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投融资名词解释汇总

2024-09-16

项目投融资名词解释汇总(精选9篇)

项目投融资名词解释汇总 第1篇

投资:一,指为了将来获得收益或避免风险而进行的资金投放活动。二,指投资的资金。项目融资:指为项目公司融资,它是一种利用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作为担保条件的无追索权或有追索权的融资方式。

经济强度:项目未来可用于偿还贷款的净现金流量;项目本身的资产价值。

投资结构:即项目资产所有权结构,是指项目的投资者对项目资产权益的法律拥有形式和项目投资者之间的法律合作关系。

融资结构:融资结构也称广义上的资本结构,它是指企业在筹集资金时,由不同渠道取得的资金之间的有机构成及其比重关系。

直接融资:拥有暂时闲置资金的单位(包括企业、机构和个人)与资金短缺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相互之间直接进行协议,或者在金融市场上前者购买后者发行的有价证券,将货币资金提供给所需要补充资金的单位使用,从而完成资金融通的过程。

间接融资:拥有暂时闲置货币资金的单位通过存款的形式,或者购买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发行的有价证券,将其暂时闲置的资金先行提供给这些金融中介机构,然后再由这些金融机构以贷款、贴现等形式,或通过购买需要资金的单位发行的有价证券,把资金提供给这些单位使用,从而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

投融资模式:对于某类具有共同特征的投资项目进行投资融资时可供仿效和重复运用的方案。股权式投资结构:有限责任公司投资结构是一个按照公司法成立的与其投资者完全分离的独立法律实体。

契约式投资结构:项目发起人为实现共同的目的根据合作经营协议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投资结构。

合伙制投资结构:合伙制结构是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合伙人之间获取利润为目的共同从事某项投资活动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法律关系。

股本资金:在项目融资中代表风险资本,若项目获得成功,股本投资者得到的好处最大;若项目失败,股本投资者将晚于债权人得到清偿。因此,贷款人将项目的股本资金看作其融资的安全保障。(待定)

准股本资金:指项目投资者或者与项目利益有关的第三方所提供的一种从属性债务。

准股本资金是一种既具有资本金性质又具有债务资金性质的资金。准股本资金主要包括优先股股票和可转换债券。为了便于融资方案的分析,必须对准股本资金的性质进行判断。

辛迪加(银团)贷款融资:指由获准经营贷款业务的一家或数家银行牵头,多家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参加而组成的银行集团,采用同一贷款协议,按商定的期限和条件向同一借款人提供融资的方式。

债券融资:指项目主体按法定程序发行的、承诺按期向债券持有者支付利息和偿还本金的一种融资行为。

债券融资是有偿使用企业外部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包括:银行贷款、银行短期融资(票据、应收账款、信用证等)、企业短期融资券、企业债券、资产支持下的中长期债券融资、金融租赁、政府贴息贷款、政府间贷款、世界金融组织贷款和私募债权基金等等。

商业票据融资:指通过商业票据进行融通资金。商业票据是一种商业信用工具,指由债务人向债权人开出的、承诺在一定时期内支付一定款项的支付保证书,即由无担保、可转让的短期期票组成。

融资租赁: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租期届满,租金支付完毕并且承租人根据融资租赁合同的规定履行完全部义务后,对租赁物的归属没有约定的或者约定不明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然不能确定的,租赁物件所有权归出租人所有。

项目融资担保:项目融资担保是指借款方或第三方以资金的信用或资产向贷款或租赁机构作出的偿还保证。

抵押: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法律规定的可做抵押的财产的占有,将该财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抵押物卖得价金优先受偿。

质押:就是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移交债权人占有,将该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有权依法就该动产卖得价金优先受偿。

直接担保:担保人以直接的财务担保形式为项目公司按期还本付息而向贷款银行提供的担保。间接担保:项目担保人不以直接的财务担保形式为项目提供的一种担保。

1、以产品销售协议提供的间接担保

2、以长期销售协议提供的间接担保

3、以经营和维护合同提供的间接担保

4、由供应合同提供的间接担保

5、以其他合同形式提供的项目担保

风险管理:指如何在一个肯定有风险的环境里把风险减至最低的管理过程。

BOT:(书P18):政府(主要是省市级以上)通过特许权协议,授外商或私营商进行项目(主要是基础设施和自然资源开发)的融资、设计、建造、经营和维护,在规定的特许期(通常为10到30年)内向该项目的使用者收取费用,由此回收项目的投资、经营和维护等成本,并获得合理的回报,特许期满后项目将移交(一般是免费)给政府。

TOT:Transfer-Operate-Transfer,即移交-----经营------移交。tot是bot融资方式的新发展。它是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和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一个约定的时间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和得到合理的回报,并在合约期满之后,再交回给政府部门或原单位的一种融资方式。

PPP:公私合作关系(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是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如新的电信系统、机场和电厂)的一个资助模式。公共合作伙伴的代表是地方和国家政府。私营合作伙伴可以是私营企业、国营公司或特定专业领域的企业财团。

PFI:PFI(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英文原意为“私人融资活动”,在我国被译为“民间主动融资”,是英国政府于1992年提出的,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逐步兴起的一种新的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模式。PFI是对BOT项目融资的优化,指政府部门根据社会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提出需要建设的项目,通过招投标,由获得特许权的私营部门进行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与运营,并在特许期(通常为30年左右)结束时将所经营的项目完好地、无债务地归还政府,而私营部门则从政府部门或接受服务方收取费用以回收成本的项目融资方式。

ABS:资产抵押债券(Asset-Backed Securities,简称ABS)是以资产(通常是房地产)的组合作为抵押担保而发行的债券,是以特定“资产池(Asset Pool)”所产生的可预期的稳定现金流为支撑,在资本市场上发行的债券工具。

BT:BT是英文Build(建设)和Transfer(移交)缩写形式,意即“建设--移交”,是政府利用非政府资金来进行基础非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一种融资模式。BT模式是BOT模式的一种变换形式,指一个项目的运作通过项目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的过程。目前采用BT模式筹集建设资金成了项目融资的一种新模式。

项目公司制:指将项目的组织独立于企业的只能部门之外,由项目自己的组织独立完成项目的各项工作的一种管理组织模式。

项目投融资名词解释汇总 第2篇

1.British Isles

2.Great Britain

3.Lake District

4.Common law

5.The Church of England

6.the British Commonwealth

Chapter Three History

1.Roman Conquest

2.Alfred the Great

3.William the Conqueror

4.Magna Carta

5.Great Council

6.The Hundred Years’ War

7.Black Death

8.The Wars of the Roses

9.The Gunpowder Plot

10.Renaissance

11.Christianity

12.Islam

13.Puritanism

14.The Bill of Rights

15.The Glorious Revolution

16.The Germanic tribes

17.The Enclosure Movement

18.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19.The Reformation

Chapter Four Government and Politics

1.The British monarchy

2.The House of Lords

3.The House of Commons

Chapter Seven Education

1.Public School

2.Open University

贸易融资政策汇总 第3篇

(本刊记者根据相关部委公告整理)

