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2024-05-1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精选6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第1篇

什么是价值观,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闻宝林,今天我要探讨的课题是关于价值观的问题,我将这个课题分为两大部分,分别为“什么是价值观?和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呢,我想和大家一起来看这样一个事件,80年代时期,有这样一位优秀的大学生张华,他为了救掏粪的60岁的农村大爷,跳入粪坑,最后为此牺牲了自己年轻宝贵的生命,这件事引发了全民关于到底值得不值得这样做的讨论,想必各位同学对这个事件并不陌生,那么我想先问问在座的各位同学,你觉得大学生张华的这一行为到底值不值得呢?为什么?(此处点名或选择同学回答问题)

刚才几位同学针对我的这一问题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理由,其实当初中央政府对张华的这一行为是持肯定态度的,而我们在此需要关注的是在这一问题上我们为什么会出现意见的分歧,其实这便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是价值观的不同导致了同学们在这一问题产生了不一的意见想法,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刚才同学们的讨论就反映了个人对张华事件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不同。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价值观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总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比如,对某种事物的好坏总有一个看法和评价,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种看法不会改变。但是,随着人们的经济地位的改变,以及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改变,这种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这就是说价值观也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第二,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生产方式及其所处的经济地位,对其价值观的形成有决定性的影响。当然,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第三,价值观分为普适性价值观和特定性价值观。人们以追求真善美为价值取向的观念是为普适性价值观。而个体对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为特定性价值观。

正因为价值观的这些特点,价值观对人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其作用大致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人们行为的动机受价值观的支配和制约,价值观对动机模式有重要影响,在同样的客观条件下,具有不同价值观的人,其动机模式不同,产生的行为也不相同,动机的目的方向受价值观的支配,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2、价值观反映人们的认知和需求状况,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行为结果的评价和看法,因而,它从某个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反映了人的主观认知世界。

(放一些反映社会价值观问题的图片等)但针对现在的社会状况,我们会发现,社会因素的复杂多变,使得人们往往不再把生活的价值目标和意义视作确定无疑的,生活世界的动荡不定使得人们难以形成固定不变的价值观念,许多人失去对生活意义的坚定信念,怀疑主义、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随之蔓延。然而,现代社会却又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抱有明确的态度,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和选择。人们从来没像今天这样强烈地需要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的支撑,需要在变动不定的世界寻求到一个安定的精神家园。然而,生活世界的变换不定,理想信念的迷失,又使人难以弄清生活的最终意义。人往往生活在渴望理解生活的最终意义,却又怀疑生活最终意义存在的矛盾之中,生活在因缺乏稳定的价值观念而对周围世界无所适从却又必须做出明确的自我决定的矛盾之中,这样的社会现状要求社会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体系,引导社会成员形成积极地价值观念,掌握正确的人生方向,因此,我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念,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人们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人们从主体的需要和客体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如何满足主体需要的角度,考察和评价各种物质的、精神的现象及主体的行为对个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的意义。主要由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部分组成。这四个组成部分同学们一定很熟悉,这是我们高中政治中常要学习的内容,在这里呢我就不多做表述。我想和各位具体了解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意义以及我们如何去实践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先呢让我来了解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会《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根本。

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过程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所谓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长期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起主导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是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的基本精神依托。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对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施加着巨大深刻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整个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只有努力构建具有广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以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思想观念和社会思潮,才能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保持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下面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具体了解一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播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视频)

我们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伟大实践,是一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实践,也是一次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是世界一体化以及经济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如何应对,确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从价值现实出发;客观反映社会主义本质以及基本要求;涵盖先进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理念。而具体的实践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与时俱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的过程中,有人用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和开放包容这6句话概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和“关键词”,这也是开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门的一把钥匙,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并不需要一成不变、固定不移,完全可以有灵活多样的具体表述。事实上,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一套固定不变的核心价值观表述语,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也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

(配以美国宣传自己价值观的新闻配图之类)在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很善于围绕他们所标榜的价值观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多样化和富有个性的宣传。他们利用一切机会、一切条件,不仅通过政府、政客之口,也借助文体明星甚至普通民众,以富有感情和艺术魅力的语言,不厌其烦地表达和传播他们所宣扬的价值观,以使其深入人心、妇孺皆知,成为全体国民的共识,这一点很值得我们玩味和借鉴。一种价值观如果不能真正转化为民众言之于口、践之于行、刻之于心的价值认同,终究是没有生命力的。

二、自上而下。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主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是国家、社会、制度层面的价值取向,也就是说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不能仅针对公民个人的道德规范,我们需要将价值观的建设建立在制度文化体系中,自上而下的融入社会整体,但这并不排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建设和倡导各领域的具体价值观。事实上,我们党针对各领域、各行业、各种职业提出的具有价值观性质的要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如,针对执政党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针对党和政府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针对党政干部的“为民、务实、清廉”;针对革命军人的“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针对政法战线的“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等等。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各领域的具体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条件。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大极为重要的社会条件就是舆论的引导。所谓舆论引导,指的是主体对自身以及他人的言行所做出的肯定或否定评价,其在构建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换一张PPT接)社会舆论发挥作用的典型方式有两种,分别是塑造典型和舆论抨击。好的典型可以激发和鼓舞民众,而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要坚决地加以抨击和批评。社会舆论主要载体有电视、广播、报纸以及网络(各种传播方式的配图)等。只有将舆论引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才能真正对民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促进作用。

