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甲午风云有感

2024-05-30

观甲午风云有感(精选13篇)

观甲午风云有感 第1篇

观《甲午风云》有感

近日,在学校的要求下,我等观看了历史题材电影《甲午风云》,对其中英勇无畏的气概颇有感受。

在近代的中国历史上,清政府的懦弱行为所处可见,这为日本人挑拨时段提供了一个机会。《甲午风云》这一部影片展现甲午海战这一历史事件,悲壮地歌颂了海军将领们威武不屈的英雄气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者的侵略本质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1894年,蓄谋侵华已久的日本帝国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鸿章及其亲信方伯谦等极力主张求和。邓世昌两次请战均遭李拒绝,并因揭露方伯谦而被革职。日寇不宣而战,民愤四起,在海战中,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作战,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击中日军旗舰“吉野”号。最后因弹绝,邓世昌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但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牺牲。

邓世昌明明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比当时那个官员各种中饱私囊各种花天酒地各种结党营私要光辉地多。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该是寻求一种气节,去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很高兴,他做到了。做得英勇无畏。我们一定要学习他这种英勇无畏,大公无私的高贵品质。

观甲午风云有感 第2篇

“撞沉吉野!撞沉吉野!”这是《甲午风云》中最振奋人心的一句话,也是令我记忆最深的一句话,这句话让我牢牢地记住了那段历史。

影片中许多片段都是鲜明的对比,如‘高升’号上一千多名陆军将士,在敌船的炮轰下宁死不降,与船具毁,而管带方伯谦却扯上了白旗;渔民冒着生命危险智擒外国间谍,而贪生怕死的官员却在谈判桌上妥协谈判„„正是那些为国而战的英雄,才让历史显得那么悲壮。

主人公邓世昌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忠臣良将的化身,英勇无畏,舍生杀敌,追求真理而不畏权贵

“东沟海战如天墨。炮震烟迷船侧翻。”黄海上空弥漫着浓浓的黑烟,半空中飘扬着许多五色旗,随着震耳欲聋的炮声,几艘敌船慢慢地下沉,炮弹飞快地落到海面上,溅起了数米高的浪花,船被震得左右摇晃,恐怕再来一个大浪船就要翻了,可能没有什么比这场海战更可怕的了。

“致远鼓楫冲重围,万火丛中呼杀贼。”在“致远号”被敌船包围,已经多处中炮,炮弹打光的情况下,他仍带领着船上的士兵坚持战斗,一点退缩的意思也没有。敌船离“致远号”已经不远了,但甲板上的邓世昌并没有慌张,是那么的从容镇定,表情严肃地下达了最后一个命令――开足马力,撞沉吉野。“撞沉

吉野!撞沉吉野!”三百多个声音凝结在一起,永远地回荡在黄海上空。应和着海水的波涛声,夹杂着轮船的机械声,“致远号”开足了马力,像一把利剑,驶向了“吉野号”船上的水手都站在甲板上,瞪圆了眼睛,目不转睛地瞪着“吉野号”。敌人便撤退边发射鱼雷,致远号”被鱼雷击中,缓缓地下沉。

“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倘若当时的所有官员都像邓世昌一样,就不会有那些屈辱的条约了。

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有时十分相似。“如果一味地忍让,就会被挨打。”这是我看完影片的感悟。联系到现在的国际形势,如果总是一味地忍让,历史将会重演。

当然,我并不是想要挑起战争。

是的,中国人民热爱和平,但为了保卫和平,从不也不害怕反抗侵略战争,中国人民绝不能容忍外国的侵略,也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

记住那段历史,是我们努力的动力。

记住那段历史,才能珍惜现在的和平。

记住那段历史,因为战争就在身边。

观《大国崛起》有感 第3篇

对于大国该如何定义, 在百度百科上有如下解释:古时, 指强大的诸侯国。 而如今, 其常表示在国际体系中, 那些权利与资源相较于其它国家, 具有显著优势的国家, 与强国的含义相像。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 大国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等十个国家。 但在我个人看来, 对于大国所表示的含义还是有待商榷的。 比如说《大国崛起》中所描述的国家中, 无论从军事力量, 还是从领土面积来说, 有些国家, 很难将其称之为大国。 例如片中提到的荷兰。

提及荷兰的领土, 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小国, 没有用大国对其定位。 一定会有人反驳说, 同被称为大国的西班牙与葡萄牙的领土面积也很小, 之所以被称为大国, 是因其具有庞大的殖民地。 但即便从这个层面上, 我也很难将荷兰划归为一个大国。 17 世纪初, 荷兰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 积极实施贸易的海外扩张, 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 此时期为荷兰的黄金时期, 更享有 “海上马车夫”之称。 然而, 实际上荷兰的扩张也极为有限。 历史上真正对荷兰具有重要意义的殖民地, 就是荷属中印度, 就是现如今的印尼。 当然, 荷兰在其历史上也殖民统治过其它一些地方, 但如果说稳定占领的, 只有很小的一些领土, 并且并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比如说荷属安德烈斯、荷属圭亚那等几个无足轻重的小地方。

我们所说的17 世纪荷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海上霸主, 但这主要是指其在商业上的霸权, 就战争而言, 荷兰人的实力并没有多强。提及新阿姆斯特丹多数人不会知道是哪里, 其实就是现如今的纽约, 最早被荷兰人所命名, 之所以被改名为纽约, 正是因为荷兰人的战败。

也就是说, 在国家的领土面积上以及军事力量上, 荷兰并不能被称为大国。 作为一个以政治为主体的国家荷兰, 我觉得荷兰人并不具有很强的祖国意识, 而是比较随意的。 当荷兰人移民到另一个国家时, 往往其就不太具有多少祖国观念。 一个很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就是, 移民到非洲去的那些荷兰人, 在其到达非洲后相对较短的时间后, 就称自己为“非洲人”, 称其母语为“非洲语”。 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实际上是荷兰裔南非人, 别人把他们叫做“布尔人”。

所以, 无论是从荷兰的本土, 还是在其本土以外的势力范围内, 荷兰都难以被称之为大国。 那我们又依何根据说荷兰是大国呢?

