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2024-08-08

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小结(精选14篇)

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第1篇

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各班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先进班级的评比标准》,并针对各班实际建立好班级管理制度,要求各班按学校的各月的德育专题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在尊师重教月中,举行学生向老师献鲜花的活动;安全教育月中举行知识宣传教育、环境保护月中进行宣传教育活动等。

2.组织学生进行“牢记青春誓言,践行八荣八耻”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吴德峰的事迹,缅怀先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少先队员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中、高年级学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故事片。

3.开展“让父母感动的一封信”的亲情活动及“文明礼仪伴我行”活动等。学校对各年级进行“文明班级”、“先进班集体”的评比活动,学期结束评出两个班级为校级“先进班集体”。评比一批优秀班干部。通过各种比赛活动、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前途教育,充分利用黑板报、校园报、少先队广播小组等宣传阵地进行宣传教育。

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

学校为了让学生能健康快乐地成长,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课程安排中,一个星期安排了一节卫生课,由班主任老师担任。另外,我们把各班学生心理异常或有心理异常倾向的学生建立了专门的信息,把他们的心理疏导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同时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学初,我们对处于生理期的女孩子进行了一次生理卫生和心理调试的讲座,教给了她们一些简单的处理方法和应对措施,从心理上消除了她们的恐惧感。成立心理咨询室,由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室的辅导老师。为了能让辅导老师能更好地掌握心理辅导知识,学校还派了专门负责的老师参加培训、学习。正是我们细致入微的工作,使我校的学生没有出现心理扭曲或因心理异常产生过激行为的现象。

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第2篇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多年来,我校按照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的要求,积极探索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正确方法,逐步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5月份,我们按照教体局通知《关于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全校范围开展了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

按照《关于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的通知》要求,做出《2018年#中学心理健康月活动方案》,确定今年我校心理健康月活动主题为:多彩校园,快乐成长;并重申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职责;以健教中心为主导,各部门之间明确分工,加强合作,按照方案要求各负其责,齐心协力做好各项工作。

二、面向全体师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精心制作了两面心理健康教育展板;通过校园网、升旗仪式等形式宣传心理健康的内容,从不同的层面向师生介绍心理健康保健知识和方法。

三、举办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心理健康宣传月期间,心理教师郝珍为七年级学生做《青春期异性交往》为主题的心理推广课,使青春期的学生有针对性的了解异性同学之间如何交往,正确处理异性之间的友情。王玲老师以《家校合育,了解青春期的孩子》为主题,面向七、八年级学生家长,有利于做好家校合育工作。讲座从青春期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入手,帮助家长了解、掌握青春期学生行为、情绪变化特点,并针对这一时期常见问题进行了互动解答,启发了家长的思考,引起了家长的共鸣。本次讲座,使使学生和家长们在家庭教育观念上形成了新的认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注入新的活力。第三场讲座是郝艳清老师于5月29日下午对九年级毕业生做中考前心理辅导,对学生考前焦虑、考试心态做针对性的团体辅导,有利于学生调适心理,迎接中考。

三场专题讲座,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不同内容的心理辅导使他们掌握简单的心理学常识,便于自己灵活运用。学会与同伴、与家长、与老师、与异性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处理好自己的事情,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到发展自己的学业上去,在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期为一生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对社会有用的人。

健康月活动期间,每个班在心理教师指导下班主任老师积极行动,围绕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选择主题,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关注心理健康,学会自我调节,从小培养健康的人格。

四、开展个体心理咨询和团体辅导。

学校心理咨询室每天开放,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困扰的学生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及时做好学生个案的心理咨询疏导工作。创设和构建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环境,与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建立直接联系,经常性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了解各班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向教师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让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第3篇

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一个具有较高思想品德和政治觉悟的合格公民。而人本身由许多部分构成,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譬如心理、生理、社会环境等;人的行为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譬如立场、思想、观点等问题的支配。因此,在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仅考虑到一个方面,而是要综合考虑,务必从学生的个性心理规律出发,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如果想要真正地锻炼出学生的能力,培养出学生高尚的人格,就必须从他们的社会能力培养入手。教师们作为一个引导者,应积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为他们创造出一个良好的沟通交流的环境,从而让他们能够更好地培养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联性

思想教育主要偏向于学生的道德品格的建立和人文思想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则偏向于学生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等心理因素。因此,两者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只是针对不同方面,可以说两者有着最终相同的教育目标,殊途同归。

三、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

1. 加强心理知识教授,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随着学校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改革的深化,如何高效培养学生良好的收挫能力、耐压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心理素质已经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所重点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思政教育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都有各自的侧重点,但是他们又有相通之处。处于青春期或者是成长期的学生们所遇到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难免混在一起,因此,依靠单一的教育方式很难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这就对把心理健康教育大力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应当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做出帮助和指导,从而达到解决问题、塑造学生健康、完整人格的目的,从而使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达到有机统一。譬如,心理健康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首先做出表率,让学生更好地去向别人学习,去了解别人、更客观地去认识别人。同时,教师还应当依照学生的基本特性和性格特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教师们要善于将课堂内容贴近生活,使其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巧妙地为学生们创造出一个真实的场景,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诱发其真实的反映,这同时也能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加强其对不良情绪的抵抗能力。

2. 教师需要善于观察学生。

教师们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要首先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选择教学方法和内容。一方面,思政老师要以当前的青年学生在新时代特征下的实际思想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依照被教育对象不同的人生经历、人格特征、心理素质等来确定不同的教育方式,如谈话治疗、社交软件沟通治疗等。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已经形成了高尚动机和健全人格的学生,教师们要真正知道他们的所思所想,了解他们真正需要什么。为进一步巩固教育成果,教师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追求正确的人生理想和目标。但是,对于某些学生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需求,则要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党的相关政策和学校的规章制度来加以约束。

