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市的阅读题答案

2024-06-25

花市的阅读题答案(精选9篇)

花市的阅读题答案 第1篇

花 市

贾大山

街上还很安静的时候,花市上就摆满了一片花草。真是花团锦簇,千丽百俏,半条街飘满了清淡的花香。

“老大爷,你买了这盆三叶梅吧,这花便宜,好活,你看它开得多么鲜艳!”

花市东头,一个卖花的乡下姑娘在和一个看花的乡下老头谈生意。这个姑娘集集来卖花,经常赶集的人都认识她,但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姑娘不过二十一二岁,生得细眉细眼,爱笑,薄薄的嘴唇很会谈生意。

那老头儿蹲在她的花摊前面,摇摇头,对那盆开满粉红色零星小花的三叶梅表示不感兴趣。

“那一盆多少钱?”老头抬起下巴朝花车儿上一指,打断她的话。

那是一盆令箭荷花。在今天的花市上,这是独一份儿。葱翠的令箭似的叶状枝上,四朵花竞相开放,那花朵大,花瓣儿层层叠叠,光洁鲜亮,一层紫红,一层桃红,一层粉红,花丝弯曲嫩黄,阳光一照,整个花朵就像薄薄的彩色玻璃做的一样。姑娘说:

“老大爷,那是令箭荷花。”

“我要的就是令箭荷花!”

“它贵。”

“有价儿没有?”

姑娘听他口气很大,把他仔细打量了一遍。老头儿瘦瘦的,大约60多岁,白布褂子,紫花裤子,敞着怀,露着黑黑的结实的胸脯,不像是养种花草的人。姑娘问:

“老大爷,你是哪村的?”

“严村的。”

“哪村?”

“严村,城北的严村。”

“晓得晓得,”一个看花的小伙子打趣说,“严村,好地方啊,那里的人们身上不缺‘胡萝卜素’……”

看花的人们一齐笑了,姑娘笑得弯下腰去。严村是个苦地方,多少年来,那里的人们每年分的口粮只能吃七八个月,不足部分,就用胡萝卜接济。

在人们的笑声中,老头儿红了脸,好像受了莫大羞辱。他一横眉,冲着姑娘说:

“多少钱,有价儿没有?”

“15。”姑娘止住笑说。

“多少?”人们睁大眼睛。

“15。”姑娘重复道。

“不买不买,太贵太贵。”

“你给多少?”姑娘赶了一句。

“10块,多一分钱也不买。”老头坚定地说。

“12,少一分钱也不卖。”姑娘也不相让。

“不卖,你留着自己欣赏吧!”老头儿白了姑娘一眼。此时,集上热闹起来,花市上也站满了人。那些买花的,看花的,大半是头上戴草帽或扎手巾的乡下人。原来乡下人除了吃饭穿衣,他们的生活中也是需要一点儿花香的。

一个眉目清秀的干部打扮的年轻人挤上来说:

“老头,你晓得这是什么花?”

“令箭荷花!”

“原产哪里?”

“原产……原产姑娘家里!”

年轻干部哈哈大笑。笑罢,用扇子照老头的肩上拍了两拍,说:“墨西哥。——让给我吧,老头。”

“不行,我要买。”

“唉,你买它做什么!”

“你买它做什么?”

“我看。”

“我也看!”

人群里爆发了一片笑声。年轻干部用扇子挡着嘴,对老头嘀咕了几句什么。老头立刻冷着脸说:

“不行不行,明天也是我的生日,我也爱花!”

“你这个人真难说话!这么贵,你吃它喝它?”

“咦,我不吃它喝它,你那个上级吃它喝它?”

人们听得明白,就又笑起来了。年轻干部不知出于一种什么心理,陡地变了脸色说:

“你是哪个村的?”

“严村的。”

“你们村的支书是谁?”

这一回,人们没有笑。他们望着年轻干部的脸色,纷纷说:

“老头儿,让给他吧,与人方便自己方便。”

老头儿听人劝说,心里好像活动了一点儿。他望着那盆令箭荷花,用手捻着胡子,又咂起嘴唇儿。年轻干部冷冷一笑,乘势说:

“就是嘛,你们乡下人,还缺花看吗?高粱花、棒子花、打破碗碗花,野花野草遍地都是。姑娘,我出13块钱买了!”

说着,把钱送到姑娘脸前。

姑娘不接他的钱,手拿着小花手绢,依然那么扇着,冷冷地盯着他。他还想说什么,那老头儿一跳脚,从怀里掏出一把崭新的票子,扯着嗓子嚷道:

“你要那么说,我出14块钱!”

“你这个人真是自不量力!”姑娘好像生了很大的气,瞪了老头儿一眼说,“看在你来得早,凭着你那票子新鲜,依你,10块钱搬走吧!记住,原产墨西哥,免得叫人再拿扇子拍你!”

年轻干部气得脸色发白,用扇子指着姑娘的脸,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你你……”

“我叫蒋小玉,南关的,我们支书叫蒋大河,还问我们治保主任是谁吗?”

