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编号

2024-07-28

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编号(精选14篇)

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编号 第1篇

京区党委组织部:

xx,性别:_______,______岁,民族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现为________________支部(正式/预备)党员。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该同志需要将组织关系转至_____________________。党费交到________年________月。

党员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

xxx

xx年x月x日

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编号 第2篇

党员介绍信存根 第 号 同志系中国共产党(预备/正式)党员,组织关系由 转到。

年 月 日 第一联(贴回执联处)(加盖骑缝章)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 第 号 : [d1] 同志(男/女),** 岁,** 族,系中国共产党(预备/正式)党员,身份证号码 ****,由 去 [d2],请转接组织关系。该同志党费已交到 ** 年 月。

(有效期 ** 天)

(盖 章)

年 月 日

党员联系电话或其他联系方式:**

党员原所在基层党委通讯地址:**

联系电话: ** 传真: ** 邮编:** 第二联 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回执联 第 号 : 同志的党员组织关系已转达我处,特此回复。

(盖 章)

年 月 日

经办人: 联系电话: 第三联 [d1]这是介绍信的抬头,每个党员在开介绍信时都要提供。[d2]这时接受党关系的具体机关的名称,一般来说,都是某党委、某党总支。每个党员在开介绍信时也要提供明确的单位名称。

今天去办理了党组织关系转接手续,很快,在办理党组织关系过程中,抬头要开正确,不然重开的话会很麻烦的,外地高校往北京开的抬头应直接开到北京市的某一个区(如中国共产党北京市海淀区委组织部),然后把介绍信拿到社区党支部,交完党费就算完事了,需要定期参加社区活动,比如组织看《建党伟业》。(1)县级及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范文网 )(2)中央直属机关各部门、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及中央一级人民团体的机关党委;(3)省、自治区、直辖市直属机关党委(工委)组织部;(4)省、自治区、直辖市各工作委员会组织部(处);(5)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治部组织部、各农业师(管理局)政治部(处);(6)中国人民解放军师(旅)或相当于师以上政治部或其组织部门;(7)铁路系统的各铁路局党委组织部。

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转递的基本原则

已经落实了工作单位的,应将党员组织关系及时转到所去单位党组织。党员在落实工作单位过程中将人事关系和档案材料等暂保存在县以上政府人事(劳动)部门所属的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这些机构的党组织如具备条件并经同级地方党委同意,可以接收这部分党员的组织关系,并根据不同情况,组织这些党员过组织生活。对因某些原因,一时还不能落实工作单位的,可将其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到本人或父母居住地的街道、乡镇党组织。

1、党员经所在党支部同意,由党支部开出从支部到上一级党委(党工委)的组织关系介绍信。

2、党员持支部开出的介绍信到上一级党委(党工委),党委(党工委)核实后,根据支部开出的介绍信,分三种不同情况开出相应的介绍信。(1)如果党员转往该党委(党工委)下属的其他支部,则开出从党委(党工委)到转入支部的介绍信;(2)如果党员转往市内其他党委(党工委),则开出从所在党委(党工委)到转入党委(党工委)的介绍信,党员持介绍信,到转入党委(党工委)办理;(3)如果党员转往市外有关单位,则开出从党委(党工委)到市委组织部的介绍信。

3、党员持党委(党工委)开出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到市委组织部。市委组织部经核实后,根据党委(党工委)开出的介绍信情况,开出从市委组织部到市外相应有转接权限党委组织部门的介绍信;

4、党员持市委组织开出的组织关系介绍信到市外相应有转接权限的党委组织部门,该组织部门开出从组织部门到转入党委(党工委)的组织关系介绍信;

5、党员持市外有转接权限党委组织部门介绍信到转入党委(党工委),该党委(党工委)根据介绍信情况,开出从党委(党工委)到转入支部的介绍信;