3. 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其纳入思政教育的工作日程中。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政教育的范畴之内,是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又一大进步,同时这个做法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通常情况下,当学生出现道德问题时,教师们采用的方式往往是口头教育或者是行政处罚等负强化的方式来解决,这不仅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同时效率还比较低下,起不到很好的效果,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调查显示,学生们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不都是出自于道德败坏的缘故,可以说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的心理因素。所以,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重视健康教育,并逐步将其纳入思政教育的工作日程中去,促进学生的动态平衡的心理的发展。

四、结语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可以提高思政教育的生命力和活力,同时还能够弥补其理论和发展的不足,为其进一步发展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论。作为学校的思政教育人员,必须对这两种教育方法加以结合,融会贯通,提出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寻找出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功效,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国涛.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2(3).

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第4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33-02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随着时代的变迁发生改变,新的“三观”出现碰撞和交融,所以我们大学生从思想上心理上遇到困惑和不解是在所难免的,他们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远大于以前。鉴于目前新形势下,由于新旧观念的不断冲突,对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道德观、思想意识都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冲击,这样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我们不仅要解决大学生实际存在的错误观念,而且还要找到使他们产生错误观念的深层次的原因。既要做的治标又要治本。我们的大学生应该是一群具有高尚思想,高尚文化品德底蕴的社会主流人才。所以我们为了培养大学生成为社会栋梁,要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用人文精神感化和教育学生,真正把学生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位置。

1当代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障碍

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是祖国的希望,是跨时代的接班人[1],但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和由心理健康引发的一系列的问题不断的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近些年一直关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发现有以下几个问题:

1.1因环境的改变产生的心理障碍。告别了中学时代,离开自己熟悉的家乡,离开疼爱自己的父母,进入这个“大染缸”,大学生活展现给大学生的是一个全新的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所处的社会、校园环境、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变给每个大学生带来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心理问题,这些都容易令一部分学生产生焦虑、茫然、孤单、苦闷、不安、失落等不良情绪。

1.2自我评价的心理障碍。现代的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过度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当发现理想与现实不符的时候,他们缺少正确的摆正心态和做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心态,无法自我接纳,无法正视和认同自我的优缺点。这些可能都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是独身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少经受挫折和缺乏锻炼,所以一旦出现梦想与现实的落差便无法接受事实。

1.3因人际关系不和产生心理障碍。现代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迫切并强烈的有与人交往的需要,但由于缺乏生活锻炼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更因为交际能力薄弱,会有恐惧、自卑、不合群的表现。

1.4恋爱方面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大学生是正处于青年期,生理和心理都日趋成熟的年纪,他们渴望爱情,幻想爱情,这没有错,我也很鼓励现在的大学生恋爱,但他们缺乏对爱情的认知,想法过于单纯片面,情感属于易冲动型的,无法正确的应对恋爱中带来的一些实际的问题,失恋和性意识困扰,性压抑都会使他们在情绪上、心理上、交往上受到各個方面的干扰,由此引发诸多的心理问题,处理不好甚至会走向极端。

1.5无意感心理障碍。多年年高考的压力下苦熬出来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卸下了沉重的包袱,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感,思想上极易产生轻松情绪,加上进入大学以后又没有确立明确的奋斗目标,造成一些大学生感到事事没劲,精神萎靡,学业荒废,缺乏动力,出现无意义感心理障碍。

1.6就业的心理障碍。由于现在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生就业难与贫困生群体增多,使他们在大环境的影响下心理压力剧增,产生不安定心理。 现在的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生活节奏之快,社会竞争之剧烈,新旧观念的更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许多困惑,大学生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意识和心理都存在者显着的年龄特征。由于环境和学生自身的因素,他们的世界观和心理的不稳定性表现的更为显着。他们是正在成长中的知识分子,一方面他们比其他社会青年具有更高的学术知识,智力高,逻辑思维能力强,反应敏捷善于思考,思维活跃,敢于标新立异,具有顽强的探索精神,但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中国的教育体制使他们大学前的生活里只知道书和考试,缺乏社会经验和生活磨难想法脱离实际,有时好走极端,盲目缺乏主见,易受错误思潮的影响,所以怎样在多元化的环境中让我们的学生保持和观念中让学生保持正确的政治观和健康的价值观,是我们现在最为棘手的问题[2].

2心理健康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必然的联系和共同点

我们教育工作者为了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付出了自己的心血,我们分别从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从各个角度、使用各个方法开展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心理健康教育要从学生的思想上入手,学生要有一个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和正确的“三观”,而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离开学生的健康的心理。因为健康的心理才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将其转变为自己的信仰,这样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更好的扩展和延伸,也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方式方法。所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改正心理偏差、战胜心理疾病、促进心理健康、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最为重要的途径,还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素质进一步的提升,对那些具有远大抱负和追求的学生和其他一般的同学相比较更具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辨别能力[3],更会以一个积极的态度顽强的毅力来做好自我调适,自觉培养健全的人格。

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借鉴其有效的方式方法吸收其精华的部分,互补两者之间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有机结合和互补现在高校的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在长年的实践中已经整理出一套自己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比如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表扬与批评结合的原则,这些原则之所以有效,是因为不仅符合了其客观的规律,也符合学生们心理活动规律。但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有的时候过多的流于表面,过多的强调了外在的一些东西,忽视了是以学生为主体,没有实际的考虑学生真正的心理需求,也没用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使工作收效甚微甚至出现负面的效果。

