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设计五要素

2024-07-29

城市设计五要素(精选6篇)

城市设计五要素 第1篇

城市设计五要素

对于任何一个特定的城市,似乎都存在着一个公众意象,那就是许多个体印象中共同的部分,也有可能存在着一系列的公众意象,每一种都代表着一大批城市居民。一个人要在自己的环境中取得成功,并与同侪很好地合作,就离不开这种公众意象。每个人脑海中都有一幅独一无二的画面——其中有些内容绝少、甚至从不与他人交流——然而它又与公众意象大体相近。这回总公众意象在不同的环境中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强制性与包容性。

这种分析仅限于可见的物质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另外一些影响是存在于想象之中的,譬如一个地区的社会意义、功能、历史,甚至名字,这些都将在本书中详细解说,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解释形式本身所扮演的角色。我们认为物质的设计形式应该用来强化这些意义,而不是弱化它们。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能归诸于物质形式的城市意象内容分为五类元素:道路、边界、地区、节点、地标。当然,这些元素可以用于更普遍的意义,因为它们总在各种环境图景中反复出现。我们试对它们作出如下定义:

1.道路 道路是观察者们或频繁、或偶然、或有潜在可能沿之运动的轨迹,可以是街道、步道、运输线、河道或铁路——着就是大多数人意象中的主要道路元素。人们沿着道路运动,同时观察城市,并靠这些道路把其余的环境因素组织、联系起来。

2.边界 边界是一种线性元素。它并不象道路一样,被观察者们使用

或关注。它们是两个片断之间的界线,是连续体上的线性裂纹:海滨、铁道断口、城市发展的边缘、墙体等等。它们只是附加的脚注,而不是对等的轴线。这种边界可以是将一个地区与另一个地区相隔的,具有一定可渗透性的屏障,也可以是两个地区互相联系、互相结合的接缝线。这些边界元素也许不具备道路那样的主导地位,但对于许多人来说,它们却是组织过程中,尤其是在把缺乏个性的地区归拢到一起时,非常重要的特色元素,譬如城市轮廓线上的水体或墙体。

3.区域 区是城市中中等尺度或大尺度的组成单元。在人们心目中,它们代表着两个不同尺度的范围。观察者们在精神上深入它们“内部”,它们由于具有一些个性鲜明的共有特征而易于被人们所感知。从内部看,它们总是易于辨认的;如果从外部可见的话,它们也常被用作外部空间的参照物。大多数人是以这种方式在一定范围内来构想他们心目中的城市的。对于他们 而言,个体差异比道路与区域都更加重要——这不仅取决于个人,还要看具体给定的城市。

4.节点 节点就是标识点,是城市中观察者所能进入的重要战略点,是他旅途中抵达与出发的聚焦点。它们主要是一些联结枢纽、运输线上的停靠点、道路岔口或会合点,以及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转换的关键环节。节点也可以只是简单的汇聚点,只因为是某种功能或物质特性的中心而显得举足轻重,比如街角空间或是围合的广场。某些中心节点是一个地区辐射影响力的焦点,并作为整个地区的缩影,成为一种象征标志,我们可以把它们叫做“核心”。当然,有许多节点,既是交接点,有时汇聚点。节点的概念与道路有关,因为汇聚点通常就是道路枢纽,是旅途上各种故事集中发生的地方,类似地,节点也与区域的概念有关,因为核心点通常就是地区的焦点,是它们的磁力中心。无论何种情况,几乎任何一幅意象图中都会有节点标志,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它们可以就是主宰全局的特征。

5.地标 地标是另一类型的参照点,只是观察者身处它们外部,而并不进入其中。它们通常是一些简单定义的实物:建筑、标识牌、商店或山峰。它们的作用是从一大堆可能对象中挑选,突显处一个单独的元素。有些地标离我们非常遥远,我们通常可以越过较小的元素,从不同的角度和距离处看见它们,这就是中心辐射的参照物。它们也许就在城市内部,也可能远得足以成为日常生活中任何一种活动恒久的指示符,譬如奇特的孤塔,金色的穹顶,或是巍峨的山峰。即便是运动的点,比如太阳,只要运动足够慢,并有一定的规律,也可以用来作为地标。其它种类的地标往往就是本地的,只能在有限的一些地点,从某些特定的方向看到,那就是不计其数的指示牌、商店招牌、树木、门锁手柄和城市中的其它细节,充斥了大多数观察者的意象图。这些线索被反反复复地用于识辨,甚至用来构建观察者的意象图。而随着人们对一段路途越来越熟悉,他们对这些标识物的依赖也与日俱增。

一个特定物质实体的意象类型,偶尔也会随着观察背景的不同而发生转变。于是,一条快速路对一位司机而言可能是条道路,但一位步行者却可能把它当作边界。又比如,当我们在中关尺度上组织城市时,一个中心地带可以看作区域,但在整个大都市区尺度上,它就成了一个节

点。但是,对一位具体的观察者,给定一个明确的操作层面,意象归类的结果就应该是确定的。

以上逐个介绍的意象元素类型,没有一个在现实中是独立存在的。地区靠节点形成构架,靠边界限定空间,地区里纵横穿越的是道路,星罗棋布的是地标,各种元素有规则地重叠、互补。假如我们的分析从区分各种资料、对它们分门别类开始,那么我们就必须以各类元素重新整合而成的完整意象图作为结束。我们在研究中,医德到了关于这些元素类型视觉特性的许多信息。这将在后文中具体讨论。遗憾的是,这项工作只在较小的范围内揭示了元素之间的互相关联,或者说揭示的是意象图的层次、质量与发展前景。1.道路

我们的所有采访对象都认为,道路是城市最为突出的元素,集市道路的重要性随观察者对城市的熟悉程度而有所变化。最不了解波士顿的人倾向于从地形学的角度来想象它——他们能指出大的区域、一般性的特征和大致的方向性关联。对波士顿知道得比较多的人通常会记得部分道路结构,他们对某些特定道路及它们的相互联系考虑得较多。在最为熟悉波士顿的人群当中,也出现了一种倾向,他们更多地倚赖小的地标,却较少以地区或道路作为参照物。

某些特殊的道路将成为许多方向的重要特征物。日常生活中惯常的交通无疑是最强的影响力之一,因此主要的波士顿的大道,比如Boylston大街、Storrow大道,或是Tremont大街、Jersey市的Hudson林荫道、洛杉矶的高速公路,这些都是至关重要的意象特征物。道路的

阻碍往往使整个构架复杂化,如果我们把交错繁杂的交通流集中成较少的几条通道,使之在概念上占主导地位,结构就会变得清晰。Beacon像个大转盘,大大提升了剑桥和查理四大街的重要性,公共花园则强化了Beacon大街。查理斯河把交通线之在赫然可见、形态各异的几座桥上,这无疑使道路结构大大明晰化了。无独有偶,在Jersey市,是护栏成功地把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三条街道上,使它们成为全市的焦点。

街道在观察者的脑海中,往往因沿街聚集的特殊功能和活动而变得重要。在波士顿,华盛顿大街就是一个特出的例子:人们总是把它与商店和剧场联系在一起,有些人甚至把这些特征扩大到华盛顿大街相当不同的部分(比如State街附近);有人似乎不知道华盛顿街还延伸出了娱乐区,他们还以为它在Essex或Stuart街附近就结束了呢。洛杉矶有许多例子——Brodway、Spring街、Skid Row、第七大街——所有那些功能集中到足以形成线性区域的地方。人们似乎对他们所遭遇活动的数量较为敏感,有时基本上就追随交通主流而行。洛杉矶Broadway因它的拥挤和街上的电车而闻名;波士顿的华盛顿大街以步行者的洪流著称,还有地面上的其它活动,也能让人们对一个地方难以忘怀,比如南Station附近的施工,或是食品超市里的喧闹熙攘。