不过, 毫无疑问的是, 17 世纪的荷兰, 无疑是具备强大世界影响力的伟大国家。 并且直到现在, 荷兰依然具有很强的世界影响力。 这不仅仅是说荷兰人所创造的一些沿用至今的商业制度体系, 比如说股份公司、联省共和等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且重大的影响, 其商业势力其它国家难以望其项背。 并且荷兰的文化也曾经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 以至于日本兰学曾长期成为西学和一切近代知识的代称。 可见, 大国这一概念的界定真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从荷兰的例子上能够看出, 除了军事力量和领土面积两方面之外, 文化影响力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 1991 年, 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解散, 究其根本原因, 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 就是苏联的文化被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所彻底否定, 斯大林甚至列宁都遭到舆论的攻击与抹黑, 导致其面对苏联的解体而无力回天。 所以说, 对于大国概念的定义, 不仅仅是其在经济、科技、军事和国际政治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其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成为当代文明的主流典范和主流话语, 影响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角落。 也就是说, 是能够以自身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 辐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国家, 才能真正的被称之为大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 传承着华夏文明, 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从未出现断层。 18 世纪之前, 无论从军事, 领土, 政治, 商业, 文化方面, 相较于同时期的世界其它国家都远远超越, 这无疑标志着当时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 在18 世纪, 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 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开始崛起, 这些国家相继开展殖民扩张, 并逐步向着大国的方向而发展。 然后同一时期中国正处在清朝末期, 人们思想陈腐保守, 政治制度落后腐败, 没有跟随上工业发展的大潮, 导致其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建国以来, 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进行了改革开放、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物质生活品质逐步提高, 精神文明建设日益进步…… 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时期。 这使得中国再一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屹立在国际局势之中。 虽然, 国内外很多别有用心的人肆意的造谣、 诽谤、污蔑我们的党和领导人, 否定我们的文化和历史、 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 其实质是把社会主义的中国重新拉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制造的思想政治舆论。 但是, 目前的中国确实与“大国”还有一段距离。 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 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 大国崛起 》 对我的重要启示之一便是,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 新教在英国确定了其统治地位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于是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彻底解放了。 那时诞生了一批诸如瓦特、 牛顿等的伟大的科学家。英国可以为出身低微的牛顿举行国葬, 皇室成员、亲王会亲自为他抬棺。 这在当时其它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 更不用说中国。 当时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以至于迫切需要新技术, 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 其根本原因应该是英国相对比较自由和开放的宗教环境, 提供了诞生优惠科学家的宽松空间。

想要进行思想的解放, 其先提条件便是要具有思想。 思想是什么? 用现代科学进行解释就是:思想是大脑细胞的活动, 大脑细胞的活动产生电流, 电流产生电磁场, 电磁场对其场范围之内的物质的电子发生作用, 从而改变物质电子的变化, 进而促进物质的改变。 它是一系列的信息, 输入人的大脑后, 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 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 解放思想最基本的是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 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 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 随着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 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打破习惯惯性和主观偏见的束缚, 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 大国崛起 》 给我的另一点启示便是要善于学习。 通过学习, 可以增长见识, 发现不足。 以史为鉴, 学习先进, 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其他的先不论, 就从《大国崛起》中的几个片段我们就能够学习到很多:1、 哥伦布在远航探寻新大陆过程中, 他们一直在海上漂泊, 数月未找到陆地的影子, 有些船员坚持不下去了, 要求返航, 哥伦布说再坚持三天, 如果三天之内再找不到就掉头回去。 结果在第三天他们发现了美洲大陆。 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不仅要有勇于创新实践的勇气和冲动, 还需要为当时的勇气和冲动坚持到底, 甚至要做好思想准备容忍失败、承担失败。 前进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充满了艰险与险阻, 成功的前夕往往是最艰难的时刻, 阳光总是在风雨的后面, 这就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当然, 也许我们即便努力了, 可能也不会获得成功, 但是我们为了理想坚持过努力过, 我们不会有愧疚, 以后想起来也不会悔恨。 2、一艘荷兰商船被困北冰洋, 8 人死亡, 他们的货物中有卖给客人的食物和药品, 但是他们没有动一分一毫。 当他们脱险了, 第一时间把货物交到了客人的手上。 荷兰人就是靠着这种诚信扩大了市场。 这一细节虽然有些极端, 但也告诉我们:人无信不立, 诚信决定着事情的成败。 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你如何对待别人, 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也许一次两次可以骗过大家, 但日久见人心, 无信之人总会被淘汰的。

