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观之我见范文

2024-05-16

人生观之我见范文(精选8篇)

人生观之我见 第1篇

人生观之我见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1、世界观与人生观。世界观来源于人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指人们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领悟人生真谛,首先要对人的本质是什么有一个科学的认识。马克思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科学阐释。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本质,人们通常的解释是:(1)事物的内部联系,相对于事物的表现形式。如马克思说,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成为多余的了。在这个意义上,本质即本质联系。(2)事物的根本性质,相对于事物的一般属性、非本质属性而言,是事物众多属性中的一种重要属性。在这个意义上 , 本质即本质属性。

2、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观主要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人生目的是指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对“人为什么活着”这一人生根本问题的认识和回答,是人在人生实践中关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人生目的在人生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人生观的核心。首先,人生目的决定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一方面,人生目的规定了人生活动的大方向,对人们所从事的具体活动起着定向的作用。另一方面,人生目的又是人生行为的动力源泉。其次,人生目的决定持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再次,人生目的决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价值标准。正确的人生目的会使人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错误的人生目的则会使人把人生价值理解为向社会和他人进行索取。

3、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所谓人生态度,是指人们通过生活实践形成的对人生问题的一种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基本意图。它的形成既是一定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其中,认知、情感、意志是起主要作用的三种心理因素。在人生实践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人生矛盾,如果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对待和处理,就可以正确地把握人生,取得人生的成功。具体而言端正人生态度就要做到:认真,即要明确生活目标和肩负的责任,清醒认真地面对生活;务实,即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人生,以务实的精神创造人生,以求真务实的作风做好每一件事;乐观,对人生要充满自信,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前途是光明的;进取,要适应历史发展的趋势,迎接人生的各种挑战,自强不息,敢为人先,努力提升生命的价值。

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1、价值观与人生价值。价值是一个含义十分复杂的范畴。在哲学中,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某种事物或现象具有价值,就是该事物或现象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价值观是人们关于什么是价值、怎样评判价值、如何创造价值等问题的根本观点。价值观的内容,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是光荣还是可耻的评价标准。

3、人生价值的实现。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人生目的,在实践中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在此,正确把握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和方法至关重要。首先,人生价值实现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人生价值的实现要从社会客观条件出发,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人生价值目标还要与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

人生观之我见 第2篇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但是我相信没有几个人敢说他的人生是一直光明着的,因为总有黑暗的时候,就如同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的一生中每一秒都是在有意义的一样。只是成功的人生黑暗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光明做准备,是在为了迎接光明而做准备,也就不是真真正意义上的黑暗了。

因而,有意义的人生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的,而是以是否在燃烧而衡量的,是以燃烧的深度来衡量的。就如雷锋享年22岁,秋瑾32岁,凡高37岁,拜伦36岁,雪莱28岁等等,他们以他们及其短暂的生命,描画的不仅是他们自己及其绚烂的人生,更是无数后人追逐着的人生。可见,在人们眼中,时间早已不是判断人生意义的标准,而对于向往这些人的我们来说,如他们一样燃烧自己的生命才是对得起自己一生的唯一选择。

我们着二十来年的学习为的是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能在以后过上好日子,为了在亲戚朋友和自己面前做到自己的生活得很好,既是为了展现自己的价值。换句话说我们现在一复一日的过着我们自以为无意义的日子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是越往后有些人的人生会越来越精彩,而有些人则是永远保持着不温不火的温度过着日子,用现在一句网络用语来说,后者的人生不是没有燃烧,只是烧得不明显而已,即燃烧的深度不够,但是这样的人生经历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也就真应了那一句:白来世间走一遭了。我相信,有那么一点血性、有那么一点激情的人都会选择有意义、有价值、值得人记住的人生,我们不甘于埋没在他人的光辉之下,不甘于在自己百年以后自己就真的干干净净的走出这个世界,不甘于自己走过的足迹只能用“风过了无痕来形容”┄┄

我们的人生不是在整天数着钞票的日子中度过的,也不是在各种光环荣誉中度过的,这些只是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副产品,对于我们这些旁观者而言就会把它误解为人生意义,但对于实现这些的人来说,在他们一生这个肯定自己的过程中,知道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将要做什么,说得简单点,就是当你年过百旬之后,可以回忆起自己这一生做了些什么,可以回忆起尽量多的自己做过的事就够了。然而在实现人生价值前首要的是判断自己的人生意义在哪儿,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这是个长期思考的过程。

我自己是属于很少去思考人生意义这一大问题的众生之一,但我想,从这一刻我开始想了,就代表我以后的人生绝对不会按照原有的碌碌无为的走向发展了,季羡林老先生曾说,他的人生也免不了浑浑噩噩,如果勉强找点区别的话就是他还有一些别人没有的对人生的一点点想法。这久告诉我们,当我们有了那么一丝对人生的思考的时候,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为自己的一生做好了燃烧自己的准备,这已经对自己的一生有了及其重要的意义,说轻一点的话就是不至于到生命尽头的时候不知道自己这一生是怎么过的,重一点的话自己这一生将辉煌无比、无怨无悔。无论哪一样都是最对的起自己的决定。