本刊短评 全球贸易80%需要贸易融资

贸易融资要提高质量

贸易融资主要指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 基于进出口贸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全球14万亿美元的贸易总额中, 约11万亿美元使用了贸易融资手段。粗略估计, 80%的全球贸易都需要融资。对于全球贸易而言, 贸易融资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

金融危机发生后, 一方面, 部分跨国金融机构把资金撤回母公司, 并减少投资活动, 可能影响国际收支平衡, 造成贸易融资短缺, 据世界银行估计, 目前全球贸易融资缺口达3 000亿美元;另一方面, 由于全球进出口商的违约率上升, 世界各地银行都在忧虑贸易信贷资产质量下降问题, 这使得贸易融资成本大幅提高, 贸易融资利率由2008年中的80个基点, 今年大幅上升至550点。贸易融资短缺及贸易融资成本的上升, 使本来就苦不堪言的国际贸易将加速坠落。世界银行预计今年全球贸易活动将下滑6.1%, 为80年来最大降幅。

外部需求下降、融资环境恶化, 国内企业订单锐减、银行惜贷等问题, 已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 采取一系列措施缓解融资问题:一是积极加强国际贸易融资合作, 充分利用G20金融峰会、多边开发机构等平台, 推动国内金融机构与区域银行在贸易融资领域开展合作;二是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外贸出口的稳步增长, 建立和完善贸易融资担保体系及贸易融资的制度环境, 推广行之有效的融资方式, 进一步降低融资成本。国内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积极配合国家政策,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市场已经出现回暖的迹象, 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

商务部“金融服务支持企业”推荐名单“融资便利企业”推荐名单

根据《商务部、中信银行关于为重点联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的通知》 (商财函[2009]63号) 及《商务部、中国银行关于为重点进出口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的通知》 (商贸函[2009]27号) 精神, 商务部将根据企业进出口实绩、在手订单情况及融资需求, 每月向中信银行与中国银行提供“金融服务支持企业”推荐名单, 并根据企业填报情况、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意见, 动态调整该名单。中信银行与中国银行则根据商务部推荐的企业名单, 以“自主决策、自主审贷”为原则, 积极推介保理、福费廷、出口信用保险项下融资、货押融资、出口退税托管账户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订单融资、资信调查、国际金融组织合作融资等贸易金融产品, 帮助企业增强信用, 加快资金周转, 规避有关国家/地区风险、信用风险、汇率/利率风险等各类风险, 实现资金增值保值, 并为企业合理管理各类应收/应付账款, 满足企业美化财务报表等财务管理需求, 制定差别化授信政策, 优化授信流程, 提高授信效率。

根据《商务部、中国进出口银行关于为部分外贸企业提供融资便利有关问题的通知》 (商贸函[2009]21号) 精神, 商务部将根据企业进出口实绩、在手订单情况及融资需求, 每月向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融资便利企业”推荐名单, 并根据企业填报情况、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和54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意见, 动态调整该名单。进出口银行则根据商务部推荐的企业名单, 以“自主决策、自主审贷”为原则, 制定差别化授信政策, 提高授信效率;为符合条件的外贸企业提供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保单融资等一揽子融资方案。

银监会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 (以下简称专营机构) 是根据战略事业部模式建立, 主要为小企业提供授信服务的专业化、独立专营机构。

专营机构的客户主要是小企业。银监会设立了单户授信总额500万元 (含) 以下和企业资产总额1 000万元 (含) 以下, 或授信总额500万元 (含) 以下和企业年销售额3 000万元 (含) 以下的小企业标准, 但这一标准只是统计口径, 在《关于银行建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机构的指导意见》 (银监发[2008]82号, 下称《指导意见》) 中并不对服务对象的授信总额、资产总额、年销售额和职工人数等作具体规定, 各家银行可根据业务需要灵活掌握。

专营机构的业务范围限于《银行开展小企业授信工作指导意见》 (银监发[2007]53号) 中所包含的授信业务。但是考虑到小企业对全方位金融服务的需求和专营机构对全面风险管理、表内外业务协调发展的需求, 允许专营机构扩展业务范围, 开展代客理财、收费类中间业务等与核心授信业务相关的宽泛的金融服务。

工商银行作为首家设立专营机构的银行, 截至5月初, 已在全国设立了569家专营机构。

世界银行全球贸易融资计划 (GTFP)

全球贸易融资计划 (GTFP) 成立于2005年, 旨在通过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途径, 拓展和提高银行在新的具有挑战性市场中提供贸易融资的能力, 以打破所在经济体可能面临的贸易限制。该项目由世行旗下负责私营部门发展的国际金融公司 (下称IFC) 负责执行。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 世界银行重新调整其全球贸易融资计划——作为20国集团提出的2 500亿美元贸易融资计划的一部分, 希望通过扩大该计划的资金规模, 以为贫穷国家提供更多的贸易融资担保。根据调整后的计划, IFC将扩大对世界66个较贫穷国家的银行所提供贸易融资担保的计划。具体来说, 用于全球贸易融资计划的资金总额将从15亿美元增加到30亿美元。由于每笔融资的平均担保期限是半年, 在未来3年内可为银行提供高达180亿美元的贸易融资担保。受惠银行可以利用这笔资金, 部分或者全部覆盖和贸易有关的交易所带来的风险。

项目投融资名词解释汇总 第4篇

Myers和Majluf(1984)提出的融资优序理论认为,公司进行融资的顺序应是先内部资金,然后是低风险债务,最后才是权益融资。但我国上市公司融资顺序却恰恰相反,一般表现为先股权融资后债务融资。

针对我国上市公司明显的股权融资偏好,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是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动因。黄少安、张岗(2001)则通过比较分析中国和美国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得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但是有的经验证据却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成本并不低于债务融资成本,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与公司股权融资的概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从融资成本的角度并不能有效解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李志文、宋衍蘅(2003) 研究表明,大股东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利用上市公司的配股资格进行圈钱是上市公司进行配股的重要动因。张祥建、徐晋(2005) 建立的模型表明,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股东可以通过 “隧道行为”获得中小股东无法得到的隐性收益。苗雨、刘丽娟(2006)认为中国上市公司存在股权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在于制度性因素。苏国强(2005)也认为制度缺陷是股权融资偏好的根本原因,其对上市公司上市前后业绩变动情况的实证研究支持该观点。管征、范从来(2006)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对此现象进行解释,结论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给上市公司采用股权再融资方式找到充分的理由。我国不合理的制度背景,产生更加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强烈的股权再融资偏好。

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特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外的研究主要是从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及其实证研究结果来阐述;而国内关于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的原因主要从现行的制度和政策、公司治理、信息经济学、股权结构等角度来说明。本文则从金融心理学的角度对公司管理的心理特征进行分析,来阐释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融资偏好原因。

二、理论基础——态度的效果

框架和参照点是影响处理信息的重要因素,态度是一个隐藏的需求和愿望,人们一般不会刻意去关注它,但这种隐藏的态度却在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通过很多实验和调查表明,人们不管自己是否熟悉这些事情,都会采取某种态度。因此,可以假设态度影响人们的思想,现在一般认为这种影响可以分成四类:适应态度、自我实现态度、知识态度和自我防御态度(McGuire,1969)。

