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增长与发展

2024-05-18

中国的增长与发展(精选6篇)

中国的增长与发展 第1篇

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按照发展经济学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存在着很多障碍。从国内来讲,有政治、经济、社会和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从国际来讲,不平等的国际经济秩序、贸易条件的恶化、发达国家设置的种种障碍也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一、政治障碍,包括政府稳定性、政治独立和有效的经济政策。

帕金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政治障碍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1.政府稳定性。稳定的政府能够为现代企业创造和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发展中国家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国内政局的不稳定,长期的战乱,或是政府的更迭频繁,新的政策法规和其他限制不断替代原有的政策法规,投资风险性很大,从而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政治独立。发展中国家即使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但在殖民时期,宗主国在殖民地创造稳定的环境通常只是为了帮助那些来自殖民宗主国的商人和投资者们获取利益,而殖民地的大众却从中受益甚微。而且大多数殖民地政府只投入极为有限的资金,用于培训当地人民、开发电力资源或推动工业发展。所以,政治上的独立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经济政策。坏的经济政策,会阻碍经济的增长,使之无法进行,也可以使已经开始的增长停顿下来。经济发展本身,尤其在早期阶段,会造成社会与政治的高度紧张,从而削弱增长所必需的稳定基础。对政治环境的理解,是制定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要素。对政治环境的理解应始于一种认识,即政治是由政治家而非哲人领导的。哲人可以不管国内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在杰出的工程师和经济学家的帮助下,设计出使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计划。政治家则必须保证首先采取步骤,使那些选举他们当政的大众能继续支持他们,或者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各种政策产生新的对立派,或者是旧的对立派别活跃起来。不同势力的要求和目标造成了经济政策抉择上的困难。所以政治与政策揉在了一起,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国家能够有历史长久的经济发展,而另一些国家却不能。

二、经济障碍。

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H・辛格于1949年最早提出,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在其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作了更充分的说明。该理论认为,资本形成(即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纳克斯认为,在不发达国家中,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也是其结果。由于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很低,生活贫困,教育落后,技术水平不高,机器设备短缺,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循环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在供给方面,生产率低导致人均真实收入少,真实收入少意味着用于储蓄的部分低,储蓄率低导致投资率也低,从而导致资本品形成不足,使生产率难以得到提高。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循环的需求方面来讲,真实收入低导致国内购买力低下,市场狭小,对投资品的需求也不高,也导致资本不足,生产率低下。如此周而复始,形成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这两个循环中,真实收入水平低是共同的因素,不论从供给方面,还是从需求方面,它都是造成投资水平低、资本不足的原因。但这也导致真实收入永远保持在低水平之上,即不发达国家之所以贫穷就是因它贫穷。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要说明: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2.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1956年,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P・R・Nelson)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一文,利用数学模型分别考察了不发达国家人均资本、人口增长、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1)人均资本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当人均收入很低时,人们的消费大于收入,从而整个经济存在负储蓄和负投资。当人均收入刚好等于其消费,此时,没有储蓄,也没有投资,因而人均资本增长为零。若人均收入超过这一水平,收入大于消费,储蓄为正,并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此时,人均资本大于零且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增长。由此可见,资本形成是受人均收入水平制约的。

2)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当人均收入开始增长时,由于收入增加使营养、医疗卫生条件等得到改善,人口死亡率下降,从而人口增长加快。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限度后,人口增长率达到最大值,这意味着人口死亡率下降到最低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人均收入的增加不会引起人口增长率的进一步上升。

3)国民收入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在人口增长率不变、由储蓄创造的人均资本增长为零,即劳动和资本都不变时,国民收入增长为零。随着人口和资本的增加,国民收入相应增加。在人均收入达到某一水平时,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达到最大。人均收入超过这一水平后,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技术、自然资源和土地不变的假定下,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不断下降,因而,国民收入增长开始呈下降趋势。

因此,存在两种均衡:一种是低水平均衡――在人均收入处在很低的水平时,国民收入的增长会被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使人均收入退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并且是固定不变的。另一种是高水平均衡――人均收入大于某一水平时,国民收入的增加将超过人口的增长,人均收入相应增加,直到国民收入增长下降到等于人口增长为止。这种均衡在其它条件不变时,也是稳定的。

因此,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又在于资本形成不足。由此可见,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它实际上处于一种低水平均衡阶段。

4)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1957年,缪尔达尔出版了《富国与穷国》一书,1968年又出版了《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在这两本书中,缪尔达尔考察了一些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贫穷、制度落后等问题。在分析了产生贫困的原因时,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因收入低下而导致的愈来愈贫穷的困境。

他认为,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并呈现出一种“循环积累”的发展态势,这种发展关系不是均衡的、守恒的,而是一种“累积性的循环”。在欠发达的国家,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营养不良、医疗卫生状况恶化,健康受损,教育水平低下,从而使人口质量下降,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困难;劳动力素质不高导致劳动生产力难以得到提高,生产效率低下;劳动生产率低使产出增长停滞或下降,最终,低产出导致低收入,低收入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贫困,使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与贫困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由此可见,收入水平过低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有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许多方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稀缺,资本形成不足,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

5)低下的劳动生产率,单一的经济结构,缺乏人力资源和适宜的技术,市场发育不完善。

托达罗认为,虽然有些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较为丰富,但在人力资源禀赋方面,人口的绝对数量较大,但教育水平较低,技术水平、文化素养、对工作的态度、获得信息的能力、创新的意愿以及自我完善的愿望、行政管理的技巧和水平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社会和历史因素。

托达罗认为,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和社会力量都要对作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征的贫困、不平等和劳动生产率低下负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较长的殖民统治,使它们具有相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种族、部落和宗教冲突和紧张局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总是存在,一国在民族和宗教方面的差异越大,它的内部冲突和政治不稳定也就越激烈,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普遍较高,赡养负担沉重。

