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2024-05-27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精选8篇)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1篇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

镇雄县以古镇安尔中学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字、词、句的教学是基础,阅读教学是关键,写作教学是终极目标,在这三个环节的教学中,阅读教学处在最关键的位置,所以,我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狠抓阅读教学,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现在,我把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书写如下,以期同各位语文教育同仁共勉。

一、指导学生学会制订阅读计划

1、认真阅读课本中的精品文章,掌握文中的重点字句,积累语言素材。

2、课外阅读名家名著,学习著作中的人物思想,人生哲理,同时打开自己品味语言的大门。

3、通过图书室,根据自己的兴趣,多读一些名家名著,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4、和同学之间不定时进行阅读心得交流,认真总结阅读中的得失,把阅读学习的结果共享。

5、引导学生制定每天阅读一小时的学习计划,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二、加强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

阅读教学应在教师的引领指导下,以学生的主体独立阅读为主线,以发展语文综合阅读能力为主旨,在整体感悟、理清思路、体验情境、把握意蕴、品味语言、鉴赏评价等具有显性标志的实践环节上,借助各种常用的阅读技能来展开。具体要求是:①美文美读,要在朗读中体验抒情性作品的情感和美感,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如阅读朱自清的《春》,在阅读到“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时,既要让学生把对春天的感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有要把这些优美的修辞句积累起来,以便在以后的写作中运用。②通过略读、速读的技能实践,通读课文,大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思路,提取和筛选信息。在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自读课 文就要使用这种阅读方法。③通过精读、默读的技能实践,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学习从多角度深入解读课文,并进行鉴赏性、研究性阅读。同时,要在“三个维度”有效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创设学习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展开个性化阅读。如读《出师表》中“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时,既要大声朗读,读出诸葛亮“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要要默读,体会“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的含义。这样,就做到了精读、默读与体味和推敲重点词句的含义想结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深层次的提高。

三、以文本为根本,鼓励学生与教材平等“对话”

语文课是要读书的。学好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读书。语文课要引导学生走进“文字”的世界,让学生在文字酿造的美好中真正学“语文”。在语文阅读课中,应注意以下对话: 1与文本对话:如“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文中有哪些语言含义深刻? 我是这样理解文章的;我理解的理由有这些”等等;如读鲁迅的《故乡》,就要预设这样一些问题给学生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文章以什么为线索?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章揭示了什么主题?你觉得文章的精彩语句有那些。请在文中勾出来。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学生就能全面、系统的掌握文章的内容。2与作者对话:如“为什么要这样写?写作意图是什么?写作意图是否体现得很清楚?” 等等; 3与编者对话:如“为什么将这一篇课文组织在这一单元?为什么要涉及这道题?‘研讨与练习’与‘读一读,写一写’有什么区别?编者的意图是什么”等等。

课堂教学的顺序上,应遵循“先学后讲”的原则。课堂教学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学生带着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对课文的初步理解与自己的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带着已经准备好的、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走向学生,把结果讲给学生听。

四、在阅读教学中,把运用与创新作为重点来抓

在阅读教学中,应倡导“自主阅读——合作研讨——个性创新”式学习。这一方式的理念和做法是:学生阅读是学习的起点和基础,是个人独立研读、理解、把握文章的过程。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原文,要边读边想,要圈点勾画,并在阅读笔记上写出感受、欣赏、评价之类的内容。研讨要在自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相互交流,质疑启发,深化理解。在研讨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起好组织、指导的作用,而且还要适时、适度地参与研讨,不能把学生的思路往既定的框子和结论上“靠”,而要鼓励思维的多向性和结论的多 样性,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创新”是在自读研讨的基础上,各人把文章内容或形式的某方面和自己的某些生活经验、文化内存、思想情感等联系起来思考,通过比较延伸、联想和推测,提炼出某种和“教参”不尽相同的内容,并用简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的过程。这个环节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等。这一环节作为高层次的目标要求,教学中可视教材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

应注意的是:在研讨、创新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引领作用,对学生的阅读习惯、思维方式、阅读体验等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必要时进行科学合理的纠正和引导,决不能无原则地对学生的思路、认识或见解等一概予以肯定或否定。

