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2024-08-11

关于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精选9篇)

关于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1篇

关于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基层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就XX区而言,加强基层文化建设不仅是提高群众文化素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客观要求,也是搞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

一、我区基层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文化底蕴丰厚。XX区是XX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马戏之乡、中国书法之乡、中国烧鸡之乡。XX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丰厚,资源丰富,物产富饶。悠久的历史使这块土地人才辈出。古有闵子骞、稽康等历史名人,近有杨在葆、李炳淑、梅雪峰、梅纯

一、李百忍等艺术大师,白居易、苏东坡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闵子墓、陈胜吴广起义遗址涉故台、白居易故居遗址、赛珍珠故居、林探花府、时村老街等诸多历史遗存。丰富的文化底蕴,促进了本地特色文化艺术的长足发展。

文化活动日益丰富多彩。近年来,XX区采取节庆活动、主题文化、传统文化共同推进的方式,不断展示现代文化魅力。今年以来,XX区举办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合唱比赛”,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精彩演唱了46首抗日爱国歌曲。组织开展了“文化XX•舞动精彩”全区第二届广场舞大赛,活跃基层群众文化生活,推动我区广场文化的蓬勃发展,展示全区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组织开展优秀电影、戏曲进乡村活动,活动期间放映公益电影520场,观众5万余人次,演出戏曲180余场次,观众人数2万余人次。先后举办了曲艺文艺培训、文学写作培训、舞蹈培训、摄影绘画培训等,共计培训约400多人。为我区的文艺繁荣增砖添瓦。

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区委、区政府全面加强乡镇文化站、街道社区文化室、农家书屋、全民健身点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区文化市场列入行政许可的文化经营单位有317户,建成群众健身点120多个,培育引导文化中心户近300家,各类农民诗社、农民业余剧团、唢呐、摄影、武术等协会组织,呈现出稳定发展态势。全区文化市场从业人员约1500人。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我区基层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以现代文化为引领的要求相比,与日新月异的文化发展形势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困难。主要表现在:

1、重视不够,文化认识有待加强。文化建设相对于经济建设来说,投入多、周期长、见效慢,重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重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轻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倾向比较明显,致使基层文化工作难以深入开展,即便开展了也因缺少新意、形式单一而难以激发群众参与的兴趣。

2、投入不足,文化设施有待改善。随着经济的发展,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增强,我区虽逐年追加基层文化单位的工作经费,但与当前文化大发展的形势相比仍显不足。如文化馆、图书馆等在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更新馆藏图书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经费投入。虽然乡镇文化站都已建设,但还缺少开展活动所需的服装、设备,正常开展活动的较少,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村级文化活动还缺少阵地等。目前的文化投入还无法满足这些需求。

3、队伍不稳,人员待遇有待提高。尽管我区不断提高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基层文化队伍建设,但总体上看,现有待遇无法有效吸引人才,优秀演创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农村群众文化队伍参与人员还较少,积极性尚未完全调动起来,总体水平还不高。

4、产品不精,文化产业有待培育。我区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群众基础良好,但却缺少在区内外叫得响、牌子硬、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缺少对文化产品的包装打造,基层文化与旅游等特色产业的结合明显不足,在引领致富发展、形成市场效益上处于边缘地位。

三、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建议

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涉及到文艺、科普、体育、教育、娱乐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断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是当前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积极响应文化强区的战略要求。为此建议:

1、夯实基础,促进文化惠民。各单位要加强联系,相互配合,认真实施好公共文化服务惠民工程。高标准完成符离镇沈圩村等农民文化乐园建设;大力实施广播村村通工程建设,对广播“村村通”工程进行升级维护,解决广大群众收听广播节目难的问题;切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资金,修复符离沈圩古楼,做到修旧如旧。同时,不断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通过争取项目、财政配套等多种方式,力争“十三五”期间完成乡镇体育中心和村级文化室全覆盖目标。

2、创新载体,促进文化乐民。一是坚持因地制宜。围绕广大群众生产生活实际,把握时间节点,科学合理安排群众文化活动。二是推进城乡联动。深入开展“送电影下乡”等活动,确保哪里有需要就送往哪里。三是引入奖惩机制。用足用好农村文化事业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各项文化活动进行考核评比,以示范带动普及,从制度上激发广大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3、以人为本,促进文化育民。一方面,要保护传承好传统文化,发挥好传统文化特殊作用。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收集、建库工作。另一方面,要积极创编文化精品。在激发基层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热情的同时,全方位地展示我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有效提升XX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培育产业,促进文化富民。一是规划先行。邀请专家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确立发展目标,分步实施推进,力争走出一条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推进的新路子。二是打造品牌。深入实施“文化强区”战略,积极打造中国•XX孝文化产业园等标志性旅游文化项目,重点扶持培育一批民俗文化产品、推出一批特色旅游品牌,引导群众依托文化致富,走产业化发展之路,使文化产业成为创业致富的新增长点。

5、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我区资源丰富,历史遗存较多,但缺乏有效的投入,基层文化基础设施欠账太多,无法有效的开展基层文化活动。必须加大投入,加强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人才,才能真正的把我区的文化活动繁荣起来。

关于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2篇

一、存在的问题

(一)党员发展存有一定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青年党员发展对象后继乏人。近年来,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的转型,青年入党积极分子数量渐为下降,青年新生力量处于分散、流动状态,党组织很难对他们开展有效的教育和培养;二是党员年龄老化,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部分基层干部群众思维方式封闭。农村经济发展应该立足本地,面向城市,把区域优势、地理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有些村民群众,甚至村干部视野狭隘,思维封闭,孤立片面的看问题,导致工作步伐缓慢。比如干部鼓励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村民只是道听途说,缺少了解,行动缓慢迟疑。所以基层干部应当走出去,看一看,比一比,也应该组织村民群众走出去,看一看,比一比,这样才会更有说服力。

