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学术评语

2024-06-28

学术论文学术评语(精选6篇)

学术论文学术评语 第1篇

1. 该生专业素养比较好,对所提问题回答流利,正确率高,对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认识到位,时间把握得当,若能用比较新的运行环境进行实现相对好。

2. 该生对数据库的设计细节讲解详细,研究深入,论坛设计部分独立完成,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答辩中思路清晰,回答得简明扼要,语言流利。答辩组经过认真讨论,一致同意通过该生成绩为良好,但要求该生纠正论文中尚存的某些错误。

3. 在十分钟的陈述中,该生介绍了论文的主要观点内容与结构,以及论文的写作过程,条理清晰,语言无大错,对老师的提问做出了基本正确的回答,体现了一定的专业素养。但设计过程有点小问题,流程图不很完善,希望及时纠正。

4. 从答辩可以看出该生总体专业基础比较扎实,准备工作充分,对论文内容非常熟悉,能简洁明了的陈述设计思想和过程,系统展示流畅,回答问题有理有据,基本概念清楚,论文有一定创新。希望继续完善论文中的部分文字和符号,争取规范使用。

5. 该生在规定时间内比较流利清楚的阐述论文的主要内容,能恰当回答与论文有关的问题,态度谦虚,体现了比较扎实的计算机基础。建议把图像的打开功能用适当的文字表达出来,继续完善使论文格式规范化。

6. 结合数学知识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地质问题,对方法原理掌握透彻,论文有比较好的创新。对快速傅里叶和小波变换图的结果分析到位,处理结果良好,计算机基础素养好。答辩中主要问题回答准确深入。论文中变换的指标若有对比会更好。

7. 论文陈述清楚,讲解简单明了,存在不足在于缺少自己的新观点新方法,多为套用他人研究成果,论文格式方面应多规范。

8. 答辩的准备工作充分,对老师的提问能详实回答,并对设计过程中所遇困境能反复探讨研究,找出更好的解决方法,专业技术比较好。若能结合专业改进使静态的网页成为动态的则更好,不足在于数据库中表的描述方式不太对,望改进。

9. 论文陈述清晰明白,开门见山,直接入题。对老师的提问能流利作答,思路清晰,但对论文中的部分代码解释不楚,有少量语言错误,望今后的研究中多创新。

10. 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但答辩中回答问题不是很流畅,对设计的细节技术不太熟,回答问题不够切题。

11. 从五部分对论文进行阐述,重点突出,答辩流畅熟练,知识掌握基本到位,时间符合要求。不足是论文中有部分概念错误。

12. 答辩过程中,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熟练扼要的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晰,创新点明显,回答问题时反映敏捷,表达准确,系统演示熟练,专业素养很高,经答辩委员会商议,一致同意其成绩为优秀。

13. 其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以及工作都是优秀出色的,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希望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14. 该研究生的英语已顺利通过CET-,并在GRE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在发展与教育心理研究所对外学术交流中表现出色。

15. 该生实习期间,工作认真,勤奋好学,踏实肯干,在工作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能够虚心向富有经验的前辈请教。对于别人提出的工作建议,能够虚心听取。能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灵活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同时该生能够严格遵守我中心的各项规章制度,能与同事和睦相处,表现出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敬业精神。

学术论文学术评语 第2篇

2. 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3.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难度较小,工作量不大。论文选题一般。

4.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较差,不能全面收集关于考试系统的资料,写作过程中综合运用考试系统知识,全面分析考试系统问题的能力较差强。文章篇幅符合学院规定,内容不够完整,层次结构安排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观点不够突出,逻辑性较差,没有个人见解。文题有偏差,论点不够突出,论述不能紧紧围绕主题。

5. 语言表达较差,格式符合规范要求;占有资料较少,其时效性较差;有部分内容与他人成果雷同

6. 在为期三个月的毕业设计中,该同学能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顺利完成整个毕业设计工作和论文的撰写。程序能正确的运行,界面安排合理,论文符合要求。

7. 在整个毕业设计的过程,态度端正,学习也比较认真,时间安排也很合理,能按时到实验室,不存在无故早退或迟到的情况。能基本在每个阶段完成相应的任务,还能主动加班,做到时间上前紧后松。当然,在这其间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需要提高的地方。

8. 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不深刻和全面。

9. 本文以官员问责制为题进行研究,能为解决我国官员问责制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在全文结构中,首先对官员问责制的现实意义进行了分析,然后再对我国官员问责制的困境进行深入的分析,最后提出化解困境的有效建议。全文体现专业特色要求,符合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参考的文献资料符合论文观点与主题的需要,实践论证还不够,但,真正属于自己创新的内容还不是很多。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

10. 论文思路比较清晰,语句基本通顺,层次清晰,观点表达准确。作者比较很好的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原理知识与党内监督实践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并针对党内监督的现实问题提出了一些比较好的解决建议,查阅与参考的文献资料与主题结合的比较紧密,但个别地方论证的观点不是很明确和有说服力,总体上达到毕业论文要求,部分内容与主题结合的还不是很好,逻辑结构也存在一点小问题。总体上说,基本达到毕业论文的基本要求。

11.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思路基本清晰,全文内容基本上按照行政管理专业培养要求来写,查阅的相关资料也较多,但行政管理专业特色体现的还不够充分,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也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2. 本文讨论了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潜在障碍,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交际效果的建议。作者能够掌握基本理论,对跨文化交际作出了思考。全文结构合理,条理清晰,语言表达流畅。但总来说,研究不够深入,分析比较抽象,实证和实例不够充分。

