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远方优秀作文

2024-07-22

我的远方优秀作文(精选10篇)

我的远方优秀作文 第1篇

人生是迷航,因为没有罗盘,所以总在选择,在探索。在无尽的大海中,每一个方向都是未知的,然而你只有一次机会,既然选择了远方,便义无反顾地前进――而且犹豫也无用,返航的路已不知在何方。

美国诗人罗伯特・罗斯特亦曾做过这样一首诗: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绵延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他这样感慨――人生有多条道路可供选择,但一个人往往只能走一条,然而那些异于常人的人生道路,可能更曲折,但往往更美丽。

人生要勇于选择,勇于尝试,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吧:有泰山崩于前也不会眨眼的魄力,有精忠报国的志向,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有执着无畏不改抉择的坚持。当他选择赴秦刺杀的时候,当他选择踏上马车的时候,当他选择步入咸阳宫的时候,他已无退路,他背负着太子丹的希望,人民的期望,他不能回头也不敢回头。

荆轲败了,但他未曾后悔,既然选择,便不会后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即便早已料定结局,但那是我的路,我的远方,只有义无反顾,没有踌躇不前。

著名作家沈从文,在“文革”时期,陷入了非人的境地,不仅遭到无数次的批斗,每天还要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因此,曾有人断言,古稀之年的他一定会精神崩溃,可能会选择自杀,以求一了百了。然而,他并未自弃,他选择以乐观积极的良好心态应对挫折。在那暗淡的岁月里,他心怀坦然,以山之沉稳坐看云起;面对风雨,岿然不动;风云在握,宠辱不惊。

倘若沈从文没有一颗坦然之心,在被下放到咸宁时已万念俱灰,我们也许就看不到《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这一大气之作了,正因为他选择了超然地活着,文学的天空才会永远地闪耀着一颗璀璨的明星。

既然选择,风雨兼程,亦要前行,无论前方,是否远方。

诗人汪国真曾经在《热爱生命》中写道:“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是啊,人生是迷航,需要选择,需要前进。

我的远方优秀作文 第2篇

远方那么远,远的让我想去看看;江南那么南,南的让我望眼欲穿。

――题记

我是一个生活在小县城的孩子。我的城市之小,甚至超不出目光的尽头。这个孔明曾经寓居过的土地,似乎不愿延展太广,只是紧紧的收拢在两条清河之间,守着自己的安稳和隐忍,默默彳亍了几千年。有一条山脉,从西绵延到南,轻轻呵护着这片狭小的城市。我的城市,就这样,环着小山,环着小河,环着小小的我破不开的局促。我小的时候,喜欢爬山,不为什么,就为那山能带给我广阔和温暖。还没爬过去时,我问父亲:南山再往南,是什么?父亲惊讶的看着我,又把头转向地平线的南方,淡淡的说,再往南,那就是江南了啊。就这样,我,北方的我,在心里,居然就有了江南的`影子。

终于,初中毕业的暑假,我把我自己,抛向了远方;我把影子,变成了我眼前的风景。

江南适合旅行、遇见,不适合常住。望着轻轻流动的只她独有的天蓝,还有大朵大朵的白到尽头的云朵,她的湿润、温雅让我安静沉醉,也让我卑微到尘土里,爱成为一种深深的仰望,她越来越近,又越来越遥不可及。

说走就走的旅行,前路只有未知跟兜转。作为远方的北方人,我在金陵的大街上寻觅摸索,为秦淮河三个字被列车丢在金陵城外的饮马桥,望着秦淮河竟有一种“断肠人在天涯”之感。瞻园的鸳鸯戏水、“江宁布政”给予风尘仆仆的我一个别具清新的接风,我想着林妹妹从哪条小路走过,在哪处亭台看过书,望过风景。小小的园子经不得半点打扰,她纳人于怀,再不喧闹,只有轻轻的撒娇。总统府的高贵典雅带着传统中国的温润,带着西方巴洛克的华丽,将民国故事慷慨淋漓的说尽,小小的我听着,看着,连感叹都小心翼翼。

梅子未黄时,黄昏的南京飘起了蒙蒙细雨,赶往秦淮河的我忘记带伞,何况这江南细雨又怎么舍得让人拒之伞外呢?穿过夫子庙,终于在细雨里看见梦寐以求的秦淮美景。不知道上苍给了我多少眷顾,才让一切都那么刚刚好,刚刚好的细雨,刚刚好的风景,刚刚好的故事,刚刚好的心愿。夜游秦淮,细雨作伴,缓缓地小船不急不忙的穿过一座座写满故事的石桥。“十里秦淮灯火灿,楼台亭榭绕河堤;笙歌浓酒盈朱雀,古籍奇珍满乌衣”。船儿轻打着水面,河畔不时传来清扬的小曲,抬头看时竟是故事才子佳人也同我这粗俗路人赏着秦淮风华诗情。游船上讲述着关于秦淮的倾城故事,一字一句都那样风华绝代。我想我是哭了,因为她讲着秦淮八艳,因为她说那是香君故楼,因为晚晴楼、朱雀桥,桃叶渡,因为雨一直下着,打湿了船上玻璃,让我朦胧了眼睛,因为左岸的风景、右岸的情怀,因为一场惊艳年华的相遇。船停了,把我丢在“秦淮人家”的对面,隔着河,我知道,我要离开了,离开关于秦淮的诗意,离开关于南京的故事,离开下着雨的河畔。

匆匆忙忙的赶来,匆匆忙忙的离开,匆忙的走着看着,终究会有太多的遗憾,这是让人认真铭记的方式吗?

