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课怎么提问问题

2024-07-25

一年级数学课怎么提问问题(精选12篇)

一年级数学课怎么提问问题 第1篇

一、把握提问的时机

课堂提问如果问得过早,学生思路跟不上会感到突然;问得过晚,就如同“马后炮”起不了作用。因此,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馈信息,及时地提出问题。一般来讲,教师提问有课前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提问、课间引导启发学生思考的提问和课后总结性提问。虽然一节课中提问次数没有确定,但要把握好提问时机,不宜过多,何时提问,提问什么内容,一般课前应设计好,提问要问到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水平。当同学们在听课中流露出迷惘的神情时,教师应及时提问,便于发现问题,采取果断措施,对症下药。一节课中,不可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热烈,一味地问个不停,使课堂教学变成“答记者会”,其结果必将适得其反。

二、把握提问的难度

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回答,这样的提问没有意义;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超过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也会造成学生不能作答。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设计问题。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可以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还可以做必要的鼓励和提示。

三、尊重学生的提问权

学生是一个个有着丰富而细腻的感情的人,每一堂课中他们都会产生一些想法或疑惑。由于学生自制力较弱,这些想法或疑惑一经产生,便急欲一吐为快,否则就会形成一个个思维干扰。学生是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人,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热情地为他们创造吐露思想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质疑,要在态度上给予鼓励,方法上加以引导,让学生在教师亲切、赞赏的言行中产生强烈的思维意向,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2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提问方式的转变

课堂提问,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最直接的师生双边活动,更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作用发挥得远远不够。甚至数学课堂教学中严重存在无效提问、低效提问的现象,甚至有时教师的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同时也存在着教师提问数量过多,使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没留深思的时间;提问流于形式,用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的情况;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随意性,忽视对问题精心设计和组织,导致课堂上“启而难发”的情况;这样的提问方式只是流于形式,只是课堂教学内容的一个填充而已。因此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总是设计好每一节课所需的问题,尽量避免上述情况。这样,我的问题问的是有准备,学生的回答也有了头绪。

提问对象单一的转变

课堂提问的过程,应是师生双方共同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是师生交流的信条,是达到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所以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而且学生之间也可以互相提问,只要有不同的观点,完全可以向教师提出,所以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与教师的提问同样重要,二者是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的。

课堂提问中教师的提问应该有机地结合学生的提问,它可以是:师问生答,生生问答,教师引导。例如:我在讲解《体积的换算》这课时,先让学生自己理解,接着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得知识,这时一位女生马某问:为什么相邻的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而不是100或10000呢?紧接着我没有马上告诉她准确答案,而是让同伴回答她的问题,我实时点播。这样这节课学生学的有兴趣,对难点的理解很轻松。

一年级数学课怎么提问问题 第2篇

明确数学学习目标很重要(不只一年级,是整个小学甚至基础教育阶段的目标)。目标在哪往往决定了我们会采取什么样的手段和方向,目标明确了,也不易在中间被其它因素带跑。

对大多数人来说,小学数学的学习往往有几个功利性的目标:应试、考高分上重点中学、重点大学,目标远大一点的可能想培养娃在相关领域有所建树。

这些都比较现实,但我们确定目标的时候却不应瞄准这些功利目标,而是要回归到数学的本质来看待问题。

不瞄准不代表将来就没有这些可能性。恰恰相反,当我们回归到学科的本质后,就最能保护和调动起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各种可能性,也是达成上述功利目标的最佳途径。

2、数学学科的本质是什么呢?

1、数学是一种语言。

它可以用来描述我自己(我有1个脑袋,我有2只耳朵,我家有3口人……),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交易过程(我用10块买了一张鸡蛋煎饼,老板找我6块钱,花了我4块钱),还可以用来描述和解释社会经济活动(《经济数学模型》学科就是专门研究如何使用数学模型来描述和解释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活动及其规律。)

2、数学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工具。

数学好的人,面对一个问题,能够很好地理解其根本,并通过分析给出一个严谨的解决方案。小到日常生活中的分组分配,大到使用二进制原理设计计算机模型从而改变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数学在其中通常都扮演着最合适、最严谨有力的工具角色。

具体到小学阶段,我们的数学学习目标应该是:

1、能够使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身边的事物和场景;(数学技能和素养)

2、使学生能够使用数学工具解决各种实际和虚拟问题;(数学化思维的能力)

3、激发孩子使用数学语言和数学工具的热情。(自主学习能力)

目标确定之后,重点就来了:对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数学教学的重点和方向在哪里?

我们从孩子的思维特点、一年级数学对孩子能力的发展两方面来分析。

按皮亚杰的理论,大部分1年级的孩子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期。其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抽象的事物。

比如孩子们在做 类似 3+5=?的计算练习时,他们并不能将3、5抽象成任何事物,而需要借助于一个具体的场景,比如3个苹果和5个苹果合在一起,或是3个手指和5个手指合在一起。而且在运算过程中也需要借助于具体的事物(例如手指)来进行,很多孩子不掰手指头就没法完成计算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成人都非常不理解,类似 于计算3+5这样的事,即使他们需要借助于具体的场景,他们已经算了无数次了,为什么每次还要重新掰手指头呢?

