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在日常口语中的运用

2024-07-21

平仄在日常口语中的运用(精选7篇)

平仄在日常口语中的运用 第1篇

平仄在日常口语中的运用

金龙

由于平仄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它们可以运用在不同的口语场合。如同志之间谈心,或者上级做下级的思想工作,应以多用平声为好。尤其是一句话末尾的声调,应尽量选用平声。这样显得自然平和,容易使人接受。反之,如果多用仄声,尤其是在句的末尾,就显出一种盛气凌人的架势,让对方难以接受,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跟人吵架,或是呼口号,则以多用仄声为好。尤其是一句话的末尾的声调,应尽量选用仄声。这样显得气势充沛,响亮有力。反之,如果多用平声,尤其是在句的末尾,则显得气势衰竭,底气不足。这样的吵架多半要败阵,这样的口号则很难振奋人心。

同样一个意思,用不同平仄的词来收尾,其效果截然不同。如请对方帮自己一下忙,你可以说:“你帮我一下吧!”也可以说:“你帮我一下好吗?”前一句用的是祈使的语气,有非让对方帮忙不可的意思。仄声收尾的“吧”更加强了这种意思。后一句用的是商量的语气,有征求对方意见的意思。平声收尾的“吗”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意思。这样对方听起来就感到比较舒服,你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

平仄不同的方言给人的感觉也不尽相同。有一句俗话:“宁可听苏州人吵架,不愿听宁波人说话。”究其原因,在于苏州方言中平声用得多。尤其是收尾的声调,平声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即使有些在普通话中仄声收尾的字,在苏州话中也转化成平声收尾。如“你到哪里去”末尾的“去”在普通话中是第四声,是仄声。在苏州话中变成了qí,是第二声,是平声。这样让人听起来就感到非常舒服。而在宁波方言中仄声用得多,尤其是收尾的声调,仄声的使用频率比较高。及时有些在普通话中平声收尾的字,在宁波话中也转化成了仄声收尾。如“我们宁波人”末尾的“人”在普通话中是第二声,是平声。在宁波话中变成了nin,是古入声,是仄声。本意在介绍自己的籍贯,但由于用了仄声收尾,让人听起来,多少总有点吵架的味道。可见一种方言给人的第一感觉好听与否,跟平仄使用的不同频率有相当大的关系。

邳州方言在日常运用中的特点 第2篇

1 邳州方言的特点

在邳州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 已经有人做过专门而系统的研究, 在此, 本人无需赘述;我所要分析的, 是邳州人在日常生活中实际使用邳州方言时所表现出来的, 不同于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地区方言的重要特色。

1.1 吵架式的日常对话

第一次去邳州的外地人, 听见两个邳州人在聊天, 大概会以为他们是在吵架, 这主要是因为邳州人平时讲话时喜欢粗声大嗓, 说话直来直往, 不会拐弯抹角, 而且说话语气特别重, 让人听起来感觉很冲 (读chòng) , 好像充满了火药味儿。我们来看看两个邳州大嫂的对话:

甲:他大婶, 你奏么去? (隔着几家邻居, 大声地。)

乙:赶集去, 一块去吧。 (同样大声地)

甲:我哪有功夫, 个小懒种的衣服在学校都攒一个星期没洗了。 (抱怨地) 你给我捎把芹菜吧。

乙:行, 我走了。

这一段对话, 用标准的普通话讲出来, 意思如下:

甲:他大婶, 你要去做什么呢?

乙:我要去赶集。你去吗?如果去的话, 咱们一块儿吧。

甲:我没有时间去, 我那个懒儿子在学校里一个星期没洗衣服了, 换下的脏衣服有一大堆等着我洗呢。你帮我捎一把芹菜好吗?

乙:行, 你要是不去我这就走了。

你看, 表达同一个意思, 邳州方言比普通话少用了那么多字。那么邳州话的“冲”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邳州方言与普通话的不同。大嫂甲看见大嫂乙出门, 就直接问她要去做什么, 这本来就显得有点问人家隐私的意思, 而且还是隔着几家邻居, 大声地问, 而不是走到她跟前用正常的音量问, 这似乎很不礼貌。而大嫂乙的回答“赶集去, 一块去吧”, 她也没有问问甲要不要去, 就邀甲一块去, 直接表达了自己的目的:我希望你和我一起去, 似乎也不够委婉。接着, 大嫂甲说自己没时间去, 她不是用陈述句, 而是用了一个反问句“我哪有功夫”, 这就显得很冲;而她称自己的儿子为“小懒种”,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她是在骂人;她说自己儿子的衣服在学校攒了一个星期没洗了, 言下之意就是:我没时间上街了, 我得留在家里洗衣服, 这一句很是利落。而大嫂乙答应给大嫂甲捎带芹菜, 大嫂甲并没有说声谢谢, 她心里肯定这样想的:邻里之间经常互相帮忙, 有什么好谢的, 太见外了, 虚伪!

1.2 反问句的频繁使用

邳州人在日常对话中, 比较喜欢使用反问句, 不管是向别人发话, 还是回应别人的话。例如, 两个在地里干活的大叔相遇, 他们的对话:

甲:还不回家吃饭?到点了!

乙:活还没干完呢, 哪能吃饭?

甲:没有天了吗?吃完饭坦然然地干, 急什么? (“坦然然”就是“坦坦然然”)

乙:剩下的活也不多了, 干完再吃吧。

在这一段对话里, 甲是在关心乙, 提醒他到吃饭的时间就吃饭, 不要因为干活就顾不得吃饭了;乙的回答, 意思是先干完活再吃。但是因为两个人的问答用的都是反问句, 在不讲邳州话的人看来, 甲似乎是在命令乙, 而乙的回答, 似乎也有点怪甲多管闲事的意思。其实, 这种不舒服的感觉只有外人才会有, 在邳州人听来, 这段对话最正常不过了。再比如两个邳州大妈的对话:

甲:我家的搓板断了。

乙:你不能再买个新的吗?

在这里, 乙大妈用了反问句来回应甲大妈, 这并不是在责备她不买新搓板, 而是在说一个事实:再买一块新搓板就好了;而甲大妈听了以后, 回答肯定是:嗯, 明个 (明天) 逢集了就去。

1.3 粗俗的口头语和称谓语的大量使用

邳州人平时讲话比较喜欢带口头语, 而且是比较粗俗的口头语, 不管是在褒扬某人某事还是在贬斥某人某事时, 或者只是在闲聊某件无关紧要琐事时。最常用的口头语有“妈了个逼”、“他奶奶的”、“奶奶个头”、“奶奶个腿”、“龟孙子”、“鳖羔子”、“小贼种”等等。其中“妈了个逼”、“他奶奶的”、“奶奶个头”、“奶奶个腿”等应用的场合比较多, 范围比较广泛, 而“龟孙子”、“鳖羔子”、“小贼种”等一般用在比较调皮的小孩子身上。举例来说, 当一位邳州大叔说:“他奶奶的!老王家的白果 (银杏) 结得那么多, 发财啦!”你听到后别以为他是在嫉妒老王家的银杏收成好, 他用了一句“他奶奶的”, 表现了他对老王的羡慕, 还有真心为老王高兴的意思。当一个年轻人刚从外地归来, 跟一位长辈打招呼时, 长辈通常会笑骂:“妈的个逼!那么长时间没见到你个贼种了, 在哪儿发财的?”这里用“妈的个逼”和“贼种”, 表达了一种亲切的感情色彩, 并不是真的在骂人家的妈, 也不是骂人家是贼。

