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与战争范文

2024-08-03

作文与战争范文(精选14篇)

作文与战争 第1篇

我们都知道战争是冷酷无情的,一旦发生战乱,苦的就是无辜的百姓以及那些年幼无知的孩子们。不仅失去了美好的童年还给他们留下了残酷的现实,叫他们如何面对以后的人生。看着身边最亲爱的人一个个的离他而去,那种感觉是我们无法接受的现实。而且在我们现在看来很和平、很幸福的时代,其实在一些国家里,人们还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像叙利亚那些地方,人们每天都在子弹炮火中度过,连寻常的温饱问题都成了困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网上看到了一张图片,是一个摄影师拿着相机想把战争中的女孩拍摄下来,正好镜头对着那个女孩的时候,女孩惊慌失措的举起双手,一双水汪汪的的眼睛注视着前方,眼睛里流露出害怕和恐惧。当时这张照片深深的刺痛了我的心,战争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伤害,让他们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在阳光下奔跑、玩耍,安安静静的坐在教室里学习。

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了一个强大的国家里,让我深刻的知道在我们的背后还有强大的祖国保护着我们。看新闻我们也知道外交关、军人、警察们也在为我们国家的安全做着努力,身为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也要努力的学习知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为祖国的建设事业注入一份新鲜的生命力。也希望那些正处在战争中的人们能早日结束这种暗无天日的日子,早日迎来曙光,让孩子们能正常的生活在太阳底下,接受知识的洗礼。

作文与战争 第2篇

音乐与战争作文(一)

高一(3)班 苏晨玮

经过一个学期的《国防与军事科技》的校本课程,我从一个对军事一无所知的人,渐渐地开始了解这个世界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与我们与国家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防与战争。

以前只能在新闻联播和纪录片中得到的只言片语,第一次像现在这样以系统的方式呈现在我的眼前。感觉以前想不懂的一些事情如今恍然大悟,军事给了我一双新的眼睛,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这个世界。我希望从军事来看待一些我所熟悉并喜爱的东西,它们的结合是多么的妙趣横生。

有史以来,音乐便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士兵在服役生涯中难以磨灭的一部分。甚至连战争中用来奏乐的乐器也获得了伟大的象征意义――一支军队的军鼓象征着光荣和传统,在这一点上其象征性仅次于军装的颜色。

在18世纪,参军的行动就被描述为是 “跟随着战鼓”.即使到了今天,那些古老的象征符号仍旧继续被人们说起,例如戴夫・R・帕默的一部越南战争的战略研究论文便以《小号的召唤》作为题目。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的.军队都使用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其中包括现代的短号和大号的前身――来在行军中传递信息,在战场上和营地内都是如此。希腊军队还会雇一些音乐家为军中的诗歌朗诵伴奏,朗诵这些以古代英雄为题材的颂诗和赞美诗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士兵们要像古人一样的英勇。西罗马在败落以后,战争音乐的传统被拜占庭帝国继承和发扬。

17世纪末年,当战争由早期野蛮而凶猛的冲锋让位给了大规模的火力进攻和兵力的调遣。此时,战争已经变成一种程式化的、高度形式化的事情了。

18世纪初的士兵们被要求像机器人那样,无条件地服从上级下达的任何命令。战争中的嘈杂自不必说,再加上炮火硝烟,在这种情况下,战场上口头喊命令就不再是指挥军队的可靠方式了。如果一个命令没被士兵听见――或者更糟糕,听到了但是没听明白的话,那可是相当危险的。而乐声传达的信号更容易穿过枪炮声被人们听见,小号的声音和鼓点都是非常清楚而明确的,这就是它们被用作指令的关键原因。

西方将音乐与战争结合得出神入化。在中国,这样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如我国古代的琵琶名曲《十面埋伏》。

早在十六世纪末,明代王猷定在《四照堂集》一书中就记述了当时琵琶名手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的生动状况。文中写出道:“《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泣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又有在50年代抗美援朝时期时因设备落后而选择的军号传令,美国士兵被四处响起的神出鬼没的中国军号号令声和黑暗的山林中此起彼伏的回音折腾得身心疲惫。这样的心理影响对最终的胜利可谓功不可没。

20世纪中期的战场上,用于传令和指挥作战的音乐因为现代通讯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而变得无足轻重了。但是军乐仍旧是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调节军队甚至是全民气氛的最有效的工具。 直到现在,唱红歌、奏红曲仍是传承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

音乐与战争作文(二)

我的军事和音乐老师在一天中呈现在了我的面前,于是我现在的所有高中老师都一一与我有了所谓的N面之缘。

基于这些日子的发现,我想我的音乐和军事老师给了我丧失已久的兴奋之感。在听着《希德勒名单》的同时,我们在阅读战争的历史。在阅读的同时浮想联翩,这种想像的感觉十分慑人。就像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都是能够给人想象的东西,在战争的背后存在乐音,在音乐的背后讲述战争,这种奇异的力量由来已久,但是却没有以电影的形式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战争和音乐独立存在的原因。伟大的音乐家可以将画面渗透在音乐之中,就像理查德 克莱德曼的《星光》。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克莱德曼,柴可夫斯基,巴赫与贝多芬一起让我爱上了古典音乐。与此同时,战争正在逼近我的内心,我需要一种战争中迸发的激烈感,唤起我的兴奋与波动的心情。

与此同时,我不断地翻看着余华的作品,我不断地听着音乐看着余华的作品。我将苏童,王蒙这些所有作家来与他对比,但是这些短篇小说都没有产生《十八岁出门远行》的感觉,我这才发现,他们并没有看重诡异的色彩。就像钢琴曲与小提琴永远都是不同的两条路一样。我想,音乐和战争在现实之中的地位是什么?非亚洲地区的战争接连不断,中国的歌手也是接连不断地歌唱所谓的爱情。战争与音乐就像是中国的文学一样,毫无经典可言。这样说我并不是崇尚战争,而是战争带来的东西在这个年代荡然无存,所谓的兄弟,就真的如《兄弟》一般?真实就像是鸿沟,谁越过去谁就是鸿鹄了。

