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坟情感散文

2024-05-31

孤独的坟情感散文(精选10篇)

孤独的坟情感散文 第1篇

生死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还相隔甚远,毕竟这个花一般的年纪很难让人和突然而至的灾难联想在一起,可一切又不是那么好说呀。

就好像当年,早上才打过招呼的人,傍晚就离世了。那时候第一次面对身边的人的死亡,没有悲伤,只有唏嘘,仿佛就这么“哦----”的拖个长长的尾音就算是感叹了。可现在才明白人面对死亡,最朴实也是最本质的东西,只有这么长长的感叹而已。

“哦-----。”

再然后,是奶奶。那个因为患了糖尿病而辞世的老人家。在晚上吃完一个梨子之后安详地永远的睡进了梦里。她火葬的时候,我不在近旁。父亲一个人随便扯了行李,人生第一次坐了飞机,不是为了出差旅行,而是去送那个生他养他却还来不及报答的老母亲。而我呢?在离开她长达三年之久的时间里,忘了儿时她给我摇的蒲扇,忘了儿时她给我扇走的蚊子,忘了儿时她递给的我鸡腿,和那个背我走了几十里路的佝偻的身影,仅仅三年,我就忘了这段温厚的祖孙情。她去的时候,我没有留下惋惜和后悔的泪水。现在年龄大了,看过了人事,才明白了感情,而再回想她时,只记得她最后干瘦的身体和那哭的通红的鼻子。还好,在我见过她最后一年里,她抱上了自己最后一个孙女,也就是我的妹妹。仅仅只是一次短暂的抚摸,却让她开心也难过了许久许久。

这之后,是叔叔。和我同姓而且和比较亲的叔叔。可惜,在他决定往那江上跳下去的时候,他已经抛弃了所有的感情。水淹没他,直至没有了挣扎和呼吸。也是在一个年少轻狂的年纪,感叹唏嘘的止于我们只些亲戚,而真正痛哭流涕的都是他的父母。本来还是美丽犹存的婶婶,一下子老了十岁,过年回去的时候,穿着打扮也没有以往的靓丽时髦。我还记得听到这个噩耗的晚上,我躺在床上,悠悠的,闻到了一个久违的香气,那是叔叔身上的,这个让我以前觉得不可思议的味道---一个大男人居然抹香水。那该是他的灵魂吧。那个温柔的香味。他停留了一会,就走了。从此之后我再没有闻到过。

史铁生曾说过,“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想也正是因为如此,人才如此认真的活着,尤其中国人,认认真真的读书,然后兢兢战战地结婚生子,之后再时时刻刻操心儿女的生活,最后死亡。其实这也没什么不好。虽说中国人最没有信仰,但未必啊,这不就是信仰吗?让自己让自己的儿女活得更好。没错,活得更好就是信仰。

人在慢慢长的进化中,学会了离别与哭泣,学会用一件事来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就像人学会了拒绝,表达了一个“不”字。承认吧,我们的信仰全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的生存。或是高雅点,为了享受这个‘生’的过程。

而人最害怕的孤独也是一种变相的死亡。孤独意味着一个人,一座坟,无人叩,无人闻。

可我还是在一个花一般的年纪,认认真真地学习,兢兢战战地避免早恋,避免偏科,避免成绩后退,在每一个朦朦胧胧的早晨,睡眼惺忪地爬起来,带着上坟一样的心情背上书包,哈欠连篇,却要拿冷水泼醒自己,然后精神抖擞地开始上课,说实话,在毕业之后看到我做过的练习和笔记,不得不也膜拜了,起码在学习这件事上,我没有做到半途而废。这么说却有点自嘲的味道了。玩的好的朋友,去了远方读职高,我留在本地,似乎还在原地,却是看似最好的那个人,读了重点高中,慢慢交了另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可,我能说,我依然是一座坟。无人叩,无人焚。穿梭在一栋栋教学楼前后,没人认得我,没有人和我打招呼。却早就学会了自来熟,自来亲切。可是,本质的我,一个爱好文字的人,你怎么能期待她真的是骄阳似火呢?你怎么能相信她是真的需要这个拥抱呢?你怎么就确定说的这个笑话真的就让她开怀大笑了呢?对啊,并没有啊。我的确就是一个本性薄凉的人啊。

还是扯远了。自己一个人的生死,一个人的伤春悲秋,一个人的缱绻缠绵,都只是在生的基础上使用了死的技能。我明确的知道,如果我再这样下去,那么明天就真的是三月春雨孤独的坟了。

