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解题思路

2024-08-08

高考地理解题思路(精选9篇)

高考地理解题思路 第1篇

高考地理简答题解题思路---能源专题 ⑪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⑫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⑬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⑭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⑮调整措施:①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③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稳妥发展核电;⑥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⑦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⑧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⑨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⑩利用乙醇汽油。⑯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②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⑰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①对西部的意义:a.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b.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c.增加就业机会;d.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②对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高考地理解题思路 第2篇

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都离不开空间地域分布,能不能掌握地理分布知识,是能不能学好地理的关键所在。地理分布知识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地图来反映的,地图和地理教科书一样,包含有极其丰富的地理“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识,许多地理试题和练习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同地图知识有联系。因此,在学习和复习地理时,必须书图并重,既要熟悉、理解教科书对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是怎样描述、分析、概括的,又要了解它们的分布在地图上是怎样表示的,并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脑海里形成各种地理事物区域分布的轮廓图,从而牢固地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明确各种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主要特征、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要点,并力求做到十分熟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逐步提高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正确地解答填图、读图及其他各类地理问题。

2、联系地图,理解记忆,融会贯通――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重要基础

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认真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切不可将它 们割裂开来,孤立地死记硬背。应当结合地图,把有关的地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比 较、推理,找出带规律性的东西,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进而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学会审题,理清思路,切题解答――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关键

要对各类地理问题作出准确无误、完整清楚的解答,逐步学会审题,进而做到善于审题是关键的一步。审题实际上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决不要认为是多此一举,浪费时间。善于审题既能避免重复、遗漏,又能提高答题质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审题过程中,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清晰的思路。

4、灵活运用,综合分析,讲究方法――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主要途径

学习与复习过程中,要通过各种必要的练习,逐步培养自己灵活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要通过对一些分析性、比较性、概括性、综合性较强的选择题和读图题、问答题的解答来进行综合分析训练,做到分类熟悉范例,理清分析思路,掌握解题规律,逐步提高地理综合分析能力。

5、独立思考,加强练习,严格要求――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基本训练

适当加强解题练习,是检查学习与复习效果,巩固复习成果,提高复习质量和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智力,培养地理思维能力的有力措施。练习不在于多,而在于巧。最好在教师指导下,精选一些带启发性、灵活性、代表性或典型性的习题来进行练习,以便从中受到启发,逐步掌握解答各类习题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的人在作解题练习时,不肯动脑筋,不下深功夫,常常离不开教科书、地图或复习资料,边翻书,边答题 或边看图,边答题,甚至照书抄,照别人编写好的“题解”抄,这样作是不会收到良好的复习和练习效果的。

中考温馨提示:

1.调整心态,注意劳逸结合

合理安排近期的学习和生活,不要“开夜车”,以免影响考试正常发挥;调整饮食,保证营养均衡;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地方去,防止交叉感染疾病;增强体质,调整心态,以充沛的精力应考。

2.查看考场,做到心中有数

南京市将在6月14日、15日双休日组织中考。全市128个考点在6月13日下午16时30分至18时统一开放,以便考生和家长掌握前往考点的路线和时间,考生还须到考点学校了解本人所在的考场和考点内饮水处、厕所、医务室等设施的所在位置。考试当天,考生和家长要预留出足够的时间,防止因天气、交通等原因耽误考试。

3.不带与考试无关的物品

除思想品德和历史学科开卷考试外,考生入场时,只准携带必需的文具用品,如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2B铅笔、橡皮、小刀、圆规、三角板等,不得携带存储有与考试内容相关资料的电子设备、具有发送或者接收信息功能的设备、涂改液、修正带、计算器等,若不慎带入,请立即交给教师保管。(详见《南京市中考指南》第38页)

思想品德和历史学科开卷考试所需资料,可由考生自行装袋并写上姓名和考试号码后,可在下午第一场英语考试进入考场时,集中到资料袋摆放处集中保管,英语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完成试卷和答题卡等材料清点后,考生可领取本人的资料袋。

4.牢记时间限制

考试开考30分钟后,迟到考生不能入场参加考试,场内考生方可交卷离场,交卷离场后不得以任何理由再次进入考场续考。交卷后,不要在考场附近逗留或交谈。考试结束前15分钟,场内考生停止交卷,提醒考生注意,须抓紧时间将试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每天下午第一场考试结束后,不清场,也不播进场铃声信号。请考生不要远离考场。

5.认真检查试卷、答题卡和条形码

考生领到答题卡和试卷后,认真检查印刷质量,遇试题字迹不清楚等问题,可举手向监考教师询问。 在监考教师粘贴条码后,考生还须检查条形码上打印的姓名或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的姓名或考试证号相符。

