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的课后教学反思

2024-07-08

丑小鸭的课后教学反思(精选8篇)

丑小鸭的课后教学反思 第1篇

本课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本课要求会认14个生字,会写十二个生字。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因此,本届科的教学我也把侧重点放在了识字上。在教学中,我把课文内容作了概括,并把要求会认的十四个生字放到其中,通过带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去掉句子读等多种方法,把生字反复呈现给学生,通过多次呈现来增加生字的复现率,从而加强记忆。同时,利用课文内容的逐段呈现,来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二课时品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学生们对这种教学方式都很感兴趣,识记生字效果也非常好,通过反复的呈现,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流利的完成对课文的复述,并能用上新学的生字。在识字过程中,我又融入了用形声字来识记生字,用编字谜的方法来记忆生字,学生都比较感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在教学中,还是有一些地方不尽如人意。

一、关注教学设计过多,不能及时把握课堂生成。

在观察生字特点的时候,过多的关注与学生的答案,期待学生能够说出形声字的概念。忽略了学生发言中的信息。

如当学生说出“鸭和鹅都是鸟字旁”,这里面其实就有了识字方法的信息,教师本可以顺势引导,“像这些带鸟字旁的字,都属于鸟类”然后自然提出形声字的概念。但是教学中,我一方面是想让学生多说一些,另一方面根本没关注到这一信息,以至于在后面的教学中也没有再提,还是把教学带到了按照自己的教学设计走这一观念上。

二、给学生的时间空间少,体验流于表面

我们的教学是给学生提供方法,给学生提供方式,要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只有经过了学生自己真正的体验,才会感受到语文学习的快乐,也才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落到了实处。在编字谜的环节,我只想到了自己编,而忽视了学生。把学生的感受只放到了猜的快乐上。其实,让学生去根据这些字编一编,学生能展开想象,具体到每一个字的组成去认真想,去编字谜,那才真正是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及学生知识的连续性不足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感触最深的是教学的可持续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本节课所用的学生是他班学生,教学中感觉到原教师对低年级的教学把握不准。比如形声字的教学,学生早就有应该熟知,课堂上,教师稍加指点就应该想到,但本节课中,发现学生对形声字的知识一点不懂,只得临时改变教学计划,把形声字这一内容作为新知重新呈现,也浪费了时间。另外,在本节课教学之后,这些学生能否还是像课堂上那样识字写字,也是一个未知数。如果能,对学生是一件幸事,如果还回到原来的轨道上,那么知识链就会断裂,这个断裂往往是不可弥补的。错过学习的机会,靠补课是补不来的。

以上是自己教学中的一点想法,不对或不足之处还请领导多指正。

丑小鸭的课后教学反思 第2篇

根据课文内容,我确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会认8个生字,会写5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3.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

在进行第二课时的教学时,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和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这两个目标来设计的。以下是此次我上完课后的一些反思:

1、这是一篇童话故事,因此,一开始我就采用了创设情境的方式把学生带入童话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马上投入到学习中去。

2、本节课,我们主要通过(1)学习两句描写丑小鸭和天鹅外表的句子。(2)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搭配。(3)抓住“咬、啄、讨厌、讥笑、追赶”等这些描写准确的动词的学习等这几个知识点,让学生在学习中反复地感受丑小鸭的不幸,同时完成积累好词佳句这一教学目标。

3、因为这是一篇根据安徒生原著改编的文章,与原著有着一定的距离,原著里的一些思想内容课文中并没有明显的呈现。而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要完完整整地理解原著的内涵更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在处理学习目标的时候,我主要是把握了“要善待他人”这一道理,而淡化了教参中的“要正确认识自己”这一目标。在实施这一目标的时候,我们主要通过让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丑小鸭不幸的句子,然后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让学生感悟出这个道理。今天在课堂上,从学生的讨论、发言的内容,我们也的确感受到了,学生的想法是真真正正地从朗读中感悟出来的,而不是凭空想象的。