站在江南的怀里,小小心愿终于开出花来。赶往苏州的火车少了些许疲惫,安慰自己与江南混熟。

苏州的园和水,桥和路,花和草,丝绸和刺绣,诗意和美人,一切都那样理所应当的浪漫,没有意外,没有安排,只要你来了,你在了,一切就都来了,都在了。原来王献之才是才华满腹之人,拙政园的一花一草,一水一木,一石一土,一径一楼,一亭一台,一文一字都是那样淋漓尽致的精心与精致。是了,不怪林妹妹才是金陵册里最赋才华的女子,只因她生于姑苏,她的生命于这片土地之上从天而降,她的诗意跟情怀也与生俱来。我知道她也会爱着承载着她的故事与魂灵的土地与天空,爱着老街的石板桥,青石路,爱着姑苏城的小桥和流水,也爱着脱落的墙,爱着留不下的夕阳。这份爱来得那样顺应天意,我的爱是她的小卒,小心的挪着青石板上的脚步。我想就这样在黄昏里,在这河岸坐着,看日落,看行人,看古城,看石板桥下月光映出小小的我,久久地,微笑着,或忧愁。“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太阳满怀时幼稚的我撞进寒山寺,金灿灿的佛祖神圣得让我连叩拜都充满恐惧。我看着,自己也当自己是个路人,思想在脑海里停止了,至今也不能想起在佛祖面前我的心里许了什么愿,除了敬畏什么感觉都记不起。离开以后,我的魂灵向着佛祖叩拜,愿我学得舍得,学会常乐。太阳洒在身上,枫桥上的我亦是游客,停泊于此,心魂安静,听钟声传来,愿安静常乐。

品一杯茉莉花茶,饮一盏江南米酒,听一段小曲,撑一只摇橹小船,看一段风景,遇见一个人、一片天空、一个故事、一个心愿。

喜欢定园的茶楼,喜欢闲散惬意地品茉莉花茶,看江南风情,听姑苏故事;喜欢悠悠的摇橹船,承载着淡淡忧愁跟清雅欣喜,看河岸合欢;喜欢定园墙外街街巷巷挂满婚纱的盛宴,每个角落都唱着关于爱的歌谣。站在十字路口,我许愿,有一日我将要成为新嫁娘,会来这里寻找上苍赐予我的那件嫁衣,寻找关于我的故事的美丽符号。

可是,再见了。

夜幕降下来的时候,我只有往北走,不敢回头。

再见了柔软江南,再见了秦淮金陵,再见了姑苏人家。

我用一颗北方人粗俗的心做一场关于江南的精致的梦,醒过也醉过,故事终未尽,思念日日悬。

我的远方优秀作文 第3篇

1983年出生,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教师,北京市东城区区级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员。

自画像

“诗和远方是不劳我们去寻找的,它就在此地,就在我们再寻常不过的生活里。”张聪如是说。

2002年,张聪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人文社科实验班,获得了亲炙当代文化大家的机会。何兹全先生的“历史导论”,王宁先生的“古代汉语”,童庆炳先生讲授的《文心雕龙》,为他拓展了文化视野,奠定了文化底色。回忆起在大学学习的经历,张聪说,他所获得的不仅是学术知识、治学方法,更是人格精神的“熏染”。

“不因人热—这是《汉书》上的话。聂石樵先生把它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也用它告诫我们。不因人热,热我所热,就是我们的追求。”张聪说道。

在传统文化中舒展生命

近两年来,张聪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史家小学传统文化课程的建设上。

“我们想到传统文化,总会联想到‘诗云子曰’等古板的规训。其实,传统文化是活泼泼的,是能够感染人的,是可以浸润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里去的。它不是拘束生命,而是让生命舒展开来”,在采访中,张聪对记者说,“我们传递给小孩子的不应该是僵化的教条,而应该是传统文化中最富于生命力的部分。‘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真的在孩子心里激起波澜,他才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从这一理念出发,张聪参与建构了史家小学“经典积累”“文言文初阶”“文化体验”课程。

“经典积累”课程以“国子监官韵诵念”为载体,和孩子们一起,按照传统调式、语音,诵念《孝经》《论语》。“在课堂上,我们努力恢复传统的教育样式,向孔夫子行礼,向老师行礼,同学间互相行礼。在行礼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生发起心中的虔敬,只有心生虔敬,才会打开自己的内心,倾听往圣先贤的教诲。”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积累经典,张聪还倡导孩子们抄写经典。反复读、抄经典,这样做会不会太机械了?面对这样的提问,张聪笑说:“英国的沛能·西在《教育原理》里说,儿童为着正当的生物学理由喜爱反复熟悉的东西,这是他们控制自己小天地不可缺少的手段。我喜欢书法,有时候一个字会练上十几遍、几十遍,每一次反复都是一次创造。其实,我们需要降心去理解传统的教育方式,传统教育方式是很有魅力的。”

“文言文初阶”是张聪倾注了很多感情的一门课程。“我们学习英语有分级阅读,学习文言文为什么不可以用分级阅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呢?”张聪按照不同文体,为孩子选编一两百字的浅显易懂文言文,引领他们由浅至深地走进传统文化的世界。

在介绍古代书信部分,张聪和孩子一起辨认木牍上残缺漶漫的“黑夫家书”,体味两千多年前秦国普通士兵的思乡之情;解读苏轼贬谪黄州后的信札,品味“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的襟抱;走进韩愈《与孟东野书》,感悟旷世知音关山悬望的浓浓愁绪。—“传统文化未必都是高头讲章,最能打动孩子内心的是平凡而隽永的情感。希望这些文言文能增加孩子对生活的感受力,让他们的心敏感、柔和起来。”

张聪还努力增加文言文课程的综合性—状物小品单元,他为孩子选取梁朝刘峻的《送橘启》。上课前,张聪先和学生一起观赏宋人的《橙黄橘绿图》,解读王羲之的《送橘帖》、米芾的《惠柑帖》,了解古人吃橘子的方法,再一起吃着橘子聆听楚辞《橘颂》的吟唱……让文化如细雨般渐渐浸润孩子的心灵。

叙事类的文言文,张聪会让孩子们改编成文言文小剧表演。在情境运用中增强文言文的语感。2015年6月,孩子们表演的文言文小剧《愚公移山》登陆央视少儿频道,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也是对这一独特的教学样式的肯定。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张聪强调文化与生活的对接,认为文化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本身。在“文化体验”课程中,张聪组织学生走近“古代度量衡”、走近“民俗节日系列”。上巳节,张聪和孩子们一起辨识草木,品读诗歌,体味大自然勃发向上的生命力量;端午节,他与孩子们一起系五色绳,挂艾香包,感悟浴兰解粽的文化内涵;冬至节,他与孩子们一起做民俗报,画消寒图,解读一阴一阳的流转轮回。张聪希望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智慧的精华,理解先民的思维方式。

