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论文

2024-07-14

论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论文(精选9篇)

论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论文 第1篇

论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必须重视和搞好这一建设。必须认识和把握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时必须从实际出发搞好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先进家庭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地位和作用

家庭文化建设是在家庭领域继承和发展人类精神财富的建设,是社会文化建设的细胞工程和重要内容。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必须大力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推进全社会家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以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家庭责任,促进人们的家庭幸福和全社会的发展进步,以此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

一、先进家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和文化观为指导,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家庭文化。先进家庭文化由于具有先进性,因而其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的建设的这种重要地位和作用更为明显和突出,主要表现在:

首先,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家庭的文化生活质量。家庭文化生活质量,就是指人们的家庭文化生活消费水平,以及家庭文化氛围、家庭文化政策和家庭文化生活水平,是衡量家庭文化生活优劣的尺度。它不同于家庭文化生活水平,后者仅指家庭文化生活的高低、优劣。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有助于引导家庭文化消费,指导调整家庭消费结构,提高家庭文化生活消费水平,进而提高家庭文化生活水平;有助于引导和规范家庭文化行为,消除家庭文化中的不良行为和现象,使家庭的自然文化行为更好地转化为自觉文化行为;有助于提高家庭文化政策水平,为更多的先进文化进入家庭,形成先进家庭文化,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提供更好的政策支持和保证。

其次,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一个地方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的高低,反映并决定了这个地方成员文化素质的高低,因而对这个地方的家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恰恰有助于提高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一方面,让先进文化进入广大家庭,提高广大家庭成员的文化素质,是先进家庭文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和基础性工作,先进家庭文化建设就是要以人为本,致力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有助于使家庭成员形成良好的文化意识,把家庭文化生活所需要的经费包括提高文化素质所需要的经费纳入家庭经常性的开支计划中,使家庭成员提高文化素质有必要的经费等方面的保证。

再次,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有助于优化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家庭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家庭群体在一定的生活价值观的指导下,为满足其整体和每个成员个体的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方式。因此,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有助于优化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们的家庭生活方式。这是因为: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有助于使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广大家庭更好地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影响和作用,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能更好地影响和指导广大家庭成员的生活观念、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家庭关系、兴趣爱好、生活追求、生活情趣,以及待人处事、亲朋往来、邻里交际等,从而使人们形成更加文明、健康、科学的家庭生活方式。

第四,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家庭的各项功能。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作为人类历史上存在最久的社会制度,对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家庭的功能,它主要有经济功能、生育功能、教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满足家庭成员生理与心理需要的功能、休息与娱乐功能等。家庭功能的具体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家庭功能的实现主要取决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需求和家庭特性。先进家庭文化建设,能够使家庭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更好地适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更好地影响和促进家庭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发挥家庭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家庭的各项功能。

第五,我国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是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建设,就是中国共产党正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致力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因此说,我国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体化为“以马克思主义的家庭观和文化观为指导”;将“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具体化为“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具体化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社会、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家庭文化”。

二、努力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

我国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总的说来就是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结束之前建设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因为先进家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必须努力搞好先进家庭文化的建设,主要是搞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为此:

一是必须在先进家庭文化建设中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先进文化代表着时代的主流和发展方向,体现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因而先进家庭文化建设必须能够代表家庭文化发展的时代主流和发展方向,必须能够体现广大人民群众对家庭文化的意愿和要求。因此,必须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自觉地将正在建设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引入家庭,融入到先进家庭文化之中,引导先进家庭文化的建设;同时,自觉地将先进家庭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先进家庭文化的建设既能以先进家庭文化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容,又能够推动和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二是必须在先进家庭文化建设中继承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精华。文化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它必须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发展。因此,先进家庭文化建设也面临着如何正确对待中国传统家庭文化的问题。由于中国传统家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容,但其中既有糟粕,如封建家庭意识,也有精华,如传统家庭美德。因此,在先进家庭文化建设中,必须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一方面剔除其糟粕,继承其精华,作为先进家庭文化建设的基础之一;另一方面正确处理继承与建设,传统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使传统家庭文化的精华能够符合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又能够转化为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

三是必须在先进家庭文化建设中吸收各种优秀的家庭文化成果。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因而我国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不能离开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必须尽可能地吸收各种优秀的家庭文化成果来建设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其一,吸收各种优秀的家庭文化成果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以是否有助于建设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为尺度;其二,必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家庭文化交流活动来吸收各种优秀家庭文化成果,博采各国家庭文化之长为我所用;其三,吸收各种优秀家庭文化成果必须根据中国家庭的特点,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使所吸收的优秀家庭文化成果能在我国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中得到消化和转化。