我始终不敢将事情看得纯粹,所以我的初三过得十分不纯粹。这时候余华和卡夫卡告诉了我无限的可能性,苦难的背后存在希望,死亡的对立是快乐的生活。“柏油马路起伏不止,马路像是贴在海浪上。我走在这条山区公路上,我像一条船。”

水与战争 第3篇

上述战例说明, 水是战争中的重要作战物资, 对战争的胜负至关重要, 水常常被看成是战争中的“头号问题”、“二号敌人”。尤其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 随着各国军队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 对水的需求量也与日俱增。战斗中, 除了人需要喝水、用水外, 装备和机械也要用水, 通常情况下, 一辆坦克冷却需要用水125升, 一台运输车的正常需水量是21升, 如果敌人使用核武器或化学武器, 敌我双方对水的需求量就更大了。

水是人的生命之源, 人失水量超过体重的25%, 就会导致死亡, 在炎热季节, 一个人正常用水量为15升左右。海湾战争中, “沙漠风暴”地面进攻作战开始时, 美军后勤基地为了满足30万参战美军的作战需要, 储备了作战部队所需要的一切作战物资包括饮用水, 基地采用一切手段每天负责提供600万加仑饮用水, 确保了战区内各部队能随时得到水的补给, 为赢得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文与战争 第4篇

从甲午战争到太平洋战争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日本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款,强迫中国接受。中国承认朝鲜独立,赔银二万万两,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与日本。

俄国和德国都认为,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侵犯了自己的利益,因此无法接受。在俄国主导下,俄、德、法都要求日本将辽东“归还”中国。1895年4月17日,即《马关条约》签字的当天,俄国正式向德、法建议:三国联合向日本提出退还辽东半岛的要求,如果日本不同意,三国就对日本在海上采取共同军事行动。六天后,俄、德、法三国驻日公使各奉本国训令分别照会日本政府,要求“退还”辽东半岛;三国海军同时出现在日本海海面,向日本武力施压。日本当然不愿放弃已经得到的果实,几经磋商没有结果,三国要求日本还辽决心甚坚。最终,日本无力与三国对抗,只能屈服“还辽”。1895年11月8日,中日两国于北京签订了《辽南条约》,规定中国以库平银3000万两赎回辽东半岛。年底,中国陆续收回日军所占辽东各处。

由于“帮”中国要回辽东半岛,俄国取得了在中国东北修筑铁路的特权,特别是包含有设警权。1898年,俄国又取得了旅顺港的租用权。俄国在华势力迅速增长,打破原有均衡。

在三国干涉下被迫把吞进去的果实吐出来,使日本感到“奇耻大辱”,意识到自己仍只是“东亚强国”而不是“世界列强”之一。俄国反而在中国东北取得巨大权益,使日本更加愤怒,决心复仇。经过近十年准备,1904年2月6日,日本对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日俄战争爆发。经过一年多的战争,日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终于取得全胜。东亚的“蕞尔岛国”不仅打败了中国,而且打败了巨大的、欧洲的、作为世界列强之一的俄国,从而使日本跻身世界性“列强”之列。日本从俄国手中夺得了中国东北南部(所谓“南满”)的种种权益,建立铁路公司,设立关东都督府,在铁路沿线驻军……日俄战争使东北亚的力量对比进一步向日本倾斜。1910年,日本吞并朝鲜,俄国已无能为力,只能坐视日本在东北亚的扩张。日本在东北亚,尤其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军事力量急剧膨胀。

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使日本大收“战争红利”,民族自信空前膨胀,相信战争可以解决一切,相信自己可以战胜一切,因而更加在战争的道路上猛跑。

日俄战争后,日本取代俄国在“南满”的利益,在“满铁”有驻军权,组建了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全境形成巨大威胁。侵略满蒙是日本国策,虽然日本政府、军方内部对侵占满蒙的具体时间、方法有不同观点,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部队驻扎在中国的领土上,战争自然一触即发。1931年侵吞中国东北全境的九一八事变,可说是必然中的偶然或偶然中的必然。侵吞中国东北全境而未遇抵抗,对日本是极大鼓舞,其侵略野心更加膨胀。这样,1937年企图侵吞华北的七七事变,就是势所必至了。华北是中国核心利益,当华北受到侵略时,中国必然“全面抗战”。与中国的全面战争,导致了1941年日本通过偷袭珍珠港向美国开战的太平洋战争。

甲午战争的遗产处理,导致了日俄战争。日俄战争的遗产处理,导致了“九一八”……一路下来,战争规模越来越大。

一战的遗产处理直接导致了二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失败告终。安排战后事务的“凡尔赛和约”对战败国德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条件。主导巴黎和会的是美国总统威尔逊、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克里孟梭决心把德国“打回1870年”,提出了许多非常过分的要求,诸如要在法德之间建立一个“莱茵共和国”事实上肢解德国等等。虽然他的提议未获美、英赞同,但“凡尔赛和约”对德仍非常严苛,规定法国收回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建立莱茵非军事区。德国被迫将西普鲁士的一部分和波兹南的大部分划给波兰,这使德国在欧陆丧失了13.5%的土地和10%的人口;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德国军力被削减至最低水平;德国须按赔偿委员会要求向战胜国赔款240亿英镑。德国的赔款数额在凡尔赛会议上没有最终确定下来,1921年4月下旬,赔偿委员会正式把德国的赔偿数额定为1320亿金马克,德国应自1921年5月1日起首先交付10亿金马克。德国政府被迫接受了这一方案。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15年被招入国家战时财政部工作,于1919年以财政部首席代表身份参加巴黎和会,他从经济学的观点坚决反对赔偿委员会提出的要德国赔款240亿英镑的要求,他认为以德国的能力最多只能赔偿20亿英镑。由于他的意见无人理会,他愤然辞职回到剑桥。就在1919年,他出版了《和约的经济后果》一书,明确指出对德国过于苛刻、超过其赔偿能力的要求最终会导致德国的复仇。他的观点当时无人重视,但后来的历史,被他不幸言中。

