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企业管理的名言

2024-07-27

关于企业管理的名言(精选8篇)

关于企业管理的名言 第1篇

企业家名言-企业家名言 关于企业家的名言

企业家名言

企业家经典语录

共收录关于企业家的名言17条

艺术家用才华赢得荣誉,思想家用寂寞呼喊真理。企业家用财富证明价值,老百姓用平凡托起伟大。海派清口创始人 周立波 《壹周立波秀》

没有哪个企业家是因为做善事把企业做垮了的。表面上,做善事花了钱,好像亏了,其实我认为不但不亏,反而赚了。关于企业家的名言企业家,慈善家 陈光标

创新应当是企业家的主要特征,企业家不是投机商,也不是只知道赚钱、存钱的守财奴,而应该是一个大胆创新敢于冒险,善于开拓的创造型人才。奥地利经济学家 熊彼特

在我看来有三种人,生意人:创造钱;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为社会承担责任。企业家应该为社会创造环境。企业家名言企业家必须要有创新的精神。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马云

没有经过经济危机洗礼的民族,不可能是经济上成熟的民族;没有经过经济危机洗礼的企业家,不可能是成熟的企业家;没有经过经济危机洗礼的公民,不可能是市场上成熟的公民。企业家名言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郎咸平

我绝对不会给子女留下什么,我给子女留下的是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我觉得企业家和富人有责任和义务去培养子女的吃苦精神,创业精神,不应该把我们老一辈辛苦创造的财富留给子女,其实这是害了子女。企业家,慈善家 陈光标

企业家是在现在的环境,改善这个环境,光投诉,光抱怨有什么用呢?国家现在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失败只能怪你自己,要么大家都失败,现在有人成功了,而你失败了,就只能怪自己。就是一句话,哪怕你运气不好,也是你不对。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 马云

创新是企业家的具体工具,也就是他们借以利用变化作为开创一种新的实业和一项新的服务的机会的手段。……企业家们需要有意识地去寻找创新的源泉,去寻找表明存在进行成功创新机会的情况变化扩其征兆。他们还需要懂得进行成功的创新的原则并加以运用。美国现代管理之父 彼得·德鲁克 《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决定经济向前发展的并不是财富500强,他们只决定媒体、报纸、电视的头条,真正在GDP中占百分比最大的还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创新的中小企业;真正推动社会进步的也不是少数几个明

星式的CEO,而是更多默默工作着的人,这些人也同样是名不见经传的,甚至文化程度教育背景都不高,在这些人中,有经理人、企业家,还有创业者。关于企业家的名言美国现代管理之父 彼得·德鲁克

同时大学生要放下架子,在金融危机的前提下,在家里,在集贸市场上也可以摆地摊,自己创业,从零开始,这样去做。我作为一个……谈不上多大成功的企业家、慈善家,我以前也摆过地摊,白天摆地摊,晚上睡在马路边,如果现在我两手空空,我现在还可以再回到街头摆地摊,对,我不怕任何熟人朋友看到我,面子该放下就放下,讲面子会害人。企业家,慈善家 陈光标

在未来的10年里把中国打造成为最具爱心大国,我对此非常有信心,现在中国的慈善发展特别快,现在人人都来关心慈善了,现在大家对慈善的准备,包括企业家对慈善的认知也越来越多,认为我们不做慈善将来会被社会淘汰。

陈光标在做,我们不做也不好意思了,从这个角度讲我认为是好事,我们的慈善最近几年发展是初级阶段,但是速度非常快,我非常看好我国的慈善事业很快会超过西方的国家。企业家名言企业家,慈善家 陈光标

对陈光标这个名字来说,大家现在都很不陌生了,甚至认为我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陈光标对大家来讲也都很好奇,比如说各种灾难来了第一时间到达,每一次捐款是第一人,第一时间捐款。大家都很好奇,我为什么要这样去做,我的钱是怎么赚来的?网友都很好奇,首先我告诉网友朋友们,我陈光标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我也经常形容说我是一个地球清洁环卫工。我从来没有把我当成一个什么成功的企业家,慈善家,我就是一个非常普通的人。我今天所回报的社会是我怀有一颗强烈的感恩之心,感恩我们党改革开放的政策,感恩我们好的法治环境,感谢我们员工的辛勤创造,成就了我陈光标今天。

所以说我创造了财富就要拿出来和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共同分享。企业家,慈善家 陈光标

关于企业管理的名言 第2篇

2. 有产者是好领导的,无产者是难领导的。 —— 徐冠巨

3. 胡雪岩以财揽才——重用人才

4. 选法官——管理者的实践知识

5. 巨鹿决战——激发员工的团队精神

6. 请将不如激将——激发员工的动力

7. 楚庄王绝缨——善待优秀人才

8. 宰相的智慧——管理者的个体素质

9. 宰相肚里能撑船——领导者的宽容

10. 日立“鹊桥”——重视员工

11. 周亚夫严明军令——德才兼备

12. 一条腿的鸭子——善于赞美员工

13. 晏婴侍奉三朝的秘密——与领导相处的艺术

14. 张良拾鞋——处事艺术

15. 不辩而明——以退为进

16. 皮格马利翁效应——用人不疑

17. 两盘教学录像带——激发员工的自信心

18. 王文京把用友的代理营销体系的建设归功吴铁;把用友最成功的软件UFO归功于苏启强;把财务软件市场的教育和培植归功于自己当时的竞争对手先锋;把用友发展迅速归功于软件作为朝阳产业的拉动;王文京好像没有把什么归功于自己,但他做成了用友。 —— 刘韧 《王文京十年》

19. CEO是什么?C是customer(客户),第一件事情就是客户,E就是Employee(员工),你要照顾员工,这是根本。O就是Owner(所有者),就是VC,他们是给钱的,花了钱你就要给他回报。 —— 戴伟民

20. 华晨走到今天的局面,如同一个得了绝症的病人,它的病根就是没有用心去经营它的人。同样是一套太极拳,用心去打,和不用心去打,表面看架子一模一样,但真正需要用四两拨千斤的时候,花架子是不可能有力道的。因为他没有掌握用力的纲领,没有用心去打。 —— 仰融

