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的多样性优质课

2024-06-17

碳的多样性优质课(精选3篇)

碳的多样性优质课 第1篇

《碳的多样性》观课报告

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能够从问题和任务出发,积极主动地通过交流 研讨等活动,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本课例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展开的。本节课的重点是碳的三种同 素异形体及其性质、含碳化合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主旨是以碳元素 的多样性为线索,探究碳单质的多样性、含碳化合物的多样性、碳转化 的多样性、碳及其化合物应用的多样性。

《碳的多样性》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所学习的元素化合物的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部分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要内容,前面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以外,本节课的内容可以对这一部分内容进一步巩固,深化,并将这些理论学以致用。宋老师的课,《碳的多样性》讲了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多种多样的碳单质,第二个是广泛存在的含碳化合物,主要是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中,老师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化学前沿”、“交流研讨”组织学生探究和讨论,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相联系,做到学以致用。最后通过温室效应给地球带来的危害视频,让学生展开激烈讨论:我们可以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来实现低碳生活,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激发学生应用化学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热情和责任,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养成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提到了冬天生炉子,农村家庭在室内放一盆清水,以防止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体现了从生活中走近化学,再用化学去指导生活的理念,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大结合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认识到温室效应,对于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而凸显了低碳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怎样去保护环境,保护家园,保护美丽的地球。

宋老师的语言表述比较恰当,课堂讲解层次清晰,注重对学生的启发,拓展,并且时刻关注了学习的三个目标,特别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宋老师在讲到石墨的时候,引入了美国轰炸南斯拉夫使用的石墨炸弹,破坏其国家的电力系统,提到了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但是人类一定不能将发达的科技用于战争,这培养了学生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再一个,宋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时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涉及的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学生讨论热烈,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使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逐渐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有合作参与能力

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明显,目标达成度较高,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能较好的利用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解释、解决实际问题,应该说这是一堂成功的课。

碳的多样性优质课 第2篇

一、关于择校热和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深层次原因分

优质教育社会需求的急剧膨胀和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 是造成择校热与学生课业负担重的根本原因, 而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与方法问题只是第二位原因。

(一) 优质教育社会需求急剧膨胀是主要动因。

市场经济体制下就业市场的全面开放 (打破了户口和地区流动的限制) 和劳务价格的放开, 使受过更多更好教育的人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优势地位, 谁的知识资本多, 谁的发展机会就多, 谁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就高;同时, 我国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脑体差别和行业、职业差别的长期存在与局部扩大, 也使广大家庭及其子女的生存发展竞争加剧;中国“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儒家文化传统影响, 加上知识经济、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人们更加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 这一切极大地刺激和膨胀了全社会的优质教育需求。

30年来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 近半数的中、小学生成为独生子女, “4-2-1”的人口结构加大了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 也导致上两代人对孩子教育的期望值急剧升高, 使其接受优质教育的投资愿望和能力也大大增强。

广大农村基础教育的全面普及和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迅速扩大, 众多农民工进入城镇就业及随迁子女进城接受教育, 也给城市居民和知识阶层家庭子女带来了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

(二) 优质、特色、多样化选择性教育供给严重不足是主要原因。

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推进经济、科技、国防现代化, 发展社会事业、改善民生, 都需要巨大财力的支撑, 国家财政经费的供求矛盾将长期存在。随着公共财政体制的完善, 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虽然由2005年的2.8%增长为2010年的3.6%, 但目前人均公共教育经费仍然只有150美元, 尚不足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1/10。即使在2012年公共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以后, 政府有限的教育财力仍然只能主要用于保证基本教育的普及和逐步推进教育公平、公共服务, 着力于各级各类教育普及水平的提升, 很难用更多的财力培育和扩大优质、特色的高成本的教育规模。

早在1993年, 党中央、国务院就提出了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的改革目标, 但是目前主要依托政府公共财力供养的公办学校比例依然过大, 可供中高收入家庭、独生子女家庭自由选择、购买教育服务的优质民办学校和委托社会公益组织承办的自收自支、转制型公办学校发育不足, 比例过低, 难以满足部分家长用等价交换原则购买优质教育服务的择校需求。

全国高度统一的课程体系与教育质量评价指标, 导致“千校一面”、“万人一书”, 而适应不同个人禀赋、家庭文化背景、兴趣特长学生的特色学校比例过低, 压缩了家庭和学生自主择校、自由发展的空间, 加剧了竞争传统重点校的压力。

二、扩大多样化优质教育供给、提供更多选择机会, 是缓解择校现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治本之策

