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动脉高压的分级 级别是这样的!

2024-06-02

肺动脉高压的分级 级别是这样的!(精选4篇)

肺动脉高压的分级 级别是这样的! 第1篇

从临床表现来看,根据肺动脉的病情来看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肺动脉高压,要是按照肺动脉高压功能来分的话又可以分为下面这四级:

一、分级

1、I级肺动脉高压

患者日常活动不受限制,日常活动后患者不会出现呼吸困难、疲乏、胸痛或晕厥先兆症状。

2、II级肺动脉高压

患者活动轻度受限,安静时没有不适,但是日常活动后就会导致呼吸困难、疲乏、胸痛或晕厥先兆症状。

3、III级肺动脉高压

患者活动明显受限,在安静时患者没有不适,但是在低于日常活动强度时就会导致呼吸困难、疲乏、胸痛或晕厥先兆症状。

4、IV级肺动脉高压

患者不能进行任何活动,患者在安静时就有右心衰竭的表现,进行任何活动均会加重患者的症状。

肺动脉高压指肺动脉压力升高超过一定界值的一种血流动力学和病理生理状态,可导致右心衰竭,可以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可以是并发症,还可以是综合征。其血流动力学诊断标准为: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右心导管检测肺动脉平均压≥25mmHg。肺动脉高压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且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二、预防

1、一级预防:针对普通人群,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慎用减肥药等。

2、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特别是患分类表中列举的基础疾病者,如先天性心脏病、结缔组织病、门脉高压、肺部疾病、慢性肺栓塞、HIV感染,服用减肥药、中枢性食欲抑制剂,家族中有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或遗传性肺动脉高压病史者,应注意监测,积极控制、治疗原发病,及时发现肺动脉高压。

3、三级预防:针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应改善预后,积极治疗,避免怀孕、感冒、重体力活动等加重肺动脉高压病情的因素。

肺动脉高压的分级 级别是这样的! 第2篇

一、主要做法

(一) 建立家庭医生制度。从2012年开始就全面建立了家庭医生制度, 组建全科医生服务团队, 实行网格化管理, 根据行政村区划将服务区划分成东、南、西、北、中5个片, 每个片服务对象大约为2000户, 每个片组建一个全科团队。配置原则为, 片长一名、全科医生一名、全科护士一名、公共卫生人员一名、乡村医生一名。我院共设立了5个全科医生服务团队, 团队实行片长负责制, 片长由院领导成员担任, 临床医生具备执业医师资格, 预防保健人员由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培训合格的防保所人员担任, 护理人员具有执业护士资格证, 乡村医生具有乡村医生执业证书。每个服务团队服务2个村, 具体负责本团队的各项工作。团队下村实行挂牌服务, 每月到所辖村工作时间不得少于两个半天, 服务做到五个公开, 即公开团队成员姓名、公开工作职责、公开服务热线、公开服务时间、公开服务项目;五个统一, 即统一管理模式、统一服务理念、统一工作流程、统一服务标准、统一优惠政策。

团队医生服务内容:1.上门服务。全科医生服务团队主动上门服务, 对居民健康实行责任制管理, 服务人员以辖区新发病人、慢性病人、孕产妇及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为主, 对高血压、糖尿病病人、重性精神病人每年开展4次随访, 对在上级医院出院的病人进行随访, 并对产妇、新生儿进行产后访视;定期开展上门医疗服务、健康检查咨询、用药指导和免费义诊等服务。实行基层首诊, 能在村卫生室解决的问题由乡村医生及团队医生负责处置。2.协助转诊。对巡回医疗和义诊服务、健康检查中发现需住院治疗的患者, 及时联系到上级医疗机构, 确保有病居民及时转诊、及时诊治。3.开设门诊。建立驻村医生制度, 服务团队医生每月到村卫生室坐诊服务2次以上。

(二)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和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区内的二级医疗机构、市内的三级医疗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签订双向转诊协议, 实行首诊在社区, 小病在基层, 大病进医院, 康复回社区的逐级诊疗模式。一是开展双向转诊的宣传, 奠定双向转诊基础。由团队医生开展健康知识及双向转诊的巡回宣传活动。二是出台双向转诊制度, 规范双向转诊流程。通过制度明确各医疗机构的职责, 规范各运转环节。三是成立便民服务中心, 方便转诊病人就诊。便民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双向转诊工作, 并提供双向转诊大型检查电话预约, 为转诊病人建立绿色通道。四是建立回访制度, 保证转诊效果。定期对下转的慢性病病人进行集体回访, 邀请专家对下转患者进行随诊和健康教育。五是建立评估体系, 保证双向转诊制度的健康运行, 向转诊患者发放双向转诊服务状况调查表, 由转诊患者针对转诊各个环节进行评价。

