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部管理流程

2024-07-11

技术部管理流程(精选9篇)

技术部管理流程 第1篇

技术管理流程说明

核,确保技术参数齐全无遗漏。

(2013年9月27日修订)

1.根据客户的要求,贸易部提供产品设备配置清单(新产品由技术部提供);技术部在接到设备配置清单后,对设备配置进行机械部分评审并转到电控部;电控部负责对设备配置进行电气方面的评审,最终交总工审2.若总工审核未通过,技术部应重新修改,直至总工通过;若总工审核通过,技术部将审核完的配置清单交贸易部,贸易部将设备配置资料进行重新整理,并报交总经理审批。

3.技术部在草案设计过程中确认贸易部提供的技术要求是否充分、可行,若不充分则提出异议,并要求贸易部在下达正式《生产任务通知单》前给予答复;若贸易部不能在下任务单前给予答复,那么与其相关的设计工作完成时间应顺延,技术部做好相关记录;若因技术参数变动,影响交货期,由技术部门承担。4.贸易部将总经理审批通过的有关配置资料提供给客户,由客户确认。客户确认后,贸易部及时下达《生产任务通知单》交相关部门签收;在《生产任务通知单》下发后,若贸易部、电控部、技术部等相关部门需要更改配置或其他物资,更改主导部门须及时编制《整改生产任务通知单》并发放到相关部门。5.技术部在接到《生产任务通知单》后,针对外购件的工期或交货期,应首先做出整线采购或大件采购计划,并将该采购计划下达给物资部;物资部核实库存并填写“三表”,注明库存实际情况交采购部,采购部执行《采购管理流程》。

6.技术部按照《生产任务通知单》要求,确定设计任务工作量并分配工作,确定设计图纸及“三表”的完成时间;根据零部件的外购或加工时间长短,确定出设计任务的先后顺序,技术部做好相关记录。7.技术部在设计图纸时先将设计草案提出,并组织相关部门对草案进行评审,针对评审所提出的合理的建议及问题,进行修改,并做好评审记录;技术部完成设计图纸及“三表”后,交总工审核,若经审核不合格,技术部需重新进行设计图纸或编制“三表”,直至合格。

8.若经总工审核合格,技术部则将图纸和“三表”下达到生产部,生产部开始执行《生产作业流程》。9.对于新产品,设计人员要全过程跟踪质量检验、进行技术指导,对到货模具、设备、螺杆、机筒、减速机、电机等,由质检部联系设计人员跟踪检验,发现异常及时解决。10.对于老产品,各部门执行有关规定和流程。

11.在生产过程中,若图纸出现问题或设计出现问题,质检部开始监督执行《异常情况处理流程》;若对图纸有疑问或生产过程中出现技术疑难问题,生产部应咨询技术部,技术部要及时安排相关技术人员到现场解决。

12.技术部应根据情况确定是否修改图纸并更换“三表”,若需要修改图纸及“三表”或更改相关配置,技术部应编制《整改生产任务通知单》下发到相关部门,并将原图纸及其他部门的图纸一起修改或更换,在作 废图纸上面盖“作废章”,并将正确图纸归档,做好相关记录;若临时需要在原图纸上更改相关数据,相关技术人员应在更改处填写更改日期并签字,及时将相关异常情况报告技术部长,技术部按有关规定处理。13.图纸的更改范围:图纸底稿、安装、机加工图纸及电子版图纸。14.技术部将修改好的图纸交生产部签收,生产部组织进行整改。

15.下发到任何部门的技术资料(包括中途更改的图纸、三表等),技术人员必须让接收人签收,并填写技术图纸或文件发放记录表,做好相关记录。

技术部管理流程 第2篇

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审批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制度及流程。

第二条本制度及流程适用于第二类医疗技术和卫生部指定的第三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审批工作,主要包括申请与受理、申请资料的形式审查、技术审核组成员的确定、评审会或现场审核、出具技术审核报告。

第三条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制定的医疗技术管理规范等相关要求,向技术审批机构潍坊市医学会提出技术审批申请,并提交相关资料。

第四条技术审批专家组对科室所申请的医疗技术应用进行审核。

多重技术助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实现 第3篇

根据咨询机构G a rt n e r对业务流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BPM)的定义,BPM早期主要指对业务流程端到端的管理,通过相关技术以端到端的方式处理业务事件和管理必要的资源。如今B P M涵盖了对整个业务流程环境的治理,可以定义为一种基于相应的方法、策略、度量标准、管理实践以及软件工具,对组织的活动和流程进行管理和持续优化的结构化方法。

企业BPM面临三大难题

随着企业管理信息化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宽,与核心业务关联度的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复杂性以及信息化建设的复杂性也在增加,而信息系统的应用却出现了“信息分散、数据不同、很难发挥出信息系统的效益”的尴尬局面,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跨应用流程的衔接严重不畅,无法形成完整的端到端业务流程。

在企业内部,大部分的业务流程是横跨多个组织,需要多系统支撑。而在IT系统建设初期,一个应用系统往往更关注其对部门职能的支撑,或者只关注其中的一部分业务工作,未从企业级流程的角度审视业务流程在IT系统中的承载,造成流程以系统边界分裂。同时各应用系统往往都自带流程引擎,与自身应用耦合相对较紧,也不具备实现端到端流程的能力。

