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定稿

2024-07-09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定稿(精选12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定稿 第1篇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

执教者:刘青梅 时间:2015.10.2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理解循环小数,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

2、认识循环节,掌握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能正确地判断循环小数的类别。

3、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循环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故事,同学们想听吗?(课件播放)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什么呢?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住着个老和尚在讲故事,讲什么呢?

2、你发现这个故事有什么特点?

(重复讲故事内容——这种重复出现的现象较循环)

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你发现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呢?(星期一至星期日、一年12个月、白天和黑夜、春夏秋冬等„„都是重复不断出现的。)

在我们的数学王国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数,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它:《循环小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

1、师:王鹏的学校开运动会,王鹏参加的400米赛跑以75秒的好成绩取得了第一名,老师想知道王鹏每秒跑多少米?你们能帮帮老师吗?

师:分析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问题。怎样列式?

独立列竖式计算,指名板演。

师:看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商有什么特点? 生:商总是重复出现3。

师:那么400÷ 75的商里有多少个“3”呢? 生:有无数个“3”。

师:既然是无数个,那么这样的结果应该怎样表示呢?请同学们自己写一写,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

2、接下来老师还有两道计算题需要大家算一算,并说一说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比一比看谁算的又对又快)28÷ 18 78.6÷11 指名板演,同桌之间讨论它们的商有什么特点

3、四人一组讨论以下小数的小数部分是从哪一位起有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 5.33„和1.55„ 7.14545„ 6.9258258„

像这样的小数叫做循环小数。你们能不能帮老师总结一下循环小数的定义呢?(同桌之间说一说,举手回答)师总结归纳:

一个小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

下面请同学们判断下列各数哪些是循环小数?哪些不是? 3.4666„ 2.35435 1.4555 0.24382438„ 2.58080 0.44222 8.4747„ 28.1515„

4、请同学们说一说下列循环小数中重复出现的数字是几? 3.4666„ 0.24382438„ 8.4747„ 0.44222„ 出示循环节的概念:

一个循环小数的小数部分,依次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5、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齐读)

写循环小数的时候,为了简便,小数的循环部分只写出第一个循环节,并在这个循环节的首位和末位数字上面各记一个圆点。·

例如5.33„ 写作:5.3 读作:五点三 三的循环 接下来请同学们仿照老师自己写一写 5.32727„ 6.9258258„ 请同学们用简便形式写出下面的循环小数。1.746746„ 0.105353„ 0.302302„ 13.67373„

三、小结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都收获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1、判一判

(1)一个小数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几个数字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循环小数。(2)0.8888是循环小数。(3)0.1555„是循环小数。(4)13.243243„可写作13.24

2、你能根据下列循环小数的简便写法,写出它们的一般写法吗?

3、取下面循环小数的近似数(保留三位小数位数)。

4、想一想

小刚练习书法,他把“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句话依次反复写,第62个字应写什么字?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定稿 第2篇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2页、3页情境图。本课是小数乘法单元的起始课,也是这个单元的核心课,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为后面小数乘小数的学习积累经验,也是后续小数除法、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学习的基础。

(二)核心能力

会用转化的方法,探究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发展学习的迁移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初步感知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学会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2.在自主探索新知的过程中,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正确进行计算,发展迁移的学习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四)学习重点

经历探究小数乘整数转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计算方法。

(五)学习难点

能解释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

(六)配套资源 《小数乘整数》PPT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李阿姨买了3个风筝,算一算:她一共花了多少钱?(1)请补充上合适的信息,并解答。(2)说一说列式的依据是什么?(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放风筝吗?(喜欢)春暖花开的时候,大家开始买风筝放风筝,瞧,现在有一群小朋友正在买风筝。

课件呈现“买风筝”的情境(例1的主题图)。师:从图中你能看出哪些数学信息?

师:怎样解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3.5×3=

提问:这个算式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算式有什么不同呢?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小数乘整数。(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2.问题探究

(1)小数乘整数的意义

师:谁来解释一下,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求“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就是求“3个3.5元是多少”,也可以说是“3.5的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小数乘整数所表示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2)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①估一估

师:没有计算之前,大家先估一估,所需要钱数的大致范围?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引导估的范围:

3.5元≈3元3×3=9元 3.5元≈4元4×3=12元

9元-12元之间。

②借助具体的量理解算理和算法 师:请大家试着计算出准确的钱数。生独立计算,师巡视收集学生的生成资源。交流汇报。

预设1:3.5+3.5+3.5=10.5(元)

预设2:3.5元=3元5角3元×3=9元5角×3=15角

9元+15角=10.5元

预设3:

师:上述几种算法,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单?这种算法中的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着重分析化“元”为“角”的计算方法。教师边小结边PPT课件动态呈现如下竖式计算过程:

小结:刚才我们在解决“买3个蝴蝶风筝多少钱”的问题时,想到了各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我们发现以“元”作单位的小数乘整数,可以转化成以“角”(或“分”)作单位的整数乘整数来进行计算。【课堂小测1】

教科书第2页的做一做。

【设计意图:依托现实情境,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理解的方法自主解决问题。在充分肯定学生的其他合理方法之后,着重分析和评价化“元”为“角”的算法,引导学生总结、概括这种算法的思考过程,体会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联系,感受小数乘整数还可以转化成整数乘整数进行计算,初步感悟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算法。考查目标1的达成。】

③运用转化,探究算法 出示例2:0.72×5=

师:“0.72不是钱数,怎样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计算方法。)师:请在组内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并解释这样计算的道理? 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学生全班集体交流转化过程和计算方法,教师PP课件演示乘法竖式计算过程,并适时板书,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算法。

小结:由于因数0.72化成整数72必须“×100”,所以要使积不变,积360应“÷100”。乘得的积如果不是最简小数,可以根据小数的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经历自主探索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和解释算法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发展学习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考查目标2。】 ④巩固计算,归纳算法

教科书第3页“做一做”第1题。

师:想一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小数乘整数与整数乘整数的不同。

教科书第3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确定积的小数点的位置的?积末尾的0是怎样处理的?

