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传统文化下

2024-06-26

三年级传统文化下(精选6篇)

三年级传统文化下 第1篇

这个学期我们继续循着上学期传统文化的教本进行教学,但总沿用用了又用的教学方法觉得很是无力。于是,穷则变,变则通,在很多方面,我都做了尝试。

一、教学方法的变更

这学期的教本尽管没有变,教学方法上却是有了新的变更,除了背诵之外,我们好进行了新的尝试。首先,我们尝试这把课堂教给学生,教师只是指导者。这个提法并不新鲜,但具体实施起来确实不容易的。首先我们在班级里面选出几个公认的负责人的小老师。小老师们要做的就是分工之后,将自己领到的课题拿回本小组进行讨论,拿出自己的教学方案来。将教学方案教给老师进行修改。这个阶段,我要做的是对孩子们的“备课”给予一定的指导。然后,轮到哪个小组,就让哪个小组的组长代表小组进行授课。

二、教学内容的充实与更新

这一学期讲到很多的名人,我当然也不能完全将课堂教给孩子们。我们会不定期选出自己感兴趣的名人进行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们会进行各种资料的查询。我们会开展例如名人故事会,我知道的名人你来猜等等有趣的课堂教学活动。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到名人的故事,领略到名人的风采。

三、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熟读成诵固然重要,背诵在传统文化这一科目的评价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也绝对不是一枝独秀,独领风骚的。我们在平时的评价中,加入了吟的一面。力求让孩子们在读中,领略古代文化的丰厚与神韵。从一泻如流水般毫无轻重的唱读到字字铿锵没有半点韵味的喊读,到最后读出美感读出文字的生机,我和孩子们经历了反复反复的“再来一遍”。听到现在,孩子们尤其是在读诗的时候,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一定的语感,知道那一个字我们应该停顿,哪一个字我们应该重读,而哪一个字需要拖音,甚是欣慰。

因为本人喜欢古代的东西,有时明知应当学习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却总忍不住统统收入囊中。我很希望下学期可以继续担任传统文化的教学,让我把自己所知道的,统统说给孩子们,让他们也和我一样,喜欢传统文化,喜欢古老的中国。

三年级传统文化下 第2篇

春节这一天,大家都喜气洋洋,在这一天里,不能讲脏话、不能哭、不能打架……还不能扫地,大家都要把扫帚藏起来,还要贴窗花、放鞭炮、看春晚、吃年夜饭……大人要给孩子压岁钱。今年春节也一样,我和家人们贴了窗花,看了春晚,还吃了一大桌的年夜饭,可开心啦!

说到春节,还有一个关于春节的小故事。传说,有一个叫“年”的怪兽,它常年住在水底,只有在除夕那天出来。它不仅出来吃羊吃牛,有的时候还会吃人的!所以每到除夕那天,人们就会跑到深山里,躲避好几天才回家。可是有一年除夕,大家几乎都跑到深山里了,最后一位老奶奶也要走了,突然,出现了一位白胡子老爷爷,老奶奶对他说:“‘年’就要来了,你怎么还不走啊?”“我不怕‘年’,你们去吧!”白胡子老爷爷回答,老奶奶听了,只好去深山了。等大家回来时,发现家里一点都没变,白胡子老爷爷也安然无恙。原来“年”最害怕的东西是火光、红色和声响,白胡子老爷爷是用这些东西把“年”赶跑的。

今年春节有一个叫“新型冠状病毒”的家伙让我们的城市生病了,白衣天使们正在第一线战斗着,他们很长时间没有和家人在一起了,所以我们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三年级传统文化下 第3篇

关键词:文化传承,大课间,案例,研究

2003年11月公布的《教育部关于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提出:“在抓好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 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要求, 大力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国家不断加大投入以及重视程度, 从而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大背景下, 大力推行大课间活动。经过资料的收集整理中发现, 大课间活动全国确实在不断推行, 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 但是也存在了诸多的问题, 犹如课间活动的在内容上一直相对固定、场地不足、管理方面欠缺等等, 所以很多学生都失去了兴趣, 造成大课间展示活动效率低下, 浪费了很多的时间, 因此, 需要在大课间活动中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使大课间活动推行的更加成功。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的搜索, 以及图书馆书籍的查阅, 收集整理了有关大课间活动以及课间操的大量文献资料, 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专家访谈法

采取电话和当面的形式, 对宜良县教育局、体育局以及宜良三中的校领导、体育教师就问卷的设计相关问题进行了访问, 并就宜良三中开展特色大课间活动开展现状进行了访谈。

1.3、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针对的是宜良三中的特色大课间活动, 从参加特色大课间活动的学生, 分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各发放问卷300份, 共900份, 回收问卷880份, 去除10份无效问卷, 最终有效问卷870份, 最终问卷的有效率为96.7%.