4.制度因素。

谭崇台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安排不足,政治和法律制度常常是不完整或落后的,各种寻租行为和腐败行为盛行。政治结构和权贵统治阶层(例如大土地所有者、城市的实业家、银行家、外国工厂主、工会领导人)的既得利益和他们的忠诚将会从根本上决定可能采取什么样的战略,以及有效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障碍在什么地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的不同部分中的权利和利益集团本身就是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历史的产物,与发达国家相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更大的程度上由少数有权势的上层人物统治着。因此,收入分配制度就会极端不平等,对特权阶层的保护就会严重阻碍其经济发展。一国没有这种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相应变革(例如土地占有制度、管理模式、教育结构、劳动力市场关系、财产权利、物质与金融资产的分配与控制、税法和继承法、信贷的提供等等的变革),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往往是不可能的。

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不完全市场和信息约束(完善的市场机制依赖于制度和法律前提的存在,但在发展中国家,这些法律和制度基础要么根本不存在,即使存在,也极其薄弱。

5.国际障碍。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发展中国家今天发展的障碍主要来自发展中世界的`外部条件,尤其是富裕的工业化国家制造的种种国际的政治和经济压力,损害了今天贫困国家为发展而作的努力。当然这并不否定,贫困国家处于有着富国存在的世界中,能够得到某些经济方面的益处。如按照比较利益原则,发展中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益;由于出口企业必须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因而在这些国家中成为最先进的企业,它们的榜样也会对国内企业的运作产生影响。另外,发展中国家处于学习发达国家经验的地位上(最明显的是科技领域),用格申克隆的术语来说,有一种“后发优势”。20世纪中叶,发展中国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企业管理经验,如制定国民经济政策,甚至管理极为不同的经济体制方面的经验。

但许多人认为,在实践中,这种潜在利益很少能够实现,因为发达国家对贫困国家的进步设置了种种障碍。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主国的帝国主义为维持本国国内的利润,凭借特权,攫取大量的殖民地剩余,从而使殖民地缺乏剩余,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有些人认为,自由贸易政策,使发展中国家无法保护自己的幼稚工业;大量的进口品冲击了本国市场,并进一步造成了国内资源的闲置。

现代帝国主义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增长缓慢、极度不公平、高失业率等均产生于富国与穷国的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阶级间不平等的力量对比关系。资本主义企业通过大规模的军事力量保护海外投资,以保证自然资源供给和市场安全可靠。保持原材料从发展中国家流出,是发达资本家的利益所在。由于发展中国家本地工业的产品会与进口货物进行竞争,并争夺原材料,这会妨碍发达国家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中的旧统治阶级为防止工业资本家的崛起会与他们争夺权利,最终便形成以外国政府为后盾的外国投资者、封建地主、商人资本家(靠现有的贸易格局生存,不喜欢来自新格局的竞争)及其工人(现代公司、企业中工人的工资远在平均水平以上,因而也不喜欢改革)结成的联盟,共同支持一个对促进发展毫无作为的政府来实行统治。

巴西经济学家西尔索・富尔塔多(Celso  Fuirtado)认为,由于外国投资者只投资能够对市场进行控制的最低限度的资本,从而造成经济增长缓慢。

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共同命题是:本国统治者与外国资本家势力相勾结,维持在台上的政府,并使之实行对于经济发展设置种种障碍的政策。

有一种理论认为,那些强加给发展中世界的政策,在多数情况下阻碍了它们摆脱贫困的希望。一些人继续坚持认为,强加给发展中世界的自由贸易政策,造成了过分强调自然资源方面的投资,而对工业投资重视不够。其他人则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外国投资,是通过利润返还、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人为低价、发展中国家的外债高利息的支付,又回到了工业化世界的手中。

也有观点认为,发展中世界对工业化世界的帝国主义的依附,阻碍了发展,并助长了不平等。

托达罗认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依附性和脆弱性也是阻碍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不平等的力量不仅表现在富国控制国际贸易类型的支配权力,而且也表现在富国通常也有能力支配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给与外援和进行私人投资的条款等。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农业国,农业不仅是一种职业,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和生产活动都集中于农业和其它初级产品生产部门,经济都是面向初级产品(农业、燃料、林业和原材料)的生产,这些初级产品构成了它们出口的主要商品。这种单一的经济结构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对世界贸易有着严重的依赖性。

关于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国际因素,谭崇台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有关。

①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在贸易产品的数量和品种方面,发达国家不断加以限制,实行逐步升级的贸易保护主义。发达国家还利用不同的环境标准,借环境保护之名,行贸易保护之实。发达国家运用关税和其它贸易政策,使发展中国家无法摆脱作为原料出口国的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价格“剪刀差”继续扩大,使发展中国家很难得到自由贸易的实际利益。

②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它们的自然资源收益不是用于自身的发展,而是用于偿付利息。

③先进技术往往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手中,为获得竞争优势和最大利润,它们一般并不愿意与发展中国家分享。

在上面所述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种种因素中,笔者认为,制度障碍应是最根本的约束因素。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如贫困、失业等都要通过经济增长来解决。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不少发展中国家虽有经济增长,经济增长率还不算低,但并没有经济发展,且经济增长发生之前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在经济增长发生后仍未见多大改变。如收入分配不公,基本生活必需品得不到满足,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基本人权得不到保障等。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少数特权阶层或官僚阶级所剥夺、垄断和享用。所以,虽有经济增长,参与生产性劳动的广大民众则被排斥在收益分配格局之外,政治结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方面得不到增长的经济的支撑。

