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规避应聘高手陷阱?

2024-07-20

如何规避应聘高手陷阱?(精选12篇)

如何规避应聘高手陷阱? 第1篇

选人、选对人是一个组织建立竞争优势的开始,单单依靠面试官的个人学识、经验判断是不够的,一般来讲,一个组织要想顺利实现招聘目标,选拔到人事匹配的英才,最大限度的规避应聘高手的陷阱,最佳方法是以制度作保证,建立一个有效的选聘流程:

首先要进行深入的工作分析,明确在工作中哪些事例体现了良好的绩效,哪些事例反映较差的绩效。要撰写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书,并确定该职位的关键指标(KPI)。这里要规定胜任工作所必须的个人品质和技能。例如,候选人必须具有进攻性吗?候选人必须能够将细小的、琐碎的要素组织起来吗?这些要求应该能够预测个体品质和技能。然后,由工作专家和执行人员对这些具体事例进行评价,进而为面试人员提供衡量基准,对面试对象的表现进行测评。随后,建立条件性题库,同时从行为学角度给出每一个问题的评分标准(好、一般、差)。

选择选聘方案

每种不同的选聘方法对不同的指标敏感程度不同,有效性也不同,而各种测试工具很多,包括技能测试、智力测试、身体能力测试、成就(经验)测试、兴趣测试等等。这就要由专家帮助分析选聘技术的适用范围和有效性,组合多个工具测量不同的指标,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选聘方案。对中高层管理者的提升或选拔,工作模拟是效果最好也最为昂贵的测评方式,一是采用工作样本技术方法。工作样本技术方法就是据“过去的行为是将来的行为的最好预测”设计目的,用来测试求职者实际执行某项工作任务的技能。一般做法是:先选择几项对拟招募职位十分关键的工作任务,要求求职者去完成,观察者将其工作表现记录在测试清单上。当职位要求的具体工作非常清晰、稳定时,这种测试方法明显优于能力测试。这个技术的关键在于是否能确定恰当的候选人工作样本。

同时采用管理评价中心方法。管理评价中心主要用于测试管理人员的有关特性,要求被测试者在模拟情景中履行管理职责,然后对他们的实际表现进行监测评价,是一套主要适合评估经营管理特性的科学技术方法和规范化程序体系。如日产公司会请应聘者吃饭。日产公司认为,那些吃饭迅速快捷的人,一方面说明其肠胃功能好,身强力壮,另一方面他们干事风风火火,富有魄力,而这正是公司所需要的。

实施选聘方案。首先要面对面视官进行选择与训练。一般初次面试由人力资源部实施,人力资源部主管或指定人员担任主试人。通过初次面试,过滤学历、经历、资格等基本要求不适合的人选。复试或带有评定性质的面试由用人部门主管担任面视官,

面试组一般由人力资源部主管、用人部门主管和其他甄选专家或高级主管组成。其次是对面视官训练。包括三项内容:(1)面试技术训练 (2)对组织状况和职位要求作深入了解。(3)进行“如何代表公司”的训练。面试是双向的,不仅主试人面试应聘者,应聘者也在面试公司。进行“如何代表公司”的训练有助于达成高素质的人才对公司及应聘职位的认同。主持选聘的人员和场地很重要。所有候选人应该在同样环境下、被同一组选聘官测试。从而使偏见和误差出现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面视官的准备

面试之前,面视官最好进行“自问”准备,编制面试问话提纲 ,根据面试提纲,向应聘者提出问题,了解应聘者素质和能力,控制面试进程,让自己“心里有数”,从而提高成功录用机会:在面试评价过程中要及时记录,用“逐字记录”方式来写,对应聘者的表现进行区分,避免不同的就职者得到差不多的评语记录。填写评价量表,极力避免主观因素的影响,记录中找寻证据支持自己,切勿以印象或个人喜好作准则。主试人在评分时,要竭力保持客观,脑海中应只有应征者的行为表现,而非个人相貌、学历、身材等到背景资料。然后检查评分与记录。一些关键性评价要素的评分检查一下,比较高分者与低分者的答案,重新看看他们的行为表现,是否与评分匹配。若有需要,主试人在此时可调整评分作招聘决定。在同分的情况下,主试人需要查阅评价量表,选择得高分的应聘者。

对选聘效果的评估

面视官应该对所选聘的人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来看看他们在测评过程的结果与实际的业绩是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通过这种评估,可以发现我们所定的评价指标是不是合适,现存的评价方法是不是可靠和准确,进而改进评价指标,完善评价方法。西门子强调多侧面、多角度地了解应聘者,面试的时候遵循的是“more eyes principle”,更多的人从不同角度去看一个人,大家交换不同的看法,最终形成一个共同的结论。要进西门子这样的公司一般需要进行2_3次的面试,单个面试最长2个小时,根据职位的不同,可能有的人会经过更多的面试考察。人事部门重点考察能力部分,业务部门考察经验和知识部分。同时,西门子注重通过试用期进一步考核应聘者,认为只有在真正的工作当中,才能体现一个人的实力。对应聘者进行心理素质、道德品质及性格特征等方面的考核在使用中考察。直到试用期结束,西门子招聘工作才算是完成。

把选聘结果与工作中的绩效联系起来,精心选聘的目的是希望能找到高绩效的员工。所以当员工进入公司或调任另一新岗位后,面视官应持续追踪他的绩效水平,并检验选聘结果和实际绩效之间的关系。

验证及改进选聘方案,定期根据绩效监测的记录验证和修改选聘方案,并作出调整,使得公司的选聘有效性持续提高。

只有通过科学严格的选聘程序,面试官才能有效规避应聘高手的陷阱,为组织选拔到前通用电气公司总裁杰克。韦尔奇先生推崇的既能为公司创造价值又符合公司的文化精神、价值标准的员工,从而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而企业也会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回报。

如何规避应聘高手陷阱? 第2篇

三忌

忌贪心重:谁不想拥有年薪百万的工作?谁不想享有“五险一金”的保障?但是对于一个初入职场的人来说,你具备赢取这样高工资、高待遇的能力吗?很多不法单位正是利用了求职者这种期望过高的心理,设置高薪、高职位陷阱诱使求职者上当,因此,我们在求职时,切忌太过贪心。

忌性子急:就业市场竞争激烈,人人都渴望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但如果过于急切,就会增加掉入求职陷阱的风险。近年来,很多大学生被骗进了 公司就是铁证。因此,求职者要保持冷静态度,充满自信,在稳中求胜。

忌头脑糊涂:求职者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一个很清楚的构想,不要盲目的选择工作。在投简历之前,最好对企业的相关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认真思考自己是否适合这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掉入职场陷阱,从而保证自身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三法

咨询法:即通过询问的方式来了解公司的情况。求职者可以通过网上找资料、网上发帖子、向亲友打听或者向当地人事局等相关部门确认等方式来了解。

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公司的外部环境、人员情况、办公所在地等因素来辨别真假。正规的单位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若面试安排在小宾馆或租借的民房,面试地点非常简陋,比如只有一间门面、一部电话,几个板凳,或者公司职员纪律涣散,那么这时你要格外警惕。

如何规避特许加盟中的陷阱 第3篇

一、加盟者为什么容易受骗

1. 加盟者对特许经营还存在认识上的不足

加盟者会有以下误区: (1) 认为加盟后就一定会成功; (2) 认为自己只需要出钱, 其他什么事情都是特许人的事情, 只等着赚钱; (3) 认为其他加盟者都成功了, 自己也肯定会成功;其他加盟店和直营店生意都很好, 自己加盟后生意也可定会好的; (4) 特许人应该给受许人提供保姆式的服务。这些对特许加盟的误解就造成了心理期望与实际的差距, 所以纠纷就在所难免了。