二、意见及建议

1、选贤任能,加强培训,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结合村委会换届选举,按照“年龄调轻、结构调优、知识调高”的要求,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懂经济、会管理,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村级集体领导班子,发挥好领导班子的带头作用。

2、加强村干部教育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对农村基层干部开展教育,增进他们工作和学习上的交流,开展对新时期农村工作的探讨;村委会每个月也应有一定的时间组织学习或自学。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要紧紧抓住学习教育活动的契机,狠抓农村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和作风、能力教育,强化他们的市场经济意识、发展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要加强岗位职责、村务工作要点的教育培训,让他们了解哪些必须做、必须办;哪些可以做、可以办;哪些不能做、不能办。要加强职位道德和人格品位教育,真正发扬实事求是、严于律己、勤奋检朴、乐于奉献的精神,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个人形象。要加强领导艺术、领导方法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做到既能敢于坚持原则,敢抓敢管,又能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加强民主与法制的培训教育,增强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3、加强和提高党的基层组织的执政能力。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是要建设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导班子和党的组织,要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明确目标,形成合力,把党的富民政策用好、用足、用够,千方百计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加快致富步伐。在农村党的基层建设中,乡镇是龙头,村级是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各级基层组织的书记应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切实负起责任来。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增强党在基层的执政能力,要着眼解决基层党建工作的突出问题,工作要抓实抓具体,首先是配好领导班子,核心是培养一批农村致富带头人;二是要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的素质,在群众中树立起党组织的良好形象;三是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变化,积极探索和加强党员管理和发展的新途径;

关于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3篇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 对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 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 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当前, 世界各国信息化快速发展, 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全球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发展模式创新, 互联网对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更加深刻, 围绕信息获取、利用和控制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保障信息安全成为各国重要议题。但是, 我国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安全保障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宽带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所拉大, 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水平不高, 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信息安全工作的战略统筹和综合协调不够, 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防护能力不强, 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应用给信息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 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措施, 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 切实保障信息安全。为此, 提出以下意见。

1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1.1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着力点, 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全面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 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 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切实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1.2 主要目标

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不断深入, 农业农村信息化有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到“十二五”末,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建成,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框架基本建立;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 网络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9%。

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建成。到“十二五”末, 全国固定宽带接入用户超过2.5亿户, 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达到每秒6500吉比特 (Gbit) ,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3G) 网络覆盖城乡, 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 (IPv6) 实现规模商用。

信息产业转型升级取得突破。集成电路、系统软件、关键元器件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 软件业占信息产业收入比重进一步提高。

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明显增强, 信息化装备的安全可控水平明显提高,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等基础性工作明显加强。

2 实施“宽带中国”工程, 构建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2.1加快发展宽带网络

实施“宽带中国”工程, 以光纤宽带和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为重点, 加快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推进城镇光纤到户和行政村宽带普遍服务, 提高接入带宽、网络速率和宽带普及率。加强3G网络纵深覆盖, 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G技术TD-SCDMA及其后续演进技术TD-LTE产业链发展, 科学统筹3G及其长期演进技术协调发展。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建设, 推进广播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和互联互通改造。

2.2 推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性布局

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联网, 抓紧开展IPv6商用试点, 适时推动IPv6大规模部署和商用, 推进国际互联网协议第4版 (IPv4) 向IPv6的网络演进、业务迁移与商业运营。完善互联网国家顶层网络架构, 升级骨干网络, 实现高速度高质量互联互通。重点研发下一代互联网关键芯片、设备、软件和系统, 推动产业化步伐。加快未来网络体系架构关键理论和核心技术的研发, 加强战略布局, 建设面向未来互联网创新发展的示范平台。

2.3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总结试点经验, 在确保信息和文化安全的前提下, 大力推进三网融合, 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 加快网络升级改造和资源共享, 加强资源开发、信息技术和业务创新, 大力发展融合型业务, 培育壮大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和市场。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 健全适应三网融合的体制机制, 完善可管、可控的网络信息和文化安全保障体系。

3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 提高经济发展信息化水平

3.1 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推广使用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 加快重点行业生产装备数字化和生产过程智能化进程, 全面普及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客户关系等管理信息系统。实施重大信息化示范项目, 引导企业业务应用向综合集成和产业链协同创新转变。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和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 提高中小企业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完善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水平评估认定体系, 支持面向具体行业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发展。

3.2 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

推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等领域节能减排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深入应用, 加大主要耗能、耗材设备和工艺流程的信息化改造。建立健全资源能源综合利用效率监测和评价体系, 提升资源能源供需双向调节水平。建立健全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系统, 完善污染治理监督管理体系。

3.3 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大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对信息产业核心基础产品、网络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的支持力度, 加快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基础软件、嵌入式软件以及制造执行系统、工业控制系统、大型管理软件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强统筹规划, 积极有序促进物联网、云计算的研发和应用。实施工业电子产品提升工程, 推进信息技术与工业技术融合创新, 提高汽车、船舶、机械等产品智能化水平。推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由单纯提供产品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信息服务转变。

3.4 引导电子商务健康发展

健全安全、信用、金融、物流和标准等支撑体系, 探索有效监管模式, 建立规范有序的电子商务市场秩序。引导电子商务平台向提供涵盖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全流程服务发展。鼓励大中型企业开展网络采购和销售, 加强供应链协同运作, 重点推动小型微型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实施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 创建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城市, 创新电子商务发展模式, 改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3.5 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进程

推动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信息共享, 支持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促进消费金融发展, 提高面向小型微型企业和农业农村的金融服务水平。加快推进交通、旅游、休闲娱乐等服务业信息化。培育和发展地理信息产业, 大力发展信息系统集成、互联网增值业务和信息安全服务。提高工业设计信息化水平。