一战的遗产处理使德国不堪重负,民不聊生,弥漫着强烈的复仇情绪,导致了纳粹的上台;纳粹上台,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的遗产处理保障了世界70年的

和平

虽然一战后的巴黎和会对战败国过于苛刻,远谈不上公正,但痛定思痛,和会仍透露出一线世界和平的理想主义之光,决定成立一个超国家的机构,使维持世界和平从理论走向实践。巴黎和会通过了建立国际联盟的草拟法案,决定由以美国总统威尔逊为首的起草委员会来草拟《国际联盟盟约》。1920年1月10日凡尔赛条约正式生效的这一天,国际联盟正式宣告成立。凡是在大战中对同盟国宣战的国家和新成立的国家都是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

然而,国联的权力非常有限,能力自然也非常有限,根本无法制止不断发生的弱肉强食的战争。如九一八事变后著名的“李顿调查团”,在报告书中得出了“日本占领行为是错误的”、“满洲须交还予中国人”的结论,并且在国联大会得到除日本外的几乎全票通过。然而,这些对日本无任何效力。法西斯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国联也无力制止。由于国联并不能阻止战争,所以不可避免地走向破产。1946年4月国联宣告解散,财产和档案全部移交给新成立的联合国。尽管如此,“国联”毕竟是国际社会和平理念的一次重要实践,第一次进行了成立一个全球性超国家组织的可贵实验。也正是汲取了国联的教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的联合国,其权力比国联大了许多,甚至可派遣“维和部队”。联合国的权力比国联大增,也就意味着其成员国让渡了更多的国家主权。在全球化时代,各主权国家向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超国家机构让渡部分主权,是缓解国家间矛盾、摩擦、冲突的必要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年,未再发生世界性战争,一些局部战争得到了有效制止、限制,未能更加扩大,联合国等超国家机构确实起了重要作用。

和平与战争作文 第5篇

和平,其实它对于生活在地球上千百万年来的生命来说,是一种奢望,是一种渴求。从国与国到人与人,和平首先就要平等、互助、理解、认同。

因此,我们只要学会平等、互助、理解、认同,就能让和平之花越开越美。世界也将越来越和平。

一直到现在,因为“战争”而形成的词语,正在一步步消失,可朝鲜人民不会忘记;阿富汗人民不会忘记;伊拉克人民不会忘记;越南人民不会忘记。和平与它这个“孪生妹妹”——战争,相互依赖,相互支撑。

因此,我们只要学会平等、互助、理解、认同,就能让和平之花越开越美。世界也将越来越和平。

初二作文《和平与战争》 第6篇

“嘀铃铃——”上课铃如约而至的响起,老师在兴致高昂地讲述题目,而我和同桌在进行着无声息的战斗……

上课时,我不小心把书越过了三八线,同桌发现了。用力一推,幸好我眼疾手快,接住了,不然,那书可要“坠入深渊”了。我怒瞪了他一眼,随后继续听讲。可同桌却依旧跟我唱反调,故意把书往三八线挪了挪,得意洋洋地向我示威。这一次,是可忍孰不可忍,我把书推了回去,又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手绕到他身后用力掐了一把,引得他小声嘶叫,随后展开反击。就这样,双方交战,不分胜负,就这么持续僵持着……

“下面我们进行课堂小测!”老师的这番话让我打了个激灵。考卷发下来,我的脑子霎时一片空白,那犹如天书般的题目使我头晕眼花。“叮铃铃—”下课铃响起,还有一面没做,不管了,一不做二不休,硬着头皮交了上去。

下午考卷发下来,我以为考得还行,可事与愿违,只有70分,我怔住了,随即恶狠狠的白了他一眼,要不是他,我怎么会落到这般田地,可看到他愁眉苦脸地看着考卷,“哈哈!活该!报应!”我幸灾乐祸地想,心里顿时平衡了。

“对不起,”这随之而来的道歉,着实让我愣了愣,“我不应该上课那样子,真的对不起,你能原谅我吗?”同桌说完后,伸出了手。我听了这番话,心里突然温暖又带着丝丝懊悔,要不是我小题大做,,也不会这样,这不也是破坏我和同桌友谊的导火索吗?是同桌宽容,谅解了我。我点了点头,握住了他的手。

与老鼠的战争小学作文 第7篇

暑假里的一天晚上,我们全家在客厅看电视。突然,我听见“吱吱吱”的声音,我循声望去,看见一只贼头贼脑的老鼠溜进了墙壁上的一个小洞。我们家有了老鼠!我急忙把这个消息告诉爸爸妈妈,爸爸听到后立即说道:“那我们就开始执行抓老鼠的任务吧!”“同意!”我和妈妈立即响应。

说干就干,我们先制订了几个作战计划。接下来,作战开始了:妈妈把一些老鼠爱吃的食物放在洞口,引诱老鼠出来,爸爸拿着一根木棒站在洞口,准备在老鼠出来时打死它,而我则悄悄地把灯关了,让老鼠放松警惕。

过了好长时间,老鼠终于从洞口探出了脑袋,正要出来时,爸爸操之过急,挥下了木棒,结果把老鼠吓回了洞里。我开了灯,妈妈直埋怨爸爸过于急躁。而爸爸则不慌不忙地说:“没关系,我们还有B计划。今天太晚了,我们明天再继续施行。”

第二天晚上,B计划开始施行了:爸爸关灯后,我把邻居家的猫悄悄放了。馋嘴的老鼠见没有动静,又出来寻找食物了。猫看见了老鼠,悄悄跟了上去。眼看猫离老鼠越来越近,突然,老鼠发现了猫,狡猾的老鼠假装逃跑,把猫引到书架上。猫一不留神,碰到了一本书,却害得一摞书都倒了下来,可怜的猫被压在了书下面,“喵呜,喵呜”地叫着。老鼠趁机逃回了洞里。唉,B计划又失败了。“这只老鼠可真够机灵的.,把它的天敌——猫都打败了!”我垂头丧气地说。小老鼠在洞里“吱吱”地叫着,仿佛在说:“愧不敢当啊!”爸爸生气地说:“你这只可恶的老鼠!今晚侥幸躲过此劫,明晚你就别想逃了!”

