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化学教师的教育叙事故事

2024-06-12

一个化学教师的教育叙事故事(精选14篇)

一个化学教师的教育叙事故事 第1篇

一个化学教师的教育叙事故事

“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我干叶的事业吧,因为它总是谦逊地低垂着它的绿荫。”——泰戈尔。带着对叶的事业执着地追求和向往,四年前,我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着平凡的事情,可是我始终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当作我从教的最高准则,为了他们我甘愿奉献出自己无私的爱。

记得刚站在三尺讲台上时,面对无数双渴望求知的眼睛,心里充满了激动和兴奋。望着比我还高的孩子们,还有些许的担心和忐忑,我终于实现儿时梦想了,可是我能胜任吗?

在我教书生涯的最初一段时间,发怒成了我生活中出现得最多的动作。课堂上有人不专心,没完成作业这些都会引起我的发怒。我会在课堂上大声呵斥犯错的学生,只因为觉得这样做会在全班起到威慑作用,却没有去想这个学生会有怎样的感受,也忽略了同样坐在教室中其他的那些满怀期待等老师讲授新内容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我虽然能控制住课堂上的纪律,可总觉得课堂上哪里不对劲。感受着每个学生看我时畏缩的目光,回想着课堂上死一般的沉寂,我开始思索。虽然我是80后,可我们的老师大多是严肃的,让人敬畏。用心回味过去的求学生涯,最让我难忘的老师是我初中的女老师。她温文尔雅,不爱发怒,爱学生因此我很喜欢她。曾几何时,我是那样的梦想成为一名教师,一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让人潸然泪下。她不就是我奋斗的目标吗?为何我现在要背道而驰?

作为一名中学老师,必须要有爱心和耐心。有了爱心,就有了耐心,尽管工作繁忙,累得无暇休息,无暇娱乐,甚至逛街购物都挤不出时间;尽管教育孩子十分操心,而且操碎了心,有时让你哭笑不得,有时让你气得发疯,但你必须忍耐、忍耐、再忍耐。静下心来,想一想,他们才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就不必大动肝火,一切风平浪静,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一天,我在学习新课标时,感悟到课堂应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才明白是我严厉的目光切断了学生的思维,是我冰冷的面孔熄灭了学生心中的热情。如何激活我的课堂,让学生们能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呢?我陷入了沉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曾总结:“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便会忧心忡忡。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他便学会钟爱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学会相信自已和周围的人们。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他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只有良好的学习氛围与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促使学生们更喜欢上课,期待上课,于是我总是精心设计上好每一节课,使同学们在无意中喜欢上我。同时,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也从不吝啬对学生的表扬,因为我明白希望得到别人的表扬是每个孩子的天性,孩子的内心世界是清澈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得到了肯定后,良好的情绪会给你带来下一次成功得到肯定的可能。大人如此,小孩亦如此。来自老师和家长的表扬与肯定,会令孩子们更加的自信和可爱,从而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做出回应。就像魏书生所说的:我们教育子女、教育学生还停留在忠言逆耳的观念上,就落伍了,就不受欢迎了。我们应适当地用上糖衣良药,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一句表扬乃至一个微笑就是鼓舞孩子奋发向上的强大动力,孩子建立了自信心,对待各种事物的态度就会变得更加积极。

教育的根本就是要呵护孩子们的梦想,给他们希望。刚接手某年级时,就听其他老师说了她的情况。她,一个不注重外形,学习一塌糊涂的孩子。当大家说她没救了,放弃吧的时候,我却暗下决心,用我的爱去拯救她。知道这些情况后,我就利用课间经常与她谈心、交流,使得她慢慢地能够接受我,愿意与我交流一些事情。在每节的语文课上,我总是抽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每当她回答正确时,我总是对她竖起大拇指表扬她,不断地给她信心。课后我抽空辅导她,鼓励她背定义和方程式,哪怕一个一个给我背。久而久之,她开始喜欢上化学课,而且每节化学课上总能看到她积极举手发言,每次的课堂作业她总是很及时地给我批改,每篇课文她总是很认真积极地背给我听。渐渐地,她的脸上现出了孩子应有的笑意。她看见我不再游移躲闪,而是大方又快乐。之后,她的学习进步很快,从以前的不及格到期中考试的及格,老师表扬她,同学们对她刮目相看,课间同学们都在议论说她进步真的很快。从那以后,她对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更强了,这对于她来说是多么地不容易呀,虽然在对她的辅导过程中我也出现了不少烦恼,但当我每次看到她进步时,都感到无比欣慰。有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会创造一个奇迹;老师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许会扼杀一个人才。”老师习以为常的行为,对学生终身的发展也许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教育是一门艺术,只有走进学生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关爱的目光就是学生心灵的阳光。对待好学生要恩威并施要做到及时批评,适时鼓励。

有人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教育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由此看来,“德”是赋予人类灵魂的基石,道德的培养和提高,不管是对教师自身还是对学生都是尤为重要的。只有热爱学生,才能去关心他们的成长,才能去教书育人,才能尊重学生人格、引导学生成才。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教师应用自己博大的爱去温暖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虽然他们有的可能学习成绩差强人意,但他是运动

会上的冠军,是劳动中的能手,是他主动送生病的同学回家,谁能说他不是个好孩子呢?虽然书本知识的灌输是很重要的,但是给学生营造一个宽容的学习环境,在鼓励学生的人格力量的成长上,个性张扬的发展上,是同样不容忽视的。

我是教师,就要奉献,淡泊名利、安贫乐道,时刻不忘责任,一心想着事业。“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已作为我的座右铭。为了我所热爱的教育事业,也为了我心中的那份爱,不断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艰苦跋涉,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一茬茬幼苗、一簇簇花蕾,用爱心去托起明天的太阳。有爱才有理解,有爱才有和谐,有爱才有希望!让爱永驻我们心中,呵护孩子们的梦想吧!

一个化学教师的教育叙事故事 第2篇

积极幸福的人不是没有问题,而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应对问题,并建设性地去解决问题。面对6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300多个拥有不同性格不同习惯的独立个体,怎么会没有问题呢?但面对问题,我从来不是消极地抱怨和逃避,而是想办法去解决,因为我知道,我必须要给学生起积极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才能教育引导他们积极向上。所以我在教育教学中坚持以下原则:

一、尊重每一个学生,把每个学生都作为有个性、有人格、有希望的人予以关心,把他们的一言一行都看作是有意义的,值得重视的事情予以注意。

二、情感共鸣,了解加同感等于理解,理解和同感比爱更重要。

三、信任,用言语和行为对他们进行积极的期待,给于正确的指导,培养良好的习惯。

真实案列

六年级一班的何同学,从五年级我接他们班的英语教学开始,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是因为她的优秀,而是因为她的“懒惰”,第一次布置的英语作业她就没有完成,和几个没有完成作业的同学在一起她特别的显眼,因为只有她一个女同学。我问了她原因,她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清楚,但我说“老师相信你,下次不会再这样了。”她也没有给我明确表态,低着头就走了。上课精力也不是很集中,有时看到她课堂走神了,就提醒她,引起她的注意。但整个五年级,她的状态始终不是很好,依然经常不做作业,上课走神,但我从来没有放弃过对她的教育,我相信,总有一天,我的话会触及她的心灵,唤醒她内心那个积极的“小天使”。我期待着……

终于,这一天来了,记得那节课是上午第一节课,刘老师外出学习,我就去代课,那天孩子们的状态特别不好,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知道班主任刘老师外出学习,所以很放松,还是因为什么原因,反正那节课学生的状态懒散,我本来是精心备课,满怀热情的去上课,结果他们的状态就像一盆冷水从头淋到脚,我停顿了一分钟,把英语课堂变成了德育教育,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仅仅是给他们传授知识,情感的教育有时更重要,我和他们谈心,分析他们的状态,站在他们的角度看课堂,看问题。他们听得很认真……

第二天在英语作业本中夹着一封心形的纸条,内容不多,我打开,看到里面的内容,既感动又激动,眼里真的含着泪水。但我没有找这个同学,因为我怕我找她谈话,打破了她对我的承诺,我小心的把这封信放进抽屉,我坚信我会再次打开这封信,到时不是我一个人来读,而是当着全体六一班学生。

