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2010年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浅析

2024-06-19

对我国2010年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浅析(精选6篇)

对我国2010年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浅析 第1篇

对我国2010年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浅析

摘要 本文对2010年全国煤矿死亡事故进行了不完全统计分析,探讨了煤矿安全形势。按事故类型、事故分月统计等方面对煤矿事故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煤矿事故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对策。

关键词 事故数据;统计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X928.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034-02为了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同时也为了保证煤炭的开采量,近几年,国家加大了对煤矿的整合力度,加强了立法,安全生产状况一年比一年好转。2009年煤矿事故起数110起,死亡、失踪人数864人。2010年煤矿事故起数72起,死亡人数704人,比2009年下降18.5%。但是我国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仍然非常严峻。2010年煤炭行业事故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煤矿事故发生起数为72起,死亡人数704人。这些事故从类别来看主要集中在瓦斯爆炸、透水事故、顶板事故和火灾等。具体情况见图

1、图2和图3。讨论

通过对2010年煤矿发生的72起事故的统计分析发现:

1)主要事故为瓦斯爆炸事故,死亡人数593,占总死亡人数的84.2%;其次是透水事故,死亡人数33人,占4.7%;顶板事故死亡人数31人,占4.4%。由此可知,煤矿特大伤亡事故多由瓦斯引起,说明煤矿安全事故的防治工作重点应该放在瓦斯的防治与控制上面;

2)从图3可知,2010年我国煤矿事故多发生在1月,3月,5月,7月,春节前后,大家沉浸在节日的喜庆中,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安全防范不到位,因而事故频发。7月份是每年的伏天,一方面,天气炎热,影响矿工休息;另一方面,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这个时期人的惰性比较大,工人的省能心理与管理者管理方面的漏洞,也是每年的夏季我国煤矿事故高发的重要原因。事故原因分析

3.1 安全生产意识薄弱,对安全生产不重视

导致煤矿事故不断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是煤矿生产一线的农民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低。另外煤矿缺少专业安全技术人员,企业领导对安全重视程度不够,对安全生产存在侥幸心理。

3.2 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不好,奖惩力度不大

许多煤矿对已发生的事故处理不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以血为代价换来的教训的警示作用。往往事故发生后,各级管理部门互相推卸责任,没有承担应有的相关责任。

3.3 地方政府对煤矿安全生产缺乏实质性的制约手段

个别地方政府对煤矿企业的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够, 缺少安全监管。不少地方官员自身腐败,只是利用走过场的形式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检查工作。

3.4 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多灾害类型

我国煤矿与其他产煤国家比较,地质构造相对复杂,较大的主采煤层厚度变化,较差的煤层稳定性,相对复杂的水文条件,灾害类型多,分布面广。2010年煤层气产业化开发,煤矿瓦斯防治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国煤层气抽采量88亿m3,利用量36亿m3,同比分别增加18.9%和42.3%。但我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形势依然严峻,资源环境硬约束越来越强,煤矿开采条件越来越复杂,随着开采深度增加,瓦斯、地温、地压问题交织在一起,带来许多新的难题。采取的对策

1)采取切实措施加大安全投入的落实。安全投入的重要性,概括地说,它是企业生存、发展、兴旺的大问题。要扭转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企业必须加大安全投入,以实现本质安全。安全投入的方向,主要有4个方面:第一,基建安全投入;第二,技改安全投入;第三,安全科研攻关投入;第四,救援装备的投入;

2)落实责任,强化瓦斯治理现场管理。坚持月度隐患排查制度,编制瓦斯重点监控采掘工作面一览表,实施重点管理;坚持签订防治瓦斯超限责任书制度,落实措施、责任人和奖罚规定;坚持现场瓦斯管理动态检查制度,查隐患,抓整改,保安全;坚持“瓦斯超限就是事故”原则,按照“三不放过”原则进行追查处理;坚持月度瓦斯超限分析制度,提出次月防范措施;坚持抓好高突采掘工作面薄弱环节瓦斯管理制度,落实有效措施,防止瓦斯积聚;坚持瓦检工现场交接班制度,增强瓦检工的责任心;坚持推广高效对旋局部通风机,实现高突掘进工作面供风

安全可靠。同时,进一步强化“一通三防”齐抓共管责任制,增强齐抓共管的责任感;

3)不断更新完善、管好用好安全监控系统。更新完善矿井安全监控系统,坚持“监测监控”的原则,发挥矿井安全监控系统连续监控作用,建立安全监测监控专业管理机构和维修中心,并推行井下分片包机责任制,责任落实到个人,坚持监测监控维修工24小时值班制度,发现监控装置出现故障或失灵,及时维修或更换;

4)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升瓦斯等灾害治理理念。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牌板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生命至上,安全为天”、“治理瓦斯就是解放生产力,治好瓦斯就是发展生产力”、“向瓦斯治理要产量,向瓦斯治理要效益,向瓦斯治理要稳定,向瓦斯治理要发展”等理念,使理念渗透到每个干部、职工心中。结论

我国煤矿目前的安全状况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对比国外煤矿安全的现状,我国煤矿安全生产水平与先进采煤国的差距是明显的。我国煤矿必须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瓦斯、粉尘等灾害治理的技术水平,大幅度减少和控制各种事故的发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煤矿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魏振宽,郭兴林.我国煤矿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3,8,29:23-24.[2]梅国栋,刘璐,等.影响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分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6,3:84-87.[3]王静波.亟待改变的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及对策[J].安全监察与管理,2006,11.[4]纪明波.当前我国安全投入的现状[J].工会之苑,2003,6.[5]刘奇根,刘明举,等.2008年我国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及防范措施[J].媒炭技术,2010,6.[6]刘琦,徐义勇.2007年煤矿事故统计分析及预防对策[J].矿业安全与环保,2009,4.[7].[8]胡殿明,林柏泉.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及防治技术.作者:傅丽碧(科技传播 2011年9期)

对我国2010年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浅析 第2篇

全生产年”活动,深化“三项行动”和“三项建设”,进一步强化煤矿安全监察监管、安全基础工作、宣传教育和队伍建设,着力抓好超前防范、着力抓好安全执法、着力抓好责任落实,推进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努力实现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

根据上述总体思路,要突出抓好以下8个方面、39项重点工作:

一、强化安全监察监管,加大煤矿安全执法力度

按照深化安全生产执法行动的部署要求,严格行政执法,推动建立规范完善的煤矿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1.严格依法实施监察。认真组织开展重点监察、专项监察和定期监察,严格执行煤矿安全监察执法计划,确定监察执法的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和重点环节,加大执法力度,加强对执法计划执行情况的考核,提高监察执法效能。

2.严格煤矿安全准入制度。严格煤矿重大建设项目安全核准,强化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工作,加大对建设项目、整合技改矿井的监察监管力度,严防边施工边生产;严格煤矿安全许可证颁发管理,加强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专项监督,督促各类煤矿企业持续保持安全生产许可条件。