四是必须在先进家庭文化建设中构建先进的家庭文化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生活方式是家庭生活方式的基本内容之一,是家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在先进家庭文化建设中必须构建先进的家庭文化生活方式。家庭文化生活方式的先进性,主要体现在它是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需要的,是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家庭文化生活方式。为此,一是要构建文明的家庭文化生活方式。这种家庭文化生活方式应当是小康的、富裕的,同时又是丰富多彩、富有文化内涵的,因而是富有生活情趣的,格调高雅的;二是要构建健康的家庭文化生活方式,包括家庭生活者的心理、精神、生活追求和内容等都应当健康;三是要构建科学的家庭文化生活方式,使得家庭文化生活方式具有科学的内容,能遵循科学的规律、按照科学的要求进行。

五是必须在社会上为先进家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搞好先进家庭文化建设,并不仅仅是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自己的事情,而且还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因而必须真正把这项事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因此,必须在社会上为先进家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政策、舆论、文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和环境:一方面,必须营造良好的政策条件和环境,在制定家庭文化政策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家庭文化的实际状况和具体特点,使所制定的家庭文化政策能提升家庭文化的先进性;另一方面,必须营造良好的舆论条件和环境,搞好先进家庭文化的宣传和舆论导向,使典型能发挥示范作用;再一方面,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条件和环境,搞好先进社会文化的建设,提高广大公民的文化素质和社会的文化含量,使先进家庭文化的发展具有更好的社会基础。

六是必须充分发挥妇女在先进家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重要作用。中国的广大妇女勤劳而富有智慧,往往既参加社会工作,又作为家庭妇女而承担着大量的家务劳动,再由于妇女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广大妇女在决定家庭的文化消费、搞好家庭文化生活方面,在抚育子女、帮助子女成长和发展、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方面,在正确处理夫妻关系、协调家庭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家风方面,在继承我国的传统家庭美德方面,在对孩子未来的家庭文化生活方式形成和发展的引导等方面,都具有特殊的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广大妇女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方面的这些特殊的重要的作用,以使我国的先进家庭文化能够通过广大妇女的积极建设而获得更好更快地发展。

总之,在当代世界,先进家庭文化建设日益成为现代家庭建设的基本内容之一,它不仅能影响到家庭建设的好坏,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快慢。因此,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加强先进家庭文化建设,并切实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要努力建设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

论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论文 第2篇

摘要

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建设历来是我们克敌制胜的一个重要法宝,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和总结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党 建设

在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是一个重大现实问题,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我们党对这个重大现实问题的明确回答。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趋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国内环境,党中央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肩负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进一步提高了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一、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既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之所以如此重要和紧迫,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这种挑战和考验非同寻常。从国际局势来看,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维护和平、谋求发展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但整个世界处在大变动之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天下并不安宁。从国内来看,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改革开放“民主建设与党的执政能力”报告会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必须看到,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并不平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新世纪三大任务,十分繁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关系更加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使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新的困难和压力。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在执政能力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还不完善,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中存在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的问题。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存在的弊端是影响和制约执政能力发挥的主要因素。采取正确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作为带领人民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开拓前进的执政党,必须具备的能力。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干部必须牢固坚持领导就是服务的观点,同时必须掌握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没有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不可能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也难以为人民谋利益。这两个方面是紧密结合的。立场观点的问题要解决好,工作水平和能力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紧密结合人民群众对提高物质文化生活的要求,紧密结合党员、干部队伍的重大变化,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的能力,提高运用民主法制办法开展工作的能力,提高按照科学规律办事的能力,努力掌握科学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2] 二是一些地方基层党建工作薄弱,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任务的战斗堡垒。我们党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着力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和促进和谐的作用,使广大党员牢记党的宗旨、心系人民群众。此外,还要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社会的覆盖。推进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的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动的始终,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增强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以提高素质为重点,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性的工程。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党员长效机制,建立基层党员轮训制度,严格党内组织生活。建设高素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按抓紧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

我们要牢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4]

二、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 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就要保持和发展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因此要坚持共产党员标准,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党员标准作为党对党员质的规定性和基本要求,坚持党员标准,提高党员质量,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做好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必须严格坚持党员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关的转变,为坚持党员标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各种腐朽思想和作风影响党的队伍,导致一些人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倾斜、政治热情的淡化和对党员标准产生片面理解,违反了党的组织原则。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给党员标准注入新的时代内容。必须严格坚持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切实保证新党员的质量,把党员培养成为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科技文化知识,奋发进取、勇于改革、开拓创新,具备抵制不正之风侵蚀的能力,永远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党的建设是与时俱进的,它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不断吸纳新时代内容,拓展新形势。世界在变化,形势在发展。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要求,把我们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不断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系统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继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教育,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重,教育和引导党员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组织党员干部必须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

