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初探

2024-06-04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初探(精选9篇)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初探 第1篇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怎样评价说课

我州今年的教师资格考试就要开始了,而“说课”是教师资格考试程序中的主要环节。在新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形势下,怎样来评价一堂“说课”的优劣?下面谈点看法。

在说课中往往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一是说得过于简单,只交代几个教学环节和呈现的内容;二是内容逻辑混乱;三是说课没有说的味道,或感觉像演讲、或做报告。说课应该让他人能听懂你说的东西,听懂你究竟想在课中做些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么做。当然,这也仅仅是成功的一半,另一半就是,你必须要让人能够津津有味地听你说。所以,一次好的说课应该是让他人能够津津有味地听懂你说些什么,听完之后明白你在课上要做些什么,怎样做和为什么这样做。

我们认为,好的说课应该有似下几个重要特征。

(一)突出教学理念

从说课内涵看,教学理念在说课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可以说是整个说课的灵魂所在。虽然,备课时也需要理念的支撑,但这时的理念往往是作为一种素养发挥着潜在性的作用或影响,而说课则要使教师的教学理念摆在统帅的位置,发挥它的指导功能和支撑作用。说课不仅要说出当然,即教什么、怎么教,而且要说出所以然,即为什么要教这些、为什么要这样教。没有教学理念的说课,说课便没了分量,没有力度和光彩。

(二)诠释教学思想

从说课表达形式看,说课,不仅仅限于对教学设计或教学方案的简单说明解释上,它不是教案的复述;不是对上课的预测和预演,它是在兼有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表达授课教师在对教学任务和学情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下,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策略运用的教学思想方法,因此,更加注重的是对教育理论的诠释。所以要求教师在说课中必须清晰、完整地表达出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思路。

(三)体现教学能力

从说课过程看,说课应该促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因为教学思想的阐发,能够使教师进一步明确教育教学观,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设计的展现,可以使教师把理论与实际紧密联系起来,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解释教学现象,教学设计的预测或现象的反思,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升华教师的教学境界,所以在说课中应充分地表现出来。

(四)展现教学境界

创新是教学的灵魂,也是教学的最高境界。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应该具有创造性。说课者对教学的创造便体现在他的说课之中,体现在他对于教学准确而独到的见解,对于教学环节独具一格的安排,对于教学策略独具匠心的理解和独特的运用技巧。

(五)展示演讲才华

从说课技能上看,说课主要靠回头语言来表达。这使它具有演讲特点。它与备课也有所区别,备课主要表现为教者的静态的内在功夫和一定的书写技能,说课是将静态的内在功夫的备课转为动态的外化功夫,它集中体现在说者的心口相应的协调和面对同行演说的技巧。同时它与上课的讲也有区别,上课面对学生的讲,是一种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须讲得适时适量适度,要通过讲去激发和指导学生去学习,而说课的讲是一种告知,让听者明白你所要进行的课的内容、目的、策略、手段及其效果的评价,明白你的教学思想及行为所引起的效应。所以,说的好的课更应该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能够充分展示他的演讲才华,使自己的教学思想理念更加充满魁力。

说课评价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就像其形式不是唯一的一样,它是开放的、动态的和发展的。但是,以上几个特征应该是任一种说课的共同特征。

总之,好的说课给人的感觉应该是说者有较新的教育观念,能很好地理解教材、了解学生,准确地把握重点难点,并有效地进行处理;能合理地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的一般原理,采用的教学策略手段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教学特点;说课应该逻辑性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形象、生动,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还能够体现说者较强的取舍、处理、组织能力,知识面广,对所述问题有独特的见解,仪表端庄大方等等。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初探 第2篇

新课改理念下地理教学观念的更新与学习方式的变革在当今受到了广泛而高度的重视,这就相应的使得对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也会进行相应的变革。本文将从对地理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学生学习的评价两个主要方面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遵循原则,使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

关键词

地理 新课程标准 教学评价 评价原则

一、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将我国沿用已久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反映了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基础教育各门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工作,经过全国近300名专家的共同努力,18种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新的阶段。那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实现对地理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评价是需要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

二、教学评价概念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没有评价就没有教育;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有成效的教育;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评价,就没有现代化的教育。地理教学评价是检验地理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实现地理教学目标、促进地理教学改革、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以及保障“教”“学”的和谐统一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随着新课标的实施,抵抗力教学评价也发生呢个了相应的变化,并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中。地理教师教学评价是地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地理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去调节和控制地理教学过程,不断提高地理教学质量。

三、对地理教师教学的评价

在以往,我国的教师评价工作基本上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师评价制度。这种评价制度一般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事先确定好评价内容和标准,再将每个教师逐条对照计分,根据分数高低对教师进行等级划分,做出解聘、加薪等决定,以奖励作为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方向主要面对地理教师过去的行为表现,忽视地理教师的发展性,容易滋生虚伪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促使下,使教师教学评价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体系,即“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理念。新课程的教师评价体系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新课程关注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教师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对地理教师教学评价,需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导向性原则。地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是评价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它规定地理教师的教学行为所要达到的要求,因而具有较强的导向性。

2.科学性原则。确定地理教师授课质量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原则,要求评价目标必须准确地反映正确的地理教育观、教学观,反映地理教学目标与地理教学特点。评价项目及要点的提法要准确,要求要合理。

3.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是指在确定评价项目和要点时要从整体着眼,全面考虑。其具体要求是,既不忽视某些影响教学的因素,也不片面强调某些因素的作用。

4.可行性原则。制定评价标准是为了实施与应用,因此要求评价项目及要点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简洁、可行。这一原则要求:评价指标体系应适合地理教师的实际,能被广大教师所接受,既符合教育目标的总要求,也符合地理教学特点;评价指标体系应尽量明确、具体、详略适中,既不过于简单抽象,又不过多过细、失之繁杂;使用方法也应尽量简便易行,便于广大教师接受和使用。

