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024-09-22

燕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精选6篇)

燕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1篇

【摘要】“和谐校园”是教育和谐的具体体现,它直接表征着教育和谐及其实现度。创建和谐的院校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和提高高校软实力的必然要求。要构建和谐的校园,必须对新建本科院校的特点及其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达成共识。

【关键词】新建高校;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和谐校园

中国文化自古“贵和”。在中国思想史上,在儒家、道家的言论中,早有和谐思想的研究现状及其当代价值。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虽然孔子最初把这一思想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但今天看来,“和而不同”也是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孔子之后的孟子更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在更深层次上再次体现出“和”是人类各种文化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追求。百年来,北京大学遵循蔡元培校长的“思想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宗旨,形成了“爱国、民主、进步、科学”的校园文化内核。90多年来,清华校长梅贻琦更注重“科学家的眼光和态度”,清华著名教授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人更是倡导汇通中西、汇通古今、贯通文理的治学精神,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形成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园文化内核。优良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涉及和谐的重要性,而在新建的本科院校中更是如此。本文拟从新筹建的本科院校特殊性及其校园文化建设的要求这两方面来探讨构建和谐校园的内涵和方法。

一、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内涵

1.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以“不同”求存。校园文化有着区别于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的诸多个性化特征,因此,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中,文化总是以自己特殊的方式发挥着特殊的功能。校园文化作为广义文化中的一个子文化,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特殊功能。但是,要使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其作用,就必须充分认识校园文化的个性化特征,即各个学校校园文化“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校园精神特质。一方面,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校园文化通常坚持其逐步形成的本土性、地域性、排他性,也正是因为校园文化的这种个性特征,才形成高校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从而造就人才培养的多样化、层次化,以满足社会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企业文化、城市社区文化等文化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即校园文化有自己的明确的规范性和严密的系统性,有其特殊的内在发展规律,虽然有时会与其他文化产生“冲突”和对立,但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相对的“不同”是校园文化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动力。因此,在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坚持校园文化个性特征的“不同”,尊重这些特征,是良性发展校园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2.新建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必然以“和”求发展。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本质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学校的校园文化总是人们社会生活实践活动的产物,其主导方向总受社会主流文化所控制和引导,处于一种从属地位,并且根据社会发展与进步以及一个时期的社会生产、生活水平,必然会进行新的选择、整合或排列。就发展过程而言,“高校校园文化的历程,经历了一个初期繁荣、冷静反思和常态发展的三个阶段”。从这三个阶段来看,不同高校的校园文化的演进过程都遵循着一种共同的规律,即从内容层次单一向内容体系丰富转变,从机制的不完善向机制的完善发展。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校园文化正从分散走向整体繁荣,由孤立走向融合,由封闭走向开放,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内涵不断创新和重构。

二、新建本科院校的教育目标及内涵

1.本科院校的扩建理由及教育目的。如果必须给本科大学教育指定一个实用的目的,那么可以说它是训练社会的良好成员。单就纯粹地传授知识而言,由于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学习软件的制作使用,大学似乎已不再有存在的必要,然而,事实却是建立大学的推动力增强了,而这种推动力又恰是高科技的发展。如今进步快的国家都是大学兴旺发达的国家,这是事实。那么大学存在和扩张的理由何在呢?

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联合师生共同对学问进行富有想象的研究,以保持知识和火热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大学传授知识,但它是富有想象力地传授知识。这种教育使他能够在任何社会安身,他知道何时表达自己的思想,何时保持沉默,他能够与人交谈,也能够倾听别人的意见。因此有人说:“大学训练是达到一种伟大而又平凡目的的伟大而又平凡的手段。”它旨在提高社会的思想格调,提高人的智力修养,纯洁国民的情趣,为大众的热情提供真正的原则,为大众的志向提供确定的目标,扩展时代的思想内容并使这种思想牌清醒的状态,使个人生活之间的交往文雅化。

2.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教育观念。大学的理想要靠每一位学生和教师来实践,当学生从教师那里得不到任何有益的启示时,他们便感到理想的飘渺和希望的破灭而无所适从。

大学的生命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并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因而拥有学习的自由;而大学教师则(下转第177页)(上接第171页)是以传播科学真理为己任,因此他们有教学的自由。成功的教育在于其所传授的知识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新颖性。要么知识本身是新的,要么具有某些适用于新时代新世界的新颖性。知识并不比活鱼更好保存,教师可以讲古老的真理,传授古老的知识,但他必须设法使知识如它本来的那样,像刚从海里抓上来的鲜鱼一样,带着它即时的新鲜,呈现给学生。

3.新建本科院校的改革任务。首先是必要的建筑设施、教授、讲师和助教之间的分工,大学组织的改造和权力分配、以及职权行使等等;其次是重新标举大学的力量和观念。

这两项任务不能相提并论,而只能同时并举。重新确立大学的观念是首要的任务,反思大学本身所应具有的基本特点,这种特点是任何人和计划都不可能填补的,而只有通过研究者、教师和学生的亲在反映出来。大学的组织机构只能为此提供机构,但其特点并不会从中自发地产生出来。否则,一味扩校并校,可能导致在大学组织的移植过程中,大学名称虽然保住了,而大学却走向了真正的毁灭。一方面进行大学组织和建设的外部改造,另一方面进行为赢得大学观念新形态的思维方式的内在转变。单纯以课程来实现知识的供给那就失去它本来的意义,同样的,单纯的观念玄思也将造成乌托邦式的狂热。正确处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将决定大学的命运。