在现

实中,一些经济上贫困落后、经济增长缓慢、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的发展中国家,大多是政治制度存在问题或制度效率不高的国家,无休止的政治斗争、管理无效和社会秩序都相当普遍。这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发展或发展没有效率的症结所在,一些国家的官僚体制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事实上,在那些政治、吏治腐败的发展中国家中,不仅国内大量的资源处于闲置、浪费状态,或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使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而且其统治者为维护其独裁统治,并把如何使这种统治得以“延续”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况且,为保证这种统治稳定、持续,就要动用或利用军队作后盾支持,将社会上的所有资源都集中起来统一调配使用,而且打着民族主义、国家利益的旗号,强调本国发展经济的特殊性。因此,这类发展中国家根本不可能发展经济,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快速增长。

在当代,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庞大政权体系和官僚阶层不仅耗费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导致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难以积累起来;如果再加上政治制度缺乏来自新闻的、政党的、法律的、议会的全方位监督,那就必然会产生广泛而普遍的腐败,而政治体制的腐败往往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阻力。资源再多,也因制度的无序而导致浪费。

因此,发展中国家在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努力推进本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建立高效的政治经济体制,通过制度的高效率来带动经济增长的高效率。只有良好的、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

【参考文献】

[1]  [美]托达罗著,黄卫平等译:《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出版社,。

[2]  [美]帕金斯等著,黄卫平等译:《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

[4]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

中国的增长与发展 第2篇

这一段时间,由于到了年销售收入的盘点期,很多企业之间其实已经开始重点关注其它企业的增长数据了。像五粮液想看看年茅台年总的能卖到多少;剑南春、泸州老窖谁能进行业前三,竞争的胶着状态难免也让他们对年终数据很敏感;汾酒还要看看前面的泸州老窖怎么样了……但由于部分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的数据还要春节前后才能出来,不能十分准确地拿到行业内去比较、研究。本文仅选取2007年规模较大且增长较大的一部分骨干企业,从数据说个性,从增长说发展。对于行业和市场影响力大的白酒骨干企业来说,在比较数据的同时也在研究行业趋势。对于广大经销商来说,关注这一切就是为了能更加明晰市场趋势。

山西汾酒:

近四年来,汾酒集团基本上是每年约4个亿的速度在递增。根据汾酒高层最新透露的信息测算,2007年汾酒集团的销售收入预计增长至28亿。这个数字应该能确保汾酒集团居于行业第五位的位次。2007年的汾酒正处在一个调整期,对产品结构的调整带来了销售上的震荡,像规模较大的低档产品玻汾被停止销售,但替代品酒如泉没能及时上位,

另外,汾酒的几大经销商代理的中高档产品出现一定下滑,影响到汾酒的增长。但汾酒集团的增长点还是不少,像在2007年得到加强推广的竹叶青,据称销售翻番可达1亿元以上。预计年汾酒的增长可能会受到2007年遗存的相关因素的影响,从而可能使更大幅度的增长要困难一些。

江苏洋河:

洋河的10亿增幅有些出人意料,但这很好地呼应了董事长杨廷栋和总经理张雨柏提出的洋河要“又快又好”、“更快更好”的战略目标。在品牌提升、产品中高档化成功运行的情况下,洋河现在似乎更注重对市场区域的扩张,而暂时没有考虑在江苏市场不同价位上的全覆盖。这是洋河全国化战略目标决定的。目前洋河已经完成了全国主要城市的布点,而且取得了一个比较好的市场效果。按照洋河的设想,2008年在省外市场至少增加6个亿,在2007年基础上销售规模将超越30亿。

湖北枝江:

中国的增长与发展 第3篇

一、政治障碍, 包括政府稳定性、政治独立和有效的经济政策

帕金斯认为,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面临的政治障碍包括三个方面的因素。

1. 政府稳定性。

稳定的政府能够为现代企业创造和维持一个稳定的环境。发展中国家由于经历了长期的国内政局的不稳定, 长期的战乱, 或是政府的更迭频繁, 新的政策法规和其他限制不断替代原有的政策法规, 投资风险性很大, 从而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2. 政治独立。

发展中国家即使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 但在殖民时期, 宗主国在殖民地创造稳定的环境通常只是为了帮助那些来自殖民宗主国的商人和投资者们获取利益, 而殖民地的大众却从中受益甚微。而且大多数殖民地政府只投入极为有限的资金, 用于培训当地人民、开发电力资源或推动工业发展。所以, 政治上的独立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 经济政策。

坏的经济政策, 会阻碍经济的增长, 使之无法进行, 也可以使已经开始的增长停顿下来。经济发展本身, 尤其在早期阶段, 会造成社会与政治的高度紧张, 从而削弱增长所必需的稳定基础。对政治环境的理解, 是制定经济政策时最基本的要素。对政治环境的理解应始于一种认识, 即政治是由政治家而非哲人领导的。哲人可以不管国内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 在杰出的工程师和经济学家的帮助下, 设计出使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发展计划。政治家则必须保证首先采取步骤, 使那些选举他们当政的大众能继续支持他们, 或者必须小心翼翼地避免各种政策产生新的对立派, 或者是旧的对立派别活跃起来, 不同势力的要求和目标造成了经济政策抉择上的困难。所以政治与政策糅在了一起, 这也是为什么某些国家能够有历史长久的经济发展, 而另一些国家却不能。