在张聪的微信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与学生的诗歌唱和,看到课堂上学生的文言文创作,看到他运用古文字帮助学生识记汉字的奇思妙想。一位毕业的学生在微信中这样写道:

“小学阶段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听张老师给我们讲甲骨文,说字源。当我们盯着一个汉字,猜它是什么意思的时候,张老师就在黑板上画出一个人,然后一步一步地告诉我们它是怎么演化成现在的汉字的。真想回到小学,再上一次字源课。”

张聪说,他最初的梦想是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工作。冥冥中,是命运的安排让他走进了小学的课堂,“是孩子们期待的目光,让如此平凡的我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所在”。

道不远人,梦想也是不远人的。

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闲暇时,张聪会创作一些儿童故事,他并不把这看作是分外的事情,而是当作他教育生命的一部分。张聪借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的话说,所谓“关心”,就是“倾听”与反馈,而他的儿童故事创作,就是在反映他对学生内心声音的“倾听”。

张聪的儿童故事不是说教式的,他更愿意站在孩子的立场感受世界,借儿童之口传递自己的思考。在他的笔下,有提着灯笼为人们照亮道路却被人们一次次忽视的小姑娘;有和想象中的人物一起漂泊在湖里、只要有人愿意听他讲一个故事就可以上岸的男孩。在他的故事里,孩子的内心装着一只美丽的青鸟,父母在追寻青鸟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孩子内心世界的丰富;在他的故事里,孩子要把度过“不乖的一天”当作自己的生日礼物,在小小的“放肆”里完成了自己的梦想。他还以《一片落叶》为题,和孩子探讨起“死亡”这个话题。

张聪是瑞典儿童文学大师林格伦的“粉丝”,他笔下的人物也或多或少会有一点“长袜子皮皮”的影子—不是循规蹈矩的孩子,对于成人的世界有着小小的“反抗”。

“我可能不是一个愿意用‘以为轮’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的老师。”张聪希望能在教育中把握学生生长的律动、顺应孩子成长的节奏进行引导,他希望借助故事纾解孩子内心的焦虑,让他们的生命得到舒展。

“罗素说,在孩子的成长阶段,如果他的本能不断受到压抑,在他长大后更容易仇视周围的环境。所以,作为大人,在教育中,不作为很容易,不说教却很难。”

张聪的故事受到许多孩子的喜爱,有的孩子为他的故事配上了插画,有的孩子会把朗读故事的音频发给他。对儿童故事的创作者而言,这些应该是最好的奖赏。

张聪教过的毕业生更像是他的朋友。张聪每年的生日都是和毕业生一起度过的。“你教过的学生是很容易成为你的朋友的,因为,是你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还有幽默感。”

黎明前的陪伴

2014年10月,张聪获得“2014小学语文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特等奖;

2013年11月,获得教育部第五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2013年7月,获得全国第二届“教育艺术杯”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

……

提到这些荣誉和奖项,张聪强调这应该归功于整个教研团队的不懈努力和无私付出。东城区教研室和史家教育集团为他的成长提供了沃土。史家集团王欢校长、陈燕校长,区教研中心蒋杰英老师……张聪列举了一位又一位为了他的成长无私付出的“贵人”。

当问到几次大赛中最让他难以忘怀的事情时,他的回答是—师友的陪伴。

2013年,张聪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那段时间他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期”。第一天的比赛并不顺利,第二天进行赛课,只有24小时的准备时间。在这24小时里,大家和他一起并肩作战,梳理教案、推敲语句、反复演练。“熬了一夜,课准备好了,天还没有亮。那段时间是最煎熬的。大家陪着我,静静地坐着,等待黎明的到来。这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一幕。”这种感情或许是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但却流露于他的眉宇之间。

采访中,张聪谈到了电影《海上钢琴师》里不愿下船的1900:“和他一样,在课堂上,我已经经历了全世界。这里就是我的‘诗和远方’。”

远方,有我的父亲 第4篇

曾经,我对父亲一无所知。他长年在外到底是怎样过活的?他一年胜似一年的消瘦和苍老到底是为什么?他脊梁上、手臂上的伤疤是哪来的?还有,他过得真的像信上写的那样“很好”吗?我一直以为,我是没有必要去为这些问题伤脑筋的。我更热衷于的,是整日盘算怎么来说服母亲让我多看会儿电视;用什么办法来隐藏自己日益可怜的考试成绩,甚至买来假奖状,寄给父亲,让他相信他的女儿依旧像以前一样的优秀。这样的情形持续了两年,直到我初中三年级那年的冬天……

和往常一样,作业做了一半,我就坐到了电视机前。正在看电视的母亲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正当我庆幸又躲过了一次母亲的数落时,眼睛却被电视上的一幕深深地刺了一下。那是一排排水泥板搭建的简易工房,四面透风的小屋里挤满了端着水煮白菜狼吞虎咽的民工,我看得有些心酸。

母亲起身关了电视,注视着我的眼睛问:“很可怜,对吗?”

“他们真的不容易。”我应声说。

“那里有你的父亲!”母亲一字一顿地说。

蓦然,我的脑海里一片空白。母亲不知何时走了出去,偌大的屋子只剩下我一个人,霎时空落得人心里难受。想起父亲,想起在被我可怜的那群人里居然有我的父亲,懊悔、愧疚、悲哀一起涌上心头。

我曾为小说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而慷慨洒泪,也不止一次对流浪在外、无家可归的孩童生出同情,独对我的父亲——这个世界上最疼我爱我的人,冷酷得近乎残忍。他的关爱和付出被我视作理所应当,我肆无忌惮地向他索取了十几年。从可口的零食到漂亮的衣服,从小时候被我视为炫耀资本的零花钱到中学时几千元的学习和生活费用,从无微不至的关爱到今天所谓的自由空间。我的胃口越来越大,大到父亲日渐力不从心,大到他不得不离开家,到不属于他的城市挥洒汗水,像一只城市里的乡下鸟,不停地奔波,不停地找寻。找寻的,是女儿的未来。

他也许从来不曾想过,他所以为的“懂事”的女儿,竟会一面不屑着他的同伴们,一面心安理得地“骗取”着他的爱。而对于他给予我的爱,他从不曾有过半句怨言,只因为,我喊他爸爸,我是他的女儿。