三、和谐校园的实质

在新建本科院校的和谐校园建设中,“和谐”是指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所应遵循的方式和途径,基本一致却又并不千篇一律;其中的“不同”是指承认事物的差异和个性,体现了校园文化内容与形式、样式与模式等的多样性。可以说,校园文化“异中求同,和谐有序”的本质就是其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问题,二者构成辨证统一关系。没有个性差异就没有和谐;“和”要求新建高校在坚持中国先进文化本质方向的基础上,采取继承与宽容,互动与兼容的态度,从而营造出有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建设和谐校园做好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艾斐.关于民族化与全球化——文化的一个时代命题[N].人民日报,2002.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燕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2篇

【摘要】 在现代企业和组织中,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然而,企业和组织也普遍存在员工沉默行为。

当企业和组织面临某些实际或重大攸关利益问题,需要员工群策群力的时候,员工为了避免尴尬、冲突或好面子等因素,有意识地选择和保持沉默,员工的沉默行为势必会影响企业和谐文化的构建,对企业的决策质量造成影响。

当前,员工沉默行为已越来越受到企业管理者和学术界的关注,文章试图对影响员工沉默行为的原因进行探析,并针对产生的原因提出具体的管理对策。

【关键词】 员工沉默 原因 对策

在现代企业和组织中,总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员工明明清楚地了解事情的真相,却因种种原因选择了沉默。

一直以来,“沉默是金”被推崇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在奉行“中庸”之道的中国,沉默总是和谦虚、谨慎及稳重联系在一起,给人以良好的印象和看似和谐的人际关系。

然而,在现代企业和组织中,员工沉默行为已经广泛地引起企业和组织管理者的关注。

美国学者Detert和Edmondson在对美国一家大型高科技公司调研时发现,半数员工不敢对公司高层直接提出建议,从公司普通员工到高级管理人员,在有关公司利益的事情上都倾向于保持沉默。

据1991年《工业周刊》对全美不同部门的845名直线经理调查,发现仅仅29名基层主管认为他们的组织鼓励员工公开表达他们的观点。

同时,研究者还对美国多个组织的260名员工访谈,发现超过70%的员工很担心讲出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员工沉默行为所引起的弊端也显而易见,除了亲和性沉默外,员工沉默是组织不和谐的潜在现象,这种现象对构建健康的企业文化是不利的,它会阻碍企业和组织收集多样化的信息和减少企业和组织与员工沟通的渠道,降低企业和组织对问题的察觉和纠正能力,使企业和组织丧失很多创新和发展的途径,严重时还会影响企业和组织地有效运作。

对于个人来说,沉默行为不利于员工主人翁精神的培养,阻碍员工参与到企业和组织的创新活动,并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甚至对员工的职业发展也起到了消极的作用。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过:“企业管理过去是沟通,现在是沟通,未来还是沟通。”在过去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学术界很少研究员工沉默行为,组织管理学对员工沉默的探讨始于,当前,员工沉默行为正在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一、员工沉默的内涵

Rosen和Tesser(1970)认为人们对问题保持沉默的原因之一是心理学家所称的“沉默效应”,个体不愿意告知负面消息是因为他们会为自己成为“坏消息”的传播者而感到不安。

Morrison与Milliken首次在美国的《管理学评论》提出了沉默行为的概念,他们从组织层面出发,认为员工沉默是一个群体现象,员工由于担心负面的结果或者认为其观点对组织不重要,从而对企业或组织潜在问题保留个人的观点或建议。

Pinder和Harlos()则将沉默定义为当员工有能力改进当前企业绩效时,却保留了对组织环境等方面的行为、认知或感情的评价。

他们从员工态度出发,在员工沉默内涵的基础上,认为员工沉默可以分为默许性沉默和无作为沉默,其中默许性沉默指的是消极地保留观点,意味着消极地顺从,而无作为沉默是比较积极地保留观点,目的是保护自己或由于担心发表意见会产生人际隔阂。

Dyne()在Pinder的基础上,根据员工保持沉默的内在动机划分,将员工沉默分为默许性沉默、防御性沉默和亲社会性沉默。

郑晓涛()将员工沉默定义为员工本可以基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提出想法、建议和观点,从而改善所在部门和组织某些方面的工作,但却因为种种原因,选择保留观点,或者提炼和过滤自己的观点。

他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研究在中国背景下,基于不同的员工沉默动机划分,员工沉默行为可分为默许性沉默、防御性沉默、漠视性沉默。

张敏()从员工所处的宏观环境为出发点来划分,将员工沉默划分为制度性沉默、文化性沉默和结构性沉默。

其中,制度性沉默是指员工能够发现企业的问题,对企业的管理运营和发展等方面有自己的见解,但因为种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而不将其说出来的沉默行为;假性沉默行为是指员工由于能力的不足或其他原因而没有看到问题或对企业没有自己的见解而表现出的沉默行为。