以上三点, 是邳州话在日常运用中最鲜明的特色。而这吵架式的日常对话, 反问句的频繁使用, 粗俗的口头语和称谓语的大量使用, 形成了邳州话一个总的特点, 用一个字概括, 那就是“冲”。邳州话之所以会有这些鲜明的特色, 是和邳州人的性格分不开的, 粗犷豪放、泼辣直率, 不讲究虚假的繁文缛节, 没有南方人的细致、委婉、含蓄, 表现在语言上自然就是不同于南方话的干脆利落, 粗声大气。

2 邳州方言向普通话靠拢的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南北交流日趋频繁, 邳州人外出读书、做生意、打工的也越来越多, 这样, 邳州人在生活习惯、为人处事的方法等方面越来越多地受到外界的影响。而为了和外界沟通交流的便利, 他们自然要选择使用普通话, 这样, 邳州话也就越来越多地受到普通话的影响。久而久之, 邳州话自身那股辛辣的“冲”味越来越淡, 而多了一份南方话的平和、委婉、含蓄, 这在老一辈人和年轻一辈人之间区别最为明显。

摘要:本文不具体分析邳州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特点, 而是在和汉语普通话以及其他方言的对比中, 从整体上分析邳州话在日常应用中的特色。邳州话总的特点是冲, 这是通过邳州人在讲话时吵架式的对话方式, 频繁使用反问句和粗俗口头语以及称谓语表现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 不同地区的人们交流的频繁, 邳州话已经越来越向普通话靠拢。

平仄在日常口语中的运用 第3篇

【关键词】中英文化差异;日常口语表达

一直以来,文化的发展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语言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并反映出该民族文化的特征,体现出该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语言表达则更能体现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髓及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国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在地理、历史、气候、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文化上有明显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体现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尤其是在两个民族的日常口语表达中。

一、常用称呼

我国是一个有着较长封建历史的国家,这就使得家族观念非常浓厚,人们很重视血缘亲属关系与辈分长幼关系,在称呼中也清晰地表现出这种关系,如:大舅、二叔、三婶、四姨等。在西方国家,家族与亲属观念却不是那么浓厚,因而亲属间的称呼也比较笼统,如aunt 同时可指伯母、婶母、姑母、姨母、舅母、阿姨等。尽管可以用maternal uncle 与paternal uncle 区分舅舅与叔叔,用maternal aunt 与paternal aunt 区分姨母与姑母,用elder brother 与younger brother 区分兄与弟,但在实际称呼中,通常都直呼其名。

20世纪中叶,在我们国家,熟人之间通常在姓氏前加“老””或“小”来称呼对方,以示亲切,如:老赵、小李等。但是在说英语的国家,就不可以在姓名前加old 或young,因为人们普遍恐惧年老。比方说,old age 被看作是无能力和不愉快生活的时期,而年轻则含有无经验、不成熟之意。在中文里,我们可以用厂长、经理、局长、书记、老师等词在其前加姓氏作为称呼语,而在英语中却不可以,而应当用Mr. 、Mrs. 、Ms. Madam 等与姓氏连用。这一点也在我们的教学中体现出来,譬如有些学生会叫某老师为Teacher Wang , 实际上我们一般是不可以用在地道的英语中的。

二、日常交际

由于我国古代时复杂的社会环境,人民生活贫苦且不能得到保障。这就使得人们在见面时,出于关心,彼此总是问对方是否吃过饭。这样,就形成了最常用的寒暄用语“吃饭了吗?”。目前,这种寒暄语仍在我国多数地区使用。如果该寒暄语直接被译成“Have you had your meal ?”就会引起误解,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就会误以为问话者欲请他吃饭。如果问话者没有了下文,听者就会感到茫然。毕竟,在英语国家,这种用语被认为是真正关心对方是否吃过饭,含有想请对方吃饭之意。另外,根据中国文化传统,人们在见面时也经常会问“你到哪里去?”,如果译成Where are you going ?则会引起反感,会被认为是对人家的私人事情感兴趣。因此,如果不是很好或是很熟的关系,那就尽量不要用这种寒暄方式。如果一定要用的话,尽量用在比较熟悉的人之间,这样交流起来就不会存在问题了。

中国人在日常话题中也经常会谈到彼此的身体状况,如“你最近胖了”或“你最近瘦了”等。特别是在女性之间,这个话题更是常见,但是英语民族的人通常也把这看作个人事务而避免此类话题。

三、委婉表达语

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历史,造就了众多委婉语,可以涉及到死亡、大小便等多个方面。人们用去世、解手等词汇表达这些意思,在日常口语的表达中去世就可以翻译为rest in peace或是pass away,而解手可以说成wash ones hands。

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委婉语用得越来越多,几乎遍布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某些职业领域和对某些社会群体,为了防止在称呼中被认为有轻视之意,人们普遍使用委婉语,如: 用elderly people指老年人,用domestic assistant 指保姆,用administrative assistant 指秘书,用automobile engineer 代指修理人员等。

四、词语涵义差异

中英文化上的不同,也会表现在某些词语涵义的差异上。我们在日常的口语表达中,可以体会到一些常用词汇或是传统词汇的涵义是有差别的。

Peasant 一词在英语中带有贬义,指粗鲁、无教养、不文明的农民,因而该词在英语国家只用于称呼英语国家之外的农民。在我国,“农民”通常被译成peasant。而farmer 一词指“农夫、农场主、农场经营者”,这种表达方式是较好的。

在我国,由于历史上某些时期人民生活贫困,生活缺乏油水,肥肉是食品中的上品,因而“肥肉”一詞也就意指令人向往的东西。如:那份差事对他来说是块肥肉。如果把该句译成That job is a piece of fat meat to him,则会令英语国家的人不解其意。肥肉对于他们而言并无亲切之感,人们通常也不吃肥肉。该句说成是That job is what he longs for. 则能正确表达汉语的含义。

由于我国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国的东面与南面是海洋,因而东风与南风给我国带来的是温暖湿润的气候,东风与南风自然也就是人们向往的东西,成为美好的象征。而西风和北风是寒冷干燥的,成为令人不愉快事物的象征。如:新政策就象东南风一样滋润了农民的心田。The new policy moistens peasants heart is like a south - east wind.英国的南面隔英吉利海峡面对欧洲大陆,西面与北面是大西洋,东面是北海,没有特别寒冷的风,一年四季主要刮温暖湿润的西风,因而西风成为美好的象征。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 就对西风进行了赞美,把它看作是扫除旧势力,将自由与幸福撒向人间的力量象征。中国人对别人说起自己的配偶时,会用“爱人”来称呼。如果译为“lover”,则不符合汉语内涵,因为汉语中的“爱人”指丈夫或妻子,而英语的“lover”指情人,这样就要求在日常口语表达中要慎用此词。

在中国人的饮食文化中,醋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而在日常语言中也就经常出现与之有关的语言,如,酸楚、酸刻、辛酸、酸溜溜等。当表达对异性嫉妒而心中不是滋味时,就会联想到醋,用“吃醋”表达这种心情。而英语民族的人并无此说法,因此“吃醋”也不会直接说成“drink vinegar”。如:“她丈夫有个漂亮女秘书,她很吃醋。”可说成“Her husband has a pretty girl sectary, whom she is rather jealous of .”。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的变化也在某些语言中体现出来,如“万元户”等词语。这些词语在英语中没有直接对应词。“万元户”可译成a household that has ten thousand yuan。随着社会的发展,体现新文明、新文化的语言还在不断产生,如“大款”、“大腕”等。“大款”在英语中也没有直接对应词,但有近义或类似表达,如magnate可以指工商界有权威的或有影响力的巨头富豪;而“大腕”指在文艺界中造诣极高,能在整个演出中起主导作用的人士的称呼,可译为a distinguished personage in literature and art。

