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资源保护调研报告

2024-06-26

县域资源保护调研报告(精选8篇)

县域资源保护调研报告 第1篇

盘活县域社会资源 提升县域廉政文化

张琼

大力提升廉政文化建设是优化发展环境的必由之路,是促进廉洁从政的必然要求,是县域经济社会崛起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县域廉政文化建设,须以文化层次结构理论的视角,着力建设、全面铺开、持续推广、逐步深化,形成勤政廉政的工作氛围、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监督有力的机制文化。

着力构建宣传教育大格局,深化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廉政心态文化。

心态文化层是文化的核心,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道德、情趣等主观因素。廉政文化建设,是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培育廉洁价值理念为根本的系统工程,要从心态文化层入手,培育以务实、为民、清廉为核心价值的廉政文化。

一个是,用价值理念来引领。要坚持廉政教育常态化,廉政教育全面融入,发挥好县域特色文化、红色教育资源的教育感化作用,通过政治理论学习与自我思想改造、课堂教育与基地教育、正面引导与反面警示,使党员干部产生心灵的触动、感情的共鸣,深化“贪廉一瞬间,悲喜两重天”的认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另一个是,用道德品质来带动。道德是人的立身之本、做事之基。要深挖县域传统文化,宣扬典型人物的道德品质,充分运用县域网络媒体、宣传栏、“道德杯”征文活动、公益广告等宣传来提高道德认识,及时宣传受上级表彰的单位或人物的事迹,以及身边感人事迹来培育道德情感,用“从我做起,营造美好家园”活动、“创文明、树新风”等活动来固化道德行为,努力塑造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

还一个是,用审美情趣来促进。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要结合岗位职责,宣扬“以精为美”,激励人们工作中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结合作风建设,宣扬“以廉为美”,强化人们作风中要雷厉风行、一心为民;结合生活习惯、宣扬“以善为美”,要求人们生活中要勤俭节约、以诚待人,形成良好的社会审美风尚。

着力营造公正诚信大环境,固化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廉政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民风、习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廉政行为文化建设应突出机关作风建设,面向全党全社会,以群众广泛参与和拓宽宣传载体为结合点,大力培育以诚信、守法、高效为核心的廉政行为文化。

首先,紧贴实际,纯正不良民风。优良的民风不仅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要发挥好当地群众性活动场所作用,深入开展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村镇等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倡导和推行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导节简办事、文明过节,大胆曝光道德缺失行为,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尚。

其次,突出重点,强化政风建设。政风好就可以带动社会风气的好转。要在政风行风集中整治的基础上,继续突出干部作风建设,整合力量、齐抓共管,积极开展“政风建设,从我做起”活动、创先争优等活动,大力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持续深入地推进政风建设,积极营造方便、快捷、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

再次,引导发动,拓展社会参与。要宣传引导、拓宽渠道、广泛群众参与,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来发动,以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来促进,以“满意机关评选”、“创建群众满意窗口”等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党风廉政监督员、纠风工作联络员的作用,调动利用好民众资源,促进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文明、高效办事。

着力完善科学高效大体系,优化程序规范、务求实效的廉政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是文化的规则层面和秩序系统。从机制层面上说,廉政文化建设,要以廉政制度和规范为支撑,构筑科学、高效、规范、有序的廉政制度文化。

一是注重预防,在腐败预警机制中强震慑力。要完善“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廉政预情网络建设,深化廉政风险防控机制,持续推行“公开选拔”、“公开遴选”选人用人工作,着眼超前防范、关口前移,使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经济审计等手段常态化,防止“带病上岗”、“边腐边升”现象发生,提高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

二是规范有序,在权力运行机制中提执行力。要严格依法办事,加强监督力度,畅通监督渠道,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做好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组织考核监督与群众评议监督工作,大力营造党风廉政建设的舆论氛围,提高“权力阳光下运行”的执行力度。

三是综合治理,在责任追究制度中添推动力。要坚决查办违法违纪案件,保持惩处腐败高压态势,持续深入地推进在招标投标、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重点环节的专项整治常态化,强化制度文化的规范功能和惩戒作用,增强对党员干部的纪律约束力和工作推动力。

总之,廉政文化建设要以历史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以系统与联系的思维去谋划,以辩证与实践的办法去建设,既要立足自我建设,又要借助外在力量;既要研究探索实践,又要借鉴别人经验;既要突出重点领域,又要全面综合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提升县域廉政文化,助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系江西省玉山县纪委副书记)

县域资源保护调研报告 第2篇

一、“十一五”以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基本情况

1、经济总量保持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县域经济总量、财政税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保持了较快增长。四县(市)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679.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76.6亿元,年均增长16.3%;财政总收入由2005年的30.0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04.04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176.3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18.64亿元,年均增长8.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4722元增加到2010年10873元,年均增长18%。

2、经济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十一五”时期,各县(市)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1:54.4:30.6调整到2010年的9.2:68.8:22.0。现代农业快速发展,重点建设百里优质水稻、百里花卉苗木、百里优质茶叶、百里优质水产四大产业走廊,基本形成了近郊都市农业、中郊优势农业、远郊传统生态农业“三环四廊”的产业布局。新型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2010年全市县域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9.2%。目前全市重点培育的工业六大产业集群及两区九园的主要工业均在四县(市),工程机械等产业集群、经开区等园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增长,也形成了一批优势、支柱产业,如县的工程机械和汽车制造产业、浏阳市的花炮和生物产业。

3、经济外向度水平不断提升。近年来,市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吸引外资能力明显增强,大大促进了经济外向度水平的提升。“十一五”期间,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918个,新批合同外资124.9亿美元,实际到位外资87.8亿美元,与“十五”期间相比,分别增长1倍、2倍和2.5倍;累计利用市外境内资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884.6亿元。目前,已有102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长直接投资、设立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其中直接投资的达34家;央企、国内上市公司、知名民营企业等有70余家在长兴办投资实体。先后引进日本住友、华菱管线、英博雪津、五凌电力、美国空气化工、东洋铝业、韩国三星电子、广汽菲亚特等重大项目,有效提升了核心竞争力。通过利用外资,引进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技术、设备和管理企业,对一大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嫁接和改造,加速了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4、发展支撑逐步夯实。“十一五”时期四县(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66.85亿元,比“十五”时期净增2239.24亿元,其中2010年县域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重达37.6%。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全市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9.9亿元,增长38.6%,占农村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21.2%。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为县域经济的腾飞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二、市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1、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精心包装项目,改进招商方式,优化招商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活力。近三年通过举办各类农业、农村投资洽谈会,吸引了大批外来企业到四县(市)投资兴业,签约额和实际到位资金逐年大幅增长,外来资金已成为县(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四县(市)共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浏阳生物医药园、浏阳现代制造园、暮云工业园等县(市)园区已成为我市园区经济中的主力军,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制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服饰、烟花、鞋业等10多项支柱产业。

