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概述教学课件

2024-07-09

普通话概述教学课件(精选6篇)

普通话概述教学课件 第1篇

课题:《关税概述》

姓名:夏敏

单位:山东民族中专商务建筑部

授课时间:2016年6月18日 【课题】 关税概述 【教材版本】

肖文,应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应颖.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配套教学用书——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习题集.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和掌握关税的定义、理解和掌握关税的特点。2.掌握关税税额的计算。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理解、记忆与分析能力,培养学生通过观察身边事件来理解国际经贸现象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提高分析能力,培养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关税的定义,关税的特点。关税税额的计算。教学难点: 关税税额的计算。【教学途径】

1.通过日常生活中相关税收知识的讲解,缩短关税与学生的距离。2.多用具体实例解释抽象概念,以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

3.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言,鼓励他们观察生活,帮助学生克服对国际贸易学习抽象性的恐惧感。【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制作PPT。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案例法。【课时安排】 1课时(45分钟)。【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 导入

不同的国家处于不同的经济发展状态,就会采取不同的外贸发展政策。但是不论是什么国家采取什么类型的贸易政策,他们都会使用一种被称为关税的贸易措施。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一下关税措施的基本知识。第二环节 新授课

一、关税的概念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谁来征收关税?谁去交纳关税?什么情况下征收关税? 答案:

海关;进出口商人;发生商品进出口时。[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是不是所有发生的国际贸易都要被征收关税? 答案:

不是,无形贸易往往不涉及关税问题。[讲解]

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国关境时,由政府设置的海关向进出口商所征收的税收。

关税是通过海关执行的。

海关是设在关境上的国家行政管理机构,它是贯彻执行本国有关进出口政策、法令和规章的重要工具。

二、关税的性质 [分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一般税收有什么样的特点? 答案:

强制性、无偿性和预定性。[讲解]

关税作为国家税收的一种,同任何其他税收一样,是国家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也是管理社会经济和国民生活的一种手段。

关税作为国家税收的一种,同任何其他税收一样,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预定性。

三、特点 [讲解]

关税除具有一般税收的共性之外,作为一种单独税种,又具有不同于其他税收的特点。

1.关税是一种间接税 [讲解]

关税其税负可以由进出口商垫付税款,以后把它作为成本的一部分加在货价上,在货物出售给买方时收回这笔垫款。关税负担最后转嫁给消费者,由进出口货物的实际使用人或消费者负担。

如关税这样可在一定条件下由纳税人转嫁出去,由他人负担的税收为间接税。

2.关税的税收主体是进出口商人,关税的税收客体是进出口货物 [讲解]

关税的税收主体是本国的进出口商。当商品进出国境或关境时,进出口商根据海关法规向海关交纳关税,他们是税收主体即关税的纳税人。关税的税收客体是进出口货物。根据海关税法与有关规定,对各种进出口商品制定不同税目、税率,征收不同的税收。[演示]

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关税税收主体和税收客体的相关知识。3.关税是对外贸易政策的重要手段 [讲解]

进出口商品不仅与国内经济和生产有着直接关系,而且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等方面也有密切关系。

主权国家常以关税为手段来体现其对外政策,尤其是对外经济贸易政策。4.关税可以起到调节一国进出口贸易的作用

[讲解]

许多国家通过制定和调整关税税率来调节进出口贸易。在出口方面,通过低税、免税和退税来鼓励商品出口;在进口方面,通过税率的高低、减免来调节商品的进口。

四、关税的种类(按征税方法或征税标准分类)

(一)从量税 [讲解]

从量税额=商品数量×每单位从量税额

各国征收从量税,大部分以商品的重量为单位来征收。[演示]

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从量税的相关知识。[习题巩固]

使用配套习题P46页第1题,要求学生完成。

(二)从价税 [讲解]

从价税额=商品总值×从价量税率 从价税的优点:

(1)从价税的征收比较简单。(2)税率明确,便于比较。

(3)税收负担公平。税额随商品价格与品质的高低而增减,较符合税收的公平原则。

(4)在税率不变时,税额随商品价格上涨而增加,既可增加财政收入,又可起到保护关税作用。[演示]

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从价税的相关知识。[习题巩固]

使用配套习题P46页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

(三)混合税 [讲解] 混合税又称复合税,是对某种进口商品,采用从量税和从价税同时征收的一种方法。

混合税额=从价税额+从量税额 [演示]

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混合税的相关知识。[习题巩固]

使用配套习题P46页第3题,要求学生完成。

(四)选择税 [讲解]

选择税是对于一种进口商品同时订有从价税和从量税两种税率,但征税时选择税额较高的一种征税。

选择税的方法比较灵活,进口国可以根据进口商品的价格变动和国内经济情况的需要选择有利的课税方法,这样既能保证税款数量,又能充分发挥其保护作用。[演示]

教师演示幻灯片,使学生了解选择税的相关知识。[习题巩固]

使用配套习题P46页第4题,要求学生完成。【布置作业】

使用配套习题集《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习题集》(第二版),要求学生完成第二节的相关习题。

【教学后记】

普通话概述教学课件 第2篇

1.掌握教学的概念

2.掌握教学的实质,认识教学的本质。重点及难点:

1.教学的意义、任务

教学内容及步骤(时间分配):

第二章 教学 第一节 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广义上,教学是指教育者指导学习者所进行的一切有目的学习活动。狭义上,教学特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一切学校

(一)教学的定义

广义的教学包括着人类在所有情况下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无论是有组织的还是无组织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授与学习的活动,都可称之为教学。狭义的教学,它是专指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组织的教和学的活动。

(二)强调教学是一种活动

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的发展。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其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并获得身心各方面良好的发展。1983年激进的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冯.格拉色斯费尔德(Von Glasersfeld)指出:我们应该把知识与能力看作是个人建构自己经验的产物,教师的作用不再是讲授“事实”,而是帮助和知道学生在特定的领域中建构自己的经验。这种“建构”观点推动了现代教学的发展。

1、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活动的过程。活动是学生经历化过程的活动。活动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

2、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围绕着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平等“对话”的过程,依此来实现课堂中师生间的互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促进可教师本身的成长。

二、教学的实质

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交往。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教和学是一对关系,教以学为内在的要素,学以教为内在的要素。教学活动中的教与学的关系不仅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一对一的关系,也形成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等多重网状关系。教学的终极目标设定在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因而教学的沟通与合作是以学生主体地位为前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这样来指导学生:通过教学意图与策略等影响学生使之成为学习的行动者。让学生作为沟通与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通过同学生的沟通和活动展开指导。

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学校要实现培养目标,造就合格人才,就必须以教学为主,并围绕教学这个中心安排其他工作。

(一)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教学可较简捷地促进学生将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精神财富,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在短时期内成长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材,从而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二)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知识传授给学生,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按预期的要求发展。

(三)教学是传递人类积累的丰富文化知识重要手段

阅读以下文章,结合实际谈谈你将如何度过几年大学时光,以适应未来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 ? 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如今你的头顶上,照耀的已是一轮21世纪的太阳,那么太阳底下的你,该是一道 怎样的风景?你能否做到“最光辉”?