适应态度是指人们无意识地形成和自己认同的人一样的态度。比如说:当自己的同事、朋友和家人都说股票要上涨,人们在形成同样的意见,不是通过逻辑推理,而是无意识地适应他们。如果市场正处于大规模上涨阶段,所有的人都受到价格上涨和他人的反应的影响,形成一致的态度,就如同2006年我国上证A股在6000点时的情形。

自我实现态度是指人们做某些事情,因为它令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人物。调查表明,证券公司和股票分析师的社会声望与股票价格的波动息息相关。当市场上涨时,他们大受欢迎;而当市场下跌时,他们无人理睬。这种态度的结果在证券市场上的表现是,牛市的最后阶段将吞没所有的散户,因为他们急于求成。

知识态度是解决信息问题的。人们保存研究一切有可能产生内心冲突的正反两方面材料。与此同时,人们通过接受规范的信息来源,使自己的态度获得“免疫能力”。态度一旦形成,有关的知识很快就被忘记,但人们对态度的坚信程度也随着时间的流逝缓慢减弱。

自我防御态度是由人的强烈的协调欲望产生的,这种协调需求在两方面做到和谐统一;一方面,他所知的和他所信的;另一方面,他所说的和他所做的。

这四种态度又体现以下心理特点,具体如表1所示。

三、管理者股权融资偏好心理学分析

第一,错误舆论效应表现为一般过分重视那些与自己持相同态度的人的意见;而社会比较表现为对于自己难以理解的事情,使用别人的行为作为一种信息来源。目前,在我国企业界已经形成了强烈的股权融资偏好的氛围。各企业的管理者之间通过各种事务的相互交往,或通过媒体报道的相互了解,在自适应态度的作用下也形成了股权融资的偏好,而错误舆论效应更进一步促进了这种偏好。即使有的企业家不是很明白其中的原因,在社会比较的心理作用下,也会加入其中。

第二,自我实现态度是管理者在偏好股权融资过程中的最显著的态度。又包括自负行为、感觉综合症、集权主义等心理特点。自负行为表现为人们过高地估计自己做出正确决策的能力,因此对各种可能性分析不够全面,不能正确判断风险和确定性;感觉综合症表现为过分看重自己的个人选择,并从中感觉自己是个人物;在我国,集权主义决定了“官本位、权利本位”思想。调查表明(图1),相当大比例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高管具有行政级别。

在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中,通过“行政提拔制”选拔任命企业领导层的传统方法没有根本的改变。而企业上市不仅能提高当地的名声,也是衡量当地政府领导人及企业管理当局“政绩”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企业成功上市并募集到可观的资金,直接关系到当地领导人和企业管理当局的职务和晋升。当企业管理者把企业做大做强之后,面临越来越多的称赞,其对自己的信任度越来越高,在自信行为的心理影响下,不能客观认识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我国特有的“官本位,权利本位”思想下,强烈追求公司上市,或进行配股、增发等募集资金行为,扩大公司规模,表现出非理性的融资行为。

第三,知识态度又有易记性偏误和易得性偏误等心理特点。易记性偏误是指在获取信息过程中,对容易记起来的事情更加关注,感觉其发生的可能性大;易得性偏误是指简单地根据已获取的事情信息来理解被认知对象。企业控股股东在易记性和易得性偏误的心理特点的影响下,过分关注其他企业在股权融资成功后获得的好处,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股权融资偏好。

第四,自我防御态度又有选择性暴露和选择性理解等心理特点。选择性暴露是指人们只是试图暴露对自己行为和态度有利的信息;选择性理解是指人们往往曲解信息,使它看起来可以验证我们的行为和态度。资本市场发展到现在,上市公司或拟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依然认为上市意味着进入资本市场融资是企业发展的“救世主”。而对于那些上市后由于大股东占用资金、掏空上市公司被查处的案例很少能给那些后继者一些警示,他们在选择性暴露和选择性理解的心理作用下,看到的是更多的公司为上市或再融资“粉饰”财务报表或进行盈余管理等非理性融资行为。

通过全文的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了我国上市公司更热衷于IPO和SEO的原因。而我国2005年4月底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新股发行不会再出现非流通股问题、同股不同价问题,非流通股股权融资的资本收益失去了制度基础,应该说这是改革的第一步。而且在全流通时代,控制权市场、股东用脚投票等外部机制也将发挥作用,形成对控股股东“掏空”行为的外部制约机制。

但是即使是全流通情况下,仍然存在著控股股东的侵占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当初的剥离上市、分拆上市,留下诸多隐患,其后的关联交易,大股东长期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等也就屡见不鲜。从这个角度讲,整体上市带来的损失远远小于剥离上市带来的危害。另一方面,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当存在几个大股东分享控制权,其中任何一个大股东都无法单独控制公司决策的股权结构下,大股东之间形成制约和相互监督,可以起到限制侵害的作用,保护所有股东的权益。因此,在我国目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中,可以考虑减持国有股份,形成制衡股权结构,完善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保护投资者利益。

此外,还需要制定一个严格的上市标准,对发行制度进行市场化改革;加强监管与执法力度,对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用途严加控制,真正做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只有解决了以上问题,建立起完善有效的价值型市场,即资本市场功能定位从企业本位转变到投资者本位上来。通过这种转变,使投资者趋于理性,从而市场上存在的逆向选择、代理人问题、道德风险等问题带来的成本由融资者而非投资人承担,这将迫使上市公司最大限度地减少上述成本,根据资本成本的大小作出融资选择,实现上市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黄少安、张岗:《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分析》,《经济研究》2001年第11期。

[2]陆正飞、高强:《中国上市公司融资行为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分析》,《会计研究》2003年第10期。

[3]李文君:《再论我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编辑向玉章)

新闻编辑名词解释汇总 第5篇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指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是在对媒介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做出的决策。

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指确定媒介所要担负的职能和要发挥的功用,是立足于受众需求和传播目的对媒介产品的决策。

编辑方针:是新闻媒介根据自己的定位与发展战略制定的编辑工作准则。它包括媒介的受众对象,新闻传播的内容、传播水准和媒介的风格特色。

新闻产品设计:是对媒介产品中以传播新闻为主要智能的组成部分的设计,包括确定新闻产品在整个媒介产品中的位置和比重,以及进一步设计新闻产品中的每一个部分。

新闻报道策划:以客观存在为基础,以传播真实准确的信息、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为目的,按照新闻所独有的规律对报道时机、报道手段、报道艺术等所作出的策划。

报道效果目标:是报道者根据报道策划前期掌握的信息,在对新闻报道可能取得的社会效果的预测的基础上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新闻报道选题决策的共性规律:基于传播主体的可操作规律,基于客观事实的价值规律,基于受众的适宜性规律。选题决策的依据主要有三方面因素:可供传播的客体、读者的获知需求、实现传播的条件。