四、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我国传统的学生评价带有很强的功利性。首先,它过于强调评价的选拔功能,忽视用动态的评价去促进学生的发展,注重用各种考试分数排名次来甄别学生,这有可能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容易消磨掉内在的学习动机。其次,也过于强调以地理知识与技能为主的学业成绩,强调对地理学习结果的评价。然后,也过于重视地理书本知识学习评价,忽视对学生生活体验和经历的整体性评价。最后,过于强调标准化,使学生地理学习和思维方式都统一在标准答案上,忽视了学生学习和认知方式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妨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新课改理念提倡对学生学习评价不能只局限于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更要关注综合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进步与变化;倡导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的有机结合。要实施对学生地理学习评价,则要遵守以下几个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

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既要体现教育目标的全面性,评价必须全面实施各项评价内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还要兼顾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不同的学生不仅在考试成绩方面有差异,在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方面也存在差异。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就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因材施评,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可能地实现其自身价值。

2.激励为主

评价作为教育、教学服务的工具,理应给予每个教育对象以激励,使其获得自信和前进的动力,促其发展。但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评价的激励功能却成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专利品。在各种各样的评价中,成绩好的学生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激励和满足,自信、自尊和人生的价值在评价中得以体现,而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却备受刺激,屡战屡败的经历使他们几乎不能从评价中获取一点点成功的体验和欢乐,他们被压得抬不起头,对自己逐渐丧失了信心,觉得自己是个无用的人。这显然违背素质教育的宗旨。因此,我们的评价要相信学生个人发展的潜力,评价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个性,而不应该抑制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表现或结果用数量来表示或描述,区分度强,可信度相对较高。定性评价是对评价对象的表现或结果作质的判断和规定,它可以直接用评论性语言说明评价对象的性质和程度状况。是非优劣,一目了然。在地理学习评价中,定量评价比较适合于对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测定而对于过程和方法,尤其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定,定性评价会更合适。所以,将两种评价方法结合运用,能扬长避短,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准确性。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地理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方式、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新的学习评价强调促进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评价主体强调多元化,一名合格的地理老师,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地理学习等多方面进行科学有效地评价。评价方式要多样,评价方法要多种,评价过程要有序,评价结果要客观科学。这既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对课程评价的新要求,也符合国际课程评价发展的动向与趋势。不过在实施新的评价的改革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比较复杂,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与发展。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转变初探 第3篇

对教师在新课程中角色转变意义与必要性的充分认识, 是使教师在行动上做出及时而充分的调整的前提与基础。从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 对必要性与意义的充分的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有了这种认识甚至能使教师自觉的生成正确的角色行为。反之就会出现摇摆性、动力不足等问题。

1、教师在新课程中角色转变的意义

(1) 让教师在角色转变中实现自我提升。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 都是对旧观念的变革, 而变革的往往是那此我们驾轻就熟的东西, 这种变化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痛苦的。本次新课程实施, 教师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从何处下手来进行调整的问题。而通过角色的调整与定位恰好可以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难题, 这种方式首先因其指向教师自我的教学姿态的调整而具有可操作性;又因其具体、可追忆而可以通过教学反思进行不断的调整。在不断的调整中, 角色调整不断趋进完美的过程也就是教学行为不断向着新课程所倡导的方向改变的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教师的自我提升过程。

(2)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新课程的课堂上, 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解答疑惑, 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课堂上出现的不是教的场景, 而是学的场景, 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场所, 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思维方式发生了质的飞跃。这种质的飞跃,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角色的调整程度。只有教师角色定位准确, 才会真正的还一个学生自由探究与学习的舞台, 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教师在新课程中角色转变的必要性

(1) 新课程理念向行动的转化对角色转变提出了客观要求。新课程理念与传统教学理念相比, 具有革命性的变化。理念的变化必然要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方法要相应的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在课堂教学情境的四种因素即老师、学习者、学习内容和环境中, 教师的行动构成了课堂文化生活的重要制约因素。而教师的角色转变又直接决定教师的行为, 因为教师的“角色面目”在课堂教学过程会影响课堂教学系统的运行。因此我们可以说, 新课程理念要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的角色必须先转变, 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角色定位是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行动的前提性要求。

(2) 新课程理念向教学实践的转化对角色转变提出了迫切要求。角色转变其本身也是一个过程, 是一个教师以其头脑中的理念与实际的教学实践不断碰撞、调整与完善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如果这个过程能够充分地进行, 则新课程的实施就会真正发生。否则, 就会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问题。有观点认为,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将受到两类教学理论的影响, 一类是外显的“倡导理论”;另一类是内隐的“运用理论”。教师在新课程培训中、在书本里学到的有关新课程的理论属于倡导理论, 这类理论在多数情况下仅仅是以理论形态存在于教师头脑中的。而运用理论却深植于教师的潜意识与行为方式之中, 具有指导教师行为的力量, 因此, 倡导理论只有转化为运用理论才具有指导教学的力量。实际上, 运用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在教师通过不断调整而使自己的教学角色不断定位的过程中形成的。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的角色转变

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由所处的特殊地位决定的行为模式, 教师的角色转变不仅意味着教师要以自己的角色作用体现新课程的有关要求, 而且意味着新课程对他们所抱的期望, 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当下列角色:

1、组织者角色。

组织者角色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发现、寻求、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料, 组织学生营造和保持教室中和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等。以往, 作为高高在上的管理者, 教师或多或少地认为:学生是不懂事, 教师都不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总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而高中新课程要求教师成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组织者, 因此, 对教师来说, 是否能够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成长环境, 是十分重要的。教师组织者角色应表现为:引发问题的同时, 在内容上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图像、声音、文字等材料;在方式上组织学生的小组合作、交流探讨、成果汇报等形式。

2、促进者角色。

促进者角色是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个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 促进以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新课程改变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新课程的实施中, 教学不是传统的以完成教师的教学为核心展开, 而主要是围绕学生的学来进行, 学生的自主参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大大增加或成为将来教学的核心。教师为促进者, 他应该从如下方面体现自己的角色定位:帮助学生确定适合的学习目标, 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策略和发展认知的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给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教师应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 与学生起体验、肯定他们的感情和想法、能够承认自身的过失与错误

3、合作者的角色。

合作者角色是指教师以平等的身份, 用合作的方式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新教材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强调学生通过实践, 探究和创新意识,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 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中, 教师应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这种角色应主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 即当教师把某个问题变成了学生孜孜以求的要得到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要以平等的、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互帮互助, 互相鼓励与启发, 最终求得问题解决。这种角色定位的关键是, 教师既要完全让学生感觉到师生双方的合作关系, 以使其自由的充分的发挥主动性与创造性, 同时, 教师又要注意以引导性的、铺垫性的语言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

4、参与者的角色。

课程改革一个重要而且具体的目标, 就是要改变至今仍然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 大运动量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足见我国本轮课程改革中, 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已经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国务院在制订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特别规定:“鼓励合作学习, 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 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因此,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由教师中心、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构建学习的参与者。作为参与者, 教师必须打破教师中心, 构建民主、平等、合作的教室文化生态, 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可能成为现实, 只有通过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才能和学生一道去找寻真理, 与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想和想法;教师不能只顾自己导演和主演, 而应把学生尊为主人。

5、引导者的角色。

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程和新教材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教师使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所学学科的成绩, 更要关注并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过程与方法、学科知识与技能, 以及学生身体、智慧和社会适应性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 尤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独立自主地、主动地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 应尊重学生的人格, 关注个体差异, 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引导每个学生“扬长避短”、“取长补短”, 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水平上得到充分的发展。

6、创新者的角色。

新课程和新教材带给教师的不仅有挑战, 也有机遇。新课程和新教材在拓宽教师创新发展的空间和眼界同时, 也使教师的个性化教学和专业化发展成为了可能。新课程和新教材要求教师以关注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个性差异为宗旨。作为课程的主体之一, 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和教材的被动执行者, 而是一个主动的决策者和建设者, 同时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新课程和新教材对教师专业化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比如:与其他教师与教育管理者的合作能力, 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反思和“专业性评价的能力”;创设教学情境、进行行动研究并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的能力, 等等。

7、评价者的角色。

传统教育主要是通过考试和排名来评定学生的优劣, 即所谓的一张试卷定终身。它忽视了学生的其他能力的发挥, 不利于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则要求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新课程强调在学习生活评价中主要运用质性、诊断性和激励性评价方法, 少用定量性、甄别性和终结性评价方法;强调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因此, 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 教师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者, 应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来对学生进行评价, 给予学生身心发展上的支持, 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其目的是让学生最终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成为高素质的合格的高中毕业生。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初探 第4篇

一、现行的初中政治评价机制带来的现实问题

由于评价机制的滞后,初中政治课推行“素质教育”的进程缓慢。政治新课程改革变成一种形式。做个形象的比喻:我们举行跑步比赛,评价标准是谁在最短时间内跑完全程为获胜者。可是我们却再三提醒运动员要跑得姿势优美、动作协调。我们在训练的时候,运动员可能还会去表演,但是真正到了比赛时刻,运动员都奋力冲向终点,谁还会顾及自己跑步的姿势?所以我们的初中政治课出现了以下几种问题:(1)教师左右为难、无所适从。(2)学生对政治科的兴趣不断下降。(3)学生在考试时对答如流,可生活中真的遇到难题时他们却慌乱失措。(4)学生困于做题,老师疲于解题。

二、对初中政治的评价机制的思考与展望

初中政治的评价机制已经严重滞后,束缚着初中政治的新课程改革。如果我们想推行素质教育,如果我们想拯救青少年的“德育”,如果我们想想挽回孩子们的“政治热情”,那么我们必须改变初中政治的现行评价机制,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并且坚决的贯彻执行下去。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一)改掉成旧的单一的考试评价机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建立一个合科学理的评价机制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前提,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方向。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应该满足以下几个要求:

1 多元性。传统的笔试分数绝对不能全面的反映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必须打破“一考定乾坤”的评价模式,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来综合评价一个学生的能力。比如:开卷考试、口试、学分制、考勤分、操行分、平时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参与程度、组织能力、开放性论文、成长记录等都可以考虑。

2 适宜性。评价的目的要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评价制度和程序要健全,评价过程要保护学生的权益、隐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

我们要全方位、多角度出发,深入调查分析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坚决摒弃那些有损学生尊严、侵犯学生权益的评价机制。比如:学生成绩排名、学生智商测试等。要尽可能采用那些有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学生的天赋、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评价模式。

3 实用性。评价机制必须对学生成长具有建设性,评价的价值取向必须经过认真的论证,评价报告必须准确并且及时,评价本身还应包括对评价效果的追踪。

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的产生,必须要经历调研——起草——试用——论证——修改——正式启用一个过程,防止出现重大的失误和偏差。

4 可行性。评价机制要符合评价人员的评价知识和技能,评价的程序在实际中行得通,能够按照正确的计划在教学中实施,不被误用、滥用和扭曲,评价的问题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评价活动的开展要有充足的时间和资源作保证,评价人员能够有效地设计和实施评价,充分地传播和使用评价结果。