第三天晚上,我们全家匆匆吃过晚饭,就开始施行C计划:我们布下了天罗地网——在老鼠经常出入的地方放上粘鼠板,上面放上老鼠爱吃的食物。然后,我们假装看电视。过了好久,墙角传来了“吱吱吱”的叫声,我们急忙跑过去,果然,老鼠被粘在了上面。我高兴地说:“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终于把你逮到了,看你这次还怎么逃!”

作文与战争 第8篇

一、俄罗斯战争文学作家和东干战争文学作家心中的英雄主义

俄罗斯民族是在二战当中牺牲的最为惨重的民族,在这场保家卫国的战役之中,俄罗斯民族牺牲了两千七百万以上的宝贵生命,这个巨大的数字,占据了二战中牺牲所有人口数的40%。这场战争中,俄罗斯的作家们同样经受着巨大的心理素质挑战,一千多位作家去了前线,近半数的作家牺牲在了战场之上,这场浩大的劫难为俄罗斯民族史上都造成了巨大的心灵创伤。当然,这也成为了战争文学创作的主要题材。

东干族人在这场保卫家国的战争中,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在当年,一个不足三万人的小部落,因此战争牺牲在前线的青年人就将近两千。二战期间,所有活跃在文坛之上的作家们都走上了抗战的道路,他们的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东干人,他们的故事,也在东干战争文学里相互流传。

无论是俄罗斯战争文学还是东干战争文学,你都不免发现其中相同的英雄主义思想的影踪,这些故事叙述出来的英雄是有血有肉、坚定不屈的,是为了国家的和平可以牺牲一切的,是如若外地来战,必然宁死不畏的。这种精神,在两种文学作品里是相通的。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信仰,没有脊梁,势必会被历史的潮流所淹没,然而这脊梁如果没有伟大的精神力量作为支撑,也必然会被其他的外力所折断。而通读两种文学作品进行比较,便会明白支撑这两种民族的精神文化,就是他们的爱国主义与尚武精神。

二、两种文化所叙述的视角皆是:人道主义

伴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和战争文学作家对于此类型文学体裁的不断反思理解,俄罗斯战争文学题材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表现以战争场面为主的内容转向了以战争为背景,人物内心世界和人生思考为主题的文学体裁。此时,英雄主义与保家卫国的精神终于人道主义思想结合了起来,成为了战争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法和叙述视角。

而相对应的,到了战争的后期,东干文学作品当中也有了与战争初期不同的理解。战争为国为家所带来的痛苦和创伤,使得人们对和平有着更为强烈的渴望与感悟,于是文学作品中,开始展现出那些对于被战争毁灭去生命的怜悯,在这一场与人性毫无关联的战争中,东干战争文学对其人性的描绘却与俄罗斯战争文学完全一致。

在俄罗斯战争文学和东干战争文学的许多作品当中,都是以妇女或者儿童为视角的,他们才是这场战争中最为无辜的受害者,从他们的视角来描述文学作品,更能体现这场战争的不人道性质,也能展现出作家们的人道主义情怀。人道主义在俄罗斯文化之中有着十分绵长的渊源,这种精神更是俄罗斯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之一。无论是俄罗斯人信奉的东正教还是东正人信奉的伊斯兰教,都明确地告诉众人,需做到:善待、慈悲、平等、博爱、感恩、自由。在《圣经》当中, 曾有这样的字句:“看吧,那些受欺压的正在流泪,并且无人给予安慰;欺压他们的皆有势力,却也无人安慰他们。因此,我会赞叹那些早已经死去的死人,胜过那些仍还活着的活人。并且那些我以为未曾出生的,就是那些未见过日光之下恶事的,比这两等人更强。”而《古兰经》中也明确强调: “我派遣了你,只为怜悯那全世界的人。”在东干文学中,所蕴含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深受其儒家思想传承, “君子怀德”的人道主义皆在其作品中流传。

结语:

战争与时装 第9篇

这批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阿斯科拉设计学院展出的时装,不论是用料或设计概念,均与战争结下不解之缘。

阿拉伯时装设计师沙欣设计的一件晚装长裙便是以铁丝网所制,当中还要织上一个假炸弹。嫌保安人员经常搜查手袋麻烦?使用设计师奥菲尔设计,以刀、枪及爆炸品X-光底片所制的手袋,或许可让人消消闷气。

阿斯科拉设计学院时装总监拉兹表示:“这些作品是由崩溃了的社会及政治价值中衍生出来……继而造就出新的时装触觉、新风格,来表达压力及危机。”他补充说:“它是来自一个充满危机的地方,多过商业社会。”

的确,若非背后有深层的政治意义,由铁丝网所制、代表要有更锐利视野的眼镜,又有谁会使用?

