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管理学原理提纲

2024-05-21

大一管理学原理提纲(精选6篇)

大一管理学原理提纲 第1篇

123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1.管理的职能: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创新。2.管理的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

3.管理者的角色: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联络者角色)、信息角色(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发言人角色)、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干扰应对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谈判者角色)。4.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对基层管理最重要)、人际技能(对各种层次管理都重要)、概念技能(对高层管理最重要)。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

1.科学管理理论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始人泰罗。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验管理。(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要求管理人员和员工双方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的变革。3.泰罗提出的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制。(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5)是管理和劳动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4.泰罗代表作是1911年出版的《科学管理原理》。

5.泰罗制在科学管理中的局限性,主要是由法国的法约尔加以补充的。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所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组织结构和管理原则的合理化,管理人员职责分工的合理化,代表作是1925年出版的《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

6.法约尔认为要改善企业经营的六个方面的职能:技术、经营、财务、安全、会计、管理。

7.法约尔认为管理人员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分工、权利与责任、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人员的报酬要公平、集权、等级链、秩序、平等、人员保持稳定、主动性、集体精神。

8.马斯洛将需要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9.威廉.大内的Z理论。

第六章、决策

1.决策的类型(1)长期决策与短期决策,(2)战略决策(最重要)、战术决策(管理决策)与业务决策(行性决策)(3)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2.决策的特点:目的性、可行性、选择性、满意性、过程性、动态性。3.决策的过程(程序):(1)诊断问题,识别机会(2)识别目标(3)拟定备选方案(4)评估备选方案(5)作出决定(6)选择实施战略(7)监督与评估 4.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其目的在于创造一种畅所欲言、自由思考的氛围,诱发创造性思维的共振和连锁反应,产生更多的创造性思维。这种方法的时间安排应在1~2小时,参加者以5~6人为宜。5.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的步骤:(1)把企业分成不同的经营单位(2)计算各个经营单位的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3)根据其在企业中占有资产的比例来衡量各个经营单位的相对规模(4)绘制企业的经营单位组合图(5)根据每个经营单位在图中的位置确定应选择的活动方向。6.有关活动方案的决策方法:(1)确定型决策方法:线性规划、量本利分析法(重点)(2)风险型决策法:决策树(重点)(3)非确定型决策方法: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第八章、计划的实施

1. 目标管理基本思想及其优缺点

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1).目标管理的优点

①目标管理对组织内易于度量和分解的目标会带来良好的绩效。对于那些在技术上具有可分性的工作,由于责任、任务明确目标管理常常会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对于技术不可分的团队工作则难以实施目标管理。

②目标管理有助于改进组织结构的职责分工。由于组织目标的成果和责任力图划归一个职位或部门,容易发现授权不足与职责不清等缺陷。

③目标管理启发了自觉,调动了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由于强调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将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紧密联系起来,因而提高了士气。

④目标管理促进了意见交流和相互了解,改善了人际关系。(2).目标管理的缺点

在实际操作中,目标管理也存在许多明显的缺点,主要表现在:

①目标难以制定。组织内的许多目标难以定量化、具体化;许多团队工作在技术上不可解;组织环境的可变因素越来越多,变化越来越快,组织的内部活动日益复杂,使组织活动的不确性越来越大。这些都使得组织的许多活动制订数量化目标是很困难的。

②目标管理的哲学假设不一定都存在。Y理论对于人类的动机作了过分乐观的假设,实际中的人是有“机会主义本性”的,尤其在监督不力的情况下。因此许多情况下,目标管理所要求的承诺、自觉、自治气氛难以形成。

③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目标商定要上下沟通、统一思想是很费时间的;每个单位、个人都关注自身目标的完成,很可能忽略了相互协作和组织目标的实现,滋长本位主义、临时观点和急功近利倾向。

④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从而削弱了目标管理的效果。

鉴于上述分析,在实际中推行目标管理时,除了掌握具体的方法以外,还要特别注意把握工作的性质,分析其分解和量化的可能;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合作精神,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注意改进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使目标管理的推行建立在一定的思想基础和科学管理基础上;要逐步推行,长期坚持,不断完善,从而使目标管理发挥预期的作用。

第九章、组织设计 1. 组织设计的原则:①因事设职与因人设职相结合的原则 ②权责对等的原则 ③命令统一的原则

2. 部门化:职能部门化、产品部门化、区域部门化

3. 产品部门化的优势:①能使企业将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结合起来。②有利于企业及时调整生产方向。③有利于促进企业的内部竞争。④有利于高层管理人才的培养。缺点:①需要较多像总经理那样能力的人去管路各个产品部。②各个部门的主管也可能过分强调本单位利益,从而影响企业的统一指挥。③产品部门某些职能管理机构与企业总部的重叠会导致管理费用的增加,提高了成本,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4. 集权与分权的相对性:集权式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的中的较高层次的一定程度的集中;分权是指决策权在组织系统中较低管理层次的程度上分散。5. 制度分权与授权的区别:

①制度分权是在详细分析、认真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工作中的授权则往往与管理者个人的能力和精力、拥有的下属的特长、业务发展情况相联系,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机性。

②制度分权是将权力分配给某个职位,因此,权力的性质、应用范围和程度的确定,需根据整个组织构造的要求;而授权是将权力委任给某个下属,因此,委任何种权力、委任后应作何种控制,不仅要考虑工作的要求、而且要依据下属的工作能力。

③分配给某个管理职位的权力,如果调整的话,不仅影响该职位或部门,而且会影响与组织其他部门的关系。因此,制度分权是相对稳定的。除非整个组织结构重新调整,否则制度分权不会收回。相反,由于授权是某个主管将自己担任的职务所拥有的权限因某项具体工作的需要而委任给某个下属,这种委任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临时的。长期的授权虽然可能制度化,在组织结构调整时成为制度分权,但由于授权不意味着放弃权力,在组织再设计之前,不管是长期或是临时授权的权力,授权者都可以重新收回,使之重新集中在自己手中。

④制度分权主要是一条组织工作的原则,以及在此原则指导下的组织设计中的纵向分工;而授权则主要是领导者在管理工作中的一种领导艺术,一种调动下属积极性、充分发挥下属作用的方法。

另外,有必要指出,作为分权的两种途径,制度分权与授权是互相补充的:组织设计中难以详细规定每项职权的运用,难以预料每个管理岗位上工作人员的能力,同时也难以预测每个管理部门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因此,需要各层次领导者在工作中的授权来补充。不通过授权,组织的规模就不可能超过单个个体所能承担的业务量。事实上,它是有效管理的重要职能之一。

第十章、人员配备

1. 人员配备的原则:因事择人的原则、因才器使得原则、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2.管理人员的来源:

(一)外部招聘:优点:①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②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③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空气。缺点:①不熟悉内部情况,缺乏人事基础。②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③对内部员工的打击较大。

(二)内部提升:优点:①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②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③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④有利于被选聘这迅速展开工作。缺点:①引起同事不满。②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3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传递信息、改变态度、更新知识、发展能力

第十三章、领导与领导者

1. 管理方格论:

纵轴表示对人的关心,自下而上,关心的程度由低到高;横轴表示对生产的关心,自左而右,关心的程度由低到高。图中共有81个小方格,代表81种“对生产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两个基本因素以不同的比例相结合的领导方式。比较典型的有:

1.1--贫乏型管理。对必须的工作付出最少的努力以维持恰当的组织成员关系。这种管理对人、对生产都不关心。

9.1--任务型管理。由于工作条件的安排达到高效率的运作,使人的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种管理只关心生产不关心人。

1.9--乡村俱乐部型管理。对员工的需要关怀备至,创造了一种舒适、友好氛围和工作基调。这种管理只关心人,不关心生产。

9.9--团队型管理。工作的完成来自奉献,由于组织目标的“共同利益”关系而形成了相互依赖,创造了信任和管理的关系。这种管理对人、对生产的关心都达到最高点,是理想的管理。

5.5--中庸之道型管理。通过保持必须完成的工作和维持令人满意的士气之间的平衡,使组织的绩效有实现的可能。这种管理既不偏重对人的关心,也不偏重对生产的关心,任务完成过得去,但不突出,人际关系不特别好,也不特别差,领导者安于现状,不求进取。

第十五章、沟通

1克服沟通中的障碍:①明了沟通的重要性,正确对待沟通。②要学会“听”。③创造一个相互信任,有利于沟通的小环境。④缩短信息传递链,拓宽沟通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无阻和完整性。⑤职工代表大会⑥工作组。⑦加强平行沟通,促进横向交流。⑧利用互联网进行沟通。

第十七章、控制与控制过程

1. 控制过程;确立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第十九章、管理的创新职能

1. 创新职能的基本内容

(一):目标创新

企业每一个具体的经营目标需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地特点,及变化地趋势加以整合,每一次调整都是一次创新

(二):技术创新主要内容:1:要素创新与要素组合创新。包括材料创新和设备创新;要素组合创新包括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地时空组织方面。2:产品创新:品种创新、产品结构创新

品种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要求的变化,根据消费者偏好的转移,及时地调整企业地生产方向和生产结构,不断地开发出用户欢迎地适销的产品。

产品结构创新:不断地改变原有品种地基本性能,对现在生产地各种产品进行改进和改造,找出更加合理的产品结构,从而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产品创新——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

(三):制度创新——需要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企业各成员间的正式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产权制度、经营制度、管理制度。企业制度的创新的方向是不断调整和优化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之间的关系,使各个方面的权力和利益得到充分的体现。

(四):组织机构和结构的创新——目的在于更合理地组织管理人员的努力,提高管理劳动的效率

(五):环境创新——不是指企业为适应外界变化而调整内部结构或活动,而是指通过企业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导环境朝着有利于企业经营的方向发展。

大一管理学原理提纲 第2篇

管理不是目的,不能为了管理而管理

管理实质:管理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而采取手段

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条件下,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等活动,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以实现既定的组织目标 有效的管理:做好对的事 管理有效性衡量;效率、效益 效率:投入产出比 效益:目标达成度

什么事情该做,取决于价值观和目标定位 如何做好,取决于方式方法的使用

如何做好对的事:科学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的人性假设:受雇人-会说话的工具,严加管理、经纪人-利益至上、社会人-管理要满足人的社会需求、管理人-企业活动由各种科学决策组成 每个人都需要成就感 分权以发挥潜能 自我实现的人:理论基础-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因此管理需要建立新的机制允许工人实现价值-授权机制产生

管理的基本原理:系统原理、责任原理-分工 权责利 以能授权、效益原理-效益为中心的理念 经济社会 短期长期 局部整体、人本原理-尊重 依靠 发展 为了

管理的方法:经济 行政 法律 心理学和社会学 管理学:按研究对象、研究层次分类

第二章:管理者的职责 第一节:管理者的角色 1.管理者

操作者(为自己工作负责)和管理者(为他人工作负责)管理者最大的本事是发动别人做事(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工作)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明确目标

做什么:管理者的职能是围绕目标寻找各种方法,整合各种资源,并激励员工有效达成目标。所以管理者要让下属知道目标是什么还有做事的方法 2.管理者的类型

类型:高层 中层 基层 不同层次的管理者要有不同层次的想法及观念 3.管理者的角色

德鲁克-提出管理者的角色:管理一个组织 管理管理者 管理工人和工作

明茨伯格-管理者角色理论-人际角色(人际关系)

信息角色(信息传递)

决策角色(决策制定)4.管理者角色的变动 组织规模大小对管理者各角色重要性有影响

管理层次不同管理者角色不同1.(职能角度)层次越低从事领导时间越多 2.(管理者角色角度)层次越高决策角色侧重大,人际关系侧重越小

管理者不同的价值取向导致管理者角色不同:一般管理者、成功管理者(晋升速度)、有效管理者(工作成绩)第二节 管理者的素质

1.管理者的工作决定了组织的成败,任何有成就的管理者都离不开其优良素质

2.帕金森定律-机构臃肿 人浮于事 3.管理者基本素质

品德 知识与经验 智商与情商 基本技能 体能素质

第三章:管理思想的演变 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 1.早期国内管理思想 2.早期国外管理思想:

古希腊色诺芬-《经济论》-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加强人的管理,并论述劳动分工

柏拉图-《理想国》-劳动分工和专业化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管理和被管理者的关系问题 3.工业革命时期的管理思想(管理萌芽)-解决分工协作问题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经纪人假设-《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专业化分工导致效率提升:熟练度、工作承接、新机械

罗伯特·欧文:人事管理-工人是人,而不是机器(重视人的作用,后发展为行为管理思想,人事管理之父)

查尔斯·巴贝奇:作业研究-研究工作方法来提高工作效率、报酬制度 –生产率贡献的大小-固定工资、利润、奖金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提高效率 1.“管理运动“的产生 2.科学管理理论

弗里德里克·泰罗:科学管理之父-《科学管理原理》-生铁搬运实验(泰罗制的核心)、铲料试验 关注:1.管理中心问题:提高劳动生产率

2.工作定额原理

3.能力与工作相适应-挑选“第一流的工人“ 4.标准化原理 5.差别计件工资制

6.职能化原理:职能工长制 7.例外原则 8.精神革命

亨利·甘特:计件奖励工资制、甘特图,同样关注和谐问题

吉尔布雷斯夫妇:省略砌砖动作的研究

科学管理理论的贡献:是管理从经验走向理论的标志,也是管理走向现代化、科学化的标志。3.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现代经营管理之父-《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 关注:经营管理问题(经营管理的活动、职能和原则)

1.工业经营活动分为六方面:技术、商业、财务、会计、安全、管理

2.管理五要素: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3.管理人员遵循十四条原则

4.管理能力可通过教育获得-建立管理理论 4.行政组织理论

韦伯:组织理论之父-《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

关注:1.权力论:组织中的三种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基于法律和理性的权力(适宜作为理想组织体系的基础)2.理想的行政管理体系:主要负责人(决策)、行政管理人员(执行上级决策)、一般工作人员(做实际工作)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理解组织中人的行为 1.人际关系学说(早起)梅奥-霍桑实验

第一阶段:工作场所照明试验

结论:照明与作业效率没有单纯直接关系,但生产效率仍与某种因素有关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室试验

结论: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不是作业条件,而是职工的情绪。职工的情绪有车间环境,及车间的人群关系决定 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

