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研组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

2024-06-25

语文教研组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精选7篇)

语文教研组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 第1篇

浅议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十八里堡初级中学语文教研组 胡天虎整理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追求的永恒主题。而一节四十分钟的语文课中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能给学生多少有用的东西?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更有效呢?我认为所谓的“有效”,应该是指在教师的教学之后,学生能够获得某些方面的进步或发展。我所说的“某些方面的进步或发展”,不光是说提高分数,应该说,文学素养的提高、学习方法的改进、语文常识的积累、某些积极观点的生成、灵感火花的闪现等等都应该算作是“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东西。固然,每个学生的个人素质(领悟能力、学习习惯、迁移运用能力等)是有差异的,一堂语文课,让每个学生都吃饱的确很难。同样的问题,有的学生一点即透,有的学生需要反复启发。因此,强求标准一致的“教学有效性”是不太现实的,只要是学生有收获的教学都应该算作是“有效教学”。

基于此,笔者认为教师要使教学有效,甚至达到高效,应该关注三个环节,即“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反馈”。

一、课前准备。

如果我们把教学看成是机会,那么“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我们把教学看成战争,那么“不打无准备的仗”。充分的准备,为有效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课前准备既包括教师的准备也包括学生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就是备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同样的课文,面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必然不同,所以我们在解读课文的同时也要解读学生。

首先要对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要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梳理出文本的思路与结构,对每堂课、每篇课文需要达到什么目标?需要让学生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用什么方法才最行之有效?课堂中可能会出现怎样的反馈?学生理解上的难点在哪里等情况都作精心的预设准备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分层次教学目标,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要求。

在合理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精心备课,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自己在课前是认真研读课文,把课文读透嚼烂的,课堂上就能旁征博引,灵感不断,学生感受到老师的激情后,也能积极配合,畅所欲言,这样的课堂是精彩的。反之,如果自己对课文的把握半生不熟,在课堂上恨不能手拿教参照本宣科,学生的思维也必定受到限制,这样的课堂谈何精彩。所以在备课时,我们要充分预设,只有把课堂教学时会出现的各种情况都预设到,教师才不会在课堂教学时出现慌乱的情况。

教师要达成的有效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所以仅靠教师单方面的准备是不够的,学生也要准备。学生的准备就是预习即将所学,当然预习什么、如何预习,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给予充分的指导。学生的预习,教师必须可检测,所以预习的形式可以有口头、书面等形式。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根据学生的预习反馈,再次调整教学设计。

二.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时,我主要把握以下几点,来实现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教学的切入点要准。“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认势。”(《孙子兵法》语)意思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能根据客观形势制定出相应的作战策略,而不是怨天尤人。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也应该这样,讲究方法策略,选择好合适的切入点。一个好的切入点,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纲举目张,层次清晰,又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找准文本的切入点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课堂教学的文本切入方面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以供参考。

1、抓住文眼,引导学生理解全篇。如在教学《散步》时,我抓住了“但我和妻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一文眼,将“整个世界”四个字作为理解文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在教学《岳阳楼记》时,我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的“喜”与“悲”作为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探讨喜在哪儿,悲又在哪儿。由此可见,对于叙事性散文﹑山水散文﹑回忆散文及哲理散文类文本,皆可选择这种方法来组织教学。

2、紧扣线索,精心设置问题。如教学《孔乙己》时,可紧扣“孔乙己”来发问:孔乙己是什么人?孔乙己有哪些性格特征?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孔乙己的命运结局怎样?读了小说结尾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这样,学生就会紧紧围绕线索来思考,绕过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小说类文本的阅读教学,可围绕小说的故事情节及叙事艺术方面展开,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教授前必须要让学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文体知识。

3、围绕学生最感兴趣的段落,激发学生的兴趣。一般的小说教学总是遵循着故事情节发展的顺序,课堂教学也必然是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模式展开,教师授课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学生听课时也是跟着老师亦步亦趋﹑敷衍应付,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率低下。笔者在教古典小说《范进中举》一文时,并未按照一般的情节发展顺序来讲解,而是一开始就直奔小说的高潮——范进因中举而发疯的部分,学生纷纷对举人发疯场面的动作描写表现出浓厚兴趣,瞬间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之后,就有好问的学生发问,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范进先前是什么出身?为什么事而发疯......这样,全班学生就围绕这些问题自己主动的去寻找答案,文章的情节内容.结构脉络就顺理成章地被学生掌握了,教学任务也就顺利地完成。

4、以教学目标为导航,设置关键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在教学新诗《我爱这土地》时,我确定了三个学习目标:涵咏诗情,感受意象,品味语言。以“鸟”这一意象进行了这样设问:这是一只怎样的鸟?嘶哑的喉咙能歌唱吗?嘶哑的喉咙唱出了怎样的歌?这一组问题,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始终围绕着学生认识意象的特点这一学习目标进行探究,活跃了课堂气氛,点燃了学生思维火花。关键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具备以下特点:

(1)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问题设置有层次性﹑梯度性,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大难度,坐到循序渐进,使学生认识到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仔细别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透彻不行。

(3)应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层次需求,要是优秀的学生从问题中感受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要最大限度的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设计要讲究艺术性

我们常听有人评议:某某的课启发诱导,有趣儿,深入浅出,味儿浓,引人入胜,听起来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而某某的课,启而不发,枯燥乏味,浅入浅出,引人入睡,听这样的课是一种折磨。为什么一个有“味”,一个乏“味”?一个“引人入胜”,一个“引人入睡”?一个是“享受”,一个是“折磨”呢?简言之,因为前者具备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把课上得既有文味、情味,又有趣味、余味,饶有兴味;而后者却缺乏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下面笔者就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谈几点粗浅的看法。1.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进入艺术的境界,就要对以下几方面作刻苦的追求:

(1)音高得当,音强适中,具有语声美。语音过高,声嘶力竭,不断强刺激,会产生疲劳感;语音过低,有气无力,不易听清,就会令人昏昏欲睡。

(2)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具有言辞美。语言要精确、精炼、精妙,要将作者文中之情与教者、学者的胸中之情融为一体,才能形成心理共振的场效应。

(3)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具有旋律美。语速要快慢有间,断续适当,张弛有度。

(4)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具有情趣美。幽默是人生的一大智慧。幽默的语言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生情,但须注意分寸、火候。幽默,不同于滑稽,不等于讽刺,更不是油腔滑调,低级趣味。

2.课堂“调控”的艺术性

教学实践证明:注意课堂“调控”,教学节奏分明,学生思维活跃,兴味盎然,则注意集中;反之,则思维呆滞,兴味索然,注意分散,令人昏昏欲睡。

(1)课堂调控,就教学内容而言,一堂课有难有易,有深有浅。如何调控,就得讲究难易适中,深浅适度,快慢得当。

(2)课堂调控,就教学情感而言,一堂课有浓有淡,有起有伏。讲课时要调控情感节奏,或热烈,或冷静,或愉悦,或悲愤,或悠闲,或紧张。在感情倾注上要起伏交替,浓淡相间。教学的高潮部分,感情倾注宜浓一点,其它部分,感情倾注则可淡一点。