4 加快社会领域信息化, 推进先进网络文化建设4.1提升电子政务服务能力

围绕提升服务和监管能力, 促进政府管理创新, 加强电子政务顶层设计。以互联互通为重点, 形成统一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 完善项目建设管理、绩效评估和运行维护机制。扎实推进药品、食品、住房、能源、金融、价格等重要监管信息系统建设。推动重点领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加快电子政务服务向街道、社区和农村延伸, 支持基层政府和社区开展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试点示范。加强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促进共享。全面提升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 鼓励业务应用向云计算模式迁移。加强电子文件管理与应用。

4.2 提高社会管理和城市运行信息化水平

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完善人口信息共享机制, 实现实有人口动态管理, 提高人口信息动态监测和分析预测能力。建设公众诉求信息管理平台, 改进信访工作方式。加强网络舆情分析, 健全网上舆论动态引导管理机制。推动城市管理信息共享, 推广网格化管理模式, 加快实施智能电网、智能交通等试点示范, 引导智慧城市建设健康发展。

4.3 加快推进民生领域信息化

加快学校宽带网络建设, 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共享, 完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 构建面向全民的终身学习网络和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形成教育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医疗服务与管理信息系统, 加快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 加强国家和区域医药卫生信息共享, 夯实远程医疗发展的基础。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体系, 全面推行社会保障卡应用, 推动就业信息共享。推进减灾救灾、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等社会服务信息化。提高面向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能力。

4.4 发展先进网络文化

鼓励开发具有中国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文化产品,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壮大数字内容产业, 培育数字内容与网络文化产业骨干企业, 扩展数字内容产业链。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 规范管理综合性商业网站, 构建积极健康的网络传播新秩序和网络氛围。积极推进数字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开发精品网络科普资源, 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

5 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实现信息强农惠农

5.1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

推动农业适用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 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基础设施、装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高种植业、养殖业生产信息化和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信息化水平。加强农业生产环境监控、生产过程监测、行业发展监管,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积极培育、示范、推广适用的农业信息化应用模式。

5.2 完善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规范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系统, 建立全国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鼓励发展专业信息服务, 加快推进涉农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综合利用。继续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队伍建设, 形成村为节点、县为基础、省为平台、全国统筹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6健全安全防护和管理, 保障重点领域信息安全6.1确保重要信息系统和基础信息网络安全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涉及国计民生的重要信息系统和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 要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安全防护设施, 强化技术防范, 严格安全管理, 切实提高防攻击、防篡改、防病毒、防瘫痪、防窃密能力。加大无线电安全管理和重要信息系统无线电频率保障力度。加强互联网网站、地址、域名和接入服务单位的管理, 完善信息共享机制, 规范互联网服务市场秩序。

6.2 加强政府和涉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严格政府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的安全管理, 为政府机关提供服务的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平台等要设在境内, 禁止办公用计算机安装使用与工作无关的软件。建立政府网站开办审核、统一标识、监测和举报制度。减少政府机关的互联网连接点数量, 加强安全和保密防护监测。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 强化涉密信息系统审查机制。

6.3 保障工业控制系统安全

加强核设施、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石油石化、油气管网、电力系统、交通运输、水利枢纽、城市设施等重要领域工业控制系统, 以及物联网应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安全防护和管理, 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风险评估。重点对可能危及生命和公共财产安全的工业控制系统加强监管。对重点领域使用的关键产品开展安全测评, 实行安全风险和漏洞通报制度。

6.4 强化信息资源和个人信息保护

加强地理、人口、法人、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保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和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安全。明确敏感信息保护要求, 强化企业、机构在网络经济活动中保护用户数据和国家基础数据的责任, 严格规范企业、机构在我国境内收集数据的行为。在软件服务外包、信息技术服务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个人信息保护试点, 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工作。

7 加快能力建设, 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水平7.1夯实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

研究制定国家信息安全战略和规划, 强化顶层设计。落实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 开展相应等级的安全建设和管理, 做好信息系统定级备案、整改和监督检查。强化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工作, 完善应急预案, 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灾备设施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完善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 加强信息安全产品认证工作, 减少重复检测和重复收费。

7.2 加强网络信任体系建设和密码保障

健全电子认证服务体系, 推动电子签名在金融等重点领域和电子商务中的应用。制定电子商务信用评价规范, 建立互联网网站、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诚信评价机制, 支持符合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开展信用评价服务。大力推动密码技术在涉密信息系统和重要信息系统保护中的应用, 强化密码在保障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安全和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等方面的支撑作用。

7.3 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

完善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专业骨干队伍和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 提高风险隐患发现、监测预警和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加强信息共享和交流平台建设, 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通报机制。加大对网络违法犯罪活动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 充实监管力量, 加强对基础信息网络安全工作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倡导行业自律, 发挥社会组织和广大网民的监督作用。

7.4 加快技术攻关和产业发展

统筹规划, 整合力量, 进一步加大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力度, 加强对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等方面的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继续组织实施信息安全产业化专项, 完善有关信息安全政府采购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 支持信息安全产业发展。

8 完善政策措施

8.1 加强组织领导

在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小组的领导下,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 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加强协调配合, 形成合力, 共同推进信息化发展和网络信息安全保障工作。各地区要将保障网络与信息安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逐级建立并认真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责任制, 明确主管领导, 确定工作机构, 负责督促落实网络与信息安全规章制度, 组织制定应急预案, 处理重大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等, 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 建立省 (区、市) 、地 (市) 两级网络与信息安全协调机制。

8.2 加强财税政策扶持

发挥财税政策的杠杆作用, 加大对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推广、公共服务平台、重大示范工程建设等的支持力度。完善农村通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 优先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整合利用现有资金渠道, 中央财政加大投入, 重点支持信息安全重要基础性工作。各地区、各部门要将基础性公益性网络与信息安全设施运行维护、安全服务和检查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

8.3 加快法规制度和标准建设

完善信息化发展和网络与信息安全法律法规, 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安全管理、个人信息保护等管理办法。健全相关法规制度, 明确并落实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维护信息安全的责任。制定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重点领域的应用标准, 注重发挥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培育国家信息安全标准化专业力量, 加快制定三网融合、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安全标准。积极参与制定信息安全国际行为准则、互联网治理等国际规则和标准。

