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研究

2024-06-29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研究(精选6篇)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研究 第1篇

摘要:劳动就业始终是社会大众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就现阶段劳动部门就业服务系统来说,还面临着很多突出问题,区域之间就业系统发展不完善,信息不详实,信息流通速度较慢,导致了劳动就业服务效率低下。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只有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内容和规划设计方案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本次研究对同行有所帮助。

关键词:辽宁省 劳动就业服务 信息化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F249.27;F84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5-000-01

实现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对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具有很大作用。在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和规划过程中,要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对地区人才进行有效分析,从而形成依托基础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充分考虑本地区就业趋势和人才需求情况,采用先进的电子政务系统开发技术,重点设计出一套规范系统先进实用,功能性齐全,操作方便的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

一、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内容

实现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能够将今后的劳动就业部门的办公业务和信息业务统一到一个信息化平台上,为劳动力和用人单位提供统一的数据库服务,统一的用户认证登录服务,统一的权限划分和角色配置服务。从而为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开展各种政务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撑。在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过程中,主要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协同办公平台。利用该平台能够开展业务开发和公共平台建设;其次,通用办公平台和内部门户平台。通用办公平台主要包含了政务管理,公文管理等功能。而利用内部门户平台能够实现劳动就业服务系统信息化集成应用;再次,业务流程统一管理平台。利用该平台可以为劳动就业部门和管理部门提供完善的政务信息,和相关政务工作开展的统一的业务流程;第四,数据集成平台。内容该平台能够实现各个不同业务之间数据信息同步共享交换的目的。从而有效解决各个部门在工作过程中信息孤立的现象;最后用户统一认证中心。利用该系统能够建立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管理体系,来解决用户访问该系统的权限问题和身份真实性和安全性问题。

二、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规划方案设计

1.设计思路

最近几年,随着J2EE和中间件产品的日益成熟发展,劳动就业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用于支撑信息化平台的相关技术和软件硬件更为成熟,在信息化管理平台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基于多层框架结构和组件技术的符合J2EE技术规范的平台设计策略,在系统设计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电子政务规范和数据设计标准,以实现劳动就业管理各个职能部门的各项业务信息化办公为出发点,积极构建全面安全可靠,经济实用,操作方便,灵活便捷,方便维护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办公平台。为了进一步提高整个系统的利用效率,解决开发商率低的问题,可以引入基础平台,作为业务系统开发的技术框架,该技术框架以通用技术架构为基础,通过业务组件来实现各个功能的表达,然后再依靠应用支撑层,将各个应用组件有效组合在一起,通过界面向用户展示。最后整个平台系统接口要确保有专门开发人员根据相应的接口规范,科学设置合理的接口属性,将各个业务和各个系统的逻辑关系进行有效连接,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实现提供灵活性,高效性的实现途径。

2.支撑平台框架体系设计

为了确保劳动就业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具备更好的延展性,安全性,系统性和技术的先进性,提高整个系统的经济运行效率,可以采用基于SOA的中间件技术搭建应用平台。结合整个系统的逻辑结构,可以将其划分为五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网络层,主要对整个信息化管理系统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交互标准和通讯协议进行有效管理。第二层是支撑层,在该层面中,主要包含了主要包含了大量数据库和服务器以及操作系统。第三层是信息资源层。该层主要涉及到信息共享和信息数据相互交换传输。第四层是应用层主要有劳动就业工作与管理平台构成。第五层为拓展层主要包含了内部网信息门户,领导办公门户,内容管理及即时消息通讯等。在整个支撑体系构建过程中,其核心内容主要包含了支撑结构,信息共享结构和数据交换结构三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主要是劳动作业部门内部办公,政务门户和内部管理功能,其主要服务的对象是就业管理部门的政务应用。第二个部分主要是以接口封装的形式会第一个部分所需要的数据资源,提供统一的访问服务,从而有效解决各个业务流程和各个部门之间信息孤岛的问题。第三个部分是以信息�Y源数据资源为基础,构建了可以覆盖整个劳动就业部门所有业务的信息数据交换平台,利用该部分功能能够实现劳动就业管理部门所有业务的同步合并等一系列操作。同时,利用MQ的或许中间件为整个应用平台底层数据传输提供了完善的安全保障,这样能够确保核心数据和核心业务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全性和可靠性。

3.建设原则

首先,一体化。一体化原则也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从宏观方面讲,省、市、县三级系统之间要从全国大局出发,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各级系统都要满足上级系统要求,又要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延伸功能,照顾好基层地区特殊需求。从微观方面讲一体化是指各个业务之间要实现统一规划和统一管理,要遵循统一的信息标准,各个数据要实现共享;其次,统一化标准。统一化标准是系统建设的另外一个原则。它主要是指在技术层面和业务层面统一化,对技术标准和业务进行有效规范。从层次上,包括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标准在执行过程中要优先执行上级标准,下级标准可以在上级标准基础上进行有效扩充;最后,纵向建设横向对接。纵向建设是指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共同建设信息化管理系统,从而形成完善的劳动保障系统内部网络,确保整个系统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横向对接是指该系统实现和地税、财政、卫生、民政、银行,邮局等相关部门有效对接,实现相关信息实时共享和传输。