二是工作流引擎能力重复建设,没有得到汇聚和统一。

通常情况下,企业的多个应用系统都有自己的流程引擎来支撑自身的业务流程流转,这些流程引擎都具备工作流的基本功能,并且每个引擎都可以实现流程流转、人机交互(Worklist/审批等),也存在大量的应用交互模式,在功能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繁多的流程引擎采用的技术标准不同、实现程度不一、使用方式和用户体验也各有千秋。这使得这些工作流引擎互相间较难实现衔接、结合和集成,即使是使用同一WfMC/XPDI规范实现的引擎,它们之间也没有很好的办法直接进行流程集成。而对于使用同一种标准实现的工作流引擎,各自对引擎能力的建设程度也不一致,局限于满足自身应用需求,使用方式和API也各不相同。

三是跨系统的数据共享困难,核心资产难以有效利用。

存在于各个IT系统中的应用数据是企业最核心的资产之一。由于应用系统的关注点不同,在一个应用系统中可能会缺失一个业务数据的某些属性或关系,只有多个应用系统的数据整合起来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但由于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时难以充分考虑数据的对应关系,由一个系统中的数据映射到另外一个系统中的数据十分困难,无法构造统一的数据视图,导致业务数据不完备、数据冗余和数据不准确。同时,由于没有定义统一的数据规范,数据的存取和访问数据的方式有差异,使得数据在各应用系统之间无法简单地实现跨系统访问。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实现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BPMS)设计应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要综合整体平衡流程、集成和数据三个方面的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借助SOA的IT建设理念,提高整个IT系统的管控能力;将业务流程的全生命周期作为建设的重要依据。

业务流程全生命周期

业务流程的全生命周期主要由以下八部分组成(如图1)。

1 1)建模:建立业务流程模型,使用各种工具完成流程业务建模;

(2)定义:使用WID工具实现流程定义和技术建模,定义业务数据、流程处理、环节属性、运行结构;

(3)仿真:开发环境中完成流程执行仿真,了解和测试流程执行效果;

(4)部署:流程快速部署方式;

(5)运行:支持多种流程运行模式,干预流程执行;

(6)监控:流程执行状态,事件报警;

(7)分析:分析流程执行数据;

(8)优化:根据流程执行结果,优化流程重新开始整个循环。

逻辑结构

流程引擎及其之上的各种相关服务是业务流程管理系统逻辑架构的核心。这些服务包括流程起草、规则服务、人员服务、路径服务等;在展现层则提供了待办、已办、状态、转办、授权等界面。

企业服务总线是服务集成的核心,可以封装业务应用开放出的服务,并以标准形式暴露给其他系统。

工作流引擎提供了流程流转的基本支持。流程引擎不仅仅支持人工流程,还可通过企业服务总线实现业务流程的集成。

基础业务架构是在工作流引擎外部再次封装的的框架,支持多种功能扩展,如人员组织模型的扩展,业务规则等。

接口可以提供简化的应用系统访问入口,支持第三方应用系统接入流程平台,如查询任务、处理任务、选择路径、选择人员等。

功能架构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功能架构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如图2所示。

流程基础支撑功能是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核心部分,完成流程的配置、运行和状态查询等功能。

平台业务支持功能为使用者提供了一个访问界面,完成和流程相关的基本操作,如流程授权、任务转移、待办和已办查询等功能。

第三方应用接入与集成模块,可以通过各种接口以及规范定义,把自身的数据和服务能力开放给外部系统。

多重关键技术打造PMS

在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设计中,将涉及众多关键性技术。

采用SOA架构实现业务与流程的松散耦合

通过标准接口方式开放流程的支持能力,应用系统通过调用这些接口服务把流程相关数据提交给业务流程管理系统,而业务流程管理系统按照业务要求,根据配置信息完成流程执行。同时多个应用系统可以共用一个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业务流程管理系统为多个系统提供通用的支持。应用系统不关注流程的执行条件,而只需要关注自身的业务处理,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和应用系统之间通过标准的服务接口交互。

梳理和制定接入规范,实现端到端业务流程执行的目标

梳理和定义较为完备的规范,并覆盖整个业务

流程管理的过程。这些规范包括系统间的分工界面、接口方法、接入方式、交互机制、阶段工作等。

业务流程执行的动态路径支持

根据流程业务数据和业务规则,系统动态显示哪些路径可以选择。在一个环节上可能有多个后续处理路径,这些后续路径记录标识了有哪些路径可能被选择,路径的各个属性控制着哪些路径能被显示。影响流程执行路径和路径选择的属性包括目标节点、路径序号、路径类型、路径规则、路径插件等。

基于SOA服务中介的安全访问控制

常见的安全认证,需要在消息体中提供用户或系统的身份信息,这对业务消息造成了破坏。而采用可选消息以及服务管控的方式来对服务使用者实现完整的认证、控制和审计,对业务消息没有任何侵入性,增强了服务的安全访问控制能力。

统一用户虚拟视图

为满足业务流程管理系统对多个应用系统提供支持的需要,需在整个IT系统架构中构建统一虚拟用户视图。通过视图实现流程角色与业务系统角色的匹配,视图中包含统一规范的人员、组织、角色信息。