观甲午风云有感 第4篇

但在电影《甲午大海战》中才完成了第一次合作。

而这次合作的收获则是,一部自造军舰拍摄的海战题材电影,

和对一个暴脾气导演的全新认识。

拍海战是个冒险

二十多年前拍过《北洋水师》的冯小宁决定开拍《甲午大海战》,就有朋友帮忙用全钢材质打造了一艘一百多米的定远舰,尽管承认在特效方面还是无法和好莱坞大片相媲美,但他的信心来源于这个故事,这个能让人牢记很久的故事。

冯小宁:我们认识很多年了,但是有几次合作都失之交臂。人艺的演员我合作了不少,排着队挨个合作,这次终于轮到你了。

杨立新:哈哈,咱俩原来虽然没有合作,但是算很熟了吧,开会的时候老碰上。你的作品我也看了好多,像《紫日》《举起手来》。这次你给我打电话说演《甲午大海战》,拿到剧本看了觉得挺感动的。之前对清末甲午海战这段历史的了解,是从中学教科书上知道的,很粗线条,看过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甲午风云》,李默然、庞学勤他们演的,但是现在这个剧本又经过了很多考证,情节比原来更细致了。

冯小宁:我二十多年前拍《北洋水师》,一脚踏进之后才发现这个故事极深,它特别适合拍成电影,因为它是一个大悲剧,精彩的大悲剧。但是拍《北洋水师》的时候,制作水准还很一般。我觉得对于这样的大故事,用一个简单枯燥的方法去讲述完成,有艺术家的内疚感。像你演的《茶馆》这样的作品,已经提炼到极纯的程度,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我们当年的《北洋水师》电视剧,就不敢拿出几个段子来,经得起各个角度的推敲。

杨立新:毕竟时间也过了这么多年,而且这次还是咱们自己造的军舰。

冯小宁:六年前,一个朋友得知我想拍甲午海战,就率先用全钢材质打造了一艘一百多米的定远舰,在电影拍摄前,一直在威海用于旅游。我们这次一共打造了八艘战舰。多人都猜测我是用模型拍的。其实,特效模型已经是国际影坛淘汰了十几年的技术。虽然我们不能像美国电影一样大量采用数字化特效,但我们的确没有用特效模型。

杨立新:但有很多人看到《甲午大海战》有海战场面、有特效,就会同样提起好莱坞电影中的一些场面和特效,这其实是一件很无奈的事。

冯小宁:中国在特殊场景、特效方面的实践非常匮乏,始终没有产业化,不可能去跟美国强大的特技产业化生产去比拟。怎么去拍这种特殊场景,中国99%的导演和电影全用躲,躲开了,不玩,所以海战在中国电影成了一个永远的空白。我特别喜欢去做别人不做或者做不来的事情,要超越美国电影的特技,任何一个明白人都知道不可能,我们不在特技上跟人家比较,我们比的是这个电影看下来观众是不是感动,是不是能够牢牢记住。

杨立新:我觉得文化产业化是个问题,咱们这方面没有达到像美国那样工业化的程度,它形成产业链,是电影工业,咱们还没有形成。最简单的,国外拍身上着火,低温火焰,咱们还往演员身上泼汽油呢,里面裹着湿棉布想办法,可千万得顶着风,顺着风哗一下人就出危险了。没人管,不知道电影研究所在干什么。现在还有这样的状况。

邓世昌:高富帅 好老公

邓世昌和丁汝昌,甲午海战中最主要的两个人物,历史议论众说纷纭。《甲午大海战》中,杨立新饰演丁汝昌,走入人物内心后,他更加坚定了无论争议如何,丁汝昌都不是甲午海战失利的罪人,而邓世昌则在这部电影中除了继续以英雄人物出现,还上演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

杨立新:《北洋水师》的电视剧我在网上找着看了一部分。这次我演丁汝昌,也在尝试做新的诠释,这个人物在历史上还是有争议的。

冯小宁:现在对丁汝昌有很多解释,很多推敲,也有一定的依据。比如说丁汝昌跟李鸿章是老乡关系,都是安徽人,所以一下就当上了北洋水师提督,而海军是一个高技术兵种,不是靠勇猛就能够解决问题。把甲午海战的失败归结到指挥不利上,不是没有道理,但如果分析当时的战舰比例,搁到现在会有多少种打法,这是事后诸葛亮。

杨立新:对,事后说话,各个都是诸葛亮。

冯小宁:但丁汝昌这个角色,无论二十年前还是今天,我都坚决地认为他是一个民族英雄。史学界各有各的说法,但世界上没有不被争论的人,尤其是名人。

杨立新:更甭提失败战役的人物,指挥了一场败仗的统帅,就更有争论了。有人说丁汝昌不像邓世昌那样是战死的,而是自尽。其实他是有可能活的,但自己坚决不活了,有人揪住说他自尽的时候喝得是鸦片,说明他抽鸦片。那个时代,鸦片相当于现在的香烟,很普遍,但是你没有证据说丁汝昌抽鸦片。

冯小宁:这次我们的作品不是去评判别人,是再现,尽可能再现历史真实。一个导演敢用二十多年、几乎是自己人生最重要的时间,来追求一个目标,我敢说在中国还无二。你演的丁汝昌亮相以后,我相信几十年内大家认定这个角色就是你,陆毅他就是邓世昌,都是样板了。