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编号 第3篇

1 文献回顾

1.1 关系网络

关系网络原本隶属于社会学的研究领域, Mitchell (1969) 认为, 关系网络是一群特定的个体之间的一组独特的联系。Bourdieu (2000) 指出关系网络是人们在相互了解和认同的过程中所构成的或多或少近乎制度性的、相对稳定的、以信任为联结机制的人际关系, 是个体获取信息、资源、社会支持以便获取更多信息的联系, 其中暗含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相互的权利、义务、承诺和理解, 它是一种非即时识别和利用机会的社会结构[5]。当前关于关系网络的研究已经突破了个人间关系的范畴, 网络关系的行动者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组织或团体, 这就为利用社会网络理论研究企业问题提供了可能, 企业关系网络也就应运而生。郑准、王国顺 (2009) 认为, 企业关系网络是以企业为中心的, 通过正式或者是非正式的契约将自身与外部组织联系在一起, 以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进化和优化的正式或者非正式的合作网络系统[6]。

由上述分析可知, 当前关于关系网络的研究大体可分为两类: (1) 以个体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络, 此类研究侧重于关系网络的社会学含义; (2) 以企业为中心的企业社会关系网络, 此类研究侧重于关系网络的管理学含义。实际上, 企业是由不同个体组成的社会单位, 从内部来看企业具有个体属性的人际关系, 从外部来看企业亦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关系, 因而, 以企业为中心的关系网络研究不能割裂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据此, 本研究将企业关系网络划分为内部关系网络和外部关系网络, 内部关系网络是指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组织内各部门以及组织成员之间的特定关系, 更多的是指组织内的知识交流和沟通关系;外部关系网络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与外部相关组织或非组织团体与个人之间的特定关系。

1.2 跨组织知识整合

德鲁克指出, 在新经济中, 企业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从外部组织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家企业可能拥有生产某一产品的某一特定的知识, 但它绝不可能拥有所有相关知识。复杂创新理论认为, 技术创新是复杂而不确定的, 在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 技术创新的步伐越来越快、周期越来越短, 技术创新的复杂性和需求的多样性使几乎没有一个企业能够仅仅依靠自身资源就能完成所有技术创新活动[7]。所以,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企业为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就必须学会两条腿走路, 既要充分利用组织已有知识, 又要努力寻求外部支援, 积极获取外部知识资源, 实现内部知识与外部知识的有机融合。Prusak (1998) 指出, 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的就是知道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快速获取新知识[8]。

跨组织知识整合是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的复合体。根据整合过程中知识来源的不同, 知识整合可以分为内部整合和外部整合。知识内部整合是指组织成员在所拥有的知识基础上源于某一个目标而进行的知识整合, 这个目标可以是新产品和技术的开发和改进、针对某个问题而进行的集思广益, 突发的新的创意和积累的特殊经验和看法等。知识外部整合是指企业在其拥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受到外部知识源的强大冲击而发生的知识整合, 这个过程一般表现为企业引进新技术设备或与外部知识交流型的合作, 是对外来知识的消化吸收的过程[8,9]。内部知识整合强调了知识整合的目标导向性, 外部知识整合强调了知识整合发生的外部动机, 是一种被动式的整合。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整合应该突破组织有形边界的束缚, 在企业战略目标的统一指引下, 积极整合应用内外部知识, 可以说, 跨组织知识整合是企业内部知识整合与外部知识整合的复合体, 是一个企业集体捕获外部知识, 并将这些知识分送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利润和效益的任何地方的过程[8]。鉴于上述分析, 本文认为跨组织知识整合是指为了实现企业自主创新目标, 通过组织间的正式关系和组织成员与其他组织和非组织个体之间的社会性接触捕获外部知识, 并将所获外部知识与企业已有知识进行综合和集成, 实施再建构, 使之融合成为具有新的基因结构和应用环境的新的知识体系的过程。跨组织知识整合一个复杂的过程, 不仅需要挖掘企业内部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动态关系, 还需要捕获外部知识并建立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之间的关系;跨组织知识整合的体系结构是一个开放式结构, 与外界存在广泛的交流与接触;跨组织知识整合是一种跨越组织物理界限的学习过程, 也是一种借助外部知识资源实现企业内部知识创新的过程。