(一) 择校现象有着强大的社会需求和群众基础。

择校愿望最强烈、承担择校成本能力最强的是精英阶层与中高收入及独生子女家庭, 它的背后有深刻的利益机制驱动, 光靠科学教育观念的宣传和政府的行政干预手段, 无法缓解择校现象。择校现象只能“疏”, 无法“堵”。

(二) 加大各级政府对教育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

保障所有公办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生均事业费和师资水平达到国家基本标准, 尽快消除薄弱学校, 推进区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是缓解择校现象的基础条件。

(三) 体制机制创新, 扩大优质教育供给, 是满足部分家庭择校需求的主要方法。

优质、特色教育的培育和运行, 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和更高的运行成本, 单纯依靠政府资源和财力, 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化的优质教育需求。政府的责任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 教育主管部门不能鼓励择校, 公共财政和纳税人的钱不能用于支持择校;择校的需求可以更多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通过多元化办学、学校多样化发展来加以满足。缓解择校现象的根本出路在于, 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尽可能多的社会和私人资源, 扩大多样化的优质教育供给, 为择校者提供家庭分担全部或大部分教育成本的教育服务。

三、扩大优质教育供给的思路与目标

(一) 基本思路。

认真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公报和《教育规划纲要》的精神, 加深对“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重要性的认识, 全面推进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 “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 “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扩大文化消费”。文化比教育具有更强的意识形态性, 中央全会认为可以事业、产业共同发展, 那么教育是否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借鉴和参考呢?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适度发展教育产业, 通过扶持民办教育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 实现政府办学与多种社会力量办学、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政府、企业、社会和家庭个人都要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鼓励有支付能力的家庭为子女接受优质、特色和更长年限、更高层次的教育买单。

鼓励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机构参与公办学校办学, 探索将少部分供需矛盾尖锐、生均办学成本高的重点校、名校转制为准自收自支的全民事业单位, 做到不吃“皇粮”、少吃“皇粮”, 将政府节省下来的财政拨款用于薄弱学校;鼓励重点校、名校与企业、社会团体合作举办或承办政府资助与家庭分担成本相结合的特色、小班化实验分校。

(二) 中期目标。

我国全社会教育总投入应由目前占GDP的4.8%提高到2020年的7%左右 (目前世界上对教育最为重视的美国、韩国为7.2%, 以色列、马来西亚为8%) , 其中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 由目前的3.6%提高到2020年的4.5%, 其增量部分主要用于推进教育公平。非财政性的多渠道教育投入, 由2005年的1.8% (2009年为1.3%) 提高到2020年的2.5%, 其增量部分主要用于购买优质教育服务。

据有关统计资料, 目前全国城乡居民储蓄已突破30万亿元, 年均递增4万亿以上, 有很大的教育消费潜力。其中2亿中高收入的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突破了3万元, 还有1.6亿农民的人均年收入已突破了1.5万元, 其中多数人愿为孩子接受优质教育进行投资与消费。

目前, 韩国社会教育投入占GDP的2.8% (在其教育需求急剧增长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社会和私人教育投入曾达到3.4%) ;美国、泰国占2%;以色列占1.7%。我国是儒家文化传统深厚的国家, 广大人民群众高度重视子女的教育, 应该也可以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

关于教育的福利性供给与市场机制供给的比例, 以及教育事业供给与教育产业供给的比例关系, 可作如下设想:

财政拨款的教育事业占教育总供给的2/3左右, 以保障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和教育公平;学校和家庭、企业之间以等价交换原则购买教育服务的市场机制供给占教育总供给的1/3左右, 重点满足中、高收入和独生子女家庭高成本的多样化优质教育需求。通过鼓励教育投资和教育消费推动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可供居民自由选择的民办和转制型学校占同级学校的比例, 建议小学由目前的5%左右提高至10%;初中由目前的7%左右提高至15%, 普通高中可由目前的11%左右提高至20%-25%, 以扩大和满足选择性教育的需求。当然这是一个全国平均数,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比例可以高一些。

多样化的口语交际课 第3篇

一、努力创设口语交际的情境

要让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口语交际,就必须为学生提供宽松,和蔼,民主的口语交际氛围。并在实践中完成交际角色的转换,通过有效的组织,利用有限的空间,让学生进入角色。

1.组织角色表演创设情境。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实物比较感兴趣,有较强的好奇心,乐于表现自己。如教学《陶罐与铁罐》,让学生分别带上画着傲慢、不屑一顾神态的铁罐和面露微笑、谦逊的陶罐的头饰,有感情地演铁罐蔑视地奚落陶罐,而陶罐毫不理会的情节。通过角色的表演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想说,乐说。

