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

2024-08-01

2025年第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精选6篇)

2025年第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 第1篇

2015年第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下文简称《建议》)今日发布,这个《建议》对于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教育: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将达到90%

对于家庭贫困的孩子来说,将可以免费上高中和中职。五中全会公报提出,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并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学费问题将不会成为寒门子弟求学路上的“绊脚石”。

目前,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已达到86.5%。普及高中教育意味着在毛入学率86.5%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应该达到90%。

收入:人均收入将翻番,懂技术更“吃香”

学有所教,劳也将更有所得。全会提出,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比2010年翻一番。

公报还专门明确提出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看来,有技术含量的职业今后会很吃香。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康表示,通过提高技工 待遇,让技工更受尊重,这样反过来也会促进这方面培训、教育蓬勃发展,这样才会有更多的优质技术人才。

扶贫: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小康,不能让70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掉队。对此,公报提出要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经过30多年努力,我国已让6.6亿人实现了快速摆脱贫困,但目前还仍有592个贫困县,3000万个贫困家庭,7017万人口处于极端贫困状态。国务院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刘永富表示,贫困县只退不进,从现在开始贫困县要逐步退出,到2020年全部退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5年要实现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人以上的目标。根据五中全会公报的目标要求,如果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减贫目标如期完成,未来5年还将实现减贫6000多万,即每年需要减贫的人口均在1200万以上,这意味着全国每个月都要减贫100万人。

社保:全民参保,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全面小康,意味着所有人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公报提出要实施全民参保计划,需要充实社保基金,就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将全面实施。

财政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贾康表示,养老是一个互济共济的大蓄水池在起作用,这个蓄水池要提高到整个国家、全社会层面,它的支持能力是前所未有的,体现出来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对基本养老支撑的成果。

生育:取消二孩审批,登记即可

应对老龄化,增加人口红利是利器。公报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今后将取消二孩审批,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夫妻,到一方户口所在地或现居住地登记即可。

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预计明年第一季度全国多数省区市会落地实施。实施后,到2050 年将会多出生3000万人,这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力大致在0.5%左右。

10月30日,湖南省明确:五中全会公报公布后、湖南正式实施全面两孩前,违规生二孩的都不作实质处理。国家卫计委计生基层指导司司长杨文庄表示,因为现在有关工作进行都很快,“我觉得性子急的,现在就开始怀孕也不影响孩子符合政策。”

法治社会

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十三五”时期,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金融改革

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推进股票和债券发行交易制度改革,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

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

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动人民币加入特别提款权,成为可兑换、可自由使用货币。转变外汇管理和使用方式,从正面清单转变为负面清单。

惠民政策

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分清政府、企业、个人等的责任。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

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拓宽社会保险基金投资渠道,加强风险管理,提高投资回报率。

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破除逐利机制

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

城镇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深化住房制度改革

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

人才教育

完善职称评定制度

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

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

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

互联网

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

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

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媒体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

农村改革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构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政策体系。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坚守耕地红线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扶贫

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

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脱贫工作责任考核,对贫困县重点考核脱贫成效。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投入,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

能源安全

完善能源安全储备制度

加强城市公共交通、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加快开放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自然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

美丽中国

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进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鼓励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

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强轨道交通建设,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提高电动车产业化水平。

构建空间治理体系

以市县级行政区为单元,建立由空间规划、用途管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差异化绩效考核等构成的空间治理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

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开展环保督察巡视,严格环保执法。

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增加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发挥国有林区林场在绿化国土中的带动作用。扩大退耕还林还草,加强草原保护。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建设节水型社会。合理制定水价,编制节水规划,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系统,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人口

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

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建立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制度和相关实名登记制度,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疏导机制、危机干预机制。

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提高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水平。帮扶存在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注重家庭发展。

财税改革

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

人事改革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注重培养选拔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领导干部,提高专业化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调动各级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国防建设

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

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到二〇二〇年,基本完成国防和军队改革目标任务,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取得重大进展,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

其它

积极参与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

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促进全球经济平衡、金融安全、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新领域国际规则制定。

2025年第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 第2篇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今天闭幕,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社10月29日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以下观察者网梳理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的十大要点:

1、全面小康新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贫困县全部摘帽。

2、坚持创新发展,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3、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合作,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和中小企业受益。

4、全面二孩放开,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5、改革善适应金融监管框架;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6、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

7、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免除学杂费。

8、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

9、审议通过中纪委关于令计划、周本顺、杨栋梁、**、王敏、陈川平、仇和、杨卫泽、潘逸阳、余远辉等10人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开除党籍的处分。

10、递补候补委员刘晓凯、陈志荣、金振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在主席台上。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重要讲话。

全文如下: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

(2015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出席这次全会的有,中央委员199人,候补中央委员156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党的十八大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和专家学者也列席了会议。

全会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习近平作了重要讲话。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习近平就《建议(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中央政治局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和创新宏观调控,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和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

全会认为,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全会高度评价“十二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认为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开拓创新,奋力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尤为重要的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勇于实践、善于创新,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形成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全会深入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全会提出了“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 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全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加快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

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党同志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架构,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培育发展新动力,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拓展发展新空间,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培育壮大若干重点经济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在重大创新领域组建一批国家实验室,积极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构建产业新体系,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二〇二五》,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培育一批战略性产业,开展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构建发展新体制,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产权制度、投融资体制、分配制度、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税收制度,改革并完善适应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金融监管框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力度,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

全会提出,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快文化改革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坚持发展和安全兼顾、富国和强军统一,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自然岸线格局,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的作用。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推动形成勤俭节约的社会风尚。加大环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必须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推进双向开放,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培育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基地和经济区,提高边境经济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发展水平。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完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健全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提升港澳在国家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中的地位和功能,支持港澳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民主、促进和谐,以互利共赢方式深化两岸经济合作,让更多台湾普通民众、青少年 和中小企业受益。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主动参与二〇三〇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增加公共服务供给,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分类扶持贫困家庭,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促进就业创业,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健全科学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最低工资增长机制,完善市场评价要素贡献并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实现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药品价格,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

全会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各级党委必须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党的各级组织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整体功能。动员人民群众团结奋斗,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宣传和组织群众能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激发各族人民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加快建设人才强国,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全面提高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实施国家安全战略,坚决维护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信息、国防等安全。全会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就是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把《建议》确定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全党要把思想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认清形势,坚定信心,继续顽强奋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依规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巩固反腐败斗争成果,健全改进作风长效机制,着力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一些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形成敢于担当、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努力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全会按照党章规定,决定递补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刘晓凯、陈志荣、金振吉为中央委员会委员。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关于令计划、周本顺、杨栋梁、**、王敏、陈川平、仇和、杨卫泽、潘逸阳、余远辉严重违纪问题的审查报告,确认中央政治局之前作出的给予令计划、周本顺、杨栋梁、**、王敏、陈川平、仇和、杨卫泽、潘逸阳、余远辉开除党籍的处分。

