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建筑施工企业的证据意识

2024-08-23

简论建筑施工企业的证据意识(精选7篇)

简论建筑施工企业的证据意识 第1篇

简论建筑施工企业的证据意识

民事诉讼(仲裁)是由人民法院(仲裁机构)与纠纷各方共同参加的一项专门性争议解决程序,在争议的审理过程中,证据往往对诉讼(仲裁)结果起着决定性的重要作用;而建筑施工领域作为诉讼(仲裁)纠纷的多发区域,所形成的诉讼(仲裁)多具有涉案金额大、专业性强、审理期长等特点,需要参与各方投入较大的时间、人力及财力支持,但从处理结果看,建筑施工企业的利益却经常不能得到完全的保护,这种客观现实要求建筑施工企业不仅要将工作重心放在施工经营活动上,也必须重视可能发生的诉讼(仲裁)纠纷,并在日常工作中培养充分的证据意识,注意各种证据的采集、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确保其经营成果的充分实现。一、建筑施工纠纷中常见的证据种类建筑施工时间跨度长、工作环节多,所形成的文件资料种类及数量纷杂,但根据其形成的时间阶段及主要内容,可以大致作以下的划分:1、施工合同资料包括招投标文件、合同文本及附件、各种补充协议等,它是组成施工合同的重要部份,其内容包括发包方与承包方的要约及承诺,在纠纷中可以直接作为证据使用。2、会商、纪要资料包括在施工管理过程中,发包人、承包人、监理人等各方针对工程实施召开的会议纪要、各方定期会商所形成的决议或决定以及施工过程中各方对各种问题进行答复或认可的来往信函等。3、指令、通知资料包括发包方或监理方向施工方发出的各种指令、通知。4、施工进度及记录资料包括业主认可的工程实施计划及其修正计划、实施施工进度记录、月进度报表以及表示工程进度、隐蔽工程及返工情况的照片或录像资料,还包括检查人员记录和工程中停水、停电、道路封闭、开通记录等。5、图纸及技术资料包括各种工程图纸(包括图纸修改指令)、工程水文地质勘探、实验和分析报告、文物、化石发现资料、气象资料、材料试验报告及其它技术鉴定报告。6、交接、验收资料包括场地、图纸及各种资料的交接记录、隐蔽工程验收报告及分项和整体工程验收报告等。7、材供、租赁资料包括建筑材料和设备的采购、租赁合同,运输、进场、检(试)验记录、凭证等,

8、会计、核算资料包括各种工程预算和其他可作为报价依据的资料、工资单、工资报告、工程款帐单、各种收付原始凭证、总分类帐、管理费用报表、成本报表等。9、其它资料如施工技术规范、规范性政策文件及其它证据材料。二、建筑施工企业应当具备的证据意识一般而言,已进入诉讼(仲裁)程序后,再想获得证据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这就要求施工企业的相关人员应当培养和具备一定的证据意识,在日常施工中搜集证据,从平时的各种已经存在的事实材料中寻找对所需证明事项有利的证据,具体应注意以下工作环节:1、了解施工合同施工合同是履约的基础和可能发生纠纷的基本解决依据,但施工企业一般只注意合同中对工期、价款等方面的条款,而对合同中众多的合同条件及程序性约定不加注意,一旦发生纠纷,往往因为忽视了合同条件及各种程序性约定方面的证据积累而处于不利地位,因此,在施工开始前,必须对合同作全面的阅读和了解,将其中包含的合同要件以及各种会商、指令、通知、变更和确认的程序性约定加以分解和明确,以便在施工中严格遵照执行,为证据收集打下良好基础。2、注意证据生成施工中业主方及其委任的监理人员对施工进程的进行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会向施工方发出大量的变更指令、通知,在各方的会议、商洽中也会形成大量的会议纪要、答复、信函等等,这些指令、通知、纪要和信函都必须由业主方或监理人员签字盖章,才具有证据效力,因此,施工方不仅要收集上述材料,还必须注意各方的签字确认。另外,施工中还存在大量的资料、函件往来,对往来文件及送达情况的证明也必须加以注意,如对往来信件的信封应妥善保存,对直接送达的资料文件必须由接收方签具姓名、日期方可。同时对需由业主方或监理人员确认的事项也应及时取得书面确认材料。3、加强证据管理施工过程中形成的证据资料专业性强、种类多、数量大,如不注意科学、妥善的管理,可能会使之前的证据收集工作事倍功半,无法达到理想化的效果。证据的管理首先要求注意保管工作,施工企业必须保管好各种合同、文件资料的原件,特别是涉及到质量、工期、造价等方面的补充协议、会议纪要、备忘录、现场签证、竣工验收记录、结算书等,这些资料在工程结算、索赔与反索赔中往往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其次,做好证据管理应从施工组织的基层着手,项目经理部及施工企业应在做好文件资料的管理分工基础上,安排专人负责文件资料的管理工作,把管理责任落实到具体机构、具体个人,只有这样,才能为建立施工文件管理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给可能发生的纠纷处理提供有力的证据支持。总之,建筑施工的专业性决定了所导致纠纷的复杂性,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了解施工过程中所能形成的证据种类和内容,在日常施工中注意证据生成及管理,才能在可能发生的诉讼(仲裁)中使企业的合法利益得到充分、完整的保护。

简论建筑施工企业的证据意识 第2篇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实体要件是案件的证据达不到起诉所必须具备的证明标准的要求

●补充侦查是证据不足不起诉的程序条件

●对于证据不足不起诉案件的赔偿责任,应分别情况区别对待

一、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含义及诉讼价值

证据不足不起诉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典所确立的一种不起诉类型,它同法定不起诉和酌定不起诉一同构成我国的不起诉制度。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规定:“对于补充侦查的案件,人民检察院仍然认为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可以作出不起诉的决定。”

刑事诉讼中的无罪推定原则是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法理基础。根据联合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无罪推定是指:“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依法证实有罪之前应当视为无罪。”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规定了“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对于经两次补充侦查证据仍然不足的案件及时作出不起诉决定,能够使公安司法机关从积案中摆脱出来,这也体现了不起诉的诉讼效益价值。

与无罪推定直接联系的是证明责任问题。根据“谁主张,谁举证”的诉讼原则,被告人不承担证明自己有罪或无罪的责任,证明责任严格地由控诉方承担。如果证据不充分,事实不清楚,使犯罪嫌疑人是否有罪处于不能证实的悬疑状态,人民检察院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

二、证据不足的界定标准

(一)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实体要件

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实体要件是案件的证据达不到起诉所必须具备的证明标准的要求。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检察机关决定提起公诉的案件必须具备:“犯罪事实已经查清,证据确实、充分。”

最高人民检察院颁布的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二百八十六条对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所规定的“证据不足、不符合起诉条件”作了解释。也就是说,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证据不足,不能确定犯罪嫌疑人犯罪:

1.据以定罪的证据存在疑问,无法查证属实。当然这种疑问或者是根据常识推断出来的,或者是根据其他证据事实而形成的,即应当是合理的怀疑,而不是无根据的怀疑。

2.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缺乏必要的证据予以证明。犯罪构成要件事实具有三种作用:一是确认存在犯罪;二是将此罪与彼罪区分开来;三是衡量罪轻罪重。缺乏确认犯罪构成要件事实的必要的证据的,应当被认为是证据不足。这种缺乏还包括因取证行为严重违法而导致证据被排除使用所造成的证据欠缺。

3.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的矛盾不能合理排除。据以定罪的证据之间存在矛盾,必然造成疑罪,应当本着“罪疑从无”的原则作出不起诉决定。

4.根据证据得出的结论具有其他可能性。这主要指犯罪人是谁而言。

(二)证据不足不起诉的程序要件

补充侦查是证据不足不起诉的法定条件。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部门在审查起诉中发现案件证据不足时,不能径行作出不起诉决定,应当退回补充侦查,补侦是证据不足不起诉的必要条件。退回补充侦查的次数以两次为限。

三、证据不足不起诉与刑事赔偿问题

从检察机关作出不起诉的三类情况来看,酌定不起诉是在犯罪嫌疑人有罪的前提下作出的一种终止诉讼的决定,国家不承担赔偿责任,对此意见比较一致,但对证据不足不起诉,国家是否承担赔偿责任,意见却不一致。我们认为,检察机关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条第四款规定作出不起诉决定的,国家是否承担赔偿责任,应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区分刑事案件具体情况,分别对待。

根据法律规定,刑事赔偿的前提条件是:遭受错误羁押即被错误拘留和错误逮捕;或者虽未被羁押,但司法人员在刑事司法程序中实施刑讯逼供或者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殴打等暴力行为致使犯罪嫌疑人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此外,对于财产被错误查封扣押造成财产损失或灭失的,也应给予赔偿。据此,针对证据不足不起诉决定所提起的赔偿请求必须首先存在错误逮捕的情况。

这里必须明确的是,逮捕的证据要求和起诉时的证据要求是显然不同的。绝大多数刑事案件在采取逮捕措施后需要进一步侦查取证才能满足起诉时的证据要求,逮捕错误的案件必定不能提起公诉,但逮捕正确并不意味着该案一定能够提起公诉,能否起诉,关键看证据收集的情况,不能以该案在后来的审查起诉阶段作出了证据不足不起诉这种结果来反推侦查阶段的逮捕一定错了。

此外,我们还须注意到一个事实,对于证据不足不起诉是否应当对被不起诉人进行刑事赔偿问题,我国的国家赔偿法和刑事诉讼法的相应规定存在矛盾。由于国家赔偿法颁布在先,刑事诉讼法修改在后,新的刑事诉讼法对逮捕条件作了实质性修改,批捕条件已较原刑事诉讼法放宽,即从“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放宽到“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而按照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对没有犯罪事实的人错误逮捕的”,应予赔偿,因而容易将赔偿条件理解成“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经查证属实”。在把握逮捕这一条件时,应当注意有证据证明与证据充分是有区别的,前者的证明程度显然低于后者。国家立法机关应适时地根据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逮捕的条件,重新修正或重新解释有关错捕赔偿的规定。因为检察机关按照刑诉法规定的“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逮捕条件批捕的,即使后来出现证据不足撤销案件或者不起诉的情况,也不承担错捕的刑事赔偿责任。

简论建筑企业评标办法的选择 第3篇

近年来, 我国的建筑行业面临着供给侧改革的主流形势, 所谓的供给侧就是企业自身的管理一端, 只有通过企业管理过程的优化创新, 细化目前的粗放式管理现状, 才能节约成本, 为客户提供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其中招投标方面的优化改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1 建筑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1.1 建筑企业在内部生产管理方面面临的挑战

建筑企业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于:1) 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利于建筑等相关行业发展。在“十二五”期间, 建设行业超过市场承受和消化能力的飞速发展为今天的产业萧条埋下了伏笔, 建筑行业的发展和增长受到来自世界经济下行和去库存化的巨大压力, 需求量不断萎缩, 往日的繁荣难以为继。企业必须开源节流, 重视从管理中节约成本, 这是继续保持竞争力的有效途径。2) 客户个性化要求的满足对内部成本管理提出新的挑战。每个个性化建设的项目都无前例可以参照, 如何控制成本提高企业的资源利用效率是一个新课题。

1.2 建筑企业在项目建设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挑战

目前, 建筑企业在每个项目开工前都要接受环保部门的环保评价, 环评通过之后, 允许建设项目开工建设, 之后定期对建设项目进行污染物在线监测, 这两项评价制度均是一票否决制, 即只要一项不达标合格, 则马上关停正在进行的项目。因此, 倘若建筑企业不能完成对社会环境的保护要求, 其结果只能是被强制退出市场。在强有力的抓手之下, 建筑企业既需要保证环境保护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平稳有效运行, 还需要完全达到政府下达的环境保护和节约能耗指标要求。

1.3 建筑企业在企业文化方面面临的挑战

建筑行业资金需求量大、规模大、技术难度高, 所以对于精细化管理往往关注度不够, 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没有认识到实施细节管理的必要性。企业文化在职工中认同率的多少决定了企业能否稳定长远的成长, 将职工的注意力由扩张式的发展转向集约式的战略, 是一个新的挑战。

2 建筑企业招投标管理流程

按照目前企业招投标项目的内容划分, 涉及招投标项目管理的业务职能部门有以下六个:工程部 (负责工程建设审核把关) ;机电部 (负责机电设备审核把关) ;技术中心 (负责环保、各类评估等服务类项目审核把关) ;总调度室 (负责生产调度指挥信息系统及监测监控、调度通讯及综合自动化子系统审核把关) ;一通三防部 (负责一通三防相关工程、系统、装备的审核把关) ;安全监察局 (负责安全工程及装备审核把关) 。

重大工程项目 (指单项预算500万元及以上建设工程) 和重大服务类项目 (指单项计划100万元及以上的项目) , 各二级公司在招标公告发布前, 将招标申请文件、相关资料报集团公司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审核, 其中预算金额1 500万元以上项目报集团分管领导核准。

审核工作完成后, 各二级公司按程序统一由集团公司招投标办公室在集团公司招标代理机构库中随机选择招标代理机构, 自主完成招标活动。招标过程中, 包括招标文件的审核签发、确定开标时间、派出监标人员、委派评标专家、确认评标结果、监督合同履行等一系列有关招投标的具体事宜均由各二级公司负责。招标活动完成后, 将定标结果及相关材料进行汇总, 报集团公司相关业务职能部门及招投标办公室备案。