多层次的业务规则服务

提供多层次的业务规则服务,以满足业务变化的需求,这些服务包括建模规则表达式、运行规则表达式和规则服务集成。

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功能实现离不开成熟的流程引擎产品,但不能完全依靠产品,因此,流程引擎产品的选型至关重要。在产品选型时,既要考虑产品是否支持多种流程模式和接入方式,又要考虑是否具备进行快速流程开发的能力。同时,由于目前市场上缺乏适合企业需要的流程测试和维护工具,在业务流程管理系统的建设中,还要开发可视化的流程测试应用,为流程部署提供模拟测试和维护工具,确保业务数据在流程流转的准确性。

借助于业务流程管理系统运行中积累的业务数据,企业对这些业务数据进行整理、聚集和分析,可以帮助企业洞悉其内部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将要发生的事情,全面了解企业业务流程的执行过程和各个活动的状态,获取对业务的数字化描述,进而分析流程效率,促进企业业务变革和流程优化。

技术部管理流程 第4篇

关键词:农网配电;电力工程;技术管理;流程

引言:输电线路施工技术在电力建设工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电力建设工程的进度与质量。近年来,对输电线路工程的质量要求比过去更加严格规范,而电力行业的建筑施工部分是一项多工种、多专业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是具有专业性强,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短等特点。这些都决定了现阶段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输电线路施工技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探讨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借鉴作用。

1.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的现状

一直以来,输电线路就具有非常严格以及非常规范化的要求,在电力行业的建设过程中,建筑施工是一项非常那个复杂、还具有很多工种的系统化工程,同時还具有建设周期短、施工难度大以及专业性强的特点。另外,在不断地快速发展国民经济的时候,也有不断地深入改革创新电力体制,以及不断地增强我国国家电网的建设力度,急于将传统的输电线路施工技术进行创新改革。传统的配网建设非常落后,具有非常薄弱的网架结构、老化的设施、过长的供电半径等,这样就一直会有损坏以及损耗配网线的情况出现,直接就导致整体的损率很高。由此可知,只有掌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以及损耗的构成,制定有效实施的合理线损率指标,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至一定的程度。在电网运行状况、设备性能、计量管理、用电、生产技术、结构以及调度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中,最根本的就是要将先进的技术设备水平以及网络结构进行完善,所以需要在设备运行过程中提高其具有的稳定性能,还要将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加强,只有做好以上几点,才可以确保电力建设工程工作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起来,最后能够有效地促进国民经济建设以及发展。因此,在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的探讨过程中,新的历史时期可以应用全新的视角来发掘其含有的现实借鉴作用以及重要的理论意义。

2.电力工程输电线路施工技术管理分析

2.1基础工程

在基础的输电线路施工过程中,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确保在运行中杆塔在被外力作用的时候不会出现变形或者而是倾倒状况,也不会发生下沉。在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是否能够安全地运行高压输电线路会直接受到基础施工质量的好坏的影响。在实际的输电线路施工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以及相应的有效措施来设计施工图,这样才能够有效得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高压输电线路施工最基本的基础就是钢筋混凝土浇制以及混凝土基础。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施工设备就是转角塔,因为在施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非常大的上拔力,所以常常会选择使用钢筋混凝基础,钢筋混凝基础具有非常大的抗上拔力,这样也会更加稳定和固定。另外,在基础的岩石施工过程中,施工之前需要设计勘察以及调查研究塔位周围岩石的情况之间是否有差异存在。

2.2杆塔工程

根据受力特点,常常会将输电线路杆塔分成耐张型杆塔以及直线型杆塔,对于不同杆塔的选择就会产生不一样的输电线路施工特点,其影响最大的就是维修的方便性、经济性供电可靠性以及送电线路建设速度等等,在杆塔工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其结构以及杆塔型式的合理选择。由于考虑到施工的地区、便于运输、丘陵以及平地,最长采用的塔杆就是预应力混凝土杆以及钢筋混凝土杆,这两种塔杆也是优先选择的杆塔类型。另外,在施工的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到施工以及运输过程中实际存在的一些问题,由于出线走廊会受到很多的限制,例如:重直档距大、大跨越以及地区等,常常会利用铁塔。

2.3架线工程

架线工作之前的准备工作在输电线路架线施工过程中存在,放线导地线的附件安装、紧线以及连接弛度观测。从展放方法方面来讲,常常将架线施工分成两种:一种是张力展放,另外一种是拖地展放。不需制动拖地展放线盘的位置,在地面最常用行进方法就是线拖,这样的方法相比其他的方法更加简单,因为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不需要借助任何的专用设备,然后这种方法使用的缺点就是:劳动效率低,并且导线会出现非常严重的磨损状况。在张力作用在耐张塔的反侧时,需要将临时拉线打好,这样可以防止出现塔身变形或者是杆塔受力过大而产生位移,甚至是促使弛度观测受到影响。

结语:综上所述,管理以及应用电力工程中的输电线路施工技术,可以有效的将劳动成本有效地降低,可以将施工的工作效率进行有效的提高,还可以将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减少,规范的施工措施规范化也可以将社会的效益提高。然而,每项输电建设工程都有着其自身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中也会出现脱离工程实际的状况出现,所以套用施工技术是很难满足发展电网的需求,也不能确保设计的质量。

技术部管理流程 第5篇

关于技术方案编写及评审管理流程的简介

技术方案编写及评审管理流程主要分为2个阶段,分别为:准备阶段和编写阶段。

当现场勘查结束,即可以开始编写技术方案,编写完必须进行评审,参加的评审人员主要为工程部的评审小组。编写阶段周期为5天(特殊情况除外,需由项目经理写份情况说明提交给工程部主管或经理签字批准),并且必须在图纸一次评审前完成,因为技术方案可以在图纸一次评审前单独评审,也可以和图纸一次评审一道进行评审。

注:

技术部管理流程 第6篇

基于流程管理的数字地形图检验技术研究

通过对数字地形图质量检验流程的分析,提出质量检验流程模型和流程管理的.基本方法,并以所开发的VeriMap软件为例,对检验记录的数字化管理、身份认证技术和数据验证方法进行剖析,同时介绍用户管理机构设置、检验记录的编辑、运行环境控制和连续的数字签名等高级管理技术.