3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来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今的大学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人际交往、学习压力、适应社会、就业问题等各种方面的困难和烦恼,他们的身心被焦虑、抑郁侵蚀,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上面要寻找突破口来帮助他们,我们要从观念上、内容上、方法上、管理上、组合机构上等诸多方面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不仅可以解决现代大学生种种的心理问题,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适应这个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更拓宽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学生的一些思想道德问题的出现可能往往是心理障碍所导致的,反之,一些心理障碍问题也有可能是因为思想道德问题所引起的。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思想教育工作者更深入地理解人和人性思维提供了新的视角、新的方法、对推进教育科学化、系统化的进程起到一个积极的作用。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自觉的学习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技能,并能良好的运用的工作中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以很好的灌输给学生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而且还要用吩咐的心理学理论方法来培养他们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意识,有效的促进大学生们健全的人格形成和发展,拓展并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思维空间,更深入的给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这样可以有效的防止他们价值观的偏离,更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陈学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强心理教育[J].教育探索,2005(4):91

[2]许敖敖.我们怎样培养面向二十世纪的人才[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108-109

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第5篇

淮安市白马湖中心小学韩艳

我很荣幸成为“江苏省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网络培训班”的一员,一个月的学习很快进入尾声,这一个月里收获颇多。下面谈谈我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形式多样

本次培训打破了以往的面授,函授的培训模式。通过网络随时随地都可以参加培训,并且形式让我们耳目一新。有教授、专家的课堂教学视频,有论坛让我们畅所欲言,每一板块学习完之后,还有相对应的作业和检测题,有效的提高了培训的效率,也让我们学习的其乐融融。

二、内容丰富

从专家讲座中的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的阐述,到实务技术与操作,再到教师个人成长模块无一不让我们感受到培训中心的良苦用心。论坛里大家围绕某一个讨论题进行倾诉的时候,又让我感受到本次培训的时效性。特别是针对老师的发言管理员能给予适当评价,让老师与管理员,老师之间都互动起来。一个“精华”帖,不仅是对老师鼓励,更是对老师的肯定,激发了老师们学习的兴趣。一个“抄袭”给那些偷懒的老师敲了个警钟,是一个鞭策。当然在论坛里,老师们可以说说自己的收获,也可以谈谈自己的困惑。可以谈谈自己的成功之处,也可以学学别人好的做法。

三、能力提升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从无到有,由浅入深,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我们小学阶段开展实施起来是多么的重要。专家们能通过理论结合实践,有效的指导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正确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帮助我们找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方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论文 第6篇

2.1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

目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让教育本身的内容形成学生内在的品德和自觉行为,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借助心理活动的调解,才会更有效的完成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要素的培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补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扩充

我们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重视学生对自然的认识、社会的认识、国家的认识,重视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的时候如何去处理。但是很少让学生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的生活等方面关注不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的社会心理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需要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变化较快的社。产生这种心理变动的因素是思想方面的起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定与目标要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就得到了发挥,势弥补了了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进面使得思想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活化,于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2.3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分支出来的,以前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与内容也相对独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单独的来完成,他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与参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特点上看,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人的本身内在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有很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现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途径,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3心理性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3.1在理论层面上的整合

以科学的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的这两种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但都是思想教育的大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看作是一个大的整体来进行融合教育,在体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又体现其互补性,使二者协调发展,而不是把任其中一个牺牲掉。其次,把大学生的生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就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教学,这是教学的生活化,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指学生的生活对受到的教育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3.2在实践层面上的整合

学生思想健康教育汇报材料 第7篇

责任呵护成长

细节助推远航

xx市xx中近十几年来学生总人数一直稳定在XX人以上,却无一人犯罪,实现了学生“零犯罪”。这种良好的校园风气引起了教育部门的注意,近日,笔者走进xx中,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走访和追根溯源。

一张大网:“一线贯穿”+“十面出击”

xx中把学生的思想健康这根主线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贯穿于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不因教学质量而忽略学生的思想健康。具体到学生思想健康教育则是“十面出击”全方位进行。学校每位教职员工都是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主人,时时、处处、事事育人。

学校成立校园周边安全巡逻队,主动联合社区派出所、居委会,适时开展学校及周边环境专项治理活动;成立安卫办部门,实施安全工作责任制。注重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治理作用,他们编写《家校快递》小报,连结家长与学校,创办《家校联系册》每天在老师与家长之间流动,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桥梁”。该校发挥郝成忠、洪明立等老校长、老教师的作用,做好师生思想教育工作。制定《学校安全责任书》、《学生安全责任书》,组织班主任、家长、学生层层签订承诺书,分解落实各自的安全责任。学校还开辟“理想墙”,学生填写理想卡,帮助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每周班会开展“文明伴我行”、“课间不疯打”、“平安校园,你我的责任”等系列教育活动。学校密切联系利于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单位,建立起了多种形式的青少年教育基地。如市环保协会、歌舞剧团等为该校青少年教育校外协作单位;市科技馆为该校科普创新教育基地;烈士陵园为该校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沃尔玛商场为该校市场经济体验基地;市劳教所和襄樊监狱为该校警示教育基地……一张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清新网格已在该校织就。

安全屏障:“传统工艺”+“现代科技”

该校把“发展学生思想健康教育”这一主题,潜移默化的实施在每次活动、每项工作、每一节教学中。

该校采取积极有效的传统教育方法:一方面,每周升旗时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团队会,法制讲座等,给学生思想上“消毒”、“杀菌”;另一方面,组织学生郊游,参与社区卫生整治,让学生树立主人翁意识;此外,该校联合法律部门,聘请法制副校长、干警、法官等,担任校外辅导员,长期开设法制讲座、举办模拟法庭等。