(3)课堂调控,就课堂结构而言,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双项活动调控时间有长有短,程序有先有后,节奏有松有紧。整堂课得讲究动静交替,讲练结合,手脑并用。

(4)课堂调控,就教学语言而言,要根据学生听课的心理和启发讲解的需要来调控,做到快慢交替,急缓相间,断续得当,强弱有度,使学生思维时刻保持竞技状态,以取得听课的高效益。

3.课堂“导”的艺术性

一堂成功的语文课犹如一支动听的乐曲:“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要达到这样的境界,教师授课就要精心设计,审时度势,在开篇引导、课堂指导、收尾诱导上狠下苦功夫。

(1)开篇引导,即导入新课。导语设计既要新颖,又要简练,生动,有文采,有感情,还要富于变化。有时介绍背景,有时创设情境,有时提出问题,巧设悬念,有时直接审题,开门见山。虽有定法,但无定式,不断变化,以求激发学生浓郁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

(2)课堂指导,即导读、导思、导路的点拨艺术。导读,是指导学生去读书。初步感知课文时要认认真真地读,把课文读懂;总结课文时要有表情地去读,把课文读会、读深。导思,是指善于抓住时机疏导学生思维。导路,就是把握学生的学习思路,去探索作者的思路,即文章内存的逻辑联系。要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的能力,这一过程是万万离不开教师的点拨指导的。

(3)收尾诱导,即在一堂课即将结束时,能绾知识之结,放学习之线。艺术化的收尾,要对一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概括、深化并与后面的教学建立某种联系。艺术化的收尾,要简洁、明快,含蓄蕴藉、新鲜有趣、灵活多变,切不可拖泥带水、浅白直露、僵化、死板,虎头蛇尾,影响或削弱教学效果。

(三)要注重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要有意识、有策略地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动、锻炼能力。

第一,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教师的提问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第二,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不能只顾热闹而忽视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以及个性思维生成的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

第三,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越发敏感,越发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肯定。因此,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始终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教学中,当学生的思维激发出创造性火花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阅读的多元化,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时,要因势利导,适时鼓励。特别是后进生,要尊重学生,甚至是错误的感悟,但不是一味地夸好,而是在尊重学生的同时要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既起到鼓励学生有所发现,敢于发现,保护学生思想成果的作用,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也获得更好地发现,体悟。

(四)关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40分钟是学生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阵地,教师要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关注学生思考的容量和深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发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采取各种方式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程度,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充实课堂内涵。有时,课堂上只是老师一味的讲,可能会让学生感到枯燥。教师可以积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课件、视频等,充分调动各种可用因素,来为语文课堂服务。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利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感受知识。如学习宋词,借助图画与音乐的配合下进行真情朗诵,有助于学生更深刻理解词的意境与情感。有时也可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资料或阅读,更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探究与实践能力。

三、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无论对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还是对教学效果的提高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反思可以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分析教学中的不足;记录教学中的困惑;发现某种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对学生有伤害;可以发现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等。教学反思是教师进步的阶梯,是教师进步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反思能够不断地,逐渐地提高教师自我的教学监控能力,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

(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逐步培养和发展自己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从而为进一步深化自己的实践性知识,直至形成比较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换言之,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相反,例如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不够重视课后反思,及没有找到合适的对策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进行教学反思能够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为其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和条件。教学反思鼓励教师通过多种策略和方法审视、分析自身的教育观念及教学活动,充分尊重了教师的主体地位,发挥了教师的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写教学日记、描述──解释自己的教学活动、观摩──分析教学事件、主动征求同事及学生意见和建议等多种方式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这实际上为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一医院的麻醉医生对邻居感叹道:“还是你们教师好,教的不好也得过很长时间才能发现,搞不好那时你们都退休了,而我们医生特别是麻醉,药量差一点,立刻就会失去生命,我们的一辈子也就完了。”这虽是一句戏言,现在想来却让我很是不安:课堂教学是否有效,课后的反馈很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就应对作业进行充分设计,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再做适时调整,这是对教学目标达成的巩固,也是检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最直接的反馈。根据学生作业情况,可再进行适当的教学补充,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同时,在课堂教学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结合课堂教学情况及时的反思:我的教学有效吗?还有没有更好的教学?学生的课堂收益是什么?„„在教师不断的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教研组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 第2篇

黄冈天有高中语文教研组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下面我就我们语文教研组的一些具体的做法向大家做一个汇报: 一.实践探索,打造教研特色。

1、集体研讨、四个统一。

在集体备课中寻找共性和个性的完美结合。每周一次的教研组集体备课已成我校教研活动的一大特色。我们要求备课组在规定的时间、地点,围绕本组学期初制定的集体备课计划开展活动。我们的备课都是集体研讨的形式,各备课组做到各人汇报上周教学情况,包括进度、练习的落实、讲评学生情况,同时发表对下周教学安排和教材处理的意见。各自进行比较,扬长避短,统一思想,到最后达成共识。基本做到了四个统一。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难点,统一作业。这“四个统一”当然不是一刀切,而是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2、确定中心发言人

每一周的教研活动集体备课都要确定一个中心发言人,作为中心发言人,必须深入地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的学法和学习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学生训练的方法和练习题,提出一个教学的预案(处理教材、设计教法、指导学法、引导学生、怎样演绎课堂,如何解决自己教学中的困惑)。这个中心发言人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首先进行陈述,然后其他同事根据情况进行补充取舍,讨论定夺,从而制定出最佳方案。3.打磨公开课

在课堂教学研讨中实现个人与集体的智慧共享。开展常态教研公开课。我们根据学校每学期初制定的听评课安排,每周听取一位教师的一节课。听课后,由教研组长组织集体评课。在教研组集体评课时,老师们要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进行评课,使全体听课教师对课堂教学场景有了更多的思考,在常态教学活动中做到教研相长。讨论后,执教教师根据议课建议,调整教学思路,完善教学设计。我们想通过这种活动,一方面改进教师的课堂,一方面解决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低质、低效的问题,使语文课堂向着优质、高效发展,聚焦课堂,聚焦教学问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实现了以教促研、以研促改、以改提质。

二.改革课堂教学,形成教学风格。

教学中,我们大胆尝试“12358”的课堂教学模式,把传统语文教学中以教师教为主变为以学生学为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课堂上先用一个口号凝气提神,再通过提问互动找准教学中学生的兴奋点、困惑点和盲点,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和表扬,使他们一点点建立起自信心,产生上进的动力!