四、重点环节。构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环节是具有内在引导作用的思想教育,通过思想教育,有利于民众从内心真正接受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达到理想教育目的,需要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第一是情理关系;二是昔今关系。价值目标和标准不以主体的意志发生转移,属于理性范畴;而通过心理体验方式对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作出反映的价值情感,是主体价值态度的体现,属于感性范畴,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对情感的培养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昔今关系方面,首先要对传统作出客观而理性的评价,在此基础上,明确转换传统的环境及条件。

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国从全民崇拜革命偶像到如今娱乐偶像、实用偶像占据主流(配以偶像转化的图片),这深刻地反映出了文化发展的某种可怕趋势:中国正在远离自身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消费取代了过去有思想深度的文化形式,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活似乎不需要反思、不需要追问、不需要价值和意义,仅仅需要消费形式本身。人们似乎满足于只要笑就够了而不知道为何而笑,满足于活着而不要思考为什么活着和怎样活着。因此,在我国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强化大众传媒的社会效益趋向,坚持偶像生产和消费的正确方向,塑造和传播具有先进文化价值的偶像,增强偶像的文化内涵,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范和提高偶像的价值层次,使之上升到民族精神、国家象征的高度,以偶像的某种有意义的特质来影响我们的社会成员,使之顺利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

除了上述内容以外,我们应该考虑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者的一员,我们当代大学生可以做些什么呢?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具体践行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自己。

二是我们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我们要强化理想信念学习,深刻理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对于当代中国进步与发展的深远意义,自觉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把这个共同理想化为自己的价值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并坚定地为之努力奋斗。

三是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四是要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我们道德实践的评判标准,引导我们明是非,知荣辱,辨善恶,分美丑。只有知荣明耻,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以上便是我对于“什么是价值观,如何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谢谢大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第2篇

关键词:南通现象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和谐律动

作者简介:张厚军(1974-),男,江苏徐州人,南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2010年度南通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课题――《南通现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律动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2010bnt007。

一、南通现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优秀成果并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南通现象是南通市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精神的指导下,以典型示范普及核心价值观,以群体效应提升城市文明度所取得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成果。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涌现出近400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先进典型,成为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南通现象”作为南通道德现象,在价值追求的内容、主体、成效上都独具特色,体现了南通人对先进价值观的不懈追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文明“南通现象”也应增添新的内涵,那就是南通通过精神文明建设提高了软实力,增强了硬实力,抢抓新机遇,谋求新跨越,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南通人立足有江有海靠上海的独特市情,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全面助推港口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大发展;带动港口开发和城市建设,抢抓了沿海开发、长三角一体化和苏通科技产业园开发建设的新机遇,放大了桥港时代新优势;全面扩大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了经济国际化、城市国际化、人才国际化进程,推动了发展方式转变;打好“江海招商牌”,沿江沿海正成为产业集聚的新高地、外商投资的首选地,提高了城市核心竞争力,走出了一条以持续跨越、全面协调为特征的科学发展之路。这应该是新时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双丰收的“南通现象”。

二、南通现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先进经验

“南通现象”起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又结合地方特色形成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超越,它的出现与升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与核心价值观在南通地区的生动展现。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先进经验。“南通现象”是适应社会转型过程中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的需要而出现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现象。“南通现象”也是崇文厚德等良好的文明传统在新时期的弘扬。“南通现象”更是全市上下一心共谋发展的结晶。党委政府始终把提高市民道德水平作为战略工作来抓,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建设上个人和群体的先进典型不断涌现出来,带动全市公民道德水平持续提高,呈现出群众性、持续性、广泛性、时代性、拓展性的特点。

南通现象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先进经验。其一,坚持以主流价值观引领道德建设。针对社会转型期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挑战,南通在价值观念多样化中凸显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出代表时代前进方向的先进典型: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推出了捐资助学不留名的“莫文隋”群体;为增强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推出帮楼道内居民义务掌管钥匙的“钥匙奶奶”;为增强干部与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选树带领全体村民致富的“草莓书记”叶剑生这样的典型;为有效地调整人们对物质利益和社会责任的认识,推出了南通医学院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群体;为促使单位和个人主动支援西部困难地区弘扬奉献互助精神推出了海安教师支教群体等等。树立了社会新风,弘扬了正气。在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有效提升了城市文明与社会和谐。其二,坚持以个体典型带动群体参与道德建设。南通对“凡人善举”予以足够地关注,充分肯定每一个小人物的道德热情与行为,把核心价值观具体化、人格化,以个体带动社会群体争先仿效。江海志愿者由最初的34人迅速发展到13万多人,“无红包医院”由1家变成了195家,支教群体由33名发展为1000多名„„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先进典型由个体向群体发展的“滚雪球效应”。其三,坚持以道德建设提升软实力增强硬实力。“精神文明‘南通现象’”使社会风气良好、人际关系团结和睦,形成南通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2002年度“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和“地方精神文明建设十件大事”的评选中,“精神文明‘南通现象’”得以破格入选。精神文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改善了南通的投资环境,优化了南通的人力资源,提升了南通的城市竞争力。近年来,经济总量、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一直保持领先,以年均15%左右的增速领先于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市第8位,被评为“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并获得“跨国公司眼中最具投资潜力的中国城市”第一名。南通现象正以具体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构建进行着路径上的探索。

三、南通现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得以全方位的提升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价值支撑也就成为逻辑的必然。在南通,核心价值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基本取向,已经辐射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领域,正在拓展和渗透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过程。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南通推进社会和谐