21. 管理层要淡化英雄色彩,实现职业化的流程管理。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仅是代表,而不是真正的英雄。 —— 任正非

22. 一个首席执行官的任务,就是一只手抓一把种子,另一只手拿一杯水和化肥,让这些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让你周围的人不断地成长、发展,不断地创新,而不是控制你身边的人。你要选择那些精力旺盛、能够用激情感染别人并且具有决断和执行能力的人才。把公司的创始人当成一个皇帝,从长远来说这个公司是绝对不会成功的,因为它没有可持续性。 —— 杰克·韦尔奇

23. 一个企业只能在企业家的思维空间之内成长,一个企业的成长被其经营者所能达到的思维空间所限制! —— 德鲁克

24. 真正的管理人是去管理人的情绪。 —— 顾修全

25. 你的房子首先要足够坚固,然后才可以装修。 —— 陈天桥

26. 如果你希望在软件业中取得成功,那么必须具备一个完全理解和热爱编程的管理队伍,同时他们也必须更理解和热爱商业。 —— Joel Spolsky

27. 通常情况下,我会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否清晰地告诉了对方他的目标?我是否给了对方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实现这一目标?我是否对其进行了必要的培训?结果我发现,90%的时候,问题都是出在我自己身上,或者说我至少应该对问题负一部分责任。 —— 迈克尔·阿伯拉肖夫

28. 并不是你有发展是第一,活着才是第一,活着才可能有发展。 —— 高春辉

29. 管理无小事。 —— 张瑞敏

30. 八分人才,九分使用,十分待遇。 —— 尹明善

31. 希望外界不要用阶级斗争的眼光来看新浪董事会以及管理层。 —— 段永基

32. 一个企业的CEO和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一样,不同时期需要不同风格的CEO和领导人。 —— 刘克丽 《更换CEO原则发现:叛逆上届》

33. 企业家要读的书,第一本就是政治学,高智商的企业家往往是政治链出问题。政治链出问题就是苦难生活的开始,工厂要破产。俄罗斯首富就不是资金链的问题,而是政治链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政治水准要提高,政治悟性要提高。 —— 严介和

34. 除非一个企业产生的利润大于其资本成本,否则这个企业是亏损经营的……到挣足它的资金成本以前,企业没有创建价值,是在摧毁价值。 —— 德鲁克

35.平安保险为了上市要分设法人,但你一定要搞明白子公司的法律概念和管理概念,资金、品牌、市场应该统一由总部去运作,能集权的一定要集权到总部。 —— 秦晓

36. 是什么造就了一流的公司与平庸的公司的不同?主要的标志——是看你是开始在严酷的事实面前寻找理由为自己开脱,还是直面严酷的事实。这是关键性的一点。 —— 科林斯

37. 首先要说的是,CEO要承担责任,而不是“权力”。你不能用工作所具有的权力来界定工作,而只能用你对这项工作所产生的结果来界定。CEO要对组织的使命和行动以及价值观和结果负责。 —— 德鲁克

38. 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 —— 德鲁克

39. 真正要想一个公司治理成功,是要真正解决企业的各个利益阶层都能共享、受益和认同的文化内涵问题。 —— 黄怒波

40. 第一,我是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第二,算别人算不清的账;第三,管别人不管的事情。我认为董事长就做这三件事。 —— 冯仑

41. 职业化、规范化、表格化、模板化的管理还十分欠缺。华为是一群从青纱帐里出来的土八路,还习惯于埋个地雷、端个炮楼的工作方法。还不习惯于职业化、表格化、模板化、规范化的管理。重复劳动、重叠的管理还十分多,这就是效率不高的根源。 —— 任正非

42. 领导不是某个人坐在马上指挥他的部队,而是通过别人的成功来获得自己的成功。 —— 杰克·韦尔奇

43. 不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是管理者最大的疏忽。 —— 玛丽·凯

44. 在红军中产生了流寇主义的政治思想。这种思想表现在:一,不愿意做艰苦工作建立根据地,建立人民群众的政权,并由此去扩大政治影响,而只想用流动游击的方法,去扩大政治影响。二,扩大红军,不走由扩大地方赤卫队、地方红军到扩大主力红军的路线,而要走“招兵买马”“招降纳叛”的路线。三,不耐烦和群众在一块作艰苦的斗争,只希望跑到大城市去大吃大喝。凡此一切流寇思想的表现,极大地妨碍着红军去执行正确的任务,故肃清流寇思想,实为红军党内思想斗争的一个重要目标。应当认识,历史上黄巢、李闯式的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可。 —— 毛泽东 《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

45. 要看懂选民的脸色,知道自己是什么货色,然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 鲍威尔

46. 陆生时时前说称《诗》、《书》。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而得之,安事《诗》、《书》!”陆生曰:“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且汤、武逆取而以顺守之,文武并用,长久之术也。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乡(向)使秦已并天下,行仁义,法先圣,陛下安得而有之?” —— 司马迁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47. 听多数人的意见,跟少数人商量,一个人说了算。 —— 万

48. 我可以努力作个爱民的国王,但我无法保证不丹代代都有好国王……一个有效的制度比王位更重要,君王一爵矣。 —— 辛格

49. 组织变革要取得成功的方法是:75%~80%靠领导,其余20%~25%靠管理,而不能反过来。 —— 约翰·科特

50. 当更多的行动缺乏道德约束时,也将伤害到更多对象,而且这种短视近利的手段将伤害一个人的长期领导能力。 —— 约翰·科特

51. 人管人气死人,制度管人累死人,文化管人管住魂。 —— 翁荣金

52. 表扬一个人最好用公文,批评一个人尽量用电话。 —— 雅科尔

53. 探索中的疑问和没有主张,是两码事。(真正的答案)在企业家的实践当中。 —— 张瑞敏

54.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各种诱惑,如果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就有可能犯错误。境界和思想可以超越,精神可以升华,但力量不可超越。 —— 鲁冠球

55. 在引进新管理体系时,要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 —— 任正非

56. 虔诚地服务客户是华为存在的惟一理由。 —— 任正非

57. 做企业没有奇迹而言的,凡是创造奇迹的,一定会被超过。企业不能跳跃,就一定是(循着)一个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地走。 —— 王石

