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2024-07-12

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精选8篇)

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第1篇

论 文

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者:韩

京 工作单位:石河子师范学校 地

址:石河子西环路155号 邮

编:832000 联系电话:***

1968年4月,女,汉族,籍贯北京。工作单位:新疆石河子师范学校,中级职称,本科学历,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  作者简介: 韩向京,出生于

摘要:

中学语文教材的各种文体中,古典诗词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从而导致其人文价值被忽略。古典诗词中蕴涵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是祖先留下的取之不尽的宝藏。教师在教学时要重视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教育,做到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努力挖掘诗歌中的人文情怀,同时注重人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 古典诗词 人文性 教学目标 联系生活

中学语文教材的各种文体中,古典诗词有着不同于其它文体的突出特点:词语凝练而注重用典、讲求声韵和谐而出现倒装句、追求形式完美而要求对仗、空间有限而常用互文见意的修辞方式等,这使得古典诗歌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多,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多注重从艺术形式方面指导学生学习,却忽略了古典诗歌的人文价值。古典诗词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瑰宝,形式美、音韵美的华丽外衣下蕴涵的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是祖先留下的取之不尽的宝藏。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要学生学会做人,学会与社会、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外部环境中保持从容的心态,离不开古典诗歌潜移默化地熏陶渐染。《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重视古典诗词中的人文教育。

古典诗词教学中人文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

一、把“育人”当做最高的追求,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出现一切为了分数的“唯分数论”,语文教育也不可避免的深陷其中,意蕴美、音韵美、形式美的古典诗词悲剧性的沦为能力训练的工具。课堂上,教师重视引导学生赏析字词的精妙、声韵的和谐、诗句的洗练精巧、意象组合的灵活新奇,对诗人借助于这些技巧要表达的情感一带而过。“教书”是为了“育人”,教师要始终把培养能在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人作为最高追求。这个追求首先可以体现在教学设计中目标的设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和归宿,科学的制定教学目标是一节课成功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提倡三维目标:即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设计中应根据三维目标的要求,结合具体篇目的特点,合理地拟定教学目标。确立目标时要明确三维目标是相辅相成、有机融合的。一般说来,知识和能力目标是显性的,学习和巩固知识能力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既离不开方法的指导,又伴随着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决定了语文的三维目标不能简单的、程式化的一二三 对三维目标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了正确的理解,才能设计出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目标。

如苏轼的《定**》:“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首词是苏轼的名作,作者借归途中遇雨的偶发之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抒发了自己从容不迫、苦乐随缘、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坦荡胸怀,表现了他处变不惊、笑对苍茫的潇洒气度,郑文焯评此词云:“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是苏轼人生的真实写照。联系作者生平背景,结合学情分析,将三维目标定为:

1、通过展示交流课前准备资料了解苏轼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常识;

2、通过诵读、讨论、教师点拨,进行自主学习,理解词句涵义,学习赏析、评价诗词进。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词人所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豁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对照自我,学会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丰富情感世界。

上面案例目标的设定,既有知识和能力(了解苏轼生平和思想、词的常识,理解词句涵义等),又注重过程和方法(展示交流资料、诵读、讨论、感悟等),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体会词人所表现出来人生态度,对照自我,正视人生坎坷等)。在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的同时,凸显了人文性,用作者乐观豁达的性格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二、努力挖掘诗歌中的人文情怀。

古典诗词蕴涵着丰富细腻的情感,但因为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有时被简单地理解为所抒发的只是彼时彼景的际遇情感。教师应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对诗词中的人文元素有敏锐的洞察力,努力挖掘其中的人文情怀。如杜甫的七律名篇《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首诗写景雄浑开阔,抒情沉郁悲怆,格律严谨奇绝,明代胡应麟称“此诗自当为古今律诗第一”。在引导学生把握此诗的主要意象、鉴赏诗歌艺术魅力、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的过程中,就有多处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第一对题目的解释:置身高山或者高台之巅,实际上也是置身于无垠的空间与永恒的时间交汇处。面对无垠的空间,人会愈来愈真切地感受到个人在天地间的渺小;面对永恒的时间,人会痛切地感到生命的短暂。这种个人的渺小感和生命的短暂感,将激发人对自己人生价值的迫切追问。而追问的结果往往是:人生如寄,韶光易逝,因此登高的行为极易引发人们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之悲。

第二是颔联中诗人通过落木和江水的对比,感叹在历史长河中人的生命如此的短暂。但是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杜甫并不消沉。因为他知道在永恒和短暂中要让生命绽放出光彩,体现出价值。所以,他豁达、坦荡、胸襟开阔,在处于萍踪未定的逆境之中,仍不忘登高赏秋抒怀。

第三是尾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一个“苦”字,表现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杜甫想为国家出力,平定战乱,但是由于年老多病而不能为国家出力了。这种忧愤、心急如焚的心情,使得诗人白发丛生,两鬓染霜。还有他自己此时已经是“百年”之龄,浑身是病,他估计自己恐怕也活不多久了。他既忧国,忧民,又忧身。古代许多知识分子常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作为处世准则,而杜甫却是无论穷达,都是兼济天下。

这三处使得学生在走近杜甫、理解意象、赏析诗歌语言的同时,人生观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赏析颈联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中,应向学生介绍人文知识:登台。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易经》将“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故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重阳时节,秋高气爽,风清月洁,故有全家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喝菊花酒、插茱萸祈求长寿等习俗。这里利用古诗词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情感元素,传承民族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做”,通过挖掘人文元素,既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杜甫在《登高》一诗中所抒发的并不仅仅是一己之悲,其中包含了对国运衰微、战乱不息、民不聊生的哀叹,也能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是在这点点滴滴的浸润中逐渐丰富多彩,三、注重人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学生最怕文言文,其中也包括古典诗词,究其原因,重要的一条就是它脱离学生现代生活,学起来索然无味。古典诗词教学中,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找准古典诗歌和现代生活的契合点,使学生就对其兴致浓厚,乐学好学。