教科书第3页“做一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学生交流,着重交流第二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两道小数乘法计算题(2.3×12和3.13×53)是怎样计算的。

师:通过练习,谁来总结一下,如何计算小数乘整数?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生生互动交流评价。

小结:小数乘整数,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规则进行计算,再点小数点,因数有几位小数,积也应该有几位小数。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加强对小数乘整数算理和算法的理解,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问题。考查目标1、2。】

3.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通过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和这样计算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我们利用转化的学习方法获取了新的知识。

(三)课时作业 1.小蜜蜂采蜜。

答案:4.47,44.7,0.447。

解析: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缩小到它的它的111,。【考查目标1、2】 101001000111,,积就缩小到1010010002.一个老鹰风筝的价格是15.8元,买4个花多少钱? 答案:63.2元

解析:买4个花多少钱,实际上就是求4个15.8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或单价×数量=总价)。【考查目标2】

3.用竖式计算。13.6×7=2.05×4= 答案:95.2,8.2。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定稿 第3篇

1. 认识生字“洛”。

2. 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 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 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 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 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 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 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 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 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 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 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 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 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 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定稿 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秋思》;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洛”。

2.有感情地朗读《秋思》,并能背诵。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大意。

4.想象诗描绘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并背诵;品味诗句,想象意境,领会诗情。

课前准备:了解张籍生平。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教师展示《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同学们还记得这两首学过的诗吗?谁能说出这两首诗是什么内容?生答: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谁能找出和《秋思》有什么共同点?

生:诗中都有一个“思”字。对的,“思”是思想、思念、考虑、动脑筋的意思,那么诗人在《秋思》中思考的是什么呢?

2.师:同学们再看题目,秋字代表着秋天,秋天通常有什么节日?

生: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师:秋天古往今来就是文人墨客最常寄托思念与哀愁的季节,那么大家想想,诗人在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考虑呢?好,让我们带着疑问探寻张籍诗中那份思念是怎么样的感情。

运用学生已学诗句引入教学,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诗中找到共同点,对所学的诗做出大胆猜测,进入下一步的学习,也让学生有意识地把已学学以致用。同时,利用题目的“秋”字交代诗创作的背景时间,有助于借用环境、充满感染力的语言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找到了诗的情感基调,为进一步理解诗、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背景,领悟诗的思想感情打下了基础。

二、古诗初步整体感知

1.指导学生根据课文插图的色调、人物的穿着、动作、表情等大胆猜测诗人在做什么。(大家请认真观察课文插图,画面是什么颜色的?里面都有什么景物?人物正在做什么?)

2.指导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四遍,这里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有层次地进行,由浅入深,让学生读得轻松,在读中感悟诗歌的情感,获得成功体验。

(1)前两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标出诗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读正确。(“洛(luo)”“意万重(chong)”)

(2)后两遍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小节,朗读时注意诗内部的停顿。

(3)检查读书情况,指导学生根据诗中故事发展的脉络,将诗读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

3.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了解诗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当时的境遇。(洛阳曾经是繁华之地,可到了张籍的时候却已是繁华不再。那到底是什么勾起了客居异乡的张籍的思乡之情呢?才让他写出这样一首思念情感厚重的诗呢?他是否也象图中人物是个身在他乡的人,只能托付别人向亲人寄去思念呢?)

三、品读诗句,了解古诗大意

1.让学生根据注释,对诗作初步的逐句翻译。

师:同学们,谁能告诉我根据注释,怎么翻译这首诗的意思呢?(请学生回答)

师:那么把四句诗连起来,整首诗讲了一件什么事?(生答:洛阳城里刮起了秋风,想写一封信给家里,要说的话很多很多。恐怕匆匆忙忙地没有把心里的话说完,捎信的人要走时,我又找开信封看看还有什么没写。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好,现在我们再来读一遍这首诗。

2.逐句品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标出每句诗的关键字词,并解释为何要标这个字,这个字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师:你从诗中什么地方最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1)“洛阳城里见秋风”(秋风),让学生想象秋风中的洛阳城百花凋谢,黄叶飘零的凄凉摇落之景。

(2)“欲作家书意万重”(家书、意万重),安排学生先与同桌讨论,感受诗人心中的千愁万绪,重点解读“万重”,让学生体验到诗人说不完、写不尽的思念,因而一时间竟不知从何处说起,也不知如何表达的心理。

(3)“复恐匆匆说不尽”(恐、匆匆、说不尽)“恐”字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为什么觉得家书写得“匆匆”?“说不尽”的是什么?

(4)“行人临发又开封”(又开封)让学生想象诗人当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的情景。

四、想象意境,领悟感情

1.逐层感悟。

(1)秋风引发乡愁

①指读:洛阳城里见秋风;

②探究“见”字描绘了怎样情景;

③回顾《静夜思》——举头见明月,低头思故乡。《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家书寄寓沉重思念

①诗人独在异乡,愁肠百结,只能凭家书传递亲情,他会有什么体会呢?你读了后又有什么体会?

②假如你就是张籍,你会对亲人、朋友写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交流讨论。

(3)诉不尽的乡愁

①营造情境,再次感受行人临行,但诗人心中说不尽的思念及无法排解的孤独与寂寞。

②回读《秋思》。

2.整体朗读。

播放背景音乐,让学生带感情读诗。

师:闭上眼睛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3.小结。

师:同学们都看到了秋叶飘零,意万重、又开封的画面。透这些画面,我们为诗人这种思乡情深深感动着。

该环节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提问、讨论、想象让学生明白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多种,同时也培养了群体合作意识;教师适时地点播,激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方面加深学生对古诗朦胧之解,另一方面推动学生将古诗熟读成诵。

五、指导背诵

1.让学生根据自己前面所学,看着带着对秋天的想象、对诗人情感的感悟朗读全诗。

2.指导学生根据板书多形式练习背诵古诗。(集体背、小组背、个人背)

3.小结:同学们,表达对家乡思念的古典诗词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诗《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六、欣赏唐代岑参的《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1.教师范读。

2.介绍作者岑参及写作背景。

3.学生读。

4.看到滚滚的渭河水流向故乡,诗人产生奇特的想象,想寄一样什么东西回去?