二、员工沉默行为的影响因素

员工沉默行为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员工的个体特征、组织文化、同事间的态度和领导特征。

1、员工个体特征对沉默行为的影响

基于员工个体来说,Buzzanell(1994)认为,女性相对于男性表现出更多的沉默行为;Lepine、Dyne()认为,情绪稳定性低的员工更可能选择沉默,不负责任的员工更可能选择沉默,外向型员工提出建议、发表观点的可能性大,低满意度的员工更可能选择沉默;Jeffrey、Linn(2001)认为,具有神经质的员工较少发表观点;Premeaux和Bedeuab(2003)认为,外控型员工更消极被动,自尊心低的员工更容易沉默。

另外,心理资本(自我效能、希望、韧性、乐观)对员工的很多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2、组织特征对员工沉默行为的影响

组织的氛围与员工的沉默行为有着重大的关系,比如,组织公平感、同事关系和组织氛围、组织文化等。

假如组织成员间的互动紧密,组织氛围和谐,那么员工沉默行为的概率就会偏低。

当组织的规模庞大而且管理方式传统,员工选择沉默行为的机率偏高。

当知识共享性不强的组织里,员工沉默行为就会增加,当在公平、团结、信任的组织氛围里,员工更愿意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意见,员工沉默行为就会降低。

Pinder和Hados(2001)认为不公平环境是导致员工沉默的重要原因。

在缺乏信任以及充满政治行为的的组织氛围里,员工因为恐惧和担心“言多必失”和“引火上身”,总会试图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更多愿意选择沉默或者做表层的交流。

3、同事因素对员工沉默行为的影响 员工沉默行为被认为是一种集体现象。

由于存在从众现象,因此,同事的行为对员工沉默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

当员工发现周围的同事对某件事或某个问题保持沉默时,员工本身也会倾向于保持沉默。

同时,假如组织政治氛围浓厚,员工经常锋芒毕露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必将成为众矢之的,对员工的职业生涯产生影响。

Bowen(2003)认为员工在决定是否发表意见时,很大程度上受其所认识的同事的观点的影响。

4、领导特征对员工沉默行为的影响

领导和员工的权力差距也是导致员工沉默的因素。

一些学者认为,员工的沉默与领导的行为有着紧密的关联。

他们认为,员工的沉默行为主要是领导的领导方式的原因。

燕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3篇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训练,指导,管理,改革

一、引言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是我国高校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是培养高等教育人才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写作毕业论文, 可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实践能力,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求实创新的科学素养。然而近年来, 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工作出现了很多问题, 直接表现为论文质量严重下滑, 论文指导工作也面临诸多难题, 鉴于此, 部分学者甚至提出取消毕业论文的建议。这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高校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应该怎样加强和改革?我们要找出问题之所在, 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笔者近四年来指导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实践来看, 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有学生方面的问题, 有指导教师的问题, 还有学校论文管理方面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

1. 学生方面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近年来高校本科生不断扩招, 与此同时生源质量也有所下滑, 加之在本科教育阶段, 本科生教学主要围绕与专业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 本科生缺少论文写作方面的基本训练和前期指导, 这就使得学生最后面临论文写作时仓促上阵, 不知从何如手, 不知怎样选题, 也不知如何查资料进行写作;还有一些学生, 专业基础知识薄弱, 不知怎样把论文写作与所学专业知识相联系;更有一些学生, 写作能力偏低, 致使论文写作主题不明确、内容不充实、格式不规范。

2. 指导教师方面的问题。

一般来讲, 指导教师与被指导的学生在论文写作之前互不熟悉, 所以, 指导教师往往不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和知识背景, 这样, 指导教师的指导工作不易与学生的状况相对接, 并且, 除了指导论文之外, 指导教师本身还有教学与科研任务, 在一个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情况下, 教师很难一一顾及, 对学生作深入细致的全面指导。另外, 考虑到学生毕业在即, 还有找工作等问题, 教师担心影响学生的前途而不愿意为难学生。这样, 在论文写作上教师很难做到严把质量关, 即使论文写作不够好, 也只好得过且过, 将就过关。

3. 论文写作管理方面的问题。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一般多安排在第四学年的下半学期, 在学生普遍没经过论文写作基础训练的情况下, 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论文的选题、查找资料、写作、修改、答辩这一系列工作, 论文的质量难以保证, 创新就更难了。况且现在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这段时间也正是即将毕业的学生求职、考研的关键时期, 许多学生忙于参加招聘, 参加各类辅导班, 自然不会把很多心思用于毕业论文。于是论文写作就出现了简单应付、东拼西凑、抄袭仿冒、蒙混过关的现象。而且, 论文的答辩和评判工作又要求在学生毕业之前全部完成, 这就使得论文的评判把关不严, 也助长了学生的应付心理, 认为不管论文质量如何, 反正最后能毕业。