8.4 加强宣传教育和人才培养

开展面向全社会的信息化应用和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支持信息安全与保密学科师资队伍、专业院系、学科体系、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大中小学信息技术、信息安全和网络道德教育, 在政府机关和涉密单位定期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各级财政要加大对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和培训等公益性活动的支持。加快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信息化人才。

关于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4篇

@李佐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 随着我国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强化,资源要素的规模驱动力逐步减弱,我国经济发展必须加快实现向创新驱动转变。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积极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创业创新,摆脱创新主体过于单一局面,使全社会共同形成创新合力。

@刘元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从短期看,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利于促进“创业创新链支持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就业链”,缓解就业压力。从中长期看,我国传统的经济增长点面临着不少的发展瓶颈,宏观经济迫切需要“另辟蹊径”,特别是通过鼓励创业创新,寻找更多新的增长点,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关于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5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镇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根据《中共沂水县委关于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深化和推进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精神,结合我镇实际,现就开展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深化和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委的总体安排,今年“七一”后,创先争优活动转入第二阶段,从现在开始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着重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以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为核心,深化和推进创先争优活动。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是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现实要求,是解决基层党组织自身存在问题的迫切需要,对于组织动员全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进一步创先进争优秀,推动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主要达到以下目标:一是服务理念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服务意识切实增强,始终把服务发展作为方向、服务社会作为关键、服务群众作为根本、服务党员作为基础,做到围绕中心推进发展,深入基层破解难题,贴近群众改善民生,关爱党员增强活力,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提高。二是服务功能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服务领域、服务渠道不断拓宽,服务载体、服务方法不断创新,服务制度、服务举措不断完善,构建起上级党组织服务下级党组织,党组织服务党员,党组织和党员共同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工作体系。三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推动发展的能力、公共管理服务的能力、做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和为民办事的能力有效增强,党员干部队伍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四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开展服务过程中的目标激励、平台支持、制度建设等保障举措不断加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充分发挥,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服务的整体合力基本形成。五是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升。通过扎实有效的服务活动,使新形势下基层党建工作的业绩更加突出、基础更加牢固,广大群众对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广大党员对基层党组织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二、基本内容

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就是把“服务”作为基层党组织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工作内容,围绕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党员,实现基层党组织从管理型向服务型、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

1、服务发展。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牢固树立服从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思想,深入领会和贯彻落实全县“一二三四五六”发展思路,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实现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服务社会。要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致力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致力于建设“平安黄山”,致力于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主动引领社会风尚、规范社会行为、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切实做好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工作。

3、服务群众。要通过组织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强化群众观念、增强服务本领,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4、服务党员。基层党组织要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护党员合法权益,建立健全政治上关心、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爱的工作机制,形成上级党组织服务基层党组织、基层党组织服务党员、党员服务群众的工作格局。

三、实践载体

全镇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深化和推进创先争优活动,以“全面创先争优,争当服务先锋,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宜居、和谐稳定新黄山”为载体。“全面创先争优”就是要坚持全员创先争优,全方位创先争优,全过程创先争优,争取全面开花结果。“争当服务先锋”,就是要把“服务”作为创先争优活动的核心内容,融入全镇大局,把握服务的关键点,抓住服务的着力点,创新服务手段,丰富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在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勇争先锋。“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宜居、和谐稳定新黄山”,就是要紧扣发展工业经济、镇域经济不放松,继续深入开展“深化‘四比四看’、主动‘四找四定’,瞄准先进、正视差距、突破自我、奋力赶超”等活动,努力在高效服务上呈现新气象,在攻坚破难上实现新突破,在招大引强上要有新作为,在争先进位上谋求新跨越,努力打造经济发达、民生殷实、社会和谐、环境秀美的新黄山。

各基层党组织要紧扣这一实践载体,紧密联系实际情况和党员的岗位特点,围绕“四服务”,全面开展“七大行动”,推进各领域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发展、服务社会、服务群众中创先进、争优秀。

1、在镇直机关党员中开展“争创发展排头兵,服务大局当先锋”行动。始终把服务全镇经济发展大局作为总体方向,围绕破解发展难题、实施招大引强战略,创新理念,转变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勇争发展排头兵。同时积极开展“破难题、促发展”活动,引导镇直机关党员干部重温“四找四定”活动,对照先进、对照目标、再找差距、再鼓干劲、完善对策、再接高潮。

2、在村级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推动发展强堡垒,服务群众当先锋”行动。把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带领群众致富、维护农村稳定贯穿始终,与深化“三级联创”活动和村“两委”换届“回头看”活动、村级组织建设“育骨干、破难题、强基础”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更加有效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争创民主自治示范村活动,引导村级理顺村“两委”关系,明确职责,促进村“两委”关系团结协调;全面落实“四民主一考核”工作机制,扎实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完善党领导下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促进村级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3、在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加快转型促发展,服务企业当先锋”行动。围绕建设活力和谐企业,着力在团结凝聚职工群众、维护各方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维护企业和谐稳定方面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主动担当员工的贴心人、企业的好帮手,建立党组织和党员联系职工、谈心交心、走访慰问等制度,开展“关爱职工、共创和谐”、“先进帮后进、党员带群众”等活动,帮助企业员工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4、在新社会组织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自律诚信比贡献,服务大众当先锋”行动。围绕建设公众诚信、自律和谐、健康发展新社会组织,以增强公信力、竞争力、凝聚力为重点,着力在服务发展、服务社会、凝聚人心方面下功夫,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新社会组织健康、规范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使党员成为服务发展、凝聚人心的主心骨。