参考文献

[1]孔微巍,赵璐诗,张晓博.对东北三省政府创新就业公共服务体系问题的思考[J]商业经济.2013(03)

[2]刘仁香.黑龙江省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商业经济.2012(10)

[3]张晓博.东三省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现状与政策建议[J]商业经济.2010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研究 第2篇

荆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结算中心徐智峰

【摘要】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信息化建设成为各行业、各领域增强自身管理效率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作为政府重要职能部门之一,在信息化建设方面,随着金保工程的实施,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然显得滞后,尤其是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还没有理顺,还不能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系统的整体效应,制约着金保工程建设进程。

【关键词】管理 适应 信息化建设

一、我市劳动保障部门信息化建设现状

2002年,社会保障信息系统(以下简称金保工程)列为国家电子政务重点建设和完善的十二个业务系统之一;2003年8月,国务院批准金保工程一期建设项目建议书,金保工程在国家整体立项;2006年,省厅确定荆州、黄冈等五城市作为第二批金保工程试点城市。经过几年的建设,我市金保工程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在市、县级建立了统一的劳动保障数据中心,实现了两级数据中心的连接,并将网络延伸到了部分的基层劳动保障服务机构,基本搭建起了的市—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组)三级贯通的网络结构;二是在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和劳

——1——

动力市场管理信息系统(劳动99’)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完成了两大应用系统的本地化,劳动保障系统统一软件得以开发及应用,并搭建了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软硬件环境和建立了一套网络安全管理机制;三是进行了数据的集中和系统的整合,将原先分布在各机构、各系统的数据经过清理,集中移植到了两大统一应用软件,将原先各系统的功能进行梳理,整合到了两大统一应用软件,使两大应用系统的功能覆盖到了现有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险的所有已开展业务;四是机构、队伍建设得到较大加强,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合作的原则,各县、市、区基本都成立了信息中心,市级劳动保障部门对就业、养老、医疗等相关机构的职能进行了调整,对人员、资金、设备、场地等集中使用,统一调配。目前,在全市范围内建设起了一个统一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系统和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两大应用系统,覆盖基层、县(市/区)和市的数据分布和管理结构,基本实现了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四大功能,使我市劳动保障信息化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系统应用效果初步显现。

二、管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不断实践,劳动保障信息化建设逐步从以代替手工操作为目标的初级阶段,步入到以全面提升劳动保障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服务质量为目标的新阶段。从分散到统一,从独立到整合已经成为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主要

特征,但在统一建设的过程中,来自现行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以及制度层面的矛盾逐渐显露出来,并已经成为了影响金保工程进一步推进的主要障碍。

(一)统一建设与分级财政管理体制的矛盾问题

金保工程要求统一建设,但国家财政体系却是分灶吃饭,建设资金不是由上到下统一分配,而是各地方投资。金保工程的投入很大,地方上没有稳定的资金来源渠道,有钱的地方想自己搞,没有钱的地方又在“等”、“看”,导致各地的发展很不均衡,统一建设进度不一,影响了全省乃至全国联网,影响了金保工程建设效果。

(二)机构与部门职权划分问题

劳动和社会保障业务面广、业务线长,涉及到的机构和部门繁多,但我们的管理和服务在各个地区、各个业务之间都不一致,常常是一个业务多部门管理,责权划分不明确、不清晰,与软件的统一设计、统一应用存在很大的矛盾,协调起来困难重重。

(三)业务规则和业务流程无法统一的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劳动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的不断调整、变化,导致业务规则和业务流程无法确定和统一,使得应用软件的推广和应用也阻力很大。

(四)制约和监督机制的问题

按照软件设计原则,必须坚持不相容职务、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从而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既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又

相互协调的内部管理机制,虽然,软件设计上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规范与制约,但如果由于管理跟不上,没有一套与软件相适应的管理制度,缺乏事前、事中和事后的严格监督,软件上的监督与制约就会形同虚设,无法实现基金的有效监管。

(五)各经办机构主动参与度的问题

金保工程建设绝不是信息化部门一家的事情,而是整个劳动保障系统各部门共同承担的一项任务。只有各个部门分工明确,紧密配合,才能顺利推向前进。信息部门作为数据中心和平台的管理者,要积极为业务部门提供主动服务、高质量的服务,但业务部门作为系统的使用者,也必须提好需求,管好数据,主动参与到系统建设当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价值。

(六)技术人员的素质问题

金保工程涉及工作环节多,又是一项全新的任务,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是不断提高,既懂技术又熟悉业务的骨干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尤其是县市区一级,有的甚至连一个技术人员都没有,不能适应信息化管理的需要,矛盾十分突出。

三、总体思路与对策

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一场新技术革命,更重要的是一场管理的革命。金保工程建设的过程,就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支撑,不断创新体制和机制,改变管理模式,从而实现劳动保障工作迈上新台阶的过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不

断适应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建立和完善全市统一、运行规范、服务周到、监督有力的服务体系,促进劳动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科学管理和跨越发展。