在当前,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注重在实践中以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的行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具体实施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引领,尊重主体道德信念的传承性,构筑精神文明建设的信念基础。南通注重把道德教育的指导性和尊重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既注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又注重根据接受主体的情绪与价值结构的特点,增强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有效性。其一,注重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使价值观教育深入人心。在进行适当思想教育“灌输”的同时,更重视采用平等交流的方式来缩短主体接受的心理距离,有效地推进了主体对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如围绕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富民强市、率先崛起”的重大奋斗目标,组织了“新世纪南通人新形象”和《南通市民公约》大讨论,提高了公众的参与和奋进意识。其二,把一般理论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引发主体接受价值观的共鸣。1995年,南通以“莫文隋”事迹这样一件平凡小事为产生共鸣的亮点。在社会上掀起了很大的反响,接连推出了江海志愿者服务站、南通医学院优秀知识分子群体、海安教师支教群体、江苏综艺优秀青年企业家群体等先进典型。在8年多时间里,如皋“爱心邮路”的137名乡邮员,在7300多公里的乡间邮路上,先后帮扶了160多户、210多位孤寡老人,把平凡的乡间邮路变成了“爱心路”、“和谐路”、“文明路”。在南通,正是由许多“凡人善举”汇聚成“精神文明‘南通现象’”的洪流,充分体现出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的南通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性和群众性。在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的背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支撑与引领,建设和谐新南通成为南通人民共同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南通现象在追求和谐中得到拓展和提升:南通名列全国污染控制较好城市排名的第一位;全面破解“住房难”,构筑起覆盖全体成员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医疗保险惠及市区全体城镇居民;以系列平安创建为载体,先后捧回“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城市”等荣誉。构建和谐社会现已成为整个南通社会精神文化的基本取向,精神文明建设南通现象所蕴含的核心价值与文化内核正得以拓展和渗透。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南通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动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倡导科学的、文明的价值观念,在和谐共处中凸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和先进性,实现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

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发展理念为指导,南通的城市精神提炼为“包容会通、敢为人先”。“包容会通”,就是以宽广的胸怀、开阔的眼界,兼收并蓄,包容万物,并融会贯通,概括出了南通人的气度胸襟与生存智慧,为和谐南通的构建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敢为人先”就是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这是南通重要的城市个性,通过创造和谐的环境,鼓励和支持敢为人先者进行探索性、开拓性、创造性的事业。南通在经济社会发展上实现了“好”与“快”的协调统一。南通坚持和谐理念、科学发展,以科学态度为人民群众办事,高速度与高质量、工业化与生态文明、城市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相得益彰。从选择跨越赶超的发展路径、确立总体发展思路,到铺设江海联动开发的发展平台;从构筑城镇、港口、通道、园区等发展支点,到注入体制和科技创新等发展动力,汇聚外资、民资等各类发展要素;从培育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到促进城市文明全面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一整套的思路和举措,都体现着不断探索、不断创新、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精神。近年来,南通的外资总量持续实现“撑杆跳”,全市累计实际到账外资145亿美元,利用外资进入全国城市前10强,外贸发展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4位,外经合作连续多年位居江苏省前列。南通经济以年均15%左右的增速领先于长三角地区,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市第8位,并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等殊荣。这种精神和实践正是南通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生动缩影,也是南通率先崛起、走向世界的鲜明写照。南通人用实践证明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实现、提升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同时,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快速的发展,不断开拓进取,奋力赶超,成功地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迈入综合实力提升快、经济发展质量好、城乡居民得到实惠多的阶段,实现了从崛起苏中到融入苏南,并挺进长三角经济核心圈的全面振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第3篇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意义

人类创造的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 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一定的社会秩序得以良好维护的基本文化需要。

(一) 凝聚人心需要具有广泛号召力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

人的思想就象一座百花园, 姹紫嫣红, 争奇斗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阶段, 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化, 本身就是社会发展的表现和历史的必然趋势。但在多样化的价值思想百花园里, 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与历史潮流背道而驰的思想价值取向, 这样的“毒草”虽然只是一小撮, 但不能低估其危害性。它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价值标准的失范、理想信念的缺失、人心思想的涣散。在当前社会发生大变革、大转换、大调整的时代, 很有必要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方向性和时代感, 把人心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旗帜上面。

(二) 改革发展要具有深刻思想性的核心价值体系导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这一切成就的取得无不是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的激励和鼓舞下进行的,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发展是硬道理”再到科学发展观, 经过不断探索创新, 要求改革更加明确“以人为本”的目标而不再是盲目追求GDP增长, 以GDP论英雄。这种“新的改革共识”实际上更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 更强烈地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追求, 更明确地昭示改革发展要有核心价值体系的导向。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 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社会思潮, 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与实践意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想落实下去, 成为人们的自觉认识和行动, 必须借助有效的载体, 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对不同载体的共同要求是两句话:注重社会效益, 遵循内在规律。具体做法:

(一) 牢牢把握正确的思想舆论导向, 是有效引导社会舆论的基本前提。

在现代社会, 新闻舆论媒体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 已经成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舆论和群众情绪的重要因素。能不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和党的执政地位, 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顺利进行。特别是在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人们思想空前活跃、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样化的新形势下,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积极宣传党的主张, 反映人民心声, 通达社情民意, 疏导公众情绪, 努力营造顾全大局、珍视团结、维护稳定的良好氛围。一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要营造舆论强势, 充分发挥各种传媒的作用, 反映社会主义主流意识, 深入宣传好的思想, 扶正祛邪, 振奋精神, 鼓舞人们奋发向上。二是重视文化载体的熏陶、感染、教育功能。我们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把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把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主旋律精神渗透到文化创作的深层次, 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 实现文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的功能。