6.规范答题

考生只能在试卷、答题卡规定处填写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不能在答题卡上任意涂画或作标记。

高考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探析 第3篇

关键词:高考,地理综合题,解题思路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不难发现,地理二卷综合题都是以文字、图表为背景,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创设问题新情境, 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有效信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这已成为地理学科的显著特色。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提高这一能力?现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关于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方法与策略的思考作说明。

一、仔细阅读材料和图等素材,获取和解读信息,明确试题的立意和设问。

综合题往往都要提供一些信息, 信息的表现形式有文字材料或图表。文字材料一般包括试题条件、试题要求和考查意图等内容,解读文字材料最关键是抓住“关键词”和“限制语”。关键词和限制语主要有:1时间限制时间有时刻、日期、季节、时期、地质年代等之分。2空间限制:地理位置包括经纬位置、海陆位置、海拔位置和相对位置;海洋与陆地、东部、西部、中部、南部和北部、高空与近地面、地表与地下。3属性上: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范畴之分;也有抽象和具体之分等。即使是属性相同,还存在级别高低的差异。因此,高考题中所给的材料切不可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找出有效信息,是解题不可缺少的,甚至于本身就是试题的答案。解题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地理学科中哪些知识、规律和原理产生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是人类活动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主导作用, 哪些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样,通过阅读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为了准确把握材料的有效信息,真正读“懂”题,避免“下笔千里,离题万里”的苦恼,笔者认为学生在阅读材料时可分以下三步进行。

第一步,通读。即全面阅读,整体把握信息。分析问题就是明确问题的内容与目的,了解解决问题的条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审题过程,这是学生应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首要条件。学生解答问题,必须清题意,明确问题问什么,提出什么要求,等等,而要解决该问题,需要从材料中提取哪些有用条件解决问题等。通过近年高考题型分析,可以看出高考命题的材料题就是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用信息, 通过有用信息和已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归纳并整理得出结论的能力,这充分体现了对能力的考查,而不是默写一些死记硬背的知识。这一方面必须在平时作题中训练。分析问题这一环节,通常被学生忽视,学生一般是拿过来题就做,缺少分析问题这一环节,这往往是学生在应用地理知识时出现失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分析问题是学生的一种智力活动, 它包括学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过程。以审题为例,首先要有正确的认知过程,即看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思维过程理解题意,进一步分析题目所给概念的关系,明确题目要求。通读的目的就是大致弄清楚本题是人文还是自然地理; 是中国还是世界地理; 是不是综合了人文与自然、中国与世界;是不是自己熟悉的;是不是紧扣了社会热点,这个热点自己又了解多少;本题涉及哪一本教材,哪一章节;材料中的图是教材中的还是以往试卷中出现的, 如果图感觉似曾相识或根本没见过,则或许是我们熟悉的图表的“变脸”,因为要相信万变不离其宗,“宗”即“课本”。可见,通读的效果在于“定下心”。

第二步,画圈。即抓住关键信息,筛选有效信息。我发现很多英语教师在给学生训练阅读理解时, 都强调学生要边阅读边画圈。圈什么? 圈与题干一样或相近的一些短语或单词。这样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读懂材料,并能迅速抓住关键信息。虽说“隔行如隔山”,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那么,什么是地理的关键信息? 地理科学研究的是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解题时能知道“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现象”显得尤为重要。我把上述信息称作地理综合题的“黄金信息”,当然是有效信息。不仅阅读材料时需要对有效信息进行“画圈”,阅读题目的设问也需做这个工作。因为只有明确了题目要我们干什么,才能“答即所问”。例如,题目让学生“评价或分析××区位”,关键信息就是“评价”或“分析”,这两个词都是中性词,就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评价或分析。如果题目要求“分析××有利的区位”,关键信息自然就是“有利”了。可见 ,画圈的效果在于“定细心”。

第三步,标注。地理综合题十之八九都是提供图文材料,所谓标注就是把文字材料中直接(显性)或间接(隐性)获得的有效信息(如,经度、纬度、海拔、方位、地名、风向、流向、时间等)标注在材料的图中,以明确、丰富图表信息,为进一步打开解题思路提供充足的感性信息(或依据)。可见,标注的效果在于“定清心”。