3.严厉打击煤矿非法违法行为。健全完善联合执法机制,根据阶段工作重点和辖区安全生产实际适时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依法依规严厉打击煤矿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严防已关闭小煤矿“死灰复燃”,严肃查处各类违规违章行为,加大对煤矿生产建设过程中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的责任追究力度。

4.强化安全生产跟踪执法。抓住执法重点,加强跟踪执法,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坚决杜绝非法违法行为前纠后犯、明纠暗犯,严防发生新的非法违法生产建设行为。同时,要加大对非法违法、违规违章行为的曝光力度,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5.加强协作联动。紧紧依靠地方政府,进一步明晰职责关系,加强检查指导,落实地方煤矿安全监管责任;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本级政府相关部门、下级政府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健全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推动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完善,落实完善工作联动机制,形成更大的煤矿安全工作合力。

6.积极创新监察监管工作方式方法。进一步转变煤矿安全工作的思想观念和方式方法,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源头治本和超前防范上,放在督促“两个主体责任”的落实上,及时研究辖区内煤矿安全新情况、新问题,采取强化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的新对策、新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二、抓住重中之重,进一步深化煤矿瓦斯防治工作

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张德江副总理关于煤矿瓦斯治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实开展煤矿隐患治理行动,有效遏制重特大瓦斯事故。

7.认真落实先抽后采、抽采达标的要求。把瓦斯抽采能力和达标煤量作为生产能力核定的重要依据,严防超能力生产,严禁应抽采瓦斯而未建立抽采系统的和煤层瓦斯抽采不达标的矿井组织生产。

8.坚决贯彻煤与瓦斯突出防治规定。督促煤矿企业落实区域和局部两个“四位一体”综合防突措施,建立和完善防突机构与队伍,做到不掘突出头,不采突出面;严禁未按要求采取区域综合防突措施和达不到防突要求的矿井开展采掘活动,对具有突出危险又不具备防突能力的小煤矿,坚决依法实施关闭。

9.严格矿井瓦斯等级鉴定和突出矿井鉴定工作。对近3年来降低瓦斯等级的矿井,组织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重新进行鉴定;对发生瓦斯动力现象、开采水平已达到相邻突出矿井始突深度的,责成煤矿企业及时进行突出鉴定,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10.着力构建瓦斯综合治理工作体系。深入开展小煤矿和大中型煤矿瓦斯治理专项整治,深入推进瓦斯治理“双百工程”建设,确保到年底完成示范矿井和示范县(区)的建设目标。

11.促进采煤采气协调开发。配合相关部门推动理顺采煤采气“一体化”,强力推进煤层气开发和瓦斯抽采利用;加大瓦斯抽采、防治突出、通风和监控系统的改造力度,提升安全保障能力。

三、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煤炭产业结构调整

对我国2010年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浅析 第3篇

年初对2010年的中央空调市场展望时, 多数厂家与经销商普遍持有乐观的态度。甚至有的企业把增长目标放到了翻番, 似乎有一种大跃进的感觉。当2010年过去刚刚1/3时, 不论是代理商、工程商还是厂家业务人员, 就普遍感觉到今年的市场压力很大。为什么年初与现在会有2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呢?怎样理解这种市场压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预期调高胃口

厂商普遍对2010年的市场预期较高。这一点我们不论从厂家2010年所制定的经营目标, 还是经销商淡季实际打款的情况看, 都可以得到证明。已经具备一定规模的品牌——大金、约克、开利、美的、格力、特灵、麦克维尔, 就算增长幅度比例不大, 只要有30%的比例, 在绝对值上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况且, 近几年活跃的新兴品牌东芝、海信日立、欧威尔、三菱重工、三菱电机下达的增长比例远远超过30%这一比例。志高2009年在香港完成上市后, 把主要发展的空间锁定在中央空调上, 其增长目标要超过100%。格兰仕在经过中央空调版块的人事调整后, 提出了3年冲击行业前三甲的目标, 照此推算其增长目标就不是100%, 而是要远远超过百分之几百才行。制定高目标已经是2010年的一大市场特点, 可见厂商对2010年乃至今后的市场相当看好。

为什么会对2010年的市场预期比较高呢?其主要因素在于2009年的市场状况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爆发, 使得2009年的市场蒙上了一层阴影, 多数企业对2009年度没有什么奢望, 但求自己的市场份额不要下滑太多。很多企业还做好了过紧日子的准备, 甚至精简人员、裁撤机构、收缩战线。但是, 2009年受到政府多项刺激国内消费政策出台影响, 国内市场不仅没有大幅度下滑, 反而出乎意料的实现了增长, 这一状况是很多企业没有预料到的。因而, 对2010年寄予了比较高的期望, 这也符合老板们“好了再好”的思维方式。

在2009年意外收获吊高的胃口下, 厂商力图在2010年再实现超高速发展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同的是, 2010年是在2009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算起的, 经济与消费不再可能出现超预期的条件。按说, 很多企业从年初至今, 销售及项目进展同比增长明显, 可是与上年同期高增长的预期相比, 却很难达到当初设定的增长目标。在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反差下, 出现心理上的失落不足为奇。

政策预期打压

2009年是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一年。由于受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拉动我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出口出现明显下滑。为了抵御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下滑, 我国政府果断出台了一系列旨在刺激消费, 拉动国内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的政策。比如, 包括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各项产业的振兴规划、区域经济振兴规划等4万亿元的投资。这些政策无不涉及到诸多建设项目, 多数建设项目直接或者间接的惠及到中央空调产业。另外, 在拉动内需政策鼓励支持下, 国内房地产也表现出异常活跃的态势, 房地产业的蓬勃发展无疑也带动了中央空调的需求加大。

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 2009年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蔓延的环境下, 政府才出台各项应对政策, 我国经济也才会依然保持8%以上的增长。可以说, 2009年出色的刺激消费政策是在非常环境下采取的非常政策。而进入2010年, 全球经济已经走上了复苏的轨道, 在非常环境下的非常态政策必然会逐步退出, 否则经济就会出现过热而影响到健康发展。我们从今年以来国家政策的变化就可以看到这一点。一方面, 央行采取多种手段回收流动性。从2009年12月25日首次在本次金融危机以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又分别于2010年2月25日和5月10日2次再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同时央行还在公开市场通过发行央票, 不断的在回收流动性;另一方面, 国家对过热的房地产市场出台了降温政策, 以此打压投机炒作房地产的行为。在3月份国资委要求78家非地产主业的央企15天拿出退出方案后, 4月份国务院、住建部、国土部、央行分别出台多项措施调控房价。政府超宽松政策的退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这样多部门有如此密集的调控措施出台,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不仅在于收紧了流动性, 更重要的是直接打压了与中央空调紧密关联的房地产业。一旦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 必然会牵连到中央空调产品而导致需求减弱。做股票, 投资者买的是对未来的预期。做市场其实也一样, 业务人员的信心就是建立在对未来市场的预期上。大家对信贷政策回归常态以及政府调控房地产业带来的市场前景预期不明, 必然会感到巨大的市场压力。关键在于政策的退出, 对行业心理预期的冲击十分巨大。