“12358”教学理念的直接体现是:教学中不光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手段与方法。再就是培养学生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整体发展,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喜欢上课,乐于学习。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备战高考,所以要紧扣高考,将平时的教学和高考对应训练相结合,从而达到高效课堂。事实证明,我们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已经形成了我们语文教学独特的风格,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是成功的。

三.备考无捷径,功到自然成。依据新课标及考纲精神,结合我校学生实际,确定2017年复习备考的基本原则是:基础第一,效率至上。在复习过程中坚持库校长提出的“三轮复习”的主题思想,遵循“突出基础、注重思想、分类突破 ”的原则,实施科学备考。

我们的常规工作及措施。学校狠抓备课,备课包括了备专题备学生还有重点生的跟踪落实情况,学校每周一查;上课坚持抓知识点与考点的结合点,不求快,但求好,搞好复习;实行以考促练,以练促学的策略,让学生通过考试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教师做到心中有数,复习有的放矢;结合不同的阶段设计好指导课、训练课、讲评课、写作课等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提升复习备考质量;抓好落实,课后抓名句成语的的落实,课上检查复习效果;做好辅导,分层培优补差,做好尖子生的培优工作;培养学生习惯规范性,抓听课状态,提示勤做笔记,检查落实复习效果。

四.继续努力的方向

选课走班。每个老师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形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并进而开好自己的选修课。现我校在高三的美术班也开始了选课走班,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的情况,采用分层教学无疑是最佳途径。所以我们语文组按高考专题开设了“人物传记”、“小说阅读”、“诗歌鉴赏”、“作文指导”等专题。本着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成绩,为高考助力加油的原则,我们从考点方向、解题思路、答题步骤、规范答题几个方面落实教学。给学生的感觉是只要认真听课就可以做题得分,大大提高了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因为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我想真正地实现分层教学的高效课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以教研带动高效课堂的建构 第3篇

作为一名基层教学管理人员, 在经常深入课堂听课的同时, 通过观察, 发现不管是常态课还是优质课, 都普遍存在着以下弊病。

一是“语文教师走上了讲台, 没有走进文本”。作为语文教师, 他担当的角色应是引领学生进入文本、解读阐释和批评文本, 绝不能被文本以及文本的单一阐释征服, 更不能是一个“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人”。而绝大多数老师在课堂上除了照本宣科外, 便是按照自己事先“设计”好的教案, 对文本进行平面化的解读, 没有向纵深度扩展。

二是教师语言干瘪, 信息量少。作为语文老师, 当以流畅的语言, 渊博的知识, 儒雅的风度吸引学生, 影响学生。然而, 发现不少教师纠结于某些基础知识, 诸如:生字、新词的教读, 给人课堂干瘪的感觉, 学生得到的信息量少之又少, 学生常常处于语言的沙漠。

三是学生话语权丧失, 课堂变成一言堂。面对新的语文课改, 很多教师依然我行我素, 穿新鞋走老路。殊不知, 一堂课成功的标志当是看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在经过教师的引导后, 通过思维的整合, 话语的充分表达, 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 而绝不能是教师的一言堂贯穿整个过程。

四是教学思路不清, 缺乏创见。大多数教师以《教学参考用书》和《备课教案》为依据, 教参怎么讲, 他就怎么讲, 注释怎么讲, 他就怎么讲, 教师充当传声筒的角色。往往是有接触没感触, 有他见没己见, 看到哪儿讲哪儿, 把整个文本搞得支离破碎。

鉴于此, 要改变语文课堂的尴尬局面, 我认为可以朝语文教研方面发展。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点。

一、创新意识, 改变传统的教研方式。通常, 一些学校开展的教研活动只是装饰门面, 流于形式, 大不了是听听课、查查教案、数数作业……这些做法显然缺乏科技含量, 更多时候将教师的思维局限于应付教学常规的检查, 对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没有深入。这样的氛围很难引领教师走专业化的道路。这就要求:作为学校领导, 要充分认识教研的作用,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鼓励教师走科研型道路, 促进学校快速发展。

二、集中集体智慧, 增强团队意识。人们常说:“没有完美的个人, 只有完美的团队。”作为教研组长, 一定要对自己的职责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把教研氛围根植于共同的目标和责任共担的意识层面, 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互尊重、合作互助、共同成长的良好态势。对于某一专题讨论, 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的优势, 在集体交流中, 让教师说出自己的教学设想, 通过分析与比较, 形成教学智慧。或者就通过集体智慧讨论生成的教学方案, 建立“方案库”, 让每个教师在针对自己班级学生特点执教时进行适当调整, 达到资源共享。

三、建构一定的教学模式。什么是教学模式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课程的目标表述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 这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目标体系。为防止教师在课堂上主次不分, 将课堂弄得支离破碎, 建构一定的教学模式当是很好的途径, 有专家提出了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讲读课:预习—讨论—点拨—拓展

自读课:引导—自学—练习—小结

文言文:读—译—论—背—练

综合学习课:导读—导编—导评

但不管是哪种教学模式, 它都应该具有完整性、操作性、稳定性、灵活性。当然, 各教师也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及学科的特点, 制定适合自己的教学模式。它不是一成不变的,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 教学模式当允许吐故纳新。

发挥教研组职能,打造高效课堂 第4篇

为改变这一现状,更好地体现教研组的内在价值,更快更好地促进教研组教师的专业发展,全面认识教研组的职能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本文将从除传达文件、布置工作安排以外的几个方面来谈谈新课程背景下的教研组的主要工作职能。

一、集体备课,分享教学经验

教无定法,每个教师在任教相同的教学内容时往往有自己的处理方式,达到的教学效果自然也有差别。在教研活动时,教师之间应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或是成功的,或是有遗憾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此促进本组教师的共同成长。一堂课,经过教研组主备教师的初备,再经过教研组的讨论,再由主备教师修改,备课质量将大大提高。如“伴性遗传”一节,有的教师从红绿色盲的发现导入,有的教师从对本班学生是否是红绿色盲的测试导入,还有的教师从男女的性染色体复习导入,这三种方法,显然都是符合新课程要求的,但是,哪种形式更适合高中生,更能激起学生的探知欲,学习效果更好,仍需要实践,然后在教研活动中交换心得,分享经验,以此提高课堂效率。

二、理论学习,交流教学科研成果

21世纪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终身学习,教师更要不断地更新、强化自己的知识,包括教育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心理学知识、跨学科知识、科学前沿知识等。如近年来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MOOC、翻转课堂、微课等,在教研活动的时候,本组教师应一起学习,一起交流探讨这些新的学习模式的优缺点及在本校能否践行等。

三、听课评课,齐力打磨课堂

在教研活动时间,本组教师集中起来听课,大家一起评一评课,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如笔者所在地区的一些学校规定,每个星期的教研活动时间必须开一节课,评课时每个人必须发言,且不能只说优点。这些条条框框听起来是有些禁锢人的感觉,但是长期实践下来,本组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很快,尤其是在各级各类教学公开课或教学竞赛前的听评课,不仅年青教师积累了经验,成熟教师也能从年青教师的身上发现可借鉴之处。

四、课题研究,提升科研技能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题研究已经成为一线教师不可或缺的一项工作内容。同一个教研组的教师经历“选题、开题、课题立项、课题中期评估、结题、专家评审”等课题研究历程,不仅增强了教研组的科研能力,也增强了教研组的凝聚力。而且,因为在课题研究中,个人分工不同,收获也不同,有的教师发表了文章、案例,有的教师参加各种教学比赛得了奖,进而促进了本组教师的共同发展。

五、课程开发,构建校本特色

校本课程是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之后,由学校自主研发、开设、管理的课程,目前校本课程已经占到各校课程体系中的10%左右。教研组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线基层,是学校校本课程研发的重要团队。教师通过研发、开设校本课程,可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研究能力、科研能力、知识储备等。笔者所在教研组利用本校资源,现已开发了《生活中的生物实验》和《蔬菜种植》两门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曾听一位名师说过:“一个人可以走很快,而一群人一起走才可以走很远!”在学校,教研组就是这样一个带领大家一起走很远的教学团体。我们要深入理解教研组的工作职能,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力量,建设优质的教研组,以提高本组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教法、学法的改革,构建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姜兴明.中小学教研组现状分析与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4(7).