2. 利益驱动加盟者做出错误的决定

加盟者选择特许加盟的这种创业方式, 其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为了获取较高的利润, 而为了快速获取利润, 往往使加盟者做出了较快的决定, 没有详细地去调查、去了解;同时盲目相信特许人宣传的产品优势、直营店和部分加盟店的经营状况。

3. 我国的特许经营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我国目前关于特许经营的相关法律主要依据的是《商业特许经营备案管理办法》, 此法律不能完全界定特许人是否真的具有成为特许人的资质。

二、目前社会中存在的特许加盟陷阱

1. 转移资产、注销公司

很多特许人为了促成业务, 都将办公地点选在了繁华大街的写字楼里, 以使加盟者相信自己有实力, 而且做一些虚假的证照。

2. 给自己冠以国际化的旗帜

特许人对国际背景通常是这样操作的:在国内注册一家公司, 不久之后, 又在香港注册一家同名企业集团。之后, 他们往往接着注册一个行业协会或一个集团总部。有了国际背景, 他们便开始对品牌进行渲染和夸大。特许人的国际背景对于加盟者来说是最有蛊惑性的地方, 也很难识别。

3. 虚假宣传

夸大利润的空间, 请明星助阵, 请虚假身份的加盟商来谈加盟的经验和生意的火爆程度, 杜撰自己的发展历史、加盟店数量、营业数据、经营年限等等。

4. 低门槛陷阱

以零加盟费、免费铺货、返还装修金等类似的条件来诱惑加盟者。比如, 销售额达到50万, 返还一半;达到100万, 全部返还。而加盟商往往很难达到他们规定的销售量。即使达到了, 特许人也不会兑现, 况且这些费用都摊销在产品的成本上了, 使产品的竞争力减弱。

5. 货品不一致

在加盟之前, 给加盟商看的样品都是做工良好, 品质过硬的产品, 但加盟后看到的产品却与看的样品不一致。

6. 承诺不兑现

在加盟之前, 加盟商要求什么, 特许人就答应什么, 但加盟之后, 真实的一面就显现出来了, 因为有加盟金和保证金在手, 他们有恃无恐。

三、如何避免特许加盟中的陷阱

加盟商在加盟的时候其实很难去判断特许人现状, 我认为要正确识别特许人, 判断特许人是否设有陷阱, 必须做以下事情:

1. 审核特许人资质

一个合格的特许人所必备的条件是:拥有两家以上的直营店, 且直营店的盈利状况良好, 直营店经营时间都在一年以上。特许人应该在主管的商务部门备案, 且向规定部门提供营业执照的复印件或企业登记 (注册) 证书复印件、特许经营合同样本、特许经营操作手册、市场计划书、具备持续提供经营指导、技术支持和业务培训等能力的承诺书和证明材料。加盟商在加盟的时候可以要求特许人提供以上材料。

2. 要求特许人履行应尽的义务

加盟商在加盟之前可以向特许人索取特许体系的发展战略书、单店手册、行业的调研报告、广告宣传计划等等。也要仔细考察特许企业的产品、生产车间、物流基地、店面设备等等。

3. 做好调研工作

调研工作应该包括:产品的市场需求量、产品的生命周期、产品的目标顾客群体占人口的比例、产品的竞争品牌、普通人对产品的评价、产品的质量、品牌的知名度、品牌的美誉度、加盟店的店员素质、各个加盟店的装修、价格、经营理念、广告是否统一、加盟店的人流状况、成长率、盈利状况等等都需要详细的调研, 这部分工作是最重要的

4. 签订合同一定要细看

对于特许加盟合同要仔细研究, 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条款, 要与特许人协商, 该修改的一定要修改。对于特许合同中不完善的地方, 要求特许人添加一些必要的条款, 以便保护加盟商的权益。

综上所述, 特许经营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不长, 法律法规也不健全, 而发展的速度又比较快, 接触特许经营的人也越来越多, 加盟商应该多学习特许经营的理论知识, 掌握特许经营的本质, 不要在思想上有误区;其次就是在加盟的时候要索取必要的文件, 学会判断特许人是否设有陷阱, 是否规范;还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避免特许加盟中的陷阱, 为创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摘要:特许加盟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它是一种企业扩张的模式, 也是受许人自主创业的方式, 是现代社会全新的一种经营方式。正是因为特许经营有种种好处, 一些不法商贩才抓住加盟者想快速致富心理, 进行坑蒙拐骗。本文从为什么加盟者容易受骗, 目前社会中存在的陷阱类型以及加盟者该如何规避特许加盟中的陷阱三方面进行讲解特许加盟中的陷阱。

关键词:特许加盟,特许人,受许人

参考文献

[1]《特许经营管理实务》王吉芳、黄桂芝编著

[2]《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2007年5月1日实施

[3]http://china.findlaw.cn《披露特许加盟连锁陷阱》

如何规避「老鼠仓」陷阱? 第4篇

面对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基金,投资者要淘到真金,规避「老鼠仓」的陷阱,就要加深对基金的认知和了解,在理性回归的基础上,练就一双辨得真金的「火眼金睛」。

2010年9月6日,大陆证监会公佈了对景顺长城基金和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三名基金经理涂强、刘海、韩刚的处理措施,涂强和刘海被行政处罚,韩刚则成為首名被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老鼠仓」基金经理。

老基金

单只规模不超过30亿為佳

儘管已有了10多年的发展,大陆的基金市场正在不断走向成熟和开放,但监管制度的有待完善,还是让这个市场充满了不确定的风险。

要买基金,第一步的选择很重要。基金销售渠道对新基金的宣传比较多,投资者接触最多的也是新基金的信息,因此,很多人习惯购买新基金。但从理性角度看,新基金的择时择股能力缺乏歷史判断依据,且新基金存在建仓期和封闭期,大盘上涨,新基金的收益会落后於老基金;大盘下跌,等等再买可能是更好的选择。综合分析,买老基金也许是更理性的选择。

那麼,基金规模多大比较合适?基金规模对基金业绩的影响主要是在市场剧烈振盪的情况下。船大难掉头,规模太大的基金不得不面临建仓慢、减仓更慢的困境,择时交易能力有所削弱,选股难度也有所增加。反之,规模太小的袖珍型基金更不宜投资,尤其是那些资產净值1亿(人民币,下同)以下的基金,往往投资业绩差、份额持续降低、风险防范能力薄弱,长期徘徊在行业末端。因此,单只基金规模以不超过30亿為佳,如在熊市中规模还应再适度降低。当然,规模标準也并非一刀切,还要看基金公司的综合管理能力。

合理配置分散风险

初入市场,「乱花渐欲迷人眼」。有的投资者经不住诱惑,持有的基金多达十几二十只,甚至有的已经忘记自己买的是什麼基金了。其实,过多的数量不利於持续追踪基金表现,未必能分散投资风险。基金投资关键是选好基金经理,在对基金经理择时择股能力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个人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3-5只即可,资金量较大的选择5-8只也足以分散风险了。

同时,基金理财本身就是一种资產配置,可以分為股票型、平衡型、债券型和货币型几种。从市场风险来看,如果只选择股票型或是平衡型基金,在仓位控制和投资策略趋同的情况下,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起到配置和分散风险的作用。指数型基金管理成本低、运作公开透明,无疑是「懒人理财」首选的被动投资策略,但是必须注意该类基金属高风险高收益型,毫无抗跌能力,当股指高企充盈泡沫的时候应坚决退出。对於货币市场基金,低风险低收益,流动性强,不具备长期投资的价值,仅可以作為银行活期存款的替代品。特别需要提出的是QDII基金產品,在人民币升值以及海外市场复苏缓慢的背景下,并不是理想的基金產品。