“那里有你的父亲!”就是这句话,让我在两天后的志愿书上填报了重点中学。四面八方怀疑的目光让我清醒地认识到:三个月的时间补齐荒废两年的功课几乎是个梦想。就是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三个月的时间我没有一天睡眠超过5小时;因为就是这个梦想,我手臂上为了防止犯困而用圆规扎的小孔不下一百个。

终于,中考过去了,父亲也工期结束回到家。见到我,他的第一句话不是问我的成绩,而是心疼地问:“丫头,怎么瘦成这样?”触摸着手臂上还隐隐作痛的千疮百孔,我告訴父亲:离重点线还差21分。父亲故作轻松地说,考不上也没关系,反正他已经挣够了我的高价学费。望着父亲日渐苍老的面庞,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转过身,泪如雨下。

高中开学的日子到了。收拾好书本,我又一次走进了初中校园,因为我要让父亲有一天能拿着女儿的大红喜报,而不是比别人多出几倍的血汗钱。一年的时间转瞬即逝,我付出了所有的努力,而父亲,一直混迹于千千万万的民工大潮中。又一个骄阳似火的6月来了,我再次参加了中考,父亲也从遥远的深圳赶回了家,当他得知我以超出重点线28分的成绩被重点中学录取时,又黑又瘦的父亲笑了,我却哭了。

如今,17岁的我,读高中二年级,成绩名列前茅。不久前爸爸从广东打来了电话,他让母亲转告我,今年过年一定回家,让我安心。泪水迷蒙中,我仿佛看到在归家的民工队伍里,父亲的脸上写满了急切和期待。站在一旁的母亲用手指向人群,充满安慰地说:“孩子,那里有你的父亲!”

——选自《青年文摘》

【品读借鉴】

父爱,亘古不变的主题。世上有很多个父亲,但是诠释父爱的只有那一条。本文通过女儿对“远方的父亲”的一点点的认识和了解,诠释了父亲对女儿的默默付出与深沉的疼爱,表达了女儿的深深歉疚感和对父亲深深的依恋。好父亲,是灯塔,照耀着儿女前行的路,也是一把伞,为孩子遮挡风雨,更是一座山,给孩子力量,还是一间屋,是家的避风港,因此“远方,有我的父亲”是一种象征,更是一种情怀,是脉脉亲情的一曲赞歌。

我的远方作文 第5篇

也许是天意,老天将我们三个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她们两个也都是外地转过去的。就这样,人生地不熟的我们成了关系密切的好朋友。纵然她们也是外地人,可毕竟她们也是安徽省的。

暑假里,每每遇到那儿的人,说些外地口音的普通话,即使我是洗耳恭听,我也听不懂,这就该轮到她们出场了,她们不辞辛苦地为我解说,并帮我翻译。

我们也都该报名了,我们在一所学校读书,我们还住在隔壁,这也许就是天意吧!我是她们之间最大的一个,一个比我小1岁,名杜益,一个比我小2岁,名陈颖。

偶然的一个机会,我们在一起玩过家家,我自然是“爸爸”,杜益自然是“妈妈”,陈颖就是“宝宝”了。于是我们提议,我么干脆结拜姐妹。人们都说“童言无忌”,可这是我们经过多次考验,达成的一致意见。虽说是结拜,却办的轰轰烈烈,我们对天起誓,我,大姐,杜益,二妹,陈颖,小妹,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从此,我们便更加形影不离。

还记得小时候,我们一起玩过家家,躲猫猫,猜谜语,做冒险的游戏,反正只要是法律不禁止的,我们都做过。

如今,我却与你们远离,犹如牛郎与织女那样遥远。我们虽远在天边,却近在眼前,我们将永不分离,有一种长久的友谊将我们紧紧地结在了一起。

近几年,我总是幻想着有一天,我们还能够重逢,还能是好姐妹。

如今,回想起过去的种种,我不觉得有点心酸,眼泪控制不住,在眼框里打转转,不由自主地往下淌

我的远方优秀作文 第6篇

生命是一个缓缓前行的过程,你或许会败北,或许会迷失自己,但只要不曾放弃那抹微光,梦便一直都在远方等着你。

远方有光,点缀夜的寂凉。

“五金王”吴敏霞从陪衬到中国女子跳水队的王牌,来的辛酸她咬牙坚持,身体素质不如人便用高强度的训练来补足。正如她所说:“这是工作,不投入怎么能做得好呢?”国际级巨星成龙是从“跑龙套”开始自己的电影之路的,但也正是因此从最底层的演员做起,他这一路走来才步步扎实。从影几十年,如今的他,实至名归,成为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得主。

吴敏霞坚守那抹光,功成名就;成龙坚守那抹光,书写传奇。是的,所有的坚持和付出终会给你意想不到的回报。

远方有光,谱写诗的 篇章。

在通往成功的这场征途里,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义无反顾地向前迈进,才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绚烂的一笔。居里夫人曾说:“在捷径上得到的东西决不会惊人。当你在经验和决窍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成名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霍金战胜疾病,升华自我;曹雪芹忍受苦难,创作辉煌。

远方的光微弱却也闪耀动人,不忘初心,执着追求,终会铸就不朽的一生。

远方有光,指引梦的方向。

在追梦的旅途中,照亮你前行的便是心的一往无前。顾炎武曰:“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树尚且要深深扎根于地底,一点一滴地汲取养分,才能生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人又有何畏惧?“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一个人只有经历种种困厄才能磨炼出一颗坚韧不拔的心,那时候的他将所向披靡。“最是人间留不住,红颜辞镜花辞树。”时光荏苒,匆匆易逝,需把握当下,努力向前。

流逝的只是岁月,留存的便是信念。努力追逐梦想,远方的光触手可及。

在前往远方的道路上,我们只能一路向前,或结伴高歌而行,或踽踽独行。是的,诗与梦的远方,是扬帆起航。

远方有光,我心所向。

作者:李姝琪

指导老师:谭文淼

我的故乡在远方作文 第7篇

我的故乡是南通一个不起眼的一个小乡村。那里,看不见高楼大厦,只有那或高或矮的平板瓦房散落在农田间;附近没有超市,连买一根针都要跑到十里外的小镇集市上。故乡虽然没有大城市那般繁华与便捷,但在那儿生活的日子是我心中最美好的一段记忆。