13. 王锐同学的论文《基于FPGA技术的电子密码锁》,完成了任务书所规定地研究(设计任务。论文采用EDA技术通过自顶向下的设计方法对数字密码锁进行了设计,描述了数字密码锁的总体结构主要功能设计流程模块划分及总体和各模块的VHDL源程序,并且给出了数字密码锁设计的仿真结果。外语资料翻译尚可,论文格式基本规范,论述基本准确,达到了预期的要求,符合学士学位论文答辩的要求。

14. 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学术与学术人 第3篇

(一) 学术人的逻辑

学术人不是普通人。但很多人希望成为学术人, 要成为学术人并不容易, 需要一次涅槃。

我校有位学历史出身的老师, 出来后从事教育, 因为兴趣使然, 教育的论文写, 历史的论著也出, 结果迟迟评不上教授。据说每次将一大堆科研成果报上去, 评委们都否决了, 理由是:不知道他“像什么”, 即不能鼓励他不专心做某一领域的专业人士。无独有偶, 北京某重点大学一位教师的遭遇也颇为相似:他本来才华横溢, 爱好多元, 拍电影、写散文、搞科研, 样样都在行, 激情四射, 可惜上职称总比别人慢半拍。事后他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就是不要分散精力, 集中突破。跟他一起出道的同事之所以比他先上教授、博导, 就是其它都不做, 盯准某几种重要核心期刊, 发表了几篇“重要”论文。而他自己原来什么都干, 写作虽不少, 但大多是随笔, 没有文章发表在核心期刊, 特别是重要核心期刊上, 致使评审时一切写作等于零。

变化真大呀!原来上硕士的时候这位老师还在课堂上豪迈地宣称:不要把自己拴定在一件事情上, 人有多种可能, 一生可以做很多事。现在因为评职称、上博导受到了挫折, 就改弦易张, 视人的多方面兴趣为冗余, 而甘愿削足适履, 做个专业人了。这让我不由想起了马尔库塞的“单面人”之喻。工业现代化迟迟驾临中国, 西方曾经经历的痛苦和挤压, 正在成为我们今天的现实。难怪国外的东西, 总是被我们借用过来, 而且总是适用。不能以为以弘扬我族文化为由就可以拒辞西方那一套, 这是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的。

所以任何一个人在走入学术门槛之前, 务必问一问:自己是否适合这种挤压?是不是一定要成为学术人才能立足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那就最好不要开始这一步, 因为一旦迈进学术的门槛, 你就得按照学术人的逻辑一步一步改造自己, 剔除“赘肉”逐日型塑, 直到达致“标准件”, 大功告成。此时的你已经不是原来的你了, 但你得学会欣赏新的自我, 按照行业规矩, 去制造荣誉, 获得幸福。

(二) 学者“小爬虫”

做学者与做作家之区别, 就是学者必须循着人类迄今积累的知识的脉络, 一点一滴地往前推进。因此他们很多时间都在往后看, 在故纸堆里爬梳, 力求推陈出新, 而很多人事实上一辈子都是一个老学究, 知道很多“掌故”, 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创造。学者就这样被人瞧不起。作家不一样, 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创造完全时代的、个人的、崭新的东西, 为此可以充分甚或任意发挥想象, 越新奇、越别致、越独特越好, 目的是创造一个诉诸于情感和理想世界的新体验。这种新东西可能完全是另类, 只要读者接受, 愿意冒险, 与故典有没有联系、有多少联系, 都不影响它的独立价值。以此观之, 学者保守谨慎, 往细里看, 小心翼翼 (好听点叫“小心求证”) , 生怕越雷池半步, 活得压抑, 很难出头成名成家;作家热情豪迈, 天马行空, 任情恣性, 只有不想, 没有不敢, 活得洒脱, 我手写我心, 好歹自成一格。这就难怪很多人瞧不起学者, 因为据说他们读书不少, 知道不少, 但写起东西来, 不但行文很慢, 而且出来也尽是别人的思想, 没有多少属于自己的东西。作家可不这样, 三两杯下肚, 灵光一闪, 下笔立就, 如有神助, 字字是灵思, 句句流真情, 令人感动陶醉, 拍案叫绝。还有一点, 作家以我眼观世界, 其作品天生蕴含着不可替代的独特性, 因此一般不会随着岁月衰腐;相反, 学者必须尽量拿下自己的有色眼镜, 代之以学科知识的视角和逻辑, 因之学术作品生来就是等待被超越和淘汰的, 实效性特别明显, 学者创造的高度会很快被时间腐蚀, 被岁月淹没。

当然, 任何一行都有不朽和平庸, 如果学者做出了像卡尔马克思、马克斯韦伯那样在思想史上划时代的成绩, 历史也不会轻易忘记他们的。但是, 因为层级性更分明的原因, 比起作家作品来, 一般学者做出的成绩其地位就要卑微得多, 生命也要短暂得多。所以, 选择了学术道路, 就是选择了作铺路石, 希望以自己默默无闻的付出贡献于真理道路的伸延, 并最终把人类引上自由、光明、幸福的真理之境。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者是渺小的, 同时也是伟大的, 他们前后相继的群像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灿烂星河。向学者致敬!

(三) 学术的力量

学术的力量来自哪里?