杨立新:你这绝对是夸奖,我不敢说,陆毅演得邓世昌这次还是有一点不同的,特别是有了感情戏,这会让这个人物更有血有肉了。

冯小宁:在历史记载中,邓世昌是北洋舰队中唯一一个不赌、不嫖、不抽、不吸,长期的按照军规住在军舰上的舰长。其他的很多人都在岸上买了房子,搞房地产。那时候你以为没有房地产这事?倒二手房,都有。出租房,那时候就有。

邓世昌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在感情上非常忠诚的。在历史记载中,只有他是不纳妾的,没有情人,按现在说,就是没有二奶。在那个年代,娶二奶是合法的,娶三奶、四奶,北洋舰队中有的军官娶了四奶,但是邓世昌没有,对自己的夫人非常忠诚。

杨立新: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高富帅。

冯小宁:绝对的高富帅,二品官员,部级干部,相当于海军的副司令。同时,从小学习西洋科学,到欧洲列国参观访问,然后家里面就是经商的,富二代,但是他仍然能忠于感情,当今有多少人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说,早在那时候就有这样的楷模,我们不把邓世昌看作楷模太错误了。我们现在所有的年轻女孩子看完了《甲午大海战》,就知道什么是好老公了。

杨立新:而且陆毅的形象也挺符合高富帅这个设定的。

冯小宁:中国帅的人多了,但是陆毅帅得很正。因为邓世昌是如此之正,我们也希望演员最好靠本色而不是演出来的。我曾经看过他演过一个香港的片子,他在片中演黑道的老大,怎么都不像,太正了。

暴脾气遇上和事老

在片场,冯小宁是个暴脾气,碰上犯低级错误的肯定会发作,好在杨立新也在片场,可以出面调停给发怒的导演撤火,即便在采访的时候谈到一些话题,“暴脾气”依旧能激动起来,而“和事老”明显就平和很多。

杨立新:这次合作拍《甲午大海战》,我对你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你知道剧组的人怎么评价你吗?拼命三郎,太玩命了。

冯小宁:没错,我在片场是有些暴躁。

杨立新:追求完美,不允许别人犯错误,别人犯错误你就很着急。工作人员那些比较低级的错误,比如说东西带错了,比如服装穿上后一身褶子,就会让你急,让你暴躁。你的句式是:“已经告诉你了,要做到最到位,你怎么可以这么不动脑筋!”

冯小宁:这种错误是不应该的,在任何一个剧组都应该被斥责。在中国演艺圈,我敢说我们这一茬人还是很有责任感的,认真敬业。年轻孩子们普遍比较松懈,勤快的人少,因为常年是受宠长大的,就容易在工作中由于懒惰、松懈、不认真造成失误,这种失误会导致我们整个作品的质量下降。

中国所有的导演都跟我是一样的心理,只不过我胆子大,敢把这话嚷嚷出来,被人家说成我在现场比较凶或严厉,其实所有的导演内心深处都佩服我这一点,心想要是像冯小宁那样就好了。他们碰到问题也生气,但是不敢说出来,憋久了就憋出病来。你看我现在身体这么好,原因就是我都嚷嚷出来了。

杨立新:当然应该表达出来。我喜欢明朗、能够表达得很清楚的导演。看过一个电影,有一位演员演的状态癫狂,演得非常好。有一次,一起聊天的时候我就问他,导演在拍摄之前就跟你说清楚这个状态了吗?他说没有。我又问,你自己开始就想清楚这个状态了吗?他说也没有。我再问,拍了多少遍?他说拍了48遍。这个就很麻烦。演员来一遍,导演说不是,那就再来一遍,还不是,再来一遍,还不是。这种试着来的是导演心里没谱,让人很抓狂。

冯小宁:但我这样的,有时候还需要你和孙海英这样的和事老。

杨立新:哈哈,你一发怒,我们就得赶紧说“息怒息怒、难免的难免的、再来再来”这样的话,因为导演发脾气的时候,对方已经开始诚惶诚恐了,所以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给导演撤撤火,倒一杯水呀,直接把部门长叫过来协调之类的。所以你看,我们老同志就是这么对待工作的。

冯小宁:其实有时候发火,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对于电影本身的尊重。电影这门艺术像大海,千万不要用一个水杯子盛满说,这就是海。比如说冯小刚的作品,谁说都要像他这样才好,电影艺术本来就是探索性的艺术,个性化的艺术。有特别商业化的,有特别理念化的,不同风格摆在一起,综合成大海。经常看到某一个片子火了,于是就它是东西,其他人的都不是东西,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民族,人家都没有这样去对待艺术,只有我们才一窝蜂似的。

杨立新:模式先行和主题先行一样不可取。

冯小宁:这是中国传统的毛病,先把一个模子架在这,所有人都要照着一个人去学,或者拿这一个人的尺度去衡量别人,谁票房多少,谁的片子在国外获奖了,我凭什么要跟你比这个。没获奖的可能票房上获得很大收益,获奖的也许票房不行,这都正常。一个杯子就盛一杯水,不要一个杯子想盛大海。

杨立新:我碰到过那样的导演,问他这剧本想拍成什么呢,他说我想拍成喜剧。不具备喜剧的条件,找几个喜剧演员一演就成喜剧了吗?

冯小宁:总有人问我为什么坚持拍战争题材的电影,能不能知道电影这个东西不是按题材说事的,这么多年了,所有娱乐媒体都没弄明白电影是什么东西,老是“题材,题材”,大家进电影院是看题材吗?

