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2024-05-12

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精选6篇)

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第1篇

2017-2018年九年级第一学期历史期末考试分析

一、试题分析:

1、题型题量分析

本次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最大限度地与中考接轨。本次试卷共分简答题,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探究题四种题型。分值分配合理,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题。

2、试题特点分析:

(1)本次试卷遵循中考的要求,单选题来说,综合性就比较强,并且偏向与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学生想要得出答案并不容易,学生须在掌握较好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才能作答,材料分析和探究题的问题设计也是如此。

(2)注重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以及横向纵向知识联系的考查。比如选择题4题涉及到了七年级历史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得高分不易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二、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最大的问题是137班及格率太低,尖生优生比期中考试有进步,但还有进步空间。

学生答题的得失分情况分析:

1、单选题和简答题和材料解析题18题相对来说得分率较高,材料解析题19题和20题探究题两个题型失分率较高。

2、失分情况:

选择题失分最严重的是4、12题。都是关于时间的问题,第四题主要是由于初一中国史朝代记忆不清。第八题是关于一战重大事件记忆不清。

简答题16题学生缺乏对人物身份的介绍,需要增强答题的规范性。

17题关于二战的进程涉及史实掌握不清。有的与一战有混淆、有的是前后顺序颠倒。

18题材料题失分较严重的是(4)小题学生审题存在问题,不能分别说明背景与归纳说明改革的共同影响。

19题材料题失分严重的是(2)小题第一问,学生缺乏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20题探究题学生失分较严重的是(2)、(4)题,学生关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历程表述不规范,(4)题关于两个国际会议评价不能做到分别评价,知识不能灵活运用。

三、学生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础知识差,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仍然较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突出表现在材料题的解答方面,有的学生知识不清,思维模糊。这些以后在平时历史教学中要加以训练和指导。

四、对今后教学的启示:

1、历史教学首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同时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综合、归纳、分析、比较以及发散思维和语言表达等能力。

2、加强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诸如审题意识,细心程度,对关键词的把握,答题书写端正清楚,有条理分点答题的习惯,答题时间的把握等,要在平时教学中多次强调考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形成良好的答题习惯,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失误。

五、采取措施

1.夯实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从落实知识做起。对于课标要求的基本知识、重点知识,一定要重点落实,让学生掌握准确无误。重视检查落实,一定不要忽视基础,不要让学生应得的分失去; 2.提高综合能力

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要进一步提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训练学生读图、识图、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训练学生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从而起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3.提高答题技巧

教学阶段,应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审题能力的培养,认真审题、避免出现答错题;加强答题规范性的训练,使学生答题时做到点化、序列化和段落化;加强学科语言组织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按题目的要求取舍和重新整合知识。

高巧英 2018.02.2

2015-2016年九年级第一学期

历史期末考试分析

高巧英

2016.02.24

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第2篇

一、试题概况

(一)试卷结构

崇左市2013年中考,历史试卷仍采用政史合卷、闭卷考试的形式,历史学科总题量为18题,赋分60分。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份,1~15题为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占卷面总分的50%;16~18题为非选择题,共30分,占卷面总分的50%。其中,中国古代史14分,中国近现代史22分,世界古代史2分,世界近现代史22分。以上数据,体现了出题者对各年级教材的尊重,各年级的赋分、内容分布均衡合理,符合广西2013中考历史学科说明的要求,是一份难得的,有分量的好试题。

(二)试题基本特点

整体分析2013年崇左市中考历史试卷,并结合过去二年的试卷,我们可以看到这份试卷在命题思路、试题题型和结构布局等方面,稳中有变,推陈出新。

1、稳定

2013年崇左市中考历史试卷给考生的第一感觉是平稳的试题题型和命题视角。试题注重基础,坚持以“课标”、“说明”和教材为本,从史实出发,着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中,这样的命题思路与中学历史教学的实际越来越接近。

(1)题型稳定。综合考察过去二年及今年的崇左市中考历史试题,虽然整个卷面分为两个部分,但是,都由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综合题三类题型组成。可以说,这几年崇左市中考历史卷的题型非常稳定,这也有利于学

生的复习备考。

(2)命题视角稳定。近三年的崇左市中考历史试题,都体现了以下三方面的命题视角。

第一、关注现实。试题以现实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察历史。今年的中考题,选择题第3题、第8题、第14题,都分别以新疆喀什巴楚县发生严重暴力恐怖事件,“神舟十号”飞天,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南非德班会议,这些今年发生的,现实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考察了新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863计划、欧洲联盟三个知识点。材料题第17题,以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为关键词,考察了学生对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开国大典新中国的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些重大的、基本的历史事件的把握。