2.1 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招投标必须具备的条件

1) 必须符合法定的招标条件。2) 必须出具合法完整的施工图及配套预算。招标控制价必须由集团公司造价机构库中具备相应资质的造价机构编制, 在审核时出具。3) 必须将工程的具体标段做出适当地分解, 如果仅有一个建设项目单项工程或者说是同一类别的专业工程, 实际上只需要承包给一家力量雄厚的施工单位, 如果是非常复杂的大型项目, 施工单位最多也只能报给两家。

2.2 建筑工程项目评标方法

招标需要合法合规, 按照一定程序规范运作, 通常是由招标方在招标信息平台公开发布邀请, 召集若干具有资质的合法投标人参与, 然后通过规范科学的评标办法, 选择最符合招标人意愿的投标人进行项目建设。由上可知, 招标是在一个目标的基础上, 进行多个规则约束的决策行为。评标是按照已有的条件整合起来做出全面详细的评价。面临当前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 科学对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合评价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所以说, 以科学客观的标准来进行评价, 对参加人进行综合考量是评标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

如何确定评标的对象要根据评标方自身的综合实力并结合表现来综合考虑。不同的招标方式取决于不同的招标对象, 比如物资与工程项目这些实质不同、特点也有所差别的交易对象。就算需求的是相同类型的标的, 一千个业主方会有一千个完成项目的要求。由此可见, 随着招标项目的变动, 评标指标的数量、性质、结构以及评价标准等因素也会有天壤之别。但是所有的评价手段都具有其可实行的标准与环节, 这样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环节都可以实行招标评标方法。现行的主要的评标方法, 通过综合整理比较分析, 可以做如下研究。

2.2.1 最低评标价法

根据标的价格自低而高的模式作为标准, 评标委员会依据这一标准来审核投标文件, 审核通过的文件且标价最低的前三个投标人就会成为中标候选人。

该种方法是简便易行的, 实际操作中非常容易上手使用, 但是该方法的准确度很低, 它忽略了现实的影响因素, 过于理论化, 这样就不能全面系统地进行评价, 与实际情况相违背。因此, 如果根据这种方法最后选出的中标方并不能在业主的个体要求上, 比如物资质量、性能、供货方信誉等方面充分满足招标方的需求, 这就导致了项目难以顺利进行。

2.2.2 评议法

评议法是指评委会将招标方的要求完全归纳之后制表, 严格按照要求对现有投标人回应内容逐项登记列表, 逐条比对评分, 全面考量, 加权得分, 以此方式决定中标候选人。该方法适用于物资采购的项目招标[1]。

评议法操作简单, 工作量小, 不仅可以充分的表达出评标小组真正的选择, 还有利于综合能力突出的投标方更加容易被选择。然而该办法还是存有一定的缺陷, 如标准衡量尺度无法量化, 对评标人的依赖强, 中间过程透明度不高, 评标委员会的个人因素影响力大。若出现更换现有评标人的情况, 中标方可能也会进行更换, 所以决策难以服众。

2.2.3 多属性分析法

多属性分析法通常被称作综合评分法, 各类因素都被考虑在内, 当前物资采购、工程建设和设备安装均采用这种方法[2]。评标委员会将业主方所拿出的评价指标作为基础, 进一步把投标人划分成不同的类别, 最后进行总体打分, 分数最高的业主就可以获得标的。

这种方法凭借模型定量确定招标方的实际需求, 并能够合理的评价出投标方的实际情况。然而, 该办法仍然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 各个指标是由业主定出并且赋分值是业主方选定的, 但是其余环节和各个指标的得分仍是评标专家进行打分, 这就太受专家的自我思维所影响, 不够科学客观, 使招标结果让人难以接受。同时, 许多业主方综合能力不够, 因此在用多属性分析法来评标时, 使评标指标不够规范, 最终结果差强人意, 评标指标的不准确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评标结果。

2.2.4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通过评价多个目标后再进行决策的方法[3]。它能够把评价者难以捉摸的看法转变为固定的模式, 并且通过数学化来描述, 这就防止其中掺杂过多的主观思维, 比较科学合理。这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是先将复杂的问题进行分解, 分解为整体可以完整描述问题的组成部分, 再将这些部分按支配关系分组形成递阶层次结构, 确定各个部分对于整体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大小, 依次排列, 确定影响力大小的权重, 排序的方案作为提供决策依据的方案。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的分析方法, 也就是说其对于指标的最终评价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尽管当前被分解的各个部门糅杂了许多专家的主观思维, 但是如果能对其进行合理的细化, 能够让其在最终的结果体现上变得更加客观合理。而且这种相互比较的方法可以让评价者发现其中的问题, 作出判断时也能依据一定的规范, 减少随意性, 规避掉更多的人为因素。

2.2.5 模糊综合评标方法

通过模糊集理论而建立的评价模型可以很好地评价事物, 这种方法将评价标准与实际测量的价值作为基础, 在被模糊变换后评价事物, 可以运用到多准则信息的处理环节中, 也能够较好的处理人为因素所造成的问题。由此可见, 模糊集理论被运用在评标中是非常合理的。

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是在等级论领域以及确定评价对象所属度的过程中产生的, 在这个基础上把招标中用模糊语言所描述的定性信息转变成定量化, 改进其模糊性, 使评标变得更加准确, 增加科学性与客观性。这种办法涉及到划分评语等级等多个方法, 事实上还是取决于主观思维因素。评语等级的数量、量化方法对评价结果会造成不利影响, 最终无法明确的告诉评价者其相关准则, 形成混乱的状况, 同时又由于当前的隶属函数 (隶属度) 的方法还存有许多不足, 所以这些因素共同造成当前的评价不能被确定。

3 结语

目前,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面对多种多样的评标方法, 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建筑企业的标的物涉及到物资采购和项目建设, 其特点是施工环境复杂, 受周围环境影响大, 因此在选择评标方法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这一特点。最低投标价法仅适用于简单和标准化的产品, 价格最低, 但是服务和质量难以保证, 易产生承包商无利可图带来的纠纷。评议法和多属性分析法多选中的是综合实力较强的单位, 由于企业资质、业绩、信誉等因素参与量化计分, 诱导挂靠行为发生, 评标时的高分并不是企业真实实力的体现。综上所述, 建筑企业若要通过精细化的生产方式不断增加效益, 使其市场竞争力加强, 则应该尽量采用层次分析法, 强化评标责任, 使具有实力的企业能够中标, 确保公平。

摘要:分析了现阶段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论述了建筑企业工程项目招投标必须具备的条件, 从最低评标法、评议法、多属性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方面, 对工程项目常用的评标方法作了介绍, 为建筑企业选择合适的评标方法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建筑企业,招投标,评标方法,精细化管理

参考文献

[1]尹璐.煤化工企业的消防管理工作创新[J].中国外资, 2014 (1) :136.