独特的立面特征也是很重要的道路标志。Beacon街和Commonwealth大道之所以引人注目,其部分原因就是界定了他们的建筑立面。铺地图案的作用似乎没有那么重要,除了洛杉矶Olvera街这样的特殊案例。植物配植的细枝末节相对而言也不很重要,但类似Commenwealth大道上那样大规模的种植,却能非常有效地强调道路的意象。

越靠近城市的某些特殊元素,道路就越显得重要。这是,道路也就附带扮演了边界的角色。在偶然情况下,有些道路的重要性主要出于结构的原因。

有些地方的主要道路没有什么个性,或是很容易与其它道路混淆,这时城市意象也就陷入了困境。一旦不易辨认,那么道路的连续性就非常重要——显然,从功能上这也是必要的——人们通常就靠这个了。实际的轨道、铺装道路的基础必须连贯,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它特征的连续性倒在其次。在Jersey这样的城市,一条道路只要是简简单单地在连贯性上达到要求,就会被人们当作可靠的选择,就是陌生人也会把它们当作参照物,虽然这有一定的难度。人们常得出这样的结论,即沿一条连续道路分布的其它特征往往也是连贯的,即便有些实际的变化。

道路不仅是可识别而连贯的,它还具有指示方向的特性:人们很容易区分出道路沿线上两个相反的方向。一个坡道,或是在一个方向上的规则渐变,就能产生这种效果。人们最常感知到的是地形的起伏:对波士顿而言,最突出的就是剑桥街、贝肯街和贝肯山。

人们习惯于考虑道路的目的地和起始点——他们希望知道道路从何处来、向何处去。明确而著名的起点和目的地之间的道路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它们能加强城市各部分间的联系,也能给经过这些道路的观察者以方向感。某些调查对象想到的是大概的道路目的地,比如城市的某个片区,其他人想象的是一些具体的地点。

这种“点到点”的分异性乃是拜终端所赐,然而其它一些元素,由于出现在道路端点或准端点的附近,也能产生同样的特征。位于查理斯

街一个端点附近的Common就是这样,还有贝肯街的State House也是如此。

一旦一条道路具有指向性,人们就有可能进一步估计出它的远近。行路者可以感知道自己在全程中的位置,把握走过或将要走的形成。当然,有助于估算距离的标志通常也能给人以方向感,但数街区这种简单、无方向性的估测技巧除外——有许多人更喜欢这种方式,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如此——不过在洛杉矶的规整模式中,最常用的也就是这个方法了。

有了道路的指向性,接下来我们也许要问,它是否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它的方向是否可以在某些更大的系统中作为参照?波士顿有许多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道路。其中一种常见的原因是具有误导性的微妙曲线——有非常多的人由于忽略了马萨诸赛大道Falmouth街的曲线,结果把他们关于波士顿的整个意象图都弄混了。

与此同时,较为突然的方向转变能够限定空间走廊,为特殊的结构提供明显的位置,从而在视觉上更加清晰可见。造成道路与城市其它部分偏离的第二种常见原因是与周边环境的截然分离,比如波士顿的Common就常常带来迷惑:人们不知道该走哪条步行道才能到达Common之外的某个特定地点,他们对这些外界目的地的视线被阻隔,而Common的道路并未能与外部道路相结合,在洛杉矶也是这样,高速公路看起来象是与城市的其它元素中毫无关联,人们离开一条现有的坡道,往往最容易严重地迷失方向感。

对新建高速公路设置方向标问题的研究表明,道路与环境的隔绝将导致人们不得不在压力之下、在未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作出每一个拐弯 的决定。令人惊奇的是,就连熟练的司机也常常表现出高速公路系统及其交接点知识方面的欠缺。这些机动车驾驶员最需要的是对整个景观的总体方向感。铁路线与地铁是道路与环境分离的另一个例子。在波士顿地铁中,道路被深埋地下,除了跨越河道时上来透个气儿,它根本无法与环境的其它元素取得联系。地铁站路面以上的入口也许是城市具有重要意义的节点,但它们只是靠看不见的、概念上的联系串在一起。地铁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下师姐,采取何种方式能将它纳入整体的结构中去呢?——这将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探索。

在地铁系统中,主线上接二连三的分支也同样成问题,因为人们很难在自己的意象图中把两条微微叉开的支线区分开来,也不容易记住分岔的位置。

人们也许会把少数几条重要道路想象到一起,形成简单的结构,而忽略所有次要的不规则变化,只要这些道路彼此之间有稳定的大体关联。当道路数目很多时,如果它们之间重要的关联足够规则、可以预测的话,人们可能会把它们总的看作一个网络,洛杉矶格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几乎每一位调研对象都能把某二十条重要道路按它们之间正确的相互关系排好;然而与此同时,正是这种规则性使他们难以区分这些道路。边界

边界是不被人们当作道路的线性元素:它们通常是——但其实并不总是——两种区域的分界线。它们扮演着侧面附注的角色。边界感在波士顿和泽西很强,在洛杉矶却被弱化。那些感觉最强烈的边界不仅在视觉上突出,它们还具有连续的形式,并且隔断穿越行交通,波士顿的查

理斯河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具备所有这些性质。

在泽西,水前空间就是一种强烈的边界,然而它却是一条可怕的边界,是带刺铁丝网之外的无人地带。边界,无论是铁路的、地形的、高速公路的边界,还是地区间的分界线,对这个环境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元素,似乎要将它割成碎片。一些最令人不快的边界似乎被人们从脑海中抹去了,譬如Hackensack河岸那些干燥如火的地区。

当连续性与可见性起决定性作用时,强烈的边界也不一定就不可穿越。有许多边界是起结合作用的接缝,而不是用于隔绝的分界线——研究它们的不同影响是件有趣的事情。

边界往往也是道路。这时,如果我们不作出排除路面运动的限制,普通观察者所给出最多的便是交通车流的意象图。边界元素通常被表述为强调了界线性质的道路。

泽西市河波士顿的抬升而起的铁路是我们所谓空间边界的例子。不仅如此,高高在上的空中边界不会成为地面上的障碍物,将来却有可能成为城市中非常有效的方向指示元素。

像道路一样,边界也可以有指向性。譬如查理斯河,其两边明显地分为河流和城市,而两个端点的差异则在于贝肯山。然而,大多数边界很少有这种性质。3.区域

区域是尺度相对较大的城市地区,通常都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观察者可以在想象中进入它们内部,从内部识别它们。人们经过或是走向这些地区时,偶尔也把它们当作外部的参照物。在我们的调查中有许多人

着意提到,虽然连熟悉波士顿的居民都常常对它的道路模式产生迷惑,这个城市却具有另一种补偿的性质。

当被问及哪个城市具有较好的方向感时,采访对象通常会列举几个城市,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提到纽约(指曼哈顿),这倒不是因为它的格网——那在洛杉矶也有——而是因为在它河道与街道的规整框架中嵌入了几个个性鲜明的地区。