一个化学教师的教育叙事故事 第3篇

有一堂几何课的活动片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节课的课题是“认识三角形”的第二课时, 主要教学目标是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及三角形的三边之间关系。上课时我给每位学生发了一根15cm长的塑料吸管, 学生们用惊诧的眼神望着我, 班上的“调皮王”好奇地问:“老师是要请我们喝饮料吗?”我笑着说:“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剪刀, 将这根吸管剪成三段, 构造一个三角形。”问题一出,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动手裁剪, 我走到学生中去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过程。

一同学提起剪刀不假思索地咔咔两刀, 将吸管分成了三段, 过了一会儿就见他慌张地伸头去看周围的同学。我立即问他:“你怎么了?”他瑟瑟地说:“我没动脑筋就把吸管剪成三段, 结果用这三段吸管围不成三角形。”“有和他出现一样问题的同学吗?”我问, “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 有的学生好奇地寻找着“失败者”, 有的学生与同桌讨论着这个问题。学习委员站起来说:“我先把吸管剪成了长短不一的两段, 再把较长的吸管剪成两段, 那么就一定能搭成三角形了, 因为我们在上学期学过‘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时, 不爱学习的某同学摆弄着手中的吸管问道:“我和你一样的剪裁方法, 为什么我就没搭成呢?请你解释一下。”学习委员一下被问住了, 愣在那里满脸通红。这时, 一向比较“自卑”的一个同学用颤抖的声音说:“我想试试帮学习委员解释一下。他们在剪吸管时都注意了其中一段要比另一段长, 目的是满足‘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 但是在剪第二次时却又违背了这个规定。因为, 你要知道三段吸管都是三角形的边, 如果以某段吸管的长作为两点之间的距离, 那其余两段吸管的长度和可能会小于这个距离。不信拿你手中较短的两段拼起来和第三段比一比。所以, 我们在剪吸管时要注意任意两段吸管的长度和都要比第三段的长度大。”我听着他越来越自信的叙述, 还没来得及说话, 教室里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顺势提出第二个问题:“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任意画出一个三角形, 用刻度尺去测量各边的长度, 比较一下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关系。同学们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吗?”……在最后5分钟里我请同学们谈谈上课的感受, 学习委员首先发言:“我首先要感谢这位同学今天帮我解围, 通过这个问题, 我发现了我在思考问题时不够严密, 自以为成绩好张口就说。但是, 这也让我看到我们班的同学都很优秀。”那位说:“我就是试一试。谢谢大家对我的肯定, 让我信心倍增, 我以后一定更加努力地学习。”“调皮王”也站了起来:“这节课很‘好玩’, 让我‘玩懂’了数学知识, 我以后一定认真上好每一节数学课。”这节课结束之后, 还有许多学生告诉我, 平时学习数学要花费很多时间去记数学概念, 但是对这节课学习的内容记忆非常深刻, 不用花时间去背就轻松牢记住三角形三边关系了。

一个化学教师的教育叙事故事 第4篇

课堂上生动形象的教育语言是怎样生成的?是从生活中带来的。我有这个体会。我的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课堂语言立体、丰富、活灵活现、有动有静、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学生身临其境。许多对课文解密的特色语言,并不是来自特地情景设置,有时一句话、一个生活细节的描述,说得学生像看到真的一样,化抽象为具象,化静默的黑纸白字为栩栩如生的生命形象,这是无法预设的,是在阅读中自然生成的,成为一种教育智慧。所以我说,有丰富的经历,哪怕是艰苦的、最底层的生活,可以成就一个教师对教育、学生的爱和对美丽课堂的追求。

我是在广阔天地里锻炼过的,劳动生活的艰苦可以想象成太上老君的八卦炉,我不敢说我炼出了红心,洗掉了私心,但我敢说,生活的广阔天地锤炼了我的教育语言。

【心曲】

我小的时候就知道一句响亮的豪言壮语:在广阔天地里炼红心,在劳动的汗水里洗私心!我土生土长在农村。上学时开门办学在田头.节假日为了生活下地干活。高中毕业属于回乡知青,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做民办教师的每个节假日和劳动人民打成一片,深挖洞,广积粮,斗私批修,再滚一身泥巴,炼一颗红心……和男劳力面朝黄土背朝天,和女劳力烂手烂脚过夏天,许多原始的、朴实的、脏累的活计都干过,也做过超出我年龄和身心承受能力的事。我干过的活、做过的事,成了我一部人生草稿,一段烂泥天书。

我四岁时母亲去世,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饿得实在没办法,和我八岁的哥哥带着能装一斤稻谷的布口袋,偷偷到生产队的田里去捡稻穗,被生产队长发现后飞快地逃跑;我五六岁就和父亲下河捉鱼摸虾捡螺蛳,冬天穿着单衣裤赤脚在上冻的河边摸鱼,上岸后,麻木的脚就像踩在云朵上。回家热水一浇上去,有如千万根绣花针扎进肉里;七八岁就和生产队妇女在周围村庄检鸡屎,和父亲蹬耙耙田,浇犁水,挣点工分(10分工即一个工,分可以兑现3分至1毛5分钱,弄得好一天可掙5到10分工);来到车逻镇上检瓜皮充饥,还捡拾烟头(香烟屁股)回来给父亲抽。

在每年的夏秋两季,我都要偷偷地背着生产队长下地拾麦子、拾稻穗。八九岁时,在冬天,和牛睡在一间屋子,看着它们,夜里给牛等屎倒尿,添加草料,在牛屎和牛尿的浓烈的气味中喘息。十岁以后,常常和队里的妇女一起劳动,比如栽秧、薅草什么的,虽然比较苦,但活软,不压大担子,还可以多挣工分,吃点儿“软饭”。十四岁上初中起到高中毕业,每天中午放学要挑着父亲拾的一担狗粪送到家。吃过最饱的饭是在高中开门办学的时候。回家看到空空的米坛子,只好回到开门办学的生产队去。别的同学交伙食粮,我没有粮食可交,大家(同学)就省点儿粥给我,另外可以吃到麦皮子做的黑馒头。

有一天生产队集体吃“忆苦饭”,是黄花草和大麦头子加了点细糠糊起来的午饭,也许是饿坏了的缘故,我觉得“忆苦饭”特香。但又不敢说好吃,只说忆苦要吃苦,吃了四大碗,吃得不能弯腰,晚上不能睡觉。第二天上农技知识课,肚子胀得像个鼓,受刑一样痛苦。

我开小型手扶拖拉机连人带机一直翻进粪塘。我和男劳力学大寨做无名英雄,晚上悄悄地撂粪塘(把田里一个人工开挖的塘里的草粪一叉一叉地启到塘的埂上来,作为栽秧的部分肥料),四个人要撂到大半夜,第二天没有谁肯说是谁干的好事。

冬天去挑河(小型水利工程),去湖滨拾草、挖腐植泥。上粮站卖粮,挑着粮食上大跳(搭在地面和高高的粮囤上的跳板,掉下来非死即伤)。上城收大粪、装氨水。夏天下河搅河草(捞水草),冬天上船罱泥上来搪草粪。挑担挖墒、耕田耙地等是家常便饭,最难的是踩水车,都说人怕狠、鬼怕恶、踩车害怕十八脚,我亲眼看到有人踩到最后十八脚的时候,口吐鲜血从水车杠上掉下来。跟他们一起唱秧歌、嗨小调、听民间故事消除繁重劳动的疲劳。劳动之余也去剥老鼠皮解饥饿之苦。去看场、看瓜、看船(买公粮时)、看“四类分子”;拉纤、拉田、拉板车;参加文娱宣传队演文娱、写大字报;查钉钉螺螺、找卵块、洗粪便;脱土坯、堆草堆、晒稻、晒麦抢场、挖茨菰……

细说起来有百种。至于家务活,也是一下子难说完:烧火做饭洗碗荡盆不算什么;放鹅放鸭养猪养鸡养兔子多的去;张丫子、焐渔、打粽箬;种菱藕、栽山芋、下瓜;劈篾子、编篮子、做海大棚子(斗笠);做老鼠夹子、黄鼠狼捕子、做鱼钩……还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遇险生还的经历;有过无数次出丑犯错立即改过的经历;有过数次自尊心乃至人格受到伤害和多次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经历;有着特殊家庭(如单亲、留守、空巢、继母)缺憾痛苦的经历;有着善举、好事、光荣、获奖、被大面积长时间夸赞的历史……