詹勇飞、和金生 (2009) 认为, 知识整合的前提是能够获取相应的知识源。跨组织知识整合是组织内部知识整合的物理扩展, 是利用外部知识并将外部知识与企业内部相关知识进行融合以创造新知识的过程[10]。因此, 高效地获取外部知识并有效识别内部相关知识就成为跨组织知识整合的前提条件, 本文将这一过程界定为知识捕获。知识转移后, 如果没有对所转移的知识有效地吸收和运用就没有达到知识整合的真正效果, 将组织已有的知识和转移进来的新知识进行充分的融合, 这是企业将知识进行转化和创新的过程, 是企业进行价值创新不可或缺的部分[11]。知识捕获为跨组织知识整合提供了外部知识基础, 然而外部知识的获得仅仅是为跨组织知识整合提供了可能, 跨组织知识整合的效果还取决于外部知识与企业已有知识的融合程度, 跨组织知识整合只有经过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的集成和再建构才能产生新知识。Kogut&Zander (1992) 认为, 知识整合能融合不同种类和形式的知识以及复合资源, 是一种结合的能力[12], 因此, 本文将这一过程界定为外部知识与内部知识的交融, 该过程是跨组织知识整合的核心和关键环节。不同知识间的交融往往促使新知识的产生, 然而, 创造新知识并不是跨组织知识整合的最终目的, 将整合后的新知识应用于新技术、新产品开发, 为企业创造新的价值才是跨组织知识整合的本质所在, 因此, 知识的应用理应成为跨组织知识整合的重要构成要素。在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中, 知识整合与知识应用也是密不可分的。任皓、邓三鸿 (2002) 认为, 企业知识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知识的应用[13]。对于一个企业来讲, 知识整合绝不是现有知识的简单叠加, 而是一个知识创新的过程, 包含有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知识应用等多个环节[10,13]。鉴于上述分析, 本文将跨组织知识整合划分为外部知识捕获、内外知识交融和新知识应用3个基本环节。

2 研究假设

2.1 关系网络与跨组织知识整合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总不可避免地与外界组织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而处于一定的关系网络中。跨组织知识整合涉及到外部知识的搜索和获取, 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企业与外部组织和单位的关系网络。陈建勋等 (2009) 认为, 企业要经常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 从外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14]。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提出, 在新经济中, 企业的创新能力取决于企业从外部组织获取知识的能力。一个常与组织外部进行联系的人, 不但善于把其它领域已知的知识应用于新的领域, 而且通过运用这些想法, 可以拓宽解决问题的思路, 可以促进新产品的产生。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越来越依赖于用户、供应商及其它互补企业或机构的知识, 促进自身的产品开发活动。企业与顾客、供应商、大学及其它机构的广泛接触, 使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外部知识[15]。潘杰义、王少华等 (2010) 认为, 企业在明确知识需求的前提下, 向外部获取知识的前提条件是企业拥有外部知识源, 为保证企业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间获得需要的知识, 首先需要建设企业与外部知识源的关系网路[16]。赵晓庆 (2004)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 企业构建的知识关系网络的广度越大、密度越大, 企业向外获取知识的效率就越高, 效果就越好, 关系网络的构建和企业外部知识转移效果正相关[17]。由此可知, 企业与外部知识源之间关系网络的建立有助于外部知识的获取, 进而推动跨组织知识整合的发生。