版面:是各类稿件在报纸上编排布局的整体产物,是各类稿件内容的整体表现形式,是读者的第一接触的对象。它具有三种功能:导读功能,导向功能和标志功能。

导读功能:指报纸版面引导与方便读者阅读的功能。广义上的导读功能是对所有版面而言的,如版面的编排结构合理,标题、文字、图片、色彩、线条等运用恰当,引导与方便读者选择和阅读。狭义的导读功能是专门针对低一般来说的,指头版开辟导读窗口,向读者展示整个报纸的精彩内容,方便与引导读者阅读。

版面语言:指版面特有的表现手段。版面语言的基本形式包括:版面空间、编排手段和版面的布局结构。

版面空间是一个版面所提供的,用以表现编排思想和内容的空间。他所包含的因素有:区域、面积、距离和形状。

编辑手段:是安排版面所采用的物质手段,是版面语言的一种基本形式,版面编排手段包括字符、图像、线条和色彩。

版面布局结构:是版面各组成部分之间互相联系的形式,包括稿件的布局结构,题与文的布局结构两个方面。

版式:指版面的基本形式,是版面在特定的暴行中,通过版面区域功能划分及稿件布局结构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决定版式的最基本要素有:报型、版心及基本栏设计、版面各区域的功能划分。

报道方式:是指将零散的新闻稿件整合为报道整体的操作模式,即新闻编辑根据报道目标,运用某种手法组织若干相关报道,使之形成具有一定报道规模或持续一定时间的报道整体。报道结构是报道各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及其组合排列所呈现的外在形式。它是由报道选题和报道预期目标决定的。报道结构的组成要素包括时间、空间、角度、广度、深度和传播符号。

发稿计划:是报道进程中各阶段刊出新闻稿件的统筹规划,包括确定每条新闻稿件的题目、内容、体裁和篇幅,确定稿件刊出的先后次序与具体时间,稿件在版面上的位置。发稿计划是对报道规模与报道进程的具体落实。

新闻资源:包括新闻资源环境,政策、经济、文化;新闻信息资源,提供者、合作者、线索、资料;新闻受众资源,事实受众、潜在受众;新闻媒介资源,资金、人才、设备、技术、载体、品牌等。

稿件初选:也是“粗选”,指编辑把他们初步认为合适的稿件选出来,提供给总编室或者相关版面的主编。

新意:是指新闻内容要给受众以新鲜感,尽可能多地向他们提供未知而欲知的信息,也就是通常说的新闻信息量要大。在一篇稿件中,受众获得的感兴趣的信息越多,这篇稿件的新闻价值也就越大。

重要:是指新闻所报道的人物或事件能在受众中产生影响。可以根据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受众的关联程度评价新闻的重要性。

接近: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受众的接近性。具体来说接近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新闻所报道的事件或人物在地理上与受众靠近,二是指报道的内容与受众心理贴近,能唤起读者的关注、同情和共鸣。

电子衡器名词解释汇总 第6篇

秤(Scale)利用作用于物体上的重力来测定该物体质量的计量仪器,装有电子装置的秤称为电子秤。非自动秤

在称量过程中需要人员操作(例如向承载器加放或卸下载荷)取得称量结果的秤。最大秤量(Max)

不计算添加皮重在内的最大称量能力。最小秤量(Min)

当载荷小于该值时,称量结果可能产生过大的相对误差。称量范围(Weighing range)

最大秤量与最小秤量之间的范围。最大安全载荷

秤所能承受的保持其计量性能不发生永久性改变的最大静载荷。实际分度值(d)

对模拟示值,指相邻两个刻度线对应值之差。对数字示值,指相邻两个示值之差。检定分度值(e)

用于对秤进行分级和检定进使用的,以质量为单位表示的值。分度数(n)

最大秤量与检定分度值之商。n=Max/d 非线性:Non-linearity 称重传感器进程校准曲线偏离直线的偏差。滞后误差:Hysteresis error 施加同一负荷时称重传感器输出读数之间的差值。

最新时政党建名词解释汇总 第7篇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最早是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系统提出来的。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新的战略部署,并明确以‚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个方面,制定了新时代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目标,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路线图,是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任务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2014年12月,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15年元月份,在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总书记对‚四个全面‛作了全面阐述。‚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五大发展理念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这‚五大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攸关‚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发展

“好干部”20字标准

2013年6月28日至29日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两个责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制定实施切实可行的责任追究制度。

党委的主体责任具体表现在五个方面内容:加强领导,选好用好干部;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源头上防治腐败;领导和支持执纪执法机关查处违纪违法问题;党委主要负责同志要管好班子、带好队伍,当好廉洁从政的表率等。

纪委的监督责任

各级纪委的监督职责主要包括:协助同级党委组织协调党内监督工作,组织开展对党内监督工作的督促检查;对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和行使权力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处理党的组织和党员违反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的比较重要或复杂的案件;向同级党委和上一级纪委报告党内监督工作情况,提出建议,依照权限组织起草、制定有关规定和制度,作出关于维护党纪的决定;受理对党组织和党员违犯党纪行为的检举和党员的控告、申诉,保障党员的权利等。

‚两个责任‛存在着辩证的逻辑关系。党委的主体责任是前提,纪委的监督责任是保障,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党委主体责任与纪委监督责任是同一责任范畴的两个侧面,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在领导班子中处于核心地位,负全面责任,主持着工作的全局,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作为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不仅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更要对管辖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起责任。要及时召集本地区本部门本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工作;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点环节亲自协调、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对领导班子成员廉政建设和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情况进行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提醒。

领导班子其他成员根据工作分工,对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负主要领导责任。即要对分管部门、单位领导班子正职出现的不廉不勤以及不履行党风廉政建设职责的问题,负直接领导责任,同时,要积极指导分管部门、单位研究制定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措施,督促抓好落实。

一案双查

‚一案双查‛,是指在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时,既要查清当事人的违纪事实和应负的责任,又要查清发案地区、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应承担的责任,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施责任追究。

全面从严治党“八项要求”

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在北京召开,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并就形势下坚持从严治党提出8点要求:一是落实从严治党责任;二是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三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四是坚持从严管理干部;五是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六是严明党的纪律;

广大教师提出了‚四有‛工作要求,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

6S管理文化

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汇总) 第8篇

1、取保候审: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察、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

2、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等同案件又有法定的厉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办理该案件或者参与该案件的其他诉讼活动的行为。

3、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上和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出并由人民法院进行重新审判的诉讼程序。

4、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对某些简单轻微的刑事案件依法适用较普通审判程序简易的一种刑事审判程序。

三、名词解释

1、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办理该案件或者参与该案的其他诉讼活动的行为。

2、逮捕: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为严厉的一种,是在一定时期内暂时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人身自由并予以羁押。

3、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缴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

4、延期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决定开庭审判的案件,在审判过程中遇有影响审判继续进行的情况,由合议庭决定延期审理日期,待影响审判的原因消除后,再开庭审理。