三、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党的作风集中体现着党的形象, 因此, 作风建设始终是党的建设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好的党风, 可以发挥全面的示范和指导作用, 带动整个社会风气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不好的党风, 会对社会风气带来不良影响, 并进而影响到淳朴民风的形成与发展。正因为如此, 党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对党风廉政建设问题予以了高度的重视, 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又留下过深刻的教训。中国共产党建党近90年来, 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通过不同的途径、采取不同的措施, 取得了党风廉政建设的非凡成就。可以说, 这些途径和举措不仅对巩固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执政地位和形成当时良好的社会风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且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党风廉政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首先,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执政党建设的一件大事来抓。正视现实, 居安思危, 切实把反腐败斗争抓出成效, 真正取信于民已成为摆在党的面前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二,反腐倡廉必须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抓起。第三,惩治腐败要敢于碰硬, 要敢于查处大案要案。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无产阶级政权要想巩固就必须及时清除权力机构中的腐败分子。最后,“肃贪廉政”要与反对官僚主义同步进行。[1]对于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来说, 人民群众判断其是否真正能够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往往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的好坏作为评判的第一个依据, 而思想、工作和作风好坏的依据又是看党员干部是否染上了官僚主义的恶习。正因为如此, 党在领导反腐败的历次斗争中,都反复强调反对官僚主义对于搞好反腐倡廉的极端重要性。

坚决反对腐败,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4]必须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加大教育、监督、改革、制度创新力度,更有效地预防腐败,不断取得反腐败斗争新成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明确的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的具体部署,如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加大查办违纪违法案件工作力度,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创新等等。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全中国人民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主观世界的改造,坚持不懈地与腐败现象作斗争;在当前反腐败斗争中,也要认真总结经验,适应新的时代环境和新的历史任务,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深刻认识反腐败工作的艰巨性,加大反腐败力度,全方位地建立和健全权力制衡机制,探索一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反腐败同改革、发展、稳定结合起来,依靠党的自身力量和人民群众,有效开展反腐败斗争的路子,以实际成果取信于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3]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

参考文献:

[1]张俊国,《中国共产党党风廉政建设的历史考察及其基本经验》,理论学刊 [2]江泽民,《论党的建设》 [3]党的十八大报告

论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构建与发展 第3篇

当前西方发达国家正是利用这种影响力, 利用互联网推行其核心价值观, 开展所谓的“准则同化”战略, 以此作为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重要手段。因此, 要取得意识形态领域这场斗争的胜利, 就必须利用和有效管理好互联网, 发展好有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 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服务的新平台和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保障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

1 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构建的基本原则

1.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我们党历来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 从成立之日起, 我党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 党的指导思想也不断与时俱进、发展完善。当前, 加强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 增强网上思想政治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 核心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我们工作的实践, 并使之扎根于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之中。任何时候,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都必须坚持, 毫不动摇。

1.2 坚持法律监管的原则

网络文化传播的纯洁性是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重要方面, 用法律手段来进行有效监管是重要的解决途径。当前, 我国在网络文化建设立法方面没有突出监管网络文化传播的特殊性。应从法律层面进一步明确网络文化传播的权利、义务、责任、范围和宗旨, 普及网络法律, 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 净化网络环境, 维护网络秩序, 提高文化传播的质量。

1.3 安全防范原则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确立安全防范意识, 除通过大力发展相关技术来抵御不良网络文化传播之外, 更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加强信息安全教育, 让整个国家和每个公民 (网民) 都自觉地筑起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精神防线, 抵御网络文化传播中的危害性信息的侵蚀。

1.4 服务性的原则

网络文化建设要主动出击, 坚持服务性的原则, 及时了解网民的信息和需求, 搭建沟通平台, 及时发布健康向上的信息, 架起政府与网民进行交流的文化平台。努力挖掘好网络平台上的交流沟通机制, 建立起有利于政府和百姓的互通、互信和互助的渠道, 为和谐文化的发展创造新的土壤和有利条件。

2 做好中国特色的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工作

2.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网络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 应该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这就意味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网络文化建设, 把民主精神、时代精神与内容烙印到网络文化建设中, 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道德规范和精神追求。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和传播, 培养网络使用者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 唤起自觉维护真理, 维护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责任感, 从容应对不良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 努力占据网络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切实掌握网络文化传播的主动权。

2.2 发展网络文化产业, 在创造好的网络文化作品上下工夫

以先进文化引领网络文化, 必须以强大的网络文化产业为支撑, 不断提高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积极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 以市场为依托, 不断提高网络文化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水平, 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提高网络产品的服务和供给水平, 加快文化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加快推进中国数字图书馆、国家知识资源数据库、中国民族网络游戏出版等网络文化工程, 积极构建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网络文化创新能力, 追踪网络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关注人民群众的新需求, 拓展网络文化服务的新业务, 不断满足广大网民多样化、个性化的文化信息需求和精神文化需要。