表面上看, 来自于刊登在权威核心期刊上的影响力, 来自于被诸如《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SCI、SSCI或CSSCI收录的学术分量, 来自于参加各种大型的学术会议, 来自于担任显要的学术职务, 等等。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 但它们只是形式和光环, 不是内核和实质。在学术真理的立场上, 学术的力量来自于学术活动本身, 如果缩小到以论文或论著为主要学术成果的人文社会科学, 则这种力量应出自于论文 (著) 的构架、逻辑、理论和方法。

以论文写作为例。初学者往往停留于经验, 即便援引理论, 也是生套硬塞, 未能做到消化和贯通。这种论文有生活的气息和经验材料的价值, 但幼稚朴拙, 缺漏很大, 没有力量。

第二个层次是能广泛参阅国内外同行的研究成果, 并大量引证, 包括理论的运用也有了自觉意识, 写出来的文章也能进入低端核心期刊采用范围。但是亦步亦趋, 鹦鹉学舌, 对理论和证据本身的理解停留于表面, 未能深切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视角和研究行为, 有组装之嫌, 并且整个论文 (著) 的框架建构仅基于现象、事实或回答问题本身, 不能深入现实的深层进行理论运思, 因而不能构建出一种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理论。其价值主要限于解释一种现象, 回答一个问题, 为理论进展增加一个文本, 其影响因子只有一个单位。

第三个层次, 就是理论建构层次。作者已经超越一般的文献综合, 超越于对理论的一般理解和机械搬用, 也超越于对研究方法和技巧的纯熟调动。其主要着眼点和着力点在于面对一个研究问题, 如何找到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去揭示其深层矛盾和内部规律, 以便演化出一般的理论认识以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这个层次属于学科或研究领域级别的理论建构, 无论是他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研究思路、解释模型、论证逻辑、语言力量, 都会显示出一种难以动摇的思想力量而成为学者追慕的典范。

最后一个层次, 即学术研究最高的一个层次, 哲学层次。任何一种学术研究, 最终都会指向一个方向, 即对于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思考。只不过不同的学科或研究领域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视角, 因而也会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回答, 这就大大丰富了人类对自身存在的认识和理解, 也就体现了不同学科或领域哲学的学术价值。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由研究生理学、心理学进入了哲学,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由研究物理学进入了哲学, 约翰洛克由研究教育进入了哲学, 毕达哥拉斯由研究数学进入了哲学……这些人都有一颗超拔的灵魂, 没有把自己的研究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学科领域, 没有因为现实的成功而停止灵魂追索的步伐, 所以他们与天地相接, 与宇宙贯通, 成就了有限生命的不朽伟业, 也成了后人生活、学习、研究的精神风标和动力之源。

(四) 学术使人异化

如今做了学术人, 就好比城外的人钻进了城里, 新鲜了一阵子, 发现很多事情不过尔尔, “象牙塔”的理想即便还在, 也码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 更多的是琐繁的俗事:申请课题, 写结题报告, 为经典而经典地阅读以便为简单的常识铺设一个厚实的理论背景, 更不要说代笔、帮助发表文章以评职称, 为求职就业早早谋划, 等等。短短三年, 除了这些“训练”, 潜心毕业论文的工夫到底有多少, 很少有人追查和分析。加之制度本身的缺陷, 研究生的学术创新实在是而且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这些还不是我想评论的。更多更难过的是另一种感受:学术使人异化。为什么?你投入进去了, 你才发现如今的学术风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少跟十几年前相比。你根本不能再像当初学术人仅仅关心学术那样去进行理论建构, 你必须首先加上“实用”的考虑:市场何在 (为谁写) ?对政策制定有什么意义?学术显然成了市场的一小块耕地, 成了供政策制定者参考的备用件。它早就自动放弃了自己的独立价值, 甘心成为政治和市场的附庸。其价值大小的衡量简单而又明确:能否申报更大的课题, 争取更多的资金?能否被政策制订者纳入视线, 被重视和采纳?或者能否在更好的核心期刊上发表, 被权威引文转载或索引?目前, 这种情况已被学界视为当然而潮头风劲, 众多学术大腕新秀竞相逐利蔚为大观, 一派学术繁荣景象。这让旁观者诧异错愕, 也让犹疑者、偷眼望天者深感痛苦而不能自拔:物欲世界固然让灵魂不安, 而学术生活也同样失去了精神和灵魂, 人作为完整生命的追求, 便再也没有可以安适的所在了, 连流浪也没有了旷野——到处充满了物欲和人欲、利益和计算、等级和头衔……精神的自由和完整从此绝迹。

尼采在科学时代惊呼“上帝死了”, 福柯在技术时代发现“人也死了”。如今利益计算无处不在的时代, 精神死了, 灵魂也消逝了!可悲, 可叹!

(一) 治学之道

何为治学之道?

这个问题恐怕只有学者才关心, 或最为关心。但既然想成为一名学者, 就不能视之为一件文人糗事, 必须严肃对待, 理性思考。这就如同做论文, 如果不讲究研究方法的设计和运用, 再良好的愿望都难以达成。思考治学之道, 就是达成一名真正学者的方法手段。

韦伯思考过这个问题。在其著名的《学术与政治》当中, 他就是站在一个学者保持“价值中立”或“价值无涉”的立场, 来规定自己的学术研究和政治研究的。否则, 你就可能成了一位仅仅表达纯粹个人意见的普通公民或者政客, 失去了作为学者的身份, 也就失去了应有的社会价值。秉持这样的治学信念, 韦伯成了我们知道并敬仰的一代学人。想不到的是, 赖特米尔斯也专门思考过这个问题, 其大作《社会学的想象力》末尾的附录就是“论治学之道”。真没有想到, 他的思想一定影响过周作宇先生, 因而他要求自己的弟子坚持每天写一千字的学术笔记。我不知道他们坚持没有, 反正我这位私塾生倒是被点中了会心, 立即行动起来。可是, 在没有阅读米尔斯之前, 我只顾坚持写, 作为磨炼意志和定力的手段, 当然也希望提升表达能力, 冀望“立言”之不朽。可是就没有想到米尔斯那些招数, 老实说, 根本没有反思一下:将这个记录写成什么样子?能否将之与自己的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怎样结合?米尔斯告诉我:第一, 要经常回顾, 不要只管写, 要加上想象, 把那些看起来无关学术的东西整合进自己的研究中去, 这会很奇妙很独特, 因为经验胜于理论, 新的经验可以修正理论从而产生新的理论或范式, 而不要做得相反, 用旧的理论去约束了新的体验或经验。第二, 要从对个人日记或他称为“学术档案”的整理当中, 发现自己的研究主题, 这些主题可能不止一个而是多个, 这很正常, 你可以对所有的生活细节保持新鲜、兴趣和敏感, 而这种素质是所有成功的学者都很珍视的。但你可能在某一阶段挑选其中的一项, 进行深入开掘, 形成研究课题, 这就解决了为了申请课题临时抱佛脚的“商业性”行为。你可以有自己思考的连续性, 不断随着经验和思维的脉络往纵深挖掘, 积累自己的学术经验和学术成就。这样, 作为一位真正的学者, 你就入门了。