例如前文的《登高》,解释题目时,可以提问:同学们有没有登高的经历?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大都有过置身旷野登高远望的经历,联想自己登高远望时所思所感,学生就会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为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在赏析尾联时联系生活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和平的教育: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杜甫被叛军所俘,小儿子也饿死。国家**,会波及到每一个人,没有人能置身事外。电视报道伊朗、伊拉克、巴勒斯坦等地常年战火不断,那里的人们饱受战争带来的苦难,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样引导,学生能深切的体会到生活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享受着安宁平静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还可以联系新疆09年的7.5事件,使学生了解到和平的环境对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要意义。社会需要和谐,祖国需要安定,世界需要和平,更需要热爱和平的人。联系生活实际,对照古今中外,使得爱国主义教育既有现实性,又有针对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莫过于爱,在表达感情时,如何做到含蓄、隽永、意蕴丰富、耐人寻味,前人做出了的典范。为了引起学生对所学诗词的兴趣,我们大可以断章取义,择取古诗词中最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的诗句导入:如李商隐的《锦瑟》中“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此情可待”就是奥斯卡获奖影片《泰坦尼克号》主题曲的中文译名;苏轼在《江城子》中,用“不思量,自难忘”表达对亡妻的缠绕心间、无处不在的思念,用最平常的语言,道出了无尽的忧思。“柔情似水、佳期如梦”、“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等等诗句,都能成为迅速开启学生情感世界的金钥匙。

人的精神世界是最为复杂的,这就决定了人文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所在。教师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努力挖掘作品中的人文因素,联系生活实际,搭建一座古典诗词和现代人文教育的桥梁,用古典诗词中蕴涵的思想情感、民族传统和诗人的独特魅力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在追求目标时,多一份淡定从容,少一份急功近利;遭遇挫折时,多一份乐观豁达,少一份悲观失望;梦想成真时,多一份理性思考,少一份轻浮狂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鲁迅全集》(第八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5-258 〔3〕《陶行知全集》(第 4 卷)湖南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5,534

〔4〕王立昌 《中学文学教育导论》;新疆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5,208-212 〔5〕蘅塘退士《唐诗 宋词 元曲》,北京 华文出版社,2009,214-215

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第2篇

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就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何谓“人文”与“人文性”呢?《易经》中说:“文明于止,人文也。”说“人文”是人类文明的成果,其作用是“教化天下”。《现代汉语词典》中则解释说:“人文”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那么,“人文性”指的就是文化性,对语文而言也就是指语文的文化内涵。我们教语文,不仅仅是教学生识字分段找中心,对作品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才更有助于我们对作品的深层次了解。如果只是对作品进行空洞的说教,其教学效果自然是不言而喻。

那么,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加强对作品的“人文主义”教育呢?怎样才能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呢?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就是走一个来回,从‘文’到‘道’,再从‘道’又回到‘文’”。这其中的“道”指的就是文化内涵。简单地说,就是从文学知识入手,深入到作品的精神内涵之中,再去揣摩作者在语言方面的精妙等精髓,从实践中去提高,达到教化学生的思想、情感、道德等目的,净化他们的品质与灵魂,给他们情感上深层次的体会,从而最终积淀为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做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的发展。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在教学时如果只是对课文的层次、中心、语言特点等方面去加以分析,而忽略文中饱含的浓浓爱子之情,则无从谈起教好这一篇文章了,学生的思想上受不到感染,情感教育不能得到培养,久而久之,无论什么感人的文章都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激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与内心世界,用文化内涵去感染人,你会发觉语文是一门非常有意义的学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会大增。从古人的嬉笑怒骂中去接近他们的生活,接近作品中的人物内心世界,走进他们真实的灵魂深处,让学生的思想受到教育、品格得到提高,灵魂得到净化,你便会觉得教语文又会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们便会看到:鲁迅是怎样用“匕首”一刀刀刺向敌人的心脏;冰心有怎样的一颗童心在和孩子们心灵融合;李白飘逸洒脱的仙人之风;居里夫人对工作的认真、执著和不朽的人格;贝多芬又是怎样在演奏生命的乐章……

因此,搞好语文教学中的人文主义教育,是我们当语文老师的责任,也是一种幸运。我们应该潜心研究课文,不要一味抱着教参不放,要善于抓住文章中最能感染人物内心世界的语句,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更要善于从字句间去体味作品精妙的文化内涵。当然,要做到这些,首要条件就是我们做教师的更应该具有高尚而丰富的人文情怀。

略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第3篇

如果说情感教育是目标, 优秀的古典诗词就是载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好诗词这一蕴涵着作者真情实感的载体为我们素质教育的目标服务, 在鉴赏古典诗词的过程探寻情感之美。教师在古典诗词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挖掘古典诗词中蕴涵的情感, 使学生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体验情感之美, 在情感的愉悦与满足中心灵受到净化。

一、品味爱情为主题的诗词中体现的人间真情

爱情是诗词永恒的主题, 爱情是穿越时空渗透灵魂的情感。“生死契阔, 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 与子偕老。”期待的是两情相悦, 天长地久。《上邪》中:“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歌颂的是海枯石烂、坚贞不渝的爱情。“临别殷勤重寄词, 词中有誓两心知。七月七日长生殿, 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长恨歌》中的情人, 心有灵犀, 爱情缠绵悱恻。“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短松岗。”《江城子》一词写尽了千古风流的苏东坡与爱妻王氏幽明永隔的悲伤, 十年生死两茫茫的无奈———妻已逝、夫独留, 万般凄情蚀九肠。人归去, 情依旧, 千载缘分绵且稠。

二、挖掘写景状物诗词中移植的情感

古典诗词的自然风物之美折射出了诗词作者高尚的情趣。诗词作者运用移情手法, 把自己对生活的热爱、留恋之情溶于湖光山色之中。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描绘了人生中最美好的良辰美景:“春江潮水连海平, 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 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 汀上白沙看不见。”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 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昨夜闲潭梦落花, 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 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清辉万里的月光不仅将宇宙万物融化为玲珑剔透的一体, 而且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因为月光的皎洁透明而最大程度地消解了男女之间通常会产生的浮情色欲, 从而使男女之情浸泡在纯洁透明的月色中而别具一种圣洁性。

李白说:“且就洞庭赊月色, 将船买酒白云边。”八百里洞庭俨然一位富有的主人, 拥有湖光、山景、月色、清风等等无价之宝, 而且她十分慷慨好客, 不吝借与。“赊月色”描绘人与自然有了的亲密互动———娓娓对话, 十分亲切。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王维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 这月下的青松、翠竹、青莲, 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三、体悟情理交融诗词中蕴含生命真谛的情感美

诗词总是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诗人的人生遭际对作品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 体悟情理交融诗词中渗透生命真谛的情感美要联系诗人特定时期的人生遭际进行解读。