第二、关注学生。试题既注重引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个人体悟、感悟,体现考试对培养学生素质的导向性作用,也充分发挥出历史鉴往知来的学科作用,学科魅力。试题16题、17题、18题的第4问,也是各题的最后一问,分别考察学生对对外交往、开放交流的认识,实现“中国梦”如何做,俄国(苏联)大起大落对中国的借鉴。这些问题的答案,可以说,会是相对个人化、个性化的主观认识。我们认为,提出这样的问题,其实是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历史科学习中,学会主动去思考历史,学会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去体悟历史、感受历史,注重从历史学习中汲取到有益的成长养料,把学习历史与个人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

第三、关注双基。

①试题的知识落点集中于教材的主干知识。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长平之战、秦统一措施、民族关系、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一国两制”等。非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唐朝的对外开放、清朝的闭关锁国

政策、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开国大典、俄国1961年改革、十月革命、苏联解体等。试题所涉及的考点几乎覆盖了七、八、九年级教材的主要学习主题,重大的历史事件。

②试题考查了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有:获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解读历史(论断)的能力;读图的能力。

2、变化

2013年崇左市中考历史试卷,在保持稳定性、连续性的同时,也体现出了一定的变化,具体而言,表现如下:

(1)题量减少,赋分增多。今年中考的历史卷共有18题,其中,选择题15题,材料题2题,问答题1题。而2012年的试卷共有24题,选择题20题,材料题2题,问答题2题。2011年的试卷共有17题,其中,选择题12题,材料题3题,问答题2题。从总分上来看,今年卷面的总分是60分,比过去2年都是赋分50分多出了10分。

(2)加大了对中国古代史,世界现代史的考查。见下表:

由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崇左市中考近三年来,对中国古代史考查,其分值为9分、10分、14分,世界近现代史在试卷中的分值为19分、16分、24分,赋分都增加了,而且不小,这值得注意。

(3)关注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2013年崇左市中考历史试卷,有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特别关注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这体现在16题、17题的第一问上,分别考查了学生对唐朝对外文化交流以及对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特点的概括、把握。简而言之,考题是问特点。问特点,实际上是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总体把握,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去概括、表述。

(4)取消了对历史周年纪念的考查。今年的试卷,没有对历史周年纪念进行考查,这是近些年来所没有的。2012年是鸦片战争的70周年纪念,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90周年纪念,当年的试题分别出现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考查。

二、成绩分析及试题评价

以下是基于崇左市考生总人数14555人为样本的成绩分析。

1、成绩分析表

考生总人数

百分比(%)20分以下

14.12 20~29分

11.15 30~39分

15.90 40~49分

18.95 50~59分

19.19 60 分

最高分60

最低分0

平均分30.68

及格率58.83(%)

优秀率20.69(%)

三、考生答题质量分析

(一)考生试卷各小题平均分、难度、区分度基本情况(总人数: 14555)

选择题

非选择题

总体

满分

平均分

16.98

13.70

30.68

难度

0.71

0.53

0.61 区分度

0.29

0.47

0.39

(二)考生答题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基础知识不牢。

第一、对重大的历史事件没有把握住。16题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政策、18题俄国1861年改革、十月革命,这些事件都是教材里重要的历史事件,而且,要求必须掌握好,也是经常考查的内容之一,可是,即便是这样,也还是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答对,答好,拿到满分。

第二、对教材里的人物没有注意,没有认真、仔细地识记,认不出人。具体表现在16题的第一问,题目给出了两幅图,分别是鉴真和玄奘,很多的学生没有分辨出来,白白丢了2分。

2、学生学习历史只满足死记硬背,缺乏对历史事件的深层次理解,造成了应变能力低,答卷中出现答非所问的现象。

考题17题第二问,出题者设置了相关联的俩个小问题,分别是:毛主席诗词中“一唱雄鸡天下白”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对于实现“中国梦”有什么历史意义?实际上,第二小问考查的是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只不过出题者没有原原本本的问,而是在材料背景下,加了“对于实现中国梦”,这样一个定语,有很多的学生没有很好地理解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也没有认真审题,联系到材料的小标题[独立之梦],结果,很简单的问题没有答好,得不了满分。