在现代的教育方式上,他们找准教育的突破点,建立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隔离带”、“过滤网”、“防火墙”。如组织“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等主题活动,让学生全员参与,一朵朵艺术奇葩在校园绽放。xx省黄鹤美育节是省里三年一届的大赛,该校艺术团每届都代表市里参加并获大奖。该校有近三百名学生获得国家科技发明专利,中国教育学会连续两年授予该校“中国百佳创新型学校”称号。关工委组织“中华魂”主题教育,该校扎扎实实开展。在征文、演讲比赛中都获得优异成绩。该校秉承“学生放假,育人不止”宗旨,每年寒暑假前为学生上“平安渡假”法制课,让学生把《致家长的一封信》带回家,家长在学生开学报名时也要交上一份“作业”——学生假期表现调查表。不少学生家长反映,这一做法非常好,只有家庭与学校互动,才能使双方准确把握学生成长的信息,更加有的放矢地教育好孩子。

坚强壁垒:“责任使命”+“细节操作”

该校开展了一系列的主题教育,如禁毒教育、环保教育、法制讲座、国防教育、励志教育、防艾教育等,每学期至少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大型法制专题讲座。开展“无邪教校园”、“消防安全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XX年以来先后被省教育厅授予“全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xx省中华传承文化教育示范学校”。该校针对班主任工作考核奖励制度,实行量化考核,每月一评估,每月一奖励。

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第8篇

笔者认为,二者既不是相互分离也不是相互可以取代,而是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一、含义和教育目标不同

关于健康的定义,世界卫生组织1990年曾指出健康不仅指生理健康,包括心理健康、道德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关于心理健康,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界定并提出了不同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在1946年曾指出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个体在面对有益于心理健康的活动或者事件时能够做出积极反应。心理健康教育着力于发掘人内在心理潜能,增强个体社会适应性,促进个体个性和谐,提高个体创新能力,预防和减少心理疾病。根据任务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分为发展性教育和补救性教育。

美国是最早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国家,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提法,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整个教育过程中,可以说美国进行的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立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

思想政治教育既是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一种理论体系。作为社会实践活动,在有阶级的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维护和巩固阶级利益的作用。作为一种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背景下形成和发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这一概念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是思想观念、道德以及政治观点。更加关注的是使个体符合社会的要求,以便适应社会,更加注重外部教育的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其中的一个目标是使个体适应社会,但是更加强调个体的主动性,更加强调潜移默化的影响,从知、情、意、行和个性心理方面入手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和提升。

二、提出时间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词是我党独创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产生的,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产生。1982年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的宋任穷第一次在全国党员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治党治国的科学”。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概念的正式被强调和重视的时间是在2004年。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高校应结合学生实际,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处理好健康生活、学习成才以及择业交友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高校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把握好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规律,培养他们自律、自强、自尊、自爱等积极心理品质,增强他们抗压的能力。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教思政厅[2011]1号),对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队伍建设、教育教学体系建设、活动体系建设、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和工作条件建设提出了硬性要求。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又配套发布《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对课程性质与目标进行了界定。2014年中央59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明确对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要求,特别是把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建设列为重点工作。

三、基于的理论和方法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基于的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心理健康教育基于的理论和方法为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例如,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等。

四、侧重点不同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教育目标具有政治性、时代性、社会性,并且不受环境与人员资格的限制。而心理健康教育遵循无差别关怀与尊重,理论尊重隐私(除非触犯法律或有自杀式与他杀倾向),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更侧重个体心理世界的和谐。

五、实施的人员不同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知识,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包括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等。

以上是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之处,虽然二者有诸多不同,但是,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当前我国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大德育框架的心理健康教育,而德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能否顺利开展,能否深入学生内心,与学生的人格有重要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提倡价值观中立,它体现了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关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培养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在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也要贴近群众,与时俱进。1993年国务院颁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心理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在1995年的全国科技工作大会上,党中央作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决策,党的十五大再次重申这一伟大战略,突出强调了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问题。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更加明确提取出了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思政教育与心理教育具有共同点,具有相互融合性,具体表现为:

第一,二者遵循系统性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针对全体大学生实施的素质教育,是系统性工程,被纳入到学校教育的总系统中,能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充分发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能,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建立了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育人体制。

第二,二者都遵循学生主体性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起主导作用,但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不断对学生提出更高的教育要求,以引起学生的新的需要。但是教师在提具体要求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考虑到不同年龄段个体的思想和心理需要。但但教育效果的好坏,最终体现在学生是否受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即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充分的理解和信任,让他们能够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应让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激发其内在的发展动机。

第三,二者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当前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专才,更强调培养通才,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思想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是人全面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健康为工作目标,实质上对思想政治素质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是思想政治素质提升的基础,而思想政治素质又是心理健康素质的保证。

第四,二者都强调说服的艺术。人们通常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说服教育,甚至有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强制性的说服,这是不正确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以说服为形式,但是更加强调说服的艺术。有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不会有说服的因素,完全尊重被教育者,其实,这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混为一谈了,心理咨询强调尊重原则,价值观中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是隶属于教育的范畴,只要是教育,都会有说服的因素,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的过程中与思想政治教育一样,也使用说服的艺术。

摘要: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相互融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性

参考文献

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第9篇

[关键词]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

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中有20%左右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而能主动到心理咨询门诊咨询的学生却只有l%~2%,与有20%左右的学生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相比较,相差甚远,因此说,心理健康教育尚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是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的原理与方法,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思想政治教育,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为实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政治目标,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期转变其思想,进而指导其社会行为。两者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是相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机制和情绪、意志、性格等方面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两者都是为了塑造大学生完整、高尚的人格,使他们成为适应于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合格人才。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非常必要的。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可行性

从我国高校的现状来看,并不是所有高校都配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大多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的老师以及各级学生工作干部与全校学生进沟通的。在工作中,培育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培育其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也没有截然分开。实践也证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变“等学生上门咨询”为“主动登门诊疗”。这就既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育的效果,又可以提高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的效果。所以说,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可行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关键是找准结合点,把握结合度