按皮亚杰的话说,他们还不是一个守恒者。

皮亚杰的著名实验

两个同样的杯子装了同样的水放在孩子面前,孩子会知道两杯水一样多;可当着孩子的面将其中一个杯子里的水倒更细高的杯子中之后,孩子就会认为更细高的杯子里的水更多。

对于守恒能力还未发展起来的孩子来说,物质外形甚至摆放上的改变都会影响到他们对数量的判断。

他们对数量总存在有一种不确定感,需要以他自己的方式不停地进行重复验证,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其内在的数量逻辑,发展守恒能力。

但很多成人无法理解这一点,粗暴地打断孩子的这个过程直接告诉其结果。如果这成为了常态,孩子将发挥其善于机械记忆的特点,记住这些结果,但其内在就可能缺少了自己对数量以及运算的理解,为将来数学能力的发展形成了一种潜在的阻碍。

有些父母可能会说,我的孩子刚入学,确实就能够很流利地进行加减法运算。那么ta们是真正地具备了这些能力,还是通过记忆得到的?家长可以这样来分辨:

将运算放到各种各样的实际场景中去,如果孩子在不同场景中都能顺利地使用数量描述场景并运算,那就OK,否则他们就还没真正建构出内在的数量逻辑。

对于那些通过记忆进行流利运算的孩子,可能一时表现不错,但ta们在数学学习上产生的依赖于记忆系统而不是分析与思考的习惯,在后续的数学学习中影响不可估量。

纠正和弥补的方法是不给他们纯计算的任务,多给他们一些各种场景下的非常规问题(比如在学习方位时,可以让每个孩子描述其前后左右的同学,左边有几个同学,第3位是谁等等),让他们之前的记忆优势无从发挥,以达到用进废退的效果。

3、那么一年级数学会重点发展孩子的哪些能力呢?

1、唤醒孩子对数学的关注

2、养成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身边事物的习惯。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

其实我们每次组织并说出一句属于自己的话时,都是完成了一次思考过程。同样,孩子们使用数学语言完成一次描述,也都是在独立地完成一次数学思考。

如果我们可以让孩子在平常碰到一些事物,都可以很自然地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其数量、大小、长短、位置、时间、顺序等数学属性时,这就将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和练习从课堂无限延申到日常生活中,何愁学不好呢?

3、养成大胆猜测及与同学交流的习惯。

越是高级问题,直觉发挥的作用就会越大,在数学中尤其如此,数感是在低年级阶段应培养的一种数学直觉。直觉可能和天赋关系很大,但后天也同样很重要,在孩子逻辑能力没有完全发展起来时陪养直觉能力就更重要,一旦逻辑分析能力充分发展了,他们就会越来越依靠强大的大胆分析能力,所以在小学阶段陪养其直觉能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4、那在学校之外,家长可以为一年级的孩子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呢?

我们来看传统学校的教材,其一年级的内容主要有:100以内的加减法(分成3个阶段,10以内、20以内和100以内)、认识钟表和时间、钱币、常规图形、简单的统计等。

你会发现传统教材学习的形式会更偏向抽象的算式运算,使不少孩子养成依赖记忆来学习数学的习惯。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有些孩子能慢慢地自我调整,但更多的孩子习惯于依赖记忆而越来越不能处理逐渐复杂的数学学习任务时,就开始讨厌数学、畏惧数学。

所以我们的数学学习内容应该向前面说的那样,重点在于唤醒孩子们对身边事物间关系的关注,学习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和表达这些关系,比如在生活中和孩子做一些数学相关的游戏:

像这种分生日蛋糕盘子的游戏就很不错

一年级数学课怎么提问问题 第3篇

【案例】《花名歌》教学片段

生1:“正月梅花傲雪霜”中的“正月”是什么意思?

生2:“正月”就是“一月”。

生1:那为什么写“正月”, 不写“一月”呢?

生2:我认为“正月”和“一月”是一样的, 用哪个都行。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3:正月十五不一定正好在1 月15 号, 所以“正月”不能说成“一月”。

生4:那为什么大家还说“正月”是“一月”呢?

(没有人回答)

师:“正月”是“一月”, 不过不是公历的一月, 是农历的一月。农历和公历的月份、日期都是不一样的。

生1: (皱着眉小声咕哝) 为什么农历的一月叫正月呢?

师: (一时被问住)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问题啊!为什么农历的一月叫正月?有谁知道吗? (学生都摇头) 老师也没有答案,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上网查资料。

师:那我们今天回家就上网查一查, 明天交流。

【分析】

上述案例最令人着迷的是儿童不满意的小声咕哝“为什么农历的一月叫正月呢?”可见, 儿童绝不满足于“知其然” (农历正月十五不是公历的1月15 日) , 非要刨根问底“知其所以然”。在成人失去好奇、停止思考、对一切习以为常的时候, 儿童却有着可贵的敏感性、洞察力!

不必为自己被问住而感到难堪, 教师本来就不是全知全能的, 教师的魅力恰恰在于陪伴儿童发现值得思考的问题, 并和他们一道探索答案。坦诚告知“老师也没有答案”, 引导儿童思考“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鼓励儿童上网查资料, 自己找到答案并展开交流, 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二、难以给出答案的问题

【案例】《手捧空花盆的孩子》教学片段

生1:国王说谁能种出最美丽的花就让谁当国王, 那些孩子已经种出美丽的花了, 为什么他却选了没种出花的宋金?国王原本就说让大家种出花, 他也没说谁种不出花选谁呀?

生2:因为诚实更重要啊!其他孩子是用自己的种子才把花给种出来的, 他们都不诚实。

生3:必须得诚实的孩子才能当国王, 如果不诚实的话, 就不能统治国家了。

师:啊, 诚实更重要, 当国王必须诚实, 不能欺骗臣民……

生4: (异常兴奋地站起来) 大家说诚实更重要、诚实才能当国王, 那国王为什么却不诚实, 说谁种出最美丽的花就让谁当国王, 可他发给孩子们的花种都是煮过的, 根本种不出花, 这不是欺骗孩子们吗?

师:问得太好了!国王为什么不诚实, 要欺骗孩子们呢?

生5:他是要试探别人诚不诚实。

生4:要选诚实的孩子就要用不诚实的方法吗?

生6:若这个诚实的孩子以后当了国王, 再用老国王的方法, 不就变得不诚实了吗?