2、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文件,采取多种措施繁荣非公有制经济,突出抓了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政策环境。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使中小企业在资金融通、用地和财产权益保障上与其他经济成分的企业一视同仁。最近一轮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对全市363项行政许可项目作了进一步清理、取消和调整,精简幅度达46%。同时,扩大市场准入,让出更大的产业和行业空间,允许实力较强、经营规范、素质较好的私营企业进入。二是放宽融资渠道。明确非公有制经济是金融服务的工作重点,建立了风险担保机制,促进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三是加强引导管理。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积极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上来,特别是引导民营企业搞农副产品加工、搞科技含量高的产品。“十一五”期间非公经济有了长足发展,2010年全市非公经济完成增加值2728亿元,占全市GDP60%,四县(市)税收收入有70%以上来自民营企业,非公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我市地方财政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支撑。

3、全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200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工作纲要》,选取了11个村由市领导联点开展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选择10个乡镇、21个村由区县(市)领导联点开展“以镇带村示范、统筹城乡发展”活动。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以点带面“三个带动”,着力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主要是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做好城市、县域和乡镇的规划;严格城乡规划管理,强化规划的引导和约束功能;同时重视乡村规划,规范乡村建设有序发展。二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主要是大力实施农村电网扩容、公路通达、饮水安全、环境整治、校舍改造“五大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主要是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障、文体事业等领域的投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农村社会化服务、城乡食品安全监管和应急等体系的建设。四是推进产业发展一体化。加速农业与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推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改善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五是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大力发展以绿色产业和清洁生产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重点解决工业企业污染、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城乡固体废弃物处理等问题。六是推进管理体制一体化。主要是进一步理顺市、县(市)区与乡镇、街道的关系,规范城乡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方式,大力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队伍建设。

4、积极拓展农业经济发展空间。解决“三农”问题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目标,坚持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农业对外开放和农业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重点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壮大龙头企业。通过扶优扶强,引资引智,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带动能力增强。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7000多家,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568亿元,“十一五”期间保持20%的年均增长率,成为工业经济中表现最为活跃的板块之一。二是发展主导产业。几大优势产业基本实现了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百里有机茶叶走廊、百里优质水稻走廊、百里优质水产走廊四大产业带逐步形成,竞争优势明显。三是提升园区品位。建成了望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隆平高科技园、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区、浏阳现代农业园和宁乡农业科技园五大农业园区,全市已有75%的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在五大农业园区落户,实现了集群式、抱团式发展。四是健全流通体系。现已建成红星、马王堆、金霞物流等8个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150个农副产品市场、1470家“农家店”,实现了城乡物流体系无障碍对接。五是发展劳务经济。通过加强沟通,建立畅通的劳务信息渠道;加强培训,大力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加强推介,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强服务,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促进了输出与引进的良性互动,建立健全了劳务经济的长效发展机制。目前,全市农村常年外出从事劳务的劳动力为70万人,约占农业劳动力的30%,年劳务收入60多亿元,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县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是经济总量和发展水平相差较大。2010年,全市四县(市)中,GDP总量最大的县达630.0亿元,比最小的望城县多387.1亿元;GDP增速差距达2.1个百分点;二是第三产业发展差距明显。2010年四县(市)中第三产业增速最高为11.7%,最慢的为6.3%。

2、县域经济人均拥有财富水平不高。县域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反映人均创造和拥有财富、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虽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与市区比较尚存在较大差距。2010年县域人均GDP为48588元,而市区为84931元;县域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625元,而市区为2685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2.14。

3、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低。四县(市)的农业产业化水平总体还不高,具有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有待进一步开发,缺乏优势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没有形成农产品基地的规模聚集和辐射效应。从城镇化水平来看,2009年四县(市)的城镇化水平平均为44.03%,比全市平均水平62.63%低18.6个百分点。

四、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设想

1、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步伐。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城市化水平的必经途径,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重点要突出抓好五个方面:一是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注重规划的前瞻性、系统性、可行性、权威性;二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加快以农村公路通达、电力扩容、安全饮水、环境整治和校舍修缮为重点的“五大工程”建设;三是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从规划层面开始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级,为农民就业开辟门路;四是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重点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五是推进生态环境一体化,重点解决农村资源污染问题。

2、做大做强县域专业经济园区。发展园区经济是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因此,全市在发展县域经济时要坚持以工业园区建设为突破口,科学规划园区布局,搞好基础设施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落实政策,完善功能,创造良好的园区环境,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消耗低、市场前景好、能够充分发展劳动力资源的大企业入园。目前,四县(市)的园区经济发展比较快,如宁乡经济技术开发区,望城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省高科技食品工业基地和省台商投资区、含浦科教产业园、浏阳生物医药园、县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均已形成一定的发展规模,今后还将继续做大做强。

3、努力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要用工业化手段、市场化运作来开发农业资源,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搞活大流通。政府要在资金融通、贷款担保、信息提供、市场引导、政策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开辟农业产业化的“绿色通道”。要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沿海经济发达县(市)的实践证明,发展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壮大的成功之道。要想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就必须更好地适应形势、放大优势、培植强势,做强特色经济。

县域资源保护调研报告 第3篇

一、实践与探索:以转型为主线, 打造介休经济升级版

(一) 介休经济转型重要的战略机遇期

介休转型, 是经济发展的客观大势。2015年, 介休市的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三个指标在晋中市十二个县市区中分别排名是:第二、第三、第三, 而这三个指标的增速的排名均是第十位;财政总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外贸进出口总额这三项的排名分别是第三、第三、第一位, 增速排名分别是:第十一、第十一、第六位。可以看出, 本年度介休市经济呈现出总量排名靠前, 增速阶段性下降的发展态势。我国的资源型城市的分类中, 介休属于成熟型的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可以有效提取转型资金, 并能进行资源开发的环境治理和保护, 作为成熟型的资源型城市, 当前是介休市经济转型的最佳时期。