关注内控规避「老鼠仓」风险

常听到一些投资者谈到基金时说「净值太高了,还是找个净值低点儿的买吧」,其实基金净值是歷史业绩的累积,净值高是业绩好或者分红少的结果,并不影响基金未来的业绩。选择基金主要看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如果投资能力强,净值高的基金的净值可能会一路走高;而如果投资能力差,择时或者择股能力不慎也可能会给投资者造成损失。

同时,基金经理对於基金的业绩表现至关重要,因此投资者要关注基金经理以及投资策略的稳定性。美国基金经理的平均任期為5年,而大陆基金经理的平均任期仅1年左右。万德资讯数据显示,从2010年初至6月18日,在不到半年的时间裡,共发生了173起基金经理更换事件,除去72只基金為新经理上任,餘下的101起均是原基金经理离职导致的更换事件。频繁更换基金经理或是资深人员的集体换岗,会改变基金的投资风格和策略,从而对业绩產生较大影响。

适时而动长期短期两相宜

除了基金经理外,还要关注基金公司的公司治理和团队能力。随著基金公司管理资產规模的日益扩大,这就显得愈发重要,特别是对一些基金產品线较為全面的公司。公司治理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内控管理,比如说近两年屡屡发生的「老鼠仓事件」,最后损害的无不是投资者的利益。

当下,每逢通胀压力较高的时候,很多民眾都会急切地寻找什麼投资可以跑赢CPI,但是想要短期内实现这样的无风险或是低风险收益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季度、半年甚至一年内是否能跑赢CPI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从5年、10年甚至20年的跨度去跑赢CPI、获取财富增长,这也是长期投资的价值所在。

很多投资者都会被各类机构灌输「基金需要长期投资」的理念,但是实际上他们混淆了两个概念,即「长期投资」和「长期持有」。长期投资意味著买入基金以后要不断根据市场情况进行调整,低吸高抛,在市场预期走入下降通道时应积极赎回、降低配置比率,预期回暖时应适度追加申购、提升配置比率,而不是一动不动地死捂到底。

如何巧妙规避面试陷阱? 第5篇

“你认为自己过去工作中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是什么?”

分析:问这样的问题,主考官绝不是为了让你彰显自己过去的辉煌成绩,而是在调查你的思维模式和心理特征。如果你如数家珍地将自己过去的成绩一一罗列开来,只能给人一种骄傲自满或好大喜功的印象。

对策:你可以这样回答:“在大家的帮助下,我曾经带领大家……”这样的回答既显示了自己积极主动、团结协作、勇于进取的一面,同时又表明自己尊重别人的劳动,显得客观、公平。

陷阱四

“真对不起,我们不能录用你!”

分析:面试过程往往是应聘者与主考官之间斗智斗勇的过程。一些主考官可能会问一些极为刁钻或是让人感到非常尴尬的问题,以检验应聘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时他们甚至会用一个明显不友好的发问,或是用怀疑、尖锐、单刀直入的眼神,使应聘者心理防线完全崩溃。如果这个时候你被激怒,或者完全失去了信心,那你可就中了圈套了。

对策:面对主考官的咄咄逼人,当你黔驴技穷的时候,别忘了应战绝招:微笑着面对挑战。

因为一个真正的智者,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永远保持智慧与谦和的微笑。

更多相关的热门面试技巧推荐:

面试被“秒杀”的十大原因

面试时如何出色的表现自己?

销售人员如何规避价格陷阱 第6篇

所有企业都面临着一个根本性的选择,对行业中低价提供商必须要制定一种营销策略,或者说必须要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在其它方面进行竞争,而不是进行价格竞争。

在受访者中,有99%的公司并不属于低价主导型公司,89%的公司都经受过价格的压力,多数公司都陷到了价格陷阱中。

站在顾客的角度来理解产品的高价格,销售人员必须有自己独到的优势,与其它竞争对手区分开来。但是,单单根据产品的性能优势和附加值策略又是很难做到这一点,因为,竞争对手会很快就会如法炮制。产品及合作型销售策略在许多行业都已商业化。不管销售人员卖什么,竞争对手所遇到的机会与他们的销售机会至少是类似的。

然而,有一件事情是竞争对手不能效仿的,那就是销售人员个人与顾客之间所建立的牢固关系。幸运的是,这种关系也正是顾客进行商家选择的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因此,要创建一种持久型的竞争优势,使组织企业能够在保护自身利润的同时,规避降价陷阱,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要教会销售人员如何一贯自主地创建与顾客之间的关系。

优秀的销售人员能够产生更高的销售利润,准确地说,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维护与发展这种顾客关系。换句话说,优秀的销售人员能够赢得价格,并不是因为具有高超的讨价还价或谈判技巧,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在价格谈判中与顾客进行互动,将注意力从价格转移,这才是根本。

优秀的销售人员自有其本身的一套价值理论,他们认为,关键的区别因素不是产品或服务,而是销售人员本身。实际上,顾客从他们手中购买商品,并愿意为此支付的原因不在于什么商品或服务,而在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因素就是销售人员。

如果普通的销售人员也能像优秀销售人员一样能够创建各种关系,近而产生更高的销售利润,那么销售人员就会成为一笔巨大的有价资产,就会成为将公司拖出陷阱的拉动力。

教你如何规避网络求职陷阱 第7篇

很多大学生通过网站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他们的经验之一就是:一定要找到可靠稳妥的网站,一些知名公司的好职位会出现在各种网站上,往往是在一些专业性的大的网站出现之后,相继又出现在小网站上,其时间差距从几天到几个月都有,甚至有的没有许可证的网站登载企业一年前曾发布过的广告。一些小网站有明显抄袭大型网站的嫌疑,不仅内容上拷贝,就连形式和网页设计上也有仿造的痕迹,让求职者无法信赖。因此,选择大型专业交流的网站进行投递简历,有的放矢,收效就会很好。

求职者可将求职信息张贴在有许可的“无忧工作网”、“大学生就业网”等专业网站里,或将信息发布在一些点击率较高网站的专栏上,或直接登录用人单位的网站,捕捉网页上随时发布的信息,直接与单位联系。

牢记不轻信不掏钱原则

在某网站上得到一份面试机会的某大学生,在面试单位要求交100元材料费的时候毫不犹豫地掏了钱,因为他太想留在北京了。可是之后却没了音讯,再跑去面试的地点,发现已经人去楼空。

刚刚出台的《北京市洽谈会实施细则》明文规定:单位的内容必须真实合法,不得以任何名义向应聘人员收取任何费用或要求应聘人员以其财物、证件作抵押。所以,大学生在得到录用通知以后,不仅要反复看清楚公司的营业执照,还要牢记不掏钱的原则。

在网上与用人单位的交流只是第一步,不可因为急于求职而轻易应诺,要与用人单位耐心交流,如有单位以考查能力为名,传来诸如翻译材料等要求完成,则需慎重,一次考查可以理解,如要求多次完成,则有赚取无偿劳动之嫌,

参加正规网上活动

网上存在不少局限,求职者并不能全面了解用人单位的情况,为了防止受骗,大学生网上求职应参加由学校、教育部门、人事部门组织的正规网上活动。长期从事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人民大学人事学院周女士分析认为,学校在校园网上发布的一些信息可信度一般较高,而社会上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网站就难以保证了。

