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去哪儿了感悟随笔

2024-07-26

爸爸妈妈去哪儿了感悟随笔(精选18篇)

爸爸妈妈去哪儿了感悟随笔 第1篇

爸爸妈妈去哪儿了感悟随笔

最近看了几篇报道,我真的感觉心中颇有感触。我不是一个留守儿童,相反我有着很美满的家庭,我的父母工作都不是很忙,就算有时候他们会加班,可他们周末的时候总能抽出一点时间来陪我玩。我觉得,我和我的父母,组成了一个家,很美好幸福的家。可正是因为我的家庭环境太过美满,这样我才会对那些家庭不幸福并不好的人, 而产生一点同情。

实在是不理解,那些父母既然当初不想负责任,那么为什么还要生下这个孩子,让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份痛苦呢。无论这个孩子表面上表现的多乐观多快乐,她的内心终究是孤独的。有人说过,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领着他们走下第一个台阶的人, 是拉着他们的小手,和他们一起成长的人, 是替自己的孩子系好你第一颗纽扣的人。其实这颗纽扣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着孩子的未来。可很多的家长都是在孩子只有七八个月,甚至有些在更早的时候就把他们丢给了自己的父母,去劳烦他们,更让长大了的小孩子的心伤痕累累。是的,你们觉得孩子很单纯什么都不知道,可随着年龄慢慢的增长,他们其实是慢慢自己知道了的,他们的父母出去打工了,没有关心过他,也没有陪伴过他。

我想,他们肯定在心里无数次的问过自己吧。爸爸妈妈到底去哪儿了呢?他们为什么从来不向其他孩子的父母一样能多陪陪自己,多爱爱自己呢?为什么其他孩子就有那么美满美好的家庭,为什么我就没有呢?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呢?留守儿童的父母也许不知道自己这样不负责任的出门去打工,为自己的孩子去赚钱,可这样的所作所为你们却不知道,这样已经给自己的`孩子心理留下了多大的影响,多大的阴影呢?都说孩子是一张单纯的白纸,可这张白纸的前期,我们绝对不能让它沾染上一点的黑墨,可我们在孩子特别好奇什么都还不知道的阶段,却已经离开他们而去了,这样的行为已经悄然生息地对这张白纸染上了一滴墨……

爸爸妈妈到底去哪儿了?他们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这真的只是来自留守儿童们心里最纯真的想法吧,很简单,只是希望父母能多陪陪他们,也许这对他们来说,已经是最大的幸福,最大的奢求了吧。

爸爸妈妈去哪儿了感悟随笔 第2篇

爸比 你会唱《小星星》吗 不会啊

那我教你好了

好啊)

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你有跑调哦

爸爸妈妈去哪儿了感悟随笔 第3篇

2013年是歌唱类真人秀节目模式扎堆引进的一年,如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节目引进了韩国MBC电台的I AM A SINGER节目模式,湖北卫视的《中国梦之声》引进了韩国CJ E&M公司的SUPERSTAR K节目模式,北京卫视《最美和声》引进了美国ABC电台的DUETS节目模式,等等,其中以引进荷兰THE VOICE模式大获成功的《中国好声音》为当年同类型节目模式引进最成功的案例。当年年末及2014年初,歌唱类真人秀节目模式辉煌不再,全新类型的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的播出为电视节目吹进一股清新的风,随后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妈看我的》、浙江卫视的《人生第一次》、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等电视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相继推出,但收视成绩不甚理想。2014年4月末,浙江卫视引进韩国《超人回来了》节目模式,推出《爸爸回来了》,成为继《爸爸去哪儿》之后最成功的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

电视节目模式是一套严密的运作程序和规范,是经过创意策划之后制定出的一整套电视节目流程设计,并在节目预审及播出之后获得了良好的市场收视回报,是可以为他者遵循和复制的电视生产模式。[1]从实践角度看,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尝试最为成功者当数《爸爸去哪儿》和《爸爸回来了》,因此本文从明星亲子的结构安排、叙事模式、结构模式这三个方面对比两个节目,并尝试探讨该类电视节目模式的复制点。

一、明星亲子的结构安排

大众对于明星的追逐从来都不曾退温,明星的作品、代言等活动越来越难以满足娱乐至上的社会胃口,人们开始关注更具有私密性的明星情感生活和家庭生活,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正是抓住了这一市场需求。

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是以多组明星亲子的形式展开的,对于明星的领域安排及孩子的年龄、性别、性格安排等都有精心的设计。首先,从明星的工作领域来看,《爸爸去哪儿》的五位明星父亲中,林志颖为歌手兼演员,郭涛为演员,张亮为模特,王岳伦为导演,田亮为运动员兼演员。从新浪微博的统计数据来看,开播前一周观众的关注焦点集中于林志颖,其次为田亮和王岳伦,节目播出之后,微博关注的视线仍集中于林志颖和田亮,而张亮的关注度开始迅速提升。或因为田亮父女在节目中的成功,《爸爸回来了》也纳入了体操运动员李小鹏,事实证明这是个明智的复制点。除此之外,《爸爸回来了》还有演员贾乃亮、歌手兼演员吴尊、娱乐公司老总王中磊,其结构安排基本上是借鉴了《爸爸去哪儿》的明星模式,这一结构既保证了节目开播之初的关注度,也能增加节目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同时类似张亮这样起初知名度不高的角色也能为节目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意外之喜。

明星父亲是切入点,明星宝贝则是关注的主体。从性别结构上看,《爸爸去哪儿》为三男两女,而《爸爸回来了》为一男三女,基本遵循了性别比例平衡这一原则。从年龄结构上来看,《爸爸去哪儿》五个孩子的年龄集中在5到7岁,年龄差距不大,而《爸爸回来了》的年龄跨度分别为1岁半、2岁半、3岁半和8岁。5至7岁的孩子活泼好动同时也有一定的自制力,可以顺从节目安排,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行动充满了天真,撇除了真人秀演绎、炒作的嫌疑,因而节目真实感人。1岁半、2岁半的孩子尚不具备清晰的表达能力和行动能力,对父母的依赖程度很强,而8岁已经开始懂得人事,如此不稳定的年龄结构安排与其叙事模式有直接关系。从大获成功的《爸爸去哪儿》和韩国版《超人回来了》节目来看,最受欢迎的是KIMI (4岁),森碟(6岁),小爱3岁,而在《爸爸回来了》中,目前最受欢迎的奥莉为2岁半。

二、叙事模式

叙事模式是指节目的内容产品,包含社会题材、生态题材、情感题材、教育题材等多种元素在内。真人秀节目模式的叙事多为封闭叙事,即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时间和空间里创造一个故事情境,真人秀主体在这个规定的封闭情景内历经各种困难阻碍,完成各种挑战,最终完成任务。[2]《爸爸去哪儿》将五对明星父子放到不同环境的户外,在规定的72小时内,由父亲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并集体完成各类比拼和任务。《爸爸回来了》则将情景设置在各对明星亲子的家中,明星父亲在妈妈不在家的48小时内操持孩子的饮食、洗漱、睡眠等等各类生活细节。相比之下,《爸爸去哪儿》的时间更长,生活环境是明星父子所不熟悉的,突出了文化和生态元素,其间通过各个游戏和任务的竞争,使矛盾更加清晰突出,既有父亲照顾孩子饮食起居的内容,也有孩子和父亲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不同地点的转换和亲子关系的增进,使节目主题的连续性非常好,故事性非常强。而《爸爸回来了》的时间较短,生活环境是明星父子所熟悉的,情景元素比较单纯,故事中的起伏和冲突几乎全是生活细节,比较隐蔽,除了洗漱、做饭等规定动作之外,父亲可以自由安排工作、购物、好友聚会等自选动作,故事如涓涓细流,主题性和连续性没那么强,贵在真实和细致。

两种模式各有利弊,都较为成功。真人秀节目的魅力在于不确定性,但其魅力的发挥离不开优秀叙事框架的支撑。《爸爸去哪儿》和《爸爸回来了》的笑点、哭点、话题点,如KIMI吃奶奶、王诗龄一秒止哭、奥莉萌表情、吴尊看女儿穿上婚纱的表情等等,都是在实有优秀框架下的、有张力的、成功的魅力发挥,同时也带来收视点。

三、结构模式

结构模式即节目的表达形式,可以进一步细分为视觉表达、听觉表达、时间表达、空间表达、技术表达等。[3]真人秀节目的参与主体即明星父子,因为所来自的领域不同、年龄不同、地域不同,因而在语言上的特色非常突出。语言、交谈在两档节目占据绝大部分空间,对于塑造和展现人物的性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是节目效果的关键,例如林志颖父子的台湾话“喝奶奶”“酷不酷”,给观众留下了清新活泼的印象,田亮、森碟的发音成为笑点,吴尊女儿文莱式的英文和汉语发音非常具有辨识度等。