米尔斯提醒我们, 凡有灵感, 一定不要放过, 不要让它溜走, 无论是什么样的想法, 必有价值。所以要勤于动笔, 捕捉自己的智慧、灵思, 打造自己作为一位学者良好的研究素质。

(二) 学术研究的进路

今天听曹天予的讲座, 不想重复内容, 不表明对其观点的看法, 其做学问的方法引起我的兴趣。简单地说, 研究任何一个问题, 他都相信有一个基本的东西, 他称之为“本体”, 抓住了这个“本体”, 无论你是搞经济学、哲学还是政治学, 都不会外行, 都能够迅速进入学科思考和研究。这是其一。其二, 任何研究都不能搞成“断代”的学识, 而必须前后追溯, 直到终点, 这样你才能真正历史地把握这个问题的性质并做出评价, 否则不免陷于狭陋, 以偏概全。这样做学问, 也就通透了, 再无遮障和心虚, 可以出外讲学, 从容应对各种质疑。我想, 大师的高明处, 不在其学问, 而在其怎样做学问吧。

以上讲方法, 其次还有天分。刘小枫、张旭东这些才子, 都是学问的通士, 很年轻便达到极高的境界, 不是天才, 无法解释。没有这个天分, 大部分人只能靠勤苦努力, 但收获确实有限, 不可能相比的。然仍有一个可能, 那就是:在创造的奇崛上异峰凸起。因为这些才子再厉害, 也难于与名垂青史的那些学派开山比肩, 他们的工作, 更多地像拾遗补缀, 对原创性思想的发挥比较多, 而自创的东西则分量相对逊色, 所以说不上真正的大家, 或者至今还未能成就这样的功业。我们不必跟他们比才气和渊博, 但我们不是不可以独特地创造。

第三, 精力。除了“要成功, 先发疯”之外的投入, 体力、精力是个大问题。在我所接触过的人物当中, 几乎没有不“底蕴” (身体) 厚实、精明强干的。不可能想象瘦薄贫瘠的土壤能长出参天的大树。这一条, 恐怕要让很多人反躬自省了, 至少得想想是不是从明天开始严格实施“强健计划”, 因为说不定哪一天, 你就得为心爱的精神事业连续燃烧几天几夜甚至累月成年。你早死, 或者熬不过来, 都不成。

最后, 信念, 或者信仰。如果说前面三个都是显性的学术依傍, 这个就难免被人斥为虚无甚至迷信。但你得信, 至少得有一个“信”, 而无论它是什么, 无论你有无意识到。我想把这一个提出来, 并且希望表达原来被“科学”、“理性”思维所忽视或排斥的东西其实非常关键, 因此应该从隐逸之处请到意识的中心, 像神一样致以必要的敬畏和祈祷。这起码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深深意识到理性的限度和僭妄;二是深感信仰缺失的不安和痛苦, 并且认为人类这种危局的造成跟“知识分子”的无知和狂妄直接相关。他们应该勇敢赎罪, 而不是延续错误, 誓死抵赖。

(三) 学术:资料的占有和视角的独特

下午见导师, 他没有了解我论文的构思和框架, 也不准备回答我很想搞清楚的首要问题——到底是先确定方向还是先扎进去研究, 而是问我是否占有了足够的资料, 特别是外文资料, 为什么没有充分占有, 有没有去国图查阅过最新的外文文献, 等等。我突然意识到:第一, 导师或评审者的视角与学生或作者的视角很不一样, 他更关心你的基础而不是你的结论, 其假设是没有相当宽厚的地基不可能建构牢固坚实令人放心的大厦;第二, 与第一点相关, 资料的范围、代表性和新颖性, 直接标示着论文的水准和价值, 因此不用劳心费神通读你的“大作”, 就可以判断你的“等级”, 比如是否优秀, 或能否发表, 这是“参考文献”的“别有用心”处, 初学者不可不慎;第三, 学术研究, 或者至少就我所较为了解的人文社科而言, 积累 (继承、消化) 问题始终被视为头等大事, 没有相当的阅读、一定的岁月, 你的“见解”很难不被放入“意见”之列, 而得不到“知识”应该享受的待遇, 这个问题到底是纯粹的约定俗成, 因而存在质疑反思的可能, 还是有学理上的内在必然, 我还没有想清楚。它就是那么在运作, 你说它规律也好, 潜规则也罢, 无法改变, 最好相信并因循。

如此看来, 我原来的学术视野和学术信念, 必须加以修正。正如导师所说:你的文章档次上不去, 往往就在文献的占有和把握上看得出来。

晚上意外得到师兄翻译的英国约翰厄里著的《全球复杂性》, 从时空社会学和复杂性理论视角解读全球化, 令人耳目一新。虽然早就听说过类似的说法, 并且知道英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对全球化的解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影响很大, 但并没有研读过他的著作, 也没有参加过相关的学术活动, 因此就是听说过而已, 根本不理解那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转向。这一点对我的学术敏感和新知吸收能力提出了挑战。我一直佩服福柯的原因, 就是他与众不同的认识视角, 甚至发现了知识这个东西也是制造的结果, 浸透着权力意志, 因此进而发现所谓合理的社会现象、结构甚至真理这些玩意儿都不过是知识话语参与建构的结果, 在邪恶权力的掺和下制造出了无处不在的“监狱”规训着现代人的身体、精神和信念——多么可怕的一场人间阴谋和一座人间地狱!知识就是权力, 它既可以成为帮凶, 当然也可以为先知先觉者用作解放的工具, 这就是福柯通过奇特的监狱案卷研究之途所发现的大秘密。我既叹服他的方法, 更关注他的结果——独特的认识、打量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的视角。这样的发现, 无异于创造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至少给我们打开了发现新世界的窗口。这, 就是我特别推崇的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 也是我特别关注新理论、新视角的原因。