五、通过诵读来提高阅读效果

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的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诵读内容宜参照课标及教材推荐的篇目做出量的规定和质的选择。如教学高尔基的《海燕》中的:——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这是勇敢的海燕,在怒吼的大海上,在闪电中间,高傲的飞翔;这是胜利的预言家在叫喊: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部分时,就要让学生大声朗读,把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读出来,把无产阶级者对光明的向往之情读出来,从而,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更深刻的了解。

六、把阅读教学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在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中,重点字、词、句学生已经全面掌握,阅读更进一层的教学,就是把这些重点字、词、句运用在写作中,使学生写出的文章更流畅,更具神韵,为此,我从以下三方面去进行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教学。

1、片段描写

片段描写是人生作文中的刚刚学爬的过程,通过片段描写,使学生上好写作的入门课,这对学生以后写作水平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在学生阅读教学的同时,应把片段描写当作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消化。如通过让学生阅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一片段的写法后,让学生以《小镇新房》为题,写 一段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房形象,充分运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写作方法,通过对比,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充分展示出来。

2、仿写

仿写是作文教学的起跑线,仿写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就是别人牵着学走路的过程,仿写的水平决定学生的写作水平,为此在阅读教学中,对有代表意义的课文应教学重点引导,教会学生仿写,如教学生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时,要教会学生如何选取典型事例来突出文章的主旨,如何组织材料来表现文章中心,并以《谁是我最亲的人》为题,写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来进行仿写练习。

3、临场写作

临场写作是作文教学的最高阶段,临场写作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自己独立走路的过程,临场写作的水平体现的是学生字、词、句、篇的综合水平,在临场写作时,学生的阅读量有多大,写作水平就有多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吸收了多少写作方法,写作过程中就能体现多少写作方法。临场写作是阅读教学的大决战,因此,我在阅读教学中,很喜欢以作文竞赛的方式来诱发学生的阅读动机,以促使学生自觉投入阅读活动中来。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不是靠篇言之语就能说清楚的,本文只是我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粗浅认识,初中语文教学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2篇

一、更新教学观念,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更新观念,要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要给学生充足阅读文本的时间,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我建构,让学生自己阅读,学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拓宽阅读途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充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创意朗读

有句话说得好:“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同一篇文章的领会不同,读出来的情感就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各自独特的角度去体会课文,去感触课文,再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读出自己的情感。

2、适时引导学生想像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课文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课文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此处做出合理的想象,从而开拓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使学生充分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

如在教学《白杨》一课时,结尾写到:“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了沉思。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爸爸在沉思什么?为什么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我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于是,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发展了自我,在想象中获得真切的体验,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所没有的经历,激发学生的高尚情操。

3、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三、重视朗读训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最常用的阅读方式,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朗读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获得思想的熏陶,又有助于学生情感的传递,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要让学生自主地、全身心地经历阅读过程:

1、让学生自己读书。充分让学生去思,去想,去创,老师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充分发展和全面发展。

2、让学生自己提问。给学生提供质疑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才能更好的读。也是学生由“读会”走向“会读”迈出的最成功的一步

3、让学生自己说话。将教学过程开放化,让学生想说就说,学生的说才会体现个性化;只有将交际形式多样化,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或同座式、或小组式、或全班式),学生说才会落实全员化。只要多说多练,学生说的水平才能不断进步。而且通过这种个性张扬,能转化为学生更具有个性的阅读能力,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

四、读DD是理解、感悟的过程

古训说,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用心最为要紧。一方面是对文字作品的用心思考、用心体会;一方面又是对自己的诵读用心品味,用心体验。是否“对味”,这种“对味”就是理解,边读边看,最有利于从遣词造句到思想感情的融合贯通。

高年级阅读的重头戏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情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更是举足轻重。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色彩斑斓、丰富多彩的世界。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各种有效地方法,引导他们读好文,让学生用真情对课文进行理解、感悟,才能准确与作者及文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达成强烈的共鸣,形成“心灵相融”。

所以教师要围绕朗读要求,加强指导和训练。一般课文在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理解内容,领悟方法,学习运用。包含感情的课文、段落,必须让学生读出情,进入境,品出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这就是说,在读叙事性文章时,要把自己的心放在文章中,尽力将自己的情感贴近文中主要人物,去感受他们的情感,这样才能理解、感悟其含义。