结论: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群关系,而不是工作和待遇环境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结论:大部分员工都自行限制产量,成员中存在小派系 《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人际关系学说: 1.经纪人-社会人 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团体

3.新型领导提高满足度-增加士气-提高效率 4.工人最初对新环境的好奇会提高效率 2.行为科学理论

马斯洛:人本心理学家-需要层次理论-《激励与个性》《良好精神管理》

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贡献:为心理学第三思潮奠定基础,确定了人本心理学的地位 麦克雷戈:X-Y理论-《企业的人性方面》 X理论(传统的管理观点):人性假设:经纪人

管理方式:胡萝卜加大棒 Y理论:人性假设:不仅是经济人,还是社会人

管理方式:相信员工 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激励因素》

影响人的积极性的两类因素:保健因素(工作环境、工作关系)、激励因素(工作性质、工作内容)第四节:现代管理思想 1.管理理论论丛(11个学派)管理过程学派:孔茨、奥·唐纳

管理职能划分: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协调为本质)基本方法:职能分析 社会合作系统学派:巴纳德

主要观点:1.正式组织存在的三个条件:共同的目的、协作的愿望、信息的沟通

2.组织继续生存取决于组织目标实现过程中是否是成员如愿达到个人的目的

3.经理人员职能三条:建立和维持一套信息传递系统、善于激励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贡献、确定组织目标

系统管理学派:卡斯特等 主要观点:1.对管理进行系统分析

2.组织由各系统子要素组成

3.子系统间相互依存

4.组织同外界环境相互作用

管理科学学派:定量管理、运作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

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 没有一成不变的准则

第四章:管理的职能—计划 第一节:概述

计划的概念:确定目标和制定相应的行动策略,以实现目标的过程

计划的内容-5W1H 计划的特点:首要性、目的性、创造性、效率性、普遍性 计理:限定因素原理(木桶原理)、承诺原理、灵活性原理、改变航道原理

计划内容体系:从具体到抽象 第二节:计划编制过程

机会评估-确定目标-方案寻拟和评估-方案选定-拟定引伸计划-用预算量化

第三节:战略性计划

概念: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间(通常是五年)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一般是由高层管理者制定的具有全局性、长远性的指导性计划 内容:1.战略愿景和使命陈述

2.战略环境分析-知天(一般环境)知地(行业环境)知利危,识彼(竞争对手)识己(企业内部)识长短,深谙顾客

3.战略计划选择:基本战略、成长战略、防御战略 第四节:计划的组织实施

1.目标管理(MBO):目标设定法:明确目标、参与决策、规定期限、绩效反馈 2.滚动计划法 3.甘特图 4.网络计划技术

第五章:管理的职能—组织 第一节:组织的概念

管理学中有两方面含义:实体的组织、涉及活动过程的组织 为了实现组织目标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的活动 组织结构是组织的基本框架,划成图就是组织框架图 第二节:组织工作的重要性

建立精简高效的组织结构对组织非常重要 组织的主要功能:1.明确个人的工作

2.明确个人的工作关系和隶属关系

3.维持所实施各项活动的相互关系

4.明确组织中各部门岗位的权力

有效组织的要求:强调建立以责任为中心的权责利统一的组织结构等。

第三节:组织设计的基本程序 工作划分-工作归类-管理层次-职权关系 第四节: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目标明确原则 权责利对等原则 层级合理原则 合理授权原则 弹性结构原则

第五节:组织结构的基本类型 直线型组织 职能制组织 直线职能制组织 事业部制组织

第五章:管理的职能—领导 第一节:领导概念的理解 内涵:领导本质是一种影响力,是为实现组织目标而使用权利向下属施加影响力的过程 基础:下属的追随与服从 手段:指挥、激励、沟通

领导者:对于正式组织来说,是指具有一名以上下属的各级主管 作用:指挥 协调 激励

管理与领导区别:管理范围大于领导 第二节:领导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特征 三要素:领导者、被领导者、目标 基本特征:拥有权力

权力划分:强权力(内在权力)、弱权力(组织权力)--责任是第一位的

第三节:领导者品质理论 早期研究:先天说-伟人说 后期理论:后天说 第四节:人性假设理论

人性的四种假设:经济人(胡萝卜加大棒)、社会人(关心体贴)、自我实现人(提供内在激励)、复杂人(因人而定)

X、Y理论

超Y理论:莫尔斯和洛希 不能一概而论 第五节:领导方式理论 勒温划分领导者行为方式:专职式、民主式、放任式

领导方式连续统一理论:从独裁式领导到放任式领导之间存在多

种领导方式

管理方格理论:贫乏型、任务型、乡村俱乐部型、中庸之道型、团队型

第六节:领导权变理论 S=f(L,F,E)

S是领导方式

L是领导者

F是追随者

E是环境 菲德勒模型:两种领导风格:任务导向型、关系导向型

三种情境因素:上下级权力、职位权力、任务结构 结论:任务导向型领导者在非常有利的情景和非常不利的情景工作更好,关系导向型领导者则在中度环境工作的更好

第七章:管理的职能—控制 第一节:控制的含义

含义:是监督活动的过程,确保活动得以按计划完成并能够纠正各种重要的偏差

常见方法:市场控制法(利用外部市场机制)

层级控制法(利用行政管理和等级机制)

同族控制法(利用共同标准)第二节:控制的重要性

控制的过程:确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

可采取的管理行动:不采取行动、纠正实际业绩、修改标准 第四节:控制的类型

前馈式预测、同步式控制、反馈式控制 第四节:控制对管理者的意义 1.有效的控制系统的十个特征 2.设计控制系统时应考虑的权变因素 第五节:控制失调问题

控制系统没有灵活性或控制目标缺乏现实性,所产生的问题比它要防止的问题还要严重

第六节:当代控制问题

大一管理学原理提纲 第3篇

1 对大一新生宿舍卫生管理的必要性

现在的大学新生都是90后的孩子,他们大都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家庭条件相对都很好,很多新生在高中时代没有住在学校的集体宿舍中,而是住在家中或者父母在学校周围租房子陪读。因此,他们很多人进了大学之后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大学宿舍的集体生活,不知道大学宿舍的和谐环境是需要他们自己去创设的。这些将会给大学宿舍管理部门带来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所以,为了使新生能够更快更好的融入到大学生活中去,对大一新生进行宿舍卫生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新生宿舍环境卫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新生对宿舍卫生打扫标准不清楚

大一新生刚住进集体宿舍,很多方面都在适应中。适应着在集体宿舍里睡觉、吃饭,适应着和别人公用一间房子……对于宿舍的卫生打扫他们不知道从何做起,不清楚怎么收拾才符合学校的卫生检查标准。比如:他们会按照学校的标准在宿舍里张贴值日生表,但是当去宿舍检查时会发现很多宿舍卫生间没收拾,甚至地也没扫,询问他们原因时他们很多表示值日生就是提醒舍友检查卫生前把把被子叠好,没说要值日生扫地等。这些表明那些没住过集体宿舍的新生对集体宿舍生活的不了解,对大学宿舍卫生管理标准的认识不足。

2.2 新生对宿舍卫生检查时间不了解

从学校每周宿舍检查反馈表中可以发现很多新生宿舍被批评的原因往往都是地面未打扫、被子未叠、宿舍整体很乱。为了更好的体现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不随便批评她们,辅导员一般都会依据宿舍检查反馈情况找相关的宿舍了解具体原因,通常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学生不是不愿意打扫宿舍,而是不知道哪天学校会检查宿舍。