发展阶段使然

中央空调产业在国内市场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时期。如果说从全面普及算起的话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 目前中央空调市场已经进入到平稳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的市场特点为, 品牌格局已经基本形成, 新进品牌拓展市场空间难度加大, 老品牌很难再实现快速增长;市场经过爆发期的洗礼, 市场容量进入平稳增长态势, 品牌之间的扩张冲突更加激烈。也就是说, 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 品牌的扩张受到一定的边缘化限制。

从行业的发展阶段来说, 行业品牌集中到一定程度, 强势品牌就会出现规模的边际效应, 挑战品牌会遇到扩张的巨大压力, 而新进品牌按常规套路崛起的机会降低。强势品牌以大金为例, 大金目前是在中国市场销售金额最大的品牌, 其在全国市场布局早在二三年前已经完成。在这一状况下, 一方面再新开发布局的市场空间已经有限, 外延式增长的机会已经很少;另一方面规模扩大后管理出现鞭长莫及的状况, 一些高层管理者投向竞争对手, 使得在局部区域竞争局面变得复杂。类似的强势品牌再维系高增长的态势已经很难, 必然会在心里上感到发展瓶颈的压力。

居于中游的品牌, 如志高、奥克斯、格兰仕等正处于扩张时期, 扩张的压力也是时刻压在一线市场人员头顶。而传统中游品牌克莱门特、贝莱特、LS、盾安、台佳、大连三洋等诸多品牌, 则是前面受到大金、美的、江森自控约克、开利、格力等强势品牌的打压, 后面又受到新进品牌的挑战冲击, 市场压力可想而知。近年来崛起的海信日立、东芝、欧威尔、沃富等活跃品牌, 凭借技术与实力不断在市场上开疆拓土, 对其他品牌构成了巨大的挑战。

至于销售在1亿元以下的小品牌, 不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实力上, 都不具有竞争的优势。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在于局部区域的关系营销, 随着政府项目的透明度加大, 项目运作的不断规范化, 尤其是项目大都采取了招标制, 仅凭关系营销已经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壮大资金实力、提升技术水平, 已经成为考验小品牌生存的问题。这种压力在今年的市场争夺项目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 行业发展阶段的这些特点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放大。因此, 作为市场一线的人员感到压力是正常的。毕竟市场份额是有限的, 而且市场品牌又有那么多, 需求的增长往往又不能满足品牌发展需要, 压力大恰好印证了行业发展阶段的特点。

成本上升所致

企业运营也好, 市场运作也好, 都需要拿一定的资源来支持, 正所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是今年各个企业普遍感觉到, 不论是制造成本, 还是营销费用, 都上升得比较快。很多企业前4个月就用掉了半年的预算。超计划费用支出的压力也要比往年大, 只不过今年大家都对市场抱有极大的期待, 总以为只要经营有所突破, 销售能够实现大幅度增长, 提前透支一些费用也是值得的。但这种透支是否真的能够得到回报, 大家还是感觉到压力存在。

为什么今年成本压力会这么大呢?仅仅是企业对未来预期好而大胆投放资源造成的吗?其实, 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成本上升与今年整体经济环境有着重要的关系。一方面, 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以上涨幅度比较小的钢材价格为例, 2009年12月25日CRU全球钢铁价格指数为140.00, 仅仅过去4个月, 在今年5月7日这一指数已经上升到203.40, 上涨幅度达到45.29%。其他诸如铜材、铝材、塑料等原材料价格涨幅还要大于钢材。与客户签订合同时原材料价格还在低位, 到了交货时原材料价格已经面目全非, 制造成本压力大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开始显现, 物价上涨带来的不仅是营销成本的压力, 还有员工对收入预期相对下降产生的压力。收入预期的下降从心理上对员工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 这对企业的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企业要通过控制成本的同时增加支出来稳定技术骨干。今年各地出现用工荒, 就从一个层面反映出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不言而喻, 甚至影响到签约合同的正常履行。

如何舒缓压力

虽说2010年的市场让企业都感到压力大, 但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压力大说明市场竞争残酷, 从另一个层面讲, 有利于净化行业的竞争环境;有利于加快强势企业兼并整合的步伐, 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压力往往就是发展的动力源泉, 很多新技术产品、新营销模式, 都是在竞争压力下求变而获得的。

那么该如何因势利导缓解压力呢?笔者以为, 化解压力并不是对压力视而不见, 而是要顺应市场状况把压力变成动力, 要根据压力的来源状况, 进行有针对性舒缓。首先, 要根据今年的实际情况, 调整对市场的过高预期, 从心理上减轻压力是根本之策。其实, 今年市场应该是比较平稳的, 多数的压力是企业或业务人员自身造成的, 其中心理上的因素最为关键;其次, 要正确理解政策的调整变化。2009年是在金融危机蔓延的市场环境下, 政府出台了多项经济刺激政策, 而2010年全球经济已经基本企稳, 刺激政策逐步退出是迟早的事。因而, 我们不能对政策产生依赖性, 而是顺应政策的变化, 立足企业内生性的增长;再次, 品牌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 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中央空调行业的企业大小差别很大, 大的年销售几十亿元, 小的也就几千万元。关键是行业产品的差异很大, 基本都是有针对性的产品。因而, 对每个企业来说, 其发展战略是千差万别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业地位, 摆正自己的位置就会摆脱所谓的压力。

从长远来说, 增强信心的根本在于尽快净化行业本身。中央空调产业已经进入平稳发展时期, 品牌的集中度已经很高的。可是反观中央空调行业, 目前市场上活跃的品牌超过100家, 虽说这与中央空调是个性化产品有关, 但是这样的分散局面, 还是从一个方面印证了行业竞争的不充分。需要行业加大兼并整合的力度, 淘汰那些既没有技术又没有实力, 仅凭关系游走江湖的拼装企业, 净化行业的市场竞争环境。

从政策层面来讲, 今年遇到的调整只是结构性的调整, 并没有改变经济长远向好的趋势。遇到的困难与压力也是发展中的问题, 只要调整好心态就能够缓解压力。

看好2010年市场

对于2010年乃至今后的行业发展, 笔者还是抱有极大的信心与期待。毕竟, 中央空调在我国是一个新兴高速发展的产业, 而且需求也是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高增长而同步放大。从发展的眼光看, 不论市场压力大小, 就市场而言同比增长是毋庸置疑的。理由在于:

其一, 政策环境极为有利。2009年市场之所以超预期的好, 就在于诸多政策的扶持。今年这种政策环境依然存在着。政策退出只是对超常规的部分而言, 并不是说刺激经济的政策不存在, 关键是国家进行产业结构性的调整, 限制那些高能耗的传统产业, 而鼓励扶持节能环保的绿色产业。但不论哪种项目, 只要是进行建设就会延伸惠及到中央空调。因而, 在政策的保驾护航下, 对市场没有不看好的理由。

其二, 需求增长点比较多。中央空调以往销售热点主要集中在城市, 城市住房改造与新楼盘的不断涌现, 使得这一需求始终保持着平稳增长态势。随着国家对新农村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 农村的城市化建设在不断深入, 这种建设的积累已经到了带动其他需求爆发的临界点。另外, 国内今后经济处于高增长时期的态势没有改变, 新开工建设项目每年都在增加, 尤其是大型项目, 诸如核电、交通设施、科研机构、文化公共设施等建设的投入力度很大, 这也对中央空调增加了新的需求空间。

其三, 国家对节能环保产品支持的力度加大。空调在建筑项目中是能源耗费的大户, 在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的背景下, 节能环保产品得到了政府的关注。各级政府已经针对节能环保产品给予了政策上的扶持与优惠, 比如对水/地源热泵等节能环保产品出台了补贴政策。这对行业的产品升级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行业的整合淘汰落后产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 行业的兼并整合将会迎来新的高潮。

我国煤矿安全管理的研究现状浅析 第4篇

关键词:安全管理煤矿安全煤矿生产

0引言

安全管理是指对生产过程中安全工作的管理,是管理者对企业安全工作进行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提高灾害防治水平,预先发现、消除或控制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治发生事故,避免各种损失,最大限度的发挥安全技术措施的作用,提高安全效益,推动企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

煤矿生产是高危行业,煤矿工人时刻受到水、火、瓦斯、煤尘和顶板“五大”煤矿灾害的威胁,近几年的煤矿事故中,几乎都是管理上的疏漏。因此,煤矿安全管理对煤矿的生产和效益是非常重要。

1煤矿安全管理的本质

1.1效益性。惟利是管理的出发点,效益是管理的终结。安全管理的效益最直接的表现是经济效益。优秀的安全管理不仅能大大减少事故损失,还能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煤矿企业的飞快发展。

1.2长期性。煤矿安全贯穿于煤矿生产活动的始终,只要煤矿进行生产,就存在安全问题,就须进行安全管理。所以,安全管理在煤矿的生产活动中是长期而艰巨的工作。

1.3科学性。煤矿的生产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在人们的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寻找安全管理的客观规律,将其运用到生产实际中,保障生产活动的安全性。

1.4群众性。煤矿安全和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并且和职工的行为紧密相连。所以,安全管理不是少部分人的管理,而要发挥广大职工的力量,实行职工的自我管理。

1.5预防性。安全管理的目标是确保煤矿的安全生产,防止各类事故的发生。所以,要将安全管理放在煤矿日常生活的首位。

1.6强制性。煤矿安全管理就是要将各种规章制度,规范化的行为强加到被管理者的日常工作中。不强制就不能约束被管理者的无序状态,而这种无序状态往往危及着职工自身生命和健康。

2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

2.1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建立各部门管理与职工监督相结合的安全管理体制。没有群众监督的管理体制是行不通的,容易造成走过场;建立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事故包干到个人的制度,避免在管理中出现管理空白区;不定期对职工进行安全宣传和安技术教育,制定企业安全生产目标和各阶段的计划。

2.2生产中的安全管理鉴于煤矿工作的特殊性,加之有大型设备的使用,加剧了煤矿生产的不安全因素。所以,要加强对人员的不安全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和控制,对设备进行检测和维修,对井下的危险源做到清晰辨识,加强安全监控系统的管理。

2.3安全信息工作要从其他煤矿企业和本矿区发生过的事故中吸取教训,完善本企业的安全管理系统。提高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做到对各种安全生产信息的搜集、整理、反馈等工作。

3当前我国煤矿安全存在的问题

3.1安全和生产的关系倒置安全贯穿于煤矿生产的始末,没有安全就不能正常的从事生产活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把生产放在第一位,重生产而轻安全。虽然经济效益是所有企业生产活动的最终且的,煤矿也不例外,但是,如果不重视安全,煤矿的经济效益将是带着血和职工生命的效益,所以应坚持安全与效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3.2煤矿工作中存在多种重大危险源和危险隐息由于煤矿自身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以及开采条件的多变性,再者,在开采过程中,伴随着瓦斯、火灾和水灾的威胁,使得煤矿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和作业场所存在着重大安全隐患,稍有疏忽就会造成事故发生。

3.3安全技术及装备无法适应当前的开采需要随着矿井向深部延伸,之前没有的灾害也有可能发生,比如,以前非突出矿井成为突出矿井,地热严重等等,目前的技术还不能完全解决这些灾害对矿井生产的危害,还没有研究出完全有效的防治措施。虽然煤矿装备有了很大的改进,但是,装备的可靠性差,适应性不强的特性仍存在,且有些装备的更新速度过慢,无法适应当前的煤矿生产速度,更跟不上高效高产矿井的脚步。离开了新装备,高水平的管理只能是空谈。

3.4煤矿工作环境依然严峻国家近几年一直在推行矿并质量标准化建设,但是,由于煤矿工作环境的特殊性,一些工作环境还没有改变,比如,工作空间狭小,照明条件差,工作场所煤尘弥漫,顶板淋水等等严重危害着职工的健康与生命。因此,应彻底改善生产作业环境,为员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场所。

3.5工人对自己生命的漠视煤矿事故,绝大多数都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如违规作业。工人往往存在着一种侥幸心理,在一定程度上讲就是对自己和别人生命的不重视,明明知道存在危险,还违规操作。所以,煤矿企业要加大对工人的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工人的安全意识,提高工人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只有重视了自己的生命,才能在操作时考虑到安全因素,才能按规章操作。

4加强安全管理的措施

煤矿生产是一个有机系统,煤矿安全管理就是使这一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达到高度的协调,使煤矿生产这个有机系统正常的运行。影响煤矿安全,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以,要杜绝煤矿事故,就要规范人的作业行为、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保障环境处于安全状态。

4.1加强对人的管理,杜绝人的不安全因素安全管理要以人为主体,管理过程中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让工人参与到管理中。同时要加强人的安全化。新工人上岗前要进行安全操作知识和安全意识的训练和教育;对于一些特殊工种(如爆破工)要进行特殊的培训和教育;定期进行文化学习和专业训练,提高工人的文化技术素质;在各种作业培训中要加入安全的内容,培养工人的安全工作责任心。只有工人清晰的认识到不安全因素,才能在行为和技术上做到预防、消除隐患。

4.2改善物的不安全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构成事故的物质基础。没有物的不安全状态,就不可能发生事故。所以,要引进先进设备。先进的设备是加强安全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先进的装备对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安全管理趋于更高水平,更完善。要定期的对设备进行检查,将不安全因素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合理安排物质的堆放、整理,将危险物和有害物集中存放。

