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秋天优美散文

2024-07-16

大山里的秋天优美散文(精选11篇)

大山里的秋天优美散文 第1篇

大山里的硕果优美散文

冬天的汉中的山里依然还是绿色的,你只要到了深山里头,那就可以看见近百岁的老人,八九十岁还在地里劳作,有八十岁的老人背着山货,到四十里地的`勉县去买东西,我父亲问他,你这么大的年纪还能这样走来回八十里路,能行吗?老人说在前三年我更是一百里路也能走,就是现在有点累,要休息几次才能回去。

那里还有活过百岁以上的老人呢,他们住的地方太分散了,他们的通讯工具就是山谷里的回音,在那里人没有城里人的事故,也没有你争我夺的私心,那里就是最最干净接近自然的地方。

我们追求的心灵的净土就是这里,那是生命的最好的生存的地方,那里有无数的野鸟,无数的鲜花,还有无数的野果,那里的天是完全的蔚蓝色的,白色的云就在山腰,可以用手轻轻地捧起一团云朵,看着它慢慢地的飘散而去,那里我的邻居去过,带回来的是那里的硕果,带给我的是生命的希望,带给我是历史的闪烁。

大山里的秋天优美散文 第2篇

这是一个秋天里的早晨,气温骤降,降得着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于是就没有头脑地将母亲的话置若罔闻。母亲一早打电话过来,今天降温,记得加衣服。早已经习惯了母亲的唠叨,想起来自己的女儿都和自己一样高了,在母亲眼里,依然是不知冷暖的孩子。就单是在穿衣服这一项上,常常和母亲“阳奉阴违”,嘴上说知道了,背地里还是我行我素。没少受她老人家的批评,这种批评足以让人感念一生。

下了楼,一阵寒风袭来,立刻精神抖擞起来,连手臂上的每根汗毛也都挺直了腰杆。看来母亲这次没有虚张声势,想上楼去添加衣服,但时间已来不及了,忍着吧。大不了再给母亲批评一次的机会,还别说,没了母亲的批评,生活中还真缺少了什么。

上班的途中要穿过一个菜场。菜场里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其实这个男人和这个女人是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人,如果谁想把这两个人硬扯上点关系,那此人一定要具有非凡的想像力。这两个人只是我几乎每天都能在菜场里见到的两个人。

男人是个卖菜的农民,四十岁左右的样子,面相有些圆滑,基本上脱离了农民的朴实,或许他本身就不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或许他曾经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按理说,菜场里和他一样卖菜的男人多了,这什么我要单单说起他呢。因为此人卖菜别具一格,整个人就像一个只会开而不会关的喇叭,一刻不停地叫嚷着,“哎,当地的西红柿啊,包你好吃,快来买啊。”我见过最多的是他和西红柿。他卖菜的三轮小车旁总围拢不少人,其实买菜也有一种崇众心理,一看到菜摊前聚拢着不少人,赶紧挤过去,总认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说这人圆滑不是没有道理的,他深知这一点,而且深知人们的喜好,都喜欢买本地菜农的菜,图个新鲜。至于此人卖的西红柿是不是当地的呢,我是清楚的,我亲眼看过他从外地卡车上卸下过西红柿。但谁又会揭示他呢,他只不过是一个需要简单生活的人而已。不是所有的秘密都要被揭示,我们各自都终将带着秘密离开这个世界,在下一个轮回里,所有的秘密将昭然于世。

菜场里的`女人很丑。也是四十多岁的样子,像男人一样的短发,肥硕的身材,走路有点外八字,看上去就像一只蹒跚的鸭。脸上布着星星点点的雀斑,给她淡而无味的脸增添了一丝生趣。嘴里自始至终叨着一根香烟,这些香烟都是外地来菜场做点小生意,属流动商贩的那类人孝敬的,我不知道这女人是何来头,她一边用最粗俗的语言骂着那些外来的人,那些外来的人都用近乎诌媚的神情向她敬献着香烟。这个女人的确丑,这是一种不加任何掩饰的丑,这种丑就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样,恣意在她身上泛滥,丑得让人心生怜悯,丑得让人感到她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大山优美散文 第3篇

从小就一直在城里念书,没有出过远门。对大山既熟悉又陌生。小时候,总喜欢跑到家后面的花果山上去玩耍,一口气,便从山脚爬到了山顶,觉得山也不过如此。后来,到农村去工作,才真正见识了大山的真面目。

看着一座座挡住眼前视线的巍峨的大山,多少思绪翻翔在胸中。零星的,散散落落的房子这儿一座、那儿一座地伏在大山身上,大山无处不有人,一代代的山里人,生在山里,长在山里,靠山吃山,山成了山里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浓密的树林,青翠的山水,朴素的泥土给山里人带来无尽的爱与生活。他们已经习惯了大山,习惯了山里的花草树木,日起日落。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一直从山下延伸到山顶,再从山顶延伸到山背后。他们从没有埋怨大山蒙住了他们的眼睛。他们在山上开路,架桥;他们在山上栽树造林,修房舍,建村落;他们在山里饲养动物,生儿育女繁衍后代,他们在山里完成了自己平凡而普通的一生。

大山孕育出来的山里人淳朴而简单,朴实而善良,如山泉滋养出来的花草一样美丽。第一次,到山里去赶集,和一位苗族老大妈买了一些新鲜的竹笋。秤已经称够了,她又抓给我许多:“家里竹林产的,多拿上些吧。”望着这些价廉物美而又人情味浓郁的竹笋,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激动。想想城里的小贩为了牟利,缺斤少两,不禁对大山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爱。

大山,挡住了人的视线,同时也遮住了人们过多的欲望。没有过多的欲望,他们变得更加的简朴和宁静。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在人人为了名利而抛弃本真的世俗社会里,大山为山里人塑造了最质朴、最真实、最纯美的天性。

作为出生在城市的我们这一代,我们早已失落了很多东西。我们终日在猜忌与伪诈中担惊受怕,终日在名利中疲惫劳累,虽然我们获得了较多的物质来安顿我们的`肉体。表面上我们看起来比山里人过得好,过得舒服,其实,我们活得很累,我们的心正在遭受自己欲望的折磨,我们的灵魂正因繁杂的世俗生活而痛苦。

亲近大山优美散文 第4篇

除了山还是山。

未到龙南,这形象在我的想象之中;抵达龙南,这形象如约呈现我的面前。

面对群山,我顿悟多年以前一位从龙南大山中走出的朋友何以给他刚出生的儿子取名为震山的缘由了。震山,意为震动大山,这不仅因为大山是其故乡显著的特征,更应是走出大山的人对大山的一种亲近、一种怀想、一种超越。

