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中学八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

2024-07-15

宏大中学八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精选8篇)

宏大中学八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 第1篇

八年级第二学期科学(下)教学计划(集体备课)

宏大中学周家敏

一、学期教学总目标

1、思想品德方面

加强学生学习目的性,激发后进生的学生的学习潜力,变被动为主动。对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课外适当注意个别辅导,找原因找差距。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培养他们优秀的学习习惯和引导课外的学习指导,使之更优秀。

2、知识技能方面

以落实教学大纲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防止两极分化。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的方法及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二、全册教材基本内容说明

本册教科书共4章:“电和磁”、“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空气与生命”、“植物与土壤”。

第一章紧密的与上册的相联系,能够让学生很自然的过度。学生能够很快的学习电生产磁的原理。

第二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是学习物质的微观结构,并提出了分子的概念用物质的微观构成来解释物质的这一性质,用符号表示世界的事物也是一种常用的科学方法,本章将引导学生怎样用符号来表示不同的化学元素和物质的组成(化学式)并按元素的性质变化的规律来理解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第三章“空气与生命”空气的组成.氧气.二氧化碳的性质,氧气.二氧化碳的制造和检验方法空气与生命的关系.。

第四章“植物和土壤”从土壤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结构和功能土壤与植物的相关性等角度来解释本章的内容。

三、教学进度总体安排

2月12日 ~3月10日第一章电和磁

3月11日 ~4月12日第二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4月13日~5月10日期中考试和第三章空气与生命5月11日 ~6月4日第四章植物和土壤

6月5日以后期终复习

宏大中学八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 第2篇

(一)知识技能

以落实教学课程标准为重点,加强基础知识学习,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防止两极分化,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逐步学会科学方法以及独立思考,刻苦专研的好习惯。理解研究科学的最基本方法

(二)过程方法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觉地进行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工作,并能够主动提出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的作业要加强监督和检查,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加强对个别学生的辅导。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动手操作能力,定期进行章节检测,及时反馈,及时巩固。

(三)情感态度

加强学习目的性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变被动为主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对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课外留意适当的个别辅导,找原因和差距.消除因学习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对于有余力的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和课外的知识辅导,使之更上一层楼.结合学科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和离子构成,认识分子、原子和离子等微粒大小的数量级:能用物质粒子模型解释物质的三态,了解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模型及其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会查元素的化合价,会运用化合价写出简单的化学式:能解释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能根据化学式区分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等到。

第二章:“空气与生命”,本章教学安排了较多的实验,对于物质性质的研究均以实验引入,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和掌握概念与规律,同时通过实验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在本章教学过程式中应特别注意突出实验环节,以丰富学生在认识过程中所需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观察、思维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第三章:“植物与土壤”,本章主要的知识点包括土壤的主要组成,土壤的形成,土壤的结构和类型,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的生长,植物的根系,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结构,水分、无机盐的运输,有机物的运输,蒸腾作用,叶面结构,土壤的污染与保护等。通过学习植物与土壤的结构特点,从而得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电和磁”,本章主要介绍了电和磁的基本知识,包括磁体和磁场、电流磁场和电磁铁、磁铁对电流的作用和电动机、电磁感应和交流发电机,还介绍了家庭电路和电的安全使用。这些知识既是生活和生产中经常要用到的,也是继续学习电磁学的基础知识。

三、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半科学的学习,大部分已经能明确科学的重要性,并能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上课认真,发言积极,课后能即使反馈课堂中不能弄清的问题,学习自觉性教强,但也有个别同学的依靠性较强.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作业敷衍之事时有发生,对科学缺乏爱好。

科学与生活的联系较多,学生学习的热情较高,教师要正确引导,以期让学生对科学充满热情。学生双基情况从其上课情况看,他们的基础不够扎实,很多简单操作做得不够充实,缺乏实践能力,以至于影响其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领会的能力较弱;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待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也有待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认图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弱。教师要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工作,因材施教,使他们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进步。同时面临着摸底分班,学生的学习层次、能力更加明显。

四、教学措施

1、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形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随时积累有用知识的习惯,养成订正错误、力争每题弄懂的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学生如果能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将能迅速适应八年级课程的节奏而高效的学习。

2、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指导。八年级科学内容多,难度深,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与自学能力,教师应有意识地教学生怎样抓好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小结五个环节,尽量使学生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精讲精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要有选择地把某些问题留给学生自己思考,不要因害怕学生掌握不好知识而把全部问题讲尽,要相信学生有能力自己去找寻答案。