三、改革与探索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状况问题严重, 论文写作的结果已经严重偏离了这项工作的初衷, 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现在的论文写作模式、论文指导模式和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1. 充分认识写作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毕业论文是大学本科生教学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不可缺少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 它的作用是普通课堂教学不能替代的。一方面, 它与其它教学环节相辅相承, 是本科生学习的深化和升华, 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 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 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基本的科研能力, 这种结合专业方向研究问题的综合训练, 有益于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和就业, 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了超前的准备和锻炼。

2. 加强论文前期的基础训练和指导。

鉴于学生现有的情况, 要在论文工作开展之前对学生进行写作基础训练和指导, 而且要与日常教学联系起来。比如可以增加开设论文写作训练选修课, 具体指导写作方法, 甚至可以把本校教师发表的优秀论文作为范例, 由作者进行示范讲解;再则, 可以结合专业教学内容, 指导学生先阅读一些学术论文, 使学生对学术论文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然后再指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写一些小论文。可以先从理论内容综合开始, 再进一步就某一题目或方法展开应用性讨论, 最后写出课程论文。对此, 笔者曾在山东财经大学二年级概率统计课程的教学中做过有益的尝试。通过写小论文, 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 还提升了教学效果。另外, 还要多组织学生参加学术报告会或组织学生课外学术交流活动, 开阔视野, 了解本专业发展的新动向, 就某些专题进行讨论, 激发学生的探究和联想能力, 关注热点问题, 为写作毕业论文打好基础。

3. 进行论文写作指导模式的创新。

首先, 在以往的由教师提供备选题目的方法之外, 还要指导学生恰如其分地选题, 针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兴趣点, 鼓励他们研究自己关注的题目, 并提出自己的新见解,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其次, 可以引导学生介入或参加一部分教师的课题, 或直接设立校级学生科研项目, 让学生有真题实作的锻炼机会, 使得学生在写作论文的过程中, 不但有激发潜能、独立思考、提升学习的机会, 还有发表自己独特见解, 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就感。除此之外, 还应该注意到, 现在计算机应用已经普及, 写作论文过程中查找数据资料以及师生间的交流互动都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 这样可以大大缓解一位教师指导多名学生的工作压力, 即使有学生外出短期培训或应聘求职, 也不影响及时交流, 从而保证了论文质量的不断提高。

4. 对论文管理模式作适当调整。

在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上, 若将开题时间定在大学第三学年末期更为合适。这时, 学生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在校期间的基础课和专业课, 具备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 对本专业的发展和热点问题也有相应的了解, 对自己关注的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这时开题, 学生将会有更多的时间查阅资料, 在完成后续课程的同时, 可以与导师有更多的交流, 写作论文的时间也会更宽松。论文的结题时间也要灵活, 如果有些学生在第四学年末没能完成论文, 学校应该允许学生申请把毕业论文的时间延长半年, 这样可以避免学生为了赶时间而放弃论文质量, 应付了事甚至抄袭等现象的发生。所以, 除了在第四学年末的答辩之外, 还应在半年之后再安排一次补充答辩, 以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论文。另外, 论文的答辩工作也应精心安排, 以往都是答辩小组由教师组成, 答辩过程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进行, 这里, 我们应该注意到, 论文答辩不仅是对学生论文考核的一种形式, 对学生而言, 这还是一个自身锻炼、相互学习交流、提升毕业论文质量的好机会, 因此, 答辩过程也应允许学生参加甚至发言提问。答辩过程不仅可以反映出学生对所论述问题的研究程度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自我表现力, 这对于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都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周文忠.对创新视角下的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撰写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6, (11) .

燕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4篇

摘 要 本文将从形式、内容、本质三方面对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从选择自由、形式创新、监督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以期中国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有新的环境和面貌。

关键词 本科毕业论文 学术造假 监督严格化

一、现状分析

1.形式死板

谈到毕业论文设计大家都知道各学校有专门的论文写作规范书作为参考,其中对论文的形式做出了各种死板的严格规定。(1)首先是虚伪的形式。在论文设计中,有一系列硬性的形式规则必须遵守。比如要求在整个论文创造过程中至少要与导师联系三次。尽管这三次见面所定义的稿件在本质上无明显的更新与区别,但是也得留下三次互动交流的痕迹。再如,论文提交时间、指导情况记录、评阅意见都作出统一的时间规定。更宽松的论文指导环境不能被许可,更充分的论文创造不能被鼓励,这些都和学术创新的宗旨有了太大的偏离。(2)其次是苛刻的规范。从标题设置到摘要关键字的字体设置、字数要求都无比精细。尤其是规定一定要有英文摘要,殊不知这些英文摘要都是网络在线翻译的,大多数句子都不通顺。这些神秘的貌似与国际接轨的特征完全成为了摆设,成了劣质的装饰毫无意义。过分强调格式似乎显得有点舍本逐末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调整和规范论文格式的时间远远超过了写出一篇文章所用的时间。如此的苛责于统一的文本格式,无非是让学生更熟悉word的操作,但这些不应该是与学位挂钩的毕业论文关注的焦点。