(三) 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充分利用区卫生信息平台, 开展网上预约、网上挂号服务, 与村级开展网上会诊, 与三级医院预约转诊等。通过社区预约转诊的患者到二三级医院就诊时, 可按照预约时间就诊, 极大地缩短了患者在医院排队等候的时间, 降低了就诊时间成本, 提高了患者就医效率。

二、取得的成效

(一) 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高。3年来通过家庭医生制度的建立, 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 分级诊疗模式的初步形成, 从2012年开始, 乡村两级首诊门诊人次逐年上升, 由2011年的45779人次上升到2014年70304人次, 同比上升34.88%;住院由2011年的1841人次上升到2014年的2999人次, 同比上升38.61%, 逆转了乡镇卫生院住院持续下降的趋势, 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 常见病、多发病不出乡镇”的目标。

(二) 群众负担明显减轻, 满意度明显升高。2014年村级门诊次均费用19.3元, 比2011年门诊次均费用43.6下降24.3元, 下降55.7%;2014年乡级门诊次均费用75.43元, 比2011年的93.48元下降18.05元, 下降19.3%;药占比由2011年的56.78%下降到2014年的41.92%, 下降14.86%;住院次均费用2014年3020.33元, 比2011年的3229.31元下降209.18元, 下降6.9%。平均住院床日2014年为5.3天, 2011年8.4天, 同比下降3.1天;群众满意度由2011年的62%上升到2014年的96%。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统一的分级诊疗标准、激励和约束及监管制度。目前的新农合制度不利于双向分级诊疗, 且没有“守门人”制度, 这些都需要出台相关的制度, 规范医院、医师的分级诊疗行为, 并形成对基层医疗机构和综合医院的分级诊疗和接诊的有效约束。

(二) 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不够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综合医院之间存在相互竞争现象, 辅助检查不能相互承认, 直接影响了患者对双向分级诊疗的接受和满意程度。如何在双向分级诊疗中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免不必要的手续和检查等, 是需要加紧解决的问题。

(三) 基层医疗机构自身能力不足。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仍然存在覆盖面小、医护人员数量不足和医疗技术水平低下等问题。由于缺乏资金, 基层医疗机构设备落后, 辅助检查手段欠缺, 医疗水平也不够高, 导致病人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不信任;受自身条件的限制, 基层医疗机构对一些从上级医院转来的病人也不敢接受。

(四) 基层医疗机构和上级医院间信息共享困难。由于多数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间没有建立起信息共享平台, 分级诊疗患者的信息不能通过网络进行传递。

(五) 就医观念存在误区。一些人对乡村两级的医疗水平不信任, 担心分级诊疗会影响治疗效果, 不愿意转回社区接受家庭和康复医疗服务。

四、对策

实施分级诊疗是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 能否做到各级医院都能“人尽其才, 物尽其用”, 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作用最大化, 关系到改革的成败, 因此笔者认为:

1.转变观念、转换思维, 提高居民、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对分级诊疗的认识。

2.加速基层医疗技术力量的培养, 加大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

3.转变工作机制, 建立适合实际的分级诊疗制度。

肺动脉高压的分级 级别是这样的! 第3篇

肉鸡腹水综合征 (Ascites syndrome, AS) 具有肺原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 (全身瘀血、腹水形成) 和病理特征 (右心肥大及衰竭) 。因此, Julian等提出AS发生发展的肺动脉高压 (Pulmouary Hypertension, PH) 假说。 其后的大量研究围绕这一假说展开。 首要问题是确定在AS发病过程中是否存在PH。 Wideman利用结扎一侧肺动脉的方法, 复制了PH和AS, 但由于该方法与正常生产条件下AS的发病过程区别很大, 故不能准确地判定PH与AS的关系。 以中国农大乔健教授为首的课题组首先建立右心导管法直接测定肺动脉压的方法, 然后观察AS发生发展过程中肺动脉压的动态变化, 以探讨PH与AS的关系。 结果表明低温高能量饲料引起肺动脉压不断升高, 最终发生AS, 而右心功能呈现代偿到失代偿, 进而衰竭的发展过程。 从而试验证明了AS发生发展的PH假说, 确立了PH是AS发病过程的中心环节。 由此可发展到通过监测肺动脉压来筛选AS的有效控制药物。

