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郭小川的诗歌

2024-07-23

简析郭小川的诗歌(精选8篇)

简析郭小川的诗歌 第1篇

九首郭小川的诗歌

我要下去啦——

这儿不是战士长久住居的地方,

我要下去啦——

我的思想的翼翅不能在这儿飞翔,

我要下去啦——

在这儿呆久了,我的心将不免忧伤,

我要下去啦——

简直来不及收拾我一小卷行装。……

冷漠、寂静、安详,

一切都似乎是这样怪诞和反常。

那轻捷的蝴蝶般的落叶

跌在地上,竟也发出惊心的巨响,

秋风像撒野的妇人的手

急剧地敲打着寺院的红墙,

小河如同闷坏了的孩子

喧闹着,要到广阔的野地去游荡。

而我,曾是一个道地的山民,

多少个年头呵在山中驰奔。

就是那一场又一场的急雨呀,

刷去了我生命的青春;

那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树丛里,

也隐藏过我这颗暴跳的心。

可是我一次也没有

听过这样的风声,看过这样的流云……

在那些严峻的日子里,

每个山头都在炮火中颤动。

而那无数个颤动着的山头上,

日夜都驻扎着我们的.百万雄兵。

而每个精壮精壮的兵士,

都有长枪在手、怒火在胸,

那闪着逼人的光辉的枪刺呵,

每一支都刺进郁结着雾气的天空。

我也是这些兵士中的一个呀,

我的心总是和他们的心息息相通。

行军时,我们走着同一的步伐,

宿营了,我们做着相似的好梦,

一个伙伴在身旁倒下了,

我们的喉咙里响起复仇的歌声,

一个新兵入伍了,

我们很快就把他引进战斗的人生。

现在,那样的日子早已过去,

这个山区也不再是那个山区。

我住的是一个已故资本家留下的别墅,

在我手中的是一支迟滞的笔,

我的枪呢,我的枪呢,

不知在哪一座仓库里烂成枯枝,

我的马呢,我的马呢,

怕早在哪一个合作社里拉上了犁。

是我眷恋那残忍的战斗吗?

不,在战争中我每天都盼望着胜利。

是我不喜欢这和平的国土吗?

不,我喜欢,我爱,我感激。

是我讨厌这山中的景色吗?

不,初来的时候我也有很好的兴致。

只是我永远永远也不能忘记

我曾经而且今天还是一个战士。

我的习性还没有多少变移,

沸腾的生活对我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我爱在那繁杂的事务中冲撞,

为公共利益的争吵也使我入迷,

我爱在那激动的会议里发言,

就是在嘈杂的人群中也能生产诗。

而那机器轰隆着的工地和扬着尘土的田野呀,

我的心没有一天不向你们飞驰……

我要下去啦——

树叶呀我不能让你载着金色的时光轻轻跌落!

我要下去啦——

秋风呀你不要这样把我折磨!

我要下去啦——

小河呀我要同你一起走向喧闹的生活!

我要下去啦——

人们需要我像作战般地工作!

简析郭小川的诗歌 第2篇

中共丰宁满族自治县委书记刘文勤

(2011年6月24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朋友们:

在举国上下喜迎中国共产党90周年华诞之际,我们满怀激动的心情,在这里隆重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郭小川诗歌朗诵会,以此向党的生日献礼,并深切缅怀丰宁的优秀儿子、当代著名诗人郭小川。值此之际,请允许我代表丰宁满族自治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关心支持丰宁经济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呕心沥血、不懈奋斗的广大党员致以崇高的敬意!

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90年来,党带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写下了彪炳千秋的光辉诗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党领导全国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创业,开拓创新,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历史奇迹。伴随着共和国的坚定步伐,通过一代代人的共同奋斗,丰宁的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丰宁强力推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社会事业协调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善,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在“十一五”新的起点上,全县

上下正紧紧抓住环首都经济圈建设重大机遇,坚定不移的实施“生态立县、开放强县、旅游兴县、文化活县”发展战略,紧紧围绕“一城五区八基地”战略重点,加快推动丰宁跨越转型、绿色崛起,全面推进生态丰宁、富裕丰宁、文化丰宁、和谐丰宁建设,努力在新一轮区域发展的关键中实现跨越赶超、后来居上。

郭小川是当代杰出诗人、党的优秀干部,被毛泽东誉为中国的“马雅可夫斯基”,在中国当代文学上占有重要地位。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他以火一样的热情投身革命文学创作,所创诗篇厚重清新、豪迈朴实。并以其为民族创作、为革命创作、为人民创作的不朽诗魂,使崇高的战士情怀、深刻的心灵剪剖析、壮丽的抒情风格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艺术风格,成为中国当代不可多得的杰出诗人之一,是举世公认的战士诗人。

郭小川是从丰宁这片沃土中走出来的,是丰宁人民的骄傲,他的文学艺术成就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他身上焕发的人文精神与其诗歌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小川文化,“十二五”期间我们大力实施“文化活县”战略,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发挥这一丰宁独有的文化资源优势,打响小川文化牌,深入挖掘传承弘扬小川文化,加快丰宁文化建设,努力推动实现建设全国文化产业百强县和国家级县域文化产业实验区的奋斗目标。当前,我们以弘扬小川文化为主

题,通过把凤山古镇规划打造成国家级历史文化各镇、建设郭小川诗歌艺术主题广场、郭小川纪念公园、拍摄郭小川电视剧、举办郭小川诗歌艺术节(朗诵会、研究会)、编印郭小川诗歌乡土教材进课堂等一系列重要载体,重点工程将小川文化做深做实做精,扩大小川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扎实推动小川文化走红河北、走出全国、走向世界。

这次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暨郭小川诗歌朗诵会的隆重举行,是对历史的传承,是对前辈的敬仰,是对后人的激励。对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宣传、弘扬小川文化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意义重大而深远。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把对党的讴歌和颂扬,对诗人的纪念和真情,化作推进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努力在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中跨越转型、绿色崛起,把小川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奋斗下,党和国家的事业,一定会继往开来,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指日可待!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有广大人民和一切热爱郭小川人士坚持不懈的努力,小川文化一定会尽快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一定会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枝奇葩,绽放在世界文学艺术之林。