5.指导朗读。

6.小结:

师:什么是思乡情啊,那就是……的细节……那就是平添两行泪……那就是……

七、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回读这二首思乡诗。

2.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3.“秋思”已经转化为文化的符号,成为古今文人吟咏不时的命题。思念让人感到幸福,也感到悲伤,有喜有悲,有聚有散,但这就是人生。

板书: 秋思

意万重 又开封

思念家乡

点评:

本诗诗句浅显但诗境悠远,诗蕴深刻。在教学中,本教案着力体现:1.引导学生通过插画、关键字词对诗中的“秋”感同身受。2.从诵读提升到品悟的高度,通过反复吟诵,想象补白。从字面上理解诗意,从感情上体悟诗境,从而体会诗句背后的内蕴。遵循这理念,本教案设计呈现出以下特色:

一、以学引思,由已学导入古诗学习情境。

让学生在对已学思乡诗的复习当中为学习该诗酝酿情绪,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同类诗中找出共同点,引导学生大胆思考该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激发起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鼓励学生在新诗学习中找到不同点。通过在“旧诗”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理解新诗的“途径”,给下面的教学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古诗的氛围。

让学生根据插图“看图说话”,重塑了诗的情境,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并促动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诗人创作的心情;在交流中,学生你来我往地“输出”自己的理解,不断修正着其他学生对本诗的理解;而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中,学生循环渐进地一次次在读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在配乐朗读中,优美动听的音乐则再次为学生重现了秋天萧条的氛围,让学生身临其境,尽情挥洒情感,实现与文本、教师和人物对话。

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交替,一遍遍深入对诗的感悟,实现了多途径与文本对话,逐步深化感知文本。在生本对话的过程,学生经历了从“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到“正确”、“有节奏”,文本在对话中被学生解读出“味道”与“感觉”,实现了从“读通”到“读懂”的过程。

三、在吟咏反复追寻诗人的情思

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只采用多种形式,并且注重读的层次分明,让学生逐步、逐词、逐字走进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千回百转的真挚情感,在体会与一次次的吟咏中呈螺旋式上升地加深对诗人情感的感受,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定稿 第5篇

解决问题这一节安排了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问题,一方面进一步巩固小数除法,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一节中有一个例题,重点是“进一法”和“去尾法”这两种取近似数的应用题。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心理特点,这道题的重点集中在解题方法的探讨上,教学中我主要强调取商的近似值时,不能机械的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舍”还是“入”。教学中的关键是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6个瓶子能装下2.5千克香油吗”,让学生理解这里要“进一”的原因后,老师告诉学生,一般情况下,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但在实际问题中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取商的近似数。教学第二小题时,要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包装17个礼盒够不够时应该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数”,尽可能地让学生理解实际需要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每讲完一种形式题后我会让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有哪些问题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尽可能让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这些方法的实际意义,增强学生应用这些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自觉性。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定稿 第6篇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情境,进一步体会小数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利用已有知识,自主探究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正确掌握已学过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小数除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除数是整数,商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除得的结果有余数,补“0”继续除。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主题图

开学了,班级购置了打扫卫生用具,买6把笤帚共花了18.6元,买4个簸箕共花了24元。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独立计算:18.6÷6 24÷4

计算后说一说整数除法与小数除法的异同。

二、对比中探索,交流中生成

师:复习题中的两道问题同学们解决得非常好,如果老师把它们稍作改动,你还会不会计算呢?

教师把情境题中的18.6改成18.9,把24改成26.1、初步尝试,发现问题。请你尝试计算这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2、独立思考,尝试解决。

师:有余数还能不能继续除下去?该怎么继续除?试算18.9÷6

3、讨论交流,异中求同。

(1)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计算方法。

(2)展示汇报。(可能出现第4页中几种不同的方法)

(3)对比这几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转化成整数,拆分整数与小数分别除,还是竖式的方法,都有一个 共同的地方,就是小数的末尾可以添“0”继续除,在具体的情境中可以解释为,18元里有6 个3元,9?里有6个1角,剩余的3角可以换算成30分,30分里有6个5分,合在一起就 是3.15元。

4、应用方法,归纳总结。

竖式计算26÷4

(1)引导学生发现,整数除以整数有余数时,可以在被除数个位后点小数点,添“0”继续除,商的小数点一定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2)尝试总结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三、巩固练习。

1、买16个玩具恐龙花了12元,平均每个玩具恐龙多少元?

2、错题诊所。

209÷5=418 10÷25 =4 1.26÷18=0.7

3、先估算下面各题的商哪些大于1,哪些小于1,再竖式计算。

32÷8 12÷25 2.45÷3

4、一只蜜蜂的飞行速度是蝴蝶的2倍,如果蜜蜂每小时飞行11千米,蝴蝶每小时能飞行多少千米?

四、课堂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定稿 第7篇

教学内容:人教版第九册数学第6页的例题5——小数乘小数的验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的计算。(2).学会利用交换两个因数位置的方法,对乘法进行验算,以便提计算能力。(3).明确小数乘法积与因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探索新知识并尝试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算”为主,分析新知识的规律,提高运变能力。

学情分析:通过例题中的展示图文,让学生观察,发挥想象,自编、自说,并做出手势(左手表示鸵鸟,右手表示非洲野狗)。编出非洲狗追及鸵鸟的故事。能使大部分的学生根据原有的基础编出相关的素材,积极地思考,少数的学生也会自觉地投入在情境学习中,只是文字表达上略有欠佳。这一情境地创设,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的特征,还大大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体现了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新课改的理念。

教材分析:本节知识在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小数乘小数”的计算后,来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法则,明确乘法中积与因数大小变化的规律。首先让学生表达图意,尽可能创设情境:再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验算积的结果,列出一组简单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最后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算式对与错,发现规律,进行知识归纳、小结。培养学生的观察运变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具:彩粉笔、计算器、多媒体图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下面各题。

0.04×0.20.8×0.02.1×0.4 3.1×0.0.12×6

0.16×0.5 2.列竖式计算。7.3×4.2

1.28×0.4

56×0.3 提问:小数乘小数你是怎样算的? 【边问边找学生回答】

二、新授课

1、情境创设、发挥想象。

师:打开书本第6页例题5,观察图片,谁能编一个故事给大家听呢?(提示:用左手表示鸵鸟,用右手表示非洲野狗。)

生1:非洲野狗追不上鸵鸟,鸵鸟的速度比非洲野狗快些。【只说了一半,停一下来。】

生2:我的故事是:有一次,非洲野狗和鸵鸟吹牛,说:“我的速度最快,每小时行56千米,你怎么也追不上我,鸵鸟听了,很气愤。就跟非洲野狗说:“我们来比一下好吗?”于是两人就决定比赛,结果非洲野狗怎么也追赶不上鸵鸟。非洲野狗懊悔地说,不可能呀„„!鸵鸟很谦虚地对非洲野狗说:我的最高的速度是你的1.3倍,你是追不上我的。【哎呀,说得很棒!】

师:根据学生的描述的情况,板书出题目,同时,让学生看一看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

【学生齐读题目,理解题意,边找条件与问题,师用不同颜色粉笔划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说一说“1.3倍”的含义?