4.3创建安全的作业环境不安全的环境是引起事故的直接原因。我国的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作业空间受地质条件的限制。井下环境照明普遍不足,环境和物体对比度低,分辨困难:工作场所存在矿尘、有害气体、振动和噪声的污染:有些矿井还存在温度高、湿度大的危害。这些环境因素直接影响煤矿的安全生产和煤矿工人的作业可靠性。因此,为了减少煤矿事故的发生,必须创建安全、舒适的作业环境。

5结论

对我国2010年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浅析 第5篇

【文件来源】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2005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简要分析及对策措施

(煤安监调查〔2006〕7号)

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现将《2005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简要分析及对策措施》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情况,认真搞好辖区内煤矿2005年安全生产状况的分析评价工作,主要是分析煤矿事故的特点、规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研究提出事故防范措施,并加大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工作力度,坚决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

二○○六年二月九日

2005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简要分析及对策措施

为正确评价2005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研究提出事故防范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煤矿安全监察行政执法工作,现对2005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如下分析和评价。

一、安全生产状况综合分析

(一)从事故总体情况分析

从事故总量来看,2005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呈现“三降一升”:

1.事故总量下降。据调度统计,2005年,全国煤矿共发生死亡事故3341起,死亡5986人,同比减少300起,少死亡41人,分别下降8.2%和0.7%。

2.重大事故下降。全年共发生一次死亡3-9人重大事故210起,死亡886人,同比减少39起、少死亡204人,分别下降15.7%和18.7%。

3.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005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836,同比减少0.245,下降7.9%。

4.10人以上特大事故上升。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58起、死亡1739人,同比增加15起、多死亡695人,分别上升34.9%和66.6%。

(二)按煤矿所有制分析

1.国有重点煤矿事故起数下降,死亡人数上升。国有重点煤矿发生事故371起,死亡972人,同比减少56起、下降13.1%,多死亡118人、上升13.8%。国有重点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总死亡人数的16.2%。

2.国有地方煤矿事故下降。国有地方煤矿发生事故395起,死亡557人,同比减少200起、少死亡259人,分别下降33.6%和31.7%。国有地方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9.3%。

3.乡镇煤矿事故起数下降,死亡人数上升。乡镇煤矿发生事故2575起,死亡4457人,同比减少44起,多死亡100人,分别下降1.7%和上升2.3%。乡镇煤矿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总死亡人数的74.5%。

(三)按事故类别分析

1.瓦斯事故仍然多发,死亡人数所占比例最大。2005年全国煤矿发生瓦斯事故405起,死亡2157人,同比减少28起,多死亡178人,分别减少6.5%和上升9.0%。瓦斯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36.0%。

2.顶板事故下降。发生顶板事故1768起,死亡1995人,同比减少200起,少死亡178人,分别减少10.2%和11.4%。顶板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33.3%。

3.水害事故上升。发生水害事故104起,死亡593人,同比增加18起,多死亡93人,分别上升20.9%和18.6%。水害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总死亡人数的9.9%。

4.运输事故有所下降。发生运输事故509起,死亡559人,同比减少47起,少死亡24人,分别减少8.5%和4.1%。运输事故死亡人数占全国煤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9.3%。

(四)10人以上特大事故分析

1.事故地点分析。58起特大事故中,有28起发生在掘进工作面,占48.3%;14起发生在采煤工作面,占24.1%;16起发生在其他地点,占27.6%。

2.类别分析。58起特大事故中,瓦斯事故40起,占69 %;水害事故12起,占20.7 %;火灾事故4起,占6.9%;顶板和煤尘爆炸事故各1起,各占1.7%。

3.诱发因素分析。58起特大事故中,放炮引起的瓦斯、透水事故23起,占39.7%;煤电钻引起瓦斯爆炸事故4起,占6.9%;矿灯引起瓦斯爆炸事故4起,占6.9%;电缆、开关、其他机电设备、采动影响等导致的事故所占比例较小。

4.瓦斯爆炸事故瓦斯积聚原因分析。在27起特大瓦斯爆炸事故中,停风引起的瓦斯积聚12起,占44.4%;风量不足引起的5起,占18.5%;通风系统混乱引起的8起,占29.6%;其他因素引起的2起,占7.5%。

5.按所有制分析。58起特大事故中,乡镇煤矿发生47起,死亡1187人,分别占81%和68.3%,平均每起事故死亡25.2人;国有地方煤矿发生2起,死亡25人,分别占3.5%和1.4%,平均每起事故死亡12.5人;国有重点煤矿发生9起,死亡527人,分别占15.5%和30.3%,平均每起事故死亡58.6人。

6.按区域分析。2005年,发生特大事故的有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四川、贵州、云南、重庆、陕西和新疆等17个省(区、市),占27个产煤省(区、市)的63%。其中发生5起以上的有河北(5起)、山西(10起)、河南(5起)和贵州(10起)4个省。

(五)按省(区、市)分析

1.16个省(区)死亡人数下降。与去年同期相比,北京、江苏、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和宁夏等16个省(区、市)死亡人数下降,占27个产煤省(区、市)的59.3%。

2.11个省(区、市)事故上升。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广东、广西、重庆和新疆等11个省(区)死亡人数上升,占27个产煤省(区、市)的40.7%。

3.5个省、市事故多发。有5个省市死亡人数超过400人,分别是贵州846人、四川521人、山西495人、湖南456人和重庆451人。5省、市共死亡2769人,占全国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的46.3%。

(六)事故特点分析

1.过去安全形势较好的省区2005年事故多发。新疆、广东2004年没有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而2005年连续发生多起10人以上事故,并分别发生了一次死亡83人和121人的特别重大事故,分别为省区内煤矿历史上发生的死亡人数最多的事故。

2.低瓦斯矿井事故多发。据初步统计,2005年发生的39起特大瓦斯事故中,低瓦斯矿井有18起,占特大瓦斯事故的46.2%,占特大事故总数的31%。

3.停产整顿矿井事故多发。2005年发生的58起特大事故中,有29起发生在停产整顿矿井,占50%。

4.基建、技改矿井事故多发。2005年基建、技改矿井发生特大事故15起,占特大事故总数的25.9%。

5.转制矿井事故多发。2005年转制矿井发生13起,占特大事故总数的22.4%。

6.乡镇煤矿事故所占比例大,国有重点煤矿平均每起特大事故死亡人数多。乡镇煤矿原煤产量仅占全国煤矿的38%,而事故死亡人数和特大事故起数所占比例均超过了70%。全国煤矿平均每起特大事故死亡人数为30人,国有重点煤矿平均每起事故死亡高达58.6人,而乡镇煤矿和国有地方煤矿分别只有25.2人和12.5人。