五、读DD阅读中思考、质疑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疑问,因为阅读的过程就是不断呈现质疑的过程。其实,学生在进入阅读情境中,本身就会出现一连串的质疑,但由于年龄小,阅读经验不足,可能无法把问题进行梳理,有时问题在脑海中稍纵即逝,出现“无疑而不悟”阶段。所以教师必须吃透教材,吃透阅读内容,善于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精心设计疑问,真正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提出质疑,说明会读书会思考了。思考与读书联系密切。读的过程就是把读物上的书面语言内化为读者个体语言的过程,只有边读边想,才能达到这一点。所以,会读书的人自然会思考。会思考了,自然能提出质疑。对于学生的质疑,要视情况灵活处理。有些浅层次的问题不必解答,由学生自行完成,而深层次的问题、重点问题可组织学生读书时讨论,还有些与本课教学目标联系不大的问题,可放到课后,让学生探索解决。

[谈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3篇

但是, 我们反观语文教学的现实发现:在中考的指挥棒下, 很多教师不注重语文学科特点, 采取一些短视的做法, 譬如以讲代读、肢解教材、教学刻板等, 致使阅读教学并未真正给学生个性发展开放空间, 学生视阅读为任务甚至是煎熬, 这样的现象最终必将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因此, 教师应及时更新观念,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追求高度自由而有效的阅读, 促进学生的知识内化。

一、放手让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书籍阅读, 使阅读变得有趣

21世纪是信息发达、竞争激烈的时代, 一个思想狭隘的人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广泛阅读才是人们更新信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2009年度教育风云人物”朱永新先生也说:“一切凝聚着人类文化精华的读物都应进入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鉴赏文化精品, 提高审美情趣, 充实精神营养, 完善人格塑造……唯有这样, 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世纪的精神巨人。”

所以初中生除了阅读语文课本外, 教师还应让学生进行更多的课外阅读。学生在自由挑选书籍的初始阶段, 往往会更关注与自己生活的世界接近的内容, 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等等, 因为学生对这些文章所表达的世界非常了解, 阅读时不会遇到理解上的障碍, 所以阅读的过程简单而又快乐。当然, 教师也可推荐读物给学生阅读, 如贾平凹、莫小米等一些当代名家作品或者是《读者》《青年文摘》上能引起学生共鸣的美文。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当学生在阅读中或是获得了未知信息, 了解新的观点;或是受到了感染熏陶, 得到了美的享受, 体验到这种阅读的快乐之后, 阅读便会变成自觉的行为。这时, 学生视野会更广阔, 会有更高层次的阅读, 这对语文学习就是一种推进。因此, 让学生喜欢阅读, 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很重要, 切忌把学生的阅读愿望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舍弃部分阅读的讲解和训练, 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时间

繁琐的课文分析和阅读训练其实质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短期内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却不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要依赖自觉的阅读。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所说:“阅读要靠自己的力, 自己能办到几分务必办到几分, 不可专等老师给讲解……因为阅读是自己的事, 像这样专靠自己的力, 才能养成好习惯, 培养真能力。”所以, 我更重视学生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让学生订好一周的阅读计划, 按计划阅读, 周末作好阅读反思;抽出一节语文课作为阅读课, 让学生潜心吟咏, 自由徜徉在书的海洋;假期会布置阅读的任务, 把阅读量化, 便于评价与考核。

三、尊重学生独立的个性和情感, 和学生平等对话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一个思想、感情和感受的世界。”文本、教师、学生之间是有文化的碰撞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差异, 与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 从“灌输者”变为“引导者”, 从“主唱”变为“伴奏”, 和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 与学生平等对话, 积极肯定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有心理上的安全感, 这样才能在阅读中接受更多。

比如, 《夸父逐日》一文的教学, 我就力求用宽容平等的心态展开阅读教学。以下是我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这篇文言文文字浅显, 但蕴涵很深, 对于如何看待夸父这个神话人物人们一直意见不一。今天, 我们也来说出自己对夸父的看法。

(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允许交流)

生1:夸父是一个勇敢坚强、目标远大的英雄人物。

师:这个说法和教参上的说法一致, 应该是得到最多人认可的说法。有不同的意见吗?也许不同的意见更有价值!

生2:夸父自不量力。千百年来, 没有人敢向太阳挑战, 而夸父没有经过周密计划就冒失行动自然难逃失败。

师:你的说法很有新意, 不知道还有没有更妙的理解? (这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的思路被打开, 思维的碰撞更活跃了。)

生3:欲速则不达。我们学习也是这样, 只有充分努力才能跑得快, 跑赢时间才是最后的胜利!