现在一些大企业大公司通常的做法是通过网上接收学生的个人推荐材料,然后再到学校来考查、面试,最后才决定是否录用,直接在网上签约的很少。另外,由于网络的安全性还比较差,个人或企业在网络上输入的信息有可能被他人窃取、利用,造成名誉、经济上的损失。对此,大学生在发送简历前,应该先致电到单位确认;在网上进行“虚拟面试”后,求职者如果决定签约,应该对用人单位进行调查,进入双方的真实接触阶段,了解得越多越好,以做到“知己知彼,心中有底”。

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理论评述 第8篇

中等收入陷阱首次被提出是在2006年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 其基本涵义是指:鲜有中等收入的经济体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而跻身高收入阶段, 这些经济体往往陷入经济增长的停滞期, 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 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在国际上, 对于中等收入陷阱问题, “亚洲四小龙”和日本是被公认的较好地规避了中等收入陷阱的范例。而东南亚一些国家如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等就一直处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没有在人均GDP上突破高收入线。

一般而言,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动力是消费、投资和出口, 而在经济的起步阶段, 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二战结束后, 在1945~1955年日本经济起步阶段的10年中, 日本的社会最终消费额较低, 主要将社会财富用在固定资产投资上, 尤其是在基础建设和设备投资方面, 走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日本的经济遇到了发展瓶颈。日本经济的发展表现为过度依赖投资的带动, 同时社会失业人数增加, 劳资关系紧张。有鉴于此, 日本政府提出了一个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计划期为1961~1970年度。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将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 降低失业人数, 实现充分就业, 实现产业升级优化, 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大幅度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缩小农业和非农业、大企业和小企业、地区之间以及收入阶层之间存在的生活和收入上的差距, 使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均衡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 日本的中产阶层已经达到70%, 已是中产阶层占大多数的“橄榄”型社会。

朝鲜战争结束后, 韩国人均GDP只有六十几美元, 到20世纪60年代, 随着朴正熙的上台, 其将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重心, 优先发展轻工业, 走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道路, 通过廉价的劳动力, 加强了韩国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到80年代初, 韩国完成了由农业向工业、轻工业向重工业的转变;进入80年代后, 韩国经济也面临着发展的各方面问题, 面对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崛起, 以及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 韩国提出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政策目标, 对传统重化工产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 同时又大力发展和扶持了本国的电子计算机、精密仪器等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1990年韩国人均GDP达到5, 770美元, 此时韩国已经处于中等偏上的收入水平向高收入水平的迈进阶段。1995年为10, 250美元, 1997年更达到11, 390美元, 然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韩国的影响较大, 韩国失业人数激增, 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韩国经济面临着新的挑战, 1998年韩国人均GDP跌至8, 500美元。面对困难韩国政府积极推进金融体系改革及企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2003年韩国人均GDP再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 达到12, 060美元, 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二、中等收入陷阱警戒线

世界银行通常按人均GDP把世界各国分成低收入国家、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等四个组别。世界银行2008年公布的分组标准为:低收入国家人均GDP在975美元以下, 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GDP为976美元至3, 855美元,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GDP为3, 856美元至11, 905美元, 高收入国家人均GDP在11, 906美元以上;而世界银行在2010年公布的分组标准为:低收入国家人均GDP在1, 005美元以下, 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GDP为1, 005美元至3, 975美元, 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GDP为3, 976美元至12, 275美元, 高收入国家人均GDP在12, 276美元以上。

中等收入线从2008年的3, 855美元调至2010年的3, 975美元, 年平均增长率为1.54%, 高收入线从2008年的11, 905美元调至2010年的12, 275美元, 年平均增长率为1.54%。对于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 姚枝仲给出的相对标准是: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率低于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率。中等收入经济体要想规避陷阱, 则经济体的年人均GDP增长率至少不能低于1.54%。若年人均GDP增长率低于1.06%, 则可认为该经济体完全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国内研究

针对中等收入陷阱, 国内许多学者作了相关的研究, 并对中等收入陷阱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理论构建。

1、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

姚枝仲 (2014) 对中等收入陷阱的界定分为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 绝对标准就是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停滞或出现负增长;相对标准就是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率低于高收入国家经济增长率。

2、中等收入陷阱的现象。胡鞍钢 (2010) 从10个社会现象对中等收入陷阱进行了描述:经济增长回落、民主乱象、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信仰缺失、金融体系脆弱。

3、中等收入陷阱的成因。

孔泾源 (2011) 对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总结得出:长期僵化地实施进口替代战略、长期僵化地实施计划经济体制、长期以来出口导向战略、要素资源配置的严重不均、社会阶层结构的固化和对立、政治结构的适应性不足和对既得利益的强化等原因。高杰 (2012) 总结了导致发展中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6大原因:社会建设滞后论、转型失败论、社会流动性不足论、发展模式缺陷论、福利赶超引致论、消费不足论。张德荣 (2013) 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从低收入阶段到中低收入阶段, 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为:投资、人力资本和国外直接投资;从中高收入阶段到高收入阶段其影响因素为体制和技术创新。

4、中等收入陷阱的规避。

林毅夫 (2011) 在接受采访时提到, 要避免中等收入陷阱主要是看能否继续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能否解决好收入分配问题, 能否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蔡昉 (2011) 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扩大人力资本积累和深化体制和政府职能改革等方面, 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郑秉文 (2011) 提出避免掉进“陷阱”和经济转型的动力问题, 认为制度、政策和基础设施构成了动力组合。楼继伟 (2015) 提出要释放农业人口、进行户籍改革、合理的城市化、改革保险体系。

四、总结及建议

正如李克强在《经济学人》年刊《世界2016》中提到的那样:“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10万亿美元, 在这样的体量基础上继续发展, 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是不可持续的”。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应该由投资、出口拉动为主转向以消费拉动为主, 不仅要提高中国人均消费总体比重, 更要提升居民的消费结构和层次。过高的投资会使得投资的边际效应递减, 给人均GDP带来负效应, 但投资也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科学技术创新 (R&D) 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持久动力,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R&D对于人均GDP的增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日本和韩国1970~1990年人均财政收入数据的无法查询, 故本文未能对人均财政收入因素进行分析。财政收入是转移支付的重要来源, 是实现社会公平发展的基础, 财政收入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不可忽视。

1、投资建议。适当加大对第一产业的投入, 合理调节二三产业的投资结构和比重, 并将新疆的投资率维持在30%左右。

2、消费建议。继续扩大消费占GDP比重, 调节相关产业的消费额, 促进中国消费结构和层次的提升。

3、进出口建议。继续提高进出口总额, 并加大进口的额度, 向进出口收支平衡方向迈进。

4、研发 (R&D) 建议。继续加大对研发 (R&D) 的资金投入, 为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创新的动力, 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整体下行压力的日益凸显, 经济增长形势日益严峻。本文在世界银行给出的中等收入阶段和高收入阶段的标准上, 给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一个警戒线, 总结日本和韩国在规避中等收入陷阱方面的经验。并根据国内相关学者的研究, 给出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相关结论:应增加消费支出, 控制投资规模, 提升投资结构, 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入。

关键词:中等收入陷阱,警戒线,预防与规避

参考文献

[1]蔡昉.“中等收入陷阱”的理论、经验与针对性[J].经济学动态, 2011.12.

[2]楼继伟.靠什么跨越“中等收入陷阱”[J].财策, 2015.

[3]胡鞍钢.“中等收入陷阱”逼近中国?[J].特别策划, 2010.

[4]孔泾源.“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背景、成因举证与中国对策[J].改革, 2011.10.