读曹操的诗, 令人感觉到一股悲壮。

曹操是一位具有博大襟怀和雄伟气魄的诗人。“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曹操写作《步出厦门行》组诗时, 已年过半百, 但他不像一般人那样感慨衰老, 忧虑死亡。他关注的仍然是世道的治乱、国势的兴衰, 仍然一心以建立不朽之功业为己任。“盈缩之期, 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 可得永年”, 是诗人出自肺腑的“慷慨”之词, 抒发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一个创业者的伟大情怀:一个人精神状态是最重要的, 不应因年暮而消沉, 而要“壮心不已”, 永远乐观奋发, 自强不息。

读李白的诗, 强烈感受到李白的纯净、率真、飘逸、洒脱。

李白个性飘逸不群, 他蔑视礼法权贵, 追求个性自由。他的这种人格精神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折光反映。“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写出了诗人的开朗与豁达, 一种不受任何拘束的烂漫的心情。“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在李白的笔下, 月亮是那样纯洁、那样光明、那样令人向往。它不仅是美好事物的象征, 而且成了诗人理想的寄托。

读李清照的词, 我们感觉到词就像她为了抒发情感而谱写的抒情曲, 用哀婉动人的旋律奏出了时代丧乱之音。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 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她用比兴的手法把自己的人生遭际、爱国情怀外化到客观事物上面, 组成了一组忧国忧时的意象, 集中体现了自己飘零的感受和盼望抗敌, 打败敌人的希望。“满地黄花”, 这不是作者处境的简单再现, 而包含了山河破碎的深刻象征;“如今有谁堪摘?”也并不全是作者哀叹丈夫去逝和青春年华的消失, 而寄托了作者盼望有人起来领导抗敌, 收复国土的美好情致。当然, 这一切都不可能得到明确的回答。皇室衰微, 奸臣当道, 即使有几个爱国将领舍身忘死抗敌, 但在反动势力和卖国贼的掣肘下, 也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敌人的“晚来风急”。严酷的现实不可能满足作者的希望, 于是, 只好化成了“怎一个愁字了得”。[3]

总之, 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塑造完整的、全面发展的人。所以教师应通过古典诗词的审美化教学, 以情感人, 培养学生纯真崇高的情感, 使教育在爱的情感中升华。

参考文献

[1]朱小曼.育德是教育的灵魂动情是德育的关键[J].教育研究, 2000, (4) .8.

[2]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 (魏晋南北朝编) [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9:596.

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第4篇

关键词:古典文学;人文精神;人格培养

一、古典文学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现象分析

(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原因

1.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冲击是导致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重要因素。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国际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与此同时,也带动了文化的全球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在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全球化运动势必会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负面冲击。西方文化的传入与影响,使得我国传统的文化价值被掩盖,几千年来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外来侵略与国内政治变化后,许多宝贵的古籍资料、文化传统都消失殆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本社会中人的关系转化为物的关系,价值的体现及其形式成为了社会的基础特性,显然,这种非人格的社会角色化与人作为创造性和超越性存在的本质规定是冲突的,这造成了现代人格的严重分裂和现代人的焦虑、浮躁。

2.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失衡形成人文精神教育的萎缩。科技的进步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全球经济扩张的大环境下,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精神成为了高校教学的主要任务。这种对科技的重视,导致高校的教育资源过多的倾斜于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器材的配置等方面,忽视了对人文精神教育的投入,使得人文知识的传授与研究进展缓慢。

(二)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原因

长期以来,国内教学重理轻文的现象极为普遍,尤其是对语文教学,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语文无非就是背书与写作,没有真正认识到语文的重要价值。应试教育模式下,学校的教学任务偏重于理论性学科,甚至在教师资源配备以及课时安排上都不同程度的进行倾斜,使得语文教学成为了可有可无的学科。除此之外,语文本身的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过多的注重诗文背诵,文言文过分追求字句翻译和词语用法,使得原本形象有趣的语文课堂变得枯燥乏味。

二、古典文学教学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功能

(一)古典文学教学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

通过学习文言文或者观看电视剧,我们总能看到一些耳熟能详的古典语句,像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屈,先天下之忧而忧等。虽然其中包含了一些不合时宜的封建因素,但是总体上看对于现代社会生活还是有很大的积极和借鉴意义。教师在进行相关方面的古典文学教学时,要注意从多方面、多角度的进行现代意义诠释,将其中蕴含的积极方面和优秀文化精神灌输给学生,以此培养其学生的良好品德。

(二)古典文学指导学生的人生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是历代中国人人生经验的总结,对后人具有多方面的指导意义。毛泽东遍读史书,对古典文学更是爱不释手,其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得心应手的运用,使他成为谋略超群、文采飞扬的一代领袖。具体到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也会给我们的事业和生活提供某些启示。儒的进取、奋斗,道家的退守、无为,佛教的苦、空、缘,都能使不同的人从中找到鼓励力量或精神寄托。古人强调的和谐持中的思想境界,也一直是中国乃至东方文化中强调为人、为事之道的范型。

(三)古典文献教学帮助学生增添人生情趣

有许多培养人的品行,使人情趣盎然的内容。古人讲“腹有诗书气自华”,诗词歌赋魅力自不待言,就连阅读小说,如果了解一些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会帮助我们具有更高的欣赏水平。如《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其中的文学、宗教底蕴,若非对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则不能尽悉。金庸的武侠小说,在其表面的打打杀杀情境中,处处显露出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儒释道、文史哲、三教九流、琴棋书画,无所不包。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在当今仍然是我们修身养性、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古典文学教学中实施人文精神教育的具体方法

(一)古典文学教学人文精神教育的环境陶冶法

选入中学语文课程的古典文学大部分是经典的古诗文,它们大都琅琅上口,易于记诵,因次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学校和家庭的经典环境,做到“让每一面墙会说话”、“让每一寸土地能育人”。让学生时时刻刻都能得到美的熏陶、情的感染,受到智慧的启迪和灵魂的呼唤,起到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教育之效。

首先,我们要利用学校环境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学校是一种社会机构,它的文化精神决定着它的品质,学校就应该笑声朗朗、书声朗朗、歌声朗朗。校园就是学生成长的摇篮,是一种氛围、一种情境、一种文化,走进校园应该有一种浓浓的古典文学的人文气息。学校的宣传栏橱窗可以展示学生的手抄报,手抄报上可以有经典美文、古代的名人名言、诗词鉴赏、文化名人介绍、我与文化经典等等。手抄报是学生智慧的结晶,是展现学生观点才华的风景线,是学生走进古典文学的桥梁。