二、积极联系教材,拓展地理思维。

虽然材料分析题提供的情景是联系社会实际的问题情景,对学生而言是新情景和新问题,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内容的“影射”。以教材的原理、规律和模式为知识基础进一步分析材料,进行横向的延伸与纵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触类旁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探索解决措施和对策也就是所谓的会应用知识, 就是为解决问题而回忆相关知识并选择有用知识的过程,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会用知识,这不仅需要记忆,而且需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地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出现某些弱点,而不易重现已学知识,甚至重现错误的或带干扰性的知识等。例如,回答“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题,题意与要求十分易懂,但对这一界线已模糊(可能与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混淆)甚至忘记,就无法解答此题。另外,地理概念复杂多样,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容易造成重现错误或出现干扰性知识的现象。例如,地形、地形区、地势、地貌,是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在解答问题时,容易弄混。例如,题中要求“写出图中的×处的地形区名称”,很多学生写成“高原”、“山地”之类的 地形名称 ,却不知必 须写成“××高原”、“××山地”,导致失分。再如,题目问“北美的地势特点是什么”,如果把答案成了“东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山”则意思虽然不错,但不符合题目要求,学生写的显然是北美的地形分布特点,地势特点应写成“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为了解决问题要会用知识,就需要加强巩固知识的教学,对知识有良好的记忆,同时要不断加强知识系统化,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些都有助于重现知识。此外,教学中经常介绍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有助于学生重视知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逐步构建完整的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思维方法,知道应从哪些角度全面地、综合地分析和评价不同地理事物的特点。例如,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要知道从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范围、界线)、地形(主要类型、组成、地势、地表形态、分布、成因)、气候(气候类型、气温与降水特点、温度带、干湿区 、成因 )、河湖 (分布、补给、水文与水系特征、成因)、植被(类型、分布、特点)、土壤(类型、分布、特点)、自然资源(种类、分布、数量、质量、优势和制约性资源) 等方面分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区域社会构成特点(人口状况、民族状况、宗教、文化、教育、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在世界或全国的经济地位、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城市)、区域经济竞争力(优势、制约性因素)、区域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综合分析区域内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因素,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另外,要牢记地表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仅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 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制约关系。

三、主动迁移材料,打开解题捷径。

教材中用文字叙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许多都可以通过图形表现出来。运用图文转换和图形变式进行能力考查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一种重要方式。例如,地球光照图应善于把平面图迁移为立体图;斜视图迁移为正视图;俯视图迁移为侧视图。在地图中应善于把等高线图迁移为地形剖面图。再例如,将材料中的传统工业区向“德国鲁尔区”迁移;新兴工业区向“美国硅谷”迁移。总之材料迁移的总体原则是要把抽象的迁移为具体的;陌生的迁移为熟悉的;复杂的迁移为简单的,这样自然就打开了解题的捷径。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进行图文转换,图形变式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而且是提高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四、针对具体设问,严密组织答题。

地理综合题能否严密组织答题体现了学生的个人全面素质的高低。地理综合题的文字表达要努力做到科学性、规范性、专业性、简洁性、完整性、逻辑性、明确性、条理性和层次性。例如,科学性就是要求不违背科学原理;规范性就是要求不用口语化答题,要用科学术语;专业性就是要求尽可能地使用地理学科的专业名词;简洁性就是要求回答问题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明确性就是要求答题一定要答在点子上,不能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等。另外,要尽可能少写或不写错字、别字,字迹要工整、大方,要点最好用“1234”标好,要点之间用“;”隔开 ,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晰 ,层次分明。最后 ,答好地理综合题还有两个小窍门:一是要紧盯每一小题后面的小分,做到“看菜吃饭”,例如,5分的小题必然答五小要点,6分的小题往往答三小要点即可;二是采取“模糊答题策略”,例如,答北海道渔场的成因,如忘记了影响的洋流的名称,直接答成“寒暖流交汇”即可,当然这个策略的前提是不得已而为之,弄清课本知识当然是最好的。

高考地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第4篇

一、日照图的解题技巧和规律

(一)极点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同一条经线上的两地,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两地的纬度差。

图1

图2

见图1,因为太阳光线是直线,极点的地平面与赤道是平行的,所以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ANC与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BOD相等,因而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NDB经线被阳光直射,D为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是90°,这一天北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D点和N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差为66°34′,则N点(90°N)和D点(23°26′N)的纬度差也是66°34′。

例1:读等太阳高度线分布图2,若图中N点为北极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为15°,北京时间为10∶00,则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C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______。

解析:题中北极点N正午太阳高度为15°,根据极点正午太阳高度等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15°N,根据北京时间为10∶00可知,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150°E,根据同一条经线上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纬度差可知C点与N点的纬度差为15°,所以地理坐标就应是30°W、75°N。

(二)在日照图上,如果晨昏圈与某一纬线相切,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该切点的纬度在数值上互余,且太阳直射点与该切点在同一半球。