(四) 学术评鉴

在各种论文答辩、学术交流中, 你会学到很多学术行规, 但是也会发现很多令人迷惑、引人深思的问题。其中各个专家的学术评判标准就很有趣。

以南京师范大学全国博士生论坛上所听到的几位专家的评点为例。周作宇明确阐述了自己评判学术的标准:第一, 有无理论视角。这是学术研究之要鉴。他区分了这样三种研究:无理论、半截子理论和比较彻底的理论状态。大多数博士生的研究都处于半截子理论状态, 特别是那些尝试运用其它学科的理论于高等教育的研究。第二, 理论固然重要, 但不要唯理论, 以致讲一些超出自己学科领域的行外话, 一定要回到事实本身上去。第三, 前人的基础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盲视、无视前人研究的现象。第四, 问题和方法是重要的。鉴定论文的两把利器:一看“提出了什么问题”, 二看“用什么方法试图回答这个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 周老师特地举了他访朱棣文的例子。周老师问他关于创新的问题。朱棣文说在美国, 学校会规定理工科的大学生必须通读Nature和Science两种杂志, 而中国学生一般只读Abstract和Conclusion, 这就是中国学生的典型问题。方法与设计是重要的, 而这在文章的中间, 比较难读。最后, 周老师特别强调:学者,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理论追求。可见周老师对理论的执著信念, 这从他当年的博士论文《问题之源与方法之镜》中可以明显感受得到。

刘海峰教授则以艺术的眼光观学术。他反对用艰深的文字表达浅显的思想, 提倡用平实的语言表达艰深的思想, “凡能深者, 必能浅出”。他认为文章有四个层次:文从字顺, 词能达意;讲究修辞;得心应手;妙笔生花。褚宏启教授的关注点是:一是研究要宏观。这方面很缺乏, 值得提倡。二是文献要经典。凡是相关研究的经典文献一定要涉及, 不能遗漏。三是重视研究方法, 包括前人的研究和实证基础。四是强调研究的重点在描述和解释, 而非问题的解决, 要体现逻辑和理性的力量。华东师范大学的丁钢教授则以中英结合的语言风格, 将评点论文所涉及的议题与自己的研究实践结合起来, 表达了这样的理念:第一, 研究要有现实意义, 最好是当下关注的重点;第二, 研究必须适应因时因地的实践, 任何模式都是有局限的;第三, 官员的立场与学术的立场有时是对立的。

学术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它难以摆脱价值立场和个人偏好甚至个人认识的局限。可能的选择或许只能是:坚执韦伯倡导的学术信念, 秉持学术研究的客观和中立, 以广见博闻超越陋见, 深思熟虑克服浅识, 且永远对批评和异见保持谦逊和开放。

(一) 学者有什么信仰

今晚阅读到重庆缙云山李一道长的丑闻, 想起了前几日到重庆南山听完美公司的保健讲座, 演讲者对李一道长推崇备至, 视若神人, 借以说明养生保健的“道理”。我作为旁听, 很难接受公司的那种驯化式培训, 对整个理念及运作都持有保留态度。因为在我看来, 学术之所以富有魅力, 乃在于它允许自由质疑, 在思想上或精神上是无羁无畏的, 不但可以质疑当下的权威, 甚至可以质疑永垂青史的大师。这是学术的本真, 大师因质疑而崇高, 因接纳质疑而伟大, 从而与世俗的威权、功利和迷信拉开了距离。因为后者只强调信仰, 否弃质疑, 剪除异念, 在我看来, 实际上就是制造不平等, 强化奴性, 将利益的考量置于人生的自由和尊严之上。所以, 一个真正有独立品格的学人, 必须放弃这种利益诱惑, 以换取精神人格的独立。退一步, 一个已经可以解决温饱的学者, 就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社会良知的守护者和社会丑恶的批判者角色, 不要为五斗米折腰!

问题就在这里, 学者往往都是些穷光蛋, 只需看那一群人瘦削的身影和清矍的脸颊就可以得到验证。他们不但在现实当中过得寒酸, 在精神世界里也只是些不群的小人物, 无论如何不能跟圣人、祖师和先知这些人比肩。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是因为学者的“无不可怀疑”“彻底质疑”的信念害了自己。他们从不跟从世人嗡嗡, 哪怕那是显而易见的“真理”。在他们的心目中, 没有完美, 只有更美;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所以没有停步, 没有偶像, 没有到此为止, 而只有对话者, 只有不断的探索、质疑、拷问, 包括对自身的彻底翻造和重塑。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个麻烦:只破不立, 虽立不信, 何时屹立?人群是看着旗帜招摇而聚集在一起的, 你自毁长城, 又如何期望别人来捧你呢?所以学者常常无奈:既不乏得到认同的欲念, 又经常自我先打破它, 因此孤独、自得、失意、彳亍……他们没有追随者, 至少没有刻意打造的追随者, 甚至没有友伴。他们的信仰, 就是没有什么固定的信仰, 他们的信仰是——质疑一切, 追根溯源, 不断求索, 永不停歇!