新时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之我见 第3篇

一、大学生人生观的内涵

2004年10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把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 把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突出位置, 对高校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提出了战略性的要求。

人生观, 是人们对人生的总体看法和观点, 它是关于人生本质、目的、价值、意义和道路等诸多观念的总和。人生观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 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 是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在观念上的反映, 不同社会或阶级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人生观。人生观的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恋爱观、友谊观、生死观等。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大学时代是青年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与否, 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进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二、当今大学生人生观的现状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不断得到加强和改进。当今, 我国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流是好的, 总体呈现出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教育部在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17年的滚动调查中, 均表明广大高校学生思想主流仍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 如在2008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中, 以“80后”为主体的有91.9%的学生赞同“做人比做事、做学问更重要”, 92.2%的学生赞同“诚信受益”, 90%以上的同学反对“考试作弊”等校园不文明现象。所以, 从总体上看, 当代大学生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一代, 是充满理想、大有希望、值得信赖的一代, 能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然而,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经济利益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政治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学校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滞后、家庭教育的缺乏以及大学生个性心理尚未成熟等, 致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所以, 虽然绝大多数同学具有健康向上的人生态度和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但以“自我设计、自我成长、自我实现”为核心内容的个体人生价值观逐步显现, 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 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和迷惘, 学生中存在着实用主义、利己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倾向。在人生追求中, 重实惠轻理想追求、重利益轻奉献、重个人主义轻集体主义、重知识才能轻道德品质, 人生价值观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的特点。2007年, 长春团市委在《关于长春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的调研报告》中显示, 有76.7%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实现自我价值;学生最看重的人生因素依次为:人格 (46.6%) 、健康 (45.4%) 、信念 (36%) 、理想 (29.2%) 、家庭 (25.9%) 、能力 (25.6%) 等。

事实说明, 改变陈旧单一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形式和方法,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已刻不容缓。

三、积极探索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人生观问题是一个为社会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所以,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使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已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历史使命。

(一) 建设社会主义思想文化体系, 引领大学生人生观。

当今, 校园文化以其开放性、适应性的特点与社会密切联系, 社会上最新的思潮与时尚都会很快地被校园文化所接受, 同时经济利益多元化的负面影响, 最终使得高校校园文化多元化、多层次化, 但高校的性质及其根本任务决定了校园文化必须具有主导性。所以, 高校要建设以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体系。首先, 大力发展主流思想文化。在加强思想文化建设中, 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在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同时, 大力发展主流思想文化。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 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引领多样性的思想文化, 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思想文化。其次,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 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的理念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 是人们思想和行为基本的规范和准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 结合大学生思想和生活实际, 富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第三, 构建和谐向上的思想道德体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是校园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也是人生观教育的内在要求。高校应坚持“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 建立健全思想道德教育体制机制, 明确德育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 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第四, 充分发挥“两课”教育的主渠道作用。高校“两课”是开展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 要强化“两课”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 不断更新教育模式、内容和方法,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导, 将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各环节。第五,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互为联系的有机整体, 前者是后者的思想根源和必然要求, 后者又是前者的生动体现。所以, 高校应紧密结合校园思想文化建设实际, 把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客观要求贯穿于和谐思想道德文化建设全过程, 渗透到大学生的道德追求和生活方式之中, 内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

(二)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唱响大学生人生观主旋律。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基础。民族精神与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连, 民族精神是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基础, 人生观、价值观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在高校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 应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使之成为大学生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精神动力, 始终保持“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如张思德、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等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以及2008年汶川地震中所形成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 将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空前提升, 标注成珍贵的民族记忆, 熔铸为民族复兴的里程碑。目前, 高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重要任务来抓, 使青年学生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在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三) 培养人文精神, 铸造大学生人生观之魂。

人文精神是特定文化所推崇的基本价值, 是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最高追求。强调个人的价值、追求、关怀、人格的完整及充分的自我发展。人文精神是诸文化要素的复合体。如认知方式、道德意识、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爱国主义等, 都是构成人文精神系统的重要因素, 它是人生观的灵魂和旗帜。高校应根据大学生人生观建设的需要努力构建新时期的人文精神。首先, 开设有关人文社科课程, 如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法学、社会学、中国传统文化、审美学和心理学等, 以第一课堂作为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其次, 组织开展人文教育实践活动, 作为传播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规定的学科课程之外, 积极办好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为特色的第二课堂, 形成多维的人文教育“网络”, 从而使学生人文知识得到丰富, 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四) 倡导进取精神, 升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和重要转折点。大学生要始终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 发奋学习、持之以恒。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和勇气, 不断提高创新意识, 增强创造能力。敢于突破传统和打破常规, 努力开拓新领域, 创造出骄人的业绩。