[2]周彬.与教学研究渐行渐远的教研组[J].上海教育研究,2005(4).

语文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 第5篇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宰,大部分时间里,学生或在紧张地记笔记,或在忙着找书上的知识点,被动地接受知识。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即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

1、以学定教,因学而生

真正的生本教育,应该是“以本为本”、“以生为本”、“以情为本”,所以我们教师拿到一篇新课文,是否应该以学生的身份走进文本,感悟文本,从文本中找到学生的兴奋点、感情点、能力点、生长点,从而找准“切入点”,以学情定教情,因“需”而动(即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教学任务的需要删繁就简确定教学内容),应“势”而动(即根据文本内容、风格、语言特色及学生的喜爱程度审时度势确定教学内容),因学而生。这是我们语文教师不管是参赛还是平时教学在备课时都应该深思熟虑的问题。

2、以学为主,以教为导

一节充满活力的课,不是看教师的表现如何出色,而是看在课堂中,学生的大脑、双手、眼睛和嘴巴是否都得到了恰到好处的运用,是否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是否让每个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获得心智的发展。每位教师都要想尽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学”入手,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用真诚、赞赏的语言,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如小组PK赛,评比蓝星、红星,评选优秀小组或个人,运用图片创设情境等。

3、备课中正确定义“预设”,使“生成”事半功倍。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预设”并不是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这种生成更具有方向性,更富有成效性。教师的备课应侧重于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应该是为了预设的生成引导方向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真正让学生有的放矢。

教师备课时要甘于“忍痛割爱”。语文课追求简约之美。当一个教学环节、教学创意、教学课件,甚至是一段教学用语离开了教学目标的时候,它就是再美也要忍痛割爱。

备课中留有空白,让“预设”能正真的生成有效教学。教师在课堂上一放一收,使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能动性得以充分开发,课堂的生成效应逐一显露,弥补了以往的生成缺失。

4、多元解读文本,营造百家争鸣的“生成”氛围。文学文本的解读活动,是一个反映、实现、改变、丰富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融汇了解读者的感受、体验、联想、想象以及审美判断等多种心理活动的特殊的认识过程和心理活动过程。语文课堂的生成是一种资源的生成。资源的丰富和多样,是课堂生成的重要特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大力开发和利用文本资源,通过语言的阅读,使得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每一个语言组合体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文学语言的提示下,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艺术感受能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开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去进行文本形象的再生成,从而尽可能完整、清晰地完成文本的解读,品析文本形象。这也是一个文本的反映和实现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引发更丰富的预设以收获更广博的生成。

5、在“生成”中拓展创新,力求“生成”精益求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学生的创造才能与生俱来,假如老师能在课堂现成的生成基点上为学生构筑一个平台,那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可以得到极大的发挥。

老师执教《背影》一课时,可提出“假如你是此时的朱自清,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的预设;《幽静悲剧》时,上课伊始时情境导入及拓展延伸版块“悲剧之思”相关图片的出示“这里曾经......而如今......”的预设;《阿里山纪行》时,“假如你是吴功正先生之行的导游,你将怎样介绍今天的行程?参照文章中作者行踪,完善解说词”的预设;枣核》时,“请你试着给文章换一个标题,是换的好,还是原来的好?”的预设;《都市精灵》时故意留白的预设,让学生添上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提出了“我想知道郧县的精灵应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把有无动物作为衡量城市的标准?”“作者为什么能把动物写得那么可爱?”等问题。这些预设不仅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更生成了新的资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整体与细节的关系

语文教学要注意整体美与细节美的结合。整体美,首先语文教师要整体把握语文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次对教材教学目标进行整体把握。最后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既然一半是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离不开一个“美”字。语言文字的本质和灵魂是情感,就是美。纵观以往语文教学,忽视整体情感体验和美感,琐碎的问题特别多,分析零乱把一篇文章弄得支离破碎。新课标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因此我们教师整体教学流程的设计要简约,要有创意,要有亮点,要突出“一课一得”。如《蓝蓝的威尼斯》可设计为“激发读趣,感受美——想象美景,积累美——畅游胜地,实践美——质疑探究,思考美”;《背影》一课可以“背影”为线设计为“感知背影——品析背影——诵读背影——话写背影”;《幽静悲剧》一课可以“悲剧”为线设计为“明悲剧之事——品悲剧之惨——探悲剧之因——避悲剧之举”;《枣核》一课就围绕着“请你试着给文章换一个标题,是换的好,还是原来的好?”这个问题,从结构上、从内容上、从写作手法上、从情感上等几个方面深入研读文本。细节美,就是我们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学艺术,包括教师的仪态,教师的激情,教师的语言,教师的基本功,师生的评价,环节与环节的过渡语,板书设计等等。

7、学会与会学的关系 叶圣陶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我们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些什么,还要让学生会学些什么,更要让学生会用些什么。这次大赛中,只有部分教师重视了学法指导。如郭长霞老师教学生如何写导游词,周慧老师教学生如何赏析语言,潘丽老师朗读技巧的引领等。教师不能从“教”的角度看“学”,而要从“学”的角度看“学”,更要从“学”的角度看“教”。教师不能用教师的眼睛看教学过程,而要用学生的眼睛看教学过程,教师不能只当教者,更要善于当学者(学习者)。

8、感悟与朗读的关系 “好文自应琅琅读”,“教学千法读为本”。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朗读。著名的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积累语言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培养文明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

9、精讲与精练的关系

语文教学也要学习理科教学,重视当堂训练。训练的题目也要精编精选,紧扣课堂教学重点设计。

“教学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语文课堂是润泽生命的殿堂,语文的本色是简朴的。洗尽铅华,删繁就简,融听、说、读、写为一体,使语文课真正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课堂洋溢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弥漫着浓厚的语文气息,实现本色的回归。

我眼中的语文生本课堂

何谓 “生本课堂”?就是以生为本,为了学生发展的课堂,为了学生发展的语文课堂。正如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以生为本,是个时髦的话题,也是个永远不会落伍的话题,但真正的要在教学中、在课堂里落实以生为本,确实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针对我们的语文课堂,浅谈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营造“以生为本”的课堂背景