2.3 新生不会叠军被

叠被子对新生来说是个比较麻烦的事情,他们很多人都喜欢起床后直接掀开被子不叠或者把被子卷到一边去;不知道被子到底怎么叠才算正确,至于学校要求叠军被那更是难以做到。在每周的宿舍检查中发现很多新生宿舍即使打扫了地面、卫生间等公共地方但是仍然没被表扬,可能原因就是因为军被不合格,没有叠出学校卫生检查所规定的四四方方的军被。在和学生交流中他们都反应不是他们不想叠好被子,是因为刚领的被子太厚不好叠,还有就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叠军被,虽然军训期间教官教过叠军被,但是那只是泛泛的教,只有少部分人掌握了要领。

3 提高新生宿舍卫生质量的对策

大学生的宿舍管理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条件来改善新生宿舍管理的情况,提高新生宿舍的卫生质量。

3.1 向新生讲明学校宿舍卫生管理的有关政策

要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的集体宿舍,提高他们宿舍环境卫生的质量,我们首先应该让新生在思想上重视学校每周的宿舍检查,以积极的心态整理宿舍内务。所以,学校应该向每位新生讲明学校宿舍卫生管理的相关条例,让新生了解整理宿舍不仅是为了使他们自己住的舒适和养成良好的(下转第254页)(上接第215页)生活习惯,同时宿舍卫生情况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学期末的评奖评优。通过这些政策的宣传,让新生在思想上开始重视宿舍卫生管理,并落实到行动中去。

3.2 将宿舍卫生检查标准告知每个新生

学校对学生宿舍卫生考核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的,其中包括表扬的标准和批评的标准,只要学生遵照学校的宿舍卫生检查标准来整理宿舍的内务,就不会出现不合格宿舍。而在检查新生宿舍过程中,发现很多新生宿舍内务整理不规范、不全面,比如:他们床铺整理的很标准,地面却不干净或者宿舍的卫生间没打扫到处挂满东西等等。从中可以看出,新生在整理宿舍内务过程中,不是不认真而是不知道到底要整理哪些部分;因此,高校应该有针对性的向每位新生宣传学生宿舍卫生检查标准的细则,张贴到每个班级每个宿舍。

3.3 告诉新生学校每周宿舍检查的时间

大学讲究的是自由是让学生自主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一般不会每天都检查学生的宿舍,而是在某几天固定的时间集中进行;同时在宿舍卫生检查过程中新生反应他们有时候宿舍被批评就是因为不清楚学校检查宿舍的具体时间。所以,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该在开学之初就明确的告知新生学校检查宿舍卫生的具体时间,好让他们有所准备,进而提高新生宿舍的表扬率,调动他们整理宿舍内务的积极性。

3.4 请高年级的老生教新生叠军被

通过交流发现在宿舍卫生管理中,新生宿舍没有被表扬的部分原因是因为军被不合格,检查的人员进入宿舍首先进入他们眼里的就是学生床上摆设的被子,被子叠的合格与否也是宿舍卫生检查的重要标准之一。针对新生的被子比较厚以及他们在叠被技巧上的欠缺等情况,学校应该请高年级的老生给他们做示范,告诉新生叠被的各种技巧,在此基础上再让新生动手操作,有针对性的指导。通过这一举措,新生军被的合格率将会大大提高,同时也使新生学会了叠被的技能。

3.5 利用网络平台公布每周宿舍检查的反馈情况

现在的学生每个人都会上网,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学校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方便快捷的平台,将各种信息发布到学校的网站上。对于学校的宿舍卫生管理,学校各二级学院应该将每周的检查情况汇总发布到学院的主页上,以供所有学生查看,写明各班被表扬的宿舍和被批评宿舍及被批评的原因。

总之,宿舍卫生环境管理是创设和谐宿舍的重要指标之一,针对新生的各种情况,学校应充分考虑新生在整理宿舍内务中的种种困难,帮助他们克服,使他们能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重视学校宿舍卫生环境的管理,进而创设和谐的宿舍环境,成就和谐的校园。

摘要:宿舍是大学生业余休闲、平时自习、晚间休息的多功能场所,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宿舍卫生环境管理也是创设和谐宿舍的重要指标之一。因此,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新生学会整理宿舍内务,创设良好的宿舍卫生环境。

关键词:大学新生,宿舍,宿舍环境管理

参考文献

[1]胡和平.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工作指导手册.中国教育出版社,2009.6.

[2]王梅.浅谈大学生寝室卫生管理.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3]熊小秋,何建文.试论学生宿舍的内务卫生管理.大众科技,2005(2).

大一辅导员如何管理新班级 第4篇

关键词:大一;辅导员;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78-01

一、前期准备工作

新生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并不是从新生入学时才开始,而应该在之前就已展开。

1.查阅新生档案,并对有用信息进行记录,了解班级学生人数、男女生人数,以及学生的生涯地、家庭情况等信息。

2.与有经验的辅导员交谈。熟悉新生接待的过程,并就可能会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应对措施。

3.确定得力的几名老生,协助你完成新生工作,并要求他们在此过程中多接触新生并给予生活和学习上的指导。

二、服务新生的各种工作

新生接待的工作千头万绪,如果不做好提前准备和采取有效的方法,会把自己忙得团团转却没有什么成效,所以,一定要理清思路并做到心中有数。

1.制定并发放切实可行的新生报到流程。

一般来讲,学校会发放新生报到流程,但因为各专业和班级实际情况的不同,学校的流程只是一种比较粗糙的总体指导,而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的手册,可以加入实际工作中需联系的人,需注意的事项,以及对辅导员工作有利的内容。

2.登记好新生的详细信息。

在新生入学之前,对新生的概况有了初步了解,在新生报到时,应收取新生照片,登录新生的详细信息,包括家庭详细地址、父母详细情况、初高中时的就读情况和担任班委情况、个人兴趣爱好特长以及生日信息等等,这对扎实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非常有帮助,也对将来选举班委、做好心理健康工作和贫困生工作等等打下基础。

3.宿舍安排有讲究。

宿舍安排尽量考虑性格差异,避免性格过于迥异的学生同住,同时尽量安排本地生和外地生同住,本地生可以帮助外地生了解和熟悉环境,同时也避免了区域间的拉帮结派。

4.开好第一次见面会。

第一次见面会,同学们对新辅导员充满了好奇和期待,所以辅导员一定要提前做好准备,制定好流程,避免冷场等现象,同时,通过见面会使同学们尽快相互熟悉。形成良好的团体氛围。

5.做好新生教育工作。

新生教育工作应包括各种专业课程的介绍,专业老师的认识;安全教育讲座 ;校规校纪学风教育等等。新生教育是新生了解校园、尽快融入校园的第一步,所以应重视实施过程和结果。

三、班级管理工作

1.报到时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

虽然大学的学生更希望独立,但是在新生刚入校的时候,有时同家长的联系还是很必要的,比如当班级学生沉迷网络游戏,屡教不改,这个时候一定要让家长知情并请家长协助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教育。