人们明白姑娘的心思,一齐仰着脖子大笑起来。在笑声中,人们都去摸自己的钱包,都想买姑娘一盆花,姑娘就忙起来了。她笑微微地站在百花丛中,也像一枝花儿,像一枝挺秀淡雅的兰花吧。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在文中“花市”只是故事发生的场景环境,从“事件”这一角度命题,题目可理解为“花市的故事”“花市的**”“花市的趣闻”等。

B.小说总共描写了两组矛盾,一是卖花姑娘和老头儿讥笑与被讥笑的矛盾,二是年轻干部和老头儿、卖花姑娘蔑视农民与保持自尊的矛盾。

C.文中画线句子对令箭荷花的描写浓墨重彩,这么处理一是为了突出这盆令箭荷花很特别,为下文争买做铺垫,二是为了与其他的花卉做对比。

D.年轻干咳嗽谂┐迦疵锸优┟瘢陨霞度唇吡Ψ畛刑趾谩4锊坏侥康氖保灰匀ㄊ仆才┟瘢シ砼┟瘢烁竦拖隆

E.小说采取以小见大的写法,以一个过去常以胡萝卜为粮的贫困村的老头儿欲花10元买一盆令箭荷花的事例,反讽人们生活稍有改变,就开始追求精神享受。

解析:B项,卖花姑娘和老头儿的矛盾不是讥笑与被讥笑,而是讨价还价,这是珍惜各自的劳动所得。C项,画线句子对令箭荷花的描写浓墨重彩,没有与其他花卉对比的意图。E项,反讽说法不对,这个事例反映了农民也需要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追求美的权利人人平等,不分高低贵贱。

答案: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E给1分,答BE不给分。

2.文中关于严村的那一部分对话及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定角度(问什么,答什么)

题干要求不明确,但“作用”二字已经提示是“作用题”,根据问法“关于严村的那一部分对话及介绍”这一情节,本题属于“情节作用题”。

第二步,列要点→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从“四循环+一读者”角度回答即可。

参考答案:①情节上:宕开一笔,使得文章情节起伏有致。因为老头儿来自贫苦的严村,所以使买花这一寻常情节有了波澜。②主旨上:暗示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不再简单地满足于物质需求,人人都有欣赏美、追求精神生活的权利。③人物上:人们欢快而善意的揶揄也烘托出乡民的淳朴,凸显了人物形象。(每点2分)

3.小说中的卖花姑娘蒋小玉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答:

解析:第一步,审题干→定角度(问什么,答什么)

本题题干很明确,由“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可知本题属于“人物形象分析题”。

第二步,列要点→找对应(有多少,答多少)

需要先从情节、刻画人物手法、他人评论等角度概括出形象特点,再分析。

参考答案:①精明能干,干脆利落——生意做得好,不拖泥带水;②开朗活泼,纯洁善良——爱笑,为老头儿打抱不平;③落落大方,正直无畏——冷待年轻干部,坦然告知姓名等。

4.卖花姑娘最后以10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儿,仅仅是为了打抱不平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8分)

答:

解析:本题题干从表面上来看“谈谈你的看法”是探究题,但仔细审读,会发现题干已经给了答题方向“仅仅是为了打抱不平吗?”,也就是“卖花姑娘最后以10元钱的价格将令箭荷花卖给了老头儿”这个指定语段,反映了姑娘怎样的心理,属于“指定语段分析人物形象”,接着上文情节、人物身份与性格、主旨总结答案即可。

参考答案:不是。

①情节上:通过老头儿和年轻干部的对话,卖花姑娘知道年轻干部买花只是为了巴结讨好上级,而老头儿是真正喜欢花,想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需求,所以姑娘将花卖给老头儿;②身份上:年轻干部瞧不起农民,卖花姑娘自己也是农民,捍卫老头儿的尊严,其实也是捍卫自己的尊严;③主旨上:社会在进步,农民的腰杆也挺直了,卖花姑娘有底气这么做;④性格上:卖花姑娘这么做,也是她爽直、有正义感的性格使然。

花市的阅读题答案 第2篇

2、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文中的年轻人回敬了主考官一记耳光反而被录用了,你认为原因是什么?(3分)

一道高考题答案的启示 第3篇

①测得混合液呈碱性;

②加HCl后, 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该气体能使饱和石灰水溶液变浑浊;

③加CCl4, 滴加少量氯水, 振荡后, CCl4层未变色;

④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分离, 在沉淀中加入足量盐酸, 沉淀不能完全溶解;

⑤加HNO3酸化后, 再加过量AgNO3, 溶液中析出白色沉淀。

(1) 分析上述五个实验, 写出每一实验鉴定离子的结论和理由。

实验①_____________ ;

实验② _____________;

实验③ _____________;

实验④ _____________;

实验⑤ ___________。

(2) 上述五个实验不能肯定是否存在的离子是_______。

其中④的答案为:SO42-存在, 因BaSO4不溶于盐酸;⑤的答案为:Cl-存在, 因生成白色沉淀;其他答案略。我们知道, Ag2SO4是微溶的, 那么⑤中的白色沉淀是否一定是AgCl呢?为此笔者做了如下实验:

若AgNO3溶液浓度为5%与浓度更大的Na2SO4溶液作用时也会产生大量晶体, 且溶液浑浊。AgNO3溶液浓度为2%已完全能够把Cl-离子检验出来了, 再研究当SO42-离子浓度为多少时能与浓度为5%AgNO3溶液反应产生大量沉淀已没有多大意义了。

本期阅读题参考答案 第4篇

1.shú chī bó qiè huī 2.(1)B(2)A(3)C 3.略。4.插叙。同卖瓜妇女形成类比,说明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在乎”付出的辛劳。5.D

《生命的舞鞋》

1.因为对一个有追求有尊严的生命来说,那些鞋子的真正价值并非形式上的实用,而是出于精神的完整和美之对称的需要,是永不可或缺和漠视的。2.示例:我真的想不明白,为什么要把一只只从未穿过的左鞋收藏在橱格里呢?为什么不把它们遗弃了呢?放在那里不会触痛自己的心灵吗?3.示例:第一处的含义是在人生顺境时,要感激生命对自己的眷顾,让自己能享受生命带来的芬芳;第二处的含义是在人生逆境时,要感激生命对自己的锤炼,让自己收获人生更丰厚的美和价值。4.同意。因为她没有被突如其来的厄运击倒,而是在逆境中奋发向上,对生命满怀感激之情,努力拓展着自己另一番异常开阔的人生境界。5.“鞋子”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作者着力描写鞋子,突出了残疾人士的坚强,表达出作者对他们的感动与崇敬。6.示例一:人生不可能没有挫折,遇到挫折,战胜挫折,才会走向成熟。示例二:困难是人生的教科书,逆境是磨炼心灵的熔炉,无论幸运还是厄运,我们都要做自己命运的开拓者。