我亲历不一样的生活、拥有非同寻常的欢乐,记住艰苦复杂的生存状态、落后变态的劳动式样,存储不期而遇的事故、民间的离奇故事和疾苦声……学到了许多生活、生存的语言,记住许多痛、快乐、好玩的生活细节。广阔天地,我流血、流汗、流泪的热土,使我学会把谩骂和仇恨过滤成蜜蜂的歌吟,把粗粝的喘息和冰火般的痛化作大爱之诗意……我丰富了人生,丰富了思想、丰富了语言,没有说教,无需做作,拒绝空洞,而有着满腔激情和趣味。

有了这些生活的底色,不同季节开不同的花;不同的课文说不同的话;不同的语境有不同的情景描述,使学生身临其境。我教学《小英雄雨来》,学生在话语建立起来的活生生的童年顽皮、机智的画境里也仿佛就是雨来;我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解读苦难,学生替她疼,为她流泪,还给她写信,想送她好吃的、好玩的,送她家的温暖;教学《奇妙的房屋》,给学生一个个奇思妙想的飞翔……

【会心】

有特色的语言可以营造感动的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师生交流互动,升华语文生活的快感和美感。教学无小事,句句皆育人。大课堂小社会,教师的语言要有味。教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虽不是金口玉言,至少不是正确的废话、空洞的花腔、照本宣科的扁平、单调无趣的蝉鸣、味同嚼蜡的苍白、烦人的叨咕、不负责任的假唱……

教师要借助文本的学习,把学生引入正路,唤醒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激发生命的本质力量,启迪诗性的智慧,点燃敢爱敢恨的激情,培养大爱求真的淳朴的情感,丰富无限的想象能力,拓展积极思维的深度,建立使学生智商、情商得以充分发展的空间。锤炼课堂上有特色的语言应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有效教学的不断追求。

语文教学是一次次的感动,一次次地震撼学生的心灵。课文呈现的美景、真情、哲思无声地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有特色的语言把解读的感动兑换成学生的感动,教师有特色的语言惠及学生率真本性,拽住学生的实感真情,去深入细腻地理解、深刻全面地把握课文内容。我始终记着“大和尚讲禅小和尚(听者)听得嘴张大口水撒多长”的一幕,那么津津有味!

小学教师教育故事叙事 第5篇

进入教师的行列,短短两年时间,这两年里不乏有喜、怒、哀、乐的陪伴,面对头疼的孩子也曾束手无策,面对质疑和不理解的声音也曾深感委屈,静心思考时也曾全盘否定自己,可纵使前方有千万险阻,你哪曾见我后退一步。

2012年9月,我走进了民小这个让人倍感温暖的大家庭,每一天我都在和三(1)班的孩子们一起收获着成长着,每个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现在想来,我的付出虽从不求回报,可学生的进步让我的付出有了收获的喜悦。

上课铃响了,我走进三(1)班的教室,苍天呀!有打闹的、有吃零食的、还有说笑的,更有甚者,铃声响完还从操场对面跑过来爬二楼到教室门口,带着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喊报告的。当时,我连着喊了三声安静,却发现他们根本听不到我的话,怒由心生,用了狮子吼,“上课铃响没听见吗?”“你们还是三年级学生吗?”学生终于安静下来,磨磨蹭蹭地坐回了座位上,看着那无所谓和不情愿的眼神,这一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我心底暗自焦急,这样的学习习惯可怎么得了?

为了震慑他们,我找了打闹声音最大的孩子,当即他战战兢兢地站起来,用胆怯的眼神看了我一眼,老实说,当时我也有些迟疑,后来果然验证了我的想法。几乎每次上课都重复上演着这样的情景剧,孩子们潜意识里也知道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但似乎总是心离口,口离手,想的是一套,做的却是另一套。每次在我的怒气里孩子们都会低下头表现出忏悔的样子,事后却又抛在九霄云外。

那段时间我想过很多办法,提前进教室提醒,发过威动过怒,后来用阿Q精神安慰自己,孩子们还小,我这么大了有时候也管不住自己呀!每次都去发现比以前表现有所好转的同学并树立榜样,效果却并不明显。

课后我先向其他同学打听他们上其他课的表现,再和其他任课老师探讨一下他们存在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家庭环境,这样我就具备了和他们进行交流的底气。

我找了机会和吴军、杨乐等比较有代表性的孩子进行交流,操场上走廊里,就这样一回生、二回熟,我彻底进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了他们的心声。其实从那时起我的内心也开始被他们纯真的眼神稚嫩的声音感染着,孩子毕竟还是孩子,需要的还是爱。

我首先先帮他们树立信心,多鼓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然后再一个一个教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方法:比上课铃声早三分钟,也就是提前三分钟进教室做准备工作,准备好课本、草稿本、红笔、中性笔、铅笔、直尺等下节课要用到的学习用具;吴军的基础特别差,那些别人看来十分简单的字他要照着抄写都不会,拼音几乎完全不会,我抽课余时间教他怎么拿笔,握着他的手一笔一划地慢慢写字,后来又给他找了一个小老师,每当他拿着写字的本子主动来找我时,我的心里的的确确生出了

许多感动,每次都会大大地表扬他,这样一来我也成为了他们的“死党”,其他的孩子也在慢慢地被感染着。

现在每次上课进教室等着我的不再是喧嚷叫嚣,而是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的身影,课堂上也没有人再在课桌里翻箱倒柜,上课效率自然也就好了许多。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故事 第6篇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故事:笑声带走尴尬

课堂上难免遭遇尴尬,如何把它转化为和谐和愉悦,这就要靠教师的机变、灵活和语言技巧了,也许更重要的还是对学生浓挚的爱意……

某生迟到,脸红气喘地推门而入,在全班的瞩目下,更显得羞涩和不自在。可是老师却笑着对他说:“我相信你今天一定创造了有史以来从家到学校的最快记录,因为你想把迟到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就这一点来说,你完全应该受到表扬……”一席话说得全班大笑,迟到者也如遇救兵,一扫尴尬。

上课后,教师发现某生忘带课本,他默然起立,准备接受严厉的批评与处罚。不料,教师很客气地让其坐下,还说:“噢,你没有带书。我猜你是想尝试一下,看看上课没有书,能否把上课的内容学得更好、记得更牢。”在众人的笑声中,他也不好意思地笑了。快下课了,他回答出了一个有点难度的题目,教师说:“看来你试验的效果还真不错,不过,这个经验似乎还不宜推广。”又是一片笑声。

某生被点名朗读课文。本不善此道的他,一紧张就显得有些结巴,不巧在忙乱中又读错了几个字,惹得全班大笑了好几回。好不容易把课文读完,他已是满脸涨红、神情沮丧。可是教师对他的评价却是:“你能在大家的笑声中[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将朗读进行到底,我十分欣赏你这种抗干扰的心理素质。”此话一出,全班大笑,这位学生也不无得意地笑了。于是教师又说:“有句话说,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你的朗读虽然不是最好的,但你今天的笑无疑是最好的。”课堂上又是一片笑声……

教师以一难题发问,全班皆沉思。一生突然举手,可惜发言无的放失,不着边际。教师却说:“好。思维敏捷。更可贵的是你的发言扫清了外围,让其他同学能够更加准确地靠近目标、解决问题。”同学们便在笑声中继续思考。又一名学生发言,他讲得很多,但你把最重要的东西淹没在许多套话中了。这时老师又说:“你已经大有进步,完成了对目标的包围,可惜未能一语中的、击中要害。”又是大笑。第三位同学的发言虽然仅是三言两语,确切中肯。教师称赞道:“你的发言句句命中目标。我想用一个你们喜欢的字来形容你的发言,那就是:爽!不过,你还得感谢前面两位同学的‘铺垫’之功……”笑声再次响起。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故事:让心中时时充盈着爱意