由此可见,教师必须有意识地改变学生心目中,学好历史就是靠死记硬背,这样一个观念,在平常的历史课堂学习中,要求他们在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去记忆、去把握,这样才能学好历史,考好历史。

3、对历史事件的概括、表述能力不足,概括不准确,表述不完整,不连贯。

试卷第18题,第一问中的最后一个小问“这次改革对俄国的社会发展有何积极作用。”很多同学在答题中,没有能够概括出俄国1861改革“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这样的要点。相反的,不少的学生答到了“使俄国留下大量的封建残余;使俄国得到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和资金”,这样非要点答案上来。

4、考生答题随意,不太注重细节 答题语言不规范、口语化。

错别字较多。如“玄奘”写成“玄藏”、“鉴真”写成“签真”或者“真鉴”,“自力更生”写成“自力根生”,“吃苦耐劳”写成“吃苦奈劳”等。

5、非选择题出现一定数量的空白卷,除了极少数是缺考以外,剩下的应该都是留空,学生根本没有答题。

出现这种现象,一个方面是学生根本不懂;另一个方面是学生不想写。我们认为,原因在于,一是学生厌学思想的存在。二是对学习历史不感兴趣。

四、教学建议

(一)抓基础。基础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二是基本能力,不仅在复习备考中,更应该在平常的课堂教学中,都要注重从这两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1、夯实基础知识。夯实基础知识,要注重抓住重大的历史事件,做到以大带小,以点带面,先化繁为简,再化简为繁。这样,才能在掌握基础知识过程中习得方法、提高能力、升华情感,在提高能力中进一步巩固基础知识,这是历史学习的可行之路。

在抓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必须注重历史主体知识,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类与整合,形成专题知识、主题认识。由于史实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很多问题,只有历史地、多角度地观察,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将教材的主体知识构建成立体的知识网络,利于学生把握主体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从整体上掌握知识结构、把握历史线索和阶段特征。

2、提高基本能力。教师要尽可能根据教材内容,并且在学生熟悉教材的基础上,从历年的中考题库中精心选择恰当的课外史料进行教学,进行课堂训练,有意识地补充课本没有的新材料,并用补充的材料命制试题,要求学生尝试着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再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判断、解决问题。只有通过有内容、有目的、有方法的训练,才能使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

(二)重思维。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我们认为,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和辩证思维,建立大历史观。

1、时序思维。历史学科之所以能够作为一个学科而独立存在,在于它是建立在时序基础上、阐明人类历史过程中变革与传承的一门学科。美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思维能力的要求上,把“时间顺序的思维能力”

排在首位。它解释说:“时序思维能力是历史推理的核心。如果没有历史地看待时间的明确意识,学生肯定会把诸多事件看作一大堆杂乱无章的东西。没有强烈的年代学意识,学生就不可能考察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或解释历史因果联系。”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时序思维能力:

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察,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时序与地域、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延续与变迁、联系与综合等概念,对历史事实进行理解和判断。

2、辩证思维。一个历史事件,不是凭空发生的,它充满了无数的必然和偶然,也是存在于一定的历史空间和时间里,因而,我们必须辩证地去看待它和分析它,并运用于课堂之上。

教会学生历史的辩证思维,需要老师针对每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进行全方位的透视,运用对比、比较、联想、归因等多种方法去多角度去观察历史,这样才能让学生建立起对历史事件的立体认知。

3、建立大历史观。在今天信息化的时代里,我们必须学会从海量的事件、细节中解脱出来,建立大历史观,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历史。

建立大的历史观,要求教师教会学生把观察历史的视野拉长、放远,不必拘泥于历史的细枝末节,学会用望远镜去观察历史,而不仅仅是显微镜。

比如,复习中国古代史,可以把我国古代史分成远古时代、第一帝国时期、第二帝国时期、第三帝国时期,四部分去复习,这样把纷繁复杂的历史处理得简洁、明了,学生容易把握,也容易记忆。

(三)明方法。

1、注重联系社会现实,加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中考试题重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课本历史知识、历史现象与实际生活的关联点,使学生更好地通过所学的历史知识认识、理解和把握社会现象;关注主流媒体的国内外重大新闻,抓住时事热点,运用历史学科独特的视角去审视、洞察,鼓励学生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思考,对历史问题进行多元分析。要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历史人文素养、情感态度和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2、重视教学的细节。