如图3中的E点地理纬度若为700N,则太阳直射点的地理纬度为200N。

图3

(三)北半球某地的昼弧长度等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弧长度。

如图3中的昼弧长AB与夜弧长CD相等。

例2:(2003全国卷)读图4,一艘由太平洋驶向大西洋的船经过P地时,一名中国船员拍摄到海上落日景象,洗印出的照片上显示拍照时间为9时整(北京时间)。据此判断1~2题。

图4

1.该船员拍摄照片时,P地的地方时为()。

A.22时 B.14时 C.20时 D.16时

2.拍摄照片的当天,漠河的夜长约为()。

A.16小时B.14小时C.10小时D.12小时

解析:题中的P点在75°W,其与北京所在东八区中央经线经度差为165°,地方时为:9+11=20时,故第1题选C。P点日落是当地时间20∶00,则P点的昼长16小时,由于P点的纬度与漠河大体相当,根据北半球某地的昼弧长度等于南半球同纬度数的夜弧长度可知,漠河的夜长约为16小时,故第2题选A。

二、等值线图中的技巧和规律

等值线图在地理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这也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独特性。有关等值线图解读规律,主要是以下三条:

图5

(一)等值线向低值方向凸,则该区域的值较高;等值线向高值方向凸,则该区域的值较低。

此条规律适用于所有等值线,如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曲线等等。在解决有关等值线的问题中,能方便、快捷地判断出值的大小分布,对快速解题非常有用。如图5,以等温线图为例,AB两点在一条纬线上,A处等温线向高值方向凸,气温低(18℃),B处等温线向低值方向凸,气温高(19℃)。

例3:(2002全国卷)读图6,回答1~2题:

图6

1.图6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 B.暖流 C.寒流 D.径流

2.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2.8等值线上的最东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A.2月B.5月 C.7月D.10月

解析:读图可知,等值线向外海凸出就是向高值方向凸,说明该海域的盐度低,是受长江淡水稀释形成,第1题应选D。Q点离大陆越近,稀释作用越弱,应是长江径流量最小的季节,选A。

(二)等值线越密,值差越大,等值线越稀,值差越小。此规律的应用是很广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高度差越大,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高度差越小,坡度越缓。

2.等温线分布图中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等温线越稀,温差越小。

3.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越密,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气压差越小,风力越小。

(三)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判断,利用“高的更高,低的更低”原则。

图7

如果闭合等值线的值与两侧等值线中的低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值低于其等值线的值;如果闭合等值线的值与两侧等值线中的高值相等,则闭合区域内的值高于其等值线的值。

根据这一原则,可判断图7中的A处为一低于100m的洼地,B处为一等高于300m的山地。

高考地理解题技巧 第5篇

地理位置1.经纬度位置2.相对位置

自然条件

1.农业条件:a.地形(类型、土地类型特征<如:以耕地、林地、草原为主等>、土壤)b.气候(类型、水热条件、光照、热量等)c.水资源(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河流、湖泊)d.生物资源(如:气候类型特征有关的生物、农作物特征)

2.工业条件:矿产资源(如:海盐、能源等)「社会经济条件」1.人口(包括:劳动力的素质、质量)2.交通3.市场4.科技5.历史:包括:工农业基础6.国家政策

高中地理第二版块应用案例模板区位选择类问题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高中地理港口建设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决定港口位置)1.水域条件:港阔水深(等深线密集,有利于停泊靠岸避风);2.筑港条件:陆地地质稳定、地形平坦、坡度适当(有利于安排建筑用地、港口设备);

高中地理知识点及解题思路分析 第6篇

2、比较问题注意一点:两边都要回答常见:特征比较、区位比较、成因比较、分布比较、结构比较等

3、措施问题回答思路:三套系统①对症下药(先找出地理事物或现象成因,然后逐一对照找出对策)②(技术)工程措施,生态措施,管理措施③开源节流(对资源类而言)常见问题例如:①河流洪涝灾害的原因及治理措施②环境污染措施③生态破坏措施④自然灾害措施

4、规律问题①地理点:如地带性、非地带性②等值线分布特征:数值变化规律、极值分布、走向、疏密、曲直、局部闭合③面:形状、大小④变化规律:包括年际变化和季节变化、日变化、变化量、变化幅度、变化速度、变率大小等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有哪些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一:审题慎重

试题信息可分为:题目文字信息、图像图标信息、问题信息和答案信息。了解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快速获取、准确解读试题信息,明确出题者考查意图是解题的关键。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二:注意比较