那天,到一所很闭塞、落后的山村小学听课,我在钦佩那位四十出头的学校唯一的女教师所取得的感人的业绩之余,更惊讶的是——繁重得令人难以想象的超负荷的工作,连医生都束手无策的顽疾,再加上接二连三的家庭的变故,都没有褶皱她的肌肤,没有留下点滴的憔悴的影子,她那红润的、泛着青春光泽的容颜,简直与我们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广告中的画面,没有什么区别。我惊讶地问道:“您那么辛苦,还显得这样年轻,难道有驻颜秘方吗?” 她莞尔一笑:“有啊,就是那位作家曾说过的——让心中时时充盈着爱意。” “让心中时时充盈着爱意”,我轻轻地重复了一遍,不由得怦然心动:心存爱意,不仅是我们苦苦寻觅的挽留青春的秘诀,而且是我们珍视青春和生活的最好的方式啊。心中充盈着爱意,就会让平淡的日子,陡然变得美丽起来的,就会让琐屑的小事,也充满神奇的色彩。因心存爱意,当我漫步在校园,我会为那一株小树、一朵小花驻足,将欢喜的目光投向那一滴晶莹的露珠;我会望着操场上那些欢快的身影,将会心地微笑写眉宇;我会面对那一双双纯真的眼睛,认真地说出每一个生动的词汇、耐心地讲解每一道例题、细致地画好每一幅图画;捧着一摞摞的作业本,我不会感到那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无可推卸的责任、一种无尚的荣光;在家访的路上,我会想着怎样将那些赞美的话语讲给学生的家长……就这么奇怪,心存爱意,平凡的工作,更加神圣起来,普通的生活,十倍地温馨起来,一种青春的热情就那样无时不在地洋溢在我们身边……

心中时时充盈着爱意,就会多一份期盼。倾听那清脆的铃声,会感到许多的召唤不容拒绝,会感到很多的眼睛在注视着自己;走进课堂,会将满腔的热情平等地分给每一个学生,帮他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帮他们放飞心中那五彩缤纷的向往;即使每个假日来临,也会深切地感受到一种收获的快慰,自然而然地流溢在心头。心中时时充盈着爱意,就会有喜欢的感觉流淌。灯下,打开课本,会对每一篇简单的课文生出许多的感受,那份投入啊,就像面对一个久违的朋友;课下,跟学生一起出黑板报、一起排练节目,很小的、很简单的事情,都十二分地认真做着;甚至在考场上,聆听那唰唰的书写声,都会感到那是一种美妙的音乐声呢;甚至在运动场上,高声地为学生们使劲儿地鼓掌加油,全然忘了自己早已不再青春年少。心中时时充盈着爱意,无穷的力量和神奇的魅力便会由然而生——再没有了自卑、怯懦、惆怅,再没有了懒惰、拖沓、随意,而是更多了热情、认真、投入,更多了理解、宽容、积极、拼搏……

前天在杂志上看到的一位多病的母亲背着自幼患病、从未站起来的儿子求学的故事,当采访她的记者感慨地说她受苦了,这位母亲却十分满意地回答道:“儿子能上学,哪里还有苦啊?” 我相信这位母亲说的是真话,因为被爱意充盈的心灵,永远是快乐的。同样,充盈着爱意的生活,是幸福的、温馨的;充盈着爱意的人生,自然是年轻的、向上的…… 让心灵时时充盈着爱意,愿你我他,我们大家都应当记住的这句格言吧!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故事:意外的收获

我深知,做为一名年轻的语文教师,课改需要的不只是热情,还需要语文教师解放思想,改革教学模式,放开手脚,大胆创新,开发教材。因为在新一轮课改中,教师教学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

最近我在阅读课上给学生读了一篇文章《珍贵的纪念》,当说到小猴、小熊纷纷在小亭中刻上自己的名字时,一个同学就说:“老师,它们这是乱写乱画,这是不对的”。我还没说话,另一个同学就很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小刚用铅笔画桌子,你过来看看…”话音还没落,同学们便七嘴八舌讨论开了 “小刚,你不爱护桌子”“小刚,桌子是学校的,不应该乱画““你看,这墙上有一道印,肯定是你画的”看同学们的情景,跟开批斗会一样,你看看我的桌子,我批评你两句,我看看小刚,脸红红的,低着头不说话。作为新课改的教师,不应是“一言堂”的堂主,这时的我,应是学生探究的引导者,于是我亲切地问:“小刚,你想说点什么,做点什么呢?”“我错了,我再也不画桌子了。”“老师,有一次我发现我桌子上有谁用铅笔画了一道线,我用橡皮把它擦掉了,我可以帮小刚擦掉。”我们的班长起来发言了,三月是学雷锋月,我马上肯定了她想帮助别人的想法。“老师,我们应该学习小刺猬,种些花草,不应该破坏公物。”文静的课代表说出了我们下面想学的内容,我想说的话。我马上因势利导:“小刺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啊,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因为我们最近一段时间讲环保比较多一些,所以我的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打开了话匣子,不摘花,不踩草,多种花,多植树,不随地扔垃圾…关于爱护、环保的“演讲”整整持续了十分钟。同学们热情高涨,课下有的同学竟然抓住了几个踩草坪的小朋友,有的同学跑到院子里去捡垃圾,有的同学在教室喧哗,马上有同学指责他是噪音污染。一堂不是按我设计上的课,让我有了意外的收获。第一,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了正面、积极的引导;第二,学生环保意识提高了;第三,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同学们互相监督,我们班的卫生、纪律有了很大的改观。

一个化学教师的教育叙事故事 第7篇

那天上课时,朵朵来晚了。我当然知道她为什么来晚,但她晚了还能来,我就非常高兴,说明王老师的课很吸引她,说明她对学习很有热情。

但是偏偏有两个小家伙“路见不平一声吼”,开始冲着她抱怨说:又来晚,每次都是这么晚来,哼……

这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和稀泥,制止一下就过去,毕竟朵朵也没有明显表现出委屈。另一个就是要把事情说清楚。

选择前者,朵朵必然委屈,两个抱怨者嘴上不再说,但是心里肯定不服气:为什么她错了还不能说?其他孩子看在眼里也会有困惑。

当班主任的习惯,让我对这件事情没法视而不见,就是所谓的“眼里不能揉沙子”。

于是,我停下正在上课的内容,开始跟每个孩子交流这件事情。

我说,孩子们,刚才朵朵迟到了,这是大家都看到的事实。但是当你或者说出口或者在心里批评她迟到的行为时,你可曾想过很多时候,很多事物都有我们看不到的一些东西呢?

比如朵朵迟到这件事情,你只看到了表面,却没有问问她为什么会迟到?她去干什么了?她为什么迟到了这么久还会来上课?因为你只注重了表面,而缺少对事物背后情况的把握。

这时,小九同学嘴里叨唠了一句“对,成吉思汗和鹰就是这样”,仿佛心有灵犀,我正准备给孩子们讲一个“不懂背后深意酿成错误造成悔恨”的故事,正在心里斟酌到底讲哪个合适,这孩子给了我灵感。虽然这个故事不是特别贴切,但也能给每个孩子启发,而且情节非常曲折,感人,值得一讲。

于是,我就绘声绘色地讲“成吉思汗和鹰”的故事。其中特别强调“鹰对成吉思汗的真诚守护”,让孩子们想象鹰在面对一次接着一次,一次比一次更严厉的警告时心里在想什么,让他们更加深切地了解到,很多事物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才是最精彩最感人的部分,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究才能了解。所以千万不要轻易抱怨和取笑任何人。

还有一个孩子说到,对,老师我知道成吉思汗,他是个大英雄,几乎打下了半个地球。

我在肯定他知识丰富后,接着说,是啊,为什么成吉思汗能够如此出色,成为一个大英雄呢?就是因为他特别善于面对错误啊。他没有沉溺在失去宠鹰的悲伤中,没有否认和掩饰自己的错误,而是承认错误并总结经验:不要在发怒的时候处理任何事情。正是这种品质让他成为世人敬仰的英雄,创造出那种罕见的奇迹。

那两个抱怨朵朵的男孩闻听此言,马上主动向朵朵道歉说:对不起朵朵,我不该说你。

这让我非常意外。多可爱的孩子!