(二) 介休经济转型的成效明显, 并逐步形成独特路径

1. 以产业转型启动经济转型。

实施“产业转换+产业延伸”的复合模式。一是努力将农业发展成为介休新的主导产业。自2011年以来, 介休先后引导60余户工商大户投入15亿元巨资, 建成百亩以上规模精品种植园区40个, 形成龙凤3万亩核桃种植基地, 25万个生猪养殖企业。农业占GDP比重从2010年的2%提高到了2014年的3.9%。二是循环经济进由企业内部循环向园区内循环, 新兴产业势头强劲。第一, 以煤为基, 形成了5条完整的产业链。以煤炭焦化为起点, 形成了煤炭-炼焦-焦油加工-碳素-碳电极产业链、煤焦油-集中加工-工业萘、二蒽油产业链、焦炉煤气-甲醇-二甲醚、醋酸产业链、是焦化粗苯-精制-焦化纯苯、甲苯等产业链。第二以生铁为起点, 形成了生铁-钢坯-高线、H型钢-钢结构的产业链条。近年来, 在介休十大百亿产业结构布局中, 机械装备、新材料、电力、高端建材、轻型飞机等新兴产业的势头明显优于传统煤炭、焦化产业, 以青云集团超轻型直升飞机项目、安晟公司泡沫陶瓷保温材料项目以及博创公司高纯纳米氧化锌项目成了介休工业转型应用高新技术的代表项目, 并且, 此三项目所使用的生产技术均具有专利。三是以文化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2015年, 介休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40.7亿元, 同比增长9.1%, 张壁古堡展开堡内主要文物景观修复和基础设施升级改造, 张壁新村建设完成, 全部搬迁入住。

2. 以项目建设推动经济转型。

一是通过遴选提升项目。介休在项目审批时坚持资源项目限制上, 新兴项目扶持上, 农业项目倾斜上, 利民项目垫资上的原则。综合考虑项目产业层次, 发展前景、市场规模、持续发展能力等指标要求, 对项目进行筛选, 将余热余压发电、垃圾处理、低热值煤利用、生物质循环利用等投资不多的环保项目, 列为重点项目全力扶持。二是通过自身培育项目。介休市项目建设的落脚点是依靠自身构筑地方工业优势产业群, 围绕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进一步完善园区建设, 为扩大对外合资合作, 引进培育项目搭建了平台。

3. 以创新机制体制来保障经济转型。

一是包扶推进机制。出台《开展项目推进攻坚年活动实施意见》、《重点工程项目六位一体目标任务考核办法》, 书记市长带头, 四套班子包扶, 月调度、月考核、月排名, 特别是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实施现场办公, 明确责任人员、办结时限、具体要求, 现场解决问题。二是激励奖励机制。出台《转型综改项目发展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 拿出6000万元支持重点转型项目。三是金融服务机制。协调金融机构建立辅导企业制度帮助企业融资, 采取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打造城投公司、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两个平台, 积极支持信用联社改制商业银行, 推动凯嘉集团上市, 今年, 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170亿元, 比年初增长10%。四是用地管理机制。利用增减挂钩、扩权强县、矿业用地改革等政策增加用地指标, 在完成年初700亩土地指标的基础上, 全年供地68宗2702.8亩, 其中, 盘活存量用地136.13亩, 通过矿业用地改革新增建设用地1247.07亩。

二、困惑与挑战:介休经济转型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 介休经济的超重结构更为刚性

介休在较长期的资源开发中, 付出沉重的资源代价的同时, 其超重的结构矛盾也比周边县区表现地更为刚性。2014年, 介休市三次产业的比重为:3.2:66.6:30.2, 而煤占GDP总量的27.6%, 焦炭占GDP总量的15.7%, 钢铁占GDP总量的14.0%。 (见表1)

单位 (%)

介休市超重型的产业结构, 是资源禀赋的产物, 也是市场需求导向的结果。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 尽管受各种因素影响、能源材料市场经历了几次大的波动, 但总体上对能源材料的需求是持续的。特有的要素禀赋和良好的市场预期, 决定了介休调整产业结构的艰难, 也直接导致介休超重的结构矛盾也更为刚性。

(二) 接续产业尚未形成

近年来, 从储备项目和新上项目的情况看, 介休市新型产业的力度不大、成效不明显。特别是重点打造的青云飞机项目、中加重工大型锻件项目、安晟陶瓷保温材料项目、博创纳米氧化锌项目等为代表的转型产业一直处于建设周期, 即使部分投产也由于受市场波动以及固定资产抵扣等政策影响, 至今一直体现不了税收, 预计这些转型项目、新兴产业一到两年内仍然不会有大的突破, 经济效应不会有大的成效, 新型接续产业没有形成。

(三) 要素制约问题尚未有根本性的突破

企业要想进一步发展, 土地、技术、人才、资金等因素都是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首先土地是介休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但是介休市企业土地存在的共性问题很难解决;其次是环境制约影响大, 介休市的工业园区需要实施移民搬迁, 但由于刚刚起步, 进展不快, 导致一些转型企业不能投产运行;再次是人才储备方面有差距, 由于区域的影响, 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低, 出现了引进人才困难, 留住人才更难的问题;最后是企业融资非常困难, 有的企业因缺乏资金举步维艰。有的企业家手持巨资, 却没有投资项目, 社会上的闲置资金没有被很好的运用起来。

三、思考与启示:资源型的县域经济如何转型

(一) 以抓铁留痕的力度, 明确转型的实施步骤和措施

打好介休经济转型攻坚战, 把转型确实落到实处, 需要明确介休经济转型的措施, 具体来说, 就是要定步骤、定目标、定任务、定措施、定时限。定步骤, 就是要对全市的经济转型的进度有宏观的把握, 何处需疾走, 何处要缓行, 对转型进行的程序和次第要有科学研判、考量, 明确分几步走。定目标, 分解细化目标, 必须明确具体、不能大话空话;必须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不能无法衡量和评价完成进度。定任务, 就是将完成具体目标必须要做的事情逐项确定。定措施, 就是将完成具体任务的办法逐条拟定出来。定时限, 就是将完成具体目标和任务的时间明确起来, 不能拖延。