你应该诗意地栖居在校园里。作为教师,校园就是你的“大地”,你“充满劳绩”,但更应该充满着诗意。诗意的本质是情 感。过去,你也许看起来还非常具有爱心,但你不妨无情地解剖一下自己,是否狭隘、庸俗、伪圣,是否是以学生智商的高低、分数的多少决定你情感的浓淡。诗意来源于憧憬,对明天的憧憬 会使你美丽无比。诗意的生存,会使你感觉到趣味和美,感觉到校园风景如画。于是,你与学生的每一次诘难问疑,都会唤醒彼此心中的眷恋与期待。

你应该开阔你的教育视野。除了文化视野,你还要具有时间 和空间视野。关于时间视野:你紧抓住学生在校的时间当然没有 错,但你若看不到他们更长的未来乃至一生,那么你肯定只会睁着葛朗台般的眼睛,把分数当做金子,并疯狂地占有它,贪得无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 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的追求。”所以,你的眼光 应该穿透学生的一生!关于空间视野:学校的围墙可隔断安全隐 患,但你假如用它把社会也隔断了,那么学生就如同置身山巅上的庙宇,心中只剩下与实际相脱离的虚幻;你更不能筑起你心中的围墙,以你对分数(实际上是对奖金、饭碗)的片面的疯狂追求,胁迫学生回归校园、死守校园,而不让他们走向更宽广的世界。所以,你的眼光应该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你应该追求教育附加值。认知活动是教育的核心、最主要的部分,然而在过去,你却把它看做教育内容的全部或本身。这样,面对课本,你教在这头,学生学在那头,而在教与学的漫漫路途上,进行的仅仅是冰冷的智慧:正确以及纠正错误。但是,课堂上惟有是与非?没有美与丑?善与恶?学生只要智商而不要情商?否!你应该树立新的理念:课堂教学只不过是借认知活动,共同发生着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这样你与学生完成认知活动的同时,也体验了心灵的丰富、情感的震撼、友谊的碰撞、伦理的力量和意志的砥砺等。

你应该富有创造力。在信息闭塞得连一本书都难买的过去,你仅凭一本教参就能使自己的话语充满权威,但当今是一个信息便捷的时代,而更重要的是创新已成为时代之精神,你要让学生 富有创造力,你得先有创造性。

姚鼐《登泰山记》云: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东海)动摇承之。”新的世纪,金光照耀,你是否做好“动摇承之”的准备了呢?太阳底下,你是否能够“最光辉”呢? 李仁甫:(太阳底下,你能否“最光辉”?》,(成才导报),2002年1月15日。

英语阅读研究及教学概述 第3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研究,阅读教学

1 阅读研究

阅读研究始于19世纪欧洲。19世纪70年代末, 冯特开始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研究阅读的过程。此过程的研究到了19世纪80年代末, 已成为实验心理学中心研究问题, 研究内容包括单词识别, 阅读中的眼-声跨度、视力余光, 篇章记忆和默读等。而后Cattell则对字母和单词的易读性, 以及学生的注意广度等进行研究。Javal的“阅读中眼球以跳跃的方式移动”可谓一重要发现, 为现今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到1900年, 阅读研究的中心已从欧洲转移到美国。此时, 研究的主线基本有四条:阅读过程, 阅读教学, 阅读测试, 识字水平及其在历史上对社会发展所起作用的研究。

20世纪20年代以来, 一些教育学家及语言教师开始研究阅读行为, 其中以帕尔默为代表。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认为学习者在外语学习中要先注重听和读, 掌握了这两者后, 才可以主动地说和写, 更流利地使用语言。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阅读教学研究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眼球, 成为了这个时期的重要研究内容。阅读教学的研究, 起初集中在提倡默读或朗读、易读性、可读性等问题上, 后来受交叉跨学科的影响, 对阅读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多。如:当前国内阅读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三种阅读理论模式:着重讲解单词、词组、句子的“自下而上”模式 (the bottom-up approach) ;着重运用背景、社会文化知识, 文章结构组织, 情景上下文等信息来理解文章的“自上而下”模式 (the top-down approach) ;以及将两者结合的“交互作用”模式 (the interactive-compensatory approach) 。20世纪80年代初, 更多的专家学者研究阅读教学, 他们以先前的阅读模式为基础, 都提出了自己的阅读模式, 其中影响较大的有:Gough的信息加工模式;Goodman和Smith的心理语言模式;Rumelhart的交互模式;Adams等人的图式理论等。这些具有个人特色的阅读模式都为现代的教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

2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无论国外还是国内, 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都很重视。这里重点对此做一详细阐述。

2.1 国外研究

2.1.1 20世纪60年代以前

Huey的《阅读心理学与教育学》标志着阅读研究的重点从基本感知转移到了教学和测试研究。随后, Thorndike, Gray和Courtis等人就提出了阅读测试方法。1921年, Gates得出阅读能力与智力在高级理解阶段具有明显相关性。1993年, Gray在5所学校, 采用自然试验法进行了调查, 得出了用于教学改进和评估的模式。

此外, 对默读和朗读进行研究的学者有:Thiesen (1921) 得出:很多孩子在20分钟大声朗读中学到的东西没有在十分钟独立默读中学到的东西多。Huey (1908) 发现默读的效率比朗读高一倍半到两倍, 认为朗读是以损失学生阅读的思维激发作用为代价的。这样倡导默读的呼声取代了朗读的做法。

2.1.2 20世纪60年代以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 阅读研究受到其它学科的影响, 形成两股势头:一、了解阅读过程基本性质的研究;二、以改进教育、减少文盲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方法探索。关于后者, 用输入刺激、调节过程和输出成品三个寻求课堂有效性的阅读理解假说来说明, 效果更明显。