时值秋高气爽,群山在阳光中绵延,山风带着丝丝凉意掠过,在远处涌起金色的波浪,激起阵阵回响。我体味着空旷、辽远的境界。

在群山之间的山坡上、溪流旁、峡谷中,分布了98个村庄,生活着21000多山民。我记不住村庄的名字,不知道它们的来历,但我懂得村庄与大山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亲近或融为一体的关系。山民们从大山中获取生存的物质,汲取生生不息的精神,并且成为大山最富生机的部分。

站立秋天的`成熟中,我闻到春天绿树、山花和泥土的芳馨,听到夏蝉起伏无际的咏唱,看到冬日白雪皑皑若皇冠的山峦。沉浸秋阳的灿烂之中,我看到雾气在山峦间弥漫,听到雨落树叶的响亮,还有清晨飞鸟的鸣叫。爬上峻峭的山崖,我看到层林尽染的惊喜,听到野兽出没的声响,领略苍鹰翱翔的壮观。

我是在大山中长大成人的。大山养育了我,也影响了我。它赋予我灵性,并使我形成诚实、正直、坚强的性格,直至决定我的人生。因此,我和大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亲近关系。无论到达何处,只要遇到大山,我就像回到童年和少年的家园,返回我精神的乐土。

大山深处优美散文 第5篇

五月,安吉山区的天空是那么蔚蓝,空气是那么清新,山峦是那么青绿。汽车在绿树掩映的道路上缓缓前行,掠过那连绵起伏的山峦和那葱葱茏茏的树木,目光眺望远方的青山和蔚蓝的天空,眼前依稀可见朵朵飘忽的云彩。天空下荡漾着绿色的海洋,一碧千里。你无须刻意停留,只要随处一抓,就是一幅绚丽多彩的图画。我们在山村的沿途中随意地拾捡着如画的风景,让心灵娉婷,让思绪宣泄。

(一)路过章村小镇

汽车在通往安吉章村的公路上行驶,途中经过了安吉报福镇、畲族村等。道路两旁的树木渐渐地变得苍葱翠绿,眼中的景色也一点点地清新秀美起来,“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一个风光旖旎的山村景象渐渐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如一幅幅秀丽清雅的山水画,似一幕幕的五彩缤纷的风光图。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不要问我到哪里去,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为了梦中的橄榄树……”汽车音乐盒里播着的费翔唱的《橄榄树》,正符合此时我愉悦的心情,心中的浪漫情怀在悠悠的歌声中尽情地宣泄。

小小的章村镇,抬头见山,低头见水;碧绿的山,秀丽的水。一条小溪穿镇而过,溪水长流,人在镇上行走,仿佛置身于流水之中。水是生命之源,水是万灵之气,她给人宁静、安详;给人柔情、温婉。

章村的水,是黄浦江源头的水,看着那晶莹剔透,碧绿爽清的潺潺流水,无端地又多了一份对小镇章村的欢喜之情。

在章村镇南溪河旁,一座古色古香的廊桥的雏形已经初形,章村正在快马加鞭地建设一座风情小镇……

(二)做客山里人家

离开章村小镇,汽车在崎岖的山道上起起伏伏,仿佛漂浮于绿色的海洋之中。翻山越岭,途中不知转了几道弯,绕了几处水,终于驶出碧水清清的老石坎水库,到达安吉章村镇茅山村山脚下朋友的老家,这是一幢漂亮的三层楼小别墅。

仿佛回到了稚气的童年,对山村的一切感到那么地新鲜。按捺不住心中的好奇,来不及歇憩,我便房前屋后四周环绕着参观起来。

“瞧,那是一棵柿子树,到了十月份树上长满柿子,比街上买的要好吃多了……”朋友妻指着门前一棵长满茂盛叶子的绿树介绍着。

接着,我们又绕到屋后的半山腰上。那是一片密密的竹林,苍翠碧绿,笔直挺拔;一根根修竹轻盈细巧,细细的叶,疏疏的节。看似平常的翠竹,把这里的房屋点缀的清幽淡雅。竹林的右边长着一棵硕大的杏树,枝繁叶茂,生机勃勃。中间的地上种着几垒白茶树,碧绿连绵,那平展的茶树上,长出一朵朵尖尖的、嫩嫩的绿芽,像婴儿似的娇嫩。屋后窗前还有几棵板粟树、山核桃树……。

朋友父亲告诉我们,他今年62岁,有几棵果树是在他父亲手里就种下的,现在每年到了果子成熟的季节便可采摘,各种水果应有尽有。“可惜现在是春天,果树还没有结果,到了秋天,新鲜的果子吃不完哩!”主人自豪地炫耀着。

快乐的时光总是溜得飞快,一会儿功夫就到了吃晚饭时间。饭桌上已经摆满了平日家中难得吃到的农家菜肴,有大锅咸肉烧竹笋、红烧大块肉,本鸡煲、炒厥菜等,真是丰富。山里人家的热情与好客,全都融进在这一道道新鲜美味的菜肴中,也洋溢在这一张张可亲可爱的笑靥里。

当天空渐渐暗了下来的时候,山村的幽静也显现出来。这时的山村更展露出她迷人的魅力——宁静,安谧。久违了,这璀璨的星空!天似穹庐,点点的繁星好似粒粒闪亮的珍珠,镶嵌在夜空里,闪闪烁烁,熠熠生辉。我静静地伫立,凝望那浩渺深邃的银河,心底里涌起一种无以言状的兴奋情绪。

远处几声狗的叫声在寂静的山村回荡,周围草丛里传来那“唧唧吱,唧唧吱”的蟋蟀鸣叫里,夹杂着几声“呱呱呱”的青蛙歌唱声,抑扬顿挫,轻扬激越,那美妙的混合声胜过激昂交错的交响乐。且让我尽情地享受这般美妙吧,这时候,我可以什么都不想,什么也不做,深深地陶醉在山村夜的静谧里。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经过夜的洗刷,山村的早晨是自然鲜活的,舒爽的空气,湿润的大地,清丽的绿色……一切被我幸福地拥有着。

这是一个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小村庄;一个深幽寂静、远离喧嚣的山中小居;一个犹如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三)游龙王山

