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2024-06-04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第1篇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教学设想】

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

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

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用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1)导入:投影“两本小说,一座丰碑”并提问这幅与鲁迅先生有关的联对中的两本小

说和一座丰碑分别指什么?(明确:两部小说即《呐喊》、《彷徨》;丰碑即这部小说的意义:其中《呐喊》是鲁迅先生第一部短篇小说集,也是现代文学和现代现实主义的坚实的奠基石,在文学史与现实中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家想知道《呐喊》这部小说集的创作动机和创作历程吗?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鲁迅的《呐喊》自序。

2)投影鲁迅先生简介与《呐喊》中包含的一些经典篇目如:《狂人日记》、《故乡》、《孔乙己》、《社戏》等。

3)给学生5分钟左右的时间自读课文

a:圈画出生字生词;

b:找出鲁迅创作《呐喊》

自序的契机是什么?

明确:金心异(钱玄同)的来访。

①提问:金心异来访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约稿。这两位文化巨人的一次对话所撞击出的火花足以载入史册,同时一位不世出的文学家也于此诞生。

②找3位学生分角色朗读11~21自然段

提问:金心异来访时鲁迅正在干什么?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

明确:抄古碑(消极、沉默、寂寞)

提问:鲁迅为什么会陷入这种状态?

明确:联系当时中国的现状(军阀割据、生灵涂炭,侵略者虎视眈眈,时刻伺机瓜分中国,而鲁迅作为一个激进的青年,一个文弱书生在强权面前是那样的无能为力。所有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顿时灰飞烟灭。

提问:金心异约稿成功了吗?

明确:成功了,金心异说服了鲁迅。

提问:在鲁迅与金心异那段堪称经典对话里面提到了几个颇为隐讳的字眼,如:“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和“大嚷起来”引导学生讨论它们各自象征了什么?

明确:(投影)铁屋子――黑暗的、禁锢极为严密的就中国

熟睡的人们――愚昧、麻木的国民大嚷起来――唤醒民众而发的呐喊

4)提问:金心异的来访是不是鲁迅创作《呐喊》的主要原因?

明确:不是,金心异的来访只是鲁迅创作《呐喊》自序的主要契机与动机,鲁迅创作《呐喊》自序主要原因还和那破灭的三个“梦”有关。

5)引导学生自读1~10自然段,找出鲁迅的三个“梦”。

一、洋务救国梦(在洋务救国梦之前鲁迅先是交待了自己家道的败落,然后写到父亲去世,注意:鲁迅在写父亲去世的时候用了“终于”一词,难道鲁迅盼望父亲去世吗?)

明确:终于本指经过漫长的等待而得到的结果,在这里是对父亲在经过了长期庸医治疗下对开方医生的一种反讽。

鲁迅在进入洋务学堂后,看到了许多四书五经上没有的新知识,在联系到父亲去世,于是有了“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无意的骗子”,对于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学生讨论。

明确:这只是鲁迅在经历了父亲去世以及身边的一些事实的片面之言。中医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过是有一些黑心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庸医打着中医的幌子招摇撞骗(恰好被鲁迅赶上)而已。

在这个时候鲁迅萌生了第二个梦。

二、学医救国梦(鲁迅学的是西医,由东京到仙台,这一段由于学生学过《藤野先生》可以略讲。对于鲁迅放弃学医的原因要着重提示一下)

伴随着第二个梦的破灭,鲁迅回国,从而衍生了第三个梦。

三、文学救国梦(《新生》无疾而终,第三个梦破灭。重点讲述“不名一钱”这一个成语“名”占有,“不名一钱”即不占有一个钱。用实例与“不值一钱”区分。

6)三个梦连续破灭使得鲁迅陷入消极、沉默、颓废。由此可见金心异的来访意义非常。

7)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思考鲁迅创作《呐喊》自序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慰藉猛士

唤醒民众

【板书设计】

一、《呐喊》由来三个梦破灭――金心异来访

二、生活经历绍兴侍疾――南京求学――东京学医――北京蛰居

(看透世态)(抉择学医)(悲哀寂寞)(看到希望)

三、创作目的慰藉猛士唤醒民众

【教学后记】

这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和作者写作这些小说的缘由,在分析中我们又清楚地看到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发展历程。这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学着从关键的词句入手来分析解决问题,这才是最重要的。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第2篇

学习目标:

一、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和思想发展过程,学习鲁迅追求真理探求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学习本文围绕中心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选择典型材料说明思想发展过程的写法,并了解序这种文体的特点。

三、通过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培养如下能力:

1、主动、全面的探究知识的能力。

2、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3、在网上寻找有效信息的能力。

4、通过网上的有效信息,写一篇有深度的分析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的能力。

5、根据自己所写文章和收集的有效信息,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相关问题的能力。

6、有创意地提出新颖独到的观点并进行充分的诠释的能力。

学习指导: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本文是鲁迅先生为自己1918-1922年写的短篇小说集(共14篇)写的序言,记叙了作者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社会观、文艺观和创作态度。学习本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读全文,概括出鲁迅先生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概括段意可借助复句分析和句间关系及语法分析等手段,特别是要充分认识第一段及倒数第二、三、四段各句关系或复句关系;然后借助表示地点的词语以及承递性的语句,列出全文提纲。)

2、了解“序”的文体特点,在理解全文大意的前提下,结合本文的文体,结合重点语段,概括出鲁迅先生创作小说并命名为《呐喊》的由来。

3、理解文意时,可结合初中学过的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件小事》、《故乡》等,对重点语段要细加揣摩,并通过同学间的相互讨论,质疑解难。

4、课外阅读《呐喊》中的小说,如《狂人日记》、《药》等,以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二、抓住特点,突出重点

《〈呐喊〉自序》是一篇很不寻常的序文,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指它的内容十分重要,还指它在写法上很有特色,抓住特色,就有利于对内容的理解。

1、统一笔调下的组合式结构:从全文结构看,可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按年代先后叙述他先有志于医学而后又弃医从文的一段经历,是他自传的一个片断;后一部分,写的是《呐喊》集中小说创作的经过,用了散文的形式。但是,作者在全文的写作中,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运用了文艺性的散文笔调,从而给人以和谐统一的感觉。

2、组合结构下波澜起伏的内容:作者写梦与梦的破灭,写希望与失望,变化迭出,在波澜起伏间,把他生活的那一段中国历史的动荡影象融化在自己身上。

3、序文与文集表现手法的统一:鲁迅写序文,很注意文集中的内容,在序文中把具体的描写与生动的叙述结合在一起,在记叙性的散文中包含着小说和杂文的手法。同样,他为《野草》写《题辞》,用的是散文诗的情调;为《中国小说史略》作《序言》,用的是文言。

4、精炼含蓄的语言:作者写他和金心异的对话,说自己的梦和寂寞,都很让人玩味。

学习方法:

一、自主学习,解难质疑

1、浏览课文,寻找关键词:关键词是一篇文章的灵魂,快速阅读本文,从中提取几个你认为能涵盖全文内容的关键词(点:“梦”――“寂寞”――“呐喊”等)。

2、深化或细化阅读,扩充关键词:能结合文章,解说特定的关键词,补充事实依据,使之丰富充实。

3、领悟课文,领略比喻之美:如“寂寞如大毒蛇”、“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铁屋子”、“呐喊”等,使文章含蓄深刻、妙趣横生。

4、精读第22段,正确理解鲁迅的.“听将令”?(此时的呐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遵从革命先驱者的意愿的“呐喊”。)

5、结合提纲,试分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由于本文既要叙述自己过去的某些经历状况又要表述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演变,所以采取了夹叙夹议的写法。)

二、合作探讨,研究拓展

1、小组合作研究

① 关键词的微妙变化说明了什么?(点:叫喊、大嚷和呐喊三个词的有序运用,巧妙地表现了鲁迅先生由主张文艺救国到运用文艺做革命武器的心路历程。)

② 详写“消沉”生活为了什么?(点:一方面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文艺救国失败后的无限痛苦与寂寞;另一方面,也恰恰证实了鲁迅先生并不是真正的消沉,他是在沉默中反思,在反思中积蓄战斗的力量。)

③ “呐喊”有什么丰富的内涵?(点:呐喊是鲁迅先生所从事的革命文艺,更是鲁迅先生的革命宣言、革命态度与革命行动,也是对前驱者的鼓励和慰籍,一种唤醒和号角,一种希望和期待――革命队伍的壮大和事业的兴盛。)

④ 王朔在《我看鲁迅》一文中说:“我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些东西的。”针对王朔的这个评论,你有什么看法?(点:关键是要有理有据)

2、小组组合落实

① 确定人员:全班同学自由组合,4个人为一组。

② 确定选题:在下列选题中或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中确定一个:

A、研究鲁迅传记为他的思想发展划分阶段,尤其要侧重研究和课文有关的前期思想发展。

B、研究鲁迅小说,为他的人物形象归类,尤其要侧重研究《呐喊》在现代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地位。

C、研究课文本身,诠释“呐喊”一词的丰富内涵,重点研究“鲁迅为什么创作《呐喊》”,以及“为什么而‘呐喊’”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

D、自由研究,对由课文中引发的有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如鲁迅写小说为什么要用曲笔等。

③ 明确分工:组长,负责组织落实、协调关系;另外分笔记输入员、上网查询员、资料整理员、研究报告汇报员等。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第3篇

鲁迅早期的思想在《〈呐喊〉自序》中有很好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讲解这些,把鲁迅的思想演变弄清楚,让学生了解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在弃医从文的过程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让学生知道鲁迅在年轻时候的伟大抱负。对鲁迅思想阶段的划分和区别,学生可以不需要了解这么多。

通过对本文的通篇阅读,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在班级上进行自由讨论。在《〈呐喊〉自序》中,主要由两个段落组成,教师可以针对性的提出这样两个问题:首先,鲁迅先生的梦想到底是什么,因为在这个序中作者一开始就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些梦想到底有没有结局?其次是题目的拟定,为什么鲁迅先生把自己的第一本小说集命名为《呐喊》,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在文章的第一段中,鲁迅先生重点回忆了自己年轻的两个梦想。在最开始的时候,鲁迅是把当医生作为自己最初的梦想,在文章中是这么写的“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这个梦想主要是体现了救国救民的一个愿望。鲁迅先生的另一个梦想就是创办一个杂志《新生》,希望通过文字的力量来拯救国人,这是一个提倡新文艺的梦想。这两个梦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都已经失去了梦想的光泽,逐渐破灭,鲁迅先生是这么描述梦想的破灭的,“而其后却连这三个人也都为各自的运命所驱策,不能在一处纵谈将来的好梦”。随着梦想的破灭,鲁迅先生就感觉到了巨大的寂寞,“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重点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过程。从鲁迅先生其他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的家庭其实是很富裕的,但是后来逐渐的没落,后陷入了困顿,鲁迅先生于是感慨到“看见世人的真面目”。为了入世,鲁迅先生决定去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放弃稳定的家庭生活,打破常规,不管别人的看法,毅然“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先是从家乡到了南京求学,后又从南京东渡日本。“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周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就是鲁迅先生刚到日本时写的《自题小像》,里面充满了他的抱负和热忱,这就是他学医的动机所在。但是当鲁迅先生在一个新闻影片里看到中国人是作为“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时,他感觉到了学医已经不能救治国人了,也不是一件很要紧的事,因为“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鲁迅先生的一个梦想由此而破灭了,尽管当时他已经在仙台医专学医有两年时间了,导师藤野也对他不错,但为了拯救更多的国人和民族的利益,他还是决定弃医从文了。在鲁迅先生的选择出发点中他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利益,全是站在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考虑的。

在第二段落里,鲁迅先生主要是写了自己的理想破灭之后,经过整整十年的寂寞生活后,由于有了“五四新文化运动”而又重新燃起希望之光,在文章中有一段鲁迅先生与金心异的对话,就是反映了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期待。从此之后,他就彻底摒弃了自己那种颓废的状态,全面投入到新文化运动之中,成为反帝反封建的斗士和旗手。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到“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铁屋子”,就是比喻了经历了几千年发展的中国的封建统治的黑暗和根深蒂固。而为了突破这种黑暗和根深蒂固就要不断地去唤醒更多的人们自觉的抵制,才能打破牢笼和摧毁铁屋子,于是鲁迅先生才把小说集的名字定为《呐喊》。“我的取材, 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 意思是在揭出病苦, 引起疗救的注意。”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如是说。鲁迅先生为时代的呐喊是出自内心的一种使命感,是“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对一些人物的描写就是为了替这些阶层的人们进行呐喊,如孔乙己、闰土和阿Q等,一方面鲁迅先生对这些人物悲哀,另一方作者希望通过对社会病痛的揭发,来唤醒人们对推翻黑暗社会的勇气。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写作目的和态度,鲁迅先生才能够把积累很多年的心中的革命激情奔涌出来,通过笔端形成激荡人心的文字。从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鲁迅先生便全心全力的进行创作,一发不可收拾,四年之后便结集成了小说集《呐喊》。

《呐喊》自序有感 第4篇

接触鲁迅的作品应该是从小学开始的,读的第一篇便是《狂人日记》。尤记当时知识浅薄,以为里面的吃人便是真的吃人,但这一篇还是深深的烙在我的脑海里。

鲁迅的《呐喊》是一本小说集,起于1918年的《狂人日记》,迄于1922年的《社戏》。但全部的小说都围绕一个主题和一个目的,而这个主题和目的就在他的自序中,那就是揭露社会本质,呼唤人们觉醒。

所谓自序,就是作者自述写作意图、过程或作品大旨的文章,或自述生平阅历的文章。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就把自己写《呐喊》的原因和意图全都交代了一遍。所以,要想好好了解《呐喊》,就得先读他的自序。

对于《呐喊》,鲁迅说;多采自病态的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识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而他认为最为急切的,最关键的便是解救人们病态的灵魂。因此,这篇自序是他非常重要的散文。