生4:夸父还是远古时代水资源贫乏的牺牲品, 这更提醒我们节约资源。

……

师 (小结) :对于“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理解, 一直是存在正反两种观点。今天我们同学除此之外更读出了它的现实意义, 真让老师惊喜!

在这堂课上, 教师及时给予学生欣赏与肯定, 为学生创设了开放的阅读空间, 学生在和老师的平等对话中个性得到了张扬。反之, 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设定阅读的框架, 作“捆绑式”阅读, 学生的理解肯定不如现在丰富而多解。所以说, 教师要心中有学生, 时时创设宽松平等的阅读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就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

四、有“放”更有“收”, 即引导学生阅读, 教给学生方法

提倡自主阅读, 并不是说教师可以放任自流, 让学生天马行空, 这时教师要巧妙地引导学生的阅读。叶圣陶说过:“教师当然须教, 而尤宜致力于‘导’。导者, 多方设法, 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 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所以,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 勤于诵读。

阅读应以读为基础, 只有通过反复地读, 才能体会其神韵, 领会其精华, 掌握其实质。因此, 教师应先教会学生读的方法。比如通过默读、范读、齐读、指名读、分角色读、自由诵读等各种方式的“读”来学习认字用词、积累语言、说话作文、陶冶情操, 从而体会文章要旨。如学习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时, 我就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 如教师范读、领读、齐读等, 让学生一遍遍诵读。最后一遍读到结尾“我俩在一块儿, 要好好儿活……”时, 许多学生已经眼睛湿润, 喉咙哽咽了。这时, 阅读的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都已经达到了。所以, 有时过多讲解反而影响学生的自主阅读。这一点, 著名特级教师韩军也说过:“传达文字生命动感, 须诵读。”

2. 勤于动笔。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动笔, 能够积累资料, 加深理解, 透彻把握书中精髓。学生除了可以采用常用的积累摘录法外还可采用批注阅读法, 对自己感兴趣的、认为写得好的句与段进行圈点, 在字行间释词释义, 或写上一两句自己的心得, 这也是阅读个性化的体现。如学习《生物入侵者》一文时, 对于课题的理解, 学生的批注就很有价值:“生物入侵者”指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 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入侵者”是贬义词, 包含作者情感倾向;“入侵”一词暗示了危害严重……这就是文本的品读了, 它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 真正有自己的创见。

3. 巧于质疑。

“学贵有疑, 有疑才有变通, 有变通才有创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 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作出自己的判断。”因此, 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思考质疑。每读完一篇文章, 我总会设置这样的问题:你认为文章哪里给你的印象最深?哪一点你最欣赏?还有不足之处吗?这些问题都是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不人云亦云, 利于培养个性化阅读的能力。如教学《台阶》一文时, 学生经过反复诵读就挖掘出这样的问题:本文讲述了一个勤劳、朴实、向上的农民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了几十年, 在目标达成之后却沮丧颓废了。作者为什么要设置这样一个让人叹息无奈的结尾, 而非昂扬向上、鼓舞人心的结局呢?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开始了激烈的讨论, 最后师生达成共识:父亲是中国传统农民的典型, 他们为了让后代过上比自己好的生活, 一生奋斗不止, 虽然卑微却承担起了推动历史向前的社会责任, 父亲的伟大远远超过了他的“可悲”。

4. 善于拓展。

拓展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直接反映, 是阅读的活化。“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所以, 教师要抓住有利契机, 进行有效拓展。比如, 在教学《福楼拜家的星期天》一文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领会人物描写的作用, 我在阅读之后引导学生想象:当福楼拜等四位大作家正在讨论文学写作的时候, 莫泊桑来了。这时, 他们分别会怎样迎接?有什么样的神情、动作和语言呢?又如, 教学《竹影》一文时, 我让学生从“竹影”发散, 谈谈自己小时候做过的游戏, 例如玩泥巴、做风筝、折飞机等, 思考平凡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艺术的创造?还有把《羚羊木雕》的插叙变换成顺叙, 《黄河颂》的第二人称变换为第三人称等等, 作比较阅读。这些拓展训练都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或为学生积累写作方法。