地区中决定性的物质特征是一些连续的主题,这可以包括各种变化无穷的组成成分——铺地、空间形式、细节、标志、建筑类型、功能、活动、居民、养护的状况、地形,等等等等。在波士顿这样一个房屋紧密排列的城市,立面上的统一——包括材料、造型、装饰、色彩、天际线,特别是门窗洞口的比例,这些都是识别主要地区的基本线索,贝肯山与CommonWealth大道都是这方面的例子。不仅是视觉效果,声音也同样是很重要的。平心而论,就连混乱本身也往往可能成为一种线索,譬如,一位女士提到,她发现自己迷失了方向,就知道她是身处North End了。

通常,人们会在意象图中把典型的元素归纳成一个特征集合,这就是主题单元。以贝肯街意象为例,它包括了大坡度的狭窄街道、成行的尺度亲切的老砖房、精心保养的嵌入式白色门廊、黑色边饰、卵石或砖铺就的宁静步道和闲庭信步的上流阶层人士。所有这些组成了一个主题单元,它与周边的城市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很容易被人一眼认出来。波士顿中心区的其它部分却存在某些主题性的混乱。尽管Back Bay与South End有着很不相同的功能、雕塑和模式,把这二者相提并论的人

却不在少数。这很有可能是某一个建筑上的均一特性外加一些相似的历史背景导致的。这种相似性具有使城市意象变得模糊的倾向。

要形成鲜明的意象,就应该突出线索。然而我们往往只拥有很少的一些显著标识,对于整个主题单元而言却远远不足。这样的地区只有相当熟悉城市的人才能识别,而不具有任何视觉上的影响或冲击力。

在建立区域意象图时,社会内涵也具有重大的意义。一系列街道调研表明,许多人赋不同的区域以阶层的寓意。名称同样能帮助人们识别区域,即使主题单元未能与周边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另外,传统的社团也有类似的作用。

区域的界限多种多样。有些是明确、严格的硬边界,如Back Bay、查理斯河和Public花园的边界,其具体位置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同;有些是不确定的软边界,譬如闹市商业区与行政办公区之间的限定,大多数人提到了它的存在,并给出其大概位置;对许多调研对象而言,另有一些地区根本就没有边界,譬如South End。

这些边界似乎还具有一个副作用——它们对区域的限制往往能强调其个性,但对于区域的组成显然没有什么贡献。边界如果杂乱无章的话,还有可能增强区域的割裂城市的倾向。

4.节点 节点是观察者能够进入的意义重大的焦点,通常是道路枢纽或是某种特征的积聚点。虽然从概念上说,它们只是城市意象中的一些小点,现实中它们却可以是巨大的广场,或是以某种方式扩展了的线性形状,当我们从足够大多尺度上考察城市时,甚至整个中心区都可以被看作节点。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我们构想的环境在全国或是国际的层

面,很可能城市本身就成了一个节点。

道路枢纽或运输中转站对观察者具有突出的重要性。这是因为人们必须在交界处作出选择,他们就会对这种地方格外留意,对周边元素的感知也更加清晰——这回总倾向一再得到正式,以至于人们往往假定,枢纽处元素在空间上自然会比枢纽本身更加醒目。这类空间的重要性还常常显示在另一个方面。当我们问及日常行程中,抵达波士顿闹市区的第一感觉在何处获得时,相当多的采访对象把运输中转站单独挑出来作为关键的参考电。看起来,运输路线的转换意味着主要结构单元间的转换。

由可见的道路系统串在一起的地铁站是非常重要的枢纽性节点。这些站点本身具有许多个体特性:有些易于辨认,如查理斯街站;有些不易分辨,如Mechanics站。对地铁系统,或是对一般运输系统可形成意象的程度进行详细的分析,这将会是一项非常有用的迷人的工作。

铁道主站几乎总是城市中重要的节点,哪怕它们的重要性正逐渐衰退。假如我们的研究包括机场,这个结论也同样适用。理论上,即便是普通的街道交叉点也应该算节点,但它们大多不够醒目,因而只被人们当作次要的道路焦点——城市意象图中不能有过多的节点性中心。

另一种常见节点是主题积聚点。洛杉矶Pershing广场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凭它极为典型的空间、植物配植和活动,它也许是整个城市意象图中最突出的一点。Jordan-Filene角的附带角色是华盛顿街与Summer街的交接点,然而人们对它最主要的定位,却是城市“中心的中心”。它是“百分之百”的商业街,其浓缩积聚的程度在美国大型

城市中实属罕见,然而从文化上说,这却是每一个美国人都感到亲切而熟悉的。它是核心——是一个重要地区的焦点和象征。

Louisburg广场是另一类型的主题积聚点。这个著名开放式住区的宁静祥和,以及它引人注目的封闭式公园,每时每刻都在向人们暗示着贝肯山的上流社会的主旋律。相比于Jordan-Filene角而言,它是更纯粹的积聚点范例,因为它根本不是一个转换点,而只被人们当作贝肯山“内部的某个地方”。这个广场之所以成为一个重要节点,完全是出于它的功能。

强烈的物质形式对于节点的识别并不一定是必不可少的,Journal广场和Scollay广场就是证据。但当空间具有某种形式时,其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强——节点变得更加令人难忘了。

像Copley广场这样的节点却恰恰相反,它在功能上并不那么重要,却作为Hunting大道的转折点而突显与城市意象之中,清晰地反映出不同道路的相互连结。它之所以易于识别,主要是因为拥有独特的个体建筑:公共图书馆、Trinity教堂、Coplay Plaza旅馆和John Hancock大楼。与其说它是一个空间整体,毋宁说它是各种活动与个体建筑间强烈对比的集中地。

节点和地区也有,可分为内向型和外向型。Scollay广场就是内向型的,人们身处其中或置身广场周边时,很难获得方向感。它的周边环境中主要的方向是朝向它或者背离它的;人们到达这里时,主要的场所感仅仅是“我到了”。

意大利著名的节点,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是许多上述特性的集大成

者。它丰富、精巧、独树一帜,与城市整体个性及广场直接入口处曲折狭窄的空间形成强烈对比,然而它又城市主要景观大运河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平面形状的有向性清晰地指出人们进入广场的方向。从广场内部看,它可以明确地分为两个空间(Piazza与Piazzetta)广场上有许多独特的地标(Duomo,Palazzo,Ducale、钟楼、Libreria)人们在广场上总能清楚地感受到自己和它的联系,并进行细微精确的空间定位。这个空间如此别具一格,甚至许多从未到过威尼斯的人都能一眼认出它的照片。5.地标

地标对于观察者而言,是一种外部的点状参照物,它可以是各种尺度的简单实物元素。随着人们对一个城市了解的深入,他们似乎越来越倾向于依靠地标作为自己的向导——他们喜欢用唯一性与特殊性来代替先前所依赖的连续性。

地标的作用之一是从大量的可能性中单独挑出一个元素。对于这类地标来说,最关键的物理特性就是唯一性,或是某些在周边环境中显得独特、令人难忘的属性。当地标具有明确的形式,或是与其背景形成鲜明对比,或是在空间中引人注目,它们就更加易于识别,也更容易被人们选为重要的参照物。前景与背景的对比是最主要的因素。衬托一个元素的背景环境并不一定局限于它的紧邻——Faneuil Hall的草蜢风向标、State House的金顶和洛杉矶City Hall的尖峰,这些地标都是从整个城市的大背景中脱颖而出的。

突出的空间可见性造就地标——一种情况是使元素在空间中多处可

见(波士顿John Hancock大楼、洛杉矶 Richield 石油大楼);另一种情况是利用周边元素就近与其形成对比,譬如在建筑立面后退与高度上的变化。

伴随着人们对路径的选择,道路交接点的地理位置也能突出地标。另外,历史的联想,或是其它方面的意义,也是对地标的有利强调,正如Faneuil Hall或是波士顿State House。一旦一个物体集历史、标识或是其它重要意义于一身,它作为地标的价值就大大提升了。