(二) 着力将以煤为基的化工业、制造业培育为新的主导接续产业, 进行优势转化, 实现优势再造

首先, 这种资源型特色是以煤为基点、基础, 是资源型地区的最大优势, 可以说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的实际, 而且能够获得比卖原煤高数倍、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附加值, 发展空间非常广阔。其次这种产业相对于技术密集型煤焦产业而言, 是一种劳动力密集的产业, 能为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就业机会, 可以实现劳务输出向就地转化的转变。三是发展以煤为基的化工业、制造业也是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客观要求。与沿海、沿江相比, 介休市的工业化水平还相对滞后, 剔除煤焦等GDP份额, 制造业比重还是较低。现在、沿海、沿江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想中西部广泛转移, 介休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四是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以煤为基的化工业、制造业是个互促互进的共同体。传统产业向制造业找归宿、制造业向传统产业找优势。

(三) 金融支持、金融推动, 为经济转型资金提供支撑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直接转型成本应该至少包括五个方面:1.接续替代主导产业的形成成本;2.接续主导产业的关联配套产业的发展成本;3.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成本;4.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本;5.城市建设成本。这些巨大的成本从何而来?笔者认为:除了千方百计吸引外部资金外, 还需要金融支持、金融推动。首先, 作为典型的资源型转型城市, 介休在融资方面首先要发挥银政企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 努力调动金融机构主动服务、创新服务的积极性。其次, 要鼓励引导金融机构设立中小微企业信贷部和民营企业特色柜台, 为企业转型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再次, 要参照相关政策法规, 建立政府引导性基金, 充分发挥基金的引导作用, 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到基金中来, 发挥好基金的杠杆撬动作用, 带动企业融资方式的创新。

(作者单位:中共晋中市委党校)

摘要:县域经济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经济转型是当前资源型县域发展的首要问题。文章通过对介休市2015年经济运行状况分析, 探求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转型路径。

跨区“掐尖”:铲除县域保护 第4篇

首先,新世纪以来,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快速增长,平均每年增长量都在200万人左右,2011年全国普通高中阶段在校生比2003年增加了490万人。但是,受到出生人口的影响,自2007年起,普通高中的学校数、在校生数都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07到2011年,全国共关闭整合了2465所普通高中,平均每年在500所左右;这期间,全国普通高中在校生下降了67.58万人,平均每年减少13万人左右,其中2008~2009年度减少在40万人左右。可以说,从2006~2007年间,全国普通高中经历了一次每年增长近200万突然转向每年减少10万以上生源的过山车,直接影响到原有普通高中招生工作的开展。

其次,不可否认,普通高中阶段的升学率成为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一级政府的“政绩”之一。所以,如“故事二”中,各县加大高中教育财政投入以及信贷支持,C中学能够负债达4000万元,每年投入到高中改善硬件条件及培训招录教师的资金更无法估量。

其三,对学校尤其是公办普通高中来说,没有生源除影响学校的升学率之外,还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经费来源,招生持续下降的学校,甚至有被关闭重组的风险。就如“故事二”中,“优生县”的邻县即经过学校重组。据统计,2011年,“优生县”所在省普通高中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4961.13元,比上一年增加了963.24元,增长了24.09%。以每班50人计算,少一个班,学校将少25万的经费来源。这对教师人数没有明显减少且福利待遇需要逐年增加的公办高中来说,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对公、民办普通高中有不同的影响。对民办普通高中来说,面临的是直接的关闭。2007~2011年,全国普通高中减少1993所,其中民办减少了707所,占35.47%。而全部民办普通高中学校数占全国普通高中学校数始终不超过20%。对公办普通高中来说,则是生源的竞争空前加大。“故事二”中提到的纷纷跨地招生、贿赂教师等等情况就屡屡出现了。

对于这种现象,一方面我们应该认识到,招收学生是学校的办学权利之一。根据《教育法》第二十八条的规定,“招收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是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之一。普通高中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教育教学机构,依法享有招生权。招生权是学校的重要权利,是开辟生源、招收学生、维护学校正常运转和促进发展的重要保障。

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对于主要由所在县财政支撑举办的公办普通高中,是建立在公共财政基础上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原则上应当招收和服务县域内的高中适龄人口,不提倡和鼓励跨县域招生。尤其是公办普通高中以鼓励考试、以升学为直接导向的跨县域招生,更是应该受到较为严格的限制。

从“故事二”来看,省教育厅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招生文件,但是为什么屡禁不止呢?笔者揣度,这是县域保护的意识在起作用:在大部分人都违规的情况下,谁最先遵守文件谁就将被淘汰。因此,必须坚决铲除“县域保护”的温床。综合上述考虑,从政策操作的角度,建议如下:

(1)由省教育厅统一对高中新生学籍档案进行管理。对户口不在学校招收范围内,尤其是跨县域招收的学生,要求高考回原户籍所在地考试,升学情况计入原户籍所在地。

(2)对各种提前招生、贿赂招生、奖励招生的行为,进行严厉的督导惩罚。出现类似情况的,校长将作为第一责任人承担责任,可免去其公办学校校长职务,并在全省范围内进行通报批评。

随着小学、初中生源的持续性大幅度衰减,高中生源数量增长态势已经面临逆转,规模将逐步回归到2005年规模以下,无形之中将进一步加强各地区跨区招生的动力与竞争激烈性。

链接:政府规制民办学校招生

目前,政府直接限制民办学校的跨区招生尚无充分法理依据。从统筹布局义务教育资源,充分履行义务教育的责任和义务的角度讲,政府是可以要求民办学校报备跨区招生计划的,但是政府不能自由裁量、随意笼统地要求报备并加以限制,而且应当告知具备什么条件才可以跨区招生及招生的规模应与办学条件相适应。

而且,限制招生数量特别是跨区招生的根据不充足。根据《关于贯彻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五项原则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国审改发【2001】1号)的相关规定:“行政审批权的设定和实施必须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根据国务院决定、命令或者要求制定的国务院部门文件,并不得与其相抵触。”“没有规范性文件依据,仅仅根据领导的讲话、批示、指示等设定的行政审批事项,应当予以取消。”

县域资源保护调研报告 第5篇

沙棘资源利用对发展岢岚县域经济作用初探

基于沙棘这种野生植物历来在黄土高原所起的防风固沙作用,以及做为优质饲草在养殖业中所处的`地位,提出如何有效利用这一天然资源,使其在发展县域经济中发挥有效作用的措施.