许多成功的课例都十分注意新课学习前的课堂氛围和学生学习新知时的心理环境布设,这是生本课堂背景的重要内容。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若学生的学习情绪高、兴趣浓,则课堂上积极主动,踊跃表现,思维活跃,课堂效率高;反之,则表现为消极被动,懒于思考,启而不发,课堂效率低。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堂背景这一环节的展示。

例如,优美的画面既能吸引人的注意力,又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所以也是设计课堂背景的一种有效策略。上次我在执教《鼎湖山听泉》这篇课文时,在上课前先 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欣赏鼎湖山的优美的图片,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鼎湖山听泉来,把他们带进了一个充满神奇色彩的世界。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下,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也增强了,对她们接下来的上课有一定的帮助。当然,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导入方式,比如上课刚开始,师生之间的谈话能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乐于和教师交流,也能对整堂课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上新课前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些谜语让学生竞猜,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现欲,又能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有些感情色彩较浓的课文可用相配的音乐激起学生的情感;情节有趣的课文可以通过讲故事来激起学生的兴趣等等。

总之,课堂背景设计只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就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造“以生为本”的学习方式

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敢于放手,并真正依靠学生自主地学,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实施“生本教育”,首先需要教师在思想上完全放下包袱,把学习的主动权完全交还给学生,这样,学生才能有足够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去自由发挥,自由创造,否则的话,如果教师只是在形式上放开,而在实际操作时,总是担心学生这没学到,那没学好,非要让学生按照自己思维框架去学习,那就会束缚学生的手脚,压制学生的学习天性,大大削弱学生的创新能力。

反思我们自己的语文课堂,讲台下的学生们大多是被动地接受教育。很多时候,在新课一开始,会很形式地对学生发问“你们想了解什么或者你的脑海中有什么疑问”等类似问题,这看起来似乎是以学生为本,鼓励他们敢想,看起来似乎是个好的开头。但是,纵观整个语文课堂,学生并没有围绕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来共同探讨问题,相反,是老师一直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在如此被动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一味思考老师的发问,而自己不敢说自己所想的,更不敢做自己想做的。

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要敢想、敢说、敢做、敢爱、敢恨,敢于质疑教材、质疑教师,敢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善于对同一问题发表各自不同的观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着力点应是学生主动地学习,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实效性,教学方式要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希望在“生本课堂”的带动下,我们的语文课堂能日趋成熟!

语文教研组经验交流材料

——语文课堂上的激活艺术

随着年级的升高,年纪的增大,我发现我班的学生上课的气氛越来越沉闷,发言的同学总只有那么几个,寥寥无几。不管你老师如何地上窜下跳,声嘶力竭,好多学生像老僧入定,稳稳坐着,目光呆滞,面无表情,好像你老师讲课与他好无关系。做为一位语文老师,就像一位琴师,有了好的技艺,需要找到知音,可是不管你在上课如何启发,总找不到几个响应你的学生,这种课上起来真是令人丧气,越来越没劲,真是无奈呀。

我分析了一下,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学生大了,爱面子了。小时候不懂,说话大声,说错了也不难为情,可现在却怕说错被其他同学笑话,所以有部分害羞的学生知道了答案也不举手,宁愿藏私,只坐在那儿听别人讲。

2.有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课堂上师生讨论的问题他一下反映不过来,不会组织语句,所以答不上来。另外,有的学生已经形成一种习惯,他从来只是听众,而不是参与者,我反复强调要抓住发言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口才,但他们却任由机会白白流失,不懂得珍惜。

3.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学习的能力、学习时的注意力以及学习的基础差别很大,而我们老是用一种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你的讲课失去了好奇心,没有了新鲜感,所以一部分学生恹恹欲睡,或思想开了小差,上课似听非听,更别说是发言了。其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如何才能调动学生上课的兴趣,吸引他们的眼球,激活课堂的氛围呢?我从教学实践出发,又参考了些教育理论,并从听课中得到的启示,总结了以下几条,以此来指导我今后的课堂教学。

1.重视课堂起始的导语。

一个好的导语能把学生带入一种心向往之的教学境界。导语要求新、求活,但不能故弄玄虚。导语的设计需要教师的机智,有时需呈现场发挥,随机应变。用自己的学生和借班上课导语是不能一样的,借班上课导语之前要增加一些“见面礼”。常见一些特级教师只用两三句风趣幽默的“见面礼”,就能迅速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而且像油锅里滴上几滴水一样地把课堂激活。2.要用巧妙的方式提问。

问题是课堂的灵魂。问题设计得好,加上课堂上老师运用得当,一堂课就能被充分激活。问题的设计需要老师精心的准备,设计出一些能点燃学生思维火花的问题,设计出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问题是一把金钥匙,它可以帮助学生打开思维与求知之门;它又是一座桥梁,架设在一个个充满知识迷津的渡口。你不见,一堂好课常常是由几个巧妙的问题把学生的思维“点”活。

3.仔细倾听,善用鼓励。

鼓励是一门艺术,研究课堂教学就必须研究它。鼓励有许多种,有的教师侧重语言鼓励,有的教师侧重表情鼓励,也有的教师侧重动作鼓励(如点头、手势及掌声等)。不管哪种鼓励,只要被学生接受,配合默契后,都能收到较好的范果。经常使用鼓励的教师,课堂上像有一股春风,师生配合自然,交流默契,经常充满会意的微笑,学生思维积极,发言大胆踊跃,这样的课使人百听不厌。

4.说话风趣,添加幽默。

幽默是一种最高级的智慧,也是一种艺术。老师讲课不能老是板着面孔讲,在课堂显得沉闷的时候,说句歇后语,插个笑话,猜个谜语,用来调节气氛不是挺好吗?当然,课堂上的幽默一定要健康、高雅。如果备课时有所设计使其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其效果会更好。如一位老师在介绍茅盾的生平时,顺便插入了茅盾先生背诵《红楼梦》的小故事,效果甚佳。

5.课堂竞赛,激发兴趣。课堂上引入了竞争机制,那课堂气氛可想而知。竞赛可以分为两组型和多组型。两组型就是把学生一分为二,答问时可以一组一个轮流答,也可以出题后抢答。抢答更容易激活课堂,但组织不严密容易造成混乱,需要老师精心组织,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语文教研组学习材料

——当前语文教学中值得反思的三种现象

现象一:“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话音刚落,教室内人声鼎沸,声音一浪高过一浪。学生读得摇头晃脑、面红耳赤,场面煞是热闹,教师颇为满意。这话日渐成为一种时尚。

反思:

(一)难道学生个个都喜欢高声朗读?仔细想想,答案非常明显。学生之所以都选择高声朗读作为“喜欢”的方式,不排除以下两方面原因。

1、受从众心理趋使。部分同学的放声朗读使其他同学身不由己,为给老师传达“我读得很投入”这一信息,就不惜扯着嗓门,摇头晃脑。在这热热闹闹的场面中,学生的浮夸心理日益膨胀,个性日渐磨灭,其阅读能力却一直在原地踏步。

2、学生无其它方式可选。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放声朗读历来都是“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的代言。这样,由字码破解成音码,再由音码翻译为意码,成了学生固定的阅读思维程序。他们从未学过默读,更不知浏览是什么,以至于有学生在考试时还要出声读卷。对他们而言,没有丝毫选择的余地!试想,这样的学生如何上网浏览,如何看书阅报,如何适应未来学习、生活的需要?