贺敬之与郭小川诗歌创作比较 第3篇

郭小川 (1919—1976) , 河北丰宁人, 从中学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的创造, 1937年在延安担任王震将军的秘书和丰宁县的县长;1949年跟随军队到中南地区工作, 在50年代中期就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秘书长等职务。还曾与陈笑雨、张铁夫以“马铁丁”作为笔名编写过大量《思想杂谈》, 内容接近现实, 充分的体现了青春活力与革命激情, 引导读者辨明是非, 建立革命的人生观, 面向新时代, 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955年郭小川面向诗歌创作, 他的作品有《投入火热的斗争》《向困难进军》《致青年公民》等组诗。郭小川的抒情诗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政治的抒情诗, 诗里面充满了豪荡不羁的气概, 用浓厚的热情, 激励了政治, 他的代表作是《致青年公民》组诗, 诗歌里面他说道:“我的诗句是战鼓/要永远永远/催动你们前进。”另一类是面向现实生活的抒情诗, 写的题材很广泛, 代表作有《致大海》《望星空》, 也有《乡村大道》《祝酒歌》《秋歌》等。这几篇代表作虽然写的是现实的生活抒情诗但是读者也可以了解到郭小川对政治的热情, 了解到抒情主人公的革命精神和一个共产主义者的胸襟。

贺敬之 (1924一) , 山东峄县人。1938年跟着就读学校漂泊到湘北等地。1940年来到延安, 就读于鲁迅艺术学院。1942年和丁毅等人一起创作新歌剧《白毛女》, 产生很大的影响.建国后担任全国戏剧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诗人, 接近现实生活的诗是《回延安》, 从50年代到60年代, 他还发表了《放声歌唱》《雷锋之歌》《桂林山水歌》等著作, 达到自己诗作的巅峰。“文化大革命”中他也遭受到了不公平对待。直到新时期才复出, 在此时他发表了政治抒情诗《中国的十月》和《“八一”之歌》。其中他还有新古体的诗歌, 如《故乡行》《富春江散歌》等。出版有《并没有冬天》《放歌集》《贺敬之诗选》等诗歌。对于一个著名诗人贺敬之的特点是具有革命激情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自始至终的保持着昂扬的斗志。贺敬之从歌颂党, 歌颂新中国, 歌颂英雄战士诗歌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和改革, 追求民族化, 普及化, 大众化。贺敬之在诗歌创作上做了相应的改革创新, 其中他借鉴了外国诗歌的突出特点和创作的节奏鲜明, 增强了诗歌的韵律。在这里他的名作之一是《回延安》其中就借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格式, 唱出了自己再次回延安的心情表现。而《放声歌唱》这篇诗歌更是借鉴了前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体”, 并有力的彰显了我国讲究的对仗、排比及韵律地特点, 也创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楼梯体”。

二、郭小川与贺敬之的诗歌比较

郭小川与贺敬之的诗歌在表现形式上有共同之处, 列如贺敬之把马雅可夫斯基的“楼梯式”节奏与我国古典诗赋的对偶、排比的和谐韵律结合在了一起这样既增加了参差起落的韵律, 又继承了我们民族传统的对仗原则。语言上更具有了感染力既《放声歌唱》。陕北民歌信天游被贺敬之发展成了一种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两行行诗体, 既《回延安》《桂林山水歌》。而郭小川的诗在某些作品上也用到了许多的对仗作品, 比如《祝酒歌》《秋歌》等。虽然在风格形式上有所改变, 但是情感更加鲜明, 句式也更加的突出这与贺敬之的诗歌有所相似, 尤其是在韵律和节奏上更为突出。对郭小川的诗歌平心而论, 要比贺敬之在感情上更加有渲染。。这主要是由于郭小川的生活背景所致, 郭小川生活在革命动乱的背景下, 曾经被认为是反革命的奸细被压入牢房在经受过摧残的命运的经历下, 他的诗歌很鲜明的表现了诗人的崇高精神境界和广阔的思想视野, 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美好。而贺敬之的诗歌的时代特色比郭小川更为明显。贺敬之在1942年,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就开始大胆的改造自己的作品, 主要目的使作品大众化。有的类似于顺口溜的作品最后被集结成书, 如 (朝阳花开) (南泥湾) 所以在建国初, 贺敬之就没有创作新的诗歌。直到1956年, 又重新开始了诗歌创作, 不同于以前的作品, 这个时候他的作品可以说是在“规范”之下产生的。

三、总结

读者在读郭小川的诗时有一种泛舟于闪光的河流, 无时无刻的不惊异它的绚丽多彩。郭小川早期的创作带有明朗欢快的元素, 具有开过之初的奔放豪迈, 60年代的颠沛汪洋, 70年代的曲折坎坷。他的诗在不多的变化, 但是外变不离其宗。他的诗跟人一种视野宽广、深思睿智, 激情澎湃, 激昂慷慨以及情真意切的感觉。

继承发扬时代革命战士的风貌。这也是他全部诗的一大特色。这首先表现在, 他不是丰功伟绩的大英雄, 更不是社会的流浪者, 而是爱其所爱, 恨其所恨, 敢于向社会乃至全世界做斗争。在社会主义时代, 他呼吁年青的朋友们以百倍的的毅力和勇气向困难进军。

贺敬之的诗歌特点是他在艺术上不断的追求与探索。四十年来, 从他的第一本诗集上我们能感觉到, 他的艺术正在逐步的走向成熟, 并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在同时代的诗人中, 他最能表现重大的政治材料题材的作品。这主要反映在建国后的政治抒情诗歌创作中。他的熔描写、抒情、结合在一起, 鲜明的揭露了他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观念, 奔放和高昂。政治抒情诗抒的是政治之情。贺敬之政治抒情诗之所以有着巨大的感染力是因为它赋予了抽象的政治性命题以及具体的生动形象, 用或虚或实的描述方法来表达, 从而造成了动人心弦的美感诗歌境界。

摘要:郭小川、贺敬之都是从解放军区进入新中国的在诗歌创作上都很有成就, 是当代不可缺少的年轻诗人, 他们的诗歌充满革命豪情, 不但强烈的表达了爱国的精神而且还展现了年轻人的豪迈和奔放, 渲染了当今时代的文化精神和弘扬了历史现状, 还敢于创新, 利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诗歌的内涵, 给社会主义新中国诗歌创作上作出贡献, 两个诗人既有相同之处也不区别之分。

关键词:郭小川,贺敬之诗歌创作,年轻诗人

参考文献

[1].朱先树.一种新诗体的形成与发展——也谈政治抒情诗[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 (2010.2) [C];2010年.