(二) 要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的规范作用。

由于社会舆论具有大众化、普遍化和无孔不入的特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须十分重视发挥社会舆论的这种规范、制约和影响作用,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坚持从基本规范抓起, 鼓励人们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 把价值认同实践体现到日常生活、社会交往之中, 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 增强价值认同, 养成良好习惯, 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三) 充分发挥大众文化的熏陶作用。

大众文化的力量深深融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健康向上丰富的文化生活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和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标志。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腐蚀人们精神世界, 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因此,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必须重视发挥大众文化在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认同等方面潜移默化的作用, 坚持先进性与广泛性、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提高文化产品品位与提高群众文化鉴赏水平的统一, 既要大力支持精品文化, 也要鼓励和发展能够使人民得到教育和启发、得到娱乐和享受的大众文化, 让人民群众在娱乐和享受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

(四) 抓好三个关键群体的价值体系建设, 提升其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第一、以执政党作风建设为突破口, 引导良好的社会风尚。社会转型时期, 是对人们价值观的拷问时期, 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但对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来说, 明确宗旨, 决不应该含糊。因为, 执政党的作风建设, 关系到社会风气的好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 关系到现代化建设进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第二、以先富群体的责任担当与示范为重点, 护佑社会良心。先富群体中有很多是企业家。作为企业家, 不仅要做到乐善好施, 更要做到实业兴国。这是更深层面的责任担当。企业要归附社会, 要有益于社会, 先富群体不做“问题富豪”, 这已经成为民众对这一群体的强烈要求。我国企业家要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等。

第三、以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着力点, 努力塑造健康的理想人格。学校是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建设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要从小抓起, 从学校抓起。教育未成年人当前首先要做的是克服并摆脱功利化的教育倾向, 回归社会教育、全面发展的宗旨和目标, 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及成分。

(五) 要强化机制保障。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反映, 政府应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 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方面面的政策都有利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防止具体政策同主流意识形态相背离。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把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调动起来, 把全体人民的积极性都充分发挥出来,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 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过程中, 融入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过程中, 融入到人民群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过程中。

摘要:建设文化强国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在文化建设当中, 第一位的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及重大意义研究, 进而探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有效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 第4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梦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4)03014206

一、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理念、文明传承和精神追求的外在体现,是民族的血脉和人民的精神家园。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谁占领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对此,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而能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向,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则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成败的关键。然而,在大众传媒、消费文化、互联网络、社会思潮等各种因素的冲击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却面临着前所未有挑战,对此,只有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达到引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目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大众传媒与消费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冲击

现代传媒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截至2010年6月,国内已拥有12亿以上的电视观众,4.2亿网民,近8亿手机用户。随着时间的推移,前述数字还在迅速增长。以电视、网络、手机为标志的“传媒化生存”已成为现实生活的常态。尽管大众传媒对人们的生活有着积极的一面,但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一是传媒日益凸显的经济属性,使其在主观上只重市场开发与受众的消费需求,轻视社会主流价值维护与传播的倾向明显。现代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强化其资本功能与和规模效应,通过激发受众的消费欲望,为自己生产的“可消费性”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由此使促进消费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原动力和目标。而当传媒在消费主义传播视角下对世界进行诠释的时候,则必然呈现出浓厚的消费意识形态导向特征,其结果就是引发受众对商品的追捧,并进行毫无节制的消费,进而成为商品“拜物教”的俘虏。“世界上所有的物质、所有的文化都被当做成品、符号材料而受到工业处理,以至于所有事件的、文化的或政治的价值都烟消云散了”[1]。在传媒煽起的消费狂潮席卷下,人们重视的仅仅是能否得到不断翻新的时尚产品并享受其所带来的消费快感。因此,一方面,其单向度的消费视域,根本无法观照社会主流价值;另一方面,其永不止步的消费欲求,也不容他们有更多的余地思考社会主流价值的要求。由此,必然导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地位,在媒体与受众两个维度上均被削弱。

二是传媒运用广告对奢华与时尚生活的过度渲染,使受众进一步产生了扭曲的物欲症,导致他们产生错误的价值追求。作为现代媒体生存与传播重要手段的广告,不但引领着消费时尚,而且其所提供的不断变换的生活参照系,也刺激着受众欲望的不断改变,并将其快感牢牢地钉在购买欲望的释放之中。在广告的诱导下不断购买并寻找新的心理满足,进而陷入无止境购买欲望中不能自拔的生活方式,必然导致消费者心理的失衡并在购买过程中迷失方向。在广告制造出来的扭曲消费中,广大受众特别是年轻人在追求更宽大的住房、更豪华的装修、更名牌的时装、更时尚的跑车、更快上网速度的手机等过程中,常常倍感疲惫和徒增挫败感,以至于在社会上出现了个别年轻人为购买一部最新款的苹果手机而不惜卖掉一个肾脏的极端案例。这既与广告所设计的“美好人生”大相径庭,又使消费者因专注于购买欲望的释放而放弃了对人生意义的深入体验与追求,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失去了落脚点,其建设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三是一些媒体在对经济利益的片面追求中,超越道德底线,全然不顾自己肩负的社会责任,严重违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这些媒体为了提高收视率,赤裸裸地宣传金钱价值观。不但把“名车”、“豪宅”作为成功男人的标志,而且把“小三”这一社会丑恶现象也堂而皇之地列为男人成功的标签,颠倒了是非,混淆了黑白。