早饭后,朋友夫妻俩带我们来到黄浦江的源头龙王山庄游玩。

龙王山位于安吉县章村南境的长潭村,系安吉、临安、宁县三县的交界山,系安吉、临安、宁国两省三县的交界山,是浙北、华东长江三角洲地区第一高峰,被称为“天目第一峰”。

山青水秀的龙王山,有多处原始风景。我们来到黄浦江的源头,游览了百龙献瑞、五彩潭、线带瀑、青龙潭、马蜂庵遗址等二十多个景点。我们身处环境清幽的大山里,远眺山峦叠璋、奇峰飞瀑;近观山涧溪流、林间树影。那满山郁郁葱葱的树木,那山坳里潺潺不断的溪水,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蔚为壮观的.瀑布,还有那或爬在树上、或蹲在地上挡住我们去路的可爱小猿猴……

潺潺的流水、清澈的小溪,高悬的瀑布,葱郁的树木,缤纷的花草,啁啾的小鸟,大自然的一切如此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带给人神奇和惊艳的美感。这里不仅拥有令人赞叹不已的自然景观,而且还有丰富的人文景观。

世界艺术大师吴昌硕曾游龙王山,在西泠印社写下“天帷地载、山高水长”的佳句。经专家考察,龙王山被上海市地理学会论证确认为上海母亲河的——“黄浦江源”。

我们徜徉在山涧小道,小鸟啾啾,倾听自然之声;我们深陷于大山深处,嬉戏山涧,凝听泉水之音;我们行走于苍翠丛林,拥抱春天,陶醉绿色之美。

(四)留宿大石浪

又到了傍晚时分,汽车驰过美丽乡村报福石岭村。这是一个精典、休闲的美丽乡村,全村分布在一个峡谷里,气候宜人,景风秀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最迷人的景点就是大汉七十二峰。

眼前的一切是如此地熟悉。记得曾经在一个云雾缭绕的深秋雨天,我随单位工作团队来石岭村的一个农家乐作过采访。周边高山绿树,叠瀑连连,我们听着村支书傅美杰介绍村里的乡民们是如何保护森林、保护生态环境,如何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经验之谈。

在群山环抱,林木苍翠,清泉石流的深溪大石浪,沿路供游客住宿的农家乐很多,我们随意选择了一家山溪边的农家乐作了安顿。

夕阳西下,似火的晚霞映照在周围的山峰上,把碧绿的山峦披上了一件彩色的霓裳,山中的一切被掩映在桔红色的落日余晖里。我们就住在这山清水秀的山涧小屋,对面是郁郁葱葱的山峦,脚下是流水潺潺的山涧小溪。看山听水,临风眺望。我们在汩汩的流水声中,等待着夜幕的徐徐降落,在黝黑的天穹下盼到了满天的星斗眨着眼睛;我们在沉沉的黑夜里,等待着黎明拂晓划破天空,在东方鱼肚白的天空下引来太阳初升的笑脸。

在闲雅的心情里,时间总是过得飞快。翌日早晨,汽车在陡峭的盘山公路上缓缓而行,得意洋洋的我开着车轻描淡写地说:“以前这样的山路,我坐车都感到慌兮兮的,今天居然自己开着车。”旁边先生的回答却让我轻松不得:“看你说得如此轻巧,你不知道我现在有多怕啊!”真是“旁观者怕”呀!很多在人看来非常可怕的事情,当你鼓足勇气置身其中的时候,就浑然不知什么是畏惧了。

开车是如此,爬山也是如此,人生难道不正是如此吗?当我们欲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常常会被自己预想的困难所吓倒,从而迟疑不决,迈不开步子。而当我们不怕艰难险阻,面对畏难迎刃而上,困难却被我们的勇敢吓跑。人生的路如这同沿坡的山路,只有勇往向前,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更不能半途而废。

大山里的石头散文 第6篇

塞外多山,大山上多石头,少树木,嶙峋巍峨,颇具风骨。

在城市的西部,是连绵起伏的山区,那里的山石大多是很奇特的。因为工作的原因,我经常到西部去,往返都要经过一座叫做“筷子山”的大山。

公路修建在山的半腰处,在山间崎岖盘旋。山下是一条很宽的河流,雨季的时候,河水很大,很急。顺着山川奔流下来,在山下屈曲迂回,形成一个很大的流域。河水不时拍打着岸堤,发出很大的响声,在很远的地方就能听见。雨水勤了,泥水就会顺着山坡冲刷下来,山上的石头也会不时滚落,有的滚落在公路上,造成交通阻塞。有的直接滚落到山下的河里边,堆积在一起,形成一个障碍。河水被阻住了,在这个地方形成一个巨大的漩涡,发出沉闷的轰鸣,过往的行人会感到头晕目眩。那些被阻住的浪头冲击着石头,溅起很高的浪花,飞溅到公路上,打湿了行人和车辆。每次经过那里,我都会战战兢兢。

山上的石头很特别,在很远的地方就能看见犬牙交错一般的山峰,直插蓝天。说不上雄伟,却足够险峻。到了山脚下,向上观看,才会看清楚这山的形貌。这山里的石头像是被谁刀砍斧劈一般,直立着。一簇一簇的,像刚刚破土而出的尖尖竹笋,像一把一把的筷子捆在一起,直插泥土中。就是这些奇特的石头簇拥着,站立着,构成了这样一座奇特的大山,当地人因此叫它“筷子山”。这些石头其实就是一条条天然的石条,至于形成的原因,当地人说不出一个所以然,也没有什么优美的传说,更没有地质学家给出科学的解释。

石条有长有短,有粗有细,大部分裸露在外面,可以很清楚看到它们的结构。这些一根一根的石头紧紧拥抱着,站在风雨中,不知站立了几千年,站立成了塞外高原上一座巍峨的大山。这种奇特的石头,它的前生应该是什么呢?是亿万年前莽莽原始森林,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掩埋,在深深的土层里不倒掉,不腐烂,以站立的姿势等待着,等待着化腐朽为神奇,等待着精魄重见天日。或者,是这里的先民们将大山的石头精雕细刻,用来建造豪华的宫殿,像那阿房宫,像那圆明园。或者,先民们就是把原本各种各样的石头雕刻成一根根石柱,用以记载山里人艰辛生活和悠悠岁月?令人遗憾的是,多么宏伟的计划都被掩埋,都成了大山的一部分。无论怎样的猜测都无法回到这大山的过去,在漫长的岁月里,这座大山就以这样的姿态屹立着,它的怀中,是无数根顶天立地的石头。