2.通过课件创设情境。课件有静有动,能使抽象事物为形象事物,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学《小鸭子得救了》,教师创设了恬静,优美,和谐的“森林之家”的情境,屏幕上放映着,寂静的森林中有一座座小房子,里面住着各种动物,大象、小鹿、小熊等小动物在碧绿的草地做游戏。不远的小路上,一只小鸭子昂着头走着,突然掉进了陷阱里。它试着往上爬,可是都失败了。于是大叫“救命啊……”在做游戏的小动物停止了活动,竖起耳朵倾听。教师在让学生整体感知了画面,产生了兴趣的时候点拔:“同学们小鸭子遇到危险了,作为好朋友快救救它们。”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跃跃欲试,畅所欲言。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小组里演一演,并选出好的小组在班上演一演,这样寓教于乐,寓教于趣,学生的童真,童趣就会得到最大的展示。

3.生动描述创设情境。思维通常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例如《怎样保护周围的环境》一课,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吸引学生:“同学们,周围的环境与我们息息相关,我国已把保护环境纳为基本国策之一,作为地球村的居民,你想揭露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呢?你想做个环保小卫士吗?那我们快快行动吧。”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把口语交际情境回归生活体验之中,老师再挂出“声讨大会”的招牌,学生情绪高涨,产生了积极交流的欲望,思维和语言表达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二、教师的示范引导

国外的研究发现,一位一年级的教师如能向学生做随时随地的口语表达示范,那么他的学生三个月内就会有喜人的成绩。这是因为任何一种技巧的传授,都是从示范开始的。模仿是学习者一种非常重要的内在动机。教师很有必要为孩子先做个样子,或请优秀的学生表演示范。如教学《小记者采访》一课,教师可以先扮演某个电视栏目的记者,让学生扮演某个人物,教师采访他一些有趣的问题,然后问:“当记者多有趣,谁想来试试?”

学生在口语交际的训练中,教师要耐心倾听,适时给予点拨,说的好的给予表扬,出现问题的及时婉转纠正,千万别打击学生。可以助说或提供句式,使学生的语言表达更规范、具体。

三、倡导多向互动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语言活动。它的教学过程是生动、活泼、有趣的语言交际过程。一些老师在教学中只让学生讲故事,或者回答几个问题,把多向互动交际变成单一的听话、说话,这是与课标要求相悖的。只有在双向或多向的互动活动中增强学生的倾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应付能力,才能达到口语交际训练的要求。

首先要注意师生互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更是语言交际的参与者,教师应走下讲台,融入学生集体之中,创造一种师生心理相融,民主交际的课堂气氛,起到引导、演示、点拔的作用。如《小记者采访》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扮成校长、明星、县长、环保局局长等角色,让学生体会到采访不同的人要用不同的口气,不同的内容,起到示范作用,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表达交流。

其次要讲究生生互动。“集中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有机结合起来,是逐步实现语言教学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互说互议。小组里互说互评,全班再说再议再辩。教师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在问、说、议、评、辩中互动交流,各自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如《陶罐和铁罐》一课,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带上头饰互相练说,评一评谁能把铁罐的傲慢表现出来,谁能把陶罐的谦虚反映出来,谁能在原文的基础上编排的更具体、形象,小组中轮流表演后,再选派代表参加全班的交流,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听后发表看法、或对情节加以补充,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个性主动的信息多向交互传递,逐步实现语文教学的科学化。

四、飞扬学生个性

口语交际重在学生的语言实践。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确认心里安全和心里放松的状态下,思维最敏锐,最活跃。有的学生与人交往时,害羞、拘谨、畏缩、不敢开口说话或扭扭捏捏,教师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学生创设轻松自然的氛围,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组织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大胆发表意见,无拘无束地交谈,告诉他们想说就说,怎样想就怎样说。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眼,动手。如教学《打电话》。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给谁打电话,自由表达心里要说的话,也可以让其他同学自由扮演喜欢的角色,接到对方电话时自由表达对方的问答、要求等。教师要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见解、观点,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

总之,口语交流训练必须努力创设情境,互助倾听,互助交流。多采用激励手段,让学生想什么就说什么,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交际态度。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碳的多样性优质课】相关文章:

生物多样性说课教案10-22

第六课丰富多样的情绪教案07-31

多样性人才05-28

遗传多样性05-31

鸟类多样性06-21

多样性教学08-11

多样性思维08-12

环境多样性09-03

细菌多样性09-08

生物的多样性06-18

上一篇:观察植物范文下一篇:高中学校课堂改革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