4、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科学思维能力。

5、提优补差的措施:

①.面向全体同学,以目标抓优生,以情感促差生,以竞争促中等学生。

宏大中学八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 第3篇

一、以学生为本, 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重视人的本质, 重视生命的本质, 把人的发展性提高到一切的位置.课堂教学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主渠道,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 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心, 信任学生.在课堂上, 首先把学生当做“人”.师生之间结成一种合作关系, 教师的作用是一个促进者, 是学生的学习伙伴.所谓的“亲其师, 信其道”, 教师尊重信任学生, 关爱学生, 学生感到教师对自己的关心爱护, 会更“倾心”于教师, 更加乐于接近教师, 更愿接受教师的教育, 师生关系的和谐, 心理相融, 情感相通, 伴随着这种气氛, 各种教育影响就好像涓涓细流进入了学生的心田.

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愉快喜悦的心情, 容易使大脑形成优势的兴奋中心, 有助于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促进人的思维、想象、记忆活动的有效进行.初中数学着重培养学生的思想, 特别是几何, 一大堆的定义、定理和公式, 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课堂上穿插历史故事, 趣闻轶事, 创设实际应用的问题情景, 都能激活课堂气氛.如, 讲到垂径定理, 可介绍我国古代建筑赵州桥;讲到黄金分割定理, 可简介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依据“黄金分割律”研究并推广的优选法等, 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再如, “哥尼斯堡七桥问题”, “哈密尔顿周游世界”, “一笔画”问题, 魔方游戏, 等等, 这些有趣的故事和游戏, 集趣味和困难于一体, 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研究兴趣.

二、分层教学, 科学设计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课堂, 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面对一个由个体差异悬殊的学生组成的群体高难度、高速度的教学, 打击了中、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抓中间、带两头, 两难兼顾;低起点、小坡度压抑了好学生的发展.无论哪一种做法, 只能做到面向一部分学生, 违反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因此, 分类推进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种策略.

分类推进教学要求, 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 学生是有差异的, 教也要有差异;学生之间的差异可以表现为层次上的差异.教也可以分层, 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包括学习困难的学生在内的每一名学生都是有充分发展的潜能的, 不能以牺牲这部分人的发展为代价来求得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因此, 在教学中要形成一种促进每一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机制.首先, 要对学生有深刻的了解, 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 将全班学生区分为若干层次, 掌握隐性分层, 不包底、不封顶原则, 并根据教学大纲的一般要求和各层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制定各层次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对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起到定位、导向和激励的作用, 让全体学生“站起来能摘到桃子或跳起来能摸到桃子”, 促进教学目标的落实, 教学时施行分层练习, 分层问题设计.

作业布置上打破“大一统”的作业模式,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数量、难度的作业, 做到合理安排, 难易结合, 好的“吃饱”, 差的“吃够”, 充分发挥作业的作用.好的学生除了布置课本练习、练习册练习外, 还可选择一套起点高、综合度大的练习.只有高起点的作业, 才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尖子学生.对于中下层学生, 注意作业精选, 题量适中, 难度适当, 做到作业不多, 题型全面, 注重基础, 保证知识扎实.一帮一互助学习: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表现在他们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而且表现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还可以发展成为“教”的主体.因此, 教学中要努力创设一种合作学习的氛围, 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的关系.

三、制定目标, 落实教学目标

应试教育把考试作为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唯一手段, 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素质优劣的标准, 重结果、轻过程, 重分数、轻能力.因此, 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心理负担, 差生更是备受压力.但是没有测试, 没有目标评价, 教师与学生都无法了解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 还会打击学生的上进心.测试的首要目的是监控学生的学习, 及时检查学生的进步状况, 掌握情况, 以便及时采取适当的治疗手段.考试本身也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经验, 学生在考试之前, 势必复习功课, 巩固所学知识, 而测验过程本身也是一种促进知识的手段.

四、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宏大中学八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 第4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和单位,知道水的密度,知道密度表中的一些规律,理解密度的物理含义.

2.能根据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分组实验来构建密度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组实验和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观察记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用描点法绘制图像,在图像中找规律从而构建密度的概念.

2.能根据密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只随物态的变化而变化.