初中政治的评价机制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否则很难有效的执行下去。最好提供实例作为参考,努力做到有样本、有操作指南、有视听资料。

5 准确性。学生成绩应当依据可靠的评价结果,不能无根据地随意下结论。学生学习的预期目标应当在评价开始时就定义清楚,使评价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评价的程序应准确地以文件的形式描述下来,便于解释和论证其评价过程。系统审查所收集、处理的学生信息,进行必要的更正,同时需要将所有的评价资料安全地保存起来,以便日后核查、参考。要对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结论给予清楚、充分的证明,使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对评价结果建立信心。

(二)建立一个高效有力的监督管理机制,保证评价机制的良性运行。

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前提,而执行这个评价机制才是关键。因此必须建立一个从上至下的监督管理机制,制定严格的监督制度、奖惩制度,选定专门的管理人员、督察人员,设定科学的督察程序,定期和不定期地检查学生评价的程序、评价的方式、评价的结果,以便对可能发生的错误进行及时预防和修正,从而建立起长期的、良好的学生评价运行机制。

总之,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弊病是众所周知的,但是由于我们的评价机制没有改变或者没有被有效的执行下去,那么就不会从根本上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状况。针对当前的教育现状,初中政治要“突出重围”,就必须做好两件事:首先,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其次,认真执行这个评价机制。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拯救“乏味”的初中政治课;唯有这样,教育改革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新兴县实验中学)

新课程教师评价初探 第5篇

新课程教师评价初探

重庆市朝阳中学余力(400700)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而对于教师的评价,则是建立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评价制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重庆市朝阳中学研究课题《构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评价机制研究》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国家重点课题《关于建立有利于中小学素质教育实施监督机制与教育督导制度》下的子课题。在区教委、区督导室及课题组的领导下,重庆市朝阳中学按《构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评价机制研究》实施方案,从2002年12月起开始进行此研究课题,拟于2004年9月结题。本文就建立新课程中教师课堂自主评价、学校评价、同行评价、学生评价、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作以下探索。

一、研制《重庆市朝阳中学新课程教师课堂评价量化表》

要进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评价机制研究,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要有评价的“相对标准”(这里说“相对”,指在研究之中,没有一种绝对的标准,以符合课改理念),传统的评价表多种多样,各有特点,但它不能完全呈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必须弘扬传统,改革创新,研究适合朝阳中学校情的“课堂评价量化表”。通过课题组、教研组和实验教师的共同努力,经过近一年的几十节课的不断研究、改进、提升,现已形成具有朝阳中学特色的、比较符合课改理念的《重庆市朝阳中学新课程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此表框架结构是:

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与手段

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行为合作学习

探究学习

创新性

教学特色教学魅力

教学风格

二、教师课堂评价应适应课程改革理念

“课改研究课”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必要手段。教师听完课后进行互相评价时,如何体现“以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这一课题再一次出现在研究组面前。我校课题组以李时照老师的一节“制取氧气的实验室装置探究”为例,在如何对教师课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评价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从中构建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课堂评价机制的模型与框架:课程目标的确定 第一、课程的设计的评价设计思路与策略(内含课程的结构、课题的选择及其意义、课程资源的开发等等)

小组合作的设计与探究

第二、课程的实施小组或学生之间的评价与激励

学生的体验与教师的感受

体现了科学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和要素(包括知识与技能的发展、过

程与方法的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

第三、成果与价值 是否达到了课程设计的基本目标

对新课程实施的创新(包括课程结构的创新、教学形式的创新、师生角色的创新)

每一堂课总不会十全十美,在反思与建议中,授课教师与评课教师之间在争

辩中达成共识,互动互助,共同提高。

三、“内炼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是评价机制研究的重要内容

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永恒的主题。研究组成员一方面积极参加市、区各级组织的学习会、座谈会、观摩课等,同时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十个一”基本功大赛、举办现代教育技术一、二、三期培训班、拟定“青年教师成长计划”,要求“六年合格,十年成材”等,促进教师适应新课程的教学和教育要求,做一个合格的实验教师。

四、“外树形象”,让社会与家长共同参与教师评价

为了让社会和家长能更好地了解课程改革、支持课程改革并亲身参与教师评价,我们利用首届“朝阳树人”教育活动开放周,向兄弟学校、学生家长、社会名流发出邀请函,请他们参加新课程的“研究课”、“观摩课”。另一方面,课题组要求参加课改的老师每人准备好2-3节优质课,对外展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取得社会对教育的支持和理解。同时,课题研究组印制好问卷调查表和评价表,请“客人”对“研究课”、“观摩课”进行评价。通过这一活动加强了与兄弟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了社会、家长对课改的理解,丰富了评价内容,促进了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五、通过“情景测验”评价师生教与学的质量

“语文、英语情景口语考查”是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又一创新机制。

第一步,课题组根据课改精神,制定出《新课程实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如第一评价目的、第二评价原则(开放性原则、激励性原则、以学论教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可互动性原则)、第三、评价标准、第四评分细则、第五评价组织机构:第六组织机构职责等。

第二步,由教科处组织教师全新创作编制“英语、语文情景题目”。

第三步,设计“英语、语文情景考核评价表”。

第四步,组织实施

第五步,成绩统计、建议与反思

通过两年的实践,教师认为:英语、语文情景口语考查是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课改精神,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发展。针对情景表演中学生出现的问题,诊断出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以此来制定老师个人发展目标,促进老师的发展。“情境表演机制”的建立,使教师的评价方法多元化,既丰富了评价内容,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六、深化课程改革,组织“九年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核和评价

研究性学习能力是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初中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朝阳中学在成功完成两轮“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把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理念移植到九年级进行考核和评价。