(二) 学术研究的境界

人生有三个选择:从政、经商或做学问。从政获得权力, 适合控制型人格;经商谋取利益, 适合占有型人格;做学问留名青史, 最宜内省型人格。三种人都是完整社会之所必需。但现实往往错置人性与人愿:从政者想“不朽”, 于是学术不得不腐败;经商者想握权, 于是政治不得不腐败;从文者既想发财又钦羡权位, 于是斯文不得不扫地, 文人不得不堕落。

我不懂政治, 也无经营之善, 于是寄情学术, 希望人生的最后一个选择可以度我。现在就个人的一点阅读经验谈谈关于学术研究的境界。

第一重境界:食文者。大部分学院的讲师、副教授、教授就是这个角色, 他们为职称及职称后面的诸多利益而奋斗、写作, 一旦目的达到, 就卧食功名, 不再伤害脑细胞。作文之事, 仅是余兴, 若非必要, 不必多虑, 因为“那能折腾出个什么来”?

第二重境界:做文者。此为少数痴迷学问, 有心献身学术、做“大师”梦的“异类”, 特别是命途不济、精神不死而又博闻深思者。他们看不惯那些浅尝辄止的食文者, 不愿与他们为伍, 但又不能显著地超越这群得意洋洋的“教授”“学者”, 因此苦学苦思苦写, 旁征博引, 力求厚重。可惜识见不深, 消化不良, 终未进入佳境。

第三重境界:论文者。这是真正的学者。他们深知为文之法, 决不轻易下手, 下手必“狠”, 融会贯通, 思想厚重, 总能拨云见日, 解决学术界一两个痼疾陋见, 让人沉思, 深有所悟, 与食文者的文字明显拉开一大截, 如黄宗智、邓正来、孙正聿、周晓虹这些人物。

第四重境界:人文者。这是学者的至高境界, 介于人、圣之间, 人文合一, 人书俱老。他们不一定非要作文, 但吐出来的就是妙文要道, 比之严谨的“学者之文”更深邃、更淬炼, 也更自然、更飘逸, 成为别人引证的经典。这就是所谓的大师级人物, 没有学养、天才、机遇、胸襟甚至寿命恐难以企及。

学术论文学术评语 第4篇

关键词:学术;年鉴;出版

2014年6月,随着《中国民族研究年鉴》的出版,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系列(首批10部)得以全面问世。从世界出版业来看,我国是第一个出版系列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鉴(以下简称学术年鉴)的国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为出版学术年鉴品种最多的出版社。这10部年鉴的统一亮相,标志着我们填补了一项重要的学术出版空白。

截止到目前,能坚持连续出版的而且已形成广泛影响力的学术年鉴已达二十部,如《中国经济学年鉴》《中国宗教研究年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年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年鉴》《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民俗学年鉴》《中国哲学年鉴》《中国社会学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新闻传播学年鉴》《世界经济年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民族研究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中国艺术学年鉴》《中国辽夏金研究年鉴》《中国地方志年鉴》《中国政府管理年鉴》等。

以学术年鉴的形式存学术史,育学术人,通学术古今之变,在开拓了出版新领域的同时,也为国家各项建设事业提供充分的现实服务资源。这也正是学术年鉴独特的使命。

一、学术年鉴出版繁荣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国家推动文化、学术繁荣发展战略的需要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文化事业与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

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学术研究源远流长,具有丰富的历史积淀和资源,发展学术年鉴,担负文化与学术的传承任务,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年鉴品牌,具有独特优势。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1980年,迎着思想解放的春风,就有《世界经济年鉴》《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等应运而生。这些高质量的学科年鉴记述学术发展过程中层出不穷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新问题、新著述、新情况、新经验等,为国家相关机构进行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对于推动学术研究,开启学术交流的大门,运用理论于实践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思想文化领域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服务现实、泽启后世的基础基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学术存史、学术育人的需要

学科年鉴,是继承传统文化,创新文化传承方式的重要载体。学术研究的传承一直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科年鉴逐年连续出版,清晰地反映学术发展的整体脉络,既能反映学术发展的“点”,也可涵盖学术发展的“面”,是记录、启迪、传承中华学术文化的重要存史载体。同时,学科年鉴是现实性较强的资料性工具书,它记录现实,追求科学规范,靠事实和资料说话,对于学人的培养与教育有独特作用。学科年鉴的编纂对于学科的发展和扶持、学科布局的调整、制定学科发展战略、学科带头人才的发掘和培养具有重要的学术支撑作用。可以说,学术年鉴对于学术人才的成长,是忱边书,案头卷。

(三)提高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需要

十八大报告特别指出: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力、影响力是文化建设领域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强调,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当前中国学术走出去,多偏重于理论,而学术年鉴更为务实的风格则更有利于学术的传播。西方国家一直有编纂学术年鉴的传统。著名的如《The Annual of Bernard Shaw Studies》( 肖伯纳研究年刊) 《Macroeconomics Annual》(宏观经济学年刊)《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人类学年度述评)《Annals of Mathematics》(数学年刊)、《Annals of American History》(美国历史年刊)《Philosophy Yearbook 》( 哲学年鉴) 、《The Goethe Yearbook 》( 歌德年鉴)《教育政策问题年鉴》《政策法规年鉴》《世界历史年鉴》等。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

因此,编纂我们自己的学术年鉴,让国际学术界看到中国在学术上的努力与创新,全面客观地看待中国学术文化的博大,对于文化走出去意义重大。

二、围绕学科建设,创意打造学术年鉴系列

改革开放以来,学科发展迅速。1988年,我国有重点学科416个。2006—2007年间开展的第三次国家重点学科评选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共评选出286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和677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同时评选出国家重点(培存)学科217个(包括军队高校所拥有的重点学科)。二十年间,学科数量骤增。如何为如此多的学科理清发展脉络是一项重大的基础管理工作。