杨立新:看故事,是不是一个好故事。怎么衡量好故事?好的悲剧应该在看剧本时候感动我,好的喜剧就应该把我逗乐了。

冯小宁:《茶馆》是一个好故事,《拯救大兵瑞恩》也是个好故事,观众才不管你什么题材。我说有一个英雄题材,你说不看,《拯救大兵瑞恩》你看不看?你说儿童题材我不看,那《功夫熊猫》是不是儿童题材?题材,现在这个用词严重错误,这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理念。我接受西方媒体采访,人家从来没有问你们拍的什么题材。

杨立新:中国电影观众看国产电影,能看到一个好故事,把故事说圆了,特别难。我每年手里接好多本子,有好本子,也有很多不成熟的。所有的好故事都能够被准确呈现出来吗?整个拍摄过程中很多条件和复杂的因素,不见得好本子就一定拍得好,奇怪的是,现在有好多不好的本子,拍出来也可能挺好。

杨立新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曾经主演话剧《茶馆》《天下第一楼》《蔡文姬》等,主演影视作品有《甲方乙方》《我爱我家》《守候幸福》《漕运码头》等。曾获文化部第二十届梅花奖,北京市第一届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

接下来,做什么?

“搞好剧院的演出,在人艺最后几年的工作中,不要在舞台上有失误,有时间能跟几个好导演一起合作拍点好作品。到岁数的话,行政规定就必须得退休了,但演员的生命力是很强的,我退了还可以接着干。”

冯小宁

著名导演,特别以历史战争题材见长。代表作有《战争子午线》《北洋水师》《红河谷》《举起手来》《紫日》等。他所有的作品都是编剧、导演、摄影、特技、剪接、制片人兼于一身,也因此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奇特现象。

拍电影,为什么?

观甲午风云有感500字 第5篇

回首往事,以史为鉴,今天我看了一部以历史素材为背景的电影《甲午风云》,整场电影看下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而且十分矛盾,一方面,我为邓世昌等爱国英雄的牺牲而感到,一方面因为我们国家的落后而被挨打感到惋惜,为什么曾经一个鼎盛的国家,沦落到了成为西方列强手中的鱼肉。下面和我一起来走进这部电影,感受英雄无畏牺牲的悲壮以及当时国家的处境。

电影讲述1894年,日本蓄意在中国领海内肆意挑衅,制造事端,昏庸弱小又无能的西太后以及北洋大臣李鸿章极力主张求和,随即,西太后委派李鸿章及其亲信去讲和,但是日军傲慢无礼不但根本没把李鸿章等人放在眼里,反而将中国的商船击落,这时邓世昌挺身而出,主动申请出战,却得到了熄火的命令,邓世昌前往衙门提督进行询问,得到的回复却是,军令如山,邓世昌难过的低下头,显得十分无奈。随后,日本趁北洋水师没有全面出动力量来护航高升号,就偷袭了高升号,负责指挥两只护航舰只的济远舰管带方伯谦临阵脱逃。高升号被击沉。经历过这两次之后,邓世昌忍不住,随即去找李鸿章见面,谁知,在门外时邓世昌听到列强所提出的各种不平等条件,但李鸿章却一味的忍让,这是在门外的邓世昌再也按耐不住了,他推开门情绪激昂的进行了一番说话,。最终,中日海战正式打响,海战中,邓世昌代替了海军指挥官作战,在战争中,“致远号”官兵应英勇作战,可是到后来因为双方在军备上的差距,我方致远号的全部弹药均数被打完,当时战况紧急,这是,邓世昌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驾驶致远号向日方的吉野号撞去,以极限一换一的办法,当时,邓世昌做这个决定时,船上的官兵无一退缩,大家抱着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向吉野号驶去,但是,在这过程中,不幸被日方的鱼雷击中,最后,船上所有官兵包括邓世昌无一幸免,壮烈牺牲,最后甲午战争中,我方输了,海水拍打在“保家卫国”的牌匾上。

甲午战争的失败代表着大清政府的无能与昏庸,同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衰败,是一个民族的伤痛,但是这并不代表中国就此衰亡,因为中国还是有很多像邓世昌以及致远舰的船上的官兵们这样的英雄,他们秉着精忠报国,保家卫国的精神,不畏惧牺牲,也是中国最后终于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不用当亡国奴的缩影。

观甲午风云有感 第6篇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上升的时候,当全国人民为申奥成功而欢欣鼓舞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过一个百年的噩梦。那是一段中华民族受尽屈辱的历史,也是一段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历史。在这段历史中,中中华儿女磨练出了许多美好的品质。在这段历史中,出了许多爱国爱民的真英雄。这段历史也为将来的欣欣向荣打好了基础。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英勇的民族,从来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势力的侵略,林则徐、邓世昌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在今天,人们为了让自己牢记这些人物,便把他们弄得英雄事迹拍成了电影。而我也看了其中额一部讲邓世昌事迹的——《甲午风云》,它讲得是:1894年,日本在中国领海肆意挑衅。北洋大臣李鸿极力求和。“致远号”管带邓世昌极力主战,邓世昌代替旗舰指挥工作,率领“致远号”官兵英勇战斗,把敌人打得落花流水。后来因为炮弹打完了,邓世昌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决定:撞沉敌舰“吉野号”。做出了这个决定之后,全舰无一人退缩。但在追赶敌舰的时候,全舰官兵壮烈牺牲,可是,却没有人后悔过。这部与失败告终的中日甲午战争的悲壮史诗电影还时时刻刻震撼着我的心灵!