全会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万众一心,艰苦奋斗,共同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伟大胜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中央政治局主持会议。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在主席台上。

2025年第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 第3篇

纵观《建议》,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要内容首次写入五年规划,并作为“十三五”规划发展的目标之一专列一篇来阐释、布局,代表着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新高度,进入新阶段。

按照《建议》要求,“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将有哪些重大的变化?“十三五”规划应如何推进落实?记者邀请权威专家及部分委员给予解读。

环保部部长陈吉宁

改革环境治理制度,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十三五’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期,也是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窗口机遇期。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5 年年会上,环保部部长、国合会中方执行副主席陈吉宁在发表特别演讲时指出。 “十三五”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 深化生态环保制度改革,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陈吉宁指出,2014 年是中国环境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随着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三五”规划建议,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体现了中国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高度重视。

他认为,《建议》 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措施,从环境与发展的视角看, 比较突出的有3 个方面:一是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意味着“绿色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将对引领经济新常态发挥重要作用。

二是为了补齐生态环境这一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提出了生态环境质量要总体改善的奋斗目标。 这既是加强环境保护的强大动力,也面临着巨大压力和挑战。

三是提出了促进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的六大措施,措施内涵丰富,指导性强,对有效促进环境与发展的融合, 进一步增强环境保护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和有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吉宁表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建议》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需要坚持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从改革环境治理制度入手,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不断提高环境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法治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水平。

“重中之重是要改革环境治理制度,提升环境治理能力,把生态环境保护的顶层设计和改革蓝图具体化为路线图和施工图。 ”为此,陈吉宁指出,要着力抓好5 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强环境法治建设,坚持依法保护环境。 陈吉宁指出,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需要宏观政策,而保持宏观政策有效性的基础是法治化,使守法成为常态。 要完成法治化的任务,一要健全环境法律体系,二要严格执行法律。 通过法律的完善和执行,让环境违法行为受到应有处罚,促进建立规范和公平的市场竞争秩序。

第二,完善环境预防体系,推动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 “预防是环境保护的首要原则,包括划定生态红线、实施战略环评、完善环境标准以及资源能源总量与强度双控制度等措施。 ”陈吉宁认为,通过这些措施, 可以不断优化发展的空间布局,发挥对区域重大生产力科学布局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

第三,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推进环境质量改善。 陈吉宁指出,在“十三五”期间,要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证制度,改革环境影响评价等有关管理制度,形成有效衔接、运行顺畅、简便高效的管理制度体系;要建立健全污染防治区域联动机制、环境保护市场体系、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

第四,改革环境监管方式,提升监测监管执法能力。 陈吉宁指出,从今年开始,将对省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环保督察巡视,推动地方党委政府落实保护生态环境的主体责任。 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一些地方政府重发展、 轻环保和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问题。 适度上收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事权, 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到2020 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监测数据系统实现互联共享。

第五,全面推进信息公开,倡导全民参与。 他认为,“十三五”期间,要加强资源环境国情和生态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公民环境意识。 推进绿色消费革命,引导公众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转变。

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印红

以专业思维、 专业方法保护好自然生态资本“《建议》着眼可持续发展,着力提高发展质量,着手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令人备受鼓舞, 充满期待。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常委、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兼秘书长印红这样表示。

她认为,《建议》 中一个亮点是提出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 个发展理念,“简练的10 个字,相融为一个整体,是国家发展适应新常态的座右铭; 是在总结历史并应对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是执政党新时期发展理念的宣誓。 ” 印红注意到,《建议》中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专门章节以 “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为标题。 “这其实代表了一种理念,即‘十三五’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促进发展的绿色化和促进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两方面的行动。 ”她解释说,发展的绿色化通常指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可直接贡献于环境治理,实际上是在做 “减法”; 绿色生态资源发展通常指保护生态,直接贡献于生态安全,是在做“加法”。 长期以来,我国在投资自然生态、培育绿色生态资本方面一直存在“短板”。 但事实上,良好的自然生态对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具有多重效益,既支持经济发展又改善人居生活质量,在实现绿色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因此,未来“十三五”的5 年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补欠账”与“补短板”相结合的重要机遇期。“积极作为的空间很大,也应当大有作为。”印红认为,“十三五”期间,为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亟需提升绿色化的治理能力,就应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首先要严守自然生态底线,发展建设坚持最小生态损耗。 “严守生态底线,应当成为绿色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自然资本只能增,不能减。减轻建设开发项目的生态与环境影响,这也是最经济的。 ”印红建议,在开发建设中,政府应当通过制定政策、法规、规划等,履行好监管职责,要有“对破坏性开发说不”的责任担当。

其次要解决绿色贫困问题,坚守收益分配正义的生命线,养育回馈自然。

她指出,从事生态建设、自然保护的区域、当地居民、保护工作者,很少从保护中获得惠益。 “如果没有因自然生态服务于社会而得到补偿, 其生活、工作条件和待遇,长期处于贫困、艰苦境地,谁还会有保护自然的动力?”因此,她建议,在设立自然生态保护与利用的政策、机制时,应当体现让保护者获益、让自然生态资源权利主体或培育经营者获益的理念。 自然生态旅游的收入应大部分投入生态资源保护,为自然生态保护提供资金。

再次,要通过公众与自然的接触,唤起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觉悟, 从而产生保护自然的具体行动。印红认为,生态教育往往要在大自然中进行才能收获更好的成效。 要真正改变人们的行为,就要让他们到自然中去触摸、去感悟、去学习,让他们在大自然中亲身经历生态保护的动人故事,再将这些故事分享给更多人。 “应该通过自然解说、 自然体验方式,促进旅游者生态道德观的建立,让人们了解生态科学知识、了解区域自然生态形成发展规律以及对当地发展的意义作用。在大自然中学会珍惜。”同时,要以专业思维、专业方法保护好自然生态资本。印红指出,绿色发展需要对空间分级管理并控制土地利用方式与强度。 不同空间对应不同的管控措施。 因此“十三五”期间,要严格监测与动态管理,围绕自然生态系统健康要求,从规划设计好、建设施工好、运营管理好3 方面科学推进绿色发展。