【让学生从具体事件领会到有时用小数表示两个数量间的关系。】 师:谁能列出算式?为什么? 生:56×1.3 【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体现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师:谁能算一算它的积是多少? 【找一个女生上板演算。】

师:你用什么方法说明这位同学做的对,还是不对? 生:算的是对的。

师:大家观察书中这位同学的算法对吗?为什么?

生1:把小数点点错了。因为这个算式的因数中,只有一位小数,所以积也只有一位小数。【表扬学生的发现,进行鼓励。】 师:谁还有新的发现呢?

【让学生自主尝试,激发学习的兴趣,加强创新意思。】

生2:把这个算式的因数交换一下位置,再算一遍。就可知道对与否。师:这是应用什么知识?(乘法的交换律)师:还有吗?

生3:直接从56×1.3中可以看出,因为第二个因数1.3大于1,所以它们的积也一定大于第一个因数56。而7.28<56,书中的积7.28是错的。【说得很棒,大家鼓掌。】 师:还有别的方法来检验吗? 生4:用计算器来验算。

【质疑问题,灵活地掌握方法。】

师强调:不管用哪一方法来检验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只要会一种就可以了。让学生完成第6页的“做一做”。

2、观察分析,培养判断、推理能力。

1.出示一幅学生步行展示图,让学生来观察,并计算相关的题目。【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开拓学生的眼界,提高学习兴趣。】 师:每步平均走多少?1分钟走了多步? 生:每步是0.45米:走了60步。师:能计算出他走了多远?

【学生积极抢答,再次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生:用0.45×60。

【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师:刚才0.45×60的积是算一分钟走的米数。要求出0.5分钟走的米数,怎么求?0.75分钟? 【知识引申,沟通之间的联系,培养准确地计算能力。】 板书:

1、求0.5分钟所走的米数算式是:0.45×60×0.5=

2、再求0.75分钟所走的米数算式是:0.45×60×0.75= 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10题.

(1)比较左右两组的积和第一个因数的大小。

积比第一个因数大

积比第一个因数小

(2)观察:为什么左边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右边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小? 发现:左边的第二个因数都比1大,所乘出的积就比第一个因数大。

右边的第二个因数都比1小,所乘出的积就比第二个因数小。

小结:当第二个因数比1小时,积比第一个因数(零除外)小;当第二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第一个因数(零除外)大。2.完成练习一中的第1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师: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要求学生说出积与因数的大小变化规律。】

三、作业。

1、课内作业:做练习一中的第11、13、14题。

2、作业优化设计:

(1).不用计算,在○内填上“>”或“<”。

3.4×1.04○3.4

0.98×46○0.98

0.8×5.3○5.3

0.94×1○0.94

(2).列竖式计算。

3.25×15

2.8×0.95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定稿 第8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 而是知识的处理与转换;“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 而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 由此引发认知结构重新组合.因此, 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成为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了解途径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课前调研.

二、调研课题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三、调研目的

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的困惑.找到教学的起点.

四、调研对象

贵定师范附小五 (1) 班71名同学.

五、调研方式

问卷调查、访谈.

六、调研内容

(一) 问卷调查:你会计算三角形的面积吗?根据教师提供的三角形, 你打算怎样计算?

(二) 访谈:从学生的问卷中抽样进行访谈, 抽出三个层面的学生问卷, 有针对性地进行访谈.

一是掌握了计算方法, 并能正确计算的同学.访谈题目:三角形的面积跟什么有关?

他们大多数都知道三角形面积与它的底和这边上的高有关.因为直角三角形能拼成长方形, 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非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平行四边形, 它的底和高也是三角形的底和高.

二是计算正确的, 表述有误的同学.访谈题目:把三角形转化成哪些图形?学生认为转化为“四边形”.因为通过剪、拼后, 三角形转化成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它们都是“四边形”.

三是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计算的同学.你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怎样推导出来的吗?

他们只会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 至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 全然不知所以在计算时, 出现三角形的底和高都不对应.

七、调研结果统计

全班共71人, 计算正确的比例占76.06%;计算错误的的比例占23.94%.

八、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调研发现, 能正确计算的学生, 大部分学生会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 通过剪、拼的方法, 把求三角形面积计算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或长方形面积计算, 这样的学生占全班的59.15%.直接利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的学生, 对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不理解, 这样的学生占全班的16.91%.做错的学生, 有想把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转化为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的意识.但找不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乱用数据计算.这样的学生占全班的23.94%.从统计结果来看, 本班学生对三角形面积计算有一定基础, 能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在教学时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真正找到三角形与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现三角形面积计算的规律, 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知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适用于任何形状的三角形, 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应用的广泛性和科学性.

九、教材分析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 也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 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为落实这一目标, 这部分教材均是以探索活动的形式出现的, 学生在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之前, 已经亲身经历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可以借鉴前面“转化”的思想来学习.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经过调研, 了解到的学生实际, 结合学生现状和教材要求, 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流程.

十、设计理念

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数学知识、探索数学规律、体验数学价值, 是践行新课程理念的重要路径.为了保证探索出的数学规律具有全面性、概括性和代表性, 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形状的三角形.让他们通过剪、拼一系列活动, 经历把等腰三角形、非等边三角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再观察、比较两种图形, 发现两者间的联系, 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从而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会用转化方法学习新知识, 解决新问题, 强化学习意识.

十一、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并能正确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2.让学生通过剪、拼图形, 把三角形变形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 在动手操作活动中经历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进一步认识转化思想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三角形的面积, 并正确计算三角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

探索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发现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规律, 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教具、学具准备

等腰三角形图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几个) , 非等边三角形图形 (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各几个) , 学习活动单一张.

教学过程

1.推陈出新.

2.实际操作, 探索新知

3.应用公式计算, 巩固新知.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定稿 第9篇

(一)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居然、榨油、便宜、爱慕、体面、吩咐、分辨”等词语。

(二)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三)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能说出哪些内容是详写的,哪些内容是略写的,并能初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二、教学重难点

(一)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三、教学准备

PPT、微视频、自主学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板题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5课,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这落花生啊,其实就是我们常见常吃的花生,那你知道它为什么又叫“落花生”吗?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是的,这是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同学们请看,花生在地上开花,花败之后形成子房柄,子房柄钻入土里发育成果实,这就叫落花而生。所以,花生又叫“落花生”。明白了吗?