2.3 搞好阵地建设, 建设一批高质量的有广泛影响的中文网站

网络文化是当前国内外各大网站的发展焦点, 大多数网站都重视网络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在网络文化领域的发展。在网络文化领域, “马太效应”特别显著, 少数几家领先的网站, 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壮大, 形成巨大的社会影响。它们的企业意志常常能对网络文化的发展轨迹产生较大影响。因此, 要迅速建设一批受网民欢迎又具有鲜明社会主义文化特点的大型中文网站, 加大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站的力度;要进一步加快改革, 推进创新, 促进发展, 把重点新闻网站打造成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平台;推进重点新闻网站体制机制创新, 探索既保证导向正确又富有发展活力的新型管理模式。

2.4 发展网络文化技术, 运用技术手段提高网络文化的管理水平

技术在防范网络文化的偏向问题上必然要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 不断发展的网络技术不仅是网络文化的缘起, 也是各种网络文化安全的管理模式的保障。要加强数字技术、数字内容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掌握自主知识产权, 提高文化装备制造技术水平;加快建设中文域名服务器, 开发集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艺术性、娱乐性和易操作性于一体的宣传教育软件, 占领网络文化前沿阵地, 改进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手段;加强网络安全体系建设, 通过研制和开发先进的防范病毒传播和破坏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技术, 建造防火墙, 启用分级过滤软件, 对网上内容进行甄别, 将危害国家安全、破坏社会稳定以及淫秽色情等有害信息的网站予以屏蔽、过滤。

2.5 大力加强网络文化的行政化和法制化管理

互联网在我国属于新兴管理领域, 由于互联网的发展超越了传统媒体, 没有现成的规律可循, 因此, 在管理上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方式。目前普遍存在大量使用行政手段管理网络文化的现象, 行政手段亟须规范, 法制手段又明显欠缺。因此, 坚持依法管理, 科学管理, 有效管理的原则, 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思想教育、行业自律等手段, 加快形成依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规范有序的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首先, 各级政府都应该把网络纳入治理的责任范围, 合理解决网络的无区域性和跨区域性与政府设置的区域性之间的矛盾, 统筹协调地方网络文化行业管理部分、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 建立完整的互联网管理责任链, 形成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其次, 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 实现对各类新兴技术的立法。必须针对传统法律法规进行更新与释法。在法律法规完善的基础上, 逐步明确执法部门的执法依据和范围, 在明确角色意识的基础上, 彻底改变执法不严和无明确执法部门的现象。

2.6 加强网络舆论的引导, 提高网络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

网络舆论是当前影响网民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舆论主体的分散和无组织的特点, 在不少情况下许多公众仅依据自己的信念和经验尚不能明确自己应当对社会性问题持什么观念和态度, 因而在表达观念时有意无意地总是需要参照系。”“态度的形成必须有参照系。人们关于某个事件的态度, 在没有参照系的情况下, 仍然是潜在状态, 尚说不清楚究竟是什么态度。” 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发生后, 会在网上逐渐形成舆论, “在这个过程中, 参照系是舆论主体形成一致性的态度、观点和意见的价值评判标准, 什么样的参照系被采纳和接受, 直接导致什么样舆论倾向的形成。”要积极推进方式方法的创新, 提升网络舆论引导力, 集中组织网络正面宣传战役;要加强对网络热点焦点问题的引导, 密切关注分析网上舆论动态, 重点加强对新闻跟帖、论坛和博客等互动栏目管理;组建专、兼职结合的网络评论员队伍, 善于运用群众网络语言与网民交流互动, 解疑释惑, 析事明理, 主动引导网上舆论, 增强正面控制力和影响力。

要切实提高突发事件网上舆论管理水平, 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新闻发布应急预案, 完善快速反应机制, 主动出击, 主动引导, 力求在第一时间发布权威准确信息、澄清事实, 遏制恶意炒作, 牢牢掌握网上舆论引导的话语权。

要提高网络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互联网快速便捷的特点, 对群众关心的问题及时主动发布相关信息, 满足网民的需要。加强各级政府网站建设, 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 将政府信息资源充分上网, 把政府网站建设成为为民、便民、利民的重要窗口。

摘要:网络文化是一种正在形成过程中的新文化, 对其进行管理应注意指导性与制度化管理的科学结合。本文论述了构建有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基本原则, 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促进网络文化产业发展、加强网络平台建设、运用技术和行政、法律手段、发挥舆论引导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网络文化,构建,原则,管理

参考文献

[1]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

[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

论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论文 第4篇

据上海一项调查显示,隔代教养已经成为占据主流的一种家庭教育模式。祖辈与孙辈婴幼儿同住率达到76.5%,祖父母/外祖父母参与带养率,达88.9%。从好的方面说,现在年轻父母在职场上竞争很厉害,祖辈家长大多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他们喜欢孙辈,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与孩子在一起,能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祖辈家长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他们认为孩子应该在愉快、宽松的环境下学习与生活。但与此同时,近70%家庭反映,隔代教养存在问题。