中小企业如何规避融资陷阱 第9篇

目前,融资难已成为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没有资金运营,等于把中小企业推上破产的边缘,如果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不小心掉进融资陷阱,更是雪上加霜。2008年,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几乎席卷全球,这场风暴带给中国中小企业的是资金筹集难上加难,尤其是出口型中小企业。

因此,风暴之后,更多的中小企业面临融资问题,这个时候,各类骗术和融资风险就开始“占领”市场,专家提醒,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细节,避免落入融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陷阱面面观

陷阱一:考察费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因此,在企业融资期间,对前来提供帮助的人员进行接待和食宿安排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有一类考察人员,企业一定要留心。

主动与企业联系,在不了解企业情况的前提下要求到企业考察,并要求企业支付考察费,不仅如此,而且对考察费的要求很高。在中国,要求支付考察费的投资机构并不常见,真正的资金方一般都会自己安排外出考察的费用。

陷阱二:项目受理费

项目受理费是指融资服务机构在收到企业有关资料后要求融资企业缴纳的对项目进行评估和项目预审发生的费用,尤其是号称有外资背景的投资公司,往往把收取项目受理费作为一种项目控制程序和费用转嫁的方式,如果出现以下情况,融资企业就要提高警惕,骗局正在找上门来。

融资服务机构对融资企业项目资料不作实质性审核,即下初评认可结论;对不具备条件的项目下初评认可结论;以收取项目受理费为目的,不以项目投资为目的,在项目实质性评估阶段以各种理由拒绝融资企业。

陷阱三:撰写商业计划书费用

商业计划书是风险投资商现场考察前首先要拿到的资料,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境外的投资机构,都习惯使用商业计划书,因此,商业计划书的撰写是企业融资之前的必修课,正是因为商业计划书的重要,给了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下列情况,融资企业应该拒绝帮助。

企业已经请别的融资服务机构或自己制作了商业计划书,但融资服务机构或资金方以各种理由拒绝,并作为项目继续进行下去的必要环节,不仅如此,还百般刁难融资企业,要求其提供“国际标准格式”商业计划书。

陷阱四:评估费

在融资过程中,一部分投资者或融资服务机构要求对企业资产或项目进行评估,如果是在融资实施阶段,此项评估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是下列情况,则有诈骗嫌疑。

项目评估不是在项目实施阶段,而是在项目审核阶段;评估机构不是资金方或融资服务机构认可的评估机构;要求对整个项目或对某一部分资产(主要是无形资产)进行评估。

陷阱五:保证金

保证金也是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陷阱,据了解,有30%的企业曾经在保证金上被骗取了不菲的钱财。具备如下条件,保证金则是一场骗局。

资金方要求融资企业必须严格按照自己预先设定的程序操作,否则就拒绝往下进行;资金方设置了严格的违约条款;资金方对项目的审核简便,对项目的真实性和项目回报热情很低。

如何防范融资骗局

这里有一个真实的案例,通过这个案例,让我们看看,骗子究竟是如何利用企业的融资心切开展骗局,并且最终得手的。

A公司拥有一个玩具制造方面的专利技术,为了获得资金支持,他们四处寻找融资机会,在一次会议上,A公司结识了B公司,据说B公司是美国一家资深融资服务机构设在中国的办事处。

B公司对A公司的融资要求很快给予了答复,并声称,如果不能完成A公司的融资要求,就不收取A公司的任何费用。经过简单沟通后,B公司按照如今流行的方式,要求A公司提供商业计划书和资质认定,并给他们介绍了一个C公司操作这些业务。

A公司没有多想,就按照约定支付了C公司3万元的费用,后来又支付了2万元,但是从此之后,C公司就杳无音信。当A公司前去找B公司理论时,发现,B公司也已人去楼空,本来是A公司想要融资,现在倒变成了出资。

其实,在这个案例中,B公司的骗术并不高明,但是A公司因为没有经验,才会被假冒的B公司骗去资金。

狐狸再狡猾,也有露尾巴的地方。因此,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警惕,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对资金方实力和可行性进行确认

真正的融资服务机构一定有成功的融资案例,融资企业可以从融资服务机构的成功案例入手,对他们的实力进行确认。另外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商业计划书,正规的融资服务机构一般不会指定专门的公司为融资企业撰写商业计划书,只会要求融资企业自行提供。另外,融资服务机构介绍的资金方,如果资金方确实想投资该项目的话,一般都是资金方和融资企业共同委托评估公司,评估费用共担或由资金方承担。

假冒的融资服务机构一般而言,具备以下特征,公司员工整体素质不高,与融资企业接触洽谈的方式神秘,项目很容易立项等等。

2.不要有投机取巧的心理

中小企业因为融资难问题,大都存在融资急切,喜欢占小便宜心理。须知,心急坏事,占小便宜,吃大亏。很多假冒的资金方,就是利用了融资企业的这种心理,让企业上钩。

例如,不经过严格审查,就和企业签订融资意向书;没有采用风险保障措施,就做融资安排;一个很小的项目,甚至没有任何基础的项目,就要投资上千万元,这不是骗局是什么。在这种骗局面前,很多的中小企业上当是因为他们相信他们的项目一定会有人感兴趣,抱着憧憬做事,自然会被骗。

3.请专家全程服务

中小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如果想要把风险降到最低,最好请专业的融资服务机构全程跟踪服务,或者请律师参与,事先对资金方的性质和真实性进行判断,在签署协议前做足功课,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真实的融资

看了这么多融资陷阱,中小企业一定觉得心惊胆颤,那么,究竟怎样的融资才是中小企业敢于接受,并能保证中小企业成功获得资金,继续开展业务的真实融资呢?

据记者了解,在中国市场上,融资渠道相较从前,已经拓宽了很多,如果一个企业真的有好的项目,想要获得资金支持并不是很难。目前,在中国市场比较流行的融资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中小企业可以借鉴。

第一种: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是指出租方根据承租方(中小企业)对供货商、租赁物的选择,向供货商购买租赁物,提供给承租方使用,承租方在契约或者合同规定的期限内分期支付租金的融资方式。

想要获得融资租赁,企业本身的项目条件非常重要,因为融资租赁侧重于考察项目未来的现金流量,因此,融资租赁的成功,主要关心租赁项目自身的效益,而不是企业的综合效益。除此之外,企业的信用也很重要,和银行放贷一样,良好的信用是下一次借贷的基础。

第二种:银行承兑汇票融资

融资双方为了达成交易,可向银行申请签发银行承兑汇票,银行经审核同意后,正式受理银行承兑契约,承兑银行要在承兑汇票上签上表明承兑字样或签章。这样,经银行承兑的汇票就称为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具体说是银行替买方担保,卖方不必担心收不到货款,因为到期买方的担保银行一定会支付货款。

银行承兑汇票融资的好处在于企业可以实现短、频、快融资,可以降低企业财务费用。

第三种:不动产抵押融资

不动产抵押融资是目前市场上运用最多的融资方式。在进行不动产抵押融资上,企业一定要关注中国关于不动产抵押的法律规定,如《担保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避免上当受骗。

第四种:股权转让融资

股权转让融资是指中小企业通过转让公司部分股权而获得资金,从而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进行股权出让融资,实际是想引入新的合作者。吸引直接投资的过程。因此,股权出让对对象的选择必须十分慎重而周密,否则搞不好,企业会失去控制权而处于被动局面,建议中小企业在进行股权转让之前,先咨询公司法专业人士,并谨慎行事。

第五种:提供担保融资

提供担保融资的优势主要在于可以把握市场先机,减少企业资金占压,改善现金流量。这种贸易融资适用于已在银行开立信用证,进口货物已到港口,但单据未到,急于办理提货的中小企业。进行提货担保融资企业一定要注意,一旦办理了担保提货手续,无论收到的单据有无不符点,企业均不能提出拒付和拒绝承兑。