最后,我总结说,孩子们,现在你们仍然不知道朵朵为什么会迟到这么久,但是这并不妨碍你们感知到朵朵的学习态度多么端正。因为对很多孩子而言,这完全可以成为缺课的理由,但是她却力争用剩下的时间和精力来上课,这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有孩子主动给朵朵鼓起掌。

我接着说,今天讲的故事并不是针对两个抱怨朵朵的同学,而是说给我们每个人听的。以后我们还会在生活中再遇到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如何思考,相信你们都已经明白了。

一场思想政治课下来,大概用了20分钟的时间,但我丝毫不觉得可惜。如果用这20分钟来播放孩子期盼已久的《最强大脑》,我觉得不值得,因为那个在哪儿都能看。但这种在集体中获得启发,收获教育的时刻却是不容错失的。或许,很多时候,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吧。

我想起了读过的那本书《故事知道怎么办》。

每个妈妈、老师,每个教育者都应该准备一肚子的精彩故事,或者练就根据情况,现编故事的绝技,在具体时刻,可以不疾不徐,拿出一个针对具体情况的故事,那对于孩子来说,是真正的宝藏。

★ 哭笑不得造句

★ 关于安检辞职信

★ 哭笑不得的近义词

★ 长篇故事-鼻子、眼睛、嘴巴和耳朵

★ 读《象鼻子的故事》有感

★ 小班科学教案《我有耳朵和鼻子》

★ 谜底是飞机的谜语有哪些

★ 飞机结构设计

★ 睡前故事:爱哭鼻子的躺躺鹅

一个化学教师的教育叙事故事 第8篇

然而, 现实并不像你想的那样。在三年级的课堂上, 孩子们是那么好动, 爱说, 怎么说呢, 简直有点乱的感觉。于是, 我要先让孩子们学会课堂的“规矩”。为了让孩子们懂“规矩”, 我决定来点物质刺激, 准备了一些卡通贴画, 当课堂上哪位小朋友表现出色或者守纪时, 我就会将一张卡通贴画贴在学生的英语书上这时会引来其他同学羡慕的目光。几节课下来, 还真是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课堂上同学守“规矩”了, 坐得好好的, 小手举得直直的……。那天上课前, 吴磊同学拉着我的手, 急切地问我:“Miss王, 你今天有没有带贴画呀?”我拿出准备好的贴画给他看, 他伸出小手小心翼翼地摸了又摸。我知道他很喜欢这些贴画, 可是他上课一直坐不好, 不仅爱说话而且还老爱抢嘴, 不管和上课的内容有没有关系, 他想说什么就会大声说出来。说真的有时好好的情绪会被他破坏掉, 别提有多扫兴了, 所以他至今还没得到过贴画。我把他拉到身边, 问:“想要贴画吗?”他不停地点头。我心里有了主意, 何不趁此机会, 激励他一下。正在这时, 上课铃响了, 我在整理书本时, 还故意把那些贴画在孩子们面前扬了扬。和学生问好后, 我故作惊奇地说:“看吴磊同学坐得真好!“同时, 我拿了贴画, 在他的两只小手上各贴了一张。我看到吴磊挺了挺腰板, 坐得更好了, 脸上除了喜悦, 还有得意。刚开始上课时, 我一直比较注意地观察他, 发现他与往常大不一样, 一直很安静, 很认真地听。我很得意, 于是心情也特别好, 上课也更投入了。快到下课时, 突然, 坐在他旁边的同学叫了起来:“老师, 吴磊睡着了。”我一听, 不禁又生气又失望, 真是扶不起的阿斗, 我快步走到他的课桌边, 可是看到他虽然睡着了, 两只小手仍旧放得好好的, 我不由得愣住了。我轻轻地叫他, 他睁开眼睛看见我, 连忙摸了摸手上的粘纸, 我对他笑了笑, 摸了摸他的头, 示意他注意听课。从那以后, 他学习更加认真了, 课上积极回答问题, 学习进步的特别快, 后来不仅每天爱背单词, 而且是提前背诵, 作业上也有了很大的改变。

初中的课堂和小学的截然不同。孩子们到了八九年级可能是因为害羞的缘故, 变得很不爱张嘴, 更不要说去用物质刺激了。所以我会经常运用课本上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 创设真实的情景, 联系实际生活, 由此让他们产生兴趣。一直以来八年级的一节课, 让我印象很深。Today, let’s learn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我的话音还未落, 教室就一阵欢呼, 同学们显得既高兴又积极。因为课前我就让学生准备好了香蕉, 苹果, 橘子, 酸奶, 牛奶, 刀子, 口杯, 果汁机这些制作所需的材料。在我的几声“stop”中, 同学终于安静了下来。首先, 我给他们播放了我在家里制作香蕉奶昔整个过程的视频。他们全神贯注的听着看着。播完之后, 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我做了一个示意举手的动作。“Miss wang, me! me! me!...”同学都把手举的高高的, 等待着。“First, peel three bananas;”“Next, cut up the bananas;”“Next, put the bananas and ice cream into the blender ;”“Then, pour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Turn the blender;”“Finally, drink the milk shake.”同学们一个接一个踊跃的回答着。之后, 我们又一起重复了一遍步骤。Now, let’s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教室一下子变成了厨房, 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 带着一次性手套有剥皮的, 有切的, 有往口杯里倒牛奶的, 还有些调皮的孩子竟然吃了起来。同学们带着满脸的笑容, 按照步骤有序的做着, 大家都转换了角色, 个个变成了小厨师。不一会儿教室就出现了果汁机响的声音。大家将自己制作的香蕉奶昔倒在口杯中, 欣慰的品尝着。口中都说着:“Wow! It’s delicious!”有的同学高兴的说:“王老师, 你也尝尝, 真的很好喝!”同学们吃着喝着欢笑着, 下课铃也响了起来。整个课堂里, 同学在学中做, 做中学, 学中乐, 乐中学。

一个维吾尔族教师的教育故事 第9篇

那年,我任初一(2)班班主任的时候,班里有两个男生,一个叫玉山,一个叫阿力。他俩调皮捣蛋,纪律性差,两人经常在班里吵架,打架。尽管我配合学校德育处对他俩教育多次,但没见什么效果。由于我刚刚带这个班,不熟悉班里的学生,当然也不清楚他俩的家庭情况。在种种努力均不奏效之后,我决定家访。我先到玉山家,玉山的父母反应非常强烈,说他们与阿力的家长因喝酒之事而吵过架,后来又因一些小事两家又吵了几次,矛盾越积越深。他们同住一座楼房,距离很近,一见面很容易产生摩擦,甚至打起来。记得有一次,玉山与阿力在学校打架,玉山被阿力打成轻伤,两孩子的家长都来到学校闹,扰乱了学校的教学秩序。学校及德育处的领导都被牵涉了进来,影响很不好。

自从那次大闹学校事件之后,两家的家长经常为玉山和阿力的小事情来找我,相互指责对方偏袒小孩,这些事情令我非常头疼,我的正常生活、教学工作均受到了严重干扰。当时,我心生退意,多次向校领导反映,我不想再带这个班了。校领导说,我不带这班,没有人要这个班,怎么办?

有一天,我在《说事拉理》这一电视节目中看了一个叫做《美丽的谎言》的故事之后,我突然有了一个主意。

我准备了一些水果、衣服之类的礼物,到玉山家去了。刚好他母亲一个人在家,她很热情地招待了我。我们俩边喝茶边聊天,然后我说了我来的原因,我说:“阿力的父母给我打了电话,他们承认了自己的不对,叫我把这个礼物送给你们,请你们原谅。”玉山他妈妈感到很惊讶,一时高兴得说不出话来。然后又不好意思地说:“以前我们经常为了小事情吵架,我也不好意思,以后我也要注意,……” 说了很多好听的话。当天晚上,我又抓紧时间准备了一些礼物送到阿力家,恰好他们全家人都在。聊了一会儿,我说了我来的目的,我把自己在玉山家说的话在阿力家又重复了一遍。由于说谎,当时我很紧张,不知他们会是什么反应。没想到阿力的母亲竟然一下子哭起来,把我弄得手足无措。过了一会儿,她说:“本来对不起的这些话应该是我先说的,现在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不过我很感动,过一两天我自己要找她去,老师,你别担心,谢谢你了……”同为女人,我看到阿力的母亲哭了,我眼圈也红红的。这次家访,效果好极了,我很兴奋,回到家后才发现时间已过了午夜。