(二)难道一定要“用喜欢的方式读”吗?笔者认为,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这种说法也未必恰当。因为默读、浏览要求学生将字码直接译为意码,这种高心智活动往往会让学生在自主选择时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即放声朗读,那么,其默读、浏览能力就会日渐萎缩。

结论: 这是浅表性的“选择性学习”,不排除“放任自流”之嫌。

启示:

(一)要教给学生多种阅读方法——让学生可选择。《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中年级,初步学会默读;高年级,学习浏览。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并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少一点哗众取宠,多一分生本思想,真正从学生出发,立足于学生发展,让学生学会潜心地默读,学会快速地浏览,让学生拥有选择的余地。

(二)要引导学生灵活选用方法——让学生会选择。如果学生已掌握各种阅读方式,那么教师就应通过引导,让他们学会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需要、不同情境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让他们知道诗词散文尤宜诵读,说明文较宜默读;初知大意需浏览,表情达意可放声朗读;在需保持安静的环境中不宜出声朗读(如其他人还在凝神思考)„„因此,笔者认为将“用你喜欢的方式”改为“用你认为最适合的方式”,可能更为妥当。

现象二:对一些文句优美描写精彩的片断,教师对其中的重点词句视而不见,让学生笼统读过几遍就一了百了。

反思:

(一)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我们是否把朗读的功能过于夸大了?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在嘴边溜过,在他们大脑的皮层上未留丝毫痕迹,不待下课,这一切恐怕早化为过眼烟云。如此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

(二)语文的模糊性排斥品词析句吗?“适度模糊”是在当前语文教学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它不排斥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反之,它还凭借一定的品析理解能力为支撑。就像行书之与楷书,没有端端正正、一笔一画,哪来行云流水?何况,经常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后,要再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正切切,恐怕不那么容易。要不怎会有学生怎么也想不通 “荒芜”与“荒无人烟”中的两个“wú”会不同,怎么也不理解“迫不及待”的“及”会不同于“急迫”的“急”。结论: 这不是“模糊性理解”,而是隔靴搔痒。

启示:

(一)语文教学需要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尤其是对一些成语,需启动分析思维、聚合思维,并在联系上下文的过程中进行理解。需要强调的是,这理解决非斧砍刀劈式的肢解,更非喧宾夺主式的灌输,而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心灵与文本的交融。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理应成为阅读的基本功。

(二)将品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游离于品词析句之外的朗读,犹如丧失灵魂的躯壳。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其完美。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在解析后借助朗读进行表达。对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可直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诠释、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才能进行大阅读,他们心灵中的文学园地才有可能生机盎然,硕果累累。

现象三:在朗读比赛中,有一方明明不如对方,其他学生的评判也十分明了。但是,教师在总结性评判时总会说:“平分秋色”。

反思:

(一)指出不足,就一定伤他自尊吗?不!应该说,绝大部分学生的心灵并非如此脆弱,不堪一击。即便部分学生如此,那么,这般“呵护”,也只会使其心灵更娇更脆。试想,这样的学生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如何接受生活的考验?再说,虚假的评判反馈给学生的是错误的信息,这种欺骗对该学生而言也构成了伤害。

(二)在保护一方的同时是否又伤害了另一方呢?那位明显胜出一筹的同学可能感受到的是你的“偏心”,其他学生领教到的亦或是你的“黑白不分”。对学生而言,这样的教师还可敬吗?以后的教育还有说服力吗?

结论:这是狭隘的“尊重”,可能换来的是无尽的“伤害”。

启示:

(一)评判客观公正,才具说服力。“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行得正,说得真,学生才会敬重你,学习你,才能在你的言传身教中得到春风化雨般的教育。唯此,教育才能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光明。

(二)教师应善于指出学生不足。的确,在作出客观公正的评判时,很可能会伤及弱的一方。但是,教师完全可以通过真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亲切的拍抚传达你对他的信任、期待、热爱。学生在发现自身不足的同时,感受到了浓浓的师爱,更得到了向上的力量。

语文教研组经验材料 第6篇

我校语文教研组虽然队伍不是那么壮大,但是这是一个年轻向上、锐意进取、团结协作的优秀集体。组内教师具有良好的语文素质和扎实的业务功底,治学严谨,教育教学气氛浓厚。在过去的一学年中,我们教研组的每一位成员工作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使我们组的教学教研工作又上了一个新台阶。现就我们的一些做法和大家交流如下:

一、教育专著和新课程标准引领我们起航。我们农村小学的教师相对来说理论知识较薄弱,一个教研组人数也不过只有几个人,在进行集体教研时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新课程改革以来,面对教学中的一些困惑,我们有时在组内也难以解决,每次的教研效果也欠佳。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组织语文教师先根据自己所教的学段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标准,让新课程标准指导老师们的课堂教学。我们还决定认真学习教育专著,以加强组内各个成员的教学教研能力,根据各个成员的实际情况,每人每个学期读两本教育专著,于是,大家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有利条件,选择了窦桂梅、孙双金、魏书生、李镇西等教育专家的著作进行阅读,我们还认真学习了道德课堂理论,并及时写下自己的读书笔记或阅读心得。在教学教研工作中,一位位教育专家为我们指点迷津,他们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也影响和指导着我们。在每周的集体教研时大家分别就自己的读书收获互相交流,在同事之间的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教育家们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感受到他们内心中对教学对学生的挚爱;感受到了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自身的渺小,找到了努力的方向。

通过学习教育理论,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教师要有爱,教师要有梦,教师要有激情,教师要有智慧。同时,这些新的教育理论带领我们走进了教学教研的新天地。在进行集体教研时,大家都能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教学中的困惑也能集体解决了。如:我们语文组上学期在举行“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个教研活动时,老师们从孙双金、窦桂梅等专家的教育专著中受到启发,我们觉得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才能引导学生在语文王国里遨游;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找准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和读写结合点。我们还懂得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并不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让学生去感受我们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活动结束后,我们的语文老师备课上课的质量比以前都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同伴互助,让我们在友爱和谐中成长。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可以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因此,我们语文组成员在同伴的互助中也品尝到了一些成功的喜悦。