孤独的坟情感散文 第2篇

有人说孤独是可耻的。于是很多人害怕别人看出自己的孤独。因为看出了就会满是嘲笑和鄙视。所以说孤独的人总有怯腼感。但是还能分辨悲伤,就说明还有感受去接受梦,是吗?一个人不孤独,看到别人都不是一个人才孤独,那些没有体会过孤独的人,也未必知道感情是什么东西。有人就认为既然感情如此孤独,又何必要那什么感情?于是人是不敢要,终于得不到感情。

一个人害怕孤独,总会找些依寄陪伴自己的疑困和落寞,不管这个依寄是靠自己给予,还是靠别人给予。总之害怕孤独的人都是珍惜感情的人。不凡的人指的是依寄自我心灵的人。他们是心的珍惜,是喜欢,真诚,勇敢,责任,感恩这些要素的结合。而凡人们从不会依寄自己,只会充满太多渴望和无法释怀的想象。总是容易当时激动不已,过后方知该忘了自己。更不用说能让别人依寄。真正孤独的人却总是掩盖不了凄凉。甚至细微中都可看到内心巨大的悲痛。有人说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这正说出了孤独的两种概念:一是只是孤独的结合。数量上不孤独,多数人活得喧喧闹闹,但是内心仍然孤独,也陷在了脑袋里面的他们很多;二是孤独的隔绝,活在孤独的世界中,自然也就只有孤独的梦,也就困在了脑袋里面的我很多。其实单身的人往往值得赞扬的是为了各自的理想,也因为理想本身有所寄托所以心并不孤单。而往往在相处的人会有猜忌、利用、拖累等才是最心酸的。所以一个人是狂迷,一群人是狂妄。但是要说的是孤单越辛苦,世界一定不值得赞扬。因为孤独有多大也取决于那个承担力能不能分担。

有时候,我真的不知道是该庆幸还是该哀怨?一个人的人际关系问题。有些人,你不想和他在一起,但是难道你就选择孤独吗?孤独的人是会被地球上的生物挤到地下的。正因为这一点,反过来看不就是每个人都在渴求避免孤独吗?不孤独的人,他就找到了自己的人际关系,不然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孤独。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会不同呢?就是因为有的关系是建立在理想基础之上。有的关系是建立在苟且基础之下。但是并非所有的理想,都是光明的经过品格升华的。许多的理想只是人们欲望的一种艺术掩饰。正因为人逐渐被局限了这种素质身份,人与人之间仿佛都是以这种识别码来确认是否为一伙的?不是,则生死无关。是,则狼狈为奸或者惺惺相惜。但是如此结果,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就是无比寂寞的了。有人说自己吃得亏,才与别人合的拢。其实这句话真的很粗糙,因为句子的意思中心变成了合拢。但人之间的`相处真理是另外两个字:交流。前者合拢更多有巴结的含义。而后者交流有相互学习进步的尊重。慢慢的随着即近效益的刺激,这种运作越来越有徒其虚表的夸大。有些在社会这个大局中,寻找社会本身意义的人,就会一无所获而心情阴郁。因为在追求未来的人,不得不开始担心世间最脆弱的孤独。好比你连我有多开心都不知道,又如何知道我的遗憾?

人生的幸福,遗憾,悔恨没有一个定数,就是因为对孤独这两个字的误会。这看出的不是人的呆傻,是孤独有一种力量,让绝大多数的人都不能对抗。那种力量就叫做给人幻象。多少人把幻象当成了真实,然后去放肆的贪恋不够。结果脱离的现实就越多,对幻象要求的就更私心。这让本来虚假的幻象做不到了。就长期失心般的空茫。找不到一点真实的人还会想离开这个世界,去其他世界寻找自己失去的心。这世界已经被科学家研究出了一切的变化和制约,却唯独研究不出让每一颗心都永远不孤独的办法。因为没有两个人对这个世界产生情感的原因和能力是完全一样的。这也是寄托的重要和知己的可贵。凡是能为你的孤独研究出一大堆理由的人,都是不爱你的人。当然孤独是因为没有真正爱你的人,而迷茫就是你没有自己或别人可寄托的了。现在社会从人很小的时候,就已经传递出了现实的不那么可爱,更多地人懂得说放就放,说忘就忘,说装就装,至少再伤心都不会胃痛。其实他们的心不仅不能有助于感情成长,而且长期处于冬眠状态。现在人与人之间总不能交心就是这个原因。