(二)检查自主学习效果

1.课前大家都进行了自主学习,词语会读吗?(出示词语)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两个小组展示、评价)?全班齐读。

2.大家来看这个字“茅”,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学生交流)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拿起笔,在练习本上写两个。

3.通过预习,你知道这篇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学生汇报,师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吃花生 议花生

哪个自然段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哪些自然段写了吃花生、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1

吃花生 议花生2—15

(指着板书中的数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预设一:学生能说得有详有略。

预设二:学生说不出。引导:大家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只用了一个自然段,其余的自然段都是写吃花生、议花生的,这就是有详有略。

那文章重点写的是什么?(学生:吃花生、议花生)这叫详略得当。

(三)品读文本

1.我们先来看第一自然段,(出示)谁来读?大家看这个词“居然”,什么意思呢?种花生收获了是很平常的事情呀,怎么就意想不到呢?(学生谈理解)透过这个词,你能体会到“我们”心情如何?

大家再看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读一读,平时词语和词语之间一般用顿号隔开,在这里为什么用逗号呢?如果我换成顿号,谁来读一读这四个词(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再来读一读原来的,现在你知道为什么用逗号不用顿号了吧?对啊,这4个词语代表着4个过程,谁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2.花生收获了,大家聚在一起吃花生、议花生,他们在议论花生的什么?(学生交流)请大家默读6~15段,画出描写花生好处的句子。(学生读文、交流句子)花生的好处很多,可父亲说有一样最可贵?(出示第10段)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一读。句子中有个词“爱慕之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人们一见桃子、石榴、苹果就产生爱慕之心呢?生谈理解。(出示图片)你能用词语形容一下桃子、石榴、苹果吗?那花生呢?(出示花生图片)我们来看文中怎么说的?找到描写花生的句子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什么?花生的果实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鲜红嫩绿吗?它没有华丽的外表,它并不好看,用一个词形容:朴实无华(板书)。花生不但没有华丽的外表,它还矮矮地长在地上,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从这里你又体会到什么?默默无闻(板书)花生虽然不好看,但它仍然默默奉献着自己的果实,正如父亲所说(引读: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这就是花生的最可贵之处。

老师有一个问题,既然要说花生的好处,为什么父亲还要提到桃子、石榴、苹果呢?(生说)这是对比的写法,是为了衬托花生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可贵品质。

3.父亲仅仅是在说花生吗?生:他在赞美像花生一样的人。

师:像花生一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是有用的人。

师:文中是怎么说的呢?生说。(出示第13段)

什么叫“体面”?你们看,老师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白衬衫,好看吗?这就叫“讲体面”。那什么是“只讲体面”呢?我们能不能“只讲体面”?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

是啊,我们应该做有用的人,引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正是因为许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他,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

(四)学习写法,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篇课文作者借助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其实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大家请看微视频(借物喻人)。你还从身边的哪些事物领悟到了什么?试着选择一种事物写一写。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定稿 第10篇

1、小数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如:2.6÷1.3表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2.6与其中的一个因数1.3,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2、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1)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按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整数部分不够除,商0,点上小数点,继续除;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2)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除数是小数,先要变整数,按照“三步走” ~ 一看二移三再算。

一看:除数有几位小数;

二移小数点:把除数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同时向右移动相同的位数(一看几位就移几位);当被除数的位数不够时,在被除数的末尾用0补足;

三再算: 按照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进行计算。

3、取近似数的方法:

(1)取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①四舍五入法 ②进一法 ③去尾法

(2)一般情况下,按要求取近似数时用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选择应用。

(3)取商的近似数时,保留到哪一位,一定要除到那一位的下一位,然后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

4、循环小数:一个数的小数部分,从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

做循环小数。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的数字,叫做这个循环小数的的循环节。

5、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

一种是用省略号表示,要写出两个完整的循环节,后面标上省略号。如:0.3636„„1.587587„„另一种是简写的方法:即只写出一组循环节,然后在循环节的第一个数字和最后一个数上面点上圆点。如:1.2,0.354,3.7312.6、有限小数:小数部分的位数是有限的小数,叫做有限小数。

循环小数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定稿 第11篇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2分)下列算式中,结果最大的是()。

A

.3.8÷0.1

B

.3.8÷1

C

.0.38÷0.1

D

.3.8×0.1

2.(2分)下面能较为准确地估算12.98×7.09的积的算式是()

A

.12×7

B

.13×7

C

.12×8

D

.13×8

3.(2分)爸爸给小明新买了12个羽毛球,花费了19.4元,那么1个大约()元。

A

.1.6

B

.1.65

C

.1.62

4.(2分)下列算式中,()的积不可能是48.

A

.2.□□×14.□□

B

.6.□□×7.□□

C

.5.□□×9.□□

5.(2分)下列算式中,积是两位小数的是()。

A

.0.98×30

B

.0.8×6.6

C

.0.7×0.03

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6.(2分)判断对错

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数位要对齐.

7.(2分)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以8,积也乘以8。()

8.(2分)999.99×888.88的积有四位小数。

9.(2分)棉花的株距是0.3米,行距是0.4米,那么一棵棉花的占地面积是1.2平方米。()

三、填空题

(共3题;共7分)

10.(3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14.89_______14.9

3.7×1.1_______3.7×0.9

4.2×1.25_______2.5×2.1

11.(3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_______48

0.97×23.8_______24

_______

12.(1分)张老师家这个月用电54.3千瓦时,国家规定用电1千瓦时需付电费0.52元,张老师家这个月的电费是_______元.

四、计算题

(共2题;共20分)

13.(5分)口算。

300×0.3=

1.2×0.3=

7×0.05=

13×0.5=

1.6×0.4=

3.2×6=

7.2×200=

5.6×20=

0.995×0=

14.(15分)列竖式计算

(1)2.7+9.26

(2)10.2-5.38

(3)4.8×0.15

五、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15.(5分)回收1千克废纸可生产0.8千克再生纸。如果每人回收1.8千克废纸,四(1)班42人回收的废纸可生产多少千克的再生纸?