二、经济障碍

1. 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英国经济学家H.辛格于1949年最早提出, 美国经济学家R.纳克斯在其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作了更充分的说明。该理论认为, 资本形成 (即资本积累) 是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纳克斯认为, 在不发达国家中, 贫穷既是其资本形成率低下的原因, 也是其结果。由于这些国家的人均国民收入很低, 生活贫困, 教育落后, 技术水平不高, 机器设备短缺, 劳动生产率水平低下, 处于贫困的恶性循环之中。这种循环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在供给方面, 生产率低导致人均真实收入少, 真实收入少意味着用于储蓄的部分低, 储蓄率低;导致投资率也低, 从而导致资本品形成不足, 使生产率难以得到提高。如此周而复始, 形成一个“低收入—低储蓄能力—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循环的需求方面来讲, 真实收入低导致国内购买力低下, 市场狭小, 对投资品的需求也不高, 也导致资本不足, 生产率低下。如此周而复始, 形成一个“低收入—低购买力—投资引诱不足—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这两个循环中, 真实收入水平低是共同的因素, 不论从供给方面, 还是从需求方面, 它都是造成投资水平低、资本不足的原因。但这也导致真实收入永远保持在低水平之上, 即不发达国家之所以贫穷就是因它贫穷。这一理论的核心是要说明:资本缺乏是产生贫困恶性循环的根本原因, 资本形成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和约束条件。

2. 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1956年, 美国经济学家纳尔逊 (P.R.Nelson) 发表了《不发达国家的一种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一文, 利用数学模型分别考察了不发达国家人均资本、人口增长、产出增长与人均收入增长的关系, 并综合研究了在人均收入和人口按不同速率增长的情况下人均资本的增长与资本形成问题, 从而形成了“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 (1) 人均资本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当人均收入很低时, 人们的消费大于收入, 从而整个经济存在负储蓄和负投资。当人均收入刚好等于其消费, 此时, 没有储蓄, 也没有投资, 因而人均资本增长为零。若人均收入超过这一水平, 收入大于消费, 储蓄为正, 并随人均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此时, 人均资本大于零且随人均收入增长而增长。由此可见, 资本形成是受人均收入水平制约的。 (2) 人口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当人均收入开始增长时, 由于收入增加使营养、医疗卫生条件等得到改善, 人口死亡率下降, 从而人口增长加快。当人均收入达到一定限度后, 人口增长率达到最大值, 这意味着人口死亡率下降到最低程度。在这种情况下, 人均收入的增加不会引起人口增长率的进一步上升。 (3) 国民收入增长与人均收入的关系。在人口增长率不变、由储蓄创造的人均资本增长为零, 即劳动和资本都不变时, 国民收入增长为零。随着人口和资本的增加, 国民收入相应增加。在人均收入达到某一水平时, 国民收入的增长率达到最大。人均收入超过这一水平后, 由于边际收益递减规律, 在技术、自然资源和土地不变的假定下, 资本和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不断下降, 因而, 国民收入增长开始呈下降趋势。因此, 存在两种均衡:一种是低水平均衡———在人均收入处在很低的水平时, 国民收入的增长会被更快的人口增长所抵消, 使人均收入退回到维持生存的水平上, 并且是固定不变的。另一种是高水平均衡———人均收入大于某一水平时, 国民收入的增加将超过人口的增长, 人均收入相应增加, 直到国民收入增长下降到等于人口增长为止。这种均衡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也是稳定的。因此, 发展中国家贫困落后的主要原因是人均收入过低, 导致储蓄能力过低、投资量小和资本形成不足;而人均收入低的原因又在于资本形成不足。由此可见, 资本稀缺是经济发展主要障碍和关键所在, 它实际上处于一种低水平均衡阶段。 (4) 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1957年, 缪尔达尔出版了《富国与穷国》一书, 1968年又出版了《亚洲的戏剧:一些国家的贫困问题研究》。在这两本书中, 缪尔达尔考察了一些亚洲的发展中国家经济贫穷、制度落后等问题。在分析了产生贫困的原因时, 提出了循环积累因果关系理论, 用来解释不发达国家因收入低下而导致的愈来愈贫穷的困境。他认为, 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 各种因素相互联系、互相影响、互为因果, 并呈现出一种“循环积累”的发展态势, 这种发展关系不是均衡的、守恒的, 而是一种“累积性的循环”。在欠发达的国家, 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低, 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低下, 营养不良、医疗卫生状况恶化, 健康受损, 教育水平低下, 从而使人口质量下降, 劳动力素质不高、就业困难;劳动力素质不高导致劳动生产力难以得到提高, 生产效率低下;劳动生产率低使产出增长停滞或下降, 最终, 低产出导致低收入, 低收入进一步强化了经济贫困, 使发展中国家总是陷入低收入与贫困的累积性循环困境之中。由此可见, 收入水平过低是导致发展中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产生低收入的原因有社会、经济、政治和制度等许多方面,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资本稀缺, 资本形成不足, 以及收入分配制度上的不平等。 (5) 低下的劳动生产率, 单一的经济结构, 缺乏人力资源和适宜的技术, 市场发育不完善。托达罗认为, 虽然有些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但在人力资源禀赋方面, 人口的绝对数量较大, 但教育水平较低, 技术水平、文化素养、对工作的态度、获得信息的能力、创新的意愿以及自我完善的愿望、行政管理的技巧和水平等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3. 社会和历史因素。

托达罗认为, 内部与外部的经济和社会力量都要对作为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特征的贫困、不平等和劳动生产率低下负责。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较长的殖民统治, 使它们具有相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 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种族、部落和宗教冲突和紧张局势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总是存在, 一国在民族和宗教方面的差异越大, 它的内部冲突和政治不稳定也就越激烈, 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一国的经济发展。而且, 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普遍较高, 赡养负担沉重。

4. 制度因素。

谭崇台认为, 发展中国家的制度安排不足, 政治和法律制度常常是不完整或落后的, 各种寻租行为和腐败行为盛行。政治结构和权贵统治阶层 (例如大土地所有者、城市的实业家、银行家、外国工厂主、工会领导人) 的既得利益和他们的忠诚将会从根本上决定可能采取什么样的战略, 以及有效的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主要障碍在什么地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的不同部分中的权利和利益集团本身就是这些国家经济、社会和政治历史的产物, 与发达国家相比,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更大的程度上由少数有权势的上层人物统治着。因此, 收入分配制度就会极端不平等, 对特权阶层的保护就会严重阻碍其经济发展。一国没有这种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相应变革 (例如土地占有制度、管理模式、教育结构、劳动力市场关系、财产权利、物质与金融资产的分配与控制、税法和继承法、信贷的提供等等的变革) , 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往往是不可能的。