第六种:国际市场开拓资金

这部分资金主要来源于中央外贸发展基金。中小企业如果想通过这个渠道融资,要注意,市场开拓资金主要支持的内容是:境外展览会、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软件出口企业和各类产品认证、国际市场宣传推介、开拓新兴市场、培训与研讨会、境外投标等,对面向拉美、非洲、中东、东欧和东南亚等新兴国际市场的拓展活动,优先支持。

如何规避职业生涯规划陷阱 第10篇

大多数人在职业生涯中经常会做出一些错误举动,以至自毁前程。为了避免悲剧发生,专家们建议,CIO应当避开以下的职业生涯规划陷阱。

● 缺乏规则。预先规划这一原则在技术领域尤其适用,技术的快速变化使之成为对职业生涯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

● 饥不择食。如果在没有进行全面的评估之前就极力抓住某个职位,事后你很可能会发现这一职位并不适合你,或者不符合你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

● 视野狭隘。作为一名IT专业人员,你不仅应当与同事建立良好的关系,也应当积极拓展与非技术人员的关系纽带。扩展视野并不会让你失去任何东西,反倒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丰厚利益。

● 生活在过去之中。你必须向雇主表明,自己的才能处在不断的更新之中,而且对最新技术充满热情。如果你最近还没有在新知识方面充电,最好认真地考虑参加一些关键领域的专业课程。

● 接受独角戏式的职务。这样虽然能够显示出你的能力,但会让你陷入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环境。

● 被动接受,依赖招聘广告来确定你的下一个职业。你应当分析企业网站中的职位空缺,并和猎头公司保持经常联系进而寻找潜在的职业机会。

● 忽视项目管理能力。由于IT世界越来越重视项目能力,如果你在个人简历中不能详细说明自己在这方面的经验,潜在的雇主即使有长期的职位空缺可能也很难考虑你。

● 守着没有成就感的职位。如果你觉得现在的职位没有什么挑战性,则很有可能会对它失去兴趣,并且在职业能力上停止发展。因此,即使这样的职位可以给你带来安逸,也千万不要再停留于此。最好开始寻找新的职位,使你能够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 忘记“软能力”的作用。尽管优秀的技术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但技术人员也需要具备有效的沟通技能和基本的商业知识,这种需求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因此在考虑你的职业发展机遇时,千万不要忽视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商业写作、公开演讲或其他“软能力”。● 坐视技能萎缩。对于所有IT专业人员而言,终生学习都是必不可少的。无论你的天赋有多高,如果掌握的技能陷于停顿,你的竞争力也会渐渐失去。因此,要争取获得最新的软件认证并阅读技术商业杂志,以使你永远站在自身领域的前沿。

● 在错误的方向上建立关系网。要想建立关系网,并不是送出的名片越多越好,相反,你应当将注意力集中在与其他专业人员建立长期的、有意义的,而且是互利互惠的关系上。因此,在人际网络的建立方面,你应当注重的是质量而非数量。

● 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千万不要只看报纸或只看网上公布的职位。你应当采用多种方式,比如利用人际关系网,或者在公司内部寻求可能的机遇。

● 对新职位的面试没有做好准备。许多负责招聘的经理在面试时已经不再问那些陈辞滥调式的问题。今天的雇主希望听到深入的答案和详细的信息。因此,无论是随机测试、集体面试还是多重面试都已经变得司空见惯。你可以与朋友进行一些面试预演,否则你很有可能被打个措手不及。

求职者如何规避五大就业陷阱 第11篇

近来发现极少数培训机构或培训公司以发布招聘信息为名,通过在招聘信息中撰写诱人广告用语,实则为其所谓招聘的岗位所对应的培训课程进行宣传,甚至向求职者推销培训教材及相应的产品。在这里提醒广大求职者,这类单位往往抓住求职者渴望高薪,并希望短期即能速成的心理,推出一些销售、创业类的培训课程,将从事这些工作所得报酬进行夸大描述,并配以一些诱惑性的话语,吸引求职者前去培训,以到达收取培训费和推销商品的目的。

案例:

某商贸有限公司,近日发布了一条岗位名称为“网络销售员”的招聘信息,并在岗位描述中写道“网络销售的成本相当的低,开展的费用又相当的小,几乎可以说是没有费用。只要在家有一台电脑即可进行自己的创业之路,很多通过网络至富的人,起初都是白手起家,慢慢的自己就做起了大老板。网络销售不仅仅成本低,而且利润非常丰厚。只要您能坚持正确的发展道路走下去,必然成功!”通过分析网络销售的好处,吸引求职者对网络销售员的工作的兴趣,随后的话语便显现出其真实目

的――“如果您觉得对自己有信心,网络绝对是让您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我们将为您提供最专业最完善的培训,让您在网络销售过程中更快人一步,解决您在网络销售中的不必要的麻烦。公司还将提供您大量产品,无需您自己进货。”

专家建议:

许多人会为案例中的这样一条极具诱惑力的招聘信息所吸引,对“网络销售”蠢蠢欲动,然而细细想来,便很容易识破这样一个骗局。

1 、作为一家商贸公司,对外培训远远超出了其经营范围。如果是一个专业的培训机构,其培训完全是合理合法的,大可通过广告媒体发布培训信息,而不用借助招聘渠道用招聘作为幌子。

2 、一眼就能看出招聘和培训都是这家公司诱以赚钱的美丽外壳,求职者涉足其中后,其培训收费可能相当“野豁豁”,而且“网络销售”本来就十分虚拟,这样的培训又无凭无据,一旦发生任何问题,求职者或培训学员将无从求助。

3 、“公司还将提供您大量产品,无需您自己进货。”甚至有向求职人员推销商品之嫌。

4 、目前,还有部分不法的培训机构,为了拉揽培训生源,通常会和企业人事勾搭成“连裆模子”,由企业发布虚假的招聘信息,对应聘的求职者以参加其指定的培训机构的培训作为录用条件,当求职者支付培训费用并参加完培训后,企业再以种种理由拒绝录用。从以上四点即可看出此类企业并不是以招聘为目的,同样也不会真心实意为求职者传授技能,只是通过招聘渠道进行广告宣传,吸引求职者前去参加所谓的培训,以达到收费和推销物品的目的。求职者在应聘的过程中,要注意辨别分析,切勿盲目相信,以免受骗上当。如果求职者发现有单位存在此类现象,可拨打劳动保障服务热线 12333 或前往就近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进行举报。

陷阱二:考察为名,无偿占用劳动力

本土品牌如何规避外资并购陷阱 第12篇

辽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本土品牌如何规避外资并购陷阱

李宁顺 牛 睿

辽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在几十年的生产经营中,我国一些产品品牌、技术工艺、企业名称等,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很强的竞争力。一些外商看清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认为要打开这个市场,与其靠自己的力量逐步渗透,不如借中国企业已有的实力和市场迅速占领制高点。为此,他们运用国内企业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不强的弱点,低价收购国内企业的股权、品牌或专有技术,吞噬排挤我们苦心经营多年的本土品牌,这直接影响了我国打造自主民族品牌。