“个人主义”在汉语中是个贬义词,认为个人的利益高于国家或集体利益的信念。英语中的individualism 也含有此意义,但另外也指认为个人是最重要的,认为靠自己和个人独立是最重要的美德。

当然,中英民族作为共同的人类,在文化上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面也有很多相同或类似的地方。如我们中国人表示某人不高兴、愁眉苦脸,说他“拉着长脸”,英语是put on/ wear a long face;“笨手笨脚”英语是all thumbs;“杀鸡取卵”的英语是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充耳不闻”,英语是turn a deaf ear to;“嗤之以鼻”的英语是turn ones nose at;“全心全意”的英语是with all ones heart;“令人心碎”的英文表达为break ones heart;“花钱如流水、挥金如土”可说成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顺应潮流、随波逐流”可说成是go with the stream;“违反时势、反潮流”的英语是go against the flood;“引狼入室”的表达是set the wolf to keep the sheep;“翻开人生新的一页、改过自新”的英文表达是turn over a new leaf。

总之,通过對比常用称呼、日常交际、委婉表达语、词语涵义差异等发面,能看出中英文化在日常口语表达中的差别是很明显的。这对我们了解中英文化历史的差异也有了一定的帮助,在今后的日常口语表达中要尽量做到准确到位,尽量避免出现某些不必要的错误从而引发误会,让交流的双方都能领会,从而能保证日常口语交流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 Frank Palmeri.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in eighteenth - century British culture[M]. Aldershot :Ashgate ,2006 :691.

平仄在日常口语中的运用 第4篇

(一) 何为民法精神

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法学家孟德斯鸠, 在他的名著《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指出:法的精神是人类生活中一些重要关系的总和。美国罗斯科·庞德在《普通法的精神》中提出, 一个时代的法律精神是这个时代一切社会制度的价值基础。

以上两种观点都指出法的精神对法律制度及社会关系的统领性意义。

笔者借鉴华东政法大学李锡鹤教授的观点, 认为民法的精神即民法的价值观念与信仰, 是民事领域所有活动的指导精神和普遍价值的最高抽象, 是对作为民法存在基础的市民社会和商品经济根本要求的体现。它派生为各种民法基本原则并贯穿在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终, 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但民法的精神作用范围绝不限此。市民社会与市场经济的法律表现形式正是民法, 它表面上是制度的, 而实质上是思想文化与精神的。它指导民法制度的建立, 却又高于民法制度。

(二) 民法精神的内容

世界上第一部民法典是法国大革命背景中诞生的《法国民法典》, 其主要实质精神实质体现出主体意识、人格平等、公私权 (法) 分立、契约自由和个人责任, 以及独立地创设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这些精神内容得到了随后《德国民法典》的认同, 但增加了一些新内容。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法国民法典》的理想化成份, 近代民法典的原则和精神因在现代社会发生受到挑战而不断修正。这种修正的根本地表现在民法典应兼顾个人和社会。

我国古代封建专制社会时间较长, 重刑轻民, 现代民法起步较晚。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经济的繁荣发展为民法精神及民事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在对西方民法的借鉴、移植过程中, 不断实现“移植创新”的本土化。现有的民事法律制度体系中, 也大都确认了民事基本原则和制度。如民事主体制度, 民事权利体系, 契约自由制度, 民事责任制度等。

结合当今各国对民法的研究与实践, 民法精神总的实质即是人类的平等自由, 也是民法的终级价值目标, 具有私权神圣、契约自由, 私法自治和人格平等内容表现。

二、现阶段我国公民的日常行为准则

现阶段我国公民的行为准则除了宪法及各部门法下的规范以外, 还有很多基于道德、行业等的规则, 后者不具有法律强制力。从公民的行为是否具有法律意义的角度来考察。分为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准则与无法律意义的行为的准则。

有法律意义的行为是指能根据法律的规定能否产生相关法律后果, 如犯罪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 违约行为等。无法律意义的行为, 如衣冠不整, 公共场所争论喧哗、吸烟、瞪别人等。有法律意义的行为的准则系各相关法律制度, 由相关刑法、行政法和民法法律去调整, 实际上犯罪行为与一般违法行为也违反了民法及其基本精神, 只是比普通的违反民法行为更加严重, 需要更严重的处罚, 同时并不能免除民法的约束与制裁。

没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但与公众利益相关, 虽不需要法律强制, 但对其进行规范, 从而维护他人的平等自由受尊重的权利, 直至社会公共秩序的稳定有序和良好氛围。我国目前在这方面构建的规则较少。体现人文水平和综合素养的非法律意义的行为准则需要更多的重视与引导。本文主要是针对这种规则的构建进行探讨。

目前我国对公民的非法律意义的行为准则涉及不多的领域、行业与人群。具体如, 《武汉市市民“十不”行为规范》、《公民环保行为规范》、《大学生手则》、服务型企业的《员工手册》或者单行规定, 如一些公共场合标有:不准吸烟提示, 也属于一种单行行为准则, 等等。但由于这些公民行为准则一般由一些影响力有限的机构制定, 过于强调道德规范而导致内容较为空泛, 缺少权威性或者宣传力度不够, 或无人提示与监督, 且尚缺一定力度的惩罚措施, 导致实际效用不理想, 常被忽略。2001年, 我国颁发《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但该纲要不是行为准则和规范, 而是道德规范, 且只是提纲契领的框架, 因而内容较为笼统抽象。

三、民法精神在构建我国公民行为准则中的作用

(一) 弥补我国民法发展先天不足

我国民法的研究起步较晚, 民法文化的积累时间较短, 民法精神的普及化较薄弱。与此同时, 现阶段迅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民法精神与理念的渗透性与普及化的期待日益增强, 这正是经济全球一体化市场经济的内在价值追求。在这样有利的背景下, 民事法律制度不断进步。但日常无法律意义的民事行为也急待一个能有效执行的较为权威的行为准则进行规范, 让公民形成良好的民法意识与行为习惯, 与世界接轨。

(二) 民法精神的渗透, 能促进全面市场经济的发展

民法精神通过对公民行为准则的指导与影响, 可以为发展市场经济提供系统的思想基础, 它主张意志自由, 鼓励当事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想法最终形成合理的预期, 这与市场经济的存在与发展规律不谋而合。

(三) 民法精神指导公民日常行为, 能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 而民法是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补充, 共同塑造公民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规范, 可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

(四) 加强对社会文化构建起重要作用

法律文化属于意识形态, 是有关法律的制度事实、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总和。而民法文化以其对人类发展提供最理性的精神指引和为权利事实提供最有效的行为模式, 成为人类社会整个法律文化构造中的基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民法文化已经成为社会行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且将会在法律文化的传承中使社会文化得到不断的丰富与完善。

四、构建公民日常行为准则的实施方案

(一) 民法精神与中华传统道德相融合, 共同作为指导思想来完成公民行为准则的构建

我国传统道德与现代民法精神是两套不同的价值体系。但方向一致, 内容上互相多有重合之处。我国传统道德体系庞大精深, 与漫长悠久的历史和民族特点密切相关。主要内容有:一是强调为民族、为整体、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精神;二是推崇仁爱原则, 强调“推己及人”和人际和谐;三是重视人伦关系, 提倡人伦价值, 孝字为先;四是追求精神境界, 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人格;五是强调修养践履, 注重知行统一, 具体内容更是非常丰富深刻。