[2]杨波, 王恺.煤化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对策措施[J].广东化工, 2014 (11) :142-144.

简论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第4篇

关键词:女性 自我意识 觉醒 孟玉楼 白流苏

《金瓶梅》是明代一部重要的小说,兰陵笑笑生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其中,孟玉楼显得比较重要,表现了一定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主题。张爱玲是近现代著名的女作家,其小说也多以女性为题材,揭示乱世之中女性的生存之道,代表作《倾城之恋》里的白流苏,也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者。她们在经历性格与处世态度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下面就以她们为例,分析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问题。

一、二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

作者描写孟玉楼和白流苏主要是在家庭婚恋层面,其女性自我意识表现在婚姻追求、家庭地位、处世之道这三个方面。

(一)婚姻:主动追求,志在必得

现代女权主义者认为:“妇女的失去自我,首先从失去对自我身体的欲望的感觉开始,她们的觉醒,也就是要从身体的觉醒开始。”[1]对于女人来说,婚姻尤为重要,能否成功地过上理想生活,就看婚姻的选择是否成功。孟玉楼和白流苏率先利用其身体的觉醒来赢得各自想要的婚姻。[2]

首先,孟玉楼不仅拥有美貌,而且技艺过人,“这娘子今年不上二十五六岁,生的长条身材,一表人物。打扮起来,就是个灯人儿。风流俊俏,百伶百俐。当家立纪,针织女工,双陆棋子,不消说。又弹得一手好月琴。”(第七回,第70页)[3]在前夫杨忠去世一年后,她凭借自己的外貌、才艺及遗留的家产,下嫁西门庆,本想获得理想的婚姻,但不幸被他与媒人薛四嫂所骗。而在丈夫死后,她没有像吴月娘那样为恪守妇道而压抑自己的感情和需要,而是主动再次改嫁,追求理想婚姻。在“清明节寡妇上新坟”一回中月娘等人回家途中在高阜处饮酒,玉楼看见了李衙内,“彼此两情四目都有意,一再不言之表。”(第九十回,第1341页)那时她便有了再嫁的决心,正遇李衙内派遣媒婆陶妈妈来说亲,玉楼当着吴月娘的面向媒婆认真地追问了几个问题,在确定情况属实后,她勇敢地向月娘提出“爱嫁”李衙内,主动追求婚姻的幸福。最后“楼月善良终有寿”,孟玉楼得以实现婚姻,得到了“百年知己”的有情人。正是由于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条件,打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成婚传统,主动出击,她才赢得了幸福的婚姻。

同样,白流苏作为上海一户没落贵族的小姐,在生活困境中仍没有放弃追求爱情和婚姻。她虽然没有像孟玉楼那么有才有貌,但也有独特的东方之美——清水眼、可爱脸、纤细腰、娇小身。她出生在20世纪40年代的传统大家庭,骨子里有份含蓄优雅的传统之美,在男人面前表现得十分矜持,甚至保守,也正是这份气韵吸引了中西合璧、风流倜傥的男人——范柳原,从而改变了她的命运。范柳原本是徐太太为宝络说的亲事,但白流苏不甘认命,在初次见面中,抓住范柳原的注意力,凭借智慧与他周旋较量,将命运的缰绳牢牢地握在自己手中。[4]最后,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虽然这样的结局不免有些巧合,但至少她得到了婚姻,并如愿离开了白家,改善了生活现状。

孟白二人在婚姻的追求上,都没有像传统女性那样只是一味被动等待,听从命运的安排,而是主动出击,婚姻上的“成功”成为她们自我意识觉醒的鲜明注脚。

(二)家庭:改变地位,渴望平等

封建社会中,家庭几乎是女性唯一的活动场所,但“三从四德”又是束缚她们身心的枷锁,她们没有权利,只有义务——相夫教子,针织女红。民国时期,时局动荡,女性的社会地位不高。因此,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她们渴望提高在家庭中的地位,实现自我价值,夫妻间做到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但现实往往并不如意。

孟玉楼再嫁西门庆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给她当西门府的“当家立纪”的娘子,而且西门庆最初见到她也表示:“小人妻亡已久,欲娶娘子入门为正,管理家事,未知意下如何?”(第七回,第74页)她迫切希望参与家庭经济管理,施展自己的才干,实现自我价值,渴望占有一席之地。嫁入西门府后的一段时间里,她也确实掌管了家中的一些经济生意,但这种局面维持的时间是极为短暂的,更多的是像一只鸟儿被装在笼子里,很少见到丈夫,只得整日“寒酸抱屈”,连一个正常的妾的生活都不如。[5]之后在她与李衙内的相处中,可以明显看出其家庭愿望是拥有平等恩爱的夫妻关系。

白流苏的第一次婚姻因无法忍受前夫虐待而解体,她没有选择忍气吞声地苟且生活,足以看出她渴望过一种有尊严且平等的生活。其次是她在娘家的前后生活,最初,因为她带回一些钱,家里人对她还有几分尊敬,但是等他们把钱都用完赌完后,家里人不再关心尊重她,甚至认为她是这个家的灾星。正因娘家没有给予她所追求的东西,她才渴望重新嫁人,用婚姻使自己跳出这个樊篱,追求平等、有尊严的家庭生活。

孟玉楼和白流苏虽然生活在不同的时代环境与家庭氛围中,但殊途同归,对女性自我意识已经觉醒的她们而言,在家庭中的种种追求仍然只是海市蜃楼,无法实现。而这样的“挫折”恰恰也表明了她们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后的改变。

(三)处世:理性务实,维护自我

女性在古代的男权社会中,只是处于依附于男人的地位,男人认为其在社会上为人处世之道的准则及技巧,并不适用于女人。但在自我意识觉醒的孟玉楼与白流苏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她们很强的社交能力,有时甚至超过了男子。

孟玉楼的处世哲学是“船多不碍路”,指的是尽管阻碍多,但只要舵手能认准目标,冷静观察分析,寻找空隙或机会,凭借自身的条件,最终会达成目标。[6]她在意识到自己被骗嫁到西门府后,在众多妻妾中,她审时度势,找到与她们相处的方法。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她主要看重的是与西门庆、吴月娘、潘金莲、李瓶儿的关系。吴月娘以正妻自居,君临群妾,又有娘家的根基做后盾,她的背后有封建宗法制的强大支撑,因此不能贸然挑战,但吴月娘有些懦弱,并不适合担任后院“总管”;李瓶儿因为给西门府带来大笔的财富,又生了官哥儿,母以子贵,地位也日益重要。这两座撼不动的大山,孟玉楼只能与之和而不争。潘金莲无财无势,但潘贪淫纵欲,与西门庆嗜好相投,也得到了他的宠爱,可以与之为伍,为己所用。对于西门庆,她能够借助控制潘金莲而间接地影响他,在众人中,她是少有的头脑清醒而且心思缜密的女人。