16.(5分)世界上最高的鸟是鸵鸟,最高的哺乳动物是长颈鹿。一只鸵鸟身高是2.75米,一只长颈鹿的身高是鸵鸟的2.2倍。这只长颈鹿的身高是多少米?

17.(5分)一个修路队第一天修路35.2米,第二天修路的长度是第一天的1.2倍,第二天修了多长?

18.(5分)一块长方形钢板,长6.5米,宽4.5米,如果每平方米钢板重7.8千克.这块钢板重多少千克?

19.(5分)每千克苹果9.2元,妈妈买5.2千克这样的苹果,50元够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2-1、3-1、4-1、5-1、二、判断题

(共4题;共8分)

6-1、7-1、8-1、9-1、三、填空题

(共3题;共7分)

10-1、11-1、12-1、四、计算题

(共2题;共20分)

13-1、14-1、14-2、14-3、五、解答题

(共5题;共25分)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循环小数》教学设计定稿 第12篇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

4.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二、教材分析

1.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从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中,选择“买风筝”、“换玻璃”的活动为背景,引入小数乘法的学习。这样的生活背景,不但能激发童心童趣,而且能促成学生利用元和角之间、米和分米之间的十进关系顺利沟通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联系,利于学生将新知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系统中。

2.重点突出计算方法的教学。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根据小数与整数的密切联系,教材先教学整数数乘法,再教学小数乘法。把重点放在计算的算理和方法的总结上,引导学生利用因数的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来解释小数乘法的算理,并由此总结小数乘法的一般方法。

3.应用转化和对比,概括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小数的书写方式,进位规则均与整数相同,教材紧扣两者的密切联系,引导学生:①用转化的方法,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

②用对比的方法,处理积中小数点的位置问题。在例

3、例4中,均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分别观察因数和积中小数的位数,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这一关系,准确找到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③帮助学生按一定顺序概括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例4的教学中,应用合作研讨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地、有序地概括出计算小数乘法的一条清晰的思路:先按整数乘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三、教学课时: 8课时

第一课时 小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小数乘整数转化为整数乘整数的过程,体会转化的方法是学习新知的工具。

2.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会比较熟练地进行笔算。

3.感受小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掌握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确定小数乘整数的积的小数点位置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将例1主题图制成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讨论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入

一、复习

①下面各数去掉小数点有什么变化?

3.5 0.201 5.02

②把353缩小到它的1/10是多少?缩小到它的1/100呢?1/1000呢?

二、教学例1(在买风筝的活动中引入小数乘整数的学习)。

课件显示风筝专卖店的一角,动态、醒目地逐一闪动四种形状各异、价格不同的风筝。

1.看图叙事导入。

老师用一段能撩拨儿童心弦的话语叙述“在一个秋高气爽的休息日,几位小朋友买风筝、放风筝的有趣活动。”然后请学生观察画面上的4种风筝,提问:“如果你要买风筝,你准备买哪种形状的?买几个?”在学生争相说出要买哪种风筝、买几个后,教师将4位同学的不同选择用表格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将四种风筝标上序号)。

2.引入付款金额的计算。

教师指着上述表格,提问:“买3个风筝(1),要多少钱呢?”

三、自主计算“3.5元×3 =?”,体现计算策略多样化。

1.人人尝试计算。

给足时间,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计算经验独立算出买3个风筝(1)所需的金额。教师巡视,注意发现学生中的不同计算思路。

2.交流、分享不同的计算智慧。

在多数学生都完成的情况下,请几位不同解题思路的学生将自己的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学生的计算思路可能有以下几种:

3.重点分析、研讨第④种算法的算理。

面对上述四种不同的解法,教师引导全班同学逐一进行分析、评价。在肯定前面三种算法后,着重引导学生分析第④种算法。

师:上述四种算法中,你认为哪种算法比较简单?这种算法的关键一步是什么?

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后,多数会认为第④种算法比较简单,同时认识到这种算法的关键一步是将小数3.5元换成整数35角,也就是将小数乘整数换成整数乘整数来计算。教师边小结边在黑板上写出如教材所示的乘法竖式:

4.课堂练习。

在上述表中增加一栏“总价”(课件动态显示,或在黑板上临时画出)。请学生算出买其他三个品种的风筝所需的钱数,并填在表中。

四、教学例2(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和计算方法)

1.动态呈现小数乘整数的过程。

出示算式0.72×5=?,提问:“0.72不是钱数,怎样计算?”

教师不作任何提示,给足时间让每一位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尝试列出竖式。在学生尝试练习的基础上,采用说理与分析式同步进行的方式,使学生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①先将因数0.72转化为整数。转化的方法是将0.72扩大到它的100倍。

②计算72×5=360

③由于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所以积360应缩小到它的1/100。

2.将积化成最简小数。

请学生观察积3.60,提问:“与3.60相等的小数是多少?”(3.6)告诉学生,算出积以后,可根据小数的基本性质将积中小数末尾的0去掉。

3.小结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对照算式3.5×3、0.72×5,提问:“想一想,在做小数乘整数的乘法时,你先干什么?再干什么? 最后又干什么?”在学生依次说出小数乘整数的过程时,帮助学生理出小数乘整数的一般方法:

① 先将小数转化为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算出积;

③ 确定积的小数点位置。

以上小结的方法不要学生记忆,只要理解就行。

五、巩固练习

1.完成例2“做一做”中的第1、2题。第1题完成后,应组织学生讨论: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整数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应引导小结,不同点有二:

①小数乘整数中有一个因数是小数,整数乘整数中两个因数都是整数;

②小数乘整数的积中,若小数末尾有0,这个0可以去掉,但整数乘整数积中末尾的0是不能去掉的。

2.完成练习一第1~3题。第3题可放在课后进行,应先让学生用较合理的方法估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距离,然后再来做第3题。

小结 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

① 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② 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③ 再看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师生共 同小结

板书设计

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整数————→整数乘整数 转化

3.5元 3 5角

× 3 × 3 0.5 元 1 0 5角

例2 0.72×5=3.6

0.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作业布置

练习一第1题及配套练习题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小数乘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数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的一般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入

一、巩固练习,引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演示以下练习题:

0.35×6 0.8×42 7.2×0 0.25×4 3.67×31 14.3×5 2.说说以下各数的意义

0.5 0.72 0.426

二、引入尝试

4.2×81

1.6×9

1.课件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8 扩大到它的10 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课件出示)(1)练习