教学准备

PPT课件,《密度——学之旅》活动单,JPT-2型架盘天平(量程200 g、感量0.2g)、砝码,体积分别为6 cm2、8 cm3和10 cm3的长方体铝块组和铁块组、体积为6 cm3的长方体塑料块,质量相同的一瓶水和一瓶食用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视频设置神奇的液体小实验(1分36秒)

(视频链接)

问题设置:多彩的液体分层是如何实现的呢?

学生活动: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惊奇、猜测.

答案预设:可能和液体的密度有关,可能沉下去的液体比较重.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科学课堂的魅力,引导学生明确科学是一门源于生活的学科.

过渡设置:这和液体的密度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密度》这一节课.(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传授新课

1.实验探究

(1)探究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关系(分组实验)

实验器材:体积相同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

引导操作:用天平称量体积均为6 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将实验测量数据填入表1.(所用到的实验仪器均展示给学生观察,铁块1、铁块2、铁块3和铝块1、铝块2、铝块3的标签均贴在它们的表面,便于学生操作)

活动预设:教师巡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适度指导,称量完成后随机取两张记录单进行投影交流,在过程中强调不同组称量出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的质量会略有不同,这是机器在切割器材时引起的不同(图1),数据差距在1 g以内均可以接受.

结论呈现: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相同体积的塑料块、铁块1、铝块1来比较它们质量的大小关系,通过实际的天平操作,比较归纳出实验结论.

(2)探究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关系(演示实验)

过渡设置: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实验器材:两瓶相同质量的水、食用油,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胶头滴管.

演示操作:把水放置天平的左盘,食用油放置右盘,此时天平平衡(图2),意味这瓶水的质量等于这瓶食用油的质量,那么它们的体积一样吗?哪瓶的体积多一点呢?

设计意图:首先明确每个烧杯的质量都是不同的,因此在天平左右盘各放一只烧杯,添加液体直至平衡这个误差过大.笔者采用两只原本装话梅的透明塑料小瓶来进行实验,从而减少实验源头上的误差.

活动预设:事先准备好的两瓶相同质量的水、食用油,若在实际演示操作的过程中出现偏差,用胶头滴管在较轻的瓶内慢慢滴加液体即可,直至平衡.

结论呈现: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

(3)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分组实验)

过渡设置:我们已经探究了相同体积、相同质量的情况,现在继续来探究同种物质的情况.

实验器材:JPT-2型架盘天平、砝码,三块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组和铝块组,刻度尺(图3).

①提出问题: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存在什么关系?

②建立猜想:同种物质的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学生对于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在前概念中是完全空白的,大部分学生根本无法进行猜测,这在很大程度上抹灭了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该过程中出示两只大小不同的实心铁球,通过轻重的演绎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③进行实验,检验猜想

引导操作:质量可以用天平来测,之前已经测出铁块1、铝块1的质量,直接填写就可以了;对于长方体组块的体积可以用刻度尺测出它的长宽高,再计算体积就可以了,也可以观察长方体组块盒子外观上的信息,其实它们的长宽高都已经告诉我们了,直接计算也可以.

过渡设置:为了方便大家记录和分析数据,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表2,大家只需要测出铁块2、铁块3、铝块2、铝块3的质量,并写出它们的体积就可以.

过渡设置:实验完成的小组将自己所得的数据,用描点法绘制铁和铝的图像,在绘制的过程中要用平滑的曲线将这些点连接起来.活动预设:经过引导操作,学生在测质量和写体积的环节应该没多大问题,用描点法绘制铁和铝的m-V图像时,强调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并说明当物体的质量m=0,它的体积V=0,在图4上作m-V图像原点也用平滑的曲线连接.

④得出结论

过渡设置:你能通过m-V图像得出实验结论吗?

实验结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CD#3],即比值是[CD#3];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CD#3].

过渡设置: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即比值是一定的;物质不同,它们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也不同,科学上把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就叫做密度,强调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随质量和体积的变化而变化(板书定义).

2.自学乐园

过渡设置:自学课本P60-62,完成以下题目

(1)密度的计算公式[CD#3].

(2)密度的国际单位[CD#3],常用单位[CD#3],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怎样的?

(3)水的密度是[CD#3],其物理含义是[CD#3].

(4)观察固体、液体、气体三张密度表中的数据,你能发现什么规律吗?

答案预设:

(1)密度=[SX(]质量[]体积[SX)],ρ=[SX(]m[]V[SX)].