(没有人再发言)

师:这个问题确实不好回答, 大家再认真思考一下, 回家和爸爸妈妈交流交流, 周五的班会我们就围绕“国王该不该用不诚实的方法选继承人”进行辩论。

【分析】

读《手捧空花盆的孩子》, 从来都是叹服国王选继承人方法的高明、巧妙, 从未想过儿童会如此严肃认真地质疑国王本人的“诚实”。选诚实的继承人就要用不诚实的方法吗?儿童穷追不舍的质问表达了对成人惯常逻辑的“抗议”, 抓住了世界错综复杂、晦涩难懂的本质。难怪说儿童的提问某种程度上是人类哲学的胚胎。

上例中, 第一个质问可以说是儿童面对文本的真实思考。当我们从故事中看到国王的智慧时, 儿童注意的却是国王说和做之间的矛盾, 毫不客气地抓住这个可争议之处进行质疑。在儿童的回答聚焦诚实, 认为“诚实更重要”“当国王必须诚实”的情况下, 第二个更有分量的质问产生了:“国王为什么却不诚实?”如果说第一个质问可遇不可求, 第二个质问则是教师不着痕迹的耐心引导诱发的。此后, 在教师的鼓励之下, 质问接踵而至, 这分明是问得你理屈词穷、无言以对的节奏!儿童的较真、挑剔带来了对文本全新的价值判断。

三、关注课文写法的问题

【案例】《曹冲称象》教学片段

生1:不是曹冲称象吗?怎么都是官员们在说, 曹冲好半天都没说话呢?

师:这问题太有思考价值了!快说说, 为什么你会提这个问题?

生1:我想, 故事是“曹冲称象”, 课文就应该写曹冲说他怎么称象, 为什么官员们却说了那么多啊?我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生2:就像我们学过的《乌鸦喝水》, 题目是《乌鸦喝水》, 作者就写乌鸦口渴了怎么想办法喝到水。题目是《曹冲称象》, 作者就应该写曹冲怎么称象, 为什么到第4 自然段才写到曹冲呢?

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 你感觉应该这么写, 可是作者却那么写了, 就可以问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 (板书:为什么这样写, 不那样写?) 好, 谁能回答他们的问题?

生3:可能那时候曹冲还在想, 所以就没有站出来说。

师:嗯, 很有可能!这是从曹冲的角度回答的。 (板书:曹冲还在想;生3 在板书后贴自己的名片。) 还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4:我觉得作者就是想把曹冲的想法留到后面, 吊我们的胃口。

师:说得太好了!这是从作者的角度回答的。 (板书:作者吊读者胃口;生4 贴名片。)

生5:如果把曹冲说的办法放在前面, 故事就没意思了。

师:你的意思是, 如果把曹冲说的办法放在后面, 故事读起来就———

生5:特别有意思! (师板书:故事有意思;生5 贴名片。)

生6:可能是那些官员以为曹冲太小, 不会有什么办法, 就把自己的办法抢着先说了。

师:又是一个不同的角度:官员的角度。 (板书:官员小看曹冲;生6 贴名片。)

生7:古时候的人都非常有教养, 非常尊重长辈, 所以曹冲可能当时已经有办法了, 但他也没有打断官员们。等他们都说完了, 曹冲觉得没有比他的办法更好的了, 又看到他的父亲曹操在摇头, 所以他就把自己的办法说出来了。

师:你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曹冲当时的心理, 说得真是太好了! (板书:有修养;生7 贴名片。)

生8:我觉得是作者故意让曹冲在后面, 因为这样可以让官员们先说, 然后曹冲再说, 这样就有了比较, 显得曹冲很聪明。

师:你把作者对比、衬托的写法讲得多明白啊!我想我什么都不用说了。 (板书:衬托曹冲聪明;生8 贴名片。)

【分析】

上述案例中, 当儿童提问指向作者、聚焦课文表达形式的时候, 教师视若珍宝, 热切追问“为什么你会提这个问题”, 从而引导儿童放声思考, 展示其由疑而问的思维过程, 借此总结提出问题的策略方法。由此, 不仅提问者的元认知能力得到培养, 其他儿童也学会了如何围绕写法思考并提问。

一年级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策略研究 第4篇

【关键词】数学 解决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102-02

《数学课程标准》在解决问题方面明确提出了一个课程目标——“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1]“解决问题”是当今世界数学教育的目标之一。这里所提到的问题不是那种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强调对不同个人智力的挑战,是因人而异的,概括起来是指是人们在数学活动中面临的、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无法直接解决而又没有现成对策的新问题、新情境。[2]小学一年级问题解决学习指的是对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在识字范围内清晰易懂、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可以解出来的现实问题和情境。这是对数学学习的一种延伸,也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数学活动。解决问题学习不但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对于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生活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当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中的常识相关联时,每个学生都会津津有味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些生活中的事物他们有感性认识的基础,所以在分析这些事物或活动中的数学问题时就很容易激活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地运用积累的经验来理解,并提出解决其中的数学问题的思路。比如在教学排队一题时,小红前面3人,后面1人,这一队共有多少人?又如小红和同学排队从前面数她是第3,从后面数是第2,这一队共有多少人?遇到这类题时,学生往往会不知道该怎么办,有时会多说一人,有时会少说一人,这时,我就指几个学生扮演小红,在教室做到快、静、齐的条件下,自找合作伙伴,按照题目要求自行站队,等学生站好队之后,他们会豁然开朗,自信的告诉老师正确答案,不必教师做烦锁的讲解。