2.内容贬值

文章内容无疑应该是最核心的东西,但是现在的本科毕业论文情况却令人担忧。(1)缺乏创新水平。当前本科生的论文,很少有自己的想法与见解也就更谈不上创新的元素。造成这个局面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思想上不想创新。论文通过率影响毕业率,毕业率影响就业率,就业率又影响学校来年的招生率,招生率则涉及到学校的声誉与发展前途。一环连一环,环环相逼。在以招生率为生命线的高校,毕业论文的通过率自然不会低。因此学生普遍在思想上没有重视它,缺乏创新的动力。其次是能力上无法创新。本科生普遍没有学术创新的能力,当前的教育体质也不鼓励创新。英语四、六级证书及其它求职时含金量高的证书已经占满了学生课余时间,真正的学术理论创新他们就不可能有时间专注专研。本科教育本来也不是研究型教育,对学生的理论水平不应该有过多的要求。学生主要是学习基本的专业理论知识,形成宏观的理论认识,培养一点系统的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2)学术造假成风。如果说本科毕业论文缺乏创新水平可以找到开罪的理由但是学术造假岂能原谅。抄袭拼凑现象普遍,枪手交易繁荣。各种论文网等着为论文的需求者提供优质、高效、保密的代写服务,并且这些网站都设有标准的专业公司组织结构图,在学校校园各个角落也随处可见这种广告与传单。在大四找工作的同时有需要兼顾论文进度,所以很多同学就花钱买论文。

3.本质丢失

国家多年以来一直沿用的毕业论文制度,其本质是学生大学四年知识的总结与归纳。但是现在这个本质也正在逐渐丢失,无法实现学业的总结。(1)时间冲突,工作重要。本科毕业论文从选题到答辩的时间正是学生找工作的时间。但是论文设计的质量与找工作的好坏是零关系,论文不但不是找到得意职业岗位的砝码反而成为累赘。所以学生们普遍是以就业为重,论文能托就托、能混就混,能骗就骗。(2)选题自由,避重就轻。现在还有一种趋势就是学生选题时会选择那些在网上容易收集资料的题目,这样方便论文的完成。或许这些题目与他们四年所学关系不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但是为了交差他们会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对学术的虔诚的忠心与敬畏之心早已丧失,毕业论文只不过是一种毫无意义、掩人耳目的仪式。

4.监管失效

要实现活动的有效性,监督考核机制的作用不可忽视。在本科毕业论文浑噩发展到今天的地步,必须指出教师的监督不够,学校的考核不力。(1)教师为师的困境。在学术创作中教师自己也未能有好的成果,甚至还有学术不端或者学术造假的经历,所以面对光天化日之下论文代理广告与枪手交易,面对移花接木的造假掺水论文,我们的教师选择了沉默与无言。因为他们自身也在这场学术论文的战争中陷入了职业与人格的困境。(2)教师为长的困境。教师作为一个看着学生成长成熟的长辈,当学生面临就业的巨大压力与困扰的时候,这些慈祥的长辈让他们顺利毕业拿到学历学位,希望他们从次有更好的开端。所以在明知错误的行为前,在荒诞谬误的文章前,他们容忍了这种无奈之后的欺骗,这种匆忙之间的妥协。因此在完全的“自由造假”环境中,毕业论文的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就广泛传开,枪手交易市场空前繁荣。缺少了监督,行为的无序荡漾开去并形成风气,席卷大学校园。

二、对策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目前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无论从形式、内容还是本质来看,它都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当前中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所以我们必须将目光再次聚焦到大学及大学的教育制度。对于已经病入膏肓的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现在是采取一些可行之术医治它的时候了。

1.选择自由化

采取自愿的方式,激励有能力并且愿意写论文的学术派,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学术思维与写作水平。对于创业为重的实践派则不必苛求毕业论文设计,他们更适合参加实习,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愿意写论文的可考核他们的论文,不选择论文的同学则可以考核他们实习工作情况或者考核他们的自我认知情况。比如让学生写出在实习单位的成长经历,及职业选择倾向分析,或者让学生写出自己大学四年的感悟及对自身的认识与评价。这些东西写出来因人而异肯定是真实的,并且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是有益的。

2.形式多样化

(1)横向上:大学生毕业论文考核模式从单一转向多元化,让毕业论文不仅仅只是一篇论文,而是包含着多项可以体现学生水平指标的一个考核体系。把学生平时的调查报告、刊发的文章、评论等纳入本科毕业论文考核体系,这样能减少、避免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其次,建立学生互助机制,鼓励学生成立研究小组,提倡团队合作完成较有意义和难度的论题,提高毕业论文质量。还可以倡导学生相互阅读,相互点评。让学生担当多面手:既是创作者,又是点评者。相互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纵向上:可以想法避开论文与就业时间冲突,给学生时间机会写出质量好点的论文。可以像日本的大学一样拉长论文实际的时间跨度,日本大学从大一进校开始就让学生关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选择逐渐去学习所选择的课题,经过长时间不断的渐进的学习研究不断可以分散大四半年的压力还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精力聚焦在积极的课题从而做出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其次改革我国的人事制度,使我们的用人招聘等工作均放在第四学年下学期的六月以后进行,以保证大学毕业论文(设计)不受学生寻找工作的冲击和影响。