首先,朝阳中学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重庆市朝阳中学九年级研究性学习测试方案》、《九年级研究性学习能力测试说明》。

其次,研制了《九年级研究性学习能力测试报告》,并汇编出适应初中学生水平的《九年级研究性学习测试探究素材》,如“中学生与网络文化的调查与思考”、“我心目中的优质学校”、“陈水扁玩火岂能篡改历史”

然后制定评价方案,于2004年4月19日下午2:30-5:30在全年级统一考核。

通过“九年级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核与评价,推进了中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丰富了课改实验学校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定的内容,深化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七、及时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进行课改信息交流

在开会前教科处通知各研究教师必须“有备而来”,即要有发言的实际材料、演讲稿、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会后以材料进行整理,形成经验文章或论文推荐发表。学校编辑出版了二期课程改革论文专集,一批老师的课改论文在市区级杂志上发表,因此在提高教师水平的同时也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八、建立“新课程实验教师个人成长袋”,实施教师表彰机制

为了促进教师成长,便于学校之间、教师之间相互交流,资料的收集与提炼,也是为了对教师课堂

教学的多方位评价,朝阳中学建立了“新课程实验教师个人成长袋”(简称“成长袋”)。成长袋内容包括课改理论学习材料、教师在新课程实验中的探究资料、学生的原始材料、教师的总结、论文等等11项。课改领导小组每学年发给实验教师一个“档案袋”,要求教师按“成长袋整理内容”充实实验中的过程性资料,每学年底交教科处后,学校课改领导小组对参加实验教师进行定性宣的综合评价。对认真学习课改理念,端正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以人为本,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的实验教师给予大张其鼓的表彰。两年内共表彰实验教师共38名,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鼓励作用,而且从中总结出了一套“教师表彰机制”,推动课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初探 第6篇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初探

为努力使思想政治课堂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本文从教学方法的创新、充分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的革新、对学生学习方法上的引导和注重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等五个方面展开粗浅的探讨.

作 者:伍幽 WU You 作者单位:安福二中,江西,安福,343200刊 名:井冈山医专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NGGANGSHAN MEDICAL COLLEGE年,卷(期):16(4)分类号:G631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教学 主体作用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初探 第7篇

伴随着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开展,全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评价理念冲撞着多少年来的传统评价观。新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历史学习评价应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合发展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的基本理念。依据新的评价理念和要求,历史学业评价必须由传统评价向多维度、多层面的全新评价体系转变,实现这一转变的关键性问题是评价观念的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评价思维不转变直接影响评价行为。为此,在新的评价实施过程中,首先要树立新的评价观念,为新的历史学业评价提供行动策略。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评价标准应该多维度

1、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有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的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种评价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完全按一个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的做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这正是新课程倡导的改革方向。在《三国鼎立》一课中,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好后向大家展示:

生1:在极短的时间内,按方位把三个政权对峙的基本状态反映出来。

生2:按方位排布的基础上,把三个政权的相关知识设计在内,考虑十分细致。生3:仿照课本画了“三国鼎立形势图”简图。

生4:把魏、蜀、吴设计成鼎立的三足,而鼎身写着三个政权的名称。

我从不同方面去评价了这四个学生,生1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示意图,说明他的思维敏捷;生2能把三个政权相关知识设计在内,说明他考虑问题全面;生4能把三个政权设计成鼎的三足,说明他非常善于联想;对于生3,我没有从结论是否正确本身去评价,而是从学习态度积极认真方面表扬了他。这样帮助他们找到一个尽情施展才能的地方,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培养。

2、学生的发展是多方面的

传统的历史教学目标定位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教育目标,三者之间缺乏有机的融合、互动、知识目标是教学的第一指向,其次才是能力培养、思想教育,教学评价的核心是测定历史知识是否掌握,掌握多少的问题,历史学习能力如何也是围绕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掌握多少来判定,隐性的思想品德考察具有严重的片面性,且在教学评价中处于“零地位”。新课程中的历史教学评价目标已发生了重大转变,评价的核心指向是以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为根本,强调评价的“人本”精神,把具体目标定位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三维动态的有机结合。评价内容不仅要考察历史知识、历史技能的掌握,还要考察历史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要把创新、探究、合作、实践和隐性的情感、价值观纳入教学评价中,而且是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从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角度着眼,我在七年级下学期的总体评价中设计了如下问题:

(1)通过对唐玄宗的评价,你对这个人物有什么感受?(2)你对文成公主入藏的过程有什么感受?

(3)大唐王朝的繁荣是否打动了你?你在哪些方面印象最深刻?

(4)通过《清明上河图》的学习,你对宋代的社会生活感受最深的是什么?(5)郑成功的故事有哪些值得你敬佩?(6)对于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你最喜欢哪些?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的回答是五花八门,在知识当中更多的是情感的流淌、思维的碰撞、个性的张扬。

3、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

评价标准多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个体差异的客观性。在评价中体现这种个体差异最基本的方法是:评价标准的确定要体现差异性。在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每节课都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每个学生,结果使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还吃不饱。在“中国近现代史内容综合考查”中,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采取分层次考查的方式,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A组题为基础题目,均为教材要求必须掌握的知识,难度不大,是学困生基本能达到的标准,能做对60%就应给予表扬。B组题为能力题,是教材重点要求的,但又有一定的难度,是中等生能达到的标准。C组题为拔高题,强调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难度较大,是优等生达到的标准。这种做法有效的克服了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这样的考查方式具有个性化、弹性化的特点。