(一)启动学术年鉴工程——为学科建设搭建平台。

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率先认识到年鉴对于学科建设的重大价值。院领导指示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成立“年鉴工程”课题组,专题调研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年鉴的出版情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经过细致规划、查阅年鉴资料、走访编辑部门以及近3个月的打磨,形成了《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工程发展规划》。

通过这次系统调研,我们了解到我国社会科学年鉴出版的整体情况,明确了组织落实学术年鉴出版的路径方法、进度安排等。在“发展规划”报告中,课题组提出,学术年鉴不仅是资料性工具书,也是对科学决策有参考价值的资政书;学术年鉴对于引导社会大众了解学术、尊重学术、运用学术,对于提高国家的整体科学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提交的调研报告中,课题组同时还提出了学术年鉴精品不足、实用性不够、检索系统不完善等主要问题。知己知彼,方可运筹发展大计。在西方国家,年鉴的普及程度很高,甚至有“年鉴”与《圣经》并称为“生活之必备书”之说。国外只要是有研究中国问题的机构,就会收藏中国的学术年鉴。

鉴于此,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决定开启中国社会科学学术年鉴工程(以下简称年鉴工程),短短三年间,学术年鉴系列已经初具规模,形成哲学社会科学一级学科基本覆盖,有影响力的二、三级学科逐步推进的发展态势。从此,学科建设与学术年鉴连袂,学术研究的发展有了长期稳定的展示权威平台。这个出版创意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2015年,15部学术年鉴获得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优秀基础理论研究成果”的荣誉称号。

(二)学术年鉴规范化建设——于一字一句处着手

当前,专业年鉴收集信息深度不够,服务对象不明确、资料加工粗糙、有价值的资料欠缺是整体缺憾。此外,年鉴的检索系统不够完善,影响了年鉴功能的发挥。学术年鉴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在年鉴工程开展伊始,就提出要把编纂规范化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进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下发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年鉴管理规定(试行)》中要求:年鉴的编纂要严格遵守学术规范,按照《<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编纂体例规范》打造学术年鉴品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经过深入调研,从编纂学术年鉴的基本要求、学术年鉴层次体例设置要求、学术年鉴编写规范要求、学术年鉴版式规范要求等方面对中国社会科学年鉴进行规范。为了提高文字质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要求,对学术年鉴实行全文质检,不仓促推出,不求一时之市场效益,打造学术出版精品。

(三)整合学术信息——记录中国学术史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年鉴既具有资料性、年度性、连续性,同时,又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记事性、真实性、统计性、信息性、教育性、新颖性、指南性、便览性、图录性、检索性、工具性,等等。可以说,年鉴是系统记录专业知识重要形式。

(四)学术年鉴走出去——中国学术通向世界的平台

大型参考书和资料工具书,历来都是各类图书馆收藏的重点,也是图书馆里利用率较高的图书类型之一。各国图书馆对学科年鉴一般都优先采购、连续采购。我们强调学术年鉴要坚持连续、多卷出版,年鉴编纂要规范,要做精装书,印制工艺向国际优质年鉴看齐,就是要在各大国际书展上展览时,引起国外大型出版商的注意,并愿意为中国学术年鉴走向世界奠定基础。三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已连续在美国纽约书展、英国伦敦书展、德国法兰克福书展推出学术年鉴系列出版物,反响热烈。

(五)读者认可——学术年鉴的至高追求

学术年鉴,第一要务仍是满足读者需求。从实用性角度看,学术年鉴中大量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科研数据,与时代发展、百姓生活都息息相关,比如《中国人口年鉴》中的“人口统计数据”、“医疗花费”、“在校注册学生数”就与大众生活联系密切;《中国经济学年鉴》、《世界经济年鉴》中的经济指标、各国经济状况的反映、世界银行的权威统计数据,都是政府企业进行重大决策不可或缺的重要依据。在国家图书馆,这几部年鉴也是被借阅最多的年鉴。学术年鉴系列要始终以为读者服务为出版导向,研究一切有利于读者的出版可能。

三、学术年鉴出版需要补齐的短板

(一)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年鉴出版品牌,要实现多种产品开发,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现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系列仍以纸质出版为主,个别年鉴有电子光盘。但与整个出版业数字化的要求相比,推出年鉴数字副产品,如年鉴数据库,非常必要。除了数字产品,还可以围绕学术年鉴开本大,信息量大、时间跨度大的特点,进行袖珍本、精选本的编纂出版。

(二)制订科学、统一、规范的年鉴编纂标准和体例,与国际接轨,为我国学术规范建设树立标杆。出版学术名鉴,规范、准确、凝练、时效、查阅便利是对年鉴编纂的普遍要求。与国外年鉴相比,我国现有的年鉴,普遍缺少丰富多样的索引系统,查阅不便。虽然三年来我们已经有十多部年鉴编制了学术索引。但索引的规范性、实用性与实际年鉴的查询要求相比仍有差距。

(三)年鉴编纂队伍需要加强。年鉴编纂需要业务素质高、编校水平高的一支队伍。并且这支队伍要长期稳定人事这项事业。现有的学术年鉴还有许多是临时抽调来的“外编”,对专业知识和编辑知识没有学术年鉴所需要的水平。这对年鉴编纂质量影响很大。

(四)充分利用各科研单位的学科优势,实现学科资源重组。现在中国社会科学年鉴工程还只是部分科研单位参与,没有在整个学术界形成广泛的参与。有的学科优势强的单位并没有组织编纂学术年鉴。因此,编纂力量的整合归并非常迫切。要调动各方学术资源,形成信息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学科年鉴方阵,从而为占领学术制高点,形成中国学术话语权。