作 者:张彦芳 Zhang yanfang 作者单位:山西省岢岚县水利局,036300刊 名:农业技术与装备英文刊名:AGRICULTURAL TECHNOLOGY & EQUIPMENT年,卷(期):“”(5)分类号:S-9关键词:沙棘 养羊 经济建设

县域资源保护调研报告 第6篇

(一)三江县基本情况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东连桂林市龙胜县,西接贵州省从江、黎平县,北贯湖南通道县,南通融安、融水县,枝柳铁路贯穿县境南北,209、321国道呈十字形从县城穿过,县城距柳州市203公里,距桂林市167公里。全县人口34.71万人,境内居住侗、壮、苗、瑶等少数民族28.78万人,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56.76%。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全县共辖13个乡3个镇,166个村民委。三江境内属丘陵山区,全县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1.46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91万公顷,山地面积占77.2%,林业用地为73.97%,境内盛产茶油、松杉、毛竹、茶叶和糯米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重晶石、钒、铁、锰、铅锌等。境内有浔江、溶江、苗江等主要河流,水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54.24万千瓦。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既有浓郁的侗族苗族风情,又有秀丽的山水自然风光,更有享誉中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风雨桥和独峒岜团桥。

(二)经济发展情况

2003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517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2%;全县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22974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减少2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885万元,同比增长9.17%;财政收入4869万元,同比增长6.12%;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74万元,同比增长2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1元,增长4.79%;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同比增长6.07%;城乡居民各项存款余额46611万元,同比增长9.3%,各项贷款余额52583万元,同比增长39.0%。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县域内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培育成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尚未形成。

三江的茶叶、茶油、肉牛、竹子资源丰富。是广西第二产茶大县。目前全县茶叶总面积已达6.7万亩,其中可采摘茶园面积4万多亩,每年按递增1万亩的速度发展。茶叶产品主要有白云银针、曲毫、碧螺春、天池绿剑、碧舫等,茶叶以形、色、香、味俱佳而深受区内外消费者青睐,具有优质和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今年在全区开展“桂茶杯”比赛活动中,“三江天池绿剑”和“三江碧舫绿茶”获特等奖;“三江白云银针”获得二等奖。中国油茶之乡。三江具有悠久的种油茶历史,是全国茶油重点生产基地,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油茶之乡”,全县共有油茶林面积69万亩。三江肉牛品质盛名区内外。三江黄牛以天然牧草饲养,肉质细嫩、蛋白质高、脂肪低,产品畅销区内外市场及至港澳地区。全县牛存栏12万头,2003年我县投入130多万元专项资金进行黄牛品改,在16个乡镇建立26个“西门达尔”良种牛人工冻配点和7个本交点。到目前为止,全县共进行黄牛品改2940头,产下99头杂交牛。毛竹是林业大县的重要组成。目前全县毛竹面积达8.4万亩,在原有竹林面积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正在抓竹子的低产改造工作。

(五)蕴藏的水能资源没能得到开发。

三江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5.54万千瓦,其中浔江河的三级开发装机容量可达5.59万千瓦,2004年6月止,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只达到4.55万千瓦,仅占可开发量的32.1%。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依托生态资源,做大“绿”经济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可以促进传统农业直接向生态农业跨越。三江县优势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提供了优势资源。一是要必须继续实施“四个一”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生态富县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先进技术和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对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及不良影响,建立茶叶、油茶、肉牛、竹林四大生产基地。二是建立完善包括产品开发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在内的、科学的、完整的绿色生产体系,使产品远离污染,无毒、无公害,成为绿色产品。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制止任何破坏环境污染活动。

(二)依托旅游资源,做响“休闲旅游”经济

依托着丰富民族旅游资源,三江县必须要抓住机遇,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三江民族风情之旅,做活“休闲旅游”经济。一是把三江定位成“区域性休闲消费中心”,所有的建设开发项目均围绕这个中心。二是用“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维来优化三江县内人力、物力、财力、土地等资源配置,所有产业和建设都围绕旅游支柱产业的培育来进行。三是按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要求进行景区景点的规划和建设。四是搞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及产业群建设,围绕旅游景点,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建设,形成产业群。五是总结前两届三江县旅游节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输出特色,打出品牌。六是鼓励和引导外资参与旅游开发。七是建立健全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及业务指导,大力抓好旅游市场秩序和整顿和接待质量的提高。八是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东盟博览会等到一系列机遇为契机,加大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不断扩大“侗族风情看三江”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强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壮大发展的力量,把民营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和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既是生产中心、加工中心,又是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科技中心,可对全县实施全方位带动。三江县必须在优化环境上下功夫,构筑民营经济发展平台。一是积极开展“为纳税人办实事”活动,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即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有力的治安环境。二是要营造浓厚的民营经济发展氛围。加大对民营经济的宣传力度,在县主要的媒体上开辟专栏,宣传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好典型、好经验,使干部群众思想上有一个大解放,观念上有一个大更新,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小气候”。三是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对各部门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要进行不定期清理,凡明确取消的要坚决停收,降低收费标准的项目要坚决减收。要认真开展整治,抓好行风评议活动,由民营业主给执法执纪部门打分。对于破坏经济环境的人和事,要严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挪位子,摘帽子。要通过环境整治,使外来客商及民营业主感到舒心、顺心、放心,从而大胆投资、放手干。

(四)依劳动力资源,做活劳务经济

大力抓好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是目前三江县促农民增收的工作重点,三江必须把劳务经济提升为县域经济重要产业来抓。一是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劳务输出信息网,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二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即加快小城镇建设,就近就地消化一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一批;发展劳务输出输运一批。三是加强农民工的培训,引导农民从“洗脚上田”向“洗脑进城”转变。四是建立民工保护机制,善待民工,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依水力资源,做响水经济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调研报告 第7篇