4、安徒生是世界童话故事创作大师,他所写出来文章的魅力,是有目共睹的。因此,在备课的时候,我也考虑到了“怎样能够更好地让孩子感受到原著的优美。”所以,在当丑小鸭变成天鹅之后,我让学生想象丑小鸭此时内心会想些什么,之后,便打出原著的结尾,让学生通过阅读,更深层次地体会丑小鸭的美好心灵,以领略原著中的优美词句。而且在最后,我还把整个故事的内容浓缩在一首小诗里面,诗中用的多数是文章里优美的语句,让学生在读中不断地积累词语,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丑小鸭的课后教学反思 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可见,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主导方向。那么,我们要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呢?笔者认为,应当要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有敏锐的观察与分析、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以及独特的感受,能用简练的语言表述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不人云亦云,并能形之于文字。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并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熏陶。

[案例主题]

笔者曾经上过一节公开课,教授的内容是七年级的课文《丑小鸭》。这篇课文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童话。故事中的丑小鸭是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它揭示了要相信自己,当别人嘲笑自己时,不要自暴自弃的道理以及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而感受丑小鸭的“丑”和白天鹅的“美”,了解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经过,从中懂得面对别人的嘲笑,不要自暴自弃的道理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从中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则是本课一个教学难点。

于是,在设计本课的教案时,笔者力图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充分的朗读和吸收内化时间,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受到心灵的感动和人格的感化。,但同时,笔者也感到现在的学生,,生活比较优越,要体味丑小鸭面,对艰难曲折,最终变成白天鹅的,,历程,有一定难度。在课堂教学中,仅仅依靠教师的泛泛讲解和学生,的阅读理解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经过一番思量以后,这节课的,模式大致设计成以下这样:,,

[案例细节]

(一)导入:赏—观赏《丑小,,鸭》的动画,请学生配音。,

(二)简介作者与作品

从简介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徒生前半生是坎坷曲折的,后半生才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一代童话大家。这其实就是由丑到美的过程,也是安徒生不懈努力的过程。

(三)说———就课文的内容说,说下面问题的答案:

丑小鸭在变成白天鹅的过程,中遭到了哪些歧视和打击?它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请用课文的,词语或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并选,择课文中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段,有感情地读出来。

在鸡群和鸭群中,丑小鸭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包括自己的兄弟姊妹在内的全体鸡鸭都不欢迎他;连喂食的女佣也用脚踢他。他只有逃走。在沼泽地上,野鸭也不喜欢他,他还差点儿被猎狗抓走。他只有继续逃跑。在简陋的农家小屋,小鸭本可以满足于勉强的温饱,但他要“走到更广大的世界里去”。在广大的世界中,丑小鸭受尽严冬的折磨,差点儿被冻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艰难困苦,他相信即使身处逆境,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幸福一定会来到身边。

丑小鸭—白天鹅

丑—美

可怜,伤心,痛苦,不幸、悲哀、沮丧——快乐,自由,幸福、开心、高兴、怀疑

(四)议——选择下面的任一个问题,认真思考,分成四人小组讨论,并把自己的想法与全班同学分享。

1.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经历是丰富曲折的,这段经历可以让你想到了什么?

2.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觉得自己以后在面对别人的歧视或者不公正的对待时,应该怎样做?

(五)辩——有人说,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它自己追求和努力的结果;也有人说,丑小鸭即使不被鸭妈妈赶走,就算是在养鸭场,它也会变成白天鹅。你赞同哪种看法呢?