58. (辞去总裁只当董事长)我给自己的定位是:能不做的就不做,只解决总裁与书记不能解决的问题。 —— 牛根生

59. 最成功的领导一定是个会满足手下人心理需求的人。 —— 大卫·奥格威

60. 只有企业的员工真正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分权才有了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权力分下去就会乱。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者(指员工对组织目标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领袖。基层不能没有英雄,没有英雄就没有动力。 —— 任正非

61. 以外国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国人的管理哲学,以及保存员工的干劲及热忱,无往而不利。 —— 李嘉诚

62. 好的职业经理人能够调整自己血液里的创业成分和职业成分。 —— 卫哲

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 第3篇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创新

1 管理创新的内涵

企业管理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的经营活动涉及许多要素, 管理活动正是把这些要素有效整合利用的过程, 因此管理也是一种生产力, 科学、有效地管理可以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然而, 企业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要不断进行管理创新以适应环境和企业发展的需要。

管理创新是指企业的管理思维、方式和技术的变革与完善, 是企业面对环境的变化, 用新思维和新方法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重新设计, 以促进企业管理的有效运营。管理创新是重要而又复杂的过程, 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发展, 就必须不断进行管理创新。

2 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2.1 我国企业当前管理创新存在的不足

(1) 企业管理不够细化, 企业管理中有很多漏洞、比较粗放。

(2) 管理组织和方法相对落后, 制约着创新能力。

(3) 企业管理者素质不高, 不具备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 仅仅凭凭经验和直觉在管理。

(4) 管理思想落后, 企业及员工缺乏管理创新精神。

(5) 对员工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文化建设落后, 没有形成自己的企业文化。

2.2 进行管理创新的原因

随着知识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 市场变化更加迅速, 企业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 越来越取决于其快速的反应和和对知识的利用程度, 企业必须进行深刻的管理创新以适应这一变化。当前, 我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2.2.1 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要求

买方市场的出现意味着竞争的加剧,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把竞争的舞台扩大到了全世界, 同时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更高, 企业必须尽可能的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这些都要求企业管理的改革和创新。

2.2.2 知识经济兴起的要求

知识经济是一种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共享、交流和创造基础上的经济。在工业经济时代, 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大规模使用或消耗原料、资源和能源, 把创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看作是最重要的经济发展因素。与传统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物质的投入不同, 知识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知识的加工利用和共享。知识经济的兴起, 要求企业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方式向知识经济的管理转变, 要求企业进行管理的创新。

2.2.3 员工和顾客需求变化的要求

如今, 现代人越来越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企业中每个员工都希望能够得到企业和他人的认可, 希望自己的工作符合自己的兴趣, 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为了满足员工的自我实现需求, 企业管理也要追求灵活和软化。如果还是以一种硬性的管理强制员工的行为, 则不能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只有满足了员工的需求, 才能促使员工真正地融入企业, 更好的为企业服务。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 消费者的权利意识逐渐增强, 消费者与企业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顾客需要更加个性化的、快捷的产品与服务, 顾客满意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决定因素。这些都要求企业进行管理方式上的创新, 以适应这些变化。

2.2.4 提升企业持久竞争力的要求

成功的企业都有着其独特核心竞争力, 它们能给企业带来超额利润。因此企业的发展要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经营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是对企业内部知识和资源的一种整合。这种资源整合需要卓越的管理, 就是围绕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加强管理。当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价值链的重构和资源的配置, 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 要争取融入这一价值链, 在某一个环节要做到一流水平, 使自己不可替代, 形成核心竞争力。企业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改进和提高企业的生产管理, 实现管理的创新。

3 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内容

3.1 企业管理理念创新

企业要实现管理创新, 理念的改变是最重要的, 管理理念的转变, 最有效的方式是创新企业文化。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员工所有的共同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经济时代, 企业的文化创新包括以下内容: (1) 观念创新。观念创新是企业文化创新的前提。 (2) 战略创新。企业要有一种全球视野和变革精神。 (3) 制度创新。要在企业内部建立公平的激励机制, 鼓励创新和不同思想的出现。

3.2 企业管理组织结构创新

企业的组织结构, 是企业一种规定其内部权力、责任、控制和协调关系的制度, 它是为实现企业既定的经营和战略目标而制定的。传统上, 企业采用的组织结构通常是层级化、职能化的组织结构。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竞争的日趋激烈, 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 由此出现了一系列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创新性的组织结构形式。现代企业向着组织结构扁平化、小型化和弹性化方向发展, 从刚性组织向柔性组织管理转变。这种组织结构既可以增强企业的灵活性, 又有助于调动员工的自主

参考文献

[1]甘启文.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J].现代教企育业, 2006, (8) .

[2]梁镇.关于企业管理创新的思考与探索[J].管理世界, 1998, (6) .

[3]随翠霞.企业管理创新浅谈[J].安徽科技, 1999, (10) .

[4]朱桂林.企业管理在于创新[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8) .

[5]李培红.企业管理创新探讨[J].商场现代化, 2007, (3) .

关于“名言”问题的思考 第4篇

一、何谓“名言”

现在市场上出版的名言类词典比比皆是,有的不叫“名言”,叫“名句”、“警句”、“格言”、“箴言”、“格言警句”,还有的叫“引语(引用语)”、“赠言”等。翻开一看,又似乎大同小异。这些名目繁多的术语或概念是一回事还是全无关联,看来很有深究的必要。

“名言”,《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以下简称《现汉》)解释为“著名的话”。其中,“名”是“著名”,“言”是“话”。“话”不难理解,一般应该是完整的句子,但也可能是固定短语或固定短语的集合。何谓“著名”?《现汉》释为“有名”,而对“有名”的解释是:“名字为大家所熟知;出名。”前半句释语中的“名字”与“言”没有关系,只有后半句的“出名”大致符合“名言”之“名”的内涵。但从“著名”到“有名”、“出名”,我们依然无法判断到底什么样的话才够得上“著名”。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以下简称《规范》)对“名言”的解释是:“著名的话;常被人们引用来说理的话。”这个定义比《现汉》进了一层,其后半部分可以视作对“著名”的进一步说明,其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指出了名言“常被人们引用”,二是指出了名言是“用来说理”的。其中,“用来说理”是名言的功用,而“常被人们引用”至为重要,它是构成名言“著名”的必要条件,反过来说,名言的“著名”程度实际上取决于人们对它的称引率。