俗话说:言传身教,细节决定成败。考生答题不规范、随意、口语化、错别字、不合理安排时间等诸多问题与历史教师忽视教学细节有一定关系。作为教师应治学严谨,专业功底扎实;课堂上,用专业术语讲授,板书整洁规范,严格要求,这样,自然而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

(四)强训练。

1、把训练安排到每一节课当中,而不仅仅是在初三复习的最后的那一年,那一个学期。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思路,从满堂讲,满堂灌,向少讲,精讲,多练转变。目前,我们崇左市有部分的学校实行了“学案导学”教学法,我们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有益的尝试,变革,从当前实践的效果来看,是有成效,出成绩的。这值得推广到整个把崇左市的,把我市历史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2、注重训练题目的精、巧、实。精,要求教师编写的题目数量要少、典型,不搞题海战术和疲劳战术。巧,要求教师编写题目的问题,问得巧妙,不照搬照抄,有变化,有角度,有梯度,既使学生觉得新鲜,又有一定的难

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第3篇

嘉峪关市是一座历史名城, 也是一个新型工业旅游城市, 它是以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嘉峪关命名的城市,南有绵亘千里的祁连山雪峰,北有龙首山和马鬃山,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因此秦汉以来的历代王朝都在这里派兵驻防。它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留下了许多古迹和珍贵的文物,如,古拙粗犷的黑山石刻画像、反映魏晋时劳动人民生产活动的新城魏晋壁画砖画墓、我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长城博物馆,还有长城第一墩、李陵碑,以及新中国以来的酒钢历史发展等,都是取之不尽的良好的乡土历史教学素材。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和内容适当补充本土历史,激发学生历史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

一、将地方历史与历史教材巧妙融合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是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的事,而且历史知识的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初中历史教材对乡土历史涉及较少,学生对家乡和身边发生的历史往事也知之甚少。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乡土历史,引导学生挖掘身边的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历史知识的传授。如,在学习“鸦片战争”一课时,教师可将林则徐因鸦片战争中中国战败而被清廷贬黜到伊犁,途经嘉峪关时所作的“雄关楼堞倚云开,驻马边墙首重回;风雨满城人出塞,黄花真笑逐臣来”的诗篇引入历史教学中,使学生深切感受到林则徐不仅是书本中的历史人物,而且还是与家乡的历史有密切相关的英雄。又如,“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楼阁高耸,巍峨壮观,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名动天下。因此,在学习“明长城”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搜集有关嘉峪关城楼的史料,通过观看嘉峪关城楼建造的视频资料,再加上“击石燕鸣”和“定城砖”等传说故事,既让学生了解了明长城是为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进攻而建的一项伟大工程,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又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拓宽学生的历史视野,开展乡土历史专题教学

开展乡土历史资源的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能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历史知识视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嘉峪关新城魏晋墓有“宝贵的地下画廊”之称,它是研究魏晋时期河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重要珍贵史料。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历史教材中,第十九课“江南地区的开发”中也摘编了来自嘉峪关当地的“魏晋墓壁画”的内容,足见“嘉峪关魏晋墓”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完成教材教学内容的同时,可将当地魏晋墓所涉及的内容分为多个专题一一给学生介绍,诸如农耕篇、游牧篇、宴饮篇、驿传篇等,其中的《驿使图》成为我国邮政史上的罕见之物,是中国邮政的“形象大使”。通过专题学习,使学生了解嘉峪关魏晋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融合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历史发展情况,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的历史风貌,从而丰富历史知识,拓宽历史视野。

三、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拓展乡土教育

进行探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从了解局部乡土历史到整体社会历史发展的变迁。如,在学习历史教材中的“改革开放”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等渠道了解嘉峪关在改革开放前后社会风貌的变化, 或是让学生从网上搜索相关的文字、图片和影像等资料,开展“酒钢的历史变迁”、“寻找身边的历史”等社会调查,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和熟悉的事实,让学生感受嘉峪关历史发展的情况, 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情况,从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以及增强学生建设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等。这对学生历史知识视野的开拓, 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激发都有很大的益处,还让学生走出了课堂,走进了生活,体验了历史, 有利于学生把所学的历史知识和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进情感教育

悠久的丝路文化与长城文化为嘉峪关留下了大量优美的诗篇。因此,在学习明清文化时,教师可将有关嘉峪关的一些诗词渗透于历史教学中, 如,明朝陈其学的《防秋登嘉峪关楼纪事》、戴弁的《嘉峪晴烟》、清朝林则徐的《塞外杂咏八首》(之二)、施朴华的《题嘉峪关驿壁》等。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吟诵这些诗歌,进一步增进学生对嘉峪关乡土文化的理解和重视,提升学生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学生们的情感素质, 达到教育和感化学生的目的,从而丰富初中历史教育“情感与态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嘉峪关文化的传承创新作出积极的探索。