5、诉讼权利,是指公民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享有的提起诉讼要求国家司法机关予以保护和救济的权利,即司法保护请求权。具体而言,公民诉讼权表现为各种类型诉讼中的起诉权、应诉权、反诉权、上诉权、再审请求权,等等。总而言之,凡属要求启动或参加司法救济程序进行裁判之权利,均属公民诉讼权。

6、管辖,是指公检法机关在刑事案件受理范围上以及人民法院系统内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划分。管辖分为两大类:职能管辖和审判管辖。

7、职能管辖,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在直接受理刑事案件范围上的分工(即公检法三机关之间在立案上的分工)。

8、刑事审判管辖是指普通人民法院之间、普通人民法院与专门人民法院之间以及专门人民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权限范围上的分工(即法院内部的分工)。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16分)

1.回避是指,侦查、检察、审判人员等同案件有法定的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处理的关系,不得参与办理该案件或者参与该案的其他诉讼活动的行为。2.不起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于侦查终结移送起诉的案件,经审查认为不应或不必对犯罪嫌疑人定罪,从而决定不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一种诉讼活动。3.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认为或发现判决和裁定确有错误,提请人民法院重新审判并予以纠正的审判监督行为。

4.证明责任,是指公、检、法等专门机关收集、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的责任。5.两审终审制,是指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即告终结,第二审法院作出的判决或裁定是生效的判决和裁定,法律规定的上诉人不得再对其提出上诉,人民检察院也不得再按照上诉程序对其提出抗诉。6.反诉,是指自诉案件的被告人作为被害人,控告自诉人犯有与本案有联系的犯罪行为,要求人民法院追究其刑事责任的诉讼。

7.监视居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查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责令其不得离开指定的区域,依法对其人身自由加以限制并对其实行监督的一种强制方法。8.鉴定结论,是指受公安司法机关指派或聘请的鉴定人,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定后所作出的书面结论。

9.证明要求,是指法律要求公安司法人员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所要达到的程度。10.当事人,是指与案件事实和诉讼结果有切身利害关系,在诉讼中分别处于控诉或者辩护地位的主要诉讼当事人。11.自诉人是指,在自诉案件中以个人名义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请求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的人。

12.证明是指国家专门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运用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的活动。

13.取保候审,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未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方法。14.书证,是指以其记载的内容和反映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书面材料或其他物质材料。

15.审判监督程序是指,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依法提出并由人民法院进行重新审判的诉讼程序。

16.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公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过程中,在解决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同时,附带解决由遭受物质损失的被害人或者人民检察院所提起的、由于被告人的犯罪行为所引起的物质损失的赔偿问题而进行的诉讼。

三、名词解释题 36.刑事诉讼法 37.诉讼参与人 38.专门管辖 39.中止审理 40.回避

36.刑事诉讼是指是国家的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的有关刑事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37.诉讼参与人,是指司法工作人员以外的参加刑事诉讼活动,享有一定诉讼权利,并承担一定诉讼义务的人。

38.专门管辖,是指专门法院同普通法院之间,及专门法院之间,在审判第一审刑事案件上的权限公工。39.中止审理,是人民法院在审判过程中,因出现使案件在较长时间内无法继续审理的情形,决定中间停止审理的一种诉讼行为。

40.回避,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规定同案件某种利益关系,或者他特殊关系的侦查,检察和审判人员等不得参与处理的一项诉讼制度。

论述题

43.试述公诉人与辨护人在法庭上的关系。

43.公诉人,是检察机关指派出席法庭支持公诉的人。护人,是依法接受委托或指定参加并为被告人进行护的人。公诉人与护人〔特别是与护律师〕分别执行不同的诉讼职能。从不同角度完成刑事诉讼任务,维护国家法律尊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

公诉人与护人在法庭上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法庭应强调和体现控双方诉讼的地位的平等性。两者的职能不同。公诉人具有出庭支持公诉的职能,护人则具有依法为犯罪被告人进行护职能。

公诉人具有监督审判活动是否合法的法律监督职权,而护人发现审判活动有违法情形,可以提出纠正意见。

《新闻采访写作》名词解释汇总 第9篇

第一章

1.“身入”与“心入”:就是采访既要形体深入,更要思想深入。所谓“身入”,就是要到新闻现场去,到群众中去;所谓“心入”,就是要深入到事物内部去,弄清事物的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找出事物的规律性。对采访来说,“身入”是重要的一步,“心入”是更为重要的一步。只有既“身入”了,又“心入”了,采访才能是“深入”的。

2.新闻采访:是新闻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活动。

3.新闻背景材料:事件新闻和非事件新闻的发生,新闻人物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孤立的现象,有它产生的环境、条件和发展变化的原因。有些新闻事实,为了帮助读者、听众更好地理解,需要作些解释和说明。这些原因、条件和解释说明等,都属于新闻的有关背景材料。

4.第一手材料:是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5.采访基点:也叫采访活动的联系点、立脚点。这是记者根据工作需要,选择若干相对稳定的联系点,经常保持联系,并用一定的时间,同那里的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交上一批推心置腹的朋友。这样,记者就能了解那里的情况,能够摸准那里干部群众的思想脉搏,采访基点就成了透视整个社会生活的“窗口”。第二章

1.新闻记者:通称记者,指的是新闻传播机构专职采访报道人员。同事泛指新闻工作者,包括总编辑、编辑、记者、播音员、通联工作人员等。这是因为他们外出完成一定的新闻采写任务,也是以记者的身份出现的。

2.特约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采写任务约请外单位的同志来完成而给以的称号。特约记者采写的稿件一般比较重要,且有特色。

3.特派记者:是新闻单位为某项重要的特别任务派遣的记者。特派记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往往要比一般记者高出一筹。

4.机动记者:又称直属记者,直属总编辑或总编办公室领导,负责重大新闻和重大典型的采写。机动记者平时没有固定的采写任务,哪里需要哪里去,机动灵活,随时待命。

5.专业记者:专业记者是专门采访报道某一行业或某一战线的记者。专业记者的最大特点是“专”。他们在自己分工的那个方面掌握着较多的专业知识,并有一定的研究,有独到的见解。

6.驻外记者:是新闻单位派往国外常驻采访的记者。我国的驻外记者在政治水平、业务能力以及外语水平等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7.内参:新近发生的各种事实,即使是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事实,有些则不宜或暂时不宜公开传播。记者可以而且应该把采访到的这一类事实写成“内参”,提供给新闻单位内部或送交领导部门参考。第三章

1.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指记者敏锐识别和准确判断客观事物所蕴含的新闻价值的能力,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2.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是引导记者进入采访的尚待证实和挖掘的信息,具有不确定性、表面性和有待证实的特点。)

3.顿悟性思维:就是脑海中突然闪现出来的某种新念头、新认识、新思想。顿悟,也可以称为一种直觉、一种灵感。4.新闻角度:新闻角度,也称报道角度。它是记者在采写新闻时挖掘和表现新闻的着眼点或侧重点。是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主要是追求报道的新闻价值,好的新闻角度有利于突出新闻价值。报道角度包括采访事实的角度、剖析事实的角度与表达事实的角度。