在电影中,邓世昌不畏强敌,英勇抗战的精神已深深感动了我!那胆小懦弱的卖国贼和恃强凌弱的侵略者真是可耻!这帮可恶的侵略者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为所欲为,真是丧心病狂!侵略者的贪婪、自私让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感到备份,这要是我们中国人在日本土地上欺凌他们自己的人民,那他们会有什么感受?一定也是非常愤怒,非常伤心。可这也是因为清政府腐败,要是国家强大,那还会有别的国家欺负我们吗?邓世昌的勇敢无畏、坚强不屈、为人着想的美好品质都是因为他爱国!而如今,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国耻,好好读书,振兴中华,并学习邓世昌的美好品质,将来报答这些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前辈!

走过世纪的风雨,万里长城像巨龙在云中穿梭;跨过岁月的长河,珠穆朗玛峰像雄鹰傲立在世界最高坡。我们的共和国没有像今天这样强大,我们的人民没有像今天这样斗志昂扬!

观《甲午中日战争》有感 第7篇

一个昏庸的朝廷,一个败落的社会,一场伟大的战争,一种不屈的精神。——题记 镜头步入了一个一个败落的时代,当时,腐朽不已的清廷已在慈禧太后的昏庸统治下,变得国力大减,帝国主义国家竞相打开中国的大门,继而进行残暴的侵略。炮火轰开了一个历史的新纪元,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滚滚硝烟涌出了一张张在炮火中消逝的容颜。

在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危害兵民,牟取暴利时,林则徐没有犹豫,他愤然上书道光帝,并实施了震撼国人的壮举——虎门销烟。他给英国人一个迎头痛击,他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这是一场没有战火的伟大胜利,是一场意志与决心相与斗争的历史伟绩!

当鸦片战争卷入中国时,太平军没有沉默,在与洋人的斗争中,他们没有低头,他们有硬朗的骨骼,不屈的斗志。他们征战沙场,击败洋军,痛杀清军,他们在历史的典籍上留下了辉煌的一笔。当日本雄心勃勃地想要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既而称霸世界的梦想时,一个声音在那一刻喊起。

清政府当时日益腐朽,致使帝国主义列强侵入。可清廷仍处于华贵的奢侈中,浑然不知要强国富兵,挽救危亡,在各国势力已经相当庞大时,中国还是几十年前的老武器。军饷已被各路地方官员收入其

囊中。当时日本已对中国虎视眈眈,在中日两方交涉中,日本居民甚至亲自到中国兵船上公开挑衅,并企图开炮。况且当时清朝并没有意识到日本想要吞并中国国土,认为区区一个东洋小国何以兴起起几层浪。由于当时洋务运动的成果,让清军不免有些飘飘然,自从1888年正式建立海军后,再也没有购进任何船舰,船龄渐渐老化,何况日本当时新添战舰,与之中国相比,遥遥领先。再者当时慈禧花重金修筑颐和园,抽掉各路军饷,哪里还顾得上战舰重臵,连预先订购炮弹也退掉了。

1894年,日海军率领日海军联合舰队开进黄海大东沟伺机埋伏。当中国护航舰驶入黄海大东沟时,日舰便开火袭击,于是北洋舰队便纵队排开。实施反击。炮火炸开在水面上,激起一道白色的浪花,霎时,海水沸腾。硝烟弥漫在海面,久久不散。由于当时中日悬殊太大。中方舰队严重受到日方的摧残,可中方仍然坚持还击。邓世昌所在的致远舰中弹过多,严重倾斜。可他仍是沉着冷静,他下令致远舰向日方舰队开去,可致远舰不幸被鱼雷击沉,破碎沉没。当随从递给邓世昌救生圈时,他拒而不接,最后与他的爱犬共同葬身大海。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

观甲午海战有感 第8篇

近日,在支队的号召下,我观看了《甲午大海战》的电影视频。,这部影片制作精良,思想性、深刻性、战略层次均达到了很高的水准,讲述了中国第一批海军勇士与日军殊死搏斗最终全军覆没的悲壮的故事,真实还原了那段逝去的历史。伴随着北洋水师的沉戟折沙,中国也开始了近代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泱泱大国自此瓜分,山河破碎,教训何其惨痛!而如今,已经度过了两个甲午年,沧桑巨变,往事如烟。但这段屈辱历史不应被我们所遗忘,而应成为心中那时刻敲响的警钟,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弱国必无外交”。我们该如何去认识历史、分析现实、采取措施,以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坚决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不让后人复哀后人也。

总体而言,甲午海战非战之罪,胜负之分更多的是“棋在局外”。决战前清政府当权者骄奢淫逸,地方政权割据混战,底层老百姓浑浑噩噩,外国列强肆意侵略。中国其实就是一棵被烂空了的大树,只要一阵大风就能把他吹倒。政府的腐败,国人的浑噩,涣散的军纪已经注定了北洋水师的灭亡,注定了腐败清政府的堕落。

而结局,正如片中主人公邓世昌呐喊的那样,“每一场海战,都决定着两个国家的命运”,甲午海战真实地决定了两个国家战后的走向:日本迅速成为强国,而中国却一次次被瓜分,积贫积弱。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没有一个强大的国防终将被世界所抛弃。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司令员丁一平说,“失败历史是一面雪亮的镜子,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历史心态,也可以照出一个国家、民族的自信心、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如今甲午海战的硝烟散去近两个甲子,那段屈辱的历史已经一去不复返,曾经遍体鳞伤的中华民族正在走向复兴。但历史的钟声仍在回荡,我们只有从这刻骨铭心的历史教训中不断自省和反思才能进步强大。目前中国周边安全隐患不断爆发,从钓鱼岛到黄岩岛再到中越、中印关系不断紧张,台湾,新疆,西藏一系列问题都还没有妥善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和矛盾萦绕在每个中国人头上。作为一名军人,更要明白军队作为国家经济发展与民族安定团结的保障,其强弱对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的作用。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做好以下几点:

一.丢掉幻想,准备打仗!