在规划设计方面, 印红着重提出,“十三五”期间要重视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实。 要按照“多规合一”的理念,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统筹协调,使主体功能区规划最终落地实施。

在《建议》中,“建立产业准入的负面清单”成为一大亮点。印红表示,除考虑未布局地区的产业准入外,“十三五”期间也要关注已经布局形成的产业或企业如何退出、安置的问题。“要按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严格标准,该转产的转产,该下马的下马。”此外,对于即将正式出台的各级“十三五”规划,印红提醒,规划不是各地方、各部门工作职能的简单叠加,不是简单的“拼盘”。应紧扣五个发展理念,瞄准发展中面临的核心问题、重点问题、难点问题,打破行政界线、行政壁垒,按客观规律办事,形成一个内在紧密联系、科学融合、协调发展的整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姜耀东

在环保和生存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在5 年规划中有一篇专门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规划,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前十二个规划中是从来没有过的,说明了党中央把生态环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 ”谈到对《建议》最为深刻的印象时,姜耀东表示。

作为十八大后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议》重点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并且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六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 通过“十三五”规划,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具体化、规则化、操作化。

“有了‘十三五’规划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的提出,很显然未来的‘十四五’、‘十五五’规划中必然还会有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篇章。 ”姜耀东认为,“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说十八大吹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集结号,‘十三五’规划则是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沖锋号。 可以肯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5 大发展理念将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引领着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或者说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元素。 ”面对目前的形式,姜耀东认为,“十三五”期间,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迫切需要解决3 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观念问题。 “要让我们的每一位公民把生态文明作为行为准则和主张信仰,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遍百姓, 每个人都能从灵魂深处重视生态环境意识,让环保意识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姜耀东指出,生态文明教育是当务之急。

他解释说,文明的基础在于教育。 生态文明教育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同时生态文明教育要依靠生态文明教育制度来促进。“由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制度建设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实施与发展。 因此未来需要发挥各级各类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终端、微博、微信等技术和手段,进行全方位的生态环境教育,让所有公民都能得到良好的生态文明教育,从而保障生态文明教育的全面推进。 ”其次“ 十三五” 期间, 要关注如何把 “ 绿水青山” 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问题,即我们的经济发展如何转型升级的问题。

姜耀东指出, 要实现到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实现7 000 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目标,就要求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因此经济发展仍是第一要务。 其中开发西部是关键。 但目前西部大部分地方是未开发的、 欠发达的绿水青山地区,因此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就至关重要。

“要在开发西部的过程中避免走破坏环境的老路,避开‘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发展方式,通过西部的能源、资源优势,通过财政税收政策措施,以服务化、信息化、融合化、生态化为方向,在西部开发中促进经济增长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低成本竞争向质量效益竞争、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 ”此外,姜耀东认为,“十三五”期间一个重要问题是“用智慧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议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关系”。

他指出, 中国民族复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只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 在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和矛盾,必须用智慧解决,必须在环保和生存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 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加强各项改革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 “比如在解决煤炭污染环境问题的时候,必须要考虑到我国能源安全和煤炭行业近六百万职工的生活稳定问题。 这意味着发展不仅要讲速度讲效益,更需要在增长与保护、局部与整体、当前和长远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沈国舫

在刚刚结束的国合会2015 年年会上, 中方首席顾问、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沈国舫院士代表国合会汇报了2015 年年会给中国政府的建议草案。 沈国舫表示, 政策建议是每年国合会的一个重头戏,今年政策建议的总体内容就是要坚持绿色化的战略,将绿色化的理念全面、深刻、具体地融入到“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中去。

沈国舫指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期,是百年中国梦的圆梦期,是适应新常态的开局期, 也是绿色转型的窗口机遇期,但是在“十三五”期间也有诸多矛盾的叠加,是任务艰巨严峻的挑战期。 生态环境质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瓶颈, 要实现2020 年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总体改善的目标,未来需要更大的环境保护力度,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更强的治理能力。

据沈国舫介绍,根据他们的研究,建议在“十三五”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强化资源环境部门和相关咨询机构、 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力度和作用,增强绿色主张的声音;在“十三五”规划的结构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的相关内容和地位;高度关注构建绿色产业体系;着力创造促进绿色增长的新机制;建立绿色化的评价指标和必要的约束性指标;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协调性等。

在推动国家绿色转型方面,沈国舫认为,要把提高环境治理能力作为突破口,做到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 重构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加快资源环境行政体制改革的步伐,使之与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相匹配;提升各级环境管理部门政策的执行能力,特别是强化环境监测监管能力;提升环境管理的信息化能力;提升市场绿色创新和内化环境外部性的能力;培育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能力以及提高绿色科技创新研发和应用能力。

在改革创新绿色金融方面,沈国舫指出,要加快构建绿色金融体制机制,构建绿色金融的保障体系,尽快启动包括收费、定价等绿色金融改革,明确“十三五”期间绿色金融改革重点任务,推动重点领域实现优先突破,如建设绿色银行、发展绿色债券、建立绿色基金等。

在法治建设方面的,沈国舫建议要建立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法和执法新模式,完善生态文明法律制度和体系建设, 强化执法体制和执法能力,提高执法实效。

此外,沈国舫还提出应构建完善高效的环境风险决策和管理体系,设立高层次的国家环境风险管理委员会,将环境风险纳入到宏观综合决策体系中。

从“十三五”规划建议寻找大逻辑 第4篇

今年以来,全球投资者对中国未来分歧巨大,“看空中国”声音强烈,特别是“8.11”汇改以来,各国投资者都在关注中国究竟将拉动还是拖累全球经济。“十三五”规划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系统性处方,我们认为这一处方“标本兼治”,为“看多中国”提供了重要支撑。经过反复研读、对比,我们总结归纳出“十三五”规划建议的十大亮点。

一是三十年来首次由总书记明确担任五年规划制定组长,并作对规划建议作说明。回顾过去,“九五”计划(“十一五”之前为“计划”,“十一五”开始为“规划”)建议没有明确的牵头人,由总理李鹏作说明;“十五”计划建议由江泽民主持研究制定,由总理朱镕基作说明;“十一五”规划建议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制定,由总理温家宝作说明;“十二五”规划建议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制定,由总理温家宝作说明。此次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专门成立小组,由习近平任组长,由习近平作说明,为三十年来首次。

二是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五年规划”的指导思想。“九五”计划建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十五”计划没有明确指导思想,“十一五”规划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十二五”规划同样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此次的“十三五”规划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加入“五年规划”指导思想,是政治层面的重要转变。