在视觉表达上,除了星爸萌娃惹眼的外形之外,两档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的字幕效果非常出色。在常规的对话字幕上,《爸爸去哪儿》成功地破译了“森碟”的发音,《爸爸回来了》对甜馨呀呀学语的发音——“兔纸”“哎呀受不了了”等发音的解读具有十足的喜感。除此之外,两个节目的字幕组还会及时添加诸如各类表情、符号和话外语,使节目效果大大增强。例如,森碟“风一样的女子”的话外语、王诗龄一秒止哭的星星符号、奥莉“可爱”和红脸蛋等的字幕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字幕效果的运用既不能泛滥也不能过少,还要注意形成统一的表达风格,创造有视觉识别的个性等。

注释

1[1]雷蔚真,《电视策划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版:

2[2]钱晓韵,《真人秀节目叙事范式研究》,《西部广播电视》杂志2013年17期;

爸爸去哪儿了 第4篇

我被妈妈抱在怀里,咯咯直笑。这句话让我有一种莫名的虚荣感,说不清是为了什么,就是骄傲,就是自豪。那时候,我也为自己和爸爸的不亲近找到了一个合理的解释,能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的解释。

长大一点,我住校了,才发现原来和爸爸不亲近的女儿不止我一个,宿舍里的十个女生有九个都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剩下的一个,是个留守儿童,和外婆一起生活,终年不见父母。

考试要家长签名,学校召开家长会,买衣服、裤子、生活琐碎用品,生病陪伴你打点滴的……你生命中的一切大事小事,都有妈妈参与了,并扮演着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而爸爸,总是匆匆一来,匆匆一过,就像经常路过你生命的一个最熟悉的陌生人。

他不知道你的生日,不知道你讨厌生姜,不知道你喜欢语文讨厌数学,他甚至不知道你的学校年级、班别还有住在哪间宿舍……这就是我的爸爸,一个不及格的爸爸。

在我需要他的时候,我永远不知道他在哪里。妈妈总会替他辩解,说爸爸太忙了,要赚钱养家。他本来就是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的人,连我刚出生都没有抱我几下。

嗯,我看出来了,妈妈你真是一个不善于安慰人的人。

后来,我又把问题归咎于爸爸是大山的孩子,没有文化,重男轻女。这次,我是毫不留情地把责任全推给了爸爸。

在我十三岁时,我终于迎来了我的第一个弟弟,当然,也是唯一一个。我原以为这个小霸王会占着我全家的爱,包括我爸爸,没想到,他还是一成不变的态度,整天早出晚归,吝啬得不肯伸出双臂抱抱弟弟。唯一表示的亲昵,便是妈妈告诉他照顾弟弟,她要出去一下时,他才会伸出双手,把弟弟强行抱起来,丢回房间里,盖上棉被,说爸爸抱抱睡觉觉。

事后弟弟总会苦着一张小脸蛋,活像古代受了委屈的小媳妇,敢怒不敢言。

我愈发不了解爸爸了,感觉他的心思,比女人还难猜。

直到那一次,弟弟一夜之间生了一场大病。起初只是有些微微的水肿,妈妈不敢疏忽大意,连夜带着弟弟就医,验了血,验了尿,做了B超,后来却只是吊了一些点滴就回来了。她说主任休假,普通医生看不懂化验单上的信息,要等星期一才可以。

我分明看见妈妈脸上透着明显的疲劳,眼眶微微湿润着,在灯光下迷了我的眼。我的心也跟着蒙上了一层纱,隐隐约约,有种不祥的预感。

我看着妈妈哄着弟弟入睡后,走到门外打了一个电话,不用猜,我也知道,是给爸爸的。妈妈带着哽咽的声音求他回家帮忙。我躲在里面,听着他们断断续续的谈话。妈妈的脆弱,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显露出来,可是面对一家生计的顶梁,又无从隐藏。爸爸是重要的,只是他藏在妈妈的身后,我们一直看不见罢了。

星期五的夜晚,我放假,弟弟放假,妈妈在家,爸爸却还在外面辛苦地出车,他是个货车司机。窗外淅淅沥沥地下着雨,我猜,他不会回来了,至少不是现在。

可他回来了,在清晨的时候,我看见他风尘仆仆地站在门外,一脸疲倦,微卷的头发,棕色的外套和羊毛衫都带着水汽,寒气渗入了骨髓,冷得直打哆嗦。

妈妈也有点不敢相信,问他怎么回来这么快。他说他把车交给了朋友,连夜下了车,就睡在马路边,破晓时分才搭了一辆车回来。

尽管那时候爸爸全身脏兮兮的,比平时还邋遢几分,可是,我觉得他很帅,是我见过的最帅的男人。

爸爸看见弟弟,肿胀的地方越来越多,起先是脸,现在是手,一只“瘦猴”瞬间变成了“肥猪”。这种奇妙的感觉带来的不是惊奇,而是心疼。

他当机立断买了车票,要把弟弟带到大一点的城市就医。妈妈还有些犹豫想等到星期一,他急躁地吼着说等不了那么久了。弟弟在一旁哭着不肯去,他又谩骂说要不是这小兔崽子是他儿子他才不理。那时候的他焦躁不堪,我不知道他在恐慌什么,或许隐隐之间他预感到了什么。

到达医院的晚上,果然验证了爸爸的预感——弟弟全身浮肿,就像一个充了水的气球娃娃,平日里明亮的大眼睁都睁不开,眯成了一条细小的缝。他很乖,不痛,就没有哭闹。送去急诊室的时候,妈妈陪着弟弟,爸爸站在门外,直挺挺地立着,一动不动。妈妈叫他进去,没一小会儿他又出来了。他说,你陪着他就好,发病起因只有你看见了,我只会添乱。

他的身影就伫立在外边,再也没有进去,也不曾离开。

事后我问爸爸,说你又不是医生,怎么就清楚弟弟会生大病?

他笑了笑,说,因为我是爸爸啊。

是啊,爸爸的直觉,有时候比女人还准。

那一次大病,让弟弟住了半个多月的院,前前后后换了四次病床,期间没有离开暖和的医院过,准时吃饭、睡觉、抽血化验、称体重,这些,都是由一直陪伴的妈妈回来后告诉我的。

爸爸没有时时刻刻陪在弟弟身边,就连我问弟弟的病情怎么样了,他也只能含糊地应道:“好多了吧,应该没多久就可以出院了。”

从此我没再问过爸爸,因为我清楚,他也不知道。他夜以继日地出车运货,整整七天只睡了几个钟头,本就黝黑的皮肤看不见他有没有黑眼圈,可是我知道他的劳累与疲倦。他脱下衣物,洗了一个热腾腾的热水澡,然后倒头就睡。

我拾起他的衣服,放进洗衣机里,很臭,用掉了半包洗衣粉还是脏兮兮的。一星期没洗的衣服啊,换以前我会各种嫌弃,可是现在却莫名想要落泪。

在他的面前,白求恩三天两夜不睡觉算什么,我们一直在崇拜着伟人,却忽略了自己的父母才是最伟大的。

凌晨五点回来的他,到了上午十点钟又起床了。我刚刚晒完衣服,看见他蹲在衣柜旁收拾衣物,我问:“怎么不多睡一会儿?”

他顿了顿,又继续手中的动作,说:“我赶着去你弟弟那里,不知道钱还够不够用。”

……有时候语言真的是一种很苍白的东西,你掌握不了它的力度,描绘不出你想要的情感。

我就这样看着他走远,或许,有一天,弟弟问我爸爸去哪儿了,我可以运用自己毕生学到的词汇,告诉他爸爸去了哪儿,让他也做做爸爸的贴心小棉袄。

爸爸去哪儿了 第5篇

爸爸平时很少陪我,但是这次过年去海南度假,爸爸可是全程陪着我们的哦!

他不但买菜,烧一桌子的美味佳肴让我们品尝,还陪我一起散步一起玩。

有一次,我们吃过晚饭后去散步。爸爸提议说:我们来跑步吧!我说:好呀!

我来抓你吧!说跑就跑。我开始抓了,爸爸一下往左边跑,一下往右边跑。我根本抓不住。于是干脆超过爸爸,在前面挡住,再找机会抓住爸爸。过了一下,我还没抓到。于是,我想到了一个妙计。我气喘吁吁的说:“爸爸,休——休息一下吧——吧!”

爸爸也气喘如牛的说:“好——好的。”我拉着爸爸的手说:“我抓住你了!”爸爸说:

“你呀!真是太狡猾!”