虽然我很害怕孤独,很害怕很害怕,但是若两个人只能看到一张臭脸,或者只能看到手机、压力和怀疑等,我宁愿孤独。我相信这世上有注定孤独的命运因果,如果能自己承担的,就再见吧,比我先清醒的人。还不如早点做好接受孤独的准备。谢谢那些不爱我的人不曾骗我。孤独是那些心脏裸露在俗世流尘里,追求着有其他的心来了解,珍惜和融合。但是谁又经得起相互的猜疑?谁又经得住世俗的冷淡?在黑白世界里渲染自己的梦想,怎么看怎么都可惜。人间的温暖是只要两颗心的珍爱。可这世上亿万万人却往往一颗这样的心都遇不见。如若遇见这样的心,又往往被世俗眼光,生存压力隔成无法逾越的距离。看过这世界万千,才说得出经过的是华年,用尽力气的欢笑,在心里种了一个花园,可谁在意它的名字叫孤独,擅闯者一定会惊叹,但最终摇头离开,都爱像风一样的参观,却不能像树一样的存在,原来自由不懂自由,痴迷只是痴迷。

孤独的坟情感散文 第3篇

关键词:小说,情感色彩,节奏转换

叙事节奏在小说中可以表现为小说情感的抑扬起伏、情节的跌宕腾挪、结构的疏密张弛, 这种阅读效果要依靠一些具体的手法来完成, 这就涉及到对叙述节奏的控制问题。控制叙事性作品节奏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风景描写, 采用不同的叙事节奏都是很好的控制节奏的方式。有一种控制节奏的方式很少会被注意到, 那就是通过主题的转换来控制节奏。

例如略长一点的小说《百年孤独》, 它不可能顺着一个主题一直说下去, 否则小说的节奏就会有问题, 会给读者造成紧张感, 形成阅读压力。解决压力的方法之一是作者赋予一部长篇小说一个以上的主题和情感色彩, 以避免顺着一个主题一直说下去。这样就出现主题与主题之间, 情感色彩与情感色彩之间的转换与过渡。以下主要在《百年孤独》的第五章和第九章举例, 分析作者在主题转换上所采用的常规及匠心独运的手法。

第五章到第九章涉及的主题分成两类, 一类是婚姻爱情家庭主题, 一类是政治主题。考察这两类主题的转换, 我们会发现五、六、七、八这四章的主题不停地在婚姻爱情家庭主题和政治主题 (通常是以战争的形式出现) 之间转换, 每一个主题持续的时间都不会太长且较频繁。从奥雷良诺面对阿玛兰塔的婚事说出“现在不能够考虑结婚”转入政治主题开始, 写了马孔多的选举及保守派的玩弄阴谋调换选票以及自由派私下酝酿的以医生为首的反抗政府的行为, 这个主题持续的时间是三千零八十个字, 像这样把同一个主题叙述三千字而不插入其他的主题在这四章中绝无仅有, 而三千字对于一部三十万字小说来说是非常微不足道的。频繁的主题转换造成了节奏的舒缓, 五六十页的文字写尽了二十年的战争硝烟和阿玛兰塔的青春流逝, 孩子们长大成人, 有的人出生了, 有的人死去了, 却不觉得急促, 显得很自然, 这种效果的取得, 得益于作者高超的主题转换技巧, 把主题的转换变成了一种控制小说节奏的方式。

在这四章小说中, 作者采用了很多主题转换方法。一种方法是从一个主题直接跳到另一个主题, 从一种情感色彩直接跳到另一种情感色彩而不加任何的过渡成分, 这当然是可以的, 也是普遍存在的。比如开始一个新章节的时候, 往往就转换了主题, 主题转换的时候, 往往意味着内容的情感色彩也变了, 我们觉得很自然, 能够接受。比如第四章的结尾正在叙述的主题是霍塞·阿克迪奥·布恩迪亚的疯狂, 但到了小说的第五章, 虽然延续的仍旧是婚姻家庭主题, 但主题的情感色彩变了, 开始了家庭主题中从奥雷良诺到雷贝卡到阿玛兰塔的婚事, 显然不同于霍塞·阿克迪奥·布恩迪亚发疯这种比较令人焦虑的事件, 是一个欢乐的主题。主题的情感色彩之间的转换是通过新章节的开始来完成的。

还有不要过渡的转换, 即不管不顾, 另起一段就像开始了新的章节一样, 开始一个新的主题, 把原来紧紧握在手心里的主题完全抛开不顾。比如第七章写完霍塞·阿卡蒂奥的死, 雷贝卡把自己活埋, 接着一段就直接开始写奥雷良诺所代表的政治主题。虽然有些突兀, 可读者一样能够接受, 不妨在写作中运用。