三是首次明确“五年规划”遵循的原则,首次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明确了“六个坚持”作为遵循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在坚持党的领导中,首次提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重大理论创新。

四是首次将党建作为“五年规划”建议的主要部分之一。在此前的“五年规划建议”中,主要围绕建设国家来讲,而党并非重点,党建工作多作为二级标题,且篇幅一般仅有一段。本次“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作为单独的第八部分,将“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体制机制”、反腐倡廉等内容首次列入“五年规划”建议之中,党建工作篇幅限制超过以往。

五是强调“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战略机遇期”提出于2002年的十六大(“综观全局,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八大中再度明确,“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本次“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加入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表述。对于何为“深刻变化”,我们认为其内涵是“新常态”,即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三大特点。

六是首次明确提出“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将扶贫放在突出位置。习近平在《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首次提出“补齐短板”的概念,重点强调“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其他短板还包括“会事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民生保障”。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在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十三五”规划中,扶贫政策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同时首次明确提出扶贫的可落地的硬性目标(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七是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邓小平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来发展为“先后带动后富”,但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分化问题一直存在。扶贫政策加码有助于解决贫富分化,有助于促进消费升级,有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七是首次明确经济增长“铁底”,6.5%是

“刚性约束”。习近平《关于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至少也要达到6.5%。目前市场上关于GDP下台阶的讨论非常之多,很多观点认为GDP潜在增长率已经下滑至6%甚至5%,还有很多文章论述5%或者6%的经济增速有多好,本次全会之后这些讨论可以告一段落了。作为本次全会的唯一定量目标,GDP实际同比增速6.5%已经成为一个“刚性约束”。

八是首次将“创新”提到发展理念的首位。我们认为,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主要是“水平或广泛进步”,无论是2002年-2007年的出口导向,还是2009-2013年的城镇化,都体现了“复制”的内涵:出口导向时期,复制的是国外制造业;城镇化时期,复制的是国内外的城镇化经验。“水平或广泛进步”和“复制”进入瓶颈,必须依靠“垂直或深入进步”和“创新”。此外,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并未简单的将“创新”归结于“供给”,而是强调“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新需求”甚至位于“新供给”之前。

九是与市场预期相反,“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基础设施建设”的篇幅不减反增。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基础设施”一词仅出现9次,而“十三五”规划建议中“基础设施”出现了14次,贯穿“五大发展理念”:在“创新发展”中,强调“拓展区域发展空间”和“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重点是经济带和城市群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升级。在“协调发展”中,强调“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和“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在“绿色发展”中,强调“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在“开放发展”中,强调“加强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和“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在“共享发展”中,强调“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总而言之,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三五”中仍将扮演重要角色,简单的认为经济转型过程中,基建投资将趋势性下滑是重大误区。

上海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发布 第5篇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形势和指导思想

(一)“十二五”时期上海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过去的五年,很不平凡。全球经济深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各种风险挑战交织互动。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上海坚决按照中央要求,始终从国家大局出发谋划自身发展,坚持以改革创新统领全局,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直面风险挑战,坚定改革攻坚,聚焦创新驱动,加大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力度,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要阶段性进展,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五年来,我们抓牢发展不放松,在深入推进结构调整中保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四个中心”服务功能大幅提升,奋力开启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新征程。我们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坚持先行先试,聚焦制度创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营改增”、国资国企改革、文化体制改革、教育综合改革、司法体制改革等取得突破,一批制度创新取得实效、结出硕果,得到复制、推广。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推进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取得新进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市面貌和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更严、更实的要求,围绕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狠抓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党风政风和干部队伍作风明显改善,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证。五年发展实践,成就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这些都为上海未来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上海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综观大势,世界经济仍处深度调整、曲折复苏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突破,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主题。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具有巨大潜力、韧性和回旋余地,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十三五”时期,上海要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把握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继续深度融合的机遇,在全面参与国际科技经济合作与竞争中,加快“四个中心”建设,提高集聚辐射全球人才、资源、要素、产业的能力。要着眼于为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立足服务“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抓住国家加快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服务功能,迈向更优的经济结构和更高的发展水平。要用好改革开放发展长期积累的丰硕成果,把握重要改革先行先试、创新发展率先探索的机遇,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同时,要看到全球经济需求疲弱、增长乏力,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国经济还处在结构重大调整转换时期,新增长动力孕育和传统增长动力减弱并存交替。上海自身发展中人口、土地和环境等约束更紧,创新创业的动力、活力和能力还不强,民生保障、城市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的短板瓶颈凸显,各种潜在风险和挑战增多,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需要用大力气化解,不少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决胜阶段,不畏艰险,考验的是我们的信心、责任和勇气;关键时期,破解难题,取决于我们的智慧、能力和韧劲。只要我们敢于担当、万众一心、砥砺前行,就一定能排除万难,化挑战为机遇,夺取“十三五”时期上海发展新胜利。

(三)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抓牢发展第一要务,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确保如期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的贡献。必须着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群众观点须臾不能忘记,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优先导向,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责,用好市场机制,动员社会力量,努力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必须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定改革、扩大开放。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开放是上海最大的优势。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坚持以开放促改革,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弊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必须大力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始终把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不可逾越的底线和红线,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求发展,用更高标准、更大力气、更严执法,加强环境建设和污染治理,遏制环境恶化势头,切实把科学发展落实到生态环境改善上。必须深入落实全面依法治国。始终把依法办事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树立法治思维、完善法治保障、善用法治方式、维护法治尊严,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严格执法、公正司法,营造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环境,加快建设法治经济和法治社会。必须全面从严治党以更严要求、更实措施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以更好的党风政风和干部队伍作风推动改革开放、创新发展。

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四)奋斗目标。到2020年,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走出创新驱动发展新路,为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奠定基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建立健全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国际化、市场化、法治化制度规范,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在更高水平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全市人民生活更美好。

主要目标:创新驱动整体提速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发展质量和效益持续提高,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升级。核心制度和基础制度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形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配置全球市场资源和要素的能力整体提升,城市综合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再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高质量的就业更加充分,力争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市民享有公平优质多样化教育,平均期望寿命保持世界先进水平。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现,社会保障更加公平更加完善。公共交通出行更为便捷高效,城市更有序、更安全、更干净。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高。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布局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成为重要支柱产业。文化原创力充分激发,城市文化体育影响力、辐射力明显提升。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常住人口总量不超过2500万。大气、水、土壤、绿化环境质量稳定持续改善。逐年减少建设用地增量,规划建设用地总量实现负增长。能源资源使用效率持续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低碳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受欢迎,城乡环境更加宜居宜人。依法治理能力全面提升。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地方法规更加健全完善,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协商民主深入发展。社会诚信体系更加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不断完善。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不断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