5、在学校、医院党组织和党员中开展“无私奉献创一流,服务社会当先锋”行动。重点围绕做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促进事业发展、服务基层群众,设计符合各自特点的实践载体,深入开展各有特色的创先争优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努力提升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学校党组织要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根本宗旨,着力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成长成才上下功夫,使教职工党员成为党性坚定、业务精良、为人师表的先锋。医院党组织要积极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树白衣天使新形象”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医生转变服务观念、更新工作理念,定期组织下乡义诊活动,送医疗、送健康、送温暖,让先进的医疗技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四、工作措施

以服务为导向,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优化组织设置,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载体,建立“区域化统筹、网格化管理、多元化平台、常态化服务”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

1、夯实基层党组织服务基础。调整优化组织设置,构建功能强大、全社会覆盖的基层党建工作网络。

2、提升基层党组织服务能力。以村“两委”换届为新起点,进一步加强村级班子建设和骨干队伍建设。积极推行创业承诺制度,把做好服务作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特别是党组织书记和届期履职承诺的主要内容,作为党员评议基层党组织班子成员的重要内容,引导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把精力集中到服务科学发展、热心为民奉献上来。

3、搭建基层党组织服务平台。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解难帮困、心理疏导、事务代理等服务。实行党务公开,带动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健全党内激励关怀帮扶机制。坚持党组织班子成员与党员谈心谈话制度,沟通思想,疏导情绪。积极构建基层党建信息化平台。加强以党建网站、远程教育网络等为重点的基层党建工作信息平台建设,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利用网络宣传政策、汇集民意、服务群众、引导舆论的能力。

4、健全基层党组织服务长效机制。健全落实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接访下访制度和到基层蹲点调研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每年至少要有2个月时间,深入联系点和基层单位调研走访。机关干部每年至少要有1个月时间到基层,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健全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规模以上企业党组织要与农村党组织结成共建对子,确保年集体收入3万元以下的村都有共建单位。健全落实机关干部驻点帮扶制度,从机关抽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驻村帮扶,担任党建指导员或村“两委”干部。每名机关干部都要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和困难党员。深入推进“四民主一考核”工作机制落实。建立农村党组织书记定期征求村干部和群众意见建议、村“两委”成员经常走访联系贫困户制度,切实实现村级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五、组织领导

1、强化领导,落实责任。镇委调整充实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加强对全镇活动的宏观指导和协调督查。各党组织主要负责人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健全“抓书记、书记抓”的工作机制。

2、加强督查,严格考评。把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并纳入相关责任人年初承诺、年终述职和考核的重要内容进行考核。深化党员公开承诺践诺、领导点评、群众评议等工作,拓宽群众参与民主评议党员干部的渠道,形成组织评价和群众评价有机统一的服务绩效评价机制。落实督查和通报制度,结合工作总结,对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情况,通过“双评”(即党员群众测评、上级党组织考评)实施考核;对党员通过“三评”(即党员互评、群众测评、所在基层党组织考评)3 实施考核。注重考核结果运用,把服务成效作为党员干部考核奖惩、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引导党员干部切实把服务工作落到实处。

3、深入宣传,营造氛围。要积极运用各类宣传载体加强宣传报道,并及时报送和反馈信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

4、统筹兼顾,注重实效。要将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作为推进全镇各项工作的有效手段,切实与组织建设、班子建设、队伍建设、机制体制建设、单位自身建设相结合,与全县深化“四比四看”、主动“四找四定”,瞄准先进、正视差距、突破自我、奋力赶超活动相结合,推动全镇各项重点工作高效落实,使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工作特色更加突出,成效更加明显,真正成为“党员满意、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各党支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要求,结合各自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附:黄山铺镇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

关于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6篇

中共上高县委办公室

上高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工作进社会组织

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

(2013年5月3日)

根据《江西省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2-2015年)》(赣发[2012]9号)和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工作进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实施意见》(宜办发[2012]18号)精神,为推动社会管理工作进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促进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深化和谐平安创建为主抓手,围绕“挺进第一方阵,建设中等城市”总体目标,整合资源力量,完善工作体系,创新监管机制,增强发展活力,全面提升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的科学化、长效化、法治化水平。

二、工作目标

2013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和企业商会、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社会管理工作开展面达到100%;2014年全县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社会管理工作基本实现全覆盖。努力实现“两维护”、“三普遍”、“六无一满意”的目标,即维护业主、职工的合法权益,普遍建立党群组织和综治组织、社会服务管理机制、社会管理工作制度,无群体性事件、无集体越级上访、无刑事案件、无重大治安案件、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无员工违法犯罪,对社会服务管理满意。

三、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管理工作体系

1、完善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在推进党组织和工会、共青团、女职工组织等群众组织建设的同时,推进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建设。要成立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由法人代表兼任组长,设立综治工作室,由分管负责人兼任主任,配备综治工作人员。建立矛盾纠纷排调组织,组建内部治安巡防队和消防队等群防群治队伍,有条件的可建立警务室或警务工作站。抓好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调查摸底工作,加快社会管理基础信息库和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切实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准。

2、推进服务管理责任体系建设。我县实行“一组、两办、三块”负责制,即县综治委成立“两新”组织服务管理专项组,下设由民政局牵头的社会组织专项办公室、由工商联牵头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专项办公室,分工业园区、城镇社区、乡村三块推进,逐步解决社会管理缺失的问题。各园区企业的综治组织规范化建设,由引进服务的乡镇场(街道)、县直单位直接抓,接受有关单位的指导管理。城镇社区、乡村由所在地的基层党政组织负责,在细分的网格内进行。健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法人责任制,实行综治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

(二)深化和谐平安“六联”创建活动

1、和谐关系联建。认真执行国家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政策,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及工资集体协商、正常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及时优先足额支付农民工工资。建立由人保、工会、工商联三方共同参与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构建企业文化,丰富“职工精神福利”。实施“关爱职工行动”,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环境,加强人文关怀,做好情绪疏导工作,保障和维护他们劳动、经济、生活和民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