(2)密度的国际单位是kg/m3,常用单位是g/cm3,

单位换算:1 g/cm3=[SX(]10-3 kg[]10-6 m3[SX)]=1×103 kg/m3(强调单位换算)

(3)水的密度是1.0×103 kg/cm3,其物理含义是单位体积水的质量是1.0×103 kg.(强调物理含义时可类比之前学过速度的物理含义)

(4)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密度与物态有关;一般来说ρ固>ρ液>ρ气(通过密度表中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以下规律)

三、当堂检测,学以致用

1.冰的密度为0.9×103 kg/m3,表示的物理意义是[CD#3],那么体积为2 m3的冰的质量为[CD#3]kg.

2.关于密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的体积成反比

B.一种物质的密度不会随状态变化而改变

C.物质的密度与体积的大小无关

D.纯水的密度与盐水的密度相同

四、课堂小结,收获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板书设计

密度

1.定义:某种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它的体积之比

2.公式:密度

4.物理含义:单位体积物质所含的质量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密度的概念教学课,物理概念的构建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避免直接灌输或强加给学生,本节课通过形象化的实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实验的热情,全课紧抓新课程标准,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宏大中学八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 第5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的模型的发展过程及建立依据;

(2)知道α粒子散射实验和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3)知道原子核的内部结构。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提高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了解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体验建立模型的思想;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基本方法:碰撞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历程的了解,体会到质疑和不懈地探究推动了科学的向前发展,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

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及原子核的结构

难点

对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学生课前通过图书或网络等途径收集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的有关资料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拿出一杯水,请学生回答这杯水由什么微观粒子构成的?进而再追问水分子又是由什么微粒构成?

问题:原子是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原子能不能再分?

引出课题: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经历了漫长的探究过程。今天,让我们追寻着科学家们的脚步,一起来探究原子的结构。

学生回答: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通过一杯水引出的问题把学生从宏观世界带入微观世界,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讲授新课

一、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

(一)逐步深入,建立模型

1.汤姆生模型

教师简单介绍道尔顿实心球模型(1803年,道尔顿提出“实心球模型”,认为原子是坚实的、不可再分的实心球)。这个模型在很长的时间内被人们接受,直到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发现了原子内有带负电的电子,这意味着什么?而原子是电中性的,如果你是汤姆生,你会有怎样的推测?

活动:尝试根据汤姆生的发现和推理画出原子中正电荷和电子的排布。

展示汤姆生模型并介绍:原子是一个球体,正电荷均匀分布在整个球体内,电子像面包里的葡萄干那么镶嵌其中。

2.卢瑟福的核式结目的是想证实汤姆生原子模型的正确性。

展示实验装置的示意图并简单介绍实验方法。

提供素材:

①电子的质量不到α粒子的1/7400,α粒子碰到它,就好比铅球运动时撞到一个兵乓球,其运动时根本不会受到什么影响的。

②如果正电荷是均匀分布的,α粒子穿过原子后,它受到原子内部两侧正电荷的斥力大部分相互抵消,α粒子偏转的力就不会很大。

问题:结合上述材料,如果是汤姆生的模型,α粒子会如何运动?

呈现α粒子散射实验的Flash演示。

整理并补充学生描述的现象:

①多数α粒子穿过金属箔后仍保持原来的运动方向;②少数产生了较大角度的偏转;③极少数的粒子会反弹回去。

问题:根据实验现象,判断汤姆生模型是否符合实际。

小组讨论:如果你是卢瑟福,请你分析α粒子的不同运动,推测原子的结构。

介绍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几乎全部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力,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绕核运动,就像行星绕太阳运动那样。

3.玻尔的分层模型

介绍:1913年,丹麦科学家玻尔改进了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认为电子只能在原子内的一些特定的稳定轨道上运动。

(二)梳理升华,领悟本质

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原子结构的模型探究历程,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感悟到什么?

(三)理解运用,画出模型

活动:根据卢瑟福和玻尔的原子结构的模型画出氦原子的结构模型。

二、揭开原子核的秘密

问题:原子核体积很小是不是以为着它密不可分呢?

让学生阅读课本“揭开原子核的秘密”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①研究原子核的方法是什么?②原子核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粒子带电情况如何?③什么是核电荷数?④原子为什么呈电中性?⑤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集中在原子核上?