《瞄准》

1.瞄准 打中 2.交代猎人神准的枪法为下文作铺垫,是为了说明猎人完全可以捕杀他已经瞄准的东方白鹳,且他打掉了这只东方白鹳的金属夹是故意放走这只东方白鹳的。3.重视这次捕杀东方白鹳行动,首先动作小心谨慎,其次为了不引起东方白鹳的警觉,还特意装上了以前都不用的消音器。他最后放走了这只已被瞄准的东方白鹳是因为这只东方白鹳顽强的生命力和对自由的渴望,强烈震撼和征服了他,最终他爱的灵魂被唤醒,他罪恶的猎枪瞄准了东方白鹳的金属鸟夹,让受伤的东方白鹳重新振翅飞翔。4.这是一处环境描写,他衬托了当时猎人因让这只东方白鹳重获自由而轻松愉快的心情,也表达出这只重获自由的东方白鹳在蓝天下飞翔的优美姿态。5.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个文明的国家,国民应该具有博爱意识,应该保护动物,尤其是像东方白鹳这样的珍奇动物,我们应该让它们自由地生存,自觉地尊重动物,真诚地关爱动物,我们应该与它们和谐共处。

《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

1.(1)xiè (2)jiě 2.捉襟见肘: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3.“拽”、“摁”、“塞”,借助这些动词,生动地刻画出同学们关心他的自觉和自主,呈现了一幅热情助人的感人画面。4.对于一位自卑内向又有尊严的农村孩子来说,总是白白地接受别人的帮助,心里感受到的除了愧疚,更多的是不快乐。然而,老师深谙此理,她所说的“有些事情你不必知道”,不仅仅帮助了他人,而更难得的是,她让接受帮助的人更快乐,更心安理得,而不用背上不必要的人情债。5.答案不唯一,注意用第一人称。

《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

1.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还有很多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2.钱先生并不为之心动,他用幽默的话语明确地表示拒绝。3.是从反面论证“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观点。4.不能删掉,因为用它修饰“比金钱更重要的财富”,能更有效地说明“金钱并不是最重要的”。5.①金钱可以是许多东西的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易卜生②鸟翼上系上了黄金,鸟就飞不起来了。——泰戈尔③没有钱是悲哀的事。但是金钱过剩则倍感悲哀。——托尔斯泰④金钱这种东西,只要能解决个人的生活就行了;若是过多了,它会成为遏制人类才能的祸害。——诺贝尔6.答案略。注意观点正确鲜明,语言简洁。

《用分享打开交际的大门》

1.学会与别人分享是与人交往中明智的选择。(意思相近即可)2.从反面证明论点,“不懂得与人分享的人难以融入集体,难以获得成功”。3.创建者希望自己能像松鼠一样打开科学的坚硬外壳,将有营养的果仁剥出来,让普通大众能够领略到科学的美妙。4.摆事实、讲道理。5.①要学会与别人分享,因为这是新时代对人的素质的基本要求。②学会分享、乐于分享是人与人交往中明智的选择。(答案是开放的,言之有理即可)

《不完满才是人生》

1.如第五段。早晨在早市上被小贩“宰”了一刀;在公共汽车上被扒手割了包,或者被人踩了一下;到了商店,难免买到假冒伪劣的商品,又得生一肚子气……这样的语言,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读者读来有亲切感,仿佛文中所举之事就发生在自己身边一般。季老就这样用浅显朴素的语言,给我们阐述了“不完满才是人生”的道理。2.主要运用了事实论证方法(或:例证法)。文中依次以皇帝、封建臣子、普通百姓和知识分子等类人为例,有力地论证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能体现出正确的人生观即可。示例:不完满才是人生,只有如此才能正确把握自己。当我们面对人生中的诸多不如意时,应该豁达处世,以平和的心态,正确把握自己,面对现实,重整旗鼓,重新上阵,向自己挑战,给自己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读书使人优美》

1.(1)读书可以使人谦逊而神采倍添。(2)读书可以使人学会微笑。(3)读书可以使人学会自知而不狂妄。2.(1)本意是挑起战争,用武力解决问题。文中指人们为了美丽而动用医刀整容的残酷、可怕的事实。(2)掀开书页,露出微笑。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指读者与书中的智慧与精彩、英明与穿透产生共鸣而无比愉悦。3.全身心地投入到书中,与书中的人物一起哭泣、一起欢笑,这其实是一种释放心灵,陶冶情感的方式。它能让我们忘却生活中的烦恼与哀愁,置身另外一个自由、美好的天地。即使哭泣,也是一种灵魂的舒展与宣泄,所以,哭,其实也是一种广义的微笑。(意对即可)4.(1)举例论证。如“为了这份美好,人们使出了万千手段。比如刀兵相见的整容,比如涂脂抹粉的化妆……”具体论证了人们为了美丽而使出了万千手段,更有说服力。(2)比喻论证。如“书是一座快乐的富矿,储存了大量浓缩的欢愉因子……”“自知是一切美好的基石。”“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优美就像五月的花环,某一天飘然而至,簇拥你颈间。”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读书的重要作用,突出了“读书使人优美”的论点。5.结合生活体验,言之有理即可。如:真诚善良、奉献爱心、勇敢坚强、谦虚礼貌等都可以使我们变得优美。