而白流苏的处世之道虽不如孟玉楼这般“乖”,但也有独特之处。对于家中的亲人,如哥哥、嫂嫂、母亲等,他们的行为她无力反抗,但有时也会逞一时口快。当四嫂把投资失败全部怪罪于她,骂她是“扫把星”时,“流苏气的浑身乱颤,把一只绣了一半的拖鞋面子抵住了下颌,下颌抖得仿佛要掉下来”[7],这些小的细节体现出她在忍让时,有时也不免发怒,即使效果甚微。如三哥有意将她赶出家门时她这样反击:“哦?现在你就不怕我多心了?你把我的钱用光了,你就不怕我多心了。”(《倾城之恋》,第162页)他们的势利她无力改变,只能忍气吞声。对于范柳原,她采取的是静观其变,耐心等待,猜想对方的心思,但她知道自己未必会是范的正室妻子,同时又不甘心为妾。她认为婚姻是一张可以带她脱离现在这个家庭的飞机票,最后香港的沦陷——“倾城”成全了她,她的这种冒险的求爱方式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成功了。对于一些外人,如徐太太及范身边的女人,她也差别对待,如由于徐太太给她介绍了范柳原,又第一次带她去香港,她心存感谢,也常常向她吐露心声。而与自己利益不相关或联系较少的人,她忽略不计。白流苏心中始终装着自己的目标——用婚姻改变命运,所以在家中被瞧不起,她隐忍;在与外人交往中,她矜持,不露声色,时时掌握着周围的情况。

正是由于二人掌握了为人处世之道,随时都维护自己的利益,最终才赢得了美好的生活。这还要归功于她们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有了这种觉醒,她们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获得理想的生活。

二、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不足之处

根深蒂固的封建伦理的约束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影响,又使孟玉楼和白流苏这种有限的觉醒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具体不足之处有以下三点。

(一)看重婚姻形式,夫妻缺少真爱

这一点在白流苏的身上体现得比较明显,她认为婚姻是一次赌局,赌赢了就可获得平稳安定而理想的生活。在和范柳原交往的过程中,并没有看见她为他做出的发自内心的付出和关心,她一直在和他周旋,揣摩对方的心理,最终让范落入自己的局内,这样的婚姻缺少真爱,也难说是否会长久,所以说白流苏的婚姻是“悲凉”的。在孟玉楼与西门庆的婚姻里,婚姻只是他们各自满足性欲的工具,他们并非心灵的伴侣,拥有的也是形式上的婚姻,同样缺少真爱的付出。但最后在她和李衙内的婚姻中,我们看到了孟的改变,她对婚姻有了新的理解,开始追求平等互爱的感情。

(二)表现人性弱点,缺乏人文关怀

《金瓶梅》在刻画女性形象时,人性中的“恶”被无形放大,如潘金莲的无耻狠毒,孟玉楼也是一个例子。外表温和、处处和善的她,为了自己的利益和地位,挑唆潘金莲排除异己,导致了宋惠莲之死及来旺的流放。这种极端个人主义、自私残忍的人性阴暗面被作者放大,使女性缺少了本该有的温柔和善良。而白流苏在这场“倾城之恋”中,像个预言家,让范一步步走进她布置的围城之中。她不会善解人意,而是算计甚至折磨范柳原。二人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后,在追求理想生活的路上,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人性之“恶”,对他人缺少人文关怀。

(三)具有依附人格,局限闺阁之内

孟玉楼与吴月娘、李瓶儿、潘金莲之间的妻妾争宠,是她们争取平等地位的表现,但这种所谓的平等也是有限的,而真正造成这种现象的是维护男权中心的封建婚姻制度。在西门府,没有人敢公然与西门庆叫板,因为她们的命运是掌握在他手中的,所以本质上看,她们都失去了独立人格而成为男人的附庸。白流苏努力地成为范柳原的妻子,其实也是想依附他使自己脱离家庭的苦海,获得物质生活的保障,她的意识里还没有凭借一己之力去改变现实的想法,人格意识中仍有依附男人的思想,生活仍然局限于家庭闺阁,无法走进社会,做到自食其力。

三、造成女性自我意识觉醒不彻底的原因

任何一种现象的发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女性本体都有着不可割裂的联系。

(一)时代方面:顽固而强大的男权封建思想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社会中,一直都处在是以男性为中心,女性为边缘的状态。它有完整的礼教制度、婚姻制度、伦理要求等,尽管受到了冲击,但这座泰山只是微微一颤,在市民阶层是没有多少改变的。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与足够长的时间,击溃这种制度及制度残留的思想是不切实际的。这使得孟玉楼和白流苏的自我意识觉醒得并不彻底。

(二)文化因素:市民商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

明代中叶以后,发达的封建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并存,顽强地侵蚀着中国自然的小农经济体制,但当时的这种萌芽又十分脆弱,它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经济的基础,这样就形成了特殊的中国经济形态,即在封建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商品经济。[2]于是新的生产方式与旧的经济基础的尖锐矛盾,必然引起新旧文化的冲突,其中又以市民阶层为代表的商业文化与以儒家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之间的冲突为主。这种冲突一直延伸到近代,影响社会的发展,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人们身上呈现出二重或多重性的特点,形成一种具有浓厚的封建文化特色的世俗的市民意识。因此,孟、白二人身上显示了人性的弱点。

(三)女性本体:传统观念束缚,经济不能独立

“在社会中处于受压制地位的妇女,要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和生存现状,首先必须争取平等的经济地位,从经济上的依附状态中解放出来。只有获得平等的经济地位,才能真正成为和男性一样的主体性而非仅仅是对象性的存在。”从西蒙·波伏娃的观点中我们得出结论,经济地位是女性自我觉醒与发展的重大推动力。而女性也生活在那样的社会,她们并没有接受超出本时代思想的教育,其一言一行都离不开时代的影响,因此也难免有一些思想上的封建残余。同时,经济不能独立也束缚了女性。

综上所述,孟玉楼与白流苏都生活在生产方式发生变革、思想文化产生巨变的社会中,她们身上的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是鲜明而值得肯定的。但受封建伦理文化的束缚,这些女性要想完全挣脱男权社会的重重压迫与枷锁,找到本真自我,也将是一场漫长的旅途,这对于当代女性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论文指导教师:王菊艳)

注释:

[1]王岳川主编:《女权主义文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83页。

[2]吕珍珍:《“本我”的发现与“自我”的觉醒——<金瓶梅>女性角色意识的文化审视》,南阳师范学院,2007年,第2期,第46,47,49页。

[3]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本文引用的小说原文的文字都出自此书,不再一一标出。

[4]杨小兰:《柔弱背后的强悍——<倾城之恋>中女主人公白流苏形象分析》,社科纵横,2004年,第4期,第111,112页。

[5]许建平:《解说<金瓶梅>》,东方出版社,2010年版,第234页。

[6]万年松:《孟玉楼形象解读》,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第14页。

[7]张爱玲:《倾城之恋》,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60页,162页。

简论建筑施工企业的证据意识 第5篇

第一个问题:企业需要什么?