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经典版还有很多内容,说也说不完,我先说到这里了。

爸爸去哪儿了 第6篇

爸爸是个很爱家的人,他有爱心有耐心还很细心呢,我的好奇心很重每次爸爸都是很耐心的给我讲解,有时来同学们来我家玩我爸爸都能和我的同学玩的很嗨一点架子都没有。

有一次妈妈说自己开车到泰州去看爸爸因为没一人开过车跑过高速所以有点担心,没想到爸爸傍晚做长途大巴回到了家就是为了第二天开车带我们一起去泰州妈妈说太无语了,可是我认为这是一个细心的.爸爸呀!

爸爸去哪儿了 第7篇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有我在就天不怕地不怕……”每当响起这首歌,我的第一反映就是《爸爸去哪儿》。我有许许多多的兴趣爱好,但是我最爱的还是看《爸爸去哪儿》这个电视剧,因为这个电视剧让我受益匪浅。

《爸爸去哪儿》这个电视剧讲诉了五位萌宝和五位老爸的成长经历。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深深地被那五位天真可爱的萌宝吸引进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令我感到十分幽默、好奇。前几期一直哇哇大哭的森碟到后来成为了风一样的女子;黑米哥也在这一次次的挑战中变得更加勇敢、坚强;石头大哥也越来越勇敢;天天也突飞猛进,都快赶上石头哥哥;胖嘟嘟的王诗龄从第一期到最后一期吃饭时总是专心致志、从不分心。还有那五位可爱老爸,黑暗料理的王岳伦经过努力,得到了女儿的认可;还有靠方便面为生的郭涛也煮出了好吃的饭菜;大厨师张亮煮得饭菜总是让我们眼前一亮;就连田亮和林志颖也都成了一个又一个称职的好爸爸。

这个节目让我有了锻炼自己的勇气、恒心,挑战自己的胆量、能力。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能提高自己,提升自己,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赞新的自己。

爸爸妈妈去哪儿了感悟随笔 第8篇

转机出现了。那年暑假,外公生病住院了。出院后,妈妈说她要去北京学营养学,便于外公以后的康复调理。我想那时的妈妈一定是焦头烂额了。其实,妈妈不光学了营养学,还顺便学习了色彩心理学,后来的我就如那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里唱得那样,终于雨过天晴了。啦啦啦……妈妈学习回来后,真的是慢慢地发生变化了。妈妈会做营养可口的饭菜,而且色彩搭配得很漂亮,让我很有食欲。同学周末来我家做客,我也很有面子。因为,妈妈会做蛋挞、比萨饼、小饼干等,来招待我的同学。从上一年级到现在,我再也没有因感冒、发烧的小毛病而去医院输液了。今年,我已经上三年级了,英语也成了主科,在妈妈心里,很想让我报英语课外班。但是,最后妈妈还是尊重我的想法,让我报了自己喜欢的牛顿小科学。被尊重的感觉真好!当然,我也会更用心地去学好每一个学科。

坏脾气的妈妈去哪儿了?一去不复返啦!现在的妈妈如月亮般温柔地滋养我的心灵。妈妈说她不是一位完美的妈妈,但她会努力提高自己,做孩子心里需要的好妈妈。妈妈平凡而普通,但她永远是我心中的好妈妈!

爸爸去哪儿了? 第9篇

审视:“迷途”的父爱

笔者在学校部分年级和班级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家庭中普遍存在父爱缺位现象。在回答问题“你觉得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谁更重要?”时,54.6%的爸爸认为“爸爸更重要”。但是,对于“孩子的学习是谁负责?”“孩子犯了错,通常谁教育孩子?”等问题,他们却选择了“妈妈”。对于“你每天会陪孩子说说话吗?”这一问题,64.7%的爸爸选择了“很少陪”,11.2%的爸爸选择“偶尔陪”,只有24.1%的爸爸选择“经常陪”。这说明,虽然爸爸能认识到自己的角色重要,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并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笔者曾与40名四年级学生围绕“爸爸平时忙吗?”“你觉得爸爸关心你吗?”“相比较而言,你喜欢爸爸多一点,还是喜欢妈妈多一点,为什么?”等问题进行交流,结果发现,31名学生说自己的爸爸很忙,仅有12个孩子能感受到爸爸的关心。出乎意料的是,超过半数的学生(21名)表示喜欢爸爸多一点,原因是妈妈平时太罗嗦,爸爸的角色则显得亲近一些。

从现实中考察,父爱缺位有如下原因:

参与意识淡薄。传统家庭观念认为,家里照顾孩子、老人都应该是妈妈的事,因此很多爸爸没有照顾和教育孩子的观念,参与意识淡薄。爸爸仍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这必然造成父性教育的缺位。

生活压力所致。传统家庭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即父亲承担养家责任。由于忙于工作,导致平时无法陪伴孩子,与孩子缺乏亲子互动,自然造成了父爱缺位。

方法技巧缺失。长期以来,父亲是威严的象征。但是,父亲的教育方法倾向于简单地用物质奖励来满足孩子,而当孩子表现不好时则采取打骂的简单粗暴方式,导致教育效果适得其反。最终,亲子关系日益紧张,父爱渐行渐远。

探寻:为父爱“导航”

针对班里部分孩子父爱弱化、边缘化的现象,笔者在班里开展了“走进爸爸”系列主题活动。

活动一 “温馨之忆”:开启温情回忆

在孩子的心目中,爸爸是一个不苟言笑,不关心自己的人。为此,笔者开展了一次“温馨之忆”的调查,目的是通过让爸爸回忆与孩子间发生的难忘之事,来唤起爸爸对孩子的关切之情。

小唐同学的爸爸常年忙于工作,平时很少关心小唐的学习和生活。当我收到小唐爸爸的调查表时,很受触动。小唐爸爸写道:

一转眼,儿子已经12岁了,看着他仅是略矮于我的个头,我心里有很多话想对他说。还记得,当初他妈妈生下他时,经受了8个小时的产痛,最后是剖腹产下的他。当时,等在手术室门口的我是那么担心,在手术室前的走廊上,来回走了上百次。当听到他的啼哭声时,我欣喜万分;当“肉团子”放到我手上时,我紧紧地把他拥在怀中,我知道我有了世界上最珍贵的宝贝,我要用我的一生来爱他。可是,现在我陪他的时间太少了,我亏欠了他……

难以想象,这段文字出自一个平时很少关心孩子的爸爸的笔下,它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爸爸对孩子的爱。

活动二 “现身说法”:唤醒教育意识

结束了“温馨之忆”的热身运动,笔者又通过校信通、告家长书、电话等形式邀请爸爸们参加家长会,结果班里三分之二的爸爸都来了。在家长会上,笔者邀请了班里家教经验丰富并且擅长演讲的小郭爸爸,分享育儿经。台上的小郭爸爸侃侃而谈,台下的爸爸们专心聆听。期间,小郭爸爸通过分享自己的家教故事,让爸爸们确信了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这次家长会发挥了良好的“幅射”作用,平时连老师电话都不愿接的小夏爸爸,虚心向小郭爸爸请教家教问题。家长会让爸爸们放下了架子,坦诚地畅聊教育孩子的问题,改变了过去认为“教育孩子是妈妈的事”的错误观念,唤起了爸爸主动教育孩子的意识。

活动三 网络平台:开通家教热线

在小郭爸爸的带动下,班里建立了一个QQ群,家长们在闲暇之余讨论教育孩子的问题。

有一段时间,小林同学出现了迷恋网络游戏的倾向,父母多次劝说没有效果,为此小林爸爸在QQ群求助,引起了家长们的关注,最后大家形成了发挥“伙伴力量”的共识,发动孩子共同帮助小林,每天轮流邀请小林参加户外活动,共同学习。渐渐地,小林交上了不少好朋友,不再痴迷网络游戏。

此外,通过QQ群,笔者向爸爸们推荐《家教周报》《家长必读》等报刊,让家长们了解科学的家教理念,掌握智慧的家教方法。为解答爸爸们的家教问题,QQ群在每月设一天为“热线咨询日”,成立了“志愿者”爸爸咨询师团队,家长们可随时咨询教育问题。通过QQ群这一网络平台,咨询师团队化解了不少亲子间的矛盾,解决了家长们提出的许多头疼的教育问题。

两个多月后,笔者又进行了一次调查,这次班里超过半数的孩子认为爸爸比以前更加关心自己了,他们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幸福。

(作者单位: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

江苏无锡 214196)

责任编辑 颜雪梅

爸爸去哪儿了 第10篇

以前,他再怎么忙,也会回家吃饭,喝点酒,聊聊天,与我玩玩游戏,或者看看电视。现在,每当吃晚饭的时候,看着他经常坐的那个座位,总是,空着。

晚上,我睡觉时,他还是没有回来。也许,又去与客户应酬了。

一天下来,只有早上起床时能看到他一眼,他不在,吃饭总少了一份热闹,我觉得每次吃饭都好无聊,不说话,只能埋头吃,一片沉静。他不在,我也不能看电视。以前,在他看电视的时候,我喜欢在他旁边蹭,爸爸总能找出一些好看的节目。他不在,作业都成了问题,有些难题,只有他会。他不在,遇到不会的,就只能等着挨老师的罚。