(二)古典文学教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诵读法

叶圣陶先生指出“惟又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而不偏。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得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习语文学科,必须达到这种境界,才会终身受用。选入中学课本的古典文学都是经典,必须让学生反复读,以致成诵,才能让经典长时间的贮存在记忆里,是心理图式不断丰富,才能体味、感悟语言文字之美,才能是经典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实现“视野融合”。

(三)古典文学教学人文精神教育的综合活动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结语

在古典文学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过程,必然要经过反复的探讨与研究,其中甚至可能免不了走些弯路,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制定行之有效的科学教学策略,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世界,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完善学生的人格和灵魂。

参考文献:

浅谈化学教育中的人文培养 第5篇

作为一名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人文这课的过程中,我确实很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人文素养的匮乏,我是理科生,但是我明白文理兼顾的重要性。我很赞同我们分析化学老师的一句话:其实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许多地方时相通的。所以我想谨借此机,在参考了一些资料之后,在此浅谈化学教育中有关人文社科类营养的“注射”等问题。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许多国家的教育目标都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我国于2001年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基重要特征之一就是要培育综合型人才,而综合的核心,则是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教人掌握科学技术,获得一定的社会生产能力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能力。而人文教育旨在改造人的精神世界,改造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发展人的情感,合作精神,审美能力,并指导人们运用一定价值标准改造客观世界,建构人对社会的责任心。下面笔者就两个大方面说说在化学教育中贯穿人文教育的必要,并且对如何落实人文教育,略表自己陋见。

一、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整合的必然性

长期以来,人们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而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基础上发展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也被人为地分割成了两部分,很多化学教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学生当作接受科学知识的“容器”,只顾传授科学知识,忽略了对学生的科学价值观和科学精神的培育,轻视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有些教育家批评这种教育是“忘记了教育的方向”,“丢掉了另一半的教育”。

化学与人文精神是相互渗透,辨证统一的,化学的人文精神不是以呈现的形式表露于外,而是以潜在的形式蕴涵其内,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是为人类社会服务的,具有深刻的人文性,例如环境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化学研究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决策者的重视和正确的决策,需要广大人民了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从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问题,而这一点则涉及到了人文精神,因此在化学教育中只有与人文精神有机的结合起来,才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二、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探索

化学教师进行人文精神培育的主阵地是化学课堂,如何有效地通过化学教学来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每一位化学老师值得探索的课题。笔者想从以下几方面谈谈个人观点。

1.通过化学史,培养学生的坚韧的意志和品质。

有些学生意志薄弱,经不起挫折,学习上怕苦怕累,教师可不失时机地穿插化学史进行教育,使学生认识“天才在于勤奋”的道理。转变学生的认识。培养他

们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品质。

笔者在此举例:英国化学家——原子论的创史人道尔顿,以“午夜方眠,黎明即起”作为治学的座右铭,自学成才。又如氟单质的制取,其间有不少科学家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很多人中毒,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然而科学家们仍是前仆后继,毫不退缩。终于在1886年由法国科学家莫瓦桑制得了单质氟。

2.通过化学家的种种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正确的人生观。

笔者认为:榜样是行为的目标,无声的命令,前进的路标。成功的榜样对学生的发展是具有较好的激励、示范作用。化学教育中,教师应充分挖掘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些故事潜移默化地正确地去影响学生的人生观。

例如老师可以举例:通过介绍候德榜制碱法的历史背景,以及他谢绝国外高薪聘请,毅然回国,艰苦创业,打破了帝国主义对我国制碱工业的垄断,充分体现了候德榜的拳拳爱国之心。

此外,居里夫人发现第84号元素并将之命名为“钋”,以纪念她的祖国波兰。居里夫人发现并提取了镭,并将技术无偿公诸于世。以及将诺贝尔奖章给女儿当作玩具等,体现了伟大的科学家对名利和荣誉的淡泊,这对现代社会存在的较严重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有力的抨击。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反思、探讨人生的价值,以提升他们的精神境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3.理论联系实际,培养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人文精神培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一名化学老师不知要无私地传授自然科学知识,还要在人文教育方面下足够的心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我国虽然是个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但人均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在《自然界中的水》的正文中有以下描述:地球上的水虽然储存量很大,但是真正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并不充裕。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处于缺水状态。我国人均水资源量大约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一些地区严重缺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水资源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所以我们必须养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并要求学生将这些知识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如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用洗澡水冲洗厕所,洗脸水洗脚、浇花,漂洗衣服的水用来拖地等。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具有不可再生性,但目前这些化石燃料仍是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能源,随着全球能量使用量的增长,这些能源将日趋枯竭,通过这些知识的教学,就能让学生明白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节约能源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社会问题,从而教育学生应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提高节约能源的意识。

(2)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本世纪以来全球的环境污染已日趋严重:温室效应、南极臭氧空洞、酸雨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通过温室效应的危害,臭氧层不断被破坏的危害的控制,氢能源的利用与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到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教学中应尽可能的理论联系实际,如让学生观看录像带——“带口罩的猴子”“北京的沙尘暴”等,让学生从身边找有关环境污染的实例,这些都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环境污染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全球气候。在教学中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防止和减少环境污染的措施:如大量的植树造林和减少使用含碳燃料,可以减缓温室效应和全球的厄尔尼诺现象。禁止使用氟里昂这一致冷剂可以有效防止臭氧空洞的形成。工业上的废水、废渣、废气要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以及无氟冰箱、无磷洗衣粉和无铅汽油等等。)加强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的教育,努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4.注重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实践精神。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以客观表现的化学现象为依据进行的探究的科学,不允许任何空想和臆造,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注重探究过程的教学,注意在教学中贯彻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用实验事实寻找结果,培养学生的求实精神和科学的态度。

一言以蔽之,笔者认为:学校是培养人的社会机构,教育应该是提升人性的过程,学校教育应该是“以教化为大务”,切不可只教不育。教师应该是点拨学生人生智慧的“灵魂之师”。而作为化学教师,将化学教育和人文精神教育统一起来是对学生人性的提炼和升华,这才是教育的真缔。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笔者斗胆呼吁:化学老师须将化学教育与人文精神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如此才能真正担起一个“育人者”的使命!殷切期盼着我们的老师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注射更多的“人文”营养!