3.监督严格化

(1)对于学生的监督:可以采取指导老师负责制,如果学生的论文发现有学术造假行为,除了应该追究本人责任外,指导老师也要接受处罚。以此激发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的积极性与责任性。指导老师负责制尽管让老师也承担一定的压力与风险,但毕竟人是有限理性的,因此还应该采取一定的硬件设施与之相配套同步监督审核。比如,将目前在硕士学位论文中使用的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以及盲评、盲检方法,引入到本科毕业论文之中,以减少抄袭,剽窃行为的发生。(2)对于导师的监督:成立导师工作监督机制。学校要定期检查导师的工作情况,同时制定学生权益保障机制,学生在面对导师很少指导或没有指导时,可以提出申诉。当然在这一系列严格的监督机制的后面也必须跟随一套严惩制度。只有大力打假并严惩不贷才能逐渐洗清污渍、扫清垃圾,还本科毕业论文一个优雅的名分。

参考文献:

[1]李莉."山穷水尽"与"柳暗花明"——探寻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新思路.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2]杨博.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调查报告.

燕山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第5篇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专业口径过窄,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质量。因此,找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和不足,是我国教育行政部门、高校领导、体育教师们以及社会相关部门极其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

“学校是传承人类知识的专门场所,武术的继承和发扬绝对不能轻视学校阵地的战略作用”。社会的快速发展,要求各高校培养出更高质量的体育人才,显现出体育的地位和作用,使体育真正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高校人才培养是关乎学校生存发展的长远计划,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臻完善,越来越多的学校关心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关心用人单位的趋向,以便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级专业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我国体育专业中的武术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目前高校武术(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受人民喜爱和推崇。目前,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并没有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沿用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专业的培养模式对学生“统一”培养,培养出真正的学生近似“千人一面”。1999年武术专业拓展成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之后,经过一个轮回的课程设置的尝试,2004年9月(有的2003年9月)进行了新的课程方案的调整和修改,但各个学校仍是各自为政,对“民体”专业缺乏统一和规范的培养原则和方案,就是同一门课程使用的教材也大不一样。各学校对“招生”、“教学”、“训练”、“管理”、“就业”等方面的研究正处于现在进行时,一个本专业全新的培养模式正在探讨之中。因此,目前对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且又十分迫切。

二、我国武术专业人才培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国家教育部文件规定,各高校应拓宽专业口径,调整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构建适应新世纪需要的人才培养模式。笔者认为构建我国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除了响应国家教育部号召以外,还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这一原则就是要充分体现出本专业的特色,具有民族传统性的特点。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过程中,我们以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为主线,进一步整体优化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内容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就要以学生为本,一是要以学生的个性为本,二是以全面发展为本。这就要求必须坚持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为重点,从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索性的改革。

(二)社会适应性原则

教学的内容要以满足社会对本专业的需要为根本。社会化理念是根据体育必须适应和促进社会需要这一规律提出的“体育不能独立于社会而存在,其产生和发展都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影响,这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本质联系”。确立社会化的理念,就是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身要在更高、更新的层次上树立对于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使我们所培养的学生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本专业服务社会的自觉性和自信心,并通过教学改革增强这方面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培养民族传统体育创新性高级人才的基地,成为能够满足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高级专门人才需要的人才库。

(三)一专多能性原则

一专多能的原则体现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培养目标,也就是既要提高学生本专业的专项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体育院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体育人才最主要的场所,作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在面对新的知识经济所带来的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就更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笔者建议延长专项的训练时间,重点保证专项训练的质量,提高训练水平,同时在课程中还组织开设一些开放性、超前性、综合性知识创新的课程体系,为拓宽本专业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为学生未来的择业奠定基础。

(四)柔性原则

柔性原则是指在制定教学计划时,根据社会需求在宽口径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和选修课程,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主动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喜欢的课程和专业方向,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积极为学生提供主辅修、第二学位及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和机会,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平台,为学生将来的就业提供更广阔的择业空间。

三、对策

(一)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我国体育院系武术教学质量的关键。建立一支数量充足、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是目前高校应该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据调查我国体育院系武术教师师资结构不尽合理,应该根据课程需要,和学校目前所具备的条件,加快引进武术专业教师的速度。同时,短期培训也是提高武术教师水平一条捷径。各高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对现有武术教师进行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培训和专业培训。在专业培训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为根本,在学习巩固武术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加强经验交流,讨论教学方法,不断提高现有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武术师资队伍建设,各体育院系还应该建立任人惟贤的用人制度。领导重视,科学决策,根据专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合理布局专业项目。

(二)以市场需求为依托,适当控制专业招生规模

市场决定生产,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武术专业毕业生作为各体育院系的“人才产品”,同样需要接受市场的考验。人才供需矛盾主要通过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体现。从近几年的发展来看,我国的武术专业人才存在一定的供需矛盾,调查表明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毕业以来,供与求的矛盾越发突现出来。通过调查,80%的武术专家认为应当控制各体育院系的招生规模。我国武管部门也应当根据各校的实际就业比率,合理分配招生名额。对于一次就业比率过低的学校,应严肃处理,对于存在问题严重者应停止该学校下年的招生资格。笔者通过调查分析,认为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每年的招生应控制在300人以内。