二、引导审图读意,培养良好习惯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会完成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是分析其间的数量关系,列出算式求解。新课标教材在低年级注重第一个转化,没有像老教材那样呈现现成的条件和问题,而是图文结合,把条件隐藏于图画或人物的对话之中,问题要么以问号形式出现,要么干脆省略,要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留出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充分地叙说图意,交流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说的过程中,明确哪些是已知的信息,什么是要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所需的已知条件是哪些等等,初步感知简单应用题的基本结构。例如,在一年级上册 《金色的秋天》——6、7 的加减法的应用时,我是这样做的:在第一幅图中,引导学生准确表述出“草地上原来有4个小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而大括号下面的问号所隐藏的问题是“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第二幅图虽然也呈现了两部分的向日葵,但由于问号标在左侧,因此,在引导学生表述图意时,首先要明确大括号下面的“7个”表示一共有7个向日葵,另外一个已知条件就是摘下了3个向日葵。左侧的向日葵个数即使能数得清,也不可作为已知条件,因为问号标注在此,说明这是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图意可以表述为“一共有7个向日葵,摘下了3个,还剩下几个?”对这幅图来说,学生的叙说就显得更为重要,学生在说的过程中,理解了图画的含义,分清了已知和未知,明晰了条件和问题。

三、利用直观教学,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因为年纪小,生活经验缺乏,所以只能借助直观和操作活动来丰富他的感性经验。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逐步形成数学的概念,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答的方法。如池塘里游走了5只鸭子,还剩8只鸭子。池塘里原来有几只鸭子?学生读完题目后,让学生扮鸭子“玩”起来。黑板上先画一个大池塘,叫13个学生到黑板前扮演鸭子。首先让5只“鸭子”游回座位,这时黑板前只剩下8只“鸭子”。提问:原来有几只鸭子?该怎么解答?为什么用加法?你是怎么想的?很快学生讨论交流出共识:原来的鸭子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游走的,一部分是剩下的,要把这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解决问题是不能单看几个字如“游走”“剩下”而是应该仔细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接着,教师再把题目变成:池塘里游来了5只鸭子,现在有8只鸭子。池塘里原来有几只鸭子? 学生仍兴致勃勃,直到解题之后,他们还意犹未尽。教师如果能把这种直观操作有目的,有控制地运用到低年级的解决问题教学中,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巧设练习游戏,体验学以致用

游戏符合儿童爱玩好动的天性,它通过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为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环境。游戏多为运用在课堂后半部分,大半节课下来低年级学生会显得有些劳累,这时我就采用游戏来进行巩固练习,能够重新振作学生精神,寓教于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游戏在实际问题教学中也有同样功效。例如,在教学“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是这样安排的:(1)设立各小组商店,说明规则: 每组将各自的商品放在一起成为一个小商店,然后选出一名售货员负责管理合买东西,一名财务人员负责记录(姓名、买了什么、付了多少钱、找了多少钱),其他组员当顾客。(2)指导学生购物和出售,及时发现并处理,发现闪光点及时作出评价。这一教学片段采用购物游戏,学生“玩”兴十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让他们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增长本领,从而达到乐学、会学、创造性学习的境界,真正体现了数学解决问题的内涵。

小学数学中的“解决问题”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每一位一线教师在实践教学中积极的探索应用,寻找并发现其中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创造性的开展教学,使“解决问题”教学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

参考文献:

[1]胡庆正.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教学现状及策略[J].才智,2015,18:41.

一年级孩子怎么才能学好数学 第5篇

课前预习是学习步骤的第一个环节。如果学生课前不进行预习往往心中无数,很难抓住学习的重难点,特别是一些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直到课上完了才知道学了什么内容,这样就很难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二、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学习步骤中最为重要的一环,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得主要通过这一渠道来完成。可以说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否最主要的因素就取决于课堂学习效率如何。要充分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应养成以下良好的习惯。

1. 认真听讲的习惯。

听讲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这道大门通畅,信息输入就顺利;此门堵塞,信息输入就受阻。因此听讲能力强弱与否,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寡的首要因素。

2. 积极思考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教”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

3. 大胆发言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三、课后复习与家庭作业

遗忘规律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的东西,课后有部分是会忘记的。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

四、课外阅读

一年级数学题怎么教 第6篇

1.一数一符号的读的习惯。一年级学生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独立读文字有些困难,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确的规定。如果有图的话,还要观察图,把图和文字结合起来读。在教学中由我示范读或是把题目抄写在黑板上,在教师的带领下一数一符号地读题。如:教学开始刚接触加减法时,要求学生必须用手指着每一个数,每一个符号地读,做到动手、动口、动眼。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眼、耳、口、心并用,运用多种感官参与。

2.一字一句的读的习惯。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读题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用手指读,字字出声,一字一句的读”。同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想想这道题目的要求有哪些,让我们做几件事?是哪几件?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理解,最后按照题目的要求一件一件的完成。如:小明一共有16本书,我借走了9本,小明还剩多少本?在做这道题目之前,我先让每个学生读题。然后让学生找出:题目中已知条件有哪些?问题是什么?通过理解条件和问题存在的联系,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解答,培养了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3.抓“关键词”读的习惯。尽管有些题目文字极其简单,但审题时却不能有半点马虎,为了让学生能把认真读题、仔细推敲的过程表现出来,强化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我要求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圈圈画画,把重要的字词圈起来,提醒自己注意。如:“把下面的数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先让学生读题,然后动手把关键的词“从大到小”圈起来,这样就能提醒学生注意是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培养了学生认真读题的习惯。

2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目前,多媒体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非常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不但能强化学生的记忆,而且还给学生展现出无限的知识空间,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的情感需求。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教师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

“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教师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再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些图片,在一条宽阔的马路上行驶着各种车轮是圆形的车辆(有汽车、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然后问学生:为什么其它任何形状的车轮都不能行驶,而只有圆形的车轮才能行驶呢?圆形车轮的轴为什么放在中心呢?学生置身于这样现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充满趣味,给他们留下去探索的空间。

创设和谐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好动活泼,却又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要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必须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师要乐于听取不同意见,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新性。“你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老师很喜欢你,如果你在课堂上能大胆地提问题和回答问题,老师和同学们就更加喜欢你了”。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的师生关系会更加平等、更加和谐。