丑小鸭之所以“丑“,是用鸭氏家族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的;之所以在猫绅士和鸡太太眼里是无能的,也是用猫族及鸡族的能力标准来衡量的。所以人们永远也不可能承认它的美丽。丑小鸭如果不离开老太婆家,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从而在灌木林中认识白天鹅的话,他永远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六)结——安徒生说过:“生活就是童话。”丑小鸭的故事其实就是他的故事。所以我们从课文中可得到一些启示:

1.想成为“白天鹅”,除了天赋以外,还要经过自身的努力。

2.即使没有天赋,即使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很大的困难,但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拥有天鹅一般高贵的灵魂,并不懈地追求,那么终有一天也会变成心中的“白天鹅”。正所谓:命运无轨道,三分天注定,七分靠自己。

[案例结果]

按照这个流程上完课以后,在座的听课老师对这节课作出了客观的评价,认为虽然整个课堂是有一些亮点,但教师还不能真正地掌控课堂。对此,笔者自己也陷入了深深的反思中,应该说,就整堂课而言,前半部分设计得不错,特别是一开始的课本剧表演。但后半部分对教材的把握以及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够,只是简单地扣住几个问题来分析,显得比较生硬与呆板,不够自然。

后来,笔者对照其他老师的课堂实录,并再次翻看《语文课程标准》,发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理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段话使我茅塞顿开,结合这一节课,我明白了课程改革所蕴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它注重对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的引导。很明显,笔者的这节课并没有从这方面入手,针对学生的特点来准备,而只是以自己的想法来上课,缺少师生之间思维上的激烈碰撞,因而也就不会迸出一些智慧的火花。

[案例评析]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为基础,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上面的教学案例以及具体的上课过程中,教师虽努力以多样的形式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但并没有凸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实践和内心体验,因而也不能使他们较好地领悟课文的深刻思想含义。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以后的课堂教学还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师生的相互对话,阅读教学其实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还应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氛围。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得到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才能有自己精辟的见解;也唯有这样,对话才有可能是有创意的、能引起心灵共鸣的。举个例子来说: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先谈谈自身的经历,然后让学生也说说自己的事情或者师生一起来模仿丑小鸭说话,以此来感受丑小鸭坎坷的遭遇。

(二)学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活,并通过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来理解文本的内容。文本是生活的反映,文本其实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而要沟通两者的联系,就要依靠联想和想象。安徒生写丑小鸭其实就是自己生活的写照。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文本引向生活。结合这堂课,笔者觉得,可以做一些改进,例如,公鸡啄丑小鸭,让学生想象别人欺负自己的痛苦。又如,丑小鸭悄悄地过日子是什么样的生活,让学生说说假如是独自一人生活的话,会有怎样的感受,这样,就能更好地体会丑小鸭的痛苦与磨难。之后,如能指导学生带着自身的感受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丑小鸭的可怜,会有更好的效果。

(三)引导学生融入阅读情境,感知文章的情感内涵。通过本课例与其他教师的课堂实录相比较,笔者深深感到,除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以外,更应放手让学生去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利用个人读、小组读、全班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产生共鸣,从而达到以情育人的目的。

综上所述,反思这一节不算很成功的公开课,笔者受益良深,虽然课已经上完了,但要让教育真正成为“朝阳产业”,让更多的学生成为“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我们仍需要在教学上不断探索,毕竟我们不能愧对台下那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因为他们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命运。

诚以一句诗歌:“阳光所照之处,便是我安身立命之地”结束全文。

参考文献

[1]王君《苦弱个体的艰难抗争——<丑小鸭>课堂实录》,《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05期。

化学教学的课后反思 第4篇

美国明尼芬达州的罗斯福高中是一所具有82年办学历史的优秀校,罗斯福高中主张:反思+实践+研究=教师的成熟,可见教学反思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起到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怎样进行课后反思呢?

一、反思目标是否全面落实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即“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基础知识的分析讲解一定要细腻、透彻,例题训练一定要到位、深入,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量”时。如果对“物质的量、微粒数、摩尔质量等”讲解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定义和概念的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个人总是在滔滔不绝地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要善于创设化学情境。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空间。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问、多方位地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化学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二、反思重点、难点是否把握准确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与否,决定着教学过程的意义。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因此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如果教学重点、难点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出现对重点知识没有重点讲,或误将“难点”知识当成了“重点”讲,就会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下降。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教师千万不可有容易或是自己讲解得清晰到位的想法,这样才能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

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教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运用电化教学手段,如网络、投影仪、录音录像、制作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化学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以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客观事物和各种化学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努力成为—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四、反思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