[2].霍俊明.新诗史叙述中郭小川与贺敬之的经典化变动[A];“中国当代文学史:历史观念与方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孙绍振.张伟栋.孙绍振访谈:我与“朦胧诗”论争 (上) [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 (2010.2) [C];2010年

[4].王铁生.从《士不遇赋》看董仲舒的理想人格[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简析茶陵诗派的诗歌主题 第4篇

茶陵诗派是明朝继台阁体后又一有影响力的诗歌流派。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开始突破台阁体的束缚,他们的诗歌创作主题开始从台阁体的歌功颂德走向多样化,不仅有对个人真实情感的抒发,同时也开始关注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明初的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题材常是“颂圣德,歌太平”,苍白贫乏的内容扼制了文学的艺术活力。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诗派诗人开始尝试着突破台阁体的束缚,他们的诗歌主题不限于宫廷生活,而是力图表现更为广阔的社会生活、作家的真情实感及对下层劳苦大众的关怀。本文将以李东阳的诗歌为例对茶陵诗派的诗歌主题进行分析。

一、宫廷生活

茶陵诗派诗人大都是朝廷官员,长时期的宫廷生活,对他们的诗歌创作有着不少影响。诗歌中对于宫廷生活的描写,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

首先是政治生活。茶陵诗派诗人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他们受皇上赏识,自然有报效君王的想法,在他们的部分作品中描绘了帝王祭祀的宏大场面,歌颂君王的隆恩,表达了报效君王感遇之恩的思想。李东阳的《庆成宴,次焦少宰韵·其一》极具代表性:

旌旗簇拥千人队,衮绣分明五色光。

干饮满斟皆圣语,共将涓滴报吾皇。

诗歌用规整的韵律、华丽雍容的辞藻,描写了皇家宴会富贵宏大的场面,展现出帝王天朝的盛隆和威严,颂咏了自己对皇恩浩大的感激之情。

其次是交游唱和。茶陵诗派成员经常进行交流往来。他们闲暇时经常在李东阳家聚集,“谈文讲艺”,由此聚会盛况及感受成为茶陵诗派诗人创作的一个主题。同时,茶陵诗派诗人们还在游玩赏景中进行诗歌酬唱。例如《雨后与文明游城南》中的“山亭坐近檐檐碧,水岸花开树树睛”等描写美景的句子就是在游赏过程中写下的。这类诗歌在写景绘物中,显示出作者悠闲自得的心态。

茶陵诗派的这些诗歌以宫廷生活为创作对象,遗留有台阁体的习气。但茶陵诗派的不少诗歌,冲破了台阁体诗歌的束缚,表现出抒怀感叹和忧国忧民的诗歌主题。

二、抒怀感叹

茶陵诗派诗歌不只局限于歌功颂德和宫廷生活,他们的不少诗歌作品描写了真挚的友情、深沉的亲情及个人对仕途、人生和命运的感慨。

茶陵诗派的成员之间经常聚会,谈论文艺和人生,由此增加了彼此感情的沟通,产生了真挚的友谊,在诗歌中也有所体现。以李东阳的《寄彭民望》最具代表性:

木叶下时惊岁晚,人情阅尽见交难。

长安旅食淹留地,惭愧先生苜蓿盘。

这首诗催人泪下,作者对友人彭民望的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表现了自己对朋友的一片真情。

亲情是人类最难割舍的感情,茶陵诗派诗歌中对亲情的描写同样感人肺腑。如《除夕》中“独吟孤坐总伤神”、“思亲泪尽空双眼”等诗句描写了一个“独吟孤坐”的思乡人形象。“思亲泪尽”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思亲之情。感情充沛,令人动容。另外《哭舍弟东川五首》、《哭子录》等诗歌用沉重忧伤的语言表达了失去兄弟的悲痛之情和对骨肉的深切怀念,读起来令人肝肠寸断。

而对命运的感慨源于当时动荡的社会。茶陵诗派所处的时代,盛世已经过去,官场日益腐朽,仕途险恶,不少友人相继被贬。因此,茶陵派诗人不禁发出对人生、命运的悲叹。其代表人物李东阳身处高位,对此体会最深。在《幽怀》中他写道:“幽居有道堪藏拙,巧宦逢时亦自才。试问白头冠盖地,几人相见绝嫌猜?”诗人委婉地表现了在仕途中的某种孤寂与厌倦的心情,特别是对官场上的互相猜忌争斗感到压抑,表达了对幽静安雅生活的向往。

三、忧国忧民的情思

官场的黑暗,社会的动荡,使得茶陵诗派的创作还将眼光投向社会、投向百姓,关注劳苦大众的生活。在他们创作的诗歌中,不少表现了对苦难贫民的同情和对时代的忧嗟。

如在李东阳的《春至》一诗中表现出对“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的忧虑。《马船行》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凭官附势如火热”,“乘时射利习成俗”的世途恶习,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风雨叹》中,作者发出“安得一雨如悬河,坐令愁怨成欢歌。我行虽难奈乐何!”的呼喊,表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

还有一些诗是对民风民俗的描写,从侧面看出其对劳苦大众的关怀。如《茶陵竹枝歌·其三》:“银烛金杯映绮堂,呼儿击鼓脍肥羊。青衫黄帽插花去,知是东家新妇郎。”所描绘的是一幅诗人亲眼目睹的农家风土人情画卷,清新自然,意趣横生,丝毫不带刻琢的痕迹,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关注。

结语

茶陵诗派的兴起,对于台阁体诗歌是一个较大的冲击。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诗人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拓宽了诗歌主题,使诗歌从宫廷应制的束缚中逐步解放出来。茶陵诗派的创作对明代诗歌的继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给后来明诗的复古思潮起着探路作用。

[1]周寅宾.明代的茶陵诗派[M].北京:中华书局,1985.

简析王维的心态特征与诗歌创作 第5篇

时间:2010/7/9 14:11: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论文关键词:王维;心态特征;诗歌创作

论文摘要:大唐时代及个人经历使王维的思想心态呈现出前后两种特征,这两种心态特征又作用于其诗歌创作,使之在题材择取、风格境界等方面产生差异。从前期的多游侠边塞,呈阳刚之气,到后期的多山水田园,富阴柔之美,题材风格的变化,无不受其心态特征的影响,而其独特的心态特征又受其时代、经历等客观存在的制约。

王维(公元701—761年),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遂为蒲州人。父亲早逝,母亲笃信佛教,对王维影响很大。王维聪颖多才,21岁中进士,为大乐丞,因属下伶人擅舞黄狮被贬为济州司库参军;后得张九龄赏识,擢为右拾遗,后升至吏部郎中、给事中等,又受张罢相牵连被派往边地慰军,并留滞节度使幕为判官;安史之乱中陷贼并被迫做伪官,两京收复时因此获罪下狱,因其曾写反乱思主之诗《凝碧池》及平叛功高的其弟王缙请消己官以赎兄罪之力保,被赦罪降官,责授太子中允,后累迁复拜给事中,转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的一生,基本上与盛唐相始终。盛唐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风尚及时代精神对其思想、仕宦、生活等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他前后迥异的心态特征。这两种不同的心态特征又作用于其诗歌创作,使之在题材择取、风格境界等方面呈现出差异。人们往往根据其心态变化所引发的题材、风格变异,将其诗歌创作以40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大唐帝国如日中天、政治开明、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民心理蓬勃进取的时代环境中,前期的王维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对社会、人生、功业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呈现出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积极仕进、自豪自信的心态。《塞上曲》有“平生多志气,箭底觅封侯”。这是他前期人生理想的宣言,也是此期心态特征的真实写照。由此而来,他在诗歌题材的选择上往往以游侠、边塞为主,兼有政治感遇等,风格上呈现出雄放豪迈的阳刚之气。如游侠边塞诗《少年行》、《使至塞上》等。其他边塞诗如《燕支行》、《老将行》、《陇西行》等,描写边塞战争的雄伟场面,歌颂将士浴血疆场,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和飒飒英姿,豪气干云,神采飞扬,与高岑同调。