肺动脉高压的分级 级别是这样的! 第4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整群选择2011年4月—2015年4月于该院就诊的64例动脉瘤患者, 头颅CTA、DS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破裂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自愿提供研究所需资料信息, 自愿参加临床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除外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病史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 简单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2例, 其中男性17例, 女性15例;年龄47~73岁, 平均为 (56.3±3.8) 岁;对照组32例, 其中男性18例, 女性14例;年龄48~73岁, 平均为 (54.9±4.1) 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对比,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行开颅夹闭颅内动脉瘤手术。对照组参照传统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显微镜下打开视交叉池、外侧裂池等部位, 根据颅内出血程度不同选择骨窗大小, 采用翼点或翼点扩大入路, 分离至动脉瘤区域, 有效清除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的颅内血肿, 清楚地显露动脉瘤及载瘤动脉后, 分离瘤颈, 并行动脉瘤夹闭手术。试验组开颅后先行脑室穿刺后行颅内动脉瘤开颅夹闭术。试验组先行侧脑室穿刺, 释放脑脊液, 引流后肿胀脑组织明显塌陷, 后开始动脉瘤夹闭术。术后常规抗感染、降颅压、止血、改善电解质紊乱、营养神经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术后6个月时的GCS和GOS评分、临床疗效、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α=0.05为标准, P<0.05时,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且治疗后试验组高于对照组 (P<0.05) , 且试验组患者GOS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

试验组恢复良好15例;轻度残疾10例;重度病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例, 良好率为46.88%。对照组恢复良好7例;轻度残疾12例;重度病残9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例, 良好率为21.88%。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3, P=0.04) 。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试验组患者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14, P=0.00) , 具体数据见表2。

3 讨论

动脉瘤的发生机制不明, 多数与先天因素有关。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但是合并有血压高及血流动力学改变的患者容易出现动脉瘤破裂的风险[2]。其中中高级别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病情比较危急, 患者脑水肿表现明显, 若不及时干预, 脑组织可急剧肿胀, 引发急慢性脑细胞损伤, 严重影响患者生命质量[3]。中高级别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一经诊断, 需要急诊行开颅夹闭手术治疗, 一方面可以消除血肿, 另一方面还可以预防动脉瘤再破裂的发生[4]。但中高级别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由于存在较为严重的脑水肿情况, 急诊的开颅夹闭手术通常对于缓解脑水肿效果不明显, 且加上开颅手术的创伤, 可能会加剧脑水肿, 故近期临床发现术前行侧脑室穿刺释放脑脊液引流术, 可明显降低颅内动脉瘤破裂瘤夹闭手术的风险, 同时对于手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很大的改善[5,6]。彭岱等医师也认为术前的脑室穿刺引流, 可以使颅内压、脑解剖形体及生理功迅速改善, 同期联合进行夹闭手术, 暂时阻断载瘤动脉, 可以有效降低动脉瘤夹闭术中破裂发生率[7]。

该研究就结合自身病例, 研究了急诊开颅夹闭联合脑室穿刺治疗中高级别颅内动脉破裂动脉瘤的疗效, 同时与单纯行开颅夹闭手术作了对比研究, 结果表明, 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系统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提高, 且联合组显著高于对照组, GCS和GOS分别达 (13.37±2.59) 分和 (4.71±0.59) 分, 联合组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率为46.88%, 也显著高于对照组21.88%, 说明联合组手术方法在改善脑出血方面效果更显著, 可以较快的降低颅内压, 缓解脑水肿;另外联合组并发生发生率25.00%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62.50%, 一方面提示开颅夹闭联合脑室穿刺治疗中高级别颅内动脉破裂动脉瘤安全性比较好, 另一方面也说明联合脑室穿刺在保证开颅夹闭术的安全性方面非常有效。

综上所述, 急诊开颅夹闭联合脑室穿刺治疗中高级别颅内动脉破裂动脉瘤临床适用性较高, 疗效良好, 且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率低, 适合临床长期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群, 吴盛, 凌晨晗, 等.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治疗449例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2012, 28 (5) :448-451.

[2]王晓刚, 梁国标, 梁勇.破裂动脉瘤术中脑室穿刺留置外引流的技术探讨[J].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2015, 20 (1) :10-12.

[3]雷国亮, 孙建中, 袁洪恩, 等.侧脑室穿刺引流治疗重型脑干出血临床分析[J].河北医药, 2015, 37 (3) :408-410.

[4]周新民, 冯东侠, 徐向东, 等.高级别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早期显微手术治疗[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2, 11 (1) :8-11.

[5]高嵘, 徐平, 赵旦等.早期脑脊液引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夹闭术患者预后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 2014 (10) :1581-1582.

[6]齐涛.脑动脉瘤破裂并颅内血肿脑室引流术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 2014 (20) :579-579.

上一篇:以生活中的方为题的作文下一篇:描写田园风光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