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第4篇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历史 教学质量 自主学习 教学措施

传统历史课程教材和课堂教学越来越不适合新形势的要求,新课改的普及和推广,势必是带给教师和学生的新挑战和新体验,同时也给死气沉沉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新课改旗帜下的教师,要有敏锐的意识,剖析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转变传统的思维观念,将学生从以前“灌输”的教育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从被动接受向积极主动学习的学习主人翁转变。同时,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在新课改中,应该积极参与学习,与老师多交流、积极配合,充分利用国家教育改革带来的自我展示平台和教学资源,响应新形势下教育理念和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做学习的主人,争取早日成为有用人才。

一、新形势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理念陈旧,授课方式枯燥单一

众所周知,高中课堂存在课时紧张、知识点繁杂、记忆难度大等特点。因此,在高考的压力下,许多老师为了提高课堂的所谓质量,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日常的教学活动,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一节课整整45分钟,老师的知识点讲解、知识结构的建立就占了大部分时间,而学生的理解和消化时间少之又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缺少思考,即使学到了知识,也会因为理解力缺失,只是学到了皮毛而已。而且,久而久之,学生会厌倦这种枯燥单一的学习方式,对学习失去兴趣。

特别是,许多教师受传统的教学理念的影响,思想比较落后,很简单地将高中历史教学看成一门考试的科目。授课以考试升学为目的,以提高考试成绩为前提前提。往往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个性化的发展,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种为了教学而教学,为了学习而学习的教学活动,不仅无法深层次挖掘历史教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同时,也让历史教学考试服务。

2.忽视学生主体地位,“一刀切”现象严重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熟不知,在学习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不管教学过程能否顺利进行,还是教学成果是否优胜,都是通过学生来反应的。由此可见,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第一位,认真考虑学生的需要,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学内容,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激发学生思考的潜力,加深学生的理解。

然而,还是有老师为了高考的任务,采用统一性、一致性的教学模式,加快教学速度,忽视了教学中的灵活多用与思维发散,让学生拘泥于课堂,成为考试的机器,在高考的路上为了成绩拼命学习,而这完全违背了学习的初衷!

二、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措施

1.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多么的重要!那么,作为一名老师应该了解这一点,在高中教学中放宽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高效优质的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尤其是近年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应用,让学生学习、老师教学的方式有了多种选择。老师的新思维、新方法教学,会让学生受益匪浅。在快乐轻松的参与中,牢牢理解并掌握知识。同时,还原学生主人翁的地位,学生的学习意识增强,成绩自然而然不用担心了。

2.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所谓树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从某种角度讲,教育是为了个性化的发展,而不是让学生在考试的泥潭中迷失自我、失去自我。最后都成为没有个性特色,一模一样的“小树叶”!老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代表性、梯度性的教学手法,对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这样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真真切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老师可以根据学生能力强弱,有层次辅导。对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可以让其识记基础知识要点、知识疑难点归纳、基础知识练习等;而对于能力好的学生,可以跳过基础知识学习,根据自己能力做一些又提高性的题目,或者拓展一些课外知识。这种层次分明的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加强老师与学生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结语

科学合理高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掌握知识的关键。因此,新形势下,教师应该顺应时代潮流,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教育理念,开展灵活多变、层次鲜明、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来增强历史课堂的灵活性、生动性与形象性,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同时,转变学生学习的主人翁地位,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快乐参与学习,轻松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 姚春敏. 高中历史教学中“史地”结合的现状及原因分析[J]. 中国校外教育,2009(08).

[2] 马文平. 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如何改变教学观念[J].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S2).