5.新闻政策:新闻机构及其控制者(国家和政党)对新闻传播内容的强制性规定;也可以说,是国家、政党或地方党政领导机关对所属新闻传媒规定的宣传方针和宣传纪律,包括新闻机构的工作原则和编辑方针。

6.宣传价值:即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并且能够体现传播者的主观意图(思想、观点、主张)的素质。包括一致性、典型性、针对性、时宜性这几个因素。第四章

1.报道思想:是指新闻机构和记者在一定时期内组织和采写新闻报道的指导思想。包括报道内容、范围、重点和具体要求,是记者进行采访活动的依据和出发点。

2.采访的平时准备:也叫间接准备和广义准备。指的是不以某一次采访活动为目的的经常性准备。3.采访计划:指记者对于采访活动的基本设想,包括采访的目的、要求、步骤、方法、时间,以及找什么人,提什么问题,阅读什么资料,还有采访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处置的方法等。

4.采访对象:即凡是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向之索取情况和意见,或者以各种方式向记者提供情况和意见的人。5.特写报道对象:一般是指专家、学者、科学家、艺术家以及一些特殊行业的人物、事件,同时也包括象征中华民族精神、内涵极其丰富的事物。第五章

1.访问:作为一种采访活动方式,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交谈,从中弄清事实真相及其来龙去脉,进而收集构成新闻的事实材料。记者必须学会并善于访问,否则绝对当不好记者。

2.座谈会:又称调查会,是一种常见的集体访问形式,对于情况错综复杂、矛盾众多的问题,经过座谈会是各方面人士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发表看法和意见,有利于把握全局,弄清事实真相。

3.记者招待会:又称新闻发布会,通常由政府部门或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举行,有时也由个人出面举行。这是集体访问的一种。

4.激发式提问:与激将法相似,可通过反问、设问或故意错问,以激发对方情绪。

5.开放式提问:是指提出比较概括、广泛、范围较大的问题,对回答的内容限制不严格,给对方以充分自由发挥的余地。这样的提问比较宽松,不唐突,也常得体。特点:常用于访谈的开头,可缩短双方心理、感情距离,但由于松散和自由,难以深挖。

6.心理控制:访问这种交往过程,在心理上是相互影响的过程。记者是相互影响的主导方,不仅要对被访问者的心理活动做出正确的判断,随之做出的相应的心理应变,还要善于使对方的心理状态为记者所影响和制约,这就是记者对采访对象的“心里控制”;而且所谓“心理控制”,并不是说记者可以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对方,而是应当让对方保留不同意见并表示理解,只有求同存异,才能取得共鸣。

7.因事件访问:就某一事件而进行的访问,旨在尽快反映世界新的变动情况。这类访问的重点是弄清新闻五要素。如事情已有结果,则要弄清新闻六要素。

8.因人物访问:对新闻人物、著名人士的访问,访问的重点是人,往往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人物的纪实性报道的访问。这类访问要善于抓住人物的人性、善于抓住事实的细节。第六章

1.特殊方式的采访:指一点一点地、临时性的或分工比较稳定的采访有所不同的采访。当然,其中也都含有对访问和观察手段的运用。具体有巡回采访,易地采访、交叉采访、蹲点采访、隐性采访。

2.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3.巡回采访:也叫游动采访或旅行采访,是记者按照预定设计好的线路对沿途与采访主题有关的情况进行的采访。它具有开阔记者眼界、使报道样式活泼等优点,适用于某些特殊的、重大题材的报道。

4.易地采访:指记者到本职工作范围以外的地区采访。

5.交叉采访:指记者证因工作需要,在一定时期内同时交*采访两条或几条新闻。这种采访可以充分利用交通、通讯和资料等有利条件,防止漏发或迟发重大新闻,并可节省重复找人的时间。

6.蹲点采访:这是一种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采访时间较长的采访方式,蹲点采访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新闻机构根据报道需要,派出记者到一个点里去,进行深入的调查,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出有分量的新闻。二是新闻机构派记者参加党政机关统一组织的蹲点工作组,边工作、边采访,点搞完,经验出来了,记者的报道也完成了。

7.观察:作为一种新闻采访方式,就是新闻记者对客观事实进行由表及里的察看与思考活动,借以印证与搜集新闻素材与线索。

8.同步观察:就是在事物变动的同时,记者在现场实地进行观察。这样,事物所变动的一切,都在记者的视野之中。9.概览:即“鸟橄法”,是对某一事物进行大略的、鸟橄式的全面性观察,抓事物的全貌和轮廓,比较准确、完整。10.观察的位置:指记者在现场观察的角度和观察采访对象的位置。

11.细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察法”,是对某一事物的某个局部或细节,作重点的、仔细的观察。在一次完整的现场观察中,要将概览和细察有机结合。第七章

1.采访对象的有意注意:指有自觉的目的、需要一定努力的注意,如排除外来的噪音与周围人的干扰,认真回忆思索,全神贯注叙述事实材料等。

2.采访艺术:是指要采访的思想内容及采访技巧的完美统一。

3.点面结合:这是记者采访的基本技法。它包括多种含义:个别和一般、特殊和普遍、局部和整体。采访中的点面结合,就是说记者要善于把点上的个别事实和面上的普遍事实联系起来,从而认识和掌握新闻事实的现象、本质及其意义。

4.“自己人效应”律:指当宣传者与受传者在“观点上一致”,“有某种意义上的一切相似性”时,就会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视为知己者,宣传效果也好。

5.采访的“透视”法:也叫抓本质,指要透过客观事物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下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功夫,认清事物内在的规律性,并实事求是地从中提出具有指导意义的思想观点。

6.宣传政策:指善于新闻报道政策界限的规定,包括能报道什么,不能报道什么,着重报道什么,一般报道什么,以及报道中应注意些什么等等。

7.报道角度:指记者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包括采访事实的角度、剖析事实的角度与表达事实的角度。

8.原始心理反应:采访对象和记者初次见面,或者得知记者要来采访,一般都会出现一种心理反应。这种最初的心理反应,称为原始心理反应。下编--第一章:

1.用事实说话:新闻记者通过对新闻事实材料的分析、取舍、和安排,通过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来表达观点、立场和主张的一种方法。它是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条报道原则。它寓理于事,把观点隐蔽在对事实的报道中,使人们在接受事实的同时接受记者的意见。它符合人们从新闻中主要是了解事实和新闻文体的基本特征,因而是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更具说明力。

2.新闻要素:新闻要素指新闻事实的主要构成因素。一般包括:何时、何地、何事、何故、如何,通称“新闻五要素” 3.笔外功夫:主要指对客观事实的观察、认识和掌握;同时,正确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熟悉当前形势和社会动向;还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功底。

4.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5.通讯: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不仅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第二章

1.新闻主题:是新闻报道的事实所体现的中心思想。新闻题材是能充分说明新闻主题的事实材料。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对新闻主题的思考,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联系当前的形势、中心工作和实际情况,思考新闻主题的深化问题。二是比较几种主题思想考虑方案的优劣好差,确定最佳方案。