“情感拒绝”,走向孤独的迷径 第4篇

张少初张少初读者:

老伴老伴,老年之伴。而今她早您而去,失去了情感交流,特别是推心置腹、坦荡心际的情感交流,必会对您心理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就是说,这种情感交流出现空档,而一时没有相同相近者取代充填,便会出现心墙高筑,形成恶性循环,终至出现“情感拒绝”。

“情感拒绝”是一种失常心理,也是走向孤独的迷径。虽然,这种“情感拒绝”者有自认为是正确的种种理由,这种“情感拒绝”者也不像老年孤独症者不与人交往,不干所喜之事,不关注身边变化,但就其所思所想所言所为,尽皆为“情”所困。这种“情”困,就是在“照旧”生活表象掩抑下的心墙高筑。也就是说,拒绝别人知道自己在想什么,为什么要想这些;拒绝别人帮助与支持、理解与关爱。

不愿走进别人心里,更拒绝别人走进自己心里为主要表现的“情感拒绝”,是心理孤独,也是走向行为孤独的必经之路,应当及时矫治:在人际交往中,寻找出值得信赖的人,了解他们的喜悦忧愁,也向他们倾诉自己的喜悦忧愁;把生活上的帮助关爱与心理上的帮助关爱有机结合,其“情感拒绝”渐次消退,并形成良性循环。要相信,人间真情处处有,于己或许得一二。过多过久地“情感拒绝”,让真情失之交臂,会伤及无辜,会使自己生活封闭,最终陷入孤独。试想,一个“情感拒绝”者,一个心理及行为孤独者,哪怕他能长命百岁,在如此低下的生活质量中,又有何人生价值呢?

享受孤独情感散文 第5篇

人的一生到底要经历怎样的九九八十一难才算完?现在的我,朋友常常不在身边,又没有爱情可言,只有家人还可以不离不弃的相随,可又能陪我多久。这算不算人生低谷?看到一句话,如果你停止,就是谷底。如果你还继续,就是上坡。多励志的话,却让我更加迷茫。我当然不想停止,路还有那么长,停止不就等于给自己提前判了死缓,如果我自己都放弃自己,就真的没有继续的必要了。

可我要怎么走啊,怎么走都快不过时间吧。时间之快,我是怎么都赶不上的,更别说回头望望来时的路了,紧赶慢赶还是感觉自己过得那么的力不从心。就算我有时间回忆过去又怎么样?想想我从出生到现在,所经所做都乏善可陈,没有一点值得回忆值得称谓的,这也真是笑话了。

孤独到底给了我们什么?从一开始不愿一个人,干什么都喜欢找一个伴。到现在习惯甚至喜欢一个人,超过三人的饭局都会让我紧张。我已经习惯孤独了,习惯黑夜里只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习惯自己一个人也可以安安静静的吃饭,习惯自己一个人穿梭在人群里。习惯,真是个可怕的东西,如果你对什么东西已经习惯了,就算是一直处于逆境中,也不会觉得有多苦多艰难,更别说孤独了。

谁没有经历过孤独?它不是多特别多与众不同的感觉,就看你怎么看待,怎么度过,怎么在孤独里自处了。

我不善说一些积极鼓励的话,即使是对自己,这是一个人生经历,总有一天会过去,现在我要做就是怎么可以让孤独也精彩起来,好让自己有一天需要回忆时,可以微笑的面对曾经的现在。

泥菩萨过江的自己,真是没什么资格劝慰别人,与其说我在告诫大家正确看待孤独,不如说我是在找一种信念好让我们共同经历孤独。

孤独的树情感散文 第6篇

可是大树不明白,也没有在意,这时候的大树期待着春的到来,一天天的等,他终于迎来了初春,对他来说这是他看到的最美丽的春天,大树看着自己的叶子一片片的长了出来,他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和温暖,时间慢慢的流逝着,叶子也长大了,叶子每天陪伴着大树看夜空看日落和日出,大树感到了自己不再孤独和无助,现在风雨炎热都有叶子陪着,树也渐渐喜欢上了叶子,春天很快过去。