要解决上述问题,突破上述难点,个人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顺体制、机制

近几年,各地金保工程建设的实践表明,凡是金保工程建设真正取得实效的地区,一定实现了体制、机制和管理服务的创新;凡是金保工程建设暂时滞后的地区,不仅存在资金和技术问题,还在于体制和机制上难以突破。但体制与机制的变革,从下而上进行难度很大,虽然各地在金保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但无法触及其根本。要抓住此次国家机构改革的大好机遇,自上而下、在全国范围内调整社会保障经办机构设臵和职能配备,解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机构繁多、职能交叉、名称混乱的局面,和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各部门之间待遇不一致等问题,理顺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

(二)规范规则、流程

虽然我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尚不完善,仍处于摸索和发展阶段,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是必须实行规范化。规范和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在制定政策法规时,要充分征求信息化管理部门意见、建议,健全社会保障信息化标准和规范体系,完善信息化规章制度,统一社会保障业务流程,提高社会保障信息系统的性能。目

前可以根据劳动保障业务发展需要和信息技术发展状况,建立较为完整的劳动保障信息化标准体系,以确保劳动保障相关业务系统中各类业务代码的标准、规范和统一。同时按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梳理业务流程,制定或修订各项业务流程规范,进而在全国范围内、在社会保险各险种实行统一的业务规则和业务流程,为全市、全省乃至全国的统一联网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创新服务方式、服务手段

要进一步通过信息化手段,简化办事程序,延伸服务功能,拓展服务领域,提升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整体形象,实行社会保险的统一经办、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险业务关联、社会保险稽核与劳动监察的整体联动;开展各种便民利民服务,如网上求职与招聘,开通12333电话、网上社会保险缴费情况查询以及政策咨询,为老百姓提供贴身服务;要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将业务规则、业务流程、服务承诺以及办事依据、条件和办理结果等内容,除依法保密的外,一律上墙或通过LED电子显示屏、报纸、电台、电视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公布,增强工作透明度,并接受外部监督。

(四)提高人员素质

要加强社会保障信息管理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要在全系统开展信息化知识的普及与培训,进一步提高所有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真正为老百姓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研究 第3篇

一、高校就业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化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于1963年从产业结构演进角度提出来的。1976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首次给信息化下了定义:指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 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并逐步取得支配地位的一种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化实践的不断演进与深入, 人们对信息化这一概念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2005年底, 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

高校就业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 将就业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 以及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需要的和拥有的信息资源的开发和管理, 来提高高校就业服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 改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 全方位地向大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的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

这个定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 高校就业信息化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 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第二, 高校就业信息建设的是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公开事务, 除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与指导以外, 还应包括市场建设、无纸办公、远程面试、课程网络管理、网络咨询互动、人机职业测评等管理事务;第三, 就业信息化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行政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 而是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

20世纪90年代, 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 一些高校开始尝试在校园网上发布招聘信息, 或者建设独立的就业信息网, 如清华大学。这可看作是就业信息化的起初阶段。这个时期, 高校逐渐树立了信息化的意识, 并开始注重专业就业网站的建设和应用。

2002年教育部明确强调就业工作要实现“四化”, 即“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至此, “就业信息化”的概念正式被提出, 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003年,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开通仪式上指出, 大力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 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 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各地方、各高校要加快各自就业服务网的建设, 尽快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服务网要在服务功能、空间和领域不断拓展, 要与传统的招聘形式相结合, 将就业服务提高到新的水平。

2004年国办发[2004]35号文件要求, 要“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进程, 2004年所有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 (专科) 学校, 要开通就业服务信息网并与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信息资源建设, 尽快实现网上招聘和远程面试。”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 高校积极建设各自的就业服务网并不断进行探索, 丰富信息化内容,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从就业服务网建设到现在, 网络建设中“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各省和90%的高校就业信息网都已建立。各商业性人才网站也开始关注高校毕业生市场, 建立专门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校园招聘”频道, 建立常年校园推广网络等激活了毕业就业市场。同时, 就业指导网络学堂与和人机职业测评专业就业管理服务系统等也在高校中大量使用。

但我们也要看到, 高校在就业信息化普及过程中也出现了结构性不平衡和区域性不平衡的现象。结构性不平衡体现在:不同层次高校、不同类型的高校在就业信息化建设进度不一。重点高校较普通高校, 理工类、应用型高校相对文史类高校, 就业信息化程度高, 信息化涉及内容广, 学生接受就业信息化理念早, 学校信息环境开放程度强。区域性不平衡体现在:高校所处地域的不同, 信息化环境不同, 就业信息化发展也就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相对中西部地区高校、省会城市高校相对地市州高校, 在就业信息化建设程度上较高。

三、高校毕业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对开展就业信息化建设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尚未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建设给高校带来的有效机遇, 仍然停留在原有的管理理念及工作模式中。部分高校在就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认为建立一个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或者一个就业信息网站, 或者运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就业派遣等单一方面, 就实现了高校就业的信息化, 这种对就业信息化的误读显然制约了高校就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二) 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