Inkpen (1996) 认为知识整合是知识的连接, 即个人与组织间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关系形成, 这些内部关系可以促使新知识的分享与沟通, 并提供一个基础使个人知识转变为组织知识。外部知识与组织内部知识的交融外在化为组织成员间的知识沟通与共享。亲近的组织内部关系积极地影响知识转移和共享, 而疏远的组织内部关系消极地影响知识转移和共享, 个体之间关系越亲密, 互动的频率与强度就越多, 从而进行知识共享的意愿就越高[18]。Constant (1994) 提出, 组织成员间的联系频率越高, 越能够带来高的知识分享意愿。良好的内部关系网络可以促进组织成员间的知识沟通和共享[19]。Hendriks (1999) 指出, 团队内部成员间的关系状况对于个体间的知识共享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构建优良的内部关系, 可以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组织成员间联系渠道越多, 企业知识整合的范围越广, 速度就会越快。为此, 企业往往会在内部构建一些促进员工交往的合作性的关系网络[20]。综合上述分析, 本研究认为, 外部关系网络主要作用于外部知识的捕获过程, 而内部关系网络则作用于跨组织知识整合的全过程。据此, 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1a:外部关系网络对知识捕获有正向作用;

H1b:内部关系网络对知识捕获有正向作用;

H1c:内部关系网络对知识交融有正向作用;

H1d:内部关系网络对知识应用有正向作用。

2.2 关系网络与组织创新

企业外部关系网络可以正向影响组织创新。陈建勋、潘昌才、吴隆增 (2009) 认为, 企业要经常与外部环境进行互动, 从外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资源和信息, 这样, 拥有较多外部关系网络的企业, 更易于从其所处的外部网络中获取急需的关键知识和信息, 从而提高其核心能力[14]。Tsai (2006) 认为, 关系网络不仅对组织创新绩效具有直接作用, 还有通过吸收能力而发挥的间接作用[21]。Gulati (1999) 认为, 企业所嵌入的关系网络本身是一项不可模仿的资源、一种创造资源的手段、一个获得资源与信息的途径, 企业处于一个与外部组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多元网络组织环境中, 网络关系将有助于企业获取信息、资源、市场和技术[22]。卢福财、周鹏 (2004) 认为, 关系网络有利于企业外界信息的获取和企业技术创新[23]。

已有研究表明, 企业内部关系网络对组织创新起着重要支撑作用。Zirger & Maidique (2008) 认为, 研发部门与营销和制造等部门间的协调程度, 对于新产品的有效开发非常重要。企业内部的关系网络越顺畅, 公司各部门的协调程度就越高, 员工在工作需要时就越容易得到其他部门和人员的支持。这将促使知识在成员之间得到有效地扩散和应用, 从而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24]。Cassiman & Veugulers (2006) 的研究结果显示, 与伙伴组织间频繁进行知识转移的团队具有更高的创新绩效, 并且外部知识获得比内部知识获得更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25]。Wijk、Jansen & Lyles (2008) 提出, 组织内部的知识共享行为将对组织绩效和创新起到促进作用, 而组织内部的沟通网络在组织知识共享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6]。据此, 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2a:外部关系网络对组织创新有正向作用;

H2b:内部关系网络对组织创新有正向作用。

2.3 跨组织知识整合与组织创新

如前文所述, 本研究将跨组织知识整合划分为外部知识捕获、内外知识交融和新知识应用3个环节。知识捕获是指企业为实现某一目标, 运用多种技术和方法努力搜寻并最终获得所需知识的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包含有知识搜索和知识转移2个主要环节。Lynn (2000) 认为, 知识与知识获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27]。Tsai (2001) 指出, 不断地从外部获取知识对企业技术创新有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并最终影响着企业创新绩效[28]。

知识交融是跨组织知识整合的核心环节, 是将外部知识转化为企业内部知识的过程, 即通过组织内的知识交流和共享, 使企业员工吸收和理解新获知识, 知识交流和共享是内外知识交融的主要活动和表现形式[29]。Polanyi认为, 知识交流和共享是知识创新过程的关键环节, 只有真正共享的知识才能得到正确的应用, 知识交融能够巩固企业获取的新知识, 让员工深入理解创新[30]。Tsai (2001) 认为, 知识的交流和共享能够提供成员互相学习与合作的机会, 使组织内部可通过交换与流动的方式, 将新知识转移给所需要的人, 进而刺激知识的创造及创新能力的增进[28]。通过大范围的组织知识交流和共享, 企业能够形成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能力, 并最终增强企业创新绩效。