《“杞人忧天”与哥本哈根》

1.环境保护、节能减排。2.①毫无根据的担忧。②我们的生存环境恶劣了,连一块净土都难觅了,人类该有忧患意识了。(意思相近即可)3.因为当今最危害我们生存的因素可能已经不再是战争,而是环境遭到破坏后产生的灾难。4.节能减排的理想与现实仍然矛盾重重。(意思相近即可)5.①作为发达国家应当毫不犹豫地负起道义的责任,不仅要承担主要的减排任务,还应当资助那些贫困的国家,帮助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困难和负担。②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应当有一定的具体的减排二氧化碳的承诺,并把保护环境纳入国民的行为和生活准则中。(言之有理即可)

《低碳旅游》

1.低碳旅游,“低碳旅游”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环保旅游。2.所谓低碳旅游,就是借用低碳经济的理念,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游。它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碳排放,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3.游客渐渐明白环保的重要性。4.举例子,具体说明在实践层面上,低碳旅游早已进行。5.不能,因为“之一”表明旅游业是绿色行业的一种,删去后与事实不符,这个词语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6.示例:城市的交通规划和人们的出行习惯也会影响碳排放。从能源消耗来讲,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习惯更有利于减排。

《海洋——未来的粮仓》

1.引出本文话题,激发读者兴趣。2.利用回升流原理,在那些光照强烈的海区,用人工方法把深海水抽到表面层,而后在那儿培植海藻,再用海藻饲养贝类,并把加工后的贝类饲养龙虾,从而获取蛋白质。3.运用这些数据进行对比,说明海洋粮仓的潜力很大。4.例如“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渔场,大抵都在近海”一句中的“大抵”,用得就非常准确,说明绝大多数渔场都在近海,但也有极少数不在近海。5.海洋将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保护海洋就是保护子孙的口粮。

《你的植物会生气》

1.连续使用两个问句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及阅读兴趣,促使读者向下阅读文章。2.测谎仪的指示曲线则急剧上升。3.不能删去。“几乎”表不肯定语气,能体现文章语言的严谨性。如果去掉,说话就太绝对了,不符合实际的情况。4.维克多发现,当试验人高兴时,植物便竖起叶子、舞动花瓣;当试验者处于不安的情绪中时,植物的叶片也会瑟瑟发抖;倘若试验者万分悲伤,植物便会沮丧地耷拉下叶子。5.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照射时,能发出类似惊讶的声音;当植物遇到变天刮风或缺水时,就会发出低沉、可怕和混乱的声音,仿佛表明它们正在忍受某种痛苦。在平时,有的植物发出的声音好像口琴在呜咽,还有一些原来“叫声”很难听的植物,受到温暖适宜的阳光照射后,或被浇过水以后,声音会变得较为动听。

文言文阅读训练三则

《卖蒜老叟》:1.(1)断绝(2)这样(3)接近(4)放2.(1)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2)老人背起蒜慢慢地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3.A4.杨二相公自恃“精于拳术”,而卖蒜叟“旁睨而揶揄之”。5.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或强中自有强中手;《卖油翁》。6.经过这次教训,我懂得了技艺无止境的道理,也懂得了即使你技艺精湛,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从此,我遍访名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闻鸡起舞,苦心研习,努力做一个德艺双馨的拳术大家。

《三患五耻》:1.(1)实践(2)官职;职位(3)以……为耻(4)已经2.(1)已经听说了,担心不能学到手。(2)老百姓平均分东西,每人得一份,而自己却多拿一份,君子感到可耻。3.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4.B(都是宾语“之”前置)5.(1)担心知识或道理不能付诸实践。(2)对自己“多吃多占”感到可耻。6.勤奋好学,言行一致,名实相符,忧国忧民,有治国安邦之策并贯彻始终。7.略。

参考译文:君子有三件忧虑的事:自己没有听到过的知识或道理,担心不能听到。已经听说了,担心不能学到手。已经学到手了,(又)担心不能实行。君子有五种认为是耻辱的事:担任一定的职位,却不能拿出自己的意见,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光有见解,却不去实行,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已经实行了却半途而废,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土地很多,百姓却缺衣少食,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大家都平均而自己却多拿一份,君子认为是可耻的事。

阅读的愉悦阅读题答案 第5篇

2.简要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

3.在阅读中,我们如何获得自由,享受快乐?

4.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电子时代的阅读阅读题答案 第6篇

18.通读全文,说说我们习惯上的阅读为什么可能被唾弃?(4分)

19.从本文看,印刷品文字、电视和互联网上的阅读各有什么特点?(4分)

20.根据传播学巨擘马歇尔·麦克卢汉的观点,在我们未来的生活中,“无知将成为一种有价值的商品。”你是否赞成这种观点?请结合文章与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看法。(4分)

蜂鸟的阅读题答案 第7篇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这篇蜂鸟的阅读题答案,以供同学们练习、反思和感悟!