与边塞相关的前期送别诗也同样极富盛唐气象。王维有送别诗70余首,占其现存全部诗作的约五分之一。其送别的对象主要是两种人:一是同乡,一是同僚。送别事由多是友朋赴边、迁谪、落第和归隐之类,其诗中旨意往往跳出同情、劝勉、祝愿的常规和常境,借机发表对时事的看法,对开明政治的向往,表现出积极人世的建功理想和崇高的人格精神。他的送别诗一般都能别开生面,境界奇高,表现出踔厉奇发、壮亢激昂的风格特征。国家的空前强盛,经济的空前繁荣,文化的空前融通,拓边的空前需要,使唐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成为很有诱惑的现实。建功马上,立业边陲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精神深入人心,并成为盛唐士子人生价值的重要取向,盛唐诗人大都有从戎游边的经历。王维对自己的游侠和出塞经历有着很豪迈、很精彩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人生理想和时代崇尚的一致性。这种与时代相通的情感和心态特征,也同样表现在其送别诗创作中,如《送张判官赴河西》、《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等。

王维前期也写了一些政治感遇诗。这类诗批判当时权贵骄奢、贤士坎坷、荣辱不公等不合理的政治现象,抒发怀才不遇、宦海沉浮的愤慨,同情下层妇女的不幸,表明自己对社会的深刻认识。如《济上四贤咏》写四位失意的下层人士的遭遇,表现出当时正直知识分子的不幸。《老将行》既是边塞诗,也是政治感遇诗,诗中写的是一位老将的经历:年轻时作战机智勇敢,身经百战,威震敌营,立下赫赫战功,却得不到应有的封赏,闲居在家,寂寞空虚。后边境遭扰,强敌压境,老将军不计前嫌,请缨杀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诗中既歌颂了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也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冷酷无情。

前期王维诗作的山水题材,也同样呈现出明快热烈的色调,如l9岁时写的《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生的热爱。

又如《渡河到清河作》、《华岳》二首,或写水或写山。写水,写得积水淼浩,波光连天;写山,则是崔嵬峥嵘,黛色葱郁,一派廓大气势。再如《燕子龛禅师》写山间小径的盘曲险恶、山峰的陡峭、飞泉的吼喷、怪石的峥嵘等等,简直可与李白的《蜀道难》相媲美。故《芥子园画传》评此诗日:“王摩诘燕子龛诗,雄奇苍郁,非以李咸熙之笔写之不可。”李咸熙即北宋著名画家李成,其画山水,以力度著称,“骨干特显”、“挺拔坚实”为其特点。可见王维此诗表现出来的雄奇劲健、超拔挺迈之势。

从军入幕、游侠赴边是盛唐的时代风尚,这种风尚的形成,也与朝廷的鼓励政策密切相关。《新唐书·选举志》中有唐代科举把“军谋宏远”一科与选拔政治人才制并列的记载。唐玄宗亦曾明令:不及时行赏有战功的官吏皆斩,能擒贼首的士卒授大将军。这些特别的政策,大大地刺激了唐代读书人对边事军功的关注和投人,军幕中吸引了大批当时富有才华的墨客文人。在唐代布衣才士中,缘军幕而进身的大有人在,有唐以来文人仕途之最达者高适也由此而擢升至散骑常侍,封勃海侯。他在《塞下曲》中心满志得地写道:“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久佐戎幕而官至嘉州刺史的岑参在《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中更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豪情壮志。同样,王维以战斗为美,以豪迈为美的心态特征,也是这一时代心理和民族心理趋导的结果。

法国艺术批评家丹纳说:“一个以快乐为主的时代,比如那些复兴的时期,在安全、财富、人口、享受、繁荣、美丽的或者有益的发明逐渐增加的时候,快乐就是时代的主调……那时所有的艺术品,虽然完美的程度有高下,一定是表现快乐的。”王维所处的盛唐时代,政治开明、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文化高度发达,思想自由,民族心理昂扬向上,积极进取。沐浴在这盛世的阳光之中,王维的心态情感自然也为之感染,怀抱着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积极地追求功名,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开拓进取、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使前期的王维能以开阔的胸襟、炽热的情怀、辽阔的视野、酣畅的笔墨刻划游侠风采,描绘边塞风光,反映边塞感受,表现出那个时代人们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唱出高亢奔放的时代强音。风格豪放、境界壮阔、情调激昂、笔力雄健,流溢着阳刚之气,“盛唐气象”可见一斑。虽然在诗歌史上他没有被称为边塞诗人,但他确是盛唐第一个大量写作边塞题材的诗人,是高适、岑参之前边塞诗的最富有者。而这类题材的择取和阳刚风格的形成,又是大唐的时代环境、精神风貌及本人经历对其思想心灵感召后作用于其创作的结果。

平和淡远、宁静超逸是王维后期心态的主要特征。由于时局、经历等原因,40岁以后,王维的思想、观念、心态发生了极大变化,对仕途的失望、对官场的畏惧,不愿同流合污的品性,使他在难舍仕宦的同时,又对社会世俗失去了往昔的乐观执着;佛理禅旨的感悟、自然山水、田园风光吸引了他的情趣和心灵。他在田园里呼吸着无忧的空气,他在大自然中获得了心灵的慰藉,心态变得平和、淡远、宁静、超逸了。这一心态特征的变化,使他在创作中开始注重对这些带给他慰藉的山水田园题材的择取和心灵感悟的抒发。王维的这类作品,代表了盛唐山水田园题材创作的最高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古代诗坛上的大师地位。