2、当前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

2.1、大课间内容及管理形式

根据资料的收集整理, 以及实地调查情况, 很多学校大力度的按照国家教育部的指示, 积极努力的推行大课间体育活动, 但是在大课间的内容上, 都是借鉴别人的老套路, 不断重复的安排学生、机械的做相同的活动, 例如, 课间操、集体跑步等等, 这样下来, 致使很多学生失去了兴趣, 大多会待在操场周围等待时间的结束, 出现了厌烦情绪。通过调查问卷, 我们发现, 很多学生对大课间活动还是比较迫切的, 但是单一重复的做操或跑步, 已经使学生丧失了激情, 教师及组织者也是按部就班干耗时间。造成了整体消极的状态, 丧失了阳光体育活动的意义以及精神。

2.2、大课间重视程度

由于现行我国教育体制的原因, 以及家长教师的期望, 升学成为他们共同的目标, 过度的强调升学, 学校在教学方面则不断偏向了文化课的学习, 因此, 在管理上以及宣传上发生倾向。只是在每年当地教育局、体育局的强令要求下, 为了应付差事, 学校只能临时组织教师及工作人员进行实施活动, 这样的结果只能让众人失望。

2.3、学校组织管理形式

学校每天的固定形式“整、做、评、散”, 进行任务的操作, 完成大课间活动, 学生也只是出于无奈应付了事, 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的现象, 此种单调重复的事情, 只能让学生乏味, 失去兴趣,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跟学校的组织者, 制定的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关系, 造成了学生身体的锻炼得不到效果, 身心得不到放松, 这完全违背了大课间的真正目的及本意。

2.4、大课间活动场地情况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 学校人数较多, 体育场地较小、条件差, 学校领导为了应付差事, 不能不进行活动, 但是又苦愁于场地限制, 只能采用各个年级轮流进行大课间活动, 有的学校就直接放弃活动, 不进行安排。这样一来, 学生的活动时间根本得不到保障, 身体素质也自然急剧下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首先, 是跟学校的场地有关系, 其次各个学校不断扩招, 人数剧增, 造成使用场地受限。

3、宜良三中特色大课间案例评析

本研究对宜良三中进行比较成功的特色大课间活动为例进行研究评析, 落实每天活动一小时, 活动的对象是全校的学生。

3.1、实施特色大课间背景

展开实施特色大课间背景, 首先是国家教育部明令发文, 增强学生体质, 实施开展大课间活动。学校通过实施大课间活动, 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使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始终贯彻身体发展为理念, 拥有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学习, 宜良三中学校领导重视此活动的举行, 并且体育教师积极配合组织, 更重要的是, 该校联系了文理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作为他们的实习单位, 因此, 获得了更有利的师资队伍, 为本校的特色大课间的组织开展奠定了基础。

3.2、内容更新提高质量、增加积极性

通过调查统计 (表1) 我们可以看到, 在大课间内容上进行了增加, 进行了更新, 因为宜良三中, 是云南的一所中学, 结合云南地方特色, 加入了民族的项目, 这样使学生感觉更加熟悉亲切, 如板鞋、竹竿舞、民族健身操、民族武术操, 这些项目都是比较有特点, 值得推行的项目, 并且可以利用好学校有限的场地进行, 于此同时, 在内容上, 学校领导还大胆引入了中国传统的两个项目, 民族武术操和健身气功, 这两个项目国家积极鼓励推广项目, 即能达到锻炼身体, 增加大课间内容, 又能达到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从项目的更新上, 我们可以看的出, 这样的增加确实是能提高学生极大的兴趣。在所有看来, 寻特色发展项目就淡化了常规的项目的进行, 调查中发现, 常规的项目并没有被淡化, 因为可以就学生兴趣而定, 来选取他们喜欢的项目进行, 这样可以择兴而行。