陈良

80711052

浅谈理工科专业课中的人文教育 第6篇

摘要:在理工科专业课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必须注重教师人文素质的提高,注重专业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试验教学以及课后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从而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关键词:科学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理工科专业课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将是

从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分离与失衡向二者融合、相互渗透、协调发展转变的新时代,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上看,加强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普遍的发展趋势。美国几所著名理工科大学,如伯克利加州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的研究认为:在21世纪的教学中,对学生要重点进行人文素质教育。从国内高等教育的实践来看,其中选择理工科方向的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显得尤为突出。他们进入大学后,往往由于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因此,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亟待加强。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推进高校科学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相融合势在必行,所以在专业课教学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有助于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人文教育在专业课教育中的重要性

1.人文教育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门学科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人们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有一点必须首肯,那就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众所周知,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基本着眼点,都是如何提高所培养人才的质量。现在的普遍共识是:衡量人才质量的标准,不仅仅在于人才是否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在于人才是否具有完善的个性、良好的伦理道德、现代观念意识、高度的人文修养等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是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人文教育有助于大学生迎接新的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理工科大学生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质文化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挑战,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国际贸易往来的同时,必然会伴随着文化的交流,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质文化之间的冲突、解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而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在意识形态领域,西方的渗透从没停止过。二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增强,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灾难。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出现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而试管婴儿、克隆技术等一系列生物技术的突破,使人类固有的生存方式和自然种群生存关系都受到了挑战。三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考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互联网的日益普及使现代人类进入了一个网络社会。理工类大学生无疑是这一虚拟社会的主要群体。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其负面作用不容忽视,因特网的基础语言是英语,作为民族文化载体的汉字在因特网上并不占据强势地位,加上文化霸权主义的恣意横行,有可能导致新生代对民族文化的漠视,影响到民族优秀文化和精神的传承,并导致价值观念的混乱。四是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利益关系调整,对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经济结构、利益关系、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在发生调整变化!在分析、比较、判断和选择之中,由于教育的缺陷,导致大学生并未形成足够的能力来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理工科大学生更好的面对新的挑战。

二、在专业课中如何加强人文教育的几点思考

人文素质与专业研究是相通的,前者是精神的支柱、追求真理的动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奥秘的实践,二者相得益彰;专业课程的教学时间长,一般要占理工科大学总学时的一半或更多。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将来在工作中都要从事所学的专业。因此,在专业课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将使学生受益终身。专业课的教学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使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持久、深入地进行。我认为在专业课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人文教育。

1.提高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质

学生在四年的本科学习期间,有近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学习专业课,与专业课老师打交道。专业课教师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下,他们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人生的感悟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在毕业多年后,对学校里面印象最深的老师通常是专业课老师。专业教师的人文素质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人文素质。健康高尚的教师文化和教师形象对学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是教育指导所不能替代的,它更容易使广大青年学生产生价值的认同,而自觉培养与效仿。教师的人品、学问、胸襟、气质以及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专业课教师应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和。

教师首先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处理好与他

人、自然和社会的关系!既要把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传授给学生,又要把行为规范,做人的准则教给学生;既要善于做经师,还要善于做人师,使学生既有学问,又有德性!其次,教师要有高度的敬业精神和严谨的科学作风,很难想象一位缺乏科学精神和敬业精神的教师,能培养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的学生来。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表现出对科学的极大热情,敢于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参与学生的讨论,与学生平等相待,并且也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自由进行辩论,既要勇于放弃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又要坚持自己合理的见解。在教学过程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如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等,使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我们的教育的最大障碍是教师无法看到任何明确的奋斗目标,无法引领学生投身于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活动中,不能把生命的生存信念注入到学生的生命和灵魂中,成为他们生活的义务和习惯。这是我们高等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我们的教学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方法,摆脱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方式,要确立一种朋友式的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教育动力应该来源于学生自己。

2.在课堂教学中使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索。

首先我们要善于挖掘专业课本中的人文精神。任何一门科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背景,都离不开科学家的执着追求。因此,担任理工科专业课教学的教师如果能善于发掘教材,讲出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这种人文素质教育可能更为深刻具体,更具说服力。例如象在《信号与系统》这门专业课中,付里叶变换是频谱分析的基础,把法国数学家付里叶的探索精神和他在数学方面的伟大贡献贯穿在付里叶级数及变换的讲解中,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精神。

其次,把专业课教学与人文科学相结合。现今的社会是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电子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使人们的生活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在专业课教学中,可以把抽象的理论和社会发展理论充分结合起来。例如在讲傅里叶变换的性质时把频谱搬移特性和大家熟悉的调试解调器联系起来和把时频两域关系与互联网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枯燥的理论知识时,不但能体会到它们在生活中的作用,而且也能充分领会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最后在专业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结合时事及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例如:我把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及时地引入到专业课课堂中来,使学生看到中国高科技技术的发展。神州六号的成功发射不但树立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历史形象,证明了中国是一个科技强国,同时也振奋了在电子科学技术领域默默工作的科技人员和在校学生。我们的学生平时接触的更多的是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电子产品,在他们的意识里,中国的电子领域技术远远的落后于美国、日本等国,借此机会让大家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在试验课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在专业课教学中,试验教学是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主要方式。在试验课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实践。

首先,在实验课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要努力培养学生经受挫折、百折不挠的顽强毅力。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知有利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进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实践教学使学生得到观察和操作实践方面的训练。但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数是从学校到学校,身处顺境,经历单纯,没有经过失败和挫折的考验,心理素质比较脆弱。因此,每一个试验的反复调试,使学生在经受失败和挫折之后,获得成功的快乐,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和顽强的毅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人文素质本身不仅是一套知识体系,而且还是一种精神。在自然科学领域,最重要的体现为一种创新精神。知识获取是知识创新的基础,教学实践是知识及时应用的前提。这两者都离不开创新。在实验课程当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试验课环节种增加了创新试验内容,鼓励学生把所学过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验中来,每学期把学生的创新试验汇编成册,作为实验成果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热情。

最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因为科技的攻关,不仅需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个体素质,而且要有较强的合作协调能力。当今许多重大科学技术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多学科的共同协作才能顺利完成。不同单位、学科、行业的研究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完成科技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验课中,采用分小组进行实验,2人一组或者四人一组,大家分工合作,互相配合,荣辱与共。实验成绩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一个成绩。分组合作就会存在这样的问题:有的同学认真做试验,而有的同学就在等现成的结果,而最后的成绩还是一样,而造成学生心理的不平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试验报告中增加一项,得失体会。让学生自己通过亲身经历去认识在合作过程中的得与失。自己调整付出与所得之间的关系,取得很好的效果。经过训练可以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的处理与他人合作的关系。