作 者:张海涛 贾光军 李鸣 李兆平ZHANG Hai-tao JIA Guang-jun LI Ming LI Zhao-ping  作者单位: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北京,100038 刊 名:测绘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BULLETIN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年,卷(期): “”(11) 分类号:P2 关键词:数字地形图   质量检验   工作流程   管理策略  

技术部管理流程 第7篇

一、业务目标 战略目标

1.1 为公司经营、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和新产品储备,实现企业经营目的。经营目标

2.1 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推出和使用有利于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降低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公司产品的市场占有率。财务目标

3.1 保证研究开发核算真实、准确、完整,报告可靠。合规目标

4.1 研究开发的程序和管理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生产技术、安全质量等规章制度。

二、风险评估 战略风险

1.1 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不能及时推出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甚至丧失竞争力,从而不能实现企业经营目的,甚至使企业经营失败。

经营风险

2.1 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技术过时,不能适应市场及客户需求,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

2.2 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采用不能降低产品生产成本,降低现有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而导致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降低。财务风险

3.1 研究开发核算不真实、不准确、不完整,报告不可靠。合规风险

4.1 研究开发的程序和管理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生产技术、安全质量等规章制度的要求,无法取得生产许可证或受到处罚。

三、业务流程步骤与控制点 寻找研发方向

1.1 针对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市场发展目标,公司的研发中心、信息中心、技术质量部和

/ 5

市场部、生产部了解市场需求,收集有关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技术信息。

1.2 市场部整理收集的信息,评价市场需求对公司现有产品的适应度(现有产品是否需要小幅改动,是否需要研究开发一个全新产品等)、市场容量、可能的市场份额以及经济环境等,并将相关信息反馈给研发中心门。

1.3 研发中心分析现有生产状况、生产能力,评价公司现有技术和工艺的适应度,结合市场部等有关部门反馈的信息寻找研发目标及方向。

提出研发立项申请

2.1 研发中心门对公司市场、信息等部门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后向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提交研发规划或方向立项申请。立项可行性研究和评审

3.1 公司分管副总经理主持召开由生产部、市场部、技术质量部、计划财务部、研发中心等参加的评审会(必要时可以邀请本行业权威专家、学者和机构),对研发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审并在研发立项申请报告中提出评审意见和签字。项目立项

4.1 通过可行性评估的研发项目报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审批后立项。研发

5.1 研发中心组织有关人员成立研发小组。

5.2 研发小组制定研发设计流程、开发日程表、相关设计规划项目以及进行工作分派,正式进入研发阶段。

5.2.1 研发小组应以开发日程表、研发设计流程规定的步骤实施以确保设计的功能特性,对于原辅料和机器设备采购、生产、品质等均要能提供明确的设计规范或技术资料。

5.2.2 研发小组设计的新产品的质量标准除应满足客户需求外,还要考虑公司的质量政策和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5.2.3 研发小组设计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技术标准除应满足国家有关规定外,还要考虑公司的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

5.3 研发小组绘制相关图纸并制定相关标准,试制样品。

5.3.1 研发小组设计绘制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可能涉及的技术图纸并制定工艺流程等生产技术标准。

5.3.2 研发小组根据相关标准试制样品。

/ 5

5.4 研发小组对试制样品进行检测与试验。

5.4.1 研发小组对样品进行功能测试。

5.4.2 技术质量部对样品负责实施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如发现测试失效或有不符标准的,应注明问题点/相应对策。

5.4.3 研发小组根据检测结果确定原设计的结果是否符合原设计构想的要求。如不符合,就重新进行设计,直到满足相关要求为止。

5.5 样品检测报告表明符合原设计构想后,研发小组将相关标准与规范报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审批。

5.6 审批通过后,生产部制定工艺定额,技术质量部、市场部物资采购中心、综合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共同制定出标准成本、质量标准。

5.7 研发小组召开有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和生产部、技术质量部、市场部物资采购中心、计划财务部等相关部门(必要时可以邀请本行业权威专家、学者和机构)参加的研发评审会并在评审报告上签署评审意见。

5.7.1 公司管理层比较预期售价和标准成本,决定是否投产。如关系重大,应在董事会上讨论。

5.8 小批试生产

5.8.1 新产品通过评审后,公司生产部主持小批试生产。

5.8.2 试生产期间如发现工艺流程、工艺定额、标准成本需要调整,须报公司分管副总经理批准。

5.9 试生产验收

5.9.1 试生产结束后,生产部组织有关部门(如果是开发的新产品则需要要货客户参加)参加的验收会议。如验收不合格,则重新进入试生产程序。正式投产

6.1 试生产通过后,研发小组将最终标准与图样加以书面整理形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技术标准、工艺规范和样品,并报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审定后,转发给生产部、技术质量部、市场部物资采购中心,作为采购、生产的作业标准。