(五)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丰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人生观是人生实践的反映, 社会实践是人生实践的重要环节。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抱负, 树立艰苦创业、勤俭节约、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因此, 高校要形成有专门机构组织管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体系,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忧患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的使命感, 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六)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优化个性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重要组成部分, 是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基础, 它对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在不少大学生中, 出现了苦闷、自闭、自残, 自杀、伤害他人等“生命困顿”现象。譬如原云南大学的马加爵事件、2007年5月前后北京、天津、武汉等地高校相继发生多起大学生坠楼身亡和自杀事件等, 为心理健康教育敲响了警钟。为优化个性心理品质, 高校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建立积极有效的教育机制, 使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课堂讲授、开展心理咨询等有效途径和方式, 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 使他们处理好在适应环境、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等方面的困惑和问题, 促进大学生心理、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 培养健康豁达的人生态度。

(七) 优化校园文化环境, 强化人生观教育。

大学校园文化是特有的文化现象, 是维系学校发展的精神力量。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必须与创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相结合, 在和谐文化建设中渗透人生观教育。首先, 以先进思想文化建设为主题, 努力建设高品位、宽领域, 既有主旋律又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通过举办专题报告会、征文、晚会、演讲、辩论赛、主题班会、党团活动等, 开展思想文化创建活动, 把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其次, 发挥互联网教育优势, 强化网络道德教育。网络作为一种改变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基础性因素, 必然会引发人类精神文化生活、价值理念和人生观的转变。据调查, “网瘾”对部分大学生造成了角色错位、自我迷失、道德失范等多种问题。高校务必要抢占网络阵地, 积极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通过加强校园网络文化队伍建设, 建立多级防范的网络管理体系, 营造健康的“绿色”校园网络文化, 以先进的思想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第三, 以校园传媒为载体, 营造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氛围。学校要通过校园网、校园电视台、校报、院报、社团刊物、橱窗、板报、横幅等传媒手段, 把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此外, 应以发展观为指导, 确立大学时期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 树立“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 形成“人人皆教育之人, 处处皆教育之地”的育人机制。从而增强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持续性, 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达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为塑造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徐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1月。

[2].池卫东:《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现状与教育对策》, 《教育探索》2008年2月。

[3].胡忠玲:《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当代青年研究》2008年1月。

人生观之我见 第4篇

一、提高思想认识,正确分析挫折产生的原因

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与困难,首先必须正确分析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挫折和困难产生的原因无外乎两个方面,即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其中,内因是引起挫折的主要因素。

具体地说,产生困难和挫折的原因可分为四种情况:一是确定的目标不切实际。比如,有位战土入伍后给自己制订了一个“三年发展规划”——新兵训练期间立功受奖,一年后人党、当班长,两年后提干或上军校。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固然很好,但是由于目标定得过高过急,特别是有些目标,如入党、提干、选改士官、学习驾驶技术等等不是个人能够决定的,这种情况下,所定目标就难以实现,而一旦愿望落空,大多数人就会表现出埋怨、心烦、苦闷等情绪,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者往往还会怨天尤人。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冷静下来,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及时修正自己的“成才计划”,把它放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实现心中目标。

二是实现目标的条件和手段尚未成熟或还不具备。生活中各种主客观条件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理想的实现。正如过河需要桥或船,缺乏必备的交通工具或手段,就难免前进受阻。革命军人有渴望成才、希望进步的愿望都是好的,它们都是我们实现理想的第一步,因为没有好学上进的想法,自然也就不会有多么远大的理想。为了能够较好地达成我们所定的目标,尽量减少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确立一定理想或愿望之后,最重要的就是立足本职,脚踏实地地干好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工作实践中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积极创造条件,架起通往理想的桥梁。

三是出现了个人难以预料的事情。社会生活是复杂多变的,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利情况,如家庭变故、亲属下岗、身体疾病等等。对此,革命军人必须以坚强、冷静的态度来对待,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信念,继续努力奋斗,而不能畏难退缩,更不能自暴自弃,萎靡不振。四是遇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干扰。我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人民军队,在达支部队,绝不允许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剥削阶级腐朽思想和旧军队腐败作风的存在。但是,由于这些东西在短时间内不可能一下子完全清除干净,加上少数官兵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在部队拉帮结伙,搞老乡群体,凡事必请客送礼,崇尚“金钱万能”,因而极大地污染了部队空气,搞乱了官兵之间的正常关系,诸如少数领导办事不够公正、连队重大事项的决定缺乏民主、管理监督制度不落实等等,都成了困扰我们的现实问题。对此,我们应当以积极的态度和宽阔的胸怀正确对待,相信和依靠组织,争取领导和战友的支持与帮助。在实际生活中,应该更多地为战友着想,多考虑有困难的同志。对待工作分工,对待个人荣誉: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切以集体利益为重,一切以部队团结为出发点,这样既有利于部队的团结稳定,也有利于个人的成长进步。