历史教学质量分析报告 第5篇

2012年春季学期八年级历史期末教学水平测试的阅卷工作,在县教研室的正确指导下,在小组成员的团结协作下,顺利、圆满的结束了。为了使八年级历史期末教学水平测试达到预期目的,查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学生学习存在问题,达到查缺补漏,有效地促进今后教育教学。现就八年级历史期末教学水平测试质量分析如下:

一、试卷特点及分析

本学期期末试卷“紧扣教材,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变不离宗”,并注重各单元相关知识的有机结合,既体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课程理念,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努力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途径。试题本着有利于基础教育为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合格人才与劳动力的水平测试,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基本要求,在题型、题量、难度系数等基本保持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整合知识考查内容,突出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与现实的有机结合,学生综合分析、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对指导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本次期末教学水平测试卷共分为:第Ⅰ卷选择题(50分)和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两部分。第Ⅰ卷选择题为单项选择共25题,每题2分;第Ⅱ卷非选择题包括两种题型:判断题(5个小题,共10分)和材料题分析题(共4个题4个材料,且每个材料均设置了3个小问题;共40分)。

2、整份试题覆盖的知识面比较广、全,能够全面检测出课标上中国现代史部分对学生所要求的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整份试题重点考查了学生的“双基”,没有怪题、偏题,试卷难易适中。不足之处,就是可适当增加识图题,达到“以图读史,以图讲史,以图考史,巩固知识”的目的。

3、立足基础,重视主干的思想不变。

本套历史试题遵循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强调对学科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试题灵活且易于入手。⑴、通过选择题型来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题量占50%(即分值),覆盖面较全,难度适中,强调知识理解性及运用,共25个题,包含八年级历史下册共6个单元18课的内容,且答案基本上都能从课本中得到,仅第25题是通过根据所学与现实结合分析得到正确答案;部分题目通过创设的历史情景,考查学生知识理解和知识迁移能力。⑵、非选择题包括判断题和材料分析题,注重了知识与能力的融会贯通。①判断题着重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②材料分析题所选材料通俗易懂,设问明确,有一定难度、梯度,重视学生审题能力,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历史的空间思维能力、知识迁移能力和知识的整合能力;设问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水平。③ “材料分析题”也实现了教学水平测试之目的之一——拉开学生成绩高低的界线。、坚持注重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理念不变,有效体现新课改要求的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历史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材料分析题第1题(即第27题),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诞生后为新中国的成立、建设、发展所做的重大贡献”及理解“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既注重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识记,又注重对历史情感和历史价值观的感悟,都是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受到思想的熏陶与启迪,并通过整合学习的内容,才能很好的完成。

5、体现学科性,突出论从史出的学科特点

注重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从中获取和运用有效信息;强调历史学科用史实说话,论从史出的原则,是今年历史试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如材料题第五题,材料与问题之间关系紧密,考查了学生阅读理解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和论证问题的能力,这对今后的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6、体现时代性,突出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观察现实社会的能力,发挥“以史为鉴”的功能,是历史学科的突出特点。关注社会热点,紧 密结合现实和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学会以历史的思维来分析这类问题。如材料分析题第28题,虽然“三农”在历史教材中没有讲到,但是在思想品德课和新闻中却是时常出现的。“史为今用”是近几年历史命题的主线。凸现了历史学科与时俱进的一般特点、也体现了历史试题的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开拓视野,更教会学生学会关心国家与民族的命运,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7、试题设计了开放性问题,侧重考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加大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力度是当前命题的趋势,开放性试题包含内容开放和答案开放,内容的开放是指历史试题的材料来源不能拘泥于教材,“观点在书中,材料在书外”。答案开放是指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如第27题的第(3)问,第28题的第(3)问,试题创设了开放性问题,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生根据题目的要求,发表自己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只要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均可得分。新课程要求学生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试题设问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了探究问题的空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导向作用。评分标准上明确规定:言之有理即可。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参考答案的开放性,对今后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开展具有较好的导向功能。

8、全卷涉及的知识面广,且知识范围分配合理。

试题全面覆盖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民族、科技等各个方面知识点,而且知识范围的分配也充分反映了课程标准与考试标准的要求。这就有利于全方位检测学生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侧面的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9、突出了对学科主体内容和历史知识内部联系的考查。本学期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部都是学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没有偏题、怪题、超编题(当然硬要把“ˋ三农ˊ指什么”算是,似乎不太适合),体现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普及性、基础性。同时材料分析题又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从历史事件本身的联系与影响方面着题。

10、试题充分体现了课标与考标规定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灵活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比较、分析、综合及迁移等多方面的能力,很明显地反映出考查学生理解、分析、综合层次的知识内容(是拉开优生与学困生分值的题目),侧重考查了学生多元历史思维能力。