6.2 如果新产品的生产需取得国家规定的各项批准和文件,则由公司技术质量部按规定程序取得。研发文件管理

/ 5

7.1 研发小组对研发过程均应保持适当的记录以便追溯和改善,并形成研发文件,并由技术质量部门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文件的保管。

7.2 研发文件经公司分管副总经理审查核准编号分发,并由技术质量部门档案管理人员负责文件原本的保管,机密文件应被标示并特别保管。

7.3 研发文件收发均应有签收记录。研发文件的发放、借阅必须经过相应级别授权。

7.4 公司的技术骨干和关键技术人员等可能接触到核心技术的人员与公司签订保密协议。监督与检查

8.1 对研发进行专项检查,也可结合财务检查、审计等工作进行。

8.2 对研发进行专项检查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8.2.1 研发业务相关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重点检查有关研发业务是否存在不相容职务混岗的情况。研发业务不相容岗位一般包括:研发立项的申请与审批;研发的执行与验收等。

8.2.2 研发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研发业务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行为。

8.2.3 研发责任制的建立及执行情况。重点检查责任制度是否健全,奖惩措施是否落实到位。

8.2.4 研发文件保管制度的执行情况。特别核心技术文件的保管情况,重点检查是否存在未经授权借阅保密文件。

8.3 技术质量部作为公司研发归口管理部门,如有研发项目,每年至少检查研发项目一次。

8.4 审计监察室在研发的过程中进行不定期或定期的检查,并将检查情况和问题整改情况上报董事会。特别是研发的立项、研发的验收管理,应进行严格监督与检查。

8.5 董事会对上报的检查情况通报公司各部门。对存在问题的部门,在公司内部通报批评,下达整改通知,有关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确属相关人员工作不力的应及时调离岗位。

四、相关制度目录 XX公司安全管理制度

XX公司产品研发管理制度

五、主要控制点相关资料

/ 5 立项可行性评审报告 立项通知书 样品检测报告 新产品评审报告 试生产验收报告 研发文件及研发文件的签收记录、保密文件借阅的授权书/批准手续 正式生产所需的国家规定的各项批准和文件

技术部管理流程 第8篇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 食品检测机构的检测业务逐渐增多。但就目前来看, 很多客户并不满意这些机构的检测效率。因此, 有必要对食品样品检验流程优化设计与管理技术展开分析, 从而更好地促进食品检测行业发展。

食品样品检验流程概述

按照食品检验标准, 食品样品检验需要完成感官检验、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从理化检验流程上来看, 需要依次完成样品制备、样品预处理、样品测定和检测数据记录等多道工序。而在这一过程中, 样品将按照线性流动。在该种检验模式下, 样品的每个项目检验都需要1个检验员参与, 并且需要检验员按照标准方法检验, 然后填写检验报告中的一个项目内容。使用该种检验流程, 易导致某个项目因检验人员技术水平不同而被延迟, 并且易导致相邻两个工序的样品因检验时间不同而滞留, 继而不利于食品检验工作的高效开展。

食品样品检验流程的优化设计

合理划分检验项目

实际上, 食品样品检验的每个项目都需要按照规定检验方法和标准进行, 所以检验设备和操作顺数都能够确定下来。在此基础上, 则可以使用生产流程分析法对每个项目进行分析, 以便将项目的相似活动划分成工艺组。而按照工艺组进行设备布置和生产组织, 则可以将食品样品检验流程划分成多个生产单元。例如, 在样品预处理环节中, 样品砷和铅的检验采取的预处理方法基本相同, 所以就可以将这两个项目划分成一组, 然后进行样品预处理的统一作业。

样品检验工序相似活动分析

在对样品检验活动相似活动展开分析时, 需要使用PFA (生产流程分析) 法对每个检验项目的相似活动进行分析。从理论上来讲, 可以形成按组生产组织布置设备的成组生产单元。在分组过程中, 需要根据项目操作和测定的相似性进行划分, 可以将样品预处理和样品制备等环节分成同一组。按照这种分组, 可以将整个检验工序操作和单一检验项目操作更加规范化, 所以能够改善食品检验流程。

细分检验流程

为了合理划分检验项目, 还要细分检验流程。具体来讲, 就是将样品制备工序划分成样品分样、样品混匀、样品保存等内容。同时, 也可以将样品预处理工序划分成样品称取、样品取放、样品转移和检验定容等内容。此外, 还可以将样品测定工序划分成设备准备、样品测定和检测清理等内容。最后, 则可以进行样品检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然后进行记录报告的检验。

实现标准化操作

想要进行各个工艺组的统一操作, 还要实现标准化检验操作。具体来讲, 就是需要制定标准作业规范, 以确保每个生产作业环节按照一定的操作顺序。在这一过程中, 以低成本、安全生产产品为目的, 并且需要进行作业系统的调查分析, 以便将现行作业方法的每个动作和程序合理分解和重新组合, 从而形成优化的作业程序。而在选定食品检验最佳标准模式后, 则需要固定每个操作步骤, 然后形成相关的保障规范, 从而使检验员迅速进入工作状态。