二、战胜挫折和困难,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

古人“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无伟男”说的是一个人要取得成功,成就一番事业,都必须经历千辛万苦,战胜艰难困苦,不断地摔打和磨练自己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毅力。人生道路坎坎坷坷,曲曲折折,丝毫也不奇怪,但如何对待它却是对一个人的严峻考验。军人职业的特点,决定了军人的人生必然充满艰辛与挑战,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挫折,甚至是惨重的失败。怎么办?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勇敢地面对挫折与困难,既不因为一时挫折而心灰意冷,也不因为暂时困难而畏难退缩,而必须把挫折看成奋起的契机,将困难化作磨练意志的动力。要在迎战艰难困苦的斗争中努力培养坚强的品质、意志和毅力。人的身上蕴藏着一种潜在的力量,这种潜在的力量是巨大的,只是人们尚未去挖掘。

庄子豁达人生之我见 第5篇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最伟大的道家思想的建构者、发展者与代表,唐玄宗于天宝元年(公元742 年)诏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尊《庄子》为《南华真经》,使之成为道教至尊宝典之一。作为在老子之后,中国道家学说最重要的继承者和开拓者,庄子的思想指引和阐化道家思想的绝大多数内容,是实际意义上道家的奠基人。

庄子的学说承袭老子而进一步发展,在很多方面有所延伸与演化。而他的人生观相较于不出世的老子,要更加的豁达,在对于世界的观照上更加的廓大,更加的豁达。

下面我将简述一下我对于庄子豁达人生的看法。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到的观点就是“齐万物,一死生。”在庄子看来,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没有差别的,死和生也是一样。这样的观点乍看之下,似觉荒谬,实则不然。万物归化,宛若万川归海。从自然中繁衍生长,不断发展,最后腐朽残破,化为土灰,但是依旧是归于自然,合自然之道,一如佛道两家常说起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天道是个大大的循环,无论在发展之中多么的壮丽与璀璨,最终依旧是要归于毁灭,就像庄子·秋水中说的那样,“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岸之间,不辨牛马”,但是最后还是归于更加博大的海洋之中。看到了这一点,庄子如此豁达的人生观便不难理解。他看到了生命的本质,所以他对于现实人生实际上是以俯视的角度来观照,这样的视角,自然会赋予庄子不同于其他人的豁达的人生观。

一部庄子,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两个故事

《庄子·秋水》记载:庄子在涯水边钓鱼,楚威王派二位大夫前来致相邀之意说:“我想请您来做宰相!”庄子手把钓竿;头也未回说:“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去三千年了。楚王将它的骨甲装在竹箱里,蒙上罩巾,珍藏在大庙明堂之上。对这只龟来说,它是愿意死后留下骨甲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二大夫回答说:“宁愿活着在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请回吧!我将照旧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行。”

我没有把庄子话理解为轻视权贵,我更愿意理解为他听从自己的内心呼唤。得了相位,却失去自我;生活于民间,却能保持真我。英雄生于草野,对于热衷于权利争斗的生活,并不是快乐的生活,既然没有内心的快乐,又何必身在其中呢?庄子的豁达,很大一方面就表现在他对于名利的清晰认识,在对于整个现世人生都看得通透的时候,对于很多事情自然就会眼界开阔,心胸宽广。庄子一生贫穷,但是对于金钱与权力的诱惑依旧是不为所动,哪怕是衣衫褴褛,依旧是享受那种自由的随性的生活,这才是真正的豁达。

另一个故事:庄子要死了,他的弟子对他说:“我们会买最好的棺材好好对您。”庄子笑笑说:“你们错了,把我扔野地里给狼吃算了。”弟子说:“老师,您这不是骂我们吗?怎么能对得起呢?”庄了子叹口气说:“你们啊,还是不懂我啊。我死之后在旷野,就是以天为棺材盖,以地为棺材板,以星星为最华丽的殉葬品,比那些宝物强过百倍啊。再说,你们把我装在棺材里,是把我喂我蛆虫;把我扔旷野,是把我喂野兽。放哪都是被吃,你们只不过是把我从大动物嘴里抢下来,喂给小动物啊。”

对待生死,庄子尚且如此豁达;对待学生,庄子也同样有着豁达的胸襟。齐万物,一生死不是虚言,庄子如此说,便是如此做,就像庄子的妻子死的时候,庄子鼓盆而歌一样,或许别人不能够理解,但是对于一个将生死看得很淡薄的人,自然就会有豁达的人生。庄子认为,人之生,来自自然;人之死,返归自然;对待生死,应当持纵浪大化、不喜不忧的态度。这种单纯而平静的态度,是豁达的本真。

庄子对于人的境界,大致在三个境界,至人、圣人、神人。话说是至人无已 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至人是完人,是可以推己及人的人,而神人是引导和创造世界的人,但是他的功绩却不显现于世间,是因为神人的功绩无法根据平常的方法考量。而圣人则是人所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了,圣人无名,圣人不需要名利,圣人有超出常人的智慧,能够启迪别人的人生,但是圣人却是站在更高的高度,名利之于圣人,是过眼云烟。而庄子显然是希望自己成为这样的人,所以,庄子具有不慕名利,疏朗豁达的品性和人生观,也就不奇怪了。