二、考生答题情况分析

就本次评卷总体结果看:⑴、总得分偏低,及格率略偏低。原因有三点:一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仍然只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与记忆,还没有真正转轨到能力的培养上来,而许多学生只知道死记书本,读“死书”;二是试题综合性较强,尤其是材料题,部分问题难度偏高。三是有部分题目虽谈不上超边了,但要与其他学科和现实结合。⑵、两极分化严重。成绩优异者高分达97分,低分仅为个位分(3分)。有许多学生只做选择题和判断题(只判断,不改正);一见到材料分析题就有畏惧心理,根本不去看题目要求,不作答。

具体各题得分、失分情况分析:

1、第Ⅰ卷:选择题。共25个题,共50分。包含八年级历史下册共6个单元18课的内容,且答案基本上都能从课本中得现成答案,仅第25题是通过根据所学与现实结合分析得到正确答案。做得好的题是:第1、3、9、14、15、18、22、23、25题,基本上都能选择正确。做得差(失分)题是:第4、5、8、11、13、17、21、24题,尤其是第24题,很少有学生能回答正确。本题得分最高为满分,最低为2分。

2、第Ⅱ卷:判断题和材料分析题。

⑴、判断题。共有5个小题,共10分。主要涉及教材第1、2、3单元,是学生容易混淆,但又是十分重要的知识点。得分最高为10分,最低为0分,完成较好的题是第⑴、⑶小题。完成最差的题是第⑷小题,学生未能正确识记“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骨干。

⑵、材料题。共4个题4个材料,且每个材料均设置了3个小问题;共40分。完成较好的题是第27题第⑴问,第28题第⑵问、第29题第⑴问中的第①问(即材料中的“老人”是谁)及第⑶问和第30题的第⑶问。失分较多的是第27题的第⑶问,第28题第⑴、⑶ 问,29题第⑵问中的第②问(即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内容,有的因为不能正确回答前一问,第②问自然就无从下手。)及第30题的第⑵问(即我国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估计原因是在教材中此知识点为一个图表呈现的内容,且表在两段楷书部分之间<中环书局版八年级历史下册P64页>,教师授课时忽略,同时,小学也曾学习过,认为太简单之故。)。

⑶、主观试题及考察学生综合能力的试题得分率较低,但也答案新颖,切合实际。

考生在答卷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一系列表象,尤其是部分学生在回答第27题和28题的第⑶小问(失分多),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的理解,并结合现实实际,学生有许多令我们意想不到答案,但却又是情理之中,言之有理。如在回答“谈谈你所在的农村今年以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能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低保、医疗保险及营养早餐等各方面的变化作答,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有机结合,国家惠农政策的深入,无不由所答体现,也为此份试卷增添生气和魅力。学生答题有关表象,为指导教师今后的历史教学和教学水平测试提供可贵的一手资料,我们应深刻剖析。

纵观学生在“材料分析题”的整体答题情况,由于问题新颖,学生答题不全面,有失分现象。尤其是第28题第⑴问,答案在课本外,学生平时不注意学科渗透,不注重与现实结合,失分严重。

三、对教师教学的情况分析

1、教师不注重抓“双基”。从学生答题情况看,总体上是好的,但是答题中也透露出许多教学中存在不足,就是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如有学生不能正确回答“中国共产党是哪一年诞生的?”(材料分析题第27题第⑴问)。由此也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对基础知识抓得不扎实。

2、教师“教死书”,学生“死读书”现象严重。这是从学生答题中反馈另一重要信息。

3、不重视学法指导和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从“材料分析题”的答题结果看,学生对此类题无从下手,不知如何作答。

四、教学建议和措施 2012年春季学期八年级历史水平测试卷本身的特色和考生答卷反映的表象、本质让我们清晰感觉到崭新的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脉搏在沸腾,我们只有全面更新全体师生教与学的理念,彻底转变师生教与学的方式,才能不断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因此,借助这次水平测试,作出如下建议和意见:

1、要依据《课标》进行教学。

《课标》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课标》对学生学习历史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学习目标,学生学什么以及学到何种程度,都一一作了具体的规定和说明,所以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认真研读课标,理解、把握,才能更好的教学。

2、狠抓基础知识落实。

基本知识点的落实:人物、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影响等是历史最基本的知识点,必须牢固掌握,反复记忆是最重要的方法。

3、加强训练,注重巩固。

教师在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每一堂课后的作业练习,落实好练习册的习题,反复落实基本知识点,注重巩固。

4、注意对所学知识的总结与归纳

对所学的历史知识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单元总结,小专题总结,用线把所学的历史知识贯穿起来,便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定的理解、条理清楚的掌握。