实现“十三五”奋斗目标,要强化理论武装,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彻好、落实好,不断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推进创新发展,就是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发展的主动力,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支撑,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先行先试、坚定改革攻坚,突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提高创新发展能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协调发展,就是要精准施策、齐心协力补好短板,统筹推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硬件设施与软环境建设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城市软实力,实现整个城市高水平均衡发展和整体资源要素高效利用。推进绿色发展,就是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广度、深度、力度,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落实最严格、高水平的环保标准,依法从严管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推进开放发展,就是要以探索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为突破口,对标高标准国际投资贸易规则,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高集聚辐射能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更好服务全国发展。推进共享发展,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动员组织全市人民共谋改革、共促发展、共建城市,完善基本民生政策和制度安排,努力提供广覆盖、多层次、有质量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更实在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三、推进创新发展,激发城市发展新动力

(五)全面提升“四个中心”整体水平。注重优环境、促联动、强功能,围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市场定价权、贸易便利化水平、航运枢纽功能,全力推进上海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建设。

打造综合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能级高、集聚辐射能力强的国际经济中心

坚持三二一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更加重视实体经济发展,加快向产业链高端迈进,持续推进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建设,夯实经济中心的产业基础。智力密集、特色突出的现代服务业,是经济中心集聚辐射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放宽准入、扩大开放、优化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经济。根基扎实、富有活力和创造性的制造业体系,是经济中心发展壮大的坚实依托。继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领域,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工业,保持先进制造业合理比重和规模。拥有一批具有创新开拓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是经济中心强盛繁荣的有力支柱。在市场竞争中培育一批本土跨国公司和行业龙头企业,支持促进本市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拓展投资贸易网络,提高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进一步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各类功能性机构,引进培育各类专业服务企业和经济类中介服务机构。

建设与我国综合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具有对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力和定价权,是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特征。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以人民币产品市场建设为核心,基本确立全球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地位。深化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快吸引集聚高能级的国际性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金融合作,推进金融制度、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强金融监管,稳步推进金融开放,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

建成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贸易中心。加快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鼓励高能级的投资贸易市场主体加快集聚,提升大宗商品和农产品等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巩固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贸易综合竞争优势。完善以高端物流为主的现代物流体系,促进流通信息化、标准化、集约化。稳定发展货物贸易,加快发展高附加值服务贸易,鼓励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建设国际消费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

推进以枢纽港地位和功能提升为依托的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基本建成国际航运枢纽港,巩固国际航空枢纽港地位,增强配置全球航运资源能力。优化现代集疏运体系,推进江海直达,发展多式联运。深化探索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完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完善支持现代航运发展的金融、财税和人才等配套政策。推进邮轮母港建设。发展海洋事业和海洋产业。探索航运制度和航运交易平台改革创新,营造国际化的航运市场环境。

(六)加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把握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聚焦科技创新,形成全社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潮涌,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

着力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突破产学研用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科技创新内生动力。推动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成果更快捷、更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高端。改革创新人才培养和评价机制,完善对科技人才及其创新成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健全鼓励创新的容错机制。借鉴利用更开放、更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和政策,引进培育一批站在行业科技前沿、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集聚一批具有战略思维、创新意识、管理能力、运作经验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

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简政放权、完善政策、优化服务,促进高校和科研机构、各种所有制企业运用新科技、新模式、新机制创新创业。推动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鼓励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和风投创投基金及机构发展,支持各类研发创新机构发展,落实好国家金融支持和税收优惠相关政策。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搭建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基础性平台,形成更多开放便捷的众创空间。优化重大科技创新布局,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重大创新功能型平台,积极参与和承接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重要创新基地建设,前瞻布局和推动实施一批重要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建设张江核心区和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临港等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积极开展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

(七)着力推进制度创新

按照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积极争取先行先试,抓牢核心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突破,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根据高效服务、高度透明,少审批、少收费,尊重市场规律、尊重群众创造的原则,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建立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落实国家实施大数据战略要求,加快全面实现各级政府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深化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系。以国资管理创新带动国企改革发展,完善国资流动平台功能,加快国有企业集团整体上市和核心业务资产上市,深化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完善市、区县两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税体制,深化政府预算体系改革,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对区县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和限额管理。降低民间投资行业和市场准入门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政府投资项目。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稳步推进资源环境、公用事业、社会民生等领域价格改革。

四、推进协调发展,整体优化城市发展格局

(八)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产业的协调发展,围绕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布局。中心城区要因势利导、凸显特色,全面提升品质和能级,着力集聚高端现代服务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注重培育文化内涵,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繁荣繁华的现代化城区。有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盘活用好存量土地资源,增加公共绿地和公共空间,降低建筑容量和建筑高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产业附加值。深化拓展城市历史风貌保护,更加注重整体规划、成片成街坊保护,传承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加快虹桥商务区、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园区、前滩、徐汇滨江、临港等六大重点区域开发建设,注重提品质、强功能、出形象、重效益。积极推进桃浦、南大等重点调整区域转型升级。依托中国商飞和浦东国际机场优势,高起点推进航空城建设。

郊区要把结构调整和制造业升级放在首位

郊区要把结构调整和制造业升级放在首位,突出腾笼换鸟、存量调整、提质增效,在建设用地减量化、淘汰落后产能、生态环境建设上为全市作贡献。坚持产城融合、功能为重、环境为先、聚焦重点,按照街坊要小、路网要密、公共空间要多的要求,积极有序推动郊区新城加快建设。充分发挥镇作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枢纽和重要载体作用,全面完成全覆盖、分层次、可实施的镇村规划体系,因地制宜建设各类新市镇、集镇、撤制镇和中心村。

(九)推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统一规划、整体谋划、协调推进,实现高水平的城乡发展一体化,全面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加大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继续推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郊区人口集聚地倾斜、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向郊区倾斜、执法管理力量向城乡结合部倾斜。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坚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广家庭农场等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多功能都市现代农业,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坚守耕地红线,保护耕地,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以绿养地,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带动农村生活方式转变,进一步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深化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强化农村污染源头控制和治理,全面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质量,注重保护传统江南乡村特色,让农村更具乡土韵味、更多自然景致。加强精准有效的职业培训和就业促进,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农村综合帮扶力度,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全面消除经济薄弱村,加大对纯农地区、水源地、生态保护区域的转移支付力度。

(十)协同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

坚持以人为本、管建并举、管理为重、安全为先,更加注重功能建设,加强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努力形成科学高效、安全有序的城市综合管理机制。