想起了曾经看过的一幅画,那幅叫做《巍巍太行》的中国画。画面以太行山为背景,在画面中刻画了曾经奋战于太行山的八路军将士形象,一个个八路军战士巍然直立,像一块块坚硬的岩石,和太行山融合在一起。整幅画面色彩肃穆,气势磅礴。我不知道画家的构想是什么,我也无法确定画家是否曾经来到过塞外,见到过这座屹立在内蒙古高原上的大山。可是,看到这座大山,我的确想到了那幅早年见到的画。奋战在太行山战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丰碑,眼前这座大山,应该是塞外大地的丰碑。

老张是山里远近闻名的石匠,守着大山,半生以采石为业,同山里很多人一样,这山上的石头,是他们维持生计的来源之一。

过去,这些条形的石头用途是很广泛的,这座山也因此在十里八乡出了名。这种石头开采起来很容易,三两个人来到山上,只需用几根长长的钢钎,选好位置,将钢钎插进石头的缝隙间,用力一撬,石条就会折断,顺着山坡滚落下来。人们就在山路边宽敞的地方,就地加工,将石头雕凿成各种需要的形状,运到各地,石头成了当地人的宝。

老张仍然忘不了那时采石场热闹的场面。石头不断从山顶滚落下来,在山路边堆积着,石匠们挥舞着铁锤钢钎雕凿出各种的用具。那种叮叮当当的声音传出很远,很远。来来往往的车辆不断将雕凿好的石头运出去。这里成了大山深处一个热闹场所。

石匠们会根据石头的形状进行雕凿。粗一点,长一点的,大都会被雕凿成一个个喂马或牛的石槽。过去,在山里的村落,我们经常会看见在农家的马圈或者牛圈里,摆放着这些用石头雕凿成的马槽。那些马或者牛们就栓在石槽上,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草料,和这些来自于大山里的石头,度过一个又一个山中的岁月。每一个村子里的井边,也都会安放着一个长长的石槽。每当夕阳西下,牛倌、羊倌就会赶着暮归的牛羊,在一片暮色里来到水井旁边,将水桶放下去,然后用架在井口的辘轳,一圈一圈地将满满的`一桶水提上来,哗哗地倒进石槽里,饥渴了一天的牛羊就咩咩地围在石槽边,将清凌凌的井水灌进肚子里。日积月累,这些石槽被牲畜们磨出道道的痕迹,像古树那龟裂的老皮,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而那些牛羊,就在这不断加深的印痕中一茬茬轮换着。

那些细一点,短一点的石料,就直接被用来砌石台阶,或者砌房基用。你走进大山里,总会看见村子里家家户户都砌着高高的石台阶,那是来自大山的石头,被山里人放置在自己的门口,将自家的门槛抬高。一条一条的石头稍加雕凿,就成了美观、耐用的石头台阶,一级一级的,颇具威严。家境再不好,也要修建高高的台阶,是因为这山里廉价而实用的石头,因为这里的地形地势,更是因为一种期许。谁愿意自家的门槛比别人矮一头呢?

踩着一级一级的台阶上去,就像步步登高的日子,心中就会有一种踏实与满足。夏天,老人们坐在高高的台阶上,乘着柳树洒下的荫凉,看着田野里疯长的庄稼,计算着粮食成熟归仓的日子,一边挥手驱赶着嘎嘎乱叫的鸡鸭;冬天,也会背靠厚厚的院墙,晒着暖洋洋的太阳,舒展开深深的皱纹,将浑身晒透。然后,将那滚烫的烟袋锅子在坚硬的石台阶上磕几下,磕得火花四溅。站起身来,抖一抖山风吹来的尘土,用一双结实的大脚板跺跺石台阶,发出咚咚的响声,转身回屋去。

我们就坐在老张家高高的石台阶上,在温暖的阳光底下,谈论着这大山,这满山石头的前世今生。望着那座巍峨的大山,老张有些迷茫了。他从兜里掏出旱烟袋,装满了烟叶,点着了火,深深吸了一口,又缓缓吐出来,缕缕青烟瞬间就被山风吹散了。

“大碾子”乡,是与老张他们相邻的一个乡镇,境内有一座山,山上出产一种石头,圆圆的,或者长长的,几乎不见棱角,有大有小。小的,有拳头大小,当然也有河卵石一般。大的有车轮大小,再大一点的,可以到人的胸部。这些石头坚硬无比,且不成形,既不能修房搭屋,垒墙铺地,又因为坚硬无法雕凿,几乎一无所用。当地人只好用来雕凿成磨米的磨盘和碾子。“大碾子”这个地名或许就因此而来吧。

我曾见过这些圆圆的石头。那是一场山洪过后,大大小小的圆圆的石头被山洪从山上冲刷下来,布满了整条山沟,也堵塞了道路。我们走到这些巨大的圆圆的石头面前,轻轻拂去裹挟的泥土,用清水擦拭干净。石头的表面非常光滑细腻,色泽明快,有黑色的、有褐色的、还有深红色的,非常美丽。去年,大碾子乡政府建立了一个石材加工厂,将那满山的石头进行切割打磨,加工出一块块精美的石板,运往城乡各地,成了远近闻名的石材加工基地,大碾子乡也很快富裕起来。

大碾子乡那些百无一用的石头忽然变废为宝,成了珍贵的花岗岩生产基地,一块块石头变成了花花绿绿的钞票。老张有些坐不住了,更让他按耐不住的是“千层山”的开发。

“千层山”因山上石头层层叠叠而闻名。“千层山”与“筷子山”最大的不同是山里的石头横着长的,一层一层的叠加在一起。用钢钎插进去,用力一撬,石头就一层一层掉下来,薄厚基本差不多,稍经加工,可以用来铺地,垒墙。附近农家多用这种石板铺设地面,也有用来垒墙的。这种石头除了这些之外,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用。这样的地质结构似乎并不少见。在著名的克什克腾旗大草原上,有一个叫做“阿斯哈图石林”的世界地质公园,公园里有一处被称作“书山”的景点,就属于同样的构造。我曾经站在“书山”的面前,仔细观察过。几块巨型的石头,方方整整地屹立在那里,像是一摞摞在一起的书本,一页一页书页的痕迹清晰可见,且薄厚均匀。前去观赏的人,无不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是这“千层山”满山的石头,没有一处造型奇特的,除了铺地垒墙,别无所用,自然无法与阿斯哈图石林的书山相比。老张他们还用这些石头取笑过那里的人。谁知最近传来消息,在“千层山”上发现了一种非常稀有的矿物质,经勘测其开发的前景非常之好。有关部门已经着手进行规划,那里将成为一个新兴的矿区,那里的乡亲们也将因此而致富。