7.瓦斯、顶板事故死亡人数多,所占比例大。2005年全国煤矿瓦斯事故和顶板事故死亡人数分别占全国煤矿事故总死亡人数的36.0%和33.3%。

8.水害事故呈上升趋势。全国煤矿水害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同比分别上升20.9%和18.6%。

9.平均每起事故死亡人数有增加趋势。2004年平均每起事故死亡1.655人,2005年平均每起事故死亡1.792人,单起事故死亡人数增加0.137人,同比上升8.3%。

二、当前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违法违规组织生产现象严重。一些煤矿矿主为追求高额利润,无视国家法律法规,铤而走险,抗拒执法,无证或证照不全违法组织生产,超层越界开采。据统计,58起特大事故中有8起是超层越界开采造成的。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竹园镇松林村张老佩煤矿由当地村民非法建井,无任何合法证照和手续,地方政府已责令封停,2004年12月初矿主擅自启封、非法组织生产,因独眼井开采、未形成矿井通风系统造成瓦斯积聚,导致“2.15”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死亡27人。

(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一些煤矿企业忽视安全管理,以包代管。一些乡镇煤矿随意变动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人员均无任命文件,主要管理人员长期不下井。一些国有煤矿企业主要负责人重生产、轻安全,向煤矿下达的产量、掘进进尺等指标越来越高,在这种考核指标的压力下,导致矿井负责人盲目追求产量和利润。一些国有重点煤矿干部责任心不强,作风漂浮,不严格执行领导干部下井带班制度,各种责任制和规章制度没有真正落实下去。如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阳方口镇贾家堡煤矿接替井经过几次转包,一直包到包工队,造成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明确,矿井安全生产管理混乱,矿井总风量严重不足,工作面形成循环风,使瓦斯局部积聚并达到爆炸浓度,工人违章放炮产生火焰引起瓦斯爆炸,死亡36人。

(三)企业技术管理薄弱。由于煤炭企业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一线有经验的工人流失严重,大专院校的毕业生又不愿到企业工作,企业人才严重缺乏;一些煤矿不绘制采掘工程平面图和通风系统图,采区和采掘工作面无设计,不编制采掘作业计划和作业规程,有的煤矿不按设计施工作业;石门揭煤、巷道贯通、过断层和采煤工作面初采初放等不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忽视生产技术管理,采掘布置不合理,采掘失调严重;一些突出矿井、水害严重的矿井和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的矿井,采取的综合防突、防治水和防尘措施缺乏针对性。

(四)超能力、超强度开采。一些煤矿为了追求利润,急功近利,不惜拚人力,搞人海战术,无设计或不按设计施工作业,在局部区域内布置很多采掘工作面,导致井下一个班作业人员高达数百人。由于生产组织集中,导致事故扩大,伤亡惨重。河北承德暖儿河煤矿在513工作面布置上、下2个回采工作面,在走向长和倾斜宽都不到70米的区域内,采掘工作面和切眼多达9个,导致风流短路,致使513下采煤工作面瓦斯积聚达到爆炸界限发生瓦斯爆炸事故,死亡50人。广东梅州市大兴煤矿井下布置46个采掘工作面,乱采乱挖,十分混乱。

(五)一些企业安全管理混乱,“三违”现象严重。一些煤矿管理人员不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采掘接替紧张时,采用非正规工作面开采;采用串联通风或用局部通风机送风;不使用防爆设备等;一些煤矿工作面微风甚至无风作业;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作为应付检查的工具,探头随意布置,管理维护跟不上,形同虚设,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放炮不检查瓦斯,工人违章放炮等。如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海南区康海煤矿对已掘进40多米的巷道既不送风,又未采取打密闭等措施,局部通风机长期循环通风,造成瓦斯积聚,因违章放炮引起瓦斯爆炸,死亡12人。

(六)劳动组织管理混乱。黑龙江龙煤集团七台河分公司东风煤矿违反规定擅自招用临时工,2005年以来有47名井下职工先上岗后办招工手续,而且还存在冒名顶替上岗问题。该矿职工考勤、下井登记、检身和矿灯发放管理混乱,“11.27”事故发生三天后,入井人数仍查不清楚。河南鹤壁煤业集团第二煤矿“10.3”事故发生当班,在38采区北煤柱1工作面回风巷违章安排35人进行运输支护等交叉作业,其中有32人遇难,造成事故伤亡人数扩大。

(七)一些煤矿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职工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一些煤矿采掘一线工人多数为农民工,且乡镇煤矿的工人流动性很大,培训工作又不到位,工人素质很低,安全意识和自主保护能力差,违章作业现象相当严重。如贵州省毕节地区纳雍县嫩草冲煤矿安全矿长、生产矿长和特殊工种作业人员无证上岗,不执行停电撤人制度,不进行测风,不检查瓦斯,不统一管理矿灯,导致“4.30”瓦斯爆炸事故发生,死亡12人。

(八)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一些监管部门在对煤矿下达隐患整改或停产整顿指令后不跟踪落实,有的地方甚至存在以罚代管的现象;一些监管部门的人员由于缺乏专业知识,不能发现煤矿存在的重大事故隐患。如重庆市奉节县新政乡苏龙寺煤矿在事故发生之前,乡政府连续三次下发停产整顿通知书,但未能采取派驻人员等有效措施制止住该矿违法生产,导致事故发生,19人死亡。

三、对策措施

(一)严格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乡镇煤矿必须明确矿长、副矿长和总工程师等管理人员各自的岗位职责;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严格落实。严格执行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确保每个班次至少有1名负责人或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在现场带班作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及时排除隐患。

(二)强化技术管理。要加强对煤矿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强化生产技术管理,要按规定进行矿井通风能力核定,按照核准的能力组织生产,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和核准的能力布置采掘工作面,确保采区和工作面的通风系统稳定可靠。要按规定绘制采掘工程平面图和通风系统图,编制采区、采掘工作面设计、采掘作业计划和作业规程,并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要制定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狠抓瓦斯治理措施的落实。坚决贯彻国家关于煤矿瓦斯抽采利用的政策规定,强力推进“先抽后采”,新建高瓦斯矿井尤其是国有重点煤矿必须同时建设瓦斯抽放利用设施,现有高瓦斯矿井必须达到规定的抽放标准,否则不准生产。所有煤矿都要安装瓦斯监测监控设施,加强对现有设施设备和联网系统的维护检查。做好煤矿通风和安全生产能力核定及其后续工作,对放松标准、盲目调高和搞形式、走过场的要重新核定,并把核定工作延伸到煤矿劳动组织和井下定员,防止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

(四)加大对低瓦斯矿井和基建、技改井的监管力度。一是要高度重视对低瓦斯矿井“一通三防”的监管。要监督煤矿确保矿井的通风系统稳定可靠,保证采掘工作面所需风量,防止瓦斯超限;要建立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加强系统管理,确保系统运转可靠。二是要对改建、扩建、新建矿井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对建设项目安全设计未经审批擅自违法施工和未经竣工验收擅自投入生产的,要一律责令停产整顿或予以关闭,严防借“技术改造”、“改扩建”、“基建”或“联合改造”之名,违法生产或逃避关闭。