新知识应用是企业将经过知识交融产生的新知识在实践活动中加以运用, 以提高生产效率或创造新价值的综合过程。董小英等 (2006) 认为, 知识应用从3个方面促进或支持企业创新: (1) 决策与指导, 即应用知识来选择方案, 指导人们的行为; (2) 惯例化, 即对于企业内已达成共识的知识, 企业可以将其嵌入到程序、规则和认知形态中, 形成企业的共同文化、认知或技术规范; (3) 知识商品化, 即企业知识创造的最终目标是产生超额利润, 这必须通过商品化来实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 企业技术创新的成败是组织知识应用效果的展现[31]。基于上述分析, 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设:

H3a:新知识捕获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

H3b:内外知识交融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

H3c:新知识应用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

综合上述假设, 可以得出以下两个中介效应研究假设:

H4a:知识捕获是外部关系网络与组织创新绩效间的中介变量;

H4b:跨组织知识整合是内部关系网络与组织创新绩效间的中介变量。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数据

本文以229家企业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来验证上述假设, 数据采集以江苏、山东和上海为主, 覆盖全国15个省市。样本选取的标准是, 企业成立时间在4年以上的制造型企业。本研究采取滚雪球的方式收集数据, 首先在江苏、山东和上海各选取一个与企业界有着密切关系的联系人, 再由联系人负责发放和收集问卷, 另外, 本文还采取了少量上门调查的的方式收集数据。本研究共发放1028份问卷, 总计回收438份, 回收率为42.6%, 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合并处理 (对于同一家企业的多份问卷取平均值) 最终得到有效问卷229份。被调查企业中民营企业最多, 国有企业次之, 二者占样本总数的82.1%;公司所属行业覆盖面较广;公司规模以大中企业为主;公司年龄以5~11年的为最多, 占总数的89.96%。

3.2 变量测量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项目大部分来自过去的文献, 其中个别问项在表述上进行了修改, 很多学者都曾使用过这些量表来测量相关变量, 同时, 在最终问卷形成之前本研究咨询了本领域内的相关专家, 并进行了小范围试测, 再根据试测的反馈意见对问卷进行了修订 (主要是语言表述) , 因此问卷应当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另外, 本研究运用结构方程 (AMOS7.0) 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CFA) 来评测各测量项目的建构效度, 测量结果显示, 模型拟合各项指标GFI、AGFI、CFI、NFI、IFI、RMSEA和卡方自由度比值都达到了建议值, 各因子载荷也都在0.5以上。本研究还采用Cronbach's α系数来检验各测量表的信度, 各分量表的信度值都在0.7以上, 结果如表2所示。

4 研究结果分析

由于各变量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可以对各变量进行单一化处理, 为了简化分析, 本文将内部关系网络、外部关系网络、知识捕获、知识交融、知识应用和组织创新绩效进行单一化处理 (取该变量所有题项的均值作为变量值) 。表3显示了本研究所有变量的相关系数。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2-tailed)

在假设验证方面, 本研究主要运用结构方程的路径模型。由表3可知, 各变量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在中介效应的检测过程中, 本研究首先检验了关系网络对跨组织知识整合的正向作用关系、关系网络对组织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关系和跨组织知识整合对组织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关系, 分别构建要素间作用关系结构模型并计算, 各模型拟合指标均达到了建议值, 检验结果见表4。

续表

表4中, 1、2、3、4、5、6分别代表外部关系网络、内部关系网络、知识捕获、知识交融、知识应用和组织创新绩效。由表4可知, 内部知识网络对知识捕获、知识交融、知识应用均有显著正向作用, 外部关系网络对知识捕获有显著正向作用。所以假设H1a、H1b、H1c、H1d得到了支持。内部关系网络对组织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 外部关系网络对组织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系数未达到0.05的最低显著水平要求。所以假设H2a没有得到支持, 假设H2b得到了支持。新知识捕获对组织创新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系数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知识交融和知识应用对组织创新绩效的作用路径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所以假设H3b、H3c得到了支持, 假设H3a没有得到支持。