远距离、多角度可见的地标一般都是广为人知的,但只有对波士顿不熟悉的人,才会不管什么尺度下都靠它们来组织城市意象和选择旅行路线。

很少有人能准确地指出这些远距离地标的位置,或是说出如何抵达其中一座建造的底部。事实上,波士顿大多数远距离地标都是“无根”的,它们有一种奇异的、飘浮的特性。乔治?汉考克大楼、Custom House和Court House在总体天际线上都处于主宰地位,然而它们根基的位置和个性与顶部的重大意义相比,几乎就是天壤之别了。

波士顿State House的金顶似乎是这种奇异现象的少数例外之一。它的形态与功能独一无二,它高耸于山巅,从Common可以一览无余,人们可以越过遥远的距离,看到它的金色穹顶熠熠生辉——所有这些使它成为波士顿中心区的关键标志物。它作为多种层面的参照物,都具有良好的可识别性;作为重要的视觉象征符号,它还具有很好的一致性。

佛罗伦萨的大教堂是远距离地标的绝佳范例——无论远近、无论昼夜,它都清晰可见;它明确而绝无疑义;它的体量于形态压倒一切;它

于钟楼巧妙配合,引导着远处人们的视线方向——不借助这座举足轻重的建筑,人们很难在脑海中构建成城市的意象图。

但在我们所研究的三座城市,一些仅在有限位置可见的当地地标,被人们使用的频率却高得多。这类地标包括了所有能借助的物品。本地元素被作为地标的数量,不仅取决于元素本身,还取决于观察者对自己环境的熟悉程度。在官方调查中,不熟悉环境的被访者通常只提及很少的几个地标,然而在野地中旅行时,他们总能找到更多的地标。有时声音与气味对视觉性的地标也有所助益,虽然它们似乎并不独立形成地标。

有些地标只是孤立无援的单独事物,除非它们是巨大或奇异的标志,否则它们的参照作用就相对较弱,因为它们很容易被忽略,要求观察者持久地搜寻。人们要全神贯注才能找着一个单独的红绿灯或街道名称。更常见的情况是,本地的标志点被人们成批地记忆,这样它们在重复中彼此增益,并部分地依靠环境来提高可识别性。

一连串地标,一个牵扯一个,其中关键的细节引发观察者的某种特定行动,这似乎是这类人群在旅行中穿越城市的标准方式。在这样的序列中,只要到了该作出拐弯决定的地方,总会有触发性的暗示出现,跟着就出现确证性的暗示,坚定了观察者对所作决定的信心。额外的细节常常让人们觉得自己离最终的目的地更近了。无论从功效还是心理上的安全感来说,这种序列的足够连续性都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说,即便某些细节能在节点处得到加强,这个序列中也不应出现过长的缺口。这种序列能帮助人们识别和记忆。熟悉环境的观察者能在自己熟悉的序列中积累起大量的点状意象,虽然他们的认知也可能在序列颠倒混乱时丧失。

元素间的相互关系

这些元素仅仅是城市尺度环境意象的原始资料。它们还需要进一步编织到一起,才能形成令人满意的形式。前文的讨论已经涉及到相似元素的分组(比如道路网、地标群、地区镶嵌体等等)。从逻辑上说,下一步我们应该考虑的就是一对不同元素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一对这样的元素有可能相得益彰,在谐振中加强彼此的力量;它们也可能相互冲突,同归于尽。一个显赫的地标,若以一片狭小的地区为基底,很可能使这片地区越发显出不成比例的促狭;而另一个合理设置的地标却能与一个核心相辅相成。离开中心,地标只会起误导作用,譬如John Hancock大厦与波士顿Copley广场的关系。一条宽阔的大街,同时扮演着边界与道路的双重角色:作为道路,它可能穿透边界,使一个地区从外部可见;而作为边界,它同时也割裂了这个地区。地标物可能因为与地区性格难以兼容,而破坏了这个地区的整体性;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它也可能仅仅形成对比,从而增强了这种整体性。

区域往往比其它元素的尺度更大。我们在此讨论的区域限于它们自身的范围,并以此与各种各样的道路节点和地标相联系。这些其它元素不仅从内部组成地区,它们也补充、深化了它的特征,从而增强了地区的整体个性。波士顿贝肯山就是这种效用的一个例子。事实上,当观察者从一个层面切换到另一个层面时,结构与个性的组成成分(这是我们所关注的意象图的一部分)也随之跳跃式地变化。一扇窗户的特征可以被纳入多个窗户的模式中去,作为识别一座建筑的线索;而房屋本身也被组织起来,营造一个特色空间„„

道路在许多人的个人意象图中占主导地位。作为都市范围城市意象的主要组织根据,道路与其它各类元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道路的主要交叉点和终端,会有枢纽节点自然生成,它们的形式增强了沿途那些决定性的重要环节。而这些节点也不仅因地标的存在而得到增强(如Copley广场),它们同时也提供背景环境,几乎确保所有这样的标志都受到关注。再说到道路,它们的个性与节奏也不仅拜其本身形式或是节点型的枢纽所赐,它们所穿过的地区、所沿循的边界和沿道路分布的地标也都功不可没。

所有这些元素在一个共同的背景基质中相互作用。研究元素之间两两组合的特性将是一件非常有趣的工作——地标与区域,节点与道路,等等。最终,我们应该努力跳出这些二元组合,从全局出发,把握整体模式。

好象大多数观察者把他们意象图中的元素归纳为一些中间性的组织,我们姑且称之为复合体。观察者从整体上感知复合体,而复合体的各部分相互依赖,它们间的关系也是相对比较固定的。意象分析法作为设计的基础

也许总结我们方法的最佳方式,就是建议把意象分析法作为任何一座城市未来视觉形式规划的基础。

整个意象分析过程从两个调研开始。首先,由二至三名经过训练的观察者做一般性的地域巡游,以步行和驾车的不同方式,在白天与夜晚,对城市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观察,并辅以几次前文述及的“问答之旅”。最后还应画出地域分析图,给出简短的报告,对长处与短处、总体模式

与局部进行分析。

与此同时,对应于多数人群的总体特性,我们还应进行群众调研,采集大量的数据样本。可以同时采访一群人,也可以分别采访,主要请他们做以下四件事情:

1.为所提问提取画一张简易的平面草图,标出自己认为最有趣、最重要的东西,传达足够的信息,以帮助一个陌生人比较轻松地在该地区活动。

2.沿一至两条想象的旅途,近似地画出它们的路线和沿途发生的时间。当然,假想旅途的设定应能反映该地区的纵向、横向尺度。3.列表举出自认为城市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最具特色”和“部分”的含义由提问者解释。

4.以书面形式简短回答几个这样的问题,如“××在什么位置?”