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是用笔朴实,简括,不事铺排。这与鲁迅本人的性格有关联,与他深沉冷峻的思想相对应。在描绘生活琐事上,总能在平凡中体现不平凡,将文字写进我们的心灵深处。虽然用笔朴实,但言语犀利,讽刺力强,善于揭露重点。

在自序中可以看到,鲁迅在救人观点上,也就是他的梦想,有两个转折点。第一点是在他还年轻的时候,父亲因为生病,他经常跑药店,虽然请的是“名医”,但最后父亲还是死了。当鲁迅学了医,才明白父亲是被庸医害死的,至此,鲁迅便立志要当一名真正的医生,解救那些被庸医害的病人们,于是,他便去了日本留学。“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真面目”,体现了了鲁迅的心情。到了日本,看到中国人被拿来作为实验品,但其他国人却看的盲目时,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这里是第二个转折点。他明白了身体上的病只是外在的,人的精神与思想才是内在的,只有国民改变了思想,才能拯救国家。于是,他便弃医从文,想要用文字来唤醒沉睡中的人们。

在这期间,鲁迅也曾迷茫过,徘徊过,失意过。这是因为没有经验,没有人引导,《新生》就是一个列子。但后来在朋友的引导下,鲁迅清醒了过了,他有了前进的方向,有了希望,直到后来,写的一发不可收拾,也就有了这本《呐喊》。

文中,“铁屋子”是黑暗浓重的旧社会;“看客们”是那些麻木得受人欺侮,任人宰割而不自知的人们;“无边无际的荒野”比喻叫喊于生人中却毫无反响而感到狐独;“听将令”比喻适应新民主主义思想文化革命的需要;“大毒蛇” 是寂寞如何缠住了灵魂......这些都体现了比喻贴切,寓意深远的特征。

《呐喊》的线索就是缘由,叙述了自己生活道路和思想发展过程,这条线索即是: 好梦──寂寞──呐喊。以“梦”的产生、破灭为线索,这样就使文章的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体现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父亲病死让鲁迅感受到了事态炎凉,从而从痛恨庸医到痛恨这黑暗的社会。在南京学医时接触的西方现代知识,使他深受启蒙影响。最后在日本,让他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为他的写作之路铺上了序。弃医从文,标志着鲁迅思想发展的重大进步,说明他早期的爱国主义思想已经提高到更加自觉的阶段,他已经把人民群众的觉悟与祖国的前途紧密地联系起来,因此投身于新文化运动中。

《〈呐喊〉自序》 6 第5篇

B、说鲁迅的“曲笔”:

beike.cixiedu.net/3/326/text/3265007.htm

4、 整理资料

① 全组讨论,综合整理。

② 在“卫星话语――专题语文学习”网(www.yessay.net/)或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bbs.fwsir.com/cgi-bin/luntan/leoboard.cgi?catlog=3)的相关论坛发帖组织更大范围的专题讨论,综合整理讨论情况。

③ 各组将研究成果写成小/论文。

三、 交流成果,进行评价

1、 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本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形式可以是演讲、.课件演示、图片展示等。

2、 其他小组针对汇报小组的汇报进行提问,形成答辩。

3、 每人写一篇800字以上的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文章发至我的电子邮箱和“卫星话语――专题语文学习”网或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bbs.fwsir.com/cgi-bin/luntan/leoboard.cgi?catlog=3)。

4、 由师生联合对每位同学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估重点是按时完成任务情况、搜索信息能力、信息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小组协作意识和研究报告书面表达情况。

〈呐喊〉自序检测题 第6篇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丝缕(lǚ)奚落(xī)柜台(guì)排斥(chì)B.幼稚(zhì)慰藉(jiâ)喝彩(hâ)愤懑(mân)C.振臂(bì)慷慨(kǎi)槐树(huái)悬揣(chuǎn)D.门缝(fâng)不惮(dàn)呐喊(nà)蒲扇(pú)2.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释义无误的一项是()。

A.赞和(hã)久违(不见面)质(典当、抵押)铺困顿(疲劳)B.赏鉴(鉴别)侮蔑(niâ)不名(占有)一钱要言不烦(烦琐)C.苦楚(痛苦)发端(开头)无端(原因)走投(投奔)无路 D.不恤(xù)反省(检查自己)格(考察)致应者云(说)集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曲笔肄业驱除高不可攀 B.对峙嘱托侥幸不暇顾及 C.慰藉大抵敷衍天崩地坼 D.怯懦幼稚付印慷概激昂

4.下面一段话,依次应填入的关联词正确的一项是()。

这样说来,我的小说和艺术的距离之远,也可想而知了,到今天还能蒙着小说的名,至于且有成集的机会,如何总不能说不是一件侥幸的事。A.然而假如无论B.虽然但是不管 C.然而甚至无论D.虽然也不管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因为开放的医生是最有名的,以此所用的药引也奇特。所以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地亡故了。

B.虽然我自有无端的悲哀,却也并不愤懑,因为我知道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C.有一回,我竟在画片上见到了许多我久违的中国人了,一样是强壮的体格,都显出麻木的神情。

D.这一学年没有完毕我就已经到了东京的原因,是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A.或者我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吧,所以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所以将我的短篇小说结集起来,称之为“呐喊”。B.我有四年多,曾经常常——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里。

C.这经验使我反省:看见自己了,就是我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

D.所用的要因也奇特:冬天的芦根,经霜三年的甘蔗,蟋蟀要原对的,结子的平地木,„„等等,多不是容易办到的东西。7.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A.《〈呐喊〉自序》B.《孔乙己》 C.《阿Q正传》D.《狂人日记》

8.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著作是()。A.司马迁的《史记》B.左丘明的《左传》 C.老子的《道德经》D.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9.鲁迅的散文诗集是()。A.《朝花夕拾》B.《野草》 C.《二心集》D.《南腔北调集》 10.鲁迅创作的第一部小说集是()。A.《花边文学》B.《彷徨》 C.《故事新编》D.《呐喊》

11.下列不属于小说集《呐喊》中的作品的一项是()。A.《药》B.《故乡》 C.《祝福》D.《社戏》

12.鲁迅将其第一个小说集定名为《呐喊》的缘由是()。

A.为唤醒“如我那年青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而呐喊;为打破文坛沉默,使更多的文艺工作者起来斗争而呐喊。

B.为使沉睡麻木的人们起来革命,为使“奔驰的猛士”“不惮于前驱”。C.为服从革命的需要而呐喊,一切“听将令”。

D.为抒发自己心中的寂寞、悲哀与愤懑,为革命者呐喊助阵。13.鲁迅东渡日本的最初目的是()。A.学习文学B.学习考古学 C.学习医学D.学习文献学

14.下面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正视先进国家的先进技术,亦步亦趋,博采众长,为的是发展自己。B.众志成城,因人成事,中国人一定能战胜任何困难。

C.周老师说小话的确有本领,每次都说得大家笑个不停,他还是道貌岸然地说下去。D.这些失败的经历终于使我成了一个一文不名的穷光蛋。15.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呐喊》中的作品是“听将令”的,这说明鲁迅当时已是一名无产阶级战士了。