就连周末的自由时间都不属于爸爸,他总是有无限的会要开,有很多的事要做,总是很忙很忙……

爸爸的爱:爸爸去哪儿...了? 第11篇

相见时难别亦难,相信每位常年在外工作的宝爸们,每次要远出工作离家时,都有这种眷恋与不舍的离情别绪吧。

今天是远出工作离开家的日子,两岁的宝宝也许是感应到了这即将到来的离别,从早晨起来就一直黏着我,中午时分也不去睡觉,还赖着我又带她在楼下走了一圈。

好不容易孩子终于睡着了,我赶紧收拾好东西,对着熟睡中的小宝贝说再见,匆匆离去,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心情比行囊更沉重。

路途中想起了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

“一位爸爸,常年在外工作,不能随便回家。妻子生孩子以前都会偶尔逢年过节去陪他几天。怀孕之后大腹便便就不方便再出远门了。妻子生产时,这位爸爸终于回来了三天,也就见了孩子一面便又匆匆离开。等下次再回家时,一开门,看到孩子端正的坐在客厅中间认真的看喜洋洋,男人抱着孩子嚎啕大哭:我这是走了多久?我们家娃都会看动画片了!”

笑过之后多少有些心酸,发现居然和我的经历非常相似,在我爱人怀胎期间我只在节假日回了两次家,每次都感觉那么的匆匆忙忙。

临近预产期的前几天请假回家,待宝宝出生后刚一周我又返回了职场,宝宝满月我无法参加,生病时我不在身边,直到小宝贝一岁时,加上过年休假我总共回了三次家。

小家伙一直是我爱人独自在照顾,原本特别好强的爱人也不得不离开职场变为全职妈妈,每思于此不由得满怀愧疚。

回 忆

关于宝宝成长的陪伴回忆真的很少很少,其中有一件事却让我一直无法释怀。

孩子五个半月的时候,因为感冒诱发急性支气管炎,又加上她是先天性喉头骨软化,比别的孩子更容易吐奶呛奶。据爱人后来给我说,孩子在一阵剧烈咳嗽之后突然被痰倒吸卡在了嗓子眼里,一下子就没气了,瘫软到爱人怀里再没呼吸。

爱人当时吓坏了,幸亏她平时经常翻看各种育儿知识,掌握一些基础的急救常识,慌乱之中仍反应敏捷的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将孩子趴着放在她的腿上,照着后心使劲拍了几下,孩子从嗓子眼里把痰吐出来之后哇的一声才哭了出来。

而与此同时的另一个场景,我正在外地,在公司董事长办公室和董事长过本年度业绩达成方案。

突然手机屏幕亮起,我看到了是家里的电话,犹豫了一下后我抱歉的告知董事长“我需要接一下电话,因为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我爱人是不会明知道我在开会还打电话的”。

接通电话我只听到爱人刻意平静的声音说孩子感冒发烧要去医院就诊,自己抱着孩子开不了车,让我帮她预订车。

我甚至有些不耐烦。当我订完车满怀抱歉的回到办公室,继续与董事长沟通方案时,我仍然不知道此时的爱人在独自承受着多么大的惊吓和担心。

当天我离开办公室已经是23点以后了,我接通了爱人的电话,她才告知我小宝宝全部情况。孩子被带到医院,医生开了些药,让回家悉心照顾好好休息。

爱人担心影响我开会所以一开始并没有告知我当时都发生了什么。我顿时感到内心五味杂陈,思绪混乱,心情久久难以平息……

孩子当时如果有什么意外,还在几千公里之外的我会怎么办?

孩子在家出现危险时我还在这里开会,这样的付出真的有意义吗?

在我生命中到底什么才是重要的?

……

我痛恨自己在接到电话时,我的心情竟然是对突来电话打断会议的抱歉,而非是对晚上爱人要独自带小宝宝去医院就医的孤独无助感受;

我痛恨自己对工作太投入,以至于没有听出爱人语气中的微微颤抖;

我痛恨自己在电话中还有点轻微的不耐烦;

……

那晚我彻底失眠了,满脑的如果、万一、疑问、愧疚等问题,很多我都想不明白也无法解答!

真的很庆幸小宝宝没有危险。

感 悟

还有半个小时就登机了,此时突然电话响了起来,原来是爱人打来的,接起电话后传来了小家伙稚嫩却响亮的喊声“爸爸快点回来带我出去玩”。爱人说,小家伙刚醒来就闹着非要找我。

也许是思绪正沉浸在刚才回忆中的原因,堂堂一个七尺男儿,西北汉子,尽然被这个稚嫩的声音一句话就突破心防,我发现自己眼睛湿润了。

接完电话后,我坐着候机大厅中,心酸的感觉挥之不去,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作为常年不在家的职场爸爸们,我们不怕工作的幸苦,不怕职场上的委屈,更不怕工作带来的压力、挫折,为什么?

牙齿咬碎了自己往肚子里咽;失败了自己默默承受鼓舞自己重新再来;流血流汗而泪只是流在了心里;为什么?

忍受着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心酸与无奈;承受周末加班时,看着别人家庭团聚幸福美满时的无奈;苦苦支撑着思念家人时的酸楚情思…

那又是什么在支撑着在外工作的爸爸们呢?

因为每一位爸爸心中都有一份责任及一个要守护的家庭,他们要为爱人、子女撑起一片天,这也是支撑着爸爸们的动力源泉。

生活的压力和竞争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大,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为了自我价值的实现;

为了不断提升的生活品质;

为了让家人能生活的更健康更舒适…

这些目标像一座座大山压着爸爸们,爸爸们一边自我激励着在外打拼,另一方面想到孩子在成长中父亲的隐性缺失,又背负着无限的愧疚与无奈。

我所能做到的是,尽可能的在假期中尽快赶回家,在家里的有限的时间里,多陪陪爱人和孩子。带她们一起出去来一场短期的亲子游,放下手机给宝宝多讲一个故事,关闭电脑与宝宝多做一次游戏,取消应酬与家人快快乐乐的吃顿饭,做到真正的用心陪伴。

这也是每位爸爸们力所能及的事情,从最基础做起,逐步增加,慢慢的从量变到质变,最终我们会家庭事业双丰收的,为了我们的小宝贝,加油吧,伟大的宝爸们。

作者:七夕爸爸

爸爸去哪儿了歌词 第12篇

Joe&Grace :Ok!

曹格 :啦啦啦 啦啦啦 啦啦啦啦啦

Joe:我来咯!

Joe: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Grace :哥哥 唱得不对啦

拜托拜托,你听我唱

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

啦啦啦 啦啦啦啦

曹格&Joe :(一起笑)

Grace : 干嘛笑我!

Joe : 你都唱破音了!

Feynman : 我的家里 有个人很酷

杨阳洋 : 三头六臂 刀枪不入

贝儿 : 他的手掌有一点粗

黄多多 : 牵着我学会了走路

吴镇宇 : 谢谢你光顾 我的小怪物

陆毅 : 你是我写过 最美的情书

黄磊 : 钮扣住一个 家的幸福

杨威 : 爱着你呀 风雨无阻

多&洋&贝&F : 老爸 老爸 我们去哪里呀有我在就天不怕地不怕

杨&吴&陆&黄: 宝贝 宝贝 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

吴镇宇 : 这是第一次 当你的老爸

陆毅 : 我们的心情 都有点复杂

黄磊 : 你拼命发芽 我白了头发

杨威&吴&陆&黄 : 一起写下 一撇一捺

多&洋&贝&F : 老爸 老爸 我们去哪里呀有我在就天不怕地不怕

杨&吴&陆&黄: 宝贝 宝贝 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

Feynman : 我的老爸 是个神话(吴镇宇:当然咯!)贝儿 : 搞定老妈 绝代风华(陆毅:哈哈!)黄多多 : 就算 有天你 掉光了牙(黄磊:哎呦!)杨阳洋&多&贝&F : 我也可以 带你去 火辣辣(杨&吴&陆&黄:耶!)