而庄子豁达的人生观主要表现在哪方面呢? 第一个方面 生死观上的豁达

庄子在《养生主》篇里有这样一句话,说:“脂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油脂在柴火上燃烧,油脂烧完了,柴火燃尽了,但是火却可以传续下去,没有穷尽的时候。

人的身体、人的生命是可以消耗掉的,但是人的思想仍然可以传承。对庄子来讲,思想的传承远远胜于一个生命。

这就是庄子对于生和死这个形态的一种感悟。

了解到庄子对于生死的感悟,庄子对于生死观方面的豁达,就可以很轻易的明白,一个对于思想的崇尚高于肉体的生命的人,是不畏惧生死的,既然连死都不怕,人生中还有多少事情不可以放下呢?高谈生死,是从老子开始就一直延续在道家思想里的一个重要特色,庄子在这方面显然也显示出了充分的继承。

第二个方面 名利观上的豁达

名与利是很多人在人世间最喜欢追求的东西,很多人沉迷于对于物质生活和权力的追求之中难以自拔,而忽略了对于人最重要的精神层面的追求,而追求精神完善的道家,与这种名利观是相悖的,故而庄子追求精神的提高,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其后便再也没有做过任何官职。他的一生穷困潦倒,很多时候穿着破衣烂衫,依靠朋友的接济过活,但是饶是清贫凄苦如此,他依旧甘之如饴,对于楚王的拜相之请不屑一顾,仿佛这天下少有的诸侯也不如身前池边的那一尾青鱼来得让人喜欢。不慕名利的庄子,对于名利的豁达,是他精神思想的具体体现,也是他个人高度的精神追求的必然结果。

第三个方面政治观上的豁达

庄子对于政治的最经典的评价是:“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反对统治者在仁义礼的包装之下任意实行残暴的政策,是十分反感和厌恶政治的。这里说的豁达的政治观并非指的这一方面,而是他自己的政治主张方面,主张绝对的自由主义,不受到任何的约束。虽然他的政治主张现在看来是不现实的,但是不可否认,对于政治上的平等自由和人权的追求,从古至今,没有一天停下过脚步。庄子在政治上的豁达,就在于他愿意实现平等的政治观,而非孔子的有等差的政治观,虽说绝对的自由主义不可行,但是确实为后世的思想家门提供了一种非常具有价值的借鉴。,他在政治上的豁达,便是如此。

以上是我对于庄子的豁达人生的自我分析,或许写的不好,望老师见谅。

人生观之我见 第6篇

——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之我见

石码头小学陈宏昀

【摘要】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等的基本途径之一。我们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开放读书方式,延伸读书时空,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欢快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地吮吸人类的文化精髓。

【关键词】

阅读观激发兴趣选定内容养成习惯教给方法开放方式延伸时空

【参考文献】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注:题目“快乐阅读,本色语文,诗意人生”引用于赵磊老师的一个主题报告。

“课堂要效益,课外求发展”是小学语文教学提出的口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阅读有如一扇窗子,儿童通过它看到并且认识世界和自身。”可见,课外阅读既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重要途径;又是人类特有的最普遍、最持久的学习方式,是人类吸收文化财富、获得知识、认识世界、发展情感和思维、得到审美体验和享受等的基本途径之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也说:“阅读,让贫乏和平庸远离我们!阅读,让博学和睿智拯救我们!阅读,让历史和时间记住我们!阅读,让吾国之精魂永世传承!”因此,认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对我们的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人生发展,都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

首先,教师要树立为人生而读的阅读观。

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书。”“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而且对

各学段的课外阅读量也作了明确规定。由此可见,每个学校,每位教师都应该也必须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

纵观我校,对教师、学生课外阅读的培养尤为重视:开展读一本书活动,每期要求老师最少看一本和教学有关的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从三年级开始,要求学生自备“采蜜本”摘录好词好句;每班定做图书柜,创建图书角;组织学生定期进行读书交流活动;每月为全体师生定阅报刊杂志,营造了一个书香校园。但全面审视我校的课外阅读开展过程,能坚持每天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教师有多少,能坚持每周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交流的又有多少?

也许,有些教师会说:课时紧、教学任务重,没时间组织;就是老师有时间组织,学生也没时间看。但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也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是得之于课外阅读。”课内的功效占30%,课外的功效占70%,这应该成为全体教师的共识。我们必须摒弃自身的功利目的,树立为人生而读的阅读观,帮助学生规划好课外阅读时间,扎实、高效地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多读书,多学习,多研究,不断地充实自己,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领域,才能做到厚积而薄发,成为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良师、益友、对手”,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其次,教师指导要注意“导、扶、放”。