以武止戈,能战方能止战!做最坏的打算,做最好的准备,不能心存侥幸,寄希望于外部,金戈铁马,枕戈待旦,才能确保胜利。、。

二、打仗硬碰硬,训练实打实

训练开虚花,打仗尝苦果。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战败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训练不实,弄虚作假。军事训练不实,是对国家和民族安危的极大不负责任。和平年代,作为消防官兵的我们,只有依靠平时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加强训练,才能在战时从容不慌的应对敌人的攻击。国防生作为后备军官,毕业后进入部队往往会走向基层带兵岗位。往小的方面看,要以高度责任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高标准、严要求的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对自己负责,更是对祖国负责。

三、改进作风,提高战斗力、凝聚力

晚晴的洋务运动为什么一败涂地?除了改革理念,外敌入侵等原因外,还有改革的领导缺乏猛药去苛、重典治乱的决心,缺少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作风虽然无形,但影响力无处不在。放在我们消防官兵中,这个命题同样成立。作风正,则上下学习训练热情涨;作风差,则上下内务思想纪律散;加强作风建设,应成为日常工作的重点,加强作风建设,才能以作风促训风,才能建设成有凝聚力的优秀的集体。

观《甲午战争》有感 第9篇

但看完这场电影后,我哭了。别人会以为我是为影片中的中国而哭。的确,我是有在哭中国,我哭他的政治,也哭他的统治者。但更多的,我哭的是这场战争。也不知道为什么,每一次看战争题材的电影我都会在屏幕前默默流泪,当我看到无数年轻的士兵在战争时阵亡,我都心如刀绞......记得我看了“二战”时期的一部电影,影片最后,留给我们的是草地上一片接一片的坟墓,是亲人的哭声。当回放每一个士兵出征时一张张自信的笑脸时,我憎恨的不光光是两个国家,而是战争。

就是因为战争吗?黑暗,影响的不光是黑夜,它给每一个回家的人心灵以寒气。谁说战争不是呢?他们的枪口对准的不光是他的统治者,还有人民......伊拉克战争、第一、二次世界大战哪一次是真正打到了那些统治者的头上呢?

我还记得《甲午战争》中的一幕:邓世昌因战败而自杀,而中国的战舰一点一点被大海吞没,那一刻,我联想到了我的梦想,联想到了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安南的一生阻止了那么多场战役,可他还是没能阻止伊拉克战争的爆发......这也成了他一生的遗憾。

如果有一天,我能成为像安南一样的人物的话,也许我会用自己的一切,去换取一场战争的结束。因为我受不了战争中每一个乞求的眼神,也忘不了每一场战争发生的场景。

观《甲午大海战》有感 第10篇

今天看完《甲午大海战》这部电影后的心情是压抑的,很多因剧情而迸发而出的情感已然渐渐退去,但还有很多东西却是不可抹灭的。该片第一叙述了国家的落后就会招致他国的侵略,要国家屹立于世界之上就得强大。从北洋舰队买了重甲舰后去日本访问那段就看得出来,强大的军事力量能威慑敌人。第二,表述了国家即使再强大但是腐败会摧毁一切。从慈禧为了寿宴挪用舰队军费,到两艘重甲舰丢硬币分第三枚高爆弹,以及后来援兵听信逃兵谣言离开防区就说明了这点!即便你军事能威慑敌人,但是体制的腐败,官员的腐败一样会使强国变弱国!第三点,居安不思危。7年没购入新的战舰,就因为慈禧认为没有战事何必再花费金钱去购买战舰,导致了后来北洋舰队吃了大亏。第四,永远不要轻视你的敌人,哪怕它的领土只有自己的一个省大!

走近那个时代,那个叫中国人不愿回首不愿提起的时代——现在就真真切切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影片从邓世昌的少年时代开始,将其一生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邓世昌一出场便显现出与众不同的高远志向:当洋教师提问而众学子不能回答时,刚到水师学堂的少年邓世昌引经据典侃侃而谈,将彼得大帝关于海军重要性的名言说出,表明自己的心志。当青年邓世昌初到英国受到英国水兵的挑衅,他给予坚决回击,有理有节地捍卫了自己和民族的尊严。当和平时期他在英国和日本几次与伊东等日本海军将领碰面时,他的话绵里藏针,表现出捍卫国家主权的拳拳之心。当他几次面对爱慕自己的“小妹”时,始终坚守着忠孝伦理,将自己的那份爱深埋心底。当他面对贪腐海军军费的贪官时,愤怒地举起了手中的鞭子„„最后,在黄海海战中,在弹尽重伤之时,邓世昌高呼:“我等从军卫国,今天一死,也要撞沉吉野”,毅然开着燃着烈火的“致远”号战舰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当“致远”号爆炸沉没,邓世昌拒绝了战友的救援,誓与战舰共沉,极其悲壮,表现出以身殉国的民族大义。