托达罗认为, 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不完全市场和信息约束 (完善的市场机制依赖于制度和法律前提的存在, 但在发展中国家, 这些法律和制度基础要么根本不存在, 即使存在, 也极其薄弱。

5. 国际障碍。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发展中国家今天发展的障碍主要来自发展中世界的外部条件, 尤其是富裕的工业化国家制造的种种国际的政治和经济压力, 损害了今天贫困国家为发展而作的努力。当然这并不否定, 贫困国家处于有着富国存在的世界中, 能够得到某些经济方面的益处。如按照比较利益原则, 发展中国家可以从贸易中获益;由于出口企业必须在国际竞争中求生存, 因而在这些国家中成为最先进的企业, 它们的榜样也会对国内企业的运作产生影响。另外, 发展中国家处于学习发达国家经验的地位上 (最明显的是科技领域) , 用格申克隆的术语来说, 有一件“后发优势”。20世纪中叶, 发展中国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企业管理经验, 如制定国民经济政策, 甚至管理极为不同的经济体制方面的经验。

但许多人认为, 在实践中, 这种潜在利益很少能够实现, 因为发达国家对贫困国家的进步设置了种种障碍。

马克思主义认为, 宗主国的帝国主义为维持本国国内的利润, 凭借特权, 攫取大量的殖民地剩余, 从而使殖民地缺乏剩余, 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

现代帝国主义理论认为, 发展中国家增长缓慢、极度不公平、高失业率等均产生于富国与穷国的关系, 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阶级间不平等的力量对比关系。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共同命题是:本国统治者与外国资本家势力相勾结, 维持在台上的政府, 并使之实行对于经济发展设置种种障碍的政策。

有一种理论认为, 那些强加给发展中世界的政策, 在多数情况下阻碍了它们摆脱贫困的希望。一些人继续坚持认为, 强加给发展中世界的自由贸易政策, 造成了过分强调自然资源方面的投资, 而对工业投资重视不够。其他人则认为, 发展中国家的外国投资, 是通过利润返还、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人为低价、发展中国家的外债高利息的支付, 又回到了工业化世界的手中。

也有观点认为, 发展中世界对工业化世界的帝国主义的依附, 阻碍了发展, 并助长了不平等。

托达罗认为, 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所处的劣势地位、依附性和脆弱性也是阻碍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不平等的力量不仅表现在富国控制国际贸易类型的支配权力, 而且也表现在富国通常也有能力支配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给予外援和进行私人投资的条款等。

关于发展中国家贫困的国际因素, 谭崇台认为, 发展中国家的贫困与现存的国际经济秩序有关。 (1) 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使发展中国家蒙受巨大损失。在贸易产品的数量和品种方面, 发达国家不断加以限制, 实行逐步升级的贸易保护主义。发达国家还利用不同环境标准, 借环境保护之名, 行贸易保护之实。发达国家运用关税和其他贸易政策, 使发展中国家无法摆脱作为原料出口国的地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价格“剪刀差”继续扩大, 使发展中国家很难得到自由贸易的实际利益。 (2) 沉重的债务负担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状况恶化。它们的自然资源收益不是用于自身的发展, 而是用于偿付利息。 (3) 先进技术往往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或跨国公司手中, 为获得竞争优势和最大利润, 它们一般并不愿意与发展中国家分享。

在上面所述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种种因素中, 笔者认为, 制度障碍应是最根本的约束因素。

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许多问题如贫困、失业等都要通过经济增长来解决。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不少发展中国家虽有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率还不算低, 但并没有经济发展, 且经济增长发生之前社会上所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增长发生后仍未见多大改变。如收入分配不公, 基本生活必需品得不到满足, 受教育的权利被剥夺, 基本人权得不到保障等。经济增长的成果被少数特权阶层或官僚阶级所剥夺、垄断和享用。所以, 虽有经济增长, 参与生产性劳动的广大民众则被排斥在收益分配格局之外, 政治结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等方面得不到增长的经济的支撑。

在现实中, 一些经济上贫困落后、经济增长缓慢、人们生活水平低下的发展中国家, 大多是政治制度存在问题或制度效率不高的国家, 无休止的政治斗争, 管理无效和社会秩序都相当普遍。这是发展中国家难以发展或发展没有效率的症结所在, 一些国家的官僚体制一直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事实上, 在那些政治、吏治腐败的发展中国家中, 不仅国内大量的资源处于闲置、浪费状态, 或不能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地尽其利, 使资源的使用效率低下, 而且其统治者为维护其独裁统治, 并把如何使这种统治得以“延续”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况且, 为保证这种统治稳定、持续, 就要动用或利用军队作后盾支持, 将社会上的所有资源都集中起来统一调配使用, 而且打着民族主义、国家利益的旗号, 强调本国发展经济的特殊性。因此, 这类发展中国家根本不可能发展经济, 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地快速增长。

在当代, 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庞大政权体系和官僚阶层不仅耗费了巨额的财政收入, 导致用于经济建设的资金难以积累起来;如果再加上政治制度缺乏来自新闻的、政党的、法律的、议会的全方位监督, 那就必然会产生广泛而普遍的腐败, 而政治体制的腐败往往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阻力。资源再多, 也因制度的无序而导致浪费。

因此, 发展中国家在采取措施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应努力推进本国的政治体制改革, 建立高效的政治经济体制, 通过制度的高效率来带动经济增长的高效率, 只有良好的、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化,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但与此同时, 亚洲和拉美的一些新兴工业国在20世纪下半叶以来, 经济却取得了明显的进展。究竟是什么原因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整个发展中世界的经济增长与发展为什么又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发展经济学家从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制度和国际等各个方面分析了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主要障碍。认为, 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与发展最根本的障碍应该是制度约束。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制度,约束

参考文献

[1][美]托达罗.经济发展[M].黄卫平, 等, 译.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9.