在对客观题的答案设置中,往往按照思维定式、答题细节、主要地理知识误区、主干考查设置考查内容和答案选项,一些试题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在两个答案之间差别不大。因此,在做客观题时,要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式,思维尽量开阔一些,思考问题时辩证一些、全面一些,在比较中选择正确的答案。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三:准确空间定位

地理试题以地图为载体,定位是入图解题的关键。掌握正确的定位方法,有助于理解题意,进一步解题。常见的定位方法有:经纬网定位法、自然人文特征定位法、特征地理事物定位法、特殊注记定位法等,关键是灵活使用。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四:训练思维能力

地理客观题强调对知识理解层面上的能力考查,注重地理事物间的因果联系,地理主观题更能体现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

近几年高考命题的设问大体分为以下几类:①就图填空:在区域定位基础上的地理事物的再认,主要从图或材料中获取信息;②原因类问题: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回答;③区位因素分析类问题: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分析;④环境问题分析: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角度考虑;⑤措施类问题:主要从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四个方面结合实际考虑。

高中地理解题技巧五:答题列要点

列出要点,体现层次和主次是针对具体答题而言的,是要落实在卷面上的,是要答题者将自己的思维表现在规定空间内。我们的答题必须按要点体现在卷面上,分出层次,而且要将重要的观点写在最前面,在书写时还要注意字间距和行间距,语言表述要准确、简约、到位。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思维描图法

高中地理是大学很多专业广泛应用的科目,也是高考中非常重要的科目之一。下面有途网小编和大家说一说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思维描图法,供大家参考。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思维描图法

首先是通读教材,包括小字部分,然后分段略读、精读,对教材重点内容如概念、定义等,要求做到读、划(在下面用色笔画线)并行,以加深印象,为运用地理语言解答问题打下基础。对其中优美的文字,如地理景观描述,亦可领读、朗读。课本中精美的插图照片,可当作美术作品欣赏,要充分利用美学的感染力,来引起学生自学地理教材的兴趣。最后分析和总结出段落大意,动手列出章节知识结构。与读、划教材同步进行的,则是配合课文内容,进行“思维描图”的练习,以树立学生正确的地理空间概念和具体的地理轮廓形象,为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增强地理记忆能力,学好地理课打下基础。(动手)结合起来的方法。这样,手脑结合,地理知识和绘图技能结合,而达到地理概念清楚,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结构、空间分布和相互关系明确,并起到增强记忆的作用。

思维描图法的具体做法

具体做法是:每学一课(章、节)就让学生把课本有关地图描绘下来(应描地图教师事先选好),描图纸要用单页薄纸,并作为课堂作业,检查评分。描图要求轮廓清楚,位置正确,书写规范。所描项目须经教师选定,描图过程(包括描图前和描图后)要引导学生对所描地图进行反复思考,要思维其地理位置特征、轮廓形象、方位距离、面积大小、地形分布、生产布局等等;也可以联系不同的大洲、大洋、国家地区进行对比思维,还可以把课本中有关文字论述和听描绘的地图本身结合思维,把部分专题地图如山河分布图、气候类型图、交通城市图等归纳成综合性地图来思维,也就是把所描地图,同整个教材串连起来,形象具体,顺理成章,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思维描图法的关键是什么

“思维描图”的关键是思维(包括想象),而不是“依样画葫芦”的描图。如果学生不思维,而单纯描图,则单调乏味。只有边想(思维)边描,使想像中的地理事象的空间结构、空间分布与联系同地图结合,则兴趣盎然。“思维描图”需教师培养引导,为增强说服力,可在同一学生身上搞些数据,对比“思维描图”与“单一描图”的不同效果。

高考数学解题思路技巧 第7篇

一、数形结合法

高中数学题目对我们的逻辑思维、空间思维以及转换思维都有着较高要求,其具有较强的推证性和融合性,所以我们在解决高中数学题目时,必须严谨推导各种数量关系。很多高中题目都并不是单纯的数量关系题,其还涉及到空间概念和其他概念,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法理清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从而有效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数形结合法主要是指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图形,或者将图形转化为数量关系,从而将抽象的结构和形式转化为具体简单的数量关系,帮助我们更好解决数学问题。例如,题目为“有一圆,圆心为O,其半径为1,圆中有一定点为A,有一动点为P,AP之间夹角为x,过P点做OA垂线,M为其垂足。假设M到OP之间的距离为函数f(x),求y=f(x)在[0,?仔]的图像形状。”

这个题目涉及到了空间概念以及函数关系,所以我们在解决这个题目时不能只从一个方面来思考问题,也不能只对题目中的函数关系进行深入挖掘。从已知条件可知题目要求我们解决几何图形中的函数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可以根据已知条件绘出相应图形,如图1,显示的是依据题目中的关系绘制的图形。