由上述检验结果可知, 虽然外部关系网络与组织创新绩效呈显著正相关, 但外部关系网络对组织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不显著, 不能继续检验二者之间的间接作用关系。因而, 可以认为假设H4a没有得到支持。内部关系网络对组织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 且内部关系网络对跨组织知识整合三因子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因而可以检验内部关系网络与组织创新绩效间的间接作用。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构建了三者作用关系的路径模型, 模型各拟合指标均达到了建议值, 各因子载荷也都在0.5以上, 检验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 在加入中介变量后内部关系网络对组织创新绩效的作用不再显著, 外部知识捕获对组织创新绩效的作用依然不显著, 内部关系网络对知识捕获、知识交融和知识应用的作用依然显著, 知识交融和知识应用对组织创新绩效的作用也显著。综合上述分析, 可以得出2条中介作用路径:内部关系网络→知识交融→组织创新绩效、内部关系网络→知识应用→组织创新绩效。因而假设H4b得到部分验证。

5 结论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以229家企业的调查数据为基础, 进一步分析了企业关系网络对于跨组织知识整合与组织创新绩效的影响, 发现企业外部关系网络对外部知识捕获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内部关系网络对外部知识捕获、内外知识交融和新知识应用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企业外部关系网络与组织创新绩效虽显著正相关, 但正向作用不显著;内部关系网络对组织创新绩效有显著正向作用;跨组织知识整合在企业关系网络与组织创新绩效间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

已有理论研究表明, 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对组织绩效有着积极影响, 但本文的实证研究并未支持这一结论。对于企业创新而言, 有效的社会关系网络可以为企业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资源提供便利条件, 但要将这种便利转化为企业创新绩效还取决于企业内部知识消化吸收能力。这可能是导致外部关系网络与组织创新绩效正相关, 但作用关系不显著的原因。另外, 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还表明, 外部关系网络正向影响知识捕获, 但知识捕获对组织创新绩效的正向作用并不显著, 这似乎也说明单纯获取外部知识并不能贡献于组织创新绩效。

高校二级党组织党群关系问题探讨 第4篇

【摘 要】高校二级党组织在二级院(部)的各项工作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发挥着监督保障作用。但目前不少高校的二级党组织在领导二级院(部)的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致使二级院(部)的党群关系不够和谐,这严重影响了高校二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障作用的充分发挥。

【关键词】二级党组织 监督保障 党群关系 群众路线

一、高校二级党组织的定义、范围及作用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和高校各种机制改革的深入,高等院校的管理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以前多以系和教研室为单位建立管理模式,现在则转变为以院(下属各学院)和部(如思政部、体育部)为单位,因而本文所指的二级党组织即针对目前常见的二级学院和教学部所建立的党组织而言,所以“高校二级党组织”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高校二级院(部)党组织”,而其范围则自然地包含了高等院校下属所有二级院(部)的党组工作。目前的事实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学校规模的扩大以及高校学科建设的发展,高校二级院(部)所所负责的工作越来越多,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二级党组织在高校所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规定,高校二级党组织在二级院(部)的工作中处于政治核心地位,发挥着落实和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路线的监督保障作用。这种监督保障作用内在地包含了做好本单位工作氛围上的监督和保障,二级党组织有责任领导本单位的德育工作,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师生员工的服务意识和宗旨意识,营造积极向上,团结和谐的良好工作氛围,保障舒适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

积极性,发挥师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但是目前一些高校二级党组织在领导二级院(部)的工作中存在不少问题,使二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障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致使二级院(部)的党群关系不够和谐,这严重影响了二级院(部)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