对测试的分析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如元素被提到的次数及它们彼此间的联系、画图时的先后顺序、意象中的亮点、对结构的感知以及合成的意象图。

然后我们把实地体验和群体采访的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公众意象与视觉形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初步分析整个地区在视觉上的强点与弱点,并标出值得继续关注的决定性的标志点、序列或模式。

接下来时对这些关键性问题的第二次调查。这次调查可以针对较少的对象,进行单独的访谈,请被访者为选定的重要元素定位,对它们进行简短的想象,描述它们,画出它们的草图,讨论关于它们的感觉和记忆。可以挑选几位被访者,作一次经过这些特殊地点的短途旅行,并在

实地对它们进行描述和讨论。另外,还可以在街道上的不同地点随机选取采访对象,了解他们对同一个元素所在方向的感觉。

当我们把第三轮访问的结果分析透彻之后,就要对这些元素进行同样深度的实地体会调研,然后时对多种不同的光效、距离、活动、交通等地域条件下个性与结构的研究。这些研究可能会用到采访的结论,但决不局限于此。

所有这些资料最终都将被综合成一系列示意地图和报告,产生地区的基本意象,包括整体视觉效果上的问题与长处,关键性元素与元素间的相互关联,以及它们的细节特性与改变的可能性。这个分析必须不断修正,随时更新——在它的基础上,我们便可以建立起对一个地区未来视觉形式的规

城市设计五要素 第2篇

精品课程 全程面授

千锋郑州UI培训告诉你交互设计五要素是什么

UI设计师的涉及范围包括商用平面设计、高级网页设计、移动应用界面设计及部分包装设计,是目前中国信息产业中最为抢手的人才之一。很多人想成为UI设计师,不过交互设计的5要素你知道是什么吗?交互设计的要素分别为:用户、行为、目标、场景、媒介。

交互设计的要素一:用户

产品立项后,确定产品定位,去了解用户,互联网产品可能存在很多种用户,一定要以目标用户的研究为主。从不同渠道去收集目标用户的需求、筛选需求、确定需求优先级,确保需求是真实的。

交互设计的要素二三:行为&目标

千锋教育

中国IT职业教育领先品牌

精品课程 全程面授

使用产品时,不同用户可能有不同目标,一个用户也有可能有多个目标。研究用户的目标是为了确定需求、清楚产品要满足用户多少个目标。UI交互设计师再根据不同的目标去设计相应的行为路径。错误的目标,繁琐的行为路径,都会导致用户放弃产品。

交互设计的要素四:场景

场景是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随着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前到来,用户使用产品时的场景变得更为复杂。因此UI交互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必须考虑到用户的使用场景。

交互设计的要素五:媒介

媒介可以理解为产品形态,产品是用APP、网页、公众号、微信小程序、H5宣传页…还是其他形式,这属于媒介。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点,一定要根据自己的业务类型来选择适当的媒介,同时应该考虑到性价比。

千锋教育一直秉承着“用良心做教育”的理念,以优秀的讲师和专业的管理团队,将因材施教、一对一专业辅导和完善的就业体系全面结合,解决学生生活与就业上的困难,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高薪就业。

城市设计五要素 第3篇

每座城市都会给长住于此的人们带来体验记忆与感官反应, 形成识别城市的意象。基于城市意象形成的时间性, 城市设计需要采取过程导控的动态思想方法, 以适应不同阶段的城市意象需求。本文以绵阳市游仙镇片区中心规划方案为例, 论述了城市意象五要素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一、城市意象五要素及其对城市设计的意义

1. 城市意象五要素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中提出了城市意象的五要素:路径、边界、区域、节点和地标。路径 (Path) 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可能顺其行走的通道, 是感知城市的依托;边界 (Edges) 是两部分的分界线, 是连续过程中的线性中断;区域 (Districts) 是被观察者认知地进入的二维平面, 具有一般可识别性;节点 (Nodes) 是观察者在运动中能够进入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焦点;地标 (Landmarks) 是观察者只能位于其外部而无法进入的典型参考点, 具有唯一特殊性。

2. 城市意象对城市设计的意义

城市意象是根据城市认识地图的问卷调查结果提出来的, 确立城市中五个可感知的标志性元素, 为城市设计提供了一种方法。此外, 城市意象的强与弱带来了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官:前者使人安定舒适、身心愉悦;后者却让人困惑迷惘、焦虑恐惧。因此, 城市意象对城市设计意义重大。

二、绵阳市游仙镇片区中心规划方案中城市意象五要素的应用体现

游仙镇片区中心具备营造强烈意象的要素:首先, 其位于游仙镇镇中心, 与绵阳市中心关系密切;其次, 生态地位显著, 有芙蓉溪、老龙山等山水资源。同时, 承载三国汉唐文化, 蕴含高新产业科技, 均为营造独特的城市意象提供了必要条件。下面就以其规划方案为例, 论述城市意象五要素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

1. 路径

(1) 车行系统

方案规划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四级道路系统。快速路沟通游仙区南北与绵阳市中心, 是片区未来发展的大动脉。主干道为片区内大交通量的城市道路, 是空间发展的主轴线。次干道联系各板块并服务其间, 支路补充板块内部联系。从车行系统来看, 片区内道路功能等级明确, 间距密度合理, 路网形状规则、秩序良好, 方向感、可达性强, 利于片区经济发展和交通出行。

(2) 步行系统

规划的公共绿地走廊依托绿化景观空间, 结合滨水岸线的塑造, 连接山丘、水体、公园等, 串联起各个开发空间, 形成兼具单车健身与观光功能于一体的步行系统。设置不同特色的服务节点, 使各路段意象丰富、可识别性强。

(3) 静态交通

结合地下商业街设计整体联通式地下停车场, 强调地下空间的统一开发利用, 保证竖向路径联系的畅通性。

2. 边界

(1) 滨水界面

强调滨水界面的亲水性和娱乐性以滨水步行路径为主骨架, 通过向水面街道将人流汇集到水边, 在街道与滨水绿地联系处穿插广场、码头等“乐水空间”。在环湖步行道两岸巧妙布置对景节点, 形成动态的观景流线。

(2) 绿化界面

片区中心的老龙山和芙蓉溪为其提供了卓越的生态环境, 方案充分利用此建立起两者间的生态廊道, 与片区内街道、公园、滨水带、居住区等绿地相结合, 形成“生态绿肺”, 营造出“山青、水秀、花香、绿浓”的意境。

(3) 城市街道界面

控制街道空间界面的进退起伏, 保证了建筑群体的连续性, 避免出现了单一建筑在高度或体量上过于突兀的现象。利用路旁小广场作为视觉调剂空间, 在不同地段的交界处加入独特建筑, 丰富了界面序列, 增强了街道特色。

3. 区域

方案形成了五大区域, 各区域功能意向明确, 视觉效果各异。其中, 商业办公区以商服为主, 定位浅复合色调。整体塑造商业群体建筑景观效果, 同时在空间组织上开辟适量室外开敞空间, 形成了人群活动的聚焦点。休闲娱乐区聚集各种服务场所及设施, 定位浅复合色调的慵懒闲适的色彩氛围。同时在建筑、小品的样式处理上采用仿汉风格, 提升人文气息。创意展示区以研发展示为主, 定位中明度、低彩度色调, 营造出了科技与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气息。优品居住区以居住为主, 定位中明度、低彩度的浅色调。采用生态化设计, 以公共绿地为基点向其延伸, 将住区融入自然, 形成了建筑与绿地和谐统一的空间关系。新兴工业区以工业生产和物流仓储功能为主, 采用低明度、低彩度色调, 使各产业区域内厂房布置整齐划一, 展示出工业区整体布局工整严正、生产流程清洁安全的面貌。

4. 节点

方案设计多个广场节点, 并利用行政广场强大的辐射力将桃花广场与其他广场统筹考虑, 强化其形态, 使节点主次分明。另外, 加强了休闲娱乐空间的组织与完善, 结合片区发展轴线, 设计集景观、娱乐和商服于一体的公共服务中心。同时, 强化各节点间联系, 形成了城市能量的聚焦点。将片区内所有自然公园节点串联, 形成了生态调节能力更为强大的极核, 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区域内水绿相融的生态景观特色。