2.班级队伍的构建。

班委是辅导员工作的重点,有力的班委框架的建立会带动整个班级的班风学風往好的方面发展。临时班委的选拔可采用辅导员指定、同学们自我推荐和投票结合的方式产生。在临时班委的实习期要多多观察,如有偏差要及时更换。

3.班费收取以及管理。

新生人校当天需要缴纳很多费用,最好在这个时候就收取班费,也免去了缴费后找零的麻烦。通常第一次班费收取应该在100元左右。班费应立刻存入银行。由辅导员管理存折,由班级学生管理密码,并建立起班级财务条例,每笔收支都应由经手人及负责人签字,并且提供发票/收据。从第一笔账开始就规范化管理班费。

4.班级各项基本制度的建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并建立通用的班级管理制度,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奖励先进鞭策后进。

5.班级信息管理。

迅速制作班级通讯录,包括学生姓名、学号、生源、生日、寝室号码、寝室电话、手机、电子信箱等。注意及时更新。建立班级寝室宣传栏。建立班级校友录、班级Blog等。建立信息的人脉传送体系。

6.班级凝聚力建设。

新生入学时尽快通过一系列班级活动使学生产生归属感,如新生开学典礼、老带生座谈会、各类球类比赛,迎新晚会,集体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这些活动可增进同学感情,使同学们尽快融入班集体。

大一管理学原理提纲 第5篇

1.组织结构的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而不必按统一的标准模式来进行。

2.企业不应强硬制止非正式组织的形成,而要加以引导。

3.持Y理论管理者的领导风格是开放式、民主式的。

4.科学管理理论之父是泰勒。

5.管理是任何组织集体劳动所必需的活动,但是组织之间的管理内容却是存在差异的。

6.决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瞬间的决定。

7.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授权。

8.好的管理人员一定是好领导,好领导不一定是有成效的管理人员。

9.分权意味着扩大组织下级部门的决策权利。

10.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

11.战略管理过程应该首先分析组织的使命,明确核心价值及目标。

12.适当的分权能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13.领导的本质是一种影响力。

二.单项选择题

1.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2.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或者: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3.统一指挥原则是指员工只接受一个直接上级的命令。

4.管理跨度是指一名管理者有效监督、管理其直接下属的人数。

5.管理者应该承担人际关系方面、信息方面以及决策方面的角色。

6.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赏识、成就、晋升因素可激励员工。

7.在上级素质高、下级素质高的时候,管理宽度可以加大。

8.为实现共同奋斗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结构群体称为组织。

9.上级把权力或职权委任给中、下层管理人员的组织过程是授权。

三名词解释

管理: 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跨度:就是一个上级直接指挥的下级数目, 影响管理效率的因素:

1、管理者的能力;

2、下属的成熟程度;

3、工作的标准化程度;

4、工作条件;

5、工作环境。

效率:单位时间内所取得的效果的数量,反映了劳动时间的利用状况,与效益有一定的联系。

职能职权:是指参谋人员或某部门的主管人员所拥有的原属直线主管的那部分权力。

直线职权:直线职权是指组织内直线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所拥有的包括发布命令及执行决策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指挥权。

效能:效能主要指办事的效率和工作的能力。效能是衡量工作结果的尺度,效率、效果、效益是衡量效能的依据。

激励;是指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也就是说用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员工努力去完成组织的任务,实现组织的目标。四简答题

1.请谈谈你对企业管理的理解和体会。

企业管理(Business Management)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组织、计划、指挥、监督和调节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企业管理,主要指运用各类策略与方法,对企业中的人、机器、原材料、方法、资产、信息、品牌、销售渠道等进行科学管理,从而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由此对应衍生为各个管理分支:人力资源管理、行政管理、财务管理、研发管理、生产管理、采购管理、营销管理等,而这些分支又可统称为企业资源管理(SaaS)。通常的公司会按照这些专门的业务分支设置职能部门。

2.简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及其重要性。

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重要性了解员工的需要是应用需要层次论对员工进行激励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不同组织中、不同时期的员工以及组织中不同的员工的需要充满差异性,而且经常变化。因此,管理者应该经常性地用各种方式进行调研,弄清员工未得到满足的需要是什么,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激励。

3.什么是管理?管理的职能是什么?

管理是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职能包括:计划、组织、人员管理、指导与领导、控制。计划就是确定组织未来发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方式.组织 :服从计划,并反映着组织计划完成目标的方式.领导: 运用影响力激励员工以便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同时,领导也意味着创造共同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在整个组织范围内与员工沟通组织目标和鼓舞员工树立起谋求卓越表现的愿望.领导也包括对所有部门,职能机构的直接与管理者一道工作的员工进行激励.控制: 对员工的活动进行监督,判定组织是否正朝着即定的目标健康地向前发展,并在必要的时候及时采取矫正措施.4.你怎么看待组织中的小团体,小宗派?

在一个组织中,合理的划分一些小团体会,这样任务、分工明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但是划分的不合理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链锁问题和麻烦。

总的来说,要看该组织的规模大小来确定是否应该划分小团体,以及应该划分多少。

而宗派相对小团体来说,有分裂的意思。现在都不提倡宗派了其实这个很正常,在现在的社会中,员工和企业相比永远处于弱势地位,他们为了能够在弱势中生存,抱团形成小集体来通过和企业的大集体进行互动来维护自我的利益也是很正常也有必要的,这个小集体也有两面性,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的凝聚力,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认真度,同时也能够比企业的制度更有效的管理好员工,一方面又会产生某些排他性,对外在的干预采取敌对的态度.在企业中,小集体比较多的出现在财务,营销,科研,分公司办事处,生产班组等相当稳定,封闭的部门中.你说的要采取什么措施来处理,我觉得,还是堵不如疏,你与其想着如何去消灭企业中的小团体,不如何想着去化解矛盾,引导小集体来发挥它的积极的作用,所有的小集体都有多面性,就是看企业的管理层如何正确的看待问题,去引导了.5. 管理原则的内容有哪些?谈谈其重要性。

是组织活动的一般规律的体现,是人们在管理活动中为达到组织的基本目标而在处理人,财,物,信息等管理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时所遵循和依据的准绳。

一方面管理原则是对管理活动的科学抽象,是对管理规律的总结和概括,是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管理原则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并在管理实践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6.企业为什么要研究非正式组织?