纵观目前祖辈教养现状,其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独二代”时代,祖辈重责难当。在“香火单传”的家庭结构中,对孙辈的过度呵护、甚至溺爱孩子,似乎成为祖辈家长自然的行为方式。两代家长教养价值冲突,家庭教养矛盾突显,教养之战常导致家庭产生不和睦,孩子“钻空子”。祖辈教养时间过长,还容易造成亲子间的隔阂,不利于亲子关系的正常发展。

从教育学实验观察来看,非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性格容易造成如下影响:此类幼儿的性格都相对比较内向,娇弱。所以这类孩子一般胆小、娇气、较自私、动作发展较同龄孩子差、群体生活中自我保护能力较差,而且没有协作精神。

如何克服“隔代教养”的缺点,扬长避短呢?

论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论文 第5篇

中国的文化经济要适时地融入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和互动使文化在全球的传播速度和规模空前增加,各民族文化都将在与他族文化的交往中吸收他族文化的精华来优化自己民族的文化,进而又会出现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趋势,全球文化也就会在冲突与融合的交互中走向与经济全球化相适应的新阶段。我们在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吸取国际上的优秀文明成果。要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这不仅是中国文化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文化的发展方向。

将市场和计划两种体制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球化进程中,市场经济法则成为世界经济规则和相同的制度语言。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由市场经济派生出来的与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等文化要素逐步得以确立,进而形成市场经济体制文化。而与此同时,应当认识到中国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些观念,如重视社会公平的理念、大公无私的胸怀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并没有过时,不仅不能被抛弃,还应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予以发扬光大。在经济全球化这一背景下,我们在制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战略时,首先就是要将这两种体制文化有机地进行整合,将市场经济的优秀理念与计划经济的优秀理念有机地揉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统一的新型文化。

论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论文 第6篇

1978年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认真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布局的经验教训,同时结合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战略,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在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国家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对外交往方便等有利条件,通过设置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政策措施,大力推动东部地区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通过扶持中西部落后地区的发展,实现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后实行的一系列有关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措施,极大地推动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并推动形成了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区,使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由模糊的概念变成了现成的模式。

(一)区域经济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也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势头。首先,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在中国大江南北遍地开花,在原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三大经济区的基础上,在东、中、西部相继建立起了一大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一定经济基础的新经济区,如辽沈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经济圈、长株潭经济圈、北部湾经济区等。中国的区域经济已经实现了由点到面的全方位发展。其次,新时期区域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不断深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国,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等大大小小的经济区集聚了全国的主要工业产业,其经济总量在全国范围占有绝对多数的比重,广大的内陆、边缘地区和欠发达的中小城镇经济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落后。因而,各经济区代表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代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也成为了新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深化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第三,区域经济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国家和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具有战略性的区域经济发展政策,为我国区域经济的科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国家战略政策的扶持下,广大中西部新建立的经济区获得了政策、税收、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有利于新经济区实现跨越式发展,其在发展过程中也展现了勃勃的生机和活力。

(二)区域经济在高速发展的进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当前,虽然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迎来了一个崭新的良好局面,但是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深层次问题:(1)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2)区际分工弱化,区域产业结构趋同。当前,我国在东中西等各个方位都建立起了新的经济区,区域经济结构趋同,各经济区之间相互竞争,冲击了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区域经济结构的这种趋同化,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区域经济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推动作用。(3)区域经济发展内在动力不足,具有强烈的政策依赖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加剧,东南沿海地区迅速崛起,中西部地区则发展缓慢,根本上也反映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内在动力的不足。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及其规律

(一)区域经济由点带面,实现了全方位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首先是由工业城市这些一个个“点”的发展带动起来的,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例外。建国初期,我国利用原有一些工业城市的基础,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国家合理布局工业产业,实现了由沿海到内陆的工业城市布局,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随着这些工业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向前迈进。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在这些经济特区的带动下,加之东南沿海原有大中型城市广州、上海等的经济辐射作用,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逐渐形成了以广州、深圳为龙头的珠三角城市群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城市群。上述城市群的出现,迅速凝聚了大量的生产要素,实现了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张,在此基础上,各城市之间通过产业的合理分工,进行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社会生产要素实现了最有效分配,推动了上述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基础上,国家逐步开始布局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实现全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为此,国家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在东北、华中、西南、西北等各地区成立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以期望通过经济区的成立和发展,带动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内陆各经济区成立之后也大张旗鼓地开展了经济建设,在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扶持下,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工业园区遍地开花,一大批有实力的内外资企业纷纷入驻,内陆的经济区开始迅速崛起。在它们的辐射作用下,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进程了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呈现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态势。