De Jager et al. (2002) 回顾了针对阅读教学的两种方法:直接指导法和认知学习法。前者包括复习、介绍新内容、指导性操练、个人操练和反馈、总结及评估, 得出此方法对阅读的基础性技能的掌握很有效果。后者包括激活以前知识、阅读技巧的示范、合作学习、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技巧操练和评估及反思, 得出该方法对阅读者元认知技能发展有帮助。

Keer&Verhaeghe (2005) 指出当前的以教师为主导的阅读教学还是停留在就文本内容向学生提问的阶段, 因此提出了阅读教学的变革:阅读策略教学, 即当今英语阅读教学的一个新趋势。

2.2 国内研究

英语阅读是一种思考、理解和吸收信息的活动, 是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对阅读教学进行了研究。郑玉琪 (2005) 报告了东南大学英语专业阅读课程改革实践个案研究。胡庭山、郭庆 (2007) 对阅读的心理认知过程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一种包含心理评价机制的交互式情感阅读模式, 并探讨此模式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启示。刘莺 (2009) 通过对英语阅读水平较差的大学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为期十周的元认知策略训练, 了解大学英语阅读低分者元认知策略培训的有效性。束定芳 (2008) 对新世纪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培养的特点和要求进行了讨论, 得出大学英语阅读教材的编写不仅要考虑到阅读材料的可读性, 更重要的是设计好相关阅读练习, 使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中获得阅读技巧, 学会快速、准确地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彭鹏、陶沙 (2009) 应用阅读获得的SVR模型 (simple view of reading) , 探讨单词解码、英语语言理解和一般认知能力在汉语儿童英语阅读中的作用及其影响途径。魏在江 (2009) 把概念隐喻运用于英语阅读教学, 得出其理论非常有助于英语阅读教学。王惠萍 (2010) 指出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书面语篇具有意义丰富的多模态资源, 通过教师明确指导、学生有的放矢的实践来培养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王淼 (2011) 运用动态系统理论诠释网络英语阅读, 并尝试提出网络英语阅读动态系统模式。陈金诗 (2011) 以自主学习理论和交互式阅读教学观为理论基础, 采用语篇信息分析方法设计了自主学习环境中的ESP阅读课堂。杨爱英 (2011) 在阅读过程中, 元认知策略的调节与监控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以上所述, 对阅读研究的历史, 国内外的阅读教学都有了整体了解。国外阅读教学在蓬勃发展, 同时国内学者也不甘落后, 从各个方面对阅读教学进行了探讨, 找出符合中国国情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 为我国英语阅读教学今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这也预示着国内在阅读教学方面的发展空间还比较大, 值得后人研究。

参考文献

[1]陈莉萍.第二语言阅读研究对中国英语教育的启示[J].外语界, 2006 (6) :31-38.

[2]姚喜明.英语阅读研究概述[J].山东外语教学, 2002 (5) :14-18.

普通话概述教学课件 第4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普通话普及  调查  展望

一、引言

普通话是我国的通用语言,推广普通话是国家语言文字事业的重要内容。建国初期成立的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核心任务就是推广普通话;1982年,“推广普通话”工作载入宪法;1994年,国家语委等“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标志着普通话水平测试由学术和科研层面进入国家行政和应用推广层面。自此,我国对普通话普及情况的调查也明显增加。

我国大规模语言调查中涉及普通话普及度调查的有三次。第一次是2000年前后由教育部等9个部委组织实施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调查严格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通过问卷法调查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简化汉字等的使用情况。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截止2000年,全国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的人口比例为53.06%。该项调查全面反映了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首次调查的实际,填补了国情调查中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空白。《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作为国家语委“语言生活绿皮书B系列2”,已由语文出版社正式出版。第二次是2010年由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负责组织、河北、江苏、广西三省(区)语委办参与的国家语委重点项目“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此次调查的主要目标是摸清自2000年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以来普通话的普及情况,因此调查方案的制定并没有脱离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的基础。但是,在调查规模、调查内容和操作细节上此次调查都有所调整。此课题产生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谢俊英《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2011);孙曼均《河北省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2011);郭龙生《教育领域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2012);戴红亮《广西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2012);苏金智《江苏省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2012)等。从公布的数据来看,截止到2010年,河北省普通话普及率为73.30%,江苏省普通话普及率为70.67%,广西地区普通话普及率为80.75%,3省区的平均普通话普及率为74.91%,同2000年相比,增长了20多个百分点。第三次是2011年由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语言使用情况调查课题组进行的“澳门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该项目对澳门公共场合和大中小学生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进行了抽样调查,是澳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专项调查。调查显示,普通话在澳门语言使用中排名第二;在正式场合,尤其是政府部门,普通话的使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此次调查结果收入《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港澳台专题中。这三次调查坚持了科学的调查方法,在调查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创新。但受人口基数、时间成本等因素的限制,调查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化、细化。

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的调查研究

在学术界密切关注普通话普及情况及相关问题的同时,广大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的调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据搜集到的资料,本文将对各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的调查归为以下两大类:

(一)专门针对普通人群进行的调查

此类调查的文章主要有:戴红亮《广西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2012)。该文通过随机抽样的方式入户调查,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方法,从普通话作为母语、普通话能力、普通话在不同场合的使用等方面描述了广西普通话的普及情况。贾楠楠、刘晨红《银川市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2013)在2010年三省普通话调查的基础上,所制定的调查问卷,增加了对普通话推广工作的了解程度、普通话的学习意愿等内容,对银川市三个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出银川市的普通话普及情况较好地结论。陈东芳《关于乌鲁木齐市农民工子女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研究》(2010)就乌市农民工子女的普通话使用情况和原因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她还运用观察法、访谈法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叶清、陈利亚《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推普现状的调查及思考》(2011)通过走访阿克苏沙雅县,通过学习普通话的措施、群众的观念及政府宣传力度等方面,了解到南疆地区普通话推广的成效不理想。王秀旺《贵州彝汉双语和谐环境建设调研与启示》(2013)通过走访调查珠市彝族乡,发现绝大部分彝族村寨已形成了彝汉双语通用的环境。马米奇《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对策——以开远市大庄回族乡为例》(2014)不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地人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而且对300名调查对象的语音面貌进行了分析。