根据题目已知条件可知圆的半径为1,所以OP=1,∠POM=x,OM=|cos|,然后我们可以建立关于f(x)的函数方程,可得所以我们可以计算出其周期为,其中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根据这些数量关系,我们可以绘制出y=f(x)在[0,?仔]的图像形状,如图2,显示的是y=f(x)在[0,?仔]的图像。

二、排除解题法

排除解题法一般用于解决数学选择题,当我们应用排除法解决问题时,需掌握各种数学概念及公式,对题目中的答案进行论证,对不符合论证关系的答案进行排除,从而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当我们在解决选择题时,必须将题目及答案都认真看完,对其之间的联系进行合理分析,并通过严谨的解题思路将不符合论证关系的条件进行排除,从而选择正确的答案。

排除解题法主要用于缩小答案范围,从而简化我们的解题步骤,提高接替效率,这样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率。例如,题目为“z的共轭复数为z,复数z=1+i,求zz-z-1的值。选项A为-2i、选项B为i、选项C为-i、选项D为2i。”

当我们在解决这个题目时,不仅要对题目已知条件进行合理分析,而且还要对选项进行合理考虑,并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有效论证。我们可以采取排除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已知z=1+i,所以我们可以求出z的共轭复数,由于题目中含有负号,所以我们可以排除B项和D项;然后我们可以将z的共轭复数带进表达式,可得zz-z-1=(1+i)(1-i)-1-i-1=-i,所以我们可以将A项排除,最终选择C项。

三、方程解题法

很多数学题目中有着复杂的数量关系,而且涉及到许多知识点,当我们在解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时,如果直接对其数量关系进行分析,不仅增加我们解题过程,还会提高题目整体难度,这样我们就难以理清题目中的各种关系,给我们有效解决题目带来较大麻烦。

数学题目中的各种数量关系大都具有紧密联系,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方程解题法建立多种数量关系,简化解题步骤,帮助我们更好解决数学问题。例如,题目为“双曲线C的离心率是2,其焦点主要为F1和F2,双曲线C上有一点A,如果|F1A|=2|F2A|,求cos∠AF2F1的值。”

这个问题中存在着较抽象的数量关系,如果直接利用已知条件求cos∠AF2F1的值,不仅会增加我们的解题步骤,而且很容易出现错误,所以我们可以利用方程解题法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由已知条件双曲线C的离心率是2可得出C=2a;然后可根据双曲线上点A建立表达式,2a=|F1A|-|F2A|,所以可计算出|F1A|=4a,|F2A|=2a,|F1F2|=2c;最后我们可以通过余弦定理建立方程式,

所以最后我们可以得出cos∠AF2F1的值为。

二.高中数学解题小技巧

1.圆锥曲线中最后题往往联立起来很复杂导致k算不出,这时你可以取特殊值法强行算出k过程就是先联立,后算代尔塔,用下伟达定理,列出题目要求解的表达式,就ok了。

2.选择题中如果有算锥体体积和表面积的话,直接看选项面积找到差2倍的小的就是答案,体积找到差3倍的小的就是答案,屡试不爽!

3.三角函数第二题,如求a(cosB+cosC)/(b+c)coA之类的先边化角然后把第一题算的比如角A等于60度直接假设B和C都等于60°带入求解。省时省力!

4.空间几何证明过程中有一步实在想不出把没用过的条件直接写上然后得出想不出的那个结论即可。如果第一题真心不会做直接写结论成立则第二题可以直接用!用常规法的同学建议先随便建立个空间坐标系,做错了还有2分可以得!

5.立体几何中第二问叫你求余弦值啥的一般都用坐标法!如果求角度则常规法简单!

6.选择题中考线面关系的可以先从D项看起前面都是来浪费你时间的

7.选择题中求取值范围的直接观察答案从每个选项中取与其他选项不同的特殊点带入能成立的就是答案

8.线性规划题目直接求交点带入比较大小即可

高中地理四类题型解题思路归纳 第8篇

一、特征描述类

1.空间分布特征(规律):从方向上进行描述,如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从东南向西北减少。