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感到学得轻松,才愿意动脑筋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创新。例如,教师上课时,学生坐的规规矩矩,教室里一点声音也没有,气氛似乎有点沉闷,讲课中,教师提了一个问题,“9+8=?”,半天无人响应,不得不点名,一个学生忐忑不安地站了进来,因害怕答错了,说话小声小气的,有些结巴,结果还是答错了,引来同学一阵轰笑,教师一声斥责。这样的课堂学生是不喜欢上的,由此可见,民主和谐课堂氛围的重要性。

3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延续自主参与热情

一提到比赛,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首先我随便说几个数让学生判断这些数能不能被2或5整除,学生听了我说的数立即飞快地用笔计算起来,一会儿,有的学生算完了,骄傲地向全班汇报着答案,结果全对了,这个学生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于是学生急着要考老师,我说:“好吧,谁来出题?”班上的“小机灵”立刻大声地说“654”,我随口答道:“654能被2整除,但不能被5整除。”

学生们验证后,用惊奇的目光看着我,接着又连续有几个“嗄小子”不服地说出一些四位数、五位数,想难住老师,我都对答如流。学生们分别验证后更惊讶了,于是,我趁势问道:“你们想知道老师为什么判断的这么快吗?猜猜老师有什么秘密武器。”用老师判断的既快又对这个事实,让学生“猜”老师掌握了什么秘密,一个“猜”字激发起学生对本课知识的需要和渴望,在学生高昂的求知欲望中导入新课的学习。

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学习数学的窗口。

学生通过这个窗口进观察、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发现数学王国的奥秘,从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亲进数学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以“大情境”为线索,串起各“环节情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情境,这是我们各位教师在创设课堂情境时应时时注意的一点。学生在有趣的、现实的问题情境中,对数学有了更加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创新的乐趣;

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了聆听、互助、接纳、赞赏;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树立了自信;在发现问题,应用问题的过程中,深刻体验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数学的价值等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双基、数学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4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用情感激励,增强学生做作业的信心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都会遇到学生不完成作业,结果导致当天所学的知识不能及时巩固,久而久之,知识点就会被遗忘。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很吃力,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差。那么我们教师对于这些不爱做作业的学生要有一定的恒心、耐心、还有毅力,通过正确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提升自己。

学生都需要爱、需要关怀、需要鼓励,因此对于那些不爱做作业的学生。我们更应该给予他们鼓励与支持,激发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获得做作业的动力。我认为,学生只有充分信任老师,才能听老师的话,才会重视老师布置的作业。例如:李浩宇与张一凡这两个同学,他们每次的作业都需要在老师的监督和鼓励才会做完,否则他们是不会自主写作业的。故鼓励是开启学生心理情感大门的钥匙,鼓励的语言更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参与意识和自主意识,俗话说“熟能生巧”,对于重点、难点知识,我经常反复给他们讲解,直到他们对这些知识点掌握为止;且每一节课我都会尽量留出时间让他们预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以便达成教学目标。所以对于哪些不爱做作业的学生,教师一定要与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为他们提供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感到如果不好好做作业,就对不起老师的信任与关爱。

明确数学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化解难点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出色地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每一堂数学课里的教学目标,所要讲解的重点,化解的难点。只有了解透了教材,我们才能在有限的时间有的放矢进行我们的数学教学。教学目标它是目标教学的灵魂,主宰着整个教学活动,一方面是教学的起点,是导向,在教学过程中起着指示方向,引导轨迹、规定结果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备课时要围绕这些目标。另一方面教学目标又是教学的终点,是标准。

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案怎么设计 第7篇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

多媒体演示:两个体重相同的孩子正在跷跷板上做游戏,现在换了一个大人上去,跷跷板发生了倾斜,游戏无法继续进行下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问题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km,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1.从时间方面虑:

2.从行程方面: >50

3.从速度方面考虑:x>50÷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习惯,使他们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对问题解决方法的梳理与补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紧扣问题概念辨析

1.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

设问2:能否举例说明?

由学生自学,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比如:<,>50, x>50÷都是不等式.

2.不等式的解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设问2:不等式的解是唯一的吗?

由学生自学再讨论.

老师点拨:由x>50÷得x>75

说明x任意取一个大于75的数都是不等式<,>50的解.

3.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1: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

设问2:不等式的解集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由学生自学后再小组合作交流.

老师点拨:不等式的解是不等式解集中的一个元素,而不等式的解集是不等式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4.解不等式

设问1:什么是解不等式?

由学生回答.

老师强调:解不等式是一个过程.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意识、有计划、有条理地设计一些问题,可以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老师再适当点拨,加深理解.

(四)数形结合,深化认识

问题1:由上可知,x>75既是不等式<的解集,也是不等式>50的解集.那么在数轴上如何表示x>75呢?

问题2:如果在数轴上表示 x≤75,又如何表示呢?

由老师讲解,注意规范性,准确性.

老师适当补充:“≥”与“≤”的意义,并强调用“≥”或“≤”连接的式子也是不等式.比如x≤ 75 就是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数轴的直观让学生对不等式的解集进一步加深理解,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五)归纳小结,反思提高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如下问题

1、什么是不等式?

2、什么是不等式的解?

3、什么是不等式的解集,它与不等式的解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4、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要注意哪些方面?

设计意图: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交流心得,不断积累学习经验.

(六)布置作业,课外反馈

教科书第119页第1题,第120页第2,3题.

设计意图: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以便对教学进度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六、目标检测设计

1.填空

下列式子中属于不等式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x +7>②x≥y

② + 2 = 0④ 5x + 7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区分不等式、等式与代数式,进一步巩固不等式的概念.

2.用不等式表示

①a与5的和小于7

②a的与b的3倍 的和是非负数

③正方形的边长为xcm,它的周长不超过160cm,求x满足的条件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审题能力,既要正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如“大于(小于)、非负数(正数或负数)、不超过(不低于)”等等,正确选择不等号,又要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实际意义.