(2)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按照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是怎样计算的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6 7 8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5 8 6.2 5 2.0 4

× 4.2 × 0.1 8 × 2 8

1 6 5 0 0 0 1 6 3 2 3 2 6 2 5 4 0 8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第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小结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生共同小结 作业布置 练习一 第7、9、13题。

板书设计

小数乘小数

6.7 × 0.3 2.0 1

扩大10倍 67 扩大10倍 × 3 缩小100倍 2 0 1

1.2 × 0.8 0.9 6 扩大10倍 12 扩大10倍 × 8 96 缩小100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2.使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当一个因数比l小时,积比另一个因数小;当一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另一个因数大。

教学重点 运用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正确计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1.正确点积的小数点;初步理解和掌握。

2.当一个因数比l小时,积比另一个因数小;当一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另一个因数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比较法 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入

一、复习准备: 1.口算:(课件出示)

0.9×6 7×0.08 1.87×0

0.24×2 1.4×0.3 0.12×6 1.6×5 4×0.25 60×0.5

2.不计算,说出下面的积有几位小数。

3.思考并回答。

(1)做小数乘法时,怎样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如果积的小数位数不够,你知道该怎么办吗?如:0.02×0.4。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数乘法。(板书课题: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二、新授:

1.课件出示

教学例5:

非洲野狗的最高速度是56千米/小时,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3倍,鸵鸟的最高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⑴想一想这只非洲够能追上这只鸵鸟吗?为什么?

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狗的1.3倍,表示鸵 鸟的速度除了有一个非洲狗那么多,还要多,所以非洲狗追不上鸵鸟。

⑵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算一算?

①怎样列式?

②为什么这样列式?

求56的1.3倍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使学生明确:

现在倍数关系也可以是比1大的小数。

⑶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⑷算得对吗?

可以怎样验算?

⑸通过刚才同学们的计算、验算,鸵鸟的速度是72.8千米/小时,比非洲狗的速度怎样?能追上鸵鸟吗?说明刚才我们的想法怎样?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题。

2.看因数,比较积和因数的大小。

①出示练习一第10题中积和第二个因数的大小。

先计算。②引导学生观察:这两道例题的乘数分别与l比较,你发现什么?

③一个因数比1大或者比1小时,积的大小与另一个因数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因为1.2×0.4中另一个因数是0.4比1

小,求的积还不足一个1.2,所以积比第一个因数小;而2.4×3的另一个因数是3比1大,求的积是2.4的3倍(或3个2.4那么多),所以积比另一个因数大。

④你能得出结论吗?

当一个因数比1小时,积比另一个因数小;当一个因数比1大时,积比另一个因数大。我们可以根据它们的这种关系初步判断小数乘法的正误。

⑤专项练习。

练习一第12题

先让学生独立判断。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讲明道理,明白每一小题错在什么地方。

三、运用 1.做一做: 3.2×2.5= 0.8

2.6×1.08=2.708

先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2.练一练:在括号里填上“>”、“<”或“=”。

①0.75×0.99()0.75

②3.01×0.98()3.01

③0.989×1.01()0.989

④0.01×1()0.01

2.练习一第13题

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设计

较复杂的小数乘法

例5 56×1.3=72.8(千米/时)

× 1.3 1 6 8 5 6 7 2.8

答:鸵鸟的最高速度是72.8千米/时。

作业布置 练习一8、11、14题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练习课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中积的位数较少,点小数点时需要在前面补0 的知识。

2.会验算小数乘法。

3.掌握小数乘法中积与因数的关系(如果一个因数小于1,那么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小,如果一个因数大于1,那么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大)。

教学重点 会验算小数乘法。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乘法中积与因数的关系(如果一个因数小于1,那么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小,如果一个因数大于1,那么积就比另一个因数大)。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入

一、谈话导入。

二、口算练习。

1.师出示口算题,学生口答。

0.8×3 47×0.1 4×0.25

60×0.2 1.98×0 1.8×0.2

2.师:(出示最后一个口算题,给出得数

1.8×0.2=0.36)移动因数中的小数点,你能再说出几个乘法算式并说出得数吗?

学生可能说出:18×0.2=3.6 1.8×2=3.6

180×0.2=36 1.8×20=36,如果学生说出1.8×0.002或0.18×0.2两个算式时,引导学生解决积中位数不够如何补0再点小数点的问题。3.完成练一练

三、计算,探索规律。

1.师:大家口算的能力真不错,而且还总结了点小数点位数不够补0的方法。我们再来几道稍复杂的题好吗?愿意接受考验吗?有信心吗?

2.师出示:

0.36×4.5 2.46×1.5

0.36×0.24 2.46×0.32

3.学生板演练习。师生评讲。.怎样知道我们计算的结果对不对?

(需要验算)

生1:可以用积除以一个因数来验算。

师:很好。用除法来验算乘法是个好办法。我们会计算小数除法吗?(不会)以后我们学习了小数除法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来验算了,那还有没有办法验算呢?(用交换因数相乘的方法来验算)。其实估算也是一种验算的方法。

5.学生验算。

师:现在我们确认计算的结果正确吗?(将每题的得数写在横式上)6.发现规律。

师:观察上面的两组(上下两题为一组)算式,以一组为例,你能发现什么? 7.验证规律。

师:你能再举例说说你们的发现吗? 8.应用规律。

(1)如果一位同学计算2.46×0.92=2.862,你能用什么方法说明他计算得是否正确吗?

(2)在○里填>、=或<。

2.4×0.86 ○ 2.4 2.4×1 ○ 2.4 2.4×0.86 ○ 0.86

四、练习、巩固。

1.完成练一练

师:可以怎样检验? 2.解决下面的问题。

师:估计58.5×5.2的结果的范围。然后进行计算。

小结 说说自己对于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理解 师生共

同小结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

练习册相关练习题

第五课时 积的近似数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

2.根据题目要求,会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3.体会“四舍五入”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教学重点 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要根据哪个数位来进行四舍五入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激趣导入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

一、激发: 1.口算。

1.2×0.3 0.7×0.5 0.21×0.8

1.8×0.5 1-0.82 1.3+0.74

1.25×8 0.25×0.4 0.4×0.4

0.89×1 0.11×0.6 80×0.05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

(课件出示)

保留整数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2.095

4.307

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课件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独立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91=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7.尝试后练习:

▲P10页做一做: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判断,并改错.10.286×0.32=3.29(保留两位小数)

3.27×1.5=4.95

1.78×0.45≈0.80(保留两位小数)

三、运用 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值是3.58。准确值可能是下面的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小结出积,保留位数多一位,四舍五入得出近似数。

板书设计

积的近似数

例6 0.049×45≈2.2(亿个)

答:狗约有2.2亿个嗅觉细胞。

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1、2、3题。

教学后记

第六节 连乘、乘加、乘减

求积的近似数,先按法则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

2、能正确地计算小数连乘、乘加和乘减,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谈话导入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入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得出: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1.(课件)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是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板书:0.9×0.9×100=81(平方米)(100块不够)

4.那110块够吗?(可以怎样算?)