2.地形特征: (1) 地形类型;以什么地形为主; (2) 地势———地形倾斜方向、地势起伏状况、哪高哪低; (3) 区域极值

3.自然地理特征:地形、土壤、气候、河流、湖泊、自然带、自然资源。

4.水文特征:流量、汛期、结冰期、水能等。

5.水系特征:发源地、流经区域、终点、长度与面积、支流数目等。

6.地表环境特征:气候特征、植被状况、土地类型、河流发育程度等。

7.气候特征:气温、降水、光照、日较差、年较差、降水与热量的组合

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图示区域东部地区地势特征及判断理由。

(2)比较图中a、b两河的水文特征。

(3)简述a河源地所在地形区的自然地理特征。答案(1)地势大体东北高,西南低(北高南低)。理由:河流由东北向西南注入海洋。

(2)相同点:a、b两河的汛期都出现在夏季;两河所处纬度较低,都没有结冰期。不同点:a河流量小,含沙量大;b河流量大,上游水能蕴藏量大。

(3) a河源地所在地形区为青藏高原。地形:平均海拔400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气候:海拔高,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水自东南向西北减少,地域差异大。水文特征:以冰川融水为主,是许多大河发源地,多冰川湖泊。植被:以高山草甸为主,垂直分异明显。

二、原因分析类

(一)影响气温的因素:

1. 纬度高低。

2. 地形地势:阴阳坡,海拔高度。

3. 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大陆性、海洋性。

4. 洋流。

5. 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

6. 地面状况。

7. 人类的影响。

(二)影响降水的因素:

1. 大气环流。

2. 地形与地势。

3. 与海洋的距离。

5. 洋流。

6. 人类活动:修建水库、植树造林使降水增加,围湖造田、砍伐植被使降水减少。

(三)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1. 纬度。

2. 海拔高度。

3. 天气状况。

4. 大气清洁度。

(四)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1. 降水:降水量大,则雪线低;降水量小,则雪线高。

2. 气温:气温高,则雪线高;气温低,则雪线低。

(五)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1. 纬度:海拔相同的情况下,纬度如果越高,则带谱越简单。

2. 海拔:纬度相同的情况下,海拔如果越高,则带谱越复杂。

3. 热量:阳坡帯谱多且位置高、阴坡带谱少且位置低

(六)盐场:地理位置、海岸地形及特征(地形平坦)、天气和气候特征(蒸发旺盛)等

注意:原因一般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方面回答

例2简述非洲缺粮严重的原因。

非洲气候状况极差,土地贫瘠,各种自然灾害层出不穷;由于长期处于各类列强的殖民统治,生产方式非常落后;科技极不发达,人民文化水平极其低下,各种因素致使粮食产量较低;再加上人口数量增长快,远远超过经济与粮食的承受能力;此外加上旧的国际经济秩序对其造成的影响,致使非洲各个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根本没有粮食的购买能力, 所以整个非洲地区处于严重缺粮的局面。

三、评价类

一般从正反两方面分析

(一)工业区位条件评价

有利条件: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不利条件:自然、社会经济、环境条件协作配套条件

(二)农业区位条件评价

1. 从光照时间、降水量的多少、昼夜温差大小、自然灾害等方面进行分析;

2. 从四季的气候条件(分季节分时段)进行分析。

四、措施类

(一)工业综合整治措施

(1)调整工业布局,发展新兴工业及第三产业,改造传统产业,保证各业平衡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2)因地制宜,合理、综合开发各类资源;(3)消除污染,减少三废排放;(4)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加强生态建设;(5)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6)大力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

(二)缺水(旱灾)解决措施

开源: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海水淡化%节流:减少水污染、减少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制定法律法规,提高节水意识、实行水价调节

(三)地震防御措施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

(四)能源短缺措施

(1)能源多元化战略,实施跨地区调配、进口能源;(2)提高利用率,节约能源;(3)控制高能耗工业;(4)能源循环使用;(5)开发新能源,完善能源结构;(6)完善能源储备体系。

(五)滑坡泥石流治理措施

加固陡坡;禁止乱砍乱伐;大力植树造林;禁止陡坡开荒;修建梯田;退耕还林;制订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六)土地沙漠化的治理措施

合理载畜量;人工种草;实行轮牧;退耕还牧还草;生态移民;解决牧区能源问题(风能、太阳能等);制订法律法规;提高意识

(七)土壤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华北地区: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西北地区:减少种植业比例;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八)洪涝灾害的治理措施

以上几点是本人对地理简答题规范答题的一些看法与总结, 希望能对广大同学, 尤其是将要面对高考的高三学生在考试中的简答题的答题有所帮助。

摘要:在高考试卷中, 简答题的分值占到56分, 但大多数同学对这一部分的规范答题没有掌握。简答题的规范答题一直是大多数同学的一个弱点, 甚至有的同学在做选择题时做得非常棒, 但是一遇到简答题就头脑发晕, 无从下手, 满肚子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甚至经常用一些随意性的语言来回答, 描述不全面, 表达不到位, 故而造成得分率特别低。所以, 针对这一现象, 尤其是对高三的学生来说, 总结答题思维模式, 强化语言与答题规范的论述和论征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高考地理解题思路 第9篇