夏天到来了,就在大树陶醉在这美好的生活中时,一场爆风雨来了,由于强烈的暴风雨吹打着他,他感觉自己的枝干快断了,以前没有树叶在大的风也无法吹动他分毫,可是有了这些叶子后,他渐渐感到了压力,渐渐的明白了那些树的不开心,可当他再次看着他周围的树时,他们却在风雨中开心的笑着,而不是冬天的那种伤感,他不明白他想问又害怕自己的叶子听见,随着叶子越来茂盛,他越来越讨厌叶子了,他甚至想要丢弃,可是无论他怎么摇动自己的枝干想将叶子丢弃,可是叶子始终笑着牢牢的抓住他的枝干不放,大树非常气氛甚至摇断了自己的树干,伤了叶子,可是叶子还是不离不弃牢牢的抓着,就这样大树每天发愁和埋怨后悔中度过了这个夏天。

秋天来了,大树身上的叶子被风一片片的带走他心想:我用尽所有力气想让你们离开我,你们却牢牢的抓住我的枝干不肯离去,看着你那为留下而抓破了自己的双手,那时我以为你是多么的珍惜我们的感情,可是现在你还是随风而去,背叛了我,但是我并不会因为你们的背叛而伤心流泪反而是高兴。

大树看着自己叶子离开了自己,他不明白的是:这些叶子为什么是含泪而落的,但是他没有多想,也许对他来说他永远不会明白。

没有叶子的生活,他感到无比的轻松和快乐,可是大树向自己周围看时,看到的是那些大树的哭泣,对他来说没有了叶子应该是高兴才对啊,他好奇的问道:你们为什么伤心,没有了叶子不是应该高兴吗?那些大树没有回答他。

他也没有在问而是在高兴的笑着快乐着,这时大树的开心比当初拥有这些叶子更加的高兴快乐。(美文欣赏)

冬天来了大树还是向往常一样,独自面对这个飞雪冬季,可他的心不在那么冷,他以为是因为叶子的离去所带来的快乐让他感觉不到冷《对树来说根就是他们的心》,这是一个声音出现在他的耳边叹道:唉 你错了 你看看你自己的心吧,这时大树也没多想就看着自己的心,当大树看着自己的心的时候,他发现那些叶子并没有离去,这时的大树非常生气说:他们为什么还在这里?这时远处在次传来声音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吗?他们为你挡风挡雨陪你无数个日夜无数个风雨,可你却因为自己的压力就说是她带来的,因为见不到阳光就说是她带来的,你为了丢弃她而不惜断掉自己的枝干,他们被风带走你不紧不挽留还说是她的背叛,你可知道到:她怕你被寒冬的积雪压断你的枝干选择离去,可是她们又怕你的心在冬天冻着,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护着你,可你不愿低头去看一眼自己的心。

孤独如烟似梦-情感散文 第7篇

人啊,不知是否都这样,即使是融入热闹的人海里,也会蓦然升起那种孤独……心有戚戚焉,仿佛你就站在寒秋叶落的黄昏里,相携着一抹夕阳,在记忆长河之中沉醉。那种骨子里的孤独感是无时无刻、猝不及防的,好似迷惘了这一怆然的瞬间,让心的旷野一片苍茫。

真的,我总会突然感觉离人群很远很远,尽管眼如弯月,嘴角上翘,脸还是微笑的,但是我还是深感孤独,比没有任何人在身边还要孤独。于是就有股寒意从心底涌上来,然后就觉得酸酸的冷冷的,思维也开始了冷眼剖析……不知别人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这样的享受……孤独带来的泪水?总以为自己孤单单一个人在寂寞的自由里飞,看似朋友很多,其实却没有一个人真正了解……而自我就好像也有两个,一个永远很冷静很漠然地旁看着另一个说着别人想听的话,做着别人希望做的事……但是无论如何拼命做任何事情却又都好像不会完全投入全部的热情一样。

其实,我也曾热血沸腾地坚持过原则、正义、均衡、公平,却常常还是感觉自己如同堂吉诃德一般,挥舞长矛,叱咤于那些迷茫讥讽之中的熟悉或者陌生的人海里。确实,我生性俨然有份文雅,总是表现得彬彬有礼、随和通融、心地善良、宽宏大量,关键时刻总是支持弱者,反对强权。也或许我总是与人为善,以至于使我变成了这种善心的奴隶?也或许我总是向往忠贞之情,于是在这个道德速朽的世界里,人生之路必然常常伴随着那种伤感和忧郁……