(1)0.9×0.9×110(2)0.81×10+81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89.1(平方米)

5.(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6.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 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第7题 ⑴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 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小结 小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与整数乘法的运算顺序相同。小数连乘,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小数乘加,按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顺序计算;小数乘减,按先算乘法,再算减法的顺序计算。

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设计

连乘、乘加、乘减

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1)0.9×0.9×110(2)0.81×10+110

=0.81×110 =8.1+81

=89.1(平方米)=89.1(平方米)

答:110块够用。

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5、6、8题

第七课时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乘法。

2.能正确地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对小数乘法进行简便运算。提高学生正确、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3.受到初步辩证唯物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 理解小数乘法简便运算的依据,掌握简算的方法。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应用乘法的运算定律恰当地进行简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归纳法 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入

一、激发:

1.计算:(课件出示)

25×95×4 25×32

4×48+6×48 102×56 2.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b+a×c

3.让学生举例说明怎样应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注意学生举例时所用的数。)

4.课件出示教材P13的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看每组算式是否相等。

从而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5.揭题并板书课题: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过程

二、尝试

1.课件出示例8第(1)题:0.25×4.78×4

2.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请你试着做一下,指名板演。

3.你能说一说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0.25×4.78×4

=0.25×4×4.78

乘法交换律

=1×4.78

=4.78

指出:用虚线框起来的部分可以省略。

4、尝试后练习:

50×0.13×0.2 1.25×0.7×0.8 0.3×2.5×0.4

生独立完成,师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5.示范:例8第⑵题:0.65×201

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

(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师: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指名上台讲解演示)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

=130+0.65

=130.65

6.练习:

0.78×100.5

1.5×102

1.2×2.5+×0.8×2.5

三、运用

1.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0.59×999 7.85×9+7.85

5.2×1.02 7.8×10.1

4.6×97+4.6×4 1.25×(13×8)

做完后集体订正。

2.右图是红光小学操场平面图。图中长和宽的米数是按照实际长、宽各缩小1000 倍画出的。求这个操场的实际面积。

0.048米

0.025米

在认真审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说说打算0.025米怎样做以及自己的想法。对能应用简便方法解答的同学给予表扬,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并集体订正。

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设计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整数乘法的交换、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例7 ①0.25×4.78×4 ② 0.65×201

= 0.25×4 ×4.78 = 0.65×(200+1)

=1×4.78 = 0.65×200+0.65

=4.78 =13+0.65

=13.65

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4、11题。

教学后记

第八课时 小数乘法综合练习课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会按要求正确地截取积的近似值。3.使学生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计算。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环节

导入 谈话导入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课件出示)

0.2×0.5 0.27-0.2 0.8×0.7 4.5×3 1.5×0.4 0.05×1.6 7.2+2.8 0.93×100 0.06×0.9 0.1×6.1 0.75+0.3 1.2-0.8

2.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⑴ 计算。

0.65×0.14 0.98×1.3

⑵提问:

①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什么?

② 算出积后要特别注意什么?

3.会按要求取积的近似值。

让学生将上面计算的结果分别保留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写出积的近似值。

4、会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算。简算: 6.3×102

9.8×2.9+0.2×2.9

0.8×0.02×12.5×5

二、尝试与示范: 1.P14页10题

2.检验下面的积的小数位有没有错误。

56.7×2.4=1360.8

28.7×10.9=312.83

0.582×0.71=4.1322

⑶ 应该怎样确定积中小数点的位置?

⑷ 集体订正。

3.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0.75×102 12.5×9.6

1.25×8.8 0.4×0.7×0.25 4.P15第14题:用激光测远距离既精确又迅速。

一次从地球上向月球发射激光讯号,约经过2.56秒收到从月球反射回来的讯号。已知光每秒传播300000千米,算一算这时月球到地球的距离是多少?

分析与解:2.56秒收到讯号,说明讯号已经走了一个来回。那么,要求月球和地球的距离,只要求出(2.56÷2)秒运行的距离即可。

算式为:

300000×2.56÷2=384000千米。

教师进行适当点拨。

小结 回顾本单元的主要内容,请学生谈谈学习收获和体会,教师进一步强调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师生共同小结

作业布置

练习二第11、12题

教学后记

第一单元检测试题(2课时)

一、直接写得数。

二、耐心填一填。1、2.4+2.4+2.4+2.4 = 2.4×()=()

2、根据56×1.3=72.8,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结果。

56×13=()0.56×1.3=()

5.6×13=()

3、根据乘法的运算定律填空。3.12×0.5=□×□

12.5×8.7×0.8=(□×□)×□

(2.5+0.6)×4=□×□+□×□

4.1×1.5+5.9×1.5=(□+□)×□

4、在○里填上>、<或=

924×0.6○924 1×0.44○0.44

7.3×1.8○7.3

5、两个因数的积是8.45。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10倍,则积是(三、请你来当小裁判。1、0.35×7的积是两位小数。()2、48×0.2>48()3、9.276保留一位小数大约是9.3。()4、1.25×(0.8+1)= 1.25×0.8+1()

5、两个小数相乘的积一定小于1。()

。)

四、用心选一选。(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0.25的12倍是()。

A、0.03 B、0.3 C、3

2、一个数乘0.01,也就是把这个数缩小到它的()。A、1/100 B、1/10 C、10倍 3、0.7×0.2与7×0.02的积()。

A、相等 B、不相等 C、无法判断 4、0.065×45=2.925,如果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则是(A、3.0 B、2.9 C、2.93

五、细心算一算。

1、用竖式计算。

上一篇:爸爸对我的爱作文初一作文500字下一篇:分工会工作总结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