总之, “教是为了不教, 一边教, 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语文阅读如一方星空, 需要坚持守望, 才能认识星空之美。教师更要做学生的守望者, 教会学生阅读, 释放学生阅读中的个性, 让语文课堂生成自由而张扬的精彩, 让学生做阅读真正的主人。

摘要:目前, 语文的个性化阅读往往被教师忽视, 学生的自主阅读愿望不强。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 必须在阅读教学中开放阅读方式, 张扬学生个性, 从而达成知识内化。

关键词:阅读教学,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年

[2]苏霍姆林斯基, 《教育的艺术》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4]Charles Bazerman, 《阅读的内在动机与兴趣开发》, 《教研天地》, 2010.03

[5]李迎春, 《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中心》, 《教育导报》

谈谈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 第4篇

一、营造民主、和谐氛围,使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学习情绪和主动性曲折关键性的作用。不管教师遇到什么不高兴的事,心情多么的不高兴,也都要微笑着面对学生。即使是在课堂上,学生让你生气了,你也要巧妙的进行处理,不能影响课堂气氛,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情绪。课堂上,教师不必要求学生规规矩矩,象小绵羊一样温顺,学生课堂上的发言完全可以自由一些,努力营造阅读课堂教学和谐的轻松的氛围。学生从心理上放松,把课堂当作师生共同探讨,共同交流的乐园,使自己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和谐的阅读氛围可以有效的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平等、和谐共处、民主团结的师生关系,打消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的汲取知识,展现个性,放飞想象,驰骋于文学作品的海洋中。创设比较浓厚的阅读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了解作品背景,融入作品情节,感受作者的情感。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的技巧,精心设计阅读教学中的提问,做到问题设计巧妙、科学、学生易于回答。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表独特的见解,鼓励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制定明确目标,分层教学,创建交流平台

1、要制定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训练目标要明确。学生每一节课的阅读教学都有具体目标和任务,训练目标要明确,课后阅读也要有比较具体的阅读目标。如在布置课文预习时,要让学生利用工具书查找认识并学习理解课文中生字生词;再要求学生阅读整篇文章,通过初读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自由结合学习小组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层次,并给各小节加小标题。教给学生鉴赏诗歌、散文的方法,教给学生理清作者的思路,教会学生如何去欣赏、鉴赏美文中精彩的内容,分析课文的艺术特色,了解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魅力

2、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对于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课文内容要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阅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学得好。当然,这就要求我们对每个层次的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分别要有比较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使每个层次的学生都乐学、爱学、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在活动中得到不同程度的训练和提高。

3、教给阅读方法,训练阅读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教师应该适时地分类对学生进行一些必要的、有效的阅读指导。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阅读中积累阅读技巧,针对不同题材和体裁的文章进行问题的解答。无论哪种题材和体裁,都要特别留意文章或段落开头: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的词语和句子。也要注意文章结尾: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画龙点睛的词语和句子。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词语往往是理解文章抓住文章主题的突破口,是解答问题的关键之所在。阅读既有深度,又要有广度 初中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 和速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阅读的效率。因此要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方法。如泛读法:即广泛阅读;精读法:熟读而精思;通读法: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跳读法:跳跃式的读书方法;速读法:快速阅读;略读法: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还有再读、写读、序例读、选读法等。其中精读、略读、快读是现代阅读必须谙熟兼备的综合技巧。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习惯既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同时也是语文素养的一种体现。好习惯能造就人,学习语言的好习惯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因此,语文教学应注重语文习惯的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要培养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的习惯。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始,启发学生爱读书、多读书,使学生体验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趣。同时还要经常组织读书心得交流会、故事会、阅读比赛等活动。其次,要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学会阅读时在书上勾点圈画等批注的使用方法,养成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最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使用工具书是读书、写作和寻求新知的需要,学生阅读教材、课外书更是离不开工具书。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从细微处人手,要在坚持不懈的反复练习中养成。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有周密的考虑和科学的安排,要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循序渐进的去培养和发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要有耐心和恒心。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5篇

谈谈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一个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主要是靠文化来维系。纵观当今世界,经济越发达的国家,对本民族的文化就越珍惜。未来社会将越来越强调人才的文化素养,加强文言文的学习,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认为,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有效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感悟古诗文的魅力。那么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应该“咬定‘根本’不放松”。以下是笔者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要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现代学生而言,文言文属于陌生语言,这就要求教师将枯燥的内容放置在生活之中,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而又严密、系统的氛围中学习,最终达到教学目的。具体方法如下:

1.美读法。古人云:“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教师范读时必须美读,读出神韵,读得摇曳生姿、回肠荡气,让学生不仅听出语气、情感,还激发其学习的兴趣。

2.表演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改编成课本剧,进行即兴表演。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晏子使楚》《郑人买履》等课文都可以运用。

3.绘画法。许多优美的文言文都可成画。如《记承天寺夜游》《爱莲说》等文章都可以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精妙的图画,在挥洒自如中,让陌生的语言真实地展现面前,学生在想象的天空中尽情地翱翔。

二.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正确朗读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要加强诵读,培养语感必须要求学生学会朗读方法及注意点,如:正音、停顿、语速、节奏等,必要时可适当加入体态动作。

不少学生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会读就行。其实不然,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文要求掌握的知识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和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要加强诵读和背诵,指导诵读时要求学生要读出抑扬顿挫和感情,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学生诵读的文言文多了,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文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

三.教师要解疑答惑,指导方法

古文化浩如烟海,教师永远讲不完,这就要求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其学习能力,使之借助工具自己探索历练,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指导学生对所学文言知识进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例如学习《马说》《爱莲说》之后,要归纳说明,“说”是古代文体名,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文言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如:一词多义,特殊的文言句式等。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类化和迁移,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自学能力。

以学习文言词语为例,文言词语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等。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学生学会归类和积累。考试时不会直接考课本上的原题,但题目答案在课内,要想考出好成绩,就一定要牢固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的方法便是分类归纳,加强积累。以《送东阳马生序》为例,文中一词多义现象非常多。如“以”、“之”、“而”等等。这些文言词句很容易记混淆,教师可指导学生归纳该词有几种用法,分类记忆,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了。日积月累,收获是非常大的,天长日久,效果将更可观。

四.联系生活学习文言文

“文言”和“白话”二者之间有不可分割的血缘联系。因此,我认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学文言。

以学习《幼时记趣》一文为例。文中“以丛草为林”中的“以„„为„„”是常用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把„„当做”。其实学生在生活中早已接触,“八荣八耻”中“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媒体宣传的主题,被配曲传唱,学生早已理解并记忆。本文中的“以„„为„„”与其中“以„„为„„”意义和用法完全一致。教师把文言文和生活联系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强了记忆效果。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6篇

谈谈阅读教学的朗读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小学教学中读的基本目标,也是衡量一节语文课任务完成的标准。”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方法,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当学生读得不符合要求时,有的教师只是简单地提一下“要注意读出感情”等要求后,让学生再读一次就过去了,长此以往,必将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因此,必须改变这种状况,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一、体会感情——把握朗读基调

要读好一篇文章,必须先深入阅读,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思想感情,才能在朗读时以声传情,准确地表情达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必须紧扣课文,从字词句入手,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理清作者的感情变化线索,还要联系实际,阅读时才能把握朗读基调和语气。

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通过描写一个小女孩大年夜在街上卖火柴的事情,反映了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罪恶,表现了作者对穷苦人们的同情。根据该文的内容及中心思想,朗读该文的基调就应该确定为低沉缓慢。朗读时又要根据每擦一根火柴小女孩内心的情感 “悲——喜——绝望”的变化适当变换语气、速度和语音,这样才能生动地表现出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品味语言——训练朗读技巧

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来源,通过读,学生也同时获得了说话的样本和写作的范例。这些技巧都必须在品析词句段、体会感情中掌握。

1.选择感情浓烈的句段。课文中某些句段,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作者某方面强烈的思想感情。比如《梅花》一文中“多少年过去了,我每次看到外祖父珍藏的这幅梅花和给我的手绢,就想到这不只是花,而且是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眷恋祖国的心”,这句话要求学生体悟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思国之情。

2.选择含义深刻的句段。课文中部分句、段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蕴含某方面的哲理,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思考、讨论,才能理解、领悟。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从我心底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在爱的鼓舞下,我努力地向前驶去。”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在两个极端的爱下努力向前驶去。

3.选择描写精彩的句段。课文诸如运用了比喻、排比等手法,或者具有总起、过渡等作用的句段,都是学生学习语言表达方法的好素材。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这篇优美的散文,是一篇很好的朗读素材,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并珍惜时间的可贵,从现在做起,把握好今天,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三、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