建立混合检验流程

利用以上方法完成食品样品检验操作工序的分解和组合后, 可以将之前的检验流程转变成“项目组/单个项目—样品制备—组样品预处理/单样品预处理—生产单元整合运行—检验记录整理汇总”的混合检验模式。采取该种检验流程, 可以缩短检验员分别取样制样的时间, 并且能够减少多个样品的处理步骤, 所以能够提高检验效率。同时, 采取该种检验模式, 检验人员只需要掌握1~2个流程, 所以可以避免因个别人员技术能力限制影响整个报告出具的现象出现。此外, 采取该种检验流程能够实现流水作业, 所以能够避免人力、物力浪费, 并且实现食品样品的规范化检验。因此, 通过建立混合检验流程, 能够降低食品样品检验成本, 并且能够有效提高检验效率。

食品样品检验流程的管理技术

针对优化后的食品样品检验流程, 还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技术进行食品检验管理, 以便在提高检验效率的同时, 为食品检验提供一定的质量保障。首先, 需要按照标准化规定时间进行样品前处理过程的管理, 从而确保样品检验的整个工作时间紧凑。例如, 在对样品蛋白质和铅进行测定时, 检验人员完成铅样品秤样后, 需要将其立即放置在电炉上进行40分钟预处理。而在这段时间内, 检验人员需要完成蛋白质项目的样品称量。其次, 针对工序中自动化程度较低的设备, 应通过投入资源改进设备。例如, 在进行脂肪测定时, 大部分操作都需要手动完成, 所以将耗费较高的人力。而脂肪的预处理设备为玻璃回流装置, 价格较低, 因此, 可以通过大量购买该设备减少耗时, 从而使检测人员效率提高。再者, 在进行样品检验流程管理时, 还要制定生产方案、生产计划和生产控制计划, 以规范检验过程。此外, 需要加强操作人员技术训练, 从而有效提高检验效率。

结论

技术部管理流程 第9篇

[关键词] 安全出版 流程整合 流程监控 风险管理

近年来,数字技术的应用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中国报业,并引发新一轮的报业技术变革。在众多数字化技术当中,最引人关注的是基于JDF/PDF格式标准的新数字出版流程被迅速引入报纸出版领域。它将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PDF印刷标准、版面接收、拼大版、数码打样、版面检查、RIP照排输出、CTP制版、印刷机台软打样等若干工艺环节进行系统化集成与流程整合,实现报纸印前生产的统一控制与风险管理,实施报纸版面数据加密处理,消除了报纸出版流程各环节的“孤岛”现象,实现报纸出版状态的流程监控,有效提高出版安全管理能力。2011年,泉州晚报社在充分考察与技术论证后,决定引进报纸“印前出版流程控制和安全技术管理系统”(简称DMS系统,下同),该系统的版面数据采用PDF印刷标准格式,数据流转采用JDF规范,采用严格的权限管理解决传统出版流程各个环节配合上的安全隐患,再造出版作业流程。

1 传统基于PS格式的报纸出版技术风险与隐忧

在引进DMS系统之前,泉州晚报社采用的是以PS技术为核心数据流的出版流程,各环节各自独立,缺乏有效配合和统一管理,出版流程中存在着各种技术风险。原有的出版流程涉及广告部门、编辑部门、组版部门、校对部门、印务部门等多个环节的分工协作。出版流程涉及的工序有广告文件制作、广告文件命名、广告文件存放、新闻稿件组版、广告新闻合版、大样打印、校对、改稿、合红、版面修改、清样签发、传版、印务收版、拼大版、输出CTP、上印刷机印刷。整个出版流程涉及一系列复杂工序,关联多个系统,各个系统之间的数据流转存在大量人工拷贝、删除等基于文件级的操作,数据容易被篡改或者破坏。在报纸出版工作全面走向数字化、网络化的情况下,报纸出版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PS出版技术存在先天不足,如PS文件输出“拖家带口”,RIP解释容易产生二义性,且PS文件的外挂图片容易被恶意篡改或者被同名文件误覆盖,容易产生出版安全事故。以下是报纸出版实践中各部门经常遇到的一些问题:

1.1 编辑部门打样效率不高

编辑在打样过程中,编辑需要点选多层目录,才能到达版面文件存放的位置,并且要在脑中将版面文件的名字翻译成一系列数字和代码,才能正确地打样。对于晚上出版高峰期来说,这样的操作繁琐且容易出错,打印错了会影响时效且浪费纸张。此外,出版高峰期对于文件调用、网络速度、频繁存储都会造成很大压力。

1.2 串行操作机制导致印务部门拼版低下

由于报社和印务是串行的操作机制,印务不能提前拼版,在最后定版后,留给印务的时间就非常少。报纸没有时效,在市场上就没有竞争力。

1.3 历史资料的备份缺乏理想技术手段

报社积淀的资料档案非常珍贵,而对于历史版面文件,受技术限制,过去社领导、编采人员如果要查看版面文件,只能提供版面图,但是由于精度限制,不是字体不清就是图片清晰度不高,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1.4 各环节协调不畅,遇到问题容易推诿

编辑部需要衔接广告部门和印务部门。由于版面文件存在网络共享目录中,多个部门可以调用同一个版面文件。 如果部门之间沟通协调出现失误,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经常出现编辑部对没定稿的广告文件进行合版或者印务环节提前调走没签发的大样文件去印刷等过失。这些误操作导致的见报问题既不好排查责任人,也不好定性。