就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大量的硬件设施投入, 且目前多数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软件价格较高, 涉及内容复杂、繁琐, 加之许多高校就业工作经费本身投入不足, 导致许多高校没有能力拿出足够的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 这使得其信息化建设往往半途而废。

(三) 信息化建设人才资源缺乏

从高校就业工作人员队伍配备来说, 高校就业部门很难吸引到一批IT业的高级人才专门从事就业信息化。专职的IT人员薪水较高, 且往往需要更大的空间学习、交流、应用, 而高校就业部门现阶段本身可提供的环境留不住这些人才。同时, 大多数高校就业部门所属行政服务部门实行的是工作轮岗制, 人员流动周期短, 既懂技术又懂业务流程的复合型人才缺乏稳定性, 好不容易培养成熟的业务骨干或管理干部转向其它岗位, 更是增加了高校就业信息化的难度。

(四) 就业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

由于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一个系统的规划, 其建设模式往往是各高校根据自身业务提出需求, 建设带有浓重的自我封闭性, 产生大量的信息孤岛。如远程面试系统, 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之间不能通过系统进行共赢, 信息化的便利性就不能够体现, 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一些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各种各样的职能业务系统并存, 既有独立的就业工作信息管理系统, 又有独立的教务管理系统等其它系统, 各系统信息数据不能相互兼容。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业务系统数据管理难度非常大, 不同的系统需要维护各自独立的主数据, 而各系统的数据一致性是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

(五) 缺乏系统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许多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只是单纯为信息化而信息化, 信息化更多的是在业务运作层发挥作用, 同高校就业工作战略缺乏有效的对接和匹配, 缺乏系统的信息化战略规划, 极大制约了信息化应用的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的信息化应用常常“吃力不讨好”。从管理原理上说, 信息化仅仅解决“正确的做事情”的层面, 达不到“做正确的事情”的效果。由此看来, 信息化的整合、集成作用及智能决策支持等方面较为欠缺。

四、高校就业信息化发展途径

(一) 高度统一思想, 明确目标, 打造统一市场

高校就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提供更便捷、科学、规范的管理和服务, 帮助高校大学生成长、发展, 不仅指当前的服务管理, 还包括潜在的服务、管理和教育。只有高校的信息化由外在的虚荣变为内在的需求, 信息化的开放性特性, 打造统一的就业市场, 才能成为真正意义的信息化。

(二) 健全就业信息化服务机制

就业信息服务机制主要包括两个体系:一是高校内部就业信息化运行机制和相应的服务体系;二是国家、政府的宏观管理监控体系。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补充, 既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信息服务, 又为政府部门及时掌握高校毕业生就业动态及社会需求变化服务。

(三) 建立就业信息化长效机制

高校就业信息化应坚持业务主导, 重视信息化解决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及可持续发展, 建立就业信息化长效机制。信息化是为了高校就业工作发展服务的, 要坚持业务主导的原则, 从全局角度考虑信息化应用, 考虑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先进性、可扩展性、科学性等。要不断地对高校就业工作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彻底的管理重组, 畅通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监控与反馈渠道, 及时进行适情调整, 并在制度上对其持续性执行提供依据, 从而保证职业指导、就业派遣服务、就业咨询、就业市场建设等就业工作得以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四) 拓宽就业信息化建设途径

不少高校选择了自己组织一个团队进行系统或软件的开发, 但对多数普通高校来讲, 技术开发人员对就业工作了解较少, 且技术团队组建多为短期建制, 对就业工作信息的科学性和持续性来说, 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可实行业务外包, 专业的就业信息化开发公司既有比较丰富的技术方面的积累, 对就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需求也比较敏感, 研发的产品相对稳定、可扩展性强, 又能够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进行不同程度的二次开发和调整, 具备较好的可持续性。而且专业公司在系统开发时, 充分了解就业信息化市场的需求与高校就业信息化现状, 能够为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提供咨询与建议, 帮助高校建设既有针对性和个性化, 又具有全国同等水平的信息化就业系统。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用信息化改造传统就业服务管理模式,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新的管理思想与方法对高校就业服务与管理进行根本性改革, 是我国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的分析, 探索高校就业信息化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就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范重庆, 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平台系统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7 (7) .

[2]靳岭, 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2005 (3) .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研究 第4篇

关键词:劳动就业;信息化管理;建设;规划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

1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概述

1.1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目标

在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与规划过程中,应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实际状况,以及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形成依托基础信息服务平台,有效整合信息资源,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人事人才服务管理理念,充分考虑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的政务需求,采用先进的电子政务系统开发技术,着力打造统一规范、先进实用、功能齐全、操作便捷的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办公平台。利用该信息化平台向下可以不断优化和完善核心业务系统的建设,进一步规范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业务办理流程,从而提高业务办理的效率;向上可以有效实现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各应用系统的整合与集成,提高整个部门IT应用架构的关联度与集成度,从而提高对部门领导的决策支持能力和知识支撑能力;对外持续完善和丰富公共服务渠道,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对内可以加强综合业务平台的建设,不断提高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办公和决策的网络化、数字化管理水平,降低事务性消耗和行政管理的成本。