2、矛盾纠纷联调。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矛盾纠纷动态排查制度,及时对各种不稳定因素进行预警和防范。完善矛盾纠纷内部化解制度,创新矛盾纠纷社会化调处机制,及时有效化解劳资关系、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以及与周边的突出矛盾纠纷。

3、内部安全联抓。严格落实防火、防爆、防泄漏、防工伤等各项安全制度,完善工作预案。落实值班、门卫、巡逻、财物管理等安保制度,落实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做好治安联防协防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理安全隐患,严防发生各类案件和事故。

4、重点人口联管。加强对职工的服务管理,切实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困难,加强对刑释解教、社区矫正等人员的管理,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搞好流动人口和重点人员的登记管理工作。

5、法治素养联育。结合“六五”普法,深入开展法律、安全、诚信等方面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业主、管理者依法经营管理、诚信创业的意识,引导职工自觉学法遵法守法用法。

6、平安建设联推。深化平安创建活动,不断提高覆盖率。整合党群组织、综治组织的力量,协同推进平安建设。

(三)加强社会组织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

1、健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服务管理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健全规章制度,增强服务管理职工的社会责任。加强信用监管体系建设,建立银行、人保、财税、政法及监管部门共建共享的信息平台。

2、健全社会组织培育发展机制。建立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在乡村拓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服务功能,培育红白喜事、环境卫生、留守老人儿童照顾等公益型社会组织,在城镇社区培育医疗卫生、文教体育、养老、环保、治安管理、纠纷调解等服务型社会组织,并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对活跃于社区、服务于基层群众但尚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会组织,由民政部门统一备案。

3、健全社会组织常态监管机制。建立社会组织责任自负、政府宏观管理、全社会共同监督的监管体系。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自治自律。完善社会组织负责人任职备案和出资人入股、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公开制度。加强社会组织管理队伍和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中心。完善民政、业务主管单位和公安等部门的内部会商、等级评估、分类监管机制,依法加强对政治类、法律类、宗教类社会组织和境外非政府组织活动的管理。制定年检管理办法,定期公告年检结果,依法撤销和注销连续两年不履行年检义务的单位,对财务混乱、违规赢利、组织休眠的社会组织适用查处退出制度。

4、健全社会责任评估机制。制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建立以法律责任为核心,包括市场、环境、用工、安全、诚信、道义和慈善等内容,兼顾各方利益的协调机制。开展企业扶贫帮困、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等公益活动。

5、健全社会管理工作制度。完善议事例会制度,每年召开社会管理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工作任务,重点分析内部及周边的不稳定因素。加强信息收集、报送、研判,对重大涉稳情况应及时妥善处理,并向当地综治、公安等部门报告。完善工作台账制度,对“六联”创建等情况及时记录、归档。完善检查考核制度,把社会管理工作任务逐项细分落实,并与生产(工作)同步检查考核表彰。同时,综治委要加强检查考核,把考核结果运用到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其法人代表、管理者评先评优和“两代表一委员”(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社会政治职务安排的工作之中。

四、工作要求

一要抓好试点,整体推进。县里将选择1个社会组织、3个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按照“项目化、时间表、责任人”的要求进行试点,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开。各乡镇场(街道)至少要选择1个社会组织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进行试点。

二要强化保障,搞好协调。加强社会管理工作人财物保障,各级财政要将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各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的工作经费可从业务收入或经营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综治委要加强组织协调,组织部、工商联、民政、工信、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适时会商,把社会组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纳入全县社会管理体系有效管理起来。

三要培育典型,营造氛围。抓好社会管理工作示范点建设,力争每年培育和树立一批关爱职工、奉献社会方面的先进典型。大力宣传各部门工作的成效和经验,营造良好氛围。

关于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7篇

目前,我县的基层教育,尤其各乡村中学的教育工作,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困难,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我县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下面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主要问题

1、经费困难,不能保正常运转。学校想开展活动,但举步维艰。

2、职称评审慢,工资待遇低,教师生活普遍困难。

3、家长支教不积极,控辍保学工作开展困难。

4、教师编制少,兼职工作多,工作量大,职业倦怠严重。

5、教师调动频繁,流动量过大,不利于基层学校开展工作。

二、意见建议

1、加大经费投入,将学校的取暖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由政府承担。

2、乡村中学教师的职称评定应和基层小学的职称评定保持一致,年限一到就应正常晋升。同时,应将中学教师的的乡村补助提高到三类学校的补贴标准,解决教师的实际生活困难。

3、控辍保学工作应和乡政府,自然行政村的工作考核挂钩,让各级组织相互配合,共同抓好该项工作,确保学生能坚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4、放宽教师编制人数,进一步减轻教师负担,做到各项工作由专人负责,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办学质量。

5、尽量减少教师大幅度调动,年轻教师应在基层有5年的工作经历方可调动回城。保证基层学校教学工作能正常开展。

关于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8篇

房产档案是城市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在房地产权属登记、调查、测绘、权属转移、变更等房地产权属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是城市房地产权属登记管理工作的真实记录和重要依据, 是城市建设档案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迅速发展, 房产档案在房屋产权权属登记、房产交易、房产纠纷仲裁、房屋拆迁、城市规划建设和保护房屋权利人合法权益等方面, 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以笔者所在的嘉善县为例, 目前, 全县房产档案库存数量已近10万卷。2011年上半年, 发放产权证9079本, 办理抵押房产2821件, 预告登记2397件, 查档利用5423人次, 单位查询利用4419多人次, 个人利用1004人次。

二、当前基层房产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1. 法制观念落后, 归档意识不强。

在房产档案管理中, 存在管理混乱、责任不明等问题, 缺少相应的管理制度, 有的房屋权属登记办理完毕后, 便将权属档案资料堆一边, 既不整理, 也不管理, 更无法提供利用, 资料丢失现象严重。少数业务部门存在房产档案归档不及时, 归档材料缺损等现象。如应列入归档范围的统计报表、影像胶片、软盘等没有放入房屋权属档案, 有的房产档案甚至缺少房产分幅平面图。