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时,通过对语言、文字、句段的训练,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以听促读提高阅读水平。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必须联系上下文,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了解句与句之的联系,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小声跟着模仿。因此,教师对教材中

准确的词语、优美的句式、生动的片段,要多作范读,突出语言特点。坚持这样的练习,就能慢慢促使学生掌握普通话的标准发音,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提高阅读水平。

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用哀婉的语调描绘情境:“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然而今天,他静静地躺在灵车里,越去越远,和我们永别了!”教师悲伤的语气,悲痛的表情,把文中人们送别总理的感人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把无限悲痛和深切怀念的感情传导给学生,使学生入情入境,从而激发学生深深热爱和缅怀总理的思想感情。教师的示范性朗读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成为朗读的样板。所以,语文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做好朗读的指导和示范。

四、扮演角色——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谈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率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教学效率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1A-0032-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初中语文的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实现了进一步的创新与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提高初中语文的教学效率,是广大语文教师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一)整体把握课程内容

在进行实际教学工作之前,教师必须对课程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把握。首先,教师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细致的研究,在此基础上确定年级目标与单元目标。同时,教师必须处理好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价值观与情感态度这三个重要维度之间的关系,确保教学活动的明确性与规范性,避免盲目性与随意性,使整个教学过程都处于一种科学有序的状态。如我们在进行人物分析的教学活动时,不能够只讲解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而要把他放在故事中,从其所处的时代、作者的创作背景等方面去考虑,让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人物,把人物理解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二)确保教学目标的合理性

教学目标的制定,从根本上来讲其实就是为了给实际的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参考,让教学能够明确而又有序地开展,教师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突出重点,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到应该如何进行课程学习,应该加强哪一方面的强化练习。首先,为了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与学生的实际能力持平,或者将学习目标制定得稍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这样可以适当地激发学生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切忌将目标制定得过高,因为当学生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目标时,就会丧失学习信心。例如,在进行鲁迅《故乡》一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书本和时代背景探讨文章中的闰土是否具有封建思想,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次,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确保制定的目标简明突出,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课程的难、易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将主要精力投入到重点内容的学习中。比如,笔者在教学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时候,就从文中的四个图形入手,勾起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从四个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的图形,重点引导他们理解“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做到教学目标简明突出,确保整个教学过程都围绕教学目标顺利开展。

二、充分激发学习兴趣

(一)合理运用“导入法”

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应该生动、形象且充满乐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生动的课堂导入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打开学生对于新课程学习的兴趣大门,从而引导其在短时间内进入到高效率的学习状态中。语文教学的导入方法有很多,其中运用得最多的便是故事导入、图画导入及谜语导入等,教师要结合课文的性质与教学标准,从教学实际出发,合理地选择与设计课堂导入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先声夺人”的目的。例如,在进行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安塞腰鼓》这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先出一则与腰鼓有关的谜语,让学生去猜,使学生在上课一开始就处于一种兴趣盎然的状态中,这样就能在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同时,很自然地实现与课题之间的过渡衔接,顺理成章地进入下一步的教学活动中。

(二)积极运用“悬念法”

好奇心与求知欲的力量是强大的,当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或者某一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往往就会在兴趣的指引下对该事物或活动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语文教师应重视这一教学规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并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勾起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听课,并在听课的过程中积极寻找解决疑惑的办法,这样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设置悬念的时候,教师必须确保该悬念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能够切中要害,以此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深入的解读。

三、大力创新教学方法

(一)进行鼓励式教学

实践表明,鼓励式教学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融洽。教师的一次鼓励、一句表扬,可以使学生获得信心和动力。在得到肯定后,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兴趣更加浓烈。因而,在课堂上,我们要注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做到不偏爱学优生,不放弃学困生;在批改作业的时候,写上一些鼓励性的评语;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要适当地表扬有进步的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注与鼓励,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其获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二)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而多媒体技术不仅具有大容量、快速传输以及直观性的特点,同时也能将抽象的内容进行具体化处理,将课本中难于理解的内容进行合理的转换处理,将其变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更为直观的内容,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课程内容有一个具体的了解,确保其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与技能。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观舞记》中有很多描述印度舞特点的句子,其中也包含了很多赞美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言,不过这些语言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笔者在课前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和视频,制成课件为学生展示出来。这样能够给学生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帮助其进一步了解文中的内容,从而解决教学难点。