多&洋&贝&F : 老爸 老爸 我们去哪里呀有我在就天不怕地不怕

杨&吴&陆&黄: 宝贝 宝贝 我是你的大树一生陪你看日出

众 : 啦啦 啦啦 啦啦 啦

多&洋&贝&F : 老爸 老爸 我们去哪里呀

《爸爸去哪儿》传播策略分析 第13篇

一、《爸爸去哪儿》的本土化特征

《爸爸去哪儿》节目是由湖南卫视于2013年从韩国MBC电视台引进的明星亲子类户外真人秀节目, 并加入我国传统文化元素, 进行一系列的本土化改造后予以播出, 并在播出后取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好评。该节目的本土化改造过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适应于我国“独生子女”现状

韩国原版节目是以五个家庭组成了五位父亲加多位孩子的庞大嘉宾团。随着节目策划的不断创新, 明星父亲可以将其不同的子女分别或一并带出, 形成固定父亲与随机孩子的组合, 节目的随机性较大;国内版《爸爸去哪儿》则以一位明星父亲加一位固定出镜的子女为参与模式, 五组家庭, 一共十人的固定搭配, 这样的模式更符合我国国情, 在节目的各个环节的互动中更显简洁明了。

(二) 重新定位真人秀中孩子的年龄阶段

中韩两档节目在明星嘉宾的选择方面几乎相差无几, 不论是从爸爸的年龄层次或职业属性都差不多。但在孩子年龄选择方面, 《爸爸去哪儿》导演表示“节目组最初就把孩子的年龄定位在3~6岁这一区间, 因为我们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独立的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 却还保留着很多童真。”处在这一年龄区间的孩子们的天真可爱毫无疑问使得节目更具有吸引力和真实感。

(三) 节目周期的本土化调整

韩版《爸爸!我们去哪儿》播出时间是在悠闲惬意的下午时光, 配合下午悠闲的基调, 更注重节目过程和细节的展示, 每两集展现的是父亲与孩子两天一夜的行程。国内版本的《爸爸去哪儿》则选择在晚间22:00播出, 节目的调调更加明快, 更具故事性, 相对应的, 亲子行程被安排成了三天两夜。

(四) 侧重点的改变

韩版的《爸爸!我们去哪儿》每期把明星父亲与孩子带到不同自然环境中, 进行一场没有母亲陪同的休闲的旅游活动, 并通过难度不大的任务设置让父亲与孩子们进行互动体验。在此过程中, 展现生动、有趣的父亲与孩子、孩子与孩子间互动过程。节目的吸引力在于亲子之间的妙语连珠或生动互动, 其主旋律是轻松愉快的旅行小调。而国内版的《爸爸去哪儿》则更像是一场有着抑扬顿挫的大合唱, 其录制的地点更加“险恶”, 在这“险恶”的环境中, 通过主题来进行一些更具有挑战的任务。

二、户外类明星亲子真人秀与传统明星亲子真人秀的异同

《爸爸去哪儿》这档亲子类真人秀最大亮点在于节目户外形式, 与室内拍摄传统亲子类真人秀相比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一) 体验形式:户外模式对比家庭生活

《爸爸去哪儿》延续的是户外体验的模式, 陌生的环境, 焕然一新的赛制, 矛盾冲突掺杂其中, 引人入胜, 各有特色的景点选择, 同时也满足了很多人对于户外旅游的幻想。《爸爸回来了》则把焦点对准明星父亲和明星孩子的家庭生活, 豪宅、豪车, 星爸萌娃之间的互动无不刺激着观众的眼球。

(二) 节目内容:亲子挑战互动对比家庭温馨教育

在内容上, 《爸爸去哪儿》的户外亲子毫无置疑极具吸引力, 所到之处都是新鲜的事物, 抢房子、找食材、做任务, 对五位明星父亲来说, 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跟孩子边旅行边相处。《爸爸回来了》则主推明星父亲们与孩子的独处, 将明星家庭的日常生活搬上荧幕, 让观众看到不同明星家庭的“育儿经”。

三、《爸爸去哪儿》的传播策略

(一) 明星、亲子、户外等元素有机结合

(1) 明星父亲:探寻明星们的真实生活。《爸爸去哪儿》中的明星父亲与孩子的亲子活动之所以能够迅速吸睛, 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明星父亲们的明星光环使得他们的粉丝们自然跟着偶像走, 这批忠实的跟随者奠定了《爸爸去哪儿》最初收视群体。其次, 在广大受众眼中, 明星们的生活充满神秘感, 节目户外相处模式通过一种健康合理的方式向受众表现了明星父亲与孩子之间真切的亲子关系。

(2) 孩子:真人秀节目中最佳的“演员”。《爸爸去哪儿》节目中小朋友年龄都偏小, 在节目的赛制环节中经常会看到孩子们小任性、不合作、不听话、哭闹不止甚至相互之间发生争执的画面。但正是这一点深深地吸引了观众。这些点把握了真人秀中的真实原则, 使得受众可以从节目中找到自己影子, 产生共鸣感。

(3) 社会反思: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回归。当今社会, 父亲角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位问题引起广泛热议, 明星父亲由于工作性质的原因, 与孩子单独相处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在《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 一项名为“帮爸爸洗脚”的任务戳中了许多人的泪点, 任务看似简单平常却意义远大。节目迎合了当今社会时代热点, 把教育问题搬上荧幕, 收视群体的范围扩大。

(4) 创意户外互动:从选址到流程。人在陌生环境中会更容易不自觉暴露自己真实情感, 因此户外类真人秀节目与室内拍摄节目相比更加“真实”, 更能满足受众所期待的窥探欲。受众很想知道, 明星在现实生生活中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些前提条件下, 《爸爸去哪儿》每期录制地点不同, 南到云南西双版纳, 北到黑龙江雪乡, 西到陕西榆林, 东到山东鸡鸣岛, 甚至远赴新西兰, 选址上独具特色, 很多地方都符合大多数上班族的旅行幻想。在节目流程上, 《爸爸去哪儿》在原有固定环节上因地制宜发展了很多有趣的环节, 最大程度满足了受众对于户外真人秀节目“真实”的需要。

(二) 注重包装, 以精良的定位进行传播

(1) 精心拍摄, 品质第一。《爸爸去哪儿》拍摄共有机位数十个, 其中活动机位占一少半, 还有航拍的机位。除了拍摄器材的投入之外, 拍摄手法同样可圈可点。拍摄过程中, 大量地使用小角度的仰拍和水平镜头的拍摄, 让孩子们的形象与观众更加平等。同时在记录孩子们的活动过程中, 使用了很多跟拍镜头, 很好的还原了当时的运动感及孩子们阳光活泼的性格特点。用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制作一档综艺节目, 最终成就了节目的高质量和真实性的无懈可击。

(2) 注重后期, 去芜存菁。摄像团队的庞大决定了素材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 在为期三天两夜的拍摄中一般可以累积总计1000多个小时的视频素材, 而从这庞大的视频素材中反复摘选, 并配以成熟的配音与解说, 才能制作出一集不到2小时的节目, 工作量极大, 但效果明显。

(3) 神级字幕, 许你温情。受众认为, 少了那些神字幕, 《爸爸去哪儿》应该会少了很多乐趣吧, 字幕绝对是节目的一大亮点。字幕不仅解释了一些难懂的画面, 还将许多隐蔽的笑料呈现出来, 偶尔的深情时刻也让人心头一热。

(三) 节目宣传定位

《爸爸去哪儿》宣传片在节目开播前一周每天至少有40次的宣传, 累计时长高达1500秒。伴随节目的播出, 下一期内容预告每天也有20条左右的播出量, 为节目收视奠定深厚受众基础。此外还分别与各知名网站合作, 加大节目播出的力度和范围, 在微博上及时更新节目动态、花絮及剧照, 开放受众参与话题讨论板块, 这些方式加大了受众对节目地关注也巩固了其栏目的品牌效应。

(四) 产业链延伸保持节目影响力

2013年12月6日, 《爸爸去哪儿》手机游戏正式发布, 上线仅24小时下载量即突破百万, 推出50天之后, 下载量达到7500万, 营收额超4亿元人民币。2014年1月1日, 《爸爸去哪儿》系列图书全线上市, 从线下各大书店到线上电商平台, 一系列丛书创下不俗业绩。除了手机游戏和同名系列书籍, 《爸爸去哪儿》电影火爆到了一票难求的地步。《爸爸去哪儿》从一档纯粹的亲子类户外真人秀节目, 变成一项涉及手游、图书和电影的产业链, 扩张了媒介品牌的受众群体, 增强了社会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节目的火爆促进了产业链的勃发, 产业链的勃发反过来又促进节目的发展, 实现了双赢。

在如今这个真人秀遍地开花、百花争鸣的时代, 相比众多真人秀节目“只做引进, 不做创新”的“慵懒”, 《爸爸去哪儿》的创新传播策略值得关注。但必须承认的是, 节目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 过多专注孩子间的争执, 利用孩子间纯洁的友情炒作, 大量的广告植入, 雷打不动的互动环节……在当下传播环境中, 努力做创新、努力做节目, 认真、用心, 节目才能长远。

参考文献

[1]谢耕耘, 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照料儿童,爸爸去哪儿了 第14篇

2015年5月13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调查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233个地(市)、321个县(市、区),1560个乡(镇、街道)的1624个村(居),设计样本量为32500个家庭。