活动:让学生再画出氦原子的结构模型,提示:氦原子核内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

三、结束语

科学家进行研究后还发现质子和中子都是由更构模型

1911年,卢瑟福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微小的基本粒子——夸克构成的,夸克还可以再分!一旦我们进入到下一个层次,我们将会看到什么,我们又将会知道什么?或者,里面还有一个宇宙?期待你发现!

学生回答:

意味着原子可分;推测原子内还有带正电的物质。

画图交流

学生根据提供的素材分析α粒子的运动。

学生带着猜想观看,并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小组讨论寻找证据。

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悟。

画图,展示

学生阅读并思考。

画图

让学生体会汤姆生的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过程,渗透科学探究的方法。

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学会寻找证据,体会打破一个旧的模型到建立一个新的模型之间的探究过程。

通过画出模型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卢瑟福好玻尔的原子结构的模型。

以问题为引领,让学生学会有目的的获取信息,问题设置层层推进,不断扩充学生的认知结构。

课后作业

利用铁丝和橡皮泥制作氧原子的模型。

探沂中学八年级下物理教学反思8 第6篇

教学反思 浮力

侯建民

一、教学设计反思

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例如:轮船、天鹅浮在水面、热气球和氢气球向上飘向空中,引出浮力的概念,进而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疑问进一步探究浮力的规律。在设计时让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总结和教师的引导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力的定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影响浮力的大小的因素;再通过实验测出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阿基米德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

设计存的不足也有很多,本节未增加一些在生活中重要的应用,以产生学习浮力可服务于社会主意识。对浮力的概念理解可进一步深入,举例说明,增强对“浸入、向上”理解。对阿基米德原理的也可再挖掘,以突出浮力与被排开的液体的密度和排开体积的关系。在过程中应多点及时积极的过程评价。

二、教学过程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引导学生边上课,边做实验,边进行观察。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动眼、多动口。使学生自己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

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发挥协作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有序进行。采用“新课-实验-观察”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实践表明,选用小组教学方法,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形成合作精神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充分发展问题解决和决策的技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组织和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相互确认、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团体性思考和创造等要求。同时,教师能及时了解情况并给予指导。

名言警句: 名言警句内容。——作者

山东费县探沂中学

教学反思

23、亲切交流,创设愉快和谐的课堂环境。

建立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前提之一。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表情丰富、幽默,教学气氛轻松自然,力图使教学活动活泼,激起学生兴趣,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出错,经常运用表扬鼓励性评价,耐心启发引导,使创新思维得以充分发挥。

宏大中学八年级科学下教学计划 第7篇

-------八年级思品教研组

一、指导思想:

1、本学期将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以教学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加强课堂教学研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培养学生的灵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认识思想品德,理解思想品德,获取知识,积累学习方法,充实学习情趣,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加强教研组建设,聚集全组教师的智慧,努力使思想品德教研组在有朝气、有创新精神、团结奋进的基础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工作目标:

1、通过主题性研讨活动,有针对性的解决思想品德中的疑难杂症;

2、通过原鹿阜中学教师引领,共同研讨,提高思想品德学科的教学水平,确保完成学校提出的各项指标;

3、立足课堂,让学生轻轻松松学思想品德;

4、深化课题研究,进一步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提升思想品德教师科研素养;

5、激励全组成员不断反思教学,总结教学经验,促自身专业成长。

三、教学进度:

1、2011年3月1日--2011年3月31日,完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珍爱生命》及第六单元《自强不息--6.1直面挫折、6.2磨砺意志》教学内容;

2、2011年3月底进行第一次月考及质量分析;

3、2011年4月1日--4月29日,完成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强不息--6.3自立自强》及第七单元《法律护我--7.1特殊保护、7.2处处保护、7.3自我保护》教学内容;

4、2011年4月底期中考试前,完成五、六、七单元内容,期中考力争前三单元内容一起完成检测;

5、2011年5月1日--5月14日,完成第八单元《法不可违》教学内容;

6、2011年5月底进行第三次月考及质量分析;

7、2011年5月15日--6月22日,以年级为单位认真组织综合训练和模拟测试,努力提高七年级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四、教学建议:

1、转变观念,二期课改“进头脑”。

要求全体思想品德老师一起定位在“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的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超越教材,创造课堂情境,灵活把握当时的课堂资源,教出兴趣,教出美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联系实践案例,在思想品德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通过思维碰撞,使二期课改的理念真正走进大家的头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区、校教案的征集、教育教学论文的征稿、课题的研究。