3.填空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_____________

①x=5是不等式 x -2>0的解

②不等式x - 2>0的解为 x =5

③不等式 x - 2 >0的解集为 x =5

④不等式x - 2 >0的解集为 x>2

设计意图:进一步让学生正确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区别与联系,并且理解数学中的从属关系与包涵关系.

4.选择

下列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表示正确的是:

A.x>-3

B.x≥2

C.x≤5

D. 0≤x≤10

设计意图: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形结合能力,理解空心圆圈与实心圆点的意义,并且能正确确定方向.

初中一年级数学教案三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在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简单的列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简易方程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整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整式是初中数学的重要概念,是今后学习分式、二次根式、方程以及函数等知识的基础。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经历由数到式的过程,体现由特殊(具体)到一般(抽象)的数学思想,对发展符号意识有非常意义。

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进一步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式表示。由于字母表示数,因而字母可以和数一样参与运算,这正是理解用整式表示数量关系的核心。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需结合具体的情境,分析问题中的数量,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并依据数量关系用运算符号把数和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起来。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主要学习的是数的有关概念和运算学生习惯用书的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由“数”到“式”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虽然小学学过用字母表示数,但是七年级学生符号意识薄弱,分析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对于如何分析问题、寻找相关数量、确定数量之间的关系、用数学符号表达数量关系,学生会感到困难。再者我校学生基本素质不高,应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留有充分时间思考,讨论。

三、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经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数量关系的过程,体会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发展符号意识。

三、教学重点

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的关系,并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感受其中“抽象”的数学思想。

四、教学难点

正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式子表示数量关系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展示青藏铁路的一张图片,感受那里寒冷的天气引出青藏铁路冻土地段的行程问题

师:同学们有谁去过西藏吗?你听说过青藏铁路吗?青藏铁路是世界上线路最长、海拔最高的高原铁路。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自豪感。引出课题。

(二)初步感受

问题: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 km/h.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根据已知数据求出列车行驶的路程.

(1)2 h行驶多少千米?3 h呢?t h呢? 8 h呢?

(2)如果用v表示速度,列车 t h 行驶的路程是多少?

(3)回顾以前所学的知识,你还能举出用字母表示数或数量关系的例子吗?

师生活动:学生独立回答后在教师引导下归纳:字母可以表示数用来表示数

注意:(1)数与字母相乘或字母与字母相乘,通常将乘号写作“· ”或省略不写; (2)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在前;

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范例感受字母可以表示数,字母可以参与运算,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我们以前还学习过哪些这样的字母表示的运算律。使学生加深对公式和运算律的理解并通过对比使学生充分感受字母表示数的优点。

(三)重难点突破

问题: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呢?

例一

(1)苹果原价是每千克p元,按8折优惠出售,用式子表示现价;

(2)某产品前年的产量是n件,去年的产量是前年产量的m倍,用式子表示去年的产量;

(3)一个长方体包装盒的长和宽都是a cm,高是h cm,用式子表示它的体积;

(4)用式子表示数n的相反数.

解:(1)现价是每千克0.8p元;

(2)去年的产量是mn件;

(3)包装盒的体积是:a·a·h cm3 即a2h cm3

(4)数n的相反数是-n

师生活动:学生先思考,然后和同桌交流,学生代表板演展示,再有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理解字母可以像数一样参与运算,为形成单项式的概念做铺垫。

例二

(1)一条河的水流速度是2.5 km/h,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 v km/h,用式子表示船在这条河中顺水行驶和逆水行驶时的速度;

(2)买一个篮球需要x元,买一个排球需要y元,买一个足球需要 z 元,用式子表示买 3个篮球、5个排球、2个足球共需要的钱数;

(3)如左下图(图中长度单位:cm),用式子表示三角尺的面积;

(4)右下图是一所住宅的建筑平面图(图中长度单位:m),用式子表示这所住宅的建筑面积。

解:(1)顺水行驶和逆水行驶的速度分别是(v+2.5)km/h,

(v-2.5)km/h;

(2)买3个篮球、5个排球、2个足球共需要(3x+5y+2z)元;

(3)三角尺的面积(单位:cm2)为(1/2 ab-∏r2)cm2

(4)这所住宅的建筑面积(单位:m2)为(x2+2x+18)元.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下各个击破。

师生共同归纳:字母可以和数一样进行运算

注意:(3)带单位时,适当加括号.

(4)除法写成分数的形式。

设计意图:

进一步熟悉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体会字母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字母可以象数一样进行运算,为形成多项式的概念进行铺垫。

例三

观察下列各式:x ,2x2,3x3,4x4,… ,

按此规律,第n个式子是 。

师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发现规律,并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一般结论。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含有字母的数学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简洁性、必要性和一般性。

(四)巩固提升

问题:你能给以上这些式子赋予新的含义吗?

师生活动:教师举例说明比如:如果p表示我们班的人数,我们班80%的同学喜欢上数学课,那么0.8p 就可以表示我们班喜欢数学课的人数。学生思考、交流后发言

五、练习检测

(1)5箱苹果重m kg,每箱重 kg ;

(2)一个数比a的 倍小5,则这个数为 ;

(3)全校学生总数是x,其中女生占总数52%,则女生人数是 ,男生人数是 ;

(4)某校前年购买计算机 x 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则学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 台;

(5)某班有a名学生,现把一批图书分给全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4本,还缺25本,则这批图书共 本;

(6)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字为a,个位上的数字b,则这个两位数为 .

师生活动:学生板演,师生共同评价总结注意(5)带分数化假分数

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的能力。

六、小结作业

小结(1)本节课学了哪些主要内容?

(2)为什么用字母表示数?

(3)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时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

作业:教科书

习题2.1的第1题,第2题,第7题.