(二)区域经济发展由不均衡向逐渐均衡转变

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内部,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出现阶段,区域内的大中城市总是凭借其基础和政策优势迅速崛起,把区域内的资源都吸收到自己附近,一定程度挤压了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但是,随着核心城市经济发展的饱和,其产业必然向周边进行辐射和转移,因而也带动了区域内其他城市的发展,区域内城市之间发展的联动效应大大活跃了区域内的生产要素,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的经济一直是东南沿海强,中西部地区落后。建国后,国家实施了“一五”计划,在内陆地区合理布局工业产业,以实现东西部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存在,而且还在不断地加大。

改革开放后,东部沿海地区实现了经济的腾飞,广大中西部地区却长期徘徊不前,为扭转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国家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中部崛起战略等,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经济区的建立和发展。于此同时,东部沿海地区也产生了经济发展的溢出效应,部分产业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广大中西部地区凭借自身资源和人力资本优势及国家政策扶持,大力承接东部地区产业的转移,实现了西部地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开始由差距进一步扩大向逐步缩小差距方向转移。

(三)区域经济发展由政策推动向内力

推动转变无论是建国后国家在内陆城市进行工业产业布局,平衡东西部地区工业产业发展,改革开放后,国家成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支持东部沿海地区实现率先发展,还是新时期国家大力扶持中西部地区建立经济区,实现东西部地区区域经济均衡发展,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推动和扶持。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区域经济的出现和发展是国家政策推动的直接结果。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与我国建国后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地区有严格的条块分割,各生产要素得不到自由的流动,也就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变得空谈。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通讯、厂房、设备等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入,而这些投入地方政府很难承担得起,因而也就有必要依靠国家的资金和政策来建立发展起来。各经济区发展的初期阶段无一不与国家政策紧密扶持分不开。国家的支持,为各经济区的发展破除了体制和政策障碍,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有利于推动经济区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快速发展。

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国家的扶持容易使得地方政府和地方企业出现懒惰的心态,认为仅依靠国家的优惠政策就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不注重去发掘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孰不知,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缺乏内在竞争力的产品必将为社会所淘汰。当前,我国长三角和珠三角大量小企业倒闭正是没有注重培养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结果。

值得欣慰的是,国家早就以战略的眼光注意到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一直鼓励、支持经济区的企业采用和发展高科技,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实现企业的做强做大和可持续发展。国际经济的风云变化也对我国各经济区的企业进行大浪淘沙,一大批科技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面临着成本的不断上升而纷纷倒闭破产,或者向内地转移。部分采用高科技,注重科技研发和科研成果运用的企业则通过自身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从而也推动了区域内其他企业采用高技术、发展高科技。例如:当前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在区域内则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金融服务业,不断增强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四)区域经济发展

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大变革而不断深化建国初期,我国在西部内陆省份布局工业产业,促进西部地区工业化发展,与我国当时正大张旗鼓进行工业化建设是紧密联系的。建国后,党和国家面临着将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富强的工业国的艰巨任务,在中西部地区布局工业产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实现工业化的较快发展。

改革开放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地发展,而我国则由于长期的阶级斗争和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未能有效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成果。国家在东南沿海成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则是为了更便利的吸收和利用新科技革命成果,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东南沿海经济区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逐步发展起来的。

建设环境科学的中国特色研究论文 第7篇

关键词:环境科学;发展特色;建设

引言

对于我国现在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虽然一定程度上经济在飞速发展,但是一定程度上环境的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所以按照事实来看环境科学人才的需要应该是迫在眉睫了。仔细观察一下,现在环境科学的就业不太乐观,因此在网上被评为十大最差专业之一。至于其中的原因,既与我国不重视现实经济发展中的环境保护有关,也与企业不合理设置分布环境科学的项目有关。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员工对于知识的理解十分不够,在动手实践能力上又太差,而且社会的适应能力也相当弱。

1环境科学项目安排中的问题

1.1项目的定位问题

经过对安排环境科学项目的企业的分析,可以得到其培养目标是:环境科学的员工学习相关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在环境管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等方面接受训练,培养出比较良好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比如开发、管理、项目以及研究等方面的能力,在理解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测活动的方法以及管理和规划环境科学的技巧的前提下,可以在行政部门、科研机构和企业等地方从事环境科学方面的工作。比如,在网上通过调查近20所企业在环境科学项目上的培养目标,发现这些环境科学方面的项目定位跟二级办学单位差不多。这充分证明了环境科学的定位太模糊了,造成界限太广,专业特色混乱等问题。

1.2知识的结构问题

环境问题是环境科学的发展源泉,环境科学也是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才存在的。通过论文的统计可以发现,污染控制原理的论文只占到38.2%,环境规划管理的论文只占到8.2%,环境化学和微生物学的论文却占到15%。为此,可以从中知道环境科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化学工程、大气科学、物理学基础、经济学、化学基础、生物学基础、数学基础、地学基础等项目知识占着重要的位置。可是我国的环境污染形势严峻,决定培养的员工要学会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先学会控制污染,再学会监测评价以及规划管理环境。所以,在员工的知识结构中,对于污染的控制和环境的治理才是最重要的。