半生与石头为伴,老张一直有一个梦想,想在这大山里办一个石头加工厂,将大山里的石头加工制作,制作成精美的建筑材料,镶嵌在城市里那些高楼大厦上,为山里的石头寻一条出路,也为山里的乡亲们寻一条致富之路。他不相信,别处的石头都成了金银财宝,难道眼前这座巍峨的大山,这满山奇特的石头,就不能为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大山深处的乡亲们创造出财富吗?即便不能像千层山那样,从层层叠叠的褶皱里勘探出稀有的矿物质,也总可以像大碾子那样把满山的石头加工成建筑材料。他四处活动,到处游说,请专家到山里来鉴定,把山里的石头拿去加工,结果他失望了。那一条一条的石块,因为硬度不够,密度不够,剖开还会有许多的砂眼,无法切割成一定薄厚的石板,即便切割成功,也无法进行抛光、打磨等工艺,更因为几乎每一块切割出来的石板上,都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砂眼,且极易碎裂,根本无法加工成建筑材料。

老张几天里似乎苍老了许多,烟也更勤了,一团团烟雾笼罩着乱蓬蓬的白发,整个人都迷失了。无法用现代化的工艺加工制作,传统的需求也越来越少了,石匠们只能蹲在自家高高的台阶上,望着巍峨的大山,望着满山站立的石头,感叹着,唏嘘着。靠山不能吃山,不能像其他地方那样将大山当做发家致富的宝藏,大山就成了一种压力,一种阻碍。满山的石头成了废物,成了只能用来记载山里人艰辛岁月的记忆。

老张们无奈走出了大山,用雕凿石头的双手搬运砖头,用钢筋水泥建筑起了一座座比大山还高的楼房。

大山里的孩子现代散文 第7篇

金秋九月,我开始带七年级新生,班里有好几个女生来自大山深处的村子,都是精准扶贫户,其中一位女生在报名那天引起了我的注意:红色上衣,蓝色裤子,白色运动鞋,圆圆的脸,圆圆的眼睛,乌黑的眉毛,浑身透着质朴与文静。她冲我一笑,就开始埋头认真填写着个人信息,写完把注册表放好后说:“老师,麻烦你给我开个住宿证明,我叫邵雅丽。”她不像其他学生那样在教室外面叽叽喳喳的,因此我就记下了她的名字——邵雅丽。

报名结束后,我组织学生打扫教室卫生,许多学生的样子让我哭笑不得,两个拿着扫帚在前面扫,他们的屁股后面也有人拿着扫帚跟着扫,十米长的教室,我数了一下,有一个学生扫了七下就从讲台扫到了后面墙根,桌子底下的纸屑依旧赖洋洋地躺在那儿。再看看邵雅丽,她把板凳小心地挪出来,把桌子下面的垃圾都扫在了过道上,又把凳子挪回去放好,干得有条不紊,一看就是个收拾房子的行家里手。我让其他同学看邵雅丽怎样扫地,她听了头低下了,脸也红了,用余光瞥了其他同学一下,依旧一声不吭地扫着。

后来我发现邵雅丽的同桌很调皮爱生事,许多同学都来告他的状,我就想邵雅丽这样一个文静老实的女孩是不是也受了他的欺负。翻开邵雅丽的周记本,我的担忧算是放下了,她在周记中这样写道:“我的同桌是一个很调皮的`男生,很多同学都讨厌他。他爱骂人,上课爱说话,还爱偷吃东西,有时偷偷地往嘴里塞一把方便面,还把黑乎乎的手在嘴里吮吸一会,看起来很恶心,但是我的同桌也有可爱的一面,他经常做一些夸张的动作,逗得我哈哈大笑,给我带来了乐趣……”就从这一点已经令我对她刮目相看了。

第二天,邵雅丽把语文作业抱到了我的办公室,正好是大课间,我趁机了解一下她的情况,这也是我每带一个新班必定要做的事。

“邵雅丽,你姊妹几个?”

“三个,我哥在西安打工,我妹上三年级。”

“水泥路通到你们村子里了吗?”

“没有,从我们的小学学校到我家有一小段是水泥路,大部分是土路,如果走小路全是土路。”

“你小学都住宿吗?”

“我从学前班到二年级走读,三年级开始住宿。”

“那你走读每天都要父母送,对吗?”

“是的,我从学前班开始,每天都是家长领我从小路到学校,大约需要一个小时,后来长大了,需要的时间少了。上三年级后,每周家长送一次接一次。有时家里忙,我们一个村的就一块走回去。”

“不住宿那三年里,冬天下雪你们去学校需要的时间更长吧?”

“嗯,下雪我们就不上早读,第一节课之前来就行了。”

“你会做饭吗?”

“会,我上五年级我妈妈就教我做饭,比如扯面、烩麻食、刀剺面、包饺子我都会,一般的菜我也会炒。收麦子时,我在家里做好饭就去地里帮着捆麦子。”

“你真行!那你家经济主要靠什么?”

“就是种些包谷和麦子,养几头牛和十几只羊,哦,还栽了几亩核桃树。当初卖核桃树苗的说不用嫁接,结果核桃树长大了都不好好接核桃,我爸去年重新嫁接了,今年也没挂几个果子。”

“你爸爸妈妈身体都好吧?”

“我妈我奶奶身体都不好,看病花了不少钱,本身种包谷就不挣钱,我爸出去打工也不可能,所以房子也没盖。我家是精准扶贫户,如果搬迁房盖好了,我们就可以搬出村子迁到离公路近的地方,那就方便多了。”邵雅丽说到这些,脸色还是很凝重,没一点高兴劲。

“那好啊,你们搬到新地方,你也不用上学跑那么多路了,下雨你爸也能骑车送你上学了。”

“可我爸种地离得远了,更麻烦了,再说我们村子靠着山又有泉水,养牛养羊都方便,新的居民点哪能养这些呀?我家就没了养殖方面的经济来源了。”

“你说的也是,不过你哥出去打工了,慢慢就会好起来。你好好念书,将来有了本领挣了钱,你家状况不就更好了?你的理想是什么?”我越来越佩服眼前这个十三岁的女孩了,她的成熟稳重远远超出了她的年龄。

“我学习不是很好,不过我会努力的,我想将来学兽医。”

“学兽医?为什么?”我一脸疑惑,第一次听说一个女生想学兽医,这和我们历来男孩学兽医的观念大相径庭,而且我从心里对当兽医是不屑的,认为是没出息的,看来这个偏见应该改一改了。

“去年我们村子里成批的鸡都死了,羊也是一头栽倒就再也起不来了,牛也死了,可能是得了瘟疫,可周围没有一个兽医,如果有一个兽医的话,村里人就不会损失那么多了,所以我就想将来能当个兽医。”

“哦,是这样。”看着一脸平静又态度坚决的邵雅丽,我欣慰地点了点头。

“你觉得你同桌怎样?有没有欺负你?如果欺负你,我可以给你换个座位。”

“我的同桌尽管很调皮,他倒没有欺负我,就是爱逗人说话,我不理他,他也就没招了。老师,你不用给我换座位,没事的!”