3.3、健全的管理制度

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 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正常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具有经常性、群体性、固定性等特性, 在增强中小学生体质、消除学生学习疲劳、加强组织纪律与集体主义教育等方面, 发挥着积极作用。健全考核机制。研究制定《体育大课间活动评估细则》, 将大课间活动情况纳入班级、教师考核及学生综合发展评价之中。

经过实地调查, 我们发现其学校领导以及班主任教师都比较重视大课间活动的开展, 制定有明文的规定, 首先是学校领导的职责, 大课间活动时间, 学校领导要到场参加, 一起进行活动, 这样不仅带头进行了运动, 而且还了解了活动进展情况, 做到亲身经历, 如果遇到问题可以及时解决。于此同时, 针对其他教师也做了详细的规定, 把教师参加大课间活动也安排进入了课表, 计算参与教师的工作量, 这样才能保证活动保值有序的进行, 同时安排专门的评价小组, 对组织者进行评价, 制定了科学的评价体制, 把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到师生的评优评选及优秀班集体的评选中, 从而不断激发体育教师创新课间体育活动组织与管理形式, 更新大课间的锻炼内容;不断提高班主任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去。

3.4、合理利用场地资源

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行, 大课间的发展, 场地的限制, 阻碍了很多学校活动更好的开展, 更有很多学校借场地的原因直接取消活动, 场地资源在保证安全、活动有效的情况下, 可以合理的开发学校场地资源, 并不是一定需要较大的田径场等。

在调查中发现, 宜良三中真正的活动场地是一个不标准的田径场, 两块篮球场, 其余都是闲置的空地, 犹如停车场等等。在进行大课间活动时, 学校积极组织学校管理人员, 定时将场地清理出来满足学生进行体育活动, 并根据场地情况合理的编排活动的内容, 教学楼前的空地, 被他们改造成竹竿舞的活动区, 一群可爱的孩子边唱边跳、停车场让他们改造成了集体跳绳的区域、学校的马路被组织者改造成了板鞋活动的跑道, 大课间音乐响起, 你进入校园, 会感觉进入了儿童乐园一样, 到处是活动的人群, 欢乐的笑声。

3.5、问卷调查情况

通过对宜良三中的学生发放问卷, 分年级初一、初二、初三各放问卷300份, 共900份, 回收问卷880份, 去除10份无效问卷, 最终有效问卷870份, 最终问卷的有效率为96.7%.从问卷统计数据以及深度访谈教师及学生, 得到相关数据来看, 学生对大课间活动特别感兴趣, 非常喜欢这种锻炼的模式, 并且对新加入的内容以及学校组织的形式都比较满意。经过满意度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对大课间满意同学达到92.9%, 这是一个很客观的数据, 一个满意的结果。

4、结语

大课间活动有效的开展非常重要, 教育者管理者应该多采用有效的措施, 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大课间中存在问题, 使其能更顺畅的进行, 大课间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 时间长、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多样, 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个性。通过对宜良三中的特色大课间案例简单的调查剖析, 目的在于为其他学校大课间活动更好的开展提供一个有力的参考依据。大家共同努力, 让更多的学生爱上大课间,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2002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1) .

[2]张崴.特色大课间活动实施方案中国学校体育[J].2011 (6) .

[3]毛振明, 吴键, 马铮.体育教学模式论[J].体育科学, 1998 (6) 8.

[4]张蕾.关于构建大课间体育活动课程的若干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 2003, 24 (2) .

[5]戚子华, 叶条凤.对改革我国中小学课间操的思考[J].体育师友, 2004 (2) .

[6]黄显良.中小学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应注意的问题[J].体育教学, 2006 (5) .

[7]李彩秋.“趣味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与效果的调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 27 (1) .