B.序言,写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有书序、文序,又可分为自序、他序。自序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他序多为介绍和评论书的内容。C.鲁迅认为改变愚弱的国民的第一要著是以文艺改变其精神面貌,这也是鲁迅弃医从文的初衷。

D.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呐喊》是第一部小说集。

阅读下面的课文节选,回答16~28题。

我懂得他的意思了,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特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还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从此以后,便一发而不可收,每写些小说模样的文章,以敷衍朋友们的嘱托,积久了就有了十余篇。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 第7篇

关键词:《呐喊》自序 职校学生 思想转变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但职校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职校学生学习状况不理想,对语文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在笔者12级所任班级调查中(笔者所带班级为信息专业,学生总人数为350人),回答对语文学习感兴趣的为20人,约占6%,语文的教学难度显而易见。如何在这种困难局面下走出自己的一条教学之路?作为职业学校的一名语文老师,笔者时刻关注着学生的思想动态。语文作为职业学校文化基础科目,人文性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鲁迅的精神一直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是给予人类的正视自己的精神指引,对于职校的学生更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心灵引导意义,具有浓厚的人文性的教育特点。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介绍了自己的写作缘由:唤醒精神麻木、落后、愚昧的国民,聊以慰藉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勇士。本文如何教学才能使学生走进鲁迅的心灵,让学生受到人文性的熏陶,是笔者所努力的方向。下面就笔者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做一个介绍。

一、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在《呐喊》自序课学习中,笔者感觉用普通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颇有难度。若是从爱国这方面入手,面对着职校的学生,多数学生会觉得这“与我无关,离我太遥远”,所以《<呐喊>自序》对学生来说,那更是不愿意学习的。于是在设计课程时笔者有一种想法,就是从新时代的角度来看《<呐喊>自序》,真正地做到活学活用。

在导入中,笔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诠释本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年轻的小伙子从2003年毕业,到2013年的十年时间里,从刚开始就业时的一名送奶工人到组装电脑,从设计师到设计部主管,一步一步走向自己的成功。2006年他拥有了自己的房子,2009年拥有了一部不是很高档的吉普车,2010年跳出企业进行创业,自己开淘宝店当老板。在十年中他完成了买房买车创业的三个梦想,还计划2027年还完房贷后去环游世界。此时,笔者顺势导入:鲁迅年轻的时候有没有梦想?是什么?他最终实现了没有?

二、走进鲁迅的心灵,感悟新时代的追求

1.想走异路去学洋务

很多信息专业的学生,父辈并未从事过此类职业。在此处可引导学生如何走与父辈不同的路。以前不识字的被称为文盲,而在新时代不懂电脑知识就成为新的文盲。网络的发展让世界成为地球村,而信息专业的学生担负着传递信息的使命。

2.学医救国

鲁迅在接触新事物后,决定要去学医。这是鲁迅美好的心愿,救治类似自己的父亲这样被耽搁病情的病人,这一点体现了年轻时的鲁迅有着老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其次若是发生战争就去当军医,从中可以看出年轻时候的鲁迅是热血爱国的好青年。在笔者与学生讨论有关钓鱼岛的事件中,可以了解到学生们都有着一颗爱国的心,相信学生也如鲁迅一样是热血爱国的好青年。第三,让国人能多了解一些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这点可以看出鲁迅希望国家能改革的思想萌芽。

3.鲁迅在学医后产生了第三个梦想

当鲁迅看到身体健康,但心理不健康的中国看客时,心里产生了第三个梦想,真正要改变的不是国民的身体,而是思想。在鲁迅心中,要改变国民愚昧的思想首推的是进行文艺工作,对国民进行宣传,让国民认识到自己的劣根性,从而能改变国家的现状。我们可以看出鲁迅的思想不断走向成熟。

这一点对学生的学习心态有着指示灯的作用——人活着要有梦想。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能准确地定位自己的人生梦想是什么,而是经过了不同阶段的努力与付出,无数次的付出,最终才能确定自己要走怎样的路,并坚持不懈地努力,最后走出自己的一条路。

三、引导学生在鲁迅身上感悟到自己应该怎样走好人生之路

鲁迅确立了自己的梦想,于是陆续进行了几次计划,但都以失败告终。为什么会失败?失败后鲁迅的心态是怎样的?如何排除这种沮丧?又是如何走出来的?

鲁迅失败的原因归纳为两个:一是社会因素,当时国民的愚昧落后的思想根深蒂固,不可能马上转变。二是个人因素,鲁迅对自己的期望过高,片面拔高了自己,有着青年人的那种特有的急进狂热的心理。

失败后鲁迅亦有着常人受挫折后的失落沮丧,但并不是天都塌下来的沮丧,更不是堕落,而是饭照吃,觉照睡,工作照做,用抄古碑的形式麻醉自己来排忧。

请学生联系自己遇到挫折时是怎样的心情,比如中考失败,是用了什么方法来排解自己的郁闷的?多数学生选择了玩游戏来排解,等到开学时在家长等人的劝解下来读职业学校。笔者引导学生这样来想:人生在世十之八九不如意,我们不需要找借口堕落,我们需要的是以健康的方式来排忧。

经过一段时间的解忧后,友人的“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点拨,引出鲁迅对自己梦想的确信:“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于是开始振笔呐喊,写了《狂人日记》等十几篇文章。鲁迅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叫醒“铁屋”中的人,使国人得救。在他未来的生命里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最终成就了鲁迅。

四、职校学生三种类型:清醒型、沉睡型、中间型

在鲁迅笔下有三种人:清醒者、沉睡者、中间者。职校学生可分为三种类型:清醒型学生、沉睡型学生、中间型学生。清醒型学生可归纳为:虽然遭遇中考失败,但来到职业学校后,希望在人生路上重新起飞,得到新生;在学校积极向学,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对毕业后的就业充满了向往之心,并为之努力。沉睡型学生可归纳为:来到学校不想学习,靠手机网络等来麻醉自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是连钟也不想撞,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闭着眼睛在喊自己来职校是混日子的。中间型学生可归纳为:有时想学,有时是懒得学,容易受沉睡型学生的影响。这三种类型的学生中,沉睡型占的比例不少。所以在这篇文章的学习中,笔者尝试着引导学生用普通人的眼光来看鲁迅,引导学生走与父辈不同的路,反思自己要有梦想,再反思每个梦想的可行性,并为之努力付出,坚持不懈,最终会取得成功。

只有个人走出了自己的路,才能为社会作贡献,不枉此生。让学生懂得:为社会作贡献,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从自身出发来讲为社会作贡献,不是要做英雄才是为社会作贡献,而是先讲个人的成功,个人为自己的生活而做出正能量的努力,就是为社会作贡献。在信息专业班级的教学中,结合其专业特点,笔者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在网络方面,应该是一个守护神的角色,而不是毁灭者,学会做新时代的网络守护神,成为网络里人类精神家园的战士。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鲁迅的《呐喊》自序课程渗透人文教学的一些做法,以期抛砖引玉。