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将教学重心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关注太少,缺乏鼓励。这样,成绩好的学生昂首阔步,越学越好,有学习困难的学生信心不足,反而越来越差,导致整体成绩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不要让学困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成功的教育制度,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和秉赋优点,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性格各异的学生争奇斗艳,各领风骚,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天地与机会。换言之,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让基础好的学生“吃得饱”、跑得快,让中等生“吃得好”、跑得动。让学困生“吃得了”、不掉队。因此,无论是情境的创设还是内容的呈现,无论是问题的设置,还是释疑解惑,均应“为了一切学生”,多层次、多维度、多渠道地开展教育活动。因为教育的最大使命就是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尽可能地创设条件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五、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教材,历来被作为课程之本。而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但不是惟一的资源,它不再是完成教学活动的纲领性权威文本,而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给学生展示多样的学习和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因为本次课程改革中的一些改革理念仍具有实验性质,不是定论,不是新教条,不是不允许质疑的结论,还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发展和完善。因此,教师在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同时,可以在“课后反思”中作为专题内容加以记录,既积累经验又为教材的使用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使教师、教材和学生成为课程中和谐的统—体。

六、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失败点

有没有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小组合作学习有没有流于形式?讨论是否富有成效?有没有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学生的创造性何在?必须认真回顾、仔细梳理、深刻反恩、无情剖析,并对症下药,才能找出改进策略。

七、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创造。教学过程中,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生发出创新火花,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信息捕捉、加以重组整合,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更应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提炼,既为教研积累了第一手素材,又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多媒体教学的课后反思 第5篇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 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 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和

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 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 使之振奋起来, 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 以其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勾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 可以使课堂更加活跃。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与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 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 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 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3.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 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 使教学实现了从文本认知到超文本认知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教育资源极其丰富, 学生就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 满足他们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 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同时, 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 能更好地驱动教师们去探求教法与知识结构的改革。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不得已而为之”。

一些教师为了应对检查和听讲, 便强拉硬扯, 将多媒体拖进课堂。仅以语文教学为例, 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 有很多老师在借助多媒体课件授课时, 往往会把课文照搬到课件中, 再简单地配置几张插图, 在边看边读中翻译文章内容;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 有的老师只是简单地回放一下相应的影片资料, 然后肤浅地点评, 便草草了事;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 有的老师从网络上找一些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孰不知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 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 而全然不顾所选资料是否与课堂教学的主题合拍。这种不得已而为之, 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 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不能促进教学, 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 盲目“借用”。

目前, 真正能亲自制作课件上课的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 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怎么办?当然是“借用”。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 可以方便地下载。但问题的关键是一些教师养成了“不能自理”的毛病。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 它深深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 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 就这个角度而言, 课件是个别的, 不可借用的。盲目“借用”, 只能使课堂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三、改进当前的多媒体教学形式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定向能力与普中的学生相比差一些, 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 运用多媒体, 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充分感知, 把握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 多媒体可提供形象、丰富的信息, 让学生感知。

3. 在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自我创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 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自己去解决问题。”

课堂上, 教师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去进行授课, 要在师生的互动中, 使学生亲自去探究书本中的隐含知识, 从而让学生更能体会多媒体教学的乐趣。切记, 不要使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电脑艺术的演示厅。

多媒体教学逐渐代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是时代的必然, 然而它仍处于发展阶段,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其“辅助”作用。所以, 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 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 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果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人机对话”, 或为追求时尚, 借此来哗众取宠, 装点门面, 或以此来掩饰自己基本功的不足等, 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

摘要:现今,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水平的发展, 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直观、高效等特点, 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 其对课堂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作者就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所得谈些认识。

教学“乘法估算”的课后反思 第6篇

上“估算”课是要学生掌握估算技巧,懂得什么情况下宜于估算,不必准确计算;或先估算一下结果的大致范围,利于使精确计算结果更加正确。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课的课题是“三年级乘法估算”。它的教学目标是:

1.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的大致范围。

2.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学难点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

下面我就本节课的设计和执教,从几个方面分析一下自己的设计思路,同时也反思一下课中的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提高兴趣

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这样便能使学生自己主动调出内部的东西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从而对问题深入地理解。

本课由好朋友明明伴随我们学习为主要线索:从去明明家参观牧场,到明明给同学出题目,从明明让同学帮助估算,到明明最后用动听的家乡音乐答谢同学们。整节课设计了孩子们和好朋友明明一起进行数学学习和探索活动,让孩子们从枯燥的数字里解放出来,让数学教学成为数学活动的教学,把课堂还给孩子们,成为他们自己的课堂。学生有了兴趣就愿意学习,有利于突破难点,在紧张和快乐中度过40分钟。

二、关注生活,体现有效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因而在教学中要体现数学生活化,选取密切学生联系的生活数学,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符合生活,更加联系生活,让学生对学习时时保持亲切感。

进行本课的设计时,对于明明家的牧场里的问题、明明从学校去旅游的坐车问题、明明家小货车要运牛奶去城里、明明的李老师要去买篮球,以及我——今天的授课教师——从郇楼来到合沟中心小学骑的是什么车的问题,都是生活中孩子们可以遇到或者可以理解的问题。这样的问题跟他们的生活比较近,也易于他们理解。他们会感觉到他们帮助明明解决了问题,在帮助别人中享受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凸显我们所说的有效教学。

三、合作学习,共享成功

新课改的一个具体目标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促使学生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而合作学习正是对课程改革的一个标志。合作学习不仅使自己获益,而且让更多的伙伴获益,使学生感受到能为别人带来快乐,自己更加快乐。数学中的猜想、估算比较适合应用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积极合作交流的氛围中努力去探究、交流,获得知识的能量,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嘴参与。实际上合作学习的要求还是比较高的,它要求学生们能够互相尊重,能互相信任与支持,能自我反思,能有条理地陈述、总结、反馈等。

本课我注重多次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在小组里互相猜一猜,运用合作的形式,让学生互相探讨。开始是对三种估算方法的全面掌握,大家可以互相补充,后来延伸到合理地选择估算方法,最后能运用最合适的估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合作学习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我们要多加应用,当然也要注意它的合适性、有效性。

四、立足教材,适当延伸

我们知道,教材具有权威性和科学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也不能盲目崇拜教材,成为教材的奴隶,让教材完全控制我们,束缚我们的思路。我们要树立“用教材”的新的教材观,从死教书转向“活用教材”,灵活和创新地使用教材;要熟悉新课标,吃透教材,能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学生实际,适当安排教学顺序,把教材进行灵活使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第一,我把“想想做做”的第1题提到了前面,因为是认真详细看的教材,我开始还是有点犹豫的:第一题的4个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无非就是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吗?它没有具体的要求,所以我就让学生在开始就板演练习,然后用今天学习的估算的方法来验证一定它的积。这样的处理,节约了课堂时间。第二,将“想想做做”的第3题进行适当的扩展,除了像题目里这样的估算方法,学生还可用第三种方法进行估算,体现了用合适的方法估算这一教学目标。第三,适当扩展和增加学习内容。如:前面几道复习题、整十数口算,为下面的估算打下计算的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整十数相乘比较容易得出得数;增加的两道改错题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估算的作用,为顺利进入新授埋下伏笔;增加了两道解决问题,突破如何合理选择估算方法,符合现实生活。

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

1.未能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败笔,虽然是因为条件所限,但它还是一个不足的主要方面,如果用课件展示,教学效果会更好。

2.对学生的情况估计不足。因为是给陌生的学生上课,学生较紧张,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丑小鸭的课后教学反思 第7篇

1 课后反思的意义

1.1 课后反思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G.J.Posner)给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简洁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时代向教育的挑战不只是数量的扩展、原有教育的修补和完善,而是要求教育的重建,要求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其中反思被公认为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便是具有20a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课后反思:(1)可以实行自我诊断,查漏补缺,"对症下药";(2)既是课后备课,又是课前备课的深化和发展,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3)可以积累教学经验,有效提高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1.2 课后反思是加强教师师德建设的突破口