这批以色列及巴勒斯坦时装设计师在对近期流血事件感到愤怒及伤痛下,完成了这些作品。

以色列设计师莱文的设计,则揉合了以色列人与阿拉伯人传统服装的特色;头戴犹太帽及阿拉伯人头巾,而头巾绳却被当作绞索。

战争与孩子作文900字 第10篇

1937年8月28日,是个令人难忘的日子。那一天,日本人开着一架架飞机,从上海火车南站的上空投下了一枚枚。霎那间,整个上海火车南站便沉浸在一片浓烟之中了。

那一天上午,日本人疯狂地袭击了整个上海城。大家眼见自己即将被战争夺去生命,便急忙收拾行李,准备逃难去。

当大家在火车站准备去逃难时,日本人眼见机会来了,便向那里投下了一枚枚的。

“啊!可恶的日本鬼子!”一群人刚说完这几句话就被战争夺去了生命。炮弹声响彻云霄,浓烟盘旋在车站上空,似乎在为日本鬼子这场战争获得的胜利欢呼。

曾经十分喧闹的火车站,经过的洗礼,已经变为一片废墟了。

远处,火车站的房子已经被炸成了一片废墟,破碎的砖瓦碎片撒满了火车站。近处,火车站的月台经过日本人疯狂的摧毁之后,差不多已经被夷为平地了,剩下的一些钢架,摇摇欲坠。这里曾经是多么繁华、多么热闹啊,但经过日本人的侵略后,已经平静无比了。这里一切的一切,都记录这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不可饶恕的罪行。

“哇,哇,爸爸妈妈,我要回家……”一阵哭声打破了这里的寂静。原来,是一个面黄肌瘦的3岁小男孩在这里哭泣。只见小男孩的手上沾满了污泥,破旧的衣服上沾满了鲜血。他坐在铁轨上,努力地爬向远方,似乎在寻找自己的父母。

小男孩为什么一个人在这里呢?原来,小男孩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去逃难的,在日本人扔下的那一瞬间,爸爸为了保住小男孩的命,将小男孩抛向了远方。小男孩的爸爸这样做,保住了小男孩的生命,但自己却死去了。

小男孩哭哭啼啼的声音被一位外国记者听见了,他救了这位孩子,把这位孩子送到了孤儿院,取名为“和平”。

听了这个故事,我的心不禁震撼了,再想一想:是啊,战争是多么可怕啊,它让许多人流离失所;战争是多么可怕啊,它像一颗,威胁着稚嫩的“和平之花”;战争是多么可怕啊‘它让多少人失去了亲人,丧失了生命。我们希望,明天的世界能够真正成为和平世界,没有战争,只有和平。

与战争的400字作文 第11篇

孩子的父亲正津津有味地吃着香喷喷的饭菜,突然听见有人喊:“鬼子来了!鬼子来了!”四周也响起了“嘟嘟嘟嘟”的机关枪声音。孩子的父亲急忙撂下碗筷,扛起冲锋枪就冲了出去。孩子也被惊醒了,嗷嗷的哭起来。

孩子的父亲冲出去不久,就听“轰”的一声,原来是鬼子开始轰炸了。在这次轰炸中,孩子丝毫没受伤,因为母亲用她的身体盖住了孩子。转眼间,火车被炸得粉身碎骨,转眼间,孩子的父母双亡,转眼间,正在啼哭的婴儿成了孤儿。

关于和平与战争的作文 第12篇

你们好!维护和平,制止战争,这是全国人民共同的心愿,战争让无数人民失去了生命,让无数人无家可归。据不完全统计,第一次世界大战持续了4年3个月,有33个国家参战,卷入战争人口达15亿以上,军民伤亡3000多万人。第二年世界大战历时6年之久,先后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战,20多亿人卷人战争,多达7000多万人,现代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破坏更加巨大,据报告自1990年至20,因战争世界上有200万儿童死亡,600万儿童受伤或残疾。我真恨日本侵略者,他们毁了多少个幸福的家,让多少出国留学网孩子没有了父母,没有了关爱,只能在街头流浪。我同情那些经历战火硝烟的孩子,我想世界上要是没有战争,那该多好啊!我们希望,我们祈盼,让战火中的孩子有一张课桌,平稳的课桌,不被导弹的气流掀翻。有一间教室,洁白的教室,免遭炸弹的炸片击穷。和我们一样在鲜花中读书,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和我们一样共同欢笑,共同游玩,共同工作,互相学习,探索和改善大家的生活,可以像我们一样过上幸福的日子。让那已经能听见脚步声的21世纪,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

独立战争与美国文学的起源 第13篇

一、关于美国文学起源时间的争论

独立战争之前的美国文学,是北美印第安文学和早期的殖民时期文学。这两种文学形式,在有些情况下,也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的起源。这是对美国文学起源通认的两种观点。但是,这两种观点本身也有着缺陷和不足。

第一种观点是美国文学起源于早期的殖民时期文学。这一种观点最早是由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位美国文学史家摩西·科伊特·泰勒(Moses Coit Tyler)在其著作《殖民时代的美国文学史:1607-1765》(A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1607-1765)中明确指出的。他认为美国文学始于英国人移居美洲,首次成为美洲居民的1607年。而在国内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安妮·布雷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在1650年发表的《新近在美洲出现的第十位缪斯女神》(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n)是美国文学起源的标志性诗集。因为这是出自新大陆殖民者之手的第一部诗集。但是,在18世纪50年代之前,美国仅仅是英属北美殖民地,还没有完全从英国的控制之下解脱出来。这时在殖民地上流行的文学并不是美国的,而是欧洲的,特别是英国的。从早期殖民文学的本质来说“是欧洲殖民者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在北美殖民地上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清除和取代本土印第安传统在文化领域上所作的努力的一部分”。[1]因此,说美国文学的起源是早期的殖民文学是不合适宜的。