2、改革备课,减负增效“磨好课”。

在制定规划、教学目标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设定;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探究方式,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明确重点、难点及其对策,强化支撑点;将备课大而化之、实而共享,加强备课组的管理,实施分工合作备课,鼓励提倡电子备课;以质量的教后反思作为考核的依据,将教师从烦琐的备课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备课的质量和信息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时间用于“磨好课”,创设氛围,掀起高潮,力争随堂课好课率达50%以上。

3、提高素质,提供舞台“练内功”。

要求各位思想品德教师努力学习掌握娴熟的教学推理能力和综合的教学理念;倡导鼓励跨学段、学科听课,加强大家协同作战、教学研究的能力;开展系列的基本功、教研评比活动,为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

五、教学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本学科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3、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做到经纲为纲、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认真钻研新课程标准和近几年中考试题,在总结手中有关七年级上学期思想品德资料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出有一份确实可行的期末复习资料,全面提高学生的成绩。

2、精心备课

(1)加强在个人备课基础上的集体备课。教师在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重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相结合的备课形式。①集体备课的基本程序: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修正教案——重点跟踪——课后交流。②集体备课要

2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四研究”(研究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研究“双基”能力的训练、研究教法与学法、研究学情与对策)和“五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作业量、统一检测内容)。

(2)授课前认真编写教案。

(3)做好课后小结和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反思失误及其原因,寻找对应策略。

(4)在本学期的教案检查中,我们组十三位老师,有十二位得优,一位优减。

3、认真上课

作为语文教学,课堂上我们力求做到:①教学目标明确。②教学容量和课时安排合理,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③教师做到善“启”善“导”,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教学方法恰当;④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质疑问难。⑤阅读课上要留有让学生感知、朗读和背诵课文的充足时间,使学生在课堂既能“书声琅琅”,又能“议论纷纷”;⑥面向全体,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

此外,教师在课堂上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和教学应变能力;重视指导学生记好听课笔记,并对听课笔记作检查、评价。

4、规范作业

(1)布置作业以学生的实际为依据,作业的难度、数量适中,注意作业形式的多样化及分层布置。

(2)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它练笔不少于1万字。每次作文,训练目标力求单

一、具体。

(3)教师及时、认真批改学生作业,重视作业讲评,讲究批改实效。每次批改有成绩和日期,有订正。

5、搞好分层辅导

(1)、辅导要分层次。指导优生要深化知识内容,发挥特长。对中差生要有辅导计划,分析原因要中肯,措施要得力;辅导形式可多样化,大多数的问题集体辅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也可采用提供资料、小组共同学习、同学帮助等办法进行。

(2)、切实抓好语文综合性学习和课外活动:本学期因时间较紧,我们主要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开展了以下一些课外活动:硬笔书法比赛、讲成语故事比赛、古诗文背诵比赛、作文比赛等。

6、重视教学评价

(1)、教研组老师极重视评价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率、巩固率和运用率。及时检查教学效果,重视教学反馈。

(2)、评卷后统计必要的数据和各题得分率,进行试卷和教学质量分析、讲评,并及时查漏补缺,进行巩固练习

在教学常规中,我们立足对教材内容,班级学生特点,教师个人教学风格特长等进行研究,目的是想通过有效的教学规范,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提高学科成绩

去年,教科所设立了教学质量优秀奖,我们教研组三个备课组各项指标,均符合申报条件,学校将三个语文备课组同时送报,这也是对我们教学成绩的一种

3肯定。

这学期以来,学校总共进行了三次测试,每次测试结束,教研组、各备课组都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以半期考试为例,根据各种统计数据,我们分析后,得出以下结论:

1、三个年级语文的总体得分较好,优生率、平均分都高于总分优生率、平均分,但仍不够理想;

2、三个年级同等层次班级积差均未超过10分(初一年级积差在5分以内);

3、越往低年级,寄宿制班领先平行班的优势越弱。

针对这些情况,并通过对试卷的仔细分析,我们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特别应注意三个问题:1.重视语文知识的积累,强调语言的运用;2.加强阅读训练,既要立足课本,更要面向课外,扩大阅读面;3.作文要注重基本功训练,锤炼能力,提高学生写作品位。同时,把周六寄宿制班的辅导课高效率利用起来,或作统一测验,或作专题强化训练等,基本统一安排内容,力求不断提高学科整体成绩。