在国内某媒体上露脸的“马诺女”,其“宁肯在宝马车里哭泣也不愿在自行车上微笑”的“名言”,在使社会广大有识之士深感惊诧的同时,通过媒体的放大,更给价值观尚在形成中的广大青年人带来了严重冲击。

厦门大学一位来自农村的女博士,在2012年暑期去福建省经济发展较慢的政和县考察调研时,住在当地最好的宾馆,却在微博上发出了“宾馆厨师做不出好口味该换掉,毕业后一定不下基层、坚决不下基层、死也不下基层,得赶紧坐车返校”的感言,在折射出教育体制存在缺陷的同时,则是媒体渲染的“新生活方式”下,一部分年轻人害怕吃苦、脱离群众,缺少社会责任感和理想信念的真实写照。

512汶川大地震后,救援人员在北川发现并开始营救幸存者,但在场的某台记者居然以“挡住机位”为由,对一位救援者说:“你让让机位好不好,我们先拍。”大家说救人要紧,记者还不罢休说:“只要5分钟。”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救援现场,如此罔顾生命价值、蔑视生命尊严的新闻报道,完全沦为了一种道德良心泯灭和小集团经济利益至上的扭曲行为。

放弃中华民族厚德载物的传统美德,过度张扬自我,为了满足物欲而不顾现实、不顾未来、不顾亲情、不顾伦理,更谈不上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却把消费与金钱作为生活的最终目的,在当下的媒体和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中已是屡见不鲜,并呈蔓延之势。endprint

(二)互联网络中的负面因素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冲击

移动电话、短信、彩信在人们的生活中早已司空见惯,而移动通信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紧密结合,使得无线上网、在线QQ、博客、微博、微信,更是后来居上,让信息的传递与交往完全突破了时空限制,并成为人们时尚的生活方式。看似虚拟的网络空间,在占据着现代人很大部分的休闲娱乐时间的同时,却在日益边沿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主流价值思想在网络空间内处于一种弱势地位。

一是泛滥的信息“泡沫”所夹杂的垃圾信息,不但占用了信息空间,使价值信息被掩盖,导致其因难于寻找而影响了决策效率;而且还充斥着大量污秽、虚假、失真、过时乃至错误的信息,充斥着西方社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价值观念以及色情、暴力、种族主义、宗教仇恨、法西斯主义思想等文化垃圾,污染着信息环境,侵蚀着人们的思想,极易导致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的错位,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带来挑战。

不久前中国公安机关所破获的色情网站“MM公寓”,其会员高达100余万人,被抓获的2 146名可被治安和刑事处罚的网站维护人员中,95%的成员均为30岁以下年轻人,其涉及的人数之多,范围之广,年龄之小,危害之大,实为近年来少见,十分令人担忧。而这一色情网站的服务器设在国外的现实,在加大了公安机关破案难度的同时,更为关键的则是凸显了西方社会不遗余力搞乱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险恶用心。

2012年8月7日,在叙利亚国内阿勒颇地区激战正酣之时,其反对派为发泄对俄罗斯的叙利亚政策的不满,在互联网上发布一条消息说,他们击毙了一名叙利亚政府的军事顾问,这名顾问是一位俄罗斯将军。但在消息发布的第二天,其所指的这名将军就在俄罗斯国防部现身,证实了反对派消息的虚假性。

互联网络上类似的信息“泡沫”不胜枚举,其大量存在的文化垃圾,无时无刻不在消磨着人们的意志,侵蚀着人们的进取心,模糊着人们的价值理念,干扰着人们的价值判断,侵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不引起高度重视。

二是西方社会有意为之的以网络为载体的文化软实力输出,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受到严重冲击。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倘若一个国家的文化成为主流文化,其价值观支配了国际政治秩序,它就必然在国际社会中居于领导地位。为此,西方社会也不遗余力地利用在它们互联网中占据优势的信息收集、处理、加工、传播能力,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理想、意识形态、文化和经济模式及社会政治制度上的吸引力”[2],推销其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替代马克思主义,消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淡化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弱化人们的道德责任意识,进而达到其和平演变和“西化”的目的。

三是西方反华和敌对势力在网络上直接发起对中国社会制度的攻击,丑化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十分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如西方国家不但其领导人在现实生活中接见达赖等披着宗教外衣的分裂主义分子,而且其舆论也紧密配合其领导人的政治举动,在互联网上别有用心地攻击中国的民族宗教政策,煽动民族分裂情绪,破坏中国的民族团结,干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企图延缓中国的崛起速度。宗教极端势力和民族分裂分子,则予以了积极配合。不但把互联网作为其发动骚乱的联络工具,而且不惜编辑虚假视频,欺骗网友,竭力把互联网当作攻击中国社会的武器。

除此而外,中国的社会政治制度更成为西方舆论在互联网上肆意攻击的目标,它们以民主的卫士自居,以推广普世价值理念为幌子,以人权为靶标,攻击中国社会政治制度为独裁制度。为此,它们不惜千方百计放大国内的个别事件,极尽挑拨离间之能事,力图激化社会矛盾,引发社会动乱,进而实现其和平演变的目的。

这些势力在利用互联网络对中国政治制度发起的攻击中,必然要贬低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地位,必然要干扰我们去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必然要试图瓦解我们的爱国主义信念和不断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必然要设法冲毁我们的道德堤防。这一切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受到严重干扰。

(三)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带来阻力

伴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当代的各类社会思潮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领域内与马克思主义争夺话语权,企图影响中国社会走向的意图也日益明显。特别是这些社会思潮在披上了学术文化研究的合法外衣后,更有着不容忽视的社会影响力,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号召力、影响力和权威性的重大威胁。