此外,王远新《新疆喀什古城的语言生活——高台民居社区居民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2013)、孟红莉《新疆伊宁市维吾尔族城市居民的语言能力、语言使用与语言态度调查》(2013)、史晖《广西都安、罗城两县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2004)、周炜《西藏农村居民的语言能力及语言使用》(2003)等都在针对少数民族进行语言使用情况调查时增加了普通话专项调查,这部分内容将是我们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的重要资料。

(二)专门针对特定人群进行的调查

1.专门针对教育领域人群进行的调查

学校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基础,以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的文章主要有:贾晓玲《蒙古族师范生学习使用普通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2009)通过问卷调查,对比分析了蒙古族和汉族师范生的普通话使用情况,为学校针对蒙古族师范生推广普通话提供教学策略。与贾文相比,盛桂琴《乌鲁木齐市哈萨克族学生使用汉语现状分析》(2004)主要针对乌市哈萨克族大、中学生的普通话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王杰、付华丽《贵州省乡镇初级中学推广普通话的现状调查与研究》(2001)除了问卷调查,还采用访谈法、考察法,就乡镇初级中学的教师和学生的普通话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杨鲤宁《浅析贵州少数民族青少年汉语言社会化问题——对侗族的个案分析》则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个案法分析了侗族青少年在汉语社会化中存在的语音、词汇方面的问题,建议国家、学校、新闻媒体发挥推广普通话的作用。采用个案分析法的还有李君《贵州省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与推广——以贞丰县芳个案》(2010)、熊湘华《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民族地区高师学生普通话水平——以贵阳学院为个案》(2012)、尕桑吉《安多藏区藏族学生汉语普通话的学习现状研究——以青海省南州第一民族高级中学为例》等。杜秀丽《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普通话水平调查研究》(2004)、阮茁茁《莆仙家庭语言教育与学校普通话推广现状调查》(2005)、刘凯《四川省民族杂居区普通话培训测试现状调査与研究》(2013)等文章采用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法了解调查对象的普通话水平,归纳分析了普通话学习中存在的各种偏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效应对建议。而陈进《西藏高校学生普通话面貌分析》(2012)则以调查对象的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为研究样本,结合问卷调查真实展现了西藏高校学生的普通话使用面貌。

此外,还有一些论文在研究少数民族学生语言使用情况的同时,也对其普通话使用能力进行了调查。如高建平《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调查研究》(2012)、叶俐丹《南宁壮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2014)等。

2.专门针对机关公务员人群进行的调查

从目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看,专门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公务员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文章比较少,仅有两篇。即李秀《关于推进国家公务员普通话教学工作的思考——对内蒙古地区公务员使用普通话情况调查研究》(2005),《西部大开发与内蒙古地区公务员的普通话建设》(2005)。李文就内蒙古11个主要盟市的公务员进行了普通话问卷调查,问卷突出了公务员普通话水平的自我评价和对推普工作的认识等方面,并针对公务员群体提出了推广普通话的有效建议。

3.专门针对公共服务行业人群进行的调查

公共服务行业是推广普通话的“窗口”,但专门针对此类人群的调查较少。已有的资料主要集中于对新疆地区的调查,主要有:古丽扎尔·吾守尔《喀什从商人员语言使用现状调查分析》(2006)。该文发现在商业活动中,掌握维汉双语的商人更容易达成交易。樊慧荣《哈密大十字商业街维汉商户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2013)通过问卷、访谈和观察法,对比分析了大十字商业街维吾尔族和汉族商户的母语和汉语能力,还就他们对使用普通话的态度进行了专项调查。田真《新疆国际商贸城市场语言状况调查》(2014)调查发现商贸城经营户基本掌握普通话。

4.综合针对推广普通话重点领域人群的调查

党政机关、新闻媒体、教育系统、公共服务行业是国家推广普通话的四大领域。综合针对这四大领域人群进行调查的文章有:麻彩霞《内蒙古自治区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2008),《内蒙古自治区部分行业推广普通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09)。后者对内蒙古地区的公务员、警务人员、教师、服务行业人员和医务人员等行业社会群体的普通话水平进行了研究,提出针对此类特定行业应逐步建立和完善普通话考核机制的建议。

调查西藏地区的有:李永斌《提高西藏普通话教学水平的策略分析》(2012)探讨了西藏普通话使用人群,主要为干部职工、商贸人员和学生的普通话使用特点,并重点从学校教育方面提出了提高普通话教学的策略;南晓民《西藏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概况研究》(2008)指出西藏地区在公共服务行业和广播电视教育部门都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少数民族说普通话的情况是地市好于县城,县城好于农区,农区好于牧区。

以新疆地区的普通话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的有:高莉琴《新疆的语言状况及推普方略研究》(2006)。其调查内容包括了各行各业的汉族群体和少数民族群体的普通话使用状况,调查结果反映了新疆各民族普通话的实际情况。李丽华《新疆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的现状与对策》(2004)、《南疆少数民族学汉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2005)就南北疆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在党政机关、公共服务行业、学校三个领域的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走访。刘燕《新疆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的现状及建议》(2008)则以和田地区党政机关、学校及公共服务行业少数民族普通话使用现状调查为例,指出新疆尤其是南疆推广普通话任重道远。

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目前,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的调查虽然已取得不少的成果,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改进与完善。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我国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情况的研究在调查空间和时间上需进一步深入。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尽管目前针对我国民族地区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大的空间上来说,具体到各个民族地区的调查研究,内容还是显得有点狭窄和单一;且就某一地区而言,调查范围往往集中在中心城市,缺少对乡镇、农村的调查;调查对象往往集中在学校、政府机关等人群,缺少对推广普通话的“窗口”——公共服务行业及广大普通人民群众尤其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广大普通人群的调查。从时间上来说,针对某一民族地区的调查在时间上缺少连续性,往往不能形成对这一地区普通话使用情况的动态反映。此外,我国少数民族居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在普通话普及度的调查上,还缺乏对民族聚居区尤其是像新疆、西藏等偏远地区聚居程度较集中的少数民族普通话普及度的调查。我们认为,只有将调查的广度与深度结合起来,才能更全面、更宏观地把握我国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普及情况。