今年的报告,作为由政府部门发布的全面展现中国家庭发展状况的第二期研究报告,其中,中国家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中国家庭关系有哪些特点?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家庭的功能有哪些变化?还存在哪些问题?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家庭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老龄化对中国家庭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挑战?都是值得我们今年特别关注的。

照料儿童 爸爸去哪儿了

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在城镇,0至5岁儿童日常生活的主要照料人是母亲,其次是祖父母;农村祖父母照顾的比例高于城镇;城镇外祖父母和父母双方照顾的比例均高于农村。但父母双方共同照料的只占7.5%。在日常生活照料过程中,父亲角色发挥不足。

近6个月以来,0至5岁儿童在家日常教育承担人与日常生活照料人基本一致,主要是母亲,其次是祖父母,再次是父母双方。母亲承担日常教育的比例城镇家庭高于农村家庭,祖父母承担教育的比例农村家庭高于城镇家庭,父母双方承担教育的比例只占11.7%,城镇家庭高于农村家庭。

0至5岁儿童中,22.4%的儿童与父亲平均每周见面次数为0;14.4%的儿童与母亲平均每周见面次数为0,农村高于城镇。母亲每天的陪伴时间在1小时及以下的比例只相当于父亲的1/2,而陪伴时间在4小时及以上的比例是父亲的两倍。总体来说,母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多于父亲。

此外,调查显示,0至3岁儿童早教活动的参与率为46.7%,与孩子一起做游戏是最受欢迎的早教形式。

独居老人 占老年人总数10%

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其中,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仅与配偶居住的老人占41.9%。农村老人比城镇老人面临更多困难,28.9%的城镇老年人感觉养老目前没有困难,而农村则低于城镇13个百分点。47%的农村老人认为钱不够花,42.3%认为病痛较多,均高于城镇超10个百分点。

老年人日常的生活照料主要依靠自己和家庭成员,养老服务的需求集中在健康医疗方面,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较大。老年人接受的社会化养老服务比重很低,且城乡差异不大。老年人接受过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主要为身体健康检查、咨询,约27%老年人接受过该服务,其次是上门看病和帮助干农活、陪同看病,但接受过这几类服务的老年人很少,分别只有7.5%、6.8%和4.4%。

老年人获得的外部经济支持主要来自子女,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依赖比城镇更强。居住方面,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越来越倾向于同子女住在一起。随着年龄增长,名下有房产的老人比例降低。82.4%的60至64岁老年人(或配偶)有房产,而80岁以上的老年人,这一比重降低至43.9%,且这一现象在农村家庭中更加明显。原因或为农村老年人更倾向于把房子交给子女换得子女养老。

家庭人口以2人或3人为主

调查对家庭、家庭户和户概念进行了界定。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子女和其他共同生活的亲属;家庭户主要包括依托亲属关系而共同居住的人,成员之间关系密切。户人口则包括调查时共同居住生活的家庭成员。

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平均规模为3.35人,其中,农村家庭平均规模为3.56人,城镇家庭平均规模为3.07人;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02人,其中,农村家庭户平均规模为3.14人,城镇家庭户平均规模为2.84人;户平均规模仅有2.72人,其中,农村户平均规模为2.79人,城镇户平均规模为2.63人。

家庭人口数量和户人口数量均以2人和3人为主。家庭规模中,2人和3人家庭分别占调查家庭总数的21.9%和31.7%;4人和5人家庭位列其后,分别占21.0%和11.5%;1人家庭居第五位,占6.4%,6人家庭居第六位,占5.3%,7人及以上家庭占2.2%。调查结果显示,2至3人的小型家庭已成为家庭主流,4至6人的家庭比例低于小型家庭,单人居住的情况也占一定比例。

流动家庭成为重要形态

家庭类型以核心家庭为主导,核心家庭(以夫妻、子女为核心的家庭)占64.3%,直系家庭占26.2%,单人家庭占6.5%,联合家庭占1.4%,其他家庭占1.6%。

流动家庭已成为我国家庭模式的重要形态,户主居住地与户籍地不在同一乡/镇/街道的流动家庭,占比17.2%。在流动家庭中,2人户中夫妻共同流动占81.7%,3人户中夫妻携子女共同流动占84.7%,流动家庭平均户规模为2.59人。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留守妇女占农村已婚妇女的6.1%,留守老人占农村老人的23.3%。

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全部儿童的35.1%,留守妇女占农村已婚妇女的6.1%,留守老人占农村老人的23.3%。其中,在50岁以上及有子女的调查对象中,其子女或子女配偶均不在本户居住的空巢家庭占40.3%。随年龄增加,家庭空巢率呈下降趋势。

女性未就业者比例为15.9%

本次调查的16至59岁家庭人口中,就业比例为81.3%,退休者比例为3.6%,在学者比例为4.6%,未就业者比例为10.5%。全国非农业就业比例为53.0%,务农比例为28.3%,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城镇还是农村,非农就业比例均高于务农比例。女性未就业者比例为15.9%,高于男性未就业者(4.8%);居住在城镇的人口,未就业者比例为13.2%,高于居住于农村的未就业者比例(8.8%)。

接受调查的16至59岁成年人中,除了未找工作者,失业率为4.8%。女性失业率为5.5%,高于男性(4.3%);农村失业率为5.4%,高于城镇失业率(4.2%)。数据显示,2014年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与本次调查结果接近。

nlc202309020552

在婚家庭中,夫妻双方均有工作(或退休)的家庭占77.6%,夫妻双方均没有工作的家庭占3.9%,18.5%为夫妻一方有工作(或退休)。

31.9%的老年人2013年曾从事过有收入的劳动,男性老年人比例40.5%高于女性23.8%;农村老年人比例42.2%高于城镇12.8%。

>>>相关链接

此次调查对象涉及全国31个省的三万多个家庭,18万人口。

国家卫生计生委家庭司司长王海东表示,为了了解包括计划生育家庭在内的各类家庭及其成员在经济、社会、健康、保障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和变化过程,国家卫生计生委在去年组织开展了“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

调查的主要结果表明我国当前家庭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家庭规模小型化、家庭类型多样化。现在是二人家庭、三人家庭是主体,由两代人组成的核心家庭占六成以上。同时,单人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也在不断地涌现;

二是家庭收入差距明显。收入最多的20%的家庭和收入最少的20%的家庭相差19倍左右;

三是家庭养老需求和医养结合的需求比较强烈。现在家里的老人养老靠自己和家庭成员。老年人养老最强烈的需求是健康医疗,特别是对社会化需求比较强烈;

四是父亲在照料和教育儿童的过程当中发挥的作用、扮演的角色比较有限。父亲在这方面还有待于改进和提高;

五是计划生育家庭和非计划生育家庭比较而言,总体来讲计划生育家庭的发展状况明显好于非计划生育家庭,比如经济发展方面、健康管理、代际互动等方面都明显有优势;

六是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已经成为家庭的常规模式,据了解当前的流动家庭接近于20%,也产生一些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

七是城乡针对家庭的社区公共服务差异明显。农村社区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比例明显低于城市社区,基础卫生设施亟待改进。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庄亚儿介绍,目前我国大规模的人口迁移流动是人口发展的常态化特征,国家统计局去年公布了流动人口总数2.53亿,我们国家现在不到6个人中就有1人是在流动的。由于人口流动产生了几类家庭,流动家庭、留守家庭等。这次调查重点关注了这些家庭的发展状况差别。现在人口流动一方面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同时人口流动也为自身家庭经济状况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这些都有调查数据表明。

王海东指出,调查数据表明,夫妻共同抚养、教育儿童的比例比较低,这个时候最需要父母对孩子言传身教的,特别是父亲的作用。流动人口当中有一些父亲常年在外打工,亲子交流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在当前流动人口比较多、流动家庭将近20%的情况下,父亲的作用、角色发挥是不足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第一座学校,这个环节的教育非常重要。新家庭计划针对家庭的科学育儿,怎么做好父亲、怎么扮演好父亲的角色都有专门的培训,相信会对改善这方面的问题发挥作用,会对家庭育儿有所支持和帮助。

关于失独家庭,王海东表示,他们面临一些特殊困难,据了解主要在生活照料、大病治疗、养老保障、精神慰藉等几个方面面临突出困难和问题。

如果《爸爸去哪儿》上了西藏… 第15篇

如果《爸爸去哪儿》上了西藏…

要问近期最红的综艺节目,那就非《爸爸去哪儿》莫属了。明星老爸加可爱萌娃的组合,真是虏获了全中国老老少少的芳心。天下似乎没什么能比搞不定的奶爸以及状况百出的淘气鬼更能打动人心的。每每看到贴着“爸爸去哪儿”几个鲜明大字的车子,载着一对对父子穿梭于中国各样的道路上,便想自己也与他们同往。那些车能走乡村小路,又过软陷的沙漠,各样路况、各样环境,一路奔驰,似是能跑过中国大小山洼、高地雪原、江川湖泊。不过节目到现在还未去过中国最具挑战的西藏高地。当然考虑到大人孩子的身体,西藏或许并不合适;但也不妨碍大家来想像一下,若是《爸爸去哪儿》上了西藏,无论对人对车都将是很大的考验。