一、“导”重在“激发兴趣”、“选定内容”。

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理念更是强调以人为本,强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倡导自主、快乐地阅读。在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初始阶段,激发兴趣更是课外阅读有效进行的关键。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我校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1、营造读书氛围,感受阅读的重要性。如:利用校园文化宣传——学校广播站、《雏鹰报》、宣传橱窗、教室图书角、教室布置等途径,使整个校园处处溢满浓浓的书香,使学生时时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影响他们去亲近书籍,崇尚读书,追求知识;在读书中成长,在读书中感悟人生。

2、课内外相结合,调动阅读的主动性。新教材是按各个专题编排的,内容集中,主题鲜明,教师可采用“课前收集资料——课内交流讨论——课后开展活动”的模式组织阅读。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走近鲁迅”的课文时,教师可以课前先布置学生收集有关鲁迅的故事、名言,阅读有关鲁迅的文章等。在学习本组课文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资料进行讨论、交流:①学习《少年闰土》,可拓展讨论“三十年后,当‘我’再次和闰土见面时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②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可交流“你还知道哪些鲁迅先生关心他人的故事?”③学习《一面》,可深入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他弃医从文的历史意义,感受鲁迅先生的勇敢无畏和博大胸襟。④学习《有的人》,可组织阅读、背诵同时期“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写的诗歌。学习完本组课文后,教师可以开展“背诵鲁迅名言”、为纪念鲁迅办一期手抄报或黑板报等活动,使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融为一体,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知识学得积极、扎实,课外阅读开展得主动、有效。

3、树立读书榜样,激发阅读的持久性。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小学生的社会信息在不断地扩大,他们面对的各种信息诱惑也日益增多,如何才能让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持久的兴趣?我认为不断地为学生树立读书榜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俗话说:“一个好的榜样,就是最好的宣传。”“模范比教训更有力量”威·亚历山大也说:“命令只能指挥人,榜样却能吸引人。”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我们可以利用一切机会树立阅读的榜样。如我校组织的评选“读书小明星”,“经典诗文诵读比赛”,“‘阳光下的阅读’作文竞赛”等,为学生体验课外阅读的成功感搭建了许多平台,让学生可以不断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长期以往,看课外书的氛围会越来越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树立读书榜样,能使那些本没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这个“阅读情感场”的影响,产生谐振。

当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后,帮助学生选择读物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新课标提出“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但给学生自由并不等于放任自流。小学生受到自身认识、辨别能力的影响,对选择适合的读物还存在着盲目性。阅读时容易囫囵吞枣,不懂得消化吸收,甚至实行“拿来主义”全盘接受而缺乏辨别能力。因此,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取向进行必要的指导。

第一,要根据年龄特点选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儿童文学为主。在小学低段,图画书可以作为学生阅读的主体;小学中高段,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长篇作品。而与课文紧密相连的文章及 “课外书屋”中的著作名目理应作

为学生课外阅读的首选内容。如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人间真情”,所以我适时地向学生推荐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学生读起来饶有兴趣。

第二,要根据个体特点选择。比如爱读科普读物的学生,就建议他读读《十万个为什么》;喜欢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的学生,就和他聊聊曹文轩,谈谈《青铜葵花》、《根鸟》;爱读经典名著的学生,就推荐他读读名家名篇,甚至外国名著。

第三,要根据择优特点选择。叶圣陶先生指出:一要“及时”,二要“精选”。要选择那些“内容比课本丰富些,写法比课本生动些”,能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感到触类旁通的乐趣”和“再读同类的其他读物的强烈愿望”的课外读物。择优阅读还要注意推荐作品的广泛性和丰富性。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

在小学阶段,我们不奢望走出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等大家人物,只愿在我们的引导下,孩子们能爱上课外阅读,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让阅读成为孩子们一生的财富。

二、“扶”重在“养成习惯”、“教给方法”。

叶圣陶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就是人生的主宰。习惯一旦养 成,便会转化为一种潜意识,对人生起着永久性的作用。怎样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呢?教师的指导应注意“三坚持”。

1、坚持每学期制定行之有效的读书计划。计划要切合实际,要目的明确,要细致深入,最好是“定时、定量、定书”,一旦确定了就要严格执行。如我们班本期的课外阅读是这样安排的:周二、周四的中午自习时统一安排阅读经典著作,以集体交流、讨论的形式进行;周五的午自习时安排好书推荐会,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周六、周日的休息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选择读物,以轻松愉悦为目的。

2、坚持每学期班级组织一次读书专题活动。如“古诗文诵读”、“曹文轩美文赏析”“走进鲁迅”等,读书专题的选定可配合学校的读书节活动,也可根据教材的读书内容而定,使集体阅读与个人阅读相结合,使教师的指导更明确,针对性更强。

3、坚持每人一本读书笔记。笔记内容既要有统一的要求,如:“好词佳句”、“内容简介”、“读后感悟”等环节;更应该丰富多彩,富于个性,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新颖的内容。教师必须定期进行检查,督促学生养成阅读积累的习惯。

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还要努力提高阅读效率。效率从何而来?爱因斯坦的公式“W=X+Y+Z”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这里,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Z 代表珍惜时间,Y代表方法。方法对勤奋和惜时的效果起着增加或抵销的作用,只有正确的方法才能保证课外阅读的成功开展。阅读方法有很多,我认为以下几种方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