而民法源自于西亚, 萌芽于古希腊, 发展于古罗马, 逐步完善于近现代各国。发展历程漫长, 受历史、经济与文化思想的影响巨大。

实际上将我国传统思想道德观念与民法精神相结合, 就是中西方关于人性真善美的精神体系相融合的过程。有所侧重, 有所结合本国实际进行改进。内容上, 可以在追求个体自由与利益的同时, 兼顾社会整体的秩序, 在精神体系上, 追求高尚的传统道德观念可以促进民法精神的发展。总之, 民法精神与传统道德相融合, 可以相互促进, 相互保障, 相互丰富与吸收。共同致力于构建我国公民的日常行为准则。

新建立统一的公民行为准则应充分借鉴现有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并可以充分引入民法精神与理念, 在行为准则的表述上应更明确化与具体化, 有的放矢, 以便自我约束, 社会监督与管理。

(二) 公民行为准则建设体系化

由国家和各级政府统一制定从抽象到具体的多层次统一公民日常行为准则体系, 增强其权威性和严肃性。从经济较为发达的省市如浙江等人口集体的城区、社区进行试点, 逐步覆盖全国。同时可以吸收不同领域, 不同职业和群体的行为准则作为补充, 可以通过备案与行业自行管理的方式对这些行为准则实施监督管理, 不断充实与改进。

另外, 在此基础上, 也可以根据是否有一定的惩罚性来确定公民行为准则的划分体系。有的行为准则是必需要遵守和执行的, 有的则是劝导性质。

(三) 将其中对社会公共秩序和利益影响较大的公民日常行为具体细化, 设置约束与惩罚机制, 如对随便大小便, 吐痰等等不当日常民事行为的行为准则上升为准行政法律, 由行政机关或其委托的单位如社区负责监督与处罚。处罚方式可以为金钱处罚与非金钱处罚相结合, 有劳动能力的, 以其提供无偿劳动来弥补, 根据其态度酌情处理, 有条件的社区可以要求其在考验期内进行培训如观看录像, 学习基本相关法律, 提高思想修养, 也可以在其单位内作为一项德行考核依据。用金钱方式处罚的, 所罚得款项, 可设立专门基金, 用于完善对违反公民普通行为准则的人员的教育与改正的投入。

由于我国人口多, 城市人口流动性较大, 素质水平不同, 实施起来有一定困难。但从片区做起, 调动社会群众的积极性, 顺应经济水平不断提高背景下人们的精神追求, 发展义工, 注重各种宣传工具和渠道的宣传普及教育, 逐步实施是可行的。

五、东南沿海地区构建公民普通具体的行为准则之构想

沿海地区既存在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传统道德文化积淀浓厚, 又是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 经济发展强劲, 外向型经济较发达。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地区大量人口不仅在本地创业, 而且足迹遍及海内外, 视野较为开阔, 在资本运作方式上灵活多样。为调整市场经济的民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些地区及人群的公民行为准则体系的建立, 将对全国形成带动作用。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民法的约束与民法意识的自我理解与扩展。繁杂的经济关系中, 各种经济纷争与人际关系也迫切需要一定的规范来引导。法律途径的解决民事经济纠纷劳民伤财伤和气。在产生法律纠纷之前, 在一定框架下, 妥当的管理好自己的行为, 则更能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因此, 这些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有了构建公民普通行为准则的良好经济和社会基础。

2002年1月19日, 浙江省委正式公布了《浙江省公民道德规范》 (以下简称《规范》) 。这是浙江省委贯彻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的重大举措, 内容分为社会公德篇、家庭美德篇、职业道德篇三部分。紧接着2002年4月22日, 中共广东省委向各市、县委及省直各局以上单位印发了省文明委、省委宣传部《关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意见》。2006年9月20日, 广东省在该省的汕头市举办2006年广东省第四个“公民道德宣传日”系列活动, 开展社区居民道德论坛。

这些道德规范及活动体现出社会对规范文明社会的内在价值追求。但道德规范具有抽象性, 一般情况下较难去具体观察评价, 除非落实到具体的日常行为中。而这恰恰是构建公民普通日常行为准则的必要所在。结合现代民法精神和传统道德进行从思想上引导, 在具体日常生活中予以明确规范, 具体到公共场所行为的各个细节, 两者配套, 最终能思想与行动合一。

具体而言, 先从日常公共场所如个人仪表、行人交通秩序、餐饮、电梯、街道卫生、公交车地铁、火车站、飞机场、购物场合等等场合的一些细节规范开始, 不断扩展, 直至环保、国内外旅游领域方面, 主要从语言、具体行为进行规范, 慢慢扩展至一些职业领域并提出更高的规范要求, 培养出良好的全民行为习惯。在监督、管理、宣传、鼓励、甚至奖惩等工作中, 不断吸收经验, 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

在行为准则实施之前应先向市民提供充分的宣传与解释。待公民普通接受与习惯该行为准则时, 可以在适当时机取消这极少部分惩罚制度。该方案旨在期待以用积习为常的思维方向来引领公民的行为习惯。

总之, 经济发展对规范人们的行为有了更多需求, 建立公民普通的行为准则, 有利于提升全民素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在这方面, 取长补短, 充分吸收民法精神的精髓, 为我所用, 事半功倍

摘要:民法是私法领域的根本大法, 调整一切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是民间生活日用之法, 它通过设计一系列的民事法律制度来维护民事权益。但这仅仅是民法精神的规范载体, 而民法的精神才是其根本与灵魂。在当今我国经济迅猛发展的社会阶段中, 各种民事经济纠纷与社会矛盾也日益繁杂突出。继续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完善, 更要扩展民法律精神影响民事法律行为范畴之外更加广泛的日常行为, 逐步构建公民合理合法的行为准则。这对提升公民法律素养, 提早预防民事纠纷, 对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尤显得紧迫与重要。由此, 本文主要论证民法精神在构建公民日常行为准则中的作用, 及如何将其纳入构建这种行为准则的具体思路、途径及方案展开探讨。

关键词:民法精神,公民,日常行为,准则

参考文献

[1]庞德.论法的精神[M].唐前宏, 廖湘文, 高雪原译.北京:法律出版社, 2010.

[2]罗结珍译.法国民法典[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5.

[3]张晋藩.中国民法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2003.