(三)弘扬传统文化,发展地方传统武术

由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与传承性的特征,因此建议各地区学校结合自己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发展地区的优势项目和特色项目,以点带面,以此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同时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健康发展。我国在培养武术专业人才方面居有先天的优势。我国尚武之风,历史悠久。习练武术的群众基础广泛。我国梁山一百单八好汉的习武佳话更是家喻户晓。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我国体育院系武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也应该突出地域优势和特色项目的设计要求。在发挥地方优势,突出办学特色方面,有些学校也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中华武术的热爱,更重要的是为广大的民间武术与高校武术的协调发展开了先河。也可以为同类学校的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方面提供有益借鉴。

(四)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能力是个抽象的概念。武术作为体育院系的一种专业,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发挥它在育人方面的特殊作用,这是各大体育院系和我们每个武术工作者共同关心的话题。培养武术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应该结合学生专业特长,各学校应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造环境。调查表明,我国各高校几乎都建立了各种武术协会和武术俱乐部。设有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体育院系,本身就具有建立武术协会和武术俱乐部的师资、教学上的优势。同时,这也是目前高校武术专业毕业生创业的一个很好方式。通过建立武术俱乐部,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普及和提高武术专业学生参加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广大师生经常参加武术运动和比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从而达到学生管理学生、学生组织学生,有效地开展武术,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业能力的目的。

(五)加强学生现代化知识、技能的培养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为适应21世纪现代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掌握现代化的知识与技能。因此应该加强对武术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汽车驾驶、外语口语技术技能的培养。通过这些现代化技术的学习和锻炼,为学生在未来激烈的社会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能力。据调查,我国即将毕业的2007级学生中,有6%的已经拿到了驾照。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增加选修课的形式,使更多的武术毕业生掌握了驾驶技术,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就业的竞争性。另外据报道,越来越多的武术本科毕业生向国外发展。学生趁着在校阶段,掌握一门外语,无疑是增加未来就业和职业竞争的砝码。

(六)加强教学与管理,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学管理是关键要素。由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开设时间较晚,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相对不足,应该吸取体育教育等老专业的成功管理经验,结合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学管理力度,并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指挥系统、教学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评价系统和教学保证系统。各级领导要加强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投入和扶持,加强本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目标管理,共同努力把这个新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符合21世纪人才要求,丰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教材与武术教学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M].

[2]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武术文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3]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4]邓宗琦.面向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格式 第6篇

一、纸张和页面要求

A4纸,纵向单面打印。页边距要求如下:页边距上下各为 厘米,左边距为,右边距为厘米。

二、论文装订页码顺序

1、封面(按标准格式装订)、论文摘要、关键词(中、英文单独成页,不标页码)

3、目录(要求至少有两个层次,各层次需注明其在论文中的页码)

4、论文

①引言或绪论(单独成页。页码从1开始标注,连续标注页码,至参考文献止)②正文

③结论(单独成页)④参考文献(单独成页)

三、章节目序号

章节目序号的级序规定如下:

一、(一)1(1)①

四、排版格式

1、封面题目用三号楷体,居中;专业、学生姓名及指导教师姓名等用三号楷体,居中。、“摘要”,两字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各空一行。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3磅。“关键词” 小四号黑体,加粗。

3、“目录”,两字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各空一行。目录下的各章节标题(前面无空格(顶格)),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3磅。

4、“引言”,两字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不空行。内容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3磅。

5、正文内容,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3磅。所有段落和标题前均空两格。第一级标题字体加粗。

6、结论,两字中间空两格,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不空行。内文小四号,宋体,行间距为“固定值”3磅。、“参考文献”,三号黑体,居中,加粗,上下各空一行;内文小四号,宋体,每段前面空两格。

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关于本科毕业论文的规定

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实践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也是衡量教学水平、学生毕业与学位资格认证的重要依据。为了加强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化,提高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规定。

一、毕业论文选题

(一)毕业论文选题应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专业特点,具有一定的学术性或实践性、创新性,份量和难度要适当,要把一人一题作为选题工作的重要原则。

(二)毕业论文的选题由教研室主任组织讲师以上的教师拟定提出,经系学术委员会审核,由系主任批准公布,并报教学管理工作部备案。毕业论文的选题,除少数切合培养目标要求并能使学生得到全面训练的可作保留课题外,一般课题的选用不要超过两届。

(三)选题应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能独立钻研,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学术见解,进一步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方法。

(四)各系应在毕业论文写作开始前一个月(即毕业年级开学一周内)公布论文的题目。毕业论文课题在落实到学生之前,指导教师要根据每个课题制定出更加具体、实际的课题及指导计划。

(五)学生在本系公布的论文题目范围内,根据自己的能力和专长进行选定,如无适合自己选择的题目,也可以自行拟题,但必须通过上述选题的审批程序。

二、指导教师

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是教师的教学任务。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各系应做全面、统一的安排,选派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在教学和科研上有丰富经验的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教师应按教学计划的要求履行相应的职责:

(一)指导学生立题,并对课题中的关键性问题向学生讲解,同时对课题制定出具体的指导计划。

(二)指导学生研究课题并做开题报告,向学生推荐参考资料、文献,指导学生制定论文撰写提纲和进度计划。

(三)指导教师应按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耐心指导,及时掌握论文撰写情况和学生思想情绪,解决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四)进行论文中期检查,对所指导的论文质量及撰写进度情况写出评语。