4.课后继续渗透人文精神的教育

课后答疑以及作业批改是专业课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答疑及作业批改过程中给与学生适当的激励和关怀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且可以融洽师生关系。对学生要给与信任和期待,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心理学研究表明,期待值与成功率成正比。期待的话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正视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会在教师的期待和鼓舞中获得信心和力量。所有的学生都希望得到赞赏、信任和鼓励。教师对学生的关怀有助于学生的成功。

三、结论

谈古典诗词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第7篇

(南京市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江苏南京210028)摘要:明确化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内涵,提出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做法。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结合教学内容,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关键词:规划纲要;人文素养;价值取向;思维方法;哲学思想;科学创新 立童编号:1002-2201(2011105-0007-03中图分类号:6632 制仃教学目标要融入人丈元素,文献标识码;A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 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 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并提出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 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 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以人为本就是最重要的人文 内涵。人文素养教育在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贯彻《规划 纲要》精神,有必要重新认识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加强 化学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

目前人们对化学教学中人文内涵的认识存在偏差,一 些人将人文内涵完全等同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 内容,而忽略认识事物及其化学变化过程中的思维方法、研究物质化学反应中采用的行为方法等,普遍存在忽视世 界观方法论的教育,如化学史教育中忽视对科学发现中认 识方法、思维方法的深刻挖掘,往往停留在一般的史实介 绍和简单的科学精神说教中。作为“前缀”“后缀”或“插 人语”的套话式讲授,起不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也不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实现教学目标。在课堂 教学中还存在有贴近生活,浮光掠影;联系社会,穿靴戴 帽;强调价值观,空喊口号等现象。

二、化学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内涵 1.人文素养

什么是“人文素养”,在《辞海》中没有找到有关解释,一些文献的说法也莫衷一是。笔者理解,人文素养是人们 通过学习人文科学知识,有意识地进行内化和积淀而形成 的相对稳定的内在素养和品质,是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 式、理想人格、审美情趣、道德情操等质性反映,是现代文 明社会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成分己

人文科学是“研究人的活动、人反观自身所形成的精 神现象,确定人类生存的价值,在方法上则要求通过观察、体验、领会、顿悟、解释等方法,建立起知识体系”。人文 科学知识主要包括哲学、伦理学、美学、艺术学、语言学、文 学、史学、法学、宗教学、文化学等。人文科学的本质是要 努力给予我们一种关于人的生存状态的综合观念,给予我 们理解并把握人类现实世界的一种新的秩序和序列,给我 们提供一种理解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思想情感的新的思维 形式。人文科学体现的是一种通过人类社会现象和人类 文化现象来把握人类的创造精神,其包含了追求真理、勇 于实践、大胆怀疑、理性反思、宽容态度、立足创新等要素。2.化学教学中的人文内涵

化学教学的首要功能是育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 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课程的基本理 念”有8项条目,充分体现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其中3 项条目明确提出了人文素养内涵的理念。

(1)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化学科学 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 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2)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 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 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3)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 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 精神的积极作用。

《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化学的课程目标“以进一步 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具体表述了课程目 标。反复研读不难看到,《课程标准》结合化学学科特点 和高中化学教学实际,已将人文素养基本内涵融人课程目 标之中。

其实,科学素养本身就蕴含着人文元素,如科学精神、科学观念、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等。从化学学科发展史也 能看到,人类在长期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中积累 和形成了认识事物的观点、方法和化学基本思想,并演绎 运用于研究和探求未知的化学变化中。同时,又借鉴、应 用其他学科研究的方法及成果于化学研究中,才使化学成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5期

为当今“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重要学科。这种学科研究中的哲学思想、认识方法、思维方法、价值观 念、创新精神等均是人文素养的重要内涵。

三、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素养教育

化学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决不能游离于学习知 识与技能、培养能力的化学教学活动之外,进行空泛的说 教,要融人学科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化学学习活 动中感悟、体验、习得和内化,形成个人素养。关注学生在 学习活动中科学精神、合作态度等的养成。

化学教学中人文内涵一般包括显性人文内涵和隐性 人文内涵。显性人文内涵是指教学资源用直截了当的语 言叙述提炼、归纳、点拨等直接揭示的方法来加以体现,能 使学生直接受到熏陶感染,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激发良 好的接纳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观。这种显性 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直接的。隐性人文 内涵的人文价值隐在其中,需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 生在学习讨论交流过程中,去把握与领悟其暗含的人文内 涵,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必须把人文素养内涵巧妙地融合到设 计教学活动的环节中。如在化学史的教育中主动传承知 识、突出认识方法、体现科学思想和弘扬科学精神应一并 考虑,引导学生仔细品尝学习活动给予他们的求知乐趣、精神激励和心灵同化。

1.制仃教学目标要融入人文元素,有目的地开展教学 活动

高中化学教学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中的人文内涵,明 确人文素养教育的目标。如必修化学1主题1(认识化学

科学)“认识实验、假说、模型、比较、分类等科学方法对化 学研究的作用,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 重要作用,认识并欣赏化学学科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 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主题2(化学实验基础)“学习实证研究方法和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实验工 作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化学2主题1(物质结构基 础)和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分别从观念和思想方法角 度引导学生深刻认识物质发生的化学变化的本质,树立正 确的元素观、微粒观和质量守恒、能量守恒思想。通过科 学探究,体会元素周期律的发现过程;介绍元素周期表,让 学生感悟科学发明中蕴含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进一 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元素原子结构的周期性递变规 律是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规律的本质”的哲学思想。

笔者认为,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高 中化学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把握以下四个层次:(1)感受美妙变化,提高学科兴趣;(2)养成科学态度,认 识科学方法;(3)增强社会责任,形成正确观点(思想);(4)树立正确价值观,提升内在素养。

在教学设计中,应实事求是地确定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层次,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④

2.结合教学内容,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升 人文素养

(1)开展探究活动。

①文献资料探究。如结合化学史教学,可以围绕已确 定的探究主题,在提出相关的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文献 搜寻、资料查阅,开展讨论。例如,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 表的教学活动,从中感受化学发展的哲学思想和寻求科学 规律的认识方法。

②开展研究性学习。如在“化学与资源开发利用”主 题教学中,组织开展氯碱工业发展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引 导学生查阅氯碱工业的发展资料,讨论科学技术对促进社 会生产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从氯碱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学习有关化学知识和生产技术,获得科学研究应用于工业生 产的方法,体会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

③模拟化学家发现的实验探究活动,从中学习科学家 献身科学事业的品质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在这里,特 别要注意介绍我国科学家在艰苦的条件下进行科学探究 取得成果的先进事迹和他们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如 “侯氏制碱法”的原理及其所体现的“绿色化学”思想。(2)开展化学小论文撰写活动。