为了两个孩子,为了两个家庭,为了摆脱我自己的烦恼,我撒谎了!这善意的谎言结束了两家人的恩怨。玉山家与阿力家均打来电话说:“谢谢您,老师,几年来居委会也不能解决的矛盾被您解决了。”两家的家长见面后都互相道了歉,并向学校明确表态和解。就这样,玉山和阿力两位同学的关系融洽了,学习成绩也进步了,我们班的纪律也因他们的表现变得很好。虽然我说了谎,但这谎言是善意的,它化解了两家人的矛盾。

本栏责任编辑 罗 峰

一个化学教师的教育叙事故事 第10篇

9月10日是教师节,教师节顾名思义是一个老师的节日。节日当然要开开心心地过,谁会哭着过节呀。所以我们班的同学想给老师一个神秘的惊喜开心一下。于是,我们像约好了似的早早来到学校,书包往桌子上一放,便开始制作神秘惊喜,不然来不及就不神秘了。

我们的神秘惊喜是什么呢?你猜,我待会儿告诉你正确答案。

我们要“动工”了,先搬来许多椅子,然后爬上了椅子。我和同学一上椅子就安排起来:“你画,我来涂,字嘛,让小王写吧,他艺术字写得好”。还要画些可爱的配图,也要写对老师的.祝福。分配完工作后,我们就开画了,先让小王写了“教师节快乐”几个艺术字,然后其他人按照说好的颜色分别上色。我有点害怕涂不好或者发生小状况,比如说笔突然断了、颜色涂出框、没涂均匀等等。涂还是不涂呢?我的心里好像有两个小人在打架,一个观点是涂,一个观点是不涂,最后观点是涂的这个小人胜利了,我还是涂了上去。涂完色之后最主要的事就干完了,只剩下画配图和写祝福了。

我们画了几朵云彩和几株小花小草,小花小草就是我们小朋友,因为我们像小花小草一样正在成长,我们还在黑板上写下了对老师的祝福。最重要的是我们还画了语数英科的任课老师,中间的是徐老师和俞老师,左边是胡老师,右边是马老师,在他们的衣服上有老师的小外号,一下子就能认出来。

准备好了神秘惊喜,老师们也来了。我们簇拥着老师走进教室,并送上了自己的祝福。

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叙事 第11篇

旬阳金洞中学李志强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为主体,是教师传授知识的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主导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在最大限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性、逻辑性。一次我在对“实验室氧气制法”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选择制氧气的药品材料,学生全部主张用水来电解来制取氧气,他们当时不理解水咋能制出氧气,而教材上则是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为此我让学生间进行了一场辩论,谁说的有道理就按谁的方法做。学生首先举例:电解水虽然消耗大量的电能,但原料取之容易,且产物无污染,同时还产生了一种无污染的燃料,符合绿色化学的主体精神,而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需用燃料加热,浪费大而且操作过程复杂,同时还有一定的危险性,二者比较当然是用水为佳。面对这种现象,如何否定学生的想法,势必得不到最大的收获,而且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我如果按学生的要求做,这样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为引导学生的思维是关键。但是时间是远远不够的。于是我问:“一堂45分钟,我们要既要制取氧气,还要研究其化学性质,时间来的及吗?”课堂静了下来,我接着开导,电解水制取氧气,方法肯定是可行的,是很理想,更符合绿色化学的精神,问题的关键是45分钟的时间能否制得我们所需的大量氧气?在不需要消耗大量电能的情况下,也能制得氧气呢?学生最终同意了我的建议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来制取”这样既肯定了学生的思维,又教育了学生养成节俭的好习惯,同时又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化学的兴趣。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第12篇

常和孩子说“情话”

孙晓东

记得教育专家朱小曼说过这样一句很好的话:“素质教育就应该是含情脉脉的教育。”怎样和孩子们含情脉脉,我更喜欢和孩子们说“情话”。

老师是学生对教育者的一种称呼,有尊敬更有敬畏。在我所教的班级,我们的称呼则很多,但孩子们最喜欢叫我妈妈,既然称呼有所改变,那位置和角色也随之有了变化。我们的情话也就五花八门了。

写字课上杨雨航趴在桌子上写着,我轻轻的走到他身后用手托住他的背说上一句:“宝贝儿,挺直了!”一句“宝贝儿”让孩子从心里接受了我的建议,多么曼妙的“情话”。

学校跳集体舞,彭小曼因为太脏而没有人愿意和她共舞,她孤单的站在旁边,有期待更有无奈。我轻轻牵起她黑乎乎的小手,“美女,孙妈妈和你一起跳!”在舞蹈的过程中,我悄悄得地告诉她孙妈妈的手被你传染了,看着黑黑的大手和小手,教室里从此多了一个爱干净的宝贝。

课间时娇气的石依织摔倒了,小手摔破了,我对她说:“亲爱的,没事!咱们是谁啊?眼泪在睡觉呢!”小丫头坚强的点点头任凭眼泪在眶眶里打着转转也没流出来。

课堂上,谢沁怡老是读不好那段课文,我对她说:“小丫头,没关系,老师相信你!跟着我再来一次!妈妈相信你一次比一次有进步。”孩子的朗读竟有了神奇的变化。

带病上完课,发现身后多了一条小尾巴--叶朝伟,我对他说:“小尾巴,怎么啦?”“呵呵,我就是想做妈妈的小尾巴!提醒妈妈记得按时吃药!”多么稚气但温情的话啊。

一个化学教师的教育叙事故事 第13篇

历经数次教育、教学改革, 乡村教师也开始发生变化, 其中不乏一些老教师。自2010年始, 笔者在参与“我国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机制研究”课题时, 较为关注乡村教师及其生活。通过访谈和观察发现, 当时的乡村教师对相关教育理念、教育技术较为抵触, 话里话外表达了不愿“折腾”的情绪。从此, 笔者在与之相处的时间里, 格外留意这几位教师的行为与话语表达的变化, 并适时的观察、记录。尽管四年多的时间并不足以概括乡村教师的转变历程, 但结合他们的回忆已经可以看出清晰的脉络。我们相信,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研究的深入, 所呈现的图景将会更加生动、详细、真实。

本研究以生活史研究法为主, 以临沂市某县小学中的两位乡村老教师 (已过50岁) 作为跟踪对象, 以他们2010年以来的生活记录和相关访谈材料为基础, 进行生活史的研究。研究结合口述史、生活故事以及自然观察法等形式进行。本着尊重乡村教师个人隐私的目的, 将跟踪对象匿名化处理 (基本信息见表1) 。

两位教师的生活背景几乎一致, 祖辈生活于农村, 以耕种为生。青年时代恰逢文革, 因政治原因无法参加高中阶段学习, 守在农田等待机遇。文革结束之后, 二人依次升入县一中就读, 但高考均失利。其中教师B复读一年, 仍未考上, 二人先后回家任民办教师。得益于国家“民转公”政策, 并搭上该政策的末班车, 进入体制内,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教师。他们身处农村, 直到现在仍从事农业生产, 属于典型的乡村教师。两位教师在同一个村小里共事近三十年, 往来密切, 关系较好, 理念一致。近年来他们所在学校几乎成了教学点, 仅有一至三年级, 全校就只有包括校长在内的五位在编老师和一位代课老师。

二、教师对新技术的抵触

课程改革前半段, 乡村学校的传统课堂教学依旧呈“一统天下”之势, 教师的教学手段也没有太多的花样。乡村教师的抵触主要表现在对新技术的“酸葡萄”心理, 对教育培训的应付心理以及坚守传统教学习惯的心理。

(一) 对待新技术的“酸葡萄”心理

多年的跟踪研究发现, 两位乡村教师多年来坚守“教书育人”即是“教书”的观念, 无甚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他们几乎没有多媒体的概念, 对技术的理解也基本停留在投影仪、计算机、打印机层面, 对于知识、信息的可视化问题更是知之甚少。乡村小学基本上就是课桌、讲台、黑板的传统布局, 几乎再无其他的教学设备, 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在问及学校是否配备投影仪或者多媒体时, 教师A则愤愤不平地说道:

前些年教委给学校配了一台电视机, 和一个大锅盖 (卫星接收器) , 让我们远程学习用。这管什么用, 俺家又不是没有电视。看人家县城用的投影仪挺好, 上面不给配。反正我们也不会用, 不给拉倒。 (2010.07.27)