一、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

XX县目前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联社社以及邮政储蓄银行X家金融机构。今年X-X月,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XXXXXX万元,比年初增加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X%,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XX.XX个百分点,同比少增XXXXX万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XXXXXX万元,同比增长XX.XX%,增速较上年回落X.XX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XXXX万元,同比少增XXXX万元。今年来,我县金融机构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职要求,认真贯彻稳健的货币政策,紧紧围绕幸福XX县建设的总目标,积极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保持信贷增长,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信贷资金需求,实现了县域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各金融机构工作亮点纷呈,其中,工商银行积极与上级沟通反映我县实际情况,邀请上级信贷审批人员来我县实地调研,争取适合我县实际信贷政策,现已申请到商业用房贷款资质;农业银行以工业强县为目标,重点支持东岭、矿建、四方金矿、银母寺、震奥鼎盛等大企业集团,前三季度共发放法人客户贷款XXXXX万元,占该行贷款余额的XX.X%;信用联社充分发挥自身自主权限大,灵活方便的特点,不断加大中小企业支持力度,今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XXXX万元,占全县新增贷款的XX.XX%;邮政储蓄银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存款余额快速增长,X-X月新增存款XXXX万元,占全县新增存款的XX.XX%。

二、当前金融支持县域经济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速慢

今年X-X月,预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XX.X亿元,同比增长XX%;完成地方财政收入X.XX亿元,同比下降X.X%;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亿元,同比增长X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XX亿元,同比增长XX.X%,经济社会平稳快速发展。但全县金融机构各项贷款较年初仅增加XXXX万元,同比少增XXXX万元,增速较上年同期回落X.XX个百分点,贷款余额只有XXXXXX万元,仅占县域生产总值的XX%。信贷投放规模小、增长慢与XX县十强县和经济高速发展不相符、不匹配。

(二)存贷比例失衡

截止X月末,全县金融机构存贷比XX.XX%,其中,信用联社XX.XX%,农行XX.XX%,工行仅为XX.X%,邮政储蓄XX县支行一年来未发放贷款。全县金融机构新增存款XXXXX万元,新增贷款XXXX万元,新增存贷比XX.XX%。金融机构吸收县内存款的比例明显大于投放贷款的比例,吸收的资金反哺县域经济的力度不够,国有商业银行成为上级行的储蓄所,县内资金大多转移、流失到县外,抑制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企业贷款难与银行难贷款的矛盾突出

一方面工行、邮政储蓄贷款余额呈下降趋势,贷款想放却无资质放或不达标,金融机构的资金难以在县域内产生良好效益,另一方面县域内经济发展又急需金融的大力支持,经初步统计我县中小企业有X.X亿元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随着我县三个百万工程和幸福XX县建设步伐的加快,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信贷资金需求将不断扩大,现行金融机制已不能满足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力的原因

(一)金融政策体制的调整,缩紧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张力

一是贷款自主权限太小。工行,农行实行严格的授权授信管理制度,越到基层,信贷权限越小。基层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有职无权,只有贷款推荐权,而无贷款审批权,尽管基层金融机构享有的企业信息最为真实、最为全面,却因为缺乏应有的信贷决策权,无法及时满足企业有效的信贷需求,投放贷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小。

二是贷款门槛太高。工行、农行贷款向大企业、大项目倾斜,资信评级制度基本是按照大城市与大企业的有关指标制定的,与我县中小企业发展实际相差甚远,同时为了严格防范信贷风险,在信贷资金投放上过于谨慎。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均对贷款风险管理实行刚性考核和贷款责任追究制,谨慎有余而激励不足。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门槛高、要求严、手续繁杂,我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达不到放贷条件。造成想放贷、有钱放却放不出。

三是存贷款规模不平衡。信用社贷款灵活方便,是近年来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我县金融市场的现状是存款四家抢、贷款一家扛。目前,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XXXXX万元,较年初只增加XXXX万元,存款占县域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XX.XX%。各项贷款余额达XXXXX万元,较年初净增XXXX万元,存贷比XX.XX%,贷款净增额占全县所有金融机构净增总额的XX.XX%,贷款余额占全县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XX.X%;存贷比超过安全红线X.XX个百分点,存款规模小,增长速度慢,严重制约信用社新增贷款的投放力度,想放贷、能放贷却没钱放。

(二)企业管理不规范,增加了企业获得金融支持的难度

一是企业管理不规范、效益不佳。一方面我县大多数中小企业家族式、家长式管理普遍,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状况不透明。如有的企业为了少缴税款,故意将财务报表编制为亏损,大宗交易不在公司账面反映,而是通过个人账户进行交易,反映出企业现金流量不足,导致银行在对企业评级授信时刚性指标通不过,无法授信。另一方面不少中小企业自有资本金偏低,资产负债率较高,在当前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经营困难、亏损严重,不符合贷款条件。

二是企业和个人社会诚信观念淡薄。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极个别借款人有空可钻,拖欠、逃避债务的现象尤在。个别企业和个人征信状况不良,或直接上了人行建立的征信系统黑名单,完全失去了获得金融贷款的资格。如我县邮政储蓄银行目前贷款余额XXX余万元,且全部为逾期不良贷款,上级有关部门已全面暂停了该行的贷款业务。诚信体系的缺失,从根本上影响金融机构信贷投放的信心和决心。

(三)信贷运营机制不畅,影响了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活力

一是担保难。我县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作为数量最庞大的县域经济主体,具有最广泛的融资需求,但在其融资过程中,经营状况较好的的企业,由于信用和风险意识的增强,不愿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再加之社会信用担保机构欠缺,大大增加了获得担保贷款的难度,造成金融机构难贷款与中小企业贷款难的矛盾。

二是抵押品权属不清。我县有融资需求的绝大多数是矿山企业,XXXX年以来县上矿山企业进行了整合,由XXX多家整合为XX各矿区,每个矿区只发一个采矿证,当某个矿区下属的某个企业需要融资是只能用这个矿区的采矿证,这样就形成了借款主体使用的是整个矿区的采矿证,上级行在贷款审批时认为借款主体和实际借款人不符,抵押品权属不清,不予通过。