一般来说,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某种失误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家看来,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特别是大学教师,他们不但应是本学科的集大成者,还应是研究者、思想者、创造者。所以,要倡导"学而不厌"、"研而不厌"、"思而不厌"的精神。

1.3 课后反思是促进教师理论学习的基本需求

新时期要求教师成为学者型教师,而学者型教师除了具有专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修养,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过硬的教育科研能力。教师不可奢望仅靠职前教育就可获得这些特征,而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究,掌握这种本领。一般性思考,使教师的思考不能够与理论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导致思考的肤浅。要用高层次和水平来反思,可以使人产生一种写的深刻一点的需求,另外,反思不是简单地回顾教学情况,而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在这些需求的驱动下,往往要参阅一些资料、翻看一些书籍,促使教师进一步学习,使自己的思考与倡导的理论结合起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1.4 课后反思是保证教师撰写论文的素材库

反思所做的课后记是教师教学的心得体会,教学实践活动的具体记录,教学行为的升华。因此,教师的课后记不能仅仅停留在坚持"记"上,而应该将这些零散的看似互不相干的课后记整理出来,认真加以思考、分析、概括和总结,并将这些点点滴滴的教学经验升华到理性的高度。以教学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究教学中出现问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撰写有关的教学教研论文,为教育教学服务。

2 课后反思的形式

课后反思用通俗的话说,即教后想想,想后写写,写中有学,写中有思。

1.1 批注点评式

一堂课结束后,要对教案执行情况进行回顾。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语言、板书和教态等诸多环节进行对照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在教案相对应的某个教学环节不拘形式地加以批注点评。如:"此处应将挂图改为标本较好"、"此处用表格归纳恰当"、"此处用比较法好"、"此处语速过快,解释不够"……这些话简明扼要,却为以后的教学节约了备课时间。

1.2 实例分析式

抓住典型教学片断、教学过程中有关教改教研的主要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检查总结,分析得失,写在教案的最后。例如,对一堂课中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等问题,从教育学、心理学的高度去分析自己的做法,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1.3 心得体会式

写心得体会是最常用的一种反思形式。即在平常批注的基础上,经过一个阶段(如一个章节后),将自己的日常记载加以整理、分析、归纳,写出较深的体会,阐述或论证自己的观点,达到"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目的。

3 课后反思的内容

3.1 反思教师的教

3.1.1 思亮点

每一个教学活动都会有成功之处,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层次清楚、条理分明的板书;某些教学思想的渗透与应用;教育学、心理学中一些基本原理使用的感触;巧妙新颖的导言、直观形象的演示、生动得体的比喻、适时巧妙的设问、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机智灵活的应变;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等等,这些都是自己在教学上的"得意"之作,详细得当地记录下来,不让其成为过眼烟云,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并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改进、完善、推陈出新。

3.1.2 思遗憾

课堂教学永远是带有遗憾的艺术,不管一个教师的教学经验多么丰富,备课多么深思熟虑、精雕细琢,但都不能让我们在每节课后都能自信的说,这节课是完美无缺的,难免出现事与愿违,甚至失误和疏漏的情况。教学方法欠佳;教材处理不够完善;教学内容安排不妥;重点和难点处理的不当;教学进程把握不够合理;师生活动不协调等等,都会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良。对此,教师应当勇于承认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把这些教学过程中的"败笔"记录下来,并对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然后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弥补与矫正,就能吃一堑、长一智,变教训为经验,转"劣"为"优"。

3.1.3 思灵感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的交流,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稍纵即逝的灵感和启示,瞬间感悟到教学中某一个环节或方面有一个更好的处理方法。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成为无法弥补的遗憾。教师及时记录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积累经验,提高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