结合阶段教学内容的学习,确定讨论课题,组织撰写 化学小论文和小型答辩会。引导学生不仅运用化学知识、化学原理分析问题,而且要提出观点,进行必要的论述,不 求多,但求新。还可以围绕主题,以“化学辩论会”的形 式,引导学生争辩,通过观点的交锋碰撞,培养学生树立科 学观点,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开展“化学周记”活动,便于与化学教师心灵沟通,关 心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通过记录学生参加化学学习活动后的心灵感悟和内在变化,促进学生在学习化学知 识、提升认识能力的同时,提高人文素养。

(3)在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 点,学习哲学方法。

如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形成和应用是贯穿高中化学 的一条教学主线,只要应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和辩证的认识 方法就可以本质地把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并能有效解决 有关这一类化学变化的问题。

正确认识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可以解决化学反应 中的很多问题。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电解质电离 程度的影响因素,有机反应的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的关 系等。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回答分析的思 路,而且要概扣所运用的主要科学方法。这样,渐渐引导 学生有意识地不验科学方法。

(4)从化学的视角联系社会生活,关注社会热点,增 强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伦理道德。

如在环境保护教育中不仅要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 学知识教育,还必须要教育学生树立起环境保护的忧患意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5期

识、责任意识、法规意识和道德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 的思想。尤其是培养学生环境伦理道德,自觉爱护环境。2010年6月初披露的江苏盐城工业园将水管深埋水底向 海中排污事件说明,人们不仅要树立法规意识,还必须具 有环境伦理道德。再如,我国“加碘盐”的规定,量的确定 很重要,补碘要考虑不同地区的缺碘情况,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不能一个“标准”,不然会带来危害。含氟牙膏也存 在着同样的问题。结合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使学生 体会到社会责任感的意义。(5)提高审美素养。

我们知道,美育是以提高和培养人对现实与艺术的鉴 赏和创造能力、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情趣为主要 目的的一门教育科学。化学世界的美无处不在,美轮美奥 的化学变化、千姿百态的各种晶体、神奇美妙的物质微观 结构等都给人以美的享受。化学教育中要善于揭示物质 及其变化中美的元素,引导学生去观察体验美,欣赏感受 美,提高审美情趣,评价追求美。“美的陶冶是人类的各 种创造活动可以借用的钥匙和拐杖。”化学世界以美启 真,其事例不胜枚举。比如,在讲述“C}的结构”发现史 时,介绍美国建筑师巴克明斯特·富勒。他在建筑学上的 “少里求多”的哲学思想,以最少的材料建造出最大容积 的建筑物—多面体弯隆建筑,对C。发现者克罗托、斯莫 利、科尔等人的启迪,以致把C。称为“富勒烯”。富勒在 建筑系讲课时,积极鼓励建筑系的学生学一点化学,他认 为:“化学中讨论的物质结构是自然界中的自然结构,它 是最合理的也是最完美的结构。”富勒这些话有着深邃的 哲理。富勒“异想天开”的大胆设想使他在建筑学上取得 成功,也在化学上解决了C。的结构问题。可见,敢于设 想、丰富想象是科学的发现和发明的源泉。同时,也充分 展示了化学结构的自然美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在学习活动中铸就学生美的心灵。如在小组探究学习、实践活动中尊重他人、谦逊虚心、主动协作、认真细心 等要关注并纳人评价内容。

(6)把握化学史教育的精髓,教育感染学生提高人文 素养。

结合化学发展史教育,揭示化学知识、理论及变化发 展规律中所深含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 观念,渗透“绿色化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认识化 学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人类生活发展中的价值。同时,还可以看到科学家们深厚的人文素养,没有人文素养,科 学家不过只是一个科学工匠,成不了学术界的领袖。学术 领袖必须是一个人格上完整的人,一流的科学家都有深厚 的哲学素养。

纵观科学发展史、化学发展史,不难看出科学的认识 观和方法论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如氧气的发现史:拉瓦锡 深人研究普利斯特利的发现,并反复从量上进行精确测 定。他认为,可燃物燃烧时质量的变化是由于这种“上等 纯空气”造成的,而与燃素无关。1777年他正式把这种 “上等纯空气”命名为“oxygene(氧)”。他不仅彻底推翻 了燃素说,建立了燃烧的氧学说,而且还以科学实验证明 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不变的质量守恒定律,为精 密、定量的化学发展奠定了科学的基础。同时,也为唯物 主义哲学的“物质不灭原理”首次提供了实验证明,促进 了哲学的发展。拉瓦锡运用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坚持“不 靠猜想,而要根据事实”。这种比较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 的思想是他取得成功的根本所在。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自身有着极丰富 的哲学内涵。从哲学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认识物质及其 化学变化,可以深刻理解化学理论,并获得科学的思想 方法。

①正确的物质观:道尔顿提出的原子论,从哲学上看,原子论作为一种物质观,不仅是化学上研究物质组成的一 种主导理论,也为哲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和方法 论,即把复杂的宏观现象归结为微观的简单要素的认识方 法。阿伏伽德罗在原子学说基础上提出了分子假说,并逐 渐发展成为分子论。分子论的建立,不仅使人们认识到原 子和分子间的联系与差别,认识到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基本 保持不变以及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分子的拆开、破坏,发生 “质”的变化,而且使人们对物质层次和化学反应的认识 进一步深化。同时,分子论的建立过程也表明,科学假说 是探索真理的重要思维方式和科学方法。

②物质性质的本质观: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 是我们反复引导学生必须树立的学科观点。俄国科学家 布特列洛夫在综合了当时化学界“原子价、碳四价说、碳 链说”等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有机结构学说,“分子的性质 不仅仅取决于其化学组成即原子的种类和数目,而且也取 决于其化学结构即原子的结合顺序”。他指出,有机物的 化学性质与结构存在一定的依赖关系,因此,人们可以依 据分子的化学结构推测分子的化学性质,反之,也可以依 据其化学性质推测分子的化学结构。他对有机物部分结 构的研究,阐明了化学现象与本质、化学功能与结构、宏观 表象与微观结构的内在联系。

随着分子结构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建立了价键理 论、量子化学理论等。人类对物质变化的本质认识不断深 化。同时,科学理论的创立大大推进了科学思维方法的发 展。如量子化学的创立,从方法论的角度看,是应用了一 系列的科学思维方法:化学移植法(借助物理学科量子力 学理论与方法研究化学对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化学演绎 法(描述一般微观粒子运动规律演绎到化学中分子内微 观粒子)、化学分析与综合方法等。