王维是一个能诗善画、精通音律、善弹琵琶,又工草书的才华横溢的诗人兼艺术家。这些饱含感悟的姊妹艺术对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能以诗人、画家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世界,感受生活,并把所见所闻所感用诗、画再现出来,形成一种既有神韵又有情味的美妙意境。在创作中他善于最大限度地发挥语言的启示作用,唤起人们对光、色、音、态的联想,呈现出宛然在目的生动图画,托物达意,立象传情。苏轼对此评价极高:“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诗现存不满400首,最能代表他后期创作特色的是在宁静超逸、平和淡远心态作用下描绘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及歌咏隐居生活的诗篇。《山居秋暝》展现秋山雨后的清新气象,《青溪》、《过香积寺》、《蓝田山石门精舍》等写深山溪涧或寺院幽清的景象,而《皇甫岳云溪杂题》5首、《辋川集》20首则是描写隐居幽胜的组诗,大多写得精致美妙,脍炙人口,犹如精美的绘画小幅。描绘田园风景的诗作有《赠裴十迪》、《春中田园作》、《新晴野望》、《渭川田家》等lO多首,勾画了农村平凡而美丽的日常风光。王维把山林描得清幽雅秀,令人神往,把田园生活写得和平宁静,引人入胜。这些作品,表现出诗人对清幽山林和优美田园的感悟与陶醉,对闲适生活的喜爱与留恋。《辋川集》是王维后期山水田园绝句的代表,它反映了诗人的隐居生活,描绘了辋川的自然景致,表现出陶醉于其中的情趣感受,呈现出独特的空明宁静的阴柔之美。

王维后期诗歌中常有“空”字,如“空山不见人”、“空山新雨后”、“夜静春山空”、“空谷归人少”等等。这些“空”字由于后文的意象,不能作“无”和“没有”义来理解,这种“空”是诗人对眼前景的一种心灵感悟,其中内涵着万物生命的实有和灵动,是“空而不空”的特定状态。“空山不见人”,却能听到人的生命之声;“夜静春山空”,却有桂花的飘落和鸟的歌唱。可见这“空”中自有生命的流动,自有诗人独特的心灵感悟。

王维的大多数山水田园诗作,在描绘自然美景和田园风情的同时,都流露出诗人闲逸宁静的情趣和心态,透出佛学禅理的旨趣,表现出对现实漠不关心的情绪。表面上看,其思想心态是消沉颓唐的,但从其深层意蕴和后期创作总体倾向看,王维的“万事不关心”只是对现实仕宦的不关心,对山水田园之美他不仅“关心”,而且迷醉;他的“寂为乐,闲有余”是摆脱世俗利禄烦恼后的另种层次的生命感悟和生存方式,精神并不沉沦;“伤心”而销向空门,是对世俗险恶的失望和寻求心理慰藉的一个方式,这一方式引导他从另一角度理解人生和陶醉真善美的山水田园。从当时的现实状况看,玄宗沉湎声色,昏庸无道,贤者被贬疏,奸佞却当权,政治黑暗,权贵骄奢,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等日益滋长并渐趋激化。而在这种情形下又不能决然离去的王维,要么与之斗争,要么同流合污,要么亦官亦隐、身官心隐。王维最后选择的是后者,走了一条既适合自己又无害他人的淡漠仕宦、寄情山水、研悟禅佛之径。根据当时朝廷、社会及王维个人的具体情况,应该说这一选择是正确的,是适合包括王维在内的大多数正直官宦设身处地的实际状况的。此时的王维倘若采取“积极”的态度,只能有两种形式:其一,与之斗争,结果是“玉碎瓦难全”;其二,同流合污,结果又与心志相违。无论王维选择何种“积极”形式,都将既是个人政治的悲哀,也是民族文学的损失。从某种角度看,现实中的王维似乎只能走这条貌似“消极”、实不得已、确也并非消沉的道路,并由此创造出其彪炳千古的人生辉煌。我们应该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去审视王维后期的思想、心态、行为及创作,而不应超现实地简单武断地评判王维后期的思想心态是消沉颓唐的。由于现实和心态的变化,此期王维淡漠的对象只是仕宦功名,而对山水田园则情趣盎然,且渐深渐浓。诗人的追求仍在,志趣仍在,就不应该说其心态真的消沉颓唐了。由对仕途功名的热衷,转为对山水田园的钟爱,新的生命意义、价值取向使他寻觅到新的生命空间和独特自我,获得了另一番人生乐趣,心态特征也由前期对仕宦的乐观进取、自豪自信,转为后期的超脱飘逸、宁静淡远,并影响和作用于其诗歌创作。应该说这是王维对社会人生、宇宙自然的另一种理解和诠释,这种心态特征仍然是主动、积极、健康、充实的。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很难真正地理解王维以《山居秋暝》为代表的后期山水田园诗,在明洁空灵禅旨中所呈现出的生机与情趣,很难真正理解其中蕴喻的诗人对理想社会和高尚人格的期冀与追求的深层意蕴。变化了的心态特征带来创作题材和风格的变异,诗人开始更多地择取山水田园题材,并创造出空明宁静的独特风格境界。

王维在给好友裴迪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春,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由此可见,在对自然山林的爱恋和陶醉中,其心态特征是主动、积极、充实的。

受佛学禅理影响及喜欢山水田园的心态特征,使他特别喜欢表现和感悟静谧恬淡的境界。明代胡应麟称王维的五绝《鸟鸣涧》、《辛夷坞》“却入禅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这种追求不似前期的高昂热烈,而是宁静明洁、空灵淡远、富有理趣,它是诗人此期独特心态观照世界、感悟人生的诗意反映。

简析李白与唐代诗歌精神特质 第6篇

若要给李白来画个像,非写意笔法不能显其神貌,白描则不可。铺七尺长卷,笔落酣情,非一气呵成不能现其风采,气韵顿挫则不可。唯其超拔飘逸与雄奇豪迈,方能称之谪仙人,他用手中如掾巨笔奏响了唐代诗歌的最强音,若闻天籁,令人思之,慕之,拜之,神往之,倾倒之。他选择了众星璀璨的诗唐,非但没有淹没于群星交会的辉煌,反而成为众星争辉中的焦点。在他身上,浓缩了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李白二字,真是叫人心潮澎湃,难以平复,只觉有一股热流在身躯中滚动,直至头脑昏眩仍无法抑止,于是只能听任在激情中感受诗的王朝古老而又至今生机勃勃的生命律动,在亢奋中朝拜宛若天人的李太白,情之所动处难免言有偏颇,但情真意切方能尽我所言。

唐代诗歌有着独具魅力的时代风格与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浓郁的激情,不息的生命力,崭新的生活体验,以壮阔为美的审美情趣,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一切合起来就成为唐代诗歌与其他朝代诗歌相区别的特色。唐代诗人们以王者的姿态开辟出异彩纷呈的块块疆土,这样一个时代培育出来的人物,或者说,出现于这样一个时代的天才,往往是极其富有魅力的。李白的魅力便是那么的动人,象具有不可思议的魔法。他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当时的以及后世许许多多代读者的心。贺知章在长安初次遇到李白,诵《蜀道难》,呼之为谪仙人,解下腰佩金龟换酒与之畅饮同欢;杜甫在赴长安应试途中与李白相遇,竟然放弃考试,跟随李白漫游了许多地方,别后仍念念不忘,赞之曰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还有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一睹李白的风采,从嵩宋出发追寻李白几千里,终于广陵相会,言李白诗曰鬼出神入。李白的魅力,既是属于他个人的,又是属于那个时代的,至于李白被汪伦千里酒家,百里桃林的文字游戏所骗应邀,临别却仍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与踏歌相送的汪伦,更可以看出唐人所普遍具有的浪漫气质。只有辉煌的时代,才能为辉煌的人物提供张扬个性的条件。