1.很强的在非正式组织里,共同的情感是维系群体的纽带,人们彼此的情感较密切,互相依赖,互相信任,有时甚至出现不讲原则的现象。非正式组织的凝聚力往往超过正式组织的凝聚力。

(2)心理的协调性

由于有自愿的结合基础,非正式组织成员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基本是一致的,因而情绪共振,感情融洽,行为协调,行动一致,归属感强。

(3)灵

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感情密切、交往频繁、知无不言,迅速,成员对信息反应往往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4)自然形成“领导”人物

非正式组织不是由于组织的决定而成立的,它虽然没有上级任命的领导,但实际上每个非正式组织都有自己的“领导”。非正式组织内“领导”的形成,是在发展过程中自然涌现出来的,成员的拥戴程度比正式组织高,号召力强。

7.何谓激励,联系实际谈谈激励的重要性

8.管理者的工作与角色有哪些? 人际角色 第一种角色是名义首脑(figurehead)角色。每一位管理者都必须履行一些礼节性的职责。管理者还要对他们单位员工的工作负责,他们在这方面的行为构成领导者(leader)角色。第三种是联络者(liaison)角色。在这种角色中,管理者与他们所处的垂直管理系统以外的环境产生联系。

信息角色 由于与下属以及关系网络进行广泛的人际接触,管理者成为组织中某个单位的神经中枢。下面3种角色描述了管理工作的信息层面。

作为监听者(monitor),管理者不停地仔细观察周围环境以获得信息,还会向他的联系人和下属打听情况,并接受别人主动提供的信息。

在传播者(disseminator)角色中,管理者把下属无法获得的一些特许信息直接传递给下属。如果下属彼此联系不便,管理者可能会替他们传递信息。

在发言人(spokesperson)角色中,管理者把某些信息传递给外部人士。决策角色 作为单位的神经中枢,只有管理者掌握着全面的最新信息,能够做出决定单位战略的一系列决策。以下4种角色把管理者作为决策者进行了描述。

作为创业家(entrepreneur),管理者要设法对自己的部门加以改进,以便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如果说创业家角色描写了管理者主动倡导改革的一面,那么,故障排除者(disturbance handler)角色则描绘了管理者不知不觉地应对压力的一面。

第三个决策角色是资源分配者(resource allocator)。管理者负责决定谁会得到什么样的资源。他们所分配的最重要的资源也许是他(或她)自己的时间。

最后一个决策角色是谈判者(negotiator)角色。谈判是管理工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为只有管理者有权力“实时”分配组织资源,并拥有进行重要谈判所需要的种种信息。

上述这10种角色形成一种格式塔(gestalt),即一个有机的整体。

大一管理学原理提纲 第6篇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

城市、社会学家:城市是人口密集的社区,是一种生活方式(相对乡村); 经济学家:城市是生产力的聚集区及经济活动的中心; 地理学家:城市是人口和物质高度集中的特定地域;urban 政治学家:城市是政治活动的中心舞台。

city

城市化(定义、表现特征)、定义:

城市化 urbanization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表现特征:

特征:

1.人口与土地向非农业形态转化

2.产业结构:一产比重降低;二、三产提高 城市化水平往往是经济发达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表现 城市规划;

1)必要性:城市化过程具有相当程度的自演进特征。城市规划,作为应对城市问题,配置空间资源,有目的地干预城市化的一种社会分工。

2)内核:土地使用、道路交通、绿地生态、建筑形态、支持设施、环境景观 3)实质:具有空间属性和时间属性,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安排好城市中正在发生的和即将发生的与土地使用相关的事项。

4)特点:是一门综合的学科,这是因为城市土地是城市社会、经济以及所有物质要素形成的基础。因此,规划通过对土地使用的调节,改善土地使用中包含的各种社会经济关系,进而协调城市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指导城市发展的目的。

《雅典宪章》、背景: :

产生:1933 年,CIAM 在希腊雅典举行会议,中心议题是城市规划,并制定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大纲后来被称为《雅典宪章》(Charter of Athens)

内容:

1)提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

2)居住问题:城市的人口密度过大,生活环境质量差,公共设施少且分布不合理等。建议住

宅区按邻里单位规划。

3)工作问题:是由于工作地在城市中无计划的布置,远离居住区,从而造成过分拥挤而集中的人流交通。

4)游憩问题:主要有大城市缺乏空地,城市绿地面积少。建议新建的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增辟旧区绿地,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

5)交通问题:靠局部的放宽改进道路并不能解决问题,须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考虑适应机动交通发展的全新道路系统。

缺陷:

形成了物质空间决定论,认为在城市规划中通过控制物质空间变量,就可以形成良好的环境,而这样的环境就能自动地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的发展和进步。这一思想是 50 年代以前城市规划领域中的主导思想。在这样的思想引导下所形成的城市规划方式主要是物质空间规划(Physical P1aning)。

当时意义:

大多数城市无计划、无秩序发展,尤其是在 19 世纪快速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张发展的大中城市中,工业和居住混杂,工业污染严重,土地过度使用,设施不配套,缺乏空旷地,交通拥挤,由此产生了严重的卫生问题、交通问题和居住环境问题等,而功能分区方法的使用确实可以起到缓解和改善这些问题的作用。

历史意义:

从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过程来看,《雅典宪章》所提出的功能分区是一种革命。它依据城市活动对城市土地使用进行划分,对传统的城市规划思想和方法进行了重大的改革,突破了先前的城市规划追求图面效果的局限,对城市规划向科学的方向发展起了引导作用。

《马丘比丘宪章》、背景:

1977 年 12 月,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师聚集于秘鲁利马(LIMA),以雅典宪章为出发点进行了讨论,集会后发表了《马丘比丘宪章》 内容: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系统思想和系统方法在城市规划中运用改变过去将城市规划视作对终极状态进行描述的观点,而更强调城市规划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着重指出了在城市急剧发展中,如何更有效地使用人力、土地和资源,如何协调城市与周围地区的关系。

思想:

1)批评《雅典宪章》的功能区,认为功能分区“牺牲了城市结构的有机性,没有考虑城市居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否认了人类的活动要求流动的、连续的空间这一事实”。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2)宪章认为城市规划和住房设计必须反映“人的相互作用与交往是城市存在的基础”,并提倡“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建立公平的土地使用法规,公交优先才能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定义:

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一委员会受

托管理。

实质:

兼具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结合体,并形成一个“无贫民窟无烟尘的城市群”。

特点:

1)提出限制城市的规模:每个田园城市的人口限制在三万人,超过了这一规模,就需要建设另一个新的城市。(霍华德认为城市环境的恶化是由城市膨胀引起的,城市无限扩展和土地投机是引起城市灾难的根源)

2)提出了城市群的概念:由六个单体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把城市和乡村统一成一个相互渗透的区域综合思想,形成一个多中心,整体化运作的城市系统。

3)改革土地制度,使地价的增值归开发者集体所有。

影响:

霍华德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城市问题﹐提出带有先驱性的规划思想﹔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规划思想体系。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40 年代以后﹐在一些重要的城市规划方案和城市规划法规中也反映了霍华德的思想。

勒..柯布西埃的现代城市、规划方案:《明日的城市》、《阳光城》伏埃森(Voison)规划 规划观点:

1)传统的城市,由于规模的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加剧,已出现功能性的老朽;城市中缺少绿地,日照、通风、采光、游憩、运动的条件差 2)关于拥挤的问题可以用提高密度来解决; 3)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提高城市中心区的高度,向高层发展,低密度、高容积率的发展模式 4)新的城市布局形式可以容纳一个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加宽道路、加强车辆与住宅的直接联系,减少街道交叉口、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 实质:

城市集中主义 缺点:

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的完整过程由两个阶段、五个层次组成,总体规划阶段: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含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区域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分区规划 详细规划阶段: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城市用地分类

按主要性质进行划分和归类。采用大、中、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为 8 大类、35中类、44 小类。BMW

USA

GR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公共设施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绿地、居住用地 住区的类型与规模、类型:

1)按位置 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 城市住区 乡村住区 2)按建设条件 新建住区 城市旧住区 3)按建筑层数 低层住区(1~3)

多层住区(4~6)

中高层住区(7~9)

高层住区(10 以上)