平仄在日常口语中的运用 第5篇

【摘要】任务教学法已在许多工科课程中得以利用并取得很好成效,但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较少且收效甚微。本文从中职学校日常英语口语教学出发,在“任务”对中职学校日常英语口语教学的提高和促进作用方面进行了课题研究后,采用调查法、归纳分析法及对比分析法对任务教学课题研究的背景、问题陈述、研究意义及研究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总结归纳,形成了研究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任务;英语口语;应用研究;结果分析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英语作为一种国际性语言交流工具,在对外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职学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现代化的新型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学校更加注重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尤其是英语口语水平。显然,传统的英语口语教学,由于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而忽视学生的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对语言学习的作用,已无法满足现代英语口语教学的需求。在英语教学改革方面,《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9,高教社)明确指出,英语课程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011年出台的《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自主学习及交流合作等能力,其核心观点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还倡导任务型教学法,即通过完成任务的学习活动来掌握真实、实用和有意义的语言。

任务型教学法(Task-based teaching approach)主要起源于英语教学领域,它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组织语言教学,既重语言的显性或陈述性知识(explicit/declarative knowledge)的输入,又重语言的隐性或程序性知识(implicit / procedural knowledge)的输出和交际,是一种语言学习的理想状态。它强调“做中学”,围绕完成的任务,调动学生运用听、说、读、写、译的综合能力参与教学活动。它重视语言学习的交互性、真实性、过程性、学习者的参与性和学与用的相关性。

我校开展以“任务在中职学校日常英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为主题的研究,一方面原因在于任务型教学法所推崇的“重交际、重实用”与中职学校“培养实用、适用的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本质十分契合。另一方面,基于我校英语专业传统教学中所出现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现状,我们积极研究和开发任务型教学法,旨在通过“学以致用”、“学中做、用中学”的教学原则,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拟对两种教学模式的差异进行比对,以日常英语口语课堂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在课堂中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实证性研究来验证任务型教学是否能提高学生英语口语学习的动机,是否任务型教学模式比传统教学模式更有效,从而探寻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最佳培养模式。

二、问题陈述

英语口语,作为以“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核心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是普通专业的基础课,更是英语专业的重点学科。然而,近年来,随着职业学校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求提高,中职学校的学制由原来的“2.5+0.5”变成了现在的 “2+1”模式。也就是说,学生的社会实践时间拉长,而在校语言学习的时间逐渐缩短。这样,语言教学中循序渐进的习得规律被打破,英语教学特别是口语教学正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目前中职学校英语口语教学面临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为:

1、学生英语基础差,对英语缺乏兴趣,部分学生“零口语”

多数中职学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英语有一定的心理障碍,有的学生甚至厌恶上英语课,对英语毫无兴趣。在口语方面,部分学生因听力差、语法薄弱、词汇量少,出现交际障碍,部分学生甚至出现“零口语”现象。

2、部分学生口语交际内心焦虑紧张,缺乏自信

在初中的应试教育体制下,教师往往只注重英语语法、阅读和词汇的教授,忽视口语训练,造成部分学生出现语音语调不准,听说能力差,在口语交际中表现为内心焦虑紧张,并伴随有自卑心理,英语口语越差的学生越不喜欢开口说英语,害怕说错,怕被人笑话,结果导致自信心受挫,口语能力难以提高。

3、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口语教学模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

长期以来,中职英语教学所沿用的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口语课也不例外。教师讲解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无法给学生的操练和实践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成了口语学习的消极接受者,能力未能得到更大地启发和培养。此外,这种“填鸭式”的“满堂灌”局限了口语教师本身的思维方式,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本身,很少引导学生去拓展延伸相关的知识和能力,结果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开发。

4、学生沟通、交际能力欠缺,职场应用关键能力训练难度大

在近几年的毕业生(商务英语专业)就业单位调研中发现,许多学生具有较好的英语听、读能力,但在口头交际、翻译及沟通能力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原因体现在:一是传统教学模式下,大部分口语教师讲授时强调学生对句型、词汇的背诵,堂内听说练习较少,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缺乏举一反三、即时输出的交际能力;二是口语课程考试形式较为单一,学生习惯事先写对话、背台词,因而考试结果不理想,口语对话缺乏现场感,对话生硬、缺乏灵活性和变通能力。

三、研究意义

任务型教学法因强调参与性、实践性与合作性,在很多学科教学中得以推广和应用,并取得良好成效。在英语口语教学改革中,任务教学法的研究与运用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

1、课题组成员通过任务教学法的理论学习、研究,不仅能加强自身的理论水平,而且能丰富教学经验,获得一手资料,为探寻合适的英语口语教学模式出谋划策;

2、通过任务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对比研究,了解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诉求,进而找出影响学生学习效率的制约因素和症结所在,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修正教学方法,保障综合型职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3、任务型教学法中设置的“学以致用”、“团结协作”等教学目标与中职学校务实求真、知识与技能并重的办学理念十分契合。如果证明此教学方法可行,则可以推广应用到学校许多专业教学上,对全面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研究成果与分析

1、理论应用于实践,提高了教学组织的有效性

(1)教材分析到位,备课充分

在实验中,我们实行“个人备课”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的备课流程。课题组成员集体备课,既充分发挥了教师集体和个人的智慧,又体现了同伴互助、资源共创、信息共享的新课程理念。

(2)注重过程,模拟创新,有效设计练习

通过“堂内—堂外—堂内”的组织形式,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层次、多样性的练习设计,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理解分析、勇于实践、团结协作的好习惯,启发、鼓励学生思维有新意,形成能力。

2、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阶段性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显示,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97.7%的同学都能接受任务教学法,60.5%的学生能热情投入,积极地执行任务;69.8%的同学认为大部分同学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参与度高;就学习效果而言,79.1% 的同学任务学习效果明显。由此可见,任务型口语教学组织方式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可,大部分学生认为任务教学形式在很多方面促进了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在综合实验班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数据结果分析、实验教师本人课后对比总结评价以及阶段性考核过程中项目小组成员的对比评估意见三大模块结果后,课题组一致认为,实施任务教学的实验班比较普通班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表现尤为突出:

(1)理解任务及信息处理能力强

实验班从入学开始即进行任务教学传授,教师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渗透任务实施的技巧和能力,在经历了三学期的训练后,学生对任务的把握比较准确。在面对任务时相比普通班学生,显得更加沉稳,解读任务的能力比较强,能做到有条不紊。在信息处理方面,实验班学生表现为更加积极、主动,善于利用各种渠道收集有效信息,对各类信息具有一定的甄选能力;相对而言,普通班学生在几次阶段性考试中,由于平时习惯于背诵句型,重现课堂讲授内容很擅长,但遇到陌生任务或不熟悉任务时,表现为任务理解不透,对话设计内容跑题、偏题现象比较多。

(2)任务实施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升

实验班学生在接到任务后,能明确分工、做出详细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在实施过程中能体现团队协作、形成统一的相对合理的决策意见,任务单填写的效率和规范性也大有提高。在问卷调查中,51.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任务中提高了分析问题、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8.8%的学生也表示在组织、设计和主持活动中的能力有所提高。

(3)团队合作意识增强,荣誉感和责任感加强

实验结果证明,三个学期的实验周期中,前两个学期的铺垫式教学和练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有效帮助学生养成了小组协作的意识,并使学生在接到任务后形成了一种分工合作的习惯,因而在在整个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现出明显的条理性和有序性,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互相理解、包容、信任、欣赏,形成了高度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团队协作和责任感方面的能力在相同任务下实验班与普通班对比表现较为强烈。普通班由于平时以个体记忆、背诵为主,在面临团队协作处理问题时,经常因为组内意见分歧而无法做出决策和形成有效结论的想象较为突出。

(4)沟通、协调及应对口语交际的灵活变通能力有所提高

实验班由于注重团队协作,因而在小组沟通、协调能力方面表现更加积极、热情、主动,在沟通中表现出来的口语交际能力也更为灵活,变通能力较强。尤其在第三学期的职场口语学习中,实验班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场场景的创设、对话编排及课件制作等方面显现出较大优势。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7.4% 的学生认为在任务教学中自我的沟通、协调、合作能力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5)学生自我认同感、成功感和自信心得到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

实验结束后,50%学生认为小组成员在任务活动中都承担和发挥着自己的作用,65.1%的同学对本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感到满意。在对其他组任务成果的反馈调查中,44.2%的同学愿意吸取经验,争取超越其它组;23.3%的同学感到压力,但仍认为要全力以赴;20.9%的同学觉得受到鼓舞,跃跃欲试,想一决高下。在完成任务后,60.5%的同学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目标也更明确;25.6%的同学后悔没有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努力端正学习态度。由此可见,任务教学的运用对学生的自信心和明确学习目标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