一、我国本土品牌在外资并购中流失的现状

纵观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的外资并购历程,我国本土品牌在外资并购中日益流失。如今,在挖掘机行业,一家家挖掘机企业被外企并购,造成整个行业本土品牌的泯灭;在饮料行业,国内原有的八大碳酸型饮料公司已有七家被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收编,外国品牌占有率达到90%以上,国内品牌仅剩健力宝一家;在啤酒行业,巨额外资参与我国啤酒行业的并购,啤酒行业年产5万吨以上的企业约60家,72%已属合资,排名前10名的品牌中仅有“青岛”、“燕京”和“钱江”;在洗涤用品市场上,全国四大年产8万吨以上的洗衣粉企业已有三家被外资收购,宝洁公司如今占有中国洗发品市场60%以上的份额;在化妆品行业,中高端市场基本上被外资垄断,欧来雅、宝洁、资生堂等几家国际巨头形成了寡头竞争之势。同时,通过建立合资品牌和收购本土企业,中低端市场也被外资企业渐渐占据,如欧来雅仅用50天就整合了中国护肤品牌“小护士”;在食品、医药行业,国外品牌市场占有率已达30-40%;在轮胎橡胶行业,外资已收购国内大型厂家并形成垄断;在感光行业,原来仍在苦苦挣扎的乐凯也在2003年10月与柯达合资。

在波涛汹涌的“并购”浪潮中,昔日我们许多耳熟能详的本土品牌,如活力28、熊猫洗衣粉;扬子、香雪海冰箱;红梅音响;天府可乐、北冰洋碳酸饮料等都逐渐销声匿迹,难觅其中,有的既使还在市场上存在,也是名存实亡。由此可见,外资并购对我国本土品牌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土品牌的流失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二、外资并购中我国本土品牌流失的方式

1.获得控制权,掌握投资方向。外资在并购中方企业时会力争取得对企业的控股权,取得控股权的外资在制定公司发展战备时往往做出对中方品牌不利的决策,如减少对中方品牌的投资和技术革新、压缩中方品牌产品的产量,对自己的品牌则全力支持,导致缺乏创新的中方品牌会逐渐失去生命力并最终陨落。如在20世纪90年代,熊猫洗衣粉在中国市场一度叱咤风云,在当时的洗衣粉市场流传着“南有白猫,北有熊猫”的说法。在1994年与美国宝洁公司牵手,合资成立了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熊猫所在的北京日化二厂以品牌、厂房参股35%,宝洁以65%的股份控股合资公司。当时外方看好的是熊猫品牌50年的使用权。合资以后,作为控股方,宝洁着眼于高档洗衣粉市场,力推旗下的高档洗衣粉品牌汰渍和碧浪。而以物美价廉见长的熊猫年年递减,从合资时的年产6万吨,降到2000年上半年的4000吨左右。如今,市场上到处可见汰渍和碧浪洗衣粉,却难觅熊猫洗衣粉的身影;1994年初,联合利华取得上海牙膏厂的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经营“中华”牙膏,外方口头承诺自己的“洁诺”牌和“中华”牌的投入比是4:6,但并未兑现,导致“中华”牌牙膏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大幅下降。如今,中华牙膏在市场上的份额已少得可怜。

2.利用控股权,控制市场推广。外资在合资或并购以后,利用其控股权,控制销售环节和市场推广,减少我国品牌产品销售,逐渐将我国品牌商品逐出市场,直接造成一些品牌消失。如上海牙膏厂的“美加净”牙膏在1994年与联合利华合资之初,出口量为全国第一,年销售量达6000万支,但到2000年,年销售量下降了60%,只有2000支,且已3年没有在媒体上做广告,市场地位不断下降,联合利华通过对“美加净”牙膏进行降价,从原来的4.5元降到3元,在消费者通过“美加净”认识了联合利华的前提下,将处于高端的品牌降为低端品牌,使得消费人群游离到自己的品牌“洁诺”,并在广告投入上,从1997年停止在各种媒体上对“美加净”的广告投放,与此同时,加大对“洁诺”的投入力度;2003年法国欧莱雅收购小护士,小护士将和欧莱雅其中的一个下属品牌卡尼尔进行合作。卡尼尔借助小护士的销售网络,实现两者的资源互补。5年后的今天,小护士在市场上也几乎销声匿迹。

3.直接买断中方品牌的使用权,禁止中方再使用自己的品牌。由于知名的中方品牌价值较大,外企一般不会直接买断其所有权,而是以较少的资金买断其使用权,借以控制中方品牌。外方买断中方品牌之后,一般会将其束之高阁,使其再无出头之日。如1992年,孔雀与飞利浦合资成立苏州飞利浦消费电子有限公司,1995年双方追加投资600万美元,组建苏州飞利浦消费电子有限公司显示器厂,中荷双方股份比例分别为49%和51%。经合资谈判,外方以365万美元买断“孔雀”商标的使用权,取得了在合资期间独家在视频产品上使用孔雀商标的权力。但合资企业初期少量使用后,就将“孔雀”闲置不再使用,结果“孔雀”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飞利浦;1996年扬子以转让70%股份的方式与德国博世西门子公司合资。4年后的2000年,西门子公司又收购了扬子集团合资冰箱厂的30%股权,并且,西门子毅然决定,封存“扬子冰箱”30年。扬子冰箱就此消失了,取而代之的西门子冰箱从2001年起大幅赢利,年上缴税收6000万元。

4.中方品牌价值严重被低估。我国许多企业由于缺乏知识产权意识,根本没有认识到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杀手锏。有的企业急于引进外资,结果在品牌作价问题上节节让步,使自己品牌的评估价值大大低于其原有的价值。如天津日化四厂同外商合资前,其“金鸡”鞋油已占领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但合资时,“金鸡”品牌仅作价1000万元。

5.合资期间新增值或新产生的品牌,其商标权被外方归为己有。如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某知名企业与新加坡郭氏兄弟粮油私人公司合作,在深圳成立了南海油脂公司,使用“金龙鱼”品牌。经过10多年的共同培育,“金龙鱼”已成为国内食用油类第一品牌,但后来中方公司才发现,“金龙鱼”商标权是注册在郭氏兄弟名下,自己多年辛苦培育的原来是别人的品牌,是在为别人做“嫁衣”。最终,中方企业只能退出合作,重新开辟自己的市场。

三、我国本土品牌流失的原因分析

1.企业品牌意识淡薄。品牌资产的价值决定着市场份额。但一些中方企业品牌意识薄弱,没有认识到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而过分迷信利用外资这颗“灵丹妙药”的奇效,结果忽视了对自己辛苦培育的品牌的保护,给外商铲除中方品牌提供可乘之机。比如,我国的“霞飞”化妆品系列及“香雪海”电器系列过去在国内家喻户晓,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被外资并购时,迷信外国商标而轻易将自己的品牌卖掉,成为外商的加工厂;曾经是中国100家最大机械工业企业、轴承行业六家大型企业之一的西北轴承集团,7000万就让出了控股权和品牌;徐工全年80亿的营业额,品牌价值被评估不低于60亿元,最后却以20亿的价格卖给凯雷。

2.引资心切,错选合作伙伴。国内很多企业为了缓解资金短缺,把希望寄托在引资上,希望通过融资能带来的品牌提升,因此匆匆将利益问题解决之后,就迫不及待地接受外资合资并购的邀请。然而,在正式进入经营状态时,中方企业才发现自己“嫁”错了“婆家”。例如,上海家化与美国庄臣公司合资,后者擅长经营腊制品,对化妆品的生产并不精通,最终导致产品与市场消费严重脱节。

3.丧失控股权,失去决策权。在企业运作过程中,谁掌握了企业的控股权,谁就可以左右企业的命运。没有控股权,就丧失了在企业的决策权,更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的品牌。而一些中方企业在并购之初就丧失了控股权,从而最终失去了决策权。如2000年,乐百氏与法国达能合资,合资后的乐百氏,达能控制了92%的股权,乐百氏只能任由达能处置。大量数据显示,拥有了控股权的外资企业掌握着企业决策权,并最终控制了中方品牌的命运。