以上这些问题涉及多个环节,以前只能通过规章制度、操作经验摸索着进行。一旦出现重大出版安全事故,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完善和强化报纸安全出版防护体系建设,将安全隐患和漏洞减少到最低限度,成为报社技术部门面临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

2 DMS技术方案:JDF/PDF技术原理分析

DMS系统的开发基于最新的“JDF/PDF工作流程技术”,JDF (Job Definition Format,即活件描述格式)是CIP4组织制定的跨厂商出版印刷的完整流程标准规范,是一种基于XML的用于活件描述及交换的格式。这种格式能明确地指明每一工序过程中所必需的控制,指导生产装置去执行生产过程,并能用于前期业务管理与后期生产执行之间的相互交换。

JDF格式文件具有如下优势:(1)涵盖从起始到完成的印刷全过程,对印刷活件的印前、印刷、印后以及传输各方面格式予以统一标准。(2)在生产加工服务与管理信息服务两者之间架起了桥梁,实现了对印刷活件和设备,以及印前与印后数据的适时跟踪,使得预先和事后计算成为可能。(3)通过定义工作流程建立一个沟通用户对产品的要求信息与生产流程信息的桥梁。只要设备支持JDF标准,JDF都可以在印刷流程的各个设备和各个环节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JDF能够将印刷程序中的生产控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连接起来,使生产过程有序,信息管理和回馈自动完成实现远程控制,从而保证印前、 印刷和印后真正做到印刷流程的数字化和集成化,使整个报纸印刷工作管理更加科学。

相比于PS技术流程,PDF出版格式具有以下优势:(1)以往PS技术流程中,PS版面文件及关联图片分散在不同共享文件夹,存在很多环节的人可以修改的风险;PDF出版流程采用自包容PDF文件(即图文、字体内嵌在一个PDF文件中),且这个PDF文件是加密的,脱离系统也无法查看修改。(2)以往PS技术流程,因为需要多个环节的用户访问版面文件,难以进行权限设置,出现问题难以定责,不少报社都出现了签发过的版面PS及外挂图片被替换的出版事故;而PDF流程可以设置严格的访问权限,未经许可人员无法进入传版作业,因此出现问题容易定责。(3)PDF格式文件可预览,传版、接收版面过程均可以预览确认,一旦发现错误即可立即纠正,这为报纸出版过程提供了多个环节的检查机制,提升了质量检查和控制的手段;而PS文件则无法被阅读,版面有问题只能在最后印刷的时候才能发现。(4)解决了以往PS流程的“二义性”问题,PS是一种编程语言,在不同RIP版本上输出结果可能存在不一致,且不同环境RIP版本可能不同,很容易造成领导签字样和印刷样的不一致;而PDF是页面描述语言,其内容是描述在指定位置的颜色形状信息,和设备无关,可保证签字样和印刷样的一致性。(5)PDF相对于PS文件大约只有其1/3的数据量,能节约传版时间,PS拼版是分钟级的效率,而PDF拼版是秒级效率,出版时效能大大提高,此外,PDF文件较小,保存占用存储空间少,有利于报社数字资产管理和再利用。

3 泉州晚报社印前出版流程改造成果介绍

2011年,泉州晚报社引进报纸“印前出版流程控制和安全技术管理系统”。该系统基于最新的“JDFPDF工作流程技术”,将报纸出版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功能整合,实现出版流程各个环节的可控管理。以下是应用情况介绍。

3.1 编采人员的用户体验明显改善

排版人员和编辑在使用DMS系统打样的时候,不用再像以前点选多层目录,也不用再记住版面文件那一长串的文件名。现在可通过图形化界面进行日期和版面选择发排,可以选择打印份数,还可以在打印之前对版面进行预览,这样的操作方式不但提高了生产效率,打印时也不容易出错。由于PDF格式文件在任何环节均可以预览,不用像原先的PS流程,选错版面打印后再重新选择正确版面打印,为报社节约了纸张,见图1、图2。

在项目实施期间,我们还充分考虑与现有报社采编系统整合联动,实现报纸版面撤签后印务环节自动停止版面处理并报警,以建立更高效的版面处理联动机制。

3.2 出版差错和印刷风险控制得以明显改善

DMS系统在处理版面时,系统内置的多项检查参数会对版面进行规范性检查,规避报纸生产过程中的“开天窗”问题。如果发现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印刷风险,如遇到外来广告文件的颜色不正确或者外来广告文件的字体发排软件里没有,系统会通过预警的方式进行提示。对于高度印刷风险,程序会停止流程进展,并给出错误提示。可以根据错误提示,与版面相关的广告制作人员和编采人员及时进行错误修改,避免返工。同时,DMS系统使操作人员不涉及、不接触生产目录,可有效防止人为误操作,从技术上杜绝PS流程的风险。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结合报社的流程实际,报社还对传版时机进行了严格的规定,要求必须确保签字样的纸样时间与版面电子文件时间的一致性,以确保领导签字样就是最终的印刷样。我们通过严格的技术把控,通过版面文件的自动识别和过滤,采用图形界面,避免了操作人员对关键性生产目录和文件的直接操作,有效避免操作人员发排过期版面或者误删除生产文件,从技术上杜绝了原有PS流程容易引发的事故隐患。