二、评价方法应多样化、内容应多元化

传统历史教学中更多采用的是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淡化甚至忽略历史学习中的过程性评价,做得较好的算是平日的课堂提问、小测验的分数记录,过程评价方法仅限于此,而且这些评定的分数并不纳入终端评价中,只起过程性的奖惩作用,评价的主动权操纵在教师手中。新的教学评价观强调学习过程的全程评价、动态评价,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给予多次评价的机会,重在促进学生的转变和发展,评价方式要灵活多样,克服片面的分数定论;评价要民主、开放,强调建立多向的互动、沟通、协商的评价网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评价的过程和方法的改变,即除了纸笔测试量化评价方法外,还要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等质性评价方法。

1、坚持常规的平日测验制。常规的传统测验作为评价的一种手段有它特备的功能,仍是新课程中最常见的评价形式,它可以对学习成果进行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从而督导教和学。测验的形式可多样化,采取师测、学生自编自测,互编互测等,将动口、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可以是分数评定,也可以是评语,测试的内容要避免知识唯一的片面性,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评价,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建立教学、学习档案记录过程评价。教师要建立平日历史学习档案袋,设计学生成长记录卡,在档案袋中存入个人的历史学习作品,搜集的历史资料、优秀的作业等,在成长记录卡上记录历史学习感想、体验、特长、不足、收获等。通过展示学生档案,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参与学习过程、结果的评价和对同学学习进行评价,既是对自己学习活动的回顾、总结,也是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档案袋的方法,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也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

3、建立课堂、课后活动日常奖励机制

日常的课堂学习观察和课后的学习活动关注是过程评价的主要方式。教师要通过在课堂上注意观察学生历史学习的状态、表现、成效,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评定和奖励,对于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的探究学习活动,如收集资料、动手制作、考查实验等,教师必须适时过问、褒奖,动手制作奖励卡“最佳设计奖卡”、“创新思路卡”、“最佳创作卡”等,这些奖励评价都纳入学生学习档案中,作为整体评价的一部分。

这种新的评价方法可用如下示意图来表示:

这种新的评价方式,不是通过一次的卷面成绩评价学生,而是多方面接受学生的信息,因而它能较准确而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水平;由于它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有不同的发展目标要求,因而它具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全局观;由于它鼓励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将书本知识与相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于是它又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以及在考试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再教育。同时,由于它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智和潜能,关注每个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它提倡将价值立足点从“为考试而教”转变为“为创造而教” 上,并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活动与实践活动提供可行性的空间,所以它能够成为一种激发师生形成创新意识的机制。

三、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呵护孩子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良好的自信心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实现教学相长的基础。对学生而言,他们所经历的每一次评价或测试都是建立其自信心的好时机。教师在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的基础上,从日常教学的每一次评价入手,保护孩子的自信心。一是课堂上改变以往非对即是错的程式化评价,打破标准化答案的禁锢,取而代之的应是充满热情的鼓励与真诚赞赏引导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二是以课后交流、作业中用批语反馈等形式给孩子写随机评语。比如,有一个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得到老师的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个60分比别人的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经过经过努力,你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已经十分准确!如果你能想办法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次考试你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位老师巧妙地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从而给“冰冷”的分数赋予了极富人文情调的关怀,既指出了他成功之处,又提出他今后的努力方向,这样的评价是及时反馈,是积极导向,更是激励与关怀。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策略与思考 第8篇

一、树立崭新的评价理念, 正确处理奖惩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的关系

我们传统的教师评价多着眼于个人的工作表现, 而且评价的结果与教师提职、晋级、奖先还有奖金等联系在一起, 是一种奖惩性评价。近年来频繁出现在学校管理中的“优胜劣汰”、“奖先罚劣”、“奖勤罚懒”等话语, 突出反映了奖惩性评价在教师职业生活中的影响。应该说, 奖惩性教师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校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影响是自上而下的, 它对教师整体素质的影响是有限的, 在某些时候还可能是消极的。要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调动全体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教师评价要淡化评比和奖惩的作用。强化其发展性价值, 在实践中逐步构建有利于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提高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这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既关注结果, 更关注教师实施教学工作的过程, 通过评价发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改进建议, 帮助教师在反思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从而促进教师发展。

如何在评价实践中正确处理奖惩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的关系呢?首先, 要淡化评比与奖惩。过去, 学校往往通过量化的评价给教师排队, 分成若干等级, 然后发放相应的奖金。现在, 学校可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提出合格教师和优秀教师标准, 只要教师能达到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 能保质保量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就可以得到同样的奖励。这样教师就不用为了奖金加重学生负担, 相互猜忌了, 奖惩性评价的压力就会大大减轻。其次, 要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淡化奖惩性评价, 并不等于要教师又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学校可通过设立集体奖, 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可以为优秀教师提供晋升、外出学习等更多的专业发展机会;要求其他教师参加相应专业进修, 组织优秀教师和一般教师结对子, 将教师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有机结合起来, 使全体教师在专业上共同进步。

二、打破“唯学生成绩”论教师业绩的做法, 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评价应该是多元、综合评定, 因为教师工作是多层次、多变量构成的一个有机体。作为评价资料, 要力求真实、准确地反映教师工作的全貌, 尽可能全面、准确、真实, 不能仅凭学生成绩等片面的材料进行评价, 也不能仅凭一节课上的表现来区别优劣。我们在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时, 应不仅评课堂上, 还要评课堂外。课堂上主要是评教师的教学理念, 掌握运用知识的水平, 组织运用教材的能力, 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应用等等。课堂外评价则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1.教师所带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 如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养成;2.教师对促进学生成长所进行的工作, 如给学生恰当的评价、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3.对教师素质进行评价, 如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文化素养、参与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的能力等等。只有这样全面系统地评价, 才具有客观性、准确性, 才能进一步激发教师积极向上的工作热情。