或许我是一个感性的人,在我看着致远舰沉没的时候,我的心是刺痛的。用血液去警醒国人,这是影片中邓世昌说的。用自己的鲜血去警醒与自己流着同样的血却还在醉生梦死的人。事实证明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至少在后来的历史进程里,英雄们的牺牲没有白费。那么我们现在应该做什么呢?邓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战中英雄的个例,也并非是整个大海战中中国方面的总指挥人。但他在这段历史中展现出的是一个民族英雄的所有层面的美。事实上,在致远舰沉没之后,邓世昌完全是有机会活下去的,但他没有,他选择了他所信仰的“与舰同沉”的理念。这和当时那种官员各自私饱中囊花天酒地结党营私的反差很大。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钱、在乎名、在乎命,更应该寻求一种气节,追逐灵魂深处的坚持。

以史为鉴,这部电影中有太多的情节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面对来敌,在装备落后、弹药不足等不利条件下,义无反顾的出战。这些爱国将领的爱国之心及面对困难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北洋水师最终的失败,固然和清政府的腐败有很大的关系,但同时自身不团结,各自为战等因素也为黄海一战的失败埋下了种子。

观《甲午大海战》有感 第11篇

1894年,日本的野心渐渐膨胀,便带着日本新型的战舰长崎号战舰向中国舰队扑来。双方在黄河的大东沟展开阵型。

海上的炮声震耳欲聋,水柱冲天,双方都知道这是一场关乎国家命运的战争。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中国海军的军舰被连连击沉,而日方却一艘未沉就在这时致远号的舰长邓世昌说道:我们即使死,也要把吉野好给撞沉。在敌人的炮火中致远号沉没了。

刘公岛,是北洋舰队最后战斗过的地方。日军占领滩头把大炮转向中国舰队实施轰炸。最后由于北洋舰队军心涣散一些舰长宁可沉船也不愿投降。

观甲午大海战有感 第12篇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至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在清朝末期,清政府筹资从外国购进鱼雷舰、铁甲舰、巡洋舰,组建成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可悲的是,当时的清政府狂妄自大、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从此便不再更新军械。让一直虎视眈眈地小日本胆敢多次与北洋水师发起冲突,在黄海大战中,发现日本军舰早已更新中国舰队许多,既便是浴血奋战、不怕牺牲的邓世昌、丁汝昌顽强奋战,也无法抵过日本舰队的先进和清政府的软弱无能,最终日军直冲威海卫,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继《南京条约》后,又一个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之所以我会看《甲午大海战》,是因为我来到了大连旅顺,来到了旅顺军港,庄严气派的军港东侧是雄伟的黄金山,西侧是老虎尾半岛,西南是巍峨的老铁山,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要地。现在有许多的游客在这里观赏风景,还可以看到静静守卫国土的巡洋舰三五成群地停靠在海港口。经过导游介绍我才知道旅顺这美丽的地方还会有那么惨痛的伤痕!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旅顺军港被日寇侵占,随后的几十年由日俄分别占守,直至1955年才回到祖国怀抱。

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当时的清政府固步自封、经济封闭,大臣们腐败堕落,为了个人利益明争暗斗;而日本,当时对内推行“明治维新”增强国力,对外不断扩张,侵略掠夺朝鲜和中国。一方是准备充分、蓄谋已久、阴谋狡诈的日本侵略者;一方是缺乏警惕、准备不足、仓促应战、战略失误的腐败透顶的清朝政府。这不是摆明了中国必输无疑了!

“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学生落后了,就会被耻笑;一个员工落后了,会受到批评甚至被淘汰;一个军人落后了,会受伤甚至失去生命;一个企业落后了,会被吞并,破产;一个国家落后了,会被别的国家攻击、欺凌。

观《甲午大海战》有感 第13篇

正如电影中所表达的,每一场战役都会改写两个国家的命运,重写他们的历史。世界万物都有一个定律,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腐败落后的必将被历史推翻,换一个角度想,甲午失败未必是一件坏事,它用鲜血给了世人一个沉痛的教训,它唤起了更多人们的爱国情节。如果不是这样,也许清朝更多钱财还不断地流向贪官污吏流向那些华而不实的面子装饰,也许大中国的朝政还掌控在那垂帘听政的太后手里,也许慈禧高官们还在夜夜高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我想若还是这样,给我们沉痛打击的远远比这甲午海战来得更猛烈。所以用另一个视角看甲午,我们应该谢谢它带给我们的打击,它敲醒了我们的脑袋,让我们变得更加的顽强,更加的坚不可摧。

观之过去,思之现在,警戒于未来。我们当今社会也不乏那些贪官污吏,经常网上会曝光一些高官腐朽生活的照片与实例,我身边的小愤青也越来越多,国家颁布的一些政策也会引起人民的抱怨,我想之所以这样,肯定是因为我们当前社会现状已经出现了一些问题,具体什么问题话不多说。我想说如果我们当今的国家不清廉执政,不勤于为民造福,也许昨天的甲午就是我们明日的甲午。

上一篇:车间管理员的自我评价下一篇:黑玫瑰的花语有什么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