三、落实教研活动

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主阵地,我们语文教研组在学校领导的指导下,按照学校工作计划如期开展活动,力求做到每次活动有准备,有成效、有记录。一学期来,我们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活动的:

1、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切实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研究;

2、加强课题研究,特别是加强课堂教学的研究,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不断提高;

3、加强集体备课,切实做到“三定”、“四研究”和“五统一”。

4、上好组内的研究课、公开课、示范课,并加强评课。

这方面,我们所做的工作有以下这些:

(1)这学期十一月,中语会年会在雅中召开,教研组老师们认真、积极听课,听报告;我则在会上作了中考备考复习经验的交流。

(2)这学期我们组有三位老师的论文获得市一等奖。

(3)陈敏老师获得市说课比赛一等奖,展示了雅中老师的风采和较高的教学水平。

(4)在教师网络征文比赛中,我们组有两位老师分别获得市一等奖和校二等奖。

(5)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征文比赛,上个月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中学生作文竞赛,时间紧,要求高,写出新意,很不容易,但师生们却能积极参与,难能可贵。

四、促进专业发展

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主要通过三个途径得以实现:

1、读书。多读语文课程理论、专业杂志、文学史学经典著作;

2、写作。多写教学论文,及时总结教学经验;

3、研究。多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多研究教材,多研究学生。

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培养,更是教研组常抓不懈的工作。我们主要从两方面来抓:

一是做到“三给”:给机会;给动力;给时间。

二是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老教师多主动关心、帮助青年,让青年教师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心情愉悦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当中,不断提高处理教

4材、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提升学科教学质量,提高研究能力。这样,本组的几位青年教师都在不断进步,不断提高。

总之,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组的工作还存在不少不足:如个别老师的作业量有时有过多的情况;教育科研还要真正重视起来,还应让多的老师积极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努力打造一支学习型、科研型的教师科研队伍。

今后,语文教研组将迎难而上,真正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朝前进。我们相信,在总结本学期工作的基础上,在各位教师的共同努力下,今后各方面的工作会做得更好,对此,我们充满信心。

一、指导思想:

落实推进上海市中小学二期课程的改革,形成先进的课程结构和综合的教学理念,提高政治教师的语言能力、教学能力;在政治与其他学科之间建立对话的能力;加强大家协同作战、教学研究的能力;跟各位政治老师一起定位在新的教师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实施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学进度:

1、2003年9月1日----2004年3月中旬,完成初三年级所学内容;

2、2004年3月中旬----4月中旬,完成第一轮复习;

3、2004年5月中旬前,完成第二轮复习;

4、2004年升学考试前,完成第三轮总复习。总之,以学校为单位认真组织综合训练和模拟测试,努力提高初三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三、教学建议:

1、转变观念,二期课改“进头脑”。

要求全体政治老师一起定位在“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的角色上;努力提升教学的境界;超越教材,创造课堂情境,灵活把握当时的课堂资源,教出兴趣,教出美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联系实践案例,在政治备课组、教研组活动中通过思维碰撞,使二期课改的理念真正走进大家的头脑。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区、校教案的征集、教育教学论文的征稿、课题的研究。

2、改革备课,减负增效“磨好课”。

在制定规划、教学目标时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多维设定;备课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活动、合作学习、探究方式,以教学方式的改革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明确重点、难点及其对策,强化支撑点;将备课大而化之、实而共享,加强备课组的管理,实施分工合作备课,鼓励提倡电子备课;以质量的教后反思作为考核的依据,将教师从烦琐的备课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备课的质量和信息收集的能力,把解放的时间用于“磨好课”,创设氛围,掀起高潮,力争随堂课好课率达50%以上。

3、提高素质,提供舞台“练内功”。

要求各位政治教师努力学习掌握娴熟的教学推理能力和综合的教学理念;倡导鼓励跨学段、学科听课,加强大家协同作战、教学研究的能力;开展系列的基本功、教研评比活动,为更多的青年教师提供展示的舞台;请相关高级教师、带教老师跟踪听青年教师的课,在区、校的听课验收中提高优课率;努力请进名家示范上课、做讲座,为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创造走出去的机会。

四、教学措施;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常规管理,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对“学困生”

5既要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的自觉性,更要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

2、强化理想前途教育、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形势教育,使初三学生学得好,以确保中考取得圆满成功。