(6)综合能力提升,学生技能大赛成果显著

中职学校注重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提倡“以赛促学、以赛促教”,鼓励学生、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技能大赛。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在英语口语技能大赛的培训工作中做得非常到位,成绩在广东省属、广东省赛中一直名列前茅。本课题开设的初衷也是基于英语口语技能大赛的三大核心模块(Task,Listening,Q & A)的要求而立项的,旨在研究有效的英语口语技能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口语交际中的输入输出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英语口语解决具体职场问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在本次实验研究过程中,值得一提的是,实验班学生在接受任务教学训练后,在技能大赛的职场应用环节表现非常突出。在2014年3月的广东省省属学校英语口语技能大赛中,实验班两名小将(二年级)张海贝、余雨瑶同学,作为二年级三个班中唯一一对入选选手,在TASK(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环节表现非常镇定。她们两个比未接受过这一课题训练的师姐(三年级)和外校选手相比在沟通交流、分析问题和结果陈述上更具条理性,最终他她们以优异的成绩获得省属英语技能比赛二等奖。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取得如此好成绩,这正是我们这一课题的成果和价值的最好体现,也给课题组成员以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3、提升了英语教师的科研水平

(1)教研组科研氛围浓厚,成绩突出

通过两年的研究,英语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课题研究营造了浓厚的科研氛围,教师从中获得成长和进步,教育科研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在2014年3月举行的广东省英语教师说课比赛中,我校教师参赛荣获广东省二等奖;2014年5月,在学校教师说课比赛中,英语老师荣获二等奖。英语教师的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方面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教科研成果质量高

两年来,我们课题组形成了一套完善丰满的教案设计,还总结了教学心得1份、调查报告1份,教学论文4篇,教材2本,科研成果显现。

4、研究成果初步形成并实现了横向推广与延伸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整个英语教研组科研氛围浓厚,课题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体现为:

(1)带动了学校的教科研气氛,提升了学校的教科研能力,为优化学校办学条件起到了推动作用。

(2)形成了《日常英语口语》、《商务英语写作实训教程》2本教材、《日常英语口语》教案集、优秀教学教改论文等,在英语组进行了推广,目前已成功在外贸口语、英语函电、商务写作等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进行试点和推广,受到学生的广泛接受。

五、结论与建议

1、任务型教学在口语教学中优势明显,内容形式上新颖,特点突出,于师生都是“双赢”,是一种有效的口语教学模式,非常适合于口语教学。

2、任务型能多方面展现学生特长、开发潜能,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

3、任务型教学法不仅在英语口语课程中发挥较好作用,也能在剑桥商务英语、英语函电、商务写作等课程中有很好地使用价值,值得推广和深入研究。

4、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是学习者语言学习获得成功的关键。口语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学校开设的英语课堂,还可以渗透到英语课堂外进行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尽可能的口语交际训练外,还应积极创设和利用好学生课外的真实语言环境,安排具体可行的任务,让学生自发组织,开展社交活动,从而实现课内外全方位多层次渗透口语教学的目标。

5、尽管任务型教学法在很多课程上有很高的使用价值,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会受到诸多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并非所有课程教学都适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内容、教材特点理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不要盲目为了“任务”而“任务”,教学研究要尽量避免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纽南(David Nunan),黄爱凤.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2]程可拉,刘津开.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理念与教学示例[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顾曰国.英语教学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5]李丽生等.英语新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

[6]王丽霞.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06(4).

[7]袁利平,袁立擎.任务型教学中任务的设计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06(10).

[8]郑红苹.英语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内涵、特点及实施.课程·教材·教法[J].2006,26(1).

[9]丰玉芳,唐晓岩.任务型语言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10]乐燕飞.任务型教学的理解与运作[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8).

[11]Candlin,C.N.Towards Task-based Language [A]in..C.N.Candlin & amp;D.Murphy.Language Learning Tasks [C]London:Prentice-Hall International.1987.

[12]Long,M.H.“A Role for I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In K.HyItenstam and M.Pienemann(Eds.).Modeling and Assess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85.

[13]Nunan D.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口语教学在中学课堂中的运用 第6篇

社会的需要为口语教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现在的中职学生, 大多数只能阅读, 而无法进行口语交流。因此, 教师一要营造良好的外语环境, 二要进行带有强化性质的口语句型操练。学习者要不断模仿、复述口语句型, 以便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这种语言训练方法正是来源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有关观点, 即“刺激———反应”的观点。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这就需要大量的能够进行流利口语交流的人才, 而原始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这一要求。

1. 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坚持用日语组织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创造学习氛围, 坚持用日语与学生进行交流, 这是学生练习好口语非常关键的一环。教师要身体力行, 多用日语与学生交流。日语不同于英语, 简单的英语一般人都会说出几句, 但日语不同, 不是专业的人根本不认识日语, 更不会说日语, 教师要想在短短的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多认识、多记住一些日语, 就要让学生完全浸润在日语的环境中。因此, 教师每讲一句话都要用日语, 无论学生是否能够全部听懂。当学生对其中一句话听得不是完全明白时, 他就会联系上下句来理解这句话, 熟能生巧, 时间久了, 就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和理解能力。教师除了自己用日语讲课外, 还要要求学生用日语来交流与回答问题, 先不去管学生讲的日语语法对不对, 只要他们敢于开口, 就算成功了一小步。这样的课堂教学,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力水平, 还激发了学生说日语的欲望和学习日语的兴趣。

2. 注重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 培养交际能力

(1) 适用直观手段。采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 直观形象, 极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建立语言活动小组, 落实听说训练。课堂教学中, 为了便于学生开展语言实践活动, 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每小组由组长负责, 对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学习、课后的复习, 都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教师让小组之间进行竞赛, 学生就会使出浑身解数, 想尽各种办法勇争第一。这样的教学方法, 学生愿意参加、愿意表现, 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学习的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 更促进了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3) 创设语言情境, 使学生如身在其中。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体现出来, 才更具真实与生命力。语言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 而交流的过程要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课堂是学生直接接触日语的途径, 创设丰富的课堂情境, 让学生学得更多, 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好的语言情境能够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日语学习的世界中, 使学生敢说、想说、爱说,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口头复述。对于这一点, 要求学生把听到的文章经过思考和加工, 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连贯地表述出来。这种方法的运用,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记忆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 结合多种训练方法, 让学生乐说、敢说

(1) 让学生参与其中。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乐于参与的, 学生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的讨论中, 日语口语的训练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在师生、生生的互相讨论中, 学生说的欲望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后, 会使思维变得灵活、敏锐, 胆量大了, 敢说了, 并且说得准确、流利。这样, 学生享受到了学习日语所带来的快乐, 对其日后的学习也会带来无尽的动力。

(2) 锻炼学生创说。所谓创说是指以教材为依托, 重点对词句段篇进行学习。教师要利用课文的特点, 留出空白, 让学生创造性地练说。

第一, 抓文中空白处想象说。每篇文章都留有空白, 教师要抓住这一空白,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进行补充说或续说。这种补白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 也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

第二, 抓重点词语说。教学中, 教师要对重点词语进行重点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往往是这篇课文的中心, 学生理解了重点词语, 就对全文有了很深的理解, 也就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桂诗春.应用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浅谈数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第7篇

关键词: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生产生活 购买电脑 爬梯子细胞分裂

在实际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列密切相关。如分期付款、个人投资理财以及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都可运用所学数列知识进行分析,从而予以解决。与此同时,数列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突出的作用。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下面笔者将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来浅谈一下数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一、在生产生活中

在给各种产品的尺寸划分级别时,当其中的最大尺寸与最小尺寸相差不大时,常按照等差数列进行分级。若为等差数列,且有an=m,am=n。则a(m+n)=0。

其实等差数列生活中处处可见,关键是发现它,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路灯的排列、银行的按揭贷款、银行的利息结算等等。

例如1台电脑售价为1万元,如果采取分期付款,在1年内将款全部还清的前提下,商家还提供下表所示的几种付款方案(月利率为1%)。假定你的父母为给你创建更好的学习条件,打算买台电脑,除一次性付款外商家还提供三种分期付款方式。你能帮他们参谋选择一下吗?