1.2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内容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办公平台建设后可将办公业务和信息服务统一集中到一个平台上,主要提供统一的数据库服务,统一的用户认证登录服务,统一的权限划分和角色配置服务以及统一的工作流程配置引擎和全站搜索服务,最终建立统一的政务协同基础平台和统一的政务内网信息门户,为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各种政务工作提供支撑服务。

其中,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办公平台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下:一是协同办公平台,用于支持业务开发的公共平台;二是通用办公平台,包括政务管理、公文管理等功能的通用行政办公系统;三是内部门户平台,用来实现整个部门IT的应用集成和内容集成;四是义务流程统一管理平台,该平台可以为劳动就业管理部门政务信息系统以及相关的办公系统等提供统一的业务流程服务;五是数据集成平台,该平台用来建立一个可实现不同业务系统间的数据同步、共享、交换的数据处理中心,从而有效解决不同业务系统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六是用户统一身份认证中心,通过建立统一的用户身份认证管理系统来解决用户访问平台的权限和身份真实性安全认证的问题。

2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2.1 坚持科学规划,避免网络和信息滞后的问题

像城市建设的规划一样,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也应做好开始的规划工作,应坚持用发展的眼光进行科学规划。其中,在规划时最重要的是要解决网络和信息滞后的问题,要求相关的规划方案要立足于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条件和信息资源,建立集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的电子政务以及面向社会的远程培训、便民服务等若干应用系统与一体的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同时,还应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开发和建设具有地方信息特色的数据资源库,从而有效避免信息化建设中网络滞后和信息落后的问题。

2.2 强化就业服务能力,解决就业服务平台深度和广度覆盖问题

建设的公共就业服务平台作为一个专门针对就业服务部门业务管理软件和就业服务平台,应该在积极促进就业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此,必须全面深入的推动就业服务平台向各个基层单位的延伸,全面推动各级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全面应用统一的信息管理平台,以确保上层决策者充分、准确、快速掌握各基层的就业情况,为其决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另外,要确保为地方就业人群提供规范、标准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为就业者提供良好的标准化就业服务。

2.3 加强应用系统整合工作,解决平台协同应用的问题

信息化建设工作不仅要提高业务服务能力和效率,还要解决各级业务办理人员的业务办理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各级决策者全面、准确、快速的掌握各项数据和指标,为决策提供科学、准确地支持。因此,相关的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应利用门户技术、关联分析技术、应用整合技术、数据仓库等复合型IT技术,加强部门应用系统的整合,提高应用协同能力和决策支撑能力,从而为各级员工提供一个集成的日常工作平台,为决策层提供一个高效的决策分析平台。

2.4 坚持高效率应用,解决应用水平不高的问题

要提高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办公的信息化,关键是要提高信息化平台的应用效率。一方面,要积极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管理信息化,在提升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整体功能的同时,提高其管理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推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各相关社会事业的信息化,整合一批能够为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的公共信息资源,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3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设计

3.1 设计思路

随着J2EE技术和中间件产品的日益成熟,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所依靠的支撑平台的设计可以采用基于多层框架结构和组件技术的符合J2EE规范的平台设计策略,严格按照国家相关部门规定的电子政务规范和数据设计依据标注,以实现劳动就业管理部门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化办公,全面建立安全可靠、经济实用、灵活便捷、易于维护的电子政务信息化办公支撑平台。

另外,为克服平台开发效率低等问题,引入基础平台作为业务系统开发的技术框架,该技术框架以通用技术架构(如MVC)为基础,通过业务组件实现平台的共性功能,然后再依靠应用支撑层,将组成应用的业务组件整合在一起,显示给用户。最后由专门的开发人员根据接口规范,合理设置接口属性,科学处理各业务系统的业务逻辑,为业务实现提供灵活、高效的实现途径。

3.2 支撑平台体系框架设计

为了满足平台体系可扩展性、安全性、系统性、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以及经济性等特点,可采用基于SOA的中间件技术搭建应用平台,从平台部署逻辑结构可以将其划分为:如下五层:一是网络层,主要包括对网络安全、网络管理、交互标准和通讯协议的管理;二是支撑层,由数据库服务器、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组成;三是信息资源层,包括信息共享域和数据交换域;四是应用层,主要由工作流管理平台构成;五是展现层,包括内网信息门户、领导办公门户、内容管理以及即时消息通讯等。

整个支撑平台体系的核心包括应用支撑域、信息共享域、数据交换域三部分。其中,应用支撑域集成有内部办公、政务门户以及内容管理功能,主要为劳动就业管理部门的政务应用提供流程管理服务;信息共享域是以接口封裝的形式为应用支撑域中所需要的应用资源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服务,从而有效解决不同业务流程的“信息孤岛”问题;数据交换域以信息资源数据中心为基础构建了可覆盖劳动就业管理部门所有业务的数据交换平台,完成劳动就业管理部门政务系统业务数据的同步、回转、合并等一系列操作。而基于MQ的消息中间件为整个应用支撑平台的底层数据传输通道,提供了安全保障机制,可以很好的保证核心业务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姚诗慧.劳动保障部门信息化建设方案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5.

