲突或战争。

逾越:跨越,超越。

上溯:从当前往上推算。

巉岩:高而险的山岩。

嵯峨:山势高峻。

断垣颓壁:形容房屋倒塌残破的景象。

摒弃:舍弃。

挥洒淋漓:形容运笔自然酣畅。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旷,开朗。

重檐:两层屋檐。

形胜:山川胜迹。

刺:投名帖。

蒙丛:草木茂盛的样子。

碧窈:幽深的草木丛中。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1.《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周定舫,新华社记者。

2.《巍巍中山陵》选自《光明日报》。作者刘叙杰,东南大学教授、建筑学家,著有《中国古代建筑史》。

3.《凡尔赛宫》选自《人民日报》。作者吉祖英,当代作家。

4.《黄鹤楼》选自《文苑英华》,作者阎伯理,唐代人。黄鹤楼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

5.《于园》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山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6.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说明文一般介绍事物的形状、构造、类别、关系、功能,解释事物的原理、含义、特点、演变等。按说明对象可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按语言风格可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引用、画图表(作图表)等。

古诗接龙第三单元 第5篇

八十五家团圆,

聚起共赏明月。

家家言嫦惊事,

教幼学嫦精事。

无法岂学逄蒙。

夜以深,

望星空,

思嫦娥!

夜思情

中秋羡看别家团,

我却为何无家团。

痛苦思情在心间,

朋言问我何为愁,

说出不到痛思情!

凝望独楼私古怀今

正乃三国蜀先胜,但败昏子阿斗。

昏昏君子奇耻大辱,

不可学他样。

朱鑫成座右铭:前方的路还很遥漫,不要太在意自己的现况,努力行走,努力实现,必定会成功!

男女

谁说女子不如男,

今古英雄女也多。

封建思想不可要。

女也强,男也强。

病魔

病魔袭来不可怕,

无非一死不用惊。

今世坎坷躲不掉。

今朝何人不死,

无非仙女下凡,神仙出道。

如有来世,便可转世投胎。

古诗接龙第三单元 第6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首诗;

2、过程与方法:品味诗歌语言,培养语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诗人昂扬奋发的精神,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培养语感(重点);激情朗诵(难点)。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你们见过大海吗?想到海边走走吗?1800多年前,有一位老人金戈铁马、恰似少年,站在中国的东海边写下了颂海的不朽诗篇!那么,这位传奇的老人是谁?这首诗又写得怎么样?(背景《大海涛声》)

二、自主学习----青春我做主,走进《观沧海》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1)预习检查:

①注音(碣.石、澹澹.、竦峙..); ②释词“东、何、至”; ③学生朗读。(2)诵读诗歌。

①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的处理; ②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

2、品读诗歌。

学生把对诗歌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学习笔记上,注意如下问题:

(1)读前两句,找出诗歌用哪个字领起景物描写的?默读全诗,说说全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都是实写吗?

(2)分析诗中的形容词和动词,说说沧海的整体特点。并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感情。(3)用近义替换的方法推敲品味诗歌的语言,培养语感。例如: ①“观沧海”改为“观大海”好不好?

②“若出其中”中的“若”改为“是或乃”好吗? ③最后一句改为“幸甚至哉,一统天下”好不好?

三、交流展示------课堂亮剑,解读《观沧海》

(说明:可以说/读、可以写、可以演等;可以是一人展示,可以是多人同台展示,不

拘一格)

1、朗读展示。

2、诗歌解读展示。

3、学习感悟与困惑展示。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行路难》(其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阅读背诵,体悟诗的情感和意境。

2、过程与方法:研读品味,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复阅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领会诗歌所抒发的作者思想感情及诗中所描绘的意境。教学准备:

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素材、习题等。教学时间: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

如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师: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

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出示课件: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

2、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

师:字词难不倒我们,那整首诗歌的内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出示课件: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四、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

1、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教师归纳小结)出示课件: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是的,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师: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是的。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五、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师: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出示课件: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师: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

六、总结

1、知人论世:李白少有大志,以管仲、晏婴等名相自比,希望能成就一番伟业,但世事艰难,他二十四岁“仗剑去国”漂泊半生,直到四十二岁才由人引见做了供奉翰林,其间扮演的是一个以文娱君的半弄臣角色,根本谈不上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两年后黯然离京,这使他不禁发出“行路难”的感慨。

2、小组讨论。

(1)《行路难(其一)》诗中,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能充分反映作者内心情感的动作,主要在诗的前四句。第一、二两句写的是美酒佳肴。这样的美酒佳肴谁见了都会产生食欲,更何况是以饮酒出名的作者呢!但是作者却是端起酒杯又推开,拿起筷子又放下,拔出佩剑,举目四顾,使他感到一片茫然。这“停、投、拔、顾”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李白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

上一篇:地产公司销售置业顾问个人年终总结下一篇:服装活动促销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