一是充当西方发达国家思想武器,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和平演变”的具有赤裸裸侵略性的新自由主义思潮,严重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其所大肆宣扬的西方经济政治模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充满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向大相抵触。其在政治上以实现“自由”、“民主”、“人权”等所谓普世价值为掩护,灌输议会制、多党制和直接选举的政治理念;经济上则以彻底的私有化、自由化为导向,以西方经济模式为正统,冲击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思想上又继承西方个人主义衣钵, 强调个人权利优先于“善”,优先于“义务”,则无异于宣扬一种“强权政治”、“弱肉强食”秩序的合理性,忽视大众利益的维护,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动摇着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

二是本为寻求以改良方式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对立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其在经济思想上尽管有提倡多种所有制并存和积极推行社会保障制度等合理因素,但其在根本上却要求以私有制为基础,严重背离了中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政治上则反对社会主义革命,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将民主与专政对立起来,主张议会民主、多党制和三权分立;思想上又抹杀阶级属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抽象的“民主”、“自由”、“公平”等“全人类共同价值”。endprint

三是来自中国只有复兴儒学,走“儒化”之路,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的文化保守主义的冲击。文化保守主义尽管有其注重经济发展中人的价值与尊严,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们信仰构建中的作用等较为合理的因素,但其在经济上仍然推崇适度干预的自由经济思想,政治思想上则要求以儒家传统为指针、在“道统”基础上吸收西方文化、重建当代中国政治秩序和文化观念,漠视和淡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指导意义,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

四是宣扬自由高于民主与平等,蔑视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存秩序,否定一切革命的保守自由主义思潮的冲击。保守主义所持的立场,其锋芒所向,就是要否定中国自近代以来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在内的一切革命。其所持的明显的历史虚无主义态度下的理论诉求,会直接导致虚无化中国革命史、虚无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虚无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虚无化社会主义制度等。这一立场,毫无疑问地冲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五是来自后现代思潮的冲击。这一思潮尽管有着强调民主参与的广泛性、尊重个体的差异性和多元主体的权利与价值诉求等较为合理的因素,但其思维框架仍然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博爱”等范畴内,并力图以“不确定性”和小型叙事取代原话语和宏大叙事,以微观政治学取代宏观政治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强调了平等却忽略了自由,并否定唯物史观和工人的主体地位。这一思潮,不但与唯物史观对立,而且也与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的诉求相违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遭遇拒斥和被贬低的情形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受到冲击,便是必然的结果。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归结起来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内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受经济基础决定并能动地发挥对经济基础的作用。只有在快速成长的经济环境中,在日益雄厚的经济实力推动下,以及在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很好满足的基础上,社会发展进程中积聚的许多矛盾才能得到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才会信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巨大威力,并由此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才会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并万众一心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才会迸发出巨大的爱国热情,发挥出无穷的才智和强大的创造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才会自觉地抵御西方资产阶级消极的价值观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袭,不断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和修养水平,成为知荣辱、有道德的社会公民。在此基础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作才能够排除一切干扰,如春风化雨般地融入人心,牢牢地占据社会的主流地位,取得积极的成效。

(二)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和引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传媒建设,建立积极健康的消费文化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大众传媒的经济属性非但无法消除,只会越来越突出。但是,其经济属性的存在却既不妨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众传媒领域工作的引领,也不妨碍其社会责任的担当。

为此,一是要加强大众传媒的思想建设,明确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最终也无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道理,扭转单纯的经济至上观念,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时刻牢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发挥自身的特色,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要建立对媒体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对那些社会责任感缺乏、社会影响恶劣的媒体,要毫不犹豫地清除市场;另一方面,还要剔除媒体中格调低下的栏目,不给低级庸俗作品留下任何可乘之机。三是要积极发挥媒体的优势,推出更多融贯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调高雅、符合时代需求和催人奋进的电视、电影、音乐、美术、动漫以及传统文化艺术优秀作品。四是要强化广告的管理。一方面要增加公益广告的投放量,让人们在广告的引导下,更多地关注社会和谐,关注公共道德的建设,关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去除广告中脱离现实的因素,打击虚假代言现象,保证广告的真实性;此外,还要删除煽动性的语言与画面,最大限度地降低商品拜物教的影响。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

互联网的兴起增强了以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的作用,西方社会占据着网络话语权的主导地位,由此导致现行的文化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西方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就是要打破西方国家在网络领域里的信息垄断和话语霸权,就是要改变其针对中国进行单向文化渗透的现状。

其一,打造一批立足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网民需求,涵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精品网站。一方面,在网站中坚守思想文化阵地,以通俗易懂的讲解和大量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网上传播,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的同时,还要根据网上舆情的动向,有针对性地组织选题,邀请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在线解答网络和社会热点问题,进一步确保网上舆论宣传的正确导向;另一方面,高度重视流行文化对文化价值观传播的独特作用,加大对文化产品生产的投入力度,在网站中推出大量融贯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神的、反映当代社会生活并符合人们需要的电影、电视、动漫、通俗音乐、歌舞晚会以及小说等精品,树立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特征的大众艺术形象,抵御西方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渗透,既满足广大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又形成文化软实力的对外输出,扭转目前网络空间中文化传播的单向度现象,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化与社会制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其二,激发网民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自己的独特个性为基础,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借鉴西方网络文化发展的成功经验,努力探索网络文化发展的规律,有效利用中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改革开放以来所获得的丰硕成果,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创造出更多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特征的新型网络文化产品,在愉悦自己身心的同时,也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endprint