“那我就放心了,你去吧!”上课时间快到了,我催促邵雅丽赶紧去教室。

邵雅丽走后,我想了很多。想起了我上初中,因住在山沟里离学校远,父母就让我住在外婆家,离学校不足千米,但我几乎天天迟到。想想邵雅丽,晴天还好,若是雨雪天,这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泥泞湿滑的山路上,鞋底沾满了泥水,脚一着地,新的泥水又黏上了,就这样一走一滑、一蹬一甩,绕过一个沟,翻过一座山,趟过一条河,一个小时才能来到学校,往返一次就两个小时,这一走就是三年。这期间的辛苦,我没亲身体验到,但也能想像出一二,她的求学之路太艰难了,她也太有毅力了!

我不由地想起了我的女儿,和邵雅丽相比,我的女儿可幸运多了,从不为生计发愁,只知道没钱了就去银行刷卡,从不为上学走路而发愁,上小学,家就在学校;上初中,家就在学校不远处。和邵雅丽相比,女儿就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里的怯弱的花儿,而邵雅丽就是一朵遭受严寒酷暑之苦的坚强的野花儿。

“念及求学路,一把辛酸泪。若论能力来,温室何能及?”大山使邵雅丽“出入之迂也”,但是大山又垂怜她,用它那宽厚的胸膛承载了她的成长轨迹,磨练了她矫健的步伐,坚韧了她战胜困难的意志,成熟了她原本稚嫩的思想,萌发了她报答家乡的情怀。

大山里的回忆抒情散文 第8篇

时光匆匆,悄悄来,悄悄去,一晃眼我在讲台上转悠了整整二十一年。看着孩子们的个儿渐渐长高,小脸渐渐成熟,一批又一批离开自己。虽谈不上硕果累累,也算是在教育这块土地上尽了一份心,一份力。回想起二十一年的班主任生活还真是有许多感慨。成败、得失时常浮现于脑海:有自己方法不当造成的失败,有自己疏忽大意造成的失误,有自己的误解造成对学生的伤害。当然也忘不了和学生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1991年刚参加工作的我血气方刚,满腔热血回到了大山中和山里的孩子在一起。家在群山环抱中,校在茂密的松林间,风景优美,空气尤为新鲜。那时的孩子就学条件非常艰苦:教室是通风漏气的瓦房,夏天到是凉爽。可冬天一到就太冷了。在这个季节,学生从遥远的泥泞不堪的山路抖抖瑟瑟地走来,小脸青了,小手红了,裤脚湿了,鞋子湿了。老师的一堆烧得正旺的柴火是他们到校的第一个盼头。山路遥远的孩子还要靠这堆火热午饭呢!环境造就,我一边是他们的老师一边是他们的保姆。每天早上给他们生好火后还要去看看一些年龄小的孩子能否下得了陡峭的雪坡。在天气好的日子里,我显然还成了他们的劳动带头人,做得最多的是打柴。就像动物要准备过冬的粮食一样,我们却要准备过冬的柴火,一说上山,孩子们通常都兴趣高涨。山里的孩子肯吃苦,能吃苦,打柴的事简直就是小菜一碟。备足过冬的柴火,一旦我再提议为村里的`孤、残对象送些,他们会更加卖力,打得更多。农村的孩子心眼多,打柴的间暇还能采到不少蘑菇,每次打柴的一切工作就绪后林间的空地便成了我和孩子的游乐场:游戏、主题活动、畅想、感言成了林间的点缀。

一支铅笔,一把削铅笔的小刀,一本作业本,常常是我对品学谦优的孩子的奖品。现在的孩子这些小东小西对他们来说已不稀罕了。可那时那地孩子确实喜出望外了。一个现在已成为人民教师的孩子谈起这事还津津乐道。

因为信息相对闭塞,山里的孩子很少有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利用课外活动加以补充成了我和孩子们的必修课之一。山里的孩子单纯、善良,情意浓,四年后,离别时的的那一幕幕至今还令我回味。孩子们泪流满面,不断挥着小手:“老师,您要来看我们啊!”

大山里的姑姑家散文 第9篇

连续四天的冷雨总算停了,这是有气象记录以来最晚的春天,五一杏花还没有开。今天天气不错,雨涵决定去乡下的二姑家走走。去乡下是让她兴奋的,她用脑子准备了一夜,想着穿什么衣服,带什么东西,晚上是否回来,等等。总之,出门前的一夜她很少睡得好,但并不影响出发的心情。

开车到二姑家不过一小时的车程。二姑家住在村东头山脚下,三间红瓦房掩映在山的怀抱里,有世外桃源之感。整洁的房舍,两侧有储存粮食和农具的简易房。院落极大,一边是菜地,一边是驴棚,中间宽敞得还可停放几辆车。

雨涵兴奋地走下车,跑进屋里,屋里屋外不见一人,昨天打电话说家里有人的,正诧异,小不点不知从哪跑来了,她说她在屋后跟爷爷姑姑栽土豆呢,奶奶参加婚礼去了。有人就好,管他大人小孩呢。

雨涵换了衣服,准备去种香草,小英和姑夫过来了,打过招呼,便跟着他们一同去房后,屋后的山坡地,已栽了好几垄土豆,切好的土豆种摆在地垄沟里还未盖土,几垄发芽葱生机勃勃,坡上的果树不见芽苞,两棵香椿也未发芽,只有蒲公英长得大,铺满屋后地边,这是专为城里亲戚准备的。她和小不点拿着铁锹和篮子,一会就挖很多。挖得容易反而觉得没劲,不如在山野中,到处寻找,半天挖一棵有趣。还是种香草吧。姑夫说在哪种都行,雨涵却本着不影响他们,自己开垦一块地。那比较顺她的意。

二姑家的房后是土坡一样的山,下边种菜,上边是果园。前边的矮山像大山伸出的一只手臂,上有成片的山楂林,下边种着各种农作物。

后山和房屋距离很近,屋前却很开阔。大院的一侧有葡萄架,墙边种了瓜,地里长着菜。门前的土路从村里蜿蜒着伸过来,一直到山边的几户人家。坐在屋里能看见田园和果林。雨涵喜欢去二姑家的主要原因就是离山近,随时可以上山。