[2]丁新军.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实施分析[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0,19.

[3]王庆民.电子政务在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中的应用[J].才智,2011,6.

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方案 第5篇

一、信息化建设规划

公司信息化建设需要涉及整个业务流程和管理过程,它包括公司的的经营、计划、合约、技术、质量、安全、施工、材料、设备、人力资源以及成本管理等各个重要环节,几乎涉及公司所有人员。因此,这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工程。

公司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达到“一个中心、两级管控、三个集中、四控三管一协调”的目的。为此,需要建立以项目管理系统为核心,结合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质量管理、材料管理、采购管理、设备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行政办公管理、文档管理等功能的统一的企业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这样一个涉及公司方方面面的系统,工作量将十分巨大,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为了有效地完成公司的信息化工作,建议采取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建设方式。一次性进行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完成需求分析和系统的整体涉及;实施过程则按照业务的重要程度和对信息化要求的紧迫程度和准备完善程度排序,逐步进行实施,保证实施一块成功一块。一方面可以保证信息化实施的有效性,同时也可以避免一次性投入过大,从而尽可能减少信息化建设对资金的压力。

根据目前公司的现有系统情况:财务部已采用了网络版的用友财务系统,实施了部门级的信息化;合同部则采用广联达造价软件作为业务应用,但均为桌面系统,尚未做到联

网,数据、信息没有实现共享;其他部门均没有任何针对性的应用。因此,公司的信息化可初步分为几大部分:

(一)企业级办公自动化系统(OA)

建设覆盖全公司(含子分公司和各项目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以此将日常的事务性工作先行纳入系统,并建立各级领导与员工使用网络和电脑进行事务管理的习惯。将各种日常工作的流程进行科学的梳理和合理的规划,通过系统的建立和使用的过程,逐步改善工作流程、规范管理、提高效率。

OA系统是处理公司内部的事务性工作,辅助管理,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手段的系统。公司需要建立的协同办公(OA)系统就是基于现代网络技术,以“工作流”为引擎、以“知识文档”为容器、以“信息门户 ”为窗口,使公司内部人员方便快捷地共享信息,高效地协同工作;改变过去复杂、低效的手工办公方式,实现迅速、全方位的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为企业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公司的OA应包括一些基本的功能模块:管理工作流程、知识目录架构、信息门户框架,以更便捷、更简单、更灵活、更开放的满足日常OA办公需求

公司应用协同OA系统,总体具备以下几大价值点:(1)落实管理制度、工作流程自动化

这牵涉到流转过程的实时监控、跟踪,解决多岗位、多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问题,实现高效率的协作。目前的企业和单位都存在着大量的工作流程,例如公文的处理、收发文、各种审批、请示、汇报,等等,都是一些流程化的工作,每个单位都会有大量的流程。通过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动化,就可以规范各项工作,提高单位协同工作的效率,极大的减少中间环节的摩擦。

(2)知识文档自动化管理的自动化

使各类的文档(包括各种文件、知识、信息)能够按权限进行保存、共享和使用,并有一个方便的查找手段。

(3)信息发布平台

内部建立一个有效的信息发布和交流的场所,例如电子通告、新闻发布、电子论坛、电子刊物,使内部的规章制度、新闻简报、技术交流、公告事项等能够在组织内部员工之间得到广泛的传播,使员工能够即时的了解组织内部的发展动态。

(4)内部通讯平台

建立组织内部的邮件系统,短信系统,即时通讯系统、论坛、个人博客等,使组织内部的通讯和信息交流快捷通畅。

(5)辅助办公

它牵涉的内容比较多,像会议管理、车辆管理、办公物品管理、图书管理等与我们日常办公事务性的工作相结合的各种辅助办公,要实现这个辅助办公的自动化。

(6)信息集成

在公司内部,已存或将要建立一系列的专业业务管理系统,如财务、造价、项目管理等。办公自动化系统应该跟这些企业的业务系统实现很好的集成,使相关的人员能够有效 的获得整体的信息,提高整体的反应速度。

(7)实现分布式办公

就是要解决分布式办公和移动办公,要支持多分支机构、跨地域的办公模式以及移动办公。公司的项目和分支机构分布面越来越广,距离越来越分散,移动办公和跨地域办公成为很迫切的一种需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由于知识经济的来临,所谓人力资本的观念已经形成,人力资本的重要性更不下于土地、厂房、设备与资金等,甚至超越,除此之外,人是知识的载体,为了有效运用知识,将知识发挥最大的效用,便需要妥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才能够发挥人力资源的最佳效用,通过建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公司可以借由此系统,将人力资源运用到最佳经济效益。

人力资源分为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臵、培训开发与实施、绩效考核与实施、薪酬福利、人事管理、职业生涯管理和员工关系管理八大模块。

(三)项目管理系统

随着行业竞争压力逐步加剧,无序竞争、过度竞争以及工程项目微利性明显、合同毛利率低的同时,企业本身管理费用居高不下,因此要求开展项目操作成本控制。而且,在公司规模扩张,人员快速增加的情况下,逐渐显示出内部管理跟不上业务发展需要:总部职能弱化、以包代管,未能发挥公司的规模效益,诸如,资金、物资采购、分包等,因此

要求梳理总公司管理结构,提升业务链上游竞争力。

通过项目管理系统的建立,构建总公司项目管理层级体系,彻底理顺“高-中-低”业务管控方向以及形成“自上而下”的业务管控模式。同时,逐步解决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项目多且分散,开户众多,资金管理相对混乱,如何及时掌握总公司及子分公司的现金流量、流向与存量?