其三,采取措施、积极应战,在积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网络硬件,提高信息收集、保护、加工、传播能力的同时,建立中国自己的高水平互联网络技术团队,并开展有针对性的网络工作,既用技术手段实时证明大量西方反华势力和敌对势力制作的、用于攻击中国的网络视频和网络流言等虚假性,又用事实证明中国政府在处理大量国内突发事件时的透明与公正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揭露西方反华势力和敌对势力的和平演变和“西化”图谋,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形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共识。

其四,加强疏堵结合的网络管理,引导网络的健康发展。从疏导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让网络成为人们发表正确意见、不捂盖子、不掩盖问题的空间;另一方面,则要让网络成为发挥人们的主体意识、参与热情以及网络文化创造性的舞台。从堵的角度而言,则是要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和技术等手段,加强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的监控,正本清源,还广大网民一个洁净的网络空间。此外,还要在日常生活与网络空间两个维度上,积极进行教育引导,帮助人们识别有害信息、端正上网动机、崇尚网络人格并提高网络免疫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在与各种社会思潮的论战中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特色和始终保持鲜活生命力的秘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魂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在积极应对各类社会思潮的挑战中展现出自己强大的生命力,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才能更好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

一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看待中国社会发展,牢固树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间对立统一的观点,超越当代社会思潮看待社会发展的狭隘视角。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是在生产方式的变革中实现的,中国的社会发展也必然符合这一规律。而民主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抽象的“民主”、“自由”、“公平”等“全人类共同价值”,文化保守主义则狭隘地认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仅仅为传统文化的展开,即儒家文化的继承等,均未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因,不可避免地沉湎于一些没有具体社会内容的名词中,流于空想,并必然要被马克思主义理论超越。

二是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有效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客观而又有说服力地阐释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类热点问题,牢固确立自身在思想文化理论战线上的主导地位。在当前各类社会思潮都力图利用自己的话语体系,阐释中国社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质疑国家现代化的制度设计,质疑改革开放以来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中国社会发展的长治久安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更要大力拓展理论视角,深化自身的学术研究色彩,以无与伦比的理论和逻辑征服力,辨识当代社会思潮在历史和现实两个领域里的误导性,在赢得与其论争的决定性胜利的同时,增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所独具的真理性和科学性的信心,进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得到有力的推进。

三是要充分揭示当代社会思潮在社会发展理论上存在的固有缺陷,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引领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全面、持续和可协调发展。一方面,要指出当代各类社会思潮在“民主”、“人权”、“自由”以及“正当”、“合理性”、“社会正义”等旗号下,背离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企图捞取更大政治资本,改变中国政治制度,并借政治制度的改变实现知识精英们利益的虚伪性;另一方面,则要指出各类社会思潮在社会发展理论中的偏执倾向,坚持社会整体发展理念,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社会发展导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终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周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宁先圣,石新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当代社会思潮[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4]刘同舫.在应对当代各种社会思潮的挑战中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威力[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3):106-114.

[5]蒋建国.消费时代的大众传媒与物欲症传播[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0):102-108.

[6]韩震.大众传媒、大众文化与民族文化认同[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4):70-7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第5篇

内容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渗透于经济、政治、文化的各个方面,在所有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对于每个社会成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尤其是对我们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作用。它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发展动力,因此,高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正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在十七大首次将其纳入报告中。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提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造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基础,后面的三者都必须以其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现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振兴发展,就必须把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统一起来。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它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又发扬了我们党优秀革命道德传统,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

如今,要想更好的实现共同理想,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靠于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因为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未来国家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承担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同时,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在大学阶段,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所受到的思想教育在离开校园踏入社会之后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我们对待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因此,我们的学校应该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我们的大学生能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当代的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全面发展自己,努力使自己成长为对国家和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其实,在我们身边的校园中,也涌现出许许多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践行者,他们是我们大学生的典范,是我们的楷模,他们向社会诠释了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具有的良好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向世人展示了我们新一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他们所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河北农大园艺系果树93(01)班一群大学毕业生坚持15年默默无闻的资助病逝同学的父母,他们之所以这样,仅仅只是为了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分院的08级学生黄于博几次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就其一名落水的孩子。事发之后,他悄悄的回到了学校,没向任何人提及此事,直到一份感谢信送到了他所在的学校;还有就是发生在我们自己校园的一个先进事迹,我校的春晖使者吕琦、吕庆称、陈蕊等同学为回报其家乡威宁县申报了“威宁县草海镇吕家河村G326国道至新华组道路修建项目”,并且立项成功。这是今年贵州省唯一的由在校大学生申请并获批的项目。大学生村官张广香在其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闻的为其所在地方的村民们服务。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他们让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校园和大学生身上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它为当代大学生指明了努力方向,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影响着大学生在进入社会后的人生态度,也就影响了人生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第6篇

设的调查研究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第四部分中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文化建设的论述非常精辟,并且也多次被提及,而且在报告的第七部分还专门作为了一个重要问题来阐述,即“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近两个月来,为了深入领会中央精神,以便更好的溶入经济社会的发展洪流,笔者一直都很关注有关十七大精神的一些解读。由于多年来一直怀着一个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强烈期盼,也因为多年来一直受到民族劣根性、信仰危机、文化缺失以及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人对人本精神的践踏,更因为近几年来党中央坚持民本理念、倡导人文关怀、关注民生疾苦的高瞻远瞩,常常在我心胸之中激荡碰撞,使得我对一个民族的精神、一家企业的文化、一个人的面貌诸如“软实力”方面的东西,思考了许多„„

邓小平同志说:“金融很重要,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搞好了,一着棋活,全盘皆活。”这段话精辟地说明了金融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高屋建瓴地指出了金融在发展我国经济中的关键作用,阐明了金融与经济的本质联系。所以,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切实加强我们的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企业、公司是一个有生命的组织。如果她没有思想,没有文化,没有灵魂,她就会失去生命。就象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旦没有了文化,就将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威胁,也就无从谈起什么崛起与振兴、强盛与复兴。这对于一个企业、一家公司、一个行业而言,道理是一脉相承的!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她的作用发挥如何关乎当今货币战争环境下的国家安危。那么,什么东西可以影响金融的作用发挥呢?