1.3实践的项目问题

环境科学的实践项目的处境很艰难,因为在企业安排的项目实验和专业实习中,虽然前者还好,但是后者的问题很大。这在于过去建立的实习基地不复存在而导致企业担心安全生产问题不愿意接受员工实习,从而无法让员工对于污染控制和环境治理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这样的情况下,不仅新的实习基地迟迟没有建立,而且老的也逐渐萎缩。

1.4学科的关系问题

论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论文 第8篇

当然, 美育主要由当时的意识形态所决定, 如雷锋精神, 雷锋的好人好事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 雷锋就成了好人的代名词, 这也是因为雷锋是人们心中的审美理想。由此可见, 美育对文化的导向作用十分显著, 同时也看到政治的意识形态对其影响也很大, 所以, 历史与实践证明,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 美育的确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更确切地说, 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重视美育。文化都有一定的继承关系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是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 是一种先进的文化, 江泽明说过:“在当代中国, 发展先进文化, 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美育在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 美育不同于一般的说教, 平常的说服教育枯燥乏味, 受教人不一定能接受, 美育不光是晓之以理, 而且也动之以情, 例如爱国主义, 只是凭空说或解释一番, 不能缺的很好的效果, 如果欣赏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或者电影, 这样的效果大相径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发挥主导作用, 所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应该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积极性, 马克思说过,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命题, 从原始艺术来看, 美就产生于生产实践活动之中, 例如山顶洞人会将动物的牙齿用线串起来, 然后带在身上, 兽牙象征战利品, 而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杀死野兽, 才能得到兽牙, 在兽牙上, 人看到了自己的本质力量的显现, 后来观念的变化, 佩戴兽牙就成了美的表现。这个例子可以说明, 美确实是在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产生的, 也确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同时也看出, 美的产生也具有主体的积极参与, 如果没有主体意识的附着和参与, 那么兽牙就还是兽牙, 不会变成美的象征。由此看出, 主体参与的积极性促成了美的发展, 反之亦然。美育同样可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参与的积极性, 例如开展各类的社区文化活动, 使人民群众受到美的感染, 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让人民群众成为剧中人, 一让他们成为受益人, 真正做到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服务于人民大众。

众所周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方面和教育科学文化方面, 美育在这两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道德方面, 道德在社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规定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准则, 是社会能够正常运转的保证, 虽说它是每个人必须遵守的, 但终归是外在的东西。《乐记》说:“乐, 乐其所自生;而礼反其所自始。”又说:“乐也者, 动于内者也;礼也者, 动于外者也。”这里的礼就是指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 乐指的是艺术, 也可理解为美育。“礼反其所自始”就是把道德看成是与天性相悖的, 所以“动于外者”。如何将天性与道德相结合, 也是从古至今人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社会要稳定地发展, 个体也要全面的发展, 那么美育比起德育, 略胜一筹, 美育是自由的, 由内而外的, 德育是受限制的, 外在的, 其实处理美育和德育就像是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社会需要稳定总是要求同, 个人总是要存异, 但是个体的情感自由要在不破坏社会的秩序才合理, 而德育只有趋同, 所以才会与天性龃龉。那么美育怎么样让道的内化在个体身上呢, 我认为是情的作用, 审美过程中总会发生移情现象, 这样的移情作用可以扩展到生活中的人文关怀, 而且艺术的丰富性能让人拥有不同的审美体验, 在不同的场景下, 就会产生不同的感情。于是, 接受过美育的人会保持一种同情感, 与社会产生一种亲和力, 当受到同情驱使, 道德行为就是一种自发的行为。由此观之, 美育对于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在教育科学文化方面,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 工具理性也深入人心, 而美育可以改变这样的思维方式, 与自然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而且美育可以丰富人们的认识能力, 审美就是一种认识方式, 只不过这种认识方式和科学的认识方式不同, 是一种整体的把握, 是一种含有“人”的认识, 也就是说在认识事物的时候, 将与人相关的一些体验和价值包含进去了, 人在世界之中, 人需要对世界的体悟, 无法纯粹价值中立而这样的认识方式也有想象的成分, 哪怕科学也需要想象, 爱因斯坦说过,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那么从此可以看见美育对科学的作用也非同小可。