(三)开展课堂实践探究

单一的课堂讲解模式不能使学生深刻地学到知识,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巩固、提高,因此教师应当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比如,教师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外书来阅读,并给其他同学推荐书籍,比如《名人传》《海底两万里》等。学生阅读完了,教师可以专门设置一堂课让他们讲述一下自己的感受,让他们交流探讨。

四、积极进行教学反思

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就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教师只有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才能真正做到对教学过程中的得失有一个细致的剖析,并在剖析的过程中不断学习与完善,让自己完成从“经验型教师”到“反思型教师”的转变。在反思时,教师不仅要对课堂的成功内容进行回顾,更要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进行深入的剖析,并及时寻找解决办法,以为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总之,初中语文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总结、探索出一套与新课程教学相适应、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提升语文教学课堂效率,达到提升学生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的目的。

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第8篇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陶冶学生的情感, 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在阅读中, 学生在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时, 还能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同时还可以把阅读中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习作中去。

一、在快乐中阅读, 在阅读中快乐

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要鼓励学生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 读出自己的见解, 读出自己的认识, 读出自己的韵味, 让他们的个性在阅读中得到张扬, 心灵在阅读中得到放飞, 让他们充分享受文章的神韵, 享受阅读后的快乐, 从而让学生喜欢读书。

二、在阅读中积累大量的知识

阅读有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 而课外阅读是积累材料的主要来源。在快乐阅读的前提下, 学生会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 并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学习大量的写作方法。

(一) 将阅读积累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去

广泛的阅读可以使学生思维敏捷、情感丰富, 并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但这些写作素材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工整理, 变成自己的语言。这就要鼓励学生写周记、写日记, 把自己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用自己手中的笔写下来, 把身边自己感兴趣的事记下来, 用上自己积累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以日记的形式自由表达。教师要告诉学生写日记并非像写作文那样有字数限制, 而是可长可短, 生活每天都有可写的素材, 只要抓住其中一个值得写的地方, 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记述下来就可以了。长此下去, 自己的作文水平将大有提高。

(二) 要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

阅读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作文成功与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主动畅游书海, 不断接受文化熏陶, 主动培养审美情趣, 为作文储备大量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 那么知识储备就贫乏, 就很难培养作文兴趣。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实践也告诉我们, 大量阅读文学名著, 阅读其他相关书籍, 在扩大学生的视野的同时, 还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还可以丰富他们的写作素材, 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学写读书笔记。

读完一篇好的文章, 学生一定会有很多感想和收获。写读书笔记就是学生练笔和积累素材的好方法。阅读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就着作品蕴含的思想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写读后感想, 或摘录文中的佳词妙句, 或体会文章的写法。写好后, 教师定期选出优秀的笔记读给同学听, 让同学学习, 同时也给写得好的学生以鼓励。这样读写结合, 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就逐步养成了, 不但扩大了知识视野, 也不断提高了作文能力。

2. 练习仿写。

练习模仿范文是初中阶段有效的习作方法。一篇文章或一段话, 我们可以抓住全文的构思、开头、结尾、前后照应、句式表达、文章段落、修辞等几个方面进行仿写。这样, 读与写就巧妙结合起来了, 达到了文与文读写的结合。

3. 扩写和缩写的练习。

比较短小精彩的文章, 让学生练习扩写, 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篇幅较长的文章就要练习缩写。缩写就是在不改变文章的原意、主要内容、基本结构、顺序和体裁的前提下, 对长文章进行压缩, 把它变成篇幅短小的文章。

4. 练习续写。

在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写出课文的结果, 这个结果既要符合情节的发展, 又融入自己的想象, 让文章有一个自己认为比较圆满的结局, 从而提高写作的水平。

5. 勤写多练, 作文以外多下工夫。

学生在平时要利用课余时间多练笔, 这样写作时才得心应手、一挥而就, 不要到临场时才知道就为时已晚。因为作文的素材是平时观察和积累起来的。如果平时不练笔, 不下苦功夫, 那么积累的素材固然就少, 作文时不是写得简单, 就是像流水帐, 毫无特色, 没有材料可写。这就要求学生加强课外练笔, 勤写多练, 提高作文能力。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 每周写周记, 把当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下来, 不断地练笔, 天天坚持, 作文水平一定会有所提高。

上一篇:英语教研组述职报告下一篇:妈妈我爱你_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