2.新闻选材:新闻选材是指挑选那些准备用于写作的新闻事实材料,包括选材和范围和选材过程两部分。新闻选材与新闻写作的关系极大,因为选材的过程,实质就是组成新闻从而报道新闻的过程,也就是由客观存在至社会传播的过程。

3.新闻结构:指的是新闻内容的组合与构造,也就是新闻作品的谋篇布局问题。其组成部分包括:层次和段落、过渡和照应、开头和结尾等基本成分。

4.新闻素材:指记者在采访和查阅有关材料时收集的可能对报道新闻事实有用的种种材料,包括人证材料、物证材料、口头材料、文字材料、图书材料、数字材料等等。

5.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6.主题角度:新闻常以某一着眼点、侧重点,突出反映事实的内涵。这着眼点、侧重点就是新闻主题的角度。7.广义主题:也就是报道的中心意旨,如告诉受众一个动态信息,就要准确反映外部世界的变动情况,使他们能够获得有价值的信息,以期有效地调节受众的思维和行为。

8.狭义主题:通过事实的报道表现某一种思想观点的,称之为狭义主题。第三章

1.新闻语言:通过新闻媒体,向受众传播(报道)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时所用的语言,叫新闻语言。它具有客观、确切、简练、朴实、通俗等特点。

2.模糊语言:人们在日常的社会交际中,语言的模糊性是普遍的客观存在。因此,新闻语言也保留有“模糊”的成分,而不必都像科技语言那样非常精确。新闻的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于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于确切。

3.精确语言:指确凿无误,不夸张,不走样,更不造假;恰如其分,叙事、状物、写人得当,不可滥用褒贬之词;清楚明白,使人一目了然,可信无疑的语言。

4.文风:文风是指人们在写文章、说话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是文章或讲话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等方面的特点的总和。

5.新闻文风: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报道手段表现的格调、情趣和作风。6.文采:指文章华丽多彩。文采与语言密切联系,又有所区别。文采是修饰语言的,基本上是个修辞问题,但又涉及内容。第四章

1.电头:指电讯稿件播发的新闻单位、地点、时间的说明,也有只说明新闻单位和时间。用电发往外地称“电”,稿件发给当地的称“讯”。

2.一句话新闻:即用一句话表述的新闻(消息),它比简讯更“简”。

2.事件性新闻:是指以某个独立的新闻事件为核心而展开的新闻报道,其事物变动的时态是突发性或跃进性的。事件性新闻包括大量动态消息、现场特写(新闻素描)等。因具体情况的不同,还可进一步分为突发性事件和可预见性事件。

3.非事件性新闻:是指与事件性新闻相区别的新闻报道,即对一段时间或若干空间进而发生的情况、经验或问题等概貌性或阶段性的反映,其时态往往是渐进性的。非事件性新闻包括典型报道、深度报道、经验性消息、述评性消息等等。

4.经济新闻:指以反映经济活动、经济生活为内容的消息报道。它还可以具体分为工业新闻、农业新闻、财贸新闻、金融新闻、交通新闻等等。

5.社会新闻:指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问题、初会风气的新闻(消息),旨在崇尚伦理道德并与社会上不良现象作斗争,报道内容包括日常新人新事、婚恋与家庭、社会秩序、风土人情及人口、市政、衣食住行。

6.人物新闻:以写人物为主的一种消息。集中反映人物的主要事迹及其晋祠风貌,或只报道人物某种行为、某个侧面;尤其是时效性较强,报道迅速及时。

7.特写式新闻:也称新闻素描、现场新闻或视觉新闻。它首先具有消息的特征,其次又运用特写的表现手法,最突出的特点是现场感强,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8.目击新闻:着重强调“目击”,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即通过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及时报道新闻事件。

9.解释性报道:或称为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释事件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与其他相关事物的联系。这种消息与深度报道(通讯)有去区别,主要是报道简要、及时,不必讲求深广度,也不一定是重大题材。

10.背景报道:与解释性报道类似,突出报道“新闻背后的新闻”。它主要揭示新闻事件的“背景”,即其历史、环境和因果关系,以及事件发生的主客观条件。

11.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

12.平行式组接:强调时间系列的同一,表现同一时间里在不同地点发生的同类新闻事件或事实。

13.综合消息:围绕一个主题思想、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某个事件、问题的全局性情况,或综合报道不同地区、单位具有同类性质又各有特点的多件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特点:1.不受空间的限制 2.由多地、多件新闻事实组成 3.从不同侧面表现共同主题 4.报道面广,声势大的。

14.述评性消息:也叫新闻述评,是一种以述为主,边述边评、夹叙夹议的新闻体裁。类型:形势述评、工作述评、思想述评

特点: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述评结合,夹叙夹议;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

15.一事一报:指一篇消息通常只报道一个有意义的新闻事件,或事物发展的某一侧面。主题集中而鲜明,表述直接而朴实,往往直叙其事,用事实说话,语言简洁明了,篇幅短小。

16.答记者问:是以一问一答的形式,直接展示有关方面负责人或权威人士回答记者提问的内容的消息体裁。17.工作述评:从典型的新闻事实出发,论述某项工作的经验或存在的问题,提出记者的意见和建议。

18.思想述评:抓住有一定倾向性或有普遍意义的思想情况,从实际材料中提出问题,加以分析,帮助人们分清是非,提高认识。

19.硬新闻:一般指是重要的公众事件的报道。

20.软新闻:即重要性不如硬新闻,而趣味性浓厚的报道。

21.纯新闻:直截了当的事实报道,不加解释分析,不以文采和材料的有趣取胜的新闻。22.主体新闻:是一篇消息中最重要、最新鲜、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事实、内容。

23.“道”:包含客观之道和主观之道两重含义:客观之道,主要指客观世界发展的趋势和规律;主观之道,指特写阶级、集团的世界观以及路线、方针等。

24.“意”:一指记者通过采访、分析思索活动对客观世界中具体事实的理解和认识。它又包括“情”和“理”两个方面。

25.简讯:包括短讯、快讯简明新闻,它是有三言两语报道事实的一种体裁。特点就是简短。在表现形式上,简讯通常只叙述新闻事实的梗概,不必交代背景材料,几乎不表述新闻事件的具体经过;也可以没有导语,可以不分段。第五章

1.消息结构:消息写作中表达内容和体现新闻主题的谋篇布局,即一条消息组织事实材料、安排层次段落的构思设计。它一般包含突出中心,确定表述次序,处理详略,划分层次段落,考虑呼应和过渡等等。

2.依事适笔:是消息的主体部分按逻辑顺序来写作,即根据事物的内存联系或问题的逻辑关系来组织材料,顺着这个脉络下笔,不受时间顺序的约束。

2.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3.金字塔结构:是按新闻事实发和始末,即依时间顺序安排材料的一种消息结构形式。事实的开始和结束,就是新闻的开头和结尾。它适用二前后时间跨度比较小或者有比较完整、曲折的情节或生动细节的新闻事件,多用于非事件性新闻。