[2][美]帕金斯, 等.发展经济学[M].黄卫平, 等,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3]谭崇台.发展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中国的增长与发展 第4篇

关键词:经济增长;金融发展,经济发展;金融增长

1.研究分析的背景以及意义

现如今,我国的金融环境的逐渐发展,金融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纵观历史,世界各大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自然状况对于经济方面发展的影响是非常的重要。不过,这其中的重点是资金,资金的的不足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审视阻碍经济的向前。任何一个国家的金融与经济都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但是,两个的具体影响关系如何,这个就是广大经济学者们所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我们任务一个国家的金融发展对于经济方面的发展主要是有三个点:首先就是会对于市场上的货币供应数量进行调节,利用商业银行来作为货币支付以及货币流通的方法,如此,便可以有利于买卖交易的完成,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第二点就是给予一些金融机构提供信誉度方面的保障。金融机构加入到经济建设当中去的话是非常有利于对社会闲散资金进行聚拢的,这样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融资水平,提高经济的发展。第三点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政府引导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那么,在政府进行对市场的调控时,金融方面的调控也是各个政府机构所不容忽视的一块,经济发展以金融为核心,金融市场能够健康、稳定、良好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增长是可以起到一个极大的促进作用[1]。

就目前来说,我们国家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发达国家的完善与健全,家庭在金融市场的互动不多,参与较少。根据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表明,家庭在股票市场的参与率为9.0%不到,其中城市家庭在17.0%左右,农村家庭仅仅只有2.0%左右;中国家庭在基金市场的参与率只有4.0%左右,其中城市家庭是7.5%左右,而农村的家庭才只有1.5%不到;在正规的金融市场整体参与率不高,在11.5%左右,其中城市家庭是17.0%左右,而农村家庭只有3.%不到,不过,在非正规的金融市场这一块的家庭参与率却意外高,其中35.0%左右的家庭是有借入款项的,还有12.0%左右的家庭是有借出款项的[2]。从以上的数据之中,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的家庭对于金融市场参与情况,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决定了农村人民在金融市场的活跃程度没有城市人民的活跃度高的。

在传统的金融理论之中,金融学者们认为,家庭最好是将总收入按比例抽出一部分来进行一些风险投资,而投资者的对于自身的资产管理程度是决定投资金额的一个重要依据。但是,我国农村与城市的家庭在金融市场的参与率过低应该是和我国的经济水平以及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关。根据其他的經济学者研究发现,我国的股票、基金、债券等的投资方式,伴随着中国金融体系的发展而迅速额得到发展[3]。

2.中国的金融增长与金融发展

经济学上认为,经济的增长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可是,经济的增长并不一定就会使得经济的到发展。同样,金融增长与金融发展也适用这样的关系。金融的增长体现在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以及其数量的增长程度;我们说的金融发展不仅仅是金融机构数量上的增加,还有更为重要的就是其金融效率上面的提高,也就是表现在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所以说金融发展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却一定需要金融发展。

金融学者们在对我国的金融发展进行了分析之后发现,我们国家公布的金融增长中一直存在有弄虚作假的成分存在,并且从1985年开始越来越多,一直到2000年,这些虚假的数值已经达到了1.08[4]。在去掉这些弄虚作假的成分之后,我们国家金融发展的真实程度并不算高,在2000年的时候只有2.29左右,这个数值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的。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政府的调控之下,对于我国的金融产业的进步是一直怀有着某种的错觉,不过,我们现在去除了这些,指出并去除了这些错误的所在,那么,就会更加有利于我们的政府机构清楚明白的认识到现今的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水平以及状况。

3.了解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增长与发展根据经济学之上的解释,发展是一种本质的提升,而增长则是一个数量上面的提高,量的增长最终可能会使得质的提升。也就是说,所谓发展就是不断的变化以及进步,并不是单纯的想着增加数量就行,按照学术意义来说,经济制度的改革使得中国的金融有了快速的增长,不过,这种增长只是金融市场中的资产量在进行简单的增加而已。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就对我国的金融增长之中存在的弄虚作假的部分进行了删去,去除掉那些虚假部分之后所留下的,我们可以看作是经济的发展也就是由量的积累导致的质的提升,很明显,这样的改变也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发。

综上所述,金融增长主要是体现在金融机构数量上面的增加,而经济的发展则是体现在金融市场的结构变化上面,这两者的主要作用是:第一,确立了衡量金融市场规模以及金融市场结构的标准;第二,向人们展示了金融的发展对于经济的增长所起到了促进作用等等。

4.结论

通过以上我们对于中国的金融发展以及经济增长两者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经济增长的前期,要促进经济增长,就需要让金融机构通过扩张还有不断地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来刺激的,不过,到了后期就需要通过经济增长所引发的新金融发展衍生的金融服务来对经济的增长产生积极影响。因为在我国的经济增长中有一些弄虚作假的成分在,所以在我们将这部分去掉之后,再来更客观和直观的看待我国的金融发展的水平。研究发现,金融发展下的单纯进行量的增加会导致技术相对滞后,最终导致金融发展对于经济增长没有起到应有的推动作用。

本文是在我国的宏观经济上的研究,在理论上说明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并且通过结合历史来发现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具体表现,例如金融发展对于企业投资方面与研究开发等的一些金融领域的影响,包括家庭消费、投资理财、人力资源等等。我们在进行研究证实之前需要准确的衡量金融发展的程度,并且,衡量金融发展的程度本身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5]。

文章主要的含义是,如果说金融的发展能够提高与促使经济的增长,并且,金融发展的质变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发的话,那我们的重点不应该放在简单的通过增加传统金融服务来促使金融的发展,我们应该要更加的倾向金融结构的调整、技术革新、制度规范等的方面入手,来使经济增长。所以,我国的金融如何才能在稳定发展的前提之下带动经济的增长,这是我们所需要积极研究与分析的。(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高铁梅,王金明,吴桂珍,刘玉红.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康继军,张宗益,傅蕴英.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因果关系—中国、日本、韩国的经验[J].金融研究,2013,(10),20一31.