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树立宏观变化现象与微观结 构关系的本质认识观,并始终把握“宏观现象一微观变 化一符号表征”这一特殊的化学思维方法。

③量变与质变的辩证观:世界万物都处于永无休止的 运动和变化中,这种运动和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表现 为各种运动形式之间能够互相转化,且转化时在量上和质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1年5期 ④

毛东海

(上海市久隆模范中学上海200435)摘要:介绍了开展课堂研究的四个阶段—“实验研究”“模式研究”“案例研究”及“整合研究”;畅谈了作者自己在课

堂研究中的成长经历和收获体会,为广大教师开展教案研究提供借鉴。关键词:实验研究;模式研究;案例研究;整合研究

文章编号:1002-2201(2011)05-0010-02中图分类号:6632.0文献标识码:B 1991年我参加化学教学工作,经历了上海市一期课

改和二期课改。19年来,我聚焦“实验”“模式”“案例”三 项内容,开展教学研究和课堂实践:1994年开始实验研 究,1997年开始模式研究,2003开始案例研究,2007年开 始整合“三项”研究。我在化学课堂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 收获成果,积累自信,不断成长。

一、关注学科特点。对实验研究情有独钟

1994年,我得到时任闸北区化学教研员奚仲廉老师 的帮助,成功申报上海市青年课题“化学新教材实验教学 研究”。19%年,我代表本区化学学科青年教师参加“闸 北区青年教师教学展示月”活动,“一氧化碳”一课获得圆 满成功。从此,我与实验研究结下不解之缘。

我的实验研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验要素的研究,二是实验教学的研究。前者针对化学实验要素存在的问 题及改进开展研究。这些要素包括“操作过程”“可见度” “稳定性”等11项。后者针对实验教学方法的探索开展 研究。

为了开展“实验要素的研究”,我先后对一期、二期新 教材的化学实验进行过专题研究。特别在二期新教材全 面推广之后,面向全区开展问卷调查,并组织教师进行座 谈,了解实验实施情况,然后开展重点实验的可行性研究。一期研究成果获上海市青年教师课题研究三等奖,二期调 研成果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化学教学》2009年第 6期)。

为了开展“实验教学的研究”,我先后参加了区青年 教师研究小组、区化学实验研究小组,以理论学习为基础,上都是守恒的。质量守恒定律、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量 质互变定律等均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④事物对立统一观:矛盾的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 本原因。化学变化中的对立统一无处不在,溶解一结晶、化合一分解、氧化一还原、离解一分子化、化学键的断裂一 形成等,应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相关的化学概念、化学 变化,不仅能科学掌握化学知识,而且能获得把握变化规 律的认识方法。

⑤科学发展观:当今,化学发展特别引人关注。环境 污染、能源短缺、资源紧张„„似乎都与化学联系在一起,如何树立化学发展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正确价值观十分 重要。“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化学”等科学 发展观思想应是化学教学的重要教学目标内容。

当前,要特别重视化学史中所展现的科学创新思想方 法教育。如“元素周期表”学习中,介绍两次荣获诺贝尔 奖的女性科学家居里夫人发现放射性元素针和镭,并分离 得到了金属镭时,不仅介绍她科学发现的重要内容及她聪 明勤奋、生活俭朴、热爱科学等科学精神,还应从中了解她 科学创新的过程,借鉴她科学创新的思想和方法。

注意将发掘化学史中的教育资源与展现现代化学成 ⑩

果中的教育素材结合起来,既追寻化学家“梦”(如凯库勒 的苯结构梦)中闪耀的科学思想光辉,也探索现代科技图(如人类基因组图)中凝聚的物质结构微观分析方法的 智慧。

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我们应满腔热忱、持之以恒 地进行人文内涵的挖掘和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教育。教 学设计不能仅仅关注学习科学知识及开展科学推理,还必 须引导学生领会和感悟教学资源、教学过程中所深含的人 文思想和人文精神,丰富自己内心生活,提升个人的文化 品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划纲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叶孟理,李锐.人文科学概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08;3,94.[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化学进展的启迪〔M].北京:人

浅谈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 第8篇

一、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1. 人文教育提出的国际国内背景

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 人文教育的兴衰都与社会的大背景息息相关, 都与一个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均衡发展有关。近代西方社会由于片面追求物质发展, 使教育中的商业主义与职业主义泛滥。在教育功利主义的驱使下, 人们只重视教育的经济价值, 而没有重视教育的人文价值, 因此在实现了物质生活富裕之后, 人们反而感到精神的迷茫与心灵的空虚。有鉴于此, 美国、日本等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要重视人文教育, 并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我国教育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 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从某种程度上讲, 我们可以把这种失误理解为忽视了人文教育的失误。从实际来看, 我国的各类教育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忽视人文教育的现象, 如中学的“应试教育”, 一切为了升学, 为了考试, 历史、艺术、伦理、哲学等人文科学在中学的课程里不是被排斥在外, 就是形同虚设, 由此而引起的人文精神底蕴的流失已成为所有关心人文学科教育人士内心深处的一大忧虑。

2. 重视人文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提倡教育以人为本, 教育部明确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兼有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者缺一不可。在各学科的新课程标准中都提出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 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教学三维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见, 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当今教育的灵魂。

在中学各学科中, 历史学科的地位和特点决定了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 其核心是人文与人格的形成。教育部制定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要求。

新课标下的历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 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才有可能形成和完善, 才会对祖国和人类命运树立真正关注和高度的责任感。因此, 如何挖掘和加强历史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

3. 人文教育的内涵

对于“人文”概念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与人文教育相联系的是人文科学和人文素质。一般认为, 人文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成果, 也称文化素质, 包括语言及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等。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 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 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 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开展历史人文教育的方法

一是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内容。 (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如五四运动中学生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 (3) 培养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如墨子主张“节用”、“节葬”、“非乐”, 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等。 (4) 培养学生的自强不息精神。如中国共产党人为抗日救国、解放中国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事例更是举不胜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书本中的文献材料、图画、地图等进行声情并茂的教学, 来感染学生, 调动学生情感。二是要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创设人文情境。如运用多媒体手段, 创设问题情境, 设计学习活动等。

参考文献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J].教育研究, 2002 (11) .

上一篇:学会感恩作文600字爱,无处不在-心情下一篇:冰镇龙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