三年级传统文化下 第4篇

关键词:文化场;企业文化;组织公民行为

一、 问题的提出

信息时代,组织公民行为因其促进组织沟通,改善工作氛围,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并提高企业绩效等功能越来越被研究者所重视。在其前因变量研究方面,目前學者们主要是将领导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相关关系进行反复验证,尚未能从其产生机理揭示出组织公民行为的本质。为了使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与实际意义,本文选取家族企业作为研究对象,在家族企业中,“家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得领导行为呈现了较为相似的特征,而家族企业中涌现的组织公民行为又相对较少,因此,研究经过“家文化”影响的领导行为是如何引起组织公民行为的,可能更有助于认识到组织公民行为的本质属性。

二、 理论与研究假设

关于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长久以来,虽然已经确定了比较多的前因变量,例如“个体特征”“工作任务特征”“组织特征和”“领导行为”(Bateman & Organ,1983;Farh,Podsakoff & Organ,1990;Moorman,1991;Wiliams & Anderson,1991;Van Dyne,Graham & Dienesch,1994)。这些研究确实确立了对组织公民行为能够产生影响的几个因素,但由于缺乏对这些前因变量共性的研究,使得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了解仍停留在描述性定义上,未能触摸到其本质与发生机理。

领导行为是已得到广泛深入研究的组织公民行为前因变量,Podsakoff认为“变革型领导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利他主义行为、礼貌、良心、运动家道德和公民道德维度有显著正相关,“交换型领导行为”则与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负相关关系。由于“交换型领导行为”因其局限性已逐步淡出研究视野,本研究所提到的“领导行为”均指“变革型领导行为”。将组织公民行为的主要前因变量进行对比,不难发现,这些变量均与企业文化相关,例如在工作任务特征变量群中,“绩效反馈”“满意的工作任务”与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即员工在受到重视,有较广泛施展的空间和成长前景时,其组织公民行为能得到较大激发;“任务程序化”和“规则化”与组织公民行为存在显著负相关,即员工而在不需要投入太多创意,只需按部就班地工作时,其组织公民行为会受到抑制;在组织特征变量群中,“正规化”“组织僵化”“顾问—员工支持”“领导权力距离”“群体凝聚力”“知觉到的组织支持”也与企业文化相关,具有良好企业文化的企业,能够呈现出更加正规化、更具组织柔性,领导与员工的沟通更加和谐顺畅,具有更高凝聚力等特质。

由于我国“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差序格局、天下一家、圈内圈外、关系主义”广泛存在于家族企业中,平等的、有广泛激励功能的企业文化不通过有意识的人为建立根本无法存在,因此,绝大多数家族企业都正处于企业文化“缺失”的状态中,领导层凭借国家文化与商业文化的“惯例”来进行家族企业的管理,领导行为主要体现着“家文化”特征。

由于(1)企业文化与大多数组织公民行为的前因变量都相关,(2)行为是文化的表层体现,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行为:领导和员工作为企业的一员,从理论上说,领导行为和员工行为都是企业文化的表层体现,领导行为必然体现着企业文化,因此有:

假设1:企业文化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影响。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作为包含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和正在活动的力的空间,场域同时也是一个争夺的空间,这些争夺旨在维续或变更场域中这些力的构型。个人,就像电子一样,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场域作用的产物”。在家族企业中也存在着家族文化场。由于大多数家族企业未能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企业文化,或者培养的程度不足,使得企业文化始终处于较低的水平,无法实现或仅能有限地实现部分激励功能,因此在家族企业中,存在着“家文化”与“企业文化”相叠加的企业文化场,而通常是“家文化”起主导作用。领导行为就处于这两种文化场的叠加中,同时受这两种文化场的影响。

当家族企业文化低迷时,家族企业中存在的文化主要是“家文化”,“家文化”作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国家文化,在员工以往的生命中已得到了长时间的强化,这使得员工对于某些“家文化”规则十分看重,比如非常重视上级的要求及上级对自己的评价,直接导致了员工对于“领导行为”的极端敏感性。因此,在现阶段研究家族企业文化问题,不可能绕过“领导行为”这个变量,必须将企业文化与领导行为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完整地描述企业的文化场,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企业文化与领导行为影响力的对比,判断企业文化所处的真实水平。

综上,本研究将对企业文化与领导行为进行综合研究,来验证企业的文化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激励作用,及探讨现阶段家族企业的企业文化与领导行为的力量对比,有:

假设2:企业的文化场对组织公民行为有显著影响。

三、 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是在2015年12月以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的,共收集了位于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234家家族企业的数据,这些企业涉及制造业、服务业及零售业等多个行业。收到回复问卷234份,剔除无效问卷,最终得到样本221份。样本描述性统计表明,在被调查者中,男性占62.4%,女性占37.6%;管理层占33.3%,基层职员占66.7%;从年龄上区分,18岁~25岁占25.2%,26岁~30岁占35.9%,31岁~35岁占29.1%,36岁~40岁占8.5%,41岁~50岁占1.3%;从文化程度上区分,初中及以下占2.1%,高中/中专占12.8%,专科占44.9%,本科占38.9%,研究生及以上占1.3%。