放学后,我和小伙伴们时常结伴来到树林里,书包一落地,大家就开始争先恐后地抢占“领地”。有的爬上树,惬意地躺在枝丫上,往嘴里扔一颗野果,眯着眼睛细细品味它的味道;有的坐在树下,望着从树叶的缝隙里透过来的阳光,侧耳倾听鸟儿们悦耳的歌声;有的则躺在草丛中,嗅着泥土、青草、野花的混合芳香,闭上眼睛想想一天中发生的趣事,全然不顾泥土弄脏了自己雪白的衣服……即使在家做作业倦了,也可以望一望窗外那遍野的绿色和蓝天上悠悠飘荡的白云。在人声鼎沸的集市小镇上,买上块脆饼或糖糕,趴在爷爷那弯曲的背上,急不可耐地往小嘴里塞;或者摘根狗尾巴草,一路边嚷边跑,直到摔个跟头才肯罢休。

然而现在,这一切的一切都已变得那么遥不可及,我所拥有的只有无尽的思念。记得也是在这样一个细雨迷蒙的日子,我们全家窝在集市的一个小摊上吃饺子。当听到长辈们在谈论送我去上海读书时,我异常兴奋。一想到将要去到那么一个繁华有趣的地方,我就坐不住了,立刻一跃而起问道:“什么时候出发?”话音未落,我便听到了爷爷奶奶那微弱的叹息声。我不明白为什么,只意识到自己问了个不该问的问题,便怏怏地坐下了。

时光飞逝,我在上海已经生活了六年。在这里,我失去了昔日的轻松、快乐。虽说有树,但不成林;虽说有超市,只有喧闹却失去了集市的热闹;做完作业,打开窗户想透透气,然而扑面而来的气息混浊不堪;四周全是高楼大厦,看不见漫山遍野的绿色;总是灰蒙蒙的天际,看星星也成了奢望;寻觅不到幽静曲折的乡间小路,宽阔的马路却成了飙车族的天堂……

我的远方优秀作文 第8篇

2010年中考作文的命题意图已在尽量避免学生的宿构与套作, 从阅卷情况来看, 宿构现象不甚明显, 但套作现象依旧普遍存在。或许因为题目中的“行者”一词文言味与书面味较重, 使得套作的文章难以将已有文章和谐有度地与题目糅合, 显现“生硬”之气。此类文章中语言优美老道的仍旧占尽便宜, 获得较高的分数,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焦点。

2010年的作文阅卷, 我们很多时间在判断学生的作文是否为“套作”!套作对于考场作文而言, 无可厚非, 最起码说明考生能在考前去积极准备。但在阅卷中, 我们更遗憾地发现, 大部分所谓套作的文章“生搬硬造”的痕迹太重, 这种“照本宣科”式的套作反映出的是学生临场应试的思路枯竭与思维呆滞。

我记得有一老师说得很在理, 他说:根据作文提示语以及题目中的双引号, 命题者的意图很显然是把行者定位于“行动者”, 而非“行走者”“旅行者”, 一个学生只想着让作文的语言优美, 却丝毫不考虑题意方向, 非得把一篇写过的自认不错的关乎“旅行”的文章搬来, 这样固执, 是不聪明的, 学习的潜力也是有限的。

在我看来, 这种为了美化语言而不顾及题意本身的套作, 是贵族式矫情作文的代表, 有文而无质。那么多的学生写江南古镇, 几近雷同的意象, 青石小路、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古树、老者、雨天、悠长的小巷, 我们读到的是陈旧的情节、因袭的感悟, 丢了生活, 丢了真实, 似乎他们有不期之约——做一个“伪行者”, 做一个“伪小资者”。

是的, 我们很欣赏那类文化味浓浓的文章, 那种谈古论今的智者之象, 文学艺术历史哲学都可拿捏的磅礴之势, 这更像是中世纪的贵族沙龙, 考场中能出现这样的文章, 实在是令人欣喜, 但这样的文章毕竟寥若晨星。我们不应该遗忘我们是“生活”的“行者”, 我们是“平民行者”“草根行者”, 我们是在烦琐的生活中行走并行动着的行者。可是我们几乎读不到平凡真切的“生活味”, 读不到蕴蓄在生活中的力量。

2010年作文较之往年, 更是一种心怀的打开, 情感的唤醒, 行动的实践, 是一次由内而外的演变, 是一次由阴向阳的转折, 是一次由柔到刚的过渡。读这个作文题目, 莫名地感受到一股力量, 似乎是一股变异的力量, 似乎有一种“时代责任在身”的担当冲动。但若从我个人的阅卷体验来看, 这样一种力量、一种担当在学生的文章中普遍被弱化或者说几乎没有。

印象中有三篇文章则颇有气势。

一篇是寓言体文章, 以俗话“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一句展开想象, 虚构了一个癞蛤蟆王国的离奇故事, 讽喻当今“好高骛远”之社会现象, 笔触甚至碰撞学术领域, 辛辣地讽刺了“噱头大”而“本事小”的务虚者, 最后以蚂蚁的“脚踏实地”为据发出“做一个行者”的呼唤。整篇文章行云流水, 气势如虹, 颇有大家之气。

第二篇是对当下教育稍有微词的文章。学生以身边的教育现象写起, 直率地指出个别老师“言传”而不“身教”, 比较恰当巧妙地将“身教”与“行者”联系起来, 大胆地表达了个人的心声, 隐隐透露一定的愤慨。整篇文章综合地看, 虽不属上乘之作, 但从评分指标看给二类文的中档分数是应该的。但也有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如此评判教育是不当的, 觉得学生应以阳光的心态看生活看社会。老师的观点自然没错, 但我个人则以为此文并非传达出消极阴暗的负面情绪, 而是一个年少的中学生以其真诚的心来讲述教育中的确存在的现象, 来表达他的一种困惑, 而这种困惑恰恰是个人的一种思考。比起那些“伪行者”“俗行者”, 我觉得他更值得肯定, 他似乎告诉我们一种“我思故我在”的哲学状态。