国内大部分企业这几年在企业信息化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研究,但是比较成功的企业很少。很多信息化人曾经在懵懂之中追寻着“以财务软件为驱动的信息化,以ERP为驱动的信息化”,但都以失败而告终,那么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

其实,企业需要的不是计算机软件,需要的是能够让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管理,需要的是软件背后的“管理、方法、流程、控制和所伴生的文化”,是以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为终极目标。管理大师曾说过“客户所需要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背后的东西”。信息化不是软件是管理、是驱动企业发展的需求。信息化的力量来源于与企业管理的有效结合,企业掌握了这个根本,就掌握了信息化的未来。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竞争的节奏在加快,我们曾经推崇的节奏与规则显示已经无法适应这种快速的要求,解决快速的问题只能采取流程的简单化与信息传递的快速化这两种方法,实现这种方法的唯一选择就是企业信息化,这种将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企业管理信息化方法,对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于项目管理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方法。

第二个问题:谁应承担信息化的第一责任?

有人说信息化的第一责任者是信息部部长,有人说是CIO。实际上,非也,是企业的第一管理者。

“信息化”应该是“变革”的代名词。信息化引起来的变革,即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业务流程的重组,会影响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没有管理层持续“变革”的观念和为之投资的决心,就不能为信息化提供组织保证和财力保证。因此,信息化应该由企业的第一管理者承担责任,有些文章把这叫做“一把手工程”。

第三问题:信息化之前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信息化建立在企业的基础管理规范之上,因此,信息化前必须解决企业的基础管理规范问题。很多企业从帐务入手引入企业信息化,尽管没有触及施工企业的核心业务,但是在帐务集中处理方面取得了成功。成功的原因,是只对财务业务进行信息化,是对企业管理中最为规范的业务进行信息化,成功率甚高。

难道基础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就不能实施信息化了吗?答案显然不是,企业可以借着信息化的东风,趁势先行规范基础管理,然后进行信息化管理。

基础管理不规范的企业实施信息化,必须先解决管理规范的问题;基础管理不规范的项目要实施信息化,必须先解决项目管理的规范问题。实际上,只要我们的业务流程理顺了,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分析企业现在的业务体系及流程,再进行优化设计,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可操作性和信息工具在流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信息化工具在量化上有着先天的优势,善于处理大量计算,统计和分析效率很高。另外,信息化工具能够使职责明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有利于“责任成本”中责任的落实。责任成本体系中,“成本”不难弄清楚,最难弄清楚的就是“责任”。

众多企业信息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没有规范的基础管理,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把信息化建在空中楼阁之上,把信息化作为面子工程来实施,远离了信息化的初衷,偏离了正道。

因此,信息化之前,必须解决企业的基础管理规范问题,就算是信息化之前没有解决,也必须在信息化的过程中予以同步解决。

第四个问题:信息化由谁来做?

信息化,需要三类人材:第一类是管理人才,精通企业和项目的管理流程,熟悉专业业务过程;第二类工程施工类专业人材,即项目管理过程的财务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机械设备人员等等;第三类是计算机软件专业人材,熟悉计算机软件及信息工程的人员。

在这三类人材中,第二类人材施工企业最为丰富,第一类基本满足,第三类特别缺乏。在信息化的过程中需要的做的工作有三项,分别是业务流程的制订和岗位的设置、企业需求的调查和分析、软件的开发(含测试)及推广使用。

业务流程的制订和岗位的设置这项工作,可以由我们企业的管理人员来制订,但是制订出来的业务流程和设置的岗位可能存在部门条块分隔的风险,打不破部门利益的局限,信息化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仍旧难以消除信息孤岛、部门鸿沟。我建议,由专业的咨询公司与我们的各必须跟着变动。因此,在信息化过程中,我们要吸纳一切可以使用的力量,一定要掌控信息系统的整体设计、体系架构和核心模块,以免受制于人。

第五个问题: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解决复杂分析的一般手段就是分解,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个个简单的问题,然后个个击破。信息化是一个大工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我们必须以工程的方式来实施。在设计阶段,要做到全局规划;在实施方面,要分步实施;在质量方面,要步步见效。

设计阶段,全局规划。设计时要考虑我们现在的业务流程,要考虑我们现有的资源,要考虑到我们以后的需求;另外,重要的一点要考虑我们当前信息化的发展阶段及我们的经济承受能力。

实施阶段,分步实施。因为我们的需求很多,但是需要分清优先级,要分清企业内的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往往80%的工作可以用20%的投资来完成,而剩下20%的工作则需要80%的投资来完成。因此,我们可以先做容易见效的80%。

在质量控制方面,要步步见效。在实施的每一个阶段,都有相对应的结果表现形式。对每一种表面形式,都要进行验证和测试。这样,可以有阶段成就感,激励后序的信息化实施。

信息化实施的基本原则可以总结为:全局规划、分步实施、步步见效。

第六个问题: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具体实践思路是什么?

我们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是我们的主要利润来源,我们当然要管好项目才行,我们当然要建立以项目管理为中心的企业管理全面信息化的信息系统。这一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以项目管理为中心、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二是实现企业全面信息化。也就是我们的信息化,必须以项目为依托、为出发点。

为了降低信息化推广的难度,减少每个职员对信息化的抗拒力,我认为信息化必须满足以下几个层次的利益:集团公司、子分公司、(集团)公司机关、项目经理、项目部室、员工,否则信息化就难以实施。信息化后,(集团)公司可快速复制项目管理的经验迅速扩大规模、使竞争力和利润提升,(集团)公司机关业务部室能够用信息系统这一“千里眼”了解详细的项目管理过程数据、上升到企业层次进行分析、改进流程和制度,项目经理能够知道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对症下药,项目部室人员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日常标准化业务操作、不用向公司机关报送报表(尤其是一些需要日常数据支持的统计报表)而减轻工作强度、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创造性工作。在各方都能得利的情况下,信息化工作当然就好做了。

现在,施工企业很多项目基础管理工作很不规范,即没有达到标准化的要求,更谈不上精细化。我们得围绕项目标准化管理和成本管理来做文章。项目管理的过程一般可以用PDCA循环过程来表述,先制订科学、合理的项目目标、做出阶段计划,然后围绕目标和阶段计划的做事,对做出的事情进行审核和检查、分析,然后采取管理、行政或技术措施纠偏。我想,我们首要做的就是如何明确项目的目标和阶段计划,这个目标和阶段计划必须量化、动态化,即通常所说的“0号台帐”。