林志颖这一对就肯定不成问题。林爸爸自己是赛车手,体能方面应该无多大问题。或许在Kimi的一闹之下,林爸就干脆自己驾辆越野车,一路驰上青藏高原。要上海拔四千米的高地,车的性能要佳以外,更重要的还是车子所配的轮胎。作为职业赛车手的林爸,一定知道轮胎对于一辆车的重要性。您若以为世界上只有米其林轮胎,那可就out了!加拿大的速力达轮胎如今也是各赛车和越野车的宠儿,而且它家轮胎不走公路,只走非公路。要上西藏那样的极地,速力达轮胎一定十分给力。

张亮和天天是“天生丽质”,只是天天的体力不怎么样,老输给“森蝶”。要是上了西藏,亮哥还是一把扛起天天的好,就如在北京灵水村那般,立时搞定。田亮父女可得多担心些世界冠军,Cindy是女汉子,西藏可难不倒飞毛腿般的女子。田亮这位“慈祥的爸爸”就只有喊“森蝶,等等爸爸,爸爸喘不过气来了”的份了。至于王导和郭涛这哥儿俩好,上回出海打个渔就吐得跟什么似的,要是上了西藏还不知会如何。要说那二亮在摄制组的车里或许还能扛得住,可这哥儿俩在普通公路车里肯定颠到吐。还是及早向林爸求救,也去弄辆越野车,最重要的是配上适合恶劣环境的轮胎,卡摩拉速力达的轮胎该是不错的选择。

老爸和孩子在配有卡摩拉轮胎的越野车里可安稳到达西藏,可也不能忘了辛苦劳作的摄制组。恳请电视台也为摄制组的员工们多发放些福利,让这西藏行可少些颠簸、多些欢乐。

爸爸去哪儿了作文600字 第16篇

当我在宁海拜岁的时候,我也不想错过这一部我很喜欢的片子,我便找了几个朋友,一起去看。

其实,各位星爸在教育孩子的方面上都有不同。而各位星娃也有不同的性格。就让我来总结一下吧!

“石头”是一个小男子汉,什么任务都带领弟弟妹妹去完成,是一个很有领导性的孩子,正因为他年龄大,是大哥哥,而且经常帮助大家,大家都很喜欢他。“森碟”在节目中被称为“风一样的女子,”证明了她很像一个女汉子,各方面都不错,很得观众欢心。平时,话最多的是“天天”,我觉得他很孝顺,也不倔强,所以经常可以看到他给爸爸捏背、洗脚的场景。其中,最让大家喜欢的就是“王诗龄和kimi”大家喜欢他们就是因为他们的可爱、萌。但它们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独立能力不够强,所以经常会哭。的确,他们年纪还小,情有可原。

除了孩子的性格,爸爸的教育方式也大相径庭。郭涛很严格,王岳伦会安慰孩子,林志颖会鼓励孩子,张亮却是严格与温柔交加,而田亮用的是温柔法。

《爸爸去哪儿》的重点是在“爸爸”这个词上,若是妈妈的话,那可能票房就没那么火。因为在生活中,爸爸可能并没有那么起眼,但在《爸爸去哪儿》中,体现出了爸爸最温柔的一面。

妈妈去哪儿了? 第17篇

妈妈呀!你可终于回来了!可把我给急死了!虚惊一场啊……

早上,我迷迷糊糊地起来了,刚想问问妈妈早上吃什么,却找不到妈妈。我大声的叫道:“妈妈!你在吗?”回复给我的只有回音。妈妈去那里了?是不是不在家?怎么都不告诉我一声。我一骨碌爬了起来寻找妈妈的身影,可就是找不到。

突然,我发现餐桌上放着妈妈的手机,是不是出去倒垃圾啦?那么应该很快就会回来的。我坐立不安的等待着,肚子早已饿的“咕咕”叫了。家里一点动静都没有,让我感觉到害怕,心里产生了一种恐惧感。妈妈呀!你去哪儿了呀?快点回来解决我吃饭的问题吧!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了,我又饿又怕,但妈妈就是不回来。看来妈妈不是去倒垃圾了,那是去干嘛了呢?去亲戚家?那不管怎么样也会告诉我啊!而且去亲戚家怎么会不带手机呢?

我在家里四处乱走,等了近几十分钟,还是没能听到那熟悉的敲门声。妈妈会不会把我丢在家了吧?不可能的……我焦急的看了看餐桌上的手机,决定打电话给爸爸。说不定爸爸妈妈他们在一起呢!我拨通的爸爸的手机,带有哭腔的说:“爸爸,你和妈妈在哪儿?”爸爸还没回复,就响起了一阵敲门声。是爸爸妈妈!我连忙跑去开门,只见门外的`爸爸妈妈手里拎着大包小包的菜与早点,原来他们去菜市场了呀!妈妈听我说了在家的事,笑着说:“我把手机放在家里是让你醒来之后打电话给爸爸,没想到你起的那么早,我以为你很晚才起来呢!”“下次出去可要通知我!”

《爸爸去哪儿》的叙事分析 第18篇

这档节目实际上购自韩国MBC电台《爸爸!我们去哪儿》的版权, 经过本土化包装和制作, 视角对准亲子关系, 五位明星爸爸和子女们在一起度过三天两夜的生存体验。“亲子秀”的创新题材可谓是去年综艺节目的救世主, 为2013年的秋天横添一抹绿色, 力破2013下半年电视市场不景气的传言。2013年末, 《爸爸去哪儿》第一季的六期节目在爸爸和孩子们欢笑中完美收官, 当然少不了观众的集体“言论狂欢”, 或褒或贬之声此起彼伏, 关于这档节目的新闻也从未离开观众的视线, 眼下正是对《爸爸去哪儿》做一个全面剖析的最佳时机, 笔者将从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视角对此进行利弊分析, 对韩国原版和中国版节目进行对比分析, 并借助媒介批评的理论范式展开论述。

一、定位:文化与娱乐的博弈

(一) 文化标签

《爸爸去哪儿》 (以下简称《爸爸》) 一经引进, 便落地生根, 经过本土化改造, 去除了原版中拖沓的情节, 通过巧妙剪辑加快叙事节奏, 使之更符合中国观众的收视习惯。但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立足本土, 贴近人们日常生活, 将饮食、旅游、购物、民俗等诸多元素纳入其中, 使得节目成为电视文化的成功范本。例如, 韩国《爸爸!我们去哪儿》节目中, 辣白菜、大酱汤、辛拉面等作为韩国符号的食物纷纷亮相, 通过孩子与爸爸的通力合作, 从寻找食材到最后享用美食, 不知不觉节目本身便演变成“贴上文化标签的代言人”。

无独有偶, 中国版的《爸爸》六期节目分赴六地取景, 足迹遍及中国版图东南西北中各地, 从北京山村, 到宁夏沙漠, 再到哈尔滨冰城, 这些带有独特地域风格的外景地, 从进入观众的视线开始, 就注定被“文化”, 一度成为“亲子游”圣地, 甚至有些网站、旅行社趁热打铁瞬时推出旅游套餐, 线路完全复制节目组行程。

《爸爸》中无处不在的符号, 如羊皮筏、皮影戏、炕等, 在大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话下, 从原本的“能指”变成了让观众浮想联翩的“所指”。“能指”是符号的形式, 表现为一种文字、声音或图像, 这特定的文字、声音、图像能够引发某种概念的联想。“所指”则是那个被联想到的具体事物。对观众来说, 这堆符号已然不是它们所代表的事物本身, 而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的象征, 或者是一种地域的代名词。

(二) 娱乐营销

《爸爸》播出后收视率连续走高, 不可避免地带动广告商的冠名和赞助热情, 据报道, 《爸爸》第二季的广告冠名费以1.5亿起价, 暂不论真实与否, 网友热情的呼声足以说明其在观众心目中的热度, 节目播出之后各种衍生品的带动性消费, 不得不说这是一场完美的娱乐营销。

《爸爸》播出第三期恰逢林志颖的儿子Kimi的生日, Kimi一句“我要奥特蛋”惹火了线上线下“奥特蛋”的销售, 据《消费日报》11月21日报道, “小Kimi的奥特蛋卖火了, 一天销量一百多箱, 价格最高差一倍之多。”[1]除此之外, Kimi最爱的毛绒玩具“小黄”、田亮女儿Cindy穿的T恤衫、王岳伦女儿王诗龄的羽绒服等都被淘宝卖家打上“明星同款”的字眼卖疯了。作为观众的我们, 不禁要反思:为何这些衍生品会出乎意料地大卖?节目情景再惹人入境, 为何观众的注意力总是聚焦节目中出现的衣服logo、饮品、玩具等?