健全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综合交通体系

按照管为本、重体系、补短板的思路,注重安全、有序、效率,软件和硬件建设并举,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提升空港、海港、陆上交通枢纽能级水平,加快对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国际国内交通枢纽地位。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扩能、增效、加强管理,完善大容量轨道交通网络,优化市域多样化公共交通综合换乘体系。提高虹桥商务区、迪士尼、临港等重点区域局部交通管理水平和通行能力,打通全市区与区之间“断头路”。推进绿色交通建设,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适度发展新型无轨电车,鼓励自行车等绿色出行,优化慢行交通环境。加强静态交通管理,完善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扶持政策,破解停车难、乱停车问题。全面提高城市交通管理信息化水平,完善措施,严格管控私家车持续增长,依法严格加强交通管理。

加快智慧城市建设

抓好信息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超前布局,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入融合。实施国家网络强国战略,率先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使上海成为全国带宽最宽、网速最快、资费最低的地区之一,公共活动区域免费WiFi覆盖率全国领先。围绕城市宜居宜业、运行安全、政务高效等实际需求,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城市管理信息化、智能化,努力形成普惠化的智慧城市应用格局。

加强城市常态长效综合管理

完善网格化管理,管理重心下移,建立健全城市管理综合执法体制机制,加强管理队伍能力建设。违法无证建筑坚决拆除,安全隐患坚决整治,脏乱差突出状况坚决改变,违法经营坚决取缔,持续加大对群租、“黑车”、乱设摊等城市管理顽症依法整治力度。按照中央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要求,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加强和改进人口服务和管理。

推进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

用最严的标准、最严的要求、最严的措施,保障城市生产安全和运行安全,牢牢守住城市安全底线,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城市安全日常管理标准,强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加强轨道交通、消防、危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整治,切实消除安全隐患。加强市民安全意识和防范知识教育,提高城市防灾抗灾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水平,强化公共场所等人员密集场所应急管理和应急演练。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切实落实具体责任,强化源头治理和全过程监管,确保人民群众吃上安全、放心食品。

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建立军民融合领导机构,制定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专项规划,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密切军政军民团结。

(十一)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传承中华文化精髓、吸收世界文化精华、弘扬海派文化品格,着力提升核心价值观感召力、理论成果说服力、宣传舆论影响力、文化产业竞争力,基本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

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外化为城市的精气神。大力培育和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大力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不断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和文化自信。

大力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布局优化

大力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布局优化、功能完善,让市民更方便参与和分享高水平的文体活动。坚持高水平布局、专业化改造,大手笔推进演艺设施、博物馆、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兴建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上海大歌剧院等一批新地标,加快改造宛平剧场等一批老场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力度,打造以人民广场、浦东花木地区为核心和沿黄浦江、苏州河布局的文化集聚区域,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文化设施体系。

支持和促进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演出展示

支持和促进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和演出展示,让市民文化生活更丰富、更多彩。抓好重大历史节点的重大题材创作生产,出大作品、出大家,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激励原创、鼓励演出,促进代表中华传统文化、上海本土文化、世界优秀文化的经典艺术根植上海、竞相展演,让更多市民能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表演。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促进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活跃群众文化、倡导志愿文化、发展体育文化、培育创新文化,形成文明、健康、快乐的都市生活方式。满足群众文化旅游休闲需求,加快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

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改革创新

尊重文化发展规律,推动改革创新,让文化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迸发。正确处理好阵地与市场、导向与效益的关系,加快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继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和国有文化单位改革,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和有竞争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扩大文化领域开放,鼓励多种所有制文化企业共同发展,培育多元文化发展主体,推动文化与科技、教育、金融、贸易等跨界融合。办好国际顶级文体赛事,打造国际赛事之都,培育国际知名文化品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五、推进绿色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十二)下决心调整淘汰低效落后产能。坚持源头防控,实施负面清单管理,锁定项目、地块、进度和责任,大幅压缩落后产能,依法淘汰“三高一低”劣势企业。以清洁化、绿色化为引领,推动钢铁、石化等传统工业优化升级,加快104、195区块能级提升和转型步伐。加强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依法严管,综合施策,坚持不懈加大对低效落后产能集聚、环境状况恶化区域的全面整治力度。

(十三)用更大力气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对高碳能源消费和主要污染物实施总量控制、强度控制,推动重点行业节能控碳,加大节能低碳技术推广应用力度。确保煤炭消费总量明显下降,扩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强化土地集约利用,深化全生命周期管理。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废旧物品等分类减量和科学管理,实现各类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十四)大力建设和整治生态环境

集约节约利用海域海岛资源,按照世界级生态岛建设要求,加快崇明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设立全市最高的产业发展绿色门槛,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控制PM25为首要任务,立足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深化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交通、建设、农业等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加强清洁生产和改造,严控车船等重点流动源排放。加强水环境治理,突出中小河道综合整治,截污纳管,点面结合,重在拔点,打通断头水系,科学调水,全面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大水源地建设保护力度。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强化耕地土壤风险防控,试点推进污染场地治理修复。加快城乡绿化生态建设,以生态保育区、生态廊道、防护林带、楔形绿地和大型公园建设为重点,构建基本生态网络体系,稳步提升中心城区绿化生态功能,加大郊区增绿造林力度,建设好郊野公园,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十五)完善体制机制法治保障

回应群众期盼,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对标国际水准,制定更加严格、更高水平的环保法规、环境标准和技术规范。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实行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强化规范执法、综合执法,依法从严管理,对各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实行零容忍,对不符合环保要求、产业规划的,采取果断措施消除风险隐患。健全市场化治污机制,加快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改进环保投融资政策,推进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激励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形成谁污染、谁付费、第三方治理的运行模式,培育形成一批骨干企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推进“多规合一”,建立分区分类管控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准入审批与日常监管适度分开的管理模式。完善问责制,建立反映绿色发展的绩效评价考核制度,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终身追究等责任制度。加强教育、完善法规、改进设施,倡导环保理念,加强舆论监督,激发全市人民环保行动自觉。

六、推进开放发展,建成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十六)努力建设高度开放的自贸试验区。高举浦东开发开放旗帜,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加快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率先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我国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探索新路。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证照分离”等改革试点,促进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用好上海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经验优势,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更大限度放宽外商投资准入限制。瞄准国际高水平贸易便利化,深化贸易监管模式改革,优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健全货物状态分类监管,扩大海关诚信管理体系应用,提高通关效率,全面推行通关一体化。按照国家部署和要求,加快推进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金融服务业开放和建设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监管,大力促进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开放试点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发展。加快政府管理模式创新,支持浦东新区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完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率先建立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相适应的一级地方政府管理体制。促进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持续放大上海自贸试验区的溢出效益和辐射效应,推动全市各地区、各部门主动对接各项制度创新成果。