鲁迅《〈呐喊〉自序》赏析 第8篇

《〈呐喊〉自序》是鲁迅作品中一篇十分重要的作品。我们要理解鲁迅忧愤深广的思想和简括鲜明的艺术风格,都应该从这篇序文入手。

这篇序文,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对游荡在当时背景中的自我灵魂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因之,在艺术表现上,作者突出了在表达自我感受过程中素朴、简括而又丰富、深厚的艺术个性。

述说过去的事情,容易失之流散。而在这篇序文里,自己的故事、遭遇,被作者紧紧抓住。“医病”这一问题,成了作者用于表述过去的一个基本线索。首先是为父亲买药医病,结果,“我的父亲终于日重一日的亡故了”。接着是上日本的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决心“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但作者看到的“一样是强壮的体格,而显出麻木的神情”的一群中国看客。作者从这群看客的`身上,看到的不再是身体的疾病,而是精神上的病症。作者由关注身体的病痛到关注精神的病痛,展示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进程。同时,从艺术表现上,作者思想的这种转化,又仅仅是通过对并不曾为他人所注重的几则小事的表述来实现的,这显示出作者准确、精到的把握能力。

鲁迅显然意识到,要救治精神上的病痛,是多么的不易。他所走入的必将是一条寂寞孤单的路途。在序文里,作者不回避自己曾有的犹疑和孤寂,体现出了坦荡率直的艺术品格。而作为一篇序文,作品又恰当地提示了他所以要作小说的缘由:“铁屋子”作为作者对传统中国社会的象征,它既显现了鲁迅深居其中的寂寞孤苦,同时也昭示了作者要领着国人从精神上走出它的决心。于是,“呐喊”就成为作者从深寂孤苦中所喷射出的一腔激情孤愤。

《呐喊》自序 第9篇

鲁迅

一、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了解和把握“序言”文体的特点。

⑵ 理解掌握文中“寂寞、川资、格致”等词语的含义和课文的具体内容。

⒉能力目标:

⑴了解和概括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⑵理解写作、命名《呐喊》的缘由,学习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

⒊德育目标:学习鲁迅先生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分析、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学法指导:

⑴ 学生主动地进行研究性阅读。

⑵ 质疑、讨论、启发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四、活动设计:分组探讨、研究“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鲁迅创作小说结集《呐喊》的缘由”、“鲁迅的寂寞及原因”等问题。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内容:把握文章内容,分析篇章结构,理清全文思路。

教学过程:

㈠明确目标:

⒈理解这篇自序的具体内容,了解自序的特点。

⒉培养学生分析篇章结构、理清文章思路的能力。

㈡整体感知:

⒈回忆初中学习过的鲁迅的文章、导入新课。

⑴在初中,我们学习过的哪些鲁迅的文章?

⑵哪些文章选自《呐喊》?要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创作《呐喊》,我们就应学习:

揭示课题:《呐喊》自序

⒉听录音,学生感受、体味这篇自序的特点和风格。

㈢重点、难点内容的探讨与研习:

⒈初读课文,理解字词。学生讨论完成下面的练习(CAI显示,在作业本上完成。)

①给后面加点的字注音:愤懑()侥幸()敷衍()()不惮()慰藉()()狼籍()创办()创伤()要著()穿著()悬揣()揣着()简单()单于()单四嫂子()②解释后面加点字和整个词语的意思:质铺困顿川资奚落发端 卒业不名一钱不惮悬揣

⒉阅读课文,讨论下列问题,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①本文叙述哪几件事?②鲁迅对这些事有哪些看法?③《呐喊》的来由是什么?④《呐喊》的的创作目的是什么?

⒊根据课文主要内容,理清结构层次:学生研究完成下面的练习(CAI显示)

㈣布置作业:⒈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⒉分组按课题(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发展过程、鲁迅创作和结集小说《呐喊》的缘由、鲁迅的寂寞及原因)指导查找阅读材料的内容、途径,学生用课余时间查找、研究材料。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分组按课题研究性阅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㈠明确目标:

⒈按课题研究性阅读课文,体会鲁迅的思想感情,培养、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⒉探讨课文注重材料的典型性、夹叙夹议的写法、比喻和对比的运用,把握其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培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㈡重点、难点内容的探讨与研习:

⒈分组按课题研究性阅读课文,体会鲁迅的思想感情(学生就课题中的问题答辩,展示研究成果)。⑴课题: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发展过程。

答辩问题:①你阅读了鲁迅先生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②专家学者认为鲁迅的思想有哪些转变?

③你认为鲁迅的思想发展经过了一个什么过程?用什么材料可以佐证你的观点?

⑵课题:鲁迅创作和结集小说《呐喊》的缘由。

答辩问题:①你阅读了鲁迅先生创作《呐喊》的哪些材料?

②专家学者对鲁迅创作和结集小说《呐喊》的缘由有哪些观点?

③你的观点是什么?用什么材料可以佐证你的观点?

⑶课题:鲁迅的寂寞及原因。

答辩问题:①鲁迅的寂寞是什么?哪些材料可以佐证你的观点?

②鲁迅寂寞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材料可以佐证你的观点?

⒉探讨课文注重材料的典型性、夹叙夹议的写法、比喻和对比的运用,把握其写作特点和语言特色。⑴课文哪些地方可以体现作者注重材料的典型性?

⑵从课文中找出夹叙夹议的地方,进行详尽的分析。

⑶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对比的运用,体会其作用。

㈢ 布置作业:

⒈完成课后第三题

呐喊自序说课 第10篇

一、说教材

《呐喊自序》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为自己的小说《呐喊》写的序言,这篇序言勾勒出了作者前期思想的发展脉络,同时对游荡在当时背景中的自弦灵魂进行了深入了的剖析。通过学习这篇序言,学生能够进一步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了解鲁迅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说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本课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

3、理解鲁迅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命名为《呐喊》的含义。过程与方法:

1、能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感知作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根据本课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鲁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历程。教学难点则是了解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

三、说教法学法

教法:为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在教法上我将采用讲授法、点拨法、讨论法。此外我会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教为指导,学为主体”,所以本课我将指导学生主要采取的方法是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学生针对文章内容和老师所提问题进行归纳和思考。合作探究法促使学生在合作中解决问题,能够帮助建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初中曾经学过的鲁迅小说的情境图,把学生带入与课文相关的情境中,以我们已经学习过的鲁迅的小说引入新课。

我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我们初中曾经学过鲁迅哪些小说啊?”学生不难回答有《社戏》《故乡》《孔乙己》等。接着我会问学生那么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呢?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是《呐喊》。《呐喊》是鲁迅先生第一部小说集,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呐喊自序》。(此环节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以往所学的知识,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自读课文,扫清生词

1、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视,尝试理解文中生字和新词。

2、利用多媒体初始生字词,学生自己读,点学生读。

3、最后带领学生一起齐读,加强印象。

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前提下,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去细读课文,这里我提出的几个问题是“鲁迅先生去过哪些地方,又分别有哪些经历,对他又有什么影响?”(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可以让学生阅读的时候更集中更有效率)