针对家族企业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了奎恩(Quinn)和卡梅隆(Cameron)的OCAI量表来测量企业文化,采用樊景立的“十一因素模型”量表测量组织公民行为,并以李超平、时勘(2005)在Bass(1999)的MLQ量表基础上编制的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变革型领导行为量表来测量领导行为。在题项的确定上,对各个维度的初始量表分别进行了专家咨询,对量表中不适用于本研究的部分进行了修正和删减,并根据专家评分,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各个题项设置了不同的权重。问卷以Likert 5量表进行评价,从“不同意到同意”过渡,1分~5分分别为“完全不同意、基本不同意、不确定、基本同意、完全同意”。本研究采用Eviews7.0进行统计分析。

四、 统计分析

1. 变量解释。

(1)组织公民行为(Y)。企业文化(X1):包括團队型文化(W1),创新型文化(W2),市场型文化(W3),层级型文化(W4)。

(2)领导行为(X2):包括德行垂范(L1),愿景激励(L2),个性化关怀(L3),领导魅力(L4)。

2. 散点图。从图1与图2可以看出,企业文化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领导行为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

3. 多元回归分析。

(1)把企业文化和领导行为作为分散变量的回归模型:

Y=0.661+0.145W2+0.285W3+0.106L1+0.269L3+μ

如果把企业文化和领导行为做为分散变量,从回归结果来看,W2,W3,L1与L3与因变量呈现回归关系,统计指标都较为显著,拟合优度R2=0.682,除变量德行垂范(L1)系数的t统计量在10%水平上显著之外,其余变量均在1%水平上显著。从回归系数的值来看,市场型文化(W3)的系数是创新型文化(W2)系数的两倍,说明市场型文化和创新型文化能够激励组织公民行为,但目前市场型文化的影响大于创新型文化的影响。从领导行为的影响来看,个性化关怀(L3)的系数超过德行垂范(L1)系数的两倍,说明领导的个性化关怀和德行垂范能够激励组织公民行为,且个性化关怀的影响大于德行垂范的影响。

(2)把企业文化和领导行为作为综合变量的回归模型

Y=0.494+0.436X1+0.400X2+μ

如果把企业文化和领导行为作为综合变量,从回归结果来看,各统计指标更为显著,拟合优度R2=0.669,说明企业文化和领导行为作为综合变量对组织公民行为同样有较好的解释力。各个变量的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都很显著,且达到1%水平。从回归系数的值来看,企业文化的系数为0.436,高于领导行为的系数0.400,说明企业文化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整体上高于领导行为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

五、 研究结果

企业文化对组织公民行为确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能够激励组织公民行为的是“创新型企业文化”和“市场型企业文化”,而“团队型企业文化”和“层级型企业文化”不能激励组织公民行为,说明,组织公民行为是能够受到以外部为导向的,以创新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的激发的,组织公民行为多出现在外向的、灵活的组织中,而非出现在内向的、等级化的组织中;在领导行为方面,“德行垂范”与“个性化关怀”能够激励组织公民行为,而“愿景激励”和“领导魅力”不能激励组织公民行为,这说明,相比能够激发员工努力工作的领导行为,有助于员工完成个人内部素养提升的领导行为更能激励出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因此,本研究证明,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受到企业文化与领导行为相关文化场所激励出的具有“成全组织、完善自身”性质的行为。