三、毕业论文撰写

酷学考试网KuXue

(一)为使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正确方法,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各系应开设以“怎样撰写毕业论文”为主题的专题讲座,重点讲解论文选题和制定撰写计划、查阅资料、论文撰写及答辩等环节的要求和方法。

(二)各系应安排两个月时间进行论文撰写。学生的论文应于当年五月底完成(于六月份完成论文的审阅、答辩和评定工作)。

(三)论文写作结构大致分为标题、摘要、目录、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

1、封面:封面是论文的表面,应有学院、系、专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姓名与职称、论文完成日期。由学院统一印制发放,学生用计算机套印输出。、摘要: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评论的简短陈述,具有独立性,包括中文摘要和英文摘要。一般不少于3字。

3、关键词:每份毕业论文选取3-5个词作为关键词,以显著字符另起一行,排在摘要的左下方。包括中文关键词和英文关键词。

4、目录: 由论文的章节附录等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章节既是论文的提纲,也是其组成部分的标题。

5、引言或绪论:简要说明该论文的目的、意义、设想、方法、选题依据等。应当言简意赅,不要与摘要雷同。

6、正文:正文是论文的核心部分,占主要篇幅。各专业方向要求字数为:音乐学专业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专业4字以上;其他各专业方向3字以上。内容要符合专业的要求,实事求是,合乎逻辑,层次分明,语言流畅,结构严谨。、结论:毕业论文的结论应准确、完整、明确、精炼,也可以提出建议、设想等。

8、参考文献:按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文献如是期刊,书写格式为: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年份,卷页,期数,页码;文献如是图书,书写格式为:(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页码。

(四)毕业论文须打印输出,运用Wd格式打字、排版。具体要求为:

1、页面设置要求:纸型:A4;上、下、右页边距厘米,左页边距厘米。、字体:宋体;字型:小四;字间距:标准;行间距:3磅。

3、段落标题编号顺序:

一、(一)、1、(1)、①;段落标题部分的设计可酌情调整。

四、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一)先由指导教师检查学生毕业论文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包括查看学生的开题报告、论文撰写进展情况、文献参考查阅情况、对态度不认真或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学生要提出指导建议,并帮助其采取改进措施,并与学生共同完成毕业论文中期检查表的填写任务。

(二)教务管理工作部在各系随机抽取若干名学生撰写论文的有关资料,重点查阅学生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了解学生论文的完成情况、指导教师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向有关系

(教学单位)反馈学生和指导教师的意见和建议。

(三)各系需要向指导教师和学生传达有关意见和建议,以便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论文的继续写作或修改。

五、毕业论文答辩

(一)普通四年制本科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须答辩;其他层次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须宣讲。

(二)各系要成立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在系主任主持下由学术造诣较高、有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组成,再根据研究方向的特点和学生人数下分若干小组。

(三)参加答辩的学生应事先做好准备。答辩是在宣讲的基础上,根据评委对论文内容和相关知识的提问进行回答。宣讲的内容主要包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分析的主要依据和结论、论文的特点和新意、对论文的自我评价及改进意见等。

(四)各系要掌握学生答辩的具体情况,填写《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本科毕业论文答辩记录》。

六、毕业论文审阅与成绩评定

(一)学生毕业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结合开题报告,针对选题的意义及写作难度、内容的质量评价、形式的规范性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在《沈阳音乐学院南校区本科毕业论文评审表》中写出评语及初评成绩。

(二)指导教师负责在学生答辩前,将所指导的论文及评审表提交有关评委审阅,评委对学生答辩着重考核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等,在评委共同评定后由评审小组组长写出评语及最终成绩。

(三)对毕业论文的最终评定,主要看论文质量,并结合写作态度、专业基础和答辩的表现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定(指导教师不参加自己学生毕业论文的最终评定)。对论文质量要从选题价值(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科学性(观点正确,论证严密),创新性(论文的特点和新意)和逻辑性(层次清楚,结果说明、书写规范)等四个方面进行考核。

(四)毕业论文成绩应按等级制(9分以上为优,8—89分为良好,—9分为中等,6—69分为及格,6分以下为不及格)计算。一般情况下优(9分以上)占该届毕业生总数的%、良(8-89分)占45%、中(-9分)占5%、及格(6-69分)和不及格(6分以下)共占1%。

(五)学院成立专家组,对各系毕业生论文按一定比例进行抽查,如出现不合格论文,须重新撰写。

七、其他

(一)毕业论文成绩不及格的学生,按照有关规定,不能授予学士学位,不予毕业。重新撰写写作计划在以后应届毕业生的毕业论文工作中进行,也可经系主管领导批准后结合工作实际完成毕业论文,在规定年限内成绩合格者换发毕业证书。

(二)学生毕业论文要按照“论文封面、开题报告、评审表和毕业论文”的顺序装订、存档。

(三)各系要根据撰写毕业论文年级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填写《音乐学院南校区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分析表》并报教务部备案。

上一篇:实验室资料管理制度下一篇:大学生诚信教育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