(十七)整体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把利用外资与转方式、调结构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利用外资和国外技术的水平。探索消除资金、技术等要素跨境流动壁垒,破除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跨国公司总部拓展贸易、研发等功能,鼓励外资研发中心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和开放式创新平台。支持企业开展跨国经营,优化整合各类资源,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提高对外投资水平,健全境外投资服务支持体系,促进对外投资合作方式创新,鼓励发展跨国并购基金和中介服务机构,增强走出去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聚焦重点功能区建设,打造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开放平台。

(十八)积极参与、主动服务长三角地区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

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布局,努力发挥上海在长三角城市群、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构筑面向全球的互联互通网络。主动呼应长三角地区发展需求,积极促进长三角地区规划对接、功能对接,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跨区域连通,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共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建设沿江综合运输大通道和交通枢纽,协同推动航道统一规划、船舶统一设计、建设统一标准、服务管理统一模式。聚焦金融合作、经贸投资、人文交流和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合作,鼓励上海优势企业布局海外,努力成为支撑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枢纽城市。

(十九)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和合作交流工作

全面贯彻中央要求,坚持民生为本、产业为重、规划为先、人才为要,加大对西藏、新疆、云南、青海、贵州和三峡库区等的对口地区帮扶力度,协助对口支援地区打好脱贫攻坚战,增强自我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加强国内经济协作,服务东部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七、推进共享发展,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十)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促进上海教育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富活力,让所有学生学有所教、健康成长。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办好每一所家门口的学校,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差距,完善助学帮扶体系,使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放弃学业,办好特殊教育学校,让每个孩子享有更公平的教育。全面构建大中小学一体化育人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做强“高峰”“高原”学科,建设高水平大学,打通中职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通道,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多求学成才路径。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考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激发各类教育主体办学活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十一)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

抓好就业这个民生之本,把解决就业结构性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提高就业质量,实现更加充分就业。大力推动创业带动就业,降低创业门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重点支持青年人创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和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和技能人才待遇,提供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服务。加强就业托底保障,鼓励引导长期失业青年积极就业,帮助残疾人、回归社会困难人员等特殊群体实现稳定就业。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让劳动者体面就业、全面发展。

(二十二)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体系。

提高效率,促进公平,分类有序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不同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分配机制,分类实施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等工资制度改革,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鼓励促进按劳分配和多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加大对创新创造活动及其成果的激励和保护力度,努力让知识密集型创造性劳动获得应有的更高报酬。建立科学规范的收入分配秩序,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提高中低收入家庭收入,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二十三)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按照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的目标,完善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序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确保退休职工养老金逐步提高,适度提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加快与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接轨,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加快发展多层次社会保险,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大力发展商业健康险。加大困难人员托底保障力度,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健全社会福利制度,支持慈善事业发展。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支持和促进改善居住物业服务质量,让居民住得更加安心舒适。

(二十四)提升市民健康水平

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要求,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构建面向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体系。推动城乡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资源均衡布局,做实区域医疗中心,提升郊区医院服务能级,让居民享有公平、优质、便捷的基本医疗服务。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理顺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继续推进医药分开,完善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做实家庭医生制度,逐步实现分级诊疗,强化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精准医疗、生物治疗等前沿领域研究,加强重大疾病的联合攻关,形成一批高水平的临床医学中心和研究型医院,让医学科技创新造福千家万户。推进立体化的卫生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倡导尊重医护人员、理性就医。鼓励健康服务业发展,推进“海派中医”传承创新。落实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二十五)提供更加普惠便利的养老服务

更加积极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格局,努力实现基本养老服务应保尽保。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管理,加大养老设施供给,建立统一的老年照护需求评估体系,保障基本养老服务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有效使用,确保有基本需求的老年人都能得到相应照护。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整合社区养老服务资源,增强社区托养机构综合功能,扩大服务受益面,努力使老年人不出家门和社区就能获得便利的服务。推进医养融合发展,支持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大力支持养老产业发展。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坚强保证

(二十六)提高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能力。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关键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适应客观实际变化,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改进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式,更好地谋全局、把方向、管大事,提高领导决策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党委(党组)在同级各类组织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方针政策,统筹推进各方面工作。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凝聚共识、各司其职、增强合力,形成分工协作、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强化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深化落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建立健全从严管理的各项制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二十七)用好用活人才这个第一资源

人才是城市长盛不衰的源泉,是创新发展的最宝贵资源,是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最大抓手。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大兴爱才、敬才之风,营造唯才是举、开放用才的氛围。建立健全符合人才成长发展使用规律的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政策,加快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培养和聚集一大批高素质、国际化的创新人才队伍,让各类人才近者悦而尽才、远者望风而慕。

(二十八)强化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大力建设法治上海,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法治手段促进改革、推动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地方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强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社会治理创新等重点领域立法,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设定权力、行使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深化分类综合执法,实现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推进行政执法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提高行政执法效能。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法官、检察官员额制等改革举措,提高司法公信力。各级领导干部要成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表率,着力提高依法办事能力,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法治氛围和法治习惯,使上海成为法治环境最好的城市之一。

(二十九)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积极探索特大城市社会治理新路。以区域化党建为引领,优化完善街镇管理体制,推动管理资源、管理力量下沉,健全统一规范的社区工作者职业化体系。坚持共建共享,强化各方协同,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推动社区共治和居(村)民自治,充分调动各方面融入社会治理的积极性、创造性。深化平安建设,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快创新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惩治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国家安全和反恐怖工作。不断夯实基层基础,深化基层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增强基层服务管理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服务。

(三十)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建更好的城市

2025年第十三五规划建议全文解读 第6篇

2016年山东省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中共山东省委文件鲁发〔2015〕19号

中共山东省委关于制定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15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总书记在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对山东工作重要批示中,要求山东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努力在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这是对山东工作的极大信任和殷切期望,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人民幸福美好新生活,是全省人民的热切期盼,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决胜时期,“十三五”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来制定。