毋庸置疑,金融行业核心价值观的行业认同度、金融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和内聚力、金融业者的整体精神面貌和员工士气,将影响着金融在现代经济中核心作

用的发挥。然而,近几年来,我们在借鉴西方先进企业管理经验,建设国际一流现代金融企业的艰难过程中,似乎在“形”似方面的追求更多一些,而恰恰忽视了至关重要的“神”似,甚至忽略了中国特色。因为形神兼备才是我们中国金融企业朝着美好愿景齐心协力的保障,并独具中国特色才是中国金融业扬帆远航于世界经济海洋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在中国金融业有着绝对优势的建行、中行、工行,在近几年里都已经先后成功实现了股改上市这一“压倒一切”的阶段性目标。她们接下来的目标就应该是,在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条件下,也可以说是在金融服务近乎自由化的条件下,如何来进一步提升各自与狼共舞的核心竞争力,并培育形成独具特色的、和谐的金融企业文化,从而尽快凝聚广大员工和股东的心力与智慧,在担负起维护中国金融主权的同时,不断的实现股东利益和员工利益的最大化,进而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共进,并如愿的将企业自身打造成为一个真正的一流国际性金融企业,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之路上的一艘艘金融航母。就象一个人不能没有精神一样,一个企业也不能没有精神,不能没有企业文化!

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序言”中写道:“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团结人民、推动发展的精神支撑。”“在开创中华民族美好未来的历史进程中,文化既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与科技的结合日益紧密,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强弱的重要尺度之一。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要赢得国际竞争,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国防实力,同样需要强大的文化实力。”

文化,对于我们国家尚且是如此重要,我们的国有控股金融企业难道又能例外吗?文化是无形的资产。金融企业的发展战略需要文化来传播,金融企业的形象需要文化来塑造。文化是金融企业经营管理持续和谐发展的灵魂。过去,人们只要谈到中国的金融业,就总也免不了要唠叨我们的企业制度太落后了。而今,经过引进各不相同的战略投资者,通过股份制改造,应该说我们并不缺乏先进的制度框架了,如公司治理架构中,我们有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经营管理层,以及独立董事制度,并且还陆续实现了公开发行上市。西方先进的企业制度已经被拷贝进了我们的国有控股金融企业,可是,治理结果却仍不尽如人意,现实与愿望还有相当的距离。

近年来,时常出现的金融大要案件背后,股改剥离后不良贷款显性化的反弹压力,有企业自身金融内控制度执行不力的原因,还有我们金融企业文化建设相对滞后的因素,更有我们金融企业复制的西方制度与中国金融企业故有文化的强烈冲突和艰难磨合过程中的文化缺位等因素。

西方先进的企业制度为什么难以在我们的金融企业生根发芽?关键在于缺乏思想道德力量的支撑,缺乏正确的价值观,缺乏文化这个灵魂;关键在于和谐文化的精神与先进的金融制度尚未实现良性互动,和谐文化的精神还没有磨合、浸润到金融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经营理念和职业规范之中。实事求是的说,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中央政府深化金融改革的决心更是不容质疑的,所以,才有了四大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的剥离、双降,资本充足率的不断提升,经营效益的节节攀高。

然而,就四大商业银行的文化建设而言,的确是相对滞后了,甚至可以说是在复制西方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被一心一意搞经营和扎扎实实做“形似”所边缘化了,以至出现了许多重经营轻管理轻文化、重业绩轻员工轻文化的危险迹象。

改革开放以来,四大国有银行二十多年来的文化积淀,在我们这近乎是“赶场式”的股份制改造中,都不同程度的遭受了重创。可以说,在许多与银行共同成长起来的从业人员心中,她们的理想或是愿景,几乎都发生了脱胎换骨似的变化。过去的那种以行为家、行兴我荣的思想意识,已经是很少有人惦念了,主要的一些想法就是希望企业能不断做优多拿点钱和实惠维持生计。因此,在这种“一切向钱看”的心魔控制下,任何高明的制度设计都将在那些敢于铤而走险的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才会有王雪冰、张恩照、余振东、高山等不同职位的“官员”与少数精神脆弱的员工们前赴后继的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在这种一半是海水(员工们比较低调,因为被长期忽略且分享不到多少了以自慰的改革果实)一半是火焰(高管们热情高涨,有数十万数百万的年薪加期权

身价飞涨且名利双收)的现状下,涉入“改革深水区”的中国金融企业就尤其需要加强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尤其需要认真研读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传达出来的:正视和强调“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主流讯息和精神。

否则,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企业的文化都缺失了,我们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肯定将受到严重影响,我们国家的经济金融安全也将岌岌可危!的确,十七大报告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的重要论述,以及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党对文化建设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的新认识、新论断。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这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

上一篇:如何进行趣味识字教学下一篇:新闻热点事件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