(五)加大煤矿防治水工作力度。煤矿企业要加强对防治水工作的领导,制定防治水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存在重大水害隐患的煤矿,必须设立专门的防治水机构,配备水文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在采掘作业过程中,要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矿产资源开采监管力度,对资源已枯竭的煤矿及时予以关闭,防止违法越界开采和开采防水煤柱。要定期进行水害隐患排查,对在水淹区、塌陷积水区等水体下采煤的矿井,必须先排空积水或采取其它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采掘活动。

(六)认真抓好煤矿隐患排查整改工作。所有煤矿包括国有重点煤矿,都必须认真、全面、彻底排查安全隐患,要及时对发现的各种隐患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存在重大隐患的要坚决停产整顿。要制定重大隐患整改方案,建立整改责任制,并要有进度要求。各级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对辖区内煤矿重大隐患登记建档,实施跟踪检查;隐患严重、随时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的,要立即责令停产整顿,整改无望的要坚决关闭。

(七)强化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煤矿企业要强化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矿长和瓦检员、放炮员等特殊工种必须进行安全培训,并持证上岗;新工人下井作业前必须进行正规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安全培训和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加强对职工培训和特殊工种持证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将职工培训和持证上岗落到实处。

(八)规范和推动煤矿资源整合工作。对尚有开采价值、纳入资源整合对象的煤矿,必须先关闭,吊销所有证照,停止供电和火工品,然后再进行整合。矿井整合只能有一个法人主体,做到统一布局、统一规划;必须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并按照建设项目要求履行相关核准审批手续后方可施工,严禁在整合期间违法开采。

对我国2010年煤矿安全生产状况的浅析 第6篇

2010年,我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在市局党组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国家、省、市、区有关精神,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做好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防止和减少事故为目标,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中心,认真履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职能职责,加大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全年我区没有发生一起特种设备重特大安全事故,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充分到位,效果明显。但是,仍然有少数企业和单位在使用特种设备的过程中对安全不够重视,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管理不够完善,特种设备安全隐患依然存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仍需加强,以能确保我区经济社会健康、安全运行。

一、基本情况

我区现有锅炉、压力容器及压力管道元件制造企业18家、使用单位224家,特种设备总数为3313台,其中压力容器2472台,锅炉114台,起重机械617台,电梯41台,厂(场)内机动车辆69台,液化气钢瓶9000余个,液氯钢瓶1490个。另有工业用工艺压力管道126千米,民用天然气压力管道100千米。全区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共2000余人。

特种设备总数3313锅炉114电梯413313压力容器2472起重机械617厂(场)内机动车辆6924726***10年XXXX区特种设备数 单位(台)

特种设备操作人员总数2023压力容器操作工742司炉工336水处理工51电梯工27厂(场)内机动车辆工82起重机械工***27827362010年XXXX区特种设备操作人员 单位(人)特种设备总数3313AS镇858DD镇13JJ镇14OO乡33313XX镇866AA镇127VV镇3KK镇3XA镇241CC镇680BB镇489UU镇***27489***10年XXXX区各镇乡特种设备数 单位(台)

二、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夯实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基础,明确特种设备安全责任。年初,我们按照市局监督检查具体要求,研究制定了《2010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重点工作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和重点;与全区200余家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签订《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责任书》,进一步明确并落实特种设备使用单位的安全主体责任;紧抓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动态数据管理,切实做到设备检验、使用证办理、人员持证等数据的及时更新。

(二)强化监督监察,促进安全生产。

1、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以“三落实、两有证、一检验”为基本要求,对区内企业使用的特种设备实施有计划、有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一是对年初纳入《2010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重点工作意见》的重点化工企业、锅炉制造企业、人群密集场所及部份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等单位实施日常监督检查,特别对特种设备的安装、使用等环节实行全面监督监察,努力把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二是按照市局要求,依据分类监管原则对全区137台重点监控特种设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督促使用单位保障重点监控设备的安全运行。

2、安全专项整治。积极响应并认真落实上级部署的专项整治工作,先后开展“两会”期间安全检查、隐患排查治理、百安活动、电梯专项检查、安全生产月、“两站”治理和节假日期间特种设备安全大检查等专项行动14次,并对全区化工生产企业、气体充装单位、人群密集场所在用的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和起重机械等特种设备进行重点检查。同时与稽查队密切配合,对8家存在严重违法行为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依法实施立案查处。

全年共检查特种设备生产、使用企业160余家(次),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36份,立案查处特种设备违法行为8起。在监察人员的帮促下,绝大部份违规企业已完成整改事项。个别企业的整改完善工作正在进一步落实中。

(三)寓监管于服务,服务地方经济。

1、上门培训,解决“工学矛盾”。

针对企业生产繁忙和作业人员取证迫切的实际情况,积极与市质安培训学校协调,开展上门培训考核服务工作。以培训对象相对集中的FH、YX股份、YX等企业为基地,邀请市质安校老师授课,为参训人员讲授系统、全面、实用的特种设备相关知识。今年共举办各类特种设备作业人员培训班5期,为我区化工企业生产基地培训合格的特种设备操作工500余人。

2、发挥质监职能,服务重点工程。

响应市、区两级党委、政府号召,充分发挥质监部门职能,积极服务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多次深入到XXX、XXX等企业的新建项目施工工地,对特种设备安全相关知识进行现场宣传,发放《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XX质量技术监督局办事指南》、《特种设备使用安全法定义务告知书》等宣传资料,并从特种设备的购置、安装、检验和操作人员的培训考核等方面入手,尽可能地提供政策法规咨询和技术服务。

(四)扎实开展监察整顿,实现整改提高。

根据省、市质监局统一部署,积极谋划并认真开展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整顿工作。对照《县级质监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整顿自查表》内容,对我局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情况进行梳理,查找出主要存在于制度建设和日常检查工作中的问题,并拟定阶段性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主要从三方面着手整改:一是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结合工作实际,对现有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岗位职责、档案管理、日常监督检查等制度作进一步完善,增强制度的可行性和操作性;二是规范检查记录。对于特种设备现场检查,将更加严格地按照《特种设备现场安全监督检查规则(试行)》的要求做好检查记录;三是做好“回访督查、消除隐患”,针对全年发出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一方面对已完成的整改事项进行资料收集,装卷归档;另一方面对未实施整改的企业进行上门督查,积极指导,协助整改。

(五)多措并举,强化宣传教育。

1、以会代训,加强沟通。先后于2月、5月和8月,组织区内相关企业负责人召开了电梯安全工作专项行动动员会、《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宣贯培训会,以及“两站”治理工作动员会。会议除了对新颁布实施的《电梯使用管理与维护保养规则》《固定式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等特种设备安全技术规范进行宣贯培训外,还就特种设备的使用、安全管理和监督监察等方面的问题与企业进行交流和探讨,寻求工作难点的新突破。