这是典型的酸葡萄心理, 其实他是希望引进新技术、新手段的, 但因条件所限一直未能如愿, 故而产生了激烈的逆反情绪, 甚至说出“不给拉倒”的非理性话语。

(二) 对待培训的应付心理

在问及电脑培训和远程机培训方面, 教师A说道:

培训过, 就是学不会。远程培训需要上多少课时来着?记不清楚了。有学号, 登上在那挂着就行。也不会找, 就傻傻的坐着。 (2010.07.27)

教师B同样抱怨道:

培训成了个负担!好不容易有个假期, 歇一歇。家里有活, 不能丢下不管吧, 说耽误农活不去培训, 又显得不好吧。还要考试, 要是不考试, 连学也不学了。说实话, 我去了连号都不会打 (登陆系统) , 都是别的老师帮我打上。 (2010.07.24)

在继续追问教师B时, 他的回答非常简单, 却又很真实。

近几年有没有网络培训, 进展的怎么样?———有。不好。

电脑用的如何, 比如开机、关机、打字、搜索?———不会用。不会开。不会打。

都不会, 怎么考过的?———找年轻老师帮忙, 然后请客。

现在不是给你们配电脑、打印机了吗?———我不会。代课老师用用, 主要打游戏。跟着学了几天, 也没学会。打印机不用。 (2010.07.24)

(三) 传统教学习惯的坚守

除了学校、教室一次一次的翻新、重盖的变化之外, 这两位教师的教学生活几乎没有太大变化。教师A曾如是说道:

新课程什么的组织过培训, 有的就是发个课本自己看看, 有时还要考核。以前, 领着学生读读课文, 写写字词, 觉得效果挺好。每天都检查, 让学生“爬黑板”, 默写错的多了, 做题做错了, 就罚站。现在他们也都有孩子了, 也没看见哪个恨我的。传统方法也有好的一面, 有的学生就是不自觉, 不严点就不学。 (2010.07.27)

教师教学手段的落后也导致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滑坡和学生的流失。两位所在学校, 以前是个完全小学, 学生很多, 现在仅剩三个年级, 才不到一百人。当问及这个学校达到小班教学的标准了呢, 还是老师们误人子弟, 家长不让来了?教师B同样面临这种尴尬, 笑了笑说:

庄上的人有钱了, 想上哪就上哪, 没钱的还留在农村上。我还是那样教, 就让他们做题。这本来就没有太多辅导书, 课后题要是不好好做, 他们学的更差。去县里听课, 见过别的形式, 觉得怪 (挺) 假的。这几年你看那么多辅导班, 家长都往那送。要是那个形式好的话 , 城市人也 没必要再 花一份钱 。 (2010.07.24)

教师们教学方法老旧, 授课方式单一的现象也被早熟的学生所诟病。在与一些乡村小学生谈及此事时, 有的学生说老师不会提问, 就会问“是不是”、“对不对”、“是吧”, 还时不时的数这种提问的次数。显而易见, 老师几乎没有太多的教学技巧, 也难以吸引学生认真听课。甚至还有学生反映, 老师有时候布置完作业就走了, 应该是回家干活去了。

三、教师内心的动摇

乡村教师专业素养普遍不高, 这是不争的事实。在新课程改革实施之初, 所谓帮助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以及教会学生“学习如何学习”等诉求, 在他们看来不过是口号、“耳边风”, 姑且听之、闻之, 回到教室, 还是干自己的“老本行”。两位乡村教师直到2010年都还保持这种看法。他们教学生活的路径依赖性决定了该群体发生革新的困难性, 上级的行政命令本应成为他们改变的重要推动力, 但被边缘化的现实又消解了行政律令的力量。相较“他律”而言, 同辈群体的影响以及自我的审视的力量推动两位乡村教师的转变。

(一) 同侪群体的影响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模仿学习理论所宣称的, 学习行为的产生并不一定由惩罚、奖赏等外部控制而成, 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可来自间接经验, 乡村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教学活动而间接地产生学习。教师B, 曾感叹同辈教师在运用一些新技术时对学生产生的冲击。他说:

我以前上数学课最多就是拿那种木头制作的大圆规、大三角尺, 在黑板上给学生画图, 也不会别的了。去县里听课, 人家老师用投影太省劲了, 有时候还放录像。咱们这也发过教学视频, 可是教室里没有机子。还有比县里小学高级的, 人家老师都用电脑讲课, 都有小动画, 比我们那要高级太多了。 (2010.07.24)

2013年夏天, 教师A (内退后返聘) 也表达了同侪教师对他们的重大影响:

还是去听听课实在。同样是一堂课, 人家老师讲出来那的确有水平, 学生他也爱学, 这对我们老师最有用了。回来咱也依葫芦画瓢, 还真管用。那些老师的确有水平! (2013.07.27)

(二) 自我价值的反思

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城镇化运动以及课程改革等多方位的变革深刻影响着乡村的教育, 也预示乡村教师生活状态的大幅调整以及乡民对该群体专业性要求的提高。新时代背景下, 乡村教师知识权威明显下降, 社会舆论与上级的规约加剧了他们的危机意识, 他们开始对自我价值进行反思甚至产生怀疑。教师A说道:

我们多教5年, 就等于毁了5年孩子。要是换了大学生呢?正好还解决了就业压力, 学生教的还起劲, 质量也有保证。咱说的都是良心话, 一年到头请客、招待花的那些冤枉钱, 留着多招几个大学生多好, 他们再不济, 也比我们强。 (2013.07.27)

教师B同样觉得自己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 也希望多招年轻的老师。我又问以现在的工资水平退下来, 你愿意吗?他说:“不愿意”。又问, 为什么?他回答:“等着涨工资”。这是一个很实在的回答, 他们感觉到了自身的不足, 甚至开始反思, 但他们也因对利益的追求而不愿放弃教学生活。

(三) 教育良知的审视

两位教师在努力寻求自身能力与外在规约之间的平衡, 也在经历追逐安逸生活与追寻教育良心之间的巨大磨难。教师B则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你拿的那些杂志, 我看不懂。以前那发的教育学的教材也没大看, 要不考试早就卖了。顶多就是看看《山东教育》《临沂教育》还有报纸。现在不学不行了, 学生一天比一天的少, 我们教学倒是轻松的很。可是, 还想着多招点人 (还有补贴) 。把学校带空了, 丢人啊。现在的家长, 都是我们教出来的, 还对我们不放心呢, 备课也得好好备。不然, 小孩考得差了, 家长也不愿意。 (2014.02.16)

乡村教师的教育实践是一种最平常不过的行动, 我们也可视之为追求利益的实践。通过这种实践, 他们可以获得内在利益, 也可获得外在利益。只不过在追逐利益的时候, 教师群体对利益的认识逐渐异化, 外部利益愈加放大, 而忘记甚至丢失了内部利益的追寻。但他们是有良知的, 是受到他者规约而存在的, 内部利益与外部利益之间的巨大张力必然驱动教师转变。

四、教师对新技术的逐步接纳

落后、保守、懈怠、谨小慎微, 貌似成了乡村教师的写照。他们迫于多种原因, 终究没有逃离教育行业, 甚至依附于乡村学校, 固守教师一职。

(一) 尝试之后带来的新体验

亚里士多德曾举例, 人的可塑性不同于石头。将石头往天空抛扔一百次也形成不了它飞天的习惯, 与之不同, 人的新习惯是可以通过反复学习和训练来塑造的。教师的行为改变也可如此对待, 一开始可能是不习惯, 但慢慢的运用之后将会发现新理念、新方式的优势, 使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在乡村学校变得可能。教师A说道:

退休之后在家看孩子 (带孙子) , 他们就爱玩电脑, 经常哭闹让我找小游戏、动画片。我一开始不会, 你哥回家我就让他教教我, 他还不耐烦。没办法, 我就自己摸索。咱现在也基本会点了, 就把鼠标当遥控器使。 (2013.07.27)

教师B也在尝试新的教学手段, 尽管在内涵上还处于比较初级的水平, 但他在尝试之后所带来的自信心的提升尤为值得欣喜。他说:

以前上课, 怕学生打盹、睡觉, 都让他们背着手。上课时候, 也不许说话, 乱糟糟影响教学秩序。现在都提倡交流什么的, 俺也不大信能教好。但是, 听课的时候看有的老师弄的还挺热闹, 我不想讲的时候也就试试。这个也不难啊, 很简单, 谁不会啊。我一个人除了带数学, 还自然课、体育课、美术课。自然课上也让学生围到一块说说, 挺热闹, 我也省力。以前美术课, 我就会画简笔画, 都是让学生写作业。发给学生的材料他们就拿回家, 不知道干什么了。现在统一要求, 在班上做, 看谁做得好。 (2013.08.16)

(二) 硬件提升带来的信心恢复

本以为乡村教师对新技术的拒斥是因为自己对传统教法的习惯, 以为他们不希望改变。追踪研究发现, 这是片面的。他们的保守源自他们的“胆小”, 因为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足、知识不够, 而产生对新理念、新技术的“恐惧”, 乡村教师的好奇心被害怕和自卑遮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 他们对相关产品、技术逐渐熟悉并建立起技术运用的自信, 渐渐产生了对新技术的接纳。例如, 以前教师B在家基本不碰电脑, 多是看别人操作。2013年年初, 他突然打电话问道:

XXX家里电视没有信号了, 好几天没看《海峡两岸》了。我把电脑开开了, 你给我说说上哪里找?怎么“bei du” (百度搜索) 来? (2013.01.12)

相较以前的畏惧或拒斥、他也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有些东西不是俺们不想学, 是怕。看着人家用的怪顺溜, 咱就是不敢摸。一开始考电脑 (计算机操作) 手都哆嗦, 什么都不会。后来办公室有了电脑, 看人家玩的很好, 还能打游戏, 打牌。咱也配了电脑, 我也摸索能看看新闻。不大会按键盘 (打字) , 就是有时候找不到想要看的。关键是条件也好了, 啥都有。看别人开车多好, 就是年纪大了, 要不我也买辆小汽车开开。 (2013.08.20)

最近的电话联系中, 教师B又说道:

九十年代的时候, 俺们学校最高级的就是个油印机, 自己先在蜡纸上刻。你知道, 我写字不好看, 学生经常反映, 不认识写的啥。还有, 那白纸也很薄, 学生做错了就想擦, 一擦一个窟窿。那个油印机, 前段时间还有人借呢, 印小广告用。现在多好, 县立都给印好, 学校也发了打印机。一开始不会安, 直到来了个代课老师, 给安上的。遇到好的东西, 我就让他帮忙打印出来, 拿给学生讲讲, 也显得咱有文化。 (2014.04.12)

他曾回忆小时候一直得不到上学的机会, 后来跟着长兄从三年级学起, 根本没学过拼音, 后来也只能教数学。他至今还信奉“一字读半边, 不会错上天”的信条, 很多字依然靠猜。直到今天, 他们仍然不能称得上会用计算机, 依然不适应键盘输入, 但与以往的惧怕相比, 他们明显是喜欢上了计算机。

五、余论

可以说, 乡村教师这个群体就好比年久失修的老房子, 世代为人遮风挡雨, 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洗礼而“风雨飘摇”。他们在辛苦工作, 也在经历新旧生活方式、教育理念、教育技术的转换并经受由之而来的磨难。正如帕克·帕尔默所说:“听着他们诉说这些阻力, 我能感受到他们的绝望, 并深受感染。我不得不扪心自问:这些悲观诉说是否确有此事?如果确实如此, 那么良心要求我停止兜售更新教与学的不切实际的希望。”而是重新树立乡村教师的自信, 直面教学的勇气, 甚至是自我超越的渴望。使教师坚信“那凛然面对随之而来的惩罚的胆魄, 都来自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信念:外部加诸于你的惩罚绝不会比你加诸于自己、自我贬低的惩罚更糟糕。”[1]如此一来, 寻找解决方案, 让乡村教师摆脱工具性存在, 解放桎梏的心灵, 重塑文化精英之自信乃当务之急。

事实上, 这也是可能的, 乡村教师本就应该有此勇气和自信。因为他们的乡村坚守, 为农村教育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为乡民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有理由自豪和自信。正如约翰·杜威所坚持的, 教育不只关乎知识的传授、文化资本的转换、知识结构的设置, 它还关系到群体的健康存在和未来发展;教师群体在一起合作, 不只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而且更是追求最大的“善”。因为“人的每种实践与选择, 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 我们应当重视实现活动的性质, 因为我们是怎样的, 就取决于我们的实现活动的性质。”[2]尽管乡村的老教师先天带有污点, 但他们不愿意看到生命意义的荒芜与丧失, 做出自身能力所及的改变。既然乡村中的老教师都可以产生积极的变化, 我们年轻的教师群体还有什么理由不转变呢?

摘要:落后、保守、懈怠、谨小慎微, 貌似成了乡村教师的写照。为了对乡村教师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选取某县两位乡村教师以他们对教育技术的态度为主线进行生活史研究。研究发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 两位教师拒斥行为逐渐缓和并开始接受新的理念和技术。事实上, 乡村教师并非落后保守、顽固不化, 他们都是因对未知事物的畏惧而封闭自我、排斥新技术, 也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尝试之后的成就感而悦纳新事物。

关键词: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乡村教师,生活史

参考文献

[1] (美) 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163~172.

我的教育叙事故事 第14篇

一、多做实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更有主动性。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学校以有的条件,尽量多做实验。在研究光的色散现象时,我利用三棱镜让学生观察白色光的色散现象。在讲平面镜成像的实验中,由于地震之后很多器材都没有到位,我就只好到玻璃店里找一些透明玻璃给学生尽量地做实验。这样,学生学习起来就不觉得枯燥无味了。还有,在讲凸透镜的习题时,我利用实验室里的凸透镜让学生自己观察,并总结实验的结果。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和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二、及时沟通,联系感情

课下多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想法,加深和他们的感情,及时了解他们对这一节物理课的看法,了解学生哪些地方出了问题,及时解决。有时候,我虽然在课堂上狠狠地批评了一些学生,但是上完课我还要找他谈心,这样被批评的学生就会很乐意地接受我的意见,从而使他们决心专心学习。由此可见,多和学生及时沟通和联系感情对提高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三、创设物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物理是和生活联系最密切的一门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创设情境,通过提出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学生引入情境之中,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如,在讲光的直线传播时,我先用一片树叶遮住一只眼用手捂住另一只眼說我看不到大家了,在让学生尝试后告诉学生这叫“一叶障目、不见大家”。紧跟着问:“为什么小小的一片树叶能挡住大家这么多人呢?”这样就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做有心人,通过合理创设情境组织教学,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形象类比,适时引导,巧用导学策略

运用形象类比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省时、省力,也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物理教学的目的之一,而仅凭课本中的定义让学生发挥他们的想象能力去理解,就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兴趣不高,造成概念不清,给物理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但教师抓住学生类比、模仿能力强的特点,举出形象、生动、有趣的事例让学生去理解和想象,就会达到理解物理概念的目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电压的概念,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这时我就用水压来类比电压,把电路中的元件和水路中的元件类比,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电压这个概念。

五、巧设实验、利用身边物品开发低成本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地设计实验或演示实验,既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能使他们懂得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生对感性认识接受较快,印象深,记忆牢固,因此,通过实验可使学生对学过的知识内容铭刻在心。如学习惯性概念后,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拿一只笔套竖立在讲台边缘的纸条上,然后问:谁能拿出笔套下面的纸条又不接触或碰到笔套?做法是可用手捏住纸条的一端,用食指迅速打击纸条,这样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既使兴趣因诱导而生,更使学生在终身难忘的小实验中获取和巩固了知识。

在教学中,还可以做演示实验。如在讲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时,可用摆球实验演示;在讲解电磁感应时,可用演示实验来总结。通过演示实验来说明物理原理时,既直观,又有趣,还能达到教学的目的。

六、引入物理学史

物理学的财富不仅仅在于公式、定律,更体现在其浸透着汗水、泪水甚至鲜血的发展历史。每个定律、定理的得出,都包含着物理学家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艰辛劳动,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如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居里夫人的天然放射性元素的研究等等,都浸透着科学家的无限艰辛的劳动。讲解时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就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7a第八单元复习教案下一篇:“管制刀具”安全教育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