(三)、精读课文,赏析品味。

通过提供具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创设问题性探究情境。针对鲁迅先生的生活经历,逐一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给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主动性。

(四)、再读课文,扩伸延展。

请同学们针对鲁迅的三个梦(洋务救国梦,学医救国梦,文艺救国梦)自由讨论和评价。此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人生理想和人生道路选择有一定的思考,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自由阐释自己的观点,充分锻炼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五)、课堂小结,升华认识。

贯穿鲁迅三个梦想的是他那一颗救国救民的热心。下课之前我会继续用问题的方式总结全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习到了什么?还有什么想法和不懂的地方吗?继而根据学情做综合性总结和评价。

(四)、作业布置,巩固提高

《辛笛诗稿》自序 第11篇

一珠贝篇(一九

三三年七月——一九三

六年七月)

二异域篇(一九

三六年十月——一九三

八年)

三手掌篇(一九四五年——一九四八年)

四泉水篇(一九五七年——一九六二年)

五春韭篇(一九七六年——一九八二年)这五辑在时间的顺序上本来打算是由近而远来排列的。我是经过思考之后,有意识地这样做。自认为:任何人不论他在那一方面的写作都应该是以此时此地的作为来判断,但承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同志好意相告:这样远近倒置的编法总令人感到有些别扭,不易从发展中看变化,还是以编年体为好。我感谢他们的建议,因而在此改作排列如上。

多年来,诸承海内外不少读者和友好都曾亲切地向我指出,以往出的《珠贝集》和《手掌集》中有一些诗作抒情性较强,因而得到他们的偏爱。这是我一直衷心铭谢,引为宽慰,而又感到十分惆怅的。因为那两本小小的诗集当中,有不少实质上是幼稚而感伤的东西,值不得大家的称许。随着年事和阅历的增长,生活体验和思想认识的深化,我总觉得提笔写来,如果能多触及一点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哀乐相通,才能说得上是称心而言的真情实感。

我爱上诗,自幼年始。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常把唐诗藏在四书五经下面偷读,戒尺也镇不住我。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篇使我入迷,就此养成我爱好诗歌的习惯。至于懂得宋诗的一些不同的风味,那还是渐入中年以后的事了。回忆最初产生写诗的欲望却是这样几件小事,举例来说,一、我到七、八岁还在念私塾,父亲是个老举人,日课之余,还督促我上晚学。窗外月明如洗,秋虫唧唧,我正好背诵欧阳修的《秋声赋》,心中模模糊糊地萌发了写诗的兴致。二、十岁左右,第一次和母亲离别,男孩子是倔强的,没有流泪,但送别回家后我蒙被大哭,也有了一种说不明白的诗情。三、十二、三岁时,赶上军阀混战,全家在乡间逃难,一路上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时节,而流离途中无心观赏,感受到一种愤恨、惋惜又夹着凄凉的心绪。在这样思想和感情交织激荡的时候,我总是渴想用诗来表达,于是我学写起旧体诗。

考入南开中学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冲击年轻的心。十六岁,我试写了第一首白话小诗,是很不象样的东西。随后,由于在阅读鲁迅和创造社的书刊的同时,大量接触到旧俄契诃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英国哈代、曼殊斐尔等人的作品,以及斯宾诺莎、叔本华的哲学影响,我常常徘徊于呐喊和哀愁之间,对当时现实深致不满,却又无力反抗,既探索而又徨。一次在书店中偶然得到法国波德莱尔诗集《恶之华》的英译本,出于爱好,就试译了一些,登在天津《大公报》上。

大学读书时,我曾广泛地吟味了西方诗歌,如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英国湖畔诗人以及雪莱、济慈,十八世纪蒲伯,更早的有密尔顿、乔叟,但我对莎士比亚和十七世纪玄学派诗人约翰·敦的诗篇,下至法国象征派的玛拉美、韩波,现代派中的叶芝、艾略特、里尔克、霍布金斯、奥登等人的作品,每每心折。同时对我国古典诗歌中老早有类似象征派风格和手法的李义山、周清真、姜白石和龚定庵诸人的诗词,尤为酷爱。在校内进步学生会的支持下,我主持了《清华周刊》文艺栏编辑工作,并在《文学季刊》、《水星》等刊物上,发表诗作,一九三五年和弟弟辛谷合出第一本诗集《珠贝集》,现大部收入珠贝篇。

毕业后,在北京(当时称作北平)作了一年中学教师。随后,我去英国爱丁堡大学继续攻读英国文学。在那里,我会晤了艾略特、史本德、刘易士、缪尔等诗人,时相过从,也亲眼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荒原”景象。度假期间,我曾在巴黎的一些画苑、博物馆里流连忘返,在伦敦也听过一些音乐歌唱演奏会,使我深深爱上了十九世纪后半叶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手法和风格,在写作中受到不小的影响。远离故国,孤身负笈异域,不禁沉浸在浓重的乡愁之中,写了一些诗,有的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和当时戴望舒等主编的上海《新诗》月刊上,现在收入异域篇。

抗日战争爆发了,我这个身在海外的中国人再也无法安心读死书了,在爱国热情的驱使下,忙于在英国各地四出奔走,宣传募捐,支持抗战。当读到斯诺的《红星照耀着中国》(即《西行漫记》)时,我满怀振奋,看到中华民族希望的曙光已经开始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我就此下了决心从缠绵的个人情感中走出来,基本搁笔,不再写诗,以促成个人风格的转变。

回国后,我先在上海的大学中教书。太平洋事变起后,大学停办,改入银行界工作,在地下党的外围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直到抗战胜利后,银梦在死叶上复苏,我才又拿起了笔,重新开始写下了一些诗作,是啼血的布谷使我领悟到古中国凡鸟在大时代中的啼鸣,必须把人民的忧患溶化于个人的体验之中,写诗才能有它一定的意义。这一期间,除先后兼任“美国文学丛书”和《中国新诗》月刊编委外,一九四六年编辑出版《民歌》诗刊一期,即被迫停刊,一九四七年收集了在《文艺复兴》、《诗创造》月刊、《大公报》、《文汇报》等处发表的诗文,出版第二本诗集《手掌集》和书评散文集《夜读书记》,现将诗作部分连同其后刊见于《中国新诗》月刊的一些短诗收入手掌篇。