二是在针对普通人群进行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时,有关普通话标准的界定还缺乏统一、规范的理论指导。由于普通话水平测试对调查对象在文化程度和职业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且要求被测者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语音、词汇、语法及语言运用等方面的测试,在大规模的实际调研中操作难度较大。因此,对普通人群普通话程度的调查往往通过问卷中的问题来体现。如主要问题之一的“您觉得您的普通话程度怎么样?”针对这一问题,有的选项设计为:A能流利准确地使用,B能熟练使用但有些音不准,C能熟练使用但口音较重,D基本能交谈但不太熟练,E能听懂但不太会说,F能听懂一些但不会说,G听不懂也不会说。规定只要选择ABCD其中任何一个选项的人,这个调查对象就是会说普通话的人。但同样的问题,有的选项却是这样设计的:A程度好,没有口音;B程度较好,基本没口音;C程度一般,方音较重;D程度差,纯方言。规定选A的相当于二级甲等及以上的普通话,选B的相当于二级乙等,选C的相当于三级甲等,选D的相当于三级乙等或以下。普通话水平衡量标准的不统一势必会影响到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关于针对普通人群普通话标准的界定这一问题,还有待于在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语言的发展变化及各个调查地区的特点做进一步的探究。

三是学术界大多在抽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统计得出的数据来了解样本人群普通话普及的情况。就抽样调查而言,一个好的抽样方案设计是调查成功的关键。调查者通过对所调地区整体的了解、掌握,采用PPS系统抽样的方法或分层抽样法等来确定样本市县和样本人群,这一点在所有调查中都得到了很好地贯彻和执行。至于后期的数据统计,当涉及到需要用样本情况来估算整体情况时,2000年《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及2010年河北、江苏、广西三省采用结合区县、城乡、性别等因素通过分层加权方式精确统计结果的方法,对此类相关调查的数据统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关于普通话普及情况的问卷设计,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背景信息(2)普通话能力问题(3)普通话使用问题(4)普通话态度问题(5)普通话学习问题。背景信息一般包括调查对象的籍贯、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普通话能力和普通话使用等相关问题的设置在调查中具有重要意义。普通话态度和普通话学习等问题的设置可以为今后进一步推广普及普通话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由于不同的调查实施者关注的问题不同,调查时设置问题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但从整体来看,对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的主要问题的设置基本上都包括以上五个方面。

随着地域间交流的日益密切及国家推普政策的实施,民族地区的普通话使用情况也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需要语言学者们不断地关注民族地区的普通话普及情况,及时发现在普通话普及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对其进行科学引导、规范。然而,我国辽阔的地域和民族的差异决定了进行实际调查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只有通过有关部门、语言学界等多方合作,才能尽快实现民族地区普通话与全国其他地区同步通用,使普通话更好地为我国民族地区服务。

(本文是国家语委重大科研项目“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普及度抽样研究”[ZDA125—11]。)

参考文献:

[1]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语言文字使用

情况调查资料[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2]谢俊英.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2011,

(3).

[3]孙曼均.河北省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2011,(4).

[4]郭龙生.教育领域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2012,(3).

[5]戴红亮.广西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2012,(1).

[6]苏金智. 江苏省普通话普及情况调查分析[J].语言文字应用,

2012,(1).

[7]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组.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3)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8]贾楠楠,刘晨红.银川市普通话使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语文学

刊,2013,(4).

[9]陈东芳.关于乌鲁木齐市农民工子女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0]叶清,陈利亚.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推普现状的调查及思考[J].

大江周刊,2011.

[11]王秀旺.贵州彝汉双语和谐环境建设调研与启示[J].贵州民族

报,2013,(3).

[12]马米奇.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普通话推广对策——以开远市大

庄回族乡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14,(3).

[13]王远新.新疆喀什古城的语言生活——高台民居社区居民的语

言使用和语言态度调查[J].新疆社会科学,2013,(1).

[14]孟红莉.新疆伊宁市维吾尔族城市居民的语言能力、语言使用

与语言态度调查[J].西北民族研究,2013,(3).

[15]周炜.西藏农村居民的语言能力及语言使用[J].中央民族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16]史晖.广西都安、罗城两县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D].南宁:

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7]贾晓玲.蒙古族师范生学习使用普通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

语言应用研究,2009,(4).

[18]盛桂琴.乌鲁木齐市哈萨克族学生使用汉语现状分析[J].语言

与翻译,2004,(2).

[19]王杰,付华丽.贵州省乡镇初级中学推广普通话的现状调查与

研究[J].安顺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20]杨鲤宁.浅析贵州少数民族青少年汉语言社会化问题——对侗

族的个案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

[21]李君.贵州省民族杂居地区中小学教师普通话教学与推广——

以贞丰县为个案[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2]熊湘华.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民族地区高师学生普通话

水平——以贵阳学院为个案[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23]尕桑吉.安多藏区藏族学生汉语普通话的学习现状研究——以

青海省南州第一民族高级中学为例[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4]杜秀丽.少数民族学生汉语普通话水平调查研究[J].语言与翻

译,2004,(2).

[25]阮茁茁.莆仙家庭语言教育与学校普通话推广现状调查[D].福

州: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6]刘凯.四川省民族杂居区普通话培训测试现状调査与研究[D].

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7]陈进,代文学,康西菊,王开宇,黄科.西藏高校学生普通话

面貌分析[J].西藏教育,2012,(5).

[28]高建平.南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调查研

究[D].喀什:喀什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

[29]叶俐丹.南宁壮族大学生语言使用及语言态度调查——以广西

民族大学为例[J].大众科技,2014,(8).

[30]李秀.关于推进国家公务员普通话教学工作的思考——对内

蒙古地区公务员使用普通话情况调查研究[J].内蒙古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31]李秀.西部大开发与内蒙古地区公务员的普通话建设[J].前沿,

2005,(11).

[32]古丽扎尔·吾守尔.喀什从商人员语言使用现状调查分析[J].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6,(3).

[33]樊慧荣.哈密大十字商业街维汉商户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研究

[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4]田真.新疆国际商贸城市场语言状况调查[D].乌鲁木齐:新疆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35]麻彩霞.内蒙古自治区普通话使用情况调查[J].内蒙古电大学

刊,2008,(10).

[36]麻彩霞.内蒙古自治区部分行业推广普通话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前沿,2009,(2).

[37]李永斌.提高西藏普通话教学水平的策略分析[J].天中学刊,

2012,(5).

[38]南晓民.西藏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概况研究[C].语文现代化论

丛,2008.