以上两篇文章, 表现出了一个中学生应该拥有的可贵品质, 即思维品质, 这也恰恰是阅卷中我们深深感慨学生缺失的。

第三篇是一个男生 (文中看出) 为母亲洗头的故事, 文章选择了一个生活中的小点, 娓娓道来, 显出了几分“铁汉柔情”, 折射出“表达孝心应及时行动”的意思, 很有“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意味。文中有一细节令人回味, 儿子要给母亲洗头, 母亲很意外却答应了, 儿子给母亲洗头时, 看到母亲脸红了眼眶也红了, 我觉得只有生活中的亲历方能抓住这样的细节瞬间。母亲脸红则是出于女性的心态, 母亲眼红则是出于母性的情怀。而此时的儿子看出母亲的娇羞与感动, 这其中有一个男子汉的心态更有为人子的情怀。这使我想起了周润发拍的一个洗发水广告, 那是一份刚性而阳气的温暖。

这篇文章, 表现出的则是寻常百姓家的生活气息, 我们能看到一个男孩子正以自己的行动成长为小男子汉, 欣赏此文就在于那种十足的“生活味”。我个人以为这样的文章才是抓住了生活的本源, 应该渐渐成为学生习作的主流与考场的常态作文。

以上三篇文章给我的力量之感就在于学生成长的暗流涌动, 这种对现实的敢于审视, 对生活的能够体验, 似乎让我看到一种力量的萌发。

作文阅卷教师感慨良多, 为什么那么多的考生选择捡垃圾、车上让座、给乞丐钱这些庸常的材料呢?为什么让心灵颤动的文章那么稀缺呢?我们可以感慨学生选材的单调、视野的狭闭, 但不必纠结, 因为这的的确确是当下一些学生所能讲述的生活了。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琐碎而庸常的, 那么取材的庸常也就无可厚非了。央视“东方时空”里有一档节目叫“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 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提倡的真实的写作态度。咱老百姓的寻常日子和庸常故事中自会有渺小的力量、朴素的感动、简单的哲学。可是我们在学生的作文中读不出这一切, 换句话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大部分的学生其实并没有真正地“生活”在“生活”中。一个远离了真正意义的生活的学生, 一写起作文来, 所能做的自然就是把打小学起就写烂了的故事再拿来炒炒。所以一写妈妈就是雨中送伞, 深夜背我上医院;一写友情就是好朋友因误会而闹矛盾, 然后他要去远方了, 我拿礼物送他, 两人合好了;一写公交车就必然发生让座的事儿……要解决起这个问题, 以我陋见, 恐怕是社会问题, 而绝非仅仅是教育能解决的。

罗·勃朗宁在《指环和书》中早就做过总结:“故事永远是旧的, 又永远是新的。”不同人会遭遇雷同的故事, 但不同的思维方式会决定故事的可写性不同, 不同的叙事方式会决定故事的可读性不同。而这个问题要解决起来更多应该靠教师的力量与能耐了。这也是我2010年阅卷最深刻的感受, 即学生思维品质不发达, 学生叙事能力不强大。当学生缺乏这两点, 又想赌一把得高分, 那拿平时不错的文章去套作也就是太容易理解的行为了!自然地, 如果能以这两点为抓手, 进行具体的写作训练, 我们就不会因为材料庸常而感慨, 因为学生可以比较精彩地将庸常生活“演绎”成一个具有一定可读性的故事。

追本溯源, 要演绎出一篇好文章, 不能忘“本”, 也就是审题。但从我的“阅卷”感受来看, 大部分学生缺乏“应题而作”的意识。

2010年的作文题是一个需要双向审题的题目, 除了关注“行者”之外, 还得关注“做”, 若从英语的时态来说, 它应该是一个“进行”时态。而部分学生忽略了“做”字, 不知不觉中将题目偷换成“我是一个‘行者’”, 时态也就变成了“完成”时。部分文章铺陈叙述的是做一个行者的原因, 然后基于此点明自己要做一个行者, 不知不觉中将题目偷换成“要做一个‘行者’”。

作文提示语的第三段话“做一个‘行者’, 行动着, 感悟着, 收获着……”是一个层次分明的提示, 它提示了内容的三个层面, 也提示了表达的三个层面, 即从叙事到抒情再到悟理。考生若能有心于提示语本身, 文章自然会有层次感, 而非我们在阅卷中所看到的令人揪心的杂乱无章。我想不是学生缺乏“审题能力”, 而是压根儿就缺乏“审题意识”。

从学生的作文现状去反思, 我们应从培养“写作能力”角度去观照我们的作文教学。在我看来“写作能力”折射的是一种生活能力、思维方式, 写作能力首先要培养的是“应题而作”的意识。当我们花费了许多时间与精力对学生进行写作的训练, 最后发现学生写的是一篇与题意无关或辞不达意或不知所言的文章, 那实在是很揪心的事儿。打个比方说, 你做了长期的跑步训练, 可是最后你不管终点的方向, 这是怎样的思维方式呢?再打个比方说, 你去某个部门办一件紧急的事情, 本当言简意赅, 可你磕磕巴巴的, 这又何尝不是生活能力的缺失呢?

我以为若缺乏了这样一个写作的基点, 而训练起了语言、构思、剪裁等写作能力, 那就是舍本而逐末。若学生已经基本具备审题的意识与能力, 再给予相应的思维品质与叙事能力的训练, 那我们就不会为学生的作文而哗然一片了。可见, 作文是能教出来的, 能练出来的。

我的妈妈在远方 第9篇

不合身的运动衫

一天下午,筱童走进心理咨询室,穿着一件明显不合身的耐克牌短袖运动衫。运动衫是天蓝色的,洗得发白,拉链歪歪扭扭,紧紧箍着筱童发育丰满的身体。

“现在中学生流行穿小衣服吗?”我开玩笑,试图缓和房间里的紧张气氛。

“这是妈妈送我的生日礼物。”筱童说,又补充道,“这样的衣服同学们都在穿,耐克,或者阿迪达斯。”