三是抵押贷款效率低。一方面时效差,我县中小企业财务缺乏计划性,需要贷款时,一般比较急,但目前企业办理财产抵押需要经过评估、评级、授信等多道手续,涉及多个层面及部门,需要提供许多相关资料,时效性差,影响企业投资时机。另一方面成本高,办理抵押时各项费用较高,且抵押率低,一般土地、房产抵押价值的XX%,矿产品抵押还要收取一定的监管费用,造成企业融资成本高,多是中小企业难以接受。

四、促进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银行要创新机制,不断加大信贷投入力度

一是增强服务地方发展意识。各商业银行要明确自身市场定位,要立足于服务县域经济,不能脱离本土化服务。近年来的中央文件都一以贯之地提出县域金融机构一定比例存款投放当地的要求,上级金融机构要切实解决从基层抽调资金的办法,明确县域金融机构吸收的存款应规定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县域经济,以充分保障县域经济发展资金需求。

二是解决放权与门槛问题。县级金融机构要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实际,努力向上级机构争取符合我县信贷发展实情的信贷政策,要多汇报、多沟通,有必要时邀请上级主管领导到我县实地考察,争取上级金融机构对我县实行差别化授权,相应地提XX县域企业的授信额度,切实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门槛高、手续繁等问题。同时要根据我县多数中小企业处于创业初始阶段的实际,对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并能有效地识别和控制风险的中小企业,大力支持。

三是灵活运用政策,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各金融机构应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立足全县各类群体、各类企业的需要,加强政策调研,捕捉新的金融需求点,不断推出新的金融产品,特别是针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资金需求特点,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量身订做等经营策略,积极探索采矿权质押、矿石、矿粉质押等新的财产抵押方式,缓解中小企业贷款抵押品不足的矛盾。加大信贷品种的开发和投放市场力度,最大限度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扩大自身盈利空间。

(二)企业要主动作为,苦练内功积极争取金融支持

一是增强诚信意识。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通行证,不讲信用就要被市场经济参与者拒之门外,诚信是金,企业应牢固树立诚信是企业生命的观念,自觉接受银行的信贷资金使用监督,积极主动按时还本付息,杜绝逃废银行债务行为。

二是增强金融意识。企业要主动认真学习金融法律法规和金融业务知识,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提高自身信誉等级,充分合理运用金融理财工具,进一步与银行建立互惠互利长期合作关系,不要等在企业有困难时才想起银行。

三是增强管理意识。企业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切实加强内部管理,依法依章建制,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规范的公司化运行机制。使银行能够清晰的识别企业资本和现金流的状况,达到强化企业内部管理,提高融资能力,提升企业发展潜力的目的。

(三)政府要搭建平台,优化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环境

一是不断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把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作为加快金融机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以营造诚信氛围为切入点,建立信用宣传教育平台。在电视台、网站开办一些专题栏目,大力宣传诚信典型、守信典范。对逃废银行债务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公开曝光,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大氛围。积极引入有资格的.评级机构,组织县内有资格、有条件的企业参与信用评级,真正把诚信客户的荣誉证变为贷款优先证和通行证。

二是加大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和奖励。对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考核奖励办法进行修订,按大家实现新增贷款比列给予奖励,特别是对新增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和完XX县委、县政府年初下达的贷款任务的,给予重奖。同时,政府财政性资金业务,在全面支持县域金融机构平衡发展的基础上做有选择性倾斜,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大,成绩显著的金融机构,给予重点照顾,进一步调动各金融机构做好金融服务的积极性,支持县域经济持续跨越发展。

三是以依法行政为立足点,最大限度做好服务工作。加强对房管、国土资源、司法、工商等相关部门的督导,最大限度地简化房产、土地、权证、库存商品的抵押评估、登记、公证等手续,降低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工商部门对需要以动产如矿石、矿粉抵押贷款的个人,依法进行动产抵押登记。加大矿产资源整合力度,学习外地矿山整合经验,提高整合标准,成熟一家整合一家,整合到位。真正把优势资源配置到生产技术过硬,资源收利用能力强管理规范的企业,支持优势企业做大做强。

四是密切政银企的沟通与合作,促进经济与金融协调发展。一方面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席会议制度,完善经济金融信息共享机制,县域经济主管部门要及时向金融部门提供经济信息,包括资金需求信息、生产经营信息、市场信息;金融部门要及时向县经济主管部门传导金融政策、金融产品和金融信息。另一方面县工信局组织,选择一批发展前景广阔,管理相对规范的中小企业,由金融机构对其进行财务及融资培训,提升我县中小企业综合素质。

五是以政府扶持为支撑点,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目前我县正在积极申报组建腾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申报资料已经政府审核上报,争取早日获得审批,按照市场化原则运营,尽快发挥效应。根据我县中小企业发展状况,有必要引导企业建立互助式会员制担保机构,在各企业自愿的前提下,在明确各会员的权利和义务基础之上,通过一定方式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设立,便于对会员提供封闭式担保贷款服务。此外,要积极鼓励民间投资组建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性专业担保机构。对引进或县内民间资本成立的担保公司,可在税费等方面考上给予扶持。力争构建功能完善,运作规范,能够有效分散、控制和化解风险的信用担保体系,为全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县域非遗保护问题解析 第8篇

一、进一步加强普及宣传, 提升县域广大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和认同感

2004年以来, 文化及其有关部门通过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介、通过各种展演展示活动对非遗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 但由于生活方式的影响、通讯工具的落后及对新鲜事物认知水平低下等原因, 人们对非遗及其价值还不甚了解, 甚至不知道“非遗”这个词汇。因此, 在县域地区开展宣传工作, 要针对受众面的特点, 采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行之有效的普及宣传。可利用群众文化活动覆盖面广和基础性好的特点, 将具有地方特色和传承价值的非遗项目进行整理, 创作出符合群众对艺术和文化欣赏心理需求的作品, 让群众直接参与其中;可根据中小学生爱好广泛, 求知欲、探索欲强的特点, 通过编印乡土教材和校本课程, 邀请传承人授课讲解展示,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教学中, 让学生从小接受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 提高对非遗的兴趣;可根据农村多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平日里文化娱乐活动缺失的特点, 深入农村或在人群集中的街市庙会中组织形式多样的手工艺展示、产品展销及民俗展演等活动, 丰富他们的日常生活, 让群众领略非遗的魅力。总之, 要采取各种措施, 让非遗走进学校、走进乡村、走进生活, 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群众对非遗的认知度, 形成文化自觉。