4.企业缺乏长期的品牌规划。品牌规划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心态最终只会导致品牌“昙花一现”。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理解品牌对于一个有长远发展目标的企业而言有多重要,更谈不上借鉴国际成功品牌的经营模式等问题。许多企业往往说得多,做得少,说的总比做得好。很多企业都没有能够认认真真地研究品牌,没有制定长期的、切实有效的品牌规划。

5.本土品牌的保护力度不够。目前我国虽然制定并实施了《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反垄断法》等法律法规,但事实证明,还远远不够完善,并且在已有的法律法规中并未对合资并购中出现的本土品牌的流失问题做出明确规定,使得政府对此问题进行管制缺少应有的法律支撑,即使有许多外资企业采取各种手段将本土品牌“雪藏”,但因其并未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我们也无可厚非。美国为了防止本土品牌的流失,制定了一系列完备的政策性保护和扶植措施,对内有《购买美国产品法》,规定美国联邦政府机构除特殊情况外,必须购买本国产品,工程和相关服务也必须由国内供应商提供;对外有著名的“301条款”,按照条款,美国可以对任何损害本国商业利益的国家进行贸易制裁,从而为美国本土品牌提供庇护。目前,国内品牌保护力度不够的情况下,品牌企业的商标经常遭到冒牌、仿制以及其它方式的侵权。

四、保护与提升我国本土品牌的策略

(一)企业层面

1.增强企业的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企业如果没有了自己的品牌,就谈不上发展。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企业品牌意识淡薄,急功近利,为了引资而不惜无偿出让品牌,不注意保护和提升自己的品牌。新的竞争形势要求企业必须强化品牌意识,并注重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塑造良好企业形象。产品和企业是品牌的支撑点,只有做好基础工作,品牌才会熠熠生辉。中方企业在合资时应有长远眼光,应该走自己创新之路,坚持培育使用自己的品牌。企业应当将品牌意识摆在发展前进的首位,成立知识产权部门,引进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训员工知识产权知识,在合资过程中力保本土品牌不放弃、不消失。

2.加强品牌战略的宣传。

所谓品牌战略就是把品牌看成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强调通过品牌树立企业及产品的差异化形象,结果是使消费者相信其产品的品质较之同行的产品更有保障。新闻媒体、宣传部门对企业的知名品牌应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提高知名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企业也要充分发挥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的作用,广泛利用博览会、产销会、贸易洽谈会等各种机会,大力开展品牌战略宣传,形成全社会重视品牌、争创品牌,保护品牌、发展品牌的浓厚氛围,使提升品牌竞争力战略成为全社会的普遍共识和自觉行动。在品牌的宣传上,海尔集团始终走在家电行业的最前沿。海尔每年的广告宣传费达到2亿元人民币,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省的卫视电台到处海尔的踪迹,特别是“2008北京奥运年”,海尔就打出了“2008,我们是奥运的主人”的鲜明的广告语,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眼球。此外,海尔创业以来,在快速的发展同时,还热衷于公益广告的宣传,用真情回报社会,以海的品格年复一年地为社会默默地奉献。海尔集团通过对品牌的宣传,提高了其品牌的竞争力。

3.力争对企业的控股权。在与外资合作并购中一定要保持绝对的控股权,以保全品牌的独立性。即使中方企业因实力所限,不能取得合资企业的控股权,也应努力做到掌握企业运营中的关键环节,如渠道和促销,以免被外国企业卡脖子。同时,中方企业也不要轻易把自己的品牌转让给外国企业,而应将品牌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例如,同样是知名企业,乐百氏和娃哈哈同法国达能公司合资,命运却大不相同。2000年4月,乐百氏与法国达能合资,合资后的乐百氏,达能竟然控制了92%的股权,中山市小榄镇政府占5%,何伯权等5名创业者只占了3%。达能承诺不介入管理,然而,当达能控制股以后,不介入管理的承诺转眼就成了一句空话,何伯权等创业者只能走人。但娃哈哈对达能的持股异常敏感,时至今日,达能虽然在娃哈哈50多家子公司里的一半以上有股份,但是在娃哈哈集团层面,达能并不持股。这样也就确保公司的管控权始终把握在自己手中,这样也就使得公司在战略管控、财务管控以及人力资源管控享有话语权,从而在根本上避免了自身品牌的缺失。为何同是中国水业的两大巨头,同是与达能合资,结局却完全不同?原因在于“娃哈哈”始终没有放弃“三个坚持”;一是坚持合资不合品牌,而且合资公司使用“娃哈哈”品牌必须有偿付费;二是坚持“娃哈哈”全权经营,达能不参与管理;三是坚持合资企业中无论在职或退休员工必须全盘接收。

4.促进技术创新,加大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技术创新是保持品牌旺盛生命力的法宝,是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体现。企业离开技术创新就难以安身立命,自主品牌就打不响、做不大。如果企业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拥有自主品牌,就不会受制于人,才能真正健康、良性地持续发展。如娃哈哈之所以成为国内饮料行业的常青树,就是靠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这些年来,娃哈哈投入2亿多元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研究市场需求,开发生产含乳饮料、瓶装水、碳酸饮料、茶饮料、果汁饮料、罐头食品、医药保健品等7大类50多个品种的产品。因此,只有加强技术创新,得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政府层面

1.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形成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依法治企”的基础。政府要从我国市场经济的现状出发,制定和实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法律法规,形成体系统一、结构严谨、法律部门齐全、体制安排科学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企业的各项工作都有法可依。我国加入WTO以来,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已构成了较完善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法律体系,现在,这个保护机制正在健康、有效地运行。在我国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中,主要有《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当竞争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条例》、《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等等。各相关部门要制定配套措施,使品牌战略有法可依。同时,要严格执法,运用法律保护名牌产品和知识产权,规范市场竞争,强化质量监督,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特别是要加大对恶意商标抢注和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创造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品牌的市场环境,促使一些优势企业和知名品牌在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2.完善商标评估制度。在并购中,中方企业往往是以厂房、设备和品牌作价入股。设备和厂房等有形资产的价值较易评估,但品牌这项无形资产的价值却会因所用品牌评估体系不健全、不科学而难以准确评估。目前,我国的商标评估制度仍处于新生阶段,需要充实完善。政府机构应加强商标评估及其管理方面的工作。除了必要的行政管理措施以外,逐步建立专职的商标评估研究机构,从而正确引导企业开发品牌交易市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3.提高外资企业违约成本。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在合资合同等法律文件方面很少有对自己不利的漏洞,相反,会为自身日后的“安全”做精心的安排。并且即使外资企业违反了合同,由于对其惩罚的力度过小,违约成本太低,远远低于其消灭本土品牌后可以取得的收益,外资企业宁愿付出违约成本也要将本土品牌消灭。这种不公平的市场交易严重影响了东道国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的构建。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对外资企业违约惩罚的力度,提高其违约成本。

[1]姚蓓艳,外资并购本土品牌的保护与提升策略(J),对外经贸实务,2007.12.

[2]蒋敏,被外资钉上的民族品牌(J),华人世界,2006.6.

[3]王卓亚、王玉萍,外资并购中民族品牌的保护(J),中华商标,2008.10.

[4]小雪,日化品牌“错嫁”之鉴(J),商界名家,2006.5.

[5]王卓亚、王玉萍,外资并购中民族品牌的保护(J),中华商标,2008.10.

上一篇:关于单位职工捐款倡议书下一篇:我的高效课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