3.1.4 思改进

课后反思,不只是简单地为了重温过去的教学情况,而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后续的教学实践。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方法;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下一次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教师每次教后的反思,必将成为教师下一轮教学前方案调整的依据,再作用于课堂。在这一反复的过程中,教师的思路越来越清晰,策略的有效性不断得到提升。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3.2 反思学生的学

反思学主要是教师在课中和课后从学生方面获得的信息反馈。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观察学生的表情变化;学生的练习;课后与学生的谈话及问卷等可以获得有关教学的一些反馈信息。

3.2.1 思疑问

对某些概念的理解,形象的分析,方法的运用,教师可在课后及时记录下学生的疑难之处,并做出分析判断,弄清问题产生的根源,然后采用各种形式进行补救,给学生释疑解难。把学生提出的问题用在研究性学习中,让学生去讨论,这些话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2 思见解

时代变迁,学生的视野开阔了,思维活跃了,主体意识增强了。学生常常会在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可拓宽师生的思路,促使师生顿悟;有些学生的思路会把问题引向纵深。教师要广开言路,善纳雅言,真诚地去与学生交流,乐于倾听他们对这节课的评价、建议,要时时处处注意收集、处理这些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动笔反思,进一步充实自己,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4 课后反思的原则

4.1 及时

课前备课只是教学的准备工作,不等于实际课堂效果。教案写得再周全,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客观实际。教师只有在讲完课以后,才能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教材处理是否恰当,学生积极性是否调动起来,是否启而得发等,这些宝贵的东西在大脑中停留时间并不长,稍纵即逝,如不及时记下来,就会白白付之东流。因此,应及时整理记录在案。

4.2 坚持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是靠一、二节课能完成的,是日积月累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不断记录、归纳、总结和提高。为此,课后反思必须有恒心、有毅力,不惜花费时间,想起多少记多少,哪怕是三言两语,持之以恒,必有所获。

4.3 提炼

课后反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记"上,应该向更高层次拓展。通过积累,然后思考、分析、总结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撰写有关的教研论文,为教学服务。教师只有在不断积累、总结、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水平才会不断长进,教研能力才会不断提高。

4.4 验证

课后反思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教学,达到教学相长。教者应根据教学后记的内容,及时修订教案,再拿到下一个班去讲授,通过又一次教学实验,有效地检验后记内容的准确性、操作性、指导性。这样,一份教案在几个班讲授,就修改几次,力臻完善,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课后反思是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教师只有在反思与评价中不断优化各种教学策略、方法和观念,才能真正做到在积累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的收获。

摘要:课后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思考与研究,运用教学标准中的要求不断地检验自己,追求的是教学全过程的合理性。文章从意义、形式、内容和原则探讨了一个不容忽视的教学环节--课后反思。

浅谈英语教学课后的反思 第8篇

课后反思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如何来把握这个度,都成为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发现了这样的弊端以后,对现有文本做了及时的调整,即不设定具体的板块让教师们填写,而是建议大家从关注点、情境描述、情境分析、困惑反馈等几个方面进行反思,教师们可以自行设计或发挥,给大家留有充分的自主创造的空间。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教案进行反思性教学设计,以此来浅谈自己对教案中课后反思的几点看法。

一、反思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在其专业素质方面不断成长并追求成熟的过程,是教师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情意等方面不断更新、演进和完善的过程。促进教师的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已成为现代教育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成为各国大力发展的共识。时代向教育的挑战不是数量的扩展,原有教育的修补和完善,而是要求教育的重建,要求教师教育素质的提高。从国际教师教育的基本走向看,在职教师教育已逐渐摆明把教师作为一个被动接受者,以封闭的知识,单纯、模式化为内容的脱产进修,代之以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反思和校本培训为特点的在岗培训。其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教师职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正如考文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事业中的重要事情,包括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自己的职业能力。”“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即使具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他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因此,反思对教师改进自己的工作有独特作用,是教师获得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过课程改革通识培训的学习,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而且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因为它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二、通过课后反思形成自己的教学策略