[39]高莉琴.新疆的语言状况及推广普通话方略研究[M].北京:北

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40]李丽华,王静.新疆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的现状及对策[A].第

三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

[41]李丽华.南疆少数民族学汉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新疆大学

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

[42]刘燕.新疆少数民族推广普通话的现状及建议[J].和田师范专

科学校学报,2008,(4).

教学设计概述 第5篇

教学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特殊认识活动,为达到教学活动的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的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意义

所谓教学设计,简单地说,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

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合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为优化教学效果而制定实施方案的系统的计划过程。

由此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好的教学设计可以为教学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事半功倍,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忽视教学设计,则不仅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教学走弯路,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设计者形成的教学设计方案虽各有不同,但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的以下一些基本特征却是共同的、普遍的:

1.指导性。教学设计是教师为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精心设计的施教蓝图,教师有关下一步教学活动的一切设想,如将要达到的目标,所要完成的任务、将采取的各种教学措施等均已反映在了教学设计中。因此,教学设计的方案一旦形成并付诸行动,它就成为指导教师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活动的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将受到教学设计方案的约束和控制。正因为如此,教师在课前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认真思考,全面规划,提高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挥教学设计的指导功能,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2.统整性。教学是由多种教学要素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教学设计则是对这诸多要素的系统安排与组合。以系统科学方法指导教学设计,这是科学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经验的教学设计的重大区别。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教学设计往往只注重教学的某个部分,如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从系统科学方法出发,就是要求对由诸多要素构成的教学活动进行综合的、整体的规划与安排。无论教学设计指向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它都必须全面、周密地考虑、分析每一个教学要素,使所有的教学要素在达成一致的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实现有机的配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3.操作性。教学设计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提供了现实的结合点,它既有一定的理论色彩,但同时又是明确指向教学实践的。在成型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各类教学目标被分解成了具体的、操作性的目标,教学设计者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环境的调适、教学评价手段的实施都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和安排,这一系列的安排都带有极强的可操作性,抽象的理论在这里已变成了具体的操作规范,成为教师组织教学的可行依据。

4.预演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实际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每个步骤在教师头脑中的预演过程。这一过程犹如文艺演出中的彩排一样,带有较强的预演性和生动的情境性。它能使教师如临真实教学情境,对教学过程的每一细节周密考虑、仔细策划,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可靠保证。

5.突显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可以有目的、有重点地突出某一种或某几种教学要素,以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如教师可以在教学方案中突出某一教学方法的运用,某一部分教学内容的讲述,一种新教学环境的设计,从而使教学活动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富有层次感。

6.易控性。这一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预先规划和准备,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周密计划,反复检查。因此,与在真实的课堂情境中相比,教师在教学设计阶段更容易掌握和控制各种教学要素,能够做到发现错误及时修改,从而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失误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二是教学设计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诸要素都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它既控制着教学活动的方向,也控制着教学活动的大致进程、内容、程序和活动中主客体之间的动态关系。因此,重视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强化教学设计控制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7.创造性。创造性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点,同时也是它的最高表现。教学设计是一项极富创造性的工作。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思考,创造性地设计教学实施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虽然使得教学程序化、合理化和精确化,但它并不束缚教学实践的自由,更不会扼杀教师的创造性。为了适应教学活动丰富多采、灵活多变的固有特点,适应学生学习的多种需求,教学设计十分强调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设计。另外,由于教学设计同教师个人的教学经验、风格、智慧紧密结合在一起,每个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都会程度不同地带有个人风格与色彩,因而它为教师个人创造才能的发挥提供了广阔天地。

二、教学设计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成功的教学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现代教学理论: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一个基本前提。科学的理论是对教学规律的客观总结和反映,依据科学的教学理论和学习原理设计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学设计的方案和措施要符合教学规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教师,特别是从事教学工作时间不久的教师,由于不懂得如何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作出详细规划,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随意发挥,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即使是有些有经验的教师,由于轻视系统的理论指导,教学时局限于经验化处理,因而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才有可能使教学摆脱狭隘的经验主义窠臼,才有条件谈论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问题。

2.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系统科学的基本方法原理要求研究者在研究事物的过程中,把研究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从系统观点出发,从系统和要素、要素和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从而取得解决问题的最佳效果。系统方法抛弃了静态、片面分析的研究方法,而把重点放在分析客体的整体属性上,放在其动态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和结构上。教学系统是一个由多种教学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各教学要素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多种作用方式。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的、最佳的组合,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学设计者应自觉遵循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以系统方法指导自己的设计工作,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

3.教学的实际需要:从根本上讲,教学设计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在于为实现这种需要提供最优的行动方案。因此,教学设计最基本的依据就是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离开了教学的现实需要,也就谈不上进行教学设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集中体现在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中。教学工作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首先明确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并对它们进行认真的分析、分解,使之成为可操作的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选择设计必要的教学措施和评价手段,使教学设计方案在立足教学现实需要的基础上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4.学生的特点: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教”,又关心“学”。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教师的“教”,也存在着学生的“学”。教是为了学,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重教轻学,课堂教学缺乏学生的积极性,是不可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还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对待。也就是说,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时,应当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认识规律和学习兴趣,着眼于辅助、激发、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正如加涅所指出的:校舍、教学设备、教科书以至教师决不是先决条件,唯一必须假定的事是有一个具备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这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①

英语阅读教学概述 第6篇

(一)什么是阅读?

“阅读是从印刷或书写的文字信息中构建意义。”

Day and Bamford(1998:12)换句话说,阅读理解涉及: 1.从文本中有效地获取有关信息。

2.为了达到理解目的,将文本信息与读者个人的知识联系起来。

由于作者的目的是让读者读,而不是听。因此,阅读是一种安静的个人的活动。阅读严格来讲是默读(Silent Reading)。它实际上就是只看文字去理解文字的内容,或者是从文字中获得信息。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强调通过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 初步运用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获取、处理和传递所需信息;在具体语境下开展有效交流。”从这个意义上出发,阅读不应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的接收性技能(It is a receptive skill but not a passive one.),而是一个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及获取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作者与阅读者双方参与的言语交际、思想交流的过程。信息时代的到来需要人们进行广泛而高效的阅读,因而对阅读技巧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阅读的意义

阅读是学生接触和学习英语的重要途径之一。)读是四种技能之一,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形成离不开阅读能力的培养。2)阅读是扩大语言输入量的有效途径。)阅读是学习和巩固知识(如:词汇、语法、交际用语等)的有效途径。4)阅读材料是学生学习、拓展跨文化知识和提升跨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5)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相应的阅读技能和学习策略。