5. 地标

方案以行政综合大楼作为片区中心的地标。此建筑形态优美、高度傲人、尺度变化多端、风格现代新颖、并且屹立于主干道交汇处的行政广场之上, 是区域内的焦点之最, 极具可识别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 在城市设计中充分考虑城市意象五要素, 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和意象塑造是百利而无一害的。并且能为人们创造一个美观舒适、安全有序、生态和谐的生存环境, 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

参考文献

口碑营销内容设计五要素 第4篇

借势

口碑营销的特点就是以小搏大,在操作时要善于利用各种强大的势能来为己所用——可以借助自然规律、政策法规、突发事件,甚至是借助竞争对手的势能。

美国一家小唱片公司因为侵犯了一家行业巨头的著作权,遭到控诉。而这家唱片公司发现,和行业巨头扯上关系对自己有利可图,于是,与这家行业领导企业对薄公堂并且大肆宣扬,虽然两次败诉,却依然坚持上诉,最终依然是以败诉告终,但是这次蚂蚁与大象的对决却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使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唱片公司成了美国家喻户晓的知名公司。

当年百事可乐刚刚创立时,受到了老牌饮料巨头可口可乐的阻击,可口可乐以自己悠久的历史与美国传统文化为卖点,嘲笑百事可乐是一个刚刚诞生,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品牌,在广告中通过各种方式对比自己的“老”与百事可乐的“新”。确实,这样的广告使很多消费者相信可口可乐是更正宗的可乐。当时的百事可乐作为一个初创品牌,没有那么大的实力去通过广告战来反驳或对抗可口可乐,他们就想出一个办法——借助可口可乐的“新老论”来树立百事可乐的品牌形象,于是,百事可乐打出了“新一代的可乐,新一代的选择”为主题的广告,去宣讲新可乐的好处,并主攻喜欢尝试新鲜事物的年轻人,结果可口可乐铺天盖地的广告反倒帮助百事可乐树立了新一代可乐的品牌形象。

利益

生活中,我们关注与谈论最多的莫过于与自己利益相关的各种话题,比如,民生问题被评为2008年百姓议论最多的话题就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口碑营销必须将传播的内容以利益为纽带与目标受众直接或间接地联系起来,这一点在中国市场尤为重要。比如,“超级女声”的成功就是利用传播者本就是事件的利益主体,使其不仅自己关注、参与,更会主动传播并邀请亲朋好友来关注、参与,由此产生了强烈的倍增效应。

美国一家饼干制造企业为了打垮竞争对手,开展饼干的大量免费派送活动,竞争对手则指控其不正当竞争,工商部门开始介入调查。因为赠送饼干与消费者的利益相关,所以,事件的发展引起了消费者广泛的关注,这家企业就发动消费者,博取同情与支持,此举果然见效,甚至有人以游行的方式支持该企业。虽最终赠送活动被叫停,但是该企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显著提升,产品销量也大幅提升。

新颖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媒体泛滥的时代里,消费者对广告,甚至新闻,都具有极强的免疫能力,只有制造新颖的口碑传播内容才能吸引大众的关注与议论。张瑞敏砸冰箱事件在当时是一个引起大众热议的话题,海尔由此获得了广泛的传播与极高的赞誉,可之后又传出其它企业类似的行为,就几乎没人再关注,因为大家只对新奇、偶发、第一次发生的事情感兴,所以,口碑营销的内容要新颖奇特。

买赠式的促销形式我们今天已经司空见惯,效果也已经不明显,但是最早的买赠形式却取得了空前的成功。16世纪英国的一个小镇上,水果农都种植了大量的葡萄并且获得了丰收,结果导致葡萄的价格非常低,即使这样也卖不掉,都烂在了果园里。一个庄园主想到了一个办法,从外地购买了一批苹果,顾客每买3公斤葡萄可以获赠两个苹果。在当时的英国,苹果本就是很昂贵的水果,这个小镇因为不是苹果的产地,价格更是昂贵,因为运输困难,当地几乎见不到苹果。庄园主没有做任何宣传却引发了镇民的抢购,大家奔走相告,把这家庄园围的水泄不通。虽然赠送苹果增加了一些成本,但是因为是在苹果主产地直接购买,价格并不高,而有苹果搭售的葡萄也卖出了相对较高的价格,最后不仅卖空了所有的葡萄,还大赚了一笔。这就是最早的买赠式销售,但到了后来,大家都采用这样的方式,消费者也就习以为常了,失去了当初强大的威力,所以,新颖、奇特是口碑营销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争议

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很容易引起广泛的传播,但争议往往又都带有一些负面的内容,企业在口碑传播时要把握好争议的尺度,最好使争议在两个正面的意见中发展。某企业为了引起大众的关注,招聘时出怪招:不招生肖属狗的员工,果然,引起了公众广泛的关注与讨论,多家媒体纷纷报道,但事件却并没给企业带来正面的收益,大众纷纷指责该企业存在用人歧视,封建迷信等问题,给企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负面效果。

另一家企业为了引起媒体的关注与大众的口碑传播,在举行一次展会时拟采用麒麟作为中国的象征物并打算制作成展会的吉祥物,向社会征求意见,同样引起了大众的关注,企业推波助澜,引导大众的讨论:到底中国该用龙做象征物还是麒麟?该企业找出了麒麟象征中国的几个理由,拥护者众多,自然也有反对者,在讨论中大家都知道了此次展会,最终麒麟与龙分别作为吉祥物出现在了展会上,皆大欢喜。

私秘

世界上很多传播最广泛的事件曾经都是秘密,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探听私密的兴趣,越是私密的事物,越是能激发我们探知与议论的兴趣。英国一个学者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神秘的向两位邻居透露一个消息,说早上一只怪鸟在自己家的庭院产下了一枚巨大的绿壳蛋,并且告诉这两个邻居不要对别人讲,可结果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人在街上议论这个事情,没到第二天,这位学者所在小镇的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消息。

秘密就像一只潘多拉的魔盒,不用刻意告诉别人打开,大家自己就会想方设法地主动去打开它,因此,涉及私密的内容是口碑营销传播方式中最有效也最有趣的一个手段,但是,制造私秘性事件时切忌故弄玄虚或给受众一种受到愚弄的感觉,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五要素 第5篇

〃价值观是指企业内成员对某个事件或某种行为好与坏、善与恶、正确与错误、是否值得仿效的一致认识。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统一的价值观使企业内成员在判断自己行为时具有统一的标准,并以此来选择自己的行为。

〃英雄人物是指企业文化的核心人物或企业文化的人格化,其作用在于作为一种活的样板,给企业中其他员工提供可供仿效的榜样,对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强化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文化仪式是指企业内的各种表彰、奖励活动、聚会以及文娱活动等,它可以把企业中发生的某些事情戏剧化和形象化,来生动的宣传和体现本企业的价值观,使人们通过这些生动活泼的活动来领会企业文化的内涵,使企业文化“寓教于乐”之中。

〃文化网络是指非正式的信息传递渠道,主要是传播文化信息。它是由某种非正式的组织和人群,以及某一特定场合所组成,它所传递出的信息往往能反映出职工的愿望和心态。

2、层次结构 企业文化结构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是表层的物质文化;第二层是幔层的(或称浅层的)行为文化;第三层是中层的制度文化;第四层是核心层的精神文化。

1、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企业文化的物质层也叫企业的物质文化,它是企业职工创造的产品和各种物质设施等构成的器物文化,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企业文化。企业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服务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果,它是企业物质文化的首要内容。其次是企业创造的生产环境、企业建筑、企业广告、产品包装与设计等,它们都是企业物质文化的主要内容。