从影响系数上来看,市场型企业文化系数是创新型企业文化系数的两倍,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国家族企业发展的现状,创新的目标对于大多数家族企业来讲还是偏高的,而积极走出去抓住现有市场更加符合家族企业的实际,大部分的家族企业还处于层级型的封闭状态,如何打破“家文化”的壁垒,释放员工的主动性,努力占领市场是这些企业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个性化关怀的系数是德行垂范系数的两倍,说明个性化关怀缺失是家族企业领导的最大通病,与德行垂范相比,更迫切需要提高,这也证明了“家文化”目前在我国家族企业的垄断地位,家族企业中,员工作为外人,很难被领导层纳入到考虑的视野中,对员工的关怀流于形式,甚至有为数不少的家族企业还将员工当成潜在的坏人时刻防范,这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面向全员的,无论是员工还是领导,都被统一在企业文化之下,企业文化不仅能够激励员工,也能够激励领导。当这样的企业文化建立起来时,领导行为将得到极大的提升,平等、尊重以及个性化关怀会成为常态,此时领导行为对员工的激励作用就变得不那么明显了,激励员工的是企业文化中自我价值实现等先进观念。企业文化足够先进,能量足够大时,完全能够将“家文化”的等级鸿沟彻底填平,并将领导行为完全吸收纳入企业文化的体系中。企业文化逐步增强的过程,就是“家文化”逐渐消解的过程,领导行为对员工激励的影响力会逐渐降低,企业文化的影响力会越来越高。

六、 结语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有以下三点:(1)揭示出企业文化也是组织公民行为的前因变量。(2)从产生机理上扩展了组织公民行的内涵: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受到企业文化与领导行为相关文化场所激励出的具有“成全组织、完善自身”性质的行为。(3)提出了企业文化与领导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企业文化越是低迷时,领导行为越表现“家文化”的特质,随着企业文化的提升,领导行为将逐渐被吸纳到企业文化的体系之中。

组织公民行为对企业的绩效及可持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但组织公民行为在我国当前家族企业中却较为罕见,因此亟待从源头改善家族企业的文化场。我国家族企业应当努力建立平等的、能够激励全员的企业文化,以期打破“家文化”的壁垒,将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释放出来。

参考文献:

[1] 崔勋.员工个人特性对组织承诺与离职意愿的影响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4).

[2] 徐长江,时勘.对组织公民行为的争议与思考[J]. 管理评论,2004,(3).

[3] (法)布迪厄,(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4] 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85.

[5] 储小平.家族企业研究: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话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0,(5).

[6] 樊江春.中国微观组织中的“家族主义”[J].新华文摘,1999,(5).

[7] 储小平.中国“家文化”泛化的机制与文化资本[J].学术研究,2003,(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企业家的道德信仰对企业综合价值收益影响的实证研究”(项目号:71472093)。

作者简介:李亚楠(1981-),女,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人,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管理哲学、企业文化。

三年级传统文化下 第5篇

一、学情分析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长忙于自己的工作需要,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心不够,养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和学习习惯,致使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习惯等方面差异很大。这段时间的相处,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对《三字经》、《弟子规》等的内容有了一定的学习积累,对《论语》等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我们生在中国,长在中国,理应把传统文化致使精髓灌输课堂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堂堂正正、真正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部分主要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让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三字经》、《幼学琼林》以及《山海经》三个部分。

“名人长廊”部分主要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孔子”“孟子”“晏子”“孔融”四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部分主要了解黄河、泰山等名胜,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部分引领学生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歇后语”和“民谣”两个部分。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重点“经典驿站”“名人长廊”这两部份。本学期,我们重点学习“名胜佳境”“艺术乐园”这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四、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五、教学措施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

三年级传统文化下 第6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八年级《孟子》下教案汇编

第14课时:卷八《离娄章句下》三十一至三十三节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②通过对课文分析,了解孟子的礼义荣辱观。

2.过程与方法:熟读为主,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加强背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以寓言故事说理。

②感受中华传统教育的丰富内涵。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朗读全文,能背诵名言名句。

【教学难点】理解孟子表达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方式】熟读背诵、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二.教学导入: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只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nan)王二十六年。孟子相传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孟子的生活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三.合作感知: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多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正确流利读懂文章,感知文意,体会内涵:

1.自由朗读2.教师范读3学生抽读4全班齐读5小组分读等。

四.揭示寓意。

寓意:讽刺了那些毫无廉耻、不惜卑躬屈膝、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追求富贵的人。

五.领悟名句:

1.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

2.卒之东郭闲,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3.由君子观之,则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几希矣。

熟读背诵:

1.学习小组合作背诵。

2.减字法背诵。

七.拓展意义: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学习这篇寓言,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感受?(讨论)

(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批评卑鄙小人行为)

八.教师总结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背诵本节课名言名句。

上一篇: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下一篇:公务外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