我这个从旧社会生活过来的人,也是到过西方不少国家的知识分子,有比较才有鉴别,从亲身经历中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领导全民族走上真正繁荣富强的康庄大道。解放后新的生活天地吸引了我,改入工业战线工作,一切从头学起,无暇写诗。与此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做人第一,写诗第二。即使偶尔有时动笔,现今可以看得过去的也只是零星有数的几首,在此选了三首收入泉水篇。一位评诗的友人曾经引用了法国诗人保罗·瓦雷里(旧译作梵乐希)的话:“我的诗,甘愿让一个读者读一千遍,而不愿让一千个读者只读一遍。”我感谢他对我的激励,我也但愿能够如此。可是当我从个人内心走入广阔的社会时,不可避免地偏到另一个极端。我的写作在艺术方面大大地忽视了,这无疑是一种缺陷。十年内乱,我和绝大多数同辈一样,在经受种种磨难和折腾中,当然也被剥夺了提笔歌唱的权利。之后,我也正好对诗歌创作中的偏颇加以反省,更深地理解到诗的艺术在表达思想内涵时的感染力量是何等重要。在此春回大地之际,七十岁的我返老还童了,洋溢的诗情又往来于胸中。春韭篇中所收的四十余首就是近六年来所写的一部分。在屈指可数的余年中,我又开始了思想和艺术风格上的一些尝试和探索。但到目前为止,自己仍然感觉远远不能满意。

一九八一年五月,我有机会出国去加拿大参加第六届国际诗歌节。会上,诗人亨利·拜塞尔向我谈起:难道现实主义的诗歌就不需要讲求艺术了?这话对我是一个有力的提醒。这也再次使我坚定了以下的看法:诗歌是不能脱离现实的。因为人总是社会的人,诗歌的源泉既是来自生活,就必然和社会、时代密切相关联。但诗终究首先必须是诗,而不是政论,一定要有丰富的想象,有思想的深度,谋求艺术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同时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来,给想象留下空间的容量,这才能增强诗歌的魅力。人有七情六欲,感情是十分复杂的,现代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诗歌要表达浓缩的真情实感,也可以说要有七情六感。照我的初步设想,六感就是:真理感、历史感(古今中外的传统)、时代感;形象感、美感、节奏感。前三者主要从内容上讲(即思想性),后三者主要从形式上讲(即艺术性)。诗歌既是属于形象思维的产物,首先就必须从意境(现代化说法就是指印象、意象等)出发。善于捕捉印象是写诗必不可少的要素。通过五官甚至包括第六感的官能交感(或称通感)、亦即运用音乐(声调、音色、旋律)、绘画(色彩、光影、线条)和文字(辞藻、节奏,包括格律)的合流来表达、促进并丰富思想感情的交流。好诗总要做到八个字:情真、景溶、意新、味醇。

这次对自己过去诗作进行一次结集,对我来说,确是一次有益的回顾。感谢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鼓励和支持,使我获得这样一个机会。固然,往日的很多篇章,不要说到了“文革”十年一扫而空,自己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也是毫不心痛地随写随丢,了无足惜。《珠贝集》(一九三五年)至今更是遍寻不得,就连《手掌集》(一九四七年)现在根据的也还是香港友人寄来的那里书商前些年私自影印的本子。说来惭愧,半个世纪以上的岁月逝去了,自己写成的诗实在少得可怜。而且也写过一些概念化的东西,每一思索之余,心中总是十分难过。但唯一可以自慰的是平生最喜爱诗歌,甚至在十年内乱时期,在牛棚中无书可读,无话可讲时,我还忘不了暗自哼两句心爱的诗,成为我最大的慰藉。古人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简明而全面地道出了诗的功用,也是我在本职工作之外始终丢不开诗歌的理由,我深信广大读者一定与我有相同的感受。

最后,检阅了三十五年前出版的《手掌集》后记,我觉得在今天仍然能表达我的心情,因此,将它附录在此,作为结束语:

“奥登(W·H·Auden)在一九四五年出版的诗集冠有小序。他说:在每一个作者的眼光中,自己过去的作品大抵分为四类。类一,是不堪卒读的东西——他一直后悔着何以写了出来。类二,一些很好的意思——他所引为最痛苦的——总是由于才华短拙或率尔操觚而糟踏了,没能写到好处。类三,一些自认为尚看得过的篇什,但缺乏重要性。任何集子无可避免地必以三者为主。因为,第四类果然才是他自己真诚激赏的诗歌,但若即以为限,结集成书,那么他的集子可就薄得太令人气短了。

“我很喜欢奥登这一段简洁完整的文字,虽然写来平易,创作的甘苦却给他轻轻道破。我写了这些年的新诗,纵说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时间都用在与诗歌全不相干的研究和工作上,写存的诗原本不多,更禁不住拣选,而论起品质来——倘果有何品质可言,却大体属于奥登所列举的前三类的东西。……除了惭愧,我竟一无可说。谨此感谢每一个读者,他将是我的最适当的批判人”。

一九八二年

《〈呐喊〉自序》 第12篇

学习目标: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学习重点: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学会从关键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一、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信息量特别巨大,知识浩如烟海,我们在获取知识的时候必须有所选择,不可能把每一本书都看一遍,要想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就要看书前面的序言,序言有的是作者请别人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书的内容,有的是作者自己写的,它可以告诉我们写书的宗旨和经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自己为他的小说集《呐喊》写的序言——《〈呐喊〉自序》。(投影 题目、作者)

初中时学习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故乡》、《社戏》、《孔乙己》等)这些小说 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同一个小说集《呐喊》。(参看注释1)

二、新授

既然“自序”一般多说明写书的宗旨和经过,那么鲁迅先生写《呐喊》的宗旨又是什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呐喊”是什么意思?(大声呼喊助威)由此看来,鲁迅先生也是在给人助威的,那么他是在给谁助威呢?请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学生找出并读)

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投影这段文字)

他是在给这些猛士呐喊助威,那么,这些猛士又是什么人呢?《纪念刘和珍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关于猛士和中国的脊梁的文字(为祖国献身,为未来奋斗的人)

鲁迅先生又说,他的呐喊只是“聊以慰藉”、“使他们不惮于前驱”,为什么猛士“前驱”还会害怕? 他们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前驱的?(寂寞里)

“寂寞”的意思是孤独冷清。猛士们为什么会是“寂寞”的呢? “寂寞”这个词在文中出现好多次,把它们找出来。(学生找出并依次投影)

(1)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

(2)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3)这寂寞又一天一天长大的起来,如大毒蛇,缠住了我的灵魂了。(4)只是我自己的寂寞是不可不驱除的,因为这与我太痛苦。(5)后来也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都为我所不愿追怀。

(6)至于自己,却也并不愿将自以为苦的寂寞,再传染给也如我那年轻时候似的正做着好梦的青年。[问题]鲁迅先生的“寂寞”是什么意思?也就是他所感到的(思考讨论)

凡有一人的主张,得了赞和是促其前进的,得了反对,是促其奋斗的,独有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既非赞同,也无反对,如置身毫无边际的荒原,无可措手的了,这是怎样的悲哀啊,我于是以我所感到者为寂寞。

由此可见,先生的寂寞正是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毫无反应的悲哀。那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因为他曾经叫喊过,可最终失败了,是什么事呢?(办《新生》)

[引导] 那么,他办《新生》的目的是什么?在原文中找出根据。(改变国民的精神)

[引导]当时国民的精神是怎样的?(愚昧落后麻木)[引导]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学医的时候看的幻灯片)

[问题]那么,鲁迅先生又为什么去学医呢?从文中找出。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助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国人对维新的信仰。

[点拨] 总结起来,他学医的目的就是救民报国。可见,无论是最初的学医,还是后来的治文学、办《新生》他都为了,实现自己的强国救民的理想,可这理想最终还是没能实现,在作者看来,不能实现的原因是什么呢?