1.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一般解决心理层面的问题,如心理负担、心理障碍、心理疾患等。心理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思想政治问题的解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也能对大学生的心理品质起着正确的导向作用,可以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

2.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关键是要把握好结合度。对心理、精神问题的研究,离不开社会的、政治的、思想认识方面的研究和指导。对因这两方面因素交织而产生的问题,可以从心理方面切入。把心理问题的解决与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同时,也必须看到,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非思想性、非政治性、非道德性的纯心理的问题,但不宜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强调到不适当的程度,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甚至造成心态的进一步扭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大学生,要给予热情、细致的关心,了解他们致病的原因,主动与心理咨询机构联系,反映情况,配合心理治疗,在灌输正确思想的同时,有的放矢,帮助他们排除致病因素,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的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结合。对此,存在不同认识,有的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有自身的獨立性和特殊性,与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必然的联系:有的把学生心理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等同起来,主张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或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心理健康教育。事实上,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与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发展中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对这一类问题,我们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把两者真正结合进行,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实施家校沟通,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与配合。绝大多数家长虽然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但往往偏重孩子的身体健康,忽视其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诸方面的健康。实施家校沟通,就能达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更佳。

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第10篇

一、当代高中生的思想现状

当代高中生的成长阶段正处于国家思想逐步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市场和国家经济进一步发展,手机、互联网、IPAD等移动终端蓬勃发展。虽然学生群体的主流思想依旧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局面,但在外界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下,也有一部分学生对社会产生信任危机,出现政治信仰迷茫、诚信意识淡薄、艰苦奋精神淡化、价值观扭曲、心理脆弱、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一系列不和谐现象。这些问题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带来很大难题,教师如何在新时期如何做好高中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其方式方法独显重要性。笔者基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基于课堂问卷发现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工作的新问题

根据问卷统计,某班级60%左右的高中生认为思想政治课教育意义不大,30%偶的高中生认为思想政治课课堂气氛不活跃,只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对未来就业有一定帮助。由此可见,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工作提供了更多选择。学生泡在互联网上所花费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时间。互联网始终是把双刃剑,既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性和想象力,开阔了学生眼界,也同时影响了学生正确价值观的确立。铺天盖地的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青春期特有的接受力使得学生对于好坏与否缺乏辨别,学生对国家政策方针产生一定程度误解,从而导致学生群体产生政治信仰危机。加上经济与市场全球化,文化与就业选择多样性充斥着人们的视野。新时期对高中生社会责任感教育工作提出挑战世界多极化的规则,全球文化相互渗透融合,东西方思想激烈碰撞。国内社会组织结构也日趋多样化,物质欲望与就业形式冲击着传统高中的思政课教育。高中学生思想随之波动,追求独立性、差异性、多变性现象越发明显,社会贫富差距逐渐拉大的不平衡心理也致使九零后高中生群体出现价值取向的偏差。

三、基于问卷结果谈加强高中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措施

(一)集体与个体相结合教育

教师要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集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大限度地提升管理效率。例如,主题班会、大型活动等人员集中地就是一个不错的平台,通过公开发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教师需找出学生之间存在的普遍问题,将其立为活动主题进行公开化教育,促进学生在耳濡目染的思想教育中潜意识提高。但是,针对学生群体中的少数极端分子就要对症下药,不可把全部责任归加于某一学生。教师要换位思考,找对沟通时机与对象,具体问题针对性教育,会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工作事半功倍。

(二)拓宽沟通渠道,注重与学生沟通的艺术

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第11篇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意见》及《长武县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工作实施方案》文件要求,我院积极响应,及时拿出了工作实施方案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现就我镇五里铺小学学生营养状况监测评估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

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状况监测工作会议结束后,我院领导非常重视,及时组织开展了全体职工会议病分工,病联系学校了解了我辖区五里铺小学的基本情况,做到了全面布局。

二、积极开展监测工作

2012年9月12日我院与五里铺小学校长及时联系,并携带相关仪器及资料前往五里铺小学对全体学生进行了体检,共计监测学生120人次,全部按照学生学籍号进行了统一编号,体检共有4例学生血红蛋白值处于低值状态。对三年级及以上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计70人次,其中三年级20人次,四年级18人次,五年级16人次,六年级16人次。

三、上报与监督

上报相关报表,及时督促学校进行学生的到校情况及监测,做到及时认真。

我院在计划在下年的继续监测工作中保持更高的积极性,及时完成监测任务并上报相关报表。

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第12篇

摘要 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新方案实施的形势下,课程的实用性、针对性和时效性成为教学的重要目标。重视心理学视野下的基础课程教学,必将大大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及心理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21世纪是一个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时代,大学生乃至所有社会人个体面临许多挑战和压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社会经济利益、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的多样化,使人们原有的生活理念和生存观念受到了强烈冲击;网络、电子、数字化技术加快了当代人的生活、工作节奏,也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压力前所未有地加大了;同时在大学这个阶段大学生学业繁重,人际交往困惑多,情绪感受激烈。这些外在的社会压力和内在的心理冲突,导致他们心理负荷沉重,心理健康问题不少:部分学生对未来之路茫然,对专业不感兴趣,内心充满矛盾和痛苦;有的大一学生到校后,抱着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消极心理,不思上进,得过且过;不少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障碍,或者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或者过于害羞,以至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者性格孤僻,自命清高,难以接纳别人。据最近一项调查统计,42.73%的大学生“做事情容易紧张”,55.92%的大学生“对一些小事情过分担忧”,47.41%的大学生“感觉人与人之间关系太冷漠”,48.63%的学生“对考试过分紧张,感到有些吃不消”。更严重者,恶性案件的发生常可见于校园:2001年,广东高校一年七学子自杀;2002年2月,刘海洋用硫酸泼熊事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2003年10月,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在社会上又引起了更大的轰动;而发生在2007年4月16日的美国弗吉尼亚校园说明这一问题在发达国家也仍然存在。联合国的一位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曾指出:“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会像心理冲突一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刻的痛苦。”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