1.学会写反思日记或教学自传

教师要在一天结束后,写下自己的经验,如:教学的背景、效果,上课的具体感受,存在的问题,对课前预定目的和要求的实现程度,反思后的解决办法和设想,以及教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自身价值观,道德观的悸动等,通过以上的对事实的客观叙述,分析积累,使问题得以解决,经验得以提炼和升华,缺陷之处得以完善,更好的为未来的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2.从学生身上反思

通过我们学生的眼睛,就像学生观察我们一样来观察我们自己,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的行动和假定。通过反思学生帮助我们明确是否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目标、任务得以完成,是否使学生能够获得他们期望的意义。

3.通过同事来反思

同事的反思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通过与同事的积极的有建设性的交流来看到自身的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同事的教育、教学进行观摩、深思而反观自己,及时调整和矫正自身的问题。

4.通过科学理论的学习掌握来反思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掌握最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使理论在实践中应用。对照反思自身的教学经验得以充实发展,澄清在实践中的困惑,把经验与理论探究结合起来,为解决现实的或未来的教学问题打下基础。

三、把反思性教学特征化

1.反思性教学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具有较强的创新性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实践活动,反思性教学的反思不是经验性教师教学后简单回想一下自己的教学情况的反思,而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研究意义的反思。二是它用科学和人文统一的方式解决处于教学的决策和技术以及伦理等层面的教学主体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不足之处),千方百计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使得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获得了创造性思考直至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机会。

2.反思性教学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

教学中教师之所以要反思,主要是为了改进教学,这实质上是向更合理的教学实践努力。许多反思性教学专家认为,反思性教学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通常假定,反思在本质上是教学与师范教育的好的和合理的方面,而且教师越能反思,在某种意义上越是好的教师”。“当人们努力追求合理性,并确证观念与行动,以形成对现象的新的理解和欣赏时,就要激励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

3.反思性教学强调两个“学会”,是全面发展教师的过程

学会学习早已为人们熟悉,其含义也随人们的理解日趋丰富,不仅有技术的意义,而且有人格意义等。学会教学虽是新概念,但其含义与学会学习有类似之处,即要求教师把教学过程作为“学习教学”的过程,不仅学习教学的技术,还要学习教学伦理与道德知识,善于把自己的主体性主体间性融合起来。

4.反思性教学以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为突破口

一般来说,缺乏道德感的教师,除非因教学上的失误迫于外界压力,否则不会自觉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在反思性教学理论家看来,对于大多数有合格师资的学校来说,要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的道德感似乎比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与能力更为重要。而倡导反思,是增强教师责任感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从教学中着手反思

1.反思教学现状,发现问题

这方面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五种:一是叙事法,参与教师(指参与反思性教学的教师,下同)向别人讲述自己教学的故事,在讲故事过程中发现自己教学的问题或请别人发现自己的问题。二是微型教学,观看自己教学的录像带,在专家或他人的帮助下发现自己的不足(这两种方法主要用于发现教师自己的教学缺陷)。三是观察实况,发现教学中需要改进之处。四是讨论。对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达成共识。五是文献检索,从学生作业、教学计划、教学理论文章等中发现问题(后三种方法主要用于发现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反思性教学小组要对参与教师或其他人发现的问题反复论证,以便准确地把握。这一过程,特别有利于增强参与教师发现问题的本领。

2.进行目的手段分析,提出假说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与要解决的教学问题的关系比较复杂。一方面,着手解决的问题不同,达到的目的可能两样。因此,在进行目的--手段分析之前,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

3.制定教学计划,将假说具体化

反思性教学计划与操作性教学计划有一定的相似性,尤其在形式上。但反思性教学计划实质上是研究计划。

4.实施计划,进行教学

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教学计划要求观察教学过程,收集证实或证伪假说的材料。

5.分析和处理材料,得出初步结论,写出反思性日记或论文、实验报告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反思性教学周期。经过若干次循环,教师学会从选题到验证假说以及形成研究结论的全过程,从而成为遇到教学问题能用科学方法解决的学者型教师。

上一篇:中石化加油站考试题库下一篇:环保局年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