2.如何发挥总公司资金的规模效益,降低资金的使用成本;

3.如何减少企业内部交易而产生的不必要的资金流动; 4.垫资较多,资金积压严重,回款不及时如何维持现金流动的均衡性,防止支付危机

5.如何动态核算工程项目占用公司的利息,以及内部拆借的利息;

6.如何有效控制下属企业资金的体外循环,盘活集团资金使用。

总而言之,工程建设项目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中心,是公司的核心能力,也是公司的生命线。工程项目管理能力是施工企业管理之命脉,它创造了施工企业的价值,一切能力都是为了服务于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因此,项目管理是公司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模块。

综上分析,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需求是:

建立企业的决策指挥中心,及时掌握项目生产状态,对公司人、财、物、信息以及技术资源进行集中整合和统筹调

度,以数据为依据,有效做出决策指令,最大程度的发挥企业品牌、资金、技术和资源整合优势,提高决策效力;建立企业的多项目管理平台,实现“企业集约化管理”和“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和谐统一,有效控制项目建造成本,提高公司整体经营收益;对于单项目管理,进一步规范并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做到“有计划可依,有过程可控,有监控可循,有整改可鉴,有改进可用”,实现 PDCA 闭环管理。

建立企业的风险监控中心,加强异常和重大事项的监控与反馈机制,帮助公司更有效地各种经营风险进行监控,及时预警并采取规避措施,降低公司整体运营风 险。

二、建设模式

为更好地获得专业的IT服务,获得各个领域最优秀的软件,同时最好地满足公司的信息化要求,建议采用IT总包的建设模式。将公司的信息化工作整体交由一家有实力的专业服务商进行项目总包,由其完成公司整体信息化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从过程上,应考虑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平台先行的原则。平台先行有利于信息化各系统的集成整合,也可通过平台最好地实现管理层与作业层分离,又保证信息的无障碍沟通。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则是保障信息化工作少走弯路,并最大限度地保护公司信息化方面的投资的有效措施。

一个能为企业发挥巨大价值的系统,就像盖一栋美观、实用、质量过硬的房子,必须要有完整的设计图,必须要先打好基础。体现在信息化中总体规划和实施路线就是设计

图,而企业协同工作平台就是基础。

三、实施步骤

根据前期的调研,公司信息化建设需要以下步骤进行是时候:

(一)项目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完成信息化项目建设规划,选择IT总包服务商,确定项目实施的大致时间过程和项目实施总体预算、分预算以及项目实施的总体规模和分规模。

设立公司内的项目实施领导机构、工作机构,进行公司内的组织准备和人力、财务和物资的准备。

(二)需求调研、编写解决方案

这一过程是由公司内信息化工作机构配合IT总包服务商进行信息化的需求调研,编写信息化系统建设的解决方案。确定信息化过程中需要采用的技术,等等。

(三)办公自动化系统

这一阶段的工作是由IT总包服务商进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并在开发结束后上线进行测试运行。

(四)人力资源系统

这一阶段完成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上线测试。

(五)综合项目管理系统

这一阶段完成综合项目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上线测试。

(六)档案、知识管理等辅助系统

这一阶段完成档案管理、知识管理等辅助系统的开发和上线测试。

(七)数据准备

这一阶段进行上面各个系统进入实际应用前的数据准备,即是把公司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数据实时地录入系统,使系统中具有公司运行的历史记录,可以根据准备的数据顺利地进行后续的管理工作。

(八)核心员工培训

这个过程完成信息化系统中关键岗位的员工培训,使其能熟练掌握系统的操作和简单的维护技能。培训结束后,信息化系统各个环节都有人能进行操作,保证系统能够顺利的运行。并在日常管理中发挥其作用。

(九)试点项目运行

上一阶段的培训结束后,应选择一个典型的项目进行信息化管理的试点进行实际应用。在试点工作中,可以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调整,完成了这一阶段的试点,才有可能保证全公司范围信息化工作的成功。

(十)全员培训及推广应用

通过试点的成功,就可以进入全员培训和推广应用阶段,进入这个阶段,就可以基本确定公司信息化的成功了。

(十一)项目验收

劳动就业管理部门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研究 第6篇

刘福顺

(鞍山师范学院 辽宁 鞍山 114000)