阅读《蜂鸟》,完成15—17题。(共10分)

①蜂鸟,因拍打翅膀的嗡嗡声而得名,是世界上已知最小的鸟类。

②分布局限于西半球,在南美洲极多。蜂鸟身体很小,南美西部最大的巨蜂鸟也不过20公分长,约20克重。最小的蜂鸟见于古巴和松树岛,身长5.5公分,重约2克,这是最小的现存鸟类。蜂鸟能够通过快速拍打翅膀悬停在空中,每秒15次到80次,它的快慢取决于蜂鸟的大小。蜂鸟是唯一可以向后飞行的鸟,它也可以在空中悬停以及向左和向右飞。在所有动物中,蜂鸟的体态最娇美,色彩最最艳丽。

③小蜂鸟是大自然的杰作:轻盈、迅疾、敏捷、优雅、华丽的羽毛,这小小的宠儿应有尽有。

⒖ 第②段文字依次从哪几方面来介绍蜂鸟?(3分)

⒗ “最小的蜂鸟见于古巴和松树岛,身长5.5公分,重约2克,这是最小的现存鸟类”句中加点的“现存”能否去掉,为什么?(4分)

⒘ 第②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3分)

飞行。( 一点1分)

16.不能去掉,(1分)意为现在仍然存在的,排除了已经绝对值迹的和以后可能新诞生的物种等特殊情况。(2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分)

17.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1分)突出蜂鸟体态的娇美、色彩的艳丽。(2分)

一、了解文章大意

可从两方面着手。

1、读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它可以了解到文章的大意,我们可以把审题与读课文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读文先读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①以人命题的,由人想到事,围绕事情提出问题。②以事命题的,抓课题的中心词,围绕中心词提出问题。③以物命题的,从抓物的特点入手,理事及人。④以地名命题的,由题目想到景物,围绕景物特点提出问题。

读文时,又要反过来看看文章内容是怎样紧扣题目,展开自己提出的问题与文章所写内容是否吻合。

2、了解思路。文章的`结构是作者思路的外部体现,了解作者的思路就能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

文章一般是按照下述思路组织材料的:①.纵向思路,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或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读这类文章,我们要想一想,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或者事情是怎样发生的,怎样发展的,结果怎样。如:《做风车的故事》,我们就可按上述提示,边读边摘要点:喜欢做手工→做风车→赞扬→嘲笑→难受→发愤学习,我们用恰当的词语把上述要点串联起来就是文章的大意了。②.横向思路,如按事情的特点安排材料,读这类文章注意有没有思路。如:<<富饶的西沙群岛〉〉,开头先概括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接着分别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个方面描述西沙群岛风景优美和物产丰富,最后总结西沙群岛的富饶,我们抓住了开头这一句话,全文脉络就清楚了。

二、读懂每一句话

掌握了文章的大意,我们从整体上对文章内容有了初步印象,这还不够,还要深入到文章的各个局部,研究作者如何用词造句,组句成段、组段成篇,文章有几层意思,最后才能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深切的体会和整体的理解,文章是由一句句话组成的,文章应该读懂每一句话。尤其是一些关键性的句子和比较难懂的句子,更要认真思考。

1、抓关键词语。一个句子里词语很多,但最能表达句意的词只有一两个或几个,这就是一句话的关键词语,我们能理解关键词语在句子中的特殊意义和感情色彩,整个句子的意思便清楚了。

2、联系上下文。联系上下文中有关的词句或段落是正确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阅读文章要联系文章写作时代背景,才能领会它的含义。

4、用缩句法读懂长句。有些句子附加成分多,句子较长可以用缩句的方法,先抓“主干”,剔去“枝干”,然后再分析这些“枝叶”的作用,逐步深入理解句子的意思。

着眼阅读力检测的阅读题命题策略 第8篇

语文阅读检测要姓“语”,有两个关键:一要依据课标实验教材,适度延伸;二要围绕学用语文,精心命题。也就是说,试题要源于教材、活于教材,立足语文、围绕语文,考察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素养。

一、整体观照,平衡四种阅读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往往着眼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着眼于人物品质的贴标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学阶段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信息提取、整体感知、解释预测、评价鉴赏四种基本的阅读能力。但是我们往往只注重信息提取和整体感知能力的检测,忽视解释预测和评价鉴赏能力的考察。

1.强化语言鉴赏能力

歌德曾说:“内容是大多数人都能关注到的,其含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秘密。”语文教学从一味关注内容理解走向既关注内容的理解,又关注语言的表达,这可以说是一大进步。但在平时的检测中,我们会发现很多阅读题还是停留在内容理解上,课堂在转变,但是评价却没跟上。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在阅读中体会不同表达语言之魅力,这才是语文之本。因此,命题要注重让学生去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将教和评统一起来。

如我县2013年下半年五年级期末检测阅读(二)《冰晶连成的雪》和2014年上半年五年级期末检测阅读(一)《迷途笛音》,都出现了关注言语表达的题目。

题目:“当雪晶降落时,它们通常在暖和的空气中开始融化。”句中加点词语能否省略,为什么?

原文句子:等他们走后,我惊慌失措地发现,再也找不到要回家的那条孤寂的小路了。我像只无头的苍蝇,到处乱钻,衣裤上挂满了芒刺。

题目:文中第3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改为下面这句话好不好?请写出你的理由。

等他们走后,我惊慌失措地发现,再也找不到要回家的那条孤寂的小路了。我到处乱钻,衣裤上挂满了芒刺。

语言鉴赏检测题既可以直接让学生说明遣词造句的好处,也可以通过比较、换词、改写等方式让学生品味文章语言表达的独到之处。前一题让学生通过品味“通常”一词,体会说明文用词的准确。后一题则通过比较句子,让学生发现比喻句表达的精妙。

2.重视情节推测能力

语言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推断和想象。阅读中的推断和想象,属于阅读心理学上所称的“预测”,是一种根据已知探求未知的过程。我们平时读文章,总会对文章中的人物命运或者情节进行推测,这就是阅读方法全自动化的运用。以往的阅读检测对学生的推测能力较少涉及,这不能不说是阅读力检测的一大缺陷。在最近两年的命题中,我们逐渐强化了这一类题型。如我县2013年下半年六年级期末检测试卷中选了《夏洛的网》第11章《奇迹》作为阅读文本,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样出的:

从文本的描写中,我猜威尔伯的命运可能是,因为。

只要有阅读,就会有推测,完全没有推测的阅读是不存在的。该题立足文本,让学生依据文中各人物的种种表现来想象推断小猪威尔伯可能的命运。学生要答好该题,就必须对文中人物表现的背后原因有比较深刻的思考。