她是一名中学生,16岁,刚参加完中考。毕业告别会上,她的班主任戴老师爱怜地摸着她的头,无语地把我的名片塞给她。戴老师和我认识,曾向我说起过她。在班里,筱童是个特殊的孩子,因为她孤独、沉默,从来不和同学们一起玩耍,当然也从来不与同学们发生冲突。课堂上她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当然也不会主动问问题,但如果老师提问她,她的回答总是令老师满意。集体活动时,如果少了她,同学们不会发现;就算她到场,也是远远躲到一边,用落寞、无神的眼睛望着大家。全班乘车出行时,她会第一个冲上车,为的是抢到最后一排角落那个座位。戴老师对我说,这个孩子你要帮一帮,费用能免则免吧,她家没钱。我说没问题。

现在,筱童拘束地站在我面前,眼神慌乱,就像在教室里,站起来等着老师提问。

“去年的生日礼物吗?”我们在沙发上面对面坐下,我指指她的运动衫,用恭喜的口吻说,“看来这一年你长高了不少。”

“不是的,是我13岁生日时得到的。那年我考上了初中,妈妈很高兴,去专卖店买的。”

我愕然。一件运动衫穿了整整三年,难怪显得小呢。看来筱童很喜欢这件衣服,或许因为是妈妈送的,或许因为它是正版名牌,或者两者兼而有之。

“听说你的生活自理能力很强,是班里最强的一个。”我继续拣好听的说,“能告诉我你是怎么自我培养的吗?”

“不能叫自我培养,是生活所迫。我从10岁就开始自己照顾自己了。”在我的诱导下,她的话匣子被打开了。在她声音很小的叙述中,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孤苦无助的小女孩……6年前,她的姥爷经过五年的痛苦治疗,终告不治。葬礼结束的当晚,她的爸妈彻夜不眠,为欠下的25万元医疗费发愁。过了姥爷的头七,妈妈就踏上北上的火车,去武汉打工了。她的爸爸在当地一家销售公司做推销工作,薪水微薄,但为了照顾女儿,不能陪伴妻子远行。“妈妈在全国各地东奔西跑,哪里有展销会,她就去哪里,卖一些低成本的商品,赚钱不多,很辛苦。爸爸为了推销产品,经常陪客户喝酒,很晚才回家,所以我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筱童说,她10岁起就自己洗澡,自己煮方便面。“我给自己梳马尾辫,当时一只手还抓不住所有的头发。”

筱童在家很少跟爸爸说话,因为爸爸意志消沉,在家只会唉声叹气,骂领导不讲义气,骂客户不讲信用,筱童也不敢插话。妈妈偶尔会打电话回家,问筱童的学习成绩,然后唠叨一番“知识改变命运”之类的套话,很少关心筱童的生活情况。筱童如愿考上初中,妈妈在电话里显得很高兴,说要送她一件神秘礼物。一周后,包裹寄到,是一件耐克牌运动衫,还说这是13岁的生日礼物。“尽管生日已经过去两个月了,但我还是很兴奋。”筱童告诉我,“这是正版耐克,标牌上有防伪标志,我打电话验证过。爸爸为此跟妈妈拌了嘴,怪妈妈溺爱我,其实他是心疼钱。”

我的童年像浮萍

“我讲这些是不是很无聊,您一定厌烦了吧?”筱童敏感地观察我的表情。

“不,我很喜欢听你讲童年的故事。”

“为什么?”

“因为,我的童年也很孤单。”为了拉近与她的距离,打开她的心扉,我撒了一个善意的谎。

她轻轻叹了一口气,说:“那些在父母呵护下长大的孩子真是幸福啊!他们不会理解我们的。”

“所以你懒得跟同学交往,是吗?”我问。

她黯然点头。她告诉我,其实10岁以前她也是在妈妈的呵护之下,是姥爷患病、去世改变了一切。“真难以想象,人患一场病要花那么多钱,更难以理解的是,花了那么多钱也救不活姥爷的命。”她说。

她告诉我,这些年,妈妈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回家,待上几天又要出远门。每次回家,妈妈都会给筱童买新衣服和好吃的,但过完年妈妈收拾好行李准备赶火车时,筱童还是会哭着不放开妈妈的手。开始的一年里,妈妈给家里打电话,筱童都会对着话筒哭,求妈妈回家。从12岁开始,筱童在电话里和妈妈的通话时间越来越短,有时很不耐烦地挂上电话。“妈妈开始去外地的时候,我很想她,有时还会感到莫名的害怕。可是过了几年,我好像麻木了。看着妈妈提着行李箱出门,我也没有什么依依不舍的心情,习惯了。后来之所以不愿在电话里跟妈妈说话,是因为我恨她。隔着几千公里关心我,多假啊,明明是在敷衍我,所以我懒得向她汇报自己的情况。”筱童恨恨地说,说话的声音却还是小小的,像耳语。

“我10岁之前,每天早晨起床后,妈妈都会给我梳漂亮的小辫子。后来妈妈不在身边了,我只好自己学着梳,可总是梳不好,干脆就剪成了短发。”筱童说这话时的表情,好像她剪断的不是头发,而是母女亲情。“那时,我想给妈妈写信,可不知道该寄往哪里,妈妈居无定所。妈妈常说自己是浮萍,可我觉得自己才是浮萍,我的心随着妈妈四处流浪。我的家冷冰冰的,没有妈妈的家,能叫家吗?”

“和爸爸相处得不好吗?”我问。

“爸爸也不容易。”筱童告诉我,妈妈去外地做生意后,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就交给了爸爸。每天早晨,爸爸会提前做好早饭,吃剩下的放进冰箱,中午筱童自己热热吃。筱童上初中后,爸爸换了工作,比以前忙了很多。“爸爸也关心我,但关心的只是我的学习成绩。我们争吵过几次,因为他不了解我,不理解我,总是训斥我。”

前不久,同学们相互填写同学录,其中有一项“最喜欢的人”,筱童填的是“柯震东”。爸爸看到了,大怒,斥责筱童学坏了,早恋了,还扬言要到学校去教训那个叫柯震东的男生。“我都懒得跟他解释,柯震东是个电影明星,在《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中饰演过柯景腾。为此,我们谁也不理谁,两周没有说一句话。”筱童说,“爸爸喝醉了有时会打我,还不许我哭。有时我因为想妈妈而哭泣,爸爸不胜其烦,大声呵斥我。有时我想,如果我的爸爸能像别人的爸爸一样就好了。”

nlc202309021544

读懂女儿的思念

母爱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它无私,而且因为孩子非常需要。如果得到了,孩子会非常满足,而且受益终身;如果得不到,孩子会非常失落,并用一生的时间去苦苦寻找。筱童的问题,根源便是母爱缺失,但我不可能帮她找回母爱,所以,面对她企盼的目光,我一时语塞。