方案 分几次付清 付款方法 每期所付款额

方案1.分6次付清。购买后2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2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6次付款

方案2.分12次付清。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1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12次付款

方案3.分3次付清。购买后4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2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3次付款

分析:

思路1:本题可通过逐月计算欠款来处理,根据题意,到期还清即第12个月的欠款数为0元.设每次应付x元,则:

1个月后欠款:a1=10000(1+1%)-x

2个月后欠款:a2=a1(1+1%)-x=10000(1+1%)2-x(1+1%)-x

3个月后欠款:a3=a2(1+1%)-x=10000(1+1%)3-x(1+1%)2-x(1+1%)-x

……

12个月后欠款:a12=a11(1+1%)-x=10000(1+1%)12-x(1+1%)11-x(1+1%)10…-x

a12=0

10000(1+1%)12-x(1+1%)11-x(1+1%)10…-x=0

思路2:每期付款产生的本利的累加之和=商品到期后付款的总额,即

x(1+1%)11-x(1+1%)10…-x=10000(1+1%)12

二、细胞分裂中的数列

自然界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胞组成的,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生命,人的孕育也是由细胞分裂开始的。以某种细胞为例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细胞是如何分裂的。

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分裂成几个?经过N小时,细胞由1个能分裂成几个?

该细胞分裂数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方式增加。

0时,A1=1

0.5时,A2=2

1时,A3=4

1.5时,A4=8

2时,A5=16

2.5时,A6=32

……

5时,A11=210=1024

显然不用减去那最初的一个母细胞了,因为题目问的是:“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一个分裂成几个,”当然是1024了,又不是问由一个分裂“出”几个,那就要减去最初的母细胞了。

显然N时后,该细胞会由一个分裂“成”2(k-1)个(k为自然数,k=2N+1)即:N时后,会有22N个细胞,(其中N表示整时,单位为时,N=0,1,2,3,……)

因此,经过N时后,细胞由一个分裂成22N个(N=0,1,2,3,…)

三、爬楼梯

小明同学在小的时候喜欢爬楼梯,不为什么,只是觉得这种阶梯状的建筑非常好玩,等到他长大了,可以一次跨上一级,也可以跨两级,所以,他想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上到楼梯顶端的方案。首先假设楼梯只有一级,那么小明只有一种爬法;如果有2级,那么小明可以一级一级地往上爬,也可以一次就上两级,用算式表示为1+1或2,说明他上2级楼梯有2种不同的爬法;如果有3级,小明的第一步可以上一级,也可以上二级。如果上一级,那么还剩下2级,上面已经讨论过了有2种不同的爬法;如果上二级,那么还剩下1级,上面也已经讨论过了,只有1种爬法;合计起来就有2+1=3种不同的爬法。有算式表示为3=1+2(2种不同的爬法)=2+1(1种不同的爬法);如果有4级,小明的第一步可以上一级,也可以上二级。如果上一级,那么还剩下3级,上面已经讨论过了有3种不同的爬法;如果上二级,那么还剩下2级,上面也已经讨论过了,有2种不同的爬法;合计起来就有3+2=5种不同的爬法。用算式表示为4=1+3(3种不同的爬法)=2+2(2种不同的爬法);……

照这样推下去,可以得一串斐波那契数列:1,2,3,5,8,13,21,34,55,89,……由此可知,爬上有10级台阶的楼梯,一共有89种不同的爬法。

随着科学的进步,数学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而且要会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数学既不严峻,也不遥远,它既和所有的人类活动有关,又对每一个真正感兴趣的人有益。数学研究、科学研究从身边的活动做起。让我们从一个小小的数列开始,多思考,找规律,相信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责编 金 东)endprint

摘要:从利用教材资源,根据生活经验,利用已有知识等方面深入探讨数列在生产、日常生活、银行按揭贷款、细胞分裂中的作用,说明数列无处不在,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许多小细节里的奥妙。每个小小的数列都有无穷的变化。

关键词: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生产生活 购买电脑 爬梯子细胞分裂

在实际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列密切相关。如分期付款、个人投资理财以及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都可运用所学数列知识进行分析,从而予以解决。与此同时,数列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突出的作用。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下面笔者将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来浅谈一下数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一、在生产生活中

在给各种产品的尺寸划分级别时,当其中的最大尺寸与最小尺寸相差不大时,常按照等差数列进行分级。若为等差数列,且有an=m,am=n。则a(m+n)=0。

其实等差数列生活中处处可见,关键是发现它,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路灯的排列、银行的按揭贷款、银行的利息结算等等。

例如1台电脑售价为1万元,如果采取分期付款,在1年内将款全部还清的前提下,商家还提供下表所示的几种付款方案(月利率为1%)。假定你的父母为给你创建更好的学习条件,打算买台电脑,除一次性付款外商家还提供三种分期付款方式。你能帮他们参谋选择一下吗?

方案 分几次付清 付款方法 每期所付款额

方案1.分6次付清。购买后2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2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6次付款

方案2.分12次付清。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1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12次付款

方案3.分3次付清。购买后4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2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3次付款

分析:

思路1:本题可通过逐月计算欠款来处理,根据题意,到期还清即第12个月的欠款数为0元.设每次应付x元,则:

1个月后欠款:a1=10000(1+1%)-x

2个月后欠款:a2=a1(1+1%)-x=10000(1+1%)2-x(1+1%)-x

3个月后欠款:a3=a2(1+1%)-x=10000(1+1%)3-x(1+1%)2-x(1+1%)-x

……

12个月后欠款:a12=a11(1+1%)-x=10000(1+1%)12-x(1+1%)11-x(1+1%)10…-x

a12=0

10000(1+1%)12-x(1+1%)11-x(1+1%)10…-x=0

思路2:每期付款产生的本利的累加之和=商品到期后付款的总额,即

x(1+1%)11-x(1+1%)10…-x=10000(1+1%)12

二、细胞分裂中的数列

自然界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胞组成的,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生命,人的孕育也是由细胞分裂开始的。以某种细胞为例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细胞是如何分裂的。

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分裂成几个?经过N小时,细胞由1个能分裂成几个?