著名语言学家陈原写过两篇文章,一篇是《关于“引语”或“名言”词典的随想》(1988),一篇是《论名言》(1997)。他在《论名言》中开宗明义,给“名言”等下了一个描述性的定义:

“名言、警句、箴言、嘉言、格言、谚语、引语……所有这些具有微小语义差别的称呼,在社会语言学某一层面上,却通通表达了同一种语言现象……那就是一种浓缩了的思想片段、一种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或者一种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在传播的过程中,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把这许多语言材料称为‘引语’的缘由。名言、警句——所有称之为引语的——这些语言材料,是一种语言结晶体。”“浓缩了的思想片段”、“纯化了的或结晶了的论点”、“具有普遍意义、普遍价值的超时空信念”虽然不是语言学、词典学的定义,但却非常精辟地道出了名言的真谛:“名言”的“言”并非普通的话,而应该是一种“思想片段”、“论点”或“信念”,“名言”的“名”也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著名”,而应该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同时,陈原还指出了“名言”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浓缩”、“纯化”或“结晶”——简言之,高度的概括性或凝练性。我们基本赞同陈原的看法,但不完全赞同他所说的“超时空”,因为不是所有的名言都具有超时空的特点,有些名言明显具有一定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名言未必为其他民族的价值体系所认同;有些名言具有一定的时间性,反映某个特定历史阶段的核心价值观的名言也未必为后世的社会认同。

综上所述,我们试做如下归纳:“名言”是在一定时期内流传很广,包含一定的价值观并经常被人们称引的话。

二、“名言”的基本特征

我们认为,“名言”要成为“名言”,更准确些说,在一定时期内能被大家公认为“名言”,应该具备五个基本特征:

(一)权威性。指的是名言所具有的社会认可度或社会影响力,它所内含的核心论点符合社会公众的普遍认识或普遍价值观。汉语有一个成语,叫“引经据典”,引经据典的目的无非是增加话语的分量,表明自己的论点并非平空杜撰,而是合于圣人思想的。那么,引证名言的目的自然就是要向人们表明自己与权威人物、权威典籍的“思想片段”不谋而合。绝大多数名言出自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以及德高望重的政治家之口,会给我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名言就是名人之言。毋庸讳言,名人(包括著名的典籍)的话尤其是名人充满哲理的话更易于成为名言,获得一定的社会认可度,但是这样的“名人”必须是对人类文明做出杰出贡献的名家,同时名家所说的“话”必须符合人类的普世价值观,代表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相比之下,普通百姓的言语能够获得名言身份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便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刻睿智的思想。一些脍炙人口的传世名言,并非出于名人之口,但后人一定将其附会于某个名人,才觉得够分量和权威。比如,中国有一副著名的劝学对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本不知何人所作,后人将创作权归于韩愈,原因即在于此。世界各民族民间流行的一些谚语和格言,几乎都经过了千百年的锤炼和筛选才积淀下来,其中又只有很小一部分进入名言,也可作为证明。但是,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名言的“权威性”是指名言内容的权威性,而非说话人的权威性,尽管后者有助于名言的形成。基于同样的原因,我们反对今人“创造”名言的说法,因为,尽管所有的名“言”都是由人创造的,但其成为“名”言却非一人、一时、一地之力所能为的。

(二)通行性。指的是名言在一定时期内为社会公众普遍接受、引用的程度。这是判断名言之“言”是否“著名”的依据。从“言”到“名言”,有一个社会公众逐步认可的过程,运用社会学的数理统计方法应该可以算出很多名言认可度。从未在世上通行的言论不能称为“名言”。但如果仅仅这样表述,那未免失之片面,将“名言”与“流行语”(这里指流行的言论而非流行词语)混同了。流行语尤其是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具有极强的时效性,在某个时段和特定范围内空前流行,被人们大量引用、复制和仿制,但像大浪淘沙一样在很短时间内会消失得无影无踪。相比于流行语,真正称得上不朽的名言则大都具有陈原所说的超时空特点,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和社会公众的筛选”,也就是说,名言能够通行于不同的历史阶段,通行于不同的民族和国度。更进一步说,名言一旦成为“名言”,它就不再为某个创造它的个人、民族或国家所有,而成为人类共同的思想财富和文化财富,它所包含的思想或论点也就成为了人类普世思想和普世价值观的一部分。

(三)称引性。指的是名言所包含的称引价值。这与通行性所指略有区别:通行性侧重指名言被引用的“量”,称引性侧重指名言被引用的“质”——即名言因何“著名”?名言之所以被称为名言,一定常被人们称引,而人们之所以称引名言,通常不是为了炫耀自己学识渊博,而是为了阐发一定的道理或佐证某个观点,增加立论的权威性。从这个意义上说,陈原将名言称为“引语”有一定道理。“引语”也叫引用语,朱祖延就编过一部《引用语词典》。但是,笔者认为,“名言”和“引语”不是一个概念:第一,名言要成为名言,必先成为“引语”,这是一个先决条件,如果无人称引,即使蕴含多么深刻的道理,也绝无“名”可言。第二,从“引语”到“名言”,有一个发展过程,只有当“引语”的称引达到一定的量,才可能成为“名”言。第三,不是所有的引语都能成为名言,引语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能够进入名言。第四,用“引语”称呼“名言”,并不贴切,因为“引语”包括了非名言在内的一切引文。顺便提一下,现在有些名言词典,将一些从未被人称引的言论编入其中,这缺乏理论依据:既然从未被称引,何以谓“名”言?“名”自何来?因此,这些所谓的“名”言,称为“言”尚可,称为“名”言则不可。除非是编纂者主观上认为该言论具备“准名言”或“候补名言”的潜在价值,在未来某个时期“准名言”或“候补名言”有望升格为正式的“名言”,因而有举荐之必要。但果真如此吗?