2、企业文化的行为层。企业文化的行为层又称为企业行为文化。如果说企业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最外层,那么企业行为文化可称为企业文化的幔层,或称为第二层,即浅层的行为文化。是指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学习娱乐中产生的活动文化。它包括企业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活动、文娱体育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折射。主要分为企业家的行为、企业模范人物行为、企业员工行为。

3、企业文化的制度层。企业文化的制度层又叫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包括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企业领导体制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企业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进步的产物。企业组织机构,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包括正式组织机构和非正式组织。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时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

上述三者,构成企业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文化是一定精神文化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精神文化的要求。人们总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去完善和改革企业各项制度的,企业的组织机构如果不与企业目标的要求相适应,企业目标就无法实现。卓越的企业总是经常用适应企业目标的企业组织结构去迎接未来,从而在竞争中获胜。制度文化又是精神文化的基础和载体,并对企业精神文化起反作用。一定的企业制度的建立,又影响人们选择新的价值观念,成为新的精神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总是沿着精神文化——制度——新的精神文化的轨迹不断发展、丰富和提高的。

企业的制度文化也是企业行为文化得以贯彻的保证。同企业职工生产、学习、娱乐、生活等方面直接发生联系的行为文化建设得如何,企业经营作风是否具有活力、是否严谨,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职工文明程度是否得到提高等,无不与制度文化的保障作用有关。

4、企业文化的精神层。企业文化的精神层又称为企业精神文化,相对于企业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来说,企业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它处于核心的地位。

3、定义、特征

企业文化,或称组织文化(Corporate Culture或Organizational Culture),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无形性与有形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的内核中包含着各种价值因素、信念因素、道德因素、心理因素等,是作为一种精神氛围存在于特定人群之中的,因此,它具有无形性,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然而,任何无形的事务都是寓于有形事物之中的,企业文化也不例外。无形的价值因素、信念因素、道德因素、心里因素等通过各种有形的载体,如人的行为方式、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经营政策体现出来。人们往往是通过有形的事务去观察、分析、研究和培植企业内在文化的。无形性是指内容而言;有形性是对形式和载体而言的。因此,企业文化是内容与形式、载体的统一。无形性与有形性的统一。观念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在形态上表现为一种观念、一种认识、一种群体意识。但是,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说明,人的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头脑中的反映,任何认识都以客观的具体事务为其实在的内容。客观世界是认识的对象,但它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被人所充分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无疑,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价值观作为一种认识,也离不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既来源于实践,同时又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因此,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看待企业文化,它是观念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了解企业文化的这一特点,有利于企业文化建设更加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对于克服企业文化建设中脱离实际、拔苗助长,或束之高阁、只做表面文章的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抽象性与具体性的统一

企业文化所反映的基本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往往是概念性的,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引导大家追求卓越,追求成效,追求创新,内涵清晰而目标“模糊”。它不像企业的生产计划、产品标准、规章制度、管理规范那样明确具体,它只给人们提供一种指导思想,一种价值判断,一种行为规则。它不会告诉人么你每个问题用什么具体方式和具体方法去处理,它只会告诉人们应该根据什么样的思想和标准去处理每个具体的问题,因此,它是一种抽象性的概念。但是,企业文化又是具体的,它是由各种具体言行都在不同的角度具体体现着企业文化;同时也感受到企业文化的导向、激励和制约作用。尽管这种作用是微妙的、暗示性的,但在多数情况下,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向,为人们提供者行为动力。

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如前所述,企业文化具有经济属性,是一种经济文化,它反映着企业的经济伦理、经营价值观和目标追求,以及实现目标的行为准则等。企业文化的经济属性是由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组织的性质决定的。在这一点上,企业文化与“军队文化”、“校园文化”、“医院文化”、“机关文化”、“社区文化”等有明显区别。同时,还必须看到,企业不仅作为独立的经济组织而存在,而作为社会的一个细胞而存在。从其功能来讲,它不仅有推动企业创造物质财富的功能,而且也具有社会功能。在中国,企业文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要求,具有为思想政治工作创造条件,培育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与员工队伍,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重要工作。因此,企业文化也具有社会属性或一定的政治属性。况且,企业从事经济活动,也不是在封闭的系统中进行的,企业员工生活在社会的各个层次,每时每刻都会受到社会大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所以,企业文化是经济性和社会性的完美统一。

超前性与滞后性的统一

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最活跃的要素。企业是生产力的直接组织者,在经营管理活动中产生的企业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是超

前的,往往最先反应时代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气息。企业文化的超前性决定了它的社会价值。但企业文化相对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相对于企业设备的快速更新和组织的急剧变革等,往往显得变化缓慢,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解决企业文化的滞后性,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组织的变革等及时推动企业文化的变革与进步,是企业文化实践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吸收性与排他性的统一

一种积极的企业文化形成以后,对于外来的优秀文化仍具有很强的吸收学习能力,能够吸收经济发展、文化进步和社会变革中的积极因素,吸收其他企业在实践中形成的好的思想和经验;同时,对于与企业文化主流相悖的其他思想意识也有相应的抵御能力。一般来讲,一种消极的企业文化往往不具备这一特点。这个特点也是区分或衡量企业文化优劣的标志之一。

4、社会责任、内涵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八大社会责任

任玉岭建议,应从以下八个方面来确立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标准。明礼诚信

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文化建设

发展慈善事业保护职工健康发展科技

5、实践的发展趋势

从理论和实践上把握企业文化的发展方向

1、加强企业文化研究工作

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研究应该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主要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探讨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研究企业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文化的关系、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企业环境、企业发展和企业创新的关系等,提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二是加强企业文化的应用研究,关于企业文化的测量、诊断、评估和咨询的实证研究,在此过程中,推动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三是加强企业文化的追踪研究,企业文化的塑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作品,它要随着企业的发展

和变化而作出及时的调整和改变,才能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对企业文化进行追踪研究的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2、正确处理好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是社会文化变迁的缩影,又通过其新技术、新产品所倡导的理念引导市场潮流、引领社会时尚,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人们的观念,从而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不同的社会文化会影响人们对市场的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社会文化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们在价值选择和对市场的适应性方面的变化,影响人们对产品的认同程度和心理需求。因此,企业在塑造自己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理念时,一定要把握社会文化变化的趋势,在产品的目标定位、企业的经营策略、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方向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使产品、经营和社会文化之间产生协调与相容,在此基础上,企业为社会提供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而是一种文化。

3、注重企业环境变化对企业文化发展的影响

管理五要素 第6篇

如何把企业做大,做强,已成为一些民营企业的老总们最为关注的课题。随手看了一些有关文章,有一段很值得一看,这里送给大家共同学习。文章说:

一、在优秀的企业里,往往是全企业范围内关注业绩,关注自己对兄弟部门的配合,而不仅仅是关注本部门或者本人利益。

二、在优秀的企业里,人们将管理和工作全面定位服务,只不过是分工不同,企业所有干部员工的唯一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如何更好的为客户服务。

三、在优秀的企业里,每个部门或者个人都会关注自己能够为企业提供什么?能够为企业创造多少价值?创造的价值是否有质量有效益的价值?非常关注现有企业有业务流程的重组,对流程中不合理的部分会不断地向上级送建议案,而上级部门则会积极响应,召集相关部门负责人讨论解决方案,一旦形成方案便会规定在具体时间内完成流程的改善。有人全面跟踪并对成效显著的建议案会给予奖励,他们最恐惧的是如果不进步,没有办法再改善的话,而对手一直在进步,那么企业失败的风险将会越来越高。