四、结语

学术论文评语 第5篇

2. 论文选题有意义,在吸收学术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自己的心得体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论述观点正确,材料比较充实,叙述层次分明,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通顺流畅。行文符合学术规范。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音乐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音乐教学教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3. 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今后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对德育教育模式进行比较,这样可以把德育教育工作得更好。论文能按时交稿,经过认真修改,已经达到本科论文的要求。

4. 本论文选题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文献材料收集详实,综合运用了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所得数据合理,结论正确,有创新见解。另外论文格式正确,书写规范,条理清晰,语言流畅。

5. 该论文选题合理。区域经济问题是经济界研究的热点,而农业经济增长问题亦是当前讨论的焦点,近几年来国内外不少专家对此已有许多较为成熟的论述,在XX也有专家学者对XX区域经济问题做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对XX农业区域经济及其增长问题的结合研究,尚未发现有专门的论述。如何认识XX农业区域经济差距现状及未来的走势,促进农业经济健康持续增长,是经济现实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该论文选题意义所在。

6. 论文选题符合专业培养目标,能够达到综合训练目标,题目有一定难度,工作量一般。选题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7. 该生查阅文献资料能力一般,能收集关于论文的资料,写作过程中基本能综合运用基础知识,全面分析问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一般。

8. 文章篇幅完全符合学院规定,内容基本完整,层次结构安排一般,主要观点集中有一定的逻辑性,但缺乏个人见解。

9. 文题基本相符,论点比较突出,论述能较好地服务于论点。

10. 语言表达一般,格式完全符合规范要求;参考了一定的文献资料,其时效性一般;未见明显抄袭现象。

11. 本文研究了XXXX对处理会计信息失真有较强的实用价值,提供了新的依据。作者思路清晰,论述过程严谨,分析合理,结果于实际应用性较强。论文写作规范,语句通顺,达到了学校对学位论文的各种要求。

12. 该论文选题正确,结构合理,内容丰富,数据资料充分,分析方法先进,写作进度安排合理,结论和建议具有区域现实意义,建议推荐为校级优秀毕业论文。

13. 论文题与论文的内容基本相符,结构完整,语言比较流畅。即或在初稿中除了分段过细外,也没有发现多少严重的语法或拼写错误。作者试图从列夫•托尔斯泰和曹禺的作品中寻找其小说中某个人物的关联。从内容看,作者对原著比较了解,也收集到了相关的资料,如何通过分析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论文写作应达到的目的,而恰恰在这一点上,作者下了苦功夫。

14. 论文结构完整,各部分基本符合XXXXX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的选题很好,有创意。为了写好这篇论文,作者作了一定研究,特别是斯坦贝克的原著。从作者对原著的引用情况不难看出,作者对原著的内容是相当熟悉的。语言也非常犀利,论文条理清晰说理充分,观点具有独创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不失为一篇好文章。

学术论文综合评语 第6篇

2. 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但答辩中回答问题不是很流畅,对设计的细节技术不太熟,回答问题不够切题。

3. 从五部分对论文进行阐述,重点突出,答辩流畅熟练,知识掌握基本到位,时间符合要求。不足是论文中有部分概念错误。

4. 答辩过程中,该生能在规定时间内熟练扼要的陈述论文的主要内容,条理清晰,创新点明显,回答问题时反映敏捷,表达准确,系统演示熟练,专业素养很高,经答辩委员会商议,一致同意其成绩为优秀。

5. 在五分钟的陈述中,该生介绍了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构,以及为此进行的研究,显示出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定的认识。视频设计很漂亮,但不太符合专业要求,若多从计算机专业的角度对实现过程进行设计则更好。

6. 该生流利地陈述了写作该论文的目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古玩网站设计过程很规范,但实体和概念之间联系少,整个设计应该尽量符合计算机方面的要求。

7. 该生陈述清楚,回答问题流利。虽论文立意比较好,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构架和内容都比较庞大,需要较强的独立研究能力,论文题目和客户端登陆服务器模块也需稍作修改。该生准备工作充分,环节陈述完整,论文构思清晰,体现了较好的专业基础,时间把握也很好。就是论文中有需求但缺乏需求分析,对部分答辩问题回答不太清楚,图的表示方式不规范。

8. 本文以……为主题,重点探讨……问题,选题基本符合行政管理专业范畴,充分体现出专业特色。全文结构符合要求,逻辑思路清晰,论据较充分,观点表达准确,语言流畅,论证方法也较合理,但创新点不够,部分观点论证不充分,格式还不是非常的规范,真正属于自己的思想不多。总体上基本合格。

9. 研究内容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选题社会热点问题,逻辑结构严谨。观点表达清楚,论述全面。语言平实简洁,通俗易懂。在论证过程中也能较好地将专业知识原理与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但论据还不够。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0. 选题较具时代性和现实性。全文结构安排合理。观点表达基本准确。全文内容紧扣行政管理专业要求来写,充分体现出行政管理专业特色。查阅的相关资料较多。但不足之处主要是属于自己创新的东西还不多。总体上符合毕业论文要求。

11. 在做硕士论文期间,其积极参与各项教学科研活动,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认真阅读教材和查阅学术资料,大大提升了其教学水平。同时他还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并参与了导师的多项课题,使自己的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12. 其在研究生阶段的科研学习以及工作都是优秀出色的,相信这些经历和积累都将成为其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希望其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将继续保持并发扬严谨治学的作风,兢兢业业,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13. 该生在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思想上要求上进,认真学习,努力钻研专业知识,毕业之际,回顾三年来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做总结如下:

14. 该文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结构安排科学合理,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各部分之间联系比较紧密,观点表述也基本准确,论证内容比较具有说服力。在论证过程中基本上运用了行政管理专业基本知识原理来分析文中的主要问题,但参考的资料还欠充分,文章缺乏自己原创的内容,少数观点论证不深刻和全面。

上一篇:指数函数图象与性质下一篇:结算中心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