美育追求的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席勒认为, 感性和理性在健全的人格中都不可或缺, “理性虽然要求统一, 但是自然却要求多样性, 因此人需要这两种立法。前者的法则通过不受诱惑的意识作用于人, 而后者的法则却通过无法排除的情感作用于人。如果道德的性格只能通过牺牲自然的性格才能保持, 那么就证明人还缺乏教养。”3所谓自然的性格就是感性, 真正完整的性格就是感性与理性合二为一, 正如他所说的:“当理性把他的道德的统一引入自然的社会时, 它不可以损害自然的多样性。当自然在社会的道德建设中试图坚持它的多样性时, 由此不可以破坏道德的统一。单调和混乱与取得胜利的形式之间相隔是同样的遥远。在有能力和资格把强制的国家转变到自由的国家的民族中, 人们将会找到性格的完整性。”4成为完整的性格就需要美育的帮助。

总之, 美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动态结合的。两者本身也是动态的, 美育具有时空性, 美育自身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 并且具有地域性, 美育需要一个过程, 不同的地区的文化资源不仅数量上有差异而且风格也有区别, 例如城市的文化资源比农村的文化资源丰富, 所以美育的普及是一个过程, 不可也不能一蹴而就。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也是动态的, 根据经济基础的变化不断添加新的内容, 是一个不断丰富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文化建设的长期繁荣与昌盛应该多支持美育工作。

摘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 美育的确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更确切地说, 要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重视美育。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美育,建设

注释

1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人民出版社, 2000:18.

22 .江泽明.江泽明文选 (第三卷) [M].人民出版社, 2006:276.

33 .席勒, 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中国文联出版社, 1984:43.

论中国特色的先进家庭文化建设论文 第9篇

关键词: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区别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5—0076—02

一定的文化形态是对一定社会形态的反映,并对其以导向作用。因此,只有以先进文化来指导实践,才能使信念更坚定,理论更成熟,方向更明确,步伐更矫健。坚持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为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做出了不懈努力,从新民主主义文化到社会主义文化,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党的文化理论一脉相承,不断创新发展。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从先进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上,我们丝毫看不出二者的差别。再加上,江泽民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更加局限了我们的视野,限定了我们的思维。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即对立统一是普遍的,要求我们从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才具有相反性;从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才具有不可分性。本文就从先进文化在外延的不断扩大和内涵的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从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中把握二者的对立。

一、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先进文化作为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给人类文明传承以气势和神韵,更给人类的发展以方向和支撑。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无不汇聚着促使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的一浪高过一浪的历史潮流和时代涛声。然而,先进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它与具体国家的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自身的特点。中国的先进文化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历史现象,与我们国家、民族的具体历史条件相联系,因而具有中国自己的特点。它是反映中华民族进化的发展中逐渐形成和不断发扬光大的文化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它反映着中华民族发展的正确方向,又与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相一致。

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先进文化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这个先进文化是批判继承传统而又充满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具有典型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而贯穿当代世界文明基本精神的现代新型文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二、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区别

尽管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无疑看到了二者的紧密联系,但作为两个理论不可能不存在差异之处。正所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本文就从先进文化在外延的不断扩大和内涵的不断深化的基础上,从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统一中挖掘二者的区别来拓宽我们的视野,加深我们的认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先进文化历史进程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和表现

文化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截止目前经历了是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由新文化发展到新民主主义文化,第二阶段是由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到社会主义文化。最后一个阶段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只是这个进程的一个具体阶段,而不是先进文化的全部,具有过渡性。中国先进文化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正如前面所述,中国先进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等同,只有在“当代”“当前”的限度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特定的阶段,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错误无非就等同于五四时期的“民主的、科学的”新文化就是中国先进文化所犯的错误。

(二)先进文化与落后腐朽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国外民族特色的文化

文化有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特色文化与普遍文化等的区分。因此我们所讲的先进文化正是与落后文化相对应而存在的。纵观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历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先進文化都无不证明这一点。胡锦涛同志2004年一次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先进文化之所以具有先进性就在于它能够顺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揭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为人类社会发展产生持久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它是荟萃一切优秀历史文化,升华时代精神,是相对于颓废、消极、愚昧、落后、阻碍社会进步的文化而言,并总是在同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文化的冲突中体现出来。

有中国特色杜会主义文化,着眼于中国特色,相对于国外各国文化而言,它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积极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不完全的中国先进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不完全性。表现在:一方面,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已经居于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腐蚀等色彩的落后文化,甚至还存在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还不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全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文化虽然在整体上优越于资本主义文化,但是作为文化重要内容的科学技术等许多具体的文化方面还落后于资本主义文化。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是这种不完全性得以存在的现实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种不完全性决定了其建设必须努力改造落后的文化,努力防止和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的各种错误思想观点对人们的侵蚀,逐步缩小和剔除它们借以滋生的土壤,逐步缩小和消灭一切非社会主义性质的落后文化的存在;必须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增强社会主义文化与资本主义文化的比较优势和感召力,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凸显,将越来越多的人们吸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上一篇:企业公司科技创新工作总结汇报下一篇:小班教研组活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