摘 要:伴随计算机多媒体、办公自动化、网络信息技术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特别是网络信息技术以其特有的方式影响着社会各个领域。高校作为一个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网络信息技术给他们提供了诸多的学习途径,特别是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校网络信息化就业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就业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关注和研究毕业生就业必须关注这一就业渠道,并探讨它给毕业生就业工作带来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意义

“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丰富网络招聘活动,完善网络服务功能,更有效地发挥网络招聘在高校毕业生求职择业中的重要作用”,是各高校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也是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便捷高效服务的重要手段。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具有信息传输快、覆盖面广、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通过网络,高校可以及时转发政府就业政策和毕业生信息,用人单位可以及时发布岗位需求信息,毕业生可以及时发布求职信息。通过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立起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三位一体的专业性更强、覆盖面更广、渗透力更大的网络交流平台,从而更好地保证用人单位招聘到适合岗位需求的毕业生,毕业生又便捷地应聘到适合自己的用人单位和工作岗位。各高校要主动适应形势的发展要求,充分认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公益性“校园招聘网”建设,为毕业生这一特殊重要的就业群体提供信息服务,树立高校人才培养和人才服的良好形象。

二、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重要作用

做好就业信息网络建设,改革传统就业服务方式,对促进就业服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第一,优化学校就业日常工作的流程,实现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无纸化管理。通过网络系统可以对每个毕业生的信息进行录入、修改、查询等,便于学校对毕业生信息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也可以对学校毕业生生源分布、专业分布、就业状况等进行分类分析和统计,为学校了解就业状况、制定教育教学改革政策提供依据;通过网络上传就业数据,可以确保其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采用计算机对毕业生信息和用人单位信息进行网络管理,采用系统操作做到数据的统一、规范、准确和及时,大大提高就业工作的效率。

第二,拓宽毕业生、高校及用人单位的沟通渠道。利用网络 不断激活无形的就业市场,有利于毕业生、学校与用人单位有效沟 通,为实现毕业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有效途径。毕业生通过就业信息网进行自我宣传、查询招聘信息和应聘投递,用人单位可以全面地向

应聘毕业生介绍本单位的具体情况,随时了解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和推荐材料,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快捷、方便、跨时空和信息量大的优势,提高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接触频率,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

第三,实现全程就业指导。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遇到许多现实 问题和困难,迫切需要得到学校的帮助。学校发挥信息网络技术优 势,开通网络就业咨询,随时解答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 项和问题,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第四,构建就业服务体系。通过网络,宣传国家、地方和学校 的就业政策,发布招聘信息,公告学校当前及将开展的各种就业工 作,组织网络招聘会等等,用人单位和应聘毕业生都可以及时获取 这些信息,从而促进就业工作水平和质量的提升。

三、高校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毕业生“网上人才市场”,拓展毕业生求职渠道

随着网络的普及,网上求职与招聘渐成时尚,网络招聘以其低成本,见效快,无地域限制等特点正在吸引着大批中高级人才和企业,甚至有很多人认为网络招聘取代传统招聘只是迟早的事情。传统的集市型人才市场通常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不利于统一开放的人才大市场的形成。而“网上人才市场”则突破了这些局限,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将各地人才市场联接在一起,打破了市场信息分割、封闭的局面,实现了市场信息的共享,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求职者选择人才网站作为招聘和求职的中介。由于“网上人才市场”是以虚拟的形式存在于网络中,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要能上网,就可

以访问“网上人才市场”。这就使得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可以随时随地登陆“网上人才市场”利用强大的搜索功能进行信息的查询、发布与交流,信息由终端网络服务器进行处理并通过网络传送。这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双方的工作效率。

第二、运用网络信息手段,强化就业指导工作

就业指导主要包括就业政策指导、就业观念指导、就业信息指导与就业技巧指导。目前高校对于毕业生的指导主要由学校的就业办负责。在过去的工作中,通常通过信息栏、就业指导课等形式直接指导。然而当就业政策发生变化或更新时,这种指导方式进行的越深入,其更新或升级信息所花费的“周期”就越长。如果利用网络,这种问题就可以有效的得以解决。将有针对性的指导信息转化为数据库中的数据,以动态网页的形势发布在就业信息网站上供毕业生进行查看;而在更新信息的时候,只需要更改数据库中的相关内容,即可以使所有浏览的学生都可以在第一时间内得到相关的信息,这样就可以更加高效、快捷地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和信息发布。

第三、利用网络信息化优势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管理水平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层次多、时间紧、数据量大、数据处理方式复杂的系统工程。运用就业信息网的管理系统,学生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在任何地方登陆管理系统,按照提示填写数据。经过院系辅导员网上审核后就可以提交学校毕办。这样一来,使得每年毕业生资格审查的工作量从一个半月减少到两周,并且保证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高校就业信息网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形式和内涵上还处于一个各自为政的状态,没有统一的管理,单个学校的推广度不够,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制约着就业信息网络建设的发展。但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及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建设步伐加快, 几乎所有省、市的网建已经初具规模,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自己的就业网。我们坚信,就业信息网络之路将会越走越快捷、越畅通, 就业信息网络建设必将会对大学生就业工作起到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上一篇:高一化学第二学期备课组工作总结下一篇:道德激励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