二、增强全社会法律法规保护意识, 促进非遗保护工作进入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

运用法律法规保护, 是非遗保护的根本保证。尽管国家和省内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法律制度进行了宣传, 但要达到增强社会群体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意识的目的, 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 还有较大的差距。基于意识上的漠视, 传承人对自己应依法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以及自己应依法享有的权利没有正确的认识;政府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费投入不足, 导致相关保护措施和保护活动失去了物质基础。因此, 加强普法宣传, 增强法律法规意识, 是非遗保护全面健康发展和活态传承的基础。

三、切实改善传承人个人状况, 提高传承能力

传承人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绵延不绵的核心, 加强传承人的保护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据深入走访调查显示, 县域传承人普遍存在着年龄偏高、文化程度低、经济条件差、思想意识落后等状况, 这些因素直接制约了传承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导致传承后继无人等问题, 影响了传承效果。为此,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提高他们的传承能力。

首先, 对现有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进行整体培训。一是进行思想认知的培训, 让他们了解非遗保护的意义, 充分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及非遗传承发展要适应新时期的市场规律, 政府在对传承人的传习活动采取鼓励、资助、扶持的同时, 传承人也应当在政府引导下走向市场;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政府赋予他们的光荣称号, 他们肩负着传承历史文化的重任和保护非遗的责任, 增强传承人对所做工作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使传承人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非遗保护工作中;二是文化水平提高的培训, 使他们能够对自己所持有项目的独特技艺、传授经验和方式、传承历史等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三是现代科技知识的培训, 让他们能够利用互联网、微信和视频对自己独特的技艺进行展示和宣传。

其次, 加强对传承人的人文关怀, 确保传承人补助资金全额及时发放, 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非遗保护及传承中去。传承人生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对非遗传承保护的精神状态, 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传承人进行相应的生活补助, 解决后顾之忧, 保证他们有时间和精力去开展传承工作, 对积极进行传承创新的传承人, 要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物质上的奖励。

再次, 加强非遗储备人才的培养。在经济建设的浪潮中, 人们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 年轻人都涌向大城市谋求发展, 不愿再从事工艺复杂、生产周期长、经济效益低的劳动, 非遗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因此, 各级文化部门要研究制定专门的非遗人才培养规划, 采取多种措施, 拓展传承途径和方式, 吸引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传承保护中来, 实现师带徒、学校培养、社会培训和家族传承等多种模式的“立体”传承, 增强非遗发展后劲。

最后, 是打破传承人“终身制”。当地政府应积极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传承人也应尽到他们应有的权利和义务, 但对于无正当理由不履行传承义务或丧失传承能力的传承人, 在文化行政部门核实后, 可取消其资格, 重新认定热爱非遗事业并有能力进行传承的人员, 确保非遗传承的活力。

四、各级领导要树立正确的非遗观念和意识, 结合当地实际情况, 制订切实可行的非遗项目保护措施

国家的政策是需要各级领导干部贯彻执行的, 他们的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和工作实绩直接影响了当地文化经济发展的协调性。一方面, 急于利用文化资源发展经济, 片面强调经济效益, 在政策的制订上往往会造成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利用, 严重破坏了非遗的本真性;另一方面, 对经济效益低的项目束之高阁, 不肯用有限的资金去解决发展传承问题, 任其自生自灭。

因此, 在非遗保护的问题上, 应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 协调当地有关部门,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结合本地非遗资源特色, 遵循非遗的自身衍变规律, 探索多种保护方式综合运用的新措施。一是对于市场萎缩、举步艰难的项目, 可通过减免税收、适当提高财政补贴等措施进行扶持;二是对于濒危的项目, 要及时进行采集、记录、整理、立档、保存、研究等, 根据项目的特点制订出抢救性的保护措施;三是对于具有商业价值和市场前景的项目, 比如传统美术类和传统手工艺类的项目, 建立非遗保护基地, 开展生产性保护, 积极培育特色产业;四是对具有优秀的历史文化遗存、独特村庄布局、浓郁地域民俗风情等非遗资源较为集中的村镇, 或是当地群众开展非遗活动的场所, 如庙宇、祠堂、戏台、街巷等, 要制定独立的保护计划, 实行整体性保护;五是建设非遗传习所、博物馆等非遗基础设施, 为非遗传承、展示、传播、保护、保存提供基本的设施条件。对于社会力量出资筹建的场所, 可给予经费补偿、土地划拨和税收优惠等扶持政策。

五、加强非遗保护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非遗保护工作质量

如今, 大多数县还没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 日常工作一直由文化局或文化馆统一协调和具体承办, 工作人员大多为兼职, 且工作多是一些政策层面的保护。但非遗保护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医药、传统美术、民俗等多个门类, 各个门类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理论指导, 制订具体的工作保护措施;若是进行数字化保护, 更需要计算机、摄影、摄像等技术人员的参与支持。这些从业人员是非遗保护的中坚力量, 他们的作为与否直接关乎非遗保护的质量。各县可根据非遗保护工作需要, 成立独立的非遗保护单位, 划拨专项保护经费, 招聘相关专业工作人员;鼓励工作人员主动走入民间进行田野调查, 发掘遗漏在民间亟需抢救和保护的项目, 积极主动配合上级部门完成各项工作, 提升工作能力;采取专家授课、专业培训、业务交流等方式, 解决非遗保护工作中遇到的专业性、技术性问题,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增强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文化基础。我们只有凝聚各方面的力量, 运用多种政策和激励机制动员全社会参与, 提高各行各业对县域非遗保护传承的意识与关注度, 身体力行地参与到非遗保护中来, 才能使非遗保护工作全面、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存在于县域地区, 加强县域地区的非遗保护对于我国整体非遗保护工作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从普及宣传、传承人状况、非遗项目保护和非遗保护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普及宣传,传承能力,项目保护措施,专业人才建设

参考文献

[1]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6.

[2]黄正良.《新时期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 (29) .

上一篇:高校教师教学设计自评下一篇:小学生六一儿童节作文4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