二、高校二级党组织党群关系不够和谐的表现

联系和服务群众,是实践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是密切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党组织的领导群众观念不强,服务意识淡薄,在平时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没有主动去接近群众,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而是抖起官架子,高高在上,大搞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态度不诚恳,办事没耐心,让人难以接近。对于人民群众一时还不能接受或者搞不清楚的问题,不是耐心细致地做好说服解释工作,而是采取粗暴的方式强迫命令。一些党员干部,在工作的方式方法上没有把握好灵活性和创造性的原则,没有注意存在的一些问题,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虚心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而是视大家内心的呼声为无物,根本不关心广大师生员工实际存在的困难,使党的教育工作没有起到引导和促进的作用,反而让人生厌,脱离群众。加上党组织活动又形式单一,内容死板,缺乏真正有效的手段,难以起到团结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有的教职员工甚至把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视为一种负担。这些不良现象使党组织离群众越来越远,得不到群众真心的信赖和拥护,难以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甚至党群关系还出现不少不和谐的声音,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未能有效地融入本单位的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之中,影响了党组织监督保障作用的发挥。

三、高校二级党组织构建和谐党群关系的途径

介绍信:党组织关系介绍信样式 第5篇

张三同志(男/女), 21 岁,壮族, 系中共(预备/正式)党员,身份证号码 45080219850608232x , 由广西师范学院去广西区人才交流中心。请转接组织关系。该同志党费已交到20XX年XX月。 (有效期30 天)

(盖章)

党组织关系介绍信丢失证明 第6篇

李梦,女,系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物流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12级学生,学号:120502211,该生于2016年6月毕业,按学校规定,把该生党组织档案纸质版加入学籍档案,现正在投递往河南人才交流中心过程中,故暂时不能提出。

特此证明

郑州航院物流学院

XX转党组织关系介绍信 第7篇

你会写转党组织关系介绍信么如若不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转党组织关系介绍信范文,欢迎阅读和参考。

【转党组织关系介绍信】

***党委:

**同志(男),*岁,*族,系中共(正式或预备)党员,身份证号码*********,由**学校党委(或总支、支部)去中共**党支部(也有可能是党委或总支),请转接组织关系。该同志党费交到*年*月。(有效期*天)

【转党组织关系介绍信】

京区党委组织部:

_________同志,性别:_______,______岁,民族______,身份证号:____________,现为________________支部(正式/预备)党员。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该同志需要将组织关系转至_____________________。党费交到________年________月。

党员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党支部

【党组织关系怎么开】

1.什么是党员的组织关系

党员组织关系,是指党员对党的基层组织的隶属关系。按照党章规定,每个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必须编入党的一个支部、小组或其他特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申请入党的人一经被批准入党,接受其入党的党组织就把其编入党的一个基层组织,从此就确定了他的组织关系。党员的组织关系一经确定,党员就可以而且必须参加该组织的生活,并在其中积极工作。

2.接转组织关系的重要性是什么

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是党员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党组织的一项严肃工作。认真接转党员组织关系,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重要措施,对于严密党的组织,增强党员党性和组织观念,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转移和接收党员组织关系的凭证有哪些

党员组织关系的凭证有三种,即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共产党党员证明信和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转移和接收正式组织关系,应当凭据共产党

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转移和接收临时组织关系,应当凭据共产党党员证明信或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

4.什么是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

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是党员变动组织关系的凭证。党员因工作单位发生变化,应按规定转移党员正式组织关系,即开具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党员组织关系转出后,党员在党组织中的隶属关系随即发生变化,党员应在转入单位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等。

没有转移党员组织关系或开具党员证明信的,新的单位党组织不得承认其党员身份和安排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

5.什么时候要转移党员组织关系

党组织关系转出介绍信 第8篇

党员组织关系转出介绍信

(内部使用存根联)

镇党委组织办:

XXX同志(男),70岁,汉族,系中共正式党员,入党时间1964年10月,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XXXXX,因户籍在农村,本人系民办教师退休,由XX支部转到XX支部,请转接组织关系。该同志党费已交到2010年12月。