(四)哲理性。指的是名言中内蕴的深刻思想、道理以及价值观。名言之所以流传很广、很远,被世人时时称引,是因为所引名言一定蕴含了称引者认同的思想、道理或价值观,或言我所欲言,或据为典则,或引为佐证,或启人心智。尽管我们可以将名言分为很多种类型,但其中最核心或最具影响力的是思想名言和道德名言两大类。称引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公众反复筛选名言的过程,反复筛选的背后反映的是整个社会与称引者个人的世界观及价值取向,筛选的结果决定了哪些“言”可以进入“名言”的殿堂。唯其如此,我们才不完全同意名言超越时空的说法,因为对名言的取舍常常反映了某个时代、某个集团与某个个体的意志及价值体系。“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曾在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中被奉为天经地义的至理名言,现在已成文化垃圾,就是这个道理。真正历数千年而不朽、经受得住“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是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里特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诸葛亮的“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等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名言。

(五)凝练性。指的是名言的内容高度概括和文辞高度简练。名言一般都不长,从几个字到二三十字不等,但语言隽永,含义深远,耐人寻味。“知识就是力量”,“满招损,谦受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发光的未必都是金子”,意义高远而出语精警,很容易记住。三十字以上的名言相对较少,一则不便记诵,二则太长就与“名段”、“名篇”混淆了界限。人们通常以句子为单位对名言进行切分,进一步说,“名言”一般只包含一个完整的句子,极少集合若干个句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名言有时会等同于“名句”。培根的《论读书》,满篇都是警语,但称引者绝不会将全文作为一个名言单位,而是将其切分成若干句名言,或者仅征引其中最有思想性的一句作为代表,比如“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王佐良译文)。

以上是名言的基本特征,其中,哲理性是名言的本质特征,是称引性和通行性的基础;称引性和通行性是判断是否能够成为名言的客观依据,而权威性和凝练性可以看作是形成称引性和通行性的必要条件。当然,名言的特征也许不止这些,但上述五个特征是必须具备的。

三、“名言”与“名句”、“格言”、“警句”、“赠言”的区别

弄清楚了什么是“名言”,再来讨论“名言”与其他几个概念的异同就比较容易了。

(一)“名言”与“名句”。名句,《现汉》:“著名的句子或词组。”《规范》:“长期以来经常被人引用的句子或短语。”按照这个解释,“名言”等于“名句”。实际使用中,也确实不易区分,拿上面的基本特征衡量,似乎“名句”也都具备,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不能绝对划上等号:第一,“名言”一定包含了某种思想、道理或价值观,而“名句”有很多只是纯文学的描写,不一定包含前面所说的“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如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等。通常将它们归入名句而不归入名言。但如果名句在传播过程中附加了某种哲理或价值观,它也就成了“名言”,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这个意义上说,“名句”要包括、涵盖“名言”。第二,“名句”的最大长度限于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名言”有时是不止一个句子的集合。比如:“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爱因斯坦语)这包含了两个句子,作为“名句”似乎有些长,而归入“名言”则比较恰当。所以,我们认为,“名言”与“名句”的划界应该有所侧重:“名句”着眼于句子自身在传播过程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名言”还应着眼于句子中包含的思想、道理与价值观。

(二)“名言”与“格言”。“格言”,《现汉》解释为:“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话,一般较为精练。”《规范》:“含有劝诫意义或富于哲理的精练的固定语句。多出于名家的言论……”《辞海》:“熟语的一种。可为法式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满招损,谦受益’。”“格”的本义是“规范;法式”,“格言”顾名思义就是可以作为行为标准的话,所以它一定含有某种劝诫和教育意义,换句话说,格言一般都包含了社会公众普遍认可的某种价值观。格言大都言简意赅,也具有上面我们分析的凝练性、通行性、称引性等基本特征。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格言”整体上应视为名言的一部分。在语汇学或熟语学上,格言和成语、惯用语、歇后语、谚语一样是熟语的一种类型,结构上具有定型性,使用者不能随意改变其结构。而名言不是熟语,更准确些说,凡是有“主”(名家或经典)的名言都不是熟语。格言几乎都产生于民间,我们无法准确说出绝大多数格言的主人,个别格言虽然也能勉强找出某个首先使用的人,但因为格言主要通行于民间,后人在使用时已经完全忽略了格言的原始出处。因此,说格言“多出于名家的言论”并不贴切。还应该指出的是,名言中也有一小部分来自谚语,但主要是包含哲理和劝诫内容的谚语。偶尔,人们还使用“箴言”一词,殊不知“箴言”的含义更窄,主要指来自古书中的含有劝诫内容的话。“箴言”不都能成为名言,即使有些箴言进入了名言范围,但在名言中所占的比重也是很小的。

(三)“名言”和“警句”。“警句”多出自诗文,其中“警”有二义:一为“警示”,重在劝诫,使人醒悟;二为“警策”,重在文辞凝练而含义深远,使人感动。前者多寓某种伦理观念和道德教化;后者多为诗文名句,有些也含一定的哲理。根据我们的理解,“警句”属于名句的一类,含劝诫和哲理内容的警句同时也是名言。而纯文学的名句,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杜甫《旅夜抒怀》),“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语言精警,令人吟咏三叹,虽然有些人将此类名句也称作警句,但我们仍将它们划入名句而不划入“名言”。

(四)“名言”与“赠言”。“赠言”是“分别时说的或写的勉励的话”(《现汉》),与“名言”毫不沾边。古人有“赠序”,是送别时写的文章,像韩愈的《送孟东野序》、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实际上也是一种广义的赠言。赠言通常由自己撰写,表达对友人的勉励或祝愿,而且长短不限,但临别之际一时未必能找到恰当的表达,故而也会称引某些现成的名句,这才与“名言”发生交会。大部分的“名言”并不适合作为“赠言”,普通人题写的“赠言”更不可能成为“名言”,所以,用“赠言”指代“名言”,我们认为并不恰当。

四、“名言”是变化的

前面说到,名言的价值在于被人称引,而人们所以称引名言,是因为名言含有自己认同的深刻哲理与价值观,这些哲理与价值观构成名言的“普遍意义”,但是名言一旦进入大众传播领域,社会公众会对其进行筛选、改造,名言的含义有时也会发生某种变化。因此,对名言的考察不应是静态的,而应该将名言放入特定的历史阶段,着眼于社会公众对名言的选择以及名言在传播过程中获得的意义。实际上,名言的“名”从来都是变化的,名言的知名度或叫社会认可度(也即社会影响力)受时代、民族、社会制度、价值体系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不能仅据名言的知名度就简单推论,知名度越大的名言就越具有“普遍意义”,因为名言中既有高度浓缩的精华也有高度浓缩的糟粕——而后者越“著名”,其社会破坏性就越大,对人类心灵的毒害就越深。不仅名言的“名”会有变化,名言的意义、形式(文句)也会变化。

(一)名言之“名”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这在上文已经论及。任何名言,特别是含有某种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名言,不可能脱离它赖以通行的社会时代与社会集团,在某一时代、某一民族乃至某一社会制度的文化价值体系中视为“当然”、“必然”的名言,站在世界先进文化的角度看有可能是思想糟粕或文化垃圾。时下有些人从中国古代典籍中发掘出一些反映封建伦理观念的内容和圆滑世故的处世之道,而冠以“名言”的美誉,甚至将这些内容灌输给我们的下一代,实际上非常危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曾经是“名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被我们奉为圭臬,现在恐怕仅通行于落后地区。“传统的”不都是优秀的,“民族的”不都是世界的。是否优秀,要看其是否符合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否具世界性,要看其在世界文化体系中是否存在普遍的意义和价值。只有符合人类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具有世界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名言,才有可能成为陈原所说的“超时空信念”,才可能超越一切时代、民族和社会制度。

(二)名言之“言”有积极与消极之分。名言不都是积极、正面的,传世名言中也有很多消极、负面的内容。虽然有些名言自身含有价值判断,但能否成为“名言”,却主要取决于通行面与称引率的大小,这与称引人的价值取向有关,而与名言自身内容的价值判断无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固是名言,而“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反映极端利己主义的思想观念,法国路易十四的“朕即国家”、德国法西斯宣传部长戈培尔的“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在过去和现在仍有一些人信奉、称引甚至付诸实践,也是“名言”——“名”兼褒贬,“言”则分善恶。所以,仅据“名”不能判断积极名言还是消极名言,需对“言”蕴含的思想内容与价值取向进行分析,才能判断它是不是真正属于人类优秀的文化遗产。

(三)名言的含义具有一定的再诠释性。名言一旦成为名言,就进入了大众传播领域,其内容有可能被重新解释,即名言在传播过程中其意义会发生某种变化甚至重新建构——这时,名言的原意已经变得不再重要,而在传播过程中新产生的意义才是名言真正的价值所在。“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原意是野火不可能烧尽野草,春天一到野草又长了出来。后人称引这句诗用来比喻富有生命力的事物,任何力量也不可能扼杀。再举《论语·学而》中著名的“和为贵”为例,原文是: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杨伯峻对“礼之用,和为贵”的翻译是:“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论语译注》)杨先生解释说:“‘和’今言适合,言恰当,言恰到好处。”今人删去了“礼之用”,仅留下“和为贵”三字,并对“和”的意义重新进行了诠释:“和谐”、“和睦”、“一团和气”……仿佛这三个字成了佛教咒语,可以化解一切矛盾。还有一种情形,姑谓之“断章取义”——不管名言的原意为何,引者只截取自己需要的部分——实际上也属重新诠释。举爱迪生的一段名言为例:“天才,百分之一是灵感,百分之九十九是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都要重要。”其中后一句话极易造成误解,以为不必付出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仅需百分之一的灵感就够了,尤其是判断力还不很强的小孩子很容易由此而耍些小聪明。所以中国人在引这段名言时都自觉地将后半部分截去了。

(四)名言的形式(文句)可以改造。相当数量的传世名言,尤其是来源于古书或民间的名言,在称引或传播过程中经过了后人的提炼或改造,已与其原始面貌大不相同,这一般是名言相对定型的过程,定型的结果是名言的意义更加显豁,而其语言更加凝练。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提炼改造,它们才逐步变成“名”言,通行范围更广,被称引的次数更多。就拿最著名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说,很多人以为这句话出自顾炎武,实际上,顾炎武的原话是:“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卷十三)这句名言的真正提炼者是梁启超,梁启超在《痛定罪言》一文中说:“斯乃真顾亭林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饮冰室文集》之三十三)梁任公将这句名言的首创权归功于顾炎武,后世遂以讹传讹了。再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有人算作成语,但它也是一句名言,本出于王符《潜夫论·明暗》:“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唐贞观二年,太宗向魏徵询问:“何谓为明君暗君?”魏徵引这句话作答(事见《贞观政要·君道》)。后人将其改造为现在的通行句式,使这句名言的表现力大大提升,意义也更为广泛,因为不只是帝王,任何一个常人都存在兼听偏信的问题。

名言的传播及变化问题涉及语言学、社会学、传播学、诠释学等众多学科,并非一篇文章所能回答。本文只是将这些问题提出来,冀能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1.陈原.关于“引语”或“名言”词典的随想.瞭望周刊,1988(24).

关于企业诚信的名言 第5篇

2) 二鱼儿离不开水,树儿离不开土,奔小康、促和谐,离不开诚信经营之路。

3) 广袤中国,无限商机,市场环境,大家维系,商贸经营,诚信第一,产品质量,绝无问题,明码标价,老少无欺,售后服务,有求必理,和谐消费,无忧无虑,买卖双赢,皆大欢喜。

4) 要依法申报资质,不要违法经营;要依法开发建设,不要违法违规;要工程质量合格,不要偷工减料;要面积计算准确,不要短斤缺两;要售楼宣传真实,不要虚假广告;要销售手续齐全,不要隐瞒欺诈;要售房合同平等,不要霸王条款;要依约按期交房,不要借故延期;要依法办理产权,不要违约拖延;要前期物管合法,不要重建轻管;要执行合同担保,不要拖欠克扣;要勇于反腐倡廉,不要贿赂送礼。

5) 商以民为本,合法来经营;诚实更守信,公平去竞争;言行求端正,高效讲文明;重德善为人,技艺当求精;童叟均无欺,贸易讲透明;客户利至上,货款应相清;赊欠若难免,承诺要履行;手续应规范,莫耍小聪明;信誉求第一,欺诈必招损;和谐共发展,诚信促双赢。

6) 诚信歌:走进新时代,共唱诚信歌。诚信是个宝,经营少不了;一旦少了它,商店关门了。诚信立天下,质量赢未来;品德铸品牌,信誉辟市场。买卖以诚为尺度,生意兴隆通四海;经营依法为量衡;财源茂盛达三江。牛肉注水实可恨,三聚氰胺害人精;伤天害理断子孙,消费安全不可忘。

7) 以民为本,合法经营;诚实守信,公平竞争。行风端正,高效文明;重德尽职,业务求精。童叟无欺,交易透明;顾客至上,周到便民。敬业爱岗,承诺履行;优质服务,规范创新。信誉第一,货真价清;和谐共存,互利双赢。

8) 合法合理,自约自律;笃诚笃信,公平公正;求实求精,互利互赢。

9) 恪守信念,信守合同,精诚合作,诚信经营,公平竞争,一视同仁,规范有序,和谐向上。

10) 市场环境要提高,科学发展来撑腰;公平竞争氛围好,诚信兴商看今朝。

11)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遵守法规,敬畏道德;诚信为本,合法经营;以诚立足,以信立企;促进流通,繁荣经济。

12) 采购求实,源头抓起;求真务实,夯牢根基。加工求精,严把环节;宁缺勿烂,质量第一。销售求信,童叟无欺;偷七倒八,自毁口碑。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一诺千金,美名长存。蝼蚁之穴溃千里堤,从小做起务必谨记。

13) 邀约有诚,签约有信,履约有果,诚信经营“源头正”;质量有范,数量有秤,合理公平,货真价实“标的准”;客户至尊,周到便民,有缺必消,优质服务“客为上”;合法经营,同行和谐,有序竞争,文明行业“齐创争”;商客共谱诚信曲,市场繁荣经济兴。

14) 思想、经济、文化,各个领域运用诚信经营观势在必行;开明、繁茂、富饶,欣欣向荣构建和谐新社会众望所归。

关于管理财富的名言 第6篇

2) 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篇倍过悲哀。——托尔斯泰

3) 财富的增长和闲暇的增多是人类文明的二大要素。——迪斯累利

4) 让自己完全受财富支配的人是永不能合乎公正的——德谟克利特

5) 财富是美德的包袱。—(英)培根

6) 富贵本无根,尽从勤里得。-冯梦龙

7) 处处寻求快乐的人才是最富有的人。

8) 财富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

9) 有时候一个人为不花钱得到的东西付出的代价最高。——爱因斯坦

10) 财富得之费尽辛苦,守篇日夜担忧,失篇肝肠欲断。——托·富勒

11) 有了它又妨碍前进,有时甚至因为照顾它反而丧失了胜利。——培根

12) 时间是变化的财富。时钟模仿它,却只有变化而无财富。——泰戈尔

13) 财富对有些人只做了一件事:使他们担心会失去财富。——里瓦罗尔

14)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王安石

15) 财富就像海水:饮得越多,渴得越厉害。名望实际上也是如此。——叔本华

16) 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篇资之天地。——王安石

17) 多余的财富只能换取奢靡者的生活,而心灵的必需品是无需用钱购买的。——梭洛

18) 有财富而不用,从没有达到目的这个角度上一看。就等于没有财富。——《五卷书》

19) 有钱去买能得到的东西当然不错,但是不丢失用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更好。——洛里默

关于管理财富的名言 第7篇

2) 财产像人一般,是一种有机体,除了创业人自己以外,它还要吸收别人的思想和精力。—(美)德莱赛

3) 巨大的财富对于一个不惯于掌握钱财的人,是一种毒害,它侵入他品德的血肉和骨髓中。(美)马克•吐温

4) 纵使富有的人以其财富自傲,但在他还不知道如何使用他的财富以前,别去夸赞他。(古希腊)苏格拉底

5) 人的财产也往往如此。倘使增长的过程从未中断,倘使从未达到平衡的状态,那就不会 垮下来。—(美)德莱赛

6) 最恰当的财富是:当我在路上步行遇雨,手中能有余钱可让自己随便买一把伞,这就是 很惬意的生活了。——罗兰

7) 人们不应该拿财富作为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的通行证,应该把财富作为抵御不幸和灾祸 的保护伞。——(德)叔本华

8) 财富掌握在意志薄弱、缺乏自制、缺乏理性的人手中,就可能会成为一种诱惑和一个陷阱。——(英)塞繆尔•斯迈尔斯

9) 财富本身就是危险。那会招引虚伪的朋友来到你的身旁,贫穷就可能使虚伪的朋友离 开,使你安静下来。——(法)雨果

10) 人类最悲哀的错误,是愚蠢得不愿一顾自然赋予之礼物的价值,反而认为,不可能得到 手的财宝才是贵重的。—(德)海理

11) 时间是人的财富,全部财富,正如时间是国家的财富一样,因为任何财富都是时间与行 动化合之后的成果。——(法)巴尔扎克

12) 财富应当用正当的手段去谋求,应当慎重地使用,应当慷慨地用以济世,而到临死时应 当无留恋地与之分手,当然也不必对财富故作蔑视。——(英)培根

13) 人生最本质的财富,是你自己,你自己就是一座巨大的矿藏,只要开发,就能有无穷的 潜力。也只有开发,你的一切才能显现出来,才能熊熊燃烧起来,才能闪出光彩来。

14) 倘使每个人都完全自己照顾自己的财产,很长时间之后,变得极其衰老了,那他的财产 也会像他的精力和意志一般消逝的。他和他的财产就会烟消云散,不知去向。——(美)德莱赛

15) 人必须努力生产财富,因为他不能没有财富而生存。在每人胸中都有一种欲望,想要在 人世间提髙自己的地位和改善自己的境遇,这就使他不得不设法节约和积累。—(英)麦克库洛赫

16) 财富和力量应该被赋予那些不遗余力地奉献财富和力量的人。如果我们使用我们的肌 肉,我们的肌肉就会变得更加发达;如果我们勤于思考,我们的思想就会更加深刻;而如果 我们运用我们的精神力量,那么这种力量也会得到加强。

17) 财富不应当是生命的目的,它只是生活的工具。——比才

18) 绝望是走向死亡的疾病。——吉尔凯高尔

19)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要是你果真弄到了无法可想的地步,那也只能怨自己是笨蛋,是懒汉。——爱迪生

关于企业筹集资金的管理 第8篇

一、资金的筹措及要求

一个企业, 应当筹措多大数量的资金, 怎样筹措到所需资金, 如何确定外部资金的使用条件等等, 都是应该认真决定的问题。在筹资过程中, 应做到以下要求:

1.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最低的资金要求是筹资的依据。

合理确定资金的需要量, 控制资金投放时间, 要从投资的量和期来确定筹资的数量和时期, 既不能脱节又不能闲置。

2. 周密研究投资的方向, 大力提高投资效果。

要从投资的流向来研究投资的回收, 力求把筹资效果和投资效果统一进行分析。

3. 认真选择资金来源, 力求降低资金成本。

要从各种筹资渠道和方式的结合中制定最佳筹资方案, 以便降低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的高低和投资效果的大小决定筹资的经济效益。这两方面都与资金来源、投资方向、资金需求量及投放时间密切相关。因此要全面分析资金成本率和投资收益率, 力求以最少资金成本实现最大的投资并发挥最大的效能。

4. 适当安排自有资金比例, 正确进行负债经营。

要从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不同成本出发, 进行合理配置, 以便利用财务杠杆, 适当降低筹资成本。

二、企业筹资的渠道和方式

企业取得资金的途径称为筹措资金的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是指企业取得资金的具体方法和形式。一定筹资方式, 可能只适用于某一种特定的筹资渠道, 也可能使用于不同的筹资渠道, 同一渠道的资金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取得。因此, 应对各种筹资渠道和方式深入研究, 以便确定最好的资金来源结构, 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金筹措的渠道。

(1) 国家财政资金。国家预算拨给企业的资金, 主要有财政拨款 (有偿、无偿) 、财政补贴、周转金以及参与股份制企业的国家股等等。

(2) 专业银行借款资金。通过多种形式从银行取得的贷款, 是形成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如基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中短期专项贷款等等。商业信用的单据贴现, 也是迂回使用银行信贷资金。选择借款方式时企业应考虑经济效益和偿还能力, 防止盲目的筹集和使用资金。

(3) 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各级政府主办的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以及民间金融组织等, 这些机构的资金供应比较灵活方便。

(4) 社会闲散资金。指社会民众手中闲置沉淀资金, 他们可购买各种证券进行投资, 以求达到增值和获利。

(5) 其他企业资金。随着横向经济联合的开展企业向资金联合和资金流通方面加强和发展, 从其他企业通过联营入股、债券以及商业信用等方式获得资金。在这种筹措方式中既有长期稳定的资金使用, 又有短期临时的资金调剂。

(6) 国外资金。利用外资的方式很多, 归结为吸收外资和借用外资两大类。吸收外资主要是中外合营或独资办企业。

2. 资金筹措的方式。

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和筹资方式多样化, 使企业可选择不同筹资方式, 从不同渠道取得资金。

(1) 短期资金的筹措。短期资金是指供短期使用的资金, 使用期限在一年左右或一年以内的非投资性资金, 通常在一年内即可收回, 主要用于企业流动资产方面的短期需要。如发放工资、购买原材料和其他临时性支出, 属于追加资金需要。按现代财务观点, 企业短期资金不足是正常和经常的现象, 相反, 如果总是呈现出资金过剩和富裕的态势, 反而表明财务运用上的一种缺陷。

短期资金的特点:占用时间短、变现能力强、资金成本低、筹资风险小。

短期资金筹资方式:商业信用、银行短期借贷、以存货作为抵押的贷款、企业间拆借、企业内部集资等。

(2) 长期借款的筹措。一般用于一年以上甚至十几年至几十年才能收回的投资项目。长期资金主要用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 增添新设备等等。

长期资金的特点:偿还周期较长, 筹资风险大、资金成本高、投资影响大。

长期资金筹资方式:股票、债券、银行长期借款、融资性租赁、联营、补偿贸易等。

三、企业筹资方式的依据

1. 成本。

是企业取得资金使用权而付出的代价, 是对筹资效益的一种扣除, 企业筹资应尽量降低筹资代价。企业取得和使用资金的所负担的费用同筹资总额的比率, 称为资金成本率。

资金成本率=占用费+筹资费/筹资总额*1 0 0%

由于测定资金成本的各项因素仅能根据现在效益和对未来的情况预测确定, 因此资金成本率是个预估值, 不是精确的计算值。

2. 风险。

是指筹资效益的不确定性。不同的筹资方式, 会产生不同的筹资风险, 风险损失有大有小。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 要谨慎进行权衡, 充分估计到每种筹资方案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

3. 可能性。

主要取决筹资运用后产生效益的明显性和企业信誉。还与国家有关政策有关, 如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股票债券集资政策等等, 因此要充分加以分析研究。如果企业信誉欠佳, 不能取得银行贷款, 只得寻求其他融资方式。

4. 弹性。

包括偿还贷款能力和增加贷款能力两方面。如银行贷款与商业票据比较有弹性, 这是因为企业资金充足以后即可还贷, 而商业票据必须到期方能偿还欠款。弹性又与企业获得贷款的难易有关。如果企业在银行有信贷指标则在未达到最高限额之前, 要增加贷款很容易, 而其他融资方式就没有如此大的弹性。

5. 债务与资产的比率。

表明企业资产充当债务担保的程度。贷款一般都需有物资保证, 这种保证会限制企业未来的融资能力。债务与资产比率越大, 企业在债权人心目中的信誉地位就愈下降, 借款能力也就降低。

6. 时间性。

上一篇:浅谈新时期如何推进公安文化全面发展下一篇:红十字会救护救助应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