第二种观点则认为美国文学起源于北美印第安文学,这是当今美国学术界最为公认的说法,由美国国务院主编的《美国文学概况》(Outline of American Literature)一书,开篇的第一句就是“美国文学起源于口头传诵的印第安文化中的神话、传奇和抒情诗(通常都是歌曲)。”这种状况是在《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Columbia Literar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和《剑桥美国文学史》(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American Literature)两本书出版之后出现的。当代美国著名作家莫马迪(Momadv)在《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提到“无可怀疑,它们具备了语言———故事、神话和原始歌曲的语言———的基本特征。它们有两千年上下的历史。它们和其他任何类似现象一样,标志着美国文学的起源。”[2]本书的主编埃利奥特(Elliot)也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提到,美国文学起源于“生活在后来成为合众国的地域的最早的人类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时刻”。[3]这一观点使美国文学起源往前推了许多,也使美国文学进一步“扩容”。同样的,这种观点也缺乏适宜性。我们现在研究的许多北美本土印第安文学在本质上说是英译本,同时还是口译本,是殖民者将印第安文学译成英语。这种文学表达方式并不是印第安人自身所表达意思和情感的一种真实表达。在翻译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或是有意识地带有殖民者自身所希望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在17世纪殖民者入侵美洲之后,随着殖民者不断的扩张征服,北美本土的印第安文学不断减少、缩小甚至几近灭亡。这种文学传统几乎可以说是随着殖民地扩大而中断了。“在殖民地文学中,虽然有不少关于印第安人生活、语言、文学、习俗、信仰、宗教、艺术等的描述或介绍,却很难在其中找到它们在创造手法、意象语汇、叙事结构和题材等方面对殖民文学的实质意义上的影响。”[4]把这样一种文学传统作为美国文学起源是不合适的。

这两种文学形式都出现在独立战争之前,那么独立战争与美国文学的起源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呢?

二、独立战争与美国文学的起源

1. 文学体裁的完善

独立战争之前的美国文学,其所有的文学形式,仅仅是诗歌,散文和宗教著作等。北美印第安文学虽然也像其他的口头文学一样,有各种的文学类型,但是这些类型也只是最初的文学形式,而小说、戏剧则看不到一点踪影。早期的殖民地文学也只是在此基础上多了散文和宗教著作。众所周知,大部分的移民者都是不堪忍受欧洲的宗教压迫而移民到新大陆的清教徒,这些清教徒由于受到宗教上的压迫,渴望在新大陆有一种全新的生活,而这种新生活无疑是要按照清教徒的期望来的。文学也在此范围之内,“清教徒认为的优秀作品是要能充分阐明上帝的重要性和灵魂在地球上所面临的危机的作品。清教徒的作品风格各异———有复杂的形而上学诗歌,也有平常的日记,还有枯燥乏味的宗教历史。”[5]而独立战争的胜利无疑激起了新文学的兴起。早在独立战争期间,政论、法案成为最主要的文学形式。托马斯·潘恩(Thomas Paine)的《常识》(Common Sense)以及由杰斐逊(Jefferson)起草的《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除此之外还有类似富兰克林的《自传》(The Autobiography)《格言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的著作。在此之后,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也慢慢的出现了。

2. 文学内容的多元

在内容上,北美印第安文学基本上是关于部落崇拜的信仰或是英雄的。北美印第安文学只是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殖民者侵入之前北美的印第安部落生活的一些方面。早期的殖民文学在内容上比之北美印第安文学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是以宗教为主的。无论是日记、诗歌还是宗教著作都会有几乎不变的主题。“生活被看作是考验:失败导致永久的诅咒和地狱刑罚,而成功会带来天堂之乐。世界是上帝之师与形形色色伪装的可怕敌人———撒旦的军队之间展开永久争斗的战场。”[6]早期殖民文学中最为著名的文学大师是科顿·马瑟(Cotton Mather)。他写了关于新英格兰情况的五百多本书和小册子。但是这位大家花费诸多心血写就并于1702年出版的也只不过是一部详细记载新英格兰殖民地情况的《新英格兰教会史》(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New England)。也是作为他描写“基督教的奇迹”而出版的。

独立战争期间众多的政论、法案则是一改过去的风气的。很多作品都表达了北美殖民地的民主风气,并要号召民众与英国殖民者和自身的保守思想作斗争。“人人生来自由、平等与独立、并享有某些天赋人权”、“所有权力都属于人民”这些启蒙思想的主要代表首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就是这其中优秀的代表作。于1776年1月发表的《常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痛斥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批驳了同英国和解的谬论,指出了北美独立的必要性,并且号召北美人民同英国殖民者进行斗争。他认为美国人民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为争取独立自由而战斗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就把这本书命名为《常识》。《常识》出版之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在当时的殖民地成为了几乎人手一册的重要书籍。这本书极大地解放了北美人民的思想,在同保守思想斗争的民主思想也第一次占据了上风。后来完成的《独立宣言》就很大程度上地受《常识》的影响。

除了这些政论、法案之外,在这次资产阶级革命期间还有一本影响深远的书,那就是富兰克林的《自传》。这本《自传》分为四个不同时期写成,被称为美国文学的第一部经典作品。这部作品的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描绘了一个令人钦佩的伟人的生活经历,还在于它向我们揭示了富兰克林所代表的美国人的形象、美国人的理想和美国人的价值观。”[4]这本书第一次渗透了一个在后来美国文化中不断出现的主题“美国梦”。富兰克林本人正是“美国梦”在产生时期的第一位成功实践者。他代表了那一代美国人对成功的理解,并通过自身为例向人们说明了这一点———人们的愿望都可以通过个人努力得以实现。而他宣扬的“自助”精神,也成为了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思想。

独立战争本身也成为了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创作内容。1821年,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出版了他的第二本小说《间谍》(The Spy)。《间谍》是一部历史小说,也是美国第一部表现独立战争的小说。这部作品是库珀为了宣扬独立战争时期的那种英勇无私、纯洁正直的高贵品质和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思想。虽然《间谍》一书在有些地方的描写不是真实的,尤其在人物塑造方面,《间谍》中的人物全都过于理想化、浪漫化,即便这样,仍然不妨碍它的优秀性。自《间谍》之后,美国独立战争小说慢慢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对独立战争的描写也从最开始的浪漫的理想主义慢慢发展到后来的用现实主义重新审视独立战争的写实性小说。