(一)集体备课,让教学设计更有特色。我校近几年来一直坚持扎实开展集体备课。根据安排,我们每周一位老师集中精力主持备好一篇课文的教案,时间充足了,老师的资料准备自然也就充分了,对文本的研究,教学的设计,自然也就更深入,更到位。而且,个人备课后还要在教研组内议课,大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对教案分析探讨,去粗留细,去伪存真,集合大家的智慧,拟定出最优,最佳的教案设计。让老师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不足。如我们语文组的李霞老师擅长导语的设计;刘小荣老师喜欢问题的分层设计;刘慧老师教学特长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张淑娟老师喜欢把写作和课文结合......集体备课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每个老师的特长,使得每个老师的优势得到互补。我们设计的教案不但贴近学生的实际水平,也重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且教学方式更加新颖灵活。

(二)听课评课,让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逐步提高。

近几年来,我们语文组一直坚持在集体备课后,每周一位教师讲授校内公开课,其他教师认真听课。听课后,及时评课,写好听课评课记录并及时与授课教师交换意见。在大家听课评课的过程中,互相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课堂上的不足。同时提高了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例如:刘小荣老师通过听我们年轻教师的课之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感觉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朗读和写作的指导,于是,她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总是努力寻找学生的读写训练点,在课前总是让我们先为她范读一下课文以提高自己的朗读技巧。如今,她的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她执教《翠鸟》一课时,她巧妙而准确的指导让学生把描写翠鸟的样子的段落读得绘声绘色,仿佛一只可爱的翠鸟就出现在我们的眼前。在课堂接近尾声时她又结合环境保护让学生写出“如何让动物成为我们永远的朋友”的写话练习,学生在整节课上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同时让学生的写作与课文的学习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现在,我们语文组成员的课堂教学已经逐步走向成熟,彰显了自己的个性:李霞老师的低年级语文教学总是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图文结合、角色表演等直观方式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张淑娟老师在教学中总是把各环节设计的环环相扣,连成一体,使课堂上高潮迭起,学生激情满怀;刘慧老师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感悟和交流,让学生在与文本,与同伴的合作中完成学习任务;刘小荣老师根据中年级学生特点在课堂上重视学生的识字写字和朗读的指导。这样,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大家的课堂教学艺术有了质的飞跃。大家由以前的怕上公开课转变为现在的喜欢潇洒自如地上公开课。同时各班的语文成绩也都在全镇名列前茅。

三、师生共读,让学生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素质教育给了学生更大的学习空间。其中,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成了学生的必修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各种知识,对于提高学生的认读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个学科学习都起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语文组经过研究决定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每班每学期选择一到两本课外书进行师生共读,要求学生读的书我们教师也必须认真阅读,并且要重视师生之间的读书交流,逐步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我们各位语文老师经过研究决定低年级阅读《唐诗三百首》、《格林童话》等;中年级阅读《爱的教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高年级阅读《草房子》、《青铜葵花》、《绿山墙上的安妮》。之后,我们在集体备课和教研时就共同研究了“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课外阅读”、“阅读课该怎样上”这两个主题。我们认为课外阅读要立足于“让学生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一目标,应该根据各班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个性,来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李霞老师的阅读课重视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的培养;刘小荣老师注重让学生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张淑娟老师则重视和学生一起交流读书感悟;刘慧老师把积累语言、感悟人物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这样风格迥异的阅读课成了我们学校的一大亮点。那些书籍也成了沟通师生交流的纽带,学生变得豁达开朗起来。我们师生的气质、修养也提升了许多。在我们的指导下学生爱上了阅读,爱上了语文。

过去的一年我们语文组各位教师付出了艰辛和汗水,也收获了成功与喜悦。但我们深深的明白自己的成绩还很微不足道,在新的学年,我们将团结一致,不断学习,不断思考,不断创新,创出语文教学的新篇章!

在 教 研 中 成 长 提 升

高效课堂经验交流材料 第7篇

——二十七中“高效课堂”研讨会交流材料

从去年9月教育局召开“构建高效课堂管理工作会议”,开始启动构建高效课堂工作,一年年时间过去了。我校在构建高效课堂初始阶段的工作,勤于学习、科学实践、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取得了构建高效课堂初始阶段的阶段性成果。现将我们对构建高效课堂工作以来所做的相关工作及体会向大家做以汇报,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一、明确认识、统一思想是先导

面对一项新的改革,教师中不愿参与者有之、消极等待者有之,抱着应付差事、走走过场的亦有之,怕吃苦、怕受累的更有之。这些现象都是人之常情。在教改实验初期我们充分认识到加强教师思想引领,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克服教师思想上的畏难情绪,激发教师的教改热情,鼓舞教师的教改勇气,是我们拉开教改序幕要迈过的第一道门槛。

为此,我们做到逢会必讲教改,逢人必谈教改,采取会议渗透、宣讲;分年级组召开座谈会,领导深入年组与教师交流,召开教改实验动员大会等多管齐下的办法蓄势造势,引领教师明确‚五点认识‛:一是认识到教学改革是大势所趋,已经刻不容缓;二是认识到本次教改实验是目前我们所找到的落实课改理念的最为有效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展示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现‚教的课堂‛向‚学的课堂‛转变,实现学生被动学习向积极主动勤奋学习的最为有效的途径。三是认识到本次教改是我们自2003年实施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模式上力度最大的一次改革,意味着我们已经进入课程改革的深水区;四是认识到唯有加强学习,才能搞好教改实验。实验教师既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又要加强教改理论学习,更要加强实践操作方法的学习,不学习,再好的教改项目也会流产,不学习教改就会流于形式,就会出现新瓶装老酒,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五是认识到教改实验是对我们的挑战,是对我们全体教师责任感、使命感、敬业精神、教研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检验。

二、完善组织、建章立制是保障

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必会引发教师工作方式、学校管理流程、方式上的变化,是对学校原有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的挑战,为了确保教改实验取得良好开局,我们及时成立了教改实验领导小组、专家指导小组、学生教师培训小组、后勤服务保障小组,研究制定了教改实验工作方案。及时优化室内文化建设,变原来的秧田式的桌椅摆放为小组合作式,及时组织学生讨论确定班级口号、组名、组训,制作组名牌、组训牌、教改实验学生课堂规则牌匾悬挂于教室。

与此同时,学校修订原来的教学管理制度及相关评价体系,先后制定《一案三单设制要求》《教改实验管理制度、检查评比制度》,重新修订了原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确保将教改实验相关工作制度化,强力推进。经过一学期的磨合,学校的教改实验基本走上了规范化,运行顺畅。

三、学习培训、实践研讨是关键

本次教改实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我们多年来所固有的教学模式的颠覆,对老师、对领导来说都是全新的一项改革,这就要求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要求我们在实践中研讨、在研讨中总结、在总结中提升。做到学习、实践、研讨有机结合,边实践、边研讨、边改革、边完善,逐步使他本土化、特色化。

为此,我们按照‚学习培训先行——探索研讨跟进——总结提升相机开展‛的思路。提出围绕‚一个中心‛;把握‚两个原则‛;加强‚三项教研‛开展教改实验。

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中心。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为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要牢记提升质量是教改的目的。