我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让筱童按自己的想象画上树、房子和人。这是一个投射测试。从结果看,她的心理年龄偏小,还停留在十一二岁的阶段。她把自己的内心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当她在生理上逐渐成长起来,心理却停滞在童年的幻想里。正如她的身体已经长大了,却穿着明显过小的衣服。她的注意力更多指向内心,现实感不太好,考虑现实问题的能力有点欠缺,做事随意,情绪化比较明显。但总体而言,她的心理健康水平还是比较好的。

我对筱童说:“你是一个善良可爱的女孩,你的童年不那么圆满,算是人生的遗憾,但谁没有遗憾呢?要学会克服这种缺憾感,把注意力放在今后的人生上,不要总是回头。另外,妈妈背井离乡是生活所迫,她和你一样,也在经受思念的煎熬,要多理解她。现在通讯技术那么先进,多和妈妈联络不是难事。爸爸对你的教育方式不妥,但不代表不爱你,多与他沟通,冲突一定会减少的。重要的是,你要主动,不能总是自怨自艾,顾影自怜。”

我和筱童约定,以后每周六的下午她来咨询室和我聊一个小时,平时也可以用手机短信的方式聊天。我希望用这种陪伴的方式帮助她慢慢走出童年的心理阴影。

随后,我通过戴老师,约见了筱童的爸爸,并当场与筱童的妈妈通了电话。我告诉他们,对于孩子来说,亲情的需要和满足比对物质的需要和满足更强烈,父爱和母爱的缺失已经对筱童的人格发展产生了明显的消极影响,尤其是母爱缺失,对筱童情商发展的负面影响更为明显。“要读懂女儿的思念。”我说,“那不仅是缠人,而且是一个重要信息,说明女儿需要妈妈的陪伴。如果没有条件陪伴女儿,至少可以多打打电话。”

当筱童的妈妈得知女儿仍穿着三年前的那件运动衫,顿时痛哭失声。她表示,一定想办法调整自己的生意,回珠海发展。“孩子没有完美的童年,我不能再让她没有完美的青春期。这时候,她可能更需要我。”我为她的及时觉悟而高兴。

筱童的爸爸检讨道:“为岳父治病花光了家里的所有积蓄,还欠了大笔外债,我心里有怨气,老婆常年不在家,我更不满意,不知不觉把情绪发泄到女儿身上,是我不好,如果来得及,我以后一定要做一个好爸爸。在还清外债之前,我要先还上欠女儿的亲情!”

筱童不知道我与她的父母谈过话,但在随后的日子里,她感觉父母变了,变得越来越像“别人家的爸爸妈妈”了。

【编辑:陈彤】

我的故乡在远方作文 第10篇

每当在书本上触及到有关故乡的任何字眼,我的心中都会涌起一阵悸动,一股莫名的喜悦,似乎家乡就在眼前,可那景象却像隔着厚厚的雾霭,影影绰绰的有个影子,总也看不清。

然而就在今年暑假,去旅游的时候,火车驶过了故乡。

“到河南了。”,坐在对面的老师提醒我道,“你的故乡。”

我惊讶地放下书,微微仰起头,看着窗外陌生的风景,愣了几秒钟。隔着厚厚的玻璃,依旧能听见窗外的乡音。我想说些什么,却终究未能从干涩的喉咙中挤出一字半句,于是低下头继续看《文化苦旅》,不经意间竟翻到了《五城记》中的“开封”一篇。

想起身喝杯水,列车上滚烫的开水让人难以入口。如果,此时能有家乡的塘水润润嗓子该多好……

夏天,我在乡间的小路上奔跑,远远就能望见一塘翠绿。脚下的泥土非但不是燥热难耐的,还被这一塘水滋润得软软的、黏糊糊的。待来到水边,才发现荷叶一眼望不到边。风踮起脚,轻盈地走过塘上,所有荷叶微笑着点头致意,而荷花仍旧怕热,悄悄低头藏入碧伞中了……

这亩塘,不是天蓝的,而是绿色的。荷叶面的浓绿,背面的淡绿,莲茎的草绿……这么多的绿挨挨挤挤着,水面一晃,流光溢彩,绿色荡漾……

如今,我已在上海客居近十年,除了记忆深处的荷塘,许多乡景早已淡忘,淡忘到我已无法扯开嗓子吼出一句家乡话。

那年表哥来上海看世博会,我犹犹豫豫,终究还是开口询问起家乡来。表哥哂笑道:“你又犯什么傻,咱们村的人早搬到县城去了。老屋乡下,你也知道,三天两头断电,下了雨那路还能走吗?那屋,就算在,也破败得不成样子了……真不知道你还惦记个啥。你看,这儿多好,不夜城啊!坐窗边就能看见东方明珠、高楼大厦,多气派!”

我摇摇头,继续回忆着当年的故乡,恍如一个梦境。而梦中,出现最多的便是我在故乡的荷塘里驾着一叶轻舟,荡开浮萍,悠悠晃晃地行驶在水面上,让莲花来装点我灿烂的笑容……而那个笑容灿烂的孩子,现在也有了一副冷漠的面容。

明明真实存在过,却让人陌生得仿佛是在遥远的天边……

不过,听说家乡变得繁华了,盖了许多高楼,道路也宽阔平整了。如今坐在车中,听见故乡叮叮当当驶过幸福的声音,我开心地笑了,只是因为笑容过于温暖,才又透露出隐隐的悲伤……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我的远方优秀作文】相关文章:

远方优秀征文09-01

我的远方作文600字06-11

遇见远方作文07-09

远方的回忆作文06-16

作文远方600字06-30

远方作文600字07-01

中考作文范文远方08-15

远方的思念高中作文05-11

作文来自远方的信06-04

向远方进发初二作文06-13

上一篇:必读书籍分类推荐下一篇:美丽的兴隆山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