虽然有了这样优秀的作品,但是在美国独立初期的50年中,美国的文学却是受到英国苛刻的批评的。主要是因为当时的美国作家还是靠模仿英国流行作家、流行的写作手法来写作的。这些英国的流行在传到新生的美国之后也变为了过时的。这一现象导致了美国文学出现了近50年的低谷期。幸运的是这种情况很快就发生了改变,美国出现了第一批本土的作家。

3. 真正美国文学家的出现

在北美印第安文学中你几乎很难找出真正的作者。这些流传的诗歌,神话,如同世界其他各个原始部落的文化遗留一样,都是在千百年的流传中慢慢丰富、发展,它们真正的作者只能说是部落的劳动人民,并不会有一个确切的名字成为这些作品的作者被记录下来。至于早期殖民时期文学的作家确是不愿也没有办法承认其美国作家的身份。直到1782年,一本名为《一个美国农民的信》(Letters from an American Farmer)的书在欧洲出版。在书中作者克雷夫科尔(Crèvecoeur)描绘了他在移民新大陆之后,美国这个新生国家所拥有的繁荣景象。并在他的第三封信中,首次提出了“美国是许多国家人民的大熔炉”这个概念。“美国人”开始有了在文学上的开始。但是直到1810年左右开始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美国文学家出现。并且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在这其中,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詹姆斯·费尼莫尔·库珀、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亨利·大卫·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赫尔曼·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是最为著名的几位。他们的作品不再是按照英国的方式来写作的,是真正的表达美国民众的思想,并借助这些作品指引民众的思想,表达他们对美国这个新生国家现状的不满,或是表达对过去殖民时期宗教压迫的反思,或是表达个人在现实生活中的追求等等。欧文的《随笔集》(The Sketch Book,也译为《札记集》),库珀的《间谍》《皮袜子故事集》(Leatherstocking Tales),爱默生的《自然》(Nature)《美国学者》(American Scholar),梭罗的《瓦尔登湖》(Walden),梅尔维尔的《白鲸》(Moby Dick),霍桑的《红字》(The Scarlet Letter),爱伦·坡的哥特式小说,惠特曼的《草叶集》(Leaves of Grass)这些著作即使在今天也被认为是不朽的。其中的有些作品还被好莱坞多次搬上大银幕,有着广泛的世界性影响。

以欧文为例,他被看作是第一位使美国文学以独立的形象出现于世界文学舞台的美国作家。他的《随笔集》包含了其最为著名的两个短篇传奇小说———《瑞普·凡·温克尔》(Rip Van Winkle)和《睡谷的传说》(The Legend of Sleepy Hollow)。其中更为我国读者熟知的是《瑞普·凡·温克尔》。主角瑞普是个惧内的角色,生活在北美殖民地时期一个偏远的小乡村里。当他因不堪妻子的责骂躲避到山中打猎时遇到奇遇,在喝过一群古怪的荷兰老人带的酒之后,他在山上一睡二十年,等他回到家中发现妻子去世了,自己从英王乔治三世的臣民变为美国公民。在独立前,瑞普生活的小村庄宁静而无知,唯一了解外界的方式仅仅是阅读过往旅客随意丢弃的旧报纸。独立后,这个小村庄的人们开始讨论起了选举、党派竞争等等的话题,甚至还出现了为选举拉票的乡村政治家。作为对独立战争这段历史一无所知的人,瑞普表现出的面对独立战争后的美国社会的迷惑和无知恰恰说明了当时的美国人民对自己美国国民身份的迷茫。同时也通过瑞普来说明美国建立前后一般国民的思想和生活转变。

这批本土的美国作家通过自身的优秀作品创造出了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学流派,即与当时欧洲大陆有很大差异的浪漫主义文学。

4. 具有自身特点的文学流派产生

在这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就是19世纪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Romanticism)以及在此基础之上发展的超验主义文学(Transcendentalism)。19世纪的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不仅是像当时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学一样充满了对理性的质疑,同时美国社会自身的所提倡的个人主义和政治平等的民族思想。还有一种强烈的反叛精神。在此影响下,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强调个人情感的自由流露,注重人物的内心描写。

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欧文、库珀、爱伦·坡以及威廉·柯伦·布莱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在这其中坡被人们认为是侦探小说的鼻祖。他的短篇小说在欧洲哥特式小说的基础之上,开拓了新的探索———他把作品描写的重点由外部环境和情节转向了人的心理活动,甚至是潜意识活动。但是本文着重要谈的是他的诗歌。爱伦·坡和布莱恩特是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爱伦·坡的诗歌和他的小说一样,在当时的美国很少有人理解,有人甚至称其为“执斧之人”,见谁砍谁。在他的诗歌中大部分都是“表现人类灵魂的晦涩与冲动,情调比较悲观,但也比较深邃。”[5]但也有特殊情况,《安娜贝尔李》(Annabel Lee)就是爱伦·坡一首极为有名的诗歌,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爱伦·坡擅长运用重复音节的特点,整首诗充满了对这位逝去女子的怀念,也再一次印证了爱伦·坡德文学创作两大主题———美与死亡。而布莱恩特则完全与坡不同,他在1817年发表的《死亡随想曲》(Thanatopsis,也译《对死的沉思》)是其比较成熟的代表作,被看作他诗歌创作的转折点。从1817年以后,布莱恩特将目光由死亡、永恒转向了对自然的花鸟的关注和思考上。《黄色的堇香花》(The Yellow Violet)和《致水鸟》(To a Waterfoul)是布莱恩特对大自然的思考基本成熟的体现。二人分别代表了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在诗歌创作方面的两个流派。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到高潮时期的表现是超验主义文学,但由于超验主义文学其独特的特点通常也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文学流派。超验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象征和体现,上帝在大自然中无所不在,所以自然可以对人起到教育作用。超验主义作家批判了文明社会的虚伪堕落、拜金主义和物质至上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两位作家是爱默生和梭罗。爱默生是美国19世纪最重要、影响最为广泛的超验主义思想家,他的理论在当时的美国掀起了一次几乎可以称之为“革命”的波动,他所主张的个人主义思想(Individualism),已经成为美国文化和传统意识中的重要成分。在超验主义思想影响下的作家的创作,也形成了美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阶段。1836年爱默生发表了《自然》一书,这本书历来被人们看作是超验主义的宣言,也被认为是美国文学界的独立宣言。他次年发表的《美国学者》又为人们指出了真正的美国学者应该是———思维者,即具有独立思想的人。与爱默生纯粹的阐明理论不同,梭罗则是在行动上告诉人们超验主义者应该是怎样做的。他的著作《瓦尔登湖》就是他两年多在瓦尔登湖畔独自生活的记录。超验主义思想是一个“思想观点的集合体,它来自一群有着某些共同或相近的观点和旨趣的人们。”[6]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美国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