0号台帐的建立,能够使项目的各项业务目标明确化、成本明确化及职责明确化,如工程数量、单价及工期、与进度对应的资源(工料机)消耗数量、资金计划。只有项目的目标明确了,项目才不会打无准备之仗,才可谈及项目的过程控制。

0号台帐的建立,必须具有动态可调性。通过一定的审批控制流程,能够使0号台帐的建立既具有动态可调性,又具有可追溯性,可以追踪到项目的工程数量及单价的变化,可以追踪到单项工程的工期变化及相关资源的变动。

待0号台帐软件运行基本稳定之后,再根据项目业务流程,再加入过程控制的功能,如合同管理、计量管理、劳务分包管理、物资及设备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等功能。这样,先把基础数据汇聚到0号台帐,再发散到管理过程数据。由点到面,由局部到全局,稳扎稳打,在0号台帐软件的基础上完成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只要项目管理的过程数据有了,通过一定的数据模型,对数据进行提取和分析,计算机就可以为我们提供我们需要的报表,通过计算机和人工对数据和报表进行分析,就能反映项目的运行状态如何,才谈得上是真正的项目管理过程监控,实现从事后救火到事中预防,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控制。

在信息化之路上,建筑施工企业如果能够解决好以上六个问题,企业信息化没有不成功的道理。这六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让我们明确信息化目标,第二个问题让我们明确信息化责任主体,第三个问题让我们拥有规范的管理体制,第四个问题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信息化过程中内力与外力结合之辩证法,第五个问题给出信息化规划的原则,第六个问题给出做事的具体步骤。这六个问题,涉及到了观念、思路和实践,适合所有的建筑施工企业。总之,我们企业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管理规范和项目管理规范工作,企业信息化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行动纲领,必须有持之以恒的推动,信息化之路才会一路阳光。信息化来自西方,我们不能够无休止的冷眼放弃它,而应该欢迎它,拥抱它,学习它,发展它,在信息化这面旗帜下把施工企业的项目管理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摘要:通过对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六个主要问题进行论述,为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指明了方向,然后回答谁是信息化的责任主体,并回答了企业信息化之前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在信息化过程准备阶段企业信息化规划和一般方法和策略,文末最后给出了一个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实践道路。

简论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意识 第6篇

电视新闻节目编导中存在的问题

发现能力不足。这种能力, 要求新闻节目的编导在抓取新闻线索, 选择表现题材, 使用节目素材上, 凭借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新闻敏感, 能够发现并抓取到有意义、有价值、有影响力的新闻节目线索, 及时选择独家、新颖、有说服力的表现题材, 拍摄并用活真实、富有冲击力的节目素材。

如北京电视台《今日话题》栏目1995年11月6日~7日播出的《种草药患心病》 (上、下) 和1997年7月20日播出的《冷漠是一种病》, 都可被认为是“发现”出来的新闻佳作。前者, 是编导凭借敏锐的视觉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对不法分子“坑农”新动向的曝光;后者则是编导凭借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思索, 对社会不文明现象的无情鞭挞。该片以孕妇挤公共汽车为切入点, 通过对那些“视而不见”的乘客的报道, 发现在当今社会里, 冷漠不但存在, 而且极为普遍;它不但是社会的一种病态现象, 而且是一种能够互相“传染”的社会病态现象, 长此以往, 必然会败坏我们的社会风气。由此可见, 编导只要深入生活, 用心去寻找去发现, 那么即使是在看似平常的日常生活题材里, 同样可以编导出有影响力度的优秀之作。

但是, 有一些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 总是想着制作一些轰动性强, 能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题材, 却不愿意深入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抓取和老百姓密切相关并为他们所关心、关注的话题, 这就往往使得制作出的电视新闻节目政论性强而服务性弱、说教性强而互动性弱, 不能引起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参与。

如果说发现侧重的是对电视新闻主题的一种横向拓展的话, 那么, 挖掘则侧重纵向的深入, 即对电视新闻主题的深入开掘。这种能力在新闻节目的编导中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挖掘的能力不足。“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能力, 这其实是对电视新闻节目编导在素质和能力两个方面提出的一个非常高的要求, 它要求编导必须善于“在无新闻处找新闻”。不过, 有些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往往只是注重对新闻事件本身表面现象的叙述和粗浅报道, 缺乏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大题小做”和“小题大做”以及“楼上盖楼”的能力, 不能很好地透过表面现象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层内涵, 这就使得制作出的电视新闻节目缺乏吸引力, 平淡无奇。

表现能力不足。从总体上看, 电视新闻节目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但短小并不意味着简单, 有时还恰恰相反, 越是篇幅短小, 表现起来难度越大, 因此也就要求编导人员具有更强的编导能力和更高的编导技巧。

1994年由盖晨光和水均益编导的《和平:使沙漠变成绿洲》一片曾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随后的评比中先后荣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和“全国电视新闻奖”专题类一等奖。据水均益介绍, 当初他们并没有像现在这样设计结语和标题, 原方案只是让水均益在结尾时说出“和平”在阿拉伯和希伯来语中发音相似, 两个民族对和平的追求是同样执著就行了。但编导们觉得这样的设计似乎意犹未尽, 于是推翻重来, “终于在深夜两点的时候, 从《圣经》中翻出了一个古训, 这就是该片后来的标题和结尾的串场词———和平:使沙漠变成绿洲”。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句串场词, 该片的主题才得以深化, 所用素材才有了生命和结构上的附着点———灵魂。该片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尽管电视是当今社会最先进的传播媒介之一, 但作为其节目的具体生产者, 编导们还是应学一学古代诗人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 为了更多的精品节目的诞生, 而“片不惊人死不休”。

有的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简单、肤浅地认为电视新闻不需要表现, 只要讲述、真实地记录新闻事件就可以了, 但是, 在不违背真实客观的前提下, 可以运用多种表现手法来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艺术表现力, 从而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

新闻舆论引导存在误区。新闻舆论引导问题, 即通过新闻舆论对社会实施正确有效的引导, 是我国新闻传播领域特有的重要概念。在新闻宣传政策正确和传播渠道畅通的条件下, 新闻传媒能够代表党和人民的共同利益, 正确反映社会舆论, 这是新闻传媒能够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前提, 也是我国新闻事业所具有的特殊优势。但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的一些媒体和宣传部门在强调新闻传媒导向性、倾向性的同时, 往往忽略、忽视了新闻舆论引导活动自身的规律性, 对新闻舆论引导活动所应遵循的新闻规律、舆论生成和运动的规律缺乏必要的理解和认识, 结果导致在新闻舆论引导的方式问题上, 存在单一、呆板、重量不重质、忽视受众的主体性、缺乏引导艺术等倾向。这些误区的存在, 影响了新闻传媒舆论引导效应的有效发挥。