李白的诗里洋溢着一股涵盖天地的雄浑之气。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这种博大壮阔的情怀可以说是唐代诗歌的基调。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盛大为美似乎已成为唐代诗人创作精神中的支柱。或儒或道或侠或禅,种种表现之下,有一个基点,那就是诗人们内心中无比崇高的对壮美的向往。无论是理性冷静的儒学家,还是超脱凡俗的道学家,无论是豪迈勇武的仗剑侠士,还是玄而又玄的带发禅师,一旦出现在唐代这个特殊的历史舞台上,就全都不可避免的固执起来,他们可以在自己的诗歌中屏弃某一种风格,如儒家没有道家的无为思想,侠客没有禅师的出世之心,可是却却不能违背这个时代如此统一的审美观。这样一种环境所造就的诗人,笔下自会大气,千载之下仍能令懦者勇,弱者壮。他们并不是没有愁,李白就经常把愁字挂在嘴边。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但只要将李白的愁与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比一比,就会觉得李白愁得有力,愁得健康,愁得有气派。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是一种豪情万丈的愁,愁中自有一股浩然之气,愁中自有一段唐人风流。

正是这种俯仰天地的慷慨大气之情怀,形成了唐代诗人共有的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状态与气质风貌。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日出入行》)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李白的眼光简直可以说是凌驾于寰宇之上的,他的心胸能容纳整个宇宙,并且以这种气魄看待社会与人生。正如皮日休所说,李白是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刘枣强碑》)李白以及他那个时代的诗人们把建功立业,实现理想抱负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英雄主义与浪漫主义是当时社会氛围中的主旋律。社会政治与诗歌文学融会到了一起。李白抱着宏伟的抱负,欲济苍生,安社稷,使寰宇大定,海县清一,然后悄然隐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功成──名遂──身退成了李白为首的唐代诗人们共同向往的`理想人生模式。在他们的诗歌中,这种倾向是毫不隐晦,显而易见的。最具典型意义的是李白的《古风其十》: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这简直就是一份人生理想的宣言书。

虽然李白的一生在政治上只有短暂的辉煌,但却从没有放弃过他的雄心壮志与理想抱负。以至于六十一岁时还请求参加李光弼的军队,去讨伐安史叛军。其实他能不试而举并名动君主,在旁人看来似乎是平步青云,虽只是个无实权的供奉翰林,但足以显亲扬名了。李白却在朝廷的生活中体味到了官场的复杂,直至五噫出西京。与其说政治上的失意委屈了一个李白,不如说是成就了一个文学上的李白。作为唐代的灵魂,他已经超越了世俗对文学,政治,经济等等的划分,他的具体的人生道路,或是布衣或是卿相,或是文人或是将军,已经没有太多的意义,他留下的是一个独立的人格形象,足以光耀千秋,泽被后世,这已经够了。唐代的时代画卷中有不少同类的形象,他们共同铸造了唐代精神的灵魂。

唐代诗歌之所以气象万千,在于唐代政治的开明与开放。一旦政治对思想的禁锢和束缚减弱,社会环境宽松,那么人的思想就会自由起来。不但是个人的思想没有了箍箍,各种流派的思想的交流也更加自由与深入,最后互相的渗透同化,这种情况表现在诗歌创作方面就是丰富多彩,表现在人的个性方面就是博大精深。在李白的身上,就兼备了儒道侠禅各家的特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儒家的傲岸坚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道者的避俗离浊;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侠者的任性狷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禅者的玄思独绝。真是难以想象,在一个人的身上,怎能呈现出如此丰富的景观,且并不是流于表面,而是从心灵深处透出来的一种融合万物,顺应自然的美。也许在我们每个人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受着各种流派的影响,各种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交锋,有的被杀死,更多的是在冲突中走向融合。或者说,根本不存在各种思想流派的分别,他们本来就是构成热的整个思想的各个零件,就象万物组成了世界的自然和谐。人为的硬生生的割裂并不是一种客观的态度。所以说,李白的思想不胜在多样而胜在健全,唐代诗歌的精神特质不胜在丰富而胜在完整。

郭小川的《望星空》的赏析 第7篇

系的政治抒情诗。表面看来,它与当时盛行的那些政治抒情诗有着一

副相似的面孔,但细细分辨,其中包含了诗人对个体生命与巨大的历

史洪流之间矛盾的敏锐感受。在当时的时代共名观照下,郭小川强烈

地意识到个人的抒情、个人情感的迷失与软弱,最终必须汇入滔滔沸

腾的历史洪流之中,只是这种汇入在郭小川这里并非那么轻而易举,它充满着矛盾、痛苦,而对这种矛盾与痛苦的敏感体验和有意无意的表现,正是郭小川的大部分政治抒情诗的思想与艺术特点。

《望星空》一诗,本是为1959年人民大会堂的落成而作,写于同

年4 到10月,历时半年,三易其稿17.从创作的最初萌动而言,它与

当时流行的“颂歌式”政治抒情诗并没有什么两样,甚至与当时沸沸

扬扬的“大跃进民歌”也有某种共同的情绪背景。诗歌的内容是:一

个夜晚,诗人站在北京街头,向星空眺望,面对无边无际的宇宙,心

中涌起了人生短暂的联想,但是,当诗人把目光转向壮丽的天安门广

场,想到了我们“沸腾的战斗生活”,想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

概时,就感到自己“充溢了非凡了力量”,“我们要把广漠的穹窿,变成繁华的天安门广场”.在诗人的理性意识中,《望星空》是以比

较曲折、形象的艺术手法,歌颂“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歌颂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迎难而上,去建设美好、幸福的人间天堂”的时代主题,但在诗歌的具体展开中,却明显的体现了感受与理念、诗学与政治要

求之间的矛盾。

全诗共有230 多行,分为4 章,从情感的起伏和内容的展开来看,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半部分叙写作为革命战士的“我”,面

对浩瀚星空时所引发的有关人生、宇宙的超越时空的思绪,显示了较

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并凭借这一独特的角度展开抒情,“在伟大的宇

宙的空间,人生不过的流星般的闪光。在无限的时间的洪流里,人生

仅仅是微小又微小的波浪”对人类的生命现象作了诗意的、隐含了某

种忧郁和痛苦的自我反省。在这种忧郁与痛苦里,既折射出五十年代

后期违反客观规律的大跃进造成的严峻后果的时代背景,表现了作者

对历史挫折的严肃思考和感应;同时,也寓意了在历史的挫折面前,革命者对自身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思考。超越个人与具体的现实