雨涵拿着铁锹和镐头到前边的山坡上挖地,说得容易,做起来难啊,山边的草根不易挖,她挖一会,刨一会,歇一会。小不点拿着篮子,一会又拿起镐头,一会又跑到山坡下大声的喊:“小姑!”她很忙。两只小狗跟着一会上一会下,雨涵坐在山坡上打口哨,小狗母女就撒欢地从坡下向她飞奔,小狗见狗妈妈在前,就用前爪扒拉它妈妈的后背。二姑家人好,小动物可爱。二姑不养鸡,不养猪,却养了三头驴,那是一个驴妈妈带着两姐弟;三只羊,是幸福的三口之家,小羊羔才两个月大;两只小猫是母女;两只小狗也是母女。

说起二姑家,免不了要说说二姑了。二姑外号“大美人”,可她似乎与美无缘,看到她,很难与美这个字联系起来。她既没有漂亮的脸蛋,也没有迷人的身材。更没有年轻的资本。如果简单把人分为三种,美,一般,丑。二姑应属第三种吧,牵强一些或许可以进入一般行列。

二姑到底长得什么样子,雨涵也说不清,只觉得她长得很小,身材小,五官小,小得又很模糊的小女人。如果说她丑,也不见得真丑,说好看也不符合,总之在她的印象中,二姑年轻时没好看过,老了也没太难看。就像一朵不起眼的花,开不开都不引人注目。引人注目的是她的打扮,她的行为。不像有些人,年轻时美的惊心动魄,老了丑的一塌糊涂。

二姑很爱美,她对美的追求一向执着而大胆,从不放过任何美的机会,每次进城,都会精心打扮一番。二姑身高不足一米五,腿也不很直,却喜欢穿时髦的细腿裤。穿戴和城里姑娘一样的时髦衣饰,哪怕是廉价的时髦。尤为突出的是那些闪光的首饰,她花一点钱把自己打扮的“珠光宝气”,让你为之一惊。

如果说早些年二姑给雨涵留下的印象,那应是脸旁晃动着的两个滴里当啷的耳坠,晃得人眼花缭乱,正常人见了,不免觉得她傻,大姑姑说她,她很生气,但依然我行我素,不改“时髦”的习性。现在二姑比以前会美了,美得似乎得体了,去年夏天见了她,竟是眼前一亮。

二姑口齿不清,声音沙哑,却善说,说起话来磨磨叨叨,在别人耳里就成了蚊子的嗡嗡声。二姑的名字叫晓雯,小时候有人叫她小蚊子,从此她对自己的名字恨之入骨。甚至恨给她起名字的爷爷,认为别人钻了她名字的空子。一次她给雨涵讲小时候上学的趣事,说老师点名,她听见了就是不吱声,她和老师对望着,老师气坏了。二姑无声地对自己的名字抗议着。直到结婚后她有了自主权,改名叫小凤。雨涵只听姑父这样叫她,每次听了都忍不住想笑。

二姑很随和,愿意帮助人,大家喜欢和她走近,走进她的家。她在家里有着女王的地位,姑父是个非常出众的乡下人,各方面都比姑姑优秀,只因小时候淘气,一只眼睛留下了残疾,委屈娶了二姑。姑父对姑姑痛爱有加,后来他们有了一双值得骄傲的儿女——王子和公主。二姑依然是女王。“公主”和“王子”都在市里成家立业了,非常孝顺,满足她爱美的心,给她买漂亮的衣饰,带她去各地旅游,她增长了见识,开阔了心胸。更爱美了。

二姑的自尊心很强,在家人中属于另类,有人说她是奶奶捡回来的,经过几次搬迁,多数人都不知道。小时候有人和她开玩笑,说她长得和家人不一样,是捡来的,她哭着跑回家问奶奶:“怪不得你们长得好看,我长得丑,原来我是捡来的。”奶奶哄她说所有的孩子都是妈妈从茅坑里捡来的,她才慢慢平复。后来再没人敢和她开这种玩笑了。

雨涵在山坡挖地,挖出好多鬼子姜,她兴奋地喊:“哎呀,我挖着宝贝了。”小不点脆生生地问:“在哪?在哪?”一边喊一边跑过来,红扑扑的小脸,真可爱,这个小人真是漂亮。清秀的.眉眼,小巧的嘴巴,一副人见人爱的精灵模样。雨涵忍不住一把拉住:“来,小美人,让小姑亲一口。”

二姑生了一双儿女,女儿给她生了个外孙子,儿子给她生了个孙女,就是小不点。孙女和外孙这对小人长得委实精神。外孙大点,刚刚上学,小不点五六岁。他们是二姑的骄傲,二姑每次和她的“骄傲”一起出门,会引来别人赞叹的目光和惊叹:“大美人领着小美人真让人羡慕……”

一般人听了,觉得是讽刺,二姑却认为是褒奖,每每听了,心花怒放,合不拢嘴,别人这样叫她,也非讥笑,或是一种习惯性的尊重。

二姑对自己用了大半生挣来的“大美人”雅号很是受用。二姑一直生活在农村,却不喜欢农村,她不喜欢上山,用姑夫的话说:“人家是市里人,怎么能上山呢?二姑是浪漫的,冬天,乡下人在家猫冬的时候,她却到雪地里找蘑菇:“红红的蘑菇映在雪地里可好看了。”

天色暗下来,雨涵和小不点手忙脚乱地挖着“宝贝”——鬼子姜。大地真是神奇,表面杂草稀疏,沙土贫瘠,想不到内蕴宝藏。一会就挖一堆。地挖好了,雨涵均匀的把香草籽撒在浅沟里,用镐头轻轻把土带上。看着自己的成就,雨涵满意的笑了。

天空落下几滴雨点,雨涵提着一篮子鬼子姜,拿着镐头,小不点扛着铁锹向家里跑去。二姑的女儿小英来前园子抱柴火了,雨下起来了,已是中午。小英烧火做饭,我拿了一个碗,想倒点水喝,小英说:“这两缸水都是新压的水。”我看看缸盖上的水瓢,拿起来掀开盖子,舀了半瓢,没犹豫的喝起来,水还真是好喝。小英做了米饭和地瓜,正在削土豆皮,姑夫进门了,雨又大些了。