[3]李泽广.金融结构趋同、经济增长差异与金融发展模式选泽—发达国家金融结构问题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3,(4),32一37.

[4]庞晓波,赵玉龙.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弱相关性及其启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9),47一51.

中国的增长与发展 第5篇

摘要:后发优势对经济增长具有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传统后发优势理论着重强调了后发优势的直接作用,忽视了后发优势的间接作用。从理论和实践角度来看,后发优势的间接作用需要通过其他条件的有效配合,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特别是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来支持和配合后发优势间接作用的发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增长。

关键词:后发优势;间接作用;产业升级;经济增长;产业政策

当今世界各国被划分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三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前者相对于后者为先进国家,后者相对于前者为后进国家。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可以发现,它实际上是一部后进国家不断追赶先进国家的“追赶史”。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兴起的后发优势理论为后进国家追赶先进国家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并且后来的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等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又从实践角度证明了该理论正确性。然而,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至今仍然很缓慢,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呈不断拉大之势,这似乎又证明后发优势理论并不能很好地成立。

一、经济增长的动因

经济发展的内涵丰富,涉及到社会、经济、环保等各方面内容,准确地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需要通过各种不同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其中,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其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和研究机构都主要通过经济增长速度来衡量和比较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由于本文仅仅从经济学角度来探讨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问题,因此,本文仅仅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及其决定因素。

根据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的观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潜力,从技术层面来说,主要取决于三方面条件: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具体来说,一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不断投入生产要素的总量,带来产出的持续增加,即经济增长;二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促使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间重新配置,进而带来产出的持续增加,即经济增长;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技术创新,使得经济总产出在生产要素投入量不变的情况下同样会增加,即经济增长。因此,根据林毅夫的观点,任何国家要实现经济的增长,都必须从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这三方面来考虑。

根据传统的后发优势理论的观点,发展中国家虽然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但它具有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后发优势。只要发达国家充分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就可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赶超发达国家。那么,什么叫后发优势?后发优势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该理论观点与林毅夫等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观点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本文将在后面做详细论述。

二、简评后发优势理论的研究现状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Gerehenkron)于1962年创立了后发优势论后,对后发优势的研究从未间断。各国的经济学家和学者都先后从不同角度,利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得出了许多不同的有意义的理论成果。本文认为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后发优势论的创立阶段。代表人物是格申克龙、列维和阿莫拉诺维茨等,他们是在19世纪德国、意大利和俄国等欧美国家现代化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第二个阶段是后发优势论的深化阶段。代表人物希尔曼、南亮进、金泳镐等,他们是在20世纪拉美、日本及亚洲“四小龙”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实践基础上进行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后发优势理论的进一步发展的阶段。目前,这一阶段正在进行中,主要代表人物有国内的林毅夫、郭熙保等,他们主要是以中国、印度等新兴的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基础。

虽然后发优势一直是理论界的研究热点,且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遗憾的是,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理论体系,学术界也还没有对后发优势形成一个全面的并被学术界公认的概念。林毅夫认为:“发展中国家收入水平、技术发展水平、产业结构水平与发达国家有差距,可以利用这些差距,通过引进技术的方式来加速技术变迁,从而使经济发展得更快。这就是所谓‘后发优势’的主要内容。”因此,在林毅夫看来,技术是后发优势中的主要内容。郭熙保认为:“从发展的技术角度来考虑,后发优势应该包括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五方面。”在郭熙保看来,后发优势具有多维性,它不仅包括技术,还包括资本、人力、制度和结构;而且郭熙保还将后发优势界定为“后发国家地位所致的特殊益处,这一益处先发国家没有、后发国家也不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出来,而完全是与其经济的相对落后性共生的,是来自于落后本身的优势。”

综合上述,后发优势的内容至少应该包括技术、资本、劳动、结构和制度等五个方面。再结合前面关于林毅夫等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动因的分析,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三个条件——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具有后发优势。据此推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自然而然地应该比发达国家发展更快。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仍然十分缓慢,甚至有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的差距呈现不断拉大的趋势。因此,后发优势理论似乎并不能成立。

本文认为,并非是后发优势理论不成立。因为根据传统的后发优势理论观点,后发优势会通过技术、资本、劳动、结构和制度等五个方面直接地作用于经济增长。然而,本文经过仔细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所包含的五个方面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不仅仅是直接作用于经济增长,而且还间接地作用于经济增长。一般来说,间接作用就必然需要很多其他条件的配合,才能更好地被发挥出来。如果不具备其他条件的有效配合,后发优势的间接作用就很难被充分发挥出来,进而制约了后发优势对经济增长的整体作用的发挥。

三、后发优势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1、后发优势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概念

后发优势的直接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比较丰富,劳动要素价格自然就比较低,可以通过大量投入来增加产出;第二,发展中国家虽然技术相对落后,但通过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可以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成功率来推动技术变迁,进而增加产出;第三,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降低升级过程中的成本,进而以较低的成本快速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产出。因此,林毅夫等经济学家关于经济增长的三个条件——生产要素、产业结构和技术创新,在发展中国家都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且这种优势都是直接地增加产出,促进经济增长。