总之,独立战争为美国文学提供了可供发芽的土壤。从这一时期开始,美国文学不再是欧洲的,它开始大胆地写出了美国民族的需求。独立战争时的主流政治思想———启蒙思想,也不断地为美国文学提供养分,尤以“人及其后代有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这一原则最为重要。“这是美国的基本原则,美国传统中的其他一切,或是朝着这一原则,或是背离这一原则,或是与它有联系。”[7]这一时期的文学家则成为重要的摹本,为后来美国文学的发展提供种子,为后人写作提供范例。美国文学从此开始不断地向前延续性的发展,自诞生至今的二百多年来,美国文学凭借着独立战争时先人们提供的一切范例,不断地发展、繁荣,并最终在今天形成了这样一个多元化、优秀作品频出的境界。文学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社会又是文学创作的土壤。美国文学同样如此,他的每一次发展、变化都与社会进程相关联的。在独立战争中诞生的美国文学随着美国现实社会的不断变化也不断的给我们以惊喜。

参考文献

[1]文学·历史·文学史——思考美国初期文学发展的历史叙述[J].张冲,杨峻峰,等,译.外国文学评论,2002(2).

[2]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M].朱通伯,等,译.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

[3]美国国务院编.美国文学概况[M].杨峻峰,等,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4]金莉,秦亚青.美国文学[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2.

[5]张冲.新编美国文学史:第1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斯皮勒(ROBERT SPILLER).美国文学的周期(The Cycle of American Literatur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

战争与玫瑰 第14篇

战争是残酷的,它让成千上万的人失去温馨的家园,失去亲人,饱尝困苦,流离失所。然而,鲜艳的玫瑰却曾经和战争荣辱与共,与橄榄枝一样流芳百年。

19世纪初,拿破仑大败普鲁士后,在梯尔西特和谈中要求将易北河以西的大片领土割让给法国。普鲁士国王威廉让王后路易莎去拜会拿破仑,请他降低这过于苛刻的条件。拿破仑非常愉快地接见了路易莎,并从花瓶中抽出一只盛开的玫瑰,彬彬有礼地递给她,路易莎以为这是同意的表示,便接过玫瑰问道:“您是连马格德堡一起给了我们,是吗?”谁知拿破仑听后非常不悦,板着脸回道:“我应当向陛下指出的是,除了我本人以外,我什么也不能给您。而您可以自己决定同意还是不同意。”路易莎王后听了脸上青一块白一块,急忙回宫告诉了国王。普鲁士官兵听说了此事后,认为拿破仑的放肆言行是藐视普鲁士国民,顿觉蒙受了奇耻大辱,决心要报这玫瑰之仇。

数十年后,普鲁士军队在色当战击退了法军之后,马不停蹄地占领了巴黎,并将那里的玫瑰名种作为战利品,献给了普鲁士国王和王后。

战争结束后不久,柏林市政厅收到一位受伤士兵的来信,信里夹着一朵枯萎的白玫瑰,说请将这朵花儿转赠给最关心伤员的女性,市政厅认为只有当今王后才能享此殊荣,但王后谦称她受之有愧,建议把它赠给战地医院。因为那些不惜生命不辞劳苦地工作的护士和其他女性更关心伤员。最后,这代表士兵心意的白玫瑰,被装进一个精美的玻璃匣子陈列在宫殿中。(黎小青)

(二)

19世纪初,法国皇帝拿破仑·波拿马执政时,对外战争连绵不断,英法两国当时是世仇。然而有一次英军在截获一艘法国船后,竟与法国军队达成短时停火协议.并派军舰护送这艘船渡过英吉利海峡,使其安全抵达法国。

英军停火的原因是那艘法国船上载有一批中国月季。在中国月季花传人欧洲之前,欧洲只有每年开花一次的蔷薇。因此,当每个月都开花的月季在18世纪后期由印度首次传人欧洲时,各地园艺家竟相引种,中国月季一时驰名欧洲。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皇后很喜欢花草。她收集当时所有的蔷薇及其杂交品种,使玛尔梅松玫瑰园成为当时欧洲最有名的玫瑰园。那艘法国船正是运中国月季到玛尔梅松玫瑰园的船。由于中国月季的价值和玛尔梅松玫瑰园的盛名,故有上述停火送花之罕举。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作文与战争】相关文章:

战争与孩子作文09-08

作文与战争范文05-26

关于战争的作文战争09-11

这场战争作文07-20

未来战争作文08-13

战争和平的作文07-23

战争的控诉作文09-05

战争的伤害作文09-05

战争的作文范文05-26

不要战争作文范文05-27

上一篇:幼儿园寒假放假通知范文下一篇:汽车4s店售后薪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