事象之上的浩远的时空意识,以及由此带来的感慨、惆怅,给诗人一

贯明朗豪迈的诗风添加了深沉,但他所拥有的理想主义又使得这种感

慨并不流于消沉。诗的后半部分全力描写了人民大会堂的灯火,她使

得“天黑了,星小了,高空显得暗淡无光”,而“当我怀着自豪的感

情,再向星空了望,我的身子,充溢着非凡的力量”,诗人的幻想一

经回到人间,便由衷地体察出人生的壮丽,并对前半部分的诗思提出

了诘难,对人生的浩叹便转而成为对人间建设事业和战斗者人格力量的一个铺垫。作者力图在这前后的一抑一扬,欲扬先抑之间,展示一

个在当时显得较为深刻、别致的思考角度和过程:不囿于现成流行的观念,注意表述生活和个人的情感世界的复杂性,努力思考现实的严

峻性、斗争的坚定性与广博的人性情感之间的矛盾统一关系,并尝试

以一种超越局部时空限制的视界,以达到当代诗歌未曾达到的深度。

进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诗

人在这里触及到了个人、时代历

史潮流与超越于宇宙恒常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人仰望星空时的遐思,终被广场上辉煌的灯火所淹没,个人终究会融汇于时代大潮之中,但个人与时代环境并不总是和谐的,相反常常有矛盾和冲突;不过个人一旦借助于恒常的自然景象抵达个人与历史背后的博大存在时,个人与历史都显现

出它们的有限,“呵,星空,只有你,称得起万寿无疆!你观尽人间美景,饱看世界沧桑。时间对于你,跟空间一样——无穷无尽,浩浩荡荡。”尽管这种超越在诗歌的后半部分很快被否定,但这种在体认时代思潮对个人的超越和挟裹的同时,敏锐地感悟时代大潮和历史有限性的表述,在五十年代后期,整个诗坛都趋向于对现实不惜虚假的满足、歌颂,对个人融入历史的毫不犹疑作同样毫不犹疑的肯定的环境里,尤其显得可贵。……

不过,诗人对个人、历史和恒常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的敏感,并不

保证诗歌对此有完满的表现。当抒情主人公从急湍的历史时间之流中

短暂地离开,抬头向星空凝望时,他发现了一个超出个人、也超出具

体历史的博大存在,他站出了历史给予的位置,进入了人与宇宙对话的情境。但诗人并没有将此进一步引向生存图景的形而上把握和个体

生命的省思,相反在诗歌的后半部分把这种超越性的思绪当作“虚无

主义”,让它在人民大会堂的灯光下曝光。我们毕竟不能苛求处于那

个时代中的作者,这首诗毕竟是献给新落成的人民大会堂的“颂歌”,是作者对时代潮流总体认同的一种表现,至少在理智上是如此,只是

郭小川的这一颂歌与同时代的其他颂歌相比,体现了明显的主体意识

和个性色彩。

于是,真实的人生感受与理念间的矛盾使《望星空》出现了反讽

的情景:前半部分循着实境与遐想展开描写,后半部分却企望以理念

进行反拨,结果,不仅反拨没有成功,反而显出主观理念的人为性;

作者在主观上企望矛盾能在“人定胜天”的主题下得以解决,但在客

观上,“星空”仿佛以它“异常的安祥”注视着大地与个人的无谓抗

争。难怪诗作发表后曾引起激烈的责难,认为此诗宣扬了人生渺小、宇宙永恒的意思,完全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宇宙观,而是一种资产阶

级、小资产阶级的虚无主义,而与当时“大跃进”的时代精神相抵触。

可见,前半部分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和感慨与当时一片乐观的时代气氛

是很不协调的,另一方面,在前半部分对望星空的超越性表现之后,后半部分的反拨确实显得有点无力,前后的“矛盾”终究无法解决。

《望星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矛盾的文本,从这个文本中,可以折射

出时代思潮的状况和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矛盾心态。

《望星空》是郭小川抒情诗篇中最富有艺术个性的力作之一,是诗人运用艺术上的抑与扬、虚与实的辨证关系,有意造成诗情的波峰浪谷,以取得出人意料、别开生面的抒情效果的一个成功的尝试。这是该诗在艺术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

全诗以“望”为核心,以星空和天安门广场为广阔的背景,展开神奇的想象,从不同的视角去对比天上人间,去透视宇宙与人生,构成了一个属于诗的复合空间,从而有效地书写出多方位多层次的情思。

简析郭小川的诗歌 第8篇

一、李白诗中忧患意识的表现

诗歌是诗人情感的产物,诗人的喜怒哀乐都在诗中流露,而李白的忧患意识在其诗中也在多个方面得到体现。

(一)对唐朝前途命运的忧虑与关注

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但是在盛世之中诗人还是看到了其中的黑暗面。自身才华得不到施展,人民生活苦难重重,上层权贵却依旧骄奢淫逸,这些使得李白愈加不满,他在许多诗作中都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并且在这种黑暗现实的基础上,深刻地思考了唐朝的命运,其愤怒担忧在许多作品中都得到体现。当时的唐玄宗宠幸杨贵妃,权奸、宦官、边将擅权,朝政乌烟瘴气,诗人就在《古朗月行》中,以一句“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加以讽刺。在《登金陵凤凰台》(人教版七下)中,李白发出了“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感慨。浮云蔽日,不见长安,暗示着皇帝被奸邪小人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故而心情沉痛。诗中所见所感与历史教训交织,表现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心情。除此之外,《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苏教版八下)中,“弃我去者今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这种心情也有所体现。“表现出他的忧愤之烈、心绪之乱,以及一触即发、发则不可抑止的感情状态。”[2]上述诗句反映了李白深深担忧着由于上层的腐败而风雨飘摇的大唐,这是他诗歌中忧患意识的体现。

(二)对上层权贵荒淫享乐的不满和讥讽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李白有着非常大的震动,使其愈加关注当时的政治,而上层权贵的荒淫享乐和人民的苦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爱国忧民的诗人对此有着强烈的不满。为此他写了许多讽刺权贵的诗,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写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心中郁闷,“正缘权贵在朝,才使得万事全非,自己又岂能依附豪门,摧眉折腰以辱身降志呢?”[3]诗人写对名山仙境的美好向往,正是源于对权贵的不满和抗争,这种情绪是比较明显的,诗人蔑视权贵和坚持自我的信念在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对底层人民生活的深切同情

李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十分关注民生,同情底层人民生活的苦难。随着玄宗后期开始拓宽疆域,频繁出兵,人民生活负担加重,到了“安史之乱”之后,民众生活十分困苦。这些都激发了李白匡扶社稷、关心人民的忧患意识,这在他的一些诗歌中也有充分体现。《古风》(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中“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就描写了安禄山攻破洛阳之后的凄惨情景,战乱之后的国家满目疮痍,李白正视和关切现实,忧患意识十分明显。在“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关山月》)等诗中,诗人清楚地展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并且给予他们深切的关注与担忧。