后发优势的间接作用,是指发展中国家在技术、资本、劳动和制度上的后发优势会首先推动该国产业结构升级,然后,产业结构升级叉会促进该国经济增长;简单地说,就是指技术、资本、劳动和制度通过结构这个中介而间接地作用于经济增长。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该国在技术、资本、劳动和制度上的后发优势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从而间接地促进该国经济增长。 2、后发优势的间接作用的具体表现

根据后发优势间接作用的概念,后发优势的间接作用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间接的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产业结构升级的概念。产业结构升级,也称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级化,一般简称产业升级,是指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或者说是产业结构由低水平状态向高水平状态发展的过程。从产业附加值角度看,产业结构的发展是向着附加价值更大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越来越占优势地位的方向发展。因此,产业升级必然伴随着产出增加,即短期内就会促进经济增长。另外,必须注意,产业升级有别于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合理化虽然从长期来看会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短期内并不一定会带来经济的增长。

下面就看看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在技术、资本、劳动和制度四个方面的具体表现。

(1)资本上的后发优势和间接作用

一般来说,发达国家的资本相对丰富,而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相对稀缺。根据资本报酬递减规律可知,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收益率要高于发达国家。如果国际资本是自由流动的,或者说发展中国家实行对外开放,那么资本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有助于推动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当发展中国家的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促使该国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逐渐向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方向升级,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充分发挥资本的`后发优势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进而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

(2)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和间接作用

关于技术方面的后发优势,学术界研究的比较多。其中,林毅夫的研究最为透彻,他从成本与收益角度进行论证,认为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技术模仿或技术引进,以较低的成本和较高的成功率实现技术变迁,促进经济增长。本文认为,在这里,林毅夫主要论证了后发优势的直接作用;其实,技术模仿或技术引进有利于该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进而有利于推动该国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为主逐渐向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方向转变,而产业结构升级又促进了经济增长。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技术上的后发优势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升级,进而间接地促进经济增长。

(3)人力上的后发优势和间接作用

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这种优势既是比较优势,又是后发优势。比较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相对发达国家具有劳动力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可以发展本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从发达国家购买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实现双方共赢。而人力上的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廉,首先吸引了很多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进入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例如,我国目前之所以被称为全球制造中心,就是因为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便宜;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的进人也必然会伴随着先进技术、管理知识和理念的进入,如他们为了使企业正常运作必须对员工进行各种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及管理知识和理念培训等,有利于提高发展中国家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这就必然为发展中国家创造了人力资本。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有利于高级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是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的方向转变。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充分发挥人力上的后发优势来推动该国产业结构升级,进而间接地促进该国经济增长。

(4)制度上的后发优势和间接作用

历史经验证明:一种有效制度的形成,是一个需要支付高额代价的不断试错的过程,经过反复、动荡、危机乃至战争等才能形成。但是,制度是一种公共产品,一旦这种制度形成并行之有效,后来者就可以避免这种试错的高额代价,通过制度的移植、模仿和创新,节约经济发展的创新成本和时间成本,以相对较小的社会成本和代价取得相对较大的发展收益。因此,发展中国家在制度方面的后发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学习、效仿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制度和管理经验,并经本土化改造所产生的效率和益处。

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当中,通过学习先进国家在经过实践检验后形成的优秀的制度,可以减少该国在制度安排和创新过程当中所需要的时间和社会成本,有利于产业结构更快更好地升级,进而促进该国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因此,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充分发挥制度上的后发优势来推动该国产业结构更好更快地升级,进而间接地促进该国经济增长。

综上所述,可知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其在资本、技术、人力、制度和结构方面的后发优势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最终实现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

3、后发优势的间接作用需要产业政策的配合

后发优势的间接作用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如果缺少相应条件的配合,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自然会大打折扣。因此,虽然发展中国家本身具有后发优势,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创造一定的条件来支持后发优势,致使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例如,目前世界上仍然有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很慢,甚至有很多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距离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当然,如果具备相应条件的有效配合,那么后发优势的间接作用就会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例如,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特别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国家或地区,虽然起初经济落后,但已经接近或者成为发达国家。仔细分析这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都采取了一种有别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且十分有效的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产业政策就是指政府部门专门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它与产业结构升级有着密切关系;合理有效的产业政策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会阻碍经济增长。

因此,本文认为,产业政策就是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间接作用充分发挥所需要的最重要的配合条件之一。

四、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传统的后发优势理论的观点,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具有多维性,包括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等五个方面,而且都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具有直接和间接两种传导方式,即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而传统的后发优势理论着重强调了直接作用,忽视了间接作用。后发优势的间接作用需要其他条件的有效配合,才能充分发挥,但现实中的很多发展中国家通常不具备这些配合条件,致使很多具有后发优势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长期处于缓慢水平。

中国的增长与发展 第6篇

关键词:金融发展,经济增长,贡献

TheContributionofFinancialDevelopmenttoEconomicGrowthandThoughtonChineseFinancialDevelopment.

XueFei

(SchoolofBusinessandManagement,CentralSouthUniversityofTechnology,Changsha,410083)

Abstract:Thepaperreviewedcontributiontheoryoffinancialdevelopmenttoeconomicgrowthandanalyzedfivecontributionchannels:lowingtransactioncost;diversifyingrisks;lowingsupervisioncost;lowinginformationcollectioncostandmobilizingdepositmoreefficiently.Beingaimedatlagineconomicdevelopmentofourcountry;weproposedfourmethodstopromoteeconomicgrowth:perfectcommercializationinstated-ownedbank;perfectmarketabilityinstockmarket;pushingmarketabilityofinterestrateandquickeningthereforminstated-ownedenterprises.

Keywords:financialdevelopment,economicgrowth,contribution

目录

一、理论回顾

二、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途径

三、对中国金融发展的思考

上一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股权处置实施细则下一篇:浅谈贵州山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