二、在《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教学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党中央的要求,2006年秋季,在全国普通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首先对一年级新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这是党中央作出的关于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的重大决策,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16号文件)的重要体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方面遇到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作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回答。从这一课程的性质来看,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合格和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大学生,其终极的目标在于向大学生提供科学地了解自己、掌握自己,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理论,在于帮助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发挥主观能动性,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根据16号文的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教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基础课教育的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和基础课教育都属于育人的工作,二者存在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但也存在着差异。两者是互为基础、相互渗透的,其终极目标也是统一的。

1、基础课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环境适应和心理调适能力,冷静客观的自我认知能力,理性清晰的抗挫折能力和控制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完善的个性品质等等。而这些都是基础课教育的重要内容。

2、心理健康教育是基础课教育有效实施的心理背景

因为无论是良好思想道德品质,还是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如果没有个体心理上的.认同、接纳,都将无法产生和形成。大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个性心理矛盾的增多,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就能够有良好的道德意识,在培养道德情感方面能够自我激励,在锻炼道德意志方面能够自我控制,在增强道德信念方面能够自我监督,在完善道德行为方面能够自我检查。

3、基础课教育可有效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基础课教育可以通过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关系,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高尚的道德理想、求实的职业理想、向上的生活理想,促使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协调一致,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一个人如果具有了这些正确的观念,便会积极进取,健康向上,以一种乐观的姿态来面对生活,也不容易出现患得患失的矛盾心理,更好地减少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基础课教育可以通过讲授崇高理想、科学信念等章节,帮助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弘扬集体主义精神,还可以通过高尚的审美活动,如,名著导读、经典名片回放、举办演讲比赛等其他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启发学生主人翁责任感,让学生体验到真善美的事物,使人性得到升华,引起学生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满足他们的道德需求、审美需求、自我完善需求,从而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基础课教育还可以通过为学生讲授人生成长新阶段、大学生活主旋律、人生追求等章节,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发挥其自主精神来探索和解决面临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寓教于议、分清是非、澄清模糊认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通过认知能力的提高减少心理障碍的产生;基础课教育也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分析困难和挫折,培养乐观主义精神,自主地缓解心理压力。

4、基础课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

基础课教学中价值观、集体观、责任感、荣誉感、正义与良知等方面的形成及塑造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密切的联系,这些思想道德的表现形式本身带有比较明显的社会意识和心理特征。因而在现实生活中基础课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贯通的情形无所不在。另外,性格品质的培育、优化,是基础课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共同目标和任务。一方面,性格品质中包含着个体对他人、集体及社会的态度,这些方面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行为,反映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一个人其他的性格特征是否健康,也会间接地制约其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四、将基础课教学纳入心理学视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课合并至今,教学更加规范,教学内容较以前大大丰富,课程本身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同,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内容枯燥,方式单一,论述大而空洞,受教育者被动甚至产生逆反心理等问题仍然存在,因此教学实效性问题仍然需要不断研究和改进。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逐步体会到,把基础课教育纳入心理学视野,并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比较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1、基础课教学应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按照大学生思想认识和心理健康发展的规律。把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

提高“基础”课教学质量,必须正确处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尤其需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主动地学、有个性地学,在参与中学,进而获得科学的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与知识。而要发挥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就要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根据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笔者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了多媒体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课堂讨论法、演讲辩论法、音乐欣赏法、案例分析法、社会调查等不同的教学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2、在基础课教育中不仅传授知识,更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知和行的统一

基础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培养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合格和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大学生,其最直接的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使教师所教的以及他们自己所学的最终内化为他们的个人素质,并外化为行为,所以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教学中,着力提高这一环节的培养:一是找出学生身边的典型作榜样,使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得到熏陶,受到启发;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讨论、辩论、讲解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不仅让他们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在思考、分析、讨论中明白“为什么”,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采纳”,变“要我怎样”为“我要怎样”,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又使教师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三是考试方式灵活多样,比如增加口试,既是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一次锻炼,又是对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次检测,同时在学生成绩评定时,采取理论加操行的评定方法;四是加强对学生平时成绩的考察,以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采用恰当的惩罚措施,使他们认识到,做事一定要认真对待,遵守规则,否则就要为此付出代价,因而养成认真、守信、真诚等一些优良的品德。

3、紧密联系全体学生的生活实际。提高基础课教育的可信度

在教学中,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才能使教学内容为学生所熟悉,才能使理论具有说服力;相反,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空间、时间离学生越远,其可信度越小。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素材,从问题人手、从现象人手、从现实生活入手,分析支配人思想、行为的心理和认知规律,通过比较来判断其行为和品质的善恶,寻找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内容,提高德育素材的可信度,这样的基础课教育才能对学生产生触动并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应只针对少数“问题学生”和学生问题,而且要针对大多数发展正常的学生,即面向全体学生和学生个体的整体。唯如此,我们才能够培养出内心世界丰富,精神生活充实,各种潜能充分发挥,人生价值正确体现的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大学生。