遥想当年,陈子昂登上绝顶感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那份孤独之感,已跃然呈现;也曾记住大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里描述的布恩地亚家族中的成员在孤独中从生至死的魔幻经历,那是一种“无奈的”消极的“孤独”,而恰恰又正是马尔克斯所唾弃和鞭挞的,展示出来的真正用意倒是希望读者冷静地思考造成这种“孤独”的社会根源;法国传记作家罗曼·罗兰那句名言如碑刻般地永远刻在我脑海里:“奋斗者总是孤独的!”绽放着一份刻骨铭心的自信、悲悯和绝望……

要知晓,独处不是孤独,独处总还是积极的,而孤独则是无奈的、无处不在的。不然,茕茕孑立,甚至顾影自怜、形影相吊等等词从何而来?的确,这种孤独,是一般人难有也难以体味的。相信无论是成功者抑或是失败者,只要他们奋斗着,便一定另有一番体味,另有一段不凡的历程,当然那种奋斗成功之后的欣喜也会不期然地涌上心头!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总有那么些不识时务者,总有那么些不安分者,又总有那么些自甘孤独者。永远在“世人皆醉我独醒”,“世浑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之境界里也。

念想那终生不曾见到过鲁迅先生的伟大领袖xxx曾经说过:“我与鲁迅的心是相通的。”众所周知,在这种互未谋面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心心相通,除了在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理想的基础上,所形成的高度思想交融与人格景仰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不可低估的因素就是:一个人,当他身处逆境被误解被冷落的时候,来自他人的理解与共鸣,最能给他以温馨。他会从一些细节中,一些言谈话语中,寻找到精神的知己,以此来充实自己,加强自信。因此鲁迅在上海逝世时,xxx在延安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中,毫不吝啬地抛出三个“家”字和五个“最”字——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令鲁迅登高凌绝,俯视尘寰。

为何xxx表现出如此大谦逊?大悲寂?答案恐怕并非仅仅只有相通于天马行空的自由意志和义无反顾的战斗精神等等。所以我更认同的却是这一点:“高处不胜寒”的大孤独!高处不胜寒,虚处脚不稳。谁站得最高最虚,谁就最孤独。纵然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又有多少人可以义不容辞地去跟随他攀登那缥缈的绝顶险峰呢?

在夜半更深的时候,我拜读了卞毓方先生的《凝望那道横眉》:鲁迅是大孤独者。他是封建、中庸的古国分裂出的一个罕有的异端……既为异端,他就只能孤军作战……便免不了“风号大树中天立,日薄西山四海孤”的悲愤,以及“荷戟独彷徨”的激楚。xxx更是一个大孤独者。战争年代,史沫特莱就直觉出:“在毛的意识深处,有一扇门,一直没有向其他人打开。”晚年的`xxx,或许是因为他嫌“一万年太久”,要“只争朝夕”。结果呢?就像鲁迅先生说的那样,“吾行太远”,回头一看,“就只我一个人”。正像xxx自己感喟:“国有疑难可问谁?”……他“只是这个世界上打着一把破伞的独行僧罢了”……谁能相慰?谁个堪与倾诉衷肠?理解他们是很困难的,即使他们的追随者,不是也常常弄不清他们脑海里到底翻卷的是什么浪花?这是巨人的秉性,铸就并强化了他们孤独、深邃的灵魂,使他们得以惺惺相惜,互引为知音……

显然,我等渺小之辈之孤独,堪能跟伟人之相提并论?无外可知这样一点,那就是:真正的孤独并非无奈也非消极,恰恰相反——只有真正的强者,才能够直面这孤独、享受这孤独,并将这孤独烛照至他生命之终结!

但是现如今,已少有人去赞赏、去体味、去享受这孤独了!因为从众,可以不必费神,可以悠闲自得……由此,我便又感悟到:其实孤独,还是一种超脱,是一种完善,也是一种“炼狱”,更是一种“凤凰涅槃”!

然而,我终是一个俗人。我奈何不得诱惑,经不住回眸一望。一切离我远去……我便兀自作怅怅然的无奈,便也孤叹或只会做一个蝇营狗苟的懦夫!因为归根结底,我生命的水银柱永远无法上升到鲁迅的那种高度。回首往事如海,涌动着跨越岁月的波浪,倏忽在我的心头弥漫开一片片烟波浩渺……

我的诗,是你的坟散文 第8篇

若无前世种下的因,怎么会在今生遇见你。若是缘深,惊天之情为何竟成昙花。在诗中,我不停地追问神,还有最为敬仰的佛陀。

这是一场缘,还是一场孽。是未了的前尘往事,还是将要纠缠不休的来世业债。一场没有风花雪月的情窦,在诗歌里,悄悄吐芽。

杏芽,在古老的树上,篆刻自己的足迹,以免来生忘却一段刻骨的情事。诗,在嫩叶中,传递着春雷的浪漫。一个惊雷,就是一首绝妙的诗歌。炸在苍穹,只有那狂舞的春风,方能应和。平仄,抑扬顿挫,豪迈之作,天然而成。