“我来炒菜。”雨涵自告奋勇。小英不肯。雨涵说想感受一下大铁锅做菜,她才不争了。小英切了一大盆土豆片,说:“我们吃菜多。”雨涵欣喜的用勺子从坛子里舀油,在小罐子里舀盐。欣喜的看着柴火在灶下里一半外一半的燃烧。小狗和小羊羔一边趴着,雨涵喜欢小动物,总觉得自己是动物界的一员,动物对她很友善,即便再凶的狗也不对她凶。

雨涵炒了土豆片加芹菜,还烧了两条鱼,切了自己带来的香肠和酱牛肉。小猫在炕边扒着桌子,小狗跟在脚下里外的忙着捣乱,二姑参加婚礼回来了,把两只猫连同猫食碗一同抱到西屋去了。小狗在门外扒门,雨涵想让它进来,一推门,撞的它嗷嗷直叫,好不热闹。

雨小了,推门出去透透气,小羊羔也出来了,咩咩的叫着奔向羊妈妈,拱着肚皮吃起奶来,边吃,边快活的摇摆着小尾巴,羊爸爸神情安详的看着。驴棚下的三头驴,静静的吃着草。

大山里的孩子们散文 第10篇

秋天里,柿子红了的时候,各种瓜果也都成熟了。我们开始上学了,玩了一年的我们既高兴又兴奋。我们在教室里洒水打扫卫生、搽玻璃、摆桌椅板凳,教室里散发着灰土和水的气味。

我们的老师还是那位高升堂老师,个子不高微胖不拘言笑。等我们整理好教室之后,高老师拿出一张表格坐在教室前边,询问我们的家庭住址、出身。当老师问道我什么成分时,我想了半天没说出来。好来老师说:“今天不知道家庭成分的同学,放了学回家问父母去,明天报上来。”

当我回到家里问道家庭出身时,当爸爸说出富农那两个字时,我一下子惊呆了。我气愤说道:“为什么,为什么我们家是富农!”爸爸安慰我说:“出身没法选择,以后要好好表现、好好学习。”我万分沮丧的躺在床上,心里老是冒出富农这两个字。我在愤恨和不安中睡去。

第二天上学的时候,当我面红耳赤地说出成分的时候,我感觉到那几个女同学先是吃惊,然后是用鄙视的眼光看着我,笑着。我恨不得找个老鼠洞钻进去。我脸上流着汗,感觉极度自卑、压抑。

放学的路上我感觉家属院里那些女生在后边窃窃私语、指手画脚,听见他们小声地说着:“小富农,小富农。”我不敢看他们的眼睛,觉得自己和家庭是有罪的,同时愤恨着!我不知道在愤恨谁。

回到家里妈妈喊我,我也不理,我怨恨着这个家庭。我呆呆坐在那里,妈妈说话也不理。妈妈生气了,说:“给你点好气你上天,今天你是怎么了,我看是条柱疙瘩发热了!”我见妈妈真生气了,就乖乖地干活去了。

第二天我和小辉、小慧一起来到学校,他俩依然对我很好,还是和往常一样说说笑笑。我们来到教室,同学们还是那样的打打闹闹、跑来跑去。上课铃响了,我们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老师带着一个孩子进来,向大家介绍着新同学,我一看是那个叫‘小雷’孩子,我对他笑了笑。老师让他坐在了我的后边。

老师教我们念老三篇起来:“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老师念一句我们跟着念一句。下边有交头接耳的、打瞌睡的老师也不管。学完了老三篇,老师让几个学生到黑板上默写几个字,小慧也被叫上去了。老师念着,学生们写着,小慧嗤嗤的半天一个字没写出来,老师让学生们回到座位上,老师在小慧的`字旁边画了一个大零蛋,一边说:“这位同学回去不用吃饭了,把这个大鸭蛋带回去让您妈妈给你抄抄吃就饱了。”全班的同学都笑起来,小慧不服气地瞪着老师。

下午上课的时候,小慧给老师写了张大字报贴在了门口,上边歪歪扭扭写着:高升堂,你升着谁的堂,你是升了贫下中农的堂等等。上边还有许多错别字。老师看见了也没理会,老师招呼我们去前边麦场里开大会。

回想起大山里的村落散文 第11篇

大山里的那个村落已不复存在,村落里的家家户户都搬进了城里的安置小区。其实我在村子里没常住的日子几近四十个年头了,而真正意义上的离开也是随着村里最后几户建档立卡户的搬迁而彻底离开了,因为我一直认知为老家的那个土夯的庄廓和院子里那面破旧的房屋是我的根,它的存在是我的心驻地,而随村里最后一户人家的搬离,我心滞留的庄廓被推翻而恢复成了耕地。一切儿时的念想在现实中消失,也就标志着我牵挂和留住记忆的村落变成了故乡,一个永远回不去的故乡。

大山里的.那个村落留在记忆中的印记是最深的了,这许是山里的村落是我人生记忆开始之缘故,也可能是年小的脑海里没有其他记忆干扰之缘由,但总是最清晰的、至现在梦中常常所显露。

那个大山村落是生我养我的地方。它是黄土高原末梢的山梁梁上依坡而居的小村落,地处青海省祁连山支脉达坂山尾,由于地处青海,当地人都认为这里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其实这里完全是黄土高原的景象,沟壑纵横、粱峁外凸、坡大沟深、干旱少雨。

我老家的小村落是大通河和湟水河分水岭中岭乡一道岭的最东缘,唤名“平顶”,但我家所在的小村落却不在顶上,而是顶之西的“单坡”,意在一面坡上的小村落,村落人家依坡而建。台地状分布,这里是这一坡相对和缓的凹洼地带,村落的四周都是缓坡耕地。这些缓坡耕地和陡坡草地是村落人家农业耕种和家庭放牧的依赖地。

我的幼年、小学时代、初中时代都是在这个村落里度过的,到了高中时代就离开了它,以后住在小山村的日子就一直断断续续,直到十八年前我的老父亲离世也就没再小村落居住的历史了。

虽然小山村离开的日子已久,但那里的每一户人家坐落的位置、那一面面收割打碾麦子的场院、早晨赶驴驮水的路、曾经上学的小学校都历历在目,梦中也都是在小山村放驴、收麦、背着小黄包上学的场景。

这秋凉的时节,驱车回到小山村为父母上坟,一切都显得那么荒凉,野草没过了膝盖,曾经走过的山间小路已找不到,那种小时候曾有的袅袅炊烟是根本看不到了,那坟头的野草也是疯长盖住了土垒。一切都斩断了回乡的路。

上一篇:我心中的好老师小学三年级作文750字下一篇:志愿者服务队事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