一年级学生解决数学问题之我见 第8篇

一、再现生活情境, 帮助理解关键词语

所谓“关键词语”就是在解决问题的条件或问话中寓意深刻并对此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的词语。这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因此理解“关键词语”将是问题解决中的头等大事。学习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凭借对生活的经验去想去做, 可另一部分学生, 明显就不知所措。这些情景他们没经历过, 那些话他们没说过, 又怎么会解决这里的问题呢?因此在解决问题之前可以对情景进行点拨或再创造, 让学生走进类似的生活情景。真正做到《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例如,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63页中有这样一道题, 做了24件上衣和35条裤子, 还要做几件上衣才能和裤子配套?图上一位阿姨正在做衣服, 很生动形象。可是现在的孩子穿的衣服都是买现成的多, 这种生活情境谁经历过呢?提问时又发现学生对“配套”的意思也有些模糊。因此教学时教师就试着去点拨或举个很简单的例子, 让学生明白一条裤子和一件上衣能配成一套衣服。接着进一步问:2件上衣与几条裤子正好配套?这样学生就知道裤子和上衣同样多时就可以配套了。这样不仅理解了其中“配套”的意思, 还把“配套”与数学语言中的“同样多”挂起钩来, 使学生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二、帮助建立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联系

数学问题中看似熟悉的生活语言成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一大难点。问题中所使用的生活语言多种多样, 相同的意思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表达, 学生很容易被问题中很熟悉的一些口头语言所迷惑, 认为很好理解也就不深入思考其内在含义了。由于使用语言的多样化, 在教学时就不能进行模式性的教学, 因此教师就要做一番努力, 让学生找到数学在生活中的落脚点, 体会到数学与生活不单独存在, 生活中充满了数学知识。

例如,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中有这样一道题, 小明:我写了23个字。小英:我写了26个字, 小明再写几个就和小英同样多?对于这个问题, 26与23很接近, 有些学生根本不用列式就知道答案是3个。但是, 我们学习数学不是只为了个答案, 而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因此必须让学生列出算式, 并追问为什么要用减法来算, 这时有一部分学生就支支吾吾说不出来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这就是问题的关键, 培养学生学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数学现象的能力, 是数学课必须承担的责任。因此从低年级起, 教师就应努力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让学生顺利通过。这座桥梁架得牢固, 那么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起促进作用, 否则, 就会推着学生向“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向走去, 学生学到的只能是“哑巴数学”, 这样学生能力的培养就成了空话。为了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所学数学知识, 通过再三考虑, 我是这样想的:学生已经知道“求比一个数少多少”用减法来做这个知识点, 因此就试着让学生向着“小明比小英少写几个字”这个问题去想。这样学生自然体会到:要求小明比小英少写几个字那就要让小明再写几个字, 两人就同样多了, 这就是数学中的“求一个数比另个数少几”的问题。一年级的小学生由于数学知识积累比较少, 在众多千变万化的生活语言中要分析出数量关系来, 并选择准确的数学方法来解答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教师如果能找准切入口, 帮助学生在生活语言与数学语言之间牵好线搭好桥, 让一年级学生顺利地从生活语言向数学语言过渡, 那学生就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的思维与方法解决问题, 从而初步建构起数学的模型, 解题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引导深入思考生活语言的言外意

从教学材料的实际出发, 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去挖掘实际数学问题, 使学生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综合提升, 建立起数学与其他领域的链接点, 丰富数学的多元性和综合性, 让学生体会独特的数学文化, 感受多彩的数学世界。苏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完全来自生活:桌子已经有40张, 椅子才4把, 有48人来开会, 还要再搬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这道应用题事例比较简单, 可是没有明显的数学特征的字眼, 不能简单地套用“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的减法模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凭借着生活经验可以列出减法算式48-40=8和48-4=44, 这时教师不能在学生列出算式后就心满意足了。初看题目, 这48人与桌子、椅子好像没什么联系, 这与传统的应用题有明显的差异, 难点就在这48的理解上, 所以教师还得问:48, 40, 8分别表示什么?他们都回答:48表示48个人。根据一年级小学生的思维, 还很难想到条件中“48个人”的言外意。但是教师不能错过引申, 必须指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这是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提升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去思考:48人来开会就需要几张桌子和几把椅子?这使原来的人数转化成了桌子的张数与椅子的把数了, 这样, 学生很快就会解释算式中48的含义了, 而且会发现学生特别高兴, 他们没想到数学题中的48人还会有别的意思, 真是大开眼界了。

解决数学问题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难点, 教师要多花时间去引导学生搜集信息, 看懂“原型”中传递的数学成分, 发掘出每一份宝贵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充满想象与创造, 让课堂充满灵性与活力。

一年级数学课怎么提问问题 第9篇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有效提问 学习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2)10-047-01

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而课堂提问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引导学生扎实训练,检验学生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对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课堂提问的有效方式和注意问题做了一些探讨,与大家交流。

一、数学课堂上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

1.迁移式提问

很多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其间也有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在提问或学生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过渡到对新知识的提问,为学生架起从一个知识点到另一个知识点的桥梁,将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思维方法迁移到新内容中去。

例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时可以提问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步骤;教学梯形的中位线定理时可提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等等。如此提问,能使学生轻松地将新知识同化,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2.激趣式提问

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则能激发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讲完“三角形全等判定——角边角定理”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小明不小心将家里一块三角形装饰玻璃打碎成两块,现要到玻璃店照原样配一块,你认为小明要带几块玻璃去?带哪一块去?为什么?这样的提问,使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妙趣横生,使学生充分感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3.激疑式提问

学生理解掌握数学概念需要经过形象感知到抽象概括的过程,而学生在学习数学定义、定理、公式的内容时常常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时教师应从知识的正反两方面来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下结论,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探索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例如,“平行线的定义”学生不难理解,学生也提不出什么问题。教师可以反过来问学生:在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限定在‘同一平面内’呢?这样的提问使学生的思维向空间扩展,从而搜寻或想象出反例,从而加强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对平行线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思维更加严谨。

4.伏笔式提问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提问所联系到的旧知识,降低思维难度,并给学生解决问题指明方向,为学生学习新知识铺路架桥。