四、在优秀的企业里,人人都有一张资产负债表,企业对自己的各种投入和自己的付出成什么样的比例,一旦自己所得超过自己所创造的价值,便会有巨大的危机感,因为企业需要的是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员工,这样才会有企业与员工的共同进步。

五、在优秀的企业里,由于已经形成了全公司范围内的科学经营管理观,每一个部门和个人都得学会经营,管理好自己的那张资产负债表。因此,管理层与执行层紧密结合,根本就不会推脱责任,企业战略战术与执行观无缝链接。

科学经营观的树立和落实到日常运营中,是企业组织赢得未来的根本保证,企业管理的革新,离不开我们每一天的进步,每天,每周,每月都必须进行反思和总结。只要我们认真的学习,不断改善,就一定会有新的变化。

管理五要素

法国古典管理理论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对管理角色及相关行动的定义包含了五个要素。

管理的五个要素

法约尔指出༚“管理༌就是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计划༌就是探索未来、制定行动计划༛组织༌就是建立企业的物质和社会的双重结构༛指挥༌就是使其人员发挥作用༛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控制༌就是注意是否一切都按已制定的规章和下达的命令进行。” 1.计划 ༈Prevoyance༉

法约尔强调“管理应当预见未来”。他认为༌如果说预见性不是管理的全部的话༌至少也是其中一个基本的部分。

计划工作表现的场合有许多༌并且有不同的方法。它的主要表现、明显标志和最有效的工具就是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既反映出了所要达到的结果༌又指出了所遵循的行动路线、通过的阶段和所使用的手段。拟订行动计划的依据是༚

(1)企业的资源༌如厂房、工具、原料、资本、人员、生产能力、销售渠道、公众关系等。

(2)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的性质和重要性。

(3)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它部分地取决于技术的、商业的、财政的及其

他的条件。

这些条件都在变化༌所以计划是每个企业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工作之一。它涉及所有的部门和所有的活动——特别是管理活动。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下级管理人员以至一般工人的意见༌这样才能使所有的资源不致被遗漏༌从而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法约尔的这种想法事实上是以后盛行的“参与管理”思想的萌芽。

法约尔还认为一个好计划应具有以下特点:

 统一性༌每项计划不仅有总体计划还有具体的计划。

 连续性༌不仅有长期的计划还有短期的计划。

 灵活性༌能应付意外事件的发生。

 精确性༌应尽量使计划具有客观性༌不带主观的臆测。

制定长期计划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法约尔对当时管理思想的一个比较大的贡献。

2.组织༈To organize༉

法约尔指出好的计划需要有好的组织。组织是对企业计划执行的分工。组织一个企业就是为企业的经营提供所有必要的原料、设备、资本、人员。

组织大体可以分为物质组织和社会组织两大部分。在配备了必要的物质资源以后༌人员或社会组织就应该能够完成它的6项基本职能༌即进行企业所有的经营活动。

法约尔认为༌社会组织应完成以下管理任务༚

(1)注意行动计划是否深思熟虑地准备并坚决地执行了。(2)注意社会组织和物质组织是否与企业的目标、资源和需要相适合。(3)建立一元化的、有能力的坚强领导。(4)协调力量༌配合行动。(5)做出清楚、明确、准确的决策。

(6)有效地配备和安排人员༛每一个部门都应该由一个有能力的、积极的人来领导༌每一个人都应该在他能够最好地发挥作用的职位上。(7)明确地规定职责。(8)鼓励首创精神与责任感。(9)对员工所做的工作给以公平而合适的报酬。(10)对过失与错误施加惩罚。(11)使大家遵守纪律。(12)注意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13)特别注意指挥的统一。(14)注意物品秩序与社会秩序。(15)进行全面控制。(16)与规章过多、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文牍主义等弊端做斗争。

3.指挥 ༈To command༉

指挥是一种以某些工人品质和对管理一般原则的了解为基础的艺术。法约尔要求指挥人员要做到༚

(1)透彻了解自己的手下人员。领导者至少要做到了解他的直接部下༌明白对每个人可寄予什么期望༌给予多大信任。(2)淘汰没有工作能力的人。领导是整体利益的裁决者与负责者༌只有整体利益迫使他及时地执行这项措施。

(3)十分通晓约束企业和雇员的协议。在各项工作中༌领导者起双重作用

༚在职工面前༌他起到维持企业利益的作用༛在厂主面前༌他起到维护职工利益的作用。

(4)做好榜样。领导做出榜样༌是使职工对领导者的管理心悦诚服的最有

效的方法之一。

(5)对组织的账目定期进行检查༌并使用概括的图表来促进这项工作。(6)召开会议。把主要的助手召集起来༌参加酝酿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搞

好工作的会议。

(7)不要在工作的细节上花费精力༌在工作细节上耗费大量时间是一个大

企业领导的严重缺点༌领导者不应因关心小事情而忽视了重大的事情༌

工作组织得好༌就能使领导者做到这一点。

4.协调 ༈To coordinate༉

协调就是使企业的一切工作都要和谐地配合༌以便于企业经营的顺利进行༌并且有利于企业取得成功。

法约尔说༚“协调就是指企业的一切都要和谐地配合༌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使企业的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并有利于企业获取成功。协调的另一种功能就是使职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物质设备机构之间保存一定的比例。这个比例是每

3个机构高效、保质保量完成任务的保证„„总之༌协调的目的是为了事情和行为都有一个合适的比例。”

法约尔还提出了关于判断企业需要进行协调工作的依据༚

(1)各部门不了解而且也不想了解其他部门༌各部门在进行工作时好像它本身就是工作的目的和理由༌不革新整个企业༌也不关心毗邻的部门。(2)在一个部门内部༌各部门、各科室之间༌与各不同部门之间一样存在着一堵墙༌互不通气༌各自最关心的就是使自己的职责置于公文、命令和通告的保护之下。

(3)谁也不考虑企业整体利益༌企业里没有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忘我的工作

精神。

法约尔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方法就是部门领导每周的例会。召开例会的目的是根据企业工作进展情况讲明企业发展方向༌明确各部门之间应有的协作༌利用领导们出席会议的机会来解决共同关心的各种问题。通常༌例会不涉及制定企业的行动计划༌会议要有利于领导们根据事态发展情况来完成这个计划༌每次会议只涉及一个短期内的活动༌一般是一段时间༌在这一周内༌要保证各部门之间行动协调一致。

部门领导会议是协调工作不可或缺的方法。如果没有它༌那么任务完成得不好的可能性就大༌有了它并不是正常工作的绝对保证༌还需要领导懂得很好使用这一方法༌能够使用各种工作方法是一种艺术༌是管理人员应该具有的才能之一。

5.控制 ༈To control༉

控制就是要证实一下是否各项工作都与已定计划相符合༌是否与下达的指标及已定规则相符合。法约尔认为༌控制的目的在于指出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便纠正并避免重犯。

对物、对人、对计划都可以进行控制。从管理的角度来看༌应确保企业有计划并且确实执行༌而且更要及时地加以修正。

当某些控制工作显得太多、太复杂、涉及面太大༌不易由部门的一般人员来承担时༌就应该让一些专业人员来做༌即设专门的检查员、监督员或专门的监督机构。

最好做到不管对什么工作都能够回答以下问题༚“怎样进行控制呢?”由于控制作用于各种性质的工作和各级工作人员༌所以控制有许多不同的方法

上一篇:生命感悟优秀作文下一篇:明星镇党委保纯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