中国共产党山东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省情实际,全面分析国内外形势,认为我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既具有充分条件也面临艰巨任务,必须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打下的坚实基础上,坚定信心、锐意进取、奋发有为。全会研究了“十三五”时期我省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就制定“十三五”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顺利完成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奠定基础的关键五年。全面总结山东“十二五”时期重大成就,科学分析国内外发展趋势和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认真研究今后五年发展目标任务,对编制好山东“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基础条件。“十二五”时期是山东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国内外环境复杂变化和诸多挑战,全省上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为目标定位,提升发展标杆、提升工作标准、提升精神境界,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有效应对新旧动力转换带来的压力和发展转型带来的挑战,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绩,综合实力又迈上一个大台阶。预计2015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6.4万亿元,人均超过1万美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5500亿元。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明显优化;覆盖全省的“两区一圈一带”区域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进程明显加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支撑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明显加快;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理能力明显提升;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五年来,全省人民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谱写了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篇章,为我省“十三五”时期创新前行、持续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形势环境。未来五年,我们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挑战。从全球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同时,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依然存在,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从全国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区域合作发展深入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孕育形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促进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长期发展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同时,多年积累的结构性和体制机制性矛盾需要调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仍然突出。

从我省看,仍处于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性任务,发展呈现新的阶段特征,产业升级提速、城乡区域一体、陆海统筹联动、生产力发展的多层次将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更大潜力、韧性和回旋空间。同时,我省发展也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原有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饱和;传统优势正在减弱,发展新兴产业、形成新的发展模式、加快新旧动力转换需要一定过程;科研成果转化和激励机制不完善,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不能满足转型发展的需要,创新驱动的引擎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重点领域改革攻坚难度加大,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有待于进一步拓展;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适龄人口数量下降,潜在劳动生产率逐步降低;基本公共服务还不够均衡,消除贫困任务艰巨;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群众利益诉求更加复杂多元,人们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加快实现我省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推动我省综合实力和竞争力再上一个新台阶。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按照“一个定位、三个提升”的要求,实现工作指导重大转变,努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将五大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工作全过程。必须大力破解制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勇于担当、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在转方式、补短板、防风险上下功夫,做到全面小康领域全覆盖、人口全覆盖、区域全覆盖,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四)“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目标任务。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优势条件,围绕提前实现“两个翻番”,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走在前列,把山东建设成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文化软实力和生态承载力的省份,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城乡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地区生产总值增幅,农村居民收入增幅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幅。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新体系基本形成,创新型省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教育现代化加快推进,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增加,就业比较充分,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完善,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升,平安山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省人民。

——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文明山东、诚信山东、美德山东建设深入推进,向上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发展协调性全面增强。空间发展格局更加优化,“两区一圈一带”深度融合互动发展,对接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明显提高,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地区差距进一步缩小。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政府履行职责约束性任务目标,水和大气质量持续提升。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城乡环境优美宜居,展现绿色、生态、美丽山东新形象。

——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包括齐鲁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体制机制创新取得新突破。省域内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加完善。法治山东建设成效显著,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产权得到有效保护,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二、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增强率先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我省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积极培育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构建产业新体系、发展新体制,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方式。

(一)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高端创新要素聚集能力和承载能力,以改革完善人才使用、培养和引进机制为着力点,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以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为导向,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以建立市场化的技术创新机制为目的,着力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以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环境为抓手,着力深化知识产权创造、运营和保护;以优化财税政策为引导,着力强化金融支持创新作用;大力营造勇于探索、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褒奖成功的良好文化氛围和社会环境,加快实现由“山东制造”向“山东创造”的战略性转变。

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把重要领域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支持实施引领性、标志性、颠覆性技术开发,在核心电子器件、系统软件、生物基因、新药创制等领域攻克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先进材料、信息安全、节能减排降碳等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鼓励构建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需求有机衔接,争取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创新领域国家实验室落地山东,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建设省级以上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支持青岛海洋国家实验室建设,支持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区域性创新中心。加快构建开放协同创新平台和网络,面向全球引进各种创新要素资源。加快发展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机构,积极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市场、管理、企业技术、商业模式创新,以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推动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二)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巩固提升农业发展优势,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强化农业技术创新,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标准高、融合深、链条长、质量好、方式新的精致农业。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实施“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建成千亿斤粮食产能省。深入推进耕地质量提升计划,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实施农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行动,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业增值、农民增收空间。着力建设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物质技术体系,提高水利化、机械化、科技化水平,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建设全国种业科技创新高地,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加快发展。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统一服务型、土地股份合作型、土地集中型、托管半托管型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健全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持续打造“三品一标”品牌,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省。

(三)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制造业是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突出优势。要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加快制造业向分工细化、协调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建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强化“扶优、引导、倒逼”机制,推进工业优化升级。加大优势产业骨干企业扶优力度,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挥技术积累广、产业集群多、深耕潜力大的综合优势,发展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绿色制造和增材制造(3D打印),提高化工、机械等传统制造业技术水平。加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引导力度,集中力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现代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高端产业,形成制造业强省建设的骨干支撑。加大低效落后产能淘汰力度,为先进产能腾出发展空间。

加快园区升级,推动要素整合,打造一批产业层次高、协同效应好、公共服务优、特色优势强的产业集聚区。

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支持企业提升研发设计、品牌创建、营销网络拓展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构建质量发展体系,培育国际国内名牌产品和名牌企业,提高“鲁货”国内外辐射力和影响力。

(四)壮大发展现代服务业。顺应制造业服务化、消费个性化多样化趋势,利用先进技术、科学管理模式,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扩大规模、拓展空间、优质高效发展。

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现代金融、检验检测、节能环保服务等产业,培育移动互联、软件开发、动漫创意、数字影像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行业。构建省会城市群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胶东半岛高端服务业聚集区,形成带动我省服务业升级的增长极。

坚持拓展内涵、打造品牌、便民优先、引领时尚,发展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休闲旅游、文化体育、医疗健康、家政服务、社会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提升“好客山东”、“仙境海岸”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元化生活服务需求。

(五)推进智慧山东建设。加快经济社会信息化、网络化进程,拓展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蓝色经济、民生建设新空间,促进资源高效配置和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

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以信息化为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广应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发展分享经济,实现生产经营流程重构再造,促进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服务远程化。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

落实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广播电视网、宽带通信网,全面推进三网融合,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宽带山东、智慧城市和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建设,提升政府服务、社会服务、民生服务信息化水平。

(六)积极构建发展新体制。围绕破难题、增活力、创优势、促发展,加快改革攻坚步伐,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减少行政许可,提高行政效能,创造全国领先的营商环境。推动政府职能由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完善统筹协调和决策咨询机制,加快建立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进产权保护法治化,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权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布局调整和产权多元化改革,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实现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大力支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鼓励民营企业依法进入更多领域,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更好地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

上一篇:新课堂教学模式下的思考下一篇:江西遴选公文写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