(有效期天)

XXX党支部

2011年6 月 10 日 党员联系电话或其他联系方式:XXXXXXXXXXX

……………………………………………………………………………

第号

党员组织关系转出介绍信

(内部使用存根联)

镇党委组织办:

XXX同志(男),70岁,汉族,系中共正式党员,入党时间1964年10月,身份证号码XXXXXXXXXXXXXXXXXX,因户籍在农村,本人系民办教师退休,由XX支部转到XX支部,请转接组织关系。该同志党费已交到2010年12月。

(有效期天)

XXX党支部

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已经过期的处理 第9篇

党组织关系介绍信已经过期的处理

党员在转移组织关系时,要妥善保管好组织关系介绍信。组织关系介绍信一旦丢失,要立即向所在党总支(支部)、党委报告,个人做出书面检查。党组织应对丢失介绍信情况进行审查,如确系本人不慎丢失,可到原基层党组织开具介绍信补转。并立即通知接收单位党组织原介绍信作废。对丢失介绍信的党员,应给予批评教育。

对于过期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要调查了解,弄清原因,分清责任,对于那些无正当理由,不及时转移组织关系,导致组织关系介绍信过期的,应给予严肃的批评教育, 退回原单位另行补转。其中超过六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的,要按党章规定作自行脱党处理。

党组织关系转出介绍信[模版] 第10篇

**党委:

兹有

同志,性别:,民族:,身份证号:

,现为 *******支部委员会正式党员。因工作变动原因,该同志需要将组织关系转至***********,请转接组织关系。党费交到

月。

党员联系电话:

********支部委员会

党组织关系介绍信丢失检讨书 第11篇

我叫xxx,是xx级xx班的毕业生,由于各种原因丢失了党组织关系介绍信,我认识到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在此我向党组织做出深刻检讨,希望党组织给我一个改过自新,重新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机会。

我于xx年xx月转正为正式党员,在校期间,争取做好一个正式党员应尽的职务,做好先锋带头模范作用。但是近期室友失手将夹有我介绍信的毕业证书打翻在地,后误将我的介绍信当废纸丢弃。一系列原因导致了我党组织关系介绍信的丢失。如今,大错已成,我懊悔不已,对自己的粗心大意深感自责。这件事是我对自己放松了要求,思想觉悟不高,对重要事项认识严重不足,对自己的事情责任心不强,行事做风涣散的必然结果。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我没有严格按照毕业生党员组织关系须知的要求及时办理转移手续造成党组织关系介绍信丢失,通过学习和反省,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是我党组织观念淡薄的表现,也是我纪律性不强的表现。

我向英文学院党总支做出深刻自我检讨。通过这件事情,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党性修养的不足,从而也增强了自己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决心。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我一定在思想学习上,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严格以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的要求来鞭策自己,时刻关注党的实时动态,跟进党的新风新政,学习党的重要新举措,做到思想解放与时俱进,努力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在组织生活上,我会积极与党组织靠拢,参加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会,每个阶段主动向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情况;在工作中,我会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项活动,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争起先锋模范作用。

我再次向党组织做出深刻检讨,恳请组织部领导对我进行批评教育,并希望组织部领导给予理解和帮助,重新开具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给我一个改过自新,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机会。此致

敬礼!

组织关系介绍信 第12篇

______ 同志的党员组织关系已转达我处,特此回复。

(盖章)

年 月 日

第 三 联

经办人:

联系电话:

组织关系介绍信 第13篇

______________ __ 同 志 系 中 共 ( 预 备 / 正 式 ) 党 员 , 第 一 组 织 关 系 由 ________ ________ 转 到 ________________ 。

(贴回执联处)

(加盖骑缝章)

组织关系介绍信 第14篇

(加盖骑缝章) 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

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回执联

第三联

党员原所在基层党委。

1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上一篇:改制维稳下一篇:十大励志电影带来的启示