(三)阅读的模式 阅读有以下三种模式:

• 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 Up Approach

(Decode and understand words, phrases and sentences in the text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ext.)• 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Approach

(Use our expectations, previous knowledge to understand the general ideas of the text first.)• 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Approach

(Use the above two approaches together,the two approache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in understanding the text.The reader may shift from one focus to another during the process.)1.自下而上模式 Bottom Up Approach

根据这个模式,阅读首先被认为是对文本的识别,阅读也因此被视为解码的过程。也就是说,读者对文本的理解是由单词到短语、由短语到句子、由句子到语篇逐级辨认解码,不断进行信息组合,综合运用一切语言数据,逐步弄懂短语、句子直至段落篇章的意义。信息处理是自下而上直线进行的,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因此,这种模式没有文本的识别也就没有阅读;认为影响学生理解的最主要的因素是文本;是构成文本的字母、单词、短语、句法;认为读者不能理解的主要原因是不能自动解码,词汇量缺乏,语法结构不清。

按照这个模式去理解阅读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解决语言知识方面的问题。自下而上模式对于读者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呢?

Bottom Up Approach 是最传统的模式。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先解词,再解词组,然后解句,最后才通篇理解。

因此,使用这种阅读模式,教师常常是把一篇文章的所有生词和短语放在最前面来单独进行教学。它具有以下的问题:)过分关注文章细节,而忽视了理解文章的整体大意 2)限制了阅读量

事实上,阅读是积极主动地获取信息的交际行为,而自下而上的模式低估了阅读者的主动作用,没有把阅读者看作是信息的积极处理者。2.自上而下模式 Top-Down Approach

从 20 世纪 70 年代初期开始,人们试图找到能够揭示阅读过程的阅读模式。Goodman 在 1970 年把阅读描述为一个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到了 80 年代初期,人们的认识逐渐趋向一致:阅读是一个主动的、有目的的、有创造性的心理过程。按照这个模式,阅读者不必逐句解码,而是在语言知识和背景知识的参与下对信息进行重新加工或构建,理解文字符号代表的真实意义,推断作者的意图。这个背景知识指读者的社会背景知识、文化背景知识、认知策略、生活经验及情感因素等,即所谓“图式”(Schema)。阅读者调动一切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进行信息译码加工的过程,实际上是创造性的思维过程。

这种模式是以图式驱动论作为基础的。认为缺乏必要的图式往往是影响阅读的主要因素。阅读不是文本解码的过程 , 而是利用自己已有的图示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作者要传达的信息和思想,对故事的发展进行预测、验证、修正的过程。在这种模式的影响下,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会重视背景知识对理解的作用,例如先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然后进入对材料的理解。

在这个阅读过程中,非视觉信息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些非视觉信息包括阅读者全部知识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自上而下地得到处理。读者不再是被动地从阅读材料中获取信息,而是运用已经具备的背景知识(包括语言知识),根据阅读材料去预(猜)测、创造意义。其解码方式不是直线的成序列状的(not a linear process),而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之前或之中不断形成对意义的期待,然后用这种期待去试读文章。3.互动模式 Interactive Approach

这种模式是以交互补偿论作为基础的,认为经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识结构不同,受教育不同,对同一件事情、同一个概念的表达方式不同。阅读不仅包括对文本的识别,同样需要了解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等。阅读不只是一个解码过程,也不只是一个猜测过程,而是语言与图式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模式认为阅读是语言与图式的相互补偿,是读者与作者的交互,是读者与文本的交互。Tricia Hedge 指出:“阅读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甚至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是阅读者头脑中各种知识之间的互动。” 在以上三种模式中,哪种相对比较好呢?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成功的阅读是两种模式(高、低层次)相互作用的结果。作为教师,我们应具备较高的语言素质和文化背景知识,同时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还要培养他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不同阅读策略、阅读技巧的能力。在阅读过程中能积极主动地去理解意义,获取信息,进行交际。

(四)什么是阅读理解?

阅读有字面阅读、推理阅读和形象阅读之分,有 read the lines,read between the lines 和 read beyond the lines。人们对文本的理解也表现为:信息识别、信息转述、推理判断、大意理解、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和分析六个不同的层次。1.信息识别

信息识别属于字面理解,指能够识别文字所表达的信息,比如年龄、职业、爱好、经历、时间、地点等直接信息。信息识别属于最低层次的理解。信息识别的练习形式包括: 文本识别、图片识别和行为识别。其中文本识别的层次最低。2.信息转述

信息转述以信息识别为前提,要求读者不仅能够辨认具体信息,并且能够表达所识别的信息。转述可以是控制性转述,也可以是自由转述。信息转述的练习形式包括:完成图表的填充和回答问题。3.推理判断

推理判断属于高层次理解。需要学生读出字里行间的意思。既是 read between the lines。与信息识别不同,推理判断的结论在文章中不会明示,需要读者通过对事件、逻辑关系、句法结构的分析才能判断,需要透彻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分析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趋势、人物性格和内心活动等。

推理判断是一种猜测、理解活动,基于作者给出的事实做出判断,可以以下的形式出现:匹配、选择、正误判断和讨论问题。4.大意理解

文章的大意主题理解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学生在阅读和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全文的内容或某一个段落的内容加以合理的归纳,目的是检查对短文整体或某一段落的概括理解能力。它既可以是文章或段落中心的归纳与陈述,也可以是文章标题的判定与选择。主旨大意可以通过多种形式表达,如首尾段、首尾句等。大意理解可以通过以下形式出现:话题判断、标题判断、标题拟定、大意识别和回答问题。

5.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对作者观点意图的理解一般需要推理判断。观点意图有时是整个故事要说明的问题,有时可以通过文章的主题句、结论句表达,有时通过 so, therefore, for example 等信息词表达。练习的形式包括:对作者文章观点态度的理解可以表现为识别或表述,识别可以是观点意图的匹配、选择,而表述要求学生用语言进行回答。6.分析

分析指能够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同样包含文章的篇章结构的分析。分析能力要求相对高,尤其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

(五)影响阅读的因素

要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有必要了解、分析影响阅读的因素。影响阅读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知识因素、语言因素和策略因素。1.心理因素