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运用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即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知识,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试题。针对不同的题目要有不同的解题思路,掌握以下分析方法对解题至关重要。

一、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昼长;2、地势(地势高,日出早,日落晚,日照时间长);3、天气状况。

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即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

1、太阳高度(即纬度);2、天气状况;3、地势;4、空气密度。

如为什么青藏高原太阳辐射最强?1、纬度较低,太阳高度大;2、晴天多;3、地势高;4、空气稀薄,大气洁净。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纬度;2、地形、地势;3、下垫面性质(海陆位置、植被状况);4、天气状况。

四、影响气温年较差的因素及变化规律

1、纬度:低纬小,高纬大;2、下垫面性质:海洋小于陆地,沿海小于内陆,有植被的小于裸地;3、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五、河流的治理措施

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河道。

六、河流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自然原因(主要从水系特征、水文特征、气候特征等方面分析);人为原因(主要从植被破坏、围湖造田等方面分析)。

例如,长江洪灾的成因:(一)自然原因:1、水系特征:(1)流域广,支流多;(2)中上游植被破坏严重,含沙量大;(3)中下游多为平原,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水流不畅。2、水文特征: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干流汛期长,水量大。3、气候特征:有些年份,气候异常,流域内普降暴雨造成洪水泛滥。(二)人为原因:1、过度砍伐,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造成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能力降低;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使河道的泄洪能力降低。2、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从而导致湖泊萎缩,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七、河流水能丰富和航运价值的原因分析

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流速(位于阶梯过渡地带,河流落差大);二是径流量大(看降水量的多少、流域面积的大小、蒸发量的大小)。

(一)凌汛的形成条件。凌汛的形成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冰期;二是流向高纬。在我国凌汛最严重的是黄河,主要发生在上游河段和下游河段(即山东河段)。俄罗斯的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也是凌汛发生的河段。(二)河流航运价值的分析。内河航运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条件:一是地形(平原地区,流速慢);二是气候(气温高,无封冻期,降水多,河流水量丰富);三是经济(经济发达地区,内河航运价值大);四是有否运河相连。(三)解决缺水问题的措施。主要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入手:保护有限的水资源,防止水污染;开发水资源,提高供水能力;加强用水管理,增强节水意识,提高用水效率,控制需水量的增长;控制人口增长。

八、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存在冰雪下线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摄氏零度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影响降水量的因素是坡向,即迎风坡降水量大),因此,喜马拉雅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低,阿尔卑斯山的南坡比北坡雪线高。

注:可根据该特点来判断迎风坡或背风坡。

九、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一是山地所处的纬度(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二是山地的海拔(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另外,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是要取决于热量(即阳坡和阴坡)。

十、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取决于纬度和地势;地形需要平坦开阔);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十一、开凿隧道问题

开凿隧道应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渗漏问题;二是塌方问题。因此,开凿隧道要选择在背斜处,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渗流,不容易发生渗漏问题;并且背斜为穹形构造,不易塌方。

十二、水库坝址的区位选择

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即“口小肚子大”的地方;二是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三是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十三、农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土地(地形、土壤)、气候(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水源(指灌溉水源)。

注:自然因素的改造:通过培育良种、改良耕种制度等技术改革,扩大某种农作物的区位范围;另外人们根据经济技术条件,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使之适宜发展农业。

(二)社会经济因素:一是市场(决定性作用):市场需求量最终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市场区位及需求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突出;二是交通运输: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保鲜、冷藏等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即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减小。在最适宜的地方形成区域专业化生产,从而形成区域性或世界性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阿根廷五国成为世界主要商品粮生产国,荷兰、丹麦、新西兰等成为世界主要的乳畜产品供应国,拉丁美洲、非洲以及东南亚和南亚成为世界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基地。

十四、农作物生长的气候条件分析

主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从有利和不利条件两个条件去分析;二是从光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气象灾害等方面去分析;三是从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气候条件分段分析。例如,试分析华北地区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秋季雨水少,天气晴朗,有利于棉花后期生长和收摘。不利条件:播种期适逢春旱,灌溉水源不足。

十五、工业区位因素分析

(一)自然条件:位置、地形、水源。

(二)经济条件(追求利润最大化):农业基础、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等。

(三)社会因素:政策(促进就业、社会进步、区域均衡发展,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个人爱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等。

上一篇:关于安全体会600字以上下一篇:学校举行元旦拔河比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