2. 房产档案信息内容单一, 没有延续性。

目前许多基层房产档案管理功能只实现了房屋权属登记类档案的采集、保管和利用功能, 房产拆迁、预售、物业用房缴交、安全鉴定、白蚁防治等其他业务档案管理功能未能及时跟上。有的房产交易资料与房产权属登记资料从业务环节上分开管理, 不能充分反映权属档案的连续性。

3. 房产档案利用服务方式存在缺陷。

基层档案馆对于房产权属档案只重视收集、整理, 仍停留在你查我找、提供原始的档案资料上, 处于一种被动的应付状态。档案开发和编研力量不够, 档案管理部门不重视对利用者特点进行预测, 没有对实际利用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对房产档案深层次的利用需要。

三、加强基层房产档案管理和利用的建议

1. 做好房屋产权档案的基础业务工作。

一是管理部门要根据当地社会公民对房产档案工作的需要, 认真制定房产档案管理工作发展规划, 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做到有章可循。二是做好房产档案的收集工作和整理工作。要确定好房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分类方案, 制定出各类房产档案归档制度, 严格按照档案管理规则, 对档案材料科学分类、合理排列, 整齐装订, 在必要的时候, 要选派业务能力好的同志, 深入到各部门进行立卷业务指导, 帮助收集征集积压的房产资料, 并协助做好有关档案移交问题, 确保归档及时。

2. 加快房产档案的信息化管理。

一是推进房产档案数字化进程。逐步建立一个完善的、高质量的房产综合信息基础数据中心, 以楼盘表为核心, 涵盖房产电子档案数据库、房产权属登记数据库、房产测绘数据库等, 实现房产数据信息统一管理。对于已经形成的纸质档案案卷, 要以扫描形式实现各类业务档案数字化。在此基础上, 将所有数据进行整合, 楼盘挂接, 建立逻辑关系, 从而形成一套内容齐全、信息准确、关联性强、符合房屋权属档案管理要求的房产综合信息基础数据。二是建立房产档案信息系统。在业务受审过程中, 直接建立相关业务数据的关系, 形成电子文件之间的逻辑关系, 将房产档案信息系统与房产交易系统有机结合, 以地理信息系统 (GIS) 为基础, 以图文管理为切入点, 以房屋权属登记、档案管理为核心, 实现从商品房预 (销) 售管理、商品房合同备案、房产测绘到房屋权属登记、交易、抵押和档案管理的一体化的综合管理, 达到“以图管房、以图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70页) 管档、图文一体化”的管理目标, 避免了重复劳动, 提高归档效率和归档质量。

3. 加强房产档案的利用。

一是要建立客户收集网络。对一些重要的单位和个人定期收集, 建立广泛的房产档案信息利用服务网络, 随时掌握房产档案利用者动态。二是做好房产档案编研工作。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热点和重点的需求, 利用自身馆藏, 积极开展编研工作。及时对房产档案进行筛选、过滤, 将原始、分散有价值的房产档案进行系统有价值的的有偿利用。综合、分析和加工, 拓展其外延、充实其内涵;不断开发编研出社会需要的系统化、深层次、高质量、可供利用的房产档案信息资料, 为拓宽和增强房产档案的社会服务功能提供有力的保障, 充分发挥房产档案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三是改进房产档案的利用和服务方式。采取多种渠道, 积极、主动地开展档案利用宣传, 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使档案馆变“等客上门”为“引客上门”, 提高社会的重视和影响力, 在较好地满足利用者的需要的同时, 实现档案

参考文献

①石黎俊.房产档案统筹管理与深层次开发利用的设想[J].浙江档案, 2009.08.

②蒋明华.房产档案的作用日趋显著[J].档案与建设, 2000.12.

③郑燕.浅谈房产产权档案的现代化管理[J].档案与建设, 2001.07.

④房地产权属疑难问题解析 (一) [J].中国房地产, 2004.02.

关于大力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第9篇

关键词:出版职业教育组织领导资金筹措师资建设就业市场

近年来,江西省出版工作已取得巨大成就。出版事业繁荣进步,出版产业实力增强,体制改革取得突破,行政管理取得实效,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期新阶段,出版事业和出版产业继续保持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实现富民兴赣、加快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快速崛起,出版业肩负着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重大使命。为完成好这一重大使命,迎接出版行业开放交流带来的发展战略机遇和多方面将出现的严峻挑战,大力推进出版职业教育,努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和良好职业技能的专门人才队伍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众所周知,出版业是知识和信息密集型产业,出版人才队伍建设是行业赖以实现规划目标,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出版行业人力资源现状不佳,知识结构不够合理,人员整体水平不高,专门人才奇缺,人才分布严重失衡,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严重匮乏,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领军人物更是屈指可数。目前的队伍现状,从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出版业发展创造活力,成为出版业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针对上述现状和问题,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这一神圣使命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大力推进出版职业教育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积极探索科学发展路子,为加快出版职业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出版人才队伍,推进出版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下面,我就大力推进出版职业教育谈几点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一是加强领导、统筹规划。为出版职业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建议政府把出版职业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根据江西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出版业专门人才的需求,制定出版职业教育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并采取切实措施认真落实。要建立和完善出版职业教育协调领导机构,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要把出版职业教育纳入政府对职业教育工作的统筹范围,统筹制定本地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统筹组织行业、企业和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统筹解决职教经费筹措、师资队伍建设、设施设备更新、实习基地建设等问题,统筹出版职业教育师资的工资、福利、医疗保险、离退休待遇、住房建设、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统筹专业布局、课程设置、招生考试和毕业生推荐就业等工作。出版行业各单位也要高度重视,明确出版单位作为出版行业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突出各单位的主体责任,把职业教育队伍建设纳入各单位经营发展战略目标,加强宣传引导,更新观念,努力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环境,形成全行业都重视、关心职业教育和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氛围。