二、常态阅读,链接儿童生活

成尚荣先生说过:“儿童总是以他的眼睛看世界,他们有他们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解释方式和表达方式……我们教师要做的,就是邀请儿童加入到课堂中来,加入到课程中来。”确实,教学要从儿童的实际出发,命题也是如此,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链接儿童的生活,贴近儿童的生活。近两年来,我县在阅读试题的命制方面一直坚持选用课外文章,其目的一方面是引导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将目光只盯在课内,把每一篇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一方面也是想让学生多阅读一些实用文和美文,把阅读检测变成一次美妙的阅读之旅。

1.文本内容常态化

阅读试题的命题要仔细遴选阅读材料,还原阅读活动本身的生活真实,缩小“常态阅读”和“考试阅读”之间的落差,实现阅读评价的儿童本位和生活本位。试卷的阅读材料要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符合学生阅读的特点;能够让学生无障碍地阅读,给学生带来阅读的愉悦。特别是一些科技类实用性文本的选择,要注意学生的熟悉度,不能太专业化,尽量避免科幻和荒诞类文本。

2014年上半年我县五年级期末试卷阅读(二)《冰晶连成的雪》一文,介绍了雪的形成过程和雪花的多种形状,对学生来说可谓新奇有趣。虽然文中有一些如“如果云中和下面空气温度都低于0℃,小水滴就凝结成冰晶……”等有点专业性的语句,但并不影响学生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且试题始终基于文本,考察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不是对文本本身的理解。

2.检测话题生活化

要设计一份优秀的阅读检测试题,要注重问题情境和问题设计。阅读检测不能只是学生在文本中搜寻答案的过程,还要成为学生在文本和试题所提供的情境中表达观点、解决问题的过程。2013年下半年我县五年级期末检测阅读 (二)《你被核辐射了吗》一文,介绍了核辐射的危害以及核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试题中有这样一道题目:

读了本文,你肯定对核辐射有了认识。如果要在我县某镇海边建一座核电站,你支持吗?请你结合从本文中学到的知识来回答。

该试题要求学生从文本中提炼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主要考察学生的评价解释能力。而且该试题不是凭空发挥,而是基于要在我县某镇海边建核电站的真实新闻,很好地将生活实际与试题情境相结合。

三、基于课标,厘清阅读层级结构

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伽登在《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提出,作品构成分为四个层面:语音层、意义单元层、再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的外观层。内容与形式融为一体,层层深入。要厘清阅读能力要素已经不易,再要对个要素中的能力层级进行细分就更加困难。就如信息提取既可以是单一信息提取,也可以是复杂信息提取,阅读试题的检测不能停留在区分学生是否具备该能力,还要区分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高低,也就是能力所处的层级。

1.突出年段特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 方法的了 解领悟……”同样是评价鉴赏能力,对比我县2014年上半年四年级和六年级的阅读试题,就可以发现命题者对《语文课程标准》的把握情况。

四年级阅读 (二)《吃虫的植物》

原文句子:叶片同时紧紧地卷起来 ,小虫怎么也逃脱不了。

题目:读一读画线的句子,去掉加点字好吗?请说说理由。

六年级阅读 (二)《威拉有办法》

题目:作者用“她”而不是“它”来写威拉,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年级的题目侧重考察的是对词语“怎么也”所传达出的小虫使劲挣扎却无法逃脱的无奈的体会;而六年级则考察对文章通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这一表达方法的好处的领悟。中年级着眼用词,高年级着眼篇章表达。

2.细分能力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阅读的能力要求是不同的。其实在同一学段,阅读能力的提升也是循序渐进的。例如,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这些独特感受的”,在第八单元再次提出“学习作者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表达的方法”。但是两个单元的能力发展要求不同。第一单元学生只要发现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出了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即可,就能力层级来说是属于提取信息和整体感知这一比较简单的能力;而第八单元则是要求学生领悟作者“叙事加想象”“看到加想象”这一表达方法,属于阅读能力层级中的最高层级“评价文本的表现方式”。所以,阅读测试要有明显的层级特点,即要有低级难度、中级难度、高级难度甚至顶级难度的试题。如我县2014年上半年五年级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阅读题:

姓名 :徐霞客

朝代 :_____

人物特点(用两个词形容,可摘录或概括):_____

事迹介绍 (根据短文简要概括):_____

“用两个词形容人物特点”这一题,虽然摘录词语和概括词语所得的分值一样,但是实际上检测出了学生的不同能力层级。学生直接从文本中摘录,说明学生的提取信息能力较强;学生能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出徐霞客的特点,则证明学生的概括能力较强。

四、聚合养成,重视语言表达质量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能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因此阅读力的检测也需要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质量。阅读题的设计要防止两类倾向:一方面要防止过于注重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对文本意义的探求,将阅读检测变成学生揣摩教师命题意图,苦苦思索所谓的“标准答案”的过程。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试题侧重感悟之类的主观题,试题的外延具有广阔的空间。此类试题虽然说具有开放性的特点,但答案往往怎么写都可以,造成试题区分度较低。

1.范例引路,提升表达准确性

有人认为,准确的表达能力是一个人阅读力的更高形式的反映。学生答题不可避免地会受书面表达能力的影响。为了减小学生书面表达水平差异对阅读能力检测效度的影响,在命题过程中适当地给予一些范例提示,为学生铺设答题的思考路径,指出答题的要点,将有助于学生提高答题的准确性。例如2014年下半年我县六年级期末检测阅读(二)《再富也要“穷”孩子》要求学生概括事例的题目,命题者就做了概括的示范。