所谓心理因素主要是指学生的兴趣与动机。缺乏动机,阅读可能是视而不见。要取得预期的阅读教学效果,就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欲望。2.知识因素

知识因素指学生是否具有相关图式,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知识,相关的专业知识、话题、知识、文化知识等。3.语言因素

学生的句法意识、词汇知识和篇章结构意识同样会影响学生的阅读。缺乏必要的语言基础往往是不能自动解码的主要因素,因此阅读教学不可回避语言教学、词汇、句法、篇章结构方面的教学。4.策略因素

不同的阅读材料,不同的阅读目标对理解的认知要求不同,学生有必要根据阅读材料的不同,根据阅读任务的不同选择相应的阅读方式。学生也因此有必要掌握基本的阅读策略和技能,如 Skimming, Scanning, Word-Guessing, Inferring 等。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阅读技能及训练方法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目标

普通初中在规划初中阶段的总体阅读教学目标时可以参照《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对初中阶段阅读目标的规定。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完成初中阶段学习的学生在阅读方面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级别 相对年级 目 标 描 述 五级 九 1.能根据上下文和构词法推断、理解生词的含义;

2.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3.能找出文章中的主题,理解故事的情节,预测故事情节的发展和可能的结局; 4.能读懂常见体裁的阅读材料;

5.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

6.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进行学习; 7.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15 万词以上。

从以上的目标描述可以看出,初中英语阅读的目标包含:理解层次、分析层次和元认知层次。1.理解层次

理解是《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除细节理解之外,还包括大意理解,预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等。2.分析层次

分析也是理解的一部分,有的把分析归入理解层次,属于逻辑关系的理解。《课程标准》中“能理解段落中各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属于分析层次的阅读目标。

3.元认知层次

所谓元认知指能够计划自己的学习,监控自己的学习,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任务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运用简单的阅读策略获取信息”就属于元认知能力的表现,而能“利用字典等工具书学习”是资源策略的应用,课外阅读量的要求虽然属于学习要求,但是同样属于元认知范畴。由此可见,初中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阅读技巧,更要培养学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有效学习的能力。

学期的阅读目标一般结合教材和《课程标准》中的三四级要求确定。一般来说,三级属于完成初一学业应该达到的阅读目标。

级别 相对年目 标 描 述

三级 七 1.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并执行有关学习活动的简短书面指

令;

3.能读懂简单故事和短文并抓住大意; 4.能初步使用简单的工具书;

5.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4 万词以上。

可以看出,初一阶段要求学生能够读懂简单的指令、故事,主要是基本事实信息的识别和大意的理解。

级别 相对年级

四级 八

目 标 描 述

1.能连贯、流畅地朗读课文; 2.能读懂说明文等应用文体材料;

3.能从简单的文章中找出有关信息,理解大意; 4.能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意思; 5.能理解并解释图表提供的信息; 6.能理解简易读物中的事件发生顺序和人物行为;

7.能读懂简单的个人信件;

8.能使用英汉词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理解; 9.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 10 万词以上。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内容

初二阶段增加了应用文阅读、图表阅读,除大意阅读之外,增加了猜测词义的要求。比较五级要求就会发现,推理判断属于初三的要求。

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属于 learn to read 的层次。初中阶段的英语阅读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什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呢? • 语言 • 阅读方法 • 阅读策略与技能 1.语言

语言是否应该作为阅读的教学内容?很多老师以“精读”为借口,把阅读课上成了词汇、语法课,阅读课上成了分析句子课,讲解单词和语法,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但是,阅读教学不是不处理词汇和语法,而是如何处理词汇和语法的问题。阅读教学中语言的处理应该以服务于阅读理解为目标。2.阅读方法

阅读技能的培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同样也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内容。教学中教师应该明确阅读方式,培养以下正确的阅读习惯:核心词阅读、语段阅读和默读。克服以下不良的阅读习惯:逐词阅读、总是朗读和唇读、有声默读。3.阅读策略与技能

学生有必要掌握各种阅读技能,如 Skimming, Scanning, Word-Guessing, Inferring 等,以根据具体的阅读任务选择适当的阅读方式。学生同样需要掌握 Planning, Monitoring, Management, Self-Evaluation, Resourcing 等策略,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计划能力,阅读中的元认知能力。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不仅要注意策略、技能的培养,更要注意培养每个学生技能、策略的具体支撑技巧与方法。比如 Skimming 中的首尾句阅读等。

教师需要对初中学生以下的阅读技能进行培养: 1.略读 Skimming 2.寻读 Scanning 3.预测 Predicting 4.推理判断 Inferring 5.猜测词义 Word-guessing

三、初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如何准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准备工作包括: 1.分析教材

▲ 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材料:

话题、情景、词汇、句型、题材和体裁、结构 ▲ 分析教材中的阅读活动

▲ 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拓展学生哪些方面的知识,发展学生的哪方面技能和策略

2.分析学生

义务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等方面都应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英语课程应成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构建知识、发展技能、拓展视野、活跃思维、展现个性的过程。由于学生在年龄、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的核心,阅读教学目标的规划必须根据具体的学习需求设定。不同学校、不同学生,其背景图式、语言基础等各不相同。分析学生的方面有:)学生生活经历与阅读材料之间的关系。)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智能因素和认知能力等。3)学生的语言能力范围。)预测学生在学习本篇阅读内容时的好的方面和可能出现的问题。5)与学生阅读材料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学习内容,学生学习了多少,掌握到什么程度。

3.制定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设计的第一任务就是设计课堂阅读目标。阅读的教学目标有以下的不同层次:)知识性目标:阅读材料包含的知识。)理解性目标:阅读教学的最基本目标就是理解。)分析性目标:指能够将材料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弄清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构成方式。)运用性目标:阅读材料的运用、阅读技能的运用、阅读策略的运用。5)综合性目标:阅读后要求学生写成一个语篇就属于综合能力的体现。6)评价性目标:指为了某种目的,对观念、作品、答案、方法和资料等做价值判断。

4.设计阅读教学过程

初中阶段的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应采取整体阅读课堂教学模式(The Holistic Reading),它的课堂教学的基本过程是:读前阶段(Pre-reading stage),读中阶段(While-reading stage)和读后阶段(Post-reading stage)。5.设计阅读教学任务与活动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三个不同阶段中要设计多种多样的阅读活动和任务,通过这些活动和任务来培养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能。

(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上一篇:简短护士求职自我评价下一篇:庭审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