4、在基础课教学中,强化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支撑的人文素质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及当代西方先进的文化,不但引起学生们极大兴趣,满足其多学科、多领域的求知欲,也拓展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这些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了学生富于正义与良知的美德,具有了浓厚的“国家意识”、“民族精神”,并成为对社会有责任感的人才。毫无疑问,学生具有这些文化修养,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不无裨益,影响不可低估,这进而大大有助于基础课教学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 第13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文化教育体制也逐渐成熟起来,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教育, 近些年的高考录取比例也在逐年增加。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高知识群体, 越来越多的人圆了大学梦。但是, 在逐渐扩大的大学生人群中, 大学生在相对封闭的大学环境下成长过程中, 人们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偏小, 这就会导致各种各样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会被引起重视, 从而使得很多心理健康问题不能够得到合理的解决。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能够有效地调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从自身和学校双方面做起, 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一、心理健康的含义

人有生理健康, 那么相对而言, 就有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高效而满意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 心理健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 是人格完善协调, 社会适应良好。”如果一个人偶尔的表现出不健康的想法和行为, 并不能代表他心理不健康, 更不等同于已经患有心理疾病。因此, 不能单单靠一个时期或者一件事情而简单地认为某个个体有心理健康的问题。不仅如此, 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非泾渭分明。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在这种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下, 主体能够作出一些良好的适应, 并且充分发挥其本身所带有的身心潜能。在1946 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将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 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般是指学校为大学生提供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的知识和服务。它是以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为目的, 运用健康管理的方法为途径, 利用校园环境、功能环境的改善和人文环境的改善相配合, 主要为老师和学生两个主体, 引导学生培养一种快乐的情绪、高尚的情操等等,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培养接班人。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转变的过程,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心理上的迷茫期, 他们的心理在一步步逐渐走向成熟, 但确没有真正的完全成熟。在这期间, 由于大部分学生目前的社会经验比较少, 生活和学习的环境相对简单, 导致情感不稳定, 变化起伏很大, 心境变化快, 自我控制能力弱, 容易导致各种心理问题的出现。

1.入学适应中的心理问题

跨越过高考这座大山, 每位大学生几乎都怀揣梦想, 满怀对未来的憧憬来到大学。但是入学后很多大学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矛盾, 诸如远离家乡父母, 生活环境的改变, 生活经验的缺乏, 同学师友的变更等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会导致大学生难以适应新的生活, 感觉理想离现实太过遥远, 在内心深处会感到不安和焦虑。

2.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学习活动是大学生活的主要活动, 大学的学习方法、内容跟中学阶段相比有很大的变化。大学学习任务繁重复杂, 形式的多样性, 方式的自主性, 与高中阶段相比, 需要大学生有很强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大部分人都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沉迷于网络游戏, 或者整天无所事事, 导致不能完成学业任务, 引发一系列心理问题。

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

人际交往在生活中是很重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行为之一, 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学习、生活以及毕业后的社会活动息息相关。对于大学生来说, 人际交往由高中的比较简单、单纯的模式过渡到多维度的、立体式的较复杂的模式, 很多大学生都处理不好这种转变。在人际交往过程中, 有些大学生只考虑自己, 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有的大学生一味的替别人考虑, 处处忍让, 内心充满着负能量;还有的大学生抱着功利心与人交往。这些都是不正确的交往方式, 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 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方式和途径,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奉行“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 以完善学生的人格和解决各类思想问题为根本任务, 为国家和社会培育所需的合格人才。

1.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实的能动反映。这些反映不仅能够通过个体的心理活动表现出来, 而且同时更集中的表现在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中。在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下,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方向,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 不断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往正确的方向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下, 能够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形成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净化大学生的思想, 美化心灵, 陶冶情操, 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会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帮助大学生解决在实践中产生的一系列矛盾, 使大学生的思想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成长。

2.塑造大学生的人格和品质

人格的核心是价值观、人生观, 价值观、人生观是人生道路选择的导向, 它影响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和评价。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正确的价值观作导向, 大学生能对社会、个人抱有正确的态度;能够正确的面对现实所发生的困难和挫折, 不去逃避, 敢于接受挑战;能够做到心胸开阔, 乐观面对生活, 对生活充满希望, 对未来充满信心。因此,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有利于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保证其心理健康发展。

近些年来, 我国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但是发展的还是不够均衡。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承担了培养大学生优秀意志品质的重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英雄模范事迹等方式, 比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等, 使学生们认识到意志的重要性, 督促他们提高自己意志力;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参观革命老区、青年志愿者活动等, 使学生们在实践中磨练自己, 提高自己面对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形成坚韧、自信、严谨的意志品质, 获得心理上的成长。

3.激发大学生的正能量, 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

人的情感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是个人行为的催化剂, 影响着个人的身心发展, 影响到大学生的很多方面, 譬如学习、生活、择业等等。积极的情感可以激发出大学生的正能量去克服苦难和挫折, 反之则会诱发负能量, 引发大学生消极的去面对困难和挫折, 偏激地解决问题。可见, 积极的情感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拥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体验, 我们可以以此优势来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情感情绪。思想政治教育以信念教育为核心, 开展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坚持以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为重点, 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思想和爱国信念, 并把这种情感转化到他们的生活、学习中;以道德教育为基础, 教育大学生做人的道理, 一个人就算再成功, 没有道德也算不上是一个合格的人才, 教育大学生转变理念, 要自觉的进行道德培养, 用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方式, 帮助大学生转变观念, 建立符合时代的科学思维方式, 培养他们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28.

[2]陈万柏,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3]张倩, 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D].烟台:鲁东大学硕士论文, 2013.

[4]欧阳辉.大学生心理健康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2) :5.