各种层数混合修建的住区 规模:居住区规划一般按三级设置: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

组团

居住小区

居住区 户数(户):

300~1000

3000~5000

10000~16000 人口(人):

1000~3000

10000~15000

30000~50000 占地(公顷):

4~6

10~35

50~100

其他划分:

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街坊-居住组团-住宅群-单栋住宅

没有一个城市只有一种住区类型。没有一个城市只需要一种住区类型。每个城市的住区都有自己的类型和自己的特征。多样性是城市的天然属性。城市住区是反映这种天然属性的基调。

邻里 单位 — 居住小区 —— 扩大小区 —— 居住综合体和综合区的规划

邻里单位:

提出:1929 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 六个基本原则:

1)规模(size):以一所小学所服务人口提供住房,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 5000 人左右,规模小的 3000-4000 人 2)边界(boundaries)周边以城市干道为界,避免过境交通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内部道路系统(internal street system)利于邻里内部交通的道路系统。出入口不能与干道对面邻里单位出入口相接。

4)开放空间(open

space)提供一系列小公园及娱乐空间构成的开放空间系统,以满足特殊人群和小孩身心发展。

5)机构位置(institution sites)学校、教堂和社区中心集中设置,服务范围与邻里单位界限吻合。

6)当地商店(local shops)为邻里单位人口服务,自给自足

邻里单位案例:上海曹杨新村

居住小区:

我国从 50 年代末开始使用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至今仍沿用。

扩大小区:在干道间的用地内(100-150ha)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的边缘 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合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 居住综合区:

技术思想演进脉络;

住宅的类型与户型;

类型:

按建筑层数:低层 1-3

多层 4-6

中高层 7-9

高层 10 以上 按户型组合:

A 单元式住宅:梯间式/外廊式/内廊式/点

式 B 低层花园式:独立式/并列式/联立式【 每种类型的住宅每户都占有一块独立的住宅基地。基地一般在 250--0 500平米之间。】

户型:

梯间式

每层联系的户数一般在 2-4 户。户数越少,更好地保证住户的私密性和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一般在多层住宅中采用较多,可作条式连接。

点式

楼梯间和电梯间都集中在住宅中央,无直接采光。因此,点式住宅与内廊式住宅有相同的缺点,但对住户影响较小。通风和采光较好,每层联系的户数可多可少,一般在高层住宅中采用较多,独立性强。

外廊式:每层户数一般在 4 户以上,且每户都能得到均等的居住条件。由于公共外廊对住户私密性有一定影响,居室的位置宜远离外廊布置。

内廊式

内廊式住宅走廊较暗,对住户私密性的影响也较大。住户的通风和采光也不良。

独立式

拥有较大的基地,住宅四周均可直接通风和采光,可布置车库。、并列式((双拼)

为两栋住宅并列建造,住宅有 3 面可直接通风采光,可布置车库。基地较独立式住宅小。并列式(双拼)。为两栋住宅并列建造,住宅有 3 面可直接通风采光,可布置车库。基地较独立式住宅小。

联立式

为一栋栋住宅相互连接建造,即城市住宅(Town House)。每宅占地规模为最小,面宽从 6.5-13.6 米不等。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基本形式及特点、(课本 p505--507)

类型:1)行列式

2)周边式

3)点群式

4)混合式

5)自由式

行列

基本形式平行排列 交错排列(前后/左右/前后左右/山墙/)

变化间距

单元错接(不等长错接/等长错接)

成组改变朝向

扇形排列

曲线形

折线形 优点:日照好,有利通风 /有规律,也富于变化 /工程简单,便于施工。

缺点:空间缺乏封闭感/小空间缺乏停留感,易产生交通穿越/连续性过强时,易显得呆板。

丰富空间的措施

山墙错落——增加停留感及围合性。

单元错落拼接——产生体型变化。

成组变向——打破单调感。

案例 源宏世纪花园

上海凉城新村

周边

单周边

双周边

自由周边

优点:利于节约用地,提高建筑密度 / 组成的院落完整,封闭性好 /安静、安全

/ 寒冷地区有利挡风与防寒。

缺点:相当多居室朝向不好 / 炎热地区较难适应 / 不能适应地形变化,土石方量大 / 结构与施工较为复杂 / 不利于抗震。

案例 万科四季花城

上海临港新城主城区

点群

是低层独立式、多层点式和高层塔式住宅自成相对独立的群体布置形式。

优点:利于通风和日照 / 规律性较强,生动、富于变化。

缺点:空间缺乏封闭感 / 寒冷地区不利于挡风。

混合混合式为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的结合。

常见的是以行列式为主,辅以院落周边布置或点式结合。

具有行列式、周边式与点群式布局的优缺点特征。

自由

散立

曲线形 曲尺形

建筑结合地形,在满足日照通风等要求下,成组自由灵活地布置。

自由式由不规则平面外型的住宅形成的,或住宅不规则地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布局方式。

优缺点须结合具体空间。

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对比

韵律节奏

比例尺度

色彩

绿化

道路

建筑小品 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噪声的防治;

日照间距系数:是根据日照标准确定的房屋间距与遮挡房屋檐高的比值。需要以房屋长边向阳,朝阳向正南的条件。

群体组合的类型:

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类与内容、类型:

八大公服

按性质分

金融邮电

商业服务

医疗卫生

教育

社区服务

市政公用

文化体育

行政管理及其他

按使用频率

按是否盈利

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

影响因素:使用频率和设施的规模效应 按时间距离算/按空间距离算 居住区

800-1000m 小区 400-500m

组团 150-200m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配置的类型和原则;

千人指标:

公共服务设施的 数量、用地和建筑面积的计算以“千人指标”为主。

对于新建居住区 商业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规划控制可采用“千户指标”。

千户指标:

即每千居民家庭拥有的各项公共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对于商业服务设施的建筑面积规划控制可采用“千户指标”。优点:

家庭是组成城市社会的基本单位。商业部门的商品供应主要根据 户的经济水平、生活购买力进行预测。

避免千人指标因 户均人口变化弹性较大的不足。

原则:

1)须与居住区人口规模相对,并考虑不同城市、不同地点、周边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和城市总体规划要求。

2)可根据规划组织结构类型和规划用地四周的设施条件,对配建项目进行合理的归并、调整,但不应少于与其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应配建项目与千人总指标 3)当规划用地内的居住人口规模界于组团和小区之间或小区和居住区之间时,除配建下一级应配建的项目外,还应根据所增人数及规划用地周围的设施条件,增配高一级的有关项目及增加有关指标.考虑因素 与规划结构相适应 保证各级公共服务设施有合理的服务半径 形成各级生活中心 相关项目可组合布置 结合上下班人流方向、公交站点布置 充分发挥设施的经营效益 充分考虑到发展的需要

常见的布局方式:

住区道路的类型与和分级、居住区级

小区级

组团级

宅间小路 车行道

10-14

6-9

3-5

人行

2.5 以上 红线宽度

20-30

10-14

建筑控制线之间 8-10

规划道路红线之间的宽度叫做道路红线宽度,它由三部分组成:

1)通行机动车或非机动车和行人交通所需的道路宽度 2)铺设地下、地上工程管线和城市公用设施所需增加的宽度 3)种植行道树所需的宽度等。

居住区道路规划设计规定(自己添加)