还不待夏雨倾盆时,你就先朗诵起诗歌。为一个逝去的季节,刻一篇墓志铭。纪念那绚烂的樱花,归于平寂。这是多么令人艳羡的活法,我花开后它花放。绚烂至极,然后甘于淡漠。犹如修行,不曾拿起,谈何放下。担当越大,越深,则一朝放下,也就干脆,洒脱,了无牵挂。

捡拾数瓣落花,拼一阕小令,以祭奠薄命红颜。落红情深,恋热土。春雨寒凉,碾花成泥。这一方土,终究要埋葬这一树花。洒泪为酒,放弃一回汉子的气慨,跪拜那浪漫一江的缘。撒在撒哈拉沙漠,化为尼罗河,孕育古埃及文明,艳后的情史,早已凝成河蚌怀里的珍珠。撒在南美平原,变为亚马逊河,那土著人的风情,如热带雨林般狂长。撒在神州大地,摇身为长江与黄河,西北的引吭高歌和江南的.低吟浅唱呼应成佳话。

一个春天的酝酿,总算催熟一场花事。无时累劫的修行,终于等到你的出现。虽未如期,还好那时我未老,你不衰。你如夏雨,骤降,我这多年失修的河,泛滥成灾。瞬间,淹没了我的沧桑。消解了一海的悲伤。

秋凉了,潮未退。夏的狂热,还在诗歌里膨胀。千山万水,挡不住思绪,也阻隔不了会飞的翅膀。一驾白鹤,便现眼前。秋愁不悲,寒气消散,那一眸,就冰消瓦解。“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写物,写人,还写情,诗情合一,情事涅槃。可却苦了相思,这一逢,安需多久的等待。

等待在网上,等待在心里,等待在诗中。把等待,静静地安放在机场里。把相聚,短暂地折叠在黑暗中。把思念,长长地写在诗歌的体内。渴了,就读一读那带血的诗。

以诗温酒,画梅度冬。无人扰,帘外簌簌飞雪。爪痕无处寻,斯人独去,余悲漫漫。似雪,似梅花,画未成,人无影。伤心处,天寒地冻。

也许是情深缘浅,上苍只许你我各借一程。相遇,相知,却不能相守。这一程,没有艳丽的花,没有洁白的月,只有我指尖下敲出来的诗。有诗,就有了我们的世界,少花缺月又何妨。诗里有你渴望的一切,我是王,你是后,我们的国,温厚纯情,有情人皆成眷属。

人各别,情未绝,心如藕丝,连绵难断。爱与念,皆为诗。

我的诗,是你的坟。诗中,存你的容,存你的心,存你的魂,存你的一切。见诗如见人。诗已是你的舍利。是我生生世世都要供拜的圣物。

心存执念孤独亦好情感散文 第9篇

存一份执着,于心的最深处,只身静默在岁月的匆忙里,任凭它摧残变迁。纵是它再过无情,再多凉薄,也变不了我内心深处的念你如处。

执一份思念,于远离喧闹的清静中。静看时光里的风吹雨落,独守岁月里的花谢花开。无论经年匆匆,无论时过境迁,我都初心不改,以你为念。念你成痴,甘愿为你忍受孤独的无助。思你成疾,情愿为你跌入执念的心魔。

守在一个没有你的`世界里,守着的,是我心中那段依旧清晰的回忆。留在一座没有你的城市里,我留念的,是曾经与你一起的点点滴滴。没有人在意我,因为这份痴傻,我还未曾对人说过。身边的朋友总在劝我要爱趁早,而我却每次都是微笑着说孤独亦好。

可是他们不知道,我说孤独亦好,并不是我有一颗喜欢孤独的心,而是我心里装着一个注定让我只能孤独的人。我常常在想,为什么一颗那么宽容的心,在爱的的世界里却又是那么的狭小,小到刚好只能装下一个你,不能出,也不能进。

假如可以有如果的话,我也不想在心里装着一个过去式的人,可是没有如果。我以前总说,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能做,而是我们不想做。可如今我才发现,有很多事情,我再怎么想,也终究做不到。比如忘记你!我不知道用多少时间,试过多少方式,都无法将你忘记。既然忘不了,我便妥协了,当是宿命了,我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在我心里消失殆尽,哪怕这一天,会是我生命最后的那一天。