学生思想、心理健康教育小结 第14篇

[关键词]单亲家庭 品德教育 中学生

我校高中3个年级原有单亲学生共57人,占学生总数的10.18%,而通过最近一次的调查统计,单亲家庭学生人数上升到91人,占学生总数的16.25%。从2007年9月份开始,我们通过问卷、谈话、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等,对单亲学生心理特点及其成因不断探讨,并试图结合高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出具体的指导策略。

一、单亲学生的心理特点

1.忧郁离群,喜欢独处。单亲孩子幼小的心理遭受过沉重打击,亲情交流受到限制,逐渐封闭自己,到十六七岁时,就自然表现出一种孤独感,比较忧郁,没有其他同学那种对集体明显的融入感,喜欢独处。

2.缺乏自信,敏感善变。特殊的家庭关系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产生了一道永不磨灭的伤痕,使他们常常觉得低人一等,比较自卑,表现为对他人的言行过于敏感,尤其不愿与人谈自己的父母,遇到这样的话题常主动回避,也不愿因家庭情况,在班上被特殊对待。

3.思考社会,感觉迷茫。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但亦有许多波折。有的单亲学生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看不到生活的美好,反而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加上大多数单亲家庭比较贫困,孩子比较迷茫,不知道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4.独立早熟,意志坚韧。多数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虽然心灵受到过创伤,但为了回报单身父母的爱,减轻父母的痛苦,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他们生活自理能力往往比较强,还会放弃娱乐和休息,在挫折面前不退缩,不气馁,用高分来安慰家长。据我们的调查,我校70%的单亲学生学习十分刻苦,有超出一般同学的毅力。

5.任性放纵,逆反强烈。有的单亲学生对家庭有一种厌恶感,父母如果有意愿再婚,学生的这种厌恶感往往会演变成一种逆反心理,借此来表达对家庭的不满,晚回家甚至不回家,上网吧、抽烟、喝酒,用钱没有节制等。有的单亲学生干脆谈起了“恋爱”,希望从对方身上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他们的初衷往往是通过这些方式表达出内心的不满,但是,由于十六七岁的孩子本身思想并不成熟,容易受到社会不良现象的影响,一旦“身陷其中”就“难以自拔”。据我们了解,我校这部分单亲学生虽然极个别,却要引起高度重视,如果放松其教育,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后果也是严重的。

二、教育策略探索

如何教育单亲子女,无论对家庭、学校还是社会来说,都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而其现状更令人担忧,可谓是问题重重。就我校而言,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知识,面对突然而至的单亲学生群体,起初确实有点棘手,但我们课题组经过较长时间的论证和摸索,初步形成了以下共识。

1.学校、家庭和社会“联网”,形成教育合力。学校老师要主动深入地调查访问,了解所教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家长要主动配合,把学生在家的生活、学习及了解到的心理现象及时报告给老师,以减轻老师的工作难度。社会要消除偏见,多献出点爱心,让单亲学生甩掉自卑的包袱,使其身心得到协调发展。我们建议在家长学校中设立一个单亲家长班,给予单亲家长在教育子女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指导性建议,并不时举办专家讲座或请成功的单亲家长现身说法。

2.把关爱和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我们在调查中发现,父爱和母爱相互结合的家庭温暖是子女成长的良好土壤。对单亲学生要分析不同情况,让他们重新找回过去在家庭教育中失去的爱,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加强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爱,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者。”我在一次周日中午,请班里的3名单亲学生到自己家里帮忙搬书桌,等学生到了以后,我和学生开始整理书桌,我的妻子就在厨房做饭,等书桌搬完,饭菜已经做好了,于是,“顺便”留他们吃饭,5个人一桌,有说有笑,其乐融融,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爱的温暖、家的温馨!有的孩子当时眼睛里就噙满了泪水,有的学生上了大学还写信回来说“那一次,久违的暖流再次再我胸中涌起,它总会激励我去关心别人。”把关爱和教育相结合起来,在解决单亲家庭子女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中是至关重要的。

3.营造民主温馨的班级氛围,用集体的力量融化心灵的冰霜。我们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深刻感受到,“伙伴的教育”要比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更为持久和深刻。我们要善于利用这种效应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如发动学生布置教室时,发挥单亲学生的力量。我校有一位班主任说到,他看到几位单亲学生在周记中写到:“让琅琅书声伴随我们走向成功的彼岸”、“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世界上任何一座高峰”,等等,觉得是一个好的教育契机,他结合这两句话表扬这两位同学对班级的关心和学习的踏实勤奋,并建议把其中一句作为班级奋斗目标,另一句作为班级格言,受到全班同学的欢迎。既教育了同学,又不经意间激励了单亲学生,让他们感受到了被尊重的价值。

总之,营造民主温馨的班级氛围,树立良好的班级舆论导向,让学生关注的角度不再是家庭的贫与富、衣服的美与丑,而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4.加强性别角色教育和青春期教育。单亲学生缺乏完整的家庭之爱。父爱或母爱的缺失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性格上。例如,自小缺乏父爱的男孩往往缺少阳刚之气,女孩则缺乏与异性亲切交流的训练,长大后往往冷漠、拘谨、沉默寡言;二是在性别上。由于长期与一种性别角色接近,容易模糊性别印象,例如,父女型单亲家庭的女孩经常会出现“假小子”现象;三是在青春期教育上,通常是一片空白,容易使单亲学生缺少基本的生理卫生知识。鉴于此,我们认为培养单亲学生健康高尚的人格,让性别角色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另外,学校还要开展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青春期教育,要让单亲学生能够妥善处理同异性甚至同同性的关系。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缓解过重的学习压力。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我们建议,中学要尽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尤其关注像单亲学生之类的特殊家庭学生,通过授课使学生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并掌握一些心理调适的技巧。另外,针对单亲家庭普遍比较贫困的问题,学校可以大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让重点高中的单亲学生放下包袱,奋勇前进,争取考上理想的大学,完善自我,回报家长,回报祖国!

三、结束语

上一篇:一年级上期班主任计划下一篇:民族团结结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