例如,在讲授“证明一”中让学生回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是什么?”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问题:“当时我们是如何用折叠的方式得到的?”“你能否从折叠这一方式中得到什么启迪?”这样一来,怎样引辅助线这一难点就很容易被突破。

5.发散式提问

在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知识和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授二次函数与x轴交点问题时可以把相关的问题改成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问题、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问题、二次三项式的恒等问题等,从而建立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6.巩固式提问

在讲授完新课之后,教师再针对本课的重点或难点变换角度提出问题,以达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的目的。

例如,在讲完“反比例函数”一节后还可以问:在一个函数关系中,如果自变量x减小时函数值y反而增大;自变量x增大时函数值y反而减小,这样的函数是反比例函数吗?从而让学生抓住反比例函数的本质,巩固对反比例函数定义的掌握。

二、数学课堂上有效提问要注意的问题

教师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或使教学向更深一层次发展。为了使提问更有效,教师必须注意提问过程中的一些要求。

1.提问要做到明确与清晰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问题首先要求十分明确,要能使学生确切地理解。每次提问都必须以落实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增强学习数学动力为根本。其次,教师要锤炼语言,要求所提问题的表达深入浅出、清晰明快、简明扼要、连贯清晰,不要提出模模糊糊、很难说清的问题。因此,教师须认真备课,所提问题须反复推敲。

2.提问要注意适度与速度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要做到适时适度,讲究实效、恰到好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地提问题不能太易或太难。同时,提出问题后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表达意见的时间,使学生有较多讨论和回答的机会,把总结陈述型数学教学变为数学思维活动教学。

3.提问要有激发性

孔子语:“疑虑,思之始,学之始。”有疑虑才能产生认识需要和认知冲突。通过数学课堂教学的设问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习新知的兴趣,以教师的“问”激出学生的“问”,在“问”中学,在学中“问”,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4.提问要注意倾听与反馈

教师在提问后,应注意“听其言,观其行”。特别是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尽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其予鼓励,即使出错也不要责备,帮助学生从“无疑、有疑、敢疑”到“善疑”。

一年级数学课怎么提问问题 第10篇

2、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2课时

3、图形的拼组……………………………1课时

4、100以内数的认识……………………1课时

5、认识人民币……………………………1课时

6、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2课时

7、认识时间………………………………1课时

一年级数学课怎么提问问题 第11篇

二,2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法,

三,认识图形,

四,认识钟表,

五,数学的应用。

现在对小孩的教育提前了,10以内的加减法在上小学之前很多孩子都已经会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运用能里,能迅速,准确的判断出计算方法并给出答案。这里较难的是连加连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20以内的数,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20以内数的顺序,数的序数的含义和20以内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顺序”主要使学生熟悉0~20各数排列顺序,以及各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数的序数含义”主要使学生进一步巩固11~20各数序数含义。“20以内数的组成”重点是使学生熟练掌握11~20各数是由1个10和几个1组成的。

本学期只要认识四种平面图形和四种立体图形,重点是学生能辨别这些图形。

这学期最难的内容应该是认识钟表,重点是认识整时和半时,因为一年级的小朋友注意力很难集中,很难分清楚时针和分针,就算知道在练习中也很容易看错。这一方面是得加强的。

一年级数学课怎么提问问题 第12篇

因为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入学一学期,还没经历过这样的考试,我认为有必要告诉孩子什么是期末考试。既要让孩子明白期末考试怎样进行,又要让孩子们的思想重视认真复习,同时也不能给孩子们过重的负担,造成孩子害怕的心理。开始复习的第一天我用5、6分钟从三方面方面给孩子讲,期末考试的作用——考察这学期你学习的知识,是不是学会了。期末考试的方式——全年级、全校同学同时开始,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卷子。考试那天咱们班不是郑老师读题,换其他的老师,你要养成耳听题、手指题的习惯,认真读懂题目要求。期末考试的重要性——考试完就要过年了,你们一定会去爷爷奶奶家,亲戚、朋友家走走串串,别人一定会问起你考试的事情,你一定要努力复习,取得好成绩,高高兴兴过新年!

二、回顾整理,我学习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以后还要学什么

每次新学期开始我都会让孩子看看目录,这学期我要学习什么?复习时也应有回应,让孩子回顾梳理自己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会提醒孩子,现在请打开你的便携式“小电脑”,开始搜索——我学会了什么?看谁说的多?在孩子的交流中,我以提纲的形式汇集梳理出学习的内容。

我认为复习不仅培养孩子由繁到简的能力,而且要培养孩子由简到繁的能力,于是我要求孩子进行细致的思考,每个知识你学会了什么?举出一些例子来说明。课堂上我是这样说的:假如我现在是位老奶奶,你能告诉我认识钟表是学啥的呀?孩子说:认识钟表,我知道了时针、分钟,会认整点、半点。再比如:还有的孩子说分类我学会了,学习用品分一类,玩具分一类。把两部分东西合并起来,用加法,从整体里拿走用减法……

三、不能贪多,每天突破一个重点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每天复习的知识不能过多。一天一个或两个单元的知识就可以了,复习的时间三十分钟,余下的十分可以用来巩固练习,或总结今天的复习情况,或布置明天复习的内容,让孩子预习。所以三十分钟的时间,就要抓住重点复习,选择的练习也一定是精心挑选的。比如在复习20以内数的认识时,重要的知识点有:数的意义,表示多少、表示顺序;数的顺序与大小;数的组成。我设计的练习:1. ☆☆☆☆☆☆☆☆☆☆☆请把左数第五个涂上红色,右数三个涂成绿色。2. 与12相邻的数是( )和( )。3. ( )18 1614( )( )8。4. 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3的数是( )。5. 看图写数。(略)

四、换把勺子,孩子们主动“吃”

上一篇:监控中心管理规定下一篇:网络诙谐经典句子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