文中用了几个事例来说明“再富也要‘穷’孩子”,请照例子对3、4自然段内容进行简要概括。

(1)冬天短打扮,烈日无遮挡;

( 2 )________

( 3 )________

虽然六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具备概括能力,但是要让学生简要概括还是有一些困难,特别是有的段落讲述的事情还不止一件,这就更增加了难度。而范例选择了有两件事情的段落进行概括,帮助学生打开了概括的思路,大大提高了学生概括的准确度。

2.关联语言,强化表达逻辑性

语言和思维密切相关。语言是思维的外衣,也是思维的工具,语言可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反过来,良好的逻辑思维,又会引导出准确、流畅而又周密的语言。很多学生之所以存在表达难的问题,是由于讲话逻辑性不强所导致。语言的逻辑性更强调说话有条理。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言之有序呢?通常可以将所掌握的信息编排一下次序,按一件事的发展顺序来说。如2014年上半年我县四年级期末检测阅读(二)《吃虫的植物》,其中有一道排序题,就很好地检测了学生语言表达的逻辑性。

猪笼草吃虫的过程很有趣,我能够把它们进行正常的排序。

()小虫飞到袋口上

()用袋口和盖上细毛的蜜汁吸引小虫

()吸收汁液维持生命

()小虫腐烂

()小虫掉进“积水”中

该题各语句并不全是从文本中直接摘录的,有的是对文本事件的概括。学生要准确对该题进行排序,就要根据文本的描述对猪笼草吃虫的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准确把握各环节的内在联系。

花市的阅读题答案 第9篇

一、明确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区别

文学作品一般采用文学语言形式,而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表述则应该运用科学语言形式。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究竟有何区别与联系,先看科学语言和文学语言的示例:

所谓科学语言,就是把意思准确直白地表达出来的语言,科学语言具有精确性;所谓文学语言,就是富有联想意义的形象含蓄的语言,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所谓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题的答案,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二、学会深入文本细读语段

高考现代文阅读在强调整体感悟的同时,要求考生深入文本进行语段细读,在贯通上下文意的基础上获取答案信息。有的考生却缺乏语段细读的阅读品质,答题时仅凭感觉,就很难做到全面而准确的回答。细读步骤如下:

1.分析句群。先以句末标点为标准,来标注句子的序号,再概括每句话的大意,然后理清句间关系,切分层次。

2.体味联想意义。如果遇到形象化的语言,或分析其修辞技巧,或挖掘隐含信息,将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

3.把握关键词句。关键词句对于准确而全面的答题至关重要。所谓关键词就是能体现语段中心的词语;所谓关键句主要是提起句、过渡句、归结句。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请问文段的主旨是什么?

(1)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2)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云,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3)短暂的夕阳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抛给人间的光芒是最依恋也最夺目的。(4)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5)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6)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竞被夕阳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7)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一一它能使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8)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掷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9)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10)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11)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12)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13)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14)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15)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16)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竞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乖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选自冯骥才《夕照透入书房》(2006年广东高孝卷)

第一步,标识句子的番号,共16句。

第二步,概括每句大意。

第三步,理清句间关系,分清层次。得知第7句是对1到5句的归结,因此,第7句是归结句、关键句。根据第s句的大意可知,由面到点,下一层重点写书架上的泥公鸡。可见7、8句之间应该分层。那么这个语段可以分两层,前面从面上描写夕阳映照书房的景象,后面从点上着重描写书架上的泥公鸡,而后者是重点。而且,得知从第10句到第16句关于泥公鸡的描述应该是主旨升华句。要把握主旨必须准确理解描写泥公鸡的句子。

第四步,理解主旨升华句,概括语段中心。10到16句是主旨句,但句意比较含蓄。其实用了修辞“泥公鸡”代指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代指日下的商品经济,夕阳映照泥公鸡象征传统文化虽然很美,但日渐衰落,泥公鸡的哀鸣则用拟人手法赋予作者对传统文化消逝的同情和不满。由此得出本文段主旨: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传统文化日渐消逝,表达了作者的同情和不满。

如果不深入文本细读,仅凭感觉,很难读出语段的中心,也很难理解最后几句话的含义。

三、掌握两种重要的答题方法

1.抽取法

抽取法即直接抽取文本中直白的词句作为答案的方法。这是针对现代文阅读答案信息的精确性而采取的方法。所谓直白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本中那些提示性、总结性和概括性的词语和句子。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整体把握文章主旨或语段中心。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或语段层次。

第三步,抽取段首句、总结句或议论句。

第四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抽取出的语言。这些重点往往像金子一样散布在文段中。需要结合文章主旨和语段中心以及题干要义去抽取。

阅读下面的文字,请回答: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什么?

(1)乡村的瓦大都呈蓝色,那种蓝不是天蓝也不是海蓝,是近似土蓝;我们乡下有个词说得准确——“瓦蓝”。这个词属于瓦的专利。

(2)在我的印象里,瓦是童年的底片,能冲洗出乡村旧事。

(3)瓦曼像是乡村房子披在身上的一面带羽的蓑衣,在苍茫乡村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雨的清气里漂浮。若在雨日来临时刻,瓦会更显出自己独到的神韵与魅力。雨来了,那一颗颗大雨珠子,落在片片房屋的羽毛上,胆子犬的会跳起,多情的会悄悄滋润到瓦缝;最后才开始从速面蓑衣上滑落,从屋脊上,再过渡到屋檐。浩浩荡荡穿越雨瓦的通道,下去,回归大地,从而完成一方方瓦存在的全部意义。

(4)瓦有对称之美,任何人看到乡村的瓦,都会想到一个成语,叫“鳞次栉比”,如观黄河的鱼鳞与母亲的梳篦。瓦在骨子里是集体主义者,它们总是紧紧地扣着,肩并肩,再冻再冷也不松手。在冬天它们能感到彼此的体温,像肌肤相亲的爱人,贴得密不透风,正团结在月亮缓缓上升的乡村里。