4.散文式结构:指消息写作中适当吸收散文写法。采用散文式结构,消息的开关可以先简笔描绘有关场面、情景、气氛、色彩,或即兴抒发见闻、感触;或引发调动读者的联想,激起读者的兴趣;或设置悬念等;然后,再有节奏地和盘托出新闻事实。

5.地理背景:指关于新闻事实发生地的地理环境特点等背景材料。

6.复合导语:有的消息段落很简短,其导语也可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段落。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自然段组成的导语,称复合导语。“复合导语”的第一自然段称为主导语,其后导语段落,称为次导语,或准导语。

7.人物背景:指关于人物的出身经历、身份职务和性格特点等背景材料。8.社会背景:指关于时代政治背景、国际形势、社会条件等背景材料。

9.晒衣绳式导语:国外对新闻五要素或六要素俱全的导语的贬称。这种新闻诸要素俱全的导语形式,内容繁杂,不易分清主次轻重,段落长,字数多,也容易纷乱。犹如把所有的衣服都晒在一条晒衣绳上,难免给人以沉重、杂乱之感。

10.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评述式等。

11.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

12.叙述式导语:即在导语中直截了当地用事实说话,突出新闻中最重要的新鲜事实。13.总结式导语:也称概括式导语,在导语中扼要地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14.评述式导语:也称评论式导语,指着重对新闻事实的分析或解释,进行评论的导语。

15.描写式导语:也称描述式导语,即导语中采用描写的方式,再现生动的事实或现场气氛、情景。

16.引用式导语:即导语中引述新闻人物富有特色、情趣的语言,或是引用成语、典故、故事、诗词、谚语、民谣,以及名人名言等,借以点明新闻主题或衬托新闻事实。

17.对比式导语:指进行今昔、正反、彼此等对比的导语。

18.设问式导语:指从事实中引出使人注目问题的导语,可以说,实际上就是设问修辞手段在导语写作中的运用。19.新闻主体:又称为“新闻躯干”,是一篇消息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展开新闻内容、阐述新闻主题的关键部分。新闻事实主要在主体部分交代和展开。无论哪一篇消息都不能没有主体部分。

20.新闻背景:是指新闻事实出现的缘由、环境和主客观条件。背景是一篇消息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新闻背景的分类:历史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事物背景、知识背景、社会背景。

21.历史背景:指关于事物发展、沿革变化,事物在历史进程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有关的史实、轶事等背景资料。22.事物背景:指关于事物的性质、特征,彼此的联系、对比,发展变化的主客观条件等背景材料。

23.知识背景:指关于专有名词、述语的解释,有关知识的介绍,以及引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材料、民谣、谚语等背景材料。

24.新闻结尾:是指为了深化新闻主题、强化新闻价值或扩大消息的信息容量,记者根据新闻内容,精心设计的消息的收结部分。它通常是消息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句话。相当多的消息可以是表述完新闻事实便戛然而止,而不必特意写结尾。第六章

1.细节:就是事物的具体化、细腻化,细节也能体现情节。大的细节往往具有情节意义,小的情节、具体的情节又常常是细节性的。2.访问记:这是通迅运用较早较多的一种表现形式。访问对象一般是人物,内容或记人物,或记人物介绍的事件。3.巡礼:是一种观光记,参观记,也称“见闻”。对记者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出的感想,一般采用鸟橄式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报道形势、事件、或单位,具有现场感、动态感和亲切感的特点。

4.专访:有专一主题专门对象的访问记。

5.侧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或就某些片断展开描述,以回答受众某些方面关心 和感兴趣的问题。

6.主次:指对作品内容重要程度的认识及布局安排,在表现上常以详略区别。“展开”与否是决定主次的条件。7.印象记事:也叫“描写记事”,篇幅不一定很长,但比较注重文学手法的运用以及与读者的交流,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可读性。

8.小故事:是为一般读者所喜闻乐见、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是压缩了的小通讯,但更多的是线索单

一、情节精干和有故事性的新闻事实表现。

9.情节:新闻的情节,指的是新闻报道在展开中心事件过程中有头有尾、发展变化的事实;这类事实本身比较完整,能够比较充分地展示报道对象的面貌以及特征或个性。第七章

1.人物通讯:是以人物报道为中心的一种通讯体裁。它以丰富的内涵,生动形象地报道新闻人物,尤其是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成长历程,展现人物精神风貌,从而起到震撼人心、鼓舞受众的积极作用。

2.事件通讯:重表现事件,主要报道具有一定意义的典型新闻事件,并通过事件的报道或提倡某一精神,或说明某个问题,或给人以某种思考或启迪。特征:它所反映的事件的新闻性和典型意义;报道新闻事件的详尽性;报道面比较广泛,写法也较灵活;在叙事中写人。

3.工作通讯:是一种直接反映和知道实际工作的通讯,既通过新闻事实的报道,分析当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去推动工作。它还可以针对某些尚处在萌芽状态的倾向和现象进行实录或剖析,借以明辨是非,把握趋向,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特点:有很强的指导性;有相当的理论色彩。表现手法:体现新闻性;多用典型材料;多用典型材料;形式多样,运笔灵活。

4.风貌通讯:又称“概貌”通讯。主要指一个地区、一条战线新风貌的通讯报道。写作特点及要求:着力反映变化;描述事物的特征;借景抒情、写出感受;富于知识情趣。第八章

1.新闻特写: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是以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实中某个最能反映其特点或本质的片段、剖面或细节。做形象化的再现与放大的一种新闻体裁。)

2.人物特写:这是以新闻人物为对象的特写。要求精彩地刻画形象,将人物的行为和精神境界表现出来。3.事件特写:是新闻事件的形象化报道,它抓取事件的关键性场面、典型的情节、富有特征的片断或事件发展的高潮,集中描绘,突出地加以再现。

4.场景特写:摄取新闻事实和新闻景观中富有特征和感人的场面,加以描绘。在这里,特别注意动态描写,注意多用动词,多写动作,讲究视点的变化,多方落墨,有点有染。

5.旅游特写:捕捉旅途见闻中生动的、富有特色的片断加以再现,这种特写有时与场景特写很难区分。

6.报告文学:新闻领域里的报告文学,指用于报道新近事实的新闻和文学相结合的边缘文体。它在写作上讲究新闻性和文学性的双重特色,既要取材完全真实而有意义,又要善于用文学手段表现事实,使事实的报道富有艺术的魅力。

7.采访札记:记者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摘要记录下来,加以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其题材范围较小,着眼点在于交流信息,推动工作。主要作用有:阐明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匡正视听、明辨事非和提醒注意等。

8.工作研究:作为一种新闻边缘体裁,具有探索性的特点,主要探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包括经验教训、成败得失以及某项具体措施的可行性行为。

9.调查报道:作为调查研究成果形诸文字的书面报道,也是一种新闻边缘文体。它与工作总结、工作通讯相近,不同的是其分析更深刻、理论性更强。它具有信息性、动态性、全面性和具体性等特征。

上一篇:班主任德育成长故事下一篇:招聘面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