二是多渠道筹措教育资金,加大出版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建议建立以政府为主、多方筹资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拨款、民间办学、委托培训、有偿服务、校办企业、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筹集职业教育经费,并依法享受税费优惠政策。政府要增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投入,确保职业学校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并鼓励职业院校更新实习设备、改善教学实验设施,特别是加强职业院校共享平台的建设和重点专业的建设。政府应积极调整投入政策,根据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对其要求的情况,确定不同时期的发展重点,确保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确保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政府有关部门应通过依法减免税费规费、不向学校无端摊派费用和用地实行行政划拨等办法,多渠道增加职教经费投入。大力提倡、鼓励社会团体、个人、企事业单位捐资助学。积极支持职业学校发展校办产业,不断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从业人员所在单位要坚持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提取职教经费,于税前列支,用于本企业职工教育。当年结余的职工教育经费,可结转下年使用。

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职业教育师资队伍政治和业务素质。建议把教师的培养纳入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规划,落实目标和责任,努力建设一支质量高、素质强、数量足的师资队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接收未达到规定学历及有关要求的人员担任职教专职教师。注意建设专兼结合的出版职教师资队伍,可以从有关行业、企事业单位聘请相对稳定的专业课兼职教师:从企业选调合格人员担任专业课专职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实行固定岗位与流动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设岗和用人办法,指导和支持职业学校和行业培训机构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同时,要建立健全师资继续教育制度,做好培训工作,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四是改革招生与毕业生就业制度。努力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这项工作从每学期开始就要不断克服职业教育与就业市场联系不够紧密、缺少特色、缺少吸引力的问题。首先要认真做好市场调研,根据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和职业学校的办学能力,自行决定招生规模,试行自主招生;放宽入学限制,实行“宽进严出”招生制度,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青少年进入出版高职学校学习。其次要积极发挥行业优势,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尽最大力量与用人单位建立就业供求联系,实行推荐就业、自主择业,努力培育毕业生就业市场。另外,要在职业指导中强化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养成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工作态度,使就业率能够得到滚动提高。

五是突出行业特色,注重丰富教学内容和班次设置。职业高等院校、高级技工学校开设出版职业教育课程,基本学制以二年制为主,积极推行选修制或学分制,逐步建立弹性学习制度。要推动产教结合,加强校企合作,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学科内容上可开设出版、新闻采编、电子音像、发行、印刷复制、数字出版、版权业等优势专业,班次设置上可开设大学生班、干部专修班(两年制)、函授生(3年制大专)班、函授生(3年制本科)班、校内专业证书班(脱产1年)、校外专业证书班(在职1年半)、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班。行业单位还可自行组织教育培训,重点是举行1~3个月的短期培训,邀请业内专家讲授出版领域的高端知识,把专业研修与解决出版行业发展实际问题和有关课题结合起来,举办高水准的专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按照总署指定教材并结合我省行业发展实际,开展应用技能和职业资格培训。

六是完善行业准入制度和资格征书制度。扩大社会就业能力。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的职业或工种,用人单位应当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国家未规定实行就业

准入的职业或工种,要鼓励用人单位从经过相应职业资格培训的人员中优先录用。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近年来也先后出台了出版物发行员就业准入、采编岗位培训合格准入、出版编辑职务准入以及职业资格考试及鉴定等规定,要求做到要就业必须先培训,要上岗必须先持证。在加强职业教育培训中,要注重把技能鉴定与教学考核结合起来,依据国家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按照统一标准、统一题库、统一考务管理的要求,贯彻社会化管理和考培分离的原则,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培训学员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同时,建议政府应通过立法加大劳动准入制度推行的力度,以此来激活职业教育发展,确保职业教育常久不衰。

七是创新岗位培训,打造复合型人才队伍。行业管理部门要继续把教育培训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创新培训理念,制定岗位教育培训的新措施,确保岗位培训取得新成效。要通过设立江西出版教育培训中心,承担全省出版系统教育培训总职责总任务,做好行业岗位培训的规划、指导和组织实施。教育培训的对象上要从抓重点对象培训为主,向既突出重点又整体推进的全员培训转变,在坚持“重要人才重点培训、优秀人才优先培训、紧缺人才加紧培训、年轻人才全面培训、专业人才专门培训”原则的同时,每年都要抽调一定的在职职工脱产参加各类培训。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从通用型知识培训,向能力型知识型培训转变,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对领导人员着重在提高理论素养、培养战略思维、树立大局眼光和加强党性锻炼上下功夫,全面提高领导组织行业发展的能力:对经营管理干部,着力提高驾驭市场、参与竞争的能力;对普通从业人员重点培养业务技能,提高工作质量。

八是积极营造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各类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职业教育成果重在培养人才,行业重在科学合理使用好人才,为行业健康发展服务,这是职业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要积极推进单位全员聘用制,搞活用人机制,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契约化管理的转变。通过聘用制实施,打破了人员身份终身制和论资排辈,引入竞争机制,人人都能在各自竟聘的岗位上发挥优势,各尽所能,形成广纳群贤、公平竞争、择优选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要继续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激励机制。在实行岗位管理的基础上,把收入与岗位、贡献、能力、业绩直接挂钩,推行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分配方式,逐步建立起重创新、重实绩、重贡献,鼓励向优秀人员和关键岗位倾斜的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有效调动人才的积极性。要建立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在广大干部职工中开展重视人才、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和“人才兴、企业兴”的教育活动,增强人才意识,树立科学人才观,营造出支持人才干事业、帮助人才干成事业的良好环境。通过设立和评选“优秀图书奖”“出版新秀奖”“领军人物”等形式发现和培养人才。要充分发挥职称评聘的导向作用,注重坚持突出创新意识,坚持重业绩、重能力的原则,对有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骨干,特别是青年拔尖人才,不受任职年限和学历限制破格推荐高级职务。

上一篇:专业英语重点词汇整理下一篇:逆思维心理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