(5)当瓦还没有走上屋顶,生命里的“籍贯”一栏早就填上了,是两个粗拙的字,叫“乡村”,像一个孩子或者老人用颤巍巍的笔所写。是的,瓦更是一种对乡村的坚守。在瓦的记忆里,所有的飞鸟都是浪子与过客,都是浮云与苍狗。

一一选自冯杰《乡村的瓦》(2006年四川高考卷)

第一步,通读全文,感悟全文的主旨和思路。本文借写乡村的瓦回忆童年生活,表达自己对童年的向往和回归。

第二步,理清文章思路。(1)(2)段总说,提出对乡村的瓦的回忆;(3)到(5)段具体描写乡村的瓦的特点、感受。

第三步,抽取文章或语段概括性、总结性、议论性的能揭示主旨或要义的词语。发现(3)段中的“神韵与魅力”、(4)段中的“对称之美”“集体主义”“团结”、(5)段中的“乡村的坚守”等具有概括性、直白性且符合题干“感受”的要义。可以抽取出来直接作为答案。

第五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作者从“乡村的瓦。中感受到了雨中的神韵与魅力;对称之美;团结与温情;对乡村的坚守。

2.提炼法

提炼法即对文章、语段或句子的修辞义、潜在义、归结义、情感义等联想意义进行揭示、挖掘、归类和感悟的方法。它是针对现代文(文学类)答案模糊特点而采取的方法。文学语言的形象性、含蓄性导致答案的模糊性,对模糊性语言的语义理解可采用提炼法。

怎么提炼?首先,明白前述文学语言和科学语言的区别,提炼的本质就是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科学语言;其次,掌握提炼的诀窍,就是弄清两类语言的关系,即“象与义”以及“具与类”的关系。所谓“象与义”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形象与被赋予的联想意义的关系。比如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都负载有丰富的情感意义,如“柳”在古代诗歌中隐含的可能是离别时依依不舍之义。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形象的外在特点挖掘隐含的、内在的情理意义和文化意义。所谓“具与类”的关系,可以解读为具体的描述内容与所属语义类别的关系。文学语言通常是具象的,但答案需要概括,概括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对具象的事物予以归类。此处的提炼就是从具体的描述言语概括出其所属的类别语义。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为什么说地坛“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国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斜切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撅一权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教版教材第二册)

第一步。回到原文,在段未找到“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一句,可见这是结论,理由应该在上文去寻找。

第二步,细读语段,发现“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一直到“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段关于小昆虫的具体的景物描写讲的就是“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理由,但没有直白的词可以抽取,需要对隐含的答案信息进行提炼。

第三步,可以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进行提炼。这里的“象”有”峰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这些景象都具有”微小、充满生机和活力、具有生命力等特点,再结合下文的”竞相生长“可知这些具象隐含的联想意义应该是”微小的生命也具有生命力。

第四步,组织答案语言,准确回答:因为蜂儿、蚂蚁、瓢虫、蝉蜕、露水等让“我”感觉到微小的生命也充满生机与活力,所以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阅读下面文字,请回答:作者从哪些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我跟自己说,从明天起,我要尝试赞美每一个早晨,每一个中午,每一个悄然到来的黄昏和夜晚。甚至,尝试赞美每一个失眠的寂寞的深夜。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感激一份简单的早餐,感激吹到我脸上的风,感激我身上的棉布裙子——也连带着感激那个种棉花的农人,感激一杯水,一个苹果——心里对它说:“你的核要在我的身体里生长,你来世的嫩芽要在我的心中萌发,你的芳香要成为我的气息,我们要终年地喜悦。”最后感激我的先生,是他,不是别人,陪伴我走了大半旅程。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回到原文,明确答案的信息分布在“同时,我还要尝试感激”一句的后面直至结束。

第二步,细读语段,找到他要感激的具象依次是“早餐”“风”。“棉布裙子”“农人”“水”“苹果”“先生”。

第三步,对具象进行归类概括,风属于自然的赐予,早餐、水、苹果属于物质条件。农人属于劳动者,先生属于亲人。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明确“具与类”的关系。最后,分条理地组织答案:作者从①大自然的赐予;②简单的物质条件;③为我创造物质生活的劳动者;④陪伴我的亲人四个方面谈了自己应该感激的对象。

3.抽取法与提炼法的综合运用

抽取法与提炼法在现代文(文学类)阅读中不可能截然分开,常需综合运用。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作者描写了寂夜的虫子的叫声,虫叫的特点是什么?

也许是下过雨的缘故,虫子的叫声特别清脆,特别晶莹。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套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听得出来,它们很欢快,由衷地欢快。我想,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激和赞美吧。只有感激和赞美才能激发这样的喜悦。

一一选自华姿《寂夜的虫子叫》(成都2010级“一诊”试题)

第一步。细读语段明确从“也许”到“由衷地欢快”是描写虫叫的特点,而后面两句是写作者的感受。答案应该在前面去找。

第二步,运用抽取法,抽取直白的词语,诸如“清脆”“晶莹”“欢快”。

第三步,运用提炼法,对具体描写部分“不是一只,是一群。一会儿是合唱。一会儿是二重唱,再过一会儿又变成了独唱”进行提炼,从“象与义”的关系入手提炼,发现运用的拟人手法修辞其隐含的联想意义是富于变化。学生往往漏答这个答案信息。

第四步,分条理地组织语言,得出准确答案:虫叫的特点是清脆、晶莹、富于变化、欢快。

上一篇:难忘的平安夜四年级作文下一篇:有关成功的英文名言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