3、强化质量意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积极发挥集体智慧,打好团体战。本学科要做到“统一要求、统一备课、统一进度、统一考查”。着力提高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要面向全体学生,不歧视任何一个学生;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4、加强对薄弱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复习阶段,要认真制定复习计划,精心组织复习,做到经纲为纲、以书为本,讲清概念,提示规律,指点迷津,提高学生的审题、解题的能力及速度。

6、引资料、学经验。同轨老师要互相学习,正常开展听课活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校统一订购的复习资料统一使用,以充分发挥其效益。

7、认真组织测试,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谈科学发展观下的中学语文教学 第8篇

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整体素质,尊重学生的学习需要和个性发展,这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其中也暗含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作为人文学科的语文学科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学生的人文精神、审美情趣、创新能力等,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塑造学生的人文精神

塑造和培养人文精神是时代赋予教育的重要使命。中学语文教育要更加合理地有效地服务当代社会,在价值取向上应该着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塑造和培养。

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他们或热情真纯,或优美典雅,或令人感奋,或启人思索,或发人深醒,使学生在阅读、欣赏、赞佩的同时,触发情感陶冶情操,认识人生。

作为教师,要合理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蕴涵的深厚的人文精神资源,让学生在这个视野开阔、文化多样的二十一世纪里仍旧守望着精神良知的家园。如《背影》中父亲真挚的亲子之爱;《最后一课》中先生把职业与祖国命运紧紧联系的爱国情感;《我的叔叔于勒》中金钱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势利和淡漠;《麦琪的礼物》中真挚美好的爱情;等等。在这些作品中,寄寓了作者人文主义的理想,教师应指引着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理解中思索,了解人生意义、人生价值所在。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曾有人说:如果离开了美,语文教学,特别课堂教学,将显得苍白无力。这是很有道理的,事实上语文学科的价值正是借助于一篇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艺术美、语言美等于一炉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

语文教学中通过对审美情趣的培养能够很好的引导学生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人格美、生活美、景物美、语言美、形式美、艺术美等,特别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美,因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无限丰富而显得气象万千。比如同是写“莲”,就有南朝乐府民歌中歌唱的“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乡情爱情;周敦颐咏叹的“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神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杨万里笔下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语文老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这些美育因子,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主动创造美,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潜移默化地受到真善美的沐浴、滋润或激荡,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升华。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创新人才。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素质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自由轻松时,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才可能有丰富自由的想象。学生是有灵性的人,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思维敏捷,求知欲强,喜欢标新立异,只要打开思想之门,就有很多思想火花闪光。此时教师应允许学生发表多元化的答案,鼓励学生冲破盲从书本的思想,冲破膜拜师长的思想,敢于挑战权威,养成善于质疑、勇于否定、积极创新的治学精神。

以《我的叔叔于勒》为例,我在组织学生讨论小说的主题时,有学生认为,于勒年轻时挥霍家财,被打发到美洲后,发了财,后又穷困潦倒,遭遇兄弟被抛弃,反映了人生道路的艰辛,人生必然会经历坎坷。这一分析有一定道理,我当即给予肯定,并不求全责备。不必用已有的定论浇灭学生那创新的思维火花。要让学生明白,敢于突破现有的认识束缚,能多角度思维,才是求知学习的真谛所在。

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必须重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毫无疑问,语文的教学要获得创新源泉,必须拓宽课程视野,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教材,突破单篇课文的束缚,从课文延伸辐射开来。教师应积极热心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大量、广泛课外阅读,让学生多读书,多看报,关心新闻,关心社会热点,让课堂洋溢时代气息。开展丰富的语文活动,如语文知识竞赛,演讲比赛,辩论会,组织读书学习,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新闻采访活动,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能。还可以开展“诗歌朗诵”、“名作鉴赏”、“影视评论”、“时文欣赏”等兴趣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感悟能力,激发创新热情。

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阅读一些科幻文学作品,鼓励学生运用想象来写作,虚构故事。学习了《向沙漠进军》这篇课文后,我就要求学生试写想象作文,想象自己“二十年后向沙漠进军”,运用什么高科技手段征服沙漠。学生受到启发,创作热情很高。纷纷提出自己的想法。这次写作非常成功,许多学生都有大胆的设想,表达了丰富的想象力。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和创新素质。

上一篇:一双溜冰鞋的故事二年级作文下一篇:行政非诉执行法律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