(四)对封建社会压抑人才的不满

盛唐年间,玄宗励精图治,国家实行科举制选拔人才,读书人能够依靠才华进入仕途,这对文人是极大的鼓励。当时的李白像大多数人一样,满怀抱负,渴望建功立业。然而,诗人没有料到的是,后期玄宗耽于享乐,任人唯亲,官场风气变得污浊,有志之士难以被重用。诗人的满腹才华不能施展,很多士人怀才不遇,使他对压抑人才的社会现状十分不满。在《行路难》(苏教版九下)中有诗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种心情就有所体现。“这两句想象离开长安后渡过黄河与攀登太行山的情景,实际上是以山川的险阻比喻世路的艰难。”[4]诗句具有比兴意味,生动地写出了满怀壮志的诗人在遭遇“赐金放还”的打击之后的失望和不满。诸如此类的诗句还有许多,例如《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人教版语文读本第三册)中“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以及(《将进酒》(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些诗句都体现出诗人满腹才学却无人赏识的悲哀不满之情,因此这类诗歌都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

二、李白诗忧患意识的成因

人的情感并不是无端产生的,一种情感的出现是许多方面的原因导致的,李白的忧患意识也和他自身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儒道思想文化的影响

盛唐思想文化开放,李白更是将儒家、道家、佛家、游侠、纵横等多家思想集于一身,但对于李白影响最深的还是儒道两家的文化。道家思想在李白的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狂傲不羁的性格,飘逸洒脱的气质,都来源于这样的思想基础。”[5]他对“不受约束的自由人生的向往,他的明朗、自信、壮大、奔放的感情,也基于这样的人生向往。”[6]所以李白在其诗歌中总是能够直言心中情感,他对自我的追求使他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因而能理智清醒地看到玄宗统治后期的种种弊病,并且以一种不受约束的方式表现出来。

而李白对于种种现实问题的关心和忧虑,渴望参与朝政,正是因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李白是个功名心很强的人,有着强烈的‘济苍生‘安社稷的儒家用世思想。”[7]即使李白清楚地看到了现实的黑暗,对朝廷失望,他也依旧希望建功立业,匡扶社稷,甚至曾在“安史之乱”中入永王李璘幕,从军报国。可以说李白积极入世,关心国家命运、人民疾苦的思想是贯穿其一生的。

儒道两家产生的不同影响,两家思想的交织,是李白诗中忧患意识的主要成因。

(二)盛唐时代环境因素

李白经历了由盛世走向衰颓的一个阶段,玄宗前期在前人统治的基础上励精图治,开创了开元盛世,并且任人唯贤,使当时无论平民百姓还是才子贤人都渴望为国效力,所以当时的少年李白一心忧国为国。但是当他干谒失败,前去长安求仕后,他的所见所闻让他十分失望。他在长安看到了这个逐渐走向衰颓的朝廷的种种弊病,社会矛盾尖锐,人民生活困苦,他“看到的是官场的黑暗,心中充满愤慨与不平。”[8]《蜀道难》《行路难》等诗都体现了他的不满。曾经经历过那样一个清明繁华的年代,当玄宗后期社会问题逐渐爆发时,强烈的反差使得李白更加关心国家,所以在诗中表现了忧患意识。

(三)李白自身个性与性格使然

“李白人格最突出的特点,便是独立不羁,不受任何约束。”[9]他诗文中的忧患意识与他自身的个性有着很大关系,他正义善良、直率天真,即使现实世俗十分黑暗,也不与之同流合污,反而更加清醒地保持自我的精神。清醒的认识使得他看清了大唐的衰颓,文人的历史使命感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完全激发,他不满社会压抑人才,大胆讥讽当时权贵,同情人们群众的苦难。李白十分渴望天下海晏河清,渴望一匡天下,李白骨子里豪爽的个性让他在诗中直言忧患,铺陈时弊。其浪漫主义情怀也促使他不断探寻,企图找到一个解决目前困境的方法。

三、李白诗歌忧患意识的当代意义

前面我们分析了李白诗歌忧患意识的表现和成因,下面我们谈谈在当下研究李白诗歌忧患意识的积极意义。

(一)树立青年关心家国天下的意识

优秀的诗歌都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无论是苏教版还是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李白诗歌都极具抒情性,艺术风格豪迈飘逸,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这使得他的诗歌更能打动人心。心忧天下,忧民爱民的思想感情也渗透在他“一生欲报主,百代期荣亲”等诗歌中。当代青年与大学生通过阅读这些诗歌,可以体会到诗人当时一心报国的澎湃感情,自觉树立学习知识、关心国家、报效祖国的意识。

(二)培养积极入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盛唐人士积极入世、进取的人生态度,在李白身上被理想化了。”乐观旷达已经成了李白诗的显著标志,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都体现出了李白想要参与朝堂政治,匡扶社稷,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态度,这对于当代青年具有激励和带动作用。尤其是即使诗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地遭受打击,“但由于他始终向往着这样的理想,他又始终保持着自负、自信和豁达、昂扬的精神风貌。”“他把盛唐士人的入世进取的精神高度升华了”,这对于当代心理压力不断增大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养料,能够鼓励当今人们笑对人生,不轻易言败。

(三)有利于推崇旷达高远的可贵人格

李白是一个非常自信的人,他的人生目标从来不是偏安一隅,随遇而安,而是能够成为一代贤臣,辅佐皇帝开创盛世。这种理想不是空中楼阁,李白才华横溢,既能够坚持报国之心,也能够清醒地看待时势,并渴望纠正时弊,建功立业。因此,表现忧患意识的诗歌体现出了他旷达高远的人生追求,对于当代人培养高洁的人格具有引导作用,当大多数人都追求安逸享乐时,正需要一股清正的力量来引导人们追求理想,而李白诗歌作为传统文学中的优秀作品,能给人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李白诗大多思想积极进取,在手法和内容上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但李白诗歌并不是浮于云端的浪漫主义,其诗歌中有着深切的忧患意识,这与其自身性格、所接受的文化及其时代背景都息息相关。但是他的入世思想、爱国情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不局限于当时,对于现在的我们仍有重要意义和积极影响。诗仙李白的伟大思想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们,并散发着永恒的光辉。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75页。

[2]《语文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151页。

[3]《唐诗宋词选读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44页。

[4]《语文教学参考书》(九年级下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12月版,第108页。

[5][6][7][8][9]《中国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版,第219页,第219页,第219页,第217页,第219页。

上一篇:五年级下学期英语总结下一篇:铁通集客业务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