1)居住(小)区在城市交通性干道上的 出口,设置 间距在 0 150 米以上,与道路 交角不小于5 75 度; 2)区内 尽端式车道长度 不超过 0 120 米,尽端设 2 12 x12 米的 回车场; 3)当 道路坡度大于 8%,应辅以 台阶解决竖向交通

住区道路交通的组织模式与道路系统的基本形式;

组织模式:一般分为“人车分行”和“人车混行”和“局部分行”三种 居住区内主要 道路布置形式常见的有:

丁字形、十字形、山字形。

居住小区内部 道路的布置形式有: 环通式(内环式、外环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

居住区绿地的功能与构成、城市绿地系统:

功能:美化环境、改善地区小气候、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在居住用地上栽植树木、花草,改善地区小气候并创造优美的绿化环境。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构成:包括宅旁绿地、居住区街区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公共绿地(居住区公园、小区小游园、组团或街坊绿地)

居住区公共绿地的分类与布置;

居住区公共绿地分类:居住区公园、小区小游园、组团或街坊绿地

居住区规划用地平衡表(内容与作用)。(此部分内容可以结合期中的居住区调研报告复习,关键是掌握对居住区(小区、组团)规划,各个方面的分析)

内容:

作用:

1)用数量表明住宅区的用地状况; 2)初步评价住宅区的环境质量;; 3)初步审核各项用地分配比例是否科学合理 4)方案评定和管理机构审定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涵义与特征;

控规的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控制体系与要素(规定性指标与引导性指标、用地; 兼容性的意义、建筑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之间的关系等);

用地兼容性意义:为了使控制性详细规划 既有“弹性”,又不失去控制作用,各地拟定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土地使用性质兼容表。

用地性质 的确定要有一定的弹性余地,要制定土地相容规划。所谓“相容”,是指某一类性质的用地内 允许建、不许建或经过某规划部门 批准后许建的建筑项目。

土地使用兼容的原则

(1)促进相关功能建筑的 集中布置;(2)提高土地 经济效益;(3)减少环境 干扰;(4)确保 非营利性设施、市政设施用地 不被占用;(5)保持土地使用的 有限灵活性,允许部分建筑、设施 混合布置:

(6)土地使用兼容应注意到其宽容度和灵活性以 提高应变能力,同时又 不 违背 总体规划。就具体分类各地应 从实际出发具体对待,不强求一律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主要 内容;

新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关于控制性详细规划内容的调整;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强制性要求(规定性)。

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

2、理解: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城市的形成、城市进化理论; 城市规划体系。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住宅区与社区;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家庭生活与住宅功能、住宅群体组合与节约用地; 公共服务设施的定额指标; 住区道路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 1)结合地形、气候、用地规模、规划结构、周边条件、居民出行特征,规划设计经济、便捷的道路系统和断面形式 2)居住区道路设计注意“通而不畅”,避免往返迂回的同时减少外部人员与车辆的穿越 3)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的要求,尽量少反向交通 4)道路布置应满足创造良好环境卫生要求,走向有利于住宅的日照与通风。

5)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敷设要求 6)在地震烈度不低于六度地区,应考虑防灾救灾要求(疏散通道、场地、救护等)。

7)在旧城改建地区,应充分考虑地上地下建筑、市政设施和原有道路特点。保留和利用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道。

8)道路的线形、断面应与建筑群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

9)应考虑为残疾人设计无障碍通道 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原则; 1)有恰当的服务半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系统(组团绿地、道路绿地、小游园/公园)

2)公共绿地应考虑不同年龄结构的居民 3)结合地形尽量保留原有的绿地和大树 4)植物配置应具有环境识别性,地区特色 5)植物的选择与配置考虑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基本要求 1)公共绿地应分级设置有恰当的 服务半径:

【一般情况下,人的步行速度为 5km/h,即是 80mm/min】

居住区公园 小游园 组团绿地 其他条块绿地 最小规模(公顷)0.4 0.04 0.04(宽度≥8米)

步行时间(min)

8-15 5-8 3-4

2)

至少应有一个边与 相应级别的道路相邻; 3)宜采用 开敞式,并设置一定的居民活动场地与设施,便于居民休憩、散步和交往等; 4)绿化面积(含水面)不宜小于 70%; 5)组团绿地和其它块状条状绿地的设置应有不小于 3 1/3 的绿地面积在标准的 建筑日照 阴影线 范围之外,并便于设置儿童游戏设施和适于成人游憩活动。

居住区绿地规划的面积计算

居住区规划技术经济指标。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产生的背景、地位与作用;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过程。3、了解:

第一部分

城市规划概论:

《华沙宣言》、《环境与发展宣言》和《21 世纪议程》、西方现代城市规划理论流变。

第二部分

居住区规划原理:

郊区大盘的起源与发展、新城市主义关于居住区规划的思想、新城市主义反对僵化的绝对的功能分区,尤其反对尺度巨大的功能单一化。

基本原则:

(1 1)紧凑性原则。要生成有活力的社区,足够的人口密度是基本前提,因而要有足够的容积率和紧凑度。这样也可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街区的尺度控制在边长 600 英尺(183 米)格子(2 2)适宜步行的原则。步行对营造城市社会生活非常关键。为了支持步行与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人汽车出行,应该将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布局于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之内,而公交站点与住宅区中心点之间的距离也应该在步行范围之内。通过适宜步行的空间设计,减少对汽车的依赖,有助于消解汽车造成的种种负面效应;干道宽度大约 34 英尺(10 米),标准街道宽约 24 英尺(7 米)人行道至少 4~5 英尺宽(1~2 米)

(3 3)功能复合(多样性)原则。要在邻里街坊内或以公交站点为中心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服务、绿地、中小学、活动中心以及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步行和公交主导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以这种多样性增强街坊社区的活力与魅力,从而吸引人们外出步行、介入社会生活;(4 4)可支付性原则。通过紧凑性开发,提高土地以及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效益、降低开发成本,并“浓缩”了税源,因而让市政当局负担得起(而在松散低密度的郊区,市政所获得的税收及其他收益,根本不足以抵偿所投入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花费,市政是入不敷出的)。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类型不同价格的住宅,让更多不同阶层的家庭都有可能支付得起。

新城市主义两大组成理论为:

1)传统邻里社区发展理论(TND,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2)公共交通主导型开发理论(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

丰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的手法; 广州市居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标准; 住区内静态交通的组织; 1)国家康居小区的 机动车停车按 0.2--5 0.5 车位/ / 户设置 2)居民区内地面停车率(居住区内居民汽车的停车位数量与居住户数的比率)不宜超过10 %; 3)停车车位数 大于 0 50 辆,应设置 2 2 个出入口。

大于 0 500 辆时,应设置 3 3--4 4 个出入口。

出入口之间的 净距大于 0 10 米。

停车库出入口应 后退道路红线,不小于 0 10 米。

车辆 双向 行驶的 出入口宽度不得小于 7 7 米,单向不小于 5 5 米。

停车场布局

1)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库

(地面车库 / 底层架空 / 地下或半地下停车库 / 机械式立体停车库)

2)集中式或分散式停车场 3)路边分散式停车位 4)分散式私人停车房 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

第三部分

控制性详细规划:

上一篇:科技英语课后翻译整理下一篇:后勤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