第一、多种读书形式相结合。如:朗读、默读、诵读;精读、选读、略读等。又如:圈点批注法、提纲挈领法、谈心得体会法等。诗歌、散文宜用诵读法和谈心得体会法;经典短篇小说、名家名篇之类的宜用精读法和圈点批注法;长篇小说宜用选读法和提纲挈领法。曾国藩曾指出读书之法:“不同之书,区别对待。应读之书宜缓宜熟;应阅之书宜速宜多。阅书如攻城,轻骑剽悍,所向无前。”小学生的应读之书是指要求背诵的古诗词、名言警句、名人名篇之类,这些内容必须慢慢“煮熟”;应阅之书是指童话、寓言、科普读物之类的,应该快速阅读。学生只有掌握了多种读书方法并在阅读实践中灵活运用,才能畅游书海,品味书香;才能快乐阅读,创造诗意人生。

第二、读、思、记、写相结合。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倡导“快乐阅读”,但阅读不能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愉悦上。光阅读而不去理解,不去思考,不去记忆,不转化为一种内需,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书虫。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看书边质疑,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随时记录阅读过程中的新感受。读与思共,思与读随;边读边记,以读促写,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阅读才会变得更精彩、更有实效。

第三、读与善用工具书相结合。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必然会碰到不少问题和困难,如查难认字与冷僻字、查找成语典故、查人物传记、查历史事件等,要解决这些具体问题,就得学会使用各种工具书。书目、文摘、索引是提供资料线索的检索工具书;辞书、类书、政书、百科全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是提供某方面知识的参考工具书。这些都是学生可利用的工具书类型。小学生的主要工具书是字典和词典。教师要教会学生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阅读中的疑难问题,要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工具书是不说话的老师,是“自学的好帮手”,是一种严谨勤勉的学风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掌握运用好工具书,既可保证对字词识记的准确性、可靠性,又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还可以使学生在庞大的知识领域中如鱼得水,学习效果将事半功倍,信息意识也将随之增长。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外阅读的方法很多,只要指导有方,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走进名著,从中汲取知识营养,陶冶他们的情操。

三、“放”重在“开放方式”、“延伸时空”。

课外阅读是个性化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是依据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而维系的独立的读书活动。当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书方法,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教师就应该最大可能地满足学生的选择性心理,给足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对学生的阅读方式也要开放一些,对阅读量的要求也需要宽容,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允许数量有所增减,内容适当调整。我们可以把课外阅读作为课堂阅读的延伸和补充,但切不可一味地服务于课内阅读,当成是对课内阅读的一种资料的收集活动。否则,学生的阅读面会逐渐变得狭隘,培养起来的兴趣也会逐渐消失殆尽。

再则,教师组织要取得家长的配合。因为课外阅读是一项最持久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校的时间相对于在家的时间,毕竟是比较短的。而家庭为学生阅读提供了最自由、最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能否利用好这一资源是学生顺利开展课外阅读的关键。因此,教师应主动和家长沟通,努力达成共识,形成一致的读书理念,营造亲子阅读氛围,让家长切实地体验到孩子在阅读中得到的快乐,分享孩子读书的收获,使孩子在轻松和谐的读书情境中产生良好的阅读效果。

总之,我们一定要树立大语文观,以最大的热情潜心研究,努力探索,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开放读书方式,延伸读书时空,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更多的时间,拥有更多的机会,能欢快地遨游在书籍的海洋里,尽情地吮吸人类的文化精髓,我相信,课外阅读这朵“灿烂之花”一定会结出“丰硕之果”。

人生观之我见 第7篇

——文明礼仪在我心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是学院附中的学生董诗婷,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礼仪在我心》。

在这里讲的是素质教育里的文明教育。一个人,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若想取得学业或事业上的成功,若想生活的愉快、幸福,首先要学会文明礼貌,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塑造健康的人格。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就对自己十分严格,对别人很有礼貌,人们都非常尊敬和爱戴他。有一次,周总理到一个照相馆拍工作照。摄影师正在给几个解放军战士拍照。战士们认出了他,连忙说:“总理工作忙,您先照吧,我们等一等。”周总理却摆摆手,笑着说:“不,大家都一样忙,轮到谁就谁照吧。”在他的坚持下,大家仍按原来的顺序,一个一个地照完了相。我们知道,周总理的伟大就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学校是塑造人格的重要园地,每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一切,都会在生命中打上很深的烙印,而且会扩大到社会生活以及人际交往之中。健全的人格是通过学习如何与人交往中建立起来的。老师教会学生爱别人,实际上是给学生一种人生信念,那就是学会把周围的人当作兄弟姐妹,用爱心与世界建立起亲密的联系。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个人的行为日久可以成为习惯;一个人的习惯日久可以成为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则往往决定他的前途。显然,这里所说的“习惯”、“性格”不是指诸如爱吃米饭还是爱吃馒头,好动还是好静这样简单的概念,而是一个人对学习,对事业,对他人,对社会的态度和做法,是人的品格。健康的人格是逐步养成的,但人格养成的“最佳时期”是中小学阶段。无数事实证明,过了这个“最佳时期”以后再想“补上”就难了。

亲爱的同学们,在今天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进程中,除了看重考试分数的多少,班上名次的前后,还要特别看重文明礼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特别看重健康人格的塑造。这样,你将会终生受益,其乐无穷。

谢谢大家!