3.3 版面流转的传递有了安全控制手段

版面文件通过预警机制后,可以保证版面文件的可印刷及印刷正确性。由于DMS管理的是一个出版流程,从纸样打印到印刷制版都可以在这套流程中进行,可被正确印刷的版面可以从打样、传版一直流转到印刷厂进行CTP制版输出,这样能够保证可印刷的文件始终是一个版本在流转。

此外,DMS系统还对版面文件进行了加密,系统采用的加密技术是与硬件绑定、经过数字签名的,通过加密保证了版面的任何局部内容不可能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且加密后的版面文件只能被处理,不可被修改,版面文件一旦离开系统环境自动失效。在这个基础上,报社要求编校人员一定要把住纸样关,要保证最后一次签样版面的正确性。把住了版面的源头,后面的流程经过实践检验,确实可以实现签字样与见报效果的一致性。

3.4 文件瘦身,报纸出版效率明显提升

采用DMS系统后的版面数据量只是排版系统生成版面数量的1/3左右。数据量小了,出版流程速度会加快很多,如版面文件调入、共享文件拷贝、文件调用、版面传版、印务制版流程等速度提升了不少。在夜班出版高峰期,数据量的减少也会降低网络交换的工作压力。这些工作环节速度的提升,为报社出版发行争取了很多时间。

3.5 资料保存和报社媒体资产管理得以优化

由于DMS生成的是标准的PDF格式文件,可以通过电子报、户外大屏、IPAD等新型显示终端呈现,为报社数字出版的多样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格式的版面文件可以用通用阅览文件打开,编采人员可以方便地进行过刊版面的浏览。并且,版面文件数据量变小,存储设备压力减少,同样容量的存储设备,可以保存更多的历史版面数据,无形中为报社节约了硬件投入。

3.6 报社编辑部与印务环节衔接更加顺畅

版面定稿后,印务可以直接浏览定版的版面文件,这样就可以提前制定生产计划,进行拼版的模板设计,提前将大版拼好,这种采用并发的工作方式可减少后端的时间压力。由于流程的规范化、标准化,减少了返工的几率,这种流程与CTP高速制版配合使用,提高了设备利用率,减少了废版的出现几率,节约了报社资金。

3.7 通过IM软件优化各部门协调

流程规范、统一,实现了报纸出版各环节的有机联控,版面的操作流程记录可以检查,可以对操作失误定责,对错误可以提前封堵了。此外,项目实施过程中,报社还结合编印分离(印务中心离报社较远)的实际情况,让传版环节通过 IM协同软件提前告知印务环节每天的版面安排计划,譬如彩版、黑白版安排计划、中缝安排计划、版面数等,这些措施有效提高了印务拼版的效率,降低了差错风险。这种沟通机制是双向的,印务环节如果发现版面有瑕疵,也会通过IM软件及时告知编辑部门。

3.8 提升了报纸出版安全、时效与质量

DMS系统将整体出版流程串联了起来,并使出版流程更加规范,对出版风险起到了可控和预警的作用,保障了出版安全,提高了出版效率。有了这套系统,可以更加从容地应对报纸版面各种突发情况变化的考验,如扩版、减版、调版、通版,撤签、改版、倒版等。

4 结语

通过印前出版业务流程再造,泉州晚报社实现了报社以PDF版面生成与应用为核心,以网络、数据库为基础的数字化加工作业流程管理平台,实现了将报纸出版生产中涉及的诸多环节进行功能整合,并提供了易错环节的风险预警,实现了高效、安全的整体出版流程管理,有效降低了报纸安全出版事故,进一步提高了传统报纸出版的质量、时效和效益,有效提升了报纸出版安全及规范化管理水平。

近期报社还在印务环节扩展了节墨模块,利用DMS系统生成标准的CIP4印刷机油墨控制数据,在上版和开机印刷前,根据印刷活件的内容,自动对印刷机每一个墨键的墨量进行预置,能够在印刷质量可控的范围下为报社节约油墨使用量,并且有效地减少了粘脏、蹭脏,避免了透印现象的发生,可大大减少印刷机开机调机的时间,避免纸张浪费,实现绿色印刷,提高报社经济效益。

这个项目给我们的启示是:要高效、优质地完成报纸出版任务,就必须从生产和管理层面上不断优化业务流程,以最大限度减少时间、材料、人力等的无用消耗,使生产运行更加顺畅。在JDF技术介入报纸印刷生产和管理系统后,各设备和流程间的信息和资源通讯变得十分方便。通过将JDF文件格式作为已有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数据交换的标准,可以将这些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并实现全流程监控,为报社提供出版资源优化调度和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宋迪. 不断提高出版流程控制和安全管理水平——访《人民日报》社技术 部副主任肖淑芬[J]. 中国传媒科技,2011(6):32-35.

[2] 邹维. 采用新标准构建报业数字化出版流程管理平台[A].//中国报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及规划汇编[M]. 2010.

[3] 刘善军, 樊永良. 印前生产管理技术的流程化革新——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印务中心成功实施方正畅流系统[J].中国报业, 2008(4) :77-78.

[4] 陈锦新. 浅析JDF在印刷流程数字化和集成化中的应用[J].数码印刷, 2008(10):33-35.

上一篇:尊老爱老标语下一篇:关于雨季三防的工作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