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强调定性评价, 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在对教师工作进行评价时, 有些评价要素的标准是可以量化的, 我们应采用定量分析的办法, 这种分析能比较准确地反映客观实际, 防止主观性。但是在评价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时, 采用定量办法就很困难了, 特别是关系到人的思想、情感、意志等都具有模糊性, 若这时强求用精确的数字表示本身模糊性质的事物, 这不仅不客观, 而且也是不科学的。随着评价内容的综合化, 以量化的方式描述、评价一个人的发展状况会表现出僵化、简单化和表面化的特点, 它会把复杂的教育现象简单化, 或只是评价了简单的教育现象, 事实上却丢失了教育中最有意义、最根本的内容。那种认为只有量化才是客观、科学、严谨的代名词, 并对此顶礼膜拜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相反, 定性评价的方法则以其全面、深入、真实地再现评价对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的优点而受到广泛欢迎。需要强调的是, 定性评价从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的评价, 它常常与量化的评价结果整合应用。例如, 在评价教师课堂上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情况时, 我们可以用定量的方法去考察一节课中教师讲授了多长时间, 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思考的又有多少时间, 有多少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等。再用定性的方法考查学生参与学习的态度, 包括对问题情景能否很好地关注, 参与教学活动是否积极主动;还可以考查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深度, 包括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或发表个人见解, 能不能按要求独立思考、多角度看问题, 学生间是否会倾听、合作、分享等。这样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能更清晰、准确地描述教师的发展状况。因此, 在进行教师评价时, 我们必须遵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突出定性评价, 这也正是教师工作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四、尊重差异, 充分发挥个体优势

教师与任何生命体一样, 个性与共性集于一身。个性是共性存在的基础, 是个体相互区别的基本规定。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 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教师。学校管理者要认识到不同的教师其成长经历与心路的历程不同, 其道德水准、人格修养、心理素质、学业水平、工作能力及个性也千差万别;教师的教学工作因学科特点不同、课型不同、个性特点不同甚至性别不同而呈现出迥异的教学风格。正是由于不同教学风格的存在, 才使得学校教学工作充满活力。另外不同的教师, 其需要不同。在任何教师群体中, 教师均在为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业务发展方面表现出不同的需要和选择。一位刚进学校门的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课程理念的分析, 从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新课程理念的渗透, 从而阐述了新的教学观念, 提出在新时期进行新的教学方法, 从各个环节做起, 转变观念, 形成新理论。

关键词:教学环节;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

一直以来课程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 教育目标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因此对于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新课程也成为众多教育工作者所讨论的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提出, 怎样进行新课程的教学也成了人们讨论的一个话题。本文只对教学过程中的几个教学环节如何渗透新课程理念加以探讨。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

世纪之交, 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令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 步伐之大, 速度之快, 难度之大, 都是前七次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个学生发展这样一个历史性转变。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正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这场课改潮流中, 相信它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二、怎样理解新课程理念

面对新课程, 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应对新课程, 将是每一位教师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 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 积极进行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育观念是通过先进的教育方式体现出来的, 教育观念转变的本身也要在教育方式的转变中进行, 前者是方向和基础, 后者是落脚点和归宿, 二者相辅相成。我们必须想方设法改革教师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 而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 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落实到学生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乃至生存方式的转变。

三、在教学各环节中实施新课程理念

要上好一堂课, 备好课是关键。从新课程理念的观点来看, 优质课的设计必须体现新课改的特点。

1. 备目标———构建素质化的教学目标

新课改革下的教学目标, 首先必须体现它的基础性、全面性

新教师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其工作表现和需要可能截然不同。一个真正有发展前途的教师, 不在于机械盲目地去照搬某一个权威的教学模式, 而在于能博采众长, 在广泛吸纳先进经验的基础上, 发挥个人优势, 大胆创新, 从而形成具有个性特点的教学风格。新课程下教师评价是一个个性大于共性的评价。个性是创造性生成的土壤, 没有个性, 就不会有创造性, 而没有创新意识的教师, 很难培养出有创新精神的学生。因此, 学校管理者特别是校长要尊重教师在教学上、发展上和对问题看法上的差异, 不要用一种固定的模式去评价所有的教师, 在评价内容、标准、方法等方面, 要关注教师的个性, 尊重教师的差异。只有这样, 教育、教学才会永远充满活力, 教师才会在教育这一生命的舞台上施展才华, 各显其能。

●张黎明

和发展性。其次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开发, 强调内化过程, 最终实现教师的教授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目标的协调统一, 体现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意目标。认知目标就是明确指出本节课中应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按大纲要求, 对这些知识点应达到了解、掌握、运用三个不同的层次, 该记的要记、该练的要练、该强化的要强化。能力目标则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识记、阅读、模仿的能力, 而且要注意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和创造的能力。而情意目标的设置, 是将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习惯、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到一个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样重要的高度。

2. 备观点———寓德育于课堂教学中

观点从教材中来。另外我们还可以结合教材内容, 介绍有关课本的背景知识, 以及所涉及的其他知识, 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其理解程度。

3. 备教材———以知识为载体发展学生的能力

首先, 宏观把握。教师首先要钻研吃透大纲, 在此基础上有机地全方位地把握教材。具体做法是, 先泛读再精读教材。泛读就是通读教材, 在读的过程中了解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揣摩编写者的意图, 体验教材的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前后呼应, 基本做到胸中有数。精读则要求教师明确每一单元的目的要求、重点难点, 形成教师对教材的认识和理解, 并对教材的整体和局部、知识的延续都要分析清楚。其次, 微观设计。具体到每一节课, 教师必须牢固地树立将知识作为发展能力的载体的观念, 改变只重视结果轻视过程的倾向。