究其原因, 笔者认为在消费社会的文化土壤激发了人们独特的消费观。真人秀节目根植于消费社会。自20世纪初, 资本主义商品的生产和扩张, 消费者的消费欲望便持续膨胀, 后工业时代, 由于商品生产数量和消费空间的饱和, 消费者为寻求更新鲜的刺激, 纷纷将目光投向更开阔的消费领域———包括情感、明星、梦想乃至人际关系, 总而言之, 消费渐渐地表现成一种文化样式。消费文化, 简单来说即是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与消费相关的活动表现出来的文化和成果。在《媒介意义的内爆》中, 鲍德里亚宣称媒介中符号和信息的激增通过抵消和分解所有的内容消除了意义。[2]综上所述, 对于受众来说, 《爸爸》中充斥的各种符号信息, 在与节目本身的主旨信息杂糅中, 分散了受众的注意力, 也因此削弱了节目本身的文化意蕴, 而最终更像是一场娱乐的营销。

二、嘉宾:自然的流露, 还是刻意的表演

《爸爸》将室内综艺升级成为野外综艺, 将虚假的比赛变成突出记录性而忽略综艺性的真人秀。父子、父女搭档真实、温馨的场景激起屏幕前的观众的参与热情。然而, 在众人的赞叹声中, 网络上的质疑之声也呼之愈烈, “张亮和天天太爱演戏了”、“不是说好了在录制过程中不能跟家人通电话吗?”贴吧里此起彼伏的吐槽, 让我们也不得不去反思:到底这场真人秀是真正无剧本、无演员、无预定结局、无外力干涉等的全程记录、实地跟踪的制作形式, 还是打着记录的幌子嘉宾极尽矫饰的表演?

根据李普曼的“拟态环境”概念, “我们所指的信息环境, 并不是对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 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3]在这个“拟态环境”中, 所谓的真人和真实都已经发生了异化。对于这场真人秀的嘉宾, “他们只是一群拥有着真实姓名和真实身份的符号, 是媒介挑选出来的目标受众的代表, 是被格式化和媒介化了的真人, 是形形色色的性格符号。”[4]“拟态环境”的假说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释, 由于录制环境的特殊性, 户外真人秀节目不可能进行彩排, 在几乎360度被镜头包围的公开环境里, 明星嘉宾必须谨慎对待, 但却不可能始终保持表演状态, 即使有刻意之嫌, 后期的剪辑工作也未必能够采用这段镜头, 因此“刻意表演”的质疑不攻自破。然而, 从另一角度, “拟态环境”创造的媒介氛围, 使嘉宾本身已经被异化成“表演主体”, 本着传达正能量的价值原则, 他们的一举一动对于屏幕前的观众都是一种意义上的表演, 使之区别与完全真实世界的表现。

三、剪辑:客观的记录还是剪辑的假象

轻松有趣的《爸爸》背后, 是庞大的制作团队。据节目组工作人员表示, 节目的制作很复杂, 但是节目的制作周期又很短, 三天拍摄, 十一天完成混音、剪辑等工作, 包括字幕组连续三天连轴转才有那些奇思妙想的字幕, 比如“森碟”、“风一样的女子”、“黑米哥哥”等热门词汇。面对海量的视频素材、有限的制作时间和节目时长, 节目不可能面面俱到, 有时候剪辑师的“把关人”角色, 无形当中成了舆论的操盘手。“把关人, 即在传播过程中负责搜集、整理、选择、加工与传播信息节目的群体。”[5]

节目中, 五位萌娃在镜头前各显特色, Kimi可爱、Cindy爷们儿、王诗龄公主脾气但又懂事、天天很乖、石头义气……网友们给萌娃们贴的标签可不止以上, 统计可见, 多数属于正面评价, 唯独王诗龄, 不幸躺枪, 有网友发博文声讨“在片场发脾气”、“打Kimi”、“身上衣服价值过万”……负面评论一度有爆棚之势。事后, 王诗龄的母亲李湘站出来为女儿鸣不平“没有一个小孩是完美的”, 她也曾抱怨剪辑师为何不把小诗龄与其他小朋友互动的画面放进去, 得到的回答是“王诗龄发脾气的时候多可爱呀, 这才是童真啊!”可见, 后期剪辑制作相当重要, 每一个精心选择的镜头都可能引起线下观众的热烈声讨, 剪辑师眼里的真实未必是观众眼里的真实。

观众的“选择性理解”, 也在无形之中引导了舆论。“选择性理解”这一概念, 是1960年美国传播学着克拉伯 (Joseph Klapper) 在《大众传播的效果》一书中提出, 指具有不同心理特征、文化倾向和社会成员关系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媒介内容。如此以来, 由于习惯性不同、功利性差异、求得心理和谐一致等因素, 受众的收视反应会与传播者的收视预期不符, 致使原本真实的记录沦为“剪辑的假象”。

四、观众:父性教育回归的时代反思

《爸爸》火爆荧屏的同时, 关于它的评论性文章也应景产出, 笔者在中国知网中搜索“爸爸去哪儿”, 结果与《爸爸去哪儿》节目直接相关的文献有55条左右, 而其中在标题中直接体现“父爱”、“教育”、“反思”字样的就有17条, 占到总数的30%, 对当今社会“父爱缺席”的现状的反思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 孩子成长呼唤父爱回归

三天两夜的节目中, 虽然父亲与孩子们在这短短72小时的相处中, 重新发现了彼此, 获得了短暂的心灵靠近, 但这种发现恰恰证明了, 现代父母与子女之间或许已经在时空与心灵上相隔甚远。一档亲子互动节目, 让人拥有瞬间的感动其实并不难, 难的是在日常生活的点滴间, 父母能够陪伴着孩子成长, 感受彼此, 了解彼此。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 父性教育缺失, 正在成为一种必须面对的现实。节目中, 王岳伦就不止一次坦诚“以前一直忙于工作, 对王诗龄的关心和关注太少”。

(二) 提醒父亲转型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 “严父慈母是父母不变的定位, 男主外, 女主内, 家庭的掌控大权往往握在父亲手中”, [6]这不成文的规则在当今社会仍然有效, 不同的是, 随着女性走向职业化, 父亲在孩子的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更加复杂和多元化。节目中, 有的父亲用责备闹钟的方式来安慰受到惊吓的儿子, 这就是典型的推卸责任的教育思维;有的在儿子犯错的时候习惯性地严厉苛责, 甚至用“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 充分体现了父爱偏激。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少不了挫折和伤痛, 但责备无辜的第三方, 容易让孩子条件反射地认为“都是别人的错”, 而“恐吓”也会让孩子在父亲的威严下成长, 留下童年的阴影, 这些显然都不利于孩子人格的正面发展。

五、结语

《爸爸去哪儿》是一注强心剂, 为这个寒冬里的每一位观众内心注入一股暖流。观众褒也好、贬也罢, 节目组、嘉宾、商家、观众都是赢家, 节目组从“拿来主义”到累计经验、创造新思维, 嘉宾组从节目中获得更多曝光、名气以及收获了友情和亲情, 商家收获了销量, 观众收获了狂欢和思考。《爸爸去哪儿》的积极意义在于, 在电脑和手机共生的“多屏时代”, 在家庭成员的时间和注意力被媒介所分散和消耗、感情交流越来越少的情况下, 这个节目又让观众重回到客厅、聚拢到电视机前, 回归亲情洋溢的家庭, 这也是信息多元化时代, 电视对自身优势的再发现。

摘要:2013年10月, 一档亲子户外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登录湖南卫视, 开播以来不但屡创收视佳绩并频登话题宝座, 节目所引发的其他效应也不断叠加。“文化、娱乐、真实、表演、教育”成为围绕本节目关键词。本文将从节目策划、参与嘉宾、后期剪辑和观众四重视角审视本节目的叙事, 用对比分析的方法适当比较韩国原版节目的优劣, 并借用媒介批评的理论范式展开论述。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文化标签,娱乐营销,父性教育

注释

1[1]庞黎鑫.爸爸去哪儿衍生品消费火到哪儿[N].消费日报, 2013-11-21.

2[2]让·鲍德里亚.媒介意义的内爆[M].

3[3]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7.

4[4]董宝磊, 滕单单.“真人秀”的拟态真实——数字化时代“真实电视”的文化解读[J].对外传播, 2006 (5) .

5[5]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上一篇:生活的乐趣优美散文下一篇: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