除了自己主观上的原因之外,主要是国民的精神麻木,群众不觉悟,对于呐喊既不赞同也不反对。所以在他看来,国民已经没有了希望,自己也只剩下深深的悲哀和寂寞。而猛士们的奋斗也正如我那里一样,有热情而国民没有 2 反应,所以前驱的猛士是奔驰在寂寞里的。因此他们需要有人呐喊助威。

可是作者既然知道猛士也如我那时一样,不会有什么结果,他为什么还要呐喊呢?(思想变化了。投影与钱玄同的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灰,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子的希望。”

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如此看来作者能再次从事文学,全是因为钱玄同的鼓励了,事实上是不是这样呢?

:作者是否认为国民全无希望?是不是真的再也没有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思想了。从哪里可以看出,请找出来。(投影)

(1)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在于将来。

(2)在我自己,本以为现在是已经并非一个切迫而不能已于言的人了,但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寂寞的悲哀罢。

(3)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

从这此词语可以看出,作者重新开始治文学,并非仅因钱玄同的请求,更多的倒是在圆他的年轻时的救民报国的梦想。这正回应了他在文章开头提到的年轻时候做过许多梦,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由来。[问题]那么他都有哪些梦呢?(学生总结)学洋务 改变命运 攻医学 救国救已 治文艺 改变精神

而这三个梦反应了作者的不断追求,但这些人生的追求又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唤醒国民,改变祖国的命运,现在终于通过这个小说集来完成了。所以,作者写这些小说是有着深厚的思想基础的。那么总结一下,作者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是(学生总结

投影)

3(1)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2)是为了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的呼喊;

[小结]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清楚地知道了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原因。而围绕着《呐喊》的由来作者也讲述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那就是从年轻时的好梦到悲哀的寂寞,然后是奋起的呐喊。从作者好梦、寂寞、呐喊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的忧国忧民思想一直都没有变,用作者的《自题小像》中的一句话可以鲜明地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以我血荐轩辕。”

《〈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 第13篇

《〈呐喊〉自序》教案(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

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教学设想:

本文内容精深,理解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拟突出重点,扣住“好梦”的具体内容,领会作者思想发展过程。

教学重点:鲁迅自身经历与其思想发展的历程。

教学难点:鲁迅严于解剖自己,努力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认识作者写作《呐喊》的缘由。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地点:多媒体教室

教学班级:民族中学高一(4)班(注:借班上课)

指导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同学们心中有梦吗?(回答是肯定的)

人不同,梦想不同,时代不同梦想也不同。鲁迅先生一生也做了很多梦,他把自己“不能全忘记”的梦,写成了小说集《呐喊》。在初中同学们也解读过鲁迅“梦”――小说。说说看我们学过鲁迅的小说有哪些?明确:《故乡》,《社戏》,《孔乙己》。这些小说选自哪一个小说集?明确:《呐喊》。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集短篇小说14篇,1922年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呐喊>自序》。

投影:《<呐喊>自序》课件。

并展示《呐喊》篇目表,让学生有大概了解。

《呐喊》篇目表

(1)《呐喊》自序(1922.12)(9)故乡(1921.1)

(2)狂人日记(1918.4)(10)阿Q正传(1921.12)

(3)孔乙己(1919.3)(11)端午节(1922.6)

(4)药(1919.4)(12)白光(1922.6)

(5)明天(1920.6)(13)兔和猫(1922.10)

(6)一件小事(1920.7)(14)鸭的戏剧(1922.10)

(7)头发的故事(1920.10)(15)社戏(1922.10)

(8)**(1920.10)

二:介绍“序”

什么叫序?什么叫自序呢?请大家齐读“自读提示”前三句话。

提示已讲得很清楚,序言,是写在著作前面的文章,可分为自序和他序,自序,多为说明写书的目的和经过。而鲁迅的这篇序言中,鲁迅通过叙述自己的`经历来反映思想发展过程,并说明写作《呐喊》的缘由,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投影显示课件中的“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过程;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

三:分析课文

引出“梦”

问:缘由即来由,那么本文在哪里概括交代了〈〈呐喊〉〉的来由?

明确:开头部分,“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问:是什么的“一部分”?

明确:“我年轻时候曾做过许多梦”的一部分。

问:这里“梦”指的是什么?

明确: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理想和追求。

问:为何理想叫做“梦”呢?

明确: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般。

问: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梦的产生是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我们先来看文中叙述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经历,思想又是如何发展的呢?请对照下面的表格看课文,给大家两分钟时间,找出地点并概括其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

根据课文内容,填表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写作特色。(展示课件中的“经历思想”,表格在这里无法显示,可见课件。)

地 点

生 活 经 历

思 想 发 展

先请一学生找出文中地点:绍兴、南京、仙台、东京、北京,再请学生自读课文填写生活经历、思想发展,学生大体完成后再讨论明确具体内容。(具体内容见下,学生概括恰当的少讲评,概括不到位的作指导,课件中的这一内容每按前进一次,填出相应部分,并且不同地点是一个隐藏按纽,单击它可以显示相关图片。)

(1)绍兴 侍亲疾 看透世态,想走异路

问:在绍兴的四年,作者做了什么?

明确:几乎是每天出入于质铺和药店,并寻找药引。

中心事件是服侍久病的父亲,我们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为“侍病父”或“侍亲疾”。这段生活经历,鲁迅的感受如何?

提示:看见世人的真面目,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

如何理解这几句话?我们可结合鲁迅的家庭情况。鲁迅幼时家庭经济比较宽裕,家里有四五十亩水田,并不愁生计。但十三岁那年,家庭突遭变故,祖父因科举案件下狱,继之而来的是父亲患了重病,家庭陷入困顿,只得靠典当衣服首饰来换钱给父亲治病,在侮蔑里接了钱,昔日闰土眼中的“少爷”遭到了别人的歧视与白眼,倍感人间的冷漠,看透世态炎凉,于是想走异路,产生了第一个梦“学洋务”

(2)南京 求新知 选择学医,救民报国

在洋务学堂,鲁迅所学课程有:格致(物理、化学)、算学、地理、历史、绘图、体操,并且看到了一些生理卫生之类的书。这些知识与作者在三味书屋中所学的《四书》、《五经》中的孔孟之道相比较,都是新知识,因此在洋务学堂作者主要是探求西方新的知识,可概括为“求新知”

问:这些新的知识给作者的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呐喊〉自序》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呐喊》自序有感06-09

呐喊自序练习题07-22

《草木的理想国》自序 阅读答案05-15

呐喊彷徨07-22

呐喊心得笔记05-23

《呐喊》读书笔记05-28

读《呐喊》心得06-23

地球的呐喊作文07-11

呐喊读书笔记经典07-24

读呐喊个人心得感悟05-26

上一篇:“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活动共建协议书下一篇:教师怎样做好“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