5、加强材料处理与材料题的训练。

强化“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观念和基本方法。加强培养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分析、提取与处理能力,对材料中出现的新的观点的敏感性,能最大限度提取有效信息。引导学生学会抓材料中的关键字、词、句和前言、引文出处的信息,要求学生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6、要重视读图、识图、填图和析图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课本图;注意读图、析图的思路、方法和步骤。以图读史,以图讲史,建立紧密的图文联系,进而挖掘课本图的隐性知识。

7、应狠抓审题能力的培养、答题技巧与答题规范性训练。

8、加强双基教学,突出“三维”目标。

基础教育重在“基础”,在课改的探索过程中,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能力,忽略基础知识的倾向。历史知识的传授是历史教学活动的基础,历史知识的学习是发展历史学科能力的条件。所以首先应保证学生掌握最为基本的历史知识。课堂复习要突出基础知识的复习。学生对教材的重点知识要掌握和巩固,因为考查的范围基本上就是这方面的内容。今天的考试所反对的是过分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对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并有一定的记忆是必要的,它既符合历史学科的一般学习要求,也是今天考试所要求的,如果课本不熟悉、没有记熟一般知识,这样根本就来不及完成试卷作答。考试是引导教师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去关注过程与方法;去注意历史知识所包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资源的发现与利用,这也是“基础”,三维教学目标不可偏废。

9、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历史知识需要记忆,但更需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历史教学的关键并不在于让学生记住多少历史知识,更主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克服死记硬背的不良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教师应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好教材和社会生活素材,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材料中发掘信息、识别信息、获取信息的能力,让学生养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分析问题的针对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10、加强阅读理解的教学和训练,重视对开放性试题指导 加大开放性试题的考查力度是命题的新趋势,开放性试题包含内容开放和答案开放,内容的开放是指历史试题的材料来源不能拘泥于教材,“观点在书中,材料在书外”。答案开放是指试题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考试内容和答案的开放,为教学拓展了更大的活动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在训 练中要给学生思考问题预留空间,让不同学生都能结合自己的观察、思考、分析多角度地解答问题,但开放答案也不是没有边际的,必须以《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观察、思考、理解和分析历史,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针对教学水平测试考试以基础知识促能力立意为主的试题,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切忌满堂灌,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学法。要创设问题情景,重视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学习不仅应知其然,而且应知其所以然。把历史课“上活”,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探究。

11、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关键,我们的历史教师要想方设法,生动活泼地开启学生的思维,让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探究,自主求知,尤其要重视后进生的转化与提高,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课程改革,更新转变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才能让历史教育教学改革结出更加丰硕的成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注:以上分析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教育同仁原谅及批评指正。谢谢!)

麻栗坡县教育局教研室

(2012年八年级历史评卷小组)

历史学科质量分析报告 第6篇

本学期八年级历史试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闭卷考,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第二部分为学习过程评价,考核学生平常学习历史各方面的情况。第一部分闭卷考总分为80分,共有五大题,分别为: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这一部分学

生的得分率为60%。得分原因主要是由于在复习时对基础知识强调得多,对学生的督促较到位,学生也能积极配合。失分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今年的选择题题目过于灵活,学生容易对答案产生“拿不准”的心理,在这种情形下失分的`可能性较大。

二、填一填,说一说。(14分)主要考查学生对列强

侵华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这一部分学生的得分率为57.1%。得分原因是复习时曾给学生们强调过列强侵华战争及战争的影响。失分原因为强调力度不够,同时有一部分学生在复习时不够认真,对知识认识缺乏系统性。

三、比一比,说一说。(10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

阶级、不同派别的中国人一次又一次探索活动的认识。这部分得分率为50%。得分原是因为讲课和复习时这一部分知识曾作为要点强调过。失分原因为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不牢靠,做题时不够认真细致。

四、看图画,忆历史。(18分)主要是考查学生图文

结合,再现历史的能力。这一部分得分率37.2%。得分原因为学生对“应继承什么样的五四精神”这样的设问都能有话可说。失分原因为学生对怎样为五四运动写解说词不清楚,对五四运动相关知识识记不牢。

五、读一读,做一做。(18分)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

理解、分析、归纳和表达能力。这部分得分率52.2%。得分原因为题型设计较好,学生都能有话可说。失分原因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较差。

上一篇:班主任与学生谈话交流的艺术12下一篇:贪吃的弟弟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