如何强化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意识

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社会意识。所谓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社会意识, 一方面是指编导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另一方面则是指编导通过作品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责任感。作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 必须具有强烈的社会意识, 否则将无法编导出具有积极社会意义和能够引起观众强烈的反应的电视新闻作品。即使只是完成《策划阐述》所规定的编导职责, 也将因对社会认知程度的不同和价值取向的差别, 而导致实施走向的偏差和节目最终社会效应的严重衰减。因此, 每一个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的电视新闻节目编导, 都应在自己的新闻实践中, 真正做到对党和政府负责。

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新闻意识。张君昌先生在《电视新闻摄制》一书中对电视新闻意识是这样界定的:“所谓电视新闻意识, 是指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党性原则基础上, 通过对电视媒介性质及其传播规律的正确认识, 表现在把握舆论导向和处理新闻技巧方面能动的反应。它包括导向意识、法律意识、时空意识、纪实意识、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缺乏新闻意识的编导, 不但对选题缺少敏感, 就是送到手里的现成选题, 把握起来他也将很难紧紧抓住观众的心理和电视新闻节目的特殊规律, 进行开掘、拓展和纪实表现。

加强电视新闻节目编导的平民意识。这里的“平民意识”, 就是指电视记者摒弃因职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带来的优越感, 改变居高临下和俯视一切的思维方式, 自觉地关注平民并和他们平等交流的意识。平民意识的产生, 主观上讲, 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客观上讲, 平民意识是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一种需求。

要使电视新闻体现平民意识, 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编导在从事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时, 必须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 使荧屏内外的传播与接受、社会与个人, 获得严格意义上的心态同步, 产生情感共鸣。

多年来, 新闻界一直强调“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电视新闻类的节目尤其应以关心群众为出发点, 反映群众的意志, 以正确、健康的观点激励群众。特别是有关群众的切身利益, 如一些社会问题只有潜入深层去挖掘, 才能昭示世人, 起到警世、醒世的作用。

电视新闻要体现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 具体来说,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首先,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心里要装着老百姓, 选择平民话题, 关注百姓生活, 记录真实生活, 消解群众疑难。在实际工作中,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应深入到百姓生活和社会生活中, 体验平民生活, 倾听百姓呼声, 反映群众疾苦, 敢于触及老百姓特别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报道。事实证明, 只有把镜头更多地对准普通人的生活, 对准老百姓的苦乐冷暖, 才能使电视与观众的关系更为密切, 也才能真正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 充分履行好“喉舌”的作用。

其次,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要善于换位思考, 做一名普通观众。现在的大众传播研究普遍认识到:受众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客体, 而是积极、主动的群体, 受众的这种主体地位在我国体现得更为明显, 因为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电视的主人, 受众不仅是电视的传播对象, 而且是电视的服务对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是党的根本宗旨”, 也是我们电视宣传的根本宗旨。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电视受众的收听收视需求, 全心全意地为受众服务, 是我们中国电视的出发点。

再次,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导要注意将平民意识贯穿到整个电视节目后期编播制作的全过程中。文稿的写作和语言表达上要尽量通俗易懂, 画面的编辑力求充满人性, 主持风格做到平等亲切, 缩短电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使节目变得更有人情味, 同时, 也要追求制作播出的尽善尽美。

简论建筑施工企业的证据意识 第7篇

一、树立榜样, 鼓励学生形成公民意识

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 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的同时形成一定程度的公民意识。所谓的“榜样激励法”, 是指教师通过示范典型, 让学生感受到他人的优良品质并主动学习、模仿他人行为的方法。 使用“榜样激励法”能够将抽象的理论具化为形象的人物或者事件, 从而直观、正面地影响学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选取历史人物作为榜样, 也可以选取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 引导学生在了解榜样的行为之际, 学习榜样的精神。

如学习八年级上册《平等尊重你我他》一课时, 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列宁遵纪守法、尊重他人的故事:“某次列宁去理发, 店里只有两个理发师忙不过来, 不少人都在排队等候。看到列宁进来后, 大家急忙让座请列宁先理。列宁微笑着拒绝了, 并对大家说:‘谢谢大家的好意, 但是这样做事不合适的, 我们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 按照顺序理发。’说完, 列宁自觉地坐到了最后一个位置上。”这个名人故事一方面告诉了学生要遵纪守法, 相当于回顾了七年级的教学内容, 同时也从侧面告诉学生, 这个世界上人人平等, 如果大家都能够互相尊重, 平等相待, 社会就会和谐。使用“榜样激励法”时要注意, 应选取真实可信的人物或时间, 切忌为增加效果而夸大榜样的行为。

二、创设情境, 感同身受提高公民意识

情境教学法在很多学科中都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思想品德学科也不例外。它能够帮助教师将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促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恰当的情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的学科体验与感悟。由于公民意识并不是绝对抽象的概念, 通过设置相应的情境, 可以帮助学生感同身受地思考事件并作出判断。

如学习八年级《诚信做人到永远》时, 教师可给学生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并让学生选择判断:“你去参加一家大型外企的面试, 面试官看到你时说了一句‘我们原来一起在牛津学习过的’, 但是你并没有在牛津学习过, 显然面试官认错人了。那么你该做出怎样的反应呢?如果认可面试官的话, 可以给自己加分, 或许对面试有利……”在学生思考后, 对选择指出面试官认错人了的学生和选择将错就错套近乎的学生, 教师给出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对前者:“听到你诚实的回答后, 面试官表示满意, 原来这是面试的第一个问题, 就这样, 你进入了下一轮面试。”而对后者:“面试官表示遗憾, 你没有经过考验。”产生了情感认同后的学生, 可以切身体会到诚实这一做人基本原则的重要性, 拥有诚信品质的人才能够成为合格的公民, 才可以为祖国做出有益的贡献。学生的公民意识也就此得到了提高。

三、注重实践, 在行动中落实公民意识

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在实践中将生活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 在实践中将公民意识落到实处, 正是实践对于公民意识教育的意义。社会实践要求学生做到有组织有纪律地参与, 可同时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以及为他人服务的精神。通过思想品德课进行公民意识教育, 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和课本中是不够的, 需要学生走出课堂, 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心感受, 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知识, 并在实践中培养作为公民应有的意识。

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入敬老院等地方为老人提供服务, 感受公民对社会的责任。也可以让学生走进社区, 就社区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比如“你是否参加过社区的民主选举”等进行调查研究, 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公民意识。实践结束后, 教师可要求学生上交实践感想或进行心得交流, 进一步巩固公民意识。实践活动在有利于推进公民意识教育的同时, 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应注意提升自身水平和素质, 和学生共同成长。

上一篇:副所长述职述廉报告下一篇:劳务木工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