深秋的夜,月光照亮了这条没有路灯的石砌小道。我独自走在清风微凉的夜色中,没有太多凄凉,也没有半点孤独,可能是习惯了这样的独处,所以心有些许的麻木。可是每当我转身却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的时候,心里还是会忍不住的忧伤。可是这样的忧伤,却不是为了我的孤独,而是为了那个远方的你。

也许幸福没有理由,可是孤独却绝对有原因。是否每一个孤独的人,心里面都住着一个不可能的人,就像我心中装着一个不可能的你一样。人说太过执着的想念一个人,就会变成执念,我想我大概如此,我始终无法释怀那段如水般的岁月,更难以忘记那个深爱过我的你。

于是,我日日夜夜为你等候。我曾经以为来日方长,可如今却只能叹世事无常。最终,我的等待不但没有换来你的珍视,反而让我陷入了对你执念的心魔。这样也罢!既然等不到你,就让我把你放在心里,独守这余下的岁月。

孤独的坟情感散文 第10篇

所谓的逆旅并不是指的人生方向,而是那永无止境,又迫使我们不得不迎头而上的境遇。糟糕的境遇总是比幸运的境遇多很多,以至于大部分人感觉自己的人生困难重重。没有人能够看透生命的尽头,于是我们对待生活便只能迎头而上。因为时光的流逝,我们的身体也在一天天的长大。那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身体的变化、年龄的增长,更有那肩上扛起的责任,和那日渐皙泽的感情。

当一切都慢慢开始变化的时候,我们的人生路途也就开始了。我们从年少时的乖顺到年轻时的叛逆,再从年轻时的叛逆到年迈时的成熟。在这一切的变化过程中,我们的人生无不在进行着一场由始至终地“逆行”。不断地改变自己,不断地叛逆上一个阶段的自己。我们始终在前行,始终在改变,却发现在这条路上,我们始终在逆行。

逆行,并不是方向的错误,更不是古代寓言故事里所讲的南辕北辙,而是宿命论里所讲的最终归宿!就像数学里学到的曲线求圆的公式一样,圆规的一角跑完了一生,最后还是绕着圆心到达了起点,当然,也是终点!拼命地向前奔三,哪怕流尽最后一滴汗水,最后的宿命还是回到起点。生活向前发展,人生只不过是一场逆旅,最终还是回到“起点”。

起点不是生命的开始,不是肉体的开始,而是灵魂的开始。最初的最初,人的`灵魂都是纯洁的。就像孟子说过,“人之初,性本善”,后天的教育和经验只不过是为了改造人的本性,使之回归到人之初的性善。我们的人生也是一样,只不过是我们在生活中改造自己,使自己回归灵魂最初的原始状态。

生活使我们逐渐丧失本性的原始状态,灵魂随着生活的变化而不断地逃离现实。于是,人生注定是一场逆旅。身体随着生活不断变化,作为身体的伴随体——灵魂却在不断地逃离现实生活。因为,灵魂的最佳状态永远在人生的开始。对于灵魂而言,渴求的不是变化,而是回归。只有回归到了最初,才能找回最佳的状态。

如果人生是肉体的最终枯竭,那么生命又有什么意义?只有寻求灵魂的最终安息,才能称得上生命的最佳释意。灵魂的最佳释意必然是人生的最终价值。因为灵魂的回归,因为灵魂的最佳释意是回归最初的状态,那么,人生注定是一场逆旅。只有逆旅,才能使得灵魂回归最初。

从生命的开始到生命的结束,注定是一个人的命运。一个人的命运无论如何发展,终究会是一个人。从脱离母体的那一刻,生命就开始在现实中延续。如果按照佛教的元神不灭理论,我们可以把人生看作是命运循环。所谓的循环,也就注定有回归的那一刻。站在命运循环的角度上看待人生,我们可以把人生分为三个阶段:从生命的发生到脱离母体前为育发阶段;从脱离母体到肉体消失为消灭阶段,或是寂灭阶段;从肉体消失到寄托于另一个生命发生为回归阶段,或是溯源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肉体是会消失的,但灵魂继续存在和循环。只是在溯源阶段后,灵魂完成了一种命运状态的周期,于是又循环为另一个生命的另一种状态。简单的说,就像我们写阿拉伯数字的“8”字一样。回归到了原点(8字的中心点),只是上下画圆的状态不一样。

上一篇:中国金融中介体系下一篇:太平保险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