4. 备学生———脚踏实地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必要而且可能。大量的实验研究和课堂观察表明, 每一个学生身上潜藏着很多有待开发的智能。因此, 只要教师真诚地关怀每一个施教对象, 就完全可以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备学生的落脚点放在何处呢?我认为分层教学是个好办法, 具体做法是:首先, 目标分层, 大纲和教材的基本目标力争使全体学生掌握。在此基础上, 设置选择性的发展目标, 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达到, 并积极鼓励学生在达到本层目标后向更高层目标迈进。其次, 作业分

另外, 我们还可以尝试教师自我评价方式。教师是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 他本人最了解开展教育教学的环境和条件。只有充分听取教师的自我剖析, 他人 (包括学校领导和同事) 才能做出贴切的、富有建设性的评价意见。再者, 教师是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主体, 只有教师主动参与, 评价结论和意见才能真正被教师接受, 才能激发起教师自我完善的欲望和热情, 才能激励和促使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评价机制改革初探 第9篇

关键词:高中物理;学业评价;理论和原则;目的和内容

教育部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推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对现行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进行调整和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同时,还必须改革评价的观念、手段和标准。

当前社会基本上只是以升学率来评价学校、教师的教育水平,以分数来评价学生的受教育水平,而对教育主客体双方在教育过程中所投入的时间与精力缺乏综合考虑。在物理课程的教学中,现行的评价体系缺乏对学生学习物理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综合评价。评价的手段是以统一的考试和统一的标准,而无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及不同的要求做出合理而科学的评价。本文就高中物理学业评价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高中物理学业评价的理念和原则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学业评价应按照如下理念和原则展开:

1.高中物理学业评价必须以素质教育的方针为指导,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为依据,以物理学科《课程标准》为参照,全面综合地评价学生的能力和各方面的素质。

2.高中物理学业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评价我们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情况,同时也让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应具有激励作用。

3.高中物理学业评价的方法要多样化。传统的评价方法多以考试的分数高低作为评价的基础,而现在我们应该根据课改的要求不仅要进行量化的结果测评,而且还应该更加注重过程性的评价,利用过程性评价,把学生在课堂学习、小制作、课题研究等方面的表现纳入评价范围。

4.高中物理学业评价的主体应是多元的,既要有外部的评价如学校和教师的评价,又要有内部的评价如同学之间的互评和自我评价。教师要转变在学生学习评价中的裁判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学习评价的指导者和学习潜能的开发者,特别要注意发挥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作用,尊重和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5.高中物理学业评价要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而应尽量减小评价的消极作用。利用过程性评价的优点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增加对学生在平时活动中表现和学习态度的评价,让学生有一个愉悦的心情投入学习,这样将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体发展,多创造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学习的乐趣,掌握各种知识和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中物理学业评价的目的和内容

学业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具有各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和劳动者提供保障。充分发挥评价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提高的过程。高中物理学业的评价还应能帮助学校、老师、学生、家长等了解高中物理教学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能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向等各方面全面发展;通过评价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长处和不足,了解自己学习的潜能,并增强学习物理的自信心;评价的结果还应该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特长和爱好,激励他们在理论学习、实验、科学小制作、课题研究等方面培养自己兴趣。

物理学业的评价内容要多样化,要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大的空间。评价应从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感态度的表现与价值观的树立、科学方法的理解三方面进行,时刻关注学生把学习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用到生活中的能力。

物理学业的评价还应提倡记录学生在学习和活动中提出的问题,同时还要记录他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客观的评价在学习、实验、制作、课题研究等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做出猜想和假设的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交流的能力、团体合作能力等等。

物理学业的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应加大对过程的评价而减少终结性评价,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参加了哪些活动、投入情况如何、在活动中有哪些表现,并取得了哪些进步,而应淡化对在活动结果的评价,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观察和记录其内心活动的变化,记录学生的每一点进步。

三、高中物理学业评价的方法

1.采用多对象进行评价,扩大评价的范围

由于受片面追求升学率和片面追求合格率的影响,以往的学生学业评价一直被窄化为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学生学业成绩方面的评价,又以各阶段的期中期末考试,以及会考和高考成绩作为学业评价最重要乃至唯一的评价结果。为了打破这种单一的评价对象,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多形式进行,如对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参与情况和思维活跃程度进行测评;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实验的结果进行测评;对学生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及对错误问题反思情况进行测评,对学生在学习各部分物理知识时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测评等等。

2.采用多种标准进行评价

学生的差异不仅是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的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因此,评价的标准我们可以采用相对标准评价、绝对标准评价和自我标准评价三种评价标准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相对标准评价可以调动被评价对象力争上游,能够调动多数被评价对象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能普遍提高被评者的整体水平,但同时也会伤害到被评者内部关系。而绝对标准是指预先界定的合格标准,以这个合格标准去评价每一位被评对象,使每一位被评对象都有一个努力的方向。

3.采用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进行评价

为了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人才和劳动者,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并与教育部提出的创新教育与素质教育保持一致,我们不仅要运用总结性评价去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要使用形成性评价去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和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情况,从中了解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情感态度的表现与价值观的树立情况、科学方法掌握和理解情况,充分认识和了解学生的进步,及时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各方面的潜能,引导学生学会终身学习的本领,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采用多主体进行评价

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和采用何种评价标准其评价主体应以教师和学生为主,特别要利用好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因为我们评价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但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环境里可以由不同的人员参与评价,如学生在做一些社会调查、课题研究、课外活动等等,其评价主体还应有不同阶层的人员参加评价,如,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社会各阶层等等。通过不同人员和不同方式的评价能够全面地反映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

上一篇:2011酒店年终工作分析下一篇:我“痛苦”的初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