把握‚两个原则‛: 一是‚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生进师退‛的理念原则,要依此理念为指导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二是要把握好‚通过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质量‛的原则。

加强‚三项教研‛:一是加强教研组教研,要求教研组长、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充分发挥好自身的业务特长,尤其是在一案三单的开发过程中做到优势互补,资源交流共享,发挥好组内教研领头雁的作用。牢固树立‚一个好的教研组长就会造就一个好的教研组,就能造就一门好学科‛的思想。二是加强组际教研,要求教导处想方设法搭建校内教研平台,增强教研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定期开展课堂教学观摩研讨,一案三单展示交流,课堂问题集体研讨,先进经验交流研讨。三是加强校际教研、专家引领,学习外校宝贵经验,聘请专家开展引领工作,促进本校的教改实验。在这些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今年元月份,学校围绕教改实验,从本次教改的理念、教师角色的转换、课堂操控策略、一案三单的开发方法,一案三单的使用策略、学习小组的创建、班级双元化管理体系的建立,班级口号、小组组训的创建、班级学生学习评价体系的探索等方面,对实验教师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理论培训。给全体教师印发了市教研室编写的‚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理论手册,要求教师至少读3——5遍,领悟其要义。

二是学校要求寒假中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开发‚一案三单‛。同时,引导教师通过网络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改经验,及韩立福教授的相关理论。

三是开学初第一周,面对教师手持‚一案三单‛仍然不知如何操作,课堂上依旧以讲为主的现状,学校及时组织全体教师赴麟游县西街小学观摩课堂教学。实地感受新的教学模式。在学习结束后,学校明确工作目标,要求教师在两周之内课堂教学要全面转型。

四是先后三次召开全体实验教师研讨会,学校下发征求意见表,让教师畅谈自己在试验中的困惑,征集教师在教改中存在的问题,确定专题,围绕‚如何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开发一案三单中应注意的问题‛‚如何有效进行多元化展示‛‚对学科长、小组长应该提出哪些要求、进行哪些训练‛等问题进行专题研讨,相互交流,相互启迪。

五是学校选拔教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组成学生培训小组,对全体学生分年级进行了专题培训。

六是四五六年级7名教研组长给全体教师做了观摩研讨课。全体实验教师围绕教研组长做的七节课,开展了专题研讨,学校组织骨干教师总结出了‚宝桥小学‘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教改实验师生课堂常规用语12句‛,及时印发,教师对学生再次进行规范培训。

七是开学第五周学校组织实验教师开展教改实验赛教活动,21名实验教师面向全体教师均作了公开课。学校在赛教活动结束后,组织教师反思归纳教改中存在的问题。围绕‚现阶段我们应该注意的问题‛开展了专题培训。

九是借力使力,促进教改实验,4月份区教育局要在我校召开全区教改实验推进启动会,学校提出以此为契机深化推进我校教改实验,全校18名教师实验教师给全区200余名领导、老师共做了18节教改实验课,学校作了经验介绍。主动征询领导与同行的意见建议。

十是学校开展教研成果征集交流活动,全体实验教师积极参与,共征集到教改实验论文22篇,学校认真开展评选活动,对评选出的优秀成果在全校教师大会上进行交流。

四、教改初期课堂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文科教学不能只是对话交流、问题探讨。语文、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将感情朗读训练与指导有机穿插进去。在小组合作、多元化展示、及教师指导过程中,抓住文章的情感训练点,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验语文的优美。

2.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尤其是语文教学。不能就教材教教材。在教授文章内容相对简单的课文时,一定要注意拓展,或者进行阅读性的拓展,或者进行写作性的拓展,或者抓住人物的品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拓展。

3.要正确看待学生课堂上汇报交流不完整,或者回答不到点子上的问题。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新知识,回答不到点子上或者回答的不够完整是很正常的,也许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后回答的准确率只能达到80%,但是要看到这80%是学生自主学来的,留在学生大脑中的印象要深刻得多。在探寻这80%的过程中对学生思维的训练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珍贵的。教师直接讲授100%的正确知识,学生未必就能够全盘接受。

经过学生讨论以后学生展示出的答案不完整或者不正确,教师的点拨才有可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极大兴趣。

4.学生喊口号、喊组训一定要及时、适宜、恰当。不敢过多、过滥,喊出来的口号要有感召力,要能够感染人、影响人、鼓舞人,要有真情实感。

5.三单一定要精心设计。导读单应该具有熟读文本的要求(一般要求读文本三到五遍),同时应具有评价性,相关资料的搜集的指引性。生成单要为课堂所用,应该具有讨论性、合作性、展示型,更应该紧扣教材,紧贴教学主要目标,抓住主要问题进行设计。拓展单应该具有训练性、检查评价性、知识拓展性。

6.要逐步打破尖子生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初期的小组合作、多元化展示中要抓好尖子生的培养工作,尖子生培养成功以后,应该把更多的机会给中等生,中等生培养成功后应该逐步把机会让给学困生,要体现出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逐步实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汇报,都有勇气,有能力在全班学生面前规范陈述自己的观点。

7.教师不要抢学生的话。应教育学生养成主动征询老师意见的习惯。教师点拨一定要及时,有效,言简意赅,切记重复啰嗦。尤其是对学生在汇报中认识不到位的问题的点拨,在语气语调上一定要能够做到重点突出,充满情感,力求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学生汇报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听,及时捕捉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及漏洞。在自己补充时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

五、实验中遇到的最为突出的问题 一是在初期课堂教学任务不能够当堂完成,教学时间不够用,主要是因为在试验初期学生习惯尚未养成,教师课堂调控策略不够熟练,技巧不够纯熟造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问题会逐渐化解。

二是在初期学生成绩容易出现两极分化,优者更优、差者更差。主要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科长尚未完全学会科学组织,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是加强小组长、学科长的培训指导,深化小组合作学习、多元化展示环节中的组织管理。优化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培养学生的荣誉感、责任心、上进心。

三是结构化预习、学生全景式评价落实起来比较困难,直到现在,我们感觉依然不尽如人意。

六.初步成效

一是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摸索,我校教改实验基本进入正常轨道,实验年级的小组构建基本形成,全体实验教师均能够按照‚先学后导、问题评价‛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尤其是对主课型——‚问题解决课‛的操控策略能够熟练运用。

二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明显增强。传统的课堂,教师以讲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学生上课打瞌睡、或者开小差的现象时常能够看到。实施教改实验以后,课堂上的学习单位由学生个体变成了多名学生组成的学习小组。生进师退,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交流合作的机会、多元展示的平台让给学生,每一位学生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自由发言、自由交流,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学生‚活‛了起来,课堂‚动‛了起来,教学活动充满了生气与灵性。

三是学生学习成绩略有提高,在今年三月份启动教改试验时,我最担心的是教学质量,但是实践证明,只要放开手脚大胆去实践,本次教改实验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很有益处,我们将今年六年级毕业检测成绩纵向、横向进行对比,发现在不同程度上各科教学均有所提高。

上一篇: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下一篇: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