道德教育之我见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早上好!

我是七3班的董诗婷,我在这里讲的是素质教育里的道德教育,不得不说的是在应试教育当道的今天,素质教育走得相当坎坷。许多家长对孩子都有这样的观念:你只管给我把成绩搞好,其他的你都不用管。如果分数高就有奖励,反过来,如果考不好,轻则批评教育,更有甚者棍棒加身。他们所注重的只有孩子每年成绩通知单上的几个阿拉伯数字,于是就上演了一幕幕名校高材生因生活不能自理而被退学的画面。

然而这些现象并不仅仅体现在家长身上,连我们学生都这么认为,我们通常认为只要自己成绩好,只要自己有过硬的知识,就能成为佼佼者。所以平常不注重自己的行为习惯,不主动和别人交往沟通,不注重培养自己在社会中的生存技能。从而一到社会就感到茫然,不知所措,甚至处处碰壁而自己却不知所以然。只知道抱怨英雄无用武之地,只知道抱怨偌大的世界没有一个能识别自己这匹千里马的伯乐,然而他们却忘了反省自己到底是不是一匹合格的千里马。

记得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个著名的企业招聘现场,招聘工作人员故意在明显的过道上丢弃一个空易拉罐,这里聚集了很多的应聘者,然而招聘的名额只有一个,他们一个个在招聘台前排着队等待着招聘人员的考核,没有谁注意到那个易拉罐,或是看到了直接从上面跨过去,好像它跟自己根本无关。还有的踩在上面,低头看看又摇头走开,其中一个应聘者走了过来,弯下腰捡了起来并随手扔进旁边的垃圾桶。等轮到刚才那个人时,招聘人员简单的看了他的简历,就当场宣布他被录用了,其他的人很是不解,自己的简历比他厚,口才比他好,为什么偏偏他被录取了而自己确被不明原因的拒绝了呢?讲到这里我想不用我说大家也应该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吧!现在的企业注重的不仅仅是你的能力,还有你的素质,就像我上面说的你是千里马,但你是否想过你是不是合格的千里马?

中国传统文化与人生之我见 第8篇

我想在中国文化中,从文化功能意义上应该大致分这两类,一个是人与社会,一个是人与自然。其中我认为一个有思想的人,首先必须要去通晓影响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年的儒家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处处充满着与这个社会的交融。有人主张本是麋鹿之性,随缘放旷,爵禄非所愿,宁愿南山之中卧听流水音,可不经历地狱的磨练,怎么能练成创造天堂的力量?于红尘滚滚中修炼自身,经历四方诸佛的四万八千幻象,才能做到自我内心坚定不移。只主张躲在自己所谓的内心强大之中,不能谓之强大,这就需要检验,这便是“入世”。

其次,了解哲学,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被世界所承认的道家哲学。每个人其内心永远有自己思考的地方,可以尝试去道家的自由天地去遨游,以天为被, 以地为床,四肢通天接地,感受灵魂与自然的交融,突破这个小小躯壳。这是一个思考个人,思考与自然的相和谐的过程。一个人只有超脱了自身的束缚,让自己的心灵得到释放,才能让自己从与生俱来的厚厚枷锁中解脱,感受自己在这个宇宙中渺小,感受灵魂的自由。没有人敢否认《道德经》、《庄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可为什么这些优秀经典、这些优秀思想没有得到传承?没有在世界上得以发扬?经历了世间的重重磨难, 此时心智有所成熟,一念若悟,众生皆佛。此时的我们应该成佛了,达到了“出世”的境界。

我想应该还有第三个境界,第一类入世属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第二类出世则处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所以第三个阶段还应该入世, 回归自然,回归社会,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必有其存在的理由,或许,很简单,只是它存在而已。山本就是山,水就只是水而已。

这是一个非常完美的过程,中华文化在这个循环中也得到充分体现,而现在人们只有在面对现实的困难中,才会审问自身,才会反省自身。这是一种消极逃避,而不是主动的强大自己内心。

通过课堂上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课下的了解,我对中国文化有了进一步认识,从而也有了进一步思考,不论是对自己所处的境遇,还是客观世界。对于中国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恭宽信敏惠”等有了深刻理解。 孟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幽默的课堂教学,让我们受益匪浅。从而觉得无论任何事,都应该从小做起,从自己做起。上课要按时,写字要认真,一笔一划,这都展现了人生哲理。字一笔一划,人要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的来,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上一篇: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流程下一篇:沈阳A出国有限公司业务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