2、宣传进校园,普及安全知识。于10月在全区中小学开展特种设备安全进校园活动。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学系统,以放映特种设备安全VCD宣传光盘和讲解幻灯片的方式,向师生宣传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电梯、大型游乐设施和气瓶等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常识和典型事故案例。并与同学们进行座谈,讲解特种设备事故防范措施和方法,教授自防自救和求援等知识,进一步提高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3、强化信息宣传。我局今年积极注重特种设备信息宣传工作。全年共发送信息20余条,其中:市上采用7条,区上采用6条。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虽然,全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在市质监局和区委、区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在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在各使用单位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安全状况较过去有较大的改善,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基础工作需进一步夯实,安全法制宣传的广度、深度需进一步加强。

(一)目前特种设备安全存在的问题:

1、少数使用单位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安全意识依然淡漠,未按要求设置特种设备安全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兼职的安全管理人员,有极个别的还存在无证人员违法操作特种设备的行为。

2、少数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单位还存在不按《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及相关安全技术规范要求进行开工告知、监督检验等违规行为。

3、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特种设备的事故应急措施和救援预案,但其内容不够完善,缺少演练,无法提升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处理能力。

4、少数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缺乏坚持原则,爱岗敬业的责任心,在作业中不能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和安全规章制度,离岗现象时有发生。

5、政府安全监管职责和企业安全主体责任还需进一步加强落实,乡镇的特种设备协管员的作用,还未能充分发挥,对城乡结合部及小型企业、个体业主使用的特种设备,还存在管理、监察、检验的死角。

(二)原因分析

1、企业原因:一是部分企业没有真正把特种设备安全工作纳入到重要议事日程,安全责任不明确,制度不健全,奖惩不挂勾,管理不到位,企业内部管理部门之间在履责上甚至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二是特种设备安全投入不足。没有足够的经费保证特种设备的隐患治理和安全技术改造,不能及时淘汰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特种设备,没有开展对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政策法规培训和技术培训,安全管理人员的配备、应急救援装备的投入也无法与生产规模的扩展相适应;三是安全管理人员缺位,有的尽管明确了专(兼)职管理人员,但频繁变动,造成安全管理无序甚至混乱,安全管理制度形同一纸空文;四是个别企业的安全工作只停留在口头上,当隐患整改需要资金投入时,根深蒂固的“效益优先”思想占据上风,对隐患整改的要求置之不理。

2、监管原因:一是特种设备安全监察人员的配备与企业的发展规模、特种设备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不协调。监管的特种设备数量呈几何级增长(2005年10月为1207台、压力管道为30多千米,2009年10月为2916台、压力管道为100多千米,2010年10月为3313台、压力管道200多千米)、监管职能增加、监管责任加大与监管力量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区现有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监察人员3人,监督监察人员即便将全年所有的时间用于特种设备检查,仍不可能达到特种设备监管职责的辐度和深度要求。二是从我区推行了特种设备安全协管员制度以来,由于我区协管员均是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本身就身兼数职,无法将主要精力投入到特种设备的安全协管中。乡镇协管员的责、权、利落实不到位,协管责任和工作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没有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改进措施及明年工作计划

通过对全区特种设备安全状况的分析,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我区社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新投资企业的大幅度增加,公共设施的进一步完善,特种设备的安全使用和监管将面临更大的压力。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克服困难,认真宣传贯彻国家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特种设备法律法规,狠抓特种设备使用环节的安全监察工作,认真履行依法监管的职责。为努力使我区特种设备安全状况得到更进一步的好转。

(一)争取政府支持,努力解决监管难题。

我局就全区特种设备安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形成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报告,呈报区政府。XXX区区长、副区长对我局提交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的报告》高度重视,并分别作了重要批示。10月,市质监局X质监办函„2010‟104号文又转发了市政府安委会《关于进一步落实特种设备安全责任的通知》(X安委„2010‟13号),要求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全面落实特种设备安全责任。目前,我局正按市安委会、市质监局、区政府的要求,积极与相关部门衔接,逐步构建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安全责任体系。

(二)狠抓宣教培训,提高安全生产参与人的安全意识。一方面要认真抓好企业法定代表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设备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考核工作,加强操作技能,应急应变能力以及爱岗敬业的责任心教育;另一方面坚持树立“服务中监督”的理念,采用形式多样的宣传方法,宣传特种设备法规及安全知识,督促企业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努力消除管理上、人员上的事故隐患。

(三)进一步完善动态监管体系建设,提高安全监察水平。

1、继续完善现有的特种设备动态数据库,强化信息录入工作,保证录入的数据及时、准确。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对超期未检设备和重点监控设备实施分级分类安全监察管理,不断提高安全监察工作的有效性。

2、继续完善现有特种设备使用企业的建档和档案管理工作。

3、加强和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建设。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等措施,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企业法人的安全责任意识,督促企业切实做到对特种设备依法管理,依法使用,依法报检,全面落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

4、健全和完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反应体系建设。一是继续督促指导企业完善特种设备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特别是重点监控设备和重要场所的应急救援预案,督促企业通过开展模拟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来确定预案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提高企业应对突发事故的能力。二是进一步加强和安监、消防等有关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合作联动,充分利用政府城市防灾救援体系,做好应对特种设备突发事故的应急抢险救援工作。

(四)以专项整治为重点,强化特种设备安全监察。

1、继续深入开展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行动。加强对区内在用特种设备的安全监管,落实使用单位主体安全责任,督促企业做到“三落实、两有证、一检测、一预案”,对特种设备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理,保证特种设备安全运行。

2、继续深入开展特种设备的各类专项整治。加大对违规安装、使用特种设备行为的清理和查处工作,并在2010年特种设备各类专项整治工作的基础上,严格督查企业的隐患整改情况,对依然存在严重隐患的设备,主动向政府汇报,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督促企业切实整改到位。

3、加强以使用环节为重点的现场安全监察工作。根据区内重点监控设备的运行和管理情况,确定本现场安全检查的重点和频次,实行分级管理和重点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使用特种设备的行为,督促企业全面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全年检查数量不少于辖区内特种设备使用单位总数的20%,对存在安全隐患的企业要加大检查力度和频次。

(六)继续服务重点项目建设,助企业发展壮大。结合我局职能,积极提前介入,为企业顺利建设服好务。

(七)加强部门联动,提高监管效率。

强化与市局特监科、特检所、质安学校、区安委会及相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在特种设备的定期检验、人员取证、安全生产和日常管理等方面共同抓落实,合力促安全,促进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安全主体责任的全面落实,消除管理死角和盲点。

上一篇:向上向善社会实践报告下一篇:乃哟乃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