该细胞分裂数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方式增加。

0时,A1=1

0.5时,A2=2

1时,A3=4

1.5时,A4=8

2时,A5=16

2.5时,A6=32

……

5时,A11=210=1024

显然不用减去那最初的一个母细胞了,因为题目问的是:“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一个分裂成几个,”当然是1024了,又不是问由一个分裂“出”几个,那就要减去最初的母细胞了。

显然N时后,该细胞会由一个分裂“成”2(k-1)个(k为自然数,k=2N+1)即:N时后,会有22N个细胞,(其中N表示整时,单位为时,N=0,1,2,3,……)

因此,经过N时后,细胞由一个分裂成22N个(N=0,1,2,3,…)

三、爬楼梯

小明同学在小的时候喜欢爬楼梯,不为什么,只是觉得这种阶梯状的建筑非常好玩,等到他长大了,可以一次跨上一级,也可以跨两级,所以,他想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上到楼梯顶端的方案。首先假设楼梯只有一级,那么小明只有一种爬法;如果有2级,那么小明可以一级一级地往上爬,也可以一次就上两级,用算式表示为1+1或2,说明他上2级楼梯有2种不同的爬法;如果有3级,小明的第一步可以上一级,也可以上二级。如果上一级,那么还剩下2级,上面已经讨论过了有2种不同的爬法;如果上二级,那么还剩下1级,上面也已经讨论过了,只有1种爬法;合计起来就有2+1=3种不同的爬法。有算式表示为3=1+2(2种不同的爬法)=2+1(1种不同的爬法);如果有4级,小明的第一步可以上一级,也可以上二级。如果上一级,那么还剩下3级,上面已经讨论过了有3种不同的爬法;如果上二级,那么还剩下2级,上面也已经讨论过了,有2种不同的爬法;合计起来就有3+2=5种不同的爬法。用算式表示为4=1+3(3种不同的爬法)=2+2(2种不同的爬法);……

照这样推下去,可以得一串斐波那契数列:1,2,3,5,8,13,21,34,55,89,……由此可知,爬上有10级台阶的楼梯,一共有89种不同的爬法。

随着科学的进步,数学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而且要会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数学既不严峻,也不遥远,它既和所有的人类活动有关,又对每一个真正感兴趣的人有益。数学研究、科学研究从身边的活动做起。让我们从一个小小的数列开始,多思考,找规律,相信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责编 金 东)endprint

摘要:从利用教材资源,根据生活经验,利用已有知识等方面深入探讨数列在生产、日常生活、银行按揭贷款、细胞分裂中的作用,说明数列无处不在,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就一定能发现许多小细节里的奥妙。每个小小的数列都有无穷的变化。

关键词:等差数列 等比数列 生产生活 购买电脑 爬梯子细胞分裂

在实际生活和经济活动中,很多问题都与数列密切相关。如分期付款、个人投资理财以及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等都可运用所学数列知识进行分析,从而予以解决。与此同时,数列在艺术创作上也有突出的作用。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下面笔者将举几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来浅谈一下数列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一、在生产生活中

在给各种产品的尺寸划分级别时,当其中的最大尺寸与最小尺寸相差不大时,常按照等差数列进行分级。若为等差数列,且有an=m,am=n。则a(m+n)=0。

其实等差数列生活中处处可见,关键是发现它,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路灯的排列、银行的按揭贷款、银行的利息结算等等。

例如1台电脑售价为1万元,如果采取分期付款,在1年内将款全部还清的前提下,商家还提供下表所示的几种付款方案(月利率为1%)。假定你的父母为给你创建更好的学习条件,打算买台电脑,除一次性付款外商家还提供三种分期付款方式。你能帮他们参谋选择一下吗?

方案 分几次付清 付款方法 每期所付款额

方案1.分6次付清。购买后2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2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6次付款

方案2.分12次付清。购买后1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1个月第2次付款……购买后12个月第12次付款

方案3.分3次付清。购买后4个月第1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2次付款,再过4个月第3次付款

分析:

思路1:本题可通过逐月计算欠款来处理,根据题意,到期还清即第12个月的欠款数为0元.设每次应付x元,则:

1个月后欠款:a1=10000(1+1%)-x

2个月后欠款:a2=a1(1+1%)-x=10000(1+1%)2-x(1+1%)-x

3个月后欠款:a3=a2(1+1%)-x=10000(1+1%)3-x(1+1%)2-x(1+1%)-x

……

12个月后欠款:a12=a11(1+1%)-x=10000(1+1%)12-x(1+1%)11-x(1+1%)10…-x

a12=0

10000(1+1%)12-x(1+1%)11-x(1+1%)10…-x=0

思路2:每期付款产生的本利的累加之和=商品到期后付款的总额,即

x(1+1%)11-x(1+1%)10…-x=10000(1+1%)12

二、细胞分裂中的数列

自然界是由许许多多的细胞组成的,细胞分裂产生新的生命,人的孕育也是由细胞分裂开始的。以某种细胞为例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细胞是如何分裂的。

某种细胞每过30分钟便由1个分裂成2个,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1个分裂成几个?经过N小时,细胞由1个能分裂成几个?

该细胞分裂数是公比为2的等比数列方式增加。

0时,A1=1

0.5时,A2=2

1时,A3=4

1.5时,A4=8

2时,A5=16

2.5时,A6=32

……

5时,A11=210=1024

显然不用减去那最初的一个母细胞了,因为题目问的是:“经过5小时,这种细胞由一个分裂成几个,”当然是1024了,又不是问由一个分裂“出”几个,那就要减去最初的母细胞了。

显然N时后,该细胞会由一个分裂“成”2(k-1)个(k为自然数,k=2N+1)即:N时后,会有22N个细胞,(其中N表示整时,单位为时,N=0,1,2,3,……)

因此,经过N时后,细胞由一个分裂成22N个(N=0,1,2,3,…)

三、爬楼梯

小明同学在小的时候喜欢爬楼梯,不为什么,只是觉得这种阶梯状的建筑非常好玩,等到他长大了,可以一次跨上一级,也可以跨两级,所以,他想知道,有多少种不同的上到楼梯顶端的方案。首先假设楼梯只有一级,那么小明只有一种爬法;如果有2级,那么小明可以一级一级地往上爬,也可以一次就上两级,用算式表示为1+1或2,说明他上2级楼梯有2种不同的爬法;如果有3级,小明的第一步可以上一级,也可以上二级。如果上一级,那么还剩下2级,上面已经讨论过了有2种不同的爬法;如果上二级,那么还剩下1级,上面也已经讨论过了,只有1种爬法;合计起来就有2+1=3种不同的爬法。有算式表示为3=1+2(2种不同的爬法)=2+1(1种不同的爬法);如果有4级,小明的第一步可以上一级,也可以上二级。如果上一级,那么还剩下3级,上面已经讨论过了有3种不同的爬法;如果上二级,那么还剩下2级,上面也已经讨论过了,有2种不同的爬法;合计起来就有3+2=5种不同的爬法。用算式表示为4=1+3(3种不同的爬法)=2+2(2种不同的爬法);……

照这样推下去,可以得一串斐波那契数列:1,2,3,5,8,13,21,34,55,89,……由此可知,爬上有10级台阶的楼梯,一共有89种不同的爬法。

随着科学的进步,数学学科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角色,作为跨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不仅要学会数学知识,而且要会应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数学既不严峻,也不遥远,它既和所有的人类活动有关,又对每一个真正感兴趣的人有益。数学研究、科学研究从身边的活动做起。让我们从一个小小的数列开始,多思考,找规律,相信任何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的。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平仄在日常口语中的运用】相关文章:

模糊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10-23

近体诗中的平仄关联09-23

日常生活中的口语07-27

平仄表范文05-17

古诗平仄范文05-18

起名平仄范文05-19

平仄押韵范文05-19

取名平仄范文05-19

平仄查询范文05-